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精品解析】機械效率的測量實驗——人教版八下物理重難點復習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精品解析】機械效率的測量實驗——人教版八下物理重難點復習

資源簡介

機械效率的測量實驗——人教版八下物理重難點復習
一、選擇題
1.(滑輪(組)機械效率的測量實驗)用同一滑輪組提升同一重物,第一次將重物提高h米.第二次將重物提高2h米.不考慮摩擦,比較兩次實驗滑輪組的機械效率,則( ?。?br/>A.第二次有用功是第一次的2倍,因為機械效率增大一倍
B.第二次總功是第一次的2倍,因此機械效率減為一半
C.第二次提升動滑輪做的額外功增大一倍,所以機械效率減為一半
D.兩次實驗滑輪組機械效率相同
【答案】D
【知識點】滑輪(組)機械效率的測量實驗
【解析】【解答】解:機械效率是指有用功占總功的百分比,對滑輪組來說,有幾段繩子在拉重物,繩端移動的距離S就是重物移動距離h的幾倍.故機械效率:η= = = = (n為拉重物的繩子段數),所以用同一滑輪組提同一重物,兩次提升的高度,在不考慮摩擦時,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相同.
故選D.
【分析】機械效率是指有用功占總功的百分比.
滑輪組的有用功是指重物被提升所做的功,即W有用=Gh.
滑輪組的總功是繩子末端拉力所做的功,即W總=FS
滑輪組的額外功是指使用滑輪組時,拉升動滑輪、克服摩擦所做的功.
二、填空題
2.(2024八下·洪山期末) 在“測滑輪組機械效率”的實驗中,小順用一個定滑輪和一個動滑輪組成滑輪組,進行了多次實驗,實驗數據如下表所示。
實驗序號 鉤碼重/N 鉤碼上升的高度/m 繩端的拉力/N 繩端移動的距離/m 機械效率
1 2 0.10 1.0 0.3 66.7%
2 4 0.10 1.7 0.3
3 6 0.10 2.4 0.3 83.3%
4 2 0.05 1.0 0.15 66.7%
5 2 0.15 1.0 0.45 66.7%
(1)實驗所用滑輪組的繞線方式為  ?。ㄟx填“甲”或“乙”);
(2)第2次實驗中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為  ?。?br/>(3)①分析表中1、4、5三次實驗的數據可知,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與重物上升的高度   (選填“無關”或“有關”);
②分析表中  ?。ㄌ顚嶒炐蛱枺┤螌嶒灥臄祿芍?,使用同一滑輪組,提升重物的重力越大,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越高。
【答案】(1)乙
(2)78.4%
(3)無關;123
【知識點】滑輪(組)機械效率的測量實驗
【解析】【解答】(1)表中數據所示,繩端移動距離是物體提升高度的3倍,所以有3股繩子,乙滑輪組符合;
(2)滑輪組機械效率:;
(3)①通過比較實驗1、4、5三次數據可得出:使用同一滑輪組提升相同重物,物體上升的高度不同,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相同,所以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與重物上升高度無關;
②由1、2、3三次數據可得出機械效率可得,同一滑輪組,提升重物越重,滑輪組機械效率越高。
【分析】(1)據圖表滑輪組中的繩子股數解答;
(2)滑輪組的機械效率即可;
(3)根據表格中的數據,利用控制變量法得出結論。同一滑輪組,提升重物越重,滑輪組機械效率越高。
3.(2024八下·揭西期末)彈簧測力計在多個力學實驗中都有重要的應用。如圖甲,在測量滑輪組機械效率的實驗中,應豎直向上   拉動彈簧測力計以確保準確測量。如圖乙,在估測大氣壓值的實驗中,為確保準確性,彈簧測力計應在  ?。ㄟx填“豎直”或“水平”)方向進行調零。如圖丙,在測量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實驗中,當木塊沿水平方向做勻速直線運動時,根據   的原理,可以確定木塊所受的滑動摩擦力大小等于彈簧測力計的示數。
【答案】勻速;水平;二力平衡
【知識點】彈簧測力計及其使用;二力平衡的條件及其應用;探究影響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實驗;滑輪(組)機械效率的測量實驗
【解析】【解答】(1)物體勻速直線運動拉力不變,在測滑輪組機械效率時,彈簧測力計勻速豎直向上時受力平衡便于讀數。
(2)圖乙實驗中彈簧測力計在水平方向使用,彈簧測力計在哪個方向上使用就在哪個方向上進行調零,所以應先將彈簧測力計在水平方向進行調零。
(3)圖丙實驗中,根據二力平衡,要測出木塊運動時所受到的滑動摩擦力,應讓彈簧測力計沿水平方向拉動木塊做勻速直線運動,木塊所受滑動摩擦力的大小等于彈簧測力計的示數。
【分析】根據彈簧測力計根據所測力的方向調零;當物體被勻速拉動時受力平衡,測力計示數相對穩定。
三、實驗探究題
4.(2024八下·深圳期末)實驗小組在測滑輪組機械效率的實驗中,實驗裝置如圖所示,得到的數據如表所示。
實驗次數 1 2 3
鉤碼重G/N 4 4 6
鉤碼上升的高度h/m 0.1 0.1 0.2
繩端拉力F/N 1.8 1.6 2.4
繩端上移的距離s/m 0.3 0.4 0.6
機械效率 74.1% 62.5% 83.3%
(1)通過表中數據可分析出第2次實驗是用圖  ?。ㄟx填“甲”“乙”“丙”)所示裝置做的實驗;
(2)比較第1次和第3次實驗可得出結論:使用同一滑輪組,提升的物體重力越大,機械效率越  ??;
(3)采用圖丙裝置提升同一物體,改變動滑輪重G進行多次實驗,獲得數據并繪制出如丁圖所示的圖像。分析圖像中的A點可知,被提升物體所受的重力為   N(忽略繩重和摩擦);
(4)另一創新小組使用甲裝置,用重為4N、6N的物體進行了兩次實驗,每次測得的機械效率均大于表中數據,該小組測量值偏大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選填字母)。
A.測拉力時,彈簧測力計未調零,指針指在零刻度線下方
B.測量拉力時,彈簧測力計處于靜止狀態
【答案】(1)乙
(2)高
(3)3
(4)B
【知識點】滑輪(組)機械效率的測量實驗
【解析】【解答】測滑輪組機械效率的實驗中,
(1)根據數據,實驗2中,物體升高0.1m,繩端移動距離為0.4m,則,
物體和動滑輪的總重由4段繩子承擔,用乙滑輪組做的實驗。
(2)根據實驗1和3可知,使用的是同一滑輪組,而提升的物體越重,機械效率的數值越大,結論是使用同一滑輪組,物體越重,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越高。
(3)根據圖丙,忽略繩重和摩擦,根據
當動滑輪重為1N時,機械效率為75%,則,可得
(4)A.測拉力時,彈簧測力計未調零,指針指在零刻度線下方,則測得的拉力偏大,由
,可知,測得的機械效率將偏小,故A不符合題意;
B.測量拉力時,彈簧測力計處于靜止狀態,繩子與滑輪間的摩擦力變小,則測得的拉力偏小,由
,可知,測得的機械效率將偏大,故B符合題意。
故選B。
【分析】(1)根據滑輪組繩子移動的距離和物體移動距離的關系,判斷繩子股數;
(2)動滑輪重力相同時,物體重力越大, 機械效率越大;
(3)根據,可以計算物體重力大?。?br/>(4)測量機械效率時,若測力計靜止,不能測量繩子和滑輪間的摩擦力,機械效率偏大。
