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浙江省寧波市重點中學保送生招生考試科學試卷1.(2025·浙江會考)下列有關地理、環境等說法中正確的是( )A.我國水資源總量豐富,但仍然是一個嚴重缺水的國家B.由于目前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很高,導致溫室效應加劇C.地球上發生的地震大多數是有感的,但對人類造成嚴重破壞的極少D.地殼運動規律非常簡單,板塊構造學說可以解釋目前絕大多數板塊移動現象【答案】A【知識點】水資源的保護;全球性大氣環境問題(酸雨、溫室效應、臭氧空洞);地震;板塊構造學說的要點【解析】【分析】 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巖石圈并非整體一塊,而是分裂成許多塊,這些大塊巖石稱為板塊。板塊之中還有次一級的小板塊。板塊在不停的運動之中,并在不同性質的構造部位產生各種機理的巖漿活動、成礦作用、地震等等。正因為板塊運動與上述地質現象的對應性,板塊構造學說可用以解釋世界火山和地震帶的形成、礦產的分布和各地貌的形成等。地震對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構成了極大的威脅,地震使得房屋、建筑物倒塌,經濟損失嚴重,造成交通癱瘓,人員死傷不計其數,但通過合理的應急措施,可以減輕地震發生時給我們帶來的危害。溫室效應是指由于全球二氧化碳等氣體的排放量不斷增加,導致地球平均氣溫不斷上升的現象。二氧化碳氣體具有吸熱和隔熱的功能,二氧化碳在大氣中增多的結果是形成一種無形的玻璃罩,使太陽輻射到地球上的熱量無法向外層空間發散,其結果是地球表面變熱起來.因此,“溫室效應”引起地球大氣平均溫度升高的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碳。【解答】A、我國是一個干旱缺水嚴重的國家。我國的淡水資源總量為28000億立方米,占全球水資源的6%,僅次于巴西、俄羅斯、加拿大、美國和印尼,名列世界第六位。但是,我國的人均水資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然而,中國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國家,A不符合題意。B、正常情況下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相對穩定,因為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及江河、海洋的溶解消耗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生物的呼吸作用以及燃料的燃燒、巖石的風化等產生二氧化碳,這兩個過程相對平衡時,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保持相對穩定。現在由于工業、交通業的發展,新的綠色能源的欠缺,絕大多數能量靠燃燒含碳燃料提供。因此造成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劇增,破壞了原有的平衡,產生了溫室效應,造成全球性氣溫升高。解決的辦法一是通過開發綠色能源替代含碳燃料,二是通過植樹造林、種草綠化,增強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B不符合題意。C、大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數非常多,大部分受害者病死餓死,數百里的山村被切斷,死亡人數很多。地球每年發生500多萬次地震,即每天發生數萬次地震。它們中大多數太小或太遠,人們無法感受到,大約有一兩次地震可能對人類造成嚴重傷害,地震是人們感覺不到的,C不符合題意。D、板塊構造學說說明了板塊在移動,但是要解釋更細致的移動原因和現象,還是不夠,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2.(2025·浙江會考)小科同學參加了校興趣小組在玻璃溫室里進行的植物栽培實驗。他們對溫室內空氣中的濃度進行了24小時不間斷的測定,并根據測得的數據繪制了如圖所示的曲線。請問圖中表示溫室內植物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速度相等的點是( )A.a、b B.b、c C.a、c D.b、d【答案】B【知識點】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關系【解析】【分析】根據圖片先分析曲線明確曲線的走勢和成因,然后對選項進行判斷。【解答】根據圖片可知,b點前,二氧化碳的濃度增大,b點后二氧化碳的濃度減小,則b點時二氧化碳的濃度不變,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速度相等。同理,c點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速度相等。故B符合題意,ACD不符合題意。故選B。3.(2025·浙江會考)為了探究Zn及其化合物的性質,小科同學依次做了以下實驗:①將水加入濃硫酸中得到稀硫酸,置Zn于其中探究它的活潑性;②將NaOH溶液緩慢滴入溶液中,觀察是否有沉淀;③將濁液直接倒入已裝好濾紙的漏斗中過濾、洗滌并收集沉淀;④將沉淀轉入蒸發皿中,加足量稀鹽酸,加熱蒸干得無水。上述操作正確的是( )A.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③④【答案】A【知識點】過濾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應用;濃硫酸的稀釋;鹽的性質及用途【解析】【分析】① 根據濃硫酸的稀釋方法判斷;②根據氫氧化鈉和硫酸鋅的反應產物判斷;③過濾操作應用玻璃棒引流;④鋅離子水解,生成的鹽酸為揮發性酸。