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核心概念專題集訓】浙教版科學八下 專題14 氧氣 、二氧化碳的性質與制取專題(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核心概念專題集訓】浙教版科學八下 專題14 氧氣 、二氧化碳的性質與制取專題(含解析)

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科學
八年級下冊科學 核心概念專題集訓
專題14 氧氣、二氧化碳的性質與制取專題(教師版 )
一、選擇題:
1.圖中分別為氧氣的實驗室制取、干燥、收集、驗滿的操作,其中錯誤的是(  )
A.制取 B.干燥
C.收集 D.驗滿
【答案】B
【解析】
A、實驗室用過氧化氫溶液制取氧氣,屬于固液常溫型,圖中所示裝置正確。
B、濃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不與氧氣反應,圖中裝置起洗氣功能時進氣管與出氣管的方向是“長進短出”,圖中進氣管與出氣管的方向錯誤,圖中所示操作錯誤。
C、氧氣的密度比空氣的大,能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圖中所示裝置正確。
D、檢驗氧氣是否收集滿時,應將帶火星的木條放在集氣瓶口,若木條復燃,說明已集滿,圖中所示操作正確。
故選:B。
2.從安全、環保、節能、簡便等方面考慮,實驗室制取氧氣的最佳方法是(  )
A.通電使水分解 B.過氧化氫催化分解
C.高錳酸鉀加熱分解 D.氯酸鉀加熱分解
【答案】B
【解析】
A、通電使水分解,要消耗電能,不節能,且生成兩種氣體使收集的氣體不純,不符合題意;
B、過氧化氫催化分解,常溫即可進行,節能,簡便,生成水,無污染,符合題意;
C、高錳酸鉀加熱分解,需要加熱,消耗能源,不簡便,不安全,不符合題意;
D、氯酸鉀加熱分解,需要加熱,消耗能源,不簡便,不安全,不符合題意。
3.現有下列反應:
①2KMnO4K2MnO4+MnO2+O2↑ ②2KClO32KCl+3O2↑ ③2NH4NO34H2O+2N2↑+O2↑
其中適用于實驗室制取氧氣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答案】A
【解析】
①高錳酸鉀在加熱的條件下分解為錳酸鉀和二氧化錳兩種固體,同時生成氧氣,適用于實驗室制取氧氣;②氯酸鉀在二氧化錳的催化作用下、加熱分解為氯化鉀固體和氧氣,適用于實驗室制取氧氣;③硝酸銨在加熱的條件下分解生成水,氮氣和氧氣,得到氣體是氮氣和氧氣的混合物,不適用于實驗室制取氧氣。
4.實驗室常用如圖甲、乙的發生裝置制取氧氣,小雪又設達了如圖丙、丁的裝置用于制取氧氣,相關敘述合理的是(  )
A.裝置甲的試管口要略向下傾斜,是為防止高錳酸鉀受熱分解產生的水冷凝后倒流
B.使用裝置乙分解雙氧水制取氧氣時,需定期向燒瓶中添加二氧化錳粉末
C.關閉止水夾a并向下壓丙中注射器的活塞,放手后若活塞回到原處則裝置氣密性良好
D.利用裝置丁進行實驗室分解雙氧水制取氧氣,可實現“隨開隨用、隨關隨停”
【答案】C
【解析】
A、高錳酸鉀受熱不生成水,主要是固體加熱裝置容易產生冷凝水,為了避免水冷凝后倒流,才將試管口要略向下傾斜,敘述不合理,故A不符合題意;
B、使用裝置乙分解雙氧水制取氧氣時,二氧化錳是催化劑,不需定期向燒瓶中添加二氧化錳粉末,敘述不合理,故B不符合題意;
C、向上拉裝置丙中注射器的,將空氣吸入,關閉活塞a,則保持內外壓強一致,若活塞始終不下落,則裝置氣密性良好,敘述合理,故C符合題意;
D、二氧化錳是粉末,會從試管中漏下進入溶液,無法實現固液分離,不可實現“隨開隨用、隨關隨停”的操作,敘述不合理,故D不符合題意;
5.實驗室若直接用30%的過氧化氫制取氧氣,反應速率太快。為獲得平穩的氣流,下列裝置能實現的是(  )
A.B. C.D.
