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通關寶典】浙教版七下第四章 我們生活的大地 單元知識大串講(知識點+易錯點)(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通關寶典】浙教版七下第四章 我們生活的大地 單元知識大串講(知識點+易錯點)(含解析)

資源簡介

浙教版(2024版)七年級下冊·第四章 我們生活的大地
4.1 探索地球表面
01 地球的結構
1、四大圈層
地球上的 、 、 彼此分離,又相互滲透和相互作用。造就了適合生物生息繁衍的地帶,稱為 。
(1)巖石圈:地殼和地幔頂部組成,構成地表基礎。
(2)水圈:海洋、河流、冰川等水體,參與水循環(蒸發→降水→徑流)。
(3)大氣圈:保護生物免受太陽輻射,調節氣候(如溫室效應)。
(4)生物圈:四圈層交匯,支持生命活動(如土壤中的有機質)。
2、地球內部的結構特點
(1)地球內部結構具有同心圓的特點,從外向內結構層次分別 、 、 ,地殼和地幔的頂部(軟流層以上部分)共同組成了巖石圈。
(2)巖石圈以下——400千米處為 ,是巖漿的發源地。
(3)外地核呈液態或熔融狀態,內地核呈固態。厚度: > > 。
3、土壤與四大圈層的關系
(1)在地球的表面還覆蓋著很薄的 ,是巖石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四個圈層的共有部分。
(2)組成
土壤的固體部分由風化的巖石碎屑(巖石圈)和腐爛動植物生成的有機物(生物圈)組成,破碎的巖石碎屑是風化過程的產物, 需要空氣(大氣圈)和水(水圈)的共同作用。
02 地形和地形圖
1、地形的類型
地形類型 定義與特征 典型實例
_______ 海拔<200米,地面廣闊平坦,起伏較小 東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
_______ 海拔>500米,且相對高度超過200m的高地, 坡度陡峭,呈脈狀分布 喜馬拉雅山脈、天山山脈
_______ 海拔200~500米,相對高度不超過200m, 地面起伏和坡度較緩 東南丘陵、山東丘陵
_______ 四周高、中間低平 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
_______ 海拔>500米,頂部平坦或略有起伏 青藏高原、云貴高原
<名師指點>:地勢與海拔
①地勢:地表高低起伏的總趨勢(如西高東低)。
②海拔:某點與海平面的垂直高度(我國以黃海為基準)。
2、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圖
(1)等高線
①定義:把海拔 的各點連接成線,就是等高線,每條等高線都有相應的海拔高值。
②基本規則:等高線疏密:疏→ (如平原),密→ (如山地)。
③特點:a. 等高線都是閉合的;
b. 同一條等高線上,各點的海拔相同;
c. 等高線上的數值表示海拔,單位為米;
d. 一般情況下,同一等高線地形圖中,等高距相等;
e. 同一等高線地形圖中,除峭壁(陡崖)外,表示不同海拔的等高線不相交。
(2)等高距:相鄰等高線之間的差距相等,故可以計算。
(3)地形和等高線分布的關系
地形部位 等高線分布特點
山頂 ____________________
鞍部 ____________________
峭壁 ____________________
山脊 ____________________
山谷 ____________________
陡坡 等高線較 處
緩坡 等高線較 處
盆地 等高線呈封閉狀態,由外向內,海拔降____
(4) 處水流匯集,能發育成河流,也易發生泥石流。若建造水電站,可選 處。
<名師指點>:坡度陡緩的應用
①確定登山路線:選擇等高線稀 的緩坡登山比較省力,但線路可能較長。
②判斷河流流速:河流流經等高線稀疏處,水流較 ;流經等高線密集處,水流較 ;流經峭壁處,會形成 。
03 地形的變化
1、地殼變動的證據
自從地球形成以來, 一直在廣泛地、持續不斷地進行著。只要我們平時仔細觀察,就不難找到地殼變動的痕跡。例如,懸崖峭壁上巖層斷裂的痕跡、采石場上彎曲的巖層、高山上有海洋生物化石等,都是地殼變動的證據。
2、外力因素
引起地表形態變化的外力因素主有主要是受 、 、 、海浪、生物等的 、 、搬運、沉積作用。
(1) (在降水比較豐富的濕潤地區)
①侵蝕:黃土高原溝壑、喀斯特地貌(溶洞);
②沉積:三角洲(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
(2) (在降水比較少的地區)
①侵蝕:風蝕蘑菇(西北雅丹地貌)。
②沉積:沙丘(塔克拉瑪干沙漠)。
(3) (在高寒地區):角峰、冰斗谷;
(4)波浪:海岸地形;
(5)生物:珊瑚礁。
3、內力作用
(1)表現形式:地殼運動(褶皺、斷層)、火山、地震。
(2)影響:形成宏觀地形(山脈、高原)、導致海陸變遷(如喜馬拉雅山發現海洋化石)。
(3)舉例: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大理石柱升降(地殼升降運動證據)。
<名師指點>:內力和外力作用對地球的地形形成有什么不同?
作用使地面形成高山,深谷,使 ,影響是階段性的; 作用主要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 ,具有緩慢、持久的影響。
4、地球表面的形態
地球表面的形態是內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的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居主導地位,而在局部地區, 作用也可能居于主導地位。
4.2 土壤的結構和質地
01 土壤的形成
1、地球外層的地殼最初主要是由巖石組成的,沒有 。
2、引起巖石風化的因素——物理風化和化學風化
(1)物理分化:影響巖石物理風化的因素有很多, 是導致巖石發生物理風化的重要因素;
(2)化學分化:化學風化是巖石在 等多種因素作用下,發生化學反應使巖石的成分改變的過程。
3、土壤的形成過程
(1)風化的巖石碎屑慢慢發育成 。
(2)土壤可被粗略地分為三層:即 、 和 。
①最靠近基巖的 僅包含部分風化的巖石碎屑,這些碎屑是土壤的物質基礎;
②靠近地表的 則積累了更多來自地表植被的有機質,巖石碎屑被進一步分解為黏土和無機物;
③ 位于表層和母質層之間,是在降水作用下,上方土壤中的可溶性礦物質、細小顆粒被溶解、沖刷下來積累形成的。
(3)土壤生長因素
不同地區由于氣候、地表礦物質成分、植被等因素不同,土壤發育狀況也不同。有的地區地表土在表層之上還會發育出主要由 ,有的地區在各層之間還會發育出 等。
(4)形成時間
土壤的形成過程是十分緩慢的,直到今天,這個過程仍在不斷地繼續著。形成1厘米厚的表土,一般情況下大約需要100~400年,在極其寒冷的環境中,大約需要1000年。
02 土壤的成分
1、土壤中的生命——土壤生物
我們把生活在土壤中的 、 和 等稱為土壤生物。
2、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質
主要是指 、 、 、 等,這些非生命物質可以分為固體、液體和氣體三大類。
(1)固體部分:主要是由 和 構成,礦物質的主要成分是 。
(2)液體部分:是 ,是植物生長所必需的。
(3)氣體部分是 。
土壤中所有的 為土壤生物提供了生存的環境條件。
3、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質來源與作用(補充)
(1)水
①來源:土壤水分主要來自降水(降雨、降雪)和灌溉。此外,地下水位較高的,地下水也可以上升補充土壤水分;地表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也會凝結,直接轉變為土壤水分。
②作用:利于營養物質的 ,改善 、調節 ,是植物生長的必要條件,各種土壤生物的生存都離不開水。
(2)空氣【實驗:測定土壤中空氣的體積分數】
取用的土壤體積為V0;此塊土壤放入燒杯后緩慢加水(見右上圖),直至液面恰好浸沒土壤,用去的水的體積為V1;取與土壤相同體積的鐵塊放入同樣大小的燒杯中加水,直至液面恰好浸沒鐵塊,用去的水的體積為V2。這塊土壤中空氣的體積分數的算式為: 。
(3)有機物
①來源: 。
②作用:有機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形成 ,腐殖質可以為土壤動物提供 ,也可以為綠色植物提供 。同時,土壤中的有機物能改良土壤的 ,提高土壤的 和 ,改變沙土的 。
③實驗測定(如右上圖)
a. 步驟:取經充分干燥的土壤,先用天平稱得其中的50g,然后把它們放在細密的鐵絲網上,用酒精燈加熱。觀察土壤在加熱過程中顏色的變化。待土壤冷卻后,再用天平稱得其質量為mg。
b. 實驗現象:土壤在加熱過程中顏色發生明顯的變化;冷卻后,質量明顯減少。
(4)無機鹽
①檢驗步驟
a. 取適量土壤樣品放入燒杯中,倒入適量的蒸餾水,用玻璃棒攪拌,然后讓它慢慢沉淀下來。上部的溶液就是土壤浸出液。
b. 取土壤浸出液約10mL,過濾收集濾液,如圖甲。
c. 將濾液放入蒸發皿中,用酒精燈加熱,使水分蒸發,如圖乙。
d. 觀察蒸發皿中留下的殘留物。
②實驗現象:水分蒸發完后,蒸發皿中有很細的晶體
③結論:有可溶于水和不可溶于水兩種,可溶于水的無機鹽是植物生長所需的重要物質。
03 土壤的結構
1、土壤結構:可分為 、 、 、 等各種結構。
2、礦物質顆粒
是組成土壤的主要物質之一。因此,大小不等的礦物質顆粒的 和 就成為影響土壤結構最重要的因素。
3、土壤顆粒分類
顆粒類型 直徑(mm) 特性
_______ 2.0~0.02 粗糙,孔隙 ,透水性___
_______ 0.02~0.002 細膩,孔隙中等,透水保水平衡
_______ <0.002 光滑,孔隙 ,保水性___
4、滲水性實驗
在漏斗口放一些脫脂棉花,在漏斗A中放適量砂粒,在漏斗B中放等量黏粒。將漏斗分別擱在錐形瓶上,往漏斗中倒半燒杯水。5分鐘后觀察兩個漏斗中各有多少水流到下面的錐形瓶內。能滲出更多水分的是 的漏斗。
5、土壤的分類
根據它們在土壤中所占的比例不同,可將土壤分為 土壤、 土壤和 土壤三類。
(1)砂土類土壤:砂粒多、黏粒少,土壤顆粒較粗;
(2)黏土類土壤:黏粒多,砂粒少,土壤顆粒較細;
(3)壤土類土壤:砂粒、黏粒、粉砂粒均衡,土壤質地較均勻。
<名師指點>:思考以下特點屬于哪種土壤?