【解答】①稀釋濃硫酸,應將濃硫酸加到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斷攪拌,防止液體飛濺,故①錯誤;②將NaOH溶液緩慢滴入ZnSO4溶液中,生成硫酸鈉和氫氧化鋅沉淀,故②正確;③過濾操作應利用玻璃棒引流,故③錯誤;④應將Zn(OH)2沉淀轉入蒸發皿中,加足量稀鹽酸,生成氯化鋅,加熱時促進鋅離子水解,生成的鹽酸為揮發性酸,所以蒸干得不到無水ZnCl2固體,為氫氧化鋅固體,且蒸發皿不能作為反應容器,故④錯誤。故選A。4.(2025·浙江會考)如圖所示,R1、R3是定值電阻,閉合開關S,當滑動變阻器R2的滑片向下移動時,四個電表的A、V1、V2、V3示數變化量的絕對值分別用ΔI、ΔU1、ΔU2、ΔU3表示(四個電表均為理想電表,電源電壓保持不變)。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保持不變;保持不變B.保持不變;逐漸增大C.保持不變;逐漸增大D.逐漸增大;逐漸增大【答案】A【知識點】歐姆定律及其應用【解析】【分析】 三個電阻串聯,電流表測電路的電流,電壓表V1測R1的電壓,電壓表V2測R2的電壓,V3測R1與測R2的電壓,當滑動變阻器的滑片P向下滑動時,變阻器連入電路的電阻變大:由歐姆定律分析、變化;根據串聯電路電壓的規律和歐姆定律分析的變化;由歐姆定律可知,從而確定變化;由串聯電路電壓的規律和歐姆定律分析的變化。【解答】根據圖片可知,R1、R2和R3串聯,電流表測電路的電流,電壓表V1測R1的電壓,電壓表V2測R2的電壓,V3測R1與R2的總電壓;當滑動變阻器的滑片P向下滑動時,變阻器連入電路的電阻變大,由歐姆定律可知,保持不變,則保持不變;根據U總=UR2+(UR1+UR3)可知,V2示數變化量等于R1、R3的(R1、R3串聯的等效電阻為R13)電壓變化量,即ΔU2=ΔU13;根據歐姆定律得到:U13=IR13①;U13'=I'R13 ②①-②得:ΔU13=U13-U13'=IR13-I'R13=(I-I')R13=ΔIR13;故;即保持不變;由U總=UR3+(UR1+UR2)可知,U3的變化量等于R3的電壓變化量,即ΔU3=ΔUR3;所以;則不變;故A正確,BCD錯誤。故選A。5.(2025·浙江會考)實驗室常用堿性KClO溶液與弱酸性的Fe(NO3)3溶液反應制備高效水處理劑K2FeO4。該處理劑具有下列性質:①可溶于水、微溶于濃KOH溶液;②在0℃~5℃、強堿性溶液中比較穩定;③在Fe3+等催化作用下發生分解;④在酸性至弱堿性條件下,能與水反應生成Fe(OH)3、O2以及一種可溶性堿。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K2FeO4中Fe的化合價為+6B.與水反應有KOH生成C.制備K2FeO4時,應將Fe(NO3)3飽和溶液緩緩的滴入到KClO飽和溶液中,使反應在堿性環境中進行D.提純K2FeO4粗產品時,應將產品放入冰浴中的濃KOH溶液中再進行過濾、用水洗滌【答案】D【知識點】元素化合價的規則與計算;化合物之間的相互轉化【解析】【分析】A、根據化合價代數和為零進行分析。B、根據在酸性至弱堿性條件下,能與水反應生成Fe(OH)3、O2以及一種可溶性堿進行分析;C、根據實驗室常用堿性 KClO溶液與弱酸性的Fe(NO3)3溶液反應制備高效水處理劑 K2FeO4 ,進行分析。D、根據 K2FeO4 在0℃~5℃、強堿性溶液中比較穩定進行分析。【解答】A、 K2FeO4中,氧元素顯-2價,鉀元素顯+1價,根據化合價代數和為零的原則,計算可得鐵元素的化合價為+6,故A正確。B、在酸性至弱堿性條件下,能與水反應生成Fe(OH)3、O2以及氫氧化鉀,故B正確。C、KClO 飽和溶液呈堿性,制備 K2FeO4時,應將Fe(NO3)飽和溶液緩緩的滴入到 KClO 飽和溶液中,這樣能保證溶液一直處于堿性狀態,使反應在堿性環境中進行,故C正確。D、因為 在酸性至弱堿性條件下,能與水反應 ,所以提純K2FeO4粗產品時,應將產品放入冰浴中的濃KOH溶液中再進行過濾、用氫氧化鉀溶液洗滌而不能用水洗滌,故D錯誤。故答案為:D6.(2025·浙江會考)如圖所示,木棒AB放在截面半徑為的圓柱體上且木棒保持水平,用水平力推木棒的A端,圓柱體在水平地面上勻速向前滾動,設木棒與圓柱體、圓柱體與地面間均無滑動現象,當把圓柱體恰好推動一圈時,推力做的功是( )。A. B. C. D.【答案】B【知識點】功的計算公式的應用【解析】【分析】根據W=Fs計算推力F做的功。【解答】根據題意可知,當把圓柱體恰好推動一圈時,木棒所移動的距離等于圓柱體所移動的距離即圓柱體的周長L=2Rπ;根據W=Fs可知,力F對木棒所做的功W1=FL=2πRF;故選B。7.(2025·浙江會考)復印機用的墨粉中常添加磁性氧化鐵(Fe3O4)粉末。Fe3O4是由Fe2+、Fe3+和O2-按1:2:4的個數比構成的。下圖是生產復印用Fe3O4粉末的流程簡圖。已知第④步反應中各元素化合價保持不變。(1)操作Y所需要的儀器和用品:鐵架臺、玻璃儀器、試劑、 (填一種實驗用品名稱)。(2)反應③涉及到的化學反應基本類型是 。(3)請書寫反應④的化學方程式: 。【答案】濾紙;化合反應;Fe(OH)2+2Fe(OH)3 Fe3O4+4H2O【知識點】過濾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應用;化合反應和分解反應;書寫化學方程式、文字表達式【解析】【分析】(1)根據過濾操作的實驗過程解答;(2)根據反應物和生成物的種類和種數,確定反應的基本類型;(3)根據反應物、反應條件和生成物,確定反應的方程式。【解答】(1)根據圖片可知,操作Y用于分離溶液和沉淀,則為過濾,那么操作Y所需要的儀器和用品:鐵架臺、玻璃儀器、試劑、濾紙;(2)根據圖片可知,反應③是氫氧化亞鐵、水和氧氣反應生成氫氧化鐵,由于生成物只有一種,那么該反應屬于化合反應;(3)根據圖片可知,步驟④中氫氧化鐵和氫氧化鐵在加熱的條件下生成四氧化三鐵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Fe(OH)2+2Fe(OH)3 Fe3O4+4H2O。8.(2025·浙江會考)按要求填空。(1)1666年,英國科學家牛頓在暗室中讓太陽光通過三棱鏡折射到墻上,結果太陽光被分解成七種色光,依次是紅、橙、黃、綠、藍、靛、紫,如圖1所示(圖中僅標出紅光和紫光光路)。此實驗可得出的結論有: (寫出一條即可)。(2)圖2畫出了平行的紫光經凸透鏡后的光路,請你在圖上畫出平行的紅光經凸透鏡后大致的光路。