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教科版(2017秋)三年級科學(xué)下冊(第三單元)期末備考真題分類匯編專題05 實驗題(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教科版(2017秋)三年級科學(xué)下冊(第三單元)期末備考真題分類匯編專題05 實驗題(含答案)

資源簡介

中小學(xué)教育資源及組卷應(yīng)用平臺
三年級科學(xué)下冊(第三單元)期末備考真題分類匯編專題
05 實驗題
1.(23-24三年級下·山東菏澤·期末)辰辰要模擬月球上環(huán)形山的形成,準備了沙子和大小不同的球,使球從同一高度落下,形成的“環(huán)形山” (填“大小”或“顏色”)不同。她又用大小相同、重量不同的球?qū)嶒灪蟀l(fā)現(xiàn), (填“輕”或“重”)的球形成的“環(huán)形山”更深。這個實驗屬于 實驗(填“模擬”或“對比”)。
2.(22-23三年級下·湖北荊州·期末)讓我們模仿古人,制作一個簡易的日晷吧!
(1)日晷:觀測 的工具。
(2)在一個平板上,貼上畫有 的觀察紙,
在紙板上 。
(3)根據(jù) 。
(4)對準 。
(5)在紙板的 。
(6)每隔一段時間觀察和記錄一次影子的位置和長短,要標上觀察的時間并在紙板上 。
(23-24三年級下·重慶黔江·期末)測量影長
某科學(xué)小組在平地上豎直插了一根竹竿,陽光下的竹竿在地面投出一道影子 下表是他們在4小時內(nèi)測量記錄的竹竿影子長度變化的數(shù)據(jù) (從上午9∶30開始,每隔30分鐘測量一次)
測量次數(shù) 1 2 3 4 5 6 7 8 9
影長(厘米) 90 60 45 35 30 25 30 35 45
3.在這段時間里,第( )次影子最短,第( )次影子最長。
A.9 B.6 C.1
4.上表中,影長最短的一次測量時間應(yīng)該是( );影長為60厘米的測量時間是( )。
A.上午10時 B.中午1時 C.下午6時
5.從上表數(shù)據(jù)可以推測出,第11次測量的竹竿影長可能是( )。
A.25厘米 B.50厘米 C.65厘米
6.從上表中可以知道,從上午到中午,影長變化的規(guī)律是( )。
A.由長變短 B.由短變長 C.先由長變短,再由短變長
7.關(guān)于這個實驗中接受影子的“屏”,說法正確的是( )。
A.太陽是“屏” B.地面是“屏” C.這個實驗沒有“屏”
(23-24三年級下·浙江紹興·期末)下圖是虞小科同學(xué)完成的觀察記錄
8.從記錄圖中我們可以推測,虞小科同學(xué)觀察時間是( )
A.上午 B.下午 C.中午
9.這個時候,太陽的位置在( )
A.東邊 B.西邊 C.南面
10.上圖缺少第4次的記錄,請在圖中補充完整
11.在觀察中可以發(fā)現(xiàn),一天中影子的長短變化規(guī)律是( )
A.長—短—長 B.短—長—短 C.短—長
12.中國古代利用光影變化的規(guī)律發(fā)明了計時工具,它是( )
A.司南 B.漏壺 C.日晷
13.(23-24三年級下·山東菏澤·期末)下圖是一位同學(xué)模擬制造環(huán)形山。
(1)請選擇:這個模擬實驗中,用細沙模擬( ),不同大小的球模擬( )。
A.流星、隕石等星體 B.月球的表面 C.地球的表面
(2)這個模擬實驗中,以下說法是否正確?
①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速度快的球會制造小的環(huán)形山。( )
②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大的球會制造更大的環(huán)形山。( )
(3)下列關(guān)于環(huán)形山的說法中,請用√、×來判斷對錯。
①環(huán)形山大多是方形的。( )
②環(huán)形山的深淺都一樣。( )
③環(huán)形山數(shù)量眾多。( )
④環(huán)形山有單個的,也有幾個擠疊在一起,也有大環(huán)套小環(huán)。( )
14.(23-24三年級下·浙江金華·期末)用手電筒照射圓柱體,墻壁上會留下圓柱體的影子(如圖)。
(1)圖中的手電筒稱為( )。
A.光源 B.電源 C.燈源
(2)墻壁上出現(xiàn)的影子形狀是( )。
A.圓形 B.長方形 C.橢圓形
(3)物體的影子出現(xiàn)在物體的( )。
A.向光的一面 B.背光的一面 C.兩側(cè)
(4)如果將圓柱體旋轉(zhuǎn)90度,使圓形面正對著手電筒,那么,影子的形狀是( )。
A.圓形 B.長方形 C.橢圓形
15.(23-24三年級下·四川宜賓·期末)探究:夜晚的路燈下,我們的影子會發(fā)生有趣的變化。
(1)圖中的光源為 ,地面相當于 (選填“遮擋物”或“屏”)。
(2)圖中的人在甲、乙、丙三個位置時,影子的長短規(guī)律依次是 、 、 。(均選填“短”或“長”)
(23-24三年級下·山東濱州·期末)除了我們上課玩的手影游戲,我國民間還有一種利用影子表演的形式叫皮影戲。皮影戲是用獸皮做成人物剪影,在燈光的照射下將影子投射到白色幕布上,就能呈現(xiàn)出戲劇效果。如圖所示:
16.影子產(chǎn)生的條件需要光源、遮擋物、屏。皮影戲中光源是( ),遮擋物是( ),屏是( )。
A.白色幕布 B.人物剪影 C.燈光
17.表演者想讓影子變大,正確的做法是( )。
A.燈光和白色幕布位置不變,人物剪影慢慢靠近白色幕布
B.燈光和白色幕布位置不變,人物剪影慢慢靠近燈光
(23-24三年級下·山東濱州·期末)真實的太陽比月球要大很多,但我們看起來覺得差不多大,原因是什么呢?讓我們通過模擬實驗來得出答案吧。
18.甲、乙、丙三位同學(xué)手中的紙筒、小圓紙片、大圓紙片分別模擬的是( )、( )、( )。
A.太陽 B.月球 C.地球視角
19.如果甲和乙兩位同學(xué)位置不動,丙同學(xué)需向他的( )(填“前方”或“后方”)移動距離,直到甲同學(xué)看到的大圓紙片和小圓紙片差不多大為止。
20.我們可以得出結(jié)論:因為太陽與地球之間的距離要遠遠( )(“大于”還是“小于”)月球與地球之間距離,所以看上去,太陽和月球大小差不多。
21.(23-24三年級下·山東濱州·期末)某小組同學(xué)通過搜集有關(guān)月球文字、圖片了解到月球表面有環(huán)形山,他們猜測環(huán)形山可能是隕石撞擊形成的,于是用大小不同球撞擊沙盤來驗證。
①這個模擬實驗中,大小不同的球模擬的是( ),沙盤模擬的是( ),實驗后同學(xué)們發(fā)現(xiàn)的不同大小的坑模擬的是( )。
A.月球表面
B.不同大小的隕石
C.大小不一的環(huán)形山
②實驗后有同學(xué)還發(fā)現(xiàn)“環(huán)形山”的深淺各不相同,猜測可能和“隕石”的( )有關(guān)。
(23-24三年級下·江蘇徐州·期末)影子的研究。
22.莉莉拍了同一時間兩棵樹在陽光下的影子的照片(下圖),正確的是( )。
A. B. C.
23.為了更好地觀測陽光下的影子,莉莉想自己動手制作一個簡易的日晷請你告訴她制作簡易日晷的正確步驟是( )。
①在紙板中心立上短桿 ②在紙板上描繪影子
③根據(jù)太陽找方向 ④對準方向,平放紙板
A.②④③① B.③②①④ C.③④①②
24.如圖,從簡易的日晷上可以看出,影子在物體的西北方向,我們可以判斷出此時是( )。
A.上午 B.中午 C.下午
25.晚上莉莉在臺燈下玩起了手影游戲,如果她想讓墻上的手影變得更大一些,正確的做法是( )
A.手慢慢靠近墻壁 B.手慢慢靠近臺燈 C.手的位置不變
26.上圖的游戲?qū)嶒炛校庠词? ,遮擋物是 ,屏是 。
(23-24三年級下·浙江湖州·期末)某個星期天,天氣晴朗,小明用一根20厘米長的筷子、一塊平滑的木板、一張和木板同樣大小的白紙,做了一個簡易的日影觀測儀(如圖一)。圖二是根據(jù)測得的數(shù)據(jù)繪制出的筷子影長變化折線圖。
27.影子產(chǎn)生的條件是 、 、 。
28.圖中的筷子影長變化規(guī)律是( )。
A.隨時間推移,筷子影子逐漸變長
B.隨時間推移,筷子影子逐漸變短
29.如果小明從早晨到傍晚每半小時觀測一次,那么筷子影子最短是在( )時候。
A.早晨 B.中午 C.傍晚
30.從圖中可知,小明是在( )時候開始做這個實驗的。
A.上午 B.中午 C.下午
31.請你推測,如果這個實驗在第2小時以后還繼續(xù)進行下去,接下來影子將會( )。
A.完全消失 B.逐漸變短 C.逐漸變長
32.實驗中,同學(xué)們發(fā)現(xiàn)影子的方向與太陽的位置( )。
A.相反 B.相同 C.無法確定
(22-23三年級下·浙江溫州·期末)實驗探究題,研究地球的形狀。
實驗材料: 一個正方體、一個球體、兩只帆船模型。
實驗過程:一名同學(xué)拿帆船模型分別在正方體和球體上面做往返運動,模擬帆船“出海” 和“返航”的運動狀態(tài)。其他同學(xué)觀察并記錄。
實驗現(xiàn)象:(選擇正確選項填空)
33.帆船在正方體上運動時,帆船“出海”,越走越遠,帆船( ):“返航”時,越走越近,帆船( )。
34.帆船在球體上運動時,帆船“出海”,越走越遠,帆船( )“返航”時,越走越近,帆船( )。
A整體一起突然消失 B.船體先消失,帆后消失
C. 整體一起突然出現(xiàn) D.帆先出現(xiàn),船體后出現(xiàn)
實驗結(jié)論:我們的生活中,帆船在上述( )上的運動與實際相符。所以通過這個實驗證明了地球是( )形的。這個實驗結(jié)論曾被16世紀航海家( )通過繞地球航行一周,又回到出發(fā)點的方式驗證過 。
35.按照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先后順序給下面四幅圖排序。
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填序號):( ) →( ) → ( ) →B。
36.(22-23三年級下·山東濱州·期末)從地球上看,太陽和月球為什么看上去差不多大小?為了找到原因,同學(xué)們展開了探究。
甲 乙 丙
(1)在這個實驗中,我們用到的實驗器材有: 、大圓紙片、 。
(2)實驗中,大圓紙片模擬的是 。
(2)太陽和月球看起來差不多大是因為: 。
(22-23三年級下·陜西安康·期末)通過觀測月球,天文學(xué)家發(fā)現(xiàn)月球上有許多環(huán)形山,它們大小不一、深淺不同。月球上的環(huán)形山是怎樣形成的?與隕石撞擊有關(guān)嗎?為了探究這個問題,某科學(xué)小組進行了如下實驗:
【提出問題】月球上的環(huán)形山是隕石撞擊形成的嗎?
