資源簡介 第17課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的形成 題組一 法西斯主義與亞歐戰爭策源地的形成1.希特勒說:利用布爾什維主義的“幽靈”來遏制凡爾賽諸國,要使它們相信,德國是反對“赤禍”的決定性堡壘。這是我們渡過危機、擺脫《凡爾賽條約》和重新武裝的唯一方法。希特勒的意圖是 ( )A.迷惑“凡爾賽諸國”,企圖重新瓜分殖民地B.企圖吞并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C.反對共產主義,建立恐怖獨裁統治D.利用西方國家“禍水東引”的心理,掩蓋發動戰爭的真實目的2.[2024·福建龍巖期中] 下表所示為1923—1940年意大利年平均軍費的統計表。據此可知,當時意大利( )時間 年平均軍費/億里拉 占公共預算支出的比重/%1923—1930年 51.63 19.21931—1940年 158.81 35.0A.緩解經濟危機沖擊B.希望鞏固法西斯政權C.推行擴軍備戰政策D.積極改善國家發展環境3.[2024·浙江浙南名校聯盟開學考試] 英國首相張伯倫決心將蘇、法兩國倡導的“堵”,即維護凡爾賽體系的方針,改為“疏”,即調整現存格局的方針,認為只要英國作出某些讓步,英、德兩國達成“全盤解決”,就能穩定歐洲局勢。下列項中能體現英國這一想法的事件是 ( )A.《凡爾賽條約》的簽訂 B.《國際聯盟盟約》簽署C.《慕尼黑協定》的簽訂 D.《聯合國家宣言》簽署 題組二 第二次世界大戰4.[2024·江蘇鹽城月考] 正確的邏輯推理在歷史學習中很重要。以下表格內容為大國領導人對某一歷史事件發生后的第一反應,該事件 ( )丘吉爾 好了!我們總算贏了斯大林 真是好極了,日本人干得真不賴羅斯福 將盡全力把強加給國家頭上的恥辱還給對方,上帝保佑美利堅A.標志著二戰進入全球階段B.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C.助長法西斯國家侵略野心D.是《聯合國家宣言》的發表5.[2024·江蘇南通月考] 二戰時期有一幅漫畫,自由女神將象征著世界自由的火炬傳遞給羅斯福和丘吉爾,在他們身后高舉的帶有鐐銬的巨手是蘇聯的象征。與這幅漫畫相符的事件是簽署 ( )A.《國際聯盟盟約》B.《聯合國家宣言》C.《慕尼黑協定》D.《九國公約》 題組三 戰后國際秩序的建立6.英國學者伊恩·克肖在《地獄之行1914—1949》中提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終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遺留下來的歐洲,歐洲在二戰中險些毀掉自己,它最終存活了下來,但變得迥異于前。導致歐洲“迥異于前”的根本原因是 ( )A.大戰導致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B.大戰改變了國際政治力量對比C.戰后社會主義陣營的空前壯大D.多極化趨勢已成為世界的潮流7.[2024·山西晉城月考] 雅爾塔會議中,丘吉爾提出劃分巴爾干勢力范圍的百分比協定,斯大林基本上接受。在東歐問題和遠東問題上,羅斯福也對蘇聯作出了讓步。這表明( )A.雅爾塔會議保障了世界各國的利益B.雅爾塔會議保障了世界體系的穩定C.雅爾塔體系是大國相互妥協的產物D.雅爾塔會議讓英國獲得了極大利益8.下圖為1945年英國人所作的一幅時政漫畫。這揭示了聯合國 ( )A.內部協調機制有待加強B.無法制止戰爭發生C.“大國一致”原則得到確立D.淪為大國爭霸工具9.[2024·河北邢臺期中] 1933年,英國首相麥克唐納在國際裁軍會議上提出一個以“全面解決裁軍問題”為目標的裁軍公約草案,被稱為“麥克唐納計劃”。該計劃提到,在削減法國等國陸軍的同時,允許德國在五年內達到和法國、意大利等國同等水平的軍備。這一計劃 ( )A.表達了對德國擴張的憤怒B.有助于世界秩序的穩定C.縱容了法西斯主義的擴張D.帶有明顯強權政治色彩10.[2024·安徽合肥期中] 雅爾塔體系重新繪制了戰后歐亞地區的政治版圖,特別是重新劃定德國、日本等法西斯國家的疆界及其被占領地區的歸屬與邊界;建立聯合國組織,其核心機構安理會的表決程序實行“雅爾塔公式”,即“大國一致”原則;對德、日、意的殖民地以及國聯的委任統治地實行托管計劃。據此可知,雅爾塔體系 ( )A.提倡不同社會制度國家和平共處B.帶有明顯的強權政治色彩C.體現了國際事務平等協商的原則D.促使美蘇走向對峙的局面 易錯點1 不能正確認識二戰爆發的原因11.在經濟大危機的背景下,英國首相張伯倫等人認為,法國對捷克斯洛伐克履行軍事義務成了英法同盟的一個威脅,因此而卷入一場戰爭對英國來說是不能承受之重。所以,當希特勒在1938年拋出蘇臺德問題時,最緊張的是唯恐卷入戰爭的英國。由此可見,當時( )A.英法無力抵御法西斯的擴張B.經濟危機影響英國對外政策C.德國法西斯主導了歐洲局勢D.歐洲的戰爭策源地已經形成 易錯點2 不能正確區分國聯和聯合國的原則12.[2024·江蘇揚州學業考試] 《聯合國憲章》把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的主要責任交給以五大國為核心的安全理事會,使其有權作出全體會員國都有義務接受并執行的強制性決議。這體現了聯合國的( )A.