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科學八年級下冊科學 核心概念專題集訓專題15 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教師版 )一、選擇題:1.如圖是人體呼吸系統模式圖,肺能完成( )A.過濾、溫暖和濕潤空氣B.分泌黏液和作為氣體通道C.自主收縮舒張,從而完成呼氣和吸氣D.使血液中氧氣含量增多,二氧化碳含量減少【答案】D【解析】呼吸道對吸入氣體具有溫暖、濕潤和清潔作用,是氣體進出肺的通道;呼吸肌的收縮和舒張完成吸氣和呼氣;肺是進行氣體交換的場所。肺泡內的氣體交換是肺泡與血液之間的氣體交換,氧氣擴散進入血液,二氧化碳擴散進入肺泡。2.PM2.5顆粒能通過呼吸系統進入血液,危害人體健康。它經過鼻、咽、喉以后,在進入血液之前經過的結構依次是( )A.肺泡、支氣管、氣管 B.氣管、肺泡、支氣管C.支氣管、肺泡、氣管 D.氣管、支氣管、肺泡【答案】D【解析】PM2.5顆粒經過鼻腔、咽、喉、氣管、支氣管,然后進入肺,在肺泡中進行氣體交換時通過肺泡壁和毛細血管壁進入周圍血液。3.咳嗽是正常的生理反應,人體可通過咳嗽將進入氣管的異物排出體外,下列表示咳出異物時呼吸道內氣流方向和肺內氣壓p內、外界氣壓p外大小關系正確的是( )A. B. C. D.【答案】A【解析】當肋間肌和膈肌舒張時,胸腔容積縮小,肺隨之回縮,此時肺內氣壓高于大氣壓,外界空氣通過呼吸道排出體外,完成呼氣。咳嗽時完成的是呼氣,所以氣流方向是由肺通過呼吸道排出體外,肺內氣壓ρ內大于外界氣壓ρ外。4.如圖表示某人平靜和運動兩種狀態下的呼吸情況,據圖分析錯誤的是( )A.曲線A表示平靜狀態 B.曲線B表示運動狀態C.ab段表示肺容量下降 D.ab段膈肌收縮,呼氣【答案】D【解析】從圖中可以看出甲圖曲線呼吸頻率較低,呼吸深度較小,因此表示平靜狀態時的呼吸狀況,乙圖曲線呼吸頻率較高,呼吸深度較大,因此表示劇烈的運動時的呼吸狀況;曲線ab段表示肺內氣體容量由大變小,表示呼氣,是呼氣時肺內氣壓的變化,當肋間肌舒張時,肋骨因重力回落向下運動,使胸廓的前后徑和左右徑都變小,同時膈肌舒張,膈頂部上升,使胸廓的上下徑變小,這樣胸廓的容積就變小,肺也隨之回縮,肺內氣壓高于外界大氣壓,肺內氣體通過呼吸道排出體外,完成呼氣。4.如圖甲所示為人在平靜呼吸時胸廓和肺的變化示意圖,如圖乙所示為肺內氣壓與外界氣壓差隨時間的變化曲線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①過程膈肌收縮,氣體呼出 B.①過程對應曲線上的abc段C.②過程肋骨向下向內運動,肺擴張 D.②過程開始的瞬間對應b點【答案】B【解析】①膈的頂部下降表示吸氣,吸氣時膈肌收縮,肺內氣壓小于外界氣壓,氣體進入肺,對應圖乙中abc段;②過程膈的頂部上升,表示呼氣,呼氣時,肋骨向下向內運動,肺縮小,②過程開始的瞬間對應c點。5.小嘉利用如圖裝置模擬人體的呼吸運動,下列相關說法錯誤的是( )A.裝置中氣球模擬的是肺B.向下拉橡皮膜,模擬吸氣C.模擬吸氣時,a側液面上升D.模擬呼氣時,氣球體積變小【答案】C【解析】由圖可知氣球模擬的是肺,橡皮膜模擬膈肌,向下拉橡皮膜,胸廓的上、下徑增大,肺擴張,模擬吸氣;吸氣時肺內氣壓小于外界氣壓,a的液面下降;呼氣時,胸廓縮小,肺回縮,氣球內的體積變小,氣體呼出肺。6.人體與外界環境交換的氧最終到達的場所是( )A.鼻腔 B.肺泡 C.血液 D.組織細胞【答案】D7.當異物阻塞呼吸道時,可采取如圖所示的海姆立克急救法進行急救。其方法是:施救者從背后雙手抱住窒息者的腹部稍高于肚臍的位置,快速向內、向上用力壓迫腹部,使腹壓突然改變,迫使異物排出,此過程中救助者體內( )A.膈頂部下降,肺內氣壓變大B.膈頂部上升,肺內氣壓變小C.膈頂部下降,肺內氣壓變小D.膈頂部上升,肺內氣壓變大【答案】D【解析】當快速向內、向上用力壓迫腹部時,救助者體內的變化是:膈肌舒張,膈頂部上升,肺內的容積變小,肺內氣壓變大,從而驅使肺部殘留空氣形成一股氣流,將堵住氣管、喉部的食物硬塊等異物驅除。8.圖甲為肺泡內的氣體交換示意圖,a、b代表呼吸運動過程,c、d代表氣體,下列描述正確的是( )A.圖甲中氣體d代表二氧化碳,c代表氧氣B.圖甲中肺泡內的氧氣濃度小于甲血管中的氧氣濃度C.當膈肌處于如圖乙所示狀態時,肋骨向上、向外移升,胸腔體積增大,內部壓強減小D.當膈肌處于圖丙所示狀態時,對應的呼吸運動為圖甲中b過程【答案】C【解析】A、肺泡與血液之間的氣體交換,氧氣進入血液,二氧化碳進入肺泡,所以c是二氧化碳,d是氧氣。B、圖甲中肺泡內的氧氣濃度大于甲血管中的氧氣濃度。