(1)實驗2中,物體升高0.1m,繩端移動距離為0.4m
物體和動滑輪的總重由4段繩子承擔,所以第2次實驗是用乙滑輪組做的實驗。
(2)由實驗1和實驗3可知,使用的是同一滑輪組,而提升的物體越重,機械效率的數值越大,所以結論是使用同一滑輪組,物體越重,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越高。
(3)由圖丙可知,忽略繩重和摩擦,根據
由圖丁裝置知,當動滑輪重為1N時,機械效率為75%,則
故被提升物體所受的重力
(4)A.測拉力時,彈簧測力計未調零,指針指在零刻度線下方,則測得的拉力偏大,由
可知,測得的機械效率將偏小,故A不符合題意;
B.測量拉力時,彈簧測力計處于靜止狀態,繩子與滑輪間的摩擦力變小,則測得的拉力偏小,由
可知,測得的機械效率將偏大,故B符合題意。
故選B。
5.(2024八下·湛江期末)某物理興趣小組在測量滑輪組的機械效率,實驗過程如下:
①用彈簧測力計測量沙和袋所受總重力G并填入表格。
②按圖安裝滑輪組,分別記下沙袋和繩端的位置。
③勻速拉動彈簧測力計,使沙袋升高,讀出拉力F的值,用刻度尺測出沙袋上升的高度h和繩端移動的距離s,將這三個量填入表格。
④算出有用功W有,總功W總,機械效率η。
⑤改變沙袋中沙子的重量,重復上面的實驗。
次數 沙和袋所受總重力G/N 提升高度 h/m 有用功W有/J 拉力F/N 繩端移動的距離s/m 總功W總/J 機械效率η
1 0.6 0.2 ① 0.3 0.6 ② 66.7%
2 0.9 0.2 0.18 0.4 ③ 0.24 75%
3 1.2 0.2 0.24 0.5 0.6 0.30 125%
請根據實驗過程和實驗記錄,思考并回答:
(1)請將表格內的數據補充完整:①   、②   、③  ?。?br/>(2)小張沒有通過計算就發現表格中有一數據明顯錯誤,它是第   次實驗的數據,這數據應該為   ;
(3)改正后,分析三次實驗中的數據,可以發現用同一個滑輪組提升重物,物重越大,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
【答案】0.12;0.18;0.6;3;80%;越高
【知識點】滑輪(組)機械效率的測量實驗
【解析】【解答】測量滑輪組的機械效率時,(1)根據表格數據,第一次實驗所做的有用功:W有=Gh=0.6N×0.2m=0.12J,
第一次實驗所做的總功:W總=Fs=0.3N×0.6m=0.18J;
根據圖像,滑輪組有3根繩子,第二次實驗中物體的高度為0.2m,繩端移動的距離
s1=3h1=3×0.2m=0.6m;
(2)分析表格數據,第三次實驗的機械效率為125%,明顯錯誤,機械效率不可能超過100%,使用機械時,避免不了做額外功。實驗的機械效率
;
(3)根據表格數據知,三次提升物體的總重力分別為0.6N、0.9N、1.2N,對應的機械效率為66.7%、75%、80%,可得:用同一滑輪組提升重物,物重越大,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越高。
【分析】(1)根據W有=Gh,計算有用功,利用W總=Fs,計算總功;根據繩子股數和物體移動距離,可以計算繩子的距離;
(2)滑輪組的機械效率低于100%,利用,計算機械效率;
(3)動滑輪相同時,物體重力越大,機械效率越高。
6.(2024八下·灤南期末)在“探究影響滑輪組機械效率的因素”的實驗中,小明用如圖所示的同一滑輪組提升不同個數鉤碼,分別做了如圖所示的三組實驗,實驗數據記錄如表:
次數 鉤碼重 動滑輪重 鉤碼上升的距離 彈簧測力計的示數 彈簧測力計上升的距離 機械效率
(1)在實驗中,測繩端拉力時,應盡量   向上勻速拉動彈簧測力計,且在拉動過程中讀數;
(2)第一次實驗中,克服繩子重力和摩擦力的額外功是  ??;
(3)的數值是   保留一位小數,第次實驗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如圖所示,表格中編號的數值是   ;
(4)多次改變提升的物重測量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的目的是____。
A.減小摩擦
B.多次測量取平均值減小誤差
C.獲得多組數據歸納出物理規律
【答案】(1)豎直
(2)0.01
(3);
(4)C
【知識點】滑輪(組)機械效率的測量實驗
【解析】【解答】(1)實驗中要豎直向上勻速拉動彈簧測力計,是物體升高,此時處于平衡狀態,測力計示數等于拉力大小;
(2)由表中數據可知,第一次實驗中,有用功: W有1=G1h1= 2Nx0.05m=0.1J,總功: W=F1s1= 1Nx0.15m=0.15J,則克服動滑輪重力做的功:W動=G動h1=0.8Nx0.05m=0.04J,由W總=W額 +W有和W額=W動+W摩擦+繩重可得克服繩子重力和摩擦力的額外功是: W摩擦+繩重=W總1-W有1-W動=0.15J-0.1J- 0.04J=0.01J;
(3)第2次實驗中,由所給條件,可得機械效率為:;如圖所示,彈簧測力計的分度值為0.2N,示數為2.4N,即表格中②處數值為2.4;
(4)多次改變提升的物重測量滑輪組的機械效率,是為了進行多次測量,獲得多組數據,總結實驗規律,使實驗結論具有普遍性,故選: C。
故答案為:(1)豎直;(2)0.01;(3)78.4%;2.4N;(4)C。
【分析】(1)實驗中要豎直向上勻速拉動彈簧測力計,使該滑輪組處于平衡狀態;
(2)由W總=W額+W有和W額=W動+W摩擦十繩重可得克服繩子重力和摩擦力的額外功;
(3)第2次實驗中的機械效率,可先求出有用功和總功,再利用公式計算;根據彈簧測力的使用方法讀出示數;
(4)初中物理用實驗探究物理問題時要進行多次實驗,有的是為了多次測量求平均值來減小誤差;有的是多次測量發現變化規律,有的是為了使實驗結論具有普遍性。
7.(2024八下·衡水期末)在生活和生產中,簡單機械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1)為了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小明用如圖1所示的裝置進行實驗。實驗前,杠桿左端下沉,應使右端的平衡螺母向   (選填“左”或“右”)調節,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目的是便于測量    。
(2)如圖2所示,在“測量滑輪組機械效率”的實驗時,應沿豎直方向    拉動彈簧測力計。
實驗中每個鉤碼重為2N,實驗記錄數據如表一所示;
表一:
實驗次數 鉤碼的重力G/N 鉤碼提升的高度h/m 拉力F/N 繩端移動的距離s/m 機械效率η/%
1 2 0.1 0.9 0.3 74.1
2 4 0.1
0.3 83.3
3 6 0.1 2.2 0.3
①由圖2可知,第2次實驗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為    N。
②分析實驗數據可得:用同一滑輪組提升的物體越重,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越    。若提升同一物體時,減小動滑輪的重力,則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ㄟx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3)小明用圖3所示,在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中,實驗記錄數據如表二所示:
表二:
次數 斜面傾角θ 物塊重力G/N 斜面高度h/m 沿斜面拉力F/N 斜面長s/m 斜面的機械效率η
1 30° 5.0 0.6 4.2 1.2 60%
2 30° 3.0 0.6 2.5 1.2 60%
3 45° 3.0 0.8 2.8 1.2 71%
①發現斜面的機械效率與放在斜面上的物體的重力   ?。ㄟx填“有關”或“無關”);
②其他條件相同時,斜面傾角越   ?。ㄟx填“大”或“小”),斜面越省力,斜面的機械效率越    。
【答案】右;力臂的大??;勻速;1.6;大;變大;無關;小;低
【知識點】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滑輪(組)機械效率的測量實驗;斜面機械效率的測量實驗
【解析】【解答】(1)左端低,向右調平衡螺母。在水平位置平衡時,力臂等于相應杠桿的長,讀數方便。
(2)應沿豎直方向勻速拉動測力計,使得測力計處于平衡狀態。示數為1.6N。同一滑輪組提升的物體越重效率越大;當提升同一重物時減小動滑輪的重,則額外功越小,機械效率將變大。
(3)機械效率相同,所以斜面的機械效率與放在斜面上的物體的重力無關。
由數據可得,物重相同時,斜面傾斜角越小,斜面所用拉力越小,越省力,機械效率越低。
【分析】(1)在調平杠桿平衡時,杠桿的哪端高,平衡螺母要向哪端移動;探究杠桿平衡條件時,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這樣方便測量力臂。
(2)沿豎直方向勻速拉動測力計,使得測力計處于平衡狀態,此時測力計的示數為繩子的拉力。同一滑輪組,提升的物體越重,動滑輪的重越小,滑輪組所消耗的額外功越小,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越大。
(3)斜面的機械效率與放在斜面上的物體的重力無關,斜面傾斜角越小,越省力,機械效率越低。
8.(2023八下·城陽期末)許多實驗器材在物理實驗中能被重復利用,斜面就是其中之一,請完成下列利用斜面進行實驗的有關內容。
(1)甲實驗中,小車在不同水平面上運動的過程中,所受阻力越    ,速度變化越慢,若阻力為零,運動的小車將    。
(2)乙實驗中,兩小球的質量    ,兩小球到達水平面時的初始速度   ?。ㄟx填“相同”或“不同”)。
(3)乙實驗中,若水平面是光滑的,則    (選填“能”或“不能”)完成實驗探究目的。
(4)丙實驗中,斜面長為3m,高為1m,物體B重4.5N。用彈簧測力計沿斜面勻速直線拉動B,實驗中彈簧測力計示數如圖所示,則拉力為    N,所測斜面的機械效率為    ,物體受到的摩擦力為    N。
【答案】(1)?。槐3謩蛩僦本€運動狀態
(2)不同;不同
(3)不能
(4)2.5;60%;1
【知識點】探究影響物體動能大小的因素;彈簧測力計及其使用;阻力對物體運動影響的探究實驗;斜面的機械效率;斜面機械效率的測量實驗
【解析】【解答】(1)甲實驗中,水平面由毛巾改為棉布,后改為木板,說明小車與水平面的接觸面越來越粗糙,對小車的阻力越來越??;從小車在水平面上的移動距離越來越遠,說明小車所受阻力越小,速度變化越慢,若阻力為零,運動的小車將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2)乙實驗中,兩小球的質量不同,從木塊被小球推動的距離不同,可知兩小球到達水平面時的初始速度不同。
(3)乙實驗中,若水平面是光滑的,就無法比較兩步實驗中小球動能的大小,不能完成實驗探究目的。
(4)彈簧測力計示數為2.5N,所以拉力為2.5N;將B由斜面底端拉至頂端,根據功的公式,可求拉力做功W=FL=2.5N×3m=7.5N,克服重力做功W有=Gh=4.5N×1m=4.5J;根據機械效率公式,可求斜面的機械效率;W額=W-W有=7.5J-4.5J=3J,根據W額=fL,可求摩擦力。
【分析】探究阻力對運動的影響,是通過改變接觸面的摩擦力改變阻力,通過觀察小車在水平面上運動的距離,來表示阻力對小車運動的影響;探究動能大小與質量的關系,是通過改變物體質量,通過觀察木塊被小球推動的距離,來探究質量對動能的影響;斜面的摩擦力不等于拉力大小,需通過求額外功,再求摩擦力。
9.小明用如圖所示的裝置探究杠桿的機械效率,每個鉤碼的質量為m,O為支點.
(1)他將2只鉤碼懸掛在B點,在A點豎直向上    拉動彈簧測力計,拉力為F1,測得A、B兩點上升的高度分別為h1、h2,則此次杠桿的機械效率為η=     .(用用已知或測量物理量的符號表示)
(2)他將2只鉤碼懸掛在C點,在A點豎直向上勻速拉動彈簧測力計,使C點上升高度為h2,則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將    (大于/等于/小于)F1,此次彈簧測力計做的功將    (大于/等于/小于)第一次做的功,杠桿的機械效率將    (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3)他將3只鉤碼懸掛在C點,在A點豎直向上勻速拉動彈簧測力計,使C點上升高度仍為h2,則第3次杠桿的機械效率與前兩次相比    (最大/最小/三次相等).
(4)本實驗中,影響杠桿機械效率的主要因素是:   
【答案】(1)勻速;
(2)大于;小于;變大
(3)最大
(4)杠桿的自重
【知識點】杠桿機械效率的測量實驗
【解析】【解答】解:(1)探究杠桿的機械效率時,將2只鉤碼懸掛在B點,在A點豎直向上勻速動彈簧測力計,則有用功為W有=Gh2=2mgh2,總功W總=F1h2,則機械效率的表達式η= =.
(2)鉤碼的懸掛點在B點時,由杠杠的平衡條件得F1 OA=G OB;懸掛點移至C點時,由杠杠的平衡條件得F2 OA=G OC;從圖中可以看出,由OB到OC力臂變大,所以彈簧測力計的示數變大,有用功不變,但杠桿提升的高度減小,額外功減小,又因為總功等于額外功與有用功之和,因此此次彈簧測力計做的功將小于第一次做的功,并且有用功與總功的比值變大,即杠桿的機械效率變大.
(3)因為第1與第2的有用功相等,并且第2的額外功小,因為機械效率等于有用功與總功的比值,因此第1的機械效率小于第2的機械效率;
將3只鉤碼懸掛在C點時,物體升高的高度不變,物重增加,由W有=Gh2可得,有用功變大,但杠桿提升的高度與第2相同,額外功與第2相同,又因為機械效率等于有用功與總功的比值,因此第3的機械效率大于第2的機械效率.
綜上所述,第3的機械效率最大.
(4)有用功是提升鉤碼所做的功,額外功主要是克服杠桿重力做的功,影響機械效率的因素主要是有用功和總功所占的比例;提升的鉤碼重一定說明有用功一定,所以影響杠桿機械效率的主要因素是杠桿自身的重力.
故答案為:(1)勻速;;(2)大于;小于;變大;(3)最大;(4)杠桿的自重.
【分析】(1)為了探究杠桿的機械效率,需要在A點沿豎直向上的方向勻速拉動彈簧測力計;這時杠桿克服鉤碼的重力做功,有用功等于克服鉤碼重力做的功,總功等于彈簧測力計的拉力做的功,機械效率等于有用功和總功的比值;
(2)從圖中可以看出,將2只鉤碼懸掛在C點時,重力的力臂大于在B點重力的力臂,而動力臂不變,根據杠桿平衡的條件可知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的變化情況,再分析有用功和額外功的變化,根據總功等于有用功和額外功之和得出彈簧測力計做功的變化情況;
(3)分析有用功、額外功的變化,然后根據機械效率公式即可得出正確結果;
(4)機械效率是有用功和總功的比值,它反映了有用功在總功中所占比例的大小,也反映了額外功所占比例的大小,影響機械效率的因素從有用功和額外功兩方面考慮.
