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科學第1節 探索地球表面(第1課時)教學設計——地球的結構、地形和地形圖【核心概念】地球系統【學習內容與要求】1.地球的結構2.地形和地形圖【教學目標】1.通過信息整理與歸納,知道地球外部圈層有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2.通過觀察不同的地形,描述不同地形的基本特征,知道主要的地形類型以及特點。3.通過模擬實驗,知道繪制等高線地形圖的方法,并理解等高線地形圖中不同地形的特點。4.能根據等高線的特點,判讀簡單的等高線地形圖,并能舉例說明等高線地形圖在生產和生活中的用途。【教學思路】本節知識包含地球的結構,地形和地形圖兩個部分內容。關于地球的結構,由地震火山噴發引入地球的結構是怎樣的?從宇宙拍攝的圖片開始,從外到內學習地球的外部結構以及地球的內部結構。重點介紹生物圈是如何形成的;巖石圈并不是地球的地殼,它是地殼和上地幔的頂部構成;地球的土壤是巖石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四個圈層共有的部分。關于地形的知識,先介紹地形、地勢、海拔的概念,再基于這三個概念去認識不同地形(平原、丘陵、山地、盆地、高原)的特征以及典型代表。由如何把這些地形表示到地圖上引入等高線地形圖,通過實踐活動理解等高線地形圖的概念,學會認識各種地形部位所對應的等高線特點。【知識結構】【教學過程】引言: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在漫長的歲月里,人類在此繁衍生息和發展。鮮艷的花朵,豐碩的果實,挺拔的枝干,都離不開這片土地。那么,地球的圈層結構是怎樣的 是什么力量讓滄海變桑田?土壤是由什么組成的?人類的生產和生活與土壤又有什么關系 一、創設情境,激發疑問,引入學習任務【引入】2021年3月19日,沉睡多年的冰島法格拉達爾火山再次噴發,大量巖漿從地殼裂縫中噴涌而出。火山噴發出的巖漿對地球表面有什么影響 今天我們先來學習地球結構。二、新知展開,圍繞任務,引導問題解決(一)地球的結構【讀圖】從太空中拍攝的地球照片看,你可以看到什么?【分析】從太空中拍攝的地球照片來看人類肉眼可見的有四個圈層,地球大陸表面和海洋上空有旋轉的云朵,這表明地球上分布著水和大氣,水形成了水圈,大氣形成了大氣圈。地球表面的巖石圈,以及生物圈。1.地球的外部結構(1)水圈海洋、湖泊、河流和冰川中的水以及大氣圈中的水等水體,構成了地球的水圈。海洋覆蓋了近71%的地球表面。海洋中的水蒸發到大氣中,有一部分降落到大陸,然后流回到大海。水無比重要,是所有生物的重要組成部分。(2)大氣圈地球被大氣所包裹。大氣是地球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是地球上大部分生物呼吸所必需的,它能減少來自太陽輻射的傷害,保持地球上的溫度使之適合生物生存,也影響著天氣和氣候的變化。(3)生物圈地球上的水圈、大氣圈、巖石圈既彼此分離,又相互滲透和相互作用。大氣與巖石、巖石與水、水與大氣之間不斷地發生著相互作用。地球上的礦物質、空氣和水,加上適宜的溫度,造就了適合生物生息繁衍的地帶,稱為生物圈。2.地球的內部結構【讀圖】1、說出地球內部圈層結構及特點?2、找到地殼部分,分析大陸地殼和海洋地殼的差別?3、地殼就是巖石圈嗎?【小結】1、地球的內部分為三個層次:地殼、地幔和地核。(1)地核:高密度的內層,稱為地核;(最厚)(2)地幔:密度較小的中 層,稱為地幔;(3)地殼:密度很小且很薄的外層,稱為地殼。(最?。?br/>2、地殼厚度很不均勻,海洋部分地殼較薄,大陸部分地殼較厚。3、地殼不等于巖石圈,巖石圈由地殼和地幔頂部巖石共同組成。【拓展】1、地殼是巖石圈的一部分;巖石圈下面是地幔的軟流層,巖漿來自于此。2、人們沒有直接在地幔和地核中采樣研究。地球的內部結構是通過分析地震產生的地震波測定的。地震波穿透地球內部,波的傳播速度變化和波形能反映所通過區域的性質。【過渡】地球表面的土壤和巖石圈又有什么關系呢地球的土壤在地球的表面還覆蓋著很薄的土壤,是巖石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四個圈層的共有部分。