【答案】(1)白光由各種色光組成(2)【知識點】光的色散【解析】【分析】(1)根據光的色散現象的本質解答;(2)根據三棱鏡對不同色光的偏折能力的強弱分析解答。【解答】(1)根據圖1可知,白光經過三棱鏡后被分解成七種單色光,這說明白光是由各種色光組成的。(2)根據題意可知,白光經過玻璃棱鏡后,紅光偏折最小,則它與主光軸的焦距較大;紫光偏折最大,則紫光與主光軸的焦距較小,如圖所示:(1)由圖1可知,白光被分解成七種色光,依次是紅、橙、黃、綠、藍、靛、紫,這是光的色散現象,說明白光是由各種色光組成的(或白光經過玻璃棱鏡后,各種色光偏折程度不同,紅光偏折最小,紫光偏折最大)。(2)由圖1可知,白光經過玻璃棱鏡后,各種色光偏折程度不同,紅光偏折最小,紫光偏折最大,因此圖2中,平行的紅光經凸透鏡后會聚點應該在平行的紫光經凸透鏡后會聚點的右邊,如圖所示:9.(2025·浙江會考)小科同學赤腳行走時,腳底突然被利器所扎而迅速抬腿。如圖為相關反射弧的示意圖。(1)圖中的c表示反射弧中的 。若圖中的d受到損壞而其余部分正確,則當a受到刺激后,將表現為 。A.有感覺,肌肉有收縮反應 B.有感覺,肌肉沒有收縮反應C.沒有感覺,肌肉沒有收縮反應 D.沒有感覺,肌肉有收縮反應(2)當腳底的傷口受到細菌感染時,機體首先發起的免疫反應屬于 免疫。【答案】(1)神經中樞;B(2)非特異性【知識點】應答性反應與反射弧;人體的免疫功能【解析】【分析】(1)反射弧通常包括五個部分: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和效應器;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動的結構基礎稱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和效應器。圖中,a是感受器、b是傳入神經、c是神經中樞、d是傳出神經、e是效應器。(2)人體的第一道防線是皮膚、黏膜、和纖毛,功能是阻擋、殺菌和清掃異物;第二道防線是體液中的殺菌物質如溶菌酶和吞噬細胞,功能是溶解、吞噬病原體;第三道防線是免疫器官和淋巴細胞功能是能產生抗體抵抗抗原(侵入人體內的病原體)。【解答】(1)根據圖片可知,圖中的c代表反射弧中的神經中樞。d是傳出神經,負責將神經中樞的指令傳遞給效應器。如果d受損,神經中樞的指令無法傳遞到肌肉,因此肌肉不會有收縮反應。由于傳入神經和神經中樞完好,刺激a感受器后,大腦仍能感受到疼痛(有感覺),但肌肉無法做出反應。故選B。(2)細菌感染時,機體首先啟動的是第一道防線和第二道防線,這屬于非特異性免疫,也稱為先天免疫。(1)反射弧通常包括五個部分: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和效應器;圖中的c代表神經中樞,是反射弧中處理信息的關鍵部分。d是傳出神經,負責將神經中樞的指令傳遞給效應器,如果d受損,神經中樞的指令無法傳遞到肌肉,因此肌肉不會有收縮反應。由于傳入神經和神經中樞完好,刺激a感受器后,大腦仍能感受到疼痛(有感覺),但肌肉無法做出反應,所以B符合題意。故選B。(2)人體的第一道防線是皮膚、黏膜、和纖毛,功能是阻擋、殺菌和清掃異物;第二道防線是體液中的殺菌物質如溶菌酶和吞噬細胞,功能是溶解、吞噬病原體;第三道防線是免疫器官和淋巴細胞功能是能產生抗體抵抗抗原(侵入人體內的病原體)。細菌感染時,機體首先啟動的是第一道防線和第二道防線,這屬于非特異性免疫,也稱為先天免疫。10.(2025·浙江會考)1583年,伽利略在教堂祈禱時發現從教堂頂上懸掛下來的油燈擺動很規則,于是伽利略用他自己的“表”(脈搏的跳動)來計算油燈擺動的時間。他發現不論油燈的擺幅是大是小,擺動一個來回所需時間(擺的周期T)幾乎相同,即單擺的擺動周期T與振幅無關。這是伽利略對物理學的一大貢獻。小科同學想探究單擺的周期T與哪些因素有關,在老師的指導下,他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單擺(細繩下系小鋼球)進行探究,并記錄單擺來回擺動10次的時間。實驗數據及處理后記錄如下表:實驗次數 擺長 小鋼球質量 來回擺動10次時間 單擺周期 單擺周期平方1 0.3 0.1 11 1.1 1.22 0.4 0.1 13 1.3 1.63 0.5 0.1 14 1.4 2.04 0.6 0.1 11 13 2.45 0.3 0.2 0.2 14 1.1(1)實驗時,為了減小誤差,應該從圖中 點開始計時。(2)分析實驗數據可以得出:單擺擺動周期與 成正比。(3)當小鋼球經過圖中B位置時,小鋼球受到的力是否為平衡力?并闡明理由。 。【答案】(1)B(2)擺長的平方根(3)不是平衡力;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小鋼球運動狀態在發生改變,所以它受到的是不平衡力。【知識點】平衡力的辨別;力與運動的關系【解析】【分析】(1)在單擺擺動的過程中,它的擺動幅度逐漸減小,即A和C點的位置都不固定,只有B點的位置是固定不動的,據此分析解答;(2)根據表格數據分別計算出單擺和擺長的比值的平方根,然后比較大小即可;(3)平衡狀態時物體受到平衡力,包括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解答】(1)根據圖片可知,如果以B點為計時標準,實驗誤差會更小,所以實驗時為了減小誤差,應該從圖中B點開始計時。(2)根據表格數據可知,每組中單擺周期的平方和擺長的比值,比值都為4 ,將比值開方,那么單擺的周期與擺長的平方根比值都為2 ,因此單擺擺動周期與擺長的平方根成正比。(3) 當小鋼球經過圖中B位置時, 小鋼球不受平衡力,因為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如果物體受到平衡力,那么它的運動狀態不變,因為小鋼球經過B點時,運動軌跡為弧線,速度大小發生變化,運動狀態在不斷改變,所以當小鋼球經過圖中B位置時,小鋼球受到的力不是平衡力。(1)在單擺擺動的過程中,它的擺動幅度逐漸減小,即A和C點的位置都不固定,只有B點的位置是固定不動的,因此如果以B點為計時標準,實驗誤差會更小,所以實驗時為了減小誤差,應該從圖中B點開始計時。(2)由表中數據可知,計算出每組中單擺周期的平方和擺長的比值,比值都為4 ,將比值開方,那么單擺的周期與擺長的平方根比值都為2 ,因此單擺擺動周期與擺長的平方根成正比。