10.如圖所示,利用此實驗裝置測量杠桿的機械效率.實驗時,豎直向上勻速拉動彈簧測力計,使掛在杠桿下面的鉤碼緩緩上升.
(1)實驗中,鉤碼總重G為1.0N,若將杠桿拉至圖中虛線位置,測力計的示數F為    N,鉤碼上升高度h為0.1m,測力計移動距離s為0.3m,則杠桿的機械效率為    %.請寫出使用該杠桿做額外功的一個原因:  ?。?br/>(2)為了進一步研究“杠桿的機械效率與哪些因素有關”,某同學用該實驗裝置,先后將鉤碼掛在A、B兩點,測量并計算得到下表所示的兩組數據:
次數 鉤碼 懸掛點 鉤碼總重 G/N 鉤碼移動距離 h/m 拉力 F/N 測力計移動距離 s/m 機械效率 η/%
1 B點 2.0 0.15 1.2 0.30 83.3
2 A點 1.5 0.10 0.7 0.30 71.4
根據表中數據,你能否得出“杠桿的機械效率與所掛鉤碼的重有關,鉤碼越重杠桿的機械效率越高”的結論?答:    (選填:能、否或不能確定);請簡要說明你做出判斷的兩條理由:①    ;②   .
【答案】(1)0.5;66.7;由于使用杠桿時需要克服摩擦做功(或克服杠桿的重做功)
(2)不能;兩次實驗時鉤碼沒有掛在同一位置;僅根據一次實驗數據得出結論是不科學的
【知識點】杠桿機械效率的測量實驗
【解析】【解答】解:(1)彈簧測力計每一個大格代表1N,每一個小格代表0.1N,指針指在第5個小格,所以示數為0.5N;
用杠桿提起貨物,對貨物做的功是有用功,W有用=Gh=1N×0.1m=0.1J;
對整個杠桿做的功是總功,W總=Fs=0.5N×0.3m=0.15J;
則杠桿的機械效率:
額外功產生的原因:由于使用杠桿時克服杠桿的重做功、克服摩擦做功.
(2)根據表中的實驗數據不能得出實驗結論;
原因:分析機械效率的影響因素采取控制變量法,研究提起的物重和機械效率的關系時,應保持鉤碼掛的位置不變;應進行多次實驗,分析多組數據,才能得出正確結論,僅根據一次實驗數據得出結論是不科學的.
故答案為:(1)0.5;66.7;由于使用杠桿時需要克服摩擦做功(或克服杠桿的重做功);
(2)不能;①兩次實驗時鉤碼沒有掛在同一位置;②僅根據一次實驗數據得出結論是不科學的.
【分析】(1)明確彈簧測力計每一個大格和每一個小格代表的數值,正確讀數;
根據公式進行計算:
W有=Gh,W總=Fs,
額外功產生的原因:克服機械的重做功、克服摩擦做功.
(2)通過探究實驗時,應進行多次實驗,分析多組數據,才能得出正確結論;分析機械效率的影響因素采取控制變量法.
11.(2023八下·涿州期末)斜面是一種省力機械,斜面的省力情況與哪些因素有關呢?小明做了如下猜想:
猜想1:斜面的省力情況與斜面的表面材料有關;
猜想2:斜面的省力情況與斜面的傾斜程度有關;
猜想3:斜面的省力情況與物體受到的重力大小有關;
小明為驗證上述猜想,利用如圖所示的裝置進行了實驗,物體在沿斜面拉力的作用下做勻速直線運動,實驗數據記錄如下。
實驗序號 1 2 3 4 5 6
斜面傾角/° 30 30 30 30 45 60
斜面的表面材料 木板 毛巾 木板 木板 木板 木板
物塊重G/N 2.0 2.0 4.0 6.0 2.0 2.0
沿斜面拉力F/N 1.35 1.52 2.70 4.05 1.52 1.70
根據實驗數據,回答下列問題:
(1)通過對比實驗1,2中的數據可知使用斜面省力的情況與斜面的    有關。
(2)通過對比實驗1、5、6中的數據,得出的結論是:在其他條件相同時,   ,提升物體越省力。
(3)為驗證猜想3,小明做了實驗    (填寫實驗序號),分析實驗數據后,他認為這幾次實驗省力情況相同,依據是沿斜面的拉力與物塊重力比值   ?。ā跋嗟取被颉安坏取保?br/>(4)完成實驗后,小明沿斜面用1.8N的拉力將重為4N的物體從斜面底端勻速拉到了頂端,已知斜面長1.2m、高0.3m,則斜面的機械效率是    。
【答案】(1)表面材料
(2)斜面的傾斜程度越小
(3)1、3、4;相等
(4)56%
【知識點】斜面機械效率的測量實驗
【解析】【解答】(1)根據表格數據1、2可知,其他因素相同,只有斜面的表面材料不同,那么得到:使用斜面省力的情況與斜面的表面材料有關;
(2)根據表格數據1、5、6可知,斜面的傾角越小,則拉力越小,那么得到:在其他條件相同時,斜面的傾斜程度越小,提升物體越省力。
(3)為了驗證猜想3,即探究斜面的省力情況與物體重力的大小關系時,需要控制其它因素相同,只改變物體重力,故選實驗1、3、4。計算出它們的拉力和重力的比值相等,因此省力情況相同。
(4)對物體做的有用功W有=Gh=4N×0.3m=1.2J,對物體做的總功:W總=Fs=1.8N×1.2m=2.16J,則斜面的機械效率:。
【分析】(1)根據表格數據,分析是按1、2中哪個因素不同即可;
(2)根據表格數據,分析實驗1、5、6中哪個因素不同,并根據數據分析它和省力之間的關系;
(3)根據控制變量法的要求選擇對照實驗。計算出實驗數據中拉力與重力的比值,最后比較即可。
(4)根據W有=Gh計算有用功,根據W總=Fs計算總功,最后根據計算斜面的機械效率。
12.(2022八下·永吉期末)如圖所示是某一學習小組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實驗裝置及實驗數據記錄表:
次數 傾角 G/N h/m F/N s/m W有/J W總/J η/%
1 45° 1 0.7 0.9 1 0.7 0.9 77.8
2 30° 1 0.5 0.7 1 0.5 0.7 71.4
3 30° 2 0.5 1.4 1 1 1.4  
(1)表格中缺少一個數據,請補充完整:  ?。ūA粢晃恍担?br/>(2)對比實驗1、2的數據得出結論:斜面傾角越小越省力,其機械效率越   ;
(3)通過對比實驗   的數據(選填實驗次數),得出的結論是:對于同一斜面,機械效率與所拉物體的重力  ?。ㄟx填“有關”或“無關”)。
【答案】(1)71.4
(2)小
(3)2、3;無關
【知識點】斜面機械效率的測量實驗
【解析】【解答】(1)由表中第3次數據可知,斜面的機械效率為
(2)由實驗1、2的數據可知,第2次斜面傾角較小,拉力較小,機械效率較小,可以得到斜面傾角越小越省力,其機械效率越小。
(3)由2、3實驗數據可知,斜面的傾角相同,物體的重力大小不同,斜面的機械效率相同,可以得到對于同一斜面,機械效率與所拉物體的重力無關。
【分析】根據,求出斜面的機械效率;
(2)斜面傾角越小越省力,其機械效率越小;
(3)對于同一斜面,機械效率與所拉物體的重力無關。
1 / 1機械效率的測量實驗——人教版八下物理重難點復習
一、選擇題
1.(滑輪(組)機械效率的測量實驗)用同一滑輪組提升同一重物,第一次將重物提高h米.第二次將重物提高2h米.不考慮摩擦,比較兩次實驗滑輪組的機械效率,則( ?。?br/>A.第二次有用功是第一次的2倍,因為機械效率增大一倍
B.第二次總功是第一次的2倍,因此機械效率減為一半
C.第二次提升動滑輪做的額外功增大一倍,所以機械效率減為一半
D.兩次實驗滑輪組機械效率相同
二、填空題
2.(2024八下·洪山期末) 在“測滑輪組機械效率”的實驗中,小順用一個定滑輪和一個動滑輪組成滑輪組,進行了多次實驗,實驗數據如下表所示。
實驗序號 鉤碼重/N 鉤碼上升的高度/m 繩端的拉力/N 繩端移動的距離/m 機械效率
1 2 0.10 1.0 0.3 66.7%
2 4 0.10 1.7 0.3
3 6 0.10 2.4 0.3 83.3%
4 2 0.05 1.0 0.15 66.7%
5 2 0.15 1.0 0.45 66.7%
(1)實驗所用滑輪組的繞線方式為  ?。ㄟx填“甲”或“乙”);
