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通關寶典】浙教版七下第四章 我們生活的大地 單元專項突破(命題點)(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通關寶典】浙教版七下第四章 我們生活的大地 單元專項突破(命題點)(含解析)

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科學
浙教版(2024版)七年級下冊·第四章 我們生活的大地
單元專項突破訓練
(12個命題點)
一.地球內部的結構(共6小題)
1.【答案】C
【分析】地質學家經過長期研究,又提出了板塊構造學說。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巖石圈是由板塊拼合而成的。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塊,其中太平洋板塊幾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塊既包括大陸,又包括海洋。海洋與陸地的相對位置是不斷變化的。一般來說,板塊的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有的張裂拉伸,有的碰撞擠壓,地殼比較活躍。
【解答】解: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故A正確。
地球內部由外向內可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故B正確。
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巖石圈由六大板塊組成;故C錯誤。
內力作用主要使地球表面變得高低不平;故D正確。根據題意。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了人類對地球的認知,結合課本知識理解解答此題。
2.【答案】D
【分析】地球內部圈層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層之間的兩個界面依次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其中地殼為最薄的一層,地殼平均厚度約17公里;地幔介于地殼與地核之間,又稱中間層,自地殼以下至2900公里深處;地幔以下大約5100公里處地震橫波不能通過稱為外核,5100—6371公里是內核;則地核的厚度超過3400公里,是地球內部圈層中最厚的一層。其中地殼和上地幔上部(軟流層以上)由堅硬的巖石組成,合稱巖石圈。
【解答】解:A、全球內部圈層按照從外到內可以大致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層,不符合題意。
B、假如我們把地球的內部結構與雞蛋類比的話,那么雞蛋的蛋白相當于地球的地幔,不符合題意。
C、圖中A是地殼,B是地幔,C是地核,軟流層位于B層中,不符合題意。
D、巖石圈包括地殼A和B地幔軟流層以上的部分,故符合題意。
故選: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地球內部圈層的相關內容,屬于基礎題,熟記課本內容即可解答。
3.【答案】B
【分析】塑造地表形態的力量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其中內力作用的能量來源于地球內部的熱能,表現為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和變質作用等,它使地表變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來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陽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現為對地表物質的風化、侵蝕、搬運和堆積等作用,它將高山削低,把低地填平,其結果往往使地表趨于平坦。地球內部圈層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層之間的兩個界面依次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巖石圈分為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共六大板塊,這些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之上,處于不斷運動之中。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
【解答】解:A、地球的內部圈層由外向內可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層,不符合題意。
B、根據課本內容可知,地殼總是不斷運動的,火山和地震是地殼運動的主要表現形式,故符合題意。
C、地殼像“七巧板”一樣拼接而成,全球由六大板塊組成,不符合題意。
D、流水、冰川、風力等是影響地表地形的外力作用因素,不符合題意。
故選: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課本知識點的識記能力,屬于最基礎的題,熟記課本內容即可解答。
4.【答案】D
【分析】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巖石圈分為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共六大板塊,這些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之上,處于不斷運動之中。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地球的外部圈層分為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內部圈層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大陸漂移學說是德國的魏格納在1910年提出的。該學說認為:在古生代后期(約三億年前)地球上存在一個“泛大陸”,被“泛大洋”所包圍。后來,泛大陸破裂發生漂移,逐漸形成了現代的海陸分布。其證據如大西洋兩岸的非洲西岸和南美洲東海岸海陸輪廓的吻合性;非洲西岸和南美洲東海岸發現相同的古生物化石及現代生物的親緣問題;非洲西岸和南美洲東海岸吻合部位地層的相似性等。該圖反映的證據是非洲西岸和南美洲東海岸海陸輪廓的吻合性。
【解答】解:A、全球由六大板塊組成,這些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上,故錯誤。
B、地球的圈層結構由地心到地表依次是地核、地幔、地殼,故錯誤。
C、大西洋兩岸的輪廓的可拼合性為“大陸漂移假說”提供了最有力的證據,故錯誤。
D、根據課本內容可知,“大陸漂移學說”、“海底擴張學說”、“板塊構造學說”都屬于科學假說,故正確。
故選: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課本知識點識記能力的判斷,屬于最基礎的題,熟記課本內容即可解答。
5.【答案】軟流層;CD
【分析】巖漿來自于上地幔頂部的軟流層。引起地表形態變化的作用主要包括地殼運動、火山活動、板塊運動等內力作用和風化、侵蝕、搬運和堆積等外力作用。
【解答】解:巖漿一般存在于軟流層之中,軟流層位于上地幔。
地殼的運動一般會發生在板塊之間,會導致陸地或海洋面積的擴大或縮小,發生海陸變遷,地殼運動活躍會發生火山地震,故地震和山頂的海洋化石是地殼運動的表現,故AB正確,不符合題意。
海蝕穴是由海浪侵蝕形成,與地殼運動無關,故C錯誤,符合題意。
風蝕城堡也是由風力侵蝕形成,與地殼運動無關,故D錯誤,符合題意。
故選:CD。
故答案為:
軟流層;CD
【點評】本題以地球內部結構示意信息為背景設置試題,難度適中,解題的關鍵在于熟練掌握相關知識,了解內外力作用的內容,并能夠結合圖文材料進行分析,旨在考查學生調動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6.【答案】(1)A、B是板塊交界處,地殼不穩定,多火山
(2)地幔
(3)風力、流水
【分析】(1)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巖石圈分為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共六大板塊,這些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之上,處于不斷運動之中。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
(2)地球內圈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由堅硬的巖石組成,合稱巖石圈。地殼厚度各處不一,大陸地殼平均厚度約35千米,在大洋處很薄,整個地殼平均厚度約17千米。地幔介于地殼與地核之間,又稱中間層。自地殼以下至2900千米深處。從地幔到地心之間為地核。一般認為,巖漿來自于軟流層。
(3)塑造地表形態的力量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其中內力作用的能量來源于地球內部的熱能,表現為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和變質作用等,它使地表變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來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陽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現為對地表物質的風化、侵蝕、搬運和堆積等作用,它將高山削低,把低地填平,其結果往往使地表趨于平坦。
【解答】解:(1)根據題干可知,如圖所示是世界地圖上引起此次火山爆發的兩大板塊,由于圖中A、B位于兩大板塊的交界地帶,地殼不穩定,多火山地震,所以為了快速尋找到湯加的位置,應該先在圖上沿曲線AB附近尋找。
(2)根據課本內容可知,火山噴出的巖漿來自地球的軟流層,軟流層位于地幔層。
(3)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間分布規律及相應的地貌:干旱、半干旱地區以風力作用為主,多風力侵蝕地貌和風力堆積地貌;濕潤、半濕潤地區流水作用顯著,多流水侵蝕地貌和流水沉積地貌;高山地區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形谷、冰磧丘陵等地貌;沿海地區多海浪作用,常見海蝕柱、海蝕崖和沙灘等地貌,所以除了火山會改變地表形態,外力作用如流水、風力等。
故答案為:
(1)A、B是板塊交界處,地殼不穩定,多火山
(2)地幔
(3)風力、流水
【點評】本大題以湯加火山噴發為切入點,設置3個小題,涉及板塊運動、巖漿的發源地和塑造地表形態的力量等,考查學生讀圖析圖能力和課本知識點運用能力的素養。
二.地形圖的類型(共2小題)
7.【答案】C
【分析】在等高線地形圖上,地形部位有山頂、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可根據等高線排列規律來判斷各種地形部位;可依據等高線疏密和坡度陡緩的關系,判斷坡度的陡緩,等高線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線稀疏表示坡緩。
【解答】解:據圖可知,A是鞍部,B是陡崖,C是山谷,D是山脊。有可能發育河流的是山谷部位,所以飛云江位于圖中C山谷部位。
故選: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讀圖理解回答即可。
8.【答案】(1)270;
(2)3;
(3)自西北流向東南;
(4)E處到山頂A等高線密集,坡度較陡。
【分析】(1)相對高度是指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個地點的垂直距離。
(2)比例尺是指圖上距離比實地距離縮小的程度。
(3)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按指向標來判別方向,指向標的箭頭一般指向正北方。