(3)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如果物體受到平衡力,那么它的運動狀態不變,因為小鋼球經過B點時,運動軌跡為弧線,速度大小發生變化,運動狀態在不斷改變,所以當小鋼球經過圖中B位置時,小鋼球受到的力不是平衡力。11.(2025·浙江會考)按要求填空。(1)材料一:硝酸的制取過程中往往會產生和NO等廢氣,它們跟NaOH溶液發生的化學反應如下:;。現有和組成的混合氣體,若用溶質質量分數為10%的NaOH溶液使其完全吸收(無氣體剩余),則需 克此NaOH溶液。(2)材料二:將鹽酸逐滴滴入和混合物里時,鹽酸先與反應生成,然后再與反應生成和。為了確定和混合物樣品的組成,稱取四份該樣品溶于水后分別滴加相同濃度鹽酸溶液100g,充分反應,產生的體積(不考慮在水中的溶解)如下表:實驗序號 1 2 3 4鹽酸質量 100 100 100 100樣品質量 2.96 3.70 5.18 6.66的體積 672 840 896 672①四次實驗中,鹽酸過量的有 (填實驗序號)。②若加入的和混合物質量為2.22g,產生的體積為 mL。【答案】(1)60(2)1和2;504【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鹽的性質及用途【解析】【分析】 (1)依據3NO2+2NaOH═2NaNO3+NO+H2O,NO2+NO+2NaOH═2NaNO2+H2O反應分析出氫氧化鈉與NO2和NO的關系,結合題中數據,計算出溶質質量分數為10%的NaOH溶液的質量;(2)①依據對比實驗數據分析;②依據樣品質量與產生二氧化碳體積關系分析。【解答】(1) 分析3NO2+2NaOH═2NaNO3+NO+H2O,NO2+NO+2NaOH═2NaNO2+H2O可知,NO2和NO最終完全轉化為NaNO3和NaNO2,NaNO3和NaNO2,中的鈉完全來自氫氧化鈉,則有如下關系:設由4.6gNO2轉化為NaNO3和NaNO2所需氫氧化鈉的質量為x,由1.5gNO轉化為NaNO3和NaNO2所需氫氧化鈉的質量為y,;解得:x=4g;;解得:y=2g;那么溶質質量分數為10%的NaOH溶液的質量為(4g+2g)÷10%=60g;(2) ①對比分析實驗1、4可知,實驗1中樣品質量為2.96g時,生成二氧化碳的體積為672mL,實驗4樣品質量為6.66g時,生成二氧化碳的體積也為672mL,說明實驗1鹽酸過量;對比分析實驗1、2可知當樣品質量增加0.74g時,產生二氧化碳的體積增加168mL,對比分析實驗2、3數據可知,當樣品的質量增加1.48g時,產生二氧化碳的體積只增加56mL,說明實驗2鹽酸過量;②分析樣品質量與產生二氧化碳體積可知,對比分析實驗1、2可知當樣品質量增加0.74g時,產生二氧化碳的體積增加168mL,加入的Na2CO3和NaHCO3混合物質量為2.22克,也就是比2.96g少0.74g(2.96g-2.22g=0.74g),則生成產生CO2的體積為672mL-168mL=504mL。(1)設由4.6gNO2轉化為NaNO3和NaNO2所需氫氧化鈉的質量為x,由1.5gNO轉化為NaNO3和NaNO2所需氫氧化鈉的質量為y,分析3NO2+2NaOH═2NaNO3+NO+H2O,NO2+NO+2NaOH═2NaNO2+H2O可知,NO2和NO最終完全轉化為NaNO3和NaNO2,NaNO3和NaNO2,中的鈉完全來自氫氧化鈉,則有如下關系:x=4g;y=2g;則溶質質量分數為10%的NaOH溶液的質量為(4g+2g)÷10%=60g;(2)①對比分析實驗1、4可知,實驗1中樣品質量為2.96g時,生成二氧化碳的體積為672mL,實驗4樣品質量為6.66g時,生成二氧化碳的體積也為672mL,說明實驗1鹽酸過量;對比分析實驗1、2可知當樣品質量增加0.74g時,產生二氧化碳的體積增加168mL,對比分析實驗2、3數據可知,當樣品的質量增加1.48g時,產生二氧化碳的體積只增加56mL,說明實驗2鹽酸過量;②分析樣品質量與產生二氧化碳體積可知,對比分析實驗1、2可知當樣品質量增加0.74g時,產生二氧化碳的體積增加168mL,加入的Na2CO3和NaHCO3混合物質量為2.22克,也就是比2.96g少0.74g(2.96g-2.22g=0.74g),則生成產生CO2的體積為672mL-168mL=504mL。12.(2025·浙江會考)小科同學用伏安法測量一卷內芯直徑為1mm銅導線的電阻和長度,如圖所示。電源電壓恒定,他把銅導線兩端分別接在接線柱上,閉合開關S,移動滑動變阻器的滑片,測得電壓表的讀數為2.1V,電流表的讀數為3.0A。則這一卷銅導線的電阻為 ,總長度為 m(已知長1m內芯直徑1mm的銅導線電阻為,且銅導線的電阻與長度成正比)。小科同學進行了進一步探究,換用定值電阻接在接線柱上,并在滑動變阻器上再并聯一個電壓表,移動滑動變阻器的滑片,通過多次測量并對三個電表的數據進行計算分析,發現業兩個電壓表讀數相等時,滑動變阻器的電功率最大。請你從理論上證明小科的發現。 【答案】0.7;40;定值電阻R1接在A、B接線柱上,定值電阻和滑動變阻器串聯,串聯電路中的電流,那么滑動變阻器的電功率,所以當R1=R2時,滑動變阻器的電功率最大,此時滑動變阻器兩端的電壓為U2=I'R2,定值電阻兩端的電壓U1=I'R1,則U1=U2,此時兩個電壓表示數相同。【知識點】影響電阻大小的因素;歐姆定律及其應用【解析】【分析】 (1)如圖所示,銅導線和滑動變阻器串聯,電壓表測量銅導線兩端的電壓,電流表測量串聯電路中的電流,根據歐姆定律的變形公式可以計算出這一卷銅導線的電阻;已知長1m內芯直徑1mm的銅導線電阻為1.75×10-2Ω,且銅導線的電阻與長度成正比,據此可以計算出銅導線的長度;(2)定值電阻R1接在A、B接線柱上,定值電阻和滑動變阻器串聯,根據計算出電路中的電流,然后根據P=I2R表示出滑動變阻器的電功率,通過分析,解釋當兩個電壓表讀數相等時,滑動變阻器R2的電功率最大。【解答】(1)如圖所示,銅導線和滑動變阻器串聯,電壓表測量銅導線兩端的電壓,電流表測量串聯電路中的電流,已知電壓表的讀數為2.1V,電流表的讀數為3.0A,根據歐姆定律可知:這一卷銅導線的電阻,已知長1m內芯直徑1mm的銅導線電阻為1.75×10-2Ω,且銅導線的電阻與長度成正比,那么這一卷銅導線的總長度。1 / 1浙江省寧波市重點中學保送生招生考試科學試卷1.(2025·浙江會考)下列有關地理、環境等說法中正確的是( )A.我國水資源總量豐富,但仍然是一個嚴重缺水的國家B.