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節 探索地球表面課時1 地球的結構刷基礎知識點1地球的外部圈層結構[2024 浙江寧波期末]我國地域遼闊,山水眾多,自然景觀美麗多姿。右圖為我國某地自然景觀圖。據此完成1~2題。1在圖示景觀中,能夠看到的地球圈層有( )①地核 ②生物圈 ③大氣圈 ④巖石圈⑤地幔(⑥水圈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C.②③④⑥ D.①②⑤⑥2下列不占有獨立空間的圈層是 ( )A.地核 B.生物圈 C.巖石圈 D.水圈知識點2 地球的內部圈層結構[2024 浙 江 杭 州期末]右圖為某同學繪制的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示意圖,他把地球“切成了一塊西瓜的形狀放在盤子上”。據此完成3~4題。3圖中的圈層 ( )A.由內向外密度降低 B.由內向外密度增大C.陸殼較薄,洋殼較厚 D.地殼厚度均勻4該同學繪制的示意圖中,存在的明顯錯誤是( )A.巖石圈范圍標注B.地核和地幔位置標注C.軟流層的位置D.地殼和地幔位置標注5[2024 浙江溫州期中]某年內蒙古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發生4.7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此次震源位于地球內部結構中的最外層,對應的名稱是 ( )A.地殼 B.地幔 C.地核 D.軟流層6[2024 浙江麗水期末]右圖是地球內部構造示意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1)填寫各圈層的名稱:A ;B ;C 。(2)假如我們把地球的內部結構與雞蛋類比的話,那么雞蛋的蛋白相當于地球的 。(3)A、B、C三個圈層中,軟流層位于 層中。(填字母)(4)將代表各圈層的字母按照其厚度從小到大進行排列,最薄的是 。(5)巖石圈包括字母 所示的圈層和字母 所示圈層頂部。7[2024 浙江舟山模擬,中]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大連開拓者”號是我國建造的首艘深水鉆井船,可以在水深3050米海域進行鉆井作業,鉆井深度12000米。材料二 下圖為巖石圈結構示意圖。(1)圖中顯示的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球外部圈層有 、 、 。(2)陸地地殼和海洋地殼相比較, 地殼較厚,其中圖中顯示 地區地殼最厚。(3)寫出“大連開拓者”號鉆探到最深處時的圈層名稱、圖示序號。課時2 地形和地形圖刷基礎知識點1 地形的類型1下圖所示的四種地形,其名稱分別是 ( )A.①山地 ②高原 ③平原 ④丘陵B.①高原②山地 ③丘陵 ④盆地C.①高原②山地 ③丘陵 ④平原D.①丘陵 ②山地 ③高原 ④丘陵2[2024 浙江杭州期末]下列對五種陸地地形特點的敘述,正確的是 ( )盆地的地形特點是四周高、中間低平B.地面廣闊平坦的一定是平原C.高原相對高度大,但海拔低D.地面崎嶇不平的一定是山地3[2024 浙江寧波期末]讀圖,下面四幅景觀圖按順序從左到右,與地形類型依次對應正確的是A.山地、丘陵、盆地、平原B.山地、盆地、丘陵、平原C.山地、盆地、平原、高原D.高原、丘陵、盆地、平原4[2024浙江嘉興期末]如圖為某同學繪制的五種地形的區別與聯系示意圖。下列判讀正確的是 ( )A.①丘陵 B.②高原C.③平原 D.④山地知識點2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圖5[2024安徽蚌埠期末]懸空寺,顧名思義是整座寺院就像掛在懸崖上一樣。