C、圖乙表示吸氣,此時,膈肌與肋間肌收縮,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徑均增大,膈肌頂部下降,胸廓的容積擴大,肺隨之擴張,造成肺內氣壓減小,小于外界大氣壓,外界氣體進入肺內。D、丙表示呼氣,對應圖甲中的a呼氣。9.如圖,將枝條保留一張葉片并置于營養液中。葉片置玻璃盒中密封(內分別放置有水或NaOH溶液),在甲葉片的盒中注入14CO2(14C具有放射性),光照一段時間后,僅在甲葉片的有機物中檢測到放射性,此實驗可以驗證( )A.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B.H2O是光合作用的原料C.H2O、CO2都是光合作用的原料D.光合作用的產物是淀粉【答案】A【解析】甲、乙除二氧化碳外,其他實驗條件都相同。僅在甲葉片的有機物中檢測到放射性,故實驗可以驗證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10.在驗證“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實驗中,要對圖甲的葉片進行脫色處理,處理方法如圖乙所示,圖乙中大燒杯內盛放液體A,小燒杯內盛放液體B,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液體A、B都是清水B.液體A、B都是酒精C.液體A是清水、液體B是酒精D.液體A是酒精、液體B是清水【答案】C【解析】脫色時把葉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燒杯中,隔水加熱。目的是用酒精溶解葉片中的葉綠素,葉片變成黃白色。便于觀察到淀粉遇碘變藍的顏色反應。由此可見:大燒杯內盛放的是清水,小燒杯內盛放的是酒精。11.如圖表示德國科學家薩克斯的實驗。將綠色的葉片放在暗處幾小時后,經脫色、漂洗再用碘液處理,結果遮光部分不變藍,曝光部分變藍。本實驗說明( )①光合作用需要光 ②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③光合作用需要葉綠體④光合作用放出氧氣 ⑤光合作用制造淀粉A.①③ B.②④ C.①⑤ D.③⑤【答案】C【解析】淀粉遇碘變藍,遮光部分遇碘不變藍,曝光部分遇碘變藍,說明見光部分產生了淀粉,說明淀粉是光合作用的產物;見光部分產生了淀粉,遮光部分沒有產生淀粉,說明光是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不可缺少的條件。12.某學校的生物課外小組開展大白菜豐產實驗,每棵重約4Kg.請問大白菜增產的物質主要來自( )A.土壤中的無機鹽 B.土壤中的有機物C.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無機鹽 D.空氣中的氧氣和土壤中的有機物【答案】C【解析】蘿卜等植物體的構成主要來源于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而光合作用的原料是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水。而土壤中的無機鹽和有機物、空氣中的氧氣不參與有機物的制造,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的水是通過根從土壤中吸收來的,而不是來自于空氣中的水。13.某同學設計并完成了如圖所示的四個實驗。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甲實驗前暗處理的目的是將葉片內的淀粉運走耗盡B.乙實驗收集的氣體是二氧化碳C.丙實驗的現象是澄清的石灰水不變渾濁D.丁實驗說明萌發種子的呼吸作用產生氧氣【答案】A【解析】A、實驗前,甲裝置都要放在黑暗處一晝夜,目的是阻止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同時利用呼吸作用將葉片內原有的淀粉運走耗盡。B、管內的氣體能使快要熄滅的細木條猛烈的燃燒起來。原因是氧氣能助燃,能使快要熄滅的細木條重新燃燒,表明產生的氣體是氧氣。C、萌發的種子通過呼吸作用產生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D、萌發的種子進行呼吸作用消耗瓶中的氧氣,所以燃燒的蠟燭熄滅。14.黃櫨是重要的觀賞樹種,到了秋季溫度降低后,葉綠素分解,葉片轉為鮮艷奪目的紅色。