由于目前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很高,導致溫室效應加劇C.地球上發生的地震大多數是有感的,但對人類造成嚴重破壞的極少D.地殼運動規律非常簡單,板塊構造學說可以解釋目前絕大多數板塊移動現象2.(2025·浙江會考)小科同學參加了校興趣小組在玻璃溫室里進行的植物栽培實驗。他們對溫室內空氣中的濃度進行了24小時不間斷的測定,并根據測得的數據繪制了如圖所示的曲線。請問圖中表示溫室內植物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速度相等的點是( )A.a、b B.b、c C.a、c D.b、d3.(2025·浙江會考)為了探究Zn及其化合物的性質,小科同學依次做了以下實驗:①將水加入濃硫酸中得到稀硫酸,置Zn于其中探究它的活潑性;②將NaOH溶液緩慢滴入溶液中,觀察是否有沉淀;③將濁液直接倒入已裝好濾紙的漏斗中過濾、洗滌并收集沉淀;④將沉淀轉入蒸發皿中,加足量稀鹽酸,加熱蒸干得無水。上述操作正確的是( )A.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③④4.(2025·浙江會考)如圖所示,R1、R3是定值電阻,閉合開關S,當滑動變阻器R2的滑片向下移動時,四個電表的A、V1、V2、V3示數變化量的絕對值分別用ΔI、ΔU1、ΔU2、ΔU3表示(四個電表均為理想電表,電源電壓保持不變)。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保持不變;保持不變B.保持不變;逐漸增大C.保持不變;逐漸增大D.逐漸增大;逐漸增大5.(2025·浙江會考)實驗室常用堿性KClO溶液與弱酸性的Fe(NO3)3溶液反應制備高效水處理劑K2FeO4。該處理劑具有下列性質:①可溶于水、微溶于濃KOH溶液;②在0℃~5℃、強堿性溶液中比較穩定;③在Fe3+等催化作用下發生分解;④在酸性至弱堿性條件下,能與水反應生成Fe(OH)3、O2以及一種可溶性堿。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K2FeO4中Fe的化合價為+6B.與水反應有KOH生成C.制備K2FeO4時,應將Fe(NO3)3飽和溶液緩緩的滴入到KClO飽和溶液中,使反應在堿性環境中進行D.提純K2FeO4粗產品時,應將產品放入冰浴中的濃KOH溶液中再進行過濾、用水洗滌6.(2025·浙江會考)如圖所示,木棒AB放在截面半徑為的圓柱體上且木棒保持水平,用水平力推木棒的A端,圓柱體在水平地面上勻速向前滾動,設木棒與圓柱體、圓柱體與地面間均無滑動現象,當把圓柱體恰好推動一圈時,推力做的功是( )。A. B. C. D.7.(2025·浙江會考)復印機用的墨粉中常添加磁性氧化鐵(Fe3O4)粉末。Fe3O4是由Fe2+、Fe3+和O2-按1:2:4的個數比構成的。下圖是生產復印用Fe3O4粉末的流程簡圖。已知第④步反應中各元素化合價保持不變。(1)操作Y所需要的儀器和用品:鐵架臺、玻璃儀器、試劑、 (填一種實驗用品名稱)。(2)反應③涉及到的化學反應基本類型是 。(3)請書寫反應④的化學方程式: 。8.(2025·浙江會考)按要求填空。(1)1666年,英國科學家牛頓在暗室中讓太陽光通過三棱鏡折射到墻上,結果太陽光被分解成七種色光,依次是紅、橙、黃、綠、藍、靛、紫,如圖1所示(圖中僅標出紅光和紫光光路)。此實驗可得出的結論有: (寫出一條即可)。(2)圖2畫出了平行的紫光經凸透鏡后的光路,請你在圖上畫出平行的紅光經凸透鏡后大致的光路。9.(2025·浙江會考)小科同學赤腳行走時,腳底突然被利器所扎而迅速抬腿。如圖為相關反射弧的示意圖。(1)圖中的c表示反射弧中的 。若圖中的d受到損壞而其余部分正確,則當a受到刺激后,將表現為 。A.有感覺,肌肉有收縮反應 B.有感覺,肌肉沒有收縮反應C.沒有感覺,肌肉沒有收縮反應 D.沒有感覺,肌肉有收縮反應(2)當腳底的傷口受到細菌感染時,機體首先發起的免疫反應屬于 免疫。10.(2025·浙江會考)1583年,伽利略在教堂祈禱時發現從教堂頂上懸掛下來的油燈擺動很規則,于是伽利略用他自己的“表”(脈搏的跳動)來計算油燈擺動的時間。他發現不論油燈的擺幅是大是小,擺動一個來回所需時間(擺的周期T)幾乎相同,即單擺的擺動周期T與振幅無關。這是伽利略對物理學的一大貢獻。小科同學想探究單擺的周期T與哪些因素有關,在老師的指導下,他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單擺(細繩下系小鋼球)進行探究,并記錄單擺來回擺動10次的時間。實驗數據及處理后記錄如下表:實驗次數 擺長 小鋼球質量 來回擺動10次時間 單擺周期 單擺周期平方1 0.3 0.1 11 1.1 1.22 0.4 0.1 13 1.3 1.63 0.5 0.1 14 1.4 2.04 0.6 0.1 11 13 2.45 0.3 0.2 0.2 14 1.1(1)實驗時,為了減小誤差,應該從圖中 點開始計時。(2)分析實驗數據可以得出:單擺擺動周期與 成正比。(3)當小鋼球經過圖中B位置時,小鋼球受到的力是否為平衡力?并闡明理由。 。11.(2025·浙江會考)按要求填空。(1)材料一:硝酸的制取過程中往往會產生和NO等廢氣,它們跟NaOH溶液發生的化學反應如下:;。現有和組成的混合氣體,若用溶質質量分數為10%的NaOH溶液使其完全吸收(無氣體剩余),則需 克此NaOH溶液。(2)材料二:將鹽酸逐滴滴入和混合物里時,鹽酸先與反應生成,然后再與反應生成和。為了確定和混合物樣品的組成,稱取四份該樣品溶于水后分別滴加相同濃度鹽酸溶液100g,充分反應,產生的體積(不考慮在水中的溶解)如下表:實驗序號 1 2 3 4鹽酸質量 100 100 100 100樣品質量 2.96 3.70 5.18 6.66的體積 672 840 896 672①四次實驗中,鹽酸過量的有 (填實驗序號)。②若加入的和混合物質量為2.22g,產生的體積為 mL。12.(2025·浙江會考)小科同學用伏安法測量一卷內芯直徑為1mm銅導線的電阻和長度,如圖所示。電源電壓恒定,他把銅導線兩端分別接在接線柱上,閉合開關S,移動滑動變阻器的滑片,測得電壓表的讀數為2.1V,電流表的讀數為3.0A。則這一卷銅導線的電阻為 ,總長度為 m(已知長1m內芯直徑1mm的銅導線電阻為,且銅導線的電阻與長度成正比)。