土壤的固體部分由風化的巖石碎屑(巖石圈)和腐爛動植物生成的有機物(生物圈)組成,破碎的巖石碎屑是風化過程的產物,風化需要空氣(大氣圈)和水(水圈)的共同作用。如圖:(二)地形【過渡】地球的陸地表面有的雄偉高大、錯落有致,有的廣闊平坦、起伏和緩,有的四周群山環抱、中間低平,形態各異。1、地形(1)概念:地形是指地表的形態。(2)類型:陸地地形主要有平原、丘陵、山地、盆地、高原五種類型。2.地勢是指地表形態高低起伏的態勢,包括坡度的陡緩程度和地表的相對高度。3.海拔是指地面某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即相對于海平面的高度。我國各地的海拔,均指相對于黃?;鶞拭娴母叨?。【探索活動】觀察圖4.1-3,并結合實際生活中所見的地形,描述不同地形的基本特征。表4.1-1 不同地形的基本特征地形類型 基本特征平原山地丘陵在觀察的基礎上,同學之間相互交流,各自發表意見與看法。然后引入科學上的表述。4.陸地地形的基本特征和典型代表:(1)平原:海拔一般在200 m以下,地勢平坦或起伏較小的一片廣闊區域,主要分布在河流中下游、河口地區。如我國的東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華北平原等。(2)丘陵:丘陵是指海拔一般在200~500m,相對高度一般不超過200m,地勢起伏較小,坡度較緩,連綿不斷的低矮山丘。如我國的東南丘陵、遼東丘陵。丘陵是地球上比較常見的一種地形特點。(3)山地:山地是指海拔在500 m以上且相對高度超過200 m的高地,地勢起伏很大,坡度陡峻,溝谷幽深,一般多呈脈狀分布。如我國的喜馬拉雅山脈、天目山脈。(4)盆地:盆地是指四周高,中間低平的區域。如我國的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柴達木盆地、準噶爾盆地。(5)高原:高原是指海拔一般在500m以上,地勢相對平坦或者有一定起伏的廣闊地區。如我國的青藏高原、云貴高原、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思考與討論】你的家鄉屬于哪類地形 這樣的地形特點對當地的經濟發展有什么影響 【過渡】地形如此復雜多樣,用什么方法能把地形表示在地圖上?(三)地形圖【實踐活動】1.用橡皮泥、馬鈴薯或其他材料做一個山峰模型。2.在山峰不同的高度處按一定的高度差(如1 cm)依次畫上等高線,如圖4.1-4所示。3.把山峰放在白紙上。4.俯視山峰,你看見的等高線呈什么形狀 (封閉的曲線)5.你能用什么方法把山峰上的等高線畫到白紙上 (投影)6.山峰上的等高線在白紙上呈什么形狀 (封閉的曲線)【小結】如果你把山峰上的等高線正確地繪制到了白紙上,那么這就是一張能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圖——等高線地形圖。等高線地形圖實際上是將不同高度的等高線投影到同一個平面上,用來表示起伏的地形。【思考與討論】等高線地形圖如何表示起伏的地形?【小結】(1)等高線的數值表示海拔,同一等高線上各點高度相等。(2)根據等高線的疏密狀況可以判斷地面的高低起伏。等高線密集,坡度較陡;等高線稀疏,坡度較緩。【過渡】山地的部位不同,其等高線的形態又會如何?【探索活動】圖4.1-7和圖4.1-8是某山地及對應的等高線地形圖, 山頂、鞍部、峭壁、山脊、山谷等地形已在地形圖上標出,請在表4.1-2內填寫各地形對應的等高線特點。表4.1-2 地形與等高線特點地形部位 等高線分布特點山頂 等高線呈封閉狀態,由外向內海拔增高鞍部 兩條等高線相對凸出,中間部分為鞍部山谷等峭壁 等高線重疊處表示峭壁。山脊 等高線向海拔較低處凸出的地方為山脊山谷 高線向海拔較高處凸出的地方為山谷三、總結歸納,理清概念,落實課堂任務(一)基礎知識:1.地球外部圈層包括:水圈,大氣圈和生物圈2.地球的內部分為三個層次:地殼、地幔和地核。3.巖石圈由地殼和上地幔頂部構成,土壤是巖石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四個圈層的共有部分。4.將不同高度的等高線投影到同一個平面上,這樣的地形圖稱為等高線地形圖5. 