園林工作者研究北京香山紅葉林中的黃櫨發現,進入秋季后黃櫨的光合速率逐步下降,下列有關光合作用下降原因分析錯誤的是( )A.葉綠素被分解,光合作用功能減弱 B.北京秋季降水少,光合作用原料缺乏C.北京秋季溫度較低,酶的活性減弱 D.隨著香山海拔上升,空氣中CO2減少【答案】D【解析】A、秋季后黃櫨葉片轉為紅色,葉綠素被分解,光合作用功能減弱。B、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北京秋季降水少,光合作用原料缺乏,黃櫨的光合速率逐步下降。C、北京秋季溫度較低,降低酶的活性,從而影響光合作用的強度。D、海拔高度對于空氣之中的二氧化碳無明顯影響。15.下列有關圖像的描述中正確的是( )A.圖①表示樹林里一天中二氧化碳濃度變化的情況B.圖②B點顯示,此時某綠色植物沒有進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C.圖③曲線AB段表示肺完成一次呼氣過程D.圖④表示,果蔬儲藏室內的溫度調整到b點時的效果比a點好【答案】D【解析】A、如果圖①表示樹林里一天中二氧化碳濃度變化的情況,則二氧化碳濃度在夜間由于呼吸作用的積累持續升高,到清晨最高,白天由于光合作用的消耗持續降低,傍晚濃度最低,A錯誤。B、根據②圖所知,在B點光合作用強度=呼吸作用強度,呼吸作用產生的二氧化碳正好全部用于光合作用,不是表示此時植物不進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B錯誤。C、圖③A→B段肺內氣壓低于外界氣壓,表示吸氣的過程,C錯誤。D、由圖④可知氧氣濃度與二氧化碳釋放量隨溫度變化而變化的曲線,二氧化碳的釋放量b點時最低,表明b點溫度時果蔬的呼吸作用最弱。因此,果蔬儲藏室內的溫度調整到b點時的效果比a點好,D正確。16.夏季晴朗的一天,甲、乙兩株同種植物在相同條件下CO2吸收速率的變化如圖所示,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甲植株在A點開始進行光合作用B.乙植株在18時有機物積累量最多C.曲線B﹣C段和D﹣E段下降的原因不同D.兩曲線B﹣D段不同的原因可能是甲植株氣孔無法關閉【答案】A【解析】A、分析圖示可知,這一天的6:00(曲線的A點)和18:00時左右,甲乙兩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速率和呼吸作用釋放二氧化碳的速率相等;在6:00之前,甲乙兩植物的光合作用已經開始,但光合作用比細胞呼吸作用弱,A錯誤。B、在18:00時后,甲乙兩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開始小于細胞呼吸呼吸作用速率,有機物積累最多的時間應為18:00時,E點時有機物的積累量已經減少,B正確。C、圖示曲線的B﹣C段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在夏季晴朗的中午,光照強、溫度高,氣孔部分關閉,二氧化碳氣體供應不足導致的;D﹣E段下降的原因是光照強度減弱,吸收的二氧化碳氣體不斷減少,光反應產生[H]和ATP的速率減慢,所以這兩段下降的原因不相同,C正確。D、圖示曲線的B﹣D段,乙植物可能存在“午休現象“,是氣孔部分關閉導致葉內二氧化碳濃度降低的 原因;甲植物可能不存在“午休現象“或氣孔關閉程度很小或氣孔無法關閉,D正確。二、非選擇題:17.如圖為“探究人體呼出的氣體成分”的實驗裝置示意圖,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在此探究實驗中,用于吸氣并作為對照的裝置是 瓶。(2)吸氣、呼氣完成后,甲、乙兩瓶中的石灰水明顯變渾濁的是 瓶,說明了人體呼出的氣體和吸入的氣體相比,呼出的氣體中 氣體成分增多,增多的這種氣體是由人體的組織細胞產生的,然后通過血液循環到達肺部,再從血液中透過毛細血管壁和 壁進入肺泡,然后隨呼氣的過程排出體外。【答案】(1)甲 (2)乙;二氧化碳;肺泡【解析】(1)甲裝置為吸氣,乙裝置為呼氣,驗證的是人體呼出的氣體成分,那么甲裝置是吸入的空氣,起對照作用。(2)人體呼出的氣體二氧化碳增多,氧氣減少,乙裝置為呼氣,根據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的特性,石灰水明顯變渾濁的是乙瓶。人體呼出較多的二氧化碳最根本的原因是全身的組織細胞進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機物產生的,通過血液循環運輸到肺部毛細血管,二氧化碳透過毛細血管壁、肺泡壁進入肺泡,后隨呼氣的過程排出體外。