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9張PPT)溫故知新: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1.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條件:2.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重大理論成果:①階級基礎:無產階級的產生與發展。②直接理論來源:德國古典哲學。③自然科學前提:三大發現和自然科學的其他巨大進步。④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英法空想社會主義學說。①實踐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觀點。②實現了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有機結合,唯物辯證的自然觀和歷史觀的統一。③實現實踐基礎上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④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獨特的理論品質。本節課我們正式走進馬克思主義哲學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論唯物辯證法認識論回答如何認識這個世界(第四課)主要講實踐、認識、真理的主要內容回答世界的狀態怎么樣(第三課)主要講聯系、發展、矛盾的主要內容回答世界的本質是什么(第二課)主要講物質、意識、規律的主要內容社會歷史觀回答人類社會起源、本質與發展(第五課)價值觀回答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關系(第六課)第二課 探究世界的本質2.1 世界的物質性第一單元 把握世界與把握規律闡釋世界的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表達無神論立場;表明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態度。教學目標及核心素養【政治認同】堅定地樹立馬克思列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科學的物質觀,鮮明地反對上帝或神靈創世說。【科學精神】培養正確認識世界的本質,并能自覺地按照客觀規律辦事的能力。【公共參與】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觀分析宇宙間一切事物及現象的能力,鍛煉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課程標準要求世界的物質性如何理解世界的物質性呢?本框就是從自然界、人類社會、意識三個方面,說明世界的物質性。自然界人類社會思維(人的意識)客觀世界主觀世界(物質世界)物質性物質性是物質的依賴于物質,是物質的產物整個世界自然界的物質性第一節1. 物質的概念問題1:請說出一些看得見摸得著的事物?問題2:請說出一些看不見摸不著但又真實存在的事物?問題3:以上事物有沒有共同點呢?如:樓房、空調、桌椅、 操場、周圍的同學.....如:空氣、磁場、超聲波、紫外線、病毒......1.不管人們看得見看不見、承不承認、喜不喜歡、知不知道,它都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而實實在在地存在著的事物 ---即不依賴于人的意識2.我們能感覺得到或者借助一定手段和工具能檢測得到 ---即能為意識所反映一、自然界的物質性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客觀性)(可知性)(唯一特性)物質有可知性,能被人們所認識。(與不可知論劃清界限)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唯一特性, 是萬事萬物共同的本質,是物質和意識的唯一區別。物質的客觀性,無論人們是否喜歡,是否承認,是否認識,它都客觀存在著,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與唯心主義劃清界限)可以離開意識而單獨存在,不是相互依賴的關系1. 物質的概念一、自然界的物質性物質的哲學范疇: 客觀、現狀、實際、實踐、 情況、環境、能源、省情、 國情、事實等。整個世界自然界人類社會意識客觀實在客觀存在物質客觀實在客觀存在大存在 小實在客觀實在是一種客觀存在客觀實在 ≠ 客觀存在1.客觀實在:相對于意識而言,是物質的唯一特性,不包括意識現象。2.客觀存在:相對于主觀而言,既包括物質現象,又包括意識現象。下列現象屬于物質范疇的有:① 近期40度的高溫②《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③白鶴灘水電站④溫江人民的母親河---江安河⑤部分偏遠地區依然使用傳統的牛耕生產方式⑥辯證唯物主義⑦運動員獲得巴黎奧運會的獎牌⑧手機信號、空氣、陽光√√√√√√張三李四人貓、狗動物花草生物山川河流看得見的物質形態磁場、超聲波看不見的物質形態物質(概念)【抽象、一般、共性】物質的具體形態(實物)【具體、個別、個性】1.物質≠物質的具體形態2.物質≠自然科學的物質概念3.物質≠萬事萬物的總和4.可以創造具體的物質形態,但不能創造或消滅哲學中的“物質”拓展: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概括了宇宙間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和現象的共同本質,而不是指某一種具體的物質形態。易錯點撥:物質≠物質的具體形態比較 哲學上的物質 物質具體形態區 別聯 系 除了共性之外(客觀實在性)還具有自己的個別特性。共性:唯一特性(客觀實在性)永恒的、不生不滅的,既不能創造,也不能消滅可以被改造,有生有滅物 質物質具體形態具體表現抽象概括個性具體個別共性抽象一般注意:哲學上的物質是對具體的物質形態的共同本質的抽象概括;具體的物質形態是哲學上物質的具體表現。二者是共性與個性,一般與個別、抽象與具體的關系,而不是整體與部分、多數與少數的關系。(比如:桌子、原子、正電子)知識拓展:物質和物質的具體形態的關系物質≠所有具體物質形態之和思考:天地萬物是上帝創造的嗎?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世界是由盤古開天辟地而來嗎?自然界究竟是怎么產生的?列寧說,承認物質世界的先在性,是一切唯物主義的共性,科學研究表明,自然界是先于人類意識而存在的,人類生活的地球,早在46億年前就已經形成了,但長期沒有生物,沒有人類,因而也就沒有人的意識,只是到了距今300萬年前,地球才出現了人類。女媧造人盤古開天辟地宇宙間根本不存在所謂的神或上帝,更不存在神或上帝創造世界的活動。山川、河流、動物、植物、磁場、陽光、……----構成要素是物質的自然界的起源發展運行---各種運行規律是物質的自然界的滄海桑田---各種變化發展是一個客觀的物質過程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規律形成和發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發展史,都是統一的物質世界中的組成部分。