等高線的數值表示海拔,根據等高線的疏密狀況,可以判斷地面的高低起伏。(二)隨堂任務:1.讀地球內部結構示意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1)寫出A、B、C所示意的地球內部圈層:A 、B 、C 。(2)各圈層厚度按照從小到大的排列順序為 。(3)巖漿的發源地軟流層位于字母 所示圈層頂部。(4)巖石圈包括字母 所示圈層和字母 所示圈層頂部。【答案】(1)地殼;地幔;地核 (2)ABC (3)B (4)A;B2.如圖為某地等高線地形圖,根據該圖,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br/>A.E處的地形為鞍部B.D點在C點的正東方向C.圖上測得CD的長度為3厘米,則實地距離是150米D.分別從A點和B點出發,沿虛線登上山頂C,坡度較緩的路線是BC【答案】A3.地處某山區的村鎮,要從圖示的A、B、C、D四地中選擇一處修建水電站,請你運用所學的等高線地形圖知識,選擇一個最適合建造水電站大壩的位置,并說明理由。【答案】C點適合建大壩攔水。這是因為從地形圖上看,c點位于山谷出口處,在此建大壩省力、省錢,且蓄水量大。【板書設計】第1節 探索地球表面(第1課時)【課后任務】1.完成作業本上相應內容;2.你的家鄉屬于什么地形,說說依據是什么。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科學4.1 探索地球表面(1)同步作業(教師版)1.如圖為貴州省黃果樹瀑布,圖中景觀涉及的地球圈層有( ?。?br/>A.水圈、巖石圈、生物圈B.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巖石圈C.水圈、生物圈D.大氣圈、巖石圈、水圈【答案】B2.如圖為地球四個圈層構成示意圖,關于圖中圈層的說法,正確的是( )A.①圈層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總稱B.②圈層是一個連續不規則的圈層C.③是地球外部圈層中厚度最小的圈層D.①圈層是內外圈層中厚度最大的圈層【答案】B【解析】①圈層是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與其生存的環境形成的一個統一的整體。②圈層是水圈,一個連續不規則的圈層,厚度最小。③是巖石圈。3.具有“防彈衣”、“遮陽傘”、“保溫被”稱號的圈層是( ?。?br/>A.巖石圈 B.大氣圈 C.水圈 D.生物圈【答案】B4.在漫長的歲月中,人類對地球的形狀和內部結構進行了深入研究。如圖是地球內部構造示意圖,圖中①、②、③依次對應的圈層名稱為( ?。?br/>A.地核、地殼、地幔B.地殼、地核、地幔C.地核、地幔、地殼D.地殼、地幔、地核【答案】D5.如圖是地球內部構造示意圖,下列選項正確的是( )A.從外到內可以大致分為地核、地幔、地殼三層B.假如我們把地球的內部結構與雞蛋類比的話,那么雞蛋的蛋白相當于地球的地殼C.A、B、C三個圈層中,軟流層位于C層中D.巖石圈包括A所示圈層和B所示圈層的頂部【答案】D【解析】A、全球內部圈層按照從外到內可以大致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層,不符合題意。B、假如我們把地球的內部結構與雞蛋類比的話,那么雞蛋的蛋白相當于地球的地幔,不符合題意。C、圖中A是地殼,B是地幔,C是地核,軟流層位于B層中,不符合題意。D、巖石圈包括地殼A和B地幔軟流層以上的部分,故符合題意。6.位于我國東部的長江三角洲美麗富饒,這里海拔較低、地面平坦開闊、起伏不大.長江三角洲屬于下列哪一種地形類型( ?。?br/>A.平原 B.山地 C.丘陵 D.盆地【答案】A【解析】平原海拔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遼闊。長江三角洲海拔較低、地面平坦開闊、起伏不大,屬于平原地形。7.下列關于地形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A.平原與高原的共同特點是地面起伏大B.山地與丘陵的共同特點是地面崎嶇不平C.