(4)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稀疏,坡度緩,等高線密集,坡度陡。
【解答】解:(1)讀圖可知,圖中A地海拔為670米,C點海拔為400米,兩地相對高度為670﹣400=270米。
(2)圖示比例尺為1:100000,若量得C、D之間的圖上距離是3厘米,則C、D之間的實際距離是3千米。
(3)依據指向標判定方向,結合圖示海拔信息,可判定,圖中小溪的流向大致是自西北流向東南。
(4)依據等高線疏密和坡度陡緩的關系,從E點爬到山頂A和從C點爬到山頂A,比較費力的是從E點爬到山頂A,原因在于從E點爬到山頂A,等高線密集,坡度較陡。
故答案為:
(1)270;
(2)3;
(3)自西北流向東南;
(4)E處到山頂A等高線密集,坡度較陡。
【點評】本題考查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在把握等高線疏密和坡度陡緩的關系、相對高度和比例尺的計算、方向的判定等知識的基礎上,讀圖理解解答即可。
三.等高線地形圖(共8小題)
9.【答案】C
【分析】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高四周低則為山頂;兩山頂之間相對低洼的部位為鞍部;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低四周高則為盆地;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為山脊;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為山谷。等高線密集,坡度陡,等高線稀疏,坡度緩。
【解答】解:讀圖可得,C中等高線分布更均勻。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等高線地形圖的繪制,結合所學知識點解答即可。
10.【答案】B
【分析】地形剖面圖可以直觀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形的起伏狀況,它的繪制是以等高線地形圖為基礎轉繪而成的,它是沿等高線地形圖某條線下切而顯露出來的地形垂直剖面。
【解答】解:讀圖可知,圖示有兩座山峰,左側山峰海拔在300米以上,右側山峰海拔在200米以上,兩山峰之間為鞍部。由此可判定,B符合題意。
故選:B。
【點評】認真審題,在把握圖示信息的基礎上,讀圖理解解答即可。
11.【答案】C
【分析】在等高線地形圖上,地形部位有山頂、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可根據等高線排列規律來判斷各種地形部位;可依據等高線疏密和坡度陡緩的關系,判斷坡度的陡緩,等高線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線稀疏表示坡緩;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用指向標指示方向,指向標箭頭的指向一般為北方;比例尺是圖上距離比實地距離縮小的程度,可利用比例尺計算實地距離。
【解答】解:依據指向標判定方向,D點在C點的東北方向,A錯誤。
圖示比例尺為1:50000,若在圖上測得CD的長度為3厘米,則實地距離是1500米,B錯誤。
圖中E點位于兩山頂之間相對低洼的部位為鞍部,C正確。
依據等高線疏密和坡度陡緩的關系,分別從A點和B點出發,沿虛線登上山頂C,坡度較緩的路線是AC,D錯誤。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在把握地形部位的判讀方法、等高線疏密和坡度陡緩的關系、方向的判定、比例尺的計算等知識的基礎上,讀圖理解解答即可。
12.【答案】C
【分析】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高四周低則為山頂;兩山頂之間相對低洼的部位為鞍部;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低四周高則為盆地;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為山脊;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為山谷。等高線密集,坡度陡,等高線稀疏,坡度緩。據圖中信息解答。
【解答】解:A、圖中的高處的海拔高度不可能超過1100米,故敘述錯誤,不符合題意;
B、圖中①②兩點的圖示距離不足1厘米,其實地距離不足1000米,故敘述錯誤,不符合題意;
C、③處是山谷部位,該處可能發育有河流,故敘述正確,符合題意;
D、從山腳爬到山頂,沿BC線路較A線路陡,沿BC線路較AC線路費力,故敘述錯誤,不符合題意。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分析后讀圖解答即可。
13.【答案】(1)西南;(2)AC;(3)500d。
【分析】在等高線地形圖上,地形部位有山頂、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可根據等高線排列規律來判斷各種地形部位;可依據等高線疏密和坡度陡緩的關系,判斷坡度的陡緩,等高線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線稀疏表示坡緩。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用指向標指示方向,指向標箭頭的指向一般為北方。比例尺是指圖上距離與實地距離之比。據圖中信息解答。
【解答】解:(1)據圖中指向標可得,山頂C位于山頂D的西南方向。
(2)分別從A點和B點出發,沿虛線登上山頂,坡度較緩的路線是AC,該路線等高線比較稀疏。
(3)量得山頂C到山頂D之間的圖上距離為d厘米,則實地距離應為d×50000=50000d厘米=500d米。
故答案為:(1)西南;(2)AC;(3)500d。
【點評】本題考查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結合所學知識點讀圖解答即可。
14.【答案】(1)⑥;(2)③;(3)②;該地地形比較平坦開闊,且近水、遠河灘、遠崖。
【分析】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高四周低則為山頂;兩山頂之間相對低洼的部位為鞍部;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低四周高則為盆地;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為山脊;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為山谷。等高線密集,坡度陡,等高線稀疏,坡度緩。據圖中信息解答。
【解答】解:(1)讀圖可得,圖中的等高距是50米,把紅旗插到最高峰,應選擇⑥,該山峰的海拔高度范圍是900﹣950米。
(2)體驗攀巖的刺激和激情,地點應設置在③,該地等高線重合,是陡崖。
(3)帳篷露營是各種戶外活動的主要宿營方式,露營地的選擇關系到人身安全問題。露營地選擇的部分原則是:近水、遠河灘、遠崖、防雷、防低溫等。圖中①②③④中②點最適合作為露營地,該地地形比較平坦開闊,且近水、遠河灘、遠崖,①點距離河灘近
故答案為:(1)⑥;(2)③;(3)②;該地地形比較平坦開闊,且近水、遠河灘、遠崖。
【點評】本題考查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結合所學知識點讀圖理解解答即可。
15.【答案】(1)50;
(2)B;B處等高線稀疏,坡緩,較平坦開闊;
(3)丙。
【分析】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上的數值代表海拔高度,相鄰兩條等高線的高差為等高距。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高四周低則為山頂;兩山頂之間相對低洼的部位為鞍部;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低四周高則為盆地;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為山脊;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為山谷,等高線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線密集坡陡,等高線稀疏坡緩。
【解答】解:(1)小明觀察發現,有部分等高線的海拔未標出。讀圖可知,圖中等高距為10米,據圖推測C處的海拔為50米。
(2)若要選出一個地勢平坦開闊的地方,作為1、2兩條路線登山同學的集中休息點。應選擇B。讀圖可知,B處等高線稀疏,坡緩,較平坦開闊;A處等高線密集,坡陡。
(3)研學后,小明利用紅薯、刀片、記號筆、竹簽等材料繪制等高線地形圖。他將半個紅薯模擬山峰,切成4片后用竹簽串好在白紙上依次描出每片紅薯的邊緣線,繪制出如甲所示的等高線地形圖。下列兩種切法合理的是丙,因為等高線地形圖中等高距是相等的。讀圖,丙圖等高距相等,乙圖等高距不等,故較合理的是丙圖。
故答案為:(1)50;
(2)B;B處等高線稀疏,坡緩,較平坦開闊;
(3)丙。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讀圖結合知識點分析解答即可。
16.【答案】(1)65;
(2)西北;
(3)小;
(4)1:100000。
【分析】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高四周低則為山頂;兩山頂之間相對低洼的部位為鞍部;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低四周高則為盆地;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為山脊;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為山谷;幾條海拔高度不同的等高線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線稀疏,坡度平緩;等高線密集,坡度較陡。
【解答】解:讀圖可知(1)圖中的等高距為10米,大青山頂的海拔高度為535米,A點的海拔高度為470米,大青山頂與A點的相對高度為535米﹣470米=65米。
(2)圖中有指向標,根據指向標判斷方向,果園在小青山的西北方向。
(3)甲地比丙地等高線稀疏,甲地的坡度比丙地的坡度小。
(4)圖中大青山頂與小青山頂的直線距離為3.5cm,兩者之間的實際直線距離為3.5km,試計算該地圖的比例尺為 3.5cm÷3.5km,即3.5厘米÷3.5千米,比例尺為1:100000。
故答案為:
(1)65;
(2)西北;
(3)小;
(4)1:100000。
【點評】本題考查了等高線地形圖中相對高度的計算、比例尺的計算、方向的判讀、等高線疏密與坡度陡緩的關系,讀圖分析解答此題。
四.土壤的成分(共8小題)
17.【答案】D
【分析】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層疏松的物質,由各種顆粒狀礦物質、有機物質、水分、空氣、微生物等組成,能生長植物,為植物的生活提供水分和各種無機鹽
【解答】解:實驗驗通常包括將土壤樣本放入水中,使土壤中的無機鹽溶解到水中形成浸出液。然后,可以通過蒸發浸出液來觀察是否有鹽分結晶,或者使用化學試劑來檢測特定無機鹽的存在。因此D符合題意,ABC不符合題意。
故選: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土壤的成分的相關知識。
18.【答案】C
【分析】土壤中一般都含有砂粒、粉砂粒和黏粒。根據它們在土壤中所占的比例不同,可將土壤分為砂土類土壤、黏土類土壤和壤土類土壤三種。
【解答】解:砂土類土壤(砂粒多、黏粒少,土壤顆粒較粗):疏松,不易黏結;通氣、透水性能強,易干旱,有機物分解快,易流失。黏土類土壤(黏粒、粉砂多,土壤顆粒較細):質地黏重,濕時黏,干時硬;保水、保肥能力強,通氣、透水性能差。壤土類土壤(砂粒、黏粒、粉砂大致等量,土壤質地較均勻):不太疏松,也不太黏;通氣,透水,能保水、保肥,宜于耕種。根據土壤的性狀,可以判斷D符合砂土類土壤。
故選: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土壤類型的相關知識。
19.【答案】B