37.【作出假設(shè)】 。
【設(shè)計方案并進行實驗】
①把細沙平鋪在容器里;
②用大小不同的球從相同高度落在沙子上,取出球,觀察它們留下的坑;
③用大小相同的球從不同高度落在沙子上,取出球,觀察它們留下的坑。
【整理、分析數(shù)據(jù)】
38.這個實驗屬于__________(填字母)。
A.觀察實驗 B.模擬實驗 C.對比實驗
39.實驗現(xiàn)象:在步驟②中, (填“大”或“小”)球留下的坑比較大,且深度比較深。在步驟③中,從 (填“高”或“低”)處落下的球留下的坑比較大,且深度比較深。
【作出科學(xué)結(jié)論】環(huán)形山是由隕石撞擊形成的。撞擊月球的隕石體積越大,從離月球越遠的地方撞擊,形成的環(huán)形山越 (填“大”或“小”)。
(22-23三年級下·山東菏澤·期末)為探究月球環(huán)形山的成因,3(1)班的同學(xué)們利用托盤、細沙和大小不同的球進行模擬實驗。他們先將沙盤里的沙弄平整,然后將各球從空中落入沙中,觀察沙坑的變化。請分析,并回答下列問題。
40.這個模擬實驗,想要驗證的假設(shè)是( )。
A.環(huán)形山可能是由隕石撞擊月球表面留下的痕跡
B.環(huán)形山可能是由月球上的火山噴發(fā)形成的
C.環(huán)形山可能是外星人挖掘后留下的痕跡
41.實驗中的“大小不同的球”代表( );“沙坑”代表( )。
42.實驗發(fā)現(xiàn)球撞擊沙盤里的沙后留下了一個個凹形的坑,由此得出的結(jié)論是:( )。
43.為了研究沙坑的大小與球質(zhì)量是否有關(guān),同學(xué)們應(yīng)該選擇大小( )、質(zhì)量( )的小球,從( )高度落下。(都選填“相同”或“不同”)
(22-23三年級下·云南德宏·期末)學(xué)習了《太陽、地球和月球》單元后,我們對月球環(huán)形山的形成進行了探究,請根據(jù)所學(xué)知識,回答下面的問題。
實驗材料:托盤、細沙、大小不同的球。
實驗步驟:
①把細沙平鋪在托盤里。
②用大小不同的球撞擊沙盤。
③試著撞擊出大小重疊的“環(huán)形山”。
實驗記錄:記錄模擬制造環(huán)形山后的月球表面。
44.在這個模擬實驗中,大小不同的小球模擬的是( )。
A.月球 B.地球 C.隕石
45.通過模擬實驗,我們推測月球上的環(huán)形山可能是( )形成的。
A.火山噴發(fā) B.隕石撞擊 C.外星人活動
46.通過實驗,我們發(fā)現(xiàn)月球上環(huán)形山的特點是:( )。
(22-23三年級下·廣東佛山·期末)小蘭同學(xué)用自制的日晷探究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規(guī)律,下表是她記錄的影子變化數(shù)據(jù)。
時間(時)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影長(厘米) 60 35 22 11 6 11 22 35 60
47.從表中發(fā)現(xiàn), 時影子最短。16時以后,物體的影子將 (選填“大于”“小于”成“等于”)60厘米。
48.小蘭在實驗中發(fā)現(xiàn)太陽的位置和影子的方向有關(guān)。太陽在東邊,影子就會出現(xiàn)在物體的 邊。
49.從實驗中可以知道,一天中影子的變化規(guī)律是( )。
A.短→短→長 B.短→長→長 C.長→短→長
50.小蘭在觀察記錄的同時,給旁邊一棵樹拍下了五張照片,根據(jù)影子變化特點,按時間順序排列是( )。

A.b→d→a→c→e B.e→c→a→d→b C.a(chǎn)→b→d→c→e
51.陰雨天,我們可以用手電筒代替太陽完成實驗,這種實驗方法叫作( )。
A.模擬實驗 B.觀察實驗 C.對比實驗
(23-24三年級下·浙江·期末)我們站在地球上看太陽和月球,為什么它們看上去差不多大小呢?讓我們跟著小科同學(xué)找一找原因吧!
52.準備兩個大小不同的圓紙片,小的圓紙片代表( ),大的圓紙片代表( )。
A.月球 B.太陽 C.地球
53.小科從紙筒中觀察兩個圓紙片,當他以相同的距離觀察圓紙片時,我們看到比較大的是( )。
A.大圓紙片 B.小圓紙片 C.一樣大
54.如果繼續(xù)移動大小圓紙片使距離更遠一些,我們在紙筒里看到大小圓紙片都比之前( )。
A.大 B.小 C.沒變化
55.從這個模擬實驗中我們發(fā)現(xiàn):太陽和月球看上去差不多大,是因為它們與我們的( )(選填“距離”或“方向”)不同。
56.地球的形狀。很久很久以前,多數(shù)的古人認為地球的形狀是方形,以下現(xiàn)象不可以推翻古人認識的是( )。
A.月食時,人們觀察到地球投射在月球的影子總是圓形的。
B.航海家麥哲倫帶領(lǐng)船隊朝著一個方向航行,3年后,他的船隊又回到了出發(fā)地。
C.太陽和月球都是球形的,其他星球也是球形。
57.(23-24三年級下·江蘇徐州·期末)太陽誕生之后,地球和月球也相繼形成。它們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已經(jīng)有幾十億年了。“蒲公英”小隊對一些現(xiàn)象非常好奇,進行了模擬實驗。
(1)在模擬實驗中,我們用小圓紙片模擬 ,大圓紙片模擬 。
(2)“蒲公英”小隊進行了如下的模擬實驗,他們最可能是在( )。
A.觀察不同時間的月相
B.探究為什么“太陽和月球看上去差不多大”
C.尋找一天中物體影子的變化規(guī)律
(3)太陽和月球,我們看起來差不多大,是因為: 。
(4)接下來,他們又利用沙子和幾個小球進行了一次模擬實驗,現(xiàn)象如圖,他們是在 。
58.(23-24三年級下·重慶銅梁·期末)情景六:婷婷和她的小伙伴對影子變化規(guī)律想進一步研究,于是她們相約在星期天早上9點鐘來到宏富草坪上,豎直插了一根竹竿,陽光下的竹竿在地面上投射出一道影子,下面是她每隔0.5小時測量的竹竿影子的長度變化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表。
(1)從上表中發(fā)現(xiàn),在觀察的這段時間里,經(jīng)過 小時的時候影子最短,它大概是一天中的 。
(2)我認為,同一物體,決定影子長短的是 ,決定影子方向的是 。
A.太陽高度 B.太陽位置
(3)從上表可以知道,這段時間影子長度變化的規(guī)律是 → → (選用“長、短”填空)
59.(23-24三年級下·吉林·期末)為了更好地了解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小京用手電筒模擬太陽,進行了一系列探究實驗。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請完成下面小題。
手電筒位置 位置1 位置2 位置3 位置4 位置5
影長(厘米) 8 4 2 1 8
(1)如圖6,該模擬實驗中手電筒被稱為( )。
A.光源 B.電源 C.燈源
(2)根據(jù)表格,手電筒從位置1移動到位置3,影子的變化情況是( )。
A.長—短 B.短—長 C.長短不變
(3)根據(jù)表格,手電筒從位置3移動到位置5,該實驗?zāi)M的是( )影子的變化。
A.上午 B.中午 C.下午
(4)上圖中,如果在手電筒的位置2和位置3之間再增設(shè)一處位置A,你認為位置A測得的影子大約為( )。
A.5厘米 B.3厘米 C.1厘米
60.(23-24三年級下·遼寧盤錦·期末)王可和同組同學(xué)一起利用沙盤和石子探究環(huán)形山的形成,他們先將沙盤里的細沙弄平整,然后依次將大小不同的石子從高處落入沙中,觀察沙坑的變化。
(1)在這個模擬實驗中,( )模擬的是月球表面。
A.大小不同的石子 B.沙盤里的細沙 C.手電筒
(2)從30厘米高處,用大小不同的石子落入沙盤,( )留下的坑比較大,深度更深。
A.較大的石子 B.中等石子 C.較小的石子
(3)通過模擬實驗,推測月球上的環(huán)形山可能是( )形成的。
A.火山噴發(fā) B.月震 C.隕石撞擊
(23-24三年級下·重慶黔江·期末)根據(jù)“觀察太陽和月球大小的模擬實驗”,填正確選項。
61.我們準備兩個大小不同的圓紙片,大圓片代表( )、小圓紙片代表( )。
A.地球 B.月球 C.太陽
62.通過圓紙筒觀察兩個圓紙片,當我們以相同的距離觀察圓紙片時,比較大小,我們會看到( )。
A.兩張圓紙片一樣大 B.大的圓紙片比較大 C.小的圓紙片比較大
63.保持觀察圓紙筒和小圓紙片的位置不變,移動大圓紙片使距離更遠一些,我們在紙筒里會看到( )。
A.大圓紙片與之前相比,看起來較小
B.大的圓紙片與之前相比,看起來更大
C.小的圓紙片與之前相比,看起來較大
64.從這個模擬實驗中,我們推測:“太陽”和“月球”看上去差不多大,是因為( )。
A.它們的大小相同 B.它們與我們的距離相同 C.它們與我們的距離不同
65.(23-24三年級下·江蘇宿遷·期末)根據(jù)影子的相關(guān)知識作答。
(1)如下圖,改變被照射物體的遠近,影子的( )會發(fā)生變化。
A.大小 B.形狀 C.方向
(2)如果像圖那樣,改變被照射物體的擺放方式,物體影子的( )會發(fā)生變化。
A.大小 B.形狀 C.方向
(3)一天中,我們的教學(xué)樓在陽光下的影子 ( )最短。
A.早上 B.中午 C.下午
66.(23-24三年級下·廣東深圳·期末)古希臘數(shù)學(xué)家畢達哥拉斯最先提出大地是球形的,但他并無客觀依據(jù)。阿基米德通過觀察月食時發(fā)現(xiàn)地球的影子總是圓的,推論地球是圓的。后來航海家麥哲倫率船隊向西行,環(huán)繞世界一周,以實際行動證明地球是圓的。