18.小金研究人體呼吸運動時,制作了如下的模型,分析回答下列問題:(1)圖1表示人在呼吸時膈肌運動模型,圖中A表示的是 (選填“吸氣”或“呼氣”)過程。此時肋間外肌和膈肌處于 (選填“收縮”或“舒張”)狀態。(2)為了進一步“探究呼出氣體與吸入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變化,小金設計了圖2的裝置,可在錐形瓶A、B中加入 溶液,在模擬呼氣過程時,應進行的操作是 (選填“打開a,關閉b”“打開b,關閉a”或“ab均打開”)。【答案】(1)吸氣;收縮;(2)澄清石灰水;打開a,關閉b。【解析】(1)圖1中,①模擬的是氣管,②模擬的是肺,③模擬的是膈。圖中A的膈頂部下降,胸廓的上下徑增大,胸廓擴大,肺隨著擴張,肺的容積增大,肺內氣壓下降,外界空氣通過呼吸道進入肺,完成吸氣過程,此時肋間外肌和膈肌處于收縮狀態。(2)二氧化碳有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特性,所以可在錐形瓶A、B中加入澄清石灰水溶液。圖2中,a所在導管的出口在液體中,b所在導管的出口在空氣中。所以,為了探究呼出氣體與吸入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呼氣時應打開a,關閉b,使呼出的氣體進入澄清石灰水溶液;吸氣使應打開b,關閉a,使吸入的是空氣。019.小李同學為了探究植物體的呼吸作用,依照課本中的三個演示實驗,也操作了一遍,并認真觀察了實驗現象(如圖所示)。據圖回答問題。(1)圖(一)所示的實驗裝置,往瓶中注入清水,打開閥門,使瓶內的氣體進入試管。試管內澄清的石灰水會 ,這說明種子萌發時,分解有機物放出了 。(2)圖(二)中甲瓶裝有萌發的種子,乙瓶裝有等量的煮熟的種子,把甲乙兩瓶放在溫暖的地方,一段時間后,觀察蠟燭在兩瓶中的燃燒情況。甲瓶中蠟燭熄滅,因為種子萌發時消耗了瓶內的 。圖乙在此實驗中起的作用是 。(3)圖(三)中,甲、乙兩個保溫瓶中分別裝有萌發的種子和煮熟的種子,一段時間后,甲瓶比乙瓶中溫度高,這說明萌發的種子 。【答案】(1)變渾濁;二氧化碳; (2)氧氣;作對照; (3)釋放大量的熱量。【解析】(1)圖A所示的實驗裝置,萌發的種子呼吸作用旺盛,而呼吸作用吸收氧氣產生二氧化碳,因此往瓶子中注入清水,打開閥門,使瓶內的氣體進入試管。試管內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說明種子萌發時,分解有機物放出了二氧化碳。(2)圖B中甲瓶裝有萌發的種子,乙瓶裝有等量的煮熟的種子,這樣甲乙兩瓶形成對照實驗。甲瓶中的蠟燭立即熄滅,而乙瓶中的煮熟的種子不能進行呼吸作用,因此里面的氧氣比甲的多,因此甲瓶中蠟燭會燃燒通過這個實驗驗證了萌發的種子進行呼吸時吸收(消耗)氧氣。(3)圖C中,甲、乙兩個保溫瓶中分別裝有萌發的種子和煮熟的種子,一段時間后,由于甲瓶中的種子在呼吸時,還釋放大量的熱量,因此甲瓶中溫度明顯高于乙瓶。20.為更好的理解呼吸運動,項目學習小組制作了“呼吸運動模型”來模擬圖甲中呼氣和吸氣過程,并制定了評價量表,如表所示。“呼吸運動模型”評價量表評價指標 優秀 合格 待改進指標一 結構完整,能合理的模擬呼吸系統的呼吸道和肺 結構較完整,能粗略模擬呼吸系統的呼吸道和肺 結構不完整,有1處及以上缺失指標二 能模擬橫膈運動和肋骨運動且兩者協同進行,具有一致性 能模擬橫膈運動和肋骨運動,但兩者不能協同進行,不具有一致性 不能模擬橫膈運動和肋骨運動(1)圖甲中呼吸運動是指 過程(填數字)。(2)膈肌和肋間肌的收縮和舒張會引起肺內氣壓變化。吸氣時,肺內氣壓變化情況為 。(3)利用玻璃管、透明氣球、玻璃罩、橡皮膜、帶孔橡膠塞等材料做了如圖乙所示的模型。若要用該模型模擬圖甲②過程,可進行的操作是 。(4)分析發現圖乙模型存在一定的缺陷,于是將直玻璃管換成Y型玻璃管、玻璃罩換成礦泉水瓶,模型如圖丙所示。改進后,依據評價量表,評價模型丙指標一為“優秀”,指標二只能為“合格”。請分析:利用模型丙模擬吸氣時“兩者不能協同進行,不具有一致性”的原因: 【答案】(1)①②; (2)先減小后變大;(3)向上推橡皮膜(4)模型丙不能模擬吸氣過程中的肋骨運動(或橡皮膜向下運動時,礦泉水瓶不能同步向外運動)。【解析】(1)呼吸運動是由呼吸肌的收縮和舒張引起的胸廓有節律地擴大和縮小,故圖甲中呼吸運動是指①②過程。