【分析】對照實驗:在探究某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對研究對象進行的除了該條件不同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根據變量設置一組對照實驗,使實驗結果具有說服力。一般來說,對實驗變量進行處理的,就是實驗組,沒有處理的就是對照組。
【解答】解:A、在測量“土壤空氣的體積分數”時,除了土壤空氣的體積分數條件不同之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所以實驗中的鐵塊和土壤體積相同,A正確。
B、土壤中含有水分,加熱水分會蒸發,因此在驗證“土壤中是否有有機物”時,所采用的土壤必須是新鮮干燥的土壤,B錯誤。
C、在驗證“土壤中是否有無機鹽”時,用于溶解礦物質的水必須是蒸餾水,目的是控制單一變量,C正確。
D、在驗證“土壤中是否有水”時,固定試管時試管口必須要略向下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試管炸裂,D正確。
故選:B。
【點評】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是正確運用所學生物學知識解釋生物實驗儀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
20.【答案】A
【分析】土壤由固相(礦物質、有機質)、液相(土壤水分或溶液)和氣相(土壤空氣)等三相物質四種成分有機地組成。按容積計,在較理想的土壤中礦物質約占38﹣45%,有機質約占5﹣12%,孔隙約占50%;按重量計,礦物質占固相部分的90﹣95%以上,有機質約占1﹣10%。
【解答】解:A、為了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試管,加熱固體時,試管口要略向下傾斜。所以,圖甲實驗試管口略向下傾斜,目的是防止試管炸裂,A錯誤。
B、試管壁上的小水珠來自土壤,加熱過程中土壤中的水分變成水蒸氣,從土壤中揮發出來,當水蒸氣遇到較冷的試管壁時便液化為小水珠。所以,圖甲實驗試管壁出現小水珠,說明土壤中存在水分,B正確。
C、在進行土壤成分分析的實驗時,取一定質量的干燥土壤可以確保實驗結果不受土壤中原有水分的影響,從而更準確地分析土壤中的其它成分,C正確。
D、有機物能夠燃燒,加熱干燥土壤時,土壤質量減小,能證明土壤中存在有機物,D正確。
故選: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土壤的成分、類型和作用相關知識。
21.【答案】B
【分析】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包括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訂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和表達交流。
【解答】解:A、用量筒量取一定體積的水,不能沿燒杯壁緩慢地向燒杯內注水。如果沿燒杯壁緩慢地向燒杯內注水,會有少量的水留在燒杯壁上,會使讀出的數據不準。A錯誤。
B、對試管內的土壤進行加熱,觀察到試管壁上有水珠,可以說明土壤中含有水。B正確。
C、無機鹽是不能燃燒的。C錯誤。
D、土壤顏色發生變化并發現土壤質量減少也有可能是水分蒸發引起的。D錯誤。
故選:B。
【點評】解答此題的關鍵是明確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和土壤的成分。
22.【答案】(1)形成對照,便于測量土壤中空氣的體積;
(2)750mL;20%;
(3)土壤中有空氣。
【分析】(1)運用控制變量法,形成對照,便于測量土壤中空氣的體積;
(2)由圖可知量筒的量程和分度值,滿量筒水的體積和其量程相等,根據分度值讀出甲、乙量筒內水的體積,然后求出倒入放鐵塊燒杯中和放土壤燒杯中的水的體積;知道長、寬、高可求土壤的體積,土壤中燒杯比鐵塊中燒杯多加的水即為空氣的體積,空氣的體積和土壤的體積之比即為土壤中空氣體積分數;
(3)由于土壤中有空氣,所以加入水量不同。
【解答】解:(1)用同樣體積的鐵塊和土壤目的是形成對照,便于測量土壤中空氣的體積;
(2)由圖可知,量筒的量程為200mL,分度值為10mL,
圖甲中量筒內水的體積為50mL,圖乙中量筒內水的體積為150mL,
因往放鐵塊燒杯中加了3個滿量筒和圖甲所示的水,往放土壤燒杯中加了3個滿量筒和圖乙所示的水,
所以,倒入放鐵塊燒杯中和放土壤燒杯中的水分別為:
V鐵水=3×200mL+50mL=650mL,V土水=3×200mL+150mL=750mL;
土壤的體積:
V土=10cm×10cm×5cm=500cm3,
因土壤中有空氣,空氣的體積等于土壤中燒杯比鐵塊中燒杯多加的水,
所以,空氣的體積:
V空=V土水﹣V鐵水=750mL﹣650mL=100mL=100cm3,
則土壤中空氣體積分數為100%=20%。
(3)由于土壤中有空氣,所以浸沒同樣體積的鐵塊和土壤,加入的水量不同。
故答案為:(1)形成對照,便于測量土壤中空氣的體積;
(2)750mL;20%;
(3)土壤中有空氣。
【點評】本題重點考查了量筒的讀數和單位的換算,關鍵是知道土壤中空氣的體積等于土壤中燒杯比鐵塊中燒杯多加的水,要注意土壤中空氣體積分數的含義。
23.【答案】(1)C
(2)鉀
【分析】植物需要量最多的三種無機鹽是含氮、含磷、含鉀的無機鹽。含氮的無機鹽能促進細胞的分裂和生長,使枝葉繁茂;含磷的無機鹽可以促進幼苗的發育和花的開發,使果實、種子提早成熟;含鉀的無機鹽使植物莖稈健壯,促進淀粉的形成與運輸。
【解答】解:(1)如果種植在水分比例過大的土壤中,會使植物的根不能正常呼吸而腐爛,從而導致“霉根”。在下列三種類型的土壤中,水分比例最大的是C,所以種植玉米,最有可能導致“霉根”的是C。
(2)含鉀的無機鹽使植物莖稈健壯,促進淀粉的形成與運輸,所以為使玉米莖稈健壯,不易倒伏,應多施加含有鉀元素的肥料。
故答案為:(1)C
(2)鉀
【點評】解答此題的關鍵是明確無機鹽的類型及其對植物的作用和土壤的分成、類型與作用的相關知識。
24.【答案】(1)改用滴管滴加水;
(2)100%;偏大;
(3)不合理,這樣會改變土塊中的空氣體積分數。
【分析】對照實驗是指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之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其中不同的條件就是實驗變量。一般來說,對實驗變量進行處理的,就是實驗組。沒有處理的就是對照組。
【解答】解:(1)根據實驗目的,快要浸沒土壤時,再換用滴管向量筒內滴水至土壤剛好浸沒,測得數據更準確,因此,小蘭實驗步驟中操作“?”處應該是改用滴管滴加水。
(2)根據小蘭的實驗,該土塊中空氣的體積分數為100%100%。小蘭在向放有土塊的燒杯中注水時,不慎有少量水濺出,使得測量的水的體積增大,會導致測得的土塊中空氣的體積分數偏大。
(3)小浦的方案不合理,將土塊搗碎改變了土塊的疏松程度,從而改變了土塊中空氣的體積分數。
故答案為:(1)改用滴管滴加水;
(2)100%;偏大;
(3)不合理,這樣會改變土塊中的空氣體積分數。
【點評】掌握對照實驗的原則是解題的關鍵。
五.土壤的性狀與植物的生長(共2小題)
25.【答案】C
【分析】植物的根呼吸的是空氣中的氧氣,瓦盆壁上有小孔可以透氣,土壤縫隙中的空氣增多,有利于根的呼吸,促進根的生長。壤質地是根據土壤的顆粒組成劃分的土壤類型,土壤質地一般分為砂土、壤土和黏土三類。壤土指土壤顆粒組成中黏粒、粉粒、砂粒含量適中的土壤,沙土是指含沙量占80%,黏土占20%左右的土壤,沙壤土就是介于壤土與沙土之間的土壤。據此解答。
【解答】解:砂土類土壤透氣性較好,但保水性較差,容易造成植物缺水死亡;而最有可能導致霉根死亡則說明該類土壤中水含量較高,黏土類土壤是土壤中蓄水性最好的一類土壤。
故選:C。
【點評】植物壤土類土壤的土壤質地是解題的關鍵。
26.【答案】(1)A;
(2)100%。
【分析】科學探究的過程: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訂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為了使實驗有說服力,實驗中一定要設置對照組。在設計對照實驗時,要遵循單一變量的原則。
【解答】解:(1)A易成團,有粘性,能保持土壤中的水分,通氣性差;B不成團,松手容易散落,說明顆粒較大,通氣性好。根據現象小明認為紅土保水性能較好,但通氣性能較差,則小明看到的現象是圖甲中的A。
(2)根據土填中空氣的體積分數100%,V2是往紅土中所加水體積、V1是往鐵塊中所加水體積,則土壤中空氣體積為V2﹣V1,紅土的體積為a3,則土壤中空氣體積分數的是100%。
故答案為:(1)A;
(2)100%。
【點評】掌握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是解題的關鍵。
六.根尖結構與功能特點(共7小題)
27.【答案】B
【分析】根尖的結構從頂端向上,一般可以劃分為四個部分:根冠、分生區、伸長區和成熟區。
【解答】解:觀圖可知:A是伸長區,B是根毛區(成熟區),C是分生區,D是根冠。
故選:B。
【點評】掌握根尖的結構特點是解題的關鍵。
28.【答案】B
【分析】對照實驗:在探究某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對研究對象進行的除了該條件不同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根據變量設置一組對照實驗,使實驗結果具有說服力。一般來說,對實驗變量進行處理的,就是實驗組。沒有處理的就是對照組。
【解答】解:選項B中一組去根前端(即去除根尖),一組保留根,形成對照,能說明植物根吸水的主要部位在根尖。
故選:B。
【點評】本考點一般直接考查根尖結構以及與吸收功能相適應的特點。題型較綜合,有時也結合根尖結構圖進行考查
29.【答案】C
【分析】由圖可知①是成熟區,②是伸長區,③是分生區,④是根冠。
【解答】解:A、①是成熟區,生有大量根毛,是根尖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A正確;
B、③是伸長區,細胞能較快生長,使根不斷伸長,B正確;
C、③是分生區,細胞具有很強的分裂增生能力,細胞呈正方形,具有細胞核,C錯誤;
D、④是根冠,根冠的細胞不能伸長,根冠細胞排列緊密,具有保護作用,D正確。
故選:C。
【點評】解題的關鍵是了解根的結構和各部分的功能。
30.【答案】B
【分析】根尖的結構從頂端向上,一般可以劃分為四個部分:根冠、分生區、伸長區和成熟區。圖中,①成熟區、②伸長區、③分生區、④根冠。
【解答】解:A、圖中,①成熟區、②伸長區、③分生區、④根冠。A錯誤。
B、①成熟區,內部某些細胞的細胞質和細胞核逐漸消失,這些細胞上下連接,中間失去橫壁,形成導管。導管具有運輸作用,表皮密生大量的根毛,是根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B正確。
C、移栽植株時,需要盡量保護①成熟區,利于對水分和無機鹽的吸收,提高成活率。C錯誤。
D、根的生長主要是由于③分生區的不斷分裂和②伸長區的不斷長長的緣故。D錯誤。
故選:B。
【點評】掌握根尖的結構及各部分的作用是解題的關鍵。
31.【答案】A
【分析】(1)根尖是指從根的頂端到生有根毛的一段。它的結構從頂端依次是根冠、分生區、伸長區、成熟區。圖中a成熟區也叫根毛區;在伸長區的上部,細胞停止伸長,并且開始分化,表皮一部分向外突起形成根毛。根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成熟區及其上部,根內部一部分細胞分化形成導管,能輸導水分和無機鹽;
b伸長區在分生區上部,細胞逐漸停止分裂,開始迅速伸長,是根伸長最快的地方,是根深入土層的主要推動力,能夠吸收水分和無機鹽;
c分生區被根冠包圍著,屬于分生組織,細胞很小,細胞壁薄,細胞核大,細胞質濃,具有很強的分裂能力,能夠不斷分裂產生新細胞,向下補充根冠,向上轉化為伸長區;
d根冠位于根的頂端,屬于保護組織,細胞比較大,排列不夠整齊,像一頂帽子似地套在外面,具有保護作用
(2)圖中①表示細胞分裂、②表示細胞分化,a是成熟區、b伸長區、c分生區。
【解答】解:A、c分生區被根冠包圍著,屬于分生組織,細胞很小,細胞壁薄,細胞核大,細胞質濃,具有很強的分裂能力,能夠不斷分裂產生新細胞,使細胞數目增加,向下補充根冠,向上轉化為伸長區。伸長區在分生區上部,細胞逐漸停止分裂,開始迅速伸長,是根伸長最快的地方。因此根的生長主要是由于[c]分生區的不斷分裂和[b]伸長區的不斷長長的緣故。A錯誤。
B、[c]分生區能不斷分裂產生新細胞,屬于分生組織。B正確。
C、圖中①表示細胞分裂、②表示細胞分化,細胞分化的過程,它使細胞的形態結構發生變化,各自具有了不同功能,從而形成組織。C正確;