2. 自然界的物質性原理及方法論一、自然界的物質性人類創造了許多自然界原來沒有的東西,例如:算盤、面塑、房屋、飛機、橋梁結論:人類發明、創造,改造自然物的前提是客觀存在的自然物及其屬性和規律,不可能隨心所欲憑空創造。說明自然界是客觀的、物質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問:人能有意識地制造自然界中原來沒有的東西,是否意味著自然界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呢?請談談你的觀點。房屋是根據水泥、磚瓦所具有的屬性造出來的,造出飛機,是利用金屬等物質的屬性。【原理】自然界在本質上是物質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規律形成和發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發展史,都是統一的物質世界中的一部分。【方法論】我們要承認自然界的客觀性,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時候,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2. 自然界的物質性原理及方法論一、自然界的物質性人類社會的物質性第二節人類的進化史:古猿 猿人 新人 現代人(1)從產生看,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思考: 在從猿到人的演化過程中,是什么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二、人類社會的物質性從古猿到人的演化過程中,勞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勞動改變了人的生理結構,形成了手腳分工使猿腦變成了人腦,形成了語言和意識使人結成了社會聯系,形成了社會關系勞動創造了人和人類社會,沒有勞動就沒有人,就沒有人類社會從古猿到人的進化中腦量的變化(2)從構成看:人類社會在本質上是一個客觀的物質體系構成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基本要素③生產方式②人口因素集中體現了人類社會的物質性。是客觀的物質要素生產力生產關系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生產資料的所有制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產品如何分配客觀的物質力量物質關系①地理環境人們既不能隨意選擇生產力,如:”大躍進“以失敗告終!也不能隨意選擇生產關系,如:“吃大鍋飯”和平均分配,以失敗告終。二、人類社會的物質性(3)從發展看:支配人類社會形態更替及其發展規律是客觀的,具有物質性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 發展的產物第三節意識進化的四種形態:簡單反映特性人類意識刺激感應感覺和心理從一切物質具有的反應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應,到動物的感覺和心理,再到人類意識的產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1.從起源看: ①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第一階段水滴石穿無機物低等生物第二階段植物向陽動物第三階段動物的反射人第四階段思維著的精神三、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勞動 使人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勞動 促進思考問題人腦不斷發達勞動需要交流產生語言結論∶ 人的意識不僅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而且是社會發展的產物。社會交往接觸增多豐富了意識的內容1.從起源看:②意識是社會發展的產物三、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注意:沒有勞動和交往,再復雜的動物心理也不能自發地發展為人的意識三、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1920年,在印度加爾各答附近,人們常看到一種神秘的動物出沒于森林。一到晚上,有一個四肢走路的怪物尾隨在四只大狼的后面。后來,人們打死了大狼,在狼窩里發現了兩個怪物,原來是兩個母狼養大的女孩。她們的習性像狼,吃生食,爬行,不會說話,不會思維,只會像狼一樣嗥叫,常常在晚上出來覓食。人一生下來就有意識嗎?狼孩的故事說明了什么道理?人腦不會自行產生意識,脫離了人類社會,不參與任何社會活動,人不會形成意識。即:有了人腦,不參加社會實踐也不能產生意識。有了人腦就一定會產生意識嗎?注意:意識不是從來就有的動物不具有意識動物心理不等于意識意識是人所特有的人腦是高度發達的物質系統,是意識活動的物質器官。人腦結構的復雜性和組織的嚴密性,決定了人腦具有產生意識的生理基礎。沒有高度發達的人腦,就不可能有人類意識。≠大腦≠動物腦≠電腦人腦意識是人特有的。人工智能模擬人的意識,是一種機械的無意識過程;人類意識則是人腦特有的機能和屬性。人工智能可以無限地接近人類的意識,在某些方面甚至超過人類的意識能力,但人工智能永遠受人類的控制和支配,永遠不可能完全取代人類的意識。2.從生理基礎上看:意識是人腦的機能三、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注意】①沒有人腦,一定不會產生意識②有了人腦,不一定就會產生意識(狼孩)×××××1.意識是大腦的機能。2.動物腦也能產生感覺等人類的意識。3.人工智能機器人也有意識。4.人腦是產生意識的生理基礎,所以有人腦就能產生意識。5.人的意識來源于人腦。魯迅說:“天才們無論怎樣說大話,歸根結蒂,還是不能憑空創造。描神畫鬼,毫無對證,本可以專靠了神思,所謂‘天馬行空’ 似的揮寫了,然而他們寫出來的,也不過是三只眼,長頸子,就是在常見的人體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長了頸子二三尺而已。”思考:1.鬼神是客觀存在還是主觀想象?2.鬼神是依據什么被創造出來的?閱讀與思考意識的內容來自客觀存在意識的形式是主觀的,而內容則是客觀的產品原材料意識人腦客觀存在生活實踐加工改造加工廠注意:意識有正確錯誤之分;無論是正確的意識還是錯誤的意識,都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只有正確的意識才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正確反映。不管什么樣的意識,都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觀存在通過生活和實踐的環節進入人腦,并在人腦中加工改造的結果。離開客觀存在,就不會產生意識。(獨立于意識之外)3.從內容上看:意識是對物質世界的反映,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意識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像)三、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你看到了什么?1.