【答案】C
【解析】用分液漏斗加過氧化氫溶液,將過氧化氫溶液滴入到水中,可以降低濃度,且可以控制液體的滴加的速率,進而控制反應速率,所以發生裝置能達到最佳效果的是C。
6.小科所在興趣小組用如圖所示的裝置來制取干燥的氧氣。裝置氣密性良好,圖①中的錐形瓶內盛有過氧化氫溶液,燃燒匙內裝有二氧化錳,燃燒匙可以上下移動,堿石灰用于干燥氧氣。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實驗中,利用圖②和④的裝置收集的氧氣均不夠干燥
B.圖①裝置可隨時控制反應的發生和停止
C.若用圖③收集氧氣,可將帶火星的木條在b導管口處驗滿
D.若用裝置④測量生成氧氣的體積,集氣瓶上方原有的空氣對測量結果無影響
【答案】D
【解析】
A、實驗中,利用圖②裝置收集的氧氣不夠干燥,圖④中,植物油隔絕了氧氣和水的接觸,收集的氧氣干燥,故A錯誤;
B、將二氧化錳的燃燒匙上提,沒有二氧化錳時,過氧化氫仍然能夠分解生成水和氧氣,只是反應速率慢一些,不會控制反應的發生與停止,故B錯誤;
C、氧氣密度比空氣大,所以用圖③收集氧氣,可將帶火星的木條在a導管口處驗滿,故C錯誤;
D、若用裝置④測量生成氧氣的體積,集氣瓶上方原有的空氣對測量結果無影響,是因為有多少體積的氧氣進入集氣瓶,就有多少體積的水排入量筒,排入量筒中的水的體積即為收集的氧氣體積,故D正確。
7.下列裝置中,最適合用來收集氧氣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A、氧氣的密度比空氣的大,可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但導管應伸入集氣瓶的底部,以利于空氣的排出,故選項錯誤。
B、氧氣不易溶于水,用圖中裝置收集氧氣時,長導管是出水管,短導管是進氣管,故選項錯誤。
C、氧氣的密度比空氣的大,氣體從長導管通入,將空氣從短導管排出,故選項錯誤。
D、氧氣的密度比空氣的大,可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圖中實驗操作正確,故選項正確。
8.實驗室需收集一瓶約含空氣的氧氣,下列操作正確的是(  )
A.集氣瓶中灌的水 B.集氣瓶中灌的水
C.導管伸入到集氣瓶體積的處 D.導管伸入到集氣瓶體積的處
【答案】B
【解析】
A、需要收集一瓶大約空氣的氧氣,即收集的氧氣,所以集氣瓶中應灌的水,故A錯;
B、需要收集一瓶大約空氣的氧氣,即收集的氧氣,所以集氣瓶中應灌的水,故B正確;
C、用排空氣法收集氧氣無法收集的氧氣,因為氧氣密度比空氣大,會聚集在下部,故C錯;
D、用排空氣法收集氧氣無法收集的氧氣,因為氧氣密度比空氣大,會聚集在下部,故D錯。
9.用排水法收集氧氣時,不正確的操作是(  )
A.集氣瓶裝滿水,不留空氣泡,以使所得氧氣純凈
B.瓶口向下,直立水槽中,以使集氣瓶中的水能被氧氣充分排出
C.當導管口開始有氣泡冒出時,應立刻收集,以免造成氧氣的浪費
D.當氣泡連續均勻地冒出后,再收集
【答案】C
【解析】
A、集氣瓶裝滿水,以排除集氣瓶內空氣,不留空氣泡,使所得氧氣純凈,故選項說法正確。
B、瓶口向下,直立水槽中,以使集氣瓶中的水能被氧氣充分排出,故選項說法正確。
C、當導管口開始有氣泡冒出時是裝置內的空氣,不能立即收集,要待氣泡連續均勻冒出時再收集,故選項說法錯誤。
D、開始冒出氣泡為裝置內空氣,不宜收集,當氣泡連續均勻地冒出后,再收集,故選項說法正確。
10.同學們在做氧氣性質實驗時,將點燃的木炭伸入集氣瓶內,有的現象明顯,有的卻不明顯。導致現象不明顯的原因可能是(  )
A.排水法收集前未將集氣瓶灌滿水 B.導管口連續放出氣泡時開始收集氧氣
C.收集滿后蓋上毛玻璃片拿出水面 D.收集滿氧氣的集氣瓶正放于桌面
【答案】A
【解析】
A、排水法收集前未將集氣瓶灌滿水,混入空氣使收集的氧氣不純凈,可能使實驗現象不明顯;
B、導管口連續放出氣泡時開始收集氧氣,說明試管內的空氣已排盡,收集的氧氣純凈,不符合題意;
C、收集滿后蓋上毛玻璃片拿出水面,不會混入空氣,收集的氧氣純凈,不符合題意;
D、氧氣的密度比空氣大,收集滿氧氣的集氣瓶正放于桌面,氧氣不會逸出,濃度較大,放入點燃的木炭,現象明顯;
11.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實驗時,發現試管破裂,可能原因有:①實驗結束時,先熄滅了酒精燈后將導管移出水槽;②加熱時試管底部觸及燈芯;③加熱前試管內外壁有水珠;④試管口向上傾斜;⑤實驗前忘記檢查裝置的氣密性;⑥沒有進行預熱,直接對準試管里固體進行加熱.其中與之相關的是(  )
