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統編版七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第九課9.2法律保障生活同步練習一、選擇題(每題2分,共28分)1.2025年3月,市場監管部門依據相關法律對某銷售假冒偽劣產品的商家進行了嚴厲處罰,罰款10萬元,并責令其停業整頓。這表明( )A. 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B. 法律靠社會輿論保證實施C. 法律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D. 法律通過制裁違法犯罪,維護社會秩序和消費者合法權益2.新修訂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于2025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對未成年人的網絡權益保護作出了更細致的規定,如禁止向未成年人推送誘導消費信息等。這體現了法律( )A. 只對未成年人有規范作用B. 能杜絕未成年人遭受網絡侵害C. 規范著全體社會成員的行為,保護著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D. 與我們的生活無關3.2025年春節期間,某地警方加大對酒駕行為的查處力度,依據《道路交通安全法》,對多名酒駕者進行了罰款、扣分甚至拘留等處罰。這說明( )A. 法律維護公共安全,保障人們的生命健康B. 法律只約束違法犯罪人員C. 春節期間才需要嚴格執法,平時不用D. 酒駕是小事,沒必要用法律來約束4.2025年5月,某公司因泄露用戶個人信息,被相關部門依法處以巨額罰款,并責令整改。這一案例體現了( )A. 法律保護公民的隱私權,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犯公民的合法權益B. 該公司的行為只是不道德的,不違法C. 只要不被發現,泄露信息就沒事D. 法律對企業的約束比對個人更嚴格5.2025年4月,在一場民事糾紛中,法院依據相關法律進行了公正的判決,解決了雙方的矛盾。這表明( )A. 法律是調整社會關系、判斷是非曲直、處理矛盾和糾紛的標尺B. 只有法院才能解決糾紛,其他途徑沒用C. 解決糾紛不需要依據法律,憑個人經驗就行D. 法律判決不能讓雙方都滿意,沒有實際意義6.我國《環境保護法》規定,禁止企業非法排污,對違法者進行嚴懲。這體現了法律( )A. 為經濟發展設置障礙B. 規范企業行為,保護生態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C. 只對企業有約束力,對個人沒用D. 不能真正起到保護環境的作用7.2025年,某明星因偷稅漏稅被稅務部門依法查處,補繳稅款及罰款共計數千萬元。這說明( )A. 明星可以有特權,不用嚴格遵守法律B.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不能違法C. 偷稅漏稅是小事,補繳就行,不用罰款D. 稅務部門只針對明星執法8.以下關于法律的說法,正確的是( )①法律是一種行為規范,明確告知人們哪些行為是合法的,哪些行為是違法的②法律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③法律只對違法犯罪的人有約束力④法律維護社會秩序,保障社會生活的有序進行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9.2025年,某地推行“首違不罰、公益減罰、輕微速罰”的柔性執法模式,對于情節輕微的違法行為,若當事人主動整改、積極參加公益志愿活動,就能減輕或免于處罰。這說明( )A. 法律失去了權威性B. 法律不僅具有強制性,還具有指引、教育人向善的作用C. 所有違法行為都可以減輕或免于處罰D. 柔性執法會導致人們不遵守法律10.2025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實施細則》正式施行,對職業教育的辦學、師資、學生權益等方面作出了更明確的規定。這有利于( )A. 規范職業教育,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保障學生的受教育權B. 限制職業教育的發展,讓更多人選擇普通教育C. 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對學生不利D. 與學生無關,只是學校和教育部門的事情11.2025年,某市政府依據相關法律,對城市中亂停亂放的車輛進行整治,對違規車主進行罰款、扣分等處罰。這是因為( )A. 亂停亂放影響市容市貌,破壞社會公共秩序B. 車主沒有停車的權利C. 法律規定車主不能在城市中停車D. 處罰車主是為了增加政府收入12.2025年5月,某商家在銷售商品時存在價格欺詐行為,被消費者投訴。市場監管部門依據《價格法》對商家進行了處罰,維護了消費者的權益。這表明( )A. 消費者只能通過投訴來維護自己的權益B. 法律是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有力武器C. 價格欺詐行為不會受到嚴重處罰D. 商家可以隨意定價,不用遵守法律13.法律與道德、紀律等規則相比,其特殊性在于( )A. 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B. 法律是最嚴厲的規則,道德和紀律沒有任何作用C. 法律只約束成年人,對未成年人沒有約束力D. 法律可以解決所有問題,其他規則不需要存在14.