小科同學進行了進一步探究,換用定值電阻接在接線柱上,并在滑動變阻器上再并聯一個電壓表,移動滑動變阻器的滑片,通過多次測量并對三個電表的數據進行計算分析,發現業兩個電壓表讀數相等時,滑動變阻器的電功率最大。請你從理論上證明小科的發現。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知識點】水資源的保護;全球性大氣環境問題(酸雨、溫室效應、臭氧空洞);地震;板塊構造學說的要點【解析】【分析】 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巖石圈并非整體一塊,而是分裂成許多塊,這些大塊巖石稱為板塊。板塊之中還有次一級的小板塊。板塊在不停的運動之中,并在不同性質的構造部位產生各種機理的巖漿活動、成礦作用、地震等等。正因為板塊運動與上述地質現象的對應性,板塊構造學說可用以解釋世界火山和地震帶的形成、礦產的分布和各地貌的形成等。地震對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構成了極大的威脅,地震使得房屋、建筑物倒塌,經濟損失嚴重,造成交通癱瘓,人員死傷不計其數,但通過合理的應急措施,可以減輕地震發生時給我們帶來的危害。溫室效應是指由于全球二氧化碳等氣體的排放量不斷增加,導致地球平均氣溫不斷上升的現象。二氧化碳氣體具有吸熱和隔熱的功能,二氧化碳在大氣中增多的結果是形成一種無形的玻璃罩,使太陽輻射到地球上的熱量無法向外層空間發散,其結果是地球表面變熱起來.因此,“溫室效應”引起地球大氣平均溫度升高的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碳。【解答】A、我國是一個干旱缺水嚴重的國家。我國的淡水資源總量為28000億立方米,占全球水資源的6%,僅次于巴西、俄羅斯、加拿大、美國和印尼,名列世界第六位。但是,我國的人均水資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然而,中國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國家,A不符合題意。B、正常情況下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相對穩定,因為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及江河、海洋的溶解消耗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生物的呼吸作用以及燃料的燃燒、巖石的風化等產生二氧化碳,這兩個過程相對平衡時,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保持相對穩定。現在由于工業、交通業的發展,新的綠色能源的欠缺,絕大多數能量靠燃燒含碳燃料提供。因此造成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劇增,破壞了原有的平衡,產生了溫室效應,造成全球性氣溫升高。解決的辦法一是通過開發綠色能源替代含碳燃料,二是通過植樹造林、種草綠化,增強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B不符合題意。C、大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數非常多,大部分受害者病死餓死,數百里的山村被切斷,死亡人數很多。地球每年發生500多萬次地震,即每天發生數萬次地震。它們中大多數太小或太遠,人們無法感受到,大約有一兩次地震可能對人類造成嚴重傷害,地震是人們感覺不到的,C不符合題意。D、板塊構造學說說明了板塊在移動,但是要解釋更細致的移動原因和現象,還是不夠,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2.【答案】B【知識點】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關系【解析】【分析】根據圖片先分析曲線明確曲線的走勢和成因,然后對選項進行判斷。【解答】根據圖片可知,b點前,二氧化碳的濃度增大,b點后二氧化碳的濃度減小,則b點時二氧化碳的濃度不變,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速度相等。同理,c點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速度相等。故B符合題意,ACD不符合題意。故選B。3.【答案】A【知識點】過濾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應用;濃硫酸的稀釋;鹽的性質及用途【解析】【分析】① 根據濃硫酸的稀釋方法判斷;②根據氫氧化鈉和硫酸鋅的反應產物判斷;③過濾操作應用玻璃棒引流;④鋅離子水解,生成的鹽酸為揮發性酸。【解答】①稀釋濃硫酸,應將濃硫酸加到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斷攪拌,防止液體飛濺,故①錯誤;②將NaOH溶液緩慢滴入ZnSO4溶液中,生成硫酸鈉和氫氧化鋅沉淀,故②正確;③過濾操作應利用玻璃棒引流,故③錯誤;④應將Zn(OH)2沉淀轉入蒸發皿中,加足量稀鹽酸,生成氯化鋅,加熱時促進鋅離子水解,生成的鹽酸為揮發性酸,所以蒸干得不到無水ZnCl2固體,為氫氧化鋅固體,且蒸發皿不能作為反應容器,故④錯誤。故選A。4.【答案】A【知識點】歐姆定律及其應用【解析】【分析】 三個電阻串聯,電流表測電路的電流,電壓表V1測R1的電壓,電壓表V2測R2的電壓,V3測R1與測R2的電壓,當滑動變阻器的滑片P向下滑動時,變阻器連入電路的電阻變大:由歐姆定律分析、變化;根據串聯電路電壓的規律和歐姆定律分析的變化;由歐姆定律可知,從而確定變化;由串聯電路電壓的規律和歐姆定律分析的變化。【解答】根據圖片可知,R1、R2和R3串聯,電流表測電路的電流,電壓表V1測R1的電壓,電壓表V2測R2的電壓,V3測R1與R2的總電壓;當滑動變阻器的滑片P向下滑動時,變阻器連入電路的電阻變大,由歐姆定律可知,保持不變,則保持不變;根據U總=UR2+(UR1+UR3)可知,V2示數變化量等于R1、R3的(R1、R3串聯的等效電阻為R13)電壓變化量,即ΔU2=ΔU13;根據歐姆定律得到:U13=IR13①;U13'=I'R13 ②①-②得:ΔU13=U13-U13'=IR13-I'R13=(I-I')R13=ΔIR13;故;即保持不變;由U總=UR3+(UR1+UR2)可知,U3的變化量等于R3的電壓變化量,即ΔU3=ΔUR3;所以;則不變;故A正確,BCD錯誤。