A.只有①③⑥ B.只有②④
C.全部 D.除了⑤外其余均是
【答案】D
【解析】在實驗后試管破裂,這是操作不當經常會出現的問題,試管破裂可能的原因有:實驗結束時,先熄滅了酒精燈后將導管移出水槽,導致水倒流進試管而炸裂試管;加熱時試管底部觸及燈芯(那里溫度很低),試管受熱不均而破裂;加熱前試管內外壁有水珠,加熱時,試管受熱不均而破裂;固體加熱時,試管口未略向下傾斜,試管里藥品的冷凝水流到很燙的試管底部而炸裂試管;沒有進行預熱,直接對準試管里固體進行加熱,會使試管受熱不均勻而破裂;實驗前忘記檢查裝置的氣密性,只會導致氣體外逸,不會導致試管破裂。綜上所述,故選:D。
12.某化學興趣小組用如圖所示的裝置來制取干燥的氧氣,并測定實驗中生成的氧氣體積。裝置氣密性良好,圖Ⅰ中的燃燒匙內裝有二氧化錳,燃燒匙可以上下移動,干燥管內裝有足量堿石灰(可以吸收水蒸氣)。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將裝置Ⅰ分別與裝置Ⅱ、Ⅲ、Ⅳ、V連接,均能達到測定氧氣體積的目的
B.若用裝置V測量生成氧氣的體積,集氣瓶上方原有的空氣會使測量結果偏大
C.若用裝置Ⅳ收集氧氣,可將帶火星的木條放置在b處導管口驗滿
D.若用裝置Ⅰ與裝置V量組合測量生成氧氣的體積,實驗先連接裝置Ⅰ和V,后將燃燒匙伸到液面以下
【答案】D
【解析】
A.該實驗是制取干燥的氧氣,排水法收集的氧氣不干燥;Ⅲ、Ⅳ無法測定收集的氧氣的體積,故錯誤;
B.量筒內水的體積即為生成的氧氣的體積,所以用裝置V測量生成氧氣的體積,集氣瓶上方原有的空氣對測量結果沒有影響,故錯誤;
C.氧氣的密度比空氣大,若用裝置Ⅳ收集氧氣,氧氣應從b端進入,驗滿時將帶火星的木條放在a端管口處,觀察木條是否復燃,故錯誤;
D.若用裝置Ⅰ與裝置V量組合測量生成氧氣的體積,實驗時先連接裝置Ⅰ和V,后將燃燒匙伸到液面以下,故正確。
13.某小組利用圖1裝置研究25℃時二氧化碳的溶解性。打開止水夾,向3個充滿二氧化碳的100mL燒瓶中,分別注入20mL、40mL、60mL蒸餾水,關閉止水夾,振蕩前后壓強的變化如圖2。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曲線①中ab段對應的操作是迅速注入蒸餾水
B.曲線①中c點和e點可能進行了振蕩
C.曲線③對應的實驗是注入60mL蒸餾水
D.終點氣壓高于初始的原因可能是在25℃時,1體積水中最多吸收的二氧化碳的量小于1體積
【答案】C
【解析】
A、曲線①中ab段壓強迅速增大,是因為迅速注入蒸餾水的緣故,A正確;
B、c點到e點壓強明顯減小,通過振蕩操作使二氧化碳與水充分接觸,所以使得壓強明顯減小,B正確;
C、曲線③加入水后壓強上升最小,說明進入水的體積最小,100﹣150s曲線3減小壓強最少,是因為注入的水最少,是20mL,C不正確;
D、終點氣壓高于初始的原因可能是在25℃時,1體積水中最多吸收的二氧化碳的量小于1體積,D正確;
14.小金利用如圖裝置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質。注射器內裝有足量稀鹽酸,硬質玻璃管中有四個棉球,其中①、④為用紫色石蕊溶液潤濕的棉球,②、③為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棉球。下列關于實驗過程及現象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A.若把稀鹽酸換成稀硫酸則反應速度太慢,可能會影響實驗結論
B.若把大理石換成碳酸鈉則反應速度太快,可能會影響實驗結論
C.通過①②或③④現象的比較,均能得出二氧化碳溶于水呈酸性
D.通過①④或②③現象的比較,均能得出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氣
【答案】D
【解析】
A、稀硫酸和大理石反應,生成硫酸鈣,微溶于水的硫酸鈣覆蓋在石灰石的表面,阻礙反應進一步進行,可能會影響實驗結論;
B、碳酸鈉與稀鹽酸反應速率過快,可能會影響實驗結論;
C、①④處棉球會變成紅色,②③處干燥的棉球不變色,所以通過①②或③④現象的比較,均能得出二氧化碳溶于水呈酸性;