(2)肺富有彈性,當肋骨間的肌肉和膈肌收縮使得胸腔容積擴大時,肺便擴張,肺內的氣體壓力相應降低,于是外界氣體就被吸入,隨著空氣的吸入,肺內的氣體壓力逐漸增大至接近外界大氣壓,故吸氣時,肺內氣壓變化情況為先減小后變大。(3)圖乙中,玻璃管模擬氣管,透明氣球模擬肺,玻璃罩模擬胸廓,橡皮膜模擬膈肌。呼氣時膈肌舒張,膈頂部上升。故若要用該模型模擬圖甲②呼氣過程,可進行的操作是向上推橡皮膜。(4)玻璃罩換成礦泉水瓶,向上推橡皮膜時,礦泉水瓶向外擴大;下拉橡皮膜時,礦泉水瓶向內縮小。故用模型丙模擬吸氣時“兩者不能協同進行,不具有一致性的原因是:模型丙不能模擬吸氣過程中的肋骨運動。25/21.在科學拓展性課程學習中,小柯做了如下實驗:先在水槽里的支架上放兩個小燒杯,一個盛有較多正在萌發的種子,另一個裝有適量的NaOH溶液,再往水槽內注入一定量的水,最后用一個大燒杯罩住兩個小燒杯(如圖),持續一段時間后,觀察到大燒杯內的水面上升,水槽的水面下降,為什么杯外的水會進入杯內呢?請分析實驗過程,并結合所學知識作出解釋。【答案】種子進行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氣,同時產生了同體積的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被氫氧化鈉溶液吸收,導致大燒杯內氣體壓強減小。大燒杯內氣體壓強小于外界大氣壓強,水槽的水被外界大氣壓入燒杯內,使大燒杯內水面上升,水槽的水面下降。/22.如圖所示為有關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示意圖,其中a、b表示這兩種生理活動,A、B表示兩種物質。請回答:(1)A表示的物質是 ;a制造的B和氧氣是各種生命活動的基礎。(2)b作用的意義是分解有機物, 。(3)植物的根也要不斷地進行 (填“a”或“b”),所以農業上要常給作物松土,以利于根能得到充足的 。【答案】(1)二氧化碳(2)釋放能量(3)b;氧氣【解析】(1)綠色植物利用光能,通過葉綠體,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貯存著能量的有機物(主要是淀粉),并且釋放出能量的過程,就是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A表示的物質是二氧化碳;a光合作用制造的B有機物和氧氣是各種生命活動的基礎。(2)細胞內的有機物在氧氣的參與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時釋放出能量的過程,叫做呼吸作用。b呼吸作用的意義是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3)植物的根也要不斷地進行b呼吸作用,所以農業上要常給作物松土,以利于根能得到充足的氧氣。23.某科學興趣小組進行了“綠葉在陽光下制造淀粉”的實驗,實驗過程如圖所示:(1)為了避免葉片中原有有機物的干擾,步驟①中“一定環境”是指溫度適宜的 環境。(2)步驟⑤中儀器甲的名稱是 。(3)步驟②中,興趣小組采取“對同一張葉片進行部分遮光,而不是一張葉片不遮光另一張葉片完全遮光”的對照方法,其優點是 。(列舉一點)(4)小明按如圖步驟進行實驗,滴加碘液后觀察到葉片未遮光部分呈現棕黑色,與預期的藍色不符,老師指出其實驗操作③中存在問題,請提出改進措施: 。【答案】(1)黑暗(2)滴管(3)排除無關變量的干擾,實驗結果更正確(4)將小燒杯中清水換成酒精【解析】(1)①是將天竺葵放在黑暗處一晝夜的目的是通過呼吸作用使葉片中的淀粉全部轉運和消耗。這樣實驗中用碘液檢驗的淀粉只可能是葉片在實驗過程中制造的,而不能是葉片在實驗前貯存,這樣可以避免葉片中原有有機物的干擾。(2)步驟⑤是用滴管向葉片滴加碘液,所以甲是滴管。(3)同一張葉片作遮光處理,與一張葉片不遮光另一張葉片完全遮光對比,不同葉片的生理狀況可能有所區別,所得的實驗結果可能不準確,因此同一片葉片都是一半進行遮光處理,另外一半進行曝光處理更加合理準確,更能排除無關變量的干擾。(4)實驗操作③中,大小燒杯中都是清水,應將小燒杯中清水換成酒精。124.溫度為22℃時某種植物CO2吸收量隨光照強度變化情況如圖所示。(1)當光照強度為 時(選填“n1”或“n2”),該植物的光合速率與呼吸速率相同。(2)在光照強度達到n3之前,影響該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環境因素是 。【答案】(1)n1;(2)光照強度。【解析】(1)結合分析可知,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呼吸作用釋放二氧化碳。