D、a成熟區區內有了運輸水分和無機鹽的結構,該結構屬于 輸導組織;成熟區表皮細胞的結構有效地擴大了吸收面積,這說明 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D正確。
故選:A。
【點評】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是熟記根尖的結構功能。
32.【答案】A
【分析】(1)根尖是指從根的頂端到生有根毛的一段。它的結構從頂端依次是根冠、分生區、伸長區、成熟區。圖中a成熟區也叫根毛區;在伸長區的上部,細胞停止伸長,并且開始分化,表皮一部分向外突起形成根毛。根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成熟區及其上部,根內部一部分細胞分化形成導管,能輸導水分和無機鹽;
b伸長區在分生區上部,細胞逐漸停止分裂,開始迅速伸長,是根伸長最快的地方,是根深入土層的主要推動力,能夠吸收水分和無機鹽;
c分生區被根冠包圍著,屬于分生組織,細胞很小,細胞壁薄,細胞核大,細胞質濃,具有很強的分裂能力,能夠不斷分裂產生新細胞,向下補充根冠,向上轉化為伸長區;
d根冠位于根的頂端,屬于保護組織,細胞比較大,排列不夠整齊,像一頂帽子似地套在外面,具有保護作用
(2)圖中①表示細胞生長、②表示細胞分裂、③表示細胞分化,a是成熟區、b伸長區、c分生區。
【解答】解:A、C分生區被根冠包圍著,屬于分生組織,細胞很小,細胞壁薄,細胞核大,細胞質濃,具有很強的分裂能力,能夠不斷分裂產生新細胞,使細胞數目增加,向下補充根冠,向上轉化為伸長區。 伸長區在分生區上部,細胞逐漸停止分裂,開始迅速伸長,是根伸長最快的地方。因此根的生長主要是由于[c]分生區的不斷分裂和[b]伸長區的不斷長長的緣故。 A錯誤,C正確。
B、[c]分生區能不斷分裂產生新細胞,屬于分生組織。B正確。
D、a成熟區區內有了運輸水分和無機鹽的結構,該結構屬于 輸導組織;成熟區表皮細胞的結構有效地擴大了吸收面積,這說明 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D正確。
故選:A。
【點評】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是熟記根尖的結構功能。
33.【答案】控制變量;根尖;形成層;韌皮。
【分析】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是從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開始的,發現問題后,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對問題的答案作出假設.然后設計探究的方案,包括選擇材料、設計方法步驟等。按照探究方案進行探究,得到結果,再分析所得的結果與假設是否相符,從而得出結論。
【解答】解:實驗中的變量是有無根尖,為了控制實驗變量,將兩顆小麥幼苗的根分別做如下處理:A一顆剪去幼苗的根尖,B一顆不做處理。探究實驗中,除了變量不同外,其它的條件應該完全一致;都放在土壤浸出液,利于植物生長,便于觀察。觀察現象:A沒有根尖的幼苗出現萎嫣,土壤浸出液幾乎沒減少;B有根尖的幼苗生長旺盛,土壤浸出液明顯減少;由此,得出結論:綠色植物吸收水分的部位是根尖。木本植物不但表現縱向的長高,還能夠長粗,這主要是形成層細胞不斷分裂向外形成韌皮部,向內形成木質部。輸送營養物質的篩管主要存在于韌皮部。
故答案為:控制變量;根尖;形成層;韌皮。
【點評】掌握探究實驗的過程、實驗設計、控制變量等知識方可解題。
七.植物體內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過程(共5小題)
34.【答案】C
【分析】植物體內主要有兩條運輸管道﹣﹣導管和篩管。篩管位于韌皮部,運輸有機物,方向從上往下;導管位于木質部,運輸水和無機鹽,方向自下而上。
【解答】解:導管是植物體內把根部吸收的水和無機鹽由上而下輸送到植株身體各處的管狀結構。導管是為一串管狀死細胞所組成,只有細胞壁的細胞構成的,而且上下兩個細胞是貫通的;當根毛細胞從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和無機鹽通過一定方式進入根部的導管,然后植物就通過根、莖、葉中的導管把水分和無機鹽運輸到植物體的全身,即水和無機鹽在植物體中運輸的基本路徑是:根中導管→莖中導管→葉中導管。
故選:C。
【點評】分清兩種管道﹣﹣導管與篩管,在植物體內的分布及功能。
35.【答案】D
【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含氮、磷、鉀等無機鹽對植物生活的意義。首先明確植物生長需要哪些無機鹽。
【解答】解:植物通過根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無機鹽,并通過根、莖、葉的導管運輸到植物體的各個部分。無機鹽對植物的生長發育起著重要的作用,這些無機鹽包括含氮、磷、鉀、鈣、鎂、硫、硼、錳、鋅、鉬等的多種無機鹽,其中植物需要最多的是含氮、磷、鉀的無機鹽。含氮的無機鹽能促進細胞的分裂和生長,使枝繁葉茂;含磷的無機鹽可以促進幼苗的發育和花的開放,使果實、種子提早成熟;含鉀的無機鹽使植物莖稈健壯,促進淀粉的形成與運輸。植物缺氮時,植株葉片發黃;缺磷時,矮小,果實和種子減少;缺鉀時,倒伏,缺硼時,根尖、莖尖的生長點停止生長,嚴重時生長點萎縮而死亡,側芽大量發生,植株生長畸形。開花結實不正常,花粉畸形,蕾、花和子房易脫落,果實種子不充實。大白菜矮小瘦弱,葉色發黃說明缺氮,油菜只開花,不結果說明植物缺硼,向日葵桿細莖弱,易倒伏說明缺鉀,玉米苗長得特別矮小,葉暗綠色。葉片出現紫紅色說明缺磷。綜上所述,可見D符合題意。
故選:D。
【點評】解答此題的關鍵是明確植物生長需要含氮、磷、鉀無機鹽,了解含氮磷鉀的無機鹽對植物生活的意義。
36.【答案】B
【分析】植物細胞吸水的原理是:當細胞液濃度大于周圍水溶液濃度時,植物細胞吸水;當植物細胞液濃度小于周圍水溶液濃度時,植物細胞失水。
【解答】解:植物細胞吸水的原理是:當細胞液濃度大于周圍水溶液濃度時,植物細胞吸水;當植物細胞液濃度小于周圍水溶液濃度時,植物細胞失水,可見水分在植物體內的移動方向是:由濃度低的地方向濃度高的地方移動。所以植物根的橫切結構中各細胞的細胞液溶質質量分數大小關系為外界溶液<根毛細胞<皮層細胞<內皮層細胞。
故選:B。
【點評】解答此題的關鍵是明確植物細胞的吸水與失水的原理。
37.【答案】C
【分析】(1)根尖是指從根的頂端到生有根毛的一段。它的結構從頂端依次是根冠、分生區、伸長區、成熟區。成熟區細胞停止伸長,并且開始分化,一部分向外突起形成根毛。是根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成熟區及其上部,根內部一部分細胞分化形成導管,能輸導水分和無機鹽。
(2)篩管位于韌皮部,運輸有機物,方向從上往下;導管位于木質部,運輸水和無機鹽,方向自下而上。
(3)氣孔是植物體蒸騰失水的“門戶”,也是植物體與外界進行氣體(氧氣、二氧化碳)交換的“窗口”。
【解答】解:A、樹木“喝水”的主要部位一定是根尖的成熟區,不是根冠,A錯誤;
B、無機鹽溶于水中,因此“喝水”時,無機鹽一定會“搭便車”,“跑”到樹木的各個部分,而不是有機物,B錯誤;
C、導管位于木質部,運輸水和無機鹽,方向自下而上。“喝”進去的水會沿著根、莖、葉中的導管運送到各處,C正確;
D、“喝”進去的水主要用于蒸騰作用,D錯誤。
故選:C。
【點評】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是牢固掌握基礎知識并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釋實際問題。
38.【答案】B
【分析】導管位于木質部,功能是把從根部吸收的水和無機鹽輸送到全身各器官,運輸方向自下而上;篩管位于韌皮部,功能是把葉片進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通過篩管自上而下運輸到其它器官。
【解答】解:篩管是植物韌皮部(樹皮內側)內輸導有機養料的管道。由許多管狀活細胞上下連接而成。相鄰兩細胞的橫壁上有許多小孔,稱為“篩孔”。兩細胞的原生質體通過篩孔彼此相通。篩管沒有細胞核,但篩管是活細胞。山上有一些刻滿了字畫的大樹枯死在路邊,原因是有機物的運輸通道篩管被割斷,葉制造的有機物不能運輸到根;根得不到有機物,根不能進行呼吸作用獲得能量,時間長了就會導致樹木死亡。
故選:B。
【點評】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是熟記篩管的位置和功能。
八.導管的位置和對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共2小題)
39.【答案】D
【分析】導管和篩管:導管的主要功能是自下而上運輸水和無機鹽;篩管的主要功能是自上而下運輸有機物質。剪取帶葉的一段莖,插入紅色的液體里。過一段時間,將莖取出,橫切和縱切,可以看到染成紅色的部分是木質部,正是因為木質部中含有導管,是自下而上輸送水分和無機鹽的管道。
【解答】解:導管是由一種死亡了的,只有細胞壁的細胞構成的,而且上下兩個細胞是貫通的。它位于維管束的木質部內,它的功能是把從根部吸收的水和無機鹽輸送到全身各器官,運輸方向自下而上。滴有紅墨水的水中主要是水和無機鹽,是由木質部中的導管運輸的,花瓣中的“經絡”變紅了,說明水分在植物體內從下往上運輸。實驗現象無法說明水分是導管運輸的,因為花瓣的“經絡”中也有篩管。
故選:D。
【點評】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是理解導管的位置和功能。
40.【答案】A
【分析】莖中輸導組織根據其構造和功能的不同,分為兩類,導管和篩管:導管的主要功能是自下而上運輸水和無機鹽;篩管的主要功能是自上而下運輸有機物質。
【解答】解:植物的器官莖在植物體中有支撐和輸導功能,其中含有輸導組織﹣﹣導管和篩管。導管位于木質部,具有運輸水分與無機鹽的作用。小明將枝條插入盛有紅墨水的錐形瓶中,15分鐘后取出,將枝條縱切。根據圖示可知:a點在下方,b點在上方,隨著蒸騰作用的不斷進行,紅墨水會沿著莖中的導管由a向b運輸。同時紅墨水不斷向莖周圍進行滲透,a點與紅墨水接觸的時間比b點長,因此a點顏色較深,故選項A正確。
故選:A。
【點評】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是理解導管的位置和功能。
九.篩管的位置和對有機物的運輸(共5小題)
41.【答案】A
【分析】圖中①樹皮、②形成層、③髓、④木質部。
【解答】解:菟絲子是一種特殊的植物,其葉退化,其莖纏繞在桂花樹上面,形成吸根并插入桂花樹莖的韌皮部,吸取有機養料,韌皮部位于①樹皮內。
故選:A。
【點評】掌握莖的結構和功能是解題的關鍵。
42.【答案】B
【分析】篩管是植物韌皮部內輸導有機養料的管道。由許多管狀活細胞上下連接而成。如果對樹皮進行環割就相當于切斷了向下運輸有機物的篩管。
【解答】解:AB、圖中A周圍有葉子,葉制造的有機物能不斷送到A果實,可以得到豐富的營養物質,故可以繼續長大;B在其上下都進行了環割,使葉制造的有機物不能送到B果實,B得不到營養物質將停止生長,A錯誤、B正確。
C、如果對莖進行環割,這樣營養物質就積存在節口上端,使節口上端出的形成層得到豐富的營養物質,細胞就會在短時間內迅速分裂而形成瘤狀物,我們發現枝條上的1處會出現明顯腫脹。因為有機物通過篩管向下運輸,枝條上端的葉制造的有機物向下運輸到1處時受阻。而2~3之間沒有綠葉,基本不會制造有機物,所以3處不會明顯腫脹。4處雖然有綠葉但有機物通過篩管向下運輸,4處不會有有機物積存,所以4處也不會明顯腫脹,C錯誤。
D、導管是植物體內木質部中主要輸導把根部吸收的水和無機鹽輸送到植株身體各處的管狀結構,而圖中的處理并沒有傷及木質部,所以植物運輸水分和無機鹽的導管還在,故枝條上部的葉片會得到水分和無機鹽,不會因樹皮環剝而萎蔫,D錯誤。
故選:B。
【點評】分清導管與篩管在植物體內的分布及功能。
43.【答案】(1)篩管
(2)B
【分析】木本植物莖的結構從外到內依次是:樹皮、形成層、木質部和髓,體內主要有兩條運輸管道—導管和篩管。圖中A是韌皮部,B是木質部。
【解答】解:(1)導管位于莖的木質部,作用是向上運輸水分和無機鹽;篩管位于莖的韌皮部,作用是向下運輸有機物。圖乙A韌皮部中有豐富的篩管,能向下運輸有機物。
(2)木質部中的導管承擔了向上傳導水分和無機鹽的功能,因此給植物“輸液”時,吊瓶的針頭應插到莖的B木質部中。
故答案為:
(1)篩管
(2)B
【點評】分清導管與篩管在植物體內的分布及功能。
44.【答案】見試題解答內容
【分析】(1)植物體內主要有兩條運輸管道﹣﹣導管和篩管.篩管位于韌皮部,運輸有機物,方向從上往下;導管位于木質部,運輸水和無機鹽,方向自下而上.