①哪種土壤通氣性能最強?—— 土壤;
②哪種土壤透水性能最強?—— 土壤;
③哪種土壤保水性能最強?—— 土壤;
④哪種土壤通氣性能最差?—— 土壤。
04 土壤的質地
1、由于土壤礦物質顆粒的組成及其 不同,土壤的 不同,從而影響了土壤的 性能、 性能等。
2、土壤粘性的搓條實驗
(1)操作:濕潤土壤搓成條狀。
(2)結果
①黏土:易搓成細長條(黏性強)。
②砂土:無法成條,易散開(黏性差)。
③壤土:可成短粗條,但易斷裂。
3、黏性較差的土壤,土壤中的空隙較 ,比較 ,水易滲入或流出,通氣性能較 ,但保水和保肥性能較 。黏性較強的土壤,空隙較 ,保水性能 ,但通氣性能較 。
4、各類土壤的性狀
土壤名稱 性狀 適用作物
土壤 疏松,不易黏結;通氣、透水性能強,易干旱, 有機物分解快,易流失 耐旱作物 (花生、西瓜)
土壤 質地黏重,濕時黏,干時硬;保水、保肥能力強, 通氣、透水性能差 需改良后種植 (如水稻)
土壤 不太疏松,也不太黏;通氣、透水,能保水、保肥, 宜于耕種 大多數作物 (小麥、蔬菜)
5、植物生長的最適土壤
的礦物質顆粒、空氣、水和有機質等組成比例合理,土壤黏性適度,通氣、透水、保水和保肥能力強。因此, 是適合大部分植物生長的土壤。
6、壤土類土壤各成分的含量(體積百分比)
(1)固體部分(50%)(礦物質顆粒45%-49%,有機物:1%-5%);
(2)水:25%;
(3)空氣:25%。
注:土壤的保水、透水、通氣、保肥的能力與土壤礦物質顆粒的組成和比例有關。
7、土壤肥力(補充)
指土壤具有連續不斷地供應植物生長所需要的水分和營養元素,以及協調土壤空氣和溫度等環境條件,使之利于植物生長的能力。土壤肥力可分為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
4.3 土壤與植物生長
01 植物的根系
1、陸生植物是通過 來吸收土壤中各種營養物質的。一株植物所有的根的總稱叫做 。
2、根系的作用
許多植物的根系十分發達,生長的范圍比枝葉大,對植物起到 作用。另外,組成根系的每條根都能吸收土壤中的 和 等營養物質。
① :植物的根十分發達,生長的范圍比枝葉大,把植物牢牢固定在地上;
② :土壤中的水分和無機鹽是通過根吸收進入植物體的。
3、根與根系的分類
(1)根的分類:根分為 、 和 。
(2)根系的分類:根系分為 和 。
根系類型 功能 代表植物 區別
直根系 適合固定深層土壤,吸收深層水分和養分 青菜、大豆等 子葉植物 (蒲公英主根深入地下) 有沒有主根和側根之分
須根系 廣泛分布于表層土壤,適合吸收淺層水分和養分 水稻、小麥等 子葉植物 (水稻根系適應水田環境)
①直根系根的數目較 ,有明顯的 和 之分;
②須根系根的數目較 ,無明顯發達的 ,主要由 組成。
(3)不定根
①來源:從莖(玉米莖基部)、葉(落地生根)或老根(榕樹氣生根)上產生。
②功能:增強支持(如玉米)、吸收(如氣生根)或繁殖(如草莓匍匐莖)。
4、影響根分布的因素(補充)
(1)植物的根在土壤中的分布,與植物的 和外界環境等密切相關,如土壤的 、
、 和 。
(2)缺水地區生長的植物的根往往比水源充足地區生長的植物根更為 。在農業生產上,常利用控制 、 等來調整作物的根系,以達到豐產的目的。
注:①在自然條件下,植物根系所占的土地面積往往大于莖、葉的面積,其優點是能增大植物根系對水分和無機鹽的吸收面積,有利于植物的生長;
②直根系入土較深,須根系入土較淺;雙子葉植物大多為直根系,單子葉植物大多為須根系;網狀形葉脈的植物一般為直根系,平行葉脈的植物則往往為須根系。
02 根的吸水和失水
1、根尖
根尖是指從根的 到著生 的部分,它是根 、 、吸收養料最活躍的部位,是植物根吸收 的主要部分。
2、根的分區
從根尖的尖端起,根據它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的不同,依次可分為 、 、 和
四個部分。
3、根尖各結構的特點和功能
根尖 結構 位置 細胞結構特點 主要功能
根冠 根尖 的最頂端 細胞壁薄,外層細胞排列比較 ,內部細胞小、排列 。 對根起 作用,有利于根在土壤中不斷地生長。
分生區 根冠內側 細胞壁薄,細胞核較大,細胞質濃,細胞排列 ,具有很強的 能力。 分生作用,補充根冠細胞和伸長區細胞。
伸長區 分生區 上部 細胞逐漸停止分裂,體積 ,能較快生長。 使根不斷 ,伸向土壤深處。
根毛區 伸長區 上部 由伸長區細胞進一步分化而來,表皮細胞向外 ,形成不同長度的根毛,根毛細胞的細胞壁極薄,液泡較大。 擴大了根的吸收面積,保證了植物能吸收足夠的營養,是根尖吸收 和 的主要部位。
<名師指點>:識圖看結構
4、土壤溶液:土壤顆粒之間含有無機鹽和水分,稱為 。
5、根毛細胞吸失水
(1)根毛細胞吸水:根毛細胞液的溶質質量分數 土壤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
(2)根毛細胞失水:根毛細胞液的溶質質量分數 土壤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
(3)一次施肥過多,容易導致根毛細胞 ,從而造成“燒苗”現象。
6、水分進入根部的途徑:水→ → → →植物體各結構。
7、農業生產中的應用
(1)帶土移植:保護根尖和根毛,避免移植后吸水能力下降。
(2)合理灌溉:避免土壤溶液濃度驟升(如鹽堿地滴灌技術)。
(3)抗鹽育種:選育根系細胞液濃度高的作物品種。
03 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
1、植物生長除了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外,還需要吸收 。種莊稼要施肥,養花種草也要 。肥料的作用主要是給植物的生長提供 。
2、無機鹽的作用
植物通過根系從土壤中吸收各種無機鹽,不同的無機鹽對植物生長起到不同的作用。
(1)氮(N)和鎂(Mg)是合成 的原料;
(2)氮(N)和硫(S)是合成 的原料;
(3) 能使莖稈粗壯、促進淀粉的合成和運輸, 能促進幼苗的生長發育和開花等。
植物生長需要量最多的是含 、 和 的無機鹽。如果缺少某種無機鹽,植株就不能正常生長,會出現相應的營養缺乏癥狀。
<名師指點>:植物常見缺乏無機鹽的癥狀
①植株矮小,葉片發黃——缺 ; ②植株暗綠帶紅——缺 ;
③植株矮小,葉片有褐斑——缺 。
3、無土栽培技術
(1)概念:無土栽培是指以水、草炭或森林腐葉土、蛭石等介質作為培養基質固定植株,植物根系能直接接觸營養液的栽培方法。
(2)原理:給植物提供它所需要的水分和無機鹽等條件并將植株固定住,注意通氣,植物離開土壤也能成活。
(3)優點
①節水、省肥、高產; ②清潔衛生無污染; ③省工省力、易于管理;
④避免連續栽培同種作物引起的作物生長發育異常; ⑤不受地區限制、充分利用空間;
⑥有利于實現農業現代化。
04 植物的莖
1、莖的分類
(1)植物的莖按形態可分為 、 、 和 等;
①直立莖:莖干垂直地面,直立空間向上生長,使葉片伸展,充分接受陽光;
②攀援莖:莖細長,莖幼小時較為柔軟,不能直立,而是以卷須或吸盤等特有的結構攀援支持物上升生長。
③匍匐莖:莖細長柔弱,平臥地面,蔓延生長,一般節間較長,節上能生不定根。
④纏繞莖:莖沒有卷須、吸盤等特殊,但它們的莖卻有沿著其它物體呈螺旋狀纏繞的本領。
(2)按其組成可分為 和 。
2、木質莖的結構:一般具有 、 、 和 等結構
(1)樹皮可分為 和最外層的表皮。樹皮包在莖的外層,對植物具有 作用; 位于樹皮靠近木質部的部位,韌皮部中含有起 作用的 。
(2) 位于韌皮部和木質部之間(能用手剝開樹皮的地方),形成層的細胞能不斷 產生子細胞,子細胞吸收營養物質不斷長大,向外形成 ,向內形成 ,使莖 。
(3)木質部中含有起輸導作用的 。導管和篩管的形態、 不同,其輸導物質的 也不同。
(4)髓位于莖的 ,其細胞體積較 ,具有 的作用。
3、年輪
木質莖的加粗生長活動與季節性的 有關,尤其是溫帶地區生長的木本植物,在外界氣候因素呈現的 變化影響下,木質莖的橫切面上會呈現出 現象。
05 物質的運輸
1、水和無機鹽在莖中的運輸
(1)根從土壤中吸收來的水和無機鹽是通過 運輸的。
(2)運輸過程
水分和無機鹽被 吸收后,會進入根部 。由于根和莖中的導管是相互連通的,最后,它們就能進入到 中央的導管。
(3)水分和無機鹽在莖 的導管中能 地向枝端運輸。
<名師指點>:“莖運輸水分和無機鹽的部位”探究實驗的注意事項
①要將枝條的下端削成平整的斜面,以增大導管切口截面積,從而 ;
②為了使實驗的效果更明顯,紅墨水的濃度應相對高些;
③將枝條放在陽光下照射的目的是為葉的蒸騰作用創造條件,從而產生蒸騰拉力,以便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
④將A組枝條不用石蠟處理,B組枝條用石蠟密封切面的樹皮部分,C組枝條用石蠟密封切面的木質部和髓,也能觀察到A、B組枝條只有木質部被染色,C組枝條未被染色的現象。
2、有機物在莖中的運輸
(1)有機物的來源
植物的葉通過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除小部分留在葉肉細胞外,大部分需轉送到 、 、果實、種子等部位去。
(2)有機物的運輸實驗
在一株盆栽木本植物上選取一個枝條,在枝條中部剝除約1厘米寬的一圈樹皮,露出 。用刀輕刮木質部表面,然后用少許凡士林涂抹環剝部位。一兩個月后,切口 方的樹皮將膨大而形成枝瘤。這一現象表明有機物是通過樹皮 運輸的。
(3)有機物的輸送及方向
樹皮里只有韌皮部的 是上下相通的。可見葉制造的有機物是通過 向 運輸的。
<名師指點>:導管和篩管的區別表
結構名稱 導管 篩管
結構圖示
運輸物質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運輸方向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存在部位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運輸的目的地 植株枝端 莖、根、果實、種子等部位
細胞特點 死細胞、細胞之間橫壁消失 活細胞、細胞之間有橫壁, 且其上有篩孔
4.4 保護土壤
01 土壤的價值
1、不同土壤類型的特點
(1)黑土肥力高、盛產糧食作物,比如玉米、大豆和小麥等;
(2)紫色土壤肥力相對較高,除了旱地食作物外,還多種植棉花、油菜和柑橘等;
(3)紅壤一般酸性較高,肥力相對較低,通常適合種植水稻、茶樹、甘蔗和柑橘等;
(4)黃壤通常要比紅壤濕潤,主要分布在我國南方山區、除了常見的農作物外,黃壤也能種植茶樹和蔬菜。
02 土壤的流失與毀壞
1、土壤資源的最大威脅來自于土壤的 和 。
2、土壤污染的種類
(1)物理污染:核反應帶來的輻射性污染;
(2)化學污染:工農業生產和生活 , 的任意排放, 的大量使用等;
(3)生物污染:某些 、 和 對土壤產生的污染。
3、土壤資源流失
、 、 和 等,都會造成土壤資源的流失。
(1) 是全球環境中存在的大問題。 是我國甚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每年被沖刷走了大量的氮、磷、鉀元素,相當于流失了數量可觀的化肥;
(2)我國沙漠化現象嚴重,所以頻頻出現 天氣。
03 土壤的保護與治理
1、土壤保護就是進行土壤管理,防止土壤破壞。土壤保護的方法包括 ,
和 等。
2、土壤本身流動形成差,自凈能力較弱。
3、土壤修復技術:包括 修復技術, 修復技術和 修復技術。
/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科學
4、土壤資源是有限的,而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對它的依賴是必然的,我們必須保護好土壤。保護土壤,就是保護我們自己的家園。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本作品內容及封面均已完成著作權保護登記,任何對本作品的復制、仿效都將視作為侵權行為。
01 對地形圖的類型、等高線地形圖的區分不熟悉
1.(2025 溫州一模)興趣小組用土豆模擬山峰,繪制等高線地形圖。在土豆上繪制的等高線正確的是(  )