盆地四周多被山地和高原環繞,中部一定是平原D.相對高度大,且海拔較高的地形一定是高原【答案】B【解析】平原和高原的共同特點是地面起伏?。簧降嘏c丘陵的共同特點是地面崎嶇不平;盆地四周多被山地和高原環繞,中部不一定是平原;相對高度大且海拔較高的地形不一定是高原,也可能是山地。8.讀四幅局部等高線圖,其中能表示山脊的是( ?。?br/>A. B. C. D.【答案】C【解析】讀圖可知,A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高四周低為山頂,B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為山谷,C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為山脊,D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低四周高為盆地。9.圖Ⅰ為某段長城景觀圖,圖Ⅱ為某區域等高線地形圖。若圖Ⅱ所示區域建有古長城,你認為在①②③④四條虛線所表示的位置中,古長城最可能在的位置是( ?。?br/>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B【解析】據圖Ⅰ可知,長城修建在山脊上;據圖Ⅱ某區域等高線地形圖分析可知,②處虛線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出,為山脊,最可能有古長城經過。10.如圖為某地形的等高線地形圖,該地圖對應的地形為( ?。?br/>A.B.C.D.【答案】B【解析】讀圖可知,圖示有兩座山峰,左側山峰海拔在300米以上,右側山峰海拔在200米以上,兩山峰之間為鞍部。由此可判定,B符合題意。11.如圖是地球內部構造示意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1)假如我們把地球的內部結構與雞蛋類比的話,那么雞蛋的蛋白相當于地球的 (填內部結構名稱)(2)A、B、C三個圈層中,軟流層位于 層中。(填字母)【答案】(1)地幔;(2)B。【解析】(1)地球的內部結構就像一個煮熟的雞蛋,蛋殼相當于地球的地殼,蛋白相當于地球的地幔,蛋黃相當于地球的地核。(2)軟流層位于地幔上部(B)。12.讀“等高線地形圖”,完成下列問題:(1)圖中字母C表示的地形部位名稱為 ;(2)沿圖中兩山坡E和F爬山,較省力的是沿 山坡。【答案】(1)鞍部;(2)E。【解析】(1)圖中字母C表示的地形部位名稱為鞍部,該地位于兩個山頂之間。(2)沿圖中兩山坡E和F爬山,較省力的是沿E山坡,該山坡等高線比較稀疏。13.如圖所示是某省某山地的等高線地形圖(單位:米),請回答以下問題:(1)比較A、B兩地高度,較高的是 地。(2)小明欲攀登B高地,有CB、DB兩條登山路線,其中坡度較緩的是 路線,并說明理由 。【答案】(1)B;(2)DB;CB等高線密集,坡度陡,DB等高線稀疏,坡度緩。【解析】讀圖分析可知:(1)圖中A地海拔在300米以上,B地海拔在350米以上,因此較高的是B地。(2)小明欲攀登B高地,有CB、DB兩條登山路線,其中坡度較緩的是DB路線,因為CB線等高線密集,坡度陡,DB線等高線稀疏,坡度緩。14.讀某地等高線地形圖,回答下列問題。(1)圖中山頂A與D地的相對高度約為 米。(2)從E點爬到山頂A和從C點爬到山頂A,比較省力但費時的是從 點爬到山頂A。這是因為 。(3)該地的地形屬于 (地形類型)。【答案】(1)570;(2)C;等高線稀疏,坡度和緩,距離也會拉長;(3)山地。【解析】(1)相對高度是指地面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個地點的垂直距離即兩個地點之間的高度差,由此可判定,圖中A山頂與D地的相對高度約為670﹣100=570米。(2)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線稀疏表示坡緩。由此可判定,從E點爬到山頂A和從C點爬到山頂A,比較省力但費時的是從C點爬到山頂A,這是因為從C點到山頂A等高線更稀疏,坡度更緩,但距離遠,所以更省力但耗時久。(3)由圖中信息可判定,該地的地形屬于山地。15.