(2)第2次實驗中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為  ?。?br/>(3)①分析表中1、4、5三次實驗的數據可知,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與重物上升的高度   (選填“無關”或“有關”);
②分析表中   (填實驗序號)三次實驗的數據可知,使用同一滑輪組,提升重物的重力越大,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越高。
3.(2024八下·揭西期末)彈簧測力計在多個力學實驗中都有重要的應用。如圖甲,在測量滑輪組機械效率的實驗中,應豎直向上   拉動彈簧測力計以確保準確測量。如圖乙,在估測大氣壓值的實驗中,為確保準確性,彈簧測力計應在  ?。ㄟx填“豎直”或“水平”)方向進行調零。如圖丙,在測量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實驗中,當木塊沿水平方向做勻速直線運動時,根據   的原理,可以確定木塊所受的滑動摩擦力大小等于彈簧測力計的示數。
三、實驗探究題
4.(2024八下·深圳期末)實驗小組在測滑輪組機械效率的實驗中,實驗裝置如圖所示,得到的數據如表所示。
實驗次數 1 2 3
鉤碼重G/N 4 4 6
鉤碼上升的高度h/m 0.1 0.1 0.2
繩端拉力F/N 1.8 1.6 2.4
繩端上移的距離s/m 0.3 0.4 0.6
機械效率 74.1% 62.5% 83.3%
(1)通過表中數據可分析出第2次實驗是用圖  ?。ㄟx填“甲”“乙”“丙”)所示裝置做的實驗;
(2)比較第1次和第3次實驗可得出結論:使用同一滑輪組,提升的物體重力越大,機械效率越  ??;
(3)采用圖丙裝置提升同一物體,改變動滑輪重G進行多次實驗,獲得數據并繪制出如丁圖所示的圖像。分析圖像中的A點可知,被提升物體所受的重力為   N(忽略繩重和摩擦);
(4)另一創新小組使用甲裝置,用重為4N、6N的物體進行了兩次實驗,每次測得的機械效率均大于表中數據,該小組測量值偏大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選填字母)。
A.測拉力時,彈簧測力計未調零,指針指在零刻度線下方
B.測量拉力時,彈簧測力計處于靜止狀態
5.(2024八下·湛江期末)某物理興趣小組在測量滑輪組的機械效率,實驗過程如下:
①用彈簧測力計測量沙和袋所受總重力G并填入表格。
②按圖安裝滑輪組,分別記下沙袋和繩端的位置。
③勻速拉動彈簧測力計,使沙袋升高,讀出拉力F的值,用刻度尺測出沙袋上升的高度h和繩端移動的距離s,將這三個量填入表格。
④算出有用功W有,總功W總,機械效率η。
⑤改變沙袋中沙子的重量,重復上面的實驗。
次數 沙和袋所受總重力G/N 提升高度 h/m 有用功W有/J 拉力F/N 繩端移動的距離s/m 總功W總/J 機械效率η
1 0.6 0.2 ① 0.3 0.6 ② 66.7%
2 0.9 0.2 0.18 0.4 ③ 0.24 75%
3 1.2 0.2 0.24 0.5 0.6 0.30 125%
請根據實驗過程和實驗記錄,思考并回答:
(1)請將表格內的數據補充完整:①   、②   、③  ??;
(2)小張沒有通過計算就發現表格中有一數據明顯錯誤,它是第   次實驗的數據,這數據應該為   ;
(3)改正后,分析三次實驗中的數據,可以發現用同一個滑輪組提升重物,物重越大,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
6.(2024八下·灤南期末)在“探究影響滑輪組機械效率的因素”的實驗中,小明用如圖所示的同一滑輪組提升不同個數鉤碼,分別做了如圖所示的三組實驗,實驗數據記錄如表:
次數 鉤碼重 動滑輪重 鉤碼上升的距離 彈簧測力計的示數 彈簧測力計上升的距離 機械效率
(1)在實驗中,測繩端拉力時,應盡量   向上勻速拉動彈簧測力計,且在拉動過程中讀數;
(2)第一次實驗中,克服繩子重力和摩擦力的額外功是  ??;
(3)的數值是   保留一位小數,第次實驗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如圖所示,表格中編號的數值是  ??;
(4)多次改變提升的物重測量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的目的是____。
A.減小摩擦
B.多次測量取平均值減小誤差
C.獲得多組數據歸納出物理規律
7.(2024八下·衡水期末)在生活和生產中,簡單機械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1)為了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小明用如圖1所示的裝置進行實驗。實驗前,杠桿左端下沉,應使右端的平衡螺母向  ?。ㄟx填“左”或“右”)調節,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目的是便于測量    。
(2)如圖2所示,在“測量滑輪組機械效率”的實驗時,應沿豎直方向    拉動彈簧測力計。
實驗中每個鉤碼重為2N,實驗記錄數據如表一所示;
表一:
實驗次數 鉤碼的重力G/N 鉤碼提升的高度h/m 拉力F/N 繩端移動的距離s/m 機械效率η/%
1 2 0.1 0.9 0.3 74.1
2 4 0.1
0.3 83.3
3 6 0.1 2.2 0.3
①由圖2可知,第2次實驗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為    N。
②分析實驗數據可得:用同一滑輪組提升的物體越重,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越    。若提升同一物體時,減小動滑輪的重力,則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ㄟx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3)小明用圖3所示,在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中,實驗記錄數據如表二所示:
表二:
次數 斜面傾角θ 物塊重力G/N 斜面高度h/m 沿斜面拉力F/N 斜面長s/m 斜面的機械效率η
1 30° 5.0 0.6 4.2 1.2 60%
2 30° 3.0 0.6 2.5 1.2 60%
3 45° 3.0 0.8 2.8 1.2 71%
①發現斜面的機械效率與放在斜面上的物體的重力    (選填“有關”或“無關”);
②其他條件相同時,斜面傾角越   ?。ㄟx填“大”或“小”),斜面越省力,斜面的機械效率越    。
8.(2023八下·城陽期末)許多實驗器材在物理實驗中能被重復利用,斜面就是其中之一,請完成下列利用斜面進行實驗的有關內容。
(1)甲實驗中,小車在不同水平面上運動的過程中,所受阻力越    ,速度變化越慢,若阻力為零,運動的小車將    。
(2)乙實驗中,兩小球的質量    ,兩小球到達水平面時的初始速度    (選填“相同”或“不同”)。
(3)乙實驗中,若水平面是光滑的,則   ?。ㄟx填“能”或“不能”)完成實驗探究目的。
(4)丙實驗中,斜面長為3m,高為1m,物體B重4.5N。用彈簧測力計沿斜面勻速直線拉動B,實驗中彈簧測力計示數如圖所示,則拉力為    N,所測斜面的機械效率為    ,物體受到的摩擦力為    N。
9.小明用如圖所示的裝置探究杠桿的機械效率,每個鉤碼的質量為m,O為支點.