A. B. C. D.
2.(2023秋 湖州期末)讀四幅局部等高線圖,其中能表示山脊的是(  )
A. B. C. D.
3.(2023秋 杭州期末)如圖為某地等高線地形圖(單位:米)。根據該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D點在C點的正東方向
B.若在圖上測得CD的長度為3厘米,則實地距離是150米
C.E點的地形為鞍部
D.分別從A點和B點出發,沿虛線登上山頂C,坡度較緩的路線是BC
第3題圖 第4題圖
4.(2023秋 柯橋區月考)關于如圖某地等高線地形圖說法正確的是(  )
A.月影峰位于智賢峰的東北方向
B.甲處是山脊
C.智賢峰的海拔比月影峰的海拔低
D.①、②兩條登山線路,線路②坡度更緩
5.(2023秋 鹿城區期末)小明同學從圖中發現了下列信息,其中正確的是(  )
A.圖中最高處的海拔高度不可能超過1000m
B.圖中①②兩點的實地距離為1000m
C.③處有可能發育成河流
D.從山腳爬到山頂,沿BC線路較AC線路省力
02 不清楚土壤顆粒大小對滲水性,通氣性,保水保肥性的影響,不清楚土壤的分類
6.(2024春 武義縣期末)小金在測定土壤的成分時,進行了如下的幾個實驗,實驗操作與解釋合理的是(  )
A.圖甲實驗中,用相同體積的海綿塊代替鐵塊,實驗效果相同
B.圖甲實驗中,為了防止加水過程中土壤坍塌,可將土壤壓實后再進行實驗
C.圖乙實驗中,灼燒過程中觀察到土壤顏色變黑有焦味產生,證明土壤中含有有機物
D.圖乙實驗中,取新鮮土壤加熱,減少的質量就是土壤中有機物的質量
7.(2023秋 越城區月考)土壤中其實有很多小孔,體積被空氣占據著。小敏同學想測出某塊土壤中空氣所占的比例。
(1)得到體積相同的土塊與鐵塊。
小敏的想法有如下兩種:①從較大土塊中切下一塊棱長為4cm的正方體土塊,再找一塊規格與之完全相同的鐵塊。②找一塊現成的棱長約4cm的正方體鐵塊,量出棱長。再從較大的土塊中切取與鐵塊相同的正方體。以上兩種做法中,更合理的是    (選填“①”或“②”)。
(2)測量土塊中空氣體積。
操作:將土塊和鐵塊分別放入2只相同的燒杯中,用量筒量取一定體積的水,先沿燒杯壁緩慢地向燒杯內注水,如圖甲所示,快要浸沒土甲塊或鐵塊時,▲,直到水把土塊和鐵塊剛好浸沒。記錄用水的體積分別為V1、V2。
①上述▲處的操作應是     。
②若土塊體積為V,則該土壤所占的體積中,空氣體積占到的比例為     。
③為減小測量誤差,實驗時所用燒杯應選圖乙中的     (選填“A”或“B”)。
8.(2024春 西湖區期末)“蟻巢土”(螞蟻巢穴中的土壤)很肥沃,有利于植物的生長。小科設計下面的實驗來探究“蟻巢土”對植物的生長是否有影響。
Ⅰ.實驗步驟
(1)土壤采集:
土壤編號 土壤來源 采集方法
①號土壤 “蟻巢土” 以螞蟻窩為中心,挖取直徑為10cm、深10cm范圍的土壤
②號土壤 螞蟻窩附近的土壤 在螞蟻窩附近找到土質和含水量等相同的土壤,按相同方法取土
(2)土壤分裝:將20只大小相同的花盆平均分成兩組,將等量的①、②號土壤分別裝入第一組和第二組花盆中。
(3)種植植物:在20只花盆中各栽種1株生長良好、大小相同的大豆幼苗,置于溫度適宜且有光照的地方進行培養,定期噴灑     。每日測量并記錄不同土壤中植株的高度(平均值),連續18天。
Ⅱ.實驗結果:不同土壤中大豆幼苗的生長曲線如圖,請據上述實驗回答問題。
(1)土壤除了能固定植物,還能為植物的生長提供水分、空氣和     。
(2)請將實驗步驟(3)補充完整     。
(3)根據上述實驗結果,可以得出結論:    。
(4)為使實驗結果更有說服力,該實驗還可以怎樣改進?    。
03 不了解根尖結構與功能的關系
9.(2024秋 余姚市期末)農諺“有收無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植物需要的水和無機鹽是通過根從土壤里吸收來的。如圖為植物根尖四部分細胞結構示意圖,其中吸收水和無機鹽最活躍部位的細胞是(  )
A. B. C. D.
10.(2023秋 海曙區期末)植物根生長、分化、吸收養料最活躍的部位是根尖。如圖所示為根尖的平面和立體結構圖。關于根尖各部分結構與功能認識正確的是(  )
A.甲是伸長區,細胞突起,增加了吸收水、無機鹽面積
B.乙是分生區,細胞能較快分裂生長,使根不斷長長
C.丙是根毛區,細胞核較大,能產生大量新細胞
D.丁是根冠區,細胞較大,排列不整齊,具有保護作用
11.(2023春 路橋區期末)海水稻耐鹽堿,能在海邊灘涂生長。下列有關海水稻根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根毛區細胞液濃度高于外界溶液濃度 B.伸長區細胞能不斷分裂產生新細胞
C.根冠細胞排列緊密起保護作用 D.幼根的生長主要依靠分生區和伸長區
12.(2023春 西湖區校級期末)洋蔥被稱為“蔬菜皇后”,其營養成分豐富,對癌癥,心血管疾病等有預防作用,如圖所示洋蔥根尖的結構及部分生理過程,其中說法錯誤的是(  )
A.幼根的生長主要依賴于a區和b區
B.c區屬于分生組織,其細胞能進行②過程
C.③表示細胞分化過程,其結果是形成組織
D.a區表皮細胞一部分向外突出,形成根毛
13.(2024秋 鄞州區校級期末)如圖一是植物根尖模式圖,圖二是植物細胞吸水、失水的圖解。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圖一中的④區域是植物吸收水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
B.圖一中的②區域細胞具有較強的分裂能力,屬于分生組織
C.當施肥過多時,圖一中的①區域細胞吸水增多
D.將新鮮蘿卜條置于濃鹽水中,細胞將處于圖二中的C狀態
14.(2024春 武義縣期末)如圖是植物根尖縱切面的顯微結構圖,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根能不斷生長,主要依靠C中細胞的     和B中細胞的生長。
(2)②是由根毛區成熟的表皮細胞向外突起而形成的,其作用是增大它與土壤的     ,利于吸收土壤中的必需物質。
(3)一次施肥過多,容易造成“燒苗”,其原因是土壤溶液溶質質量分數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根毛細胞液的溶質質量分數,導致根毛細胞失水。
04 不會判斷和區分莖的導管和篩管及其運輸成分和方向
15.(2023春 新昌縣期末)如圖是果樹的一段枝條,長有大小相同的兩個果實,現對枝條兩個部位的樹皮進行環剝,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A.果實A能繼續長大,原因是運輸無機鹽的篩管未被切斷
B.果實B不能繼續長大,原因是切斷了運輸有機物的篩管
C.枝條上1、2、3、4四處中,會出現明顯腫脹的部位是2處
D.枝條上部的葉片會萎蔫,因為運輸水和無機鹽的導管被切斷
16.(2023春 杭州期末)興趣小組將一段含一定數量葉片的新鮮椴木枝條底端斜切后插入紅墨水中,置于陽光下一段時間后,將枝條橫切片置于顯微鏡下觀察,發現區域②變紅。下列關于該實驗的說法合理的是(  )
A.區域②變紅說明該處是運輸水分和無機鹽的部位
B.區域③未變紅說明該處是運輸有機物的部位
C.置于陽光下主要目的是為了促進植物的光合作用
D.將新鮮枝條的葉片全部去除,實驗現象將更明顯
17.(2023春 富陽區期末)某同學家中的一棵蘋果樹,在蘋果成熟前由于某種原因損傷了部分樹皮,收獲時果實反而又大又好吃,對這一現象的解釋正確的是(  )
A.木質部輸送給果實更多的水分
B.沒有受傷的樹皮的運輸能力更強了
C.樹葉制造的營養物質向下運輸受阻而供給了果實
D.木質部運輸有機物,損傷樹皮不影響果實的發育
18.(2022 杭州一模)如圖是“環剝枝條與樹瘤形成”的示意圖,如果樹木枝條的樹皮被環剝一圈,會形成樹瘤,下列對樹瘤的形成及形成原因描述正確的是(  )
A.樹瘤的形成與無機鹽的積累有關
B.樹瘤位于環剝處的下方
C.有機物的運輸方向是葉→莖→根
D.有機物是通過導管運輸的
19.如圖,果樹上的一段枝條,枝條上有甲、乙兩個大小相同的幼果,在長有乙果實的枝條上、下端,各把環剝一圈,過一段時間,請分析兩個果實的生長狀況(  )
A.甲果實能繼續生長,乙果實不能繼續生長
B.甲、乙果實都能繼續生長
C.甲果實不能繼續生長,乙果實能繼續生長
D.甲、乙果實都不能繼續生長
20.(2023春 瑞安市期中)小明發現校園里新移栽的楓樹上會掛上如圖甲所示的藍色袋子即大樹吊袋液。吊袋液的主要成分:水、維生素C、氮、磷、鉀、鈣、硼、鐵等。該吊袋液將水分和無機鹽通過軟管輸送給新移栽的樹,就不需通過根系大量吸收,可暫時保證營養供應。
(1)吊袋液成分中氮、磷、鉀指的是     。(選填“原子”或“分子”或“元素”)
(2)為了讓水分和無機鹽輸送到樹木全身,要將其注射到圖乙所示     。(填字母)
(3)小明又看見松樹上插著一瓶名為阿維菌素的藥劑,查閱資料發現該方法是防治松材線蟲的主要措施。根據上述信息及所學知識推斷該防治措施的優點是     。浙教版(2024版)七年級下冊·第四章 我們生活的大地
4.1 探索地球表面
01 地球的結構
1、四大圈層
地球上的水圈、大氣圈、巖石圈彼此分離,又相互滲透和相互作用。造就了適合生物生息繁衍的地帶,稱為生物圈。
(1)巖石圈:地殼和地幔頂部組成,構成地表基礎。
(2)水圈:海洋、河流、冰川等水體,參與水循環(蒸發→降水→徑流)。
(3)大氣圈:保護生物免受太陽輻射,調節氣候(如溫室效應)。
(4)生物圈:四圈層交匯,支持生命活動(如土壤中的有機質)。
2、地球內部的結構特點
(1)地球內部結構具有同心圓的特點,從外向內結構層次分別地殼、地幔、地核,地殼和地幔的頂部(軟流層以上部分)共同組成了巖石圈。
(2)巖石圈以下——400千米處為軟流層,是巖漿的發源地。