由圖可知,當光照強度為n1時,CO2吸收量為0,此時植物的光合速率與呼吸速率相同,吸收的二氧化碳和釋放的二氧化碳相抵。(2)由圖可知,在光照強度達到n3之前,CO2吸收量隨光照強度增大;光照強度達到n3之后,CO2吸收量不再變化。可見在光照強度達到n3之前,影響該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環境因素是光照強度。25.光合作用的發展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在光照條件下,利用如圖裝置,收集到氧氣并對其進行檢驗。(1)請寫出實驗室檢驗氧氣的方法: 。(2)分析上述科學史,“自身物質”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 。(3)結合上述光合作用的發現全過程,分析下列觀點正確的是 。(可多選)A.任何綠色植物只要有光就能進行光合作用B.基于“元素觀”,瑟訥比埃通過實驗提出自己的觀點C.對科學實驗的結果和過程進行反思是有必要的D.“元素觀”可以通過實驗進行驗證【答案】(1)將帶火星的小木條伸入集氣瓶中,若小木條復燃則為氧氣;(2)碳、氫元素(或C、H); (3)BCD。【解析】(1)氧氣能使帶火星的小木條復燃,則實驗室檢驗氧氣的方法為:將帶火星的小木條伸入集氣瓶中,若小木條復燃則為氧氣;故答案為:將帶火星的小木條伸入集氣瓶中,若小木條復燃則為氧氣;(2)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的種類不發生變化,則自身物質中一定含有碳、氫元素;故答案為:碳、氫元素(或C、H);(3)A、根據題干信息可知,綠色植物在煮沸過的水中不能進行光合作用,故選項說法錯誤;B、1800年瑟訥比埃,基于“元素觀”通過實驗提出自己的觀點,故選項說法正確;C、對科學實驗的結果和過程進行反思是有必要的,這樣才能得出準確的結論,故選項說法正確;D、“元素觀”可以通過實驗進行驗證,故選項說法正確;7 8(14)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科學八年級下冊科學 核心概念專題集訓專題15 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學生版 )一、選擇題:1.如圖是人體呼吸系統模式圖,肺能完成( )A.過濾、溫暖和濕潤空氣B.分泌黏液和作為氣體通道C.自主收縮舒張,從而完成呼氣和吸氣D.使血液中氧氣含量增多,二氧化碳含量減少2.PM2.5顆粒能通過呼吸系統進入血液,危害人體健康。它經過鼻、咽、喉以后,在進入血液之前經過的結構依次是( )A.肺泡、支氣管、氣管 B.氣管、肺泡、支氣管C.支氣管、肺泡、氣管 D.氣管、支氣管、肺泡3.咳嗽是正常的生理反應,人體可通過咳嗽將進入氣管的異物排出體外,下列表示咳出異物時呼吸道內氣流方向和肺內氣壓p內、外界氣壓p外大小關系正確的是( )A. B. C. D.4.如圖表示某人平靜和運動兩種狀態下的呼吸情況,據圖分析錯誤的是( )A.曲線A表示平靜狀態 B.曲線B表示運動狀態C.ab段表示肺容量下降 D.ab段膈肌收縮,呼氣4.如圖甲所示為人在平靜呼吸時胸廓和肺的變化示意圖,如圖乙所示為肺內氣壓與外界氣壓差隨時間的變化曲線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①過程膈肌收縮,氣體呼出 B.①過程對應曲線上的abc段C.②過程肋骨向下向內運動,肺擴張 D.②過程開始的瞬間對應b點5.小嘉利用如圖裝置模擬人體的呼吸運動,下列相關說法錯誤的是( )A.裝置中氣球模擬的是肺B.向下拉橡皮膜,模擬吸氣C.模擬吸氣時,a側液面上升D.模擬呼氣時,氣球體積變小6.人體與外界環境交換的氧最終到達的場所是( )A.鼻腔 B.肺泡 C.血液 D.組織細胞7.當異物阻塞呼吸道時,可采取如圖所示的海姆立克急救法進行急救。其方法是:施救者從背后雙手抱住窒息者的腹部稍高于肚臍的位置,快速向內、向上用力壓迫腹部,使腹壓突然改變,迫使異物排出,此過程中救助者體內( )A.膈頂部下降,肺內氣壓變大B.膈頂部上升,肺內氣壓變小C.膈頂部下降,肺內氣壓變小D.膈頂部上升,肺內氣壓變大8.圖甲為肺泡內的氣體交換示意圖,a、b代表呼吸運動過程,c、d代表氣體,下列描述正確的是( )A.圖甲中氣體d代表二氧化碳,c代表氧氣B.圖甲中肺泡內的氧氣濃度小于甲血管中的氧氣濃度C.當膈肌處于如圖乙所示狀態時,肋骨向上、向外移升,胸腔體積增大,內部壓強減小D.