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新七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第八課復習練習題踐行中華傳統美德【高頻用語】1.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性。①國無德 ,人無德 。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著評判是非曲直的 ,潛移默化地影響著 。③傳統美德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 ,是中華民族走向未來的寶貴 。2.傳統美德包括哪些內容?① 、 的榮辱觀念。這是判斷一切是非曲直、善惡、榮辱的 。② 、 的社會風尚。倡導不斷向 、 、 的人學習。③ 、 的愛國情懷。倡導將自己的前途命運與 、 緊緊聯系在一起,盡心竭力 。 ④ 、黨 的擔當意識。要求每個人不僅要擔負起 、 、 的責任,而且要 ,為天下人 。3.如何踐行中華傳統美德?①做 的人。②做 的人。③做 的人。④做 的人。⑤做 的人。⑥傳承中華傳統美德,關鍵在于 。我們要 、 、 。4.自強不息的人:面對困難和挑戰,我們應當 , ,以 和 ,開辟人生的新天地。5.敬業樂群的人:要 ,樂于 ,在集體中與人 、 。8.扶危濟困的人:當他人身處困境時,主動 。9.見義勇為的人:當國家利益和社會利益受到侵害時,當他人遇到危難時,我們要 ,運用自己的 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幫助他人。10.孝老愛親的人:應當 , ,還要將愛的情感擴展到 。【觀點辨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傳統美德的精髓。( )理由:“德者,本也?!边@告誡我們要堅持孝悌忠信。( )理由:“位卑未敢忘憂國。”這告誡我們要見賢思齊。( )理由:中華民族強調“明倫”“盡責”,這要求我們只對自己負責。( )理由:自強不息是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而不倒的物質基礎。( )理由:“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是敬業樂群的體現。( )理由:當他人遇到危難時,我們要不惜一切代價救人。( )理由:百善孝為先,孝的本質是“索取”和“奉獻”。( )理由:【練一練】我們積極弘揚傳統美德,是因為( )①中華傳統美德是世代相傳的民族智慧 ②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 ③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物質財富 ④ 中華傳統美德體現著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2.“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以上詩句內涵與中華傳統美德對應的是( )A.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榮辱觀念 B.敬業創優、勤勉盡責的擔當意識C.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社會風尚 D.精忠報國、振興中華的愛國情懷3.2024年11月5日,湖南的劉習明、艾愛國、黃詩燕3人被授予第八屆全國道德模范榮譽稱號。我這些模范人物都有著感人肺腑的事跡和催人奮進的力量。這一活動( )①向全社會傳遞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社會風尚 ②有利于爭當道德模范的良好氛圍 ③有利于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④有利于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4.2024年5月1日凌晨,廣東梅大高速茶陽路段發生塌方,黃曼秋、劉永縉等5人冒險攔停多輛駛向塌方處的車輛,并救起多名傷員。梅州市見義勇為評定委員會依據相關規定,確認其行為屬見義勇為。國家表彰和獎勵見義勇為的行為,這啟示我們要( )A.有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榮辱觀念 B.有精忠報國、振興中華的愛國情懷C.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 D.弘揚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優良傳統5.換燈泡,修電表,修電器,通馬桶……365天“在崗”,24小時開機,被100多位孤寡老人當成“親兒子”,完成2.5萬個小時志愿服務。錢海軍用23年的執著付出,在平凡崗位上書寫不平凡,成為老百姓最信賴的“點燈人”。錢海軍用行動( )①詮釋愛崗敬業的傳統美德 ②踐行見義勇為的傳統美德 ③踐行中華傳統美德,實現人生價值 ④詮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中華傳統美德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6.小斌小時候發高燒沒有及時就醫,導致右腿殘疾,報考師范時被拒之門外。他職高畢業后,懷揣著“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執著,離家外出打工。他幾經周折,最終回鄉辦起了大理石加工廠,每天上車間、跑工地、出差,費了無數口舌,流了無數汗水,如今成為當地著名殘疾人企業家。從小斌的身上,我們可以學習到( )A.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社會風尚 B.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榮辱觀念C.儉約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 D.自強不息、頑強不屈的優秀品質7.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指出,傳承發展中華優秀文化,就要大力弘揚自強不息、敬業樂群、扶危濟困、__①_、_②_的中華傳統美德。某校正在開展“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宣講活動周,請你參與并完成如下任務:(1)請運用所學知識,將材料中畫橫線處① ②補充完整。答:① ②(2)“傳承發展中華優秀文化,實現中國夢,就要大力弘揚中華傳統美德?!闭埬汴U明理由。答:(3)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很多膾炙人口的美德故事,請你寫出兩個與同學們分享。答:參考答案【高頻用語】1.人文精神有利于促進社會和諧、成就美好人生;彰顯了中華民族對現實生活意義的探索和道德情操的涵養,發揮了強大的熏陶教化、凝聚示范作用。2.中華人文精神主要體現在:①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處世方法。 ②文以載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③形神兼備、情景交融的美學追求。 ④儉約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3.求同存異,就是既找出共同點,又保留不同點,尊重不同意見。和而不同,就是倡導和諧相處,但不盲從茍同。作用:它有助于解決人際矛盾,為化解社會沖突提供重要啟示。4. 文以載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①內涵:各種各樣的文化都承載著做人做事的道理,可以教育人、感化人,成就理想人格。②作用:對于豐富人的精神生活、提升精神境界具有重要意義。5.形神兼備、情景交融的美學追求:①內涵:文藝作品不但具有美妙形態,而且富有獨特神韻。在文化生活中,主張將人的思想情感與外界景物融為一體。②作用:塑造了中華民族獨特的審美氣質。6.儉約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①內涵:倡導儉樸、簡約的生活方式,追求人與自身、人與人、人與世界的和諧統一。②作用:有助于堅守做人的品格,克服拜金主義、消費主義、享樂主義,真正實現人的價值。7.要弘揚中華人文精神需要:①弘揚促進社會和諧的思想文化。②弘揚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8.弘揚促進社會和諧的思想文化需要:①提倡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處。②正確運用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方法,為促進社會和諧貢獻力量。9.怎樣弘揚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①要積極進取,向著更高更遠的目標努力奮進。②愛人利人,擇善而行,追求至善的人生境界。③向榜樣學習,勇擔使命,久久為功,爭做向上向善的好少年。【觀點辨析】1.所有中華傳統文化都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理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求同存異,就是找出共同點,去掉不同點。理由:求同存異,就是找出共同點,保留不同點。【練一練】1.中國愿同世界各國求同存異、和睦相處,共同致力于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這充分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人文精神的( B )①以文化人 ②和而不同 ③中和泰和 ④文以載道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2.文以載道,詩以傳情。中華文明史冊上抒寫友誼的古詩和成語燦若繁星,如( A )A.《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管鮑之交 B.《夜雨寄北》舐犢情深C.《峨眉山月歌》蘇武牧羊 D.《次北固山下》程門立雪3.以下體現中華人文精神中“家國情懷”的詩句是( B )A.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B.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C.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D.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4.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體現向上向善的有( A )①一日三省吾身,追求至真至善至美 ②每天值日生把班級打掃得干干凈凈③公交車上給老人讓座 ④大街上有人隨地吐痰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5.《朱子家訓》是記載我國古代優良家風的代表作,其中寫道:“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這體現了( D )A.形神兼備、情景交融的美學追求 B.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處世方法C.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 D.儉約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6.和諧社會人人共享,建設和諧社會人人有責。中學生應當( D )①向榜樣學習,爭做向上向善的好少年 ②團結友善、誠信待人,促進人與人之間和諧③遵紀守法,熱心公益,促進人與社會和諧 ④擇善而行,追求至善的人生境界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7.“君子和而不同”這是中國儒家思想的大智慧,意思是“和諧但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沖突”。這體現了中華人文精神中( A )A. 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處世方法 B.文以載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C. 尚和合、求大同的核心思想 D.惠民利民、實事求是的生活理念8.“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钡纳顟B度有助于( A )①堅守做人的品格 ②克服拜金主義、消費主義、享樂主義 ③真正實現人生價值 ④ 塑造中華民族獨特的審美氣質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9.閱讀材料,思考下列問題。某中學舉辦“傳承與創新”校園文化周,活動包括多民族文化對話、經典詩詞朗誦會、傳統書畫創作展、綠色生活實踐營等。學生們通過參與活動,既展示了各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又探討了傳統文化與現代價值觀的融合,同時在藝術創作與環保實踐中深化了對人文精神的理解。在多民族文化對話環節中,學生們提出“尊重差異,尋求共識”的交流原則。這體現了 哪一處事方法?談談你對這一原則的理解。答:體現: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處事方法。理解:①求同存異,就是既找出共同點,又保留不同點,尊重不同意見。②和而不同,就是倡導和諧相處,但不盲從茍同。③作用:它有助于解決人際矛盾,為化解社會沖突提供重要啟示。經典詩詞朗誦會通過《論語》《正氣歌》等篇章傳遞家國情懷。這一活動如何體現“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答 :①經典文本承載道德理念 ,通過朗誦感染學生;②作用:在潛移默化中塑造青少年的價值觀與人格; 以藝術形式增強思想教育的吸引力,避免說教化; 激發學生對中華文化的深層認同與傳承意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