(3)外地核呈液態或熔融狀態,內地核呈固態。厚度:地核 > 地幔 > 地殼。
3、土壤與四大圈層的關系
(1)在地球的表面還覆蓋著很薄的土壤,是巖石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四個圈層的共有部分。
(2)組成
土壤的固體部分由風化的巖石碎屑(巖石圈)和腐爛動植物生成的有機物(生物圈)組成,破碎的巖石碎屑是風化過程的產物,風化需要空氣(大氣圈)和水(水圈)的共同作用。
02 地形和地形圖
1、地形的類型
地形類型 定義與特征 典型實例
平原 海拔<200米,地面廣闊平坦,起伏較小 東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
山地 海拔>500米,且相對高度超過200m的高地, 坡度陡峭,呈脈狀分布 喜馬拉雅山脈、天山山脈
丘陵 海拔200~500米,相對高度不超過200m, 地面起伏和坡度較緩 東南丘陵、山東丘陵
盆地 四周高、中間低平 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
高原 海拔>500米,頂部平坦或略有起伏 青藏高原、云貴高原
<名師指點>:地勢與海拔
①地勢:地表高低起伏的總趨勢(如西高東低)。
②海拔:某點與海平面的垂直高度(我國以黃海為基準)。
2、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圖
(1)等高線
①定義:把海拔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線,就是等高線,每條等高線都有相應的海拔高值。
②基本規則:等高線疏密:疏→緩坡(如平原),密→陡坡(如山地)。
③特點:a. 等高線都是閉合的;
b. 同一條等高線上,各點的海拔相同;
c. 等高線上的數值表示海拔,單位為米;
d. 一般情況下,同一等高線地形圖中,等高距相等;
e. 同一等高線地形圖中,除峭壁(陡崖)外,表示不同海拔的等高線不相交。
(2)等高距:相鄰等高線之間的差距相等,故可以計算。
(3)地形和等高線分布的關系
地形部位 等高線分布特點
山頂 等高線呈封閉狀態,由外向內,海拔增高
鞍部 兩條等高線凸出部位相對應
峭壁 等高線重疊處
山脊 等高線向海拔較低處凸出
山谷 等高線向海拔較高處凸出
陡坡 等高線較密處
緩坡 等高線較疏處
盆地 等高線呈封閉狀態,由外向內,海拔降低
(4)山谷處水流匯集,能發育成河流,也易發生泥石流。若建造水電站,可選山谷處。
<名師指點>:坡度陡緩的應用
①確定登山路線:選擇等高線稀疏的緩坡登山比較省力,但線路可能較長。
②判斷河流流速:河流流經等高線稀疏處,水流較慢;流經等高線密集處,水流較快;流經峭壁處,會形成瀑布。
03 地形的變化
1、地殼變動的證據
自從地球形成以來,地殼變動一直在廣泛地、持續不斷地進行著。只要我們平時仔細觀察,就不難找到地殼變動的痕跡。例如,懸崖峭壁上巖層斷裂的痕跡、采石場上彎曲的巖層、高山上有海洋生物化石等,都是地殼變動的證據。
2、外力因素
引起地表形態變化的外力因素主有主要是受風力、流水、冰川、海浪、生物等的風化、侵蝕、搬運、沉積作用。
(1)流水(在降水比較豐富的濕潤地區)
①侵蝕:黃土高原溝壑、喀斯特地貌(溶洞);
②沉積:三角洲(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
(2)風力(在降水比較少的地區)
①侵蝕:風蝕蘑菇(西北雅丹地貌)。
②沉積:沙丘(塔克拉瑪干沙漠)。
(3)冰川(在高寒地區):角峰、冰斗谷;
(4)波浪:海岸地形;
(5)生物:珊瑚礁。
3、內力作用
(1)表現形式:地殼運動(褶皺、斷層)、火山、地震。
(2)影響:形成宏觀地形(山脈、高原)、導致海陸變遷(如喜馬拉雅山發現海洋化石)。
(3)舉例: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大理石柱升降(地殼升降運動證據)。
<名師指點>:內力和外力作用對地球的地形形成有什么不同?
內力作用使地面形成高山,深谷,使地表起伏加大,影響是階段性的;外力作用主要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趨于平坦,具有緩慢、持久的影響。
4、地球表面的形態
地球表面的形態是內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力的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居主導地位,而在局部地區,外力作用也可能居于主導地位。
4.2 土壤的結構和質地
01 土壤的形成
1、地球外層的地殼最初主要是由巖石組成的,沒有土壤。
2、引起巖石風化的因素——物理風化和化學風化
(1)物理分化:影響巖石物理風化的因素有很多,溫度、壓力和生物活動是導致巖石發生物理風化的重要因素;
(2)化學分化:化學風化是巖石在水、氧氣、二氧化碳和酸等多種因素作用下,發生化學反應使巖石的成分改變的過程。
3、土壤的形成過程
(1)風化的巖石碎屑慢慢發育成土壤層。
(2)土壤可被粗略地分為三層:即母質層、淀積層和表層。
①最靠近基巖的母質層僅包含部分風化的巖石碎屑,這些碎屑是土壤的物質基礎;
②靠近地表的表層則積累了更多來自地表植被的有機質,巖石碎屑被進一步分解為黏土和無機物;
③淀積層位于表層和母質層之間,是在降水作用下,上方土壤中的可溶性礦物質、細小顆粒被溶解、沖刷下來積累形成的。
(3)土壤生長因素
不同地區由于氣候、地表礦物質成分、植被等因素不同,土壤發育狀況也不同。有的地區地表土在表層之上還會發育出主要由有機質組成的有機層,有的地區在各層之間還會發育出過渡層等。
(4)形成時間
土壤的形成過程是十分緩慢的,直到今天,這個過程仍在不斷地繼續著。形成1厘米厚的表土,一般情況下大約需要100~400年,在極其寒冷的環境中,大約需要1000年。
02 土壤的成分
1、土壤中的生命——土壤生物
我們把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動物和植物等稱為土壤生物。
2、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質
主要是指空氣、水、腐殖質(有機物)、礦物質(無機物)等,這些非生命物質可以分為固體、液體和氣體三大類。
(1)固體部分:主要是由礦物質顆粒和腐殖質構成,礦物質的主要成分是無機鹽。
(2)液體部分:是水,是植物生長所必需的。
(3)氣體部分是空氣。
土壤中所有的非生命物質為土壤生物提供了生存的環境條件。
3、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質來源與作用(補充)
(1)水
①來源:土壤水分主要來自降水(降雨、降雪)和灌溉。此外,地下水位較高的,地下水也可以上升補充土壤水分;地表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也會凝結,直接轉變為土壤水分。
②作用:利于營養物質的溶解和運輸,改善植物營養狀況、調節土壤溫度,是植物生長的必要條件,各種土壤生物的生存都離不開水。
(2)空氣【實驗:測定土壤中空氣的體積分數】
取用的土壤體積為V0;此塊土壤放入燒杯后緩慢加水(見右上圖),直至液面恰好浸沒土壤,用去的水的體積為V1;取與土壤相同體積的鐵塊放入同樣大小的燒杯中加水,直至液面恰好浸沒鐵塊,用去的水的體積為V2。這塊土壤中空氣的體積分數的算式為:(V1-V2)/V0。
(3)有機物
①來源: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體。
②作用:有機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形成腐殖質,腐殖質可以為土壤動物提供食物,也可以為綠色植物提供養分。同時,土壤中的有機物能改良土壤的物理性狀,提高土壤的疏松度和透氣性,改變沙土的松散狀態。
③實驗測定(如右上圖)
a. 步驟:取經充分干燥的土壤,先用天平稱得其中的50g,然后把它們放在細密的鐵絲網上,用酒精燈加熱。觀察土壤在加熱過程中顏色的變化。待土壤冷卻后,再用天平稱得其質量為mg。
b. 實驗現象:土壤在加熱過程中顏色發生明顯的變化;冷卻后,質量明顯減少。
(4)無機鹽
①檢驗步驟
a. 取適量土壤樣品放入燒杯中,倒入適量的蒸餾水,用玻璃棒攪拌,然后讓它慢慢沉淀下來。上部的溶液就是土壤浸出液。
b. 取土壤浸出液約10mL,過濾收集濾液,如圖甲。
c. 將濾液放入蒸發皿中,用酒精燈加熱,使水分蒸發,如圖乙。
d. 觀察蒸發皿中留下的殘留物。
②實驗現象:水分蒸發完后,蒸發皿中有很細的晶體
③結論:有可溶于水和不可溶于水兩種,可溶于水的無機鹽是植物生長所需的重要物質。
03 土壤的結構
1、土壤結構:可分為塊狀、柱狀、片狀、團粒狀等各種結構。
2、礦物質顆粒
礦物質顆粒是組成土壤的主要物質之一。因此,大小不等的礦物質顆粒的多少和排列方式就成為影響土壤結構最重要的因素。
3、土壤顆粒分類
顆粒類型 直徑(mm) 特性
砂粒 2.0~0.02 粗糙,孔隙大,透水性強
粉砂粒 0.02~0.002 細膩,孔隙中等,透水保水平衡
黏粒 <0.002 光滑,孔隙小,保水性強
4、滲水性實驗
在漏斗口放一些脫脂棉花,在漏斗A中放適量砂粒,在漏斗B中放等量黏粒。將漏斗分別擱在錐形瓶上,往漏斗中倒半燒杯水。5分鐘后觀察兩個漏斗中各有多少水流到下面的錐形瓶內。能滲出更多水分的是砂粒的漏斗。
5、土壤的分類
根據它們在土壤中所占的比例不同,可將土壤分為砂土類土壤、黏土類土壤和壤土類土壤三類。
(1)砂土類土壤:砂粒多、黏粒少,土壤顆粒較粗;
(2)黏土類土壤:黏粒多,砂粒少,土壤顆粒較細;
(3)壤土類土壤:砂粒、黏粒、粉砂粒均衡,土壤質地較均勻。
<名師指點>:思考以下特點屬于哪種土壤?
