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5張PPT)第13課鞏固復習提綱1、 民族、民主革命的內涵2、 拉美獨立:時間、背景、過程(2個階段及特點); 成果獨立后拉美:問題2、美(門羅政策),資產階級憲法的意義3、 亞洲覺醒:時間、背景、代表事件、特點印度民族解放運動:時間、政黨、領導人、目的、高潮及其意義伊朗立憲革命:時間、憲法、政體、意義中國辛亥革命:時間、性質、意義4、 非洲的抗爭:代表事件、特點埃及抗英斗爭:時間、政黨、領導人、口號、結果蘇丹馬赫迪起義:領導人、特點、結果埃塞俄比亞抗意斗爭:領導人、文件、決定性戰役、結果5 、亞非拉獨立運動的意義【追問歷史】修昔底德陷阱是否可以避免?修昔底德在其名著《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中,就將這場戰爭的發生首先歸因于雅典權力的增長以及斯巴達對此的恐懼。所謂“修昔底德陷阱”是指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會回應這種威脅,這樣戰爭變得不可避免。課程標準:通過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理解戰后國際秩序的變動。一、帝國主義與世界大戰的醞釀二、第一次世界大戰三、一戰后的國際秩序14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本節目錄【國際秩序】是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礎上形成的國際行為規則和相應的保障機制,通常包括國際規則、國際協議、國際慣例和國際組織等。【國際格局】是指在國際舞臺上的主要政治力量從自身的利益出發,在一定歷史時期內相互制約所形成的一種穩定的國際關系結構,包括政治格局、經濟格局、軍事格局等。【名詞解釋】維也納體系(1815-1914)凡爾賽-華盛頓體系(1914-1939)雅爾塔體系(1945-1991)一、帝國主義與世界大戰的醞釀1.時代背景:19世紀晚期20世紀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20世紀初,世界已經基本被瓜分完畢,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何為帝國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為何會與一戰有關?帝國主義:壟斷組織和金融資本的統治已經確立、資本輸出具有突出意義、國際壟斷組織開始瓜分世界、一些最大的資本主義國家已把世界領土瓜分完畢。 ——教材P85【史料閱讀】進入帝國主義階段急需進行資本輸出加緊搶奪殖民地,矛盾不斷激化一戰前的國際格局的特點:少數資本主義國家奴役和控制世界上絕大部分土地和人口的極不合理的狀態。國家 英 德 法 美1870年工業產量居世界位次 1 3 2 41913年工業產量居世界位次 3 2 4 11913年殖民地面積所占位次 1 4 2 5表1:英、德、法、美的工業發展和殖民地占有情況表2:19世紀末20世紀初政治民主化概況第一類 民主制度較為健全 英法美第二類 專制軍國主義濃厚 俄德日經濟:德國美國工業產量超過英法但擁有殖民地的面積不如英法。政治: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政治民主化發展程度不同(2)帝國主義各國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實力對比發生重大變化。引起列強對世界市場和世界霸權爭奪的矛盾。(根本原因)讓別的國家分割大陸和海洋,而我們德國滿足于藍色的天空的時代已經過去,我們也要要求陽光下的地盤。——德國外交大臣皮洛夫【學習聚焦】 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世界的爭斗,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根源。意德奧法英俄巴爾干問題普法戰爭后果突尼斯問題世界市場、殖民地問題1879年同盟國1882年協約國1907年1904年貿易摩擦歐洲主要國家國防預算的增加情況 (單位:千萬英鎊) 德國 奧匈 意大利 英國 法國 俄國1890年 2.88 1.28 1.48 3.14 3.74 2.91914年 11.08 3.66 2.82 7.68 5.74 8.82問題3:圖片所示現象和表格數據變化之間有什么關系?兩大軍事集團導致國際局勢日益緊張一、背景·爭:列強瓜分世界的爭斗3.主要原因:歐洲形成兩大軍事集團,導致國際局勢日益緊張4.導火索:1914年6月28日,薩拉熱窩事件,導致國際局勢迅速惡化。爆發: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此后德、俄、法、英相繼參戰性質:列強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的帝國主義之戰一、背景·爭:列強瓜分世界的爭斗小結: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的原因。