讀等高線地形圖(單位:米)和某懸空寺景觀圖,該懸空寺可能建在圖1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6[2023 浙江溫州期中]下列等高線地形圖(單位:米)中,能反映山谷地形的是 ( )7[2023 浙江杭州期中]關于下面①②兩幅等高線地形圖(單位:米)的說法,正確的是 ( )A.①圖表示的實地面積比②大B.①圖中虛線位置表示的地形是山谷C.①圖中甲地在乙地的正東方D.②圖中丙處坡度比丁處坡度陡刷提升1讀以下四幅等高線地形圖(單位:米),地形部位名稱與四幅圖所示對應正確的是 ( )A.①山脊 ②山谷 ③鞍部 ④鞍部B.①山谷 ②山谷 ③山頂 ④鞍部C.①山谷 ②山脊 ③山頂 ④鞍部D.①山脊 ②山脊 ③山頂 ④鞍部2[2024浙江嘉興期末]某同學在一篇旅游日記中寫到:“此處海拔1277 米;放眼四顧,只見峰巒起伏,坡度陡峻;到處植被茂盛,景色秀美”。該同學描述的地形類型最可能是 ( )3[2024浙江湖州期末,中]根據下圖中信息,判斷下面說法正確的是 ( )A.小溪的流向是自東南向西北流B.從C 點爬到山頂 A 比從E 點爬到山頂A 更容易C.雨季D處有發生泥石流風險D.在地圖上量得C到D的直線距離為3厘米,則兩地之間的實際距離為30千米4[難]關于①②兩幅等高線地形圖(單位:米)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圖①表示的實地面積比②小B.圖①的比例尺比圖②大C.虛線位置表示的地形部位是山谷D.甲—乙的坡度比丙——丁的坡度小5下圖是浙江瑞安某風景區地形圖(單位:米),讀圖回答下列問題。(1)從地球半球劃分角度,瑞安屬于 半球。(2)A地的海拔是 米。(3)為發展經濟,可開發為漂流活動場地的是 處。(4)分析地形圖,登山者選擇丁路線登山,原因是丁處的坡度較緩。判斷的理由是此處 較稀疏。②刷素養 走向重高6某山區水資源豐富,為了發展當地經濟,要從圖中A、B、C、D四地中選擇一地修建水電站。請你運用所學的等高線地形圖的知識,選擇一個最適合建造大壩的地點,并說明理由。課時3 地形的變化刷基礎知識點1 地殼變動(1[2024浙江湖州調研]下列證據不能證明地殼變動的是 ( )A.意大利海岸邊大理石柱的升降變化情況B.彎曲的巖層C.風蝕的巖石D.火山2[2024浙江嘉興期末]老師用模擬實驗的方法演示地層受力變形的過程,把大尺度的時間變化過程“濃縮”在幾分鐘內完成。以下為實驗設計,請把實驗結論填寫完整。實驗材料:選用4厘米×50厘米的竹片(如圖甲所示),用它來模擬巖層,因為竹片與巖石都具有“剛性”和“塑性”,竹片的受力變形過程與巖石的受力變形過程比較接近。實驗流程:水平拿起竹片→兩手握住竹片兩端并加力,使竹片向上彎曲變形→持續加力,竹片彎曲加劇,彎曲處出現竹纖維崩裂撕開的現象(如圖乙所示)→加大力度,竹片折斷,折斷瞬間,兩手有震感。(1)實驗探究結論:竹片代表巖層,用手對竹片施加力使它變形,可以演示 (填“內力”或“外力”)作用的過程;竹片受力逐漸向上彎曲,彎曲到一定程度,彎曲處的竹纖維崩裂撕開(如圖乙所示),說明彎曲處巖層受張力作用,若此處地層露出地表就容易被外力侵蝕;加大力度,竹片折斷,兩手有震感,說明巖層在巨大力的作用下會發生 并可能引發 。(2)問題分析:使用竹片 (填“能”或“不能”)反映地層連續性的變化過程;實驗不能模擬復雜巖層的 過程。知識點2內外力作用的判斷3[2024 浙江杭州期末]下列各圖反映的自然現象,主要由地球內力作用形成的是 ( )4[2024浙江紹興調研]形成黃土高原千溝萬壑地貌特征的主要外力因素是 ( )A.冰川作用 B.流水作用C.生物因素 D.風力侵蝕5下圖示意我國西北沙漠地區常見的一種地貌,形成該地貌的主要外力因素是 ( )A.流水 B.冰C.風力 D.生物6[2024 浙江衢州質檢]下列各圖所示的地質構造或地貌景觀中,主要由內力作用形成的是 ( )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第1節 探索地球表面課時1 地球的結構刷基礎1. C 【解析】由圖可知,山上植被郁郁蔥蔥,是生物圈現象,②正確。