①哪種土壤通氣性能最強?——砂土類土壤;
②哪種土壤透水性能最強?——砂土類土壤;
③哪種土壤保水性能最強?——黏土類土壤;
④哪種土壤通氣性能最差?——黏土類土壤。
04 土壤的質地
1、由于土壤礦物質顆粒的組成及其比例不同,土壤的黏性不同,從而影響了土壤的通氣性能、保水性能等。
2、土壤粘性的搓條實驗
(1)操作:濕潤土壤搓成條狀。
(2)結果
①黏土:易搓成細長條(黏性強)。
②砂土:無法成條,易散開(黏性差)。
③壤土:可成短粗條,但易斷裂。
3、黏性較差的土壤,土壤中的空隙較大,比較疏松,水易滲入或流出,通氣性能較好,但保水和保肥性能較差。黏性較強的土壤,空隙較小,保水性能好,但通氣性能較差。
4、各類土壤的性狀
土壤名稱 性狀 適用作物
砂土類土壤 疏松,不易黏結;通氣、透水性能強,易干旱, 有機物分解快,易流失 耐旱作物 (花生、西瓜)
黏土類土壤 質地黏重,濕時黏,干時硬;保水、保肥能力強, 通氣、透水性能差 需改良后種植 (如水稻)
壤土類土壤 不太疏松,也不太黏;通氣、透水,能保水、保肥, 宜于耕種 大多數作物 (小麥、蔬菜)
5、植物生長的最適土壤
壤土類土壤的礦物質顆粒、空氣、水和有機質等組成比例合理,土壤黏性適度,通氣、透水、保水和保肥能力強。因此,壤土類土壤是適合大部分植物生長的土壤。
6、壤土類土壤各成分的含量(體積百分比)
(1)固體部分(50%)(礦物質顆粒45%-49%,有機物:1%-5%);
(2)水:25%;
(3)空氣:25%。
注:土壤的保水、透水、通氣、保肥的能力與土壤礦物質顆粒的組成和比例有關。
7、土壤肥力(補充)
指土壤具有連續不斷地供應植物生長所需要的水分和營養元素,以及協調土壤空氣和溫度等環境條件,使之利于植物生長的能力。土壤肥力可分為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
4.3 土壤與植物生長
01 植物的根系
1、陸生植物是通過根來吸收土壤中各種營養物質的。一株植物所有的根的總稱叫做根系。
2、根系的作用
許多植物的根系十分發達,生長的范圍比枝葉大,對植物起到固定作用。另外,組成根系的每條根都能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無機鹽等營養物質。
①固定:植物的根十分發達,生長的范圍比枝葉大,把植物牢牢固定在地上;
②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無機鹽是通過根吸收進入植物體的。
3、根與根系的分類
(1)根的分類:根分為主根、側根和不定根。
(2)根系的分類:根系分為直根系和須根系。
根系類型 功能 代表植物 區別
直根系 適合固定深層土壤,吸收深層水分和養分 青菜、大豆等雙子葉植物 (蒲公英主根深入地下) 有沒有主根和側根之分
須根系 廣泛分布于表層土壤,適合吸收淺層水分和養分 水稻、小麥等單子葉植物 (水稻根系適應水田環境)
①直根系根的數目較少,有明顯的主根和側根之分;
②須根系根的數目較多,無明顯發達的主根,主要由不定根組成。
(3)不定根
①來源:從莖(玉米莖基部)、葉(落地生根)或老根(榕樹氣生根)上產生。
②功能:增強支持(如玉米)、吸收(如氣生根)或繁殖(如草莓匍匐莖)。
4、影響根分布的因素(補充)
(1)植物的根在土壤中的分布,與植物的種類和外界環境等密切相關,如土壤的結構、水分、通氣狀況和肥力。
(2)缺水地區生長的植物的根往往比水源充足地區生長的植物根更為發達。在農業生產上,常利用控制水、肥等來調整作物的根系,以達到豐產的目的。
注:①在自然條件下,植物根系所占的土地面積往往大于莖、葉的面積,其優點是能增大植物根系對水分和無機鹽的吸收面積,有利于植物的生長;
②直根系入土較深,須根系入土較淺;雙子葉植物大多為直根系,單子葉植物大多為須根系;網狀形葉脈的植物一般為直根系,平行葉脈的植物則往往為須根系。
02 根的吸水和失水
1、根尖
根尖是指從根的頂端到著生根毛的部分,它是根生長、分化、吸收養料最活躍的部位,是植物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分。
2、根的分區
從根尖的尖端起,根據它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的不同,依次可分為根冠、分生區、伸長區和根毛區四個部分。
3、根尖各結構的特點和功能
根尖 結構 位置 細胞結構特點 主要功能
根冠 根尖 的最頂端 細胞壁薄,外層細胞排列比較疏松,內部細胞小、排列緊密。 對根起保護作用,有利于根在土壤中不斷地生長。
分生區 根冠內側 細胞壁薄,細胞核較大,細胞質濃,細胞排列緊密,具有很強的分裂能力。 分生作用,補充根冠細胞和伸長區細胞。
伸長區 分生區 上部 細胞逐漸停止分裂,體積增大變長,能較快生長。 使根不斷伸長,伸向土壤深處。
根毛區 伸長區 上部 由伸長區細胞進一步分化而來,表皮細胞向外突起,形成不同長度的根毛,根毛細胞的細胞壁極薄,液泡較大。 擴大了根的吸收面積,保證了植物能吸收足夠的營養,是根尖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
<名師指點>:識圖看結構
根毛區 伸長區 分生區 根冠
4、土壤溶液:土壤顆粒之間含有無機鹽和水分,稱為土壤溶液。
5、根毛細胞吸失水
(1)根毛細胞吸水:根毛細胞液的溶質質量分數大于土壤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
(2)根毛細胞失水:根毛細胞液的溶質質量分數小于土壤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
(3)一次施肥過多,容易導致根毛細胞失水,從而造成“燒苗”現象。
6、水分進入根部的途徑:水→根毛細胞→各皮層細胞→根的木質部導管→植物體各結構。
7、農業生產中的應用
(1)帶土移植:保護根尖和根毛,避免移植后吸水能力下降。
(2)合理灌溉:避免土壤溶液濃度驟升(如鹽堿地滴灌技術)。
(3)抗鹽育種:選育根系細胞液濃度高的作物品種。
03 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
1、植物生長除了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外,還需要吸收無機鹽。種莊稼要施肥,養花種草也要施肥。肥料的作用主要是給植物的生長提供無機鹽。
2、無機鹽的作用
植物通過根系從土壤中吸收各種無機鹽,不同的無機鹽對植物生長起到不同的作用。
(1)氮(N)和鎂(Mg)是合成葉綠素的原料;
(2)氮(N)和硫(S)是合成蛋白質的原料;
(3)鉀能使莖稈粗壯、促進淀粉的合成和運輸,磷能促進幼苗的生長發育和開花等。
植物生長需要量最多的是含氮、磷和鉀的無機鹽。如果缺少某種無機鹽,植株就不能正常生長,會出現相應的營養缺乏癥狀。
<名師指點>:植物常見缺乏無機鹽的癥狀
①植株矮小,葉片發黃——缺氮; ②植株暗綠帶紅——缺磷;
③植株矮小,葉片有褐斑——缺鉀。
3、無土栽培技術
(1)概念:無土栽培是指以水、草炭或森林腐葉土、蛭石等介質作為培養基質固定植株,植物根系能直接接觸營養液的栽培方法。
(2)原理:給植物提供它所需要的水分和無機鹽等條件并將植株固定住,注意通氣,植物離開土壤也能成活。
(3)優點
①節水、省肥、高產; ②清潔衛生無污染; ③省工省力、易于管理;
④避免連續栽培同種作物引起的作物生長發育異常; ⑤不受地區限制、充分利用空間;
⑥有利于實現農業現代化。
04 植物的莖
1、莖的分類
(1)植物的莖按形態可分為直立莖、攀緣莖、匍匐莖和纏繞莖等;
①直立莖:莖干垂直地面,直立空間向上生長,使葉片伸展,充分接受陽光;
②攀援莖:莖細長,莖幼小時較為柔軟,不能直立,而是以卷須或吸盤等特有的結構攀援支持物上升生長。
③匍匐莖:莖細長柔弱,平臥地面,蔓延生長,一般節間較長,節上能生不定根。
④纏繞莖:莖沒有卷須、吸盤等特殊,但它們的莖卻有沿著其它物體呈螺旋狀纏繞的本領。
(2)按其組成可分為草質莖和木質莖。
2、木質莖的結構:一般具有樹皮、形成層、木質部和髓等結構
(1)樹皮可分為韌皮部和最外層的表皮。樹皮包在莖的外層,對植物具有保護作用;韌皮部位于樹皮靠近木質部的部位,韌皮部中含有起 輸導作用的篩管。
(2)形成層位于韌皮部和木質部之間(能用手剝開樹皮的地方),形成層的細胞能不斷分裂產生子細胞,子細胞吸收營養物質不斷長大,向外形成韌皮部,向內形成木質部,使莖加粗。
(3)木質部中含有起輸導作用的導管。導管和篩管的形態、結構不同,其輸導物質的類型也不同。
(4)髓位于莖的中央,其細胞體積較大,具有儲藏營養的作用。
3、年輪
木質莖的加粗生長活動與季節性的氣候變化有關,尤其是溫帶地區生長的木本植物,在外界氣候因素呈現的周期性變化影響下,木質莖的橫切面上會呈現出年輪現象。
05 物質的運輸
1、水和無機鹽在莖中的運輸
(1)根從土壤中吸收來的水和無機鹽是通過莖運輸的。
(2)運輸過程
水分和無機鹽被根尖吸收后,會進入根部導管。由于根和莖中的導管是相互連通的,最后,它們就能進入到莖中央的導管。
(3)水分和無機鹽在莖木質部的導管中能自下而上地向枝端運輸。
<名師指點>:“莖運輸水分和無機鹽的部位”探究實驗的注意事項
①要將枝條的下端削成平整的斜面,以增大導管切口截面積,從而有利于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
②為了使實驗的效果更明顯,紅墨水的濃度應相對高些;
③將枝條放在陽光下照射的目的是為葉的蒸騰作用創造條件,從而產生蒸騰拉力,以便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
④將A組枝條不用石蠟處理,B組枝條用石蠟密封切面的樹皮部分,C組枝條用石蠟密封切面的木質部和髓,也能觀察到A、B組枝條只有木質部被染色,C組枝條未被染色的現象。
2、有機物在莖中的運輸
(1)有機物的來源
植物的葉通過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除小部分留在葉肉細胞外,大部分需轉送到莖、根、果實、種子等部位去。
(2)有機物的運輸實驗
在一株盆栽木本植物上選取一個枝條,在枝條中部剝除約1厘米寬的一圈樹皮,露出木質部。用刀輕刮木質部表面,然后用少許凡士林涂抹環剝部位。一兩個月后,切口上方的樹皮將膨大而形成枝瘤。這一現象表明有機物是通過樹皮自上而下運輸的。
(3)有機物的輸送及方向
樹皮里只有韌皮部的篩管是上下相通的。可見,葉制造的有機物是通過篩管向下運輸的。
<名師指點>:導管和篩管的區別表
結構名稱 導管 篩管
結構圖示
運輸物質 水分、無機鹽 有機物