根據等高線地形圖的相關知識,回答下面問題。(1)小金用半個土豆制作等高線地形圖,制作過程依次為圖一中的a、b、c所示,則白紙上繪出的“土豆山”等高線地形圖應是如圖中的 (選填字母)。A. B. C. D.(2)若圖二中虛線C為泥石流的運動軌跡,泥石流發生時有人位于O點,合理的逃生路線為 (選填①、②、③或④)。(3)若想體驗攀巖的刺激和激情,地點應設置在 (選填甲、乙或丙)。【答案】(1)A;(2)②;(3)丙。【解析】(1)讀圖可知,土豆山由三截組成,截面為閉合的曲線,因此“土豆山”的等高線地形圖應有三條閉合等高線,因此白紙上繪出的“土豆山”等高線地形圖應是如圖A,故選A。(2)發生泥石流時,人逃生時方向應盡量與泥石流流動方向垂直,逃向地勢較高的山坡。根據等高線凸出方向與河流流向相反的規律,④方向與河流中水流方向一致,①方向與河流中水流方向相反,②、③方向與泥石流發生的山谷走向大致垂直,但③路線要越過河谷,因此在O點的人合理的逃生路線為②。(3)丙地等高線重合,為陡崖,想體驗攀巖的刺激和激情,地點應設置在丙。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科學4.1 探索地球表面(1)同步作業(學生版)1.如圖為貴州省黃果樹瀑布,圖中景觀涉及的地球圈層有( ?。?br/>A.水圈、巖石圈、生物圈B.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巖石圈C.水圈、生物圈D.大氣圈、巖石圈、水圈2.如圖為地球四個圈層構成示意圖,關于圖中圈層的說法,正確的是( )A.①圈層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總稱B.②圈層是一個連續不規則的圈層C.③是地球外部圈層中厚度最小的圈層D.①圈層是內外圈層中厚度最大的圈層3.具有“防彈衣”、“遮陽傘”、“保溫被”稱號的圈層是( ?。?br/>A.巖石圈 B.大氣圈 C.水圈 D.生物圈4.在漫長的歲月中,人類對地球的形狀和內部結構進行了深入研究。如圖是地球內部構造示意圖,圖中①、②、③依次對應的圈層名稱為( ?。?br/>A.地核、地殼、地幔B.地殼、地核、地幔C.地核、地幔、地殼D.地殼、地幔、地核5.如圖是地球內部構造示意圖,下列選項正確的是( ?。?br/>A.從外到內可以大致分為地核、地幔、地殼三層B.假如我們把地球的內部結構與雞蛋類比的話,那么雞蛋的蛋白相當于地球的地殼C.A、B、C三個圈層中,軟流層位于C層中D.巖石圈包括A所示圈層和B所示圈層的頂部6.位于我國東部的長江三角洲美麗富饒,這里海拔較低、地面平坦開闊、起伏不大.長江三角洲屬于下列哪一種地形類型( ?。?br/>A.平原 B.山地 C.丘陵 D.盆地7.下列關于地形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A.平原與高原的共同特點是地面起伏大B.山地與丘陵的共同特點是地面崎嶇不平C.盆地四周多被山地和高原環繞,中部一定是平原D.相對高度大,且海拔較高的地形一定是高原8.讀四幅局部等高線圖,其中能表示山脊的是( )A. B. C. D.9.圖Ⅰ為某段長城景觀圖,圖Ⅱ為某區域等高線地形圖。若圖Ⅱ所示區域建有古長城,你認為在①②③④四條虛線所表示的位置中,古長城最可能在的位置是( )A.① B.② C.③ D.④10.如圖為某地形的等高線地形圖,該地圖對應的地形為( ?。?br/>A.B.C.D.11.如圖是地球內部構造示意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1)假如我們把地球的內部結構與雞蛋類比的話,那么雞蛋的蛋白相當于地球的 (填內部結構名稱)(2)A、B、C三個圈層中,軟流層位于 層中。(填字母)12.讀“等高線地形圖”,完成下列問題:(1)圖中字母C表示的地形部位名稱為 ;(2)沿圖中兩山坡E和F爬山,較省力的是沿 山坡。13.如圖所示是某省某山地的等高線地形圖(單位:米),請回答以下問題:(1)比較A、B兩地高度,較高的是 地。(2)小明欲攀登B高地,有CB、DB兩條登山路線,其中坡度較緩的是 路線,并說明理由 。14.讀某地等高線地形圖,回答下列問題。(1)圖中山頂A與D地的相對高度約為 米。