天空中飄著白云是大氣圈現象,③正確。圖中山巒屬于巖石圈,④正確。流水屬于水圈,⑥正確。地核、地幔深埋地表以下,從圖中看不到,①⑤錯誤。A、B、D 錯誤,C正確。故選C。2. B 【解析】地核是地球的最內層,它占據了地球內部的一個獨立且相對較大的空間,A錯誤。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環境的總稱,包括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巖石圈的表面。它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物理空間層,而是由生物和它們所處的環境共同構成的一個復雜的系統,B正確。巖石圈占有上地幔頂部到地殼表面的空間,C錯誤。水圈包括地球上的海洋、湖泊、河流和冰川中的水以及大氣圈中的水等水體,占有獨立的空間,D錯誤。故選B。3. A 【解析】地球的內部圈層由內向外密度降低,A正確,B錯誤。地殼中陸殼較厚,洋殼較薄,C、D錯誤。故選A。4. A 【解析】巖石圈是軟流層以上的部分,不包括軟流層,A錯誤,符合題意。故選A。5. A 【解析】地球內部結構從外到內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最外層是地殼,故A 符合題意。6.(1)地殼 地幔 地核 (2)地幔 (3)B (4)A (5)A B【解析】(1)地表以下為地球的內部圈層,圖中各圈層的名稱由外向內分別為 A—地殼,B—地幔,C—地核。(2)地球的內部結構就像一個雞蛋,蛋殼相當于地球的地殼,蛋白相當于地球的地幔,蛋黃相當于地球的地核。(3)軟流層位于地幔上部,地幔對應圖中地球的內部圈層字母代號為B。(4)地殼是地球表面的一層薄殼,平均厚度約17 千米,是地球內部圈層中最薄的。(5)巖石圈包括A—地殼的全部和B—地幔的頂部。7.(1)大氣圈 水圈 生物圈(2)陸地 高山(3)地幔,③課時2 地形和地形圖刷基礎1. C 【解析】由所學知識可知,一般海拔500 米以上的是高原和山地,頂面平坦寬廣的是高原,相對高度超過200米的是山地。丘陵海拔一般在200~500米。平原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廣闊平坦,起伏很小。故選C。2. A 【解析】盆地的地形特點是四周高、中間低平,A正確;地面廣闊平坦的不一定是平原,也可能是高原,B錯誤;高原相對高度小,但海拔高,C錯誤;地面崎嶇不平的不一定是山地,也可能是丘陵,D錯誤。故選A。3. C 【解析】讀圖可知,四幅景觀圖從左到右依次進行分析,海拔較高,坡度陡峻,溝谷較深,為山地;四周高、中間低平,為盆地;海拔較低,地面平坦遼闊,為平原;海拔較高,頂面平坦寬廣,邊緣比較陡峻,為高原。選項C符合題意。故選 C。4. B 【解析】讀圖可得,①是山地,②是高原,③是丘陵,④是平原,故B正確。5. C 【解析】從圖2 可以看出懸空寺修建在懸崖峭壁上,從圖1的等高線排列情況來看,丙地多條等高線重疊在一起,位于峭壁,該地可能修建懸空寺。故選C。6. C7. D 【解析】讀圖分析可知,①圖比例尺比②圖比例尺大,圖幅大小相同的情況下表示的實地面積比②小,A錯誤;①圖中虛線位置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表示的地形是山脊,B錯誤;依據圖中指向標,①圖中甲地在乙地的東北方,C錯誤;②圖中丙處等高線比丁處密集,丙處坡度比丁處坡度陡,D正確。故選D。1. B 【解析】①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為山谷;②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為山谷;③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高,四周低,為山頂;④示意山頂之間相對低洼的部位,為鞍部。