當膈肌處于圖丙所示狀態時,對應的呼吸運動為圖甲中b過程9.如圖,將枝條保留一張葉片并置于營養液中。葉片置玻璃盒中密封(內分別放置有水或NaOH溶液),在甲葉片的盒中注入14CO2(14C具有放射性),光照一段時間后,僅在甲葉片的有機物中檢測到放射性,此實驗可以驗證( )A.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B.H2O是光合作用的原料C.H2O、CO2都是光合作用的原料D.光合作用的產物是淀粉10.在驗證“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實驗中,要對圖甲的葉片進行脫色處理,處理方法如圖乙所示,圖乙中大燒杯內盛放液體A,小燒杯內盛放液體B,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液體A、B都是清水B.液體A、B都是酒精C.液體A是清水、液體B是酒精D.液體A是酒精、液體B是清水11.如圖表示德國科學家薩克斯的實驗。將綠色的葉片放在暗處幾小時后,經脫色、漂洗再用碘液處理,結果遮光部分不變藍,曝光部分變藍。本實驗說明( )①光合作用需要光 ②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③光合作用需要葉綠體④光合作用放出氧氣 ⑤光合作用制造淀粉A.①③ B.②④ C.①⑤ D.③⑤12.某學校的生物課外小組開展大白菜豐產實驗,每棵重約4Kg.請問大白菜增產的物質主要來自( )A.土壤中的無機鹽 B.土壤中的有機物C.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無機鹽 D.空氣中的氧氣和土壤中的有機物13.某同學設計并完成了如圖所示的四個實驗。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甲實驗前暗處理的目的是將葉片內的淀粉運走耗盡B.乙實驗收集的氣體是二氧化碳C.丙實驗的現象是澄清的石灰水不變渾濁D.丁實驗說明萌發種子的呼吸作用產生氧氣14.黃櫨是重要的觀賞樹種,到了秋季溫度降低后,葉綠素分解,葉片轉為鮮艷奪目的紅色。園林工作者研究北京香山紅葉林中的黃櫨發現,進入秋季后黃櫨的光合速率逐步下降,下列有關光合作用下降原因分析錯誤的是( )A.葉綠素被分解,光合作用功能減弱 B.北京秋季降水少,光合作用原料缺乏C.北京秋季溫度較低,酶的活性減弱 D.隨著香山海拔上升,空氣中CO2減少15.下列有關圖像的描述中正確的是( )A.圖①表示樹林里一天中二氧化碳濃度變化的情況B.圖②B點顯示,此時某綠色植物沒有進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C.圖③曲線AB段表示肺完成一次呼氣過程D.圖④表示,果蔬儲藏室內的溫度調整到b點時的效果比a點好16.夏季晴朗的一天,甲、乙兩株同種植物在相同條件下CO2吸收速率的變化如圖所示,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甲植株在A點開始進行光合作用B.乙植株在18時有機物積累量最多C.曲線B﹣C段和D﹣E段下降的原因不同D.兩曲線B﹣D段不同的原因可能是甲植株氣孔無法關閉二、非選擇題:17.如圖為“探究人體呼出的氣體成分”的實驗裝置示意圖,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在此探究實驗中,用于吸氣并作為對照的裝置是 瓶。(2)吸氣、呼氣完成后,甲、乙兩瓶中的石灰水明顯變渾濁的是 瓶,說明了人體呼出的氣體和吸入的氣體相比,呼出的氣體中 氣體成分增多,增多的這種氣體是由人體的組織細胞產生的,然后通過血液循環到達肺部,再從血液中透過毛細血管壁和 壁進入肺泡,然后隨呼氣的過程排出體外。18.小金研究人體呼吸運動時,制作了如下的模型,分析回答下列問題:(1)圖1表示人在呼吸時膈肌運動模型,圖中A表示的是 (選填“吸氣”或“呼氣”)過程。此時肋間外肌和膈肌處于 (選填“收縮”或“舒張”)狀態。(2)為了進一步“探究呼出氣體與吸入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變化,小金設計了圖2的裝置,可在錐形瓶A、B中加入 溶液,在模擬呼氣過程時,應進行的操作是 (選填“打開a,關閉b”“打開b,關閉a”或“ab均打開”)。019.小李同學為了探究植物體的呼吸作用,依照課本中的三個演示實驗,也操作了一遍,并認真觀察了實驗現象(如圖所示)。據圖回答問題。