“全體一致”原則B.“大國一致”原則C.強權政治D.公平公正13.(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從材料中任選三個或三個以上重要歷史事件,自擬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闡述。(要求:明確寫出重大歷史事件,論題明確,邏輯清晰,史論結合。)(12分)第17課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的形成1.D [解析] 希特勒強調要讓西方國家相信德國是反對“赤禍”的決定性堡壘,還要打著反對“赤禍”的幌子達到渡過危機、擺脫《凡爾賽條約》和重新武裝的目的,體現了他利用西方國家“禍水東引”的心理,掩蓋發動戰爭的真實目的,D項正確;希特勒此舉是為了迷惑“凡爾賽諸國”,但根本目的不是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而是掩蓋發動戰爭的真實目的,排除A項;從題干所給材料無法看出德國企圖吞并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排除B項;希特勒的目的是掩蓋發動戰爭的真實目的,排除C項。2.C [解析] 1931—1940年意大利的年平均軍費比1923—1930年上升較多,且在公共預算支出中所占的比例上升明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面對經濟危機,意大利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軍費的上升及軍費在公共預算支出中所占的比例上升都是意大利推行擴軍備戰政策的表現,C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意大利軍費擴張,沒有體現其對經濟危機的有效緩解,排除A項;意大利擴軍備戰是為了對外侵略擴張,排除B項;意大利在此時期積極對外侵略擴張,沒有積極改善國家發展環境,排除D項。3.C [解析] 綏靖政策是英、法帝國主義面對德、意、日法西斯國家的挑戰,為了保存自己的既得利益,采取的一種以犧牲其他國家利益為手段換取與對手妥協的政策,題干所述英國的這一想法,就是這一政策的表現。1938年,英法與德意簽訂《慕尼黑協定》,把蘇臺德等地區割讓給德國,這是體現綏靖政策的突出事例,C項正確?!斗矤栙悧l約》是一戰后針對德國的條約,排除A項;《國際聯盟盟約》是一戰后為成立國聯簽訂的盟約,排除B項;《聯合國家宣言》的簽署標志著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排除D項。4.A [解析] 據材料以及所學知識可知,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戰爭,美國對日宣戰,標志著二戰進入全球階段,A項正確;日本投降是在1945年,排除B項;助長法西斯國家侵略野心的是綏靖政策的推行,排除C項;《聯合國家宣言》的簽署是在1942年,排除D項。5.B [解析] 漫畫體現的是英美領導人接受世界自由火炬,蘇聯也伸手響應,這說明二戰爆發后,在法西斯侵略擴張面前,不同意識形態的國家有了共同的目標。1942年1月,美、英、蘇、中等26國在華盛頓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表明兩種社會制度的國家聯合起來抗擊法西斯,結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B項正確?!秶H聯盟盟約》于1919年4月28日在巴黎和會上通過,于1920年1月20日正式生效,屬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產物,當時蘇聯尚未建立,排除A項;《慕尼黑協定》的簽訂是二戰中西方國家推行綏靖政策的體現,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1922年,華盛頓會議的與會各國簽訂《九國關于中國事件適用各原則及政策之條約》,通稱《九國公約》,排除D項。6.B [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中期,歐洲喪失世界中心地位的根本原因是世界大戰改變了國際政治力量對比,削弱了歐洲實力,B項正確;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瓦解于20世紀90年代,且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是歐洲國際地位下降的具體表現,并非根本原因,排除A項;戰后社會主義陣營的空前壯大是外部客觀環境,并非歐洲國際地位下降的根本原因,排除C項;直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世界才出現多極化趨勢,排除D項。