D、①④處棉球會變成紅色,②③處干燥的棉球不變色,故通過①④能得出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氣,而②③不能得出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氣。
15.規范操作是科學實驗的基本要求,下列有關“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實驗操作,正確的是(  )
A.檢查裝置氣密性 B.取用固體試劑
C.收集二氧化碳 D.驗滿
【答案】A
【解析】
A、先從長頸漏斗中注入水,當水浸沒其下端管口時,用彈簧夾夾住導氣管上連接的膠皮管,然后再加入少量的水,若停止加水后,長頸漏斗中的水面不再下降,則說明此裝置氣密性良好,故選項實驗操作正確。
B、取用固體粉末狀試劑時,瓶塞要倒放,應用藥匙取用,圖中瓶塞沒有倒放,故選項實驗操作錯誤。
C、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故選項實驗操作錯誤。
D、檢驗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滿時,應將燃著的木條放在集氣瓶口,不能伸入瓶中,故選項實驗操作錯誤。
16.為探究二氧化碳的部分性質,設計實驗裝置如圖(夾持儀器省略),捂熱干冰位置的玻璃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a處試紙先變紅色
B.c處試紙變紅色,使石蕊變色的是CO2
C.d處火焰先熄滅,CO2不支持燃燒
D.b與c、d與e現象對比均可證明CO2密度比空氣大
【答案】D
【解析】
A、二氧化碳不能使干燥的藍色濕潤試紙變色,則a處試紙不變色,故選項說法錯誤。
B、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的大,則c處試紙變紅色,但使石蕊變色的不是CO2,否則a處試紙也會不變色,故選項說法錯誤。
C、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的大,則e處火焰先熄滅,d處火焰后熄滅,故選項說法錯誤。
D、c處試紙先變紅色,e處火焰先熄滅,則b與c、d與e現象對比均可證明CO2密度比空氣大,故選項說法正確。
17.某興趣小組用如圖所示裝置探究CO2的性質,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1、3紙花變色,2、4紙花不變色
B.上方木條先熄滅,下方木條后熄滅
C.對比1、3紙花的現象,說明CO2的密度比空氣大
D.對比3、4紙花的現象,說明CO2能與水發生反應
【答案】D
【解析】
A.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變色,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變紅,則可觀察到1號和3號紙花不變色,2號和4號紙花變色,故錯誤;
B.二氧化碳不可燃也不助燃,且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則可觀察到下端燃著的木條先熄滅,上端燃著的木條后熄滅,故錯誤;
C.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變色,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變紅,則可觀察到1號和3號紙花不變色,對比1、3紙花的現象,說明CO2不能使干燥的紙花褪色,錯誤;
D.對比3號和4號或1號和2號,則可知二氧化碳能和水發生化學反應,故正確;
18.下列關于CO2的實驗室制取及檢驗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制CO2的藥品 B.發生裝置
C.收集方法 D.檢驗CO2
【答案】C
【解析】
A、在實驗室中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與稀鹽酸反應來制取二氧化碳,圖示正確;
B、實驗室中制取二氧化碳屬于固液常溫型,因此可選擇圖示裝置來制取二氧化碳,圖示正確;
C、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可用向上排空氣法來收集二氧化碳,圖示錯誤;