(1)閱讀以上文字后,你認為地球的形狀是 (選填“球形”或 “方形”)。我們已知地球是太陽系中的 (選填“恒星”或 “行星”或“衛(wèi)星”)。與月球一樣,地球自身不發(fā)光;但與月球不同,地球上有適合人類居住所需的 。
(2)在“對比觀察正方體和球體投影”的實驗中,我們發(fā)現(xiàn) ( 填“正方體”或“球體”)投射的影子形狀更接近月食時產(chǎn)生的影子形狀。
(3)實驗中如果轉(zhuǎn)動正方體,產(chǎn)生的影子形狀會 (選填“不變”或“改變”)。當球體離手電筒越來越近時,產(chǎn)生的影子也越來 (選填“大”或“小”)。
67.(23-24三年級下·湖南益陽·期末)2024年4月9日在北美洲地帶上演了一次日全食的天文奇觀,從圖片上看,太陽被月球全部遮住了。李明同學(xué)感到很好奇,太陽的體積是月球的6370萬倍,但我們從地球上看,太陽和月球為什么看上去差不多大小呢?為了尋找原因,李明準備了紙筒和大、小圓片進行探究。
(1)【提出問題】從地球上看太陽和月球差不多大小,是否與太陽到地球的距離有關(guān)?
(2)【猜想假設(shè)】猜想一:太陽距離地球越遠,看上去越( )。
猜想二:太陽距離地球越近,看上去越( )。(填“小”或“大”)
猜想三:與太陽距離地球遠近無關(guān)。
(3)【設(shè)計實驗】將三樣材料擺在同一條直線上,保持紙筒和小圓片紙不動,移動大圓片紙。
①小圓紙片代表( ),大圓紙片代表( ) 。
②將大圓片移到( )處時,看到小圓片紙和大圓片大小差不多。
(4)【實驗結(jié)論】通過以上實驗,猜想( )正確。
(5)【拓展應(yīng)用】夏天晚上仰望星空,看到許多閃亮的星星,它們有的比太陽還要大,但看上去很小的原因是( )。
68.(23-24三年級下·廣東珠海·期末)小珠對“影響影子變化的因素”很感興趣,他決定進行“探究影響影子變化的因素”實驗。
(1)如果要探究光的照射角度對影子產(chǎn)生的影響,應(yīng)選擇 ( )進行對比觀察。
A.圖①和圖② B.圖②和圖③ C.圖①和圖③
(2)如果要探究物體的擺放方式對影子產(chǎn)生的影響,應(yīng)選擇( )進行對比觀察。
A.圖①和圖② B.圖②和圖③ C.圖①和圖③
(3)實驗后,小珠用手電筒在墻壁前玩起了手影游戲,為了把影子變大,他可以( )。
A.手電筒位置不變,手慢慢靠近墻
B.手電筒位置不變,手慢慢靠近手電筒
C.手位置不變,手電筒慢慢遠離手
69.(23-24三年級下·甘肅蘭州·期末)某科學(xué)小組為了研究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規(guī)律,在陽光下的平地上豎直插了一根竹竿。他們每隔30分鐘去測量一次影子的長度。下表是他們在4小時內(nèi)測得竹竿影子長度變化的數(shù)據(jù),據(jù)此完成下列問題。
測量次數(shù) 1 2 3 4 5 6 7 8 9
影長(厘米) 120 110 80 60 50 25 50 60 80
(1)在這個實驗中,形成影子的光源是 ,遮擋物是 。
(2)根據(jù)上表我們可以推測出該小組開始測量竹竿影子長度的時間是( )。
A.上午 B.正午 C.下午
(3)推測一下,如果第9次測量半小時后進行第10次測量,竹竿影子的長度最有可能是( )
A.60厘米 B.80厘米 C.100厘米
(4)我們發(fā)現(xiàn),一天中,陽光下物體的影子長矩變化的規(guī)律是( )。
A.長→短→短 B.短→長→短 C.長→短→長
(5)某同學(xué)在實驗中還發(fā)現(xiàn)影子的方向和太陽的位置有關(guān),太陽在物體的西邊,影子就會出現(xiàn)在物體的 (填“東邊”或“西邊”)。
70.(24-25三年級上·湖南益陽·期末)小明在學(xué)完《太陽、地球和月球》之后,想要在學(xué)校的科學(xué)館做一幅展板,向同學(xué)們介紹這三顆星球,因此他做了一系列的模擬實驗。
在模擬探究“為什么太陽和月球看起來差不多大?”的實驗時,他用了如圖所示的實驗方法,最后得出日地、月地之間的距離關(guān)系。
實驗材料及其用途連線:
(22-23三年級下·云南昆明·期末)小五將鉛筆豎放在陽光下同一位置,隔一段時間就去將鉛筆的影子描出來并測量影子長短,記錄結(jié)果如圖二。
71.通過觀察,我們發(fā)現(xiàn)一天中影子的 和 發(fā)生了變化。(選填:方向,長短,顏色)其中影子長短的變化規(guī)律是長→ → 。
72.我國古代利用日影變化規(guī)律制作了一種測量時間的儀器,我們稱為( )。
A.沙漏 B.擺鐘 C.日晷
73.根據(jù)圖表推測,圖二中c位置的影子長度可能是( )。
A.2厘米 B.6厘米 C.10厘米
74.小五在家里開展了對影子的研究,經(jīng)過研究發(fā)現(xiàn)要產(chǎn)生影子必須滿足三個條件,分別是光源、遮擋物和屏。請幫他在下圖中標出它們的名稱。
75.小五探究影子時,產(chǎn)生了很多想法,其中錯誤的是( )。
A.影子不可能比物體本身長
B.通過改變光源和遮擋物之間的距離可以改變影子的大小
C.影子的方向和光源的方向相反
(22-23三年級下·黑龍江哈爾濱·期末)科學(xué)小組為了探索環(huán)形山的形成,一起利用托盤、細沙和大小不同的球進行了探究實驗。實驗步驟:①把細沙平鋪在托盤里;②用大小不同的球撞擊沙盤;③試著撞擊出大小不重疊的“環(huán)形山”。請你根據(jù)所學(xué)知識完成下面小題。
76.月球是一顆天然的( )。
A.恒星 B.衛(wèi)星 C.行星
77.為了研究留在細沙中沙坑的大小與球的質(zhì)量是否有關(guān),他們應(yīng)該選擇( )。
A.大小相同、質(zhì)量不同的小球從同一個高度丟下
B.大小不同、質(zhì)量相同的小球從同一個高度丟下
C.大小相同、質(zhì)量相同的小球從不同的高度丟下托盤和細沙大小不同的球
78.經(jīng)過不斷測試,科學(xué)小組推測月球上的環(huán)形山主要是由什么造成的( )。
A.火山噴發(fā) B.隕石撞擊 C.月殼運動
(22-23三年級下·云南昆明·期末)科學(xué)小組為探究影子發(fā)生的變化,做了下圖中的實驗,請根據(jù)要求回答問題:
79.實驗中,手電筒模擬的是( )。
A.太陽 B.地球 C.月球
80.手電筒分別在①位置和③位置照射木塊時,影子會產(chǎn)生的變化是( )。
A.大小 B.長短 C.方向
81.通過實驗,發(fā)現(xiàn)太陽的位置與影子的變化的關(guān)系是: 。
(22-23三年級下·山東菏澤·期末)陽光下,木棒在地面上投射出一道影子。小紅及時記下了影子的長度(12厘米),并每隔30分鐘測量一次。測量時,她發(fā)現(xiàn)影子在中午12時最短。下面是小紅在4小時內(nèi)測量的木棒影子長度變化的數(shù)據(jù)表。請仔細閱讀,并回答下面的問題。
測量次數(shù)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第7次
影長(厘米) 12 10 8 6 4 6 8
82.從上面的數(shù)據(jù)表中,我們能推測出第( )次測量是在中午12時測得的,小紅是在( )(填“上午”“中午”或“下午”)結(jié)束測量的。
83.從上面的數(shù)據(jù)表中可以知道,從第1次測量到第5次測量這段時間里,影子的長度變化規(guī)律:隨著時間的推移,影子越來越( )(填“短”或“長”)
84.小紅在觀察記錄的同時,也給旁邊一棵樹拍下了五張照片,根據(jù)影子變化的特點,按時間順序給這五張照片排序是( )。
A.a(chǎn)cdeb
B.bdace
C.bdaec
85.通過觀察我們發(fā)現(xiàn):影子的形成需要的條件有:光源、( )和( )。
86.同一物體,決定其影子長短的是( ),決定影子方向的是( )。
87.(23-24三年級下·河南南陽·期末)月球的研究。
(1)太陽和月球為什么看上去差不多大小?小科做了下圖中模擬實驗,小圓紙片模擬( ),大圓紙片模擬( )。(填“地球”或“月球”或“太陽”)
觀察紙筒 大小不同的圓紙片
(2)通過實驗,小科知道月球和太陽看上去一樣大,是因為月球離地球更( )。
(3)月球表面的環(huán)形山是怎么 形成的?小科找來一些材料進行模擬實驗(如圖)。小球模擬( ),小球撞擊沙盤模擬( )。沙盤里的“坑”模擬( )。(填“環(huán)形山”或“隕石”或“隕石撞擊月球”)

托盤和細沙 大小不同的球
(4)通過模擬實驗、小科推測月球上的環(huán)形山最有可能是由于( )形成的。(填“隕石撞擊”或“火山噴發(fā)”或“月球地震”)
88.(23-24三年級下·廣東深圳·期末)晚飯后,小智跟爸媽分享今天研學(xué)的樂趣。細心觀察生活現(xiàn)象的小智還發(fā)現(xiàn)了一天 中陽光下的影子也會發(fā)生變化。為了探索影子變化的規(guī)律,小智利用手電筒、圓柱體以及桌面進行了如下實驗。
(1)在“實驗一”中,小智改變的條件是( )。
A.光源的照射角度 B.光源與遮擋物的距離 C.物體的擺放方式
(2)在“實驗一”中,小智發(fā)現(xiàn)影子的( )、( )發(fā)生了變化。當手電筒在位置( )時(填序號),影子最短。
(3)在“實驗二”中,小智發(fā)現(xiàn)當光源離遮擋物較遠時,影子( );當光源離遮擋物較近時,影子( )。(選填“大”“小”)
(4)通過“實驗三(手電筒在圓柱體的正上方垂直往下照射)”,小智發(fā)現(xiàn)物體的擺放方式不同,所產(chǎn)生影子的形狀( )(選填“相同”“不同”):圓柱體在⑧號情況下的影子是( );在⑨號情況下的影子是( )。