(2)篩管是植物韌皮部內輸導有機養料的管道.由許多管狀活細胞上下連接而成.相鄰兩細胞的橫壁上有許多小孔,稱為“篩孔”.兩細胞的原生質體通過篩孔彼此相通.篩管沒有細胞核,但篩管是活細胞.
(3)導管是植物體內木質部中主要輸導把根部吸收的水和無機鹽輸送到植株身體各處的管狀結構,不需要能量.導管是為一串高度特化的管狀死細胞所組成,只有細胞壁的細胞構成的,而且上下兩個細胞是貫通的.
【解答】解:(1)由圖可以看出A周圍有葉子,葉制造的有機物能不斷送到A果實,可以得到豐富的營養物質,故可以繼續發育;
(2)圖中B其上下都進行了環割,是葉制造的有機物不能送到B果實,得不到營養物質將停止發育而凋落.
(3)如果對樹皮進行環割就相當于切斷了向下運輸有機物的篩管.環剝實驗說明:綠色植物制造有機物是通過 篩管向下運輸的.
(4)篩管是植物韌皮部(樹皮內側)內輸導有機養料的管道.由許多管狀活細胞上下連接而成.相鄰兩細胞的橫壁上有許多小孔,稱為“篩孔”.兩細胞的原生質體通過篩孔彼此相通.篩管沒有細胞核,但篩管是活細胞.剝掉樹木主干的一圈樹皮,樹皮被剝,有機物的運輸通道篩管被割斷,葉制造的有機物不能運輸到根;根得不到有機物,根不能進行呼吸作用獲得能量,時間長了就會導致樹木死亡.
故答案為:(1)繼續生長;葉制造的有機物能不斷送到A果實;
(2)停止生長;葉制造的有機物不能送到B果實;
(3)篩管;下;
(4)有機物;根;有機物.
【點評】分清兩種管道﹣﹣導管與篩管,在植物體內的分布及功能.
45.【答案】見試題解答內容
【分析】植物莖中有兩種管道﹣﹣導管與篩管,導管的主要功能是自下而上運輸水和無機鹽;篩管的主要功能是自上而下運輸有機物質。
【解答】解:(1)(2)篩管位于莖的韌皮部,作用是向下運輸有機物。把生長健壯的樹枝,剝去一圈樹皮,如圖:露出木質部,說明莖的韌皮部被割斷,韌皮部內有向下運輸有機物的篩管,如果韌皮部被割斷就切斷了向下運輸的有機物在植物體內的運輸。所以環剝木本植物的樹皮,在切口的上方會形成節瘤,這個現象說明有機物通過篩管由上向下運輸。
(3)假如剝去柳樹主莖基部的樹皮,如長時間無法愈合,時間長了樹木的根系無法獲取營養而死亡,進而樹木會也就死亡。
故答案為:(1)有機物;
(2)樹皮的韌皮部內有向下運輸有機物的篩管,如果韌皮部被割斷向下運輸的有機物就會聚集于傷口的上方,由于此處營養豐富,所以細胞分裂和生長加快,就形成瘤狀物;
(3)死亡;切口以下部分長期得不到有機物而萎縮,最終死亡。
【點評】分清兩種管道﹣﹣導管與篩管,在植物體內的分布及功能。
一十.無機鹽的類型及其對植物的作用(共6小題)
46.【答案】B
【分析】植物生活中最多的無機鹽是含氮、磷、鉀的無機鹽。氮肥也稱葉肥,能使植株生長迅速,枝繁葉茂,葉色濃綠;磷肥也稱果肥,能促使花芽分化和孕蕾,還能促進植株生長健壯;
鉀肥也稱根肥,能使莖下、根系生長茁壯,不易倒伏,增強抗病蟲和耐寒能力。
【解答】解:大白菜矮小瘦弱,葉色發黃,是因為缺少氮元素;
玉米苗長得特別矮小,葉暗綠色,葉片出現紫紅色,是因為缺少磷元素;
向日葵桿細莖弱,易倒伏,是因為缺少鉀元素。
因此上述農作物分別缺少的無機鹽是氮、磷、鉀,故B正確。
故選:B。
【點評】關鍵是熟記植物的生長所需量最多的是含氮、磷、鉀的無機鹽以及無機鹽對植物的作用。
47.【答案】C
【分析】此題考查的是驗證“鎂是植物生活的必需的無機鹽”,植物的生活需要多種無機鹽,據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對照實驗:在探究某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對研究對象進行的除了該條件不同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根據變量設置一組對照實驗,使實驗結果具有說服力。一般來說,對實驗變量進行處理的,就是實驗組。沒有處理的就是對照組。驗證“鎂是植物生活的必需的無機鹽”,實驗的變量是否含有鎂,其它條件都應相同如光照、適宜的溫度,并及時澆水。
A、植物的生長需要各種無機鹽,而蒸餾水缺少無機鹽,或者只有用蒸餾水配制的鎂鹽溶液,結果都是植物營養不良乃至死亡。故不符合題意;
B、無法否定土壤浸出液中是否含有鎂。故不符合題意;
C、完全培養液中含有幼苗生長需要的各種無機鹽,而且甲乙有唯一的變量是否含有鎂(甲含有鎂、乙不含有鎂),故符合題意;
D、無法否定砂性土壤中是否含有鎂。故不符合題意。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的是實驗方案的設計,在進行實驗時,為保證實驗結果的客觀準確性,必須注意變量的控制.
48.【答案】A
【分析】無機鹽對植物的生長發育起著重要的作用,這些無機鹽包括氮、磷、鉀、鈣、鎂、硫、硼、錳、鋅、鉬等的多種無機鹽,其中植物生活中最多的無機鹽是含氮、磷、鉀的無機鹽。含氮的無機鹽能促進細胞的分裂和生長,使枝繁葉茂;含磷的無機鹽可以促進幼苗的發育和花的開放,使果實、種子提早成熟;含鉀的無機鹽使植物莖稈健壯,促進淀粉的形成與運輸。缺磷時,幼芽和根系生長緩慢,植株矮小,葉色暗綠,無光澤,背面紫色。
【解答】解:A、植物生長除了需要水分外,還需要無機鹽,不同的無機鹽對植物生長會起不同的作用。A正確;
B、含鉀的無機鹽使植物莖稈健壯,促進淀粉的形成與運輸。因此為了防止水稻莖稈細弱而倒伏,應適當增施鉀肥,B錯誤;
C、含氮的無機鹽能促進細胞的分裂和生長,使枝繁葉茂。因此水稻植株矮小、葉色發黃,可能是因為缺氮,C錯誤;
D、含磷的無機鹽可以促進幼苗的發育和花的開放,使果實、種子提早成熟。D錯誤。
故選:A。
【點評】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是熟記缺少氮、磷、鉀對植物的影響。
49.【答案】A
【分析】閱讀題干可知,該實驗的目的是探究某塊農田缺乏的礦質元素,實驗的自變量是施肥不同,因變量是小麥的產量,按照實驗的對照原則分析實驗結果并獲取結論。
【解答】解:由表格信息可知,與其他實驗組相比,乙組實驗小麥產量明顯增加,說明產量的增加與KH2PO4有關,即可能與P、K有關;甲、丙、丁組與戊對照,說明與N、P、S元素無關;因此可以說明該農田最可能缺少的元素是鉀元素。
故選:A。
【點評】本題考查了無機鹽的分類及其作用,意在考查學生分析和處理實驗數據并獲取結論的能力,試題難度中等。
50.【答案】(1)植物的生長需要含氮、含磷、含鉀的無機鹽嗎;
(2)除去其他元素的干擾;
(3)驗證實驗推理是否正確。
【分析】(1)對照實驗:在探究某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對研究對象進行的除了該條件不同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根據變量設置一組對照實驗,使實驗結果具有說服力。一般來說,對實驗變量進行處理的,就是實驗組,沒有處理的就是對照組。
(2)植物的生長需要多種無機鹽,無機鹽必須溶解在水中植物才能吸收利用。植物需要量最大的無機鹽是含氮、含磷、含鉀的無機鹽,解答即可。
【解答】解:(1)該實驗探究的問題是:植物的生長需要含氮、含磷、含鉀的無機鹽嗎?