(2)從E點爬到山頂A和從C點爬到山頂A,比較省力但費時的是從 點爬到山頂A。這是因為 。(3)該地的地形屬于 (地形類型)。15.根據等高線地形圖的相關知識,回答下面問題。(1)小金用半個土豆制作等高線地形圖,制作過程依次為圖一中的a、b、c所示,則白紙上繪出的“土豆山”等高線地形圖應是如圖中的 (選填字母)。A. B. C. D.(2)若圖二中虛線C為泥石流的運動軌跡,泥石流發生時有人位于O點,合理的逃生路線為 (選填①、②、③或④)。(3)若想體驗攀巖的刺激和激情,地點應設置在 (選填甲、乙或丙)。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共27張PPT)第1節 探索地球表面(第1課時)——地球的結構、地形和地形圖 / 讓教學更有效引言: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在漫長的歲月里,人類在此繁衍生息和發展。鮮艷的花朵,豐碩的果實,挺拔的枝干,都離不開這片土地。那么,地球的圈層結構是怎樣的 是什么力量讓滄海變桑田?土壤是由什么組成的?人類的生產和生活與土壤又有什么關系 一、復習舊知,提出問題,引入學習任務【引入】2021年3月19日,沉睡多年的冰島法格拉達爾火山再次噴發,大量巖漿從地殼裂縫中噴涌而出。火山噴發出的巖漿對地球表面有什么影響 今天我們先來學習地球結構。(一)地球的結構二、新知展開,圍繞任務,引導問題解決【分析】從太空中拍攝的地球照片來看人類肉眼可見的有四個圈層,地球大陸表面和海洋上空有旋轉的云朵,這表明地球上分布著水和大氣,水形成了水圈,大氣形成了大氣圈。地球表面的巖石圈,以及生物圈。陸地大氣海洋1.地球的外部結構大氣是地球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是地球上大部分生物呼吸所必需的,它能減少來自太陽輻射的傷害,保持地球上的溫度使之適合生物生存,也影響著天氣和氣候的變化。海洋、湖泊、河流和冰川中的水以及大氣圈中的水等水體,構成了地球的水圈。海洋覆蓋了近71%的地球表面。地球上的礦物質、空氣和水,加上適宜的溫度,造就了適合生物生息繁衍的地帶生物圈由地殼和地幔頂部巖石共同組成2.地球的內部結構高密度的內層密度較小的中層密度很小且很薄的外層2.地球的內部結構【讀圖】1、說出地球內部圈層結構及特點?2、找到地殼部分,分析大陸地殼和海洋地殼的差別?3、地殼就是巖石圈嗎?【小結】1、地球的內部分為三個層次:地殼、地幔和地核。(1)地核:高密度的內層,稱為地核;(最厚)(2)地幔:密度較小的中 層,稱為地幔;(3)地殼:密度很小且很薄的外層,稱為地殼。(最?。?br/>2、地殼厚度很不均勻,海洋部分地殼較薄,大陸部分地殼較厚。3、地殼不等于巖石圈,巖石圈由地殼和地幔頂部巖石共同組成。 【過渡】地球表面的土壤和巖石圈又有什么關系呢 3.地球的土壤在地球的表面還覆蓋著很薄的土壤,是巖石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四個圈層的共有部分。 土壤的固體部分由風化的巖石碎屑(巖石圈)和腐爛動植物生成的有機物(生物圈)組成,破碎的巖石碎屑是風化過程的產物,風化需要空氣(大氣圈)和水(水圈)的共同作用。如圖:作用風化巖石圈巖石碎屑水圈大氣圈生物圈有機物土壤固體部分(二)地形【過渡】地球的陸地表面有的雄偉高大、錯落有致,有的廣闊平坦、起伏和緩,有的四周群山環抱、中間低平,形態各異。1、地形(1)概念:地形是指地表的形態。(2)類型:陸地地形主要有平原、丘陵、山地、盆地、高原五種類型。2.地勢 指地表形態高低起伏的態勢,包括坡度的陡緩程度和地表的相對高度。3. 海拔(1)概念:指地面某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即相對于海平面的高度。(2)我國各地的海拔,均指相對于黃海基準面的高度。【探索活動】觀察圖4.1-3,并結合實際生活中所見的地形,描述不同地形的基本特征。地形類型 基本特征平原 山地 丘陵4.陸地地形的基本特征和典型代表:(1)平原:海拔一般在200 m以下,地勢平坦或起伏較小的一片廣闊區域,主要分布在河流中下游、河口地區。