D、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水,因此可用澄清的石灰水檢驗二氧化碳,圖示正確。
19.某興趣小組利用如圖裝置對二氧化碳的性質進行探究,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B處現象說明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變紅
B.C處溶液變渾濁,是因為生成了不溶于水的碳酸鈣
C.D處的實驗現象是下層蠟燭先熄滅,上層蠟燭后熄滅
D.D處現象說明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密度比空氣大
【答案】A
【解析】
A、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變紅色,但是不能說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變紅色,故A錯誤;
B、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鈣反應會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水,所以C出溶液變渾濁,故B正確;
C、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不具有助燃性,所以D處的實驗現象是下層蠟燭先熄滅,上層蠟燭后熄滅,故C正確;
D、通過分析可知,D處現象說明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密度比空氣大,故D正確。
20.小科做了關于二氧化碳相關性質,如圖甲、乙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甲實驗中可觀察到的現象是液面上升,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B.甲實驗中的文字表達式為:二氧化碳+氫氧化鈣→碳酸鈣+水
C.乙實驗中可觀察到的現象是液面上升,溶液由紫色變藍色
D.若乙中試管換成礦泉水瓶,則一段時間后瓶身會變癟
【答案】C
【解析】
A、二氧化碳能與澄清石灰水中的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白色沉淀和水,由于試管中的二氧化碳氣體減少,壓強會減小,在外界大氣壓的作用下,試管中的液面上升,選項說法正確;
B、二氧化碳能與澄清石灰水中的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白色沉淀和水,因此甲實驗中的文字表達式為:二氧化碳+氫氧化鈣→碳酸鈣+水,選項說法正確;
C、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試液變紅色,由于試管中的二氧化碳氣體減少,壓強會減小,在外界大氣壓的作用下,試管中的液面上升,選項說法錯誤;
D、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碳酸,裝置中的二氧化碳氣體減少,壓強會減小,在外界大氣壓的作用下,礦泉水瓶會變癟,選項說法正確。
二、非選擇題:
21.請根據下圖回答問題。
(1)用KClO3與MnO2混合制取和收集純凈的O2,應選用圖中的     (填序號)。
(2)實驗室制取并收集CO2,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
【答案】(1)ACDH; (2)CaCO3+2HCl=CaCl2+CO2↑+H2O。
【解析】
(1)氧氣的密度略大于空氣,不易溶于水,因此用排水法可收集到純凈的氧氣;用KClO3與MnO2混合制取和收集純凈的O2,該制備滿足固固加熱制備氣體的條件,應選用圖中的ACDH;
(2)實驗室常用大理石與稀鹽酸反應制取二氧化碳,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CaCO3+2HCl=CaCl2+CO2↑+H2O;
22.如圖是實驗室制取氣體的常用裝置,請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標號的儀器名稱①    。