A. B.C.
89.(23-24三年級下·北京平谷·期末)日晷是古代人們根據(jù)太陽下物體影子的規(guī)律,制作的測量時間的儀器。為了更好地了解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小京用手電筒模擬太陽,進行了一系列探究實驗。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請完成下面小題。
手電筒位置 位置1 位置2 位置3 位置4 位置5
影長(厘米) 8 4 2 4 8
(1)根據(jù)表格,手電筒從位置1移動到位置3,影子的變化情況是( )。
A.長—短 B.短—長 C.長短不變
(2)根據(jù)表格,手電筒從位置3移動到位置5,該實驗?zāi)M的是( )影子的變化。
A.上午 B.中午 C.下午
(3)古代人使用日晷的原理是( )。
A.物體的影子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
B.物體的影子不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
C.物體的影子永遠不會消失
(4)如果在手電筒的位置2和位置3之間再增設(shè)一處位置A,你認為位置A測得的影子大約為( )。
A.5厘米 B.3厘米 C.1厘米
(5)小蘭同學(xué)用自制的日晷探究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規(guī)律,下表是她記錄的影子變化數(shù)據(jù)。
時間(時)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影長(厘米) 60 35 22 11 6 11 22 35
從表中發(fā)現(xiàn),( )時影子最短。16時的影子將( )(選填“大于”“小于”或“等于”)35厘米。
(6)小蘭在觀察記錄的同時,給旁邊一棵樹拍下了五張照片 (見下圖),屬于早晨拍照的是( )。
A.A B.B C.C D.D E.E
(7)結(jié)合上述信息,說一說:一天中,影子的變化有什么規(guī)律?
90.(23-24三年級下·浙江金華·期末)某小組為了研究陽光下物體影子長度的變化,在平地上豎直插了一根竹竿,陽光下的竹竿在地面上投射出一道影子。他們及時記錄下了影子的長度(125厘米),并且每隔30分鐘去測量一次影子的長度。測量時,他們發(fā)現(xiàn)影子在12:00最短。下面是他們測量的竹竿影子長度變化的數(shù)據(jù)表。請仔細閱讀,并回答下面的問題。
測量時間(次數(shù)) 1 2 3 4 5 6 7 8 9
影長(厘米) 125 100 77 57 40 25 40 57 77
(1)該小組是在一天中的9:30開始測量的,由上面的數(shù)據(jù)表我們能推測出,該小組是在( )結(jié)束測量的。
A.13:30 B.14:00 C.14:30
(2)由上面的數(shù)據(jù)表可以推測,如果進行第10次測量,這時竹竿影子的長度大約為( )厘米。
A.77 B.99 C.125
(3)由上面的數(shù)據(jù)表可知,從第1次測量到第6次測量這段時間里影子長度的變化規(guī)律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影子的長度逐漸( )。
A.變長 B.變短 C.先變長后變短
(22-23三年級下·云南文山·期末)如圖,小偉和飛飛用手電筒在墻壁前玩手影游戲,請你試著用所學(xué)知識解決飛飛提出的以下問題。
91.影子產(chǎn)生的條件包括光源、遮擋物和屏。手影游戲中的光源是 ,遮擋物是 , 是屏。
92.要讓墻上的手影變大,正確的做法是( )。
A.手電筒位置不變,手慢慢靠近墻壁
B.手的位置不變,手電筒慢慢遠離手
C.手電筒位置不變,手慢慢靠手電筒
93.小偉的中指長約6厘米,用手電筒的光從正面照射他的手掌,測得其中指影子的長度為12厘米,同時測得食指影長為10厘米,可以推測食指的實際長度約( )。
A.8厘米 B.5厘米 C.6厘米
94.小偉還讓飛飛用手電筒從不同的角度照射自己的手,所產(chǎn)生的手影( )。
A.方向相同,長短相同,形狀相同
B.方向相同,長短不同,形狀不同
C.方向、長短和形狀都不相同
95.(23-24三年級下·江蘇徐州·期末)我們利用地球儀、紙做的小船、火柴梗等來設(shè)計研究地球的形狀(方法如下圖)。
(1)用紙做的一只小船,插一根火柴梗作為 ,(填“水面”或“船帆”),讓船在 上模擬航行。
(2)模擬實驗中發(fā)現(xiàn):遠方駛來的帆船,先看到 (填“船帆”或“船身”)。
(3)如果兩位同學(xué)合作完成這個實驗,應(yīng)如何分工?