(2)對照實驗是在探究某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對研究對象進行的除了該條件不同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該生物學興趣小組的實驗變量是無機鹽的不同,除該變量外,其他實驗條件都應相同且適宜。該實驗去其根部附著物,最后用蒸餾水將其洗凈的目的是除去其他元素的干擾。
(3)根據實驗信息可知:記錄4種營養波中植物生長的基本狀況。如果發現生長異常,在相應的營養液中分別按標準添加含氮、磷、鉀等元素的化合物,再觀察它們的生長是否恢復正常,這一實驗的作用是驗證實驗推理是否正確。
故答案為:
(1)植物的生長需要含氮、含磷、含鉀的無機鹽嗎;
(2)除去其他元素的干擾;
(3)驗證實驗推理是否正確。
【點評】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是熟記掌握科學探究各個環節的過程以及作用。
51.【答案】見試題解答內容
【分析】無性生殖是指不需要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新個體,這種生殖方式。
【解答】解:(1)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細胞外部溶液的濃度大于細胞內部濃度時失水,細胞外部溶液的濃度小于細胞內部濃度時吸水。一次施肥過多,會使土壤溶液濃度過高,大于植物細胞溶液的濃度,植物細胞失水,導致植物因失水而萎蔫。
(2)實驗中,除控制土壤酸堿性不同,其他種植條件如光照、溫度等要保持相同。
(3)扦插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新個體的生殖方式。屬于無性生殖。
故答案為:(1)失水
(2)光照、溫度
(3)無性
【點評】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是理解掌握細胞失水的原理以及扦插屬于無性生殖。
一十一.根對水和無機鹽的吸收(共1小題)
52.【答案】(1)根尖。
(2)D。
【分析】(1)探究實驗的兩個原則:對照實驗和變量的唯一性。對照實驗:在探究某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對研究對象進行的除了該條件不同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根據變量設置一組對照實驗,使實驗結果具有說服力。
(2)根尖的結構從頂端向上,一般可以劃分為四個部分:根冠、分生區、伸長區和成熟區,成熟區也叫根毛區,是根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
【解答】解:(1)選取10株生長旺盛、帶有綠葉和根系的小麥幼苗,隨機均分成2組。將A組的小麥幼苗所有根的根尖剪去,并在切口處涂石蠟;B組不做處理,如圖所示。將兩組小麥幼苗分別放在土壤浸出液中培養,一段時間后A組幼苗開始出現萎蔫現象。這說明植物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根尖。
(2)A.必須以同種植物為實驗對象,是為了控制變量,A正確。
B.要選取生長旺盛的小麥幼苗,是為了使實驗現象更明顯。B正確。
C.每組用5株而不是1株小麥幼苗,是為了避免實驗的偶然性。C正確。
D.用土壤浸出液培養,是因為其中含有植物生長所必需的無機鹽,無機鹽屬于無機物。D錯誤。
故選:(1)根尖。
(2)D。
【點評】理解探究實驗在設計過程中要堅持單一變量原則和對照實驗原則、掌握根尖的結構和功能等知識可解答。
一十二.保護土壤(共3小題)
53.【答案】A
【分析】土壤保護:使土壤免受水力、風力等自然因素和人類不合理生產活動破壞所采取的措施。如土壤鹽漬防治,封山育林和水土流失區植樹種草等。
【解答】解:人類必須依賴土壤才能生存,因此應該珍惜土壤,保護土壤不被污染和浪費。保護土壤,我們要合理使用農藥,分類回收垃圾,積極植樹造林等,在土里焚燒廢棄垃是破壞土壤的行為。
故選:A。
【點評】解答本題關鍵是通過問題分析,結合自己的生活常識分析作答。
54.【答案】B
【分析】生態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以及氣候資源數量與質量的總稱,是關系到社會和經濟持續發展的復合生態系統。人類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和污染所產生的危害人類生存的各種問題應當引起人們的關注。
【解答】解:在荒山上大量種植樹木可以防風固沙,調節氣候,有利于保護環境,不會造成土壤污染;在農田中大量施用化肥會污染環境,造成土壤污染;在干旱缺水的地區實行噴灌或滴灌,不會造成土壤污染;在適宜耕作的土地上進行玉米和大豆的間作套種,有利于提高植物的光合作用,不會造成土壤污染。綜上所述,故B符合題意。
故選:B。
【點評】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有正、反兩方面的影響,其中的負面影響必須引起人們高度的重視。
55.【答案】①③⑤;合理使用化肥農藥或宣傳耕地土壤環境保護或開展秸稈綜合利用或注重農業廢棄物回收(合理即可)
【分析】土壤根據礦物質顆粒、空氣、水和有機質等的組成比例不同,可以分為砂土類、黏土類、壤土類三種土壤類型。
【解答】解:壤土土壤中礦物質顆粒、空氣水、有機質等組成比例合理;通氣性好、透水性強;土壤黏性適度,適合大部分植物生長,故選:①③⑤。為保護耕地土壤資源,還可以合理使用化肥農藥或宣傳耕地土壤環境保護或開展秸稈綜合利用或注重農業廢棄物回收。(合理即可)。
故答案為:①③⑤;合理使用化肥農藥或宣傳耕地土壤環境保護或開展秸稈綜合利用或注重農業廢棄物回收(合理即可)
【點評】解題本題的關鍵是掌握土壤的成分及類型。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科學
浙教版(2024版)七年級下冊·第四章 我們生活的大地
單元專項突破訓練
(12個命題點)
01 地球內部的結構
1.(2024 浙江模擬)地球是人類的家園,人類通過不斷探索來了解地球。下列說法不符合人類對地球現有認知的是(  )
A.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B.地球內部由外向內可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
C.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巖石圈由七大板塊組成
D.內力作用主要使地球表面變得高低不平
2.(2023秋 椒江區校級期中)如圖是地球內部構造示意圖,下列選項正確的是(  )
A.從外到內可以大致分為地核、地幔、地殼三層
B.假如我們把地球的內部結構與雞蛋類比的話,那么雞蛋的蛋白相當于地球的地殼
C.A、B、C三個圈層中,軟流層位于C層中
D.巖石圈包括A所示圈層和B所示圈層的頂部
3.(2023秋 杭州月考)地球是人類生活的家園,下列有關地球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地球由內向外可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層
B.地殼總是不斷運動的,火山和地震是地殼運動的主要表現形式
C.地殼像“七巧板”一樣拼接而成,全球由七大板塊組成
D.流水、風力、冰川等是影響地表地形的內力作用因素
4.地球是人類的家園,我們應該保護它。下列有關地球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全球由七大板塊組成,這些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上
B.地球的圈層結構由地心到地表依次是地核、地殼、地幔
C.大西洋兩岸的輪廓的可拼合性為“板塊構造學說”提供了最有力的證據
D.“大陸漂移學說”、“海底擴張學說”、“板塊構造學說”都屬于科學假說
5.(2024 浙江模擬)如圖為地球內部結構示意圖。火山噴發時,會有大量來自     的巖漿從火山口噴出,噴出的巖漿會在地表凝固而形成巖漿巖。以下現象不能用來證明地殼在不斷變動的有     。
A.地震 B.喜馬拉雅山頂發現海洋化石
C.海蝕穴的形成 D.沙漠里風蝕城堡的形成
6.(2023 鹿城區校級一模)2022年1月,南太平洋湯加的火山連續爆發,導致該島地表形態發生巨大變化。
(1)如圖所示是世界地圖上引起此次火山爆發的兩大板塊,為了快速尋找到湯加的位置,小溫建議先在圖上沿曲線AB附近尋找,你認為他的理由是     。
(2)噴出的巖漿來自地球的     (填“地殼”“地幔”或“地核”)。
(3)除了火山會改變地表形態,請再舉一個因為外力作用而導致地表形態變化的因素    。
02 地形圖的類型
7.(2023秋 義烏市校級月考)飛云江是溫州市的第二大河,發源于浙江省景寧畬族自治縣洞宮山白云尖,自西向東流經泰順縣、文成縣,在瑞安市上望鎮新村流入東海。根據信息回答下面小題:如圖是白云尖的等高線地形圖,其中最可能發育飛云江的地形部位是(  )
A.A B.B C.C D.D
(第7題圖) (第8題圖)
8.(2023秋 余杭區期末)讀“某地等高線地形圖”,回答問題。
(1)圖中A地與C地的相對高度約為     米。
(2)量得C、D之間的圖上距離是3厘米,則C、D之間的實際距離是     千米。
(3)圖中小溪的流向大致是     。
(4)從E點爬到山頂A比從C點爬到山頂A更費力的原因是     。
03 等高線地形圖
9.(2025 溫州一模)興趣小組用土豆模擬山峰,繪制等高線地形圖。在土豆上繪制的等高線正確的是(  )
A. B. C. D.
10.(2024 鄞州區一模)如圖為某地形的等高線地形圖,該地圖對應的地形為(  )
A. B. C. D.
11.(2023秋 杭州期末)如圖為某地等高線地形圖(單位:米)。根據該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D點在C點的正東方向
B.若在圖上測得CD的長度為3厘米,則實地距離是150米
C.E點的地形為鞍部
D.分別從A點和B點出發,沿虛線登上山頂C,坡度較緩的路線是BC
12.(2023秋 鹿城區期末)小明同學從圖中發現了下列信息,其中正確的是(  )
A.圖中最高處的海拔高度不可能超過1000m
B.圖中①②兩點的實地距離為1000m
C.③處有可能發育成河流
D.從山腳爬到山頂,沿BC線路較AC線路省力
13.(2023秋 慈溪市期末)如圖為某等高線地形圖,據圖完成下列問題。
(1)山頂C位于山頂D的     方向。
(2)分別從A點和B點出發,沿虛線登上山頂,坡度較緩的路線是     (填“AC”或“BC”)。
(3)量得山頂C到山頂D之間的圖上距離為d厘米,則實地距離應為     米。
14.(2023秋 紹興期末)某科學興趣小組的同學們在戶外活動專家的陪同和指導下,開展了一系列野外綜合實踐活動。如圖所示為他們出發前搜集到的目的地的等高線地形圖。
(1)若要把紅旗插到最高峰,應選擇     (填“④”或“⑥”)。
(2)若想體驗攀巖的刺激和激情,地點應選在     (填序號)。
(3)帳篷露營是各種戶外活動的主要宿營方式,露營地的選擇關系到人身安全問題。以下是露營地選擇的部分原則:近水、遠河灘、遠峭壁、防雷、防低溫等。圖中①②③④中哪個地點最適合作為露營地?請說明理由。
15.(2023秋 溫州期末)如圖是我市某公園的等高線地形圖,小明班級開展了登山的主題研學活動。同學們計劃分兩批從1、2兩條路線登山。
(1)小明觀察發現,有部分等高線的海拔未標出。據圖推測C處的海拔為     米。
(2)若要選出一個地勢平坦開闊的地方,作為1、2兩條路線登山同學的集中休息點。應選擇A還是B,結合等高線特點說明理由:    。
(3)研學后,小明利用紅薯、刀片、記號筆、竹簽等材料繪制等高線地形圖。他將半個紅薯模擬山峰,切成4片后用竹簽串好在白紙上依次描出每片紅薯的邊緣線,繪制出如甲所示的等高線地形圖。下列兩種切法合理的是     。(選填“乙”或“丙”)
16.(2023秋 寧波期末)某中學科學興趣小組進行了一次野外考察活動,計劃從圖中的A點出發,沿虛線所示路線到達小青山。讀圖,完成各題。
(1)圖中大青山頂與A點的相對高度為     米。
(2)果園在小青山的     方向。
(3)甲地坡度比丙地的坡度     (填“大”或“小”)。
(4)圖中大青山頂與小青山頂的直線距離為3.5cm,兩者之間的實際直線距離為3.5km,試計算該地圖的比例尺為     。
04 土壤的成分
17.(2024春 東陽市期末)興趣小組同學做了以下實驗。為了證明土壤中含有無機鹽的實驗是(  )