(1)圖(一)所示的實驗裝置,往瓶中注入清水,打開閥門,使瓶內的氣體進入試管。試管內澄清的石灰水會 ,這說明種子萌發時,分解有機物放出了 。(2)圖(二)中甲瓶裝有萌發的種子,乙瓶裝有等量的煮熟的種子,把甲乙兩瓶放在溫暖的地方,一段時間后,觀察蠟燭在兩瓶中的燃燒情況。甲瓶中蠟燭熄滅,因為種子萌發時消耗了瓶內的 。圖乙在此實驗中起的作用是 。(3)圖(三)中,甲、乙兩個保溫瓶中分別裝有萌發的種子和煮熟的種子,一段時間后,甲瓶比乙瓶中溫度高,這說明萌發的種子 。20.為更好的理解呼吸運動,項目學習小組制作了“呼吸運動模型”來模擬圖甲中呼氣和吸氣過程,并制定了評價量表,如表所示。“呼吸運動模型”評價量表評價指標 優秀 合格 待改進指標一 結構完整,能合理的模擬呼吸系統的呼吸道和肺 結構較完整,能粗略模擬呼吸系統的呼吸道和肺 結構不完整,有1處及以上缺失指標二 能模擬橫膈運動和肋骨運動且兩者協同進行,具有一致性 能模擬橫膈運動和肋骨運動,但兩者不能協同進行,不具有一致性 不能模擬橫膈運動和肋骨運動(1)圖甲中呼吸運動是指 過程(填數字)。(2)膈肌和肋間肌的收縮和舒張會引起肺內氣壓變化。吸氣時,肺內氣壓變化情況為 。(3)利用玻璃管、透明氣球、玻璃罩、橡皮膜、帶孔橡膠塞等材料做了如圖乙所示的模型。若要用該模型模擬圖甲②過程,可進行的操作是 。(4)分析發現圖乙模型存在一定的缺陷,于是將直玻璃管換成Y型玻璃管、玻璃罩換成礦泉水瓶,模型如圖丙所示。改進后,依據評價量表,評價模型丙指標一為“優秀”,指標二只能為“合格”。請分析:利用模型丙模擬吸氣時“兩者不能協同進行,不具有一致性”的原因: 權25/21.在科學拓展性課程學習中,小柯做了如下實驗:先在水槽里的支架上放兩個小燒杯,一個盛有較多正在萌發的種子,另一個裝有適量的NaOH溶液,再往水槽內注入一定量的水,最后用一個大燒杯罩住兩個小燒杯(如圖),持續一段時間后,觀察到大燒杯內的水面上升,水槽的水面下降,為什么杯外的水會進入杯內呢?請分析實驗過程,并結合所學知識作出解釋。/22.如圖所示為有關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示意圖,其中a、b表示這兩種生理活動,A、B表示兩種物質。請回答:(1)A表示的物質是 ;a制造的B和氧氣是各種生命活動的基礎。(2)b作用的意義是分解有機物, 。(3)植物的根也要不斷地進行 (填“a”或“b”),所以農業上要常給作物松土,以利于根能得到充足的 。23.某科學興趣小組進行了“綠葉在陽光下制造淀粉”的實驗,實驗過程如圖所示:(1)為了避免葉片中原有有機物的干擾,步驟①中“一定環境”是指溫度適宜的 環境。(2)步驟⑤中儀器甲的名稱是 。(3)步驟②中,興趣小組采取“對同一張葉片進行部分遮光,而不是一張葉片不遮光另一張葉片完全遮光”的對照方法,其優點是 。(列舉一點)(4)小明按如圖步驟進行實驗,滴加碘液后觀察到葉片未遮光部分呈現棕黑色,與預期的藍色不符,老師指出其實驗操作③中存在問題,請提出改進措施: 。124.溫度為22℃時某種植物CO2吸收量隨光照強度變化情況如圖所示。(1)當光照強度為 時(選填“n1”或“n2”),該植物的光合速率與呼吸速率相同。(2)在光照強度達到n3之前,影響該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環境因素是 。25.光合作用的發展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在光照條件下,利用如圖裝置,收集到氧氣并對其進行檢驗。(1)請寫出實驗室檢驗氧氣的方法: 。(2)分析上述科學史,“自身物質”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 。(3)結合上述光合作用的發現全過程,分析下列觀點正確的是 。(可多選)A.任何綠色植物只要有光就能進行光合作用B.基于“元素觀”,瑟訥比埃通過實驗提出自己的觀點C.對科學實驗的結果和過程進行反思是有必要的D.“元素觀”可以通過實驗進行驗證(14)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核心概念專題集訓】專題15 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學生版 ).docx 【核心概念專題集訓】專題15 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教師版 ).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