(1)他將2只鉤碼懸掛在B點,在A點豎直向上    拉動彈簧測力計,拉力為F1,測得A、B兩點上升的高度分別為h1、h2,則此次杠桿的機械效率為η=     .(用用已知或測量物理量的符號表示)
(2)他將2只鉤碼懸掛在C點,在A點豎直向上勻速拉動彈簧測力計,使C點上升高度為h2,則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將    (大于/等于/小于)F1,此次彈簧測力計做的功將    (大于/等于/小于)第一次做的功,杠桿的機械效率將    (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3)他將3只鉤碼懸掛在C點,在A點豎直向上勻速拉動彈簧測力計,使C點上升高度仍為h2,則第3次杠桿的機械效率與前兩次相比    (最大/最小/三次相等).
(4)本實驗中,影響杠桿機械效率的主要因素是:   
10.如圖所示,利用此實驗裝置測量杠桿的機械效率.實驗時,豎直向上勻速拉動彈簧測力計,使掛在杠桿下面的鉤碼緩緩上升.
(1)實驗中,鉤碼總重G為1.0N,若將杠桿拉至圖中虛線位置,測力計的示數F為    N,鉤碼上升高度h為0.1m,測力計移動距離s為0.3m,則杠桿的機械效率為    %.請寫出使用該杠桿做額外功的一個原因:  ?。?br/>(2)為了進一步研究“杠桿的機械效率與哪些因素有關”,某同學用該實驗裝置,先后將鉤碼掛在A、B兩點,測量并計算得到下表所示的兩組數據:
次數 鉤碼 懸掛點 鉤碼總重 G/N 鉤碼移動距離 h/m 拉力 F/N 測力計移動距離 s/m 機械效率 η/%
1 B點 2.0 0.15 1.2 0.30 83.3
2 A點 1.5 0.10 0.7 0.30 71.4
根據表中數據,你能否得出“杠桿的機械效率與所掛鉤碼的重有關,鉤碼越重杠桿的機械效率越高”的結論?答:    (選填:能、否或不能確定);請簡要說明你做出判斷的兩條理由:①    ;②  ?。?br/>11.(2023八下·涿州期末)斜面是一種省力機械,斜面的省力情況與哪些因素有關呢?小明做了如下猜想:
猜想1:斜面的省力情況與斜面的表面材料有關;
猜想2:斜面的省力情況與斜面的傾斜程度有關;
猜想3:斜面的省力情況與物體受到的重力大小有關;
小明為驗證上述猜想,利用如圖所示的裝置進行了實驗,物體在沿斜面拉力的作用下做勻速直線運動,實驗數據記錄如下。
實驗序號 1 2 3 4 5 6
斜面傾角/° 30 30 30 30 45 60
斜面的表面材料 木板 毛巾 木板 木板 木板 木板
物塊重G/N 2.0 2.0 4.0 6.0 2.0 2.0
沿斜面拉力F/N 1.35 1.52 2.70 4.05 1.52 1.70
根據實驗數據,回答下列問題:
(1)通過對比實驗1,2中的數據可知使用斜面省力的情況與斜面的    有關。
(2)通過對比實驗1、5、6中的數據,得出的結論是:在其他條件相同時,   ,提升物體越省力。
(3)為驗證猜想3,小明做了實驗   ?。ㄌ顚憣嶒炐蛱枺治鰧嶒灁祿螅J為這幾次實驗省力情況相同,依據是沿斜面的拉力與物塊重力比值    (“相等”或“不等”)。
(4)完成實驗后,小明沿斜面用1.8N的拉力將重為4N的物體從斜面底端勻速拉到了頂端,已知斜面長1.2m、高0.3m,則斜面的機械效率是    。
12.(2022八下·永吉期末)如圖所示是某一學習小組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實驗裝置及實驗數據記錄表:
次數 傾角 G/N h/m F/N s/m W有/J W總/J η/%
1 45° 1 0.7 0.9 1 0.7 0.9 77.8
2 30° 1 0.5 0.7 1 0.5 0.7 71.4
3 30° 2 0.5 1.4 1 1 1.4  
(1)表格中缺少一個數據,請補充完整:  ?。ūA粢晃恍担?;
(2)對比實驗1、2的數據得出結論:斜面傾角越小越省力,其機械效率越  ??;
(3)通過對比實驗   的數據(選填實驗次數),得出的結論是:對于同一斜面,機械效率與所拉物體的重力  ?。ㄟx填“有關”或“無關”)。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識點】滑輪(組)機械效率的測量實驗
【解析】【解答】解:機械效率是指有用功占總功的百分比,對滑輪組來說,有幾段繩子在拉重物,繩端移動的距離S就是重物移動距離h的幾倍.故機械效率:η= = = = (n為拉重物的繩子段數),所以用同一滑輪組提同一重物,兩次提升的高度,在不考慮摩擦時,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相同.
故選D.
【分析】機械效率是指有用功占總功的百分比.
滑輪組的有用功是指重物被提升所做的功,即W有用=Gh.
滑輪組的總功是繩子末端拉力所做的功,即W總=FS
滑輪組的額外功是指使用滑輪組時,拉升動滑輪、克服摩擦所做的功.