7.C [解析] 據材料及所學可知,蘇聯、美國、英國為了維護本國國家利益,不惜犧牲其他國家的利益,帶有明顯的大國強權色彩,雅爾塔會議所達成的協議及之后建立的雅爾塔體系也是大國相互妥協的產物,C項正確;保障了世界各國的利益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雅爾塔體系下,世界仍有局部熱戰發生,保障世界穩定的說法絕對化,排除B項;雅爾塔會議是大國妥協的產物,無法斷定英國是否獲得了極大利益,排除D項。8.A [解析] 根據題干時間“1945年”及“所有玩家一起玩,但不能因此限制玩家各自風格”并結合所學得出,在聯合國處理國際問題時,各國把自身利益放在首位,反映出聯合國內部協調機制有待加強,A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戰爭問題,排除B項;漫畫無法揭示“大國一致”原則得到確立,排除C項;漫畫沒有涉及大國爭霸,排除D項。9.C [解析] 據材料“在削減法國等國陸軍的同時,允許德國在五年內達到和法國、意大利等國同等水平的軍備”,可得出“麥克唐納計劃”對法西斯德國軍備擴張的縱容,即這一計劃縱容了法西斯主義的擴張,C項正確;材料未體現該計劃對德國擴張的“憤怒”,排除A項;這一計劃不利于世界秩序的穩定,排除B項;強權政治指的是帝國主義、霸權主義國家依仗其軍事、政治、經濟優勢地位,在國際事務中強力推行其政治主張,侵略、顛覆、控制、干涉和欺負別的國家,而材料中的這一計劃并未體現強權政治色彩,排除D項。10.B [解析] 雅爾塔體系重新繪制了戰后歐亞地區的政治版圖,按照美蘇英的意向進行勢力范圍的劃分,帶有明顯的強權政治色彩,B項正確;材料主旨是對舊有國際格局的調整,而非強調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和平共處,排除A項;平等協商原則在材料中并未體現,排除C項;材料未體現雅爾塔體系促使美蘇走向對峙,排除D項。11.B [解析] 根據材料“在經濟大危機的背景下,英國首相張伯倫等人認為,法國對捷克斯洛伐克履行軍事義務成了英法同盟的一個威脅,因此而卷入一場戰爭對英國來說是不能承受之重”可知,在經濟大危機的背景下,英國政府害怕卷入戰爭,于是對德國實行綏靖政策,說明經濟危機影響英國對外政策,B項正確;英國推行綏靖政策,并不能說明英法無力抵御法西斯的擴張,排除A項;德國法西斯在當時并未主導歐洲局勢,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經濟危機影響英國的對外政策,而非歐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排除D項。12.B [解析] “大國一致”原則是指決議必須由5個常任理事國一致通過,每個常任理事國都有否決權。根據材料“把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的主要責任交給以五大國為核心的安全理事會,使其有權作出全體會員國都有義務接受并執行的強制性決議”可知這體現的是“大國一致”原則,B項正確?!叭w一致”原則是國際聯盟的原則,排除A項;“大國一致”原則不屬于強權政治,排除C項;材料不能體現聯合國的公平公正,排除D項。13.示例一:事件:九一八事變、日本全面侵華、德國突襲波蘭、太平洋戰爭爆發。論題:二戰從局部戰爭走向世界大戰。闡述:1931年,九一八事變的爆發,標志著日本帝國主義正式以武力的方式對中國進行侵略,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1937年,盧溝橋事變的爆發,標志著日本全面侵華的開始,第二次世界大戰在亞洲爆發。在歐洲,1939年,德國突襲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卷入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由此發展到全球階段??傊?二戰是從法西斯國家對亞洲、歐洲的局部侵略開始,進而發展到全球范圍的戰爭。示例二:事件: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大危機、納粹黨建立法西斯獨裁統治、歐亞兩大戰爭策源地形成、日本全面侵華、德國吞并奧地利。論題:經濟危機加快了法西斯國家對外擴張的步伐。闡述:1929年,資本主義國家爆發經濟大危機,德、日等國遭受重創,經濟崩潰、政局動蕩。1933年,希特勒開始執掌德國大權,其統治下的納粹黨建立了法西斯專政;1936年,日本建立法西斯專政,歐亞兩大戰爭策源地逐漸形成。1937年,日本法西斯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1938年,德國吞并奧地利,英、法采取綏靖政策,助長了法西斯德國對外侵略和擴張的野心。總之,1929年爆發的經濟大危機加速了法西斯主義在德、日的發展,使這些國家走上了對內強化軍事統制、對外大肆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解析] 結合材料中二戰的發展進程,可得出二戰從局部戰爭走向世界大戰。結合日本侵華的九一八事變、太平洋戰爭爆發等相關史實展開論述。最后總結得出結論,二戰是從法西斯國家對亞洲、歐洲的局部侵略開始,進而發展到全球范圍的戰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