參考答案
1.大小 重 模擬
【分析】月球地貌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著許多大大小小的環(huán)形山。環(huán)形山大多是圓形,其分布有單個的,有幾個擠疊在一起的也有大環(huán)套小環(huán)的一起的,也有大環(huán)套小環(huán)的。如此眾多的環(huán)形山是長期以來流星、隕石撞擊月球后遺留下來的痕跡。
【解析】模擬實驗是在人為控制研究對象的條件下進行觀察,模仿實驗的某些條件進行的實驗。模擬實驗是科學(xué)實驗的一種基本類型。辰辰要做月球上環(huán)形山的形成實驗,這個實驗屬于模擬實驗。在做實驗前,她準備了沙子和大小不同的球,使球從同一高度落下,形成的“環(huán)形山”大小不同。她又用大小相同、重量不同的球?qū)嶒灪蟀l(fā)現(xiàn),重的球形成的“環(huán)形山”更深。
2.時間 同心圓 標注方向 太陽的照射角度確定方向 平放紙板 中心豎直地立上小短桿 描繪影子
【解析】人們很早就知道利用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規(guī)律來測定時間。古代的人們曾經(jīng)利用日影觀測儀計時,如日晷,就是用來觀測時間的。我們可以模仿古人,制作一個簡易的日晷,操作步驟如下:1.在一個平板上,貼上畫有同心圓的觀察紙,在紙板上標注方向。2.根據(jù)太陽的照射角度確定方向。3.把紙板放在平地上。4.在紙板的中心,豎直地立上小短桿。5.每隔一段時間觀察和記錄一次影子的位置和長短。每次記錄時,要標上觀察的時間。觀察記錄紙,尋找影子變化的規(guī)律。
3.B C 4.B A 5.C 6.A 7.B
【解析】3.根據(jù)表格的數(shù)據(jù),第6次影子最短,影長是25厘米。第1次影子最長,影長是90厘米。
4.早晨和傍晚影子比較長,中午影子比較短。根據(jù)表格的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影長最短的一次測量時間應(yīng)該是中午1時。影長為60厘米的測量時間是上午,因為影子比較長。
5.一天中,陽光下物體影子的方向隨著太陽位置的改變而改變。早晨和傍晚影子比較長,中午影子比較短。從上表數(shù)據(jù)可以推測出,第11次測量的時候會是下午,影子會逐漸變長,竹竿影長可能是65厘米,所以C符合題意。
6.早晨和傍晚影子比較長,中午影子比較短。一天中的影子的長短的變化是長、短、長。從上表中可以知道,從上午到中午,影長變化的規(guī)律是由長變短,所以A符合題意。
7.影子的形成與光和不透明的物體有關(guān)。影子的形成的條件是光、遮擋物、屏。這個實驗中影子的“屏”是地面,所以B符合題意。
8.A 9.A 10. 11.A 12.C
【解析】8.一天中的影子方向、長短都會隨著太陽的改變而改變。早晨和傍晚影子比較長,中午影子比較短。從記錄圖中我們可以推測,影子慢慢變短,虞小科同學(xué)觀察時間是上午,所以A符合題意。
9.早上太陽在東邊,傍晚在西邊。影子和太陽的方向相反。虞小科同學(xué)觀察時間是上午,太陽的位置在東邊,所以A符合題意。
10.一天中影子的長度變化規(guī)律是:長→短→長,早晨到中午的影子會慢慢變短。
11.一天中影子的長度、方向隨著太陽位置、高度的變化而變化,影子的長短變化規(guī)律是:長→短→長,所以A符合題意。
12.日晷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機器。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陽投射的影子來測定并劃分時刻。中國古代利用光影變化的規(guī)律發(fā)明了計時工具,它是日晷,所以C符合題意。
13.(1) B A (2) × √ (3) × × √ √
【分析】月球的地形主要有環(huán)形山,月海,月陸和山脈,月面輻射紋,月谷等。
【解析】(1)本題考查了“制造環(huán)形山”模擬實驗,這個模擬實驗中,用細沙模擬月球的表面,不同大小的球模擬流星、隕石等星體。
(2)這個模擬實驗中,①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速度快的球會制造大的環(huán)形山。②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大的球會制造更大的環(huán)形山。
(3)①環(huán)形山大多是圓形的;②環(huán)形山的深淺都不一樣;③月球上環(huán)形山數(shù)量眾多;④月球地形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著許多大大小小的環(huán)形山。環(huán)形山大多是圓形的,其分布有單個的,有幾個擠疊在一起的也有大環(huán)套小環(huán)的一起的,也有大環(huán)套小環(huán)的。
14.(1)A (2)B (3)B (4)A
【解析】(1)影子產(chǎn)生需要光源、遮擋物、屏,手電筒就相當于光源。
(2)手電筒正對圓柱體,圓柱體的影子形狀就是其正視圖的形狀,所以圓柱體的影子形狀是長方形。
(3)影子出現(xiàn)在光照射不到的區(qū)域,所以它在圓柱體的背光一面。
(4)圓柱體圓形面正對手電筒,這一面的正視圖就是圓形。
15.路燈 屏 長 短 長
【解析】(1)影子的產(chǎn)生需要有光源、遮光物、光屏,圖中的路燈相當于光源,地面相當于光屏。
(2)物體影子的變化與光源的位置有直接關(guān)系,影子與光照射的方向相同,物體影子長短不但與物體高度有關(guān),也與光線的照射角度有關(guān)。圖中的人在甲、乙、丙三個位置時,乙位置距離路燈最近,影子最短,甲、丙兩位置距離路燈較遠,影子較長,因此,人影在甲、乙、丙三個位置時,影子的長短規(guī)律是長-短-長。
16.C B A 17.B
【分析】光由光源發(fā)出,在同種介質(zhì)中是沿直線傳播的。當光遇到不透明物體時,便會在物體后面形成一個黑暗的區(qū)域,即影子。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影子的形成必須有光源、遮擋物和屏幕。
16.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影子的形成必須有光源、遮擋物和屏幕。皮影戲中光源是燈光,遮擋物是人物剪影,屏是白色幕布。
17.影子的大小與物體和光源之間的距離有關(guān),即物體和光源之間的距離大影子小,距離小影子大;物體離光源的距離越來越遠,被照射物體的影子越來越小。表演者想讓影子變大,燈光和白色幕布位置不變,人物剪影慢慢靠近燈光。
18.C B A 19.后方 20.大于
【分析】太陽和月球都是球體,月球的半徑是1738公里,距離地球384400千米;太陽的半徑是696300公里,距離地球約1.5億千米。太陽比月球大400倍,太陽和地球的距離是月亮和地球距離的400倍。所以站在地球上,我們看到的太陽和月亮是差不多大的。
18.根據(jù)對模擬實驗的認識,圓紙筒模擬地球視角,小圓紙片模擬月球,大圓紙片模擬太陽。
19.如果甲和乙兩位同學(xué)位置不動,丙同學(xué)需向他的后方移動距離,直到甲同學(xué)看到的大圓紙片和小圓紙片差不多大為止。
20.太陽雖然很大,但是離地球很遙遠。月亮雖然比地球小得很多,但是和太陽比,要小更多。月亮離地球近,看起來就會大。因為太陽比月亮離地球更遠,所以我們?nèi)庋鬯吹降牟畈欢啻笮 ?br/>21.B A C 高度
【分析】月球的地形主要有環(huán)形山,月海,月陸和山脈,月面輻射紋,月谷等。
【解析】①本題考查了“制造環(huán)形山”模擬實驗,這個模擬實驗中,用沙盤模擬月球的表面,不同大小的球模擬不同大小的隕石,實驗后同學(xué)們發(fā)現(xiàn)的不同大小的坑模擬的是大小不一的環(huán)形山。
②實驗后有同學(xué)還發(fā)現(xiàn)“環(huán)形山”的深淺各不相同,猜測可能和“隕石”的高度有關(guān)。
22.A 23.C 24.A 25.A 26.臺燈 手 墻壁
【分析】日晷是古代人們利用光影來計時的一種工具,利用日晷計時的方法是人類在天文計時領(lǐng)域的重大發(fā)明,這項發(fā)明被人類沿用達幾千年之久。
22.一天中影子方向和長度與太陽的方向和位置有關(guān)。隨著時間的變化,影子的長短和方向都會慢慢地發(fā)生變化。同一時間兩棵樹在陽光下的影子方向是一樣的,只是大小不同;
23.制作日晷的正確步驟是:③根據(jù)太陽找方向 →④對準方向,平放紙板→①在紙板中心立上短桿→②在紙板上描繪影子。
24.一天中,影子的方向總是和太陽的方向相反,早上的時候太陽從東方升起,影子在西;隨著中午的到來太陽逐漸到了南方,影子朝向北方;到了下午太陽西下,影子朝向東。所以太陽一天的方向變化是東-南-西,所以陽光下物體影子的方向變化的規(guī)律是:西-北-東。所以從簡易的日晷上可以看出,影子在物體的西北方向,我們可以判斷出此時是上午。
25.影子的大小與物體和光源之間的距離有關(guān),即物體和光源之間的距離大影子小,距離小影子大;物體離光源的距離越來越遠,被照射物體的影子越來越小。所以晚上莉莉在臺燈下玩起了手影游戲,如果她想讓墻上的手影變得更大一些,正確的做法是手慢慢靠近墻壁 。
26.光由光源發(fā)出,在同種介質(zhì)中是沿直線傳播的。當光遇到不透明物體時,便會在物體后面形成一個黑暗的區(qū)域,即影子。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影子的形成必須有光源、遮擋物和屏幕。上圖的游戲?qū)嶒炛校庠词桥_燈,遮擋物是手,屏是墻壁。
27.光源 遮擋物 屏 28.B 29.B 30.A 31.C 32.A
【分析】光由光源發(fā)出,在同種介質(zhì)中是沿直線傳播的。當光遇到不透明物體時,便會在物體后面形成一個黑暗的區(qū)域,即影子。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影子的形成必須有光源、遮擋物和屏幕。
27.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影子的形成必須有光源、遮擋物和屏幕。
28.根據(jù)題干可知,圖中的筷子影長變化規(guī)律是隨時間推移,筷子影子逐漸變短;
29.陽光下物體影子的長短隨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變化而變化,一天中,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規(guī)律是早上到中午由長變短;中午到傍晚由短變長影子長,正午時候影子最短,所以筷子影子最短是在中午時候。