故選A。5.【答案】D【知識點】元素化合價的規則與計算;化合物之間的相互轉化【解析】【分析】A、根據化合價代數和為零進行分析。B、根據在酸性至弱堿性條件下,能與水反應生成Fe(OH)3、O2以及一種可溶性堿進行分析;C、根據實驗室常用堿性 KClO溶液與弱酸性的Fe(NO3)3溶液反應制備高效水處理劑 K2FeO4 ,進行分析。D、根據 K2FeO4 在0℃~5℃、強堿性溶液中比較穩定進行分析。【解答】A、 K2FeO4中,氧元素顯-2價,鉀元素顯+1價,根據化合價代數和為零的原則,計算可得鐵元素的化合價為+6,故A正確。B、在酸性至弱堿性條件下,能與水反應生成Fe(OH)3、O2以及氫氧化鉀,故B正確。C、KClO 飽和溶液呈堿性,制備 K2FeO4時,應將Fe(NO3)飽和溶液緩緩的滴入到 KClO 飽和溶液中,這樣能保證溶液一直處于堿性狀態,使反應在堿性環境中進行,故C正確。D、因為 在酸性至弱堿性條件下,能與水反應 ,所以提純K2FeO4粗產品時,應將產品放入冰浴中的濃KOH溶液中再進行過濾、用氫氧化鉀溶液洗滌而不能用水洗滌,故D錯誤。故答案為:D6.【答案】B【知識點】功的計算公式的應用【解析】【分析】根據W=Fs計算推力F做的功。【解答】根據題意可知,當把圓柱體恰好推動一圈時,木棒所移動的距離等于圓柱體所移動的距離即圓柱體的周長L=2Rπ;根據W=Fs可知,力F對木棒所做的功W1=FL=2πRF;故選B。7.【答案】濾紙;化合反應;Fe(OH)2+2Fe(OH)3 Fe3O4+4H2O【知識點】過濾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應用;化合反應和分解反應;書寫化學方程式、文字表達式【解析】【分析】(1)根據過濾操作的實驗過程解答;(2)根據反應物和生成物的種類和種數,確定反應的基本類型;(3)根據反應物、反應條件和生成物,確定反應的方程式。【解答】(1)根據圖片可知,操作Y用于分離溶液和沉淀,則為過濾,那么操作Y所需要的儀器和用品:鐵架臺、玻璃儀器、試劑、濾紙;(2)根據圖片可知,反應③是氫氧化亞鐵、水和氧氣反應生成氫氧化鐵,由于生成物只有一種,那么該反應屬于化合反應;(3)根據圖片可知,步驟④中氫氧化鐵和氫氧化鐵在加熱的條件下生成四氧化三鐵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Fe(OH)2+2Fe(OH)3 Fe3O4+4H2O。8.【答案】(1)白光由各種色光組成(2)【知識點】光的色散【解析】【分析】(1)根據光的色散現象的本質解答;(2)根據三棱鏡對不同色光的偏折能力的強弱分析解答。【解答】(1)根據圖1可知,白光經過三棱鏡后被分解成七種單色光,這說明白光是由各種色光組成的。(2)根據題意可知,白光經過玻璃棱鏡后,紅光偏折最小,則它與主光軸的焦距較大;紫光偏折最大,則紫光與主光軸的焦距較小,如圖所示:(1)由圖1可知,白光被分解成七種色光,依次是紅、橙、黃、綠、藍、靛、紫,這是光的色散現象,說明白光是由各種色光組成的(或白光經過玻璃棱鏡后,各種色光偏折程度不同,紅光偏折最小,紫光偏折最大)。(2)由圖1可知,白光經過玻璃棱鏡后,各種色光偏折程度不同,紅光偏折最小,紫光偏折最大,因此圖2中,平行的紅光經凸透鏡后會聚點應該在平行的紫光經凸透鏡后會聚點的右邊,如圖所示:9.【答案】(1)神經中樞;B(2)非特異性【知識點】應答性反應與反射弧;人體的免疫功能【解析】【分析】(1)反射弧通常包括五個部分: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和效應器;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動的結構基礎稱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和效應器。圖中,a是感受器、b是傳入神經、c是神經中樞、d是傳出神經、e是效應器。(2)人體的第一道防線是皮膚、黏膜、和纖毛,功能是阻擋、殺菌和清掃異物;第二道防線是體液中的殺菌物質如溶菌酶和吞噬細胞,功能是溶解、吞噬病原體;第三道防線是免疫器官和淋巴細胞功能是能產生抗體抵抗抗原(侵入人體內的病原體)。【解答】(1)根據圖片可知,圖中的c代表反射弧中的神經中樞。d是傳出神經,負責將神經中樞的指令傳遞給效應器。如果d受損,神經中樞的指令無法傳遞到肌肉,因此肌肉不會有收縮反應。由于傳入神經和神經中樞完好,刺激a感受器后,大腦仍能感受到疼痛(有感覺),但肌肉無法做出反應。故選B。(2)細菌感染時,機體首先啟動的是第一道防線和第二道防線,這屬于非特異性免疫,也稱為先天免疫。(1)反射弧通常包括五個部分: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和效應器;圖中的c代表神經中樞,是反射弧中處理信息的關鍵部分。d是傳出神經,負責將神經中樞的指令傳遞給效應器,如果d受損,神經中樞的指令無法傳遞到肌肉,因此肌肉不會有收縮反應。由于傳入神經和神經中樞完好,刺激a感受器后,大腦仍能感受到疼痛(有感覺),但肌肉無法做出反應,所以B符合題意。故選B。(2)人體的第一道防線是皮膚、黏膜、和纖毛,功能是阻擋、殺菌和清掃異物;第二道防線是體液中的殺菌物質如溶菌酶和吞噬細胞,功能是溶解、吞噬病原體;第三道防線是免疫器官和淋巴細胞功能是能產生抗體抵抗抗原(侵入人體內的病原體)。細菌感染時,機體首先啟動的是第一道防線和第二道防線,這屬于非特異性免疫,也稱為先天免疫。10.【答案】(1)B(2)擺長的平方根(3)不是平衡力;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小鋼球運動狀態在發生改變,所以它受到的是不平衡力。【知識點】平衡力的辨別;力與運動的關系【解析】【分析】(1)在單擺擺動的過程中,它的擺動幅度逐漸減小,即A和C點的位置都不固定,只有B點的位置是固定不動的,據此分析解答;(2)根據表格數據分別計算出單擺和擺長的比值的平方根,然后比較大小即可;(3)平衡狀態時物體受到平衡力,包括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解答】(1)根據圖片可知,如果以B點為計時標準,實驗誤差會更小,所以實驗時為了減小誤差,應該從圖中B點開始計時。