(2)寫出一個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化學方程式     ,用該方法制取氧氣所選擇的發生和收集裝置是
    (填大寫字母)。
(3)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請寫出檢驗二氧化碳氣體的方法是     。(用化學方程式表示)
【答案】(1)長頸漏斗;
(2)2KMnO4K2MnO4+MnO2+O2↑(合理即可);BC(或BE)(合理即可);
(3)CO2+Ca(OH)2=CaCO3↓+H2O。
【解析】
(1)標號的儀器①的名稱是長頸漏斗;故答案為:長頸漏斗;
(2)高錳酸鉀在加熱條件下生成錳酸鉀、二氧化錳和氧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2KMnO4K2MnO4+MnO2+O2↑。氯酸鉀在二氧化錳的催化作用下在加熱條件下生成氯化鉀和氧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KClO32KCl+3O2↑。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H2O22H2O+O2↑。若采用的是加熱高錳酸鉀、加熱氯酸鉀的方法,屬于固體加熱型,應該選用的發生裝置是B;若采用的是分解過氧化氫的方法,屬于固液常溫型,所以應該選擇A裝置來制取。氧氣的密度比空氣大,可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氧氣,氧氣不易溶于水,可用排水法來收集;故答案為:2KMnO4K2MnO4+MnO2+O2↑(合理即可);BC(或BE)(合理即可);
(3)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白色沉淀和水,化學方程式為CO2+Ca(OH)2=CaCO3↓+H2O,因此實驗室中常用澄清的石灰水檢驗二氧化碳氣體;故答案為:CO2+Ca(OH)2=CaCO3↓+H2O。
23.實驗室提供H2O2溶液、二氧化錳、KClO3和KMnO4四種藥品及如圖所示裝置。
根據要求完成下列問題:
(1)根據提供的藥品,寫出一種實驗室制取O2的化學方程式     ;
(2)選擇裝置B和C制取氧氣的主要步驟有:①將導氣管移出水槽;②加熱;③裝藥品;④收集;⑤熄滅酒精燈;⑥檢查裝置氣密性。正確的操作順序為     。
【答案】(1)2H2O22H2O+O2↑或2KMnO4K2MnO4+MnO2+O2↑或2KClO32KCl+3O2↑;
(2)⑥③②④①⑤。
【解析】
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H2O22H2O+O2↑;高錳酸鉀在加熱的條件下生成錳酸鉀、二氧化錳和氧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2KMnO4K2MnO4+MnO2+O2↑;氯酸鉀在二氧化錳的催化作用下加熱生成氯化鉀和氧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KClO32KCl+3O2↑;
(2)用加熱法制取氧氣并用排水法收集的步驟為:查(⑥檢查裝置氣密性)、裝(③裝藥品)、定、點(②加熱)、收(④收集)、移(①將導氣管移出水槽)、熄(⑤熄滅酒精燈)。
24.根據氧氣的制取和性質的相關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圖甲裝置中二氧化錳的作用是     ;
(2)要獲得一瓶干燥的氧氣,圖甲裝置中導管的連接順序為a→    ;
(3)下列關于硫燃燒實驗(如圖乙)的相關描述合理的有     (填序號);
①硫在空氣中燃燒產生淡藍色火焰
②硫燃燒是劇烈氧化的現象
③硫在空氣和氧氣中燃燒的產物不同
④集氣瓶底部留有水可以減少燃燒產物對空氣的污染
【答案】(1)催化;(2)d→e→b→c;(3)①②④。
【解析】
(1)圖甲裝置是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的催化下制取氧氣,其中二氧化錳的作用是催化,加快反應的進行,利于氧氣的收集;