第二次工業革命壟斷組織形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過渡帝國主義各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帝國主義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矛盾重重,尋求同盟者一戰兩大敵對帝國主義軍事集團形成薩拉熱窩事件戰爭根源性質:列強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的帝國主義之戰戰爭目的一、帝國主義與世界大戰的醞釀1.(2024·福建高考·15)下表呈現了19世紀中后期到20世紀初不同時段內,西方國家政治軍事類同盟和協定的數量。這一數量變化表明該時期( )單位:個A.世界性國際組織涌現B.舊有國際秩序崩潰C.區域一體化進程加速D.西方各國矛盾激化D針對性訓練一時段 同盟和協定數量1870—1879 201880—1889 311890—1899 611900—1904 1082.奧地利著名小說家茨威格在其回憶錄《昨日的世界——一個歐洲人的回憶》中描述了當時的歐洲人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思考:戰爭“是由戰前30年的和平時期積聚起來的內在力量所造成的悲劇性后果,那種內在勢力是必定要發泄出來的”。這反映了當時有人認識到( )A.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是一戰的根源 B.兩大軍事集團形成,瘋狂擴軍備戰C.歐洲在一戰前的30年內部力量迅速積聚 D.科技的發展注定了世界大戰的殘酷性A3.下圖是一幅反映近代國際形勢的政治漫畫,其中的含義顯示的時代背景是( )A.普法戰爭時兩方的針鋒相對B.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歐洲軍事結盟集團的對立C.瓜分殖民地時各國的利害沖突D.兩大集團形成后,內部完全沒有了利害沖突B階段 戰線 主要事件第一階段 1914第二階段 1915、1916第三階段 1917、1918 西線其它東線南線西線馬恩河戰役(德國“速決戰”計劃破產)日本對德宣戰,占領中國山東;1915年提出二十一條意大利加入協約國;德奧取得勝利,但未能擺脫兩線作戰的困境凡爾登戰役(“凡爾登絞肉機”、飛機、毒氣)索姆河戰役(“索姆河地獄”、首現機槍和坦克)日德蘭海戰(德國未能突破英國的海上封鎖)美國和中國(“以工代兵”)參戰俄國十月革命后退出戰爭;1918年11月11日同盟國投降二、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過程(1914.7.28—1918.11.11)特點:持續時間長;涉及國家多;波及范圍廣;造成危害大;高新科技廣泛應用。【知識拓展】中國參與一戰目的:①戰后收回日本攫取的山東特權; ②段祺瑞為削弱政敵形式:以工代戰意義:①為一戰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犧牲和貢獻;②為最終解決山東問題做了鋪墊(華盛頓會議)。【知識拓展】第一次世界大戰對中國的影響1、政治上:(1)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日加緊了對中國的爭奪,兩國分別扶持黎元洪和段祺瑞,引發了府院之爭;日本借口對德宣戰,出兵中國山東,占領膠濟鐵路和青島;(2)中國外交政策由消極走向積極;中國華工為戰爭做出了重要貢獻。(3)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激發了中國的民族意識,五四運動爆發,使中華民族進一步覺醒。2、經濟上:(1)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帝國主義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民族工業蓬勃發展,呈現出“短暫春天”。(2)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帝國主義卷土重來,中國民族工業迅速蕭條。3、思想文化上:(1)中國思想界反思對西方資本主義的學習;(2)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俄國爆發十月革命,為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4、(2024·蘭州)1915年后,法國駐上海領事出版《歐戰實報》周刊,不停地宣傳“強大與不可戰勝的法軍”“法國軍隊押送德國俘虜游行”“法步軍赴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線由軍醫驗視所戴防毒面具圖”等照片,并向中國各省督軍以及省會城市的商會名流贈閱。