(2)根據表格數據可知,每組中單擺周期的平方和擺長的比值,比值都為4 ,將比值開方,那么單擺的周期與擺長的平方根比值都為2 ,因此單擺擺動周期與擺長的平方根成正比。(3) 當小鋼球經過圖中B位置時, 小鋼球不受平衡力,因為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如果物體受到平衡力,那么它的運動狀態不變,因為小鋼球經過B點時,運動軌跡為弧線,速度大小發生變化,運動狀態在不斷改變,所以當小鋼球經過圖中B位置時,小鋼球受到的力不是平衡力。(1)在單擺擺動的過程中,它的擺動幅度逐漸減小,即A和C點的位置都不固定,只有B點的位置是固定不動的,因此如果以B點為計時標準,實驗誤差會更小,所以實驗時為了減小誤差,應該從圖中B點開始計時。(2)由表中數據可知,計算出每組中單擺周期的平方和擺長的比值,比值都為4 ,將比值開方,那么單擺的周期與擺長的平方根比值都為2 ,因此單擺擺動周期與擺長的平方根成正比。(3)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如果物體受到平衡力,那么它的運動狀態不變,因為小鋼球經過B點時,運動軌跡為弧線,速度大小發生變化,運動狀態在不斷改變,所以當小鋼球經過圖中B位置時,小鋼球受到的力不是平衡力。11.【答案】(1)60(2)1和2;504【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鹽的性質及用途【解析】【分析】 (1)依據3NO2+2NaOH═2NaNO3+NO+H2O,NO2+NO+2NaOH═2NaNO2+H2O反應分析出氫氧化鈉與NO2和NO的關系,結合題中數據,計算出溶質質量分數為10%的NaOH溶液的質量;(2)①依據對比實驗數據分析;②依據樣品質量與產生二氧化碳體積關系分析。【解答】(1) 分析3NO2+2NaOH═2NaNO3+NO+H2O,NO2+NO+2NaOH═2NaNO2+H2O可知,NO2和NO最終完全轉化為NaNO3和NaNO2,NaNO3和NaNO2,中的鈉完全來自氫氧化鈉,則有如下關系:設由4.6gNO2轉化為NaNO3和NaNO2所需氫氧化鈉的質量為x,由1.5gNO轉化為NaNO3和NaNO2所需氫氧化鈉的質量為y,;解得:x=4g;;解得:y=2g;那么溶質質量分數為10%的NaOH溶液的質量為(4g+2g)÷10%=60g;(2) ①對比分析實驗1、4可知,實驗1中樣品質量為2.96g時,生成二氧化碳的體積為672mL,實驗4樣品質量為6.66g時,生成二氧化碳的體積也為672mL,說明實驗1鹽酸過量;對比分析實驗1、2可知當樣品質量增加0.74g時,產生二氧化碳的體積增加168mL,對比分析實驗2、3數據可知,當樣品的質量增加1.48g時,產生二氧化碳的體積只增加56mL,說明實驗2鹽酸過量;②分析樣品質量與產生二氧化碳體積可知,對比分析實驗1、2可知當樣品質量增加0.74g時,產生二氧化碳的體積增加168mL,加入的Na2CO3和NaHCO3混合物質量為2.22克,也就是比2.96g少0.74g(2.96g-2.22g=0.74g),則生成產生CO2的體積為672mL-168mL=504mL。(1)設由4.6gNO2轉化為NaNO3和NaNO2所需氫氧化鈉的質量為x,由1.5gNO轉化為NaNO3和NaNO2所需氫氧化鈉的質量為y,分析3NO2+2NaOH═2NaNO3+NO+H2O,NO2+NO+2NaOH═2NaNO2+H2O可知,NO2和NO最終完全轉化為NaNO3和NaNO2,NaNO3和NaNO2,中的鈉完全來自氫氧化鈉,則有如下關系:x=4g;y=2g;則溶質質量分數為10%的NaOH溶液的質量為(4g+2g)÷10%=60g;(2)①對比分析實驗1、4可知,實驗1中樣品質量為2.96g時,生成二氧化碳的體積為672mL,實驗4樣品質量為6.66g時,生成二氧化碳的體積也為672mL,說明實驗1鹽酸過量;對比分析實驗1、2可知當樣品質量增加0.74g時,產生二氧化碳的體積增加168mL,對比分析實驗2、3數據可知,當樣品的質量增加1.48g時,產生二氧化碳的體積只增加56mL,說明實驗2鹽酸過量;②分析樣品質量與產生二氧化碳體積可知,對比分析實驗1、2可知當樣品質量增加0.74g時,產生二氧化碳的體積增加168mL,加入的Na2CO3和NaHCO3混合物質量為2.22克,也就是比2.96g少0.74g(2.96g-2.22g=0.74g),則生成產生CO2的體積為672mL-168mL=504mL。12.【答案】0.7;40;定值電阻R1接在A、B接線柱上,定值電阻和滑動變阻器串聯,串聯電路中的電流,那么滑動變阻器的電功率,所以當R1=R2時,滑動變阻器的電功率最大,此時滑動變阻器兩端的電壓為U2=I'R2,定值電阻兩端的電壓U1=I'R1,則U1=U2,此時兩個電壓表示數相同。【知識點】影響電阻大小的因素;歐姆定律及其應用【解析】【分析】 (1)如圖所示,銅導線和滑動變阻器串聯,電壓表測量銅導線兩端的電壓,電流表測量串聯電路中的電流,根據歐姆定律的變形公式可以計算出這一卷銅導線的電阻;已知長1m內芯直徑1mm的銅導線電阻為1.75×10-2Ω,且銅導線的電阻與長度成正比,據此可以計算出銅導線的長度;(2)定值電阻R1接在A、B接線柱上,定值電阻和滑動變阻器串聯,根據計算出電路中的電流,然后根據P=I2R表示出滑動變阻器的電功率,通過分析,解釋當兩個電壓表讀數相等時,滑動變阻器R2的電功率最大。【解答】(1)如圖所示,銅導線和滑動變阻器串聯,電壓表測量銅導線兩端的電壓,電流表測量串聯電路中的電流,已知電壓表的讀數為2.1V,電流表的讀數為3.0A,根據歐姆定律可知:這一卷銅導線的電阻,已知長1m內芯直徑1mm的銅導線電阻為1.75×10-2Ω,且銅導線的電阻與長度成正比,那么這一卷銅導線的總長度。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寧波市重點中學保送生招生考試科學試卷(學生版).docx 浙江省寧波市重點中學保送生招生考試科學試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