2.【答案】(1)乙
(2)78.4%
(3)無關;123
【知識點】滑輪(組)機械效率的測量實驗
【解析】【解答】(1)表中數據所示,繩端移動距離是物體提升高度的3倍,所以有3股繩子,乙滑輪組符合;
(2)滑輪組機械效率:;
(3)①通過比較實驗1、4、5三次數據可得出:使用同一滑輪組提升相同重物,物體上升的高度不同,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相同,所以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與重物上升高度無關;
②由1、2、3三次數據可得出機械效率可得,同一滑輪組,提升重物越重,滑輪組機械效率越高。
【分析】(1)據圖表滑輪組中的繩子股數解答;
(2)滑輪組的機械效率即可;
(3)根據表格中的數據,利用控制變量法得出結論。同一滑輪組,提升重物越重,滑輪組機械效率越高。
3.【答案】勻速;水平;二力平衡
【知識點】彈簧測力計及其使用;二力平衡的條件及其應用;探究影響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實驗;滑輪(組)機械效率的測量實驗
【解析】【解答】(1)物體勻速直線運動拉力不變,在測滑輪組機械效率時,彈簧測力計勻速豎直向上時受力平衡便于讀數。
(2)圖乙實驗中彈簧測力計在水平方向使用,彈簧測力計在哪個方向上使用就在哪個方向上進行調零,所以應先將彈簧測力計在水平方向進行調零。
(3)圖丙實驗中,根據二力平衡,要測出木塊運動時所受到的滑動摩擦力,應讓彈簧測力計沿水平方向拉動木塊做勻速直線運動,木塊所受滑動摩擦力的大小等于彈簧測力計的示數。
【分析】根據彈簧測力計根據所測力的方向調零;當物體被勻速拉動時受力平衡,測力計示數相對穩定。
4.【答案】(1)乙
(2)高
(3)3
(4)B
【知識點】滑輪(組)機械效率的測量實驗
【解析】【解答】測滑輪組機械效率的實驗中,
(1)根據數據,實驗2中,物體升高0.1m,繩端移動距離為0.4m,則,
物體和動滑輪的總重由4段繩子承擔,用乙滑輪組做的實驗。
(2)根據實驗1和3可知,使用的是同一滑輪組,而提升的物體越重,機械效率的數值越大,結論是使用同一滑輪組,物體越重,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越高。
(3)根據圖丙,忽略繩重和摩擦,根據
當動滑輪重為1N時,機械效率為75%,則,可得
(4)A.測拉力時,彈簧測力計未調零,指針指在零刻度線下方,則測得的拉力偏大,由
,可知,測得的機械效率將偏小,故A不符合題意;
B.測量拉力時,彈簧測力計處于靜止狀態,繩子與滑輪間的摩擦力變小,則測得的拉力偏小,由
,可知,測得的機械效率將偏大,故B符合題意。
故選B。
【分析】(1)根據滑輪組繩子移動的距離和物體移動距離的關系,判斷繩子股數;
(2)動滑輪重力相同時,物體重力越大, 機械效率越大;
(3)根據,可以計算物體重力大??;
(4)測量機械效率時,若測力計靜止,不能測量繩子和滑輪間的摩擦力,機械效率偏大。
(1)實驗2中,物體升高0.1m,繩端移動距離為0.4m
物體和動滑輪的總重由4段繩子承擔,所以第2次實驗是用乙滑輪組做的實驗。
(2)由實驗1和實驗3可知,使用的是同一滑輪組,而提升的物體越重,機械效率的數值越大,所以結論是使用同一滑輪組,物體越重,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越高。
(3)由圖丙可知,忽略繩重和摩擦,根據
由圖丁裝置知,當動滑輪重為1N時,機械效率為75%,則
故被提升物體所受的重力
(4)A.測拉力時,彈簧測力計未調零,指針指在零刻度線下方,則測得的拉力偏大,由
可知,測得的機械效率將偏小,故A不符合題意;
B.測量拉力時,彈簧測力計處于靜止狀態,繩子與滑輪間的摩擦力變小,則測得的拉力偏小,由
可知,測得的機械效率將偏大,故B符合題意。
故選B。
5.【答案】0.12;0.18;0.6;3;80%;越高
【知識點】滑輪(組)機械效率的測量實驗
【解析】【解答】測量滑輪組的機械效率時,(1)根據表格數據,第一次實驗所做的有用功:W有=Gh=0.6N×0.2m=0.12J,
第一次實驗所做的總功:W總=Fs=0.3N×0.6m=0.18J;
根據圖像,滑輪組有3根繩子,第二次實驗中物體的高度為0.2m,繩端移動的距離
s1=3h1=3×0.2m=0.6m;
(2)分析表格數據,第三次實驗的機械效率為125%,明顯錯誤,機械效率不可能超過100%,使用機械時,避免不了做額外功。實驗的機械效率
;
(3)根據表格數據知,三次提升物體的總重力分別為0.6N、0.9N、1.2N,對應的機械效率為66.7%、75%、80%,可得:用同一滑輪組提升重物,物重越大,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越高。
【分析】(1)根據W有=Gh,計算有用功,利用W總=Fs,計算總功;根據繩子股數和物體移動距離,可以計算繩子的距離;
(2)滑輪組的機械效率低于100%,利用,計算機械效率;
(3)動滑輪相同時,物體重力越大,機械效率越高。
6.【答案】(1)豎直
(2)0.01
(3);
(4)C
【知識點】滑輪(組)機械效率的測量實驗
【解析】【解答】(1)實驗中要豎直向上勻速拉動彈簧測力計,是物體升高,此時處于平衡狀態,測力計示數等于拉力大?。?br/>(2)由表中數據可知,第一次實驗中,有用功: W有1=G1h1= 2Nx0.05m=0.1J,總功: W=F1s1= 1Nx0.15m=0.15J,則克服動滑輪重力做的功:W動=G動h1=0.8Nx0.05m=0.04J,由W總=W額 +W有和W額=W動+W摩擦+繩重可得克服繩子重力和摩擦力的額外功是: W摩擦+繩重=W總1-W有1-W動=0.15J-0.1J- 0.04J=0.01J;
(3)第2次實驗中,由所給條件,可得機械效率為:;如圖所示,彈簧測力計的分度值為0.2N,示數為2.4N,即表格中②處數值為2.4;
(4)多次改變提升的物重測量滑輪組的機械效率,是為了進行多次測量,獲得多組數據,總結實驗規律,使實驗結論具有普遍性,故選: C。
故答案為:(1)豎直;(2)0.01;(3)78.4%;2.4N;(4)C。
【分析】(1)實驗中要豎直向上勻速拉動彈簧測力計,使該滑輪組處于平衡狀態;
(2)由W總=W額+W有和W額=W動+W摩擦十繩重可得克服繩子重力和摩擦力的額外功;
(3)第2次實驗中的機械效率,可先求出有用功和總功,再利用公式計算;根據彈簧測力的使用方法讀出示數;
(4)初中物理用實驗探究物理問題時要進行多次實驗,有的是為了多次測量求平均值來減小誤差;有的是多次測量發現變化規律,有的是為了使實驗結論具有普遍性。
7.【答案】右;力臂的大?。粍蛩?;1.6;大;變大;無關;??;低
【知識點】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滑輪(組)機械效率的測量實驗;斜面機械效率的測量實驗
【解析】【解答】(1)左端低,向右調平衡螺母。在水平位置平衡時,力臂等于相應杠桿的長,讀數方便。
(2)應沿豎直方向勻速拉動測力計,使得測力計處于平衡狀態。示數為1.6N。同一滑輪組提升的物體越重效率越大;當提升同一重物時減小動滑輪的重,則額外功越小,機械效率將變大。
(3)機械效率相同,所以斜面的機械效率與放在斜面上的物體的重力無關。
由數據可得,物重相同時,斜面傾斜角越小,斜面所用拉力越小,越省力,機械效率越低。
【分析】(1)在調平杠桿平衡時,杠桿的哪端高,平衡螺母要向哪端移動;探究杠桿平衡條件時,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這樣方便測量力臂。
(2)沿豎直方向勻速拉動測力計,使得測力計處于平衡狀態,此時測力計的示數為繩子的拉力。同一滑輪組,提升的物體越重,動滑輪的重越小,滑輪組所消耗的額外功越小,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越大。
(3)斜面的機械效率與放在斜面上的物體的重力無關,斜面傾斜角越小,越省力,機械效率越低。
8.【答案】(1)?。槐3謩蛩僦本€運動狀態
(2)不同;不同
(3)不能
(4)2.5;60%;1
【知識點】探究影響物體動能大小的因素;彈簧測力計及其使用;阻力對物體運動影響的探究實驗;斜面的機械效率;斜面機械效率的測量實驗
【解析】【解答】(1)甲實驗中,水平面由毛巾改為棉布,后改為木板,說明小車與水平面的接觸面越來越粗糙,對小車的阻力越來越??;從小車在水平面上的移動距離越來越遠,說明小車所受阻力越小,速度變化越慢,若阻力為零,運動的小車將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2)乙實驗中,兩小球的質量不同,從木塊被小球推動的距離不同,可知兩小球到達水平面時的初始速度不同。
(3)乙實驗中,若水平面是光滑的,就無法比較兩步實驗中小球動能的大小,不能完成實驗探究目的。
(4)彈簧測力計示數為2.5N,所以拉力為2.5N;將B由斜面底端拉至頂端,根據功的公式,可求拉力做功W=FL=2.5N×3m=7.5N,克服重力做功W有=Gh=4.5N×1m=4.5J;根據機械效率公式,可求斜面的機械效率;W額=W-W有=7.5J-4.5J=3J,根據W額=fL,可求摩擦力。
【分析】探究阻力對運動的影響,是通過改變接觸面的摩擦力改變阻力,通過觀察小車在水平面上運動的距離,來表示阻力對小車運動的影響;探究動能大小與質量的關系,是通過改變物體質量,通過觀察木塊被小球推動的距離,來探究質量對動能的影響;斜面的摩擦力不等于拉力大小,需通過求額外功,再求摩擦力。
9.【答案】(1)勻速;
(2)大于;小于;變大
(3)最大
(4)杠桿的自重
【知識點】杠桿機械效率的測量實驗
【解析】【解答】解:(1)探究杠桿的機械效率時,將2只鉤碼懸掛在B點,在A點豎直向上勻速動彈簧測力計,則有用功為W有=Gh2=2mgh2,總功W總=F1h2,則機械效率的表達式η= =.
