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項目化學習1 制作模型并展示科學家探索物質組成與結構的歷程刷難關1某學校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在學習了物質的結構后,組織完成了下列活動。活動一:梳理科學家探索物質組成與結構的歷程任務1 再探“原子—分子”學說的建立【查閱資料】1803年,道爾頓在原子論中提出:元素由微小的不可分的原子組成;不同元素的原子以簡單數目比例形成不可再分的原子———“復雜原子”。1809年,蓋·呂薩克認同道爾頓的原子論,并提出自己的假說:在同溫同壓下,相同體積的不同氣體中含有相同數目的原子(包括“復雜原子”)。道爾頓認為若該假說成立,解釋化學反應時,有些反應會推導出“半個原子”,與原子論矛盾。1811年,阿伏伽德羅提出分子學說,解決了道爾頓和蓋·呂薩克的矛盾。隨后科學家們確立并逐步完善了“原子——分子”學說。【證據收集】(1)依據道爾頓的原子論和蓋·呂薩克的假說,下列反應能推導出“半個原子”的是 (填序號)。A.1 L氫氣和1 L氯氣化合成2 L氯化氫氣體B.2 L氫氣和1 L氧氣化合成2 L水蒸氣C.木炭與1 L氧氣化合成1 L二氧化碳【拓展應用】氧化汞受熱的變化情況可用如圖甲表示,據圖回答下列問題。(2)由圖可知,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區別是 。(3)你還能得到什么結論 。任務2 認識揭示原子構成的歷程【查閱資料】1897年,湯姆生發現原子內有帶負電的微粒,否定了“原子不可再分”。1911年,著名物理學家為探索原子的內部結構進行了著名的α粒子散射實驗,實驗現象如右圖所示。【思考歸納】(4)由實驗現象可以推理得出的結論有 (填序號)。A.原子核帶正電B.原子內部有很大的空間C.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構成D.原子核外電子是分層排布(5)如圖乙為原子結構模型的演變圖,請按照歷史演變順序進行排序: 。核外電子距離原子核越遠,電子能量越 。活動二:設計概念圖并交流【思考歸納】(6)如圖是有關物質宏觀組成和微觀構成的思維導圖,其中“▲”應填入的是 (填序號)。A.原子 B.中子 C.電子 D.質子【拓展應用】(7)下列分別是表示水、銅和氯化鈉三種物質的實物及微觀圖示。其中由分子構成的物質是 ,氯化鈉是由 構成的。項目化學習1 制作模型并展示科學家探索物質組成與結構的歷程刷難關1.(1)AB (2)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以再分 (3)有的物質由分子構成,有的物質由原子構成(合理即可)(4)AB (5)①③②大 (6)A (7)水 鈉離子與氯離子【解析】(1)依據道爾頓的原子論和蓋·呂薩克的假說,單質由原子構成,而化合物是由不同種原子構成的分子,即“復雜原子”。1L氫氣和1 L氯氣化合成2 L氯化氫氣體,在同溫同壓下,相同體積的不同氣體中含有相同數目的原子(包括“復雜原子”),則每個氯化氫“原子”中就應只含有半個氯“原子”和半個氫“原子”,A符合題意;2L氫氣和1 L 氧氣化合成2L水蒸氣,則每個水“原子”中就應只含有半個氧“原子”和一個氫“原子”,B符合題意;木炭與1 L氧氣化合成1 L 二氧化碳,則每個二氧化碳“原子”中就應只含有一個氧“原子”,C不符合題意。(2)由題圖甲中微粒的變化可知,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區別是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以再分。(3)由物質的構成可知,有的物質由分子構成,有的物質由原子構成;一個氧分子由兩個氧原子構成等。(4)α粒子帶正電,少數α粒子發生偏轉,大多數α粒子未發生偏轉,說明原子核帶正電,原子內部有很大的空間;不能說明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構成,也不能說明原子核外電子是分層排布。故選 AB。(5)道爾頓首先提出的是原子“實心球模型”,然后是湯姆生提出的“葡萄干面包”的原子模型,接著是盧瑟福的“核式結構模型”,故按歷史演變的順序應是①③②。在含有多個電子的原子中,核外電子具有不同的運動狀態,離核近的電子能量較低,離核越遠,電子的能量越大。(6)原子構成分子,原子得失電子變為離子,具有相同核電荷數或質子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為元素,因此“▲”應填入的原子,故選A。(7)水是由水分子構成的;氯化鈉是由鈉離子與氯離子構成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