運輸方向 自下而上↑↑ 自上而下↓↓
存在部位 木質部 韌皮部
運輸的目的地 植株枝端 莖、根、果實、種子等部位
細胞特點 死細胞、細胞之間橫壁消失 活細胞、細胞之間有橫壁, 且其上有篩孔
4.4 保護土壤
01 土壤的價值
1、不同土壤類型的特點
(1)黑土肥力高、盛產糧食作物,比如玉米、大豆和小麥等;
(2)紫色土壤肥力相對較高,除了旱地食作物外,還多種植棉花、油菜和柑橘等;
(3)紅壤一般酸性較高,肥力相對較低,通常適合種植水稻、茶樹、甘蔗和柑橘等;
(4)黃壤通常要比紅壤濕潤,主要分布在我國南方山區、除了常見的農作物外,黃壤也能種植茶樹和蔬菜。
02 土壤的流失與毀壞
1、土壤資源的最大威脅來自于土壤的污染和過度開發。
2、土壤污染的種類
(1)物理污染:核反應帶來的輻射性污染;
(2)化學污染:工農業生產和生活廢水,固體廢物的任意排放,農藥、化肥的大量使用等;
(3)生物污染:某些病菌、寄生蟲和病毒對土壤產生的污染。
3、土壤資源流失
耕地被蠶食、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鹽漬化等,都會造成土壤資源的流失。
(1)水土流失是全球環境中存在的大問題。黃土高原是我國甚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每年被沖刷走了大量的氮、磷、鉀元素,相當于流失了數量可觀的化肥;
(2)我國沙漠化現象嚴重,所以頻頻出現沙塵暴天氣。
03 土壤的保護與治理
1、土壤保護就是進行土壤管理,防止土壤破壞。土壤保護的方法包括因地形耕作,保護性耕作和輪作等。
2、土壤本身流動形成差,自凈能力較弱。
3、土壤修復技術:包括物理修復技術,化學修復技術和生物修復技術。
/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科學
4、土壤資源是有限的,而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對它的依賴是必然的,我們必須保護好土壤。保護土壤,就是保護我們自己的家園。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本作品內容及封面均已完成著作權保護登記,任何對本作品的復制、仿效都將視作為侵權行為。
01 對地形圖的類型、等高線地形圖的區分不熟悉
1.(2025 溫州一模)興趣小組用土豆模擬山峰,繪制等高線地形圖。在土豆上繪制的等高線正確的是(  )
A. B.
C. D.
【答案】C
【分析】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高四周低則為山頂;兩山頂之間相對低洼的部位為鞍部;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低四周高則為盆地;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為山脊;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為山谷。等高線密集,坡度陡,等高線稀疏,坡度緩。
【解答】解:讀圖可得,C中等高線分布更均勻。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等高線地形圖的繪制,結合所學知識點解答即可。
2.(2023秋 湖州期末)讀四幅局部等高線圖,其中能表示山脊的是(  )
A. B.
C. D.
【答案】C
【分析】在等高線地形圖上,地形部位有山頂、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可根據等高線排列規律來判斷各種地形部位。
【解答】解:讀圖可知,A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高四周低為山頂,B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為山谷,C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為山脊,D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低四周高為盆地。
故選:C。
【點評】認真審題,把握地形部位的判讀方法,讀圖理解解答即可。
3.(2023秋 杭州期末)如圖為某地等高線地形圖(單位:米)。根據該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D點在C點的正東方向
B.若在圖上測得CD的長度為3厘米,則實地距離是150米
C.E點的地形為鞍部
D.分別從A點和B點出發,沿虛線登上山頂C,坡度較緩的路線是BC
【答案】C
【分析】在等高線地形圖上,地形部位有山頂、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可根據等高線排列規律來判斷各種地形部位;可依據等高線疏密和坡度陡緩的關系,判斷坡度的陡緩,等高線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線稀疏表示坡緩;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用指向標指示方向,指向標箭頭的指向一般為北方;比例尺是圖上距離比實地距離縮小的程度,可利用比例尺計算實地距離。
【解答】解:依據指向標判定方向,D點在C點的東北方向,A錯誤。
圖示比例尺為1:50000,若在圖上測得CD的長度為3厘米,則實地距離是1500米,B錯誤。
圖中E點位于兩山頂之間相對低洼的部位為鞍部,C正確。
依據等高線疏密和坡度陡緩的關系,分別從A點和B點出發,沿虛線登上山頂C,坡度較緩的路線是AC,D錯誤。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在把握地形部位的判讀方法、等高線疏密和坡度陡緩的關系、方向的判定、比例尺的計算等知識的基礎上,讀圖理解解答即可。
4.(2023秋 柯橋區月考)關于如圖某地等高線地形圖說法正確的是(  )
A.月影峰位于智賢峰的東北方向
B.甲處是山脊
C.智賢峰的海拔比月影峰的海拔低
D.①、②兩條登山線路,線路②坡度更緩
【答案】A
【分析】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高四周低則為山頂;兩山頂之間相對低洼的部位為鞍部;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低四周高則為盆地;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為山脊;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為山谷;幾條海拔高度不同的等高線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線稀疏,坡度平緩;等高線密集,坡度較陡。
【解答】解:讀圖可知,圖中有指向標,根據指向標箭頭所指的方向為北向判斷,月影峰位于智賢峰的東北方向;故A正確。
甲處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為山谷;故B錯誤。
圖中的等高距為100米,智賢峰的海拔在500米以上,月影峰的海拔在400米以上,智賢峰比月影峰海拔高;故C錯誤。
①、②兩條登山線路中,線路②等高線比線路①密集,坡度更陡;故D錯誤。故選項A符合題意。
故選:A。
【點評】本題考查了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讀圖理解解答。
5.(2023秋 鹿城區期末)小明同學從圖中發現了下列信息,其中正確的是(  )
A.圖中最高處的海拔高度不可能超過1000m
B.圖中①②兩點的實地距離為1000m
C.③處有可能發育成河流
D.從山腳爬到山頂,沿BC線路較AC線路省力
【答案】C
【分析】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高四周低則為山頂;兩山頂之間相對低洼的部位為鞍部;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低四周高則為盆地;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為山脊;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為山谷。等高線密集,坡度陡,等高線稀疏,坡度緩。據圖中信息解答。
【解答】解:A、圖中的高處的海拔高度不可能超過1100米,故敘述錯誤,不符合題意;
B、圖中①②兩點的圖示距離不足1厘米,其實地距離不足1000米,故敘述錯誤,不符合題意;
C、③處是山谷部位,該處可能發育有河流,故敘述正確,符合題意;
D、從山腳爬到山頂,沿BC線路較A線路陡,沿BC線路較AC線路費力,故敘述錯誤,不符合題意。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分析后讀圖解答即可。
02 不清楚土壤顆粒大小對滲水性,通氣性,保水保肥性的影響,不清楚土壤的分類
6.(2024春 武義縣期末)小金在測定土壤的成分時,進行了如下的幾個實驗,實驗操作與解釋合理的是(  )
A.圖甲實驗中,用相同體積的海綿塊代替鐵塊,實驗效果相同
B.圖甲實驗中,為了防止加水過程中土壤坍塌,可將土壤壓實后再進行實驗
C.圖乙實驗中,灼燒過程中觀察到土壤顏色變黑有焦味產生,證明土壤中含有有機物
D.圖乙實驗中,取新鮮土壤加熱,減少的質量就是土壤中有機物的質量
【答案】C
【分析】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層疏松的物質,由各種顆粒狀礦物質、有機物質、水分、空氣、微生物等組成,能生長植物,為植物的生活提供水分和各種無機鹽。
【解答】解:A、泡沫塊密度小。會浮在水面上,。實驗效果與鐵塊不相同,A錯誤。
B、將土壤壓實后土壤中空氣的體積分數發生改變,B錯誤。
C、土壤中的有機物燃點低,容易燃燒,顏色變黑并有焦味產生,C 正確。
D、新鮮土壤加熱至質量不再變化為止,減少的部分除了有機物還有水分,D錯誤。
故選: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土壤的成分的相關知識。
7.(2023秋 越城區月考)土壤中其實有很多小孔,體積被空氣占據著。小敏同學想測出某塊土壤中空氣所占的比例。