作為青少年,我們應該這樣對待法律( )①認真學習法律知識,增強法律意識②遵守法律,依法規范自己的行為③發現違法行為及時舉報④只要不犯罪,就不用理會法律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二、材料分析題(共32分)15.(10分)材料:2025年2月,某地發生一起食品安全事件。某食品加工廠為降低成本,使用劣質原材料生產食品,并將這些食品銷售到市場上,導致多名消費者食用后出現身體不適癥狀。相關部門迅速介入調查,依據《食品安全法》,對該食品加工廠處以高額罰款,責令其停產整頓,對相關責任人依法追究刑事責任。(1)從法律作用的角度,分析相關部門對該食品加工廠進行處罰的意義。(6分)(2)這一事件給我們什么啟示?(4分)16.(10分)材料:2025年4月,在某中學,兩名學生因一點小事發生爭吵,進而引發肢體沖突,導致其中一名學生受傷。學校老師及時制止了沖突,并通知了家長。在調解過程中,受傷學生的家長要求對方給予賠償,雙方家長產生分歧。最終,在學校和警方的調解下,依據相關法律規定,雙方達成賠償協議。(1)請你分析這起事件中法律起到的作用。(6分)(2)作為中學生,我們應該如何避免此類沖突的發生?(4分)17.(12分)材料: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絡暴力、網絡詐騙等問題日益嚴重。2025年,國家網信辦出臺了一系列新的法規,加強對網絡環境的治理。如規定網絡平臺要對用戶發布的內容進行審核,對發布暴力、詐騙等違法信息的用戶進行封號處理;對實施網絡詐騙的犯罪分子,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等法律進行嚴厲打擊。(1)國家為什么要加強對網絡環境的治理?(6分)(2)作為網絡用戶,我們應該如何遵守法律法規,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6分)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D 2.C 3.A 4.A 5.A 6.B 7.B 8.B 9.B 10.A 11.A 12.B 13.A 14.A二、材料分析題15.(1)①法律具有規范作用,相關部門對食品加工廠的處罰,規范了食品生產經營者的行為,讓他們明白哪些行為是法律禁止的,起到了警示作用,防止類似違法行為再次發生。②法律具有保護作用,通過對該食品加工廠的處罰,維護了消費者的生命健康權等合法權益,保障了市場秩序,保護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③法律通過制裁違法犯罪,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對食品加工廠的處罰,彰顯了法律的公正,讓違法者承擔應有的責任,增強了人們對法律的信任和尊重。(6分)(2)①食品生產經營者要依法經營,自覺遵守法律法規,不能為了利益而損害消費者的健康和權益。②消費者要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和維權意識,當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要學會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權益。③相關部門要加強監管,嚴格執法,確保法律法規的有效實施,維護良好的市場秩序和社會環境。(4分)16.(1)①法律具有規范作用,它規范著人們的行為,告訴我們在社會生活中應該怎么做,不應該怎么做。在這起事件中,法律規定公民不得侵犯他人的生命健康權,學生之間發生矛盾應該通過合理合法的方式解決,而不是采取暴力手段。②法律具有解決糾紛的作用,當雙方家長就賠償問題產生分歧時,在學校和警方依據相關法律調解下達成協議,說明法律是處理矛盾和糾紛的標尺,能夠公平公正地解決問題,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③法律具有保護作用,通過調解和處理,保護了受傷學生獲得賠償的權利,也讓雙方認識到自身行為的對錯,避免矛盾進一步激化。(6分)(2)①中學生要增強法律意識,自覺遵守法律法規,不做違法的事情。②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遇到矛盾時保持冷靜,通過溝通、協商等方式解決問題,避免沖動行事。③要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學會換位思考,與同學友好相處。(4分)17.(1)①網絡暴力、網絡詐騙等問題嚴重危害公民的合法權益,如財產權、名譽權等,加強網絡環境治理可以保護公民的人身和財產安全。②這些問題破壞了網絡秩序,影響了互聯網的健康發展,加強治理有利于營造良好的網絡氛圍,促進互聯網行業的有序發展。③良好的網絡環境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體現,加強治理有助于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保障廣大人民群眾在網絡空間的合法權益,推動社會的全面發展。(6分)(2)①認真學習網絡相關法律法規,了解哪些行為是合法的,哪些是違法的,增強法律意識。②自覺遵守法律法規,不發布暴力、詐騙等違法信息,不參與網絡暴力和網絡詐騙等違法活動。③如果發現網絡上存在違法信息或違法活動,要及時向有關部門舉報,積極配合相關部門的工作,共同維護良好的網絡環境。④在網絡交往中,尊重他人的權利和隱私,文明上網,傳播正能量。(6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