意識有正確錯誤之分正確的意識是對客觀事物的如實反映。錯誤的意識是對客觀事物的歪曲反映。2.正確的意識還是錯誤的意識,都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3.意識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A.意識不是像照鏡子一樣,對客觀存在原原本本的反映,而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能動反映。B.對同一對象,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反映。4.意識的內容是客觀的,形式是主觀的。意識是主觀形式和客觀內容的統一。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從起源上看: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意識不僅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而且是社會發展的產物。從生理基礎上看:人腦是高度發達的物質系統,是意識活動的物質器官,是產生意識的生理基礎。從本質(內容)上看:意識是對物質世界(客觀存在)的(能動)反映。歸納總結世界的物質性原理及方法論【原理】自然界在本質上是物質的,人類社會的產生、存在、發展及其構成要素,都具有客觀物質性,人的意識本身就根源于物質。物質是本原,意識是物質的派生物,物質決定意識。因此,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方法論】①我們應當自覺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統一性原則,堅定馬克思主義無神論立場,反對一切有神論。②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使主觀符合客觀。生理基礎內容起源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高度發達的物質系統——人腦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物質是對萬事萬物即具體的物質形態的概括抽象,而不是物質具體形態的集合。×意識是人腦特有的機能,不是大腦特有的機能。×物質和意識的關系不能理解為不可分離,相互依賴,因為意識依賴于物質,而物質是獨立于意識之外而存在的。×人的意識根源于物質1.物質就是物質具體形態的集合。2.意識是大腦特有的機能。3.物質與意識不可分離,相互依賴。4.人的意識根源于人的創造能力。課堂小結世界的物質性自然界的物質性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自然界是物質的人類社會的產生人類社會的構成要素意識的產生——自然界、人類社會意識是對物質世界的反映哲學的物質概念人類社會的物質性意識是人腦特有的機能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原理C1.2024年2月,我國科研人員在天鵝座恒星形成區發現了超高能伽馬射線泡狀結構,并在國際上首次認證了能量高于1億億電子伏特的宇宙線的起源天體,有望解決銀河系宇宙線起源之謎。這表明( )①物質是依賴于人的意識②思維能夠正確認識存在③思維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④意識是社會發展的產物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學以致用2.“新質生產力”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期間提出的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詞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新質生產力”這一概念的提出和闡釋,彰顯了( )①意識是對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②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③人腦是意識產生的生理基礎④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B學以致用3.《莊子·秋水》中提到:“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周易外傳》中也提及“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共命”。當我們面對自然時,要有一個正確的態度,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懷著敬畏的心找回與大地的根脈和親緣。之所以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因為( )①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②自然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前提③自然界是客觀的,有其自身固有的規律④人類的破壞性活動會使自然界失去客觀性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D學以致用4.嶺南國畫大師關山月的《山村躍進圖》,以新中國初期全國農田水利建設為背景,全圖按照四季的時間順序,采用長卷的傳統形式,描繪了均縣人民鑿山開渠、引水上山、興修水庫等熱情建設場景與喜獲豐收的動人畫面,充分體現了嶺南畫派筆墨勁爽、設色鮮明的風格。《山村躍進圖》( )①反映了20世紀50年代社會建設與變革的時代景觀②來源于畫家對鄉土中國中“日常生活”的真實情感③實現了傳統國畫的表現形式與嶺南畫派風格的統一④決定了人民為實現宏偉的構想而表現出的建設熱情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B學以致用5.有學者認為,人工智能是研究人類智能活動的規律,構造具有一定智能的人工系統,研究如何讓計算機去完成以往需要人的智力才能勝任的工作的技術,將涉及計算機科學、心理學、哲學和語言學等學科。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范圍非常廣泛,其中大數據理論延伸、自然語言處理等正在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材料說明( )①理論與實踐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推動人類探索思維世界②人工智能具有替代人腦產生意識活動的部分功能③人工智能能夠延伸認識器官并促進認識深入發展④人們可以根據自身需要利用科技建立新的聯系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B學以致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