A. B. C. D.
18.(2024春 臨海市期末)花生適合在砂粒比較多的土壤中種植,這是因為花生在地上開花,雌蕊深入地下進行膨大發育,砂粒較多有助于雌蕊向地下伸扎以及膨大形成果實。下列土壤模型中能代表砂粒較多的是(  )
A. B. C. D.
19.(2022春 越城區期末)在研究土壤成分的實驗中,下列操作不正確的是(  )
A.在測量“土壤空氣的體積分數”時,需用同樣體積的鐵塊和土壤進行對照實驗
B.在驗證“土壤中是否有有機物”時必須采用新鮮濕潤的土壤樣品
C.在驗證“土壤中是否有無機鹽”時,用于溶解礦物質的水必須是蒸餾水
D.在驗證“土壤中是否有水”時,固定試管時試管口必須要略向下傾斜
20.(2024春 拱墅區期末)如圖所示為研究土壤成分的實驗,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
A.圖甲實驗試管口略向下傾斜,目的是利于氣體排出
B.圖甲實驗試管內壁出現水珠,說明土壤中存在水分
C.圖乙實驗應取一定質量充分干燥的土壤,目的是排除水的干擾
D.圖乙實驗通過土壤顏色和質量的變化,說明土壤中存在有機物
21.(2023春 杭州期末)為了研究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質,小明利用校園花壇中的一些土壤做了如下四個實驗,下列有關實驗的分析正確的是(  )
A.用量筒量取一定體積的水,沿燒杯壁緩慢地向燒杯內注水,當快要浸沒土壤時,再換用滴管向燒杯內注水,直到水把土壤剛好浸沒為止。讀出注入水的體積可以通過計算大致確定該土壤樣品中空氣的體積分數
B.觀察到試管壁上有水珠,可以說明土壤中含有水
C.蒸發皿中出現的殘余物是能溶于水且能燃燒的無機鹽
D.為檢驗土壤中是否存在有機物,可以取一定質量潮濕的土壤放在細密的鐵絲網上用酒精燈加熱,可以觀察到土壤顏色發生變化并發現土壤質量減少
22.(2024春 杭州期中)長、寬、高分別是10cm、10cm、5cm的鐵塊和相同體積的土壤,分別放入大燒杯中注水至剛好浸沒為止,則需往裝鐵塊的燒杯中加3個滿量筒和圖甲的水,往裝土壤的燒杯中加3個滿量筒和圖乙的水,回答下列問題。
(1)用同樣體積的鐵塊和土壤的目的是     。
(2)往裝土塊的燒杯中加入水的量為     ,計算得到土壤中空氣的體積分數大約為     。
(3)浸沒同樣體積的鐵塊和土壤,加入水量不同的原因是     。
23.(2024春 余杭區期末)谷雨時節,萬物復蘇,我市某校新建的“耕讀園”勞動實踐基地正式揭牌,師生們共同種下了第一茬蔬菜和水果,包括玉米、辣椒、梨樹等。
玉米適宜在較干燥的旱地上生長,如果種植在水分比例過大的土壤中,會使植物的根不能正常呼吸而腐爛,從而導致“霉根”。
(1)在下列三種類型的土壤中種植玉米,最有可能導致“霉根”的是     。
(2)為使玉米莖稈健壯,不易倒伏,應多施加含有     元素的肥料。
24.(2024春 浦江縣期末)為了測定某菜地土壤中空氣的體積分數,小蘭和小浦分別取了長、寬、厚都是4cm的土塊,各自展開以下實驗:
小蘭:另取一塊相同規格的鐵塊,將土塊和鐵塊分別放入2只相同的燒杯中,用量筒量取一定體積的水,先沿燒杯壁緩慢地向燒杯內注水,如圖甲所示。快要浸沒土塊或鐵塊時,?,直到水把土塊和鐵塊剛好浸沒。記錄加入水的體積分別為V1、V2。
小浦:將該土塊搗碎裝入量筒內,使土壤表面保持平整,再取一量筒量取一定體積的水,加水至土壤剛好浸沒(操作方法與小蘭相同),如圖乙所示。記錄加入水的體積為V3。
(1)根據實驗目的,小蘭實驗步驟中操作“?”處應該是     。
(2)根據小蘭的實驗,該土塊中空氣的體積分數為     。小蘭在向放有土塊的燒杯中注水時,不慎有少量水濺出,會導致測得的土塊中空氣的體積分數     。(填“偏大”“不變”或“偏小”)。
(3)小浦認為自己的實驗方案更加簡便,請你結合實驗目的評價小浦的方案是否合理,并說明理由。    
05 土壤的性狀與植物的生長
25.(2023春 諸暨市期末)玉米等旱地作物適宜在較干燥的土壤中生長。如果種植在濕潤的土壤中,因水分比例過大,將導致植物的根不能正常呼吸而腐爛,俗稱“霉根”。在下列土壤中種植玉米,最有可能導致“霉根”而死亡的是(  )
A.砂土類土壤 B.壤土類土壤
C.黏土類土壤 D.三類土壤的效果一樣
26.(2023春 溫州期末)溫州許多山地的土壤因富含氧化鐵而呈紅色,俗稱“紅土”。小明用兩種方法對紅土的性狀進行研究。
(1)方法一:取一定量紅土,加少量水,用手搓一搓。根據現象小明認為紅土保水性能較好,但通氣性能較差,則小明看到的現象是圖甲中的     (選填“A”或“B”)。
(2)方法二:如圖乙,取邊長均為a的立方體鐵塊和紅土塊,分別放入相同的燒杯中,加水至恰好浸沒鐵塊和紅土塊,若C燒杯用水體積為V1,D燒杯用水體積為V2,則紅土中空氣體積分數可表示為     。(用相關字母表示)
06 根尖結構與功能特點
27.(2024秋 寧波期末)如圖表示的是根尖的結構,其中表示根毛區細胞的是(  )
A. B. C. D.
28.(2023春 麗水期末)在圖所示實驗中,可以證明植物根吸水主要在根尖的是(  )
A. B. C. D.
29.(2024秋 海曙區期末)如圖是植物根尖模式圖,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
A.①是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
B.②的主要作用是使根不斷地伸長生長
C.③處的細胞具有很強的分裂能力,但沒有細胞核
D.④位于根的最頂端,主要起保護作用
30.(2023秋 江北區期末)觀察根尖模式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成熟區是指②
B.①處是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
C.移栽時需要盡量保護④
D.根的伸長與結構③和④有關
(第30題圖) (第31題圖)
31.(2023春 長興縣期末)洋蔥被稱為“蔬菜皇后”,其營養成分豐富,對癌癥、心血管疾病有預防作用,如圖表示洋蔥根尖的結構及部分生理過程,其中說法錯誤的是(  )
A.幼根的生長主要依賴于a區和b區
B.c區屬于分生組織,其細胞能進行①過程
C.②表示分化過程,其結果是形成組織
D.a區表皮細胞形成根毛,擴大了吸收面積
32.(2020春 西湖區月考)洋蔥被稱為“蔬菜皇后”,其營養成分豐富,對癌癥,心血管疾病等有預防作用,如圖所示洋蔥根尖的結構及部分生理過程,其中說法錯誤的是(  )
A.幼根的生長主要依賴于a區和b區
B.c區細胞能進行①過程,所以c區屬于分生組織
C.②表示分化過程,它使細胞的形態結構發生變化,各自具有了不同的功能,從而形成組織
D.a區表皮細胞形成根毛,擴大吸收面積
33.(2024春 杭州期末)綠色開花的植物都有發達的根系,植物根的吸水部位在哪?甲圖是探究實驗的設計與實踐操作,該實驗采用     的實驗方法,根據實驗現象和結果,說明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     。從乙圖植物木質莖的橫切面上可看到清晰的分層結構,它們分別是樹皮、韌皮部、形成層、木質部和髓。植物之所以不斷的長粗主要是跟     有關,輸送營養物質的篩管主要存在于     部。
07 植物體內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過程
34.(2023春 仙居縣期末)水和無機鹽在植物體中運輸的基本路徑是(  )
A.葉中篩管→莖中篩管→根中篩管 B.根中篩管→莖中篩管→葉中篩管
C.根中導管→莖中導管→葉中導管 D.葉中導管→莖中導管→根中導管
35.(2023秋 慈溪市校級期中)不同作物缺少不同無機鹽,表現不同的癥狀:大白菜矮小瘦弱,葉色發黃;油菜只開花,不結果;向日葵稈細莖弱,易倒伏;玉米苗長得特別矮小,葉暗綠色。葉片出現紫紅色。上述作物分別缺少的無機鹽是(  )
①硼 ②鉀 ③磷 ④氮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④①② D.④①②③
36.(2024春 杭州期末)某植物從土壤中吸收水分進入根毛細胞后,從一個皮層細胞進入另一個皮層細胞,然后進入根的木質部導管,最后上升到植物體的各結構。該植物根的橫切結構(如圖)中各細胞的細胞液溶質質量分數大小關系為(  )
A.外界溶液<根毛細胞<皮層細胞=內皮層細胞
B.外界溶液<根毛細胞<皮層細胞<內皮層細胞
C.根毛細胞>皮層細胞>內皮層細胞>外界溶液
D.根毛細胞>內皮層細胞>皮層細胞>外界溶液
37.(2022秋 江北區期末)據報道,科學家們利用儀器“聽到”并記錄了樹木“喝水”時發出的聲音。下面是幾位同學關于樹木“喝水”的討論,正確的是(  )
A.“喝水”的主要部位在根冠
B.“喝水”時,有機物會“搭便車”,“跑”到樹木的各個部分
C.“喝”進去的水會沿著根、莖、葉中的導管運送到各處
D.“喝”進去的水主要用于光合作用
38.(2022春 嘉興期末)“五一”勞動節期間,小科和父母一起到四明山玩,他看到山上有一些刻滿了字畫的大樹枯死在路邊。你認為可能導致樹木死亡的原因是(  )
A.切斷了向上運輸水和無機鹽的通道
B.切斷了向下運輸有機物的通道
C.切斷了向上運輸有機物的通道
D.切斷了運輸水、無機鹽和有機物的通道
08 導管的位置和對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
39.取一支帶葉的白色百合花枝條,將其下端插入滴有紅墨水的溶液中,3﹣4小時后,花瓣中的“經絡”變紅了。依據這種現象得出的結論是(  )
A.運輸水分的是導管 B.運輸有機物的是導管
C.運輸水分的是篩管 D.水分在植物體內從下往上運輸
40.(2022春 溫州期末)小明將枝條插入盛有紅墨水的錐形瓶中,15分鐘后取出,將枝條縱切。關于a.b點紅色深淺及水分運輸方向說法正確的是(  )
A.a點顏色較深,水分由a向b運輸
B.a點顏色較深,水分由b向a運輸
C.b點顏色較深,水分由a向b運輸
D.b點顏色較深,水分由b向a運輸
09 篩管的位置和對有機物的運輸
41.(2023春 拱墅區期末)如圖甲所示,菟絲子是一種特殊的植物,其葉退化,其莖纏繞在桂花樹上面,形成吸根并插入桂花樹莖的韌皮部,吸取有機養料。如圖乙所示為桂花樹莖的橫切面,菟絲子的吸根插入桂花樹莖的部位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2.(2023春 新昌縣期末)如圖是果樹的一段枝條,長有大小相同的兩個果實,現對枝條兩個部位的樹皮進行環剝,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A.果實A能繼續長大,原因是運輸無機鹽的篩管未被切斷
B.果實B不能繼續長大,原因是切斷了運輸有機物的篩管
C.枝條上1、2、3、4四處中,會出現明顯腫脹的部位是2處
D.枝條上部的葉片會萎蔫,因為運輸水和無機鹽的導管被切斷
43.(2023春 嘉興期末)我們經常會看到有些植物在“輸液”,如圖甲所示。通過輸液可以防治樹木體內的害蟲,或為根補充營養等。乙是莖的剖面圖。
(1)圖乙A中有豐富的     ,能向下運輸有機物。
(2)若要防治樹葉的害蟲,則給植物“輸液”時,針要扎到圖乙中     (選填“A”或“B”)。
(第43題圖) (第44題圖)
44.如圖為果樹的一段枝條,長有兩個大小不同的果實.已經對枝條兩個部位的樹皮進行了環剝.請分析回答問題:
(1)a果實將會     ,因為它     .