30.一天中,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規(guī)律是早上到中午由長變短;中午到傍晚由短變長影子長,所以小明是在上午時候開始做這個實驗的。
31.一天中,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規(guī)律是早上到中午由長變短;中午到傍晚由短變長影子長,所以如果這個實驗在第2小時以后還繼續(xù)進行下去,接下來影子將會逐漸變長;
32.一天中,影子的方向總是和太陽的方向相反,早上的時候太陽從東方升起,影子在西;隨著中午的到來太陽逐漸到了南方,影子朝向北方;到了下午太陽西下,影子朝向東。
33.A C 34.B D 球體 球 麥哲倫 35.A C D
【解析】33.地球是球形的,能證明地球形狀是球體的例子很多,我們利用正方體和帆船模型進行模擬實驗。帆船在正方體上運動時,帆船“出海”,越走越遠,帆船整體一起突然消失。“返航”時,越走越近,帆船整體一起突然出現(xiàn) 。
34.出港的船只,則總是船身先消失,然后桅桿才逐漸隱沒在海平面下;進港的船只,先看見進港船只的桅桿,再逐漸看見船身,證明地球形狀是球體的。
35.地球是球形的,能證明地球形狀是球體的例子很多,如離岸的船總是船身先消失,桅桿后消失、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月食、人造衛(wèi)星拍攝的地球照片等。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天圓地方、月食、麥哲倫環(huán)球航海路線、地球 衛(wèi)星照片。
36.紙筒 小圓紙片 太陽 太陽與地球的距離要比月球與地球的距離遠很多,所以看起來大小差不多。
【解析】(1)根據(jù)地球、月亮和太陽的關(guān)系,應(yīng)用模擬實驗探究,根據(jù)太陽和月球的大小及距離地球的遠近,準備大圓紙片、小圓紙片和紙筒。
(2)太陽的實際大小比月球大得多,所以用大圓紙片模擬太陽。
(3)月球的半徑是1738公里,距離地球384400千米;太陽的半徑是696300公里,距離地球約1.5億千米。太陽比月球大400倍,太陽和地球的距離是月亮和地球距離的400倍,所以站在地球上,我們看到的太陽和月亮是差不多大的,太陽和月球的實際大小并不一樣,太陽比月球大。
37.月球上的環(huán)形山是(或不是)隕石撞擊形成的 38.B 39.大 高 大
【分析】月球地形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著許多大大小小的環(huán)形山。環(huán)形山大多是圓形的,其分布有單個的,有幾個擠疊在一起的也有大環(huán)套小環(huán)的一起的,也有大環(huán)套小環(huán)的。
37.科學(xué)探究的主要包括:提出問題、作出假設(shè)、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jié)論、表達和交流。本實驗作出假設(shè):月球上的環(huán)形山是(或不是)隕石撞擊形成的。
38.這個實驗屬于模擬實驗。在模擬月球環(huán)形山形成的實驗中,大小不同的石子或玻璃球模擬的是隕石,盤子里的沙子模擬的是月球表面。
39.實驗現(xiàn)象:在步驟②中,大球留下的坑比較大,且深度比較深。在步驟③中,從高處落下的球留下的坑比較大,且深度比較深。科學(xué)結(jié)論:環(huán)形山是由隕石撞擊形成的。撞擊月球的隕石體積越大,從離月球越遠的地方撞擊,形成的環(huán)形山越大。
40.A 41.隕石 環(huán)形山 42.“隕石”撞擊“月球表面”可以形成環(huán)形山 43.相同 不同 相同
【分析】月球環(huán)形山的形狀大多是圓形,有單個的,有幾個擠疊在一起的,也有大環(huán)套小環(huán)的。月球環(huán)形山形成原因的推測中,公認的觀點是隕石撞擊說。可以通過模擬實驗來驗證環(huán)形山的形成。
40.閱讀題干可知,這個模擬實驗,想要驗證的假設(shè)是環(huán)形山可能是由隕石撞擊月球表面留下的痕跡。
41.模擬實驗主要應(yīng)用于難以直接用研究對象做實驗時,通過模仿實驗對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實驗的某些條件進行的實驗。實驗中的“大小不同的球”代表大小不同的隕石;“沙坑”代表環(huán)形山,是隕石撞擊形成的。
42.實驗發(fā)現(xiàn)地球撞擊沙盤里的沙后留下了一個個凹形的坑,由此得出的結(jié)論是“隕石”撞擊“月球表面”可以形成環(huán)形山。
43.對比實驗中要注意變量的控制,為了研究沙坑的大小與球質(zhì)量是否有關(guān),同學(xué)們應(yīng)該選擇大小相同、質(zhì)量不同的小球,從相同高度落下。
44.C 45.B 46.大小不同、深淺不同、分布不均、形狀不同和相互重疊等。
【解析】44.這個模擬實驗中,用沙盤模擬月球的表面,不同大小的球模擬不同大小的隕石,實驗后同學(xué)們發(fā)現(xiàn)的不同大小的坑模擬的是大小不一的環(huán)形山。
45.環(huán)形山的形成與許多因素有關(guān),隕石撞擊是主要原因。它認為環(huán)形山是長期以來流星、隕石撞擊后留下的痕跡。因為月球上沒有空氣,就相當于少了一層保護,使撞擊更猛烈和頻繁。通過環(huán)形山模擬實驗可以推測環(huán)形山是流星、隕石撞擊形成的。
46.月球地形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著許多大大小小的環(huán)形山。環(huán)形山大多是圓形的,其分布有單個的,有幾個擠疊在一起的也有大環(huán)套小環(huán)的一起的,也有大環(huán)套小環(huán)的。月球上環(huán)形山的特征是大小不一、形狀不一、深淺不一等。
47.12 大于 48.西 49.C 50.A 51.A
【解析】47.分析表格中的數(shù)據(jù),從表中發(fā)現(xiàn),12時影子最短。16時以后,物體的影子將大于60厘米。
48.小蘭在實驗中還發(fā)現(xiàn)太陽的位置和影子的方向有關(guān)。影子的方向和太陽的方向相反。太陽在東邊,影子就會出現(xiàn)在物體的西邊。
49.一天中,陽光下物體影子變化的規(guī)律是:自西向東,影子的長短變化規(guī)律是長—短—長。影子的方向和太陽的方向相反。
50.小蘭在觀察記錄的同時,給旁邊一棵樹拍下了五張照片,根據(jù)影子變化特點,按時間順序排列正確的是bdace。
51.陰雨天,我們可以用手電筒代替太陽完成實驗,這種實驗方法叫作模擬實驗。用手電筒模擬太陽。
52.A B 53.A 54.B 55.距離 56.A
【分析】月球的半徑是1738公里,距離地球384400千米;太陽的半徑是696300公里,距離地球約1.5億千米。太陽比月球大400倍,太陽和地球的距離是月亮和地球距離的400倍。所以站在地球上,我們看到的太陽和月亮是差不多大的。
52.在模擬實驗中,我們需要準備兩個大小不同的圓紙片。由于月球的半徑是1738公里,所以用小的圓紙片代表月球;太陽的半徑是696300公里,所以用大的圓紙片代表太陽。
53.從紙筒中觀察兩個圓紙片,當我們以相同的距離觀察圓紙片時,大的圓紙片面積大,所以我們看到比較大的是大的圓紙片。
54.當一個距離我們比較遠的物體與我們之間的距離越大,我們看到的該物體越小。移動大圓紙片使距離更遠一些,我們會發(fā)現(xiàn)在紙筒里看到大圓紙片比之前要小。
55.從這個橫擬實驗中我們發(fā)現(xiàn),太陽和月球看上去差不多大,是因為它們與我們的距離不同。太陽與地球之間的距離大約為15000萬千米,月球與地球之間的距離大約為38萬千米,雖然太陽的體積更大,但由于太陽距離我們地球太過遙遠,導(dǎo)致太陽和月球的大小在我們看來是差不多的。
56.由于科學(xué)技術(shù)條件的限制,人們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jīng)歷了漫長而艱難的探索過程。古人認為地球的形狀是方形的,但是根據(jù)月食時,人們觀察到地球投射在月球的影子總是圓形的;航海家麥哲倫帶領(lǐng)船隊朝著一個方向航行,3年后,他的船隊又回到了出發(fā)地,這些證明地球是球形的。太陽和月球都是球形的,其他星球也是球形,這只是人們的推斷,不能推翻古人的認識。
57.(1) 月球 太陽 (2)B
(3)太陽大,離地球遠;月球小,離地球近
(4)模擬月球環(huán)形山的形成
【解析】(1)在模擬實驗中,小圓紙片模擬月球,距離地球近;大圓紙片模擬太陽,距離地球遠。
(2)“向日葵”小隊進行了如圖的模擬實驗,他們最可能是在探究為什么“太陽和月球看上去差不多大”。
(3)太陽比月球大400倍,太陽和地球的距離是月亮和地球距離的400倍。由于太陽離地球遠,月球離地球近,所以站在地球上,我們看到的太陽和月亮是差不多大的。在真實的太空中,太陽比月球大得多。
(4)他們又利用沙子和幾個小球進行了一次模擬實驗,實驗現(xiàn)象如圖所示。他們是在模擬制造環(huán)形山,驗證撞擊說產(chǎn)生環(huán)形山。
58.2.5 12點 A B 長 短 長
【分析】太陽位置的變化會引起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一天中影子方向和長度與太陽的方向和位置有關(guān)。
【小題1】根據(jù)數(shù)據(jù)可知,在觀察的這段時間里,經(jīng)過2.5小時的時候影子最短。正午時候影子最短,所以它大概是一天中的12時。
【小題2】同一物體,決定其影子長短的是太陽的高度,決定影子方向的是太陽的位置。隨著時間的變化,影子的長短和方向都會慢慢地發(fā)生變化。
【小題3】陽光下物體影子的長短隨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變化而變化,同一天中,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規(guī)律是早上到中午由長變短;中午到傍晚由短變長,正午時候影子最短,所以一天中影子的長短變化規(guī)律是長→短→長。
59.(1)A (2)A (3)C (4)B
【分析】太陽位置的變化會引起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一天中影子方向和長度與太陽的方向和位置有關(guān)。同一物體,決定其影子長短的是太陽的高度,決定影子方向的是太陽的位置。隨著時間的變化,影子的長短和方向都會慢慢地發(fā)生變化。
【解析】(1)像點亮的電燈這樣可以自己發(fā)光并且正在發(fā)光的物體叫作光源。所以該模擬實驗中能發(fā)光的手電筒被稱為光源。
(2)影子的長短與光源的照射角度有關(guān),在屏與物體不變時,光源與屏的角度越大,影子越短;光源與屏的角度越小,影子越長。手電筒從位置1移動到位置3,光源與屏的角度變小,所以影子的變化情況是從長到短。