如我國的東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華北平原等。(2)丘陵:丘陵是指海拔一般在200~500m,相對高度一般不超過200m,地勢起伏較小,坡度較緩,連綿不斷的低矮山丘。如我國的東南丘陵、遼東丘陵。丘陵是地球上比較常見的一種地形特點。(3)山地:山地是指海拔在500 m以上且相對高度超過200 m的高地,地勢起伏很大,坡度陡峻,溝谷幽深,一般多呈脈狀分布。如我國的喜馬拉雅山脈、天目山脈。(4)盆地:盆地是指四周高,中間低平的區域。如我國的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柴達木盆地、準噶爾盆地。(5)高原:高原是指海拔一般在500m以上,地勢相對平坦或者有一定起伏的廣闊地區。如我國的青藏高原、云貴高原、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思考與討論】你的家鄉屬于哪類地形 這樣的地形特點對當地的經濟發展有什么影響 【過渡】地形如此復雜多樣,用什么方法能把地形表示在地圖上?【思考與討論】等高線地形圖如何表示起伏的地形?【小結】(1)等高線的數值表示海拔,同一等高線上各點高度相等。(2)根據等高線的疏密狀況可以判斷地面的高低起伏。等高線密集,坡度較陡;等高線稀疏,坡度較緩。表4.1-2 地形與等高線特點地形部位 等高線分布特點山頂 等高線呈封閉狀態,由外向內海拔增高鞍部 兩條等高線相對凸出,中間部分為鞍部山谷等峭壁 等高線重疊處表示峭壁。山脊 等高線向海拔較低處凸出的地方為山脊山谷 高線向海拔較高處凸出的地方為山谷三、總結歸納,理清概念,落實課堂任務(一)基礎知識:1.地球外部圈層包括:水圈,大氣圈和生物圈2.地球的內部分為三個層次:地殼、地幔和地核。3.巖石圈由地殼和上地幔頂部構成,土壤是巖石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四個圈層的共有部分。4.將不同高度的等高線投影到同一個平面上,這樣的地形圖稱為等高線地形圖5. 等高線的數值表示海拔,根據等高線的疏密狀況,可以判斷地面的高低起伏。(二)隨堂任務:1.讀地球內部結構示意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1)寫出A、B、C所示意的地球內部圈層:A、 B 、 C、 。(2)各圈層厚度按照從小到大的排列順序為 。(3)巖漿的發源地軟流層位于字母 所示圈層頂部。(4)巖石圈包括字母 所示圈層和字母 所示圈層頂部。【答案】(1)地殼;地幔;地核 (2)ABC (3)B (4)A;B例2. 如圖為某地等高線地形圖,根據該圖,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E處的地形為鞍部B.D點在C點的正東方向C.圖上測得CD的長度為3厘米,則實地距離是150米D.分別從A點和B點出發,沿虛線登上山頂C,坡度較緩的路線是BC【答案】48 吸收 固液共存狀態 海波與水的溫度相同,海波不能繼續吸熱【答案】C點適合建大壩攔水。這是因為從地形圖上看,c點位于山谷出口處,在此建大壩省力、省錢,且蓄水量大。例3. 地處某山區的村鎮,要從圖示的A、B、C、D四地中選擇一處修建水電站,請你運用所學的等高線地形圖知識,選擇一個最適合建造水電站大壩的位置,并說明理由。【板書設計】第1節 探索地球表面(第1課時) (表面形態)地球的結構外部圈層內部圈層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地殼地幔地核頂部巖石巖石圈地形類型基本特征地形圖等高線特點地形部位及其等高線特點【課后任務】1.完成作業本上相應內容。2.你的家鄉屬于什么地形,說說依據是什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任務學習設計】4.1 探索地球表面(1) 同步練習(學生版).docx 【任務學習設計】4.1 探索地球表面(1) 同步練習(教師版).docx 【任務學習設計】4.1 探索地球表面(1).pptx 【任務教學設計】4.1 探索地球表面(1) 教學設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