共目的在于( )A.遏制十月革命對中國的沖擊B.爭取中國對法國參戰的支持C.提升在法國參戰華工的激情D.提高法國在國聯的政治地位5.(2024·湖北)1913年,多米尼加對德國進出口占其對外貿易總額約20%,到1916年這兩項數據均清零。1914—1917年,阿根廷三大農產品大麥、小麥和亞麻的出口量價齊跌。盡管戰時需求挽救了巴西橡膠業,但其咖啡貿易在1914—1915年間下降了三分之一。1914—1918年,上海、大阪的現代紡織廠產量暴增。這些現象反映( )A.世界市場因戰爭瀕臨崩潰 B.歐美國家侵略重心轉移C.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全球性 D.單一產業結構弊端顯現BC針對性訓練二6.(2022·山東)一戰初期,英國對法國只進行了象征性的有限軍事援助。隨著法國和平主義運動和反戰運動的高漲,以及法國政府有可能單獨與德國締結和平條約以走出戰爭,英國轉而全力與法國合作以贏得勝利。英國轉變態度是為了A.盡快恢復歐洲和平 B.保持戰后歐洲均勢C.避免單獨對德作戰 D.聯合法國控制歐洲7.1917年1月,威爾遜總統在參議院發表演講,重新解釋門羅主義:“任何國家都不應將其政治體制擴展到其他國家或民族,而且每一民族都有決定自己政治體制的自由,有不受阻礙、不受威脅、不必恐懼地決定自己發展道路的自由,無論其是小國、大國還是強國。”威爾遜的解釋( )A.致力解除門羅主義的空間限制 B.旨在謀求在全球范圍內的擴張C.利于保護本國免受外部的干涉 D.推動制裁侵略和保衛世界和平BB(3)國際格局: 美國的參戰和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開始改變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美國加入協約國一方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4)國際秩序:建立新的國際秩序“凡爾賽—華盛頓”體系。(1)思想觀念:慘烈的戰爭改變了人們的觀念,反對戰爭、要求和平的運動日益高漲。(2)殖民體系:削弱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力量,動搖了歐洲的世界優勢地位,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覺醒。三、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一戰后的國際秩序——“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一)凡爾賽體系:巴黎和會(1919.1.18-1919.6.28;三巨頭: 美國總統威爾遜、英國首相勞合喬治、法國總理克里蒙梭)1、德國及其盟國承擔戰爭責任,向戰勝國割地賠款,裁減軍備;2、德國的海外殖民地被戰勝國瓜分,德國在山東的權益移交日本;3、承認波蘭復國,承認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國家獨立;4、建立國際聯盟;5、山東問題(未解決):廢除外國在華一切特權;取消二十一條。“委任統治”導致帝國主義與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間的矛盾激化戰勝國與戰敗國的矛盾,引起德國強烈的復仇情緒奧匈帝國四分五裂,歐洲局勢更不穩定【委任統治制度】帝國主義戰勝國通過國際聯盟對戰敗國的殖民地進行再分割和統治的制度,仍帶有殖民統治的烙印。實質:戰勝國列強重新瓜分歐洲和爭奪世界霸權而建立的以歐洲為主的國際關系新秩序。開始瓦解:1936年德國撕毀《凡爾賽和約》,公然派軍進入萊茵非軍事區;最終瓦解:1939年德國閃擊波蘭,二戰的全面爆發。1、限制美國、英國、日本等國的海軍軍備;2、中國收回山東主權,但日本保留了諸多特權;3、列強同意將“門戶開放”“機會均等”作為控制中國的共同原則。一戰后的國際秩序——“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二)華盛頓體系(1921.11.12-1922.2.6)目的:解決《凡爾賽合約》未能解決的彼此間關于海軍力量對比,以及在遠東太平洋地區特別是在中國的利益沖突。影響:1、美:抑制了日本,取得與英國相等的軍事地位;2、英:逐漸喪失海上優勢;3、日:海軍擴張受到抑制;4、中:打破了日本獨霸中國的局面,中國重新處于帝國主義的共同支配之下。實質:在宰割中國、抑制英日基礎上確立的以美國主導的帝國主義在亞太地區的國際關系新秩序。開始瓦解:日本在亞洲的擴張;最終瓦解: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3.國際聯盟的建立(1)地位:是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戰后國際政治秩序。是第一個由主權國家組成的世界性國際組織。