(3)同一天中,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規(guī)律是早上到中午由長變短;中午到傍晚由短變長。影子從位置3移動到位置5,影子從短變長,所以該實驗?zāi)M的是下午影子的變化。
(4)手電筒從位置1移動到位置3,光源與屏的角度變小,影子的變化情況是從長到短。所以位置A測得的影子應(yīng)該位置2和位置3的影子長度之間,即3厘米。
60.(1)B (2)A (3)C
【分析】月球地貌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著許多大大小小的環(huán)形山。環(huán)形山大多是圓形的,大小、分布不一,有單個的,有幾個擠疊在一起的,也有大環(huán)套小環(huán)的,有的直徑不足一千米,有的直徑能達到幾百千米。如此眾多的環(huán)形山是長期以來流星、隕石撞擊月球后遺留下來的痕跡。由于撞擊月球表面物體的質(zhì)量、體積、距離以及力度不同,形成的環(huán)形山有的直徑不足一千米,有的直徑能達到幾百千米。
【解析】(1)我們在做月球上的環(huán)形山形成的模擬實驗時,模擬制造環(huán)形山需要的材料有托盤、細沙、大小不同的球等。其中,用細沙模擬月球表面,用不同大小的小球模擬流星,用丟小球模擬流星或隕石撞擊月球,用大小坑模擬環(huán)形山。
(2)從30厘米高處,用大小不同的石子落入沙盤,較大的石子留下的坑比較大,深度更深;較小的石子留下的坑比較小,深度更淺。
(3)如此眾多的環(huán)形山是長期以來流星、隕石撞擊月球后遺留下來的痕跡。由于撞擊月球表面物體的質(zhì)量、體積、距離以及力度不同,形成的環(huán)形山有的直徑不足一千米,有的直徑能達到幾百千米。
61.C B 62.B 63.A 64.C
【解析】61.太陽的體積約是地球的130萬倍,而月球體積只有地球體積的四十九分之一,太陽體積最大,月球體積最小。所以 大圓片代表太陽,小圓紙片代表月球。
62.通過圓紙筒觀察兩個圓紙片,當我們以相同的距離觀察圓紙片時,大圓片本身體積就比較大,所以看得比較大。
63.保持觀察圓紙筒和小圓紙片的位置不變,移動大圓紙片使距離更遠一些,那么大圓片比之前看起來就會小一些。
64.太陽比月球大400倍,太陽和地球的距離是月亮和地球距離的400倍。由于太陽離地球遠,月球離地球近,所以站在地球上,我們看到的太陽和月亮是差不多大的。在真實的太空中,太陽比月球大得多。
65.(1)A (2)B (3)B
【解析】【小題1】影子的大小和遮擋物離光源的遠近有關(guān)。遮擋物離光源近,影子大;遮擋物離光源遠,影子小。
【小題2】影子的形狀和光源所照射的物體側(cè)面的形狀有關(guān)。改變木塊的擺放方式,影子的形狀發(fā)生變化。
【小題3】一天中,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不斷變化。早上和下午,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較低,物體的影子較長;中午時,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最高,物體的影子最短。因此,教學(xué)樓在陽光下的影子在中午時最短。
66.球形 行星 基本條件 球體 改變 大
【分析】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jīng)歷了漫長而艱難的探索過程。隨著現(xiàn)代科學(xué)技術(shù)的不斷進步,人們通過應(yīng)用遙感技術(shù),能夠精確地計算出地球形狀的各種數(shù)據(jù),證明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guī)則球體。
【小題1】航海家麥哲倫率船隊向西行,環(huán)繞世界一周,以實際行動證明地球是球形。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行星,與月球一樣,自身不會發(fā)光。但與月球不同,太陽系里除了地球,沒有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地球給生命提供了空氣、水、營養(yǎng)物質(zhì)等生存所必需的條件。
【小題2】月食時是地球在月球和太陽之間,此時球體投射的影子形狀更接近月食時產(chǎn)生的影子形狀。
【小題3】影子的形狀和光源所照射的物體側(cè)面的形狀有關(guān),也與所照射物體的擺放位置有關(guān)。實驗中如果轉(zhuǎn)動正方體,產(chǎn)生的影子形狀會改變。影子的大小與物體和光源之間的距離有關(guān),遮擋物和屏之間的距離一定時,物體和光源之間的距離遠影子小,距離近影子大;所以當球體離手電筒越來越近時,產(chǎn)生的影子也越來越大。
67.小(大) 小(大) 月球 太陽 B 一 星星比太陽離地球更遠
【分析】太陽雖然很大,但是離地球很遙遠。月亮雖然比地球小得很多,但是和太陽比,要小更多。但是月亮離地球近,看起來就會大。因為太陽比月亮離地球更遠,所以我們?nèi)庋鬯吹降牟畈欢啻笮 ?br/>【解析】(2)根據(jù)我們提出的問題,從地球上看太陽和月球差不多大小,是否與太陽到地球的距離有關(guān),那么我們就可以猜想太陽離地球的距離越近,看上去越大或太陽離地球的距離越遠,看上去越大或小。
(3)①太陽的體積比月球的要大,所以小圓紙片代表月球,大圓紙片代表太陽;
②將大圓片移到B處時,大圓片的距離已經(jīng)很遠了,所以看到小圓片紙和大圓片大小差不多。
(4)太陽距離地球越遠,看上去越小,所以猜想一正確。
(5)星星與月球的相對大小和太陽與月球的相對大小同理,星星本身就不大,又離地球很遙遠。月亮離地球近,看起來就會大。星星比月亮離地球更遠,所以我們?nèi)庋鬯吹降牟畈欢啻笮 ?br/>68.(1)A (2)B (3)B
【分析】光由光源發(fā)出,在同種介質(zhì)中是沿直線傳播的。當光遇到不透明物體時,便會在物體后面形成一個黑暗的區(qū)域,即影子。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影子的形成必須有光源、遮擋物和屏幕,并且遮擋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間。
【解析】(1)對比實驗只有一個變量,由于研究的是光的照射角度對影子產(chǎn)生的影響,唯一的變量是光的照射角度,所以應(yīng)該選擇圖①和圖②進行對比研究。
(2)對比實驗只有一個變量,由于研究的是物體的擺放方式對影子產(chǎn)生的影響,唯一的變量是物體的擺放方式,所以應(yīng)該選擇圖②和圖③進行對比研究。
(3)影子的大小與物體和光源之間的距離有關(guān),遮擋物和屏之間的距離一定時,物體和光源之間的距離遠影子小,距離近影子大。所以實驗后,小珠用手電筒在墻壁前玩起了手影游戲,為了把影子變大,他可以手電筒位置不變,手慢慢靠近手電筒。
69.(1)太陽 竹竿 (2)A (3)C (4)C (5)東邊
【分析】一天中影子方向和長度與太陽的方向和位置有關(guān)。同一物體,決定其影子長短的是太陽的高度,決定影子方向的是太陽的位置。隨著時間的變化,影子的長短和方向都會慢慢地發(fā)生變化。
【解析】(1)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影子的形成必須有光源、遮擋物和屏幕。在這個實驗中,形成影子的光源是太陽,遮擋物是竹竿。
(2)同一天中,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規(guī)律是早上到中午由長變短;中午到傍晚由短變長。所以我們可以推測出該小組開始測量竹竿影子長度的時間是上午。
(3)同一天中,陽光下物體影子的長度從中午到傍晚由短變長,所以如果第9次測量半小時后進行第10次測量,竹竿影子的長度最有可能是100厘米。
(4)陽光下物體影子的長短隨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變化而變化,同一天中,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規(guī)律是早上到中午由長變短;中午到傍晚由短變長,正午時候影子最短,所以一天中影子的長短變化規(guī)律是長→短→長。
(5)一天中,影子的方向總是和太陽的方向相反。所以太陽在物體的西邊,影子就會出現(xiàn)在物體的東邊。
70.
【解析】太陽雖然很大,但是離地球很遙遠。月亮雖然比地球小得很多,但是和太陽比,要小更多。月亮離地球近,看起來就會大。因為太陽比月亮離地球更遠,所以我們?nèi)庋鬯吹降牟畈欢啻笮 DM實驗中,大圓紙片來模擬太陽,大圓紙片來模擬月亮;圓紙筒來模擬地球視角。
71.長短 方向 短 長 72.C 73.B 74. 75.A
【分析】太陽的位置變化影響影子的長短和方向的變化。一天中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規(guī)律是:陽光下物體影子的方向隨著太陽位置的改變而改變,影子總是和太陽的方向相反。陽光下物體影子長短的變化是隨著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改變而變化的,太陽位置最高時,影子最短;太陽位置越低,影子越長。
71.光照到不發(fā)光、不透明的物體就會產(chǎn)生影子。物體影子的變化與光源的位置有直接關(guān)系,影子與光源的方向是相反的,物體影子長短、形狀不但與物體高度、大小、形狀有關(guān),也與光線的照射角度有關(guān)。通過觀察一天中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一天中影子的方向和長短都發(fā)生了變化,其中影子長短的變化規(guī)律是長→短→長。
72.我國古代利用日影變化規(guī)律制作了一種測量時間的儀器,我們稱為日晷。太陽東升西落,陽光下物體的影子也自西向東發(fā)生規(guī)律變化,日晷就是利用陽光下影子方向變化計時的。
73.根據(jù)一天中陽光下物體影子長短的變化規(guī)律:長→短→長,中午12時,影子最短。由此判斷,圖二中c位置的影子長度與11:00的影子長度是一樣的,可能是6厘米。
74.要產(chǎn)生影子必須滿足三個條件,分別是光源、遮擋物和屏,如下圖所示,圖中光源、遮擋物、屏的位置。
75.A、根據(jù)影子的探究可知,影子可能比物體本身長,也可能比物體短,所以該說法是錯誤的,故A符合題意;
B.通過改變光源和遮擋物之間的距離可以改變影子的大小,點光源距離遮擋物越遠,影子越小,該說法是正確的,故B不符合題意;
C.影子的方向和光源的方向始終是相反的,分別位于遮擋物的兩側(cè),該說法是正確的,故B不符合題意。
76.B 77.A 78.B