(1)得到體積相同的土塊與鐵塊。
小敏的想法有如下兩種:①從較大土塊中切下一塊棱長為4cm的正方體土塊,再找一塊規格與之完全相同的鐵塊。②找一塊現成的棱長約4cm的正方體鐵塊,量出棱長。再從較大的土塊中切取與鐵塊相同的正方體。以上兩種做法中,更合理的是  ②  (選填“①”或“②”)。
(2)測量土塊中空氣體積。
操作:將土塊和鐵塊分別放入2只相同的燒杯中,用量筒量取一定體積的水,先沿燒杯壁緩慢地向燒杯內注水,如圖甲所示,快要浸沒土甲塊或鐵塊時,▲,直到水把土塊和鐵塊剛好浸沒。記錄用水的體積分別為V1、V2。
①上述▲處的操作應是  停止用量筒倒水,改為膠頭滴管滴水  。
②若土塊體積為V,則該土壤所占的體積中,空氣體積占到的比例為    。
③為減小測量誤差,實驗時所用燒杯應選圖乙中的  B  (選填“A”或“B”)。
【答案】(1)②;(2)①停止用量筒倒水,改為膠頭滴管滴水;②;③B。
【分析】(1)土塊容器切割改變體積,鐵塊不易改變體積,據此分析;
(2)用滴管添加水更精確緩慢;比鐵塊多添加的水的體積等于空氣的體積,據此分析;
杯子越低,不易把土塊沖壞,杯子底面積越小,添加水的體積越小,差異越明顯。
【解答】解:(1)土塊容易切割改變體積,鐵塊不易改變體積,找一塊現成的棱長約4cm的正方體鐵塊,量出棱長。再從較大的土塊中切取與鐵塊相同的正方體,可操作性強,故選②;
(2)測量土塊中空氣體積。用滴管添加水更精確緩慢,將土塊和鐵塊分別放入2只相同的燒杯中,用量筒量取一定體積的水,先沿燒杯壁緩慢地向燒杯內注水,如圖甲所示,快要浸沒土塊或鐵塊時,停止用量筒倒水,改為膠頭滴管滴水,直到水把土塊和鐵塊剛好浸沒。記錄用水的體積分別為V1、V2。
土塊中比鐵塊多添加的水的體積等于空氣的體積,即空氣體積為V1﹣V2;空氣體積占到的比例為;
杯子越低,不易把土塊沖壞,杯子底面積越小,添加水的體積越小,差異越明顯,故選:B。
故答案為:(1)②;(2)①停止用量筒倒水,改為膠頭滴管滴水;②;③B。
【點評】本題考查量筒的應用,與空氣的體積測量,屬于中檔題。
8.(2024春 西湖區期末)“蟻巢土”(螞蟻巢穴中的土壤)很肥沃,有利于植物的生長。小科設計下面的實驗來探究“蟻巢土”對植物的生長是否有影響。
Ⅰ.實驗步驟
(1)土壤采集:
土壤編號 土壤來源 采集方法
①號土壤 “蟻巢土” 以螞蟻窩為中心,挖取直徑為10cm、深10cm范圍的土壤
②號土壤 螞蟻窩附近的土壤 在螞蟻窩附近找到土質和含水量等相同的土壤,按相同方法取土
(2)土壤分裝:將20只大小相同的花盆平均分成兩組,將等量的①、②號土壤分別裝入第一組和第二組花盆中。
(3)種植植物:在20只花盆中各栽種1株生長良好、大小相同的大豆幼苗,置于溫度適宜且有光照的地方進行培養,定期噴灑  蒸餾水  。每日測量并記錄不同土壤中植株的高度(平均值),連續18天。
Ⅱ.實驗結果
不同土壤中大豆幼苗的生長曲線如圖,請據上述實驗回答問題。
(1)土壤除了能固定植物,還能為植物的生長提供水分、空氣和  無機鹽  。
(2)請將實驗步驟(3)補充完整  蒸餾水  。
(3)根據上述實驗結果,可以得出結論: 蟻巢土有利于植物的生長  。
(4)為使實驗結果更有說服力,該實驗還可以怎樣改進? 用不同的植物進行重復實驗  。
【答案】(1)無機鹽
(2)蒸餾水
(3)蟻巢土有利于植物的生長
(4)用不同的植物進行重復實驗
【分析】對照實驗是指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之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其中這種不同的條件就是實驗變量,對實驗變量進行處理的,就是實驗組.沒有處理的就是對照組。
【解答】解:(1)土壤除了能固定植物,還能為植物的生長提供水分、空氣和 無機鹽。
(2)為確保實驗組、對照組實驗結果的合理性,對影響實驗的其他相關因素應設置均處于相同理想狀態,所以要適當噴灑蒸餾水。
(3)由于①號土壤中的植物高度高于②號土壤中的植物高度,所以初步得出結論:蟻巢土有利于植物的生長。
(4)為使實驗結果更有說服力,還應該用不同的植物進行重復實驗。
故答案為:(1)無機鹽
(2)蒸餾水
(3)蟻巢土有利于植物的生長
(4)用不同的植物進行重復實驗
【點評】掌握對照實驗和植物生長所需要的物質是解題關鍵。
03 不了解根尖結構與功能的關系
9.(2024秋 余姚市期末)農諺“有收無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植物需要的水和無機鹽是通過根從土壤里吸收來的。如圖為植物根尖四部分細胞結構示意圖,其中吸收水和無機鹽最活躍部位的細胞是(  )
A. B.
C. D.
【答案】A
【分析】根尖是指從根的頂端到生有根毛的一段。它的結構從頂端依次是根冠、分生區、伸長區、成熟區,成熟區也叫根毛區。
【解答】解:A是成熟區細胞,B是伸長區細胞,C是根冠細胞,D是分生區細胞。
A成熟區也叫根毛區,在伸長區的上部,細胞停止伸長,并且開始分化,表皮一部分向外突起形成根毛。根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
故選:A。
【點評】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是理解成熟區適于吸收的特點。
10.(2023秋 海曙區期末)植物根生長、分化、吸收養料最活躍的部位是根尖。如圖所示為根尖的平面和立體結構圖。關于根尖各部分結構與功能認識正確的是(  )
A.甲是伸長區,細胞突起,增加了吸收水、無機鹽面積
B.乙是分生區,細胞能較快分裂生長,使根不斷長長
C.丙是根毛區,細胞核較大,能產生大量新細胞
D.丁是根冠區,細胞較大,排列不整齊,具有保護作用
【答案】D
【分析】根尖的結構從頂端向上,一般可以劃分為四個部分:根冠、分生區、伸長區和成熟區。圖中,甲是成熟區、乙是伸長區、丙是分生區、丁是根冠。
【解答】解:A、甲是根尖的成熟區,它的表皮細胞向外突出形成根毛,是吸收水和無機鹽的主要部分,A錯誤。
B、乙是根尖的伸長區,細胞體積大,是根伸長最快的地方,是根不斷長長的主要原因,B錯誤。
C、丙是根尖分生區,細胞核較小,其細胞能迅速分裂增多,C錯誤。
D、丁是根冠,位于根的頂端,細胞比較大,排列不夠整齊,細胞壁薄,有利于根在土壤中不斷生長,具有保護作用。D正確。
故選:D。
【點評】掌握根尖的結構及各部分的作用是解題的關鍵。
11.(2023春 路橋區期末)海水稻耐鹽堿,能在海邊灘涂生長。下列有關海水稻根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根毛區細胞液濃度高于外界溶液濃度
B.伸長區細胞能不斷分裂產生新細胞
C.根冠細胞排列緊密起保護作用
D.幼根的生長主要依靠分生區和伸長區
【答案】B
【分析】(1)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細胞外部溶液的濃度大于細胞內細胞液的濃度時失水,細胞外部溶液的濃度小于細胞內細胞液的濃度時吸水。
(2)根尖的結構從頂端向上,一般可以劃分為四個部分:根冠、分生區、伸長區和成熟區。
【解答】解:A、“海水稻”能在海邊灘涂生長,原因是根毛區細胞液濃度大于鹽堿地土壤溶液濃度,能夠吸水。A正確;
B、分生區具有很強的分裂能力,能夠不斷分裂產生新細胞,B錯誤;
C、根冠位于根的頂端,屬于保護組織,細胞比較大,排列不夠整齊,像一頂帽子似地套在外面,具有保護作用,C正確;
D、根的生長主要是由于分生區的不斷分裂和伸長區的不斷長長的緣故,D正確。
故選:B。
【點評】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是熟記根尖的結構特點和功能。
12.(2021春 西湖區校級期末)洋蔥被稱為“蔬菜皇后”,其營養成分豐富,對癌癥,心血管疾病等有預防作用,如圖所示洋蔥根尖的結構及部分生理過程,其中說法錯誤的是(  )
A.幼根的生長主要依賴于a區和b區
B.c區屬于分生組織,其細胞能進行②過程
C.③表示細胞分化過程,其結果是形成組織
D.a區表皮細胞一部分向外突出,形成根毛
【答案】A
【分析】根尖的結構從頂端向上,一般可以劃分為四個部分:根冠、分生區、伸長區和成熟區。圖中,a成熟區、b伸長區、c分生區;①表示細胞生長、②表示細胞分裂、③表示細胞分化。
【解答】解:A、根的生長主要是由于c分生區細胞的不斷分裂和b伸長區細胞的不斷伸長的緣故。A錯誤。
B、c分生區屬于分生組織,細胞具有很強的分裂能力,所以其細胞能進行②過程。B正確。
C、③過程,細胞的形態和功能都發生了變化,表示細胞分化,細胞分化形成不同的組織。C正確。
D、a是成熟區,表皮細胞一部分向外突出,形成根毛,擴大了與水的接觸面積。D正確。
故選:A。
【點評】掌握根尖的結構是解題的關鍵。
13.(2024秋 鄞州區校級期末)如圖一是植物根尖模式圖,圖二是植物細胞吸水、失水的圖解。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圖一中的④區域是植物吸收水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
B.圖一中的②區域細胞具有較強的分裂能力,屬于分生組織
C.當施肥過多時,圖一中的①區域細胞吸水增多
D.將新鮮蘿卜條置于濃鹽水中,細胞將處于圖二中的C狀態
【答案】D
【分析】1、根尖的結構從頂端向上,一般可以劃分為四個部分:根冠、分生區、伸長區和成熟區。圖一中,①成熟區、②伸長區、③分生區、④根冠。
2、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細胞外部溶液的濃度大于細胞內部濃度時失水,細胞外部溶液的濃度小于細胞內部濃度時吸水。圖二中,B吸水、C失水。
【解答】解:A、圖一中,④根冠具有保護作用。A錯誤。
B、圖一中,②伸長區,細胞不斷伸長,是根生長最快的區域。B錯誤。
C、一次施肥過多,會使土壤溶液濃度過高,大于植物細胞溶液的濃度,植物細胞失水。C錯誤。
D、將新鮮蘿卜條置于濃鹽水中,細胞外部溶液的濃度大于細胞內部濃度,細胞失水,將處于圖二中的C失水狀態。D正確。
故選:D。
【點評】掌握根尖的結構及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解題的關鍵。
14.(2024春 武義縣期末)如圖是植物根尖縱切面的顯微結構圖,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根能不斷生長,主要依靠C中細胞的  分裂  和B中細胞的生長。