(2)鉤碼的懸掛點在B點時,由杠杠的平衡條件得F1 OA=G OB;懸掛點移至C點時,由杠杠的平衡條件得F2 OA=G OC;從圖中可以看出,由OB到OC力臂變大,所以彈簧測力計的示數變大,有用功不變,但杠桿提升的高度減小,額外功減小,又因為總功等于額外功與有用功之和,因此此次彈簧測力計做的功將小于第一次做的功,并且有用功與總功的比值變大,即杠桿的機械效率變大.
(3)因為第1與第2的有用功相等,并且第2的額外功小,因為機械效率等于有用功與總功的比值,因此第1的機械效率小于第2的機械效率;
將3只鉤碼懸掛在C點時,物體升高的高度不變,物重增加,由W有=Gh2可得,有用功變大,但杠桿提升的高度與第2相同,額外功與第2相同,又因為機械效率等于有用功與總功的比值,因此第3的機械效率大于第2的機械效率.
綜上所述,第3的機械效率最大.
(4)有用功是提升鉤碼所做的功,額外功主要是克服杠桿重力做的功,影響機械效率的因素主要是有用功和總功所占的比例;提升的鉤碼重一定說明有用功一定,所以影響杠桿機械效率的主要因素是杠桿自身的重力.
故答案為:(1)勻速;;(2)大于;小于;變大;(3)最大;(4)杠桿的自重.
【分析】(1)為了探究杠桿的機械效率,需要在A點沿豎直向上的方向勻速拉動彈簧測力計;這時杠桿克服鉤碼的重力做功,有用功等于克服鉤碼重力做的功,總功等于彈簧測力計的拉力做的功,機械效率等于有用功和總功的比值;
(2)從圖中可以看出,將2只鉤碼懸掛在C點時,重力的力臂大于在B點重力的力臂,而動力臂不變,根據杠桿平衡的條件可知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的變化情況,再分析有用功和額外功的變化,根據總功等于有用功和額外功之和得出彈簧測力計做功的變化情況;
(3)分析有用功、額外功的變化,然后根據機械效率公式即可得出正確結果;
(4)機械效率是有用功和總功的比值,它反映了有用功在總功中所占比例的大小,也反映了額外功所占比例的大小,影響機械效率的因素從有用功和額外功兩方面考慮.
10.【答案】(1)0.5;66.7;由于使用杠桿時需要克服摩擦做功(或克服杠桿的重做功)
(2)不能;兩次實驗時鉤碼沒有掛在同一位置;僅根據一次實驗數據得出結論是不科學的
【知識點】杠桿機械效率的測量實驗
【解析】【解答】解:(1)彈簧測力計每一個大格代表1N,每一個小格代表0.1N,指針指在第5個小格,所以示數為0.5N;
用杠桿提起貨物,對貨物做的功是有用功,W有用=Gh=1N×0.1m=0.1J;
對整個杠桿做的功是總功,W總=Fs=0.5N×0.3m=0.15J;
則杠桿的機械效率:
額外功產生的原因:由于使用杠桿時克服杠桿的重做功、克服摩擦做功.
(2)根據表中的實驗數據不能得出實驗結論;
原因:分析機械效率的影響因素采取控制變量法,研究提起的物重和機械效率的關系時,應保持鉤碼掛的位置不變;應進行多次實驗,分析多組數據,才能得出正確結論,僅根據一次實驗數據得出結論是不科學的.
故答案為:(1)0.5;66.7;由于使用杠桿時需要克服摩擦做功(或克服杠桿的重做功);
(2)不能;①兩次實驗時鉤碼沒有掛在同一位置;②僅根據一次實驗數據得出結論是不科學的.
【分析】(1)明確彈簧測力計每一個大格和每一個小格代表的數值,正確讀數;
根據公式進行計算:
W有=Gh,W總=Fs,
額外功產生的原因:克服機械的重做功、克服摩擦做功.
(2)通過探究實驗時,應進行多次實驗,分析多組數據,才能得出正確結論;分析機械效率的影響因素采取控制變量法.
11.【答案】(1)表面材料
(2)斜面的傾斜程度越小
(3)1、3、4;相等
(4)56%
【知識點】斜面機械效率的測量實驗
【解析】【解答】(1)根據表格數據1、2可知,其他因素相同,只有斜面的表面材料不同,那么得到:使用斜面省力的情況與斜面的表面材料有關;
(2)根據表格數據1、5、6可知,斜面的傾角越小,則拉力越小,那么得到:在其他條件相同時,斜面的傾斜程度越小,提升物體越省力。
(3)為了驗證猜想3,即探究斜面的省力情況與物體重力的大小關系時,需要控制其它因素相同,只改變物體重力,故選實驗1、3、4。計算出它們的拉力和重力的比值相等,因此省力情況相同。
(4)對物體做的有用功W有=Gh=4N×0.3m=1.2J,對物體做的總功:W總=Fs=1.8N×1.2m=2.16J,則斜面的機械效率:。
【分析】(1)根據表格數據,分析是按1、2中哪個因素不同即可;
(2)根據表格數據,分析實驗1、5、6中哪個因素不同,并根據數據分析它和省力之間的關系;
(3)根據控制變量法的要求選擇對照實驗。計算出實驗數據中拉力與重力的比值,最后比較即可。
(4)根據W有=Gh計算有用功,根據W總=Fs計算總功,最后根據計算斜面的機械效率。
12.【答案】(1)71.4
(2)小
(3)2、3;無關
【知識點】斜面機械效率的測量實驗
【解析】【解答】(1)由表中第3次數據可知,斜面的機械效率為
(2)由實驗1、2的數據可知,第2次斜面傾角較小,拉力較小,機械效率較小,可以得到斜面傾角越小越省力,其機械效率越小。
(3)由2、3實驗數據可知,斜面的傾角相同,物體的重力大小不同,斜面的機械效率相同,可以得到對于同一斜面,機械效率與所拉物體的重力無關。
【分析】根據,求出斜面的機械效率;
(2)斜面傾角越小越省力,其機械效率越??;
(3)對于同一斜面,機械效率與所拉物體的重力無關。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定边县| 亳州市| 皋兰县| 丽水市| 房山区| 宝清县| 五大连池市| 江达县| 吉水县| 寻甸| 平乐县| 库伦旗| 灵山县| 托克逊县| 德保县| 无极县| 海城市| 庄河市| 安福县| 博兴县| 安丘市| 霍山县| 东光县| 敦煌市| 那曲县| 苍溪县| 犍为县| 诸暨市| 临夏县| 龙南县| 陈巴尔虎旗| 左云县| 娄底市| 治多县| 平度市| 金堂县| 旬阳县| 万山特区| 托克托县| 汉沽区| 永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