故選B。2. B 【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A海拔較低,地面廣闊平坦,為平原;B坡度陡峻,溝谷較深,為山地;C地面起伏和坡度都較緩,為丘陵;D頂面平坦,邊緣比較陡峻,為高原。題干描述的是山地,故選B。3. B 【解析】根據指向標箭頭所指的方向為北向判斷,圖中小溪的流向為自西北流向東南,A錯誤。讀圖可知,C處比 E處等高線稀疏,坡度平緩,故從 C 點爬到山頂A 比從 E 點爬到山頂A更容易,B正確。D處為山脊,雨季該處沒有發生泥石流風險,C錯誤。該圖比例尺為1:100 000,在地圖上量得C到 D 的直線距離為3厘米,則兩地之間的實地距離為3千米,D錯誤。故選 B。4. D 【解析】比例尺的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圖幅相同的情況下,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圍越小;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圍越大。圖①的比例尺比圖②小,圖①表示的實地面積比圖②的大,A、B不符合題意;虛線位置等高線向海拔較低處凸出,表示的地形部位是山脊,C不符合題意;甲一乙與丙一丁的圖上距離相等,相對高度相同,但圖①比例尺小于圖②,甲一乙實地距離大于丙—乙,因此甲—乙的坡度比丙—丁的坡度小,D符合題意。5.(1)北(或東) (2)400 (3)丙 (4)等高線【解析】(1)瑞安位于我國浙江省,從地球半球劃分角度,瑞安屬于北半球、東半球。(2)圖中等高距為100米,因此A地海拔為400米。(3)漂流活動需要有河流,河流發育在山谷中,圖中丙處等高線凸向高值,為山谷,可以開發漂流活動。(4)等高線稀疏,坡度較緩;等高線密集,坡度較陡。6.選C地。C地位于洼地的出口最窄處,此處建大壩節省成本;山谷內空間大有利于蓄水;此處位于河流交匯處,水資源豐富。【解析】C地位于洼地的出口最窄處,便于修筑堤壩,且C地也是干流經過處,所以是截流的最佳地點,A、B地都是上游,水資源不夠豐富,D地雖然地勢更低,但地形開闊,建筑成本大大提高。課時3 地形的變化刷基礎1. C 【解析】意大利海岸邊大理石柱的升降變化是地殼變動引起的,A不符合題意。大量彎曲的巖層是地殼水平運動的結果,B不符合題意。風蝕的巖石是因為風力侵蝕形成的,與地殼變動無關,C符合題意。火山活動說明地殼在變動,D不符合題意。故選C。2.(1)內力 斷裂 地震 (2)不能受力變形【解析】(1)竹片代表巖層,用手對竹片施加力使它變形,可以演示內力擠壓作用的過程;據材料“加大力度,竹片折斷,折斷瞬間,兩手有震感”分析,說明巖石具有“剛性”,巖層在巨大力的作用下會發生斷裂,并可能引發地震。(2)實驗只能兩手握住竹片兩端并加力,使竹片向上彎曲變形,加大力度,竹片折斷,過程只是一瞬間,所以使用竹片不能反映地層連續性的變化過程;實驗只是單片竹片,只是雙手用力,不能模擬復雜巖層的受力變形過程。3. A 【解析】褶皺山主要由地球內力作用形成,冰斗谷、溶洞、三角洲平原主要由地球外力作用形成。故選A。4. B 【解析】黃土高原土質疏松,植被稀少,在夏季暴雨的沖刷下,水土流失嚴重,形成了千溝萬壑、支離破碎的地表形態。形成黃土高原千溝萬壑地貌特征的主要外力因素是流水作用,故選B。5. C 【解析】圖中所示是我國西北沙漠地區常見的風蝕城堡地貌,形成該地貌的主要外力因素是風力,C項正確。故選C。6. D 【解析】由題中圖可以看出,①是褶皺,④是斷層,①④為內力作用形成,②為風力侵蝕作用形成,③為流水堆積作用形成。D符合題意,故選 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