【分析】環(huán)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月球環(huán)形山的形狀大多是圓形,有單個的,有幾個擠疊在一起的,也有大環(huán)套小環(huán)的。月球環(huán)形山形成原因的推測中,公認的觀點是隕石撞擊說。
76.月球自身不發(fā)光,圍繞地球公轉(zhuǎn),它是地球的天然衛(wèi)星。恒星自身能夠發(fā)光,比如太陽。行星本身不發(fā)光、它圍繞恒星公轉(zhuǎn),比如地球。
77.對比實驗要注意的問題:1、每次只能改變一個因素;2、確保實驗的公平。即除了改變的那個因素外,其他因素應(yīng)保持一樣。為了研究留在細沙中沙坑的大小與球的質(zhì)量是否有關(guān),控制的變量是球的質(zhì)量,球的大小、下落高度應(yīng)該保持一致。
78.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是分布著許多大大小小的環(huán)形山。環(huán)形山的形成原因曾有過許多的猜測,現(xiàn)在公認的觀點是“撞擊說”,這種觀點認為:環(huán)形山是長期以來流星、隕石撞擊后留下的痕跡。因為月球上沒有空氣,就相當于少了一層保護,使撞擊更為猛烈和頻繁。經(jīng)過不斷測試,科學(xué)小組推測月球上的環(huán)形山主要是由隕石撞擊造成的。
79.A 80.C 81.太陽的方向和影子的方向相反或太陽越高,影子越長或太陽的照射角度發(fā)生改變,影子的方向、長短等都會發(fā)生變化。
【分析】影子的長短、方向隨著光源位置、方向的改變而改變。
79.影子產(chǎn)生的條件包括光源、遮擋物和屏,實驗中,手電筒模擬的是太陽,也就是光源。
80.手電筒分別在①位置和③位置照射木塊時,影子會產(chǎn)生的變化是方向,影子總在背向光源的一側(cè)。
81.通過實驗,發(fā)現(xiàn)太陽的方向和影子的方向相反或太陽越高,影子越長或太陽的照射角度發(fā)生改變,影子的方向、長短等都會發(fā)生變化。
82.5 下午 83.短 84.B 85.遮擋物 屏 86.太陽的高度 太陽的位置
【分析】影子的形成必須有光源、遮擋物和屏幕。影子的大小與遮擋物和光源之間的距離有關(guān)。陽光下物體影子的長短隨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變化而變化,太陽位置最高時影子最短。影子的方向總是和太陽的方向相反。
82.觀察表格數(shù)據(jù),我們能推測出第5次測量是在中午12時測得的,因為中午12點太陽最高,物體的影子最短;表格數(shù)據(jù)顯示,影子從長到短再到長,小紅是在下午結(jié)束測量的。
83.從表中數(shù)據(jù)可以知道,從第1次測量到第5次測量這段時間里,影子的長度變化規(guī)律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影子越來越短,這是因為太陽從低到高再到低。
84.一天中,隨著地球自西向東自轉(zhuǎn)運動,太陽東升西落,太陽下物體影子的方向隨太陽位置的變化而變化,從西向北、向東移動,影子的長度也隨之變化,早晨和傍晚影子長,中午影子短。并且太陽高度越高,影子越短。因此,圖中大樹和影子圖片,按時間順序排序是:b-d-a-c-e。故選項B符合題意。
85.光照到不發(fā)光、不透明的物體就會產(chǎn)生影子。通過觀察我們發(fā)現(xiàn):影子的形成需要有光源、遮擋物和屏。
86.同一物體,決定其影子長短的是太陽的高度,太陽越高,影子越短;太陽越低,影子越長;決定影子方向的是太陽的位置,太陽在東,影子在西,太陽在西,影子在東,太陽和影子的位置正好相反。
87.(1) 月球 太陽 (2)近 (3) 隕石 隕石撞擊月球 環(huán)形山
(4)隕石撞擊
【解析】(1)紙筒模擬站在地球上觀察的人,由于太陽體積大,所以大圓紙片模擬太陽;月球體積小,小圓紙片模擬月球。
(2)太陽雖然很大,但是離地球很遙遠。月亮雖然比地球小很多,但是和太陽比,要小更多。因為太陽比月亮離地球更遠,所以看上去月球跟太陽差不多大。
(3)模擬環(huán)形山形成實驗中,平鋪的細沙的是月球表面,大小不同的球模擬的是流星和隕石,撞擊后的沙盤模擬的是隕石撞擊后的月球表面。所以把細沙平鋪在托盤里,用大小不同的球撞擊沙盤,這是在模擬環(huán)形山的形成。
(4)環(huán)形山的形成與許多因素有關(guān),隕石撞擊是主要原因。我們認為環(huán)形山是長期以來流星、隕石撞擊后留下的痕跡。因為月球上沒有空氣,就相當于少了一層保護,使撞擊更猛烈和頻繁。通過環(huán)形山模擬實驗可以推測環(huán)形山是流星、隕石撞擊形成的。
88.(1)A (2) 長度 方向 ③ (3) 小 大 (4) 不同 B A
【分析】因為光是直線傳播的,光照到不發(fā)光、不透明的物體就會產(chǎn)生影子。物體影子的變化與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有直接關(guān)系,影子與太陽的位置是相反的,與陽光照射的方向相同,物體影子長短不但與物體高度有關(guān),也與光線的照射角度有關(guān)。
【小題1】在“實驗一”中,小智為了探索影子變化的規(guī)律,改變了光源的照射角度。通過改變光源的照射角度,可以觀察到影子的長度和方向發(fā)生變化。
【小題2】在“實驗一”中,小智改變了光源的照射角度,發(fā)現(xiàn)影子的長度和方向發(fā)生了變化。當手電筒在位置3時,光源與遮擋物的角度最小,影子最短。
【小題3】在“實驗二”中,小智發(fā)現(xiàn)當光源離遮擋物較遠時,影子較小;當光源離遮擋物較近時,影子較大。
【小題4】在“實驗三”中,小智發(fā)現(xiàn)物體的擺放方式不同,所產(chǎn)生影子的形狀不同。圓柱體在⑧號情況下的影子是長方形;在⑨號情況下的影子是圓形。
89.(1)A (2)C (3)A (4)B (5) 12 大于 (6)B (7)一天中,影子變化規(guī)律是由長變短再變長。
【解析】(1)位置1影子是8厘米,位置2影子是4厘米,位置1影子是3厘米,所以根據(jù)表格,手電筒從位置1移動到位置3,影子的變化情況是長→短,故答案選A。
(2)手電筒從位置3移動到位置5,影子由短變長,符合下午影子的變化特點,所以根據(jù)表格,手電筒從位置3移動到位置5,該實驗?zāi)M的是下午影子的變化,故答案選C。
(3)日晷是古人利用日影規(guī)律制作的一種計時工具,古代人使用日晷的原理是物體的影子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故答案選A。
(4)手電筒從位置1移動到位置3,影子的變化情況是由長到短,所以如果在手電筒的位置2和位置3之間再增設(shè)一處位置A,位置A的影長應(yīng)該大于2厘米小于4厘米,所以認為位置A測得的影子大約為3厘米,故答案選B。
(5)從表中發(fā)現(xiàn)12時影子為6厘米最短,根據(jù)12時到15時影子逐漸變長的規(guī)律,16時的影子將大于35厘米。
(6)上午太陽位于東南方,影子應(yīng)該在西北方,B和D符合,而B的影長比D長,B符合早晨,D符合上午,故答案選B。
(7)從模擬實驗的數(shù)據(jù)來看,早上和傍晚影子最長,上午和下午次之,中午影子最短,由此可以看出,一天中,影子變化規(guī)律是由長變短再變長。
90.(1)A (2)B (3)B
【解析】(1)該小組從9:30開始進行測量,每半小時測量一次,一共測量了七次,根據(jù)計算得出,該小組是在13:30結(jié)束的測量,因此答案選A。
(2)當測量到第六次時,時間為正午12:00,此時影長是最短的,往后的時間段影長隨時間流逝會逐漸變長,且跟前面的數(shù)值呈規(guī)律性對稱增長,因此第十次測量的影長大約為100cm,答案選B。
(3)一天當中,正午的太陽高度最高,映照在地面上的影子的影長最短,當測量到第六次時,時間為正午12:00,此時影長是最短的,往后的時間段影長隨時間流逝會逐漸變長,因此本題選B選項。
91.手電筒 手 墻壁 92.C 93.B 94.C
【解析】91.行進中的光被阻擋時,就形成了阻擋物的影子。影子產(chǎn)生的條件包括光源、遮擋物和屏。在做手影游戲時,手電筒是光源,遮擋物就是手,墻壁是屏。
92.影子的大小與遮擋物的位置有關(guān)。當光源和屏的位置一定時,遮擋物越靠近光源,影子越大;遮擋物遠離光源,影子越小。故選C。
93.小偉的中指長約6厘米,用手電筒的光從正面照射他的手掌,測得中指影長為12厘米,食指影長為10厘米,根據(jù)比例可以算出小偉的食指長約5厘米。故選B。
94.影子的變化包括方向、長短、大小、形狀的變化。影子的方向與光源所在的方向相反。影子的長短與光源的照射角度有關(guān)。影子的形狀和光源所照射的遮擋物的側(cè)面的形狀有關(guān)。從不同角度照射自己的手,所產(chǎn)生的手影方向、長短、形狀都不同。故選C。
95.(1) 船帆 地球儀 (2)船帆 (3)一名同學(xué)控制帆船從地球儀一端向另一端勻速運動;另一名同學(xué)在另一端觀察,觀察時眼睛平視地球儀
【分析】論證地球的形狀,是一個模擬實驗,通過模擬進出港船只的情況,來推斷地球的形狀。實驗步驟:首先用紙做的一只小船,插一根火柴梗作為桅桿,然后讓船在地球儀上模擬航行,最后觀察船進港,發(fā)現(xiàn)先看見進港的船只的桅桿,再逐漸看見船身;出港的船只,則總是船身先消失,然后桅桿才逐漸隱沒在海平面下。
【解析】(1)紙做的一只小船,插一根火柴梗作為船帆,然后讓船在地球儀上模擬航行。
(2)地球是一個球形,所以先看見船帆后看見船身。
(3)一名同學(xué)控制帆船從地球儀一端向另一端勻速運動;另一名同學(xué)在另一端觀察,觀察時眼睛平視地球儀,觀察時視線平視,俯視會看見船身。
21世紀教育網(wǎng)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ǎng)(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ǎng)(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yù)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保靖县| 晋州市| 吴堡县| 昌黎县| 赣州市| 东乡县| 聊城市| 平顺县| 平果县| 班玛县| 泰顺县| 谷城县| 葫芦岛市| 桂东县| 仁化县| 遂溪县| 大方县| 西城区| 香河县| 河西区| 双桥区| 乌恰县| 九龙县| 阿尔山市| 嵊泗县| 务川| 寿光市| 沙河市| 吉林市| 昌乐县| 盈江县| 临夏市| 枣强县| 南通市| 农安县| 涞水县| 扎兰屯市| 图们市| 吉安县| 库伦旗| 贵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