(2)宗旨:促進國際合作和實現世界和平與安全。(3)原則:“全體一致”(4)制度:對戰敗國殖民地的“ 委任統治制度”。(5)評價:積極:開創了國際合作的新形式,順應了世界整體發展 趨勢;為聯合國的建立提供了經驗教訓。局限:①國聯形成決議的“全體一致”原則,使國聯在制裁侵略、保衛世界和平方面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②英法將國聯作為維護自身既得利益、操縱國際事務的工具。(實質)③美國不參加、蘇俄被排斥,使其缺乏普遍性和權威性戰勝國對戰敗國的殖民地進行再分割和統治三、一戰后的國際秩序(二)凡爾賽—華盛頓體系1.內涵:一戰結束后,戰勝國在1919年和1921—1922年分別召開了巴黎和會與華盛頓會議,與會各國締結了以《凡爾賽條約》和《九國公約》為代表的一系列國際條約,在全球范圍內建立了帝國主義的國際新秩序。巴黎和會(1919年)《凡爾賽條約》等凡爾賽體系調整歐洲、中東政治格局國際聯盟(1920年)華盛頓會議(1921-1922年)《四國條約》《五國海軍條約》《九國公約》華盛頓體系調整了亞太地區的利益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建立(4)評價積極暫時調整緩和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維護了一段時間的和平。有利于20世紀20年代資本主義經濟的繁榮。消極是戰勝國以強權政治原則建立的新秩序,是對戰敗國的掠奪,為新的國際沖突埋下禍根。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實質是什么?我們該如何評價該體系?實質:帝國主義國家按照現有的實力重新瓜分世界的國際新秩序——戰勝國與戰敗國的矛盾(激發德國國內復仇主義情緒)——戰勝國之間的矛盾(英美、英法、美日矛盾)——帝國主義與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矛盾(民族解放運動高漲)——帝國主義與蘇俄的矛盾宰割戰敗國分贓不均奴役弱小民族敵視社會主義8.有學者認為,歐洲曾是近代基本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的發源地;但一戰后,歐洲現存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方面的秩序都受到廣大民眾的懷疑。該學者意在強調,一戰( )A.使歐洲喪失世界中心地位 B.使歐洲兩大階級對立更加明顯C.給歐洲經濟造成嚴重破壞 D.對歐洲資本主義文明形成沖擊9.1918年底,法國福煦元帥等實權人物強烈要求把德國的西部邊界推回到萊茵河;萊茵河右岸由協約國軍隊占領;萊茵河左岸成立一個獨立的萊茵共和國。英國反對法國這個肢解德國的計劃。這表明( )A.《凡爾賽條約》反對強權政治 B.英法矛盾成為世界主要矛盾C.英國不主張一戰后削弱德國 D.英國想維持歐洲“大陸均勢”DD針對性訓練三10.一戰后,西歐國家根據《凡爾賽條約》,重新劃分歐洲版圖。戰勝國根據民族自決原則,在歐洲與中東地區依語言族系東拼西湊出多個新興的民族國家。這些新成立的國家內,民族成分之紊亂復雜程度,甚至不亞于被取代的前身(帝國)。據此可知,當時( )A.國際聯盟維護了戰后的和平與穩定B.歐洲存在民族矛盾激化的隱患C.英國延續了其歐洲大陸的均勢政策D.歐洲的民族獨立運動進展迅速11.《國際聯盟盟約》規定:“締約各國,為增進國際間合作并保持其和平與安全起見,特允承受不從事戰爭的義務,維持各國間公開、公正、榮譽之邦交。”下列關于國際聯盟的認識,正確的是( )A.第一個由主權國家組成的世界性國際組織 B.其投票原則實行大國一致原則C.完全由美國操縱,缺乏權威性 D.消除了威脅世界和平的因素BA本課小結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帝國主義與世界大戰的醞釀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戰后的國際秩序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世界的爭斗原因:主要資本主義大國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帝國主義各國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表現:帝國主義列強矛盾重重結果:兩大敵對的軍事集團一戰爆發的導火索:薩拉熱窩事件一戰的開始一戰的進程(1914-1918):三條戰線、三個階段 一戰的結束(1918.11.11)【一戰的影響】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標志:以《凡爾賽條約》和《九國條約》為代表的一系列國際條約的締結主要內容 【特點】國際聯盟:地位、宗旨、決議原則、評價沒有帶來真正和平,反而孕育另一場大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