(2)②是由根毛區成熟的表皮細胞向外突起而形成的,其作用是增大它與土壤的  接觸面積  ,利于吸收土壤中的必需物質。
(3)一次施肥過多,容易造成“燒苗”,其原因是土壤溶液溶質質量分數  大于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根毛細胞液的溶質質量分數,導致根毛細胞失水。
【答案】(1)分裂
(2)接觸面積
(3)大于
【分析】從根的頂端到著生根毛的部分叫做根尖,它是根生長、分化、吸收最活躍的部位,從根尖頂端向上的四個結構依次是D根冠、C分生區、B伸長區、A成熟區。圖中①導管,②根毛,③根尖。
【解答】解:(1)C分生區被根冠包圍著,屬于分生組織,具有很強的分裂能力,能夠不斷分裂產生新細胞;B伸長區在分生區上部,細胞逐漸停止分裂,開始迅速伸長,是根伸長最快的地方;因此根能不斷長長,一方面依靠根尖C分生區增加細胞數量,另一方面依靠根尖B伸長區細胞的迅速伸長。
(2)②的名稱是根毛,它是由根毛區成熟的表皮細胞向外突起而形成的,其作用是增大它與土壤的接觸面積,利于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無機鹽。
(3)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細胞外部溶液的濃度大于細胞內部濃度時失水,細胞外部溶液的濃度小于細胞內部濃度時吸水。一次施肥過多,會使土壤溶液濃度過高,大于植物細胞溶液的濃度,植物細胞失水,導致植物因失水而萎蔫,即“燒苗”。
故答案為:
(1)分裂
(2)接觸面積
(3)大于
【點評】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是熟記根尖的各結構的細胞特點和功能,理解根毛的形成。
04 不會判斷和區分莖的導管和篩管及其運輸成分和方向
15.(2023春 新昌縣期末)如圖是果樹的一段枝條,長有大小相同的兩個果實,現對枝條兩個部位的樹皮進行環剝,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A.果實A能繼續長大,原因是運輸無機鹽的篩管未被切斷
B.果實B不能繼續長大,原因是切斷了運輸有機物的篩管
C.枝條上1、2、3、4四處中,會出現明顯腫脹的部位是2處
D.枝條上部的葉片會萎蔫,因為運輸水和無機鹽的導管被切斷
【答案】B
【分析】篩管是植物韌皮部內輸導有機養料的管道。由許多管狀活細胞上下連接而成。如果對樹皮進行環割就相當于切斷了向下運輸有機物的篩管。
【解答】解:AB、圖中A周圍有葉子,葉制造的有機物能不斷送到A果實,可以得到豐富的營養物質,故可以繼續長大;B在其上下都進行了環割,使葉制造的有機物不能送到B果實,B得不到營養物質將停止生長,A錯誤、B正確。
C、如果對莖進行環割,這樣營養物質就積存在節口上端,使節口上端出的形成層得到豐富的營養物質,細胞就會在短時間內迅速分裂而形成瘤狀物,我們發現枝條上的1處會出現明顯腫脹。因為有機物通過篩管向下運輸,枝條上端的葉制造的有機物向下運輸到1處時受阻。而2~3之間沒有綠葉,基本不會制造有機物,所以3處不會明顯腫脹。4處雖然有綠葉但有機物通過篩管向下運輸,4處不會有有機物積存,所以4處也不會明顯腫脹,C錯誤。
D、導管是植物體內木質部中主要輸導把根部吸收的水和無機鹽輸送到植株身體各處的管狀結構,而圖中的處理并沒有傷及木質部,所以植物運輸水分和無機鹽的導管還在,故枝條上部的葉片會得到水分和無機鹽,不會因樹皮環剝而萎蔫,D錯誤。
故選:B。
【點評】分清導管與篩管在植物體內的分布及功能。
16.(2023春 杭州期末)興趣小組將一段含一定數量葉片的新鮮椴木枝條底端斜切后插入紅墨水中,置于陽光下一段時間后,將枝條橫切片置于顯微鏡下觀察,發現區域②變紅。下列關于該實驗的說法合理的是(  )
A.區域②變紅說明該處是運輸水分和無機鹽的部位
B.區域③未變紅說明該處是運輸有機物的部位
C.置于陽光下主要目的是為了促進植物的光合作用
D.將新鮮枝條的葉片全部去除,實驗現象將更明顯
【答案】A
【分析】圖中①髓,②木質部,③韌皮部。
【解答】解:A、圖中②木質部變紅,說明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的管道﹣﹣導管位于木質部中.A正確。
B、區域③韌皮部未變紅說明該處沒有導管,但是不能說明該處能夠運輸有機物的篩管,B錯誤。
C、置于陽光下是為了促進植物的蒸騰作用,使實驗效果更明顯,C錯誤。
D、應為莖對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的動力來源于蒸騰作用,要是效果明顯就要增強蒸騰作用,所以枝條應盡可能多帶些葉片,D錯誤。
故選:A。
【點評】本部分的知識要多結合植物莖的結構與蒸騰作用進行理解。
17.(2023春 富陽區期末)某同學家中的一棵蘋果樹,在蘋果成熟前由于某種原因損傷了部分樹皮,收獲時果實反而又大又好吃,對這一現象的解釋正確的是(  )
A.木質部輸送給果實更多的水分
B.沒有受傷的樹皮的運輸能力更強了
C.樹葉制造的營養物質向下運輸受阻而供給了果實
D.木質部運輸有機物,損傷樹皮不影響果實的發育
【答案】C
【分析】本題考查篩管的位置和對有機物的運輸的有關知識.損傷了部分樹皮這和環剝的作用是一個原理,阻止了有機物的向下運輸.
【解答】解:“收獲時果實反而又大又好吃”說明果實中儲存了更多的有機物,也說明了樹葉制造的營養物質更多供給了果實。再從“損傷了部分樹皮”來看,由于向下運輸營養物質的篩管在樹皮的韌皮部中也同時被割斷,這樣就是樹葉制造的營養物質向下運輸受阻而供給了果實。
故選:C。
【點評】植物都有導管和篩管,導管位于木質部,作用是把土壤中的水分和無機鹽向上輸送,篩管位于韌皮部,作用是把葉子光合作用產生的養分向根部輸送.
18.(2022 杭州一模)如圖是“環剝枝條與樹瘤形成”的示意圖,如果樹木枝條的樹皮被環剝一圈,會形成樹瘤,下列對樹瘤的形成及形成原因描述正確的是(  )
A.樹瘤的形成與無機鹽的積累有關
B.樹瘤位于環剝處的下方
C.有機物的運輸方向是葉→莖→根
D.有機物是通過導管運輸的
【答案】C
【分析】篩管是植物韌皮部(樹皮內側)內輸導有機養料的管道。由許多管狀活細胞上下連接而成。相鄰兩細胞的橫壁上有許多小孔,稱為“篩孔”。兩細胞的原生質體通過篩孔彼此相通。篩管沒有細胞核,但篩管是活細胞。剝掉樹木主干的一圈樹皮,樹皮被剝,有機物的運輸通道篩管被割斷,葉制造的有機物不能由篩管向下運輸到根;根得不到有機物,根不能進行呼吸作用獲得能量,時間長了就會導致樹木死亡。
【解答】解:A、切口上部膨脹起來與有機養料的積累有關,A錯誤;
B、樹瘤主要形成于環剝處的上方,B錯誤;
C、有機養料運輸的方向是由葉到莖、根,C正確;
D、有機養料是通過樹皮內的篩管運輸的,D錯誤。
故選:C。
【點評】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是熟記篩管的位置和功能。
19.(2019秋 慈溪市期末)如圖,果樹上的一段枝條,枝條上有甲、乙兩個大小相同的幼果,在長有乙果實的枝條上、下端,各把環剝一圈,過一段時間,請分析兩個果實的生長狀況(  )
A.甲果實能繼續生長,乙果實不能繼續生長
B.甲、乙果實都能繼續生長
C.甲果實不能繼續生長,乙果實能繼續生長
D.甲、乙果實都不能繼續生長
【答案】A
【分析】篩管是植物韌皮部(樹皮內側)內輸導有機養料的管道。由許多管狀活細胞上下連接而成。相鄰兩細胞的橫壁的有許多小孔,稱為“篩孔”。
【解答】解:篩管沒有細胞核,但篩管是活細胞,葉片進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通過篩管自上而下運輸到其它器官如果實。導管是由一種死亡了的,只有細胞壁的細胞構成的,而且上下兩個細胞是貫通的。它位于維管束的木質部內,它的功能是把從根部吸收的水和無機鹽輸送到全身各器官,運輸方向運輸方向自下而上的。葉進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能向下運輸到甲果實,導管把從根部吸收的水和無機鹽輸送到果實,因此甲果實能得到有機養料和水生長良好。樹皮被剝,有機物的運輸通道篩管被割斷,葉制造的有機物不能運輸到乙果實,因此乙果實不能得到有機養料停止生長
故選:A。
【點評】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是熟記篩管的位置功能和有機物的運輸方向。
20.(2023春 瑞安市期中)小明發現校園里新移栽的楓樹上會掛上如圖甲所示的藍色袋子即大樹吊袋液。吊袋液的主要成分:水、維生素C、氮、磷、鉀、鈣、硼、鐵等。該吊袋液將水分和無機鹽通過軟管輸送給新移栽的樹,就不需通過根系大量吸收,可暫時保證營養供應。
(1)吊袋液成分中氮、磷、鉀指的是  元素  。(選填“原子”或“分子”或“元素”)
(2)為了讓水分和無機鹽輸送到樹木全身,要將其注射到圖乙所示  B  。(填字母)
(3)小明又看見松樹上插著一瓶名為阿維菌素的藥劑,查閱資料發現該方法是防治松材線蟲的主要措施。根據上述信息及所學知識推斷該防治措施的優點是  不會污染環境,減少農藥的浪費  。
【答案】(1)元素;(2)B;(3)不會污染環境,減少農藥的浪費。
【分析】(1)物質是由元素組成的,元素是宏觀概念,只講種類,不講個數,“氮、磷”指的是物質中的元素;
(2)莖中運輸水和礦物質的部位是木質部的導管;
(3)該施藥技術通過導管將藥物運輸到植物體的各個部位,優點在于不會污染環境,減少農藥的浪費。
【解答】解:(1)物質是由元素組成的,元素是宏觀概念,只講種類,不講個數,“氮、磷”指的是物質中的元素;
(2)莖中運輸水和礦物質的部位是木質部的導管,圖乙中B是木質部;
(3)該施藥技術通過導管將藥物運輸到植物體的各個部位,優點在于不會污染環境,減少農藥的浪費。
故答案為:(1)元素;(2)B;(3)不會污染環境,減少農藥的浪費。
【點評】本題考查物質的組成、莖的結構以及農業生產的科學防治技術,屬于綜合題,難度不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棋牌| 巴马| 甘谷县| 镇雄县| 阿勒泰市| 全州县| 高陵县| 奉化市| 永和县| 廉江市| 中江县| 南宁市| 华池县| 金沙县| 塔河县| 深水埗区| 洛隆县| 常德市| 大同县| 梓潼县| 阿城市| 五台县| 新丰县| 新竹县| 筠连县| 克东县| 佛坪县| 台东市| 乌苏市| 水城县| 资阳市| 雅江县| 龙岩市| 铅山县| 怀远县| 六枝特区| 长兴县| 昌都县| 奉贤区| 南康市| 合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