(2)b果實將會     ,因為它     .
(3)環剝實驗說明:綠色植物制造有機物是通過     向     運輸的.
(4)將木本植物主干基部的枝皮剝去一圈,這棵樹最終會死去,原因是環剝切斷了   的運輸通道,致使     得不到     的供應而死亡.
45.如果將一棵小樹的樹干上的樹皮進行“環割”,即將植物韌皮部切斷。過一段時間后,會發現樹枝切口上方形成了節瘤(其主要成分為有機物),切口下方無瘤形成(如圖所示),切口上方枝條上的綠葉還能繼續成活;植物的根部漸漸萎縮。
(1)對樹皮進行“環割”后,切斷了    在植物體內的運輸。
(2)簡述“樹枝切口上方形成了節瘤,而切口下方無瘤形成”的原因    。
(3)請你預測這棵小樹最終會怎樣并說明理由。   
10 無機鹽的類型及其對植物的作用
46.農作物缺少某種無機鹽會表現出不同的癥狀,例如:大白菜矮小瘦弱,葉色發黃;玉米苗長得特別矮小,葉暗綠色,葉片出現紫紅色;向日葵稈細莖弱,易倒伏。請問上述農作物分別缺少的無機鹽是(  )
A.鉀、氮、磷 B.氮、磷、鉀 C.磷、氮、鉀 D.氮、鉀、磷
47.(2023秋 鎮海區校級期中)為驗證“鎂是植物生活的必需的無機鹽”,四位同學分別進行了實驗設計(實驗過程中都注意為植物提供光照、適宜的溫度,并及時澆水),你認為哪位同學的設計更能說明問題?(  )
A.甲幼苗種在蒸餾水中,乙幼苗種在溶有適量含鎂無機鹽的蒸餾水中
B.甲幼苗種在土壤浸出液中,乙幼苗種在加含鎂無機鹽的土壤浸出液中
C.甲幼苗種在完全培養液中,乙幼苗種在不含鎂的完全培養液中
D.甲幼苗種在砂土中,乙幼苗種在加鎂的砂土中
48.(2022春 拱墅區期末)土壤中的氮、磷、鉀被稱為土壤“三要素”。水稻栽培過程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不同的無機鹽對水稻生長會起不同的作用
B.為了防止水稻莖稈細弱而倒伏,應適當增施氮肥
C.水稻植株矮小、葉色發黃,可能是因為缺磷
D.鉀肥能促進水稻幼苗的生長發育和開花
49.(2020春 平陽縣期末)某農民種植的一塊農田小麥產量總是比鄰地塊的低,他懷疑該農田可能是缺少某種元素,為此將該肥力均勻的農田分成面積相等的五小塊,進行田間實驗。除施肥不同外,其他田間管理措施相同。實驗結果如表:
地塊 甲 乙 丙 丁 戊
施肥情況 CO(NH2)2 KH2PO4 NH4H2PO4 (NH4)2SO4 不施肥
小麥收獲量 55.56 67.26 56.88 55.44 55.11
根據表格判斷,該農田最可能缺少的元素是(  )
A.鉀 B.氮 C.磷 D.硫
50.(2023春 舟山期末)在學習完植物與土壤這一內容后,某科學小組進行了以下實驗:
①配制四種營養液,其中1種按科學標準配制的全營養液,另外3種分別缺氮、磷、鉀等元素。將它們分別倒入4只錐形瓶內,并用標簽注明“正常、缺氮、缺磷、缺鉀”等字樣。
②選取生長旺盛的小麥幼苗8株,小心洗去其根部附著物,最后用蒸餾水將其洗凈,然后分別將它們“種植”在4只錐形瓶中。
③記錄4種營養液中植物生長的基本狀況。如果發現生長異常,在相應的營養液中分別按標準添加含氮、磷、鉀等元素的化合物,再觀察它們的生長是否恢復正常。
(1)小組同學探究的問題是     ?
(2)去其根部附著物,最后用蒸餾水將其洗凈的目的是     。
(3)“發現植物生長異常,在相應的營養液中分別按標準添加含氮、磷、鉀等元素的化合物……”,這一實驗的作用是     。
51.(2020 寧波)小科發現,校園內的繡球與公園里同一品種繡球的花色不同。針對這一發現,小科思考:同一品種繡球的花色是否與土壤條件有關?小科同學在老師的帶領下進行了如下探究:
【實驗猜想】繡球花色可能與土壤溶液的酸堿性有關。
【實驗過程】選擇30株品種相同,栽種于相同條件下,生長狀況相近,均處于花蕾期的繡球,隨機均分為三組。在花開之前,用等量的不同酸堿性的溶液澆灌,每周一次,直至花開(其他種植條件相同)。花開后觀察并記錄花色,如下表:
編號 溶液 每株每次澆灌量/mL 繡球花色
1 0.1%的醋酸溶液 200 全部藍色
2 0.1%的碳酸鈉溶液 200 全部紅色
3 清水 200 全部紫色
根據上述實驗,回答下列問題:
(1)實驗中,澆灌的溶液濃度過高會使根毛細胞     (填“吸水”或“失水”),而造成繡球植株損傷甚至死亡。
(2)實驗中,除控制土壤酸堿性不同,其他種植條件要保持相同,例如:    。 (寫出兩個)
(3)確定繡球花色與土壤溶液的酸堿性有關后,小科思考:實驗中的花色變異是否可以遺傳?為了繼續探究這一問題,他用扦插的方法獲得實驗樣本,這種繁殖方式屬于     (填“有性”或“無性”)生殖。
11 根對水和無機鹽的吸收
52.(2021春 麗水期末)某興趣小組在研究“植物根的吸水部位”活動中,選取10株生長旺盛、帶有綠葉和根系的小麥幼苗,隨機均分成2組。將A組的小麥幼苗所有根的根尖剪去,并在切口處涂石蠟;B組不做處理,如圖所示。將兩組小麥幼苗分別放在土壤浸出液中培養,一段時間后A組幼苗開始出現萎蔫現象。請回答:
(1)該實驗證明植物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     ;
(2)關于該實驗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填字母)。
A.必須以同種植物為實驗對象,是為了控制變量
B.要選取生長旺盛的小麥幼苗,是為了使實驗現象更明顯
C.每組用5株而不是1株小麥幼苗,是為了避免實驗的偶然性
D.用土壤浸出液培養,是因為其中含有植物生長所必需的有機物
12 保護土壤
53.(2024春 臨海市期末)2024年6月5日是第53個世界環境日,今年我國環境日的主題是“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保護土壤是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環節,下列做法中不利于保護土壤的是(  )
A.焚燒廢棄垃圾 B.分類回收垃圾
C.積極植樹造林 D.合理使用農藥
54.(2022春 諸暨市期末)下列人類活動最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是(  )
A.在荒山上大量種植樹木
B.在農田中大量施用化肥
C.在干旱地區噴灌或滴灌
D.在適宜的耕地上玉米與大豆套種
55.今年,為保護耕地,我區及周邊不少地區出現“退林還耕”,尤其不建議在適合耕種的壤土類土壤上繼續種植樹木、草皮和花卉等,以下對此類土壤描述正確的是     。
①土壤中礦物質顆粒、空氣、水、有機質等組成比例合理;②通氣性好、透水性差;
③通氣性好、透水性強;④保水保肥能力差;⑤土壤黏性適度;
為保護耕地土壤資源,你認為還可以采取什么有效措施?    (任寫一種)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丰台区| 额济纳旗| 渭源县| 清徐县| 金阳县| 泰顺县| 大名县| 新竹市| 恩施市| 同江市| 香格里拉县| 大方县| 东丰县| 瓦房店市| 鄂州市| 射洪县| 乐至县| 汉源县| 临洮县| 探索| 普兰店市| 德清县| 西城区| 麻江县| 周口市| 平阴县| 天津市| 奉节县| 云梦县| 文安县| 赤水市| 绩溪县| 定结县| 西华县| 炉霍县| 怀集县| 永平县| 河池市| 洛宁县| 方城县| 巴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