(2)要獲得一瓶干燥的氧氣,實驗目的是收集干燥的氧氣,而氧氣是過氧化氫溶液制得的,所以要先干燥后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干燥時洗氣瓶應該長進短出也就是氣體必須從濃硫酸中通過,所以收集圖甲裝置中導管的連接順序為a→d→e→b→c;
(3)①硫在空氣中燃燒產生淡藍色火焰,在氧氣燃燒時藍紫色火焰。正確;
②由于燃燒都是劇烈的氧化現象,所以硫燃燒是劇烈氧化的現象。正確;
③硫在空氣和氧氣中燃燒的現象不同,但是產物相同,都是生成二氧化硫。錯誤;
④由于生成的二氧化硫有毒能污染大氣,同時二氧化硫能溶解于水,所以集氣瓶底部留有水可以減少燃燒產物對空氣的污染。正確;
25.化學實驗室常用10%的H2O2溶液來制取氧氣。小明和小紅欲用10%的H2O2溶液來制取干燥的氧氣,小明使用的是裝置圖1,小紅使用的是裝置圖2。試回答:
(1)小紅同學使用的裝置是不合理的,原因是     。
(2)兩裝置的B儀器中應盛放的物質是     。
(3)從嚴格意義上說,小明使用的收集裝置也不盡合理,理由是     。
(4)10%的H2O2溶液中,氫元素的質量分數為     ,當H2O2完全分解時,液體中氫元素的質量分數增加到     。(保留到0.1%)
【答案】(1)制得的氣體不干燥;(2)濃硫酸;(3)空氣中含有水蒸氣;(4)10.9%;11.1%。
【解析】
(1)因為要得到干燥的氫氣,就不能用排水法;
(2)氧氣與濃硫酸不反應,可以使用濃硫酸做干燥劑;
(3)因空氣中含有水蒸氣,故小亮使用的裝置收集的氧氣也不是太干燥;
(4)根據雙氧水的化學式H2O2可得H元素的質量分數為:100%≈5.9%,
H2O中H元素的質量分數為 100%≈11.1%,
設總質量為100g,則雙氧水(H2O2)為3g,水(H2O)為97g,
所以氫元素的質量分數為:10.9%
②設生成O2質量為x,
2H2O22H2O+O2↑
68 32
3 x
解之得:x≈1.4g
100%≈11.1%,
故液體中的氫元素的質量分數增加到11.1%。
26.請你根據下列實驗裝置圖回答:
(1)若用氯酸鉀制取一瓶干燥的O2應選用的發生裝置和收集裝置分別是     。(用編號表示)
(2)實驗室若用塊狀固體和液體且無需加熱來制取氣體,改用E裝置(多孔隔板用來放塊狀固體)代替B裝置的優點是     。
【答案】(1)AD;(2)可以控制反應的發生與停止。
【解析】
(1)實驗室用氯酸鉀和二氧化錳制取氧氣時,該反應屬于固體加熱型,適合用裝置A作發生裝置;氧氣不易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氧氣密度比空氣略大,可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的氣體比較干燥,故選D收集。
(2)裝置E可以通過活塞控制固體藥品與液體藥品接觸和分離,從而可以控制反應的發生與停止。
27.實驗室常用如圖裝置來制取氧氣。請回答:
(1)請寫出圖中a的名稱:    。
(2)關于實驗室用氯酸鉀、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的反應,相同之處是     (填字母編號)。
A.都需要加熱 B.都可直接選用A裝置制取
C.都屬于分解反應 D.都需要二氧化錳作催化劑
(3)實驗室用氯酸鉀和二氧化錳制取并收集氧氣主要有以下步驟:①將試劑裝入試管,用帶導管的橡皮塞塞緊試管口;②檢查裝置的氣密性;③給試管加熱;④將裝置固定在鐵架臺上;⑤熄滅酒精燈;⑥收集氣體;⑦將導管從水槽中取出。正確的操作順序是     (填序號)。
(4)在完成制取并收集氧氣后,小科進行了檢驗氧氣化學性質的實驗,他取一根光亮的細鐵絲繞成螺旋狀,一端系上一根火柴,另一端系在一根粗鐵絲上,點燃火柴,待火柴將要燒完時,立即伸進一瓶預留少量水的盛有氧氣的集氣瓶中,可以觀察到的現象為     ,并放出大量的熱。
【答案】(1)鐵架臺;(2)AC;(3)②①④③⑥⑦⑤;(4)劇烈燃燒,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體。
【解答】解:(1)圖中a的名稱:鐵架臺;
(2)實驗室用高錳酸鉀、氯酸鉀制取氧氣的反應分別是高錳酸鉀加熱分解生成錳酸鉀、二氧化錳和氧氣,氯酸鉀在二氧化錳催化作用下受熱分解生成氯化鉀和氧氣;
A、根據上述分析可知,兩個反應都需要加熱,正確;
B、用高錳酸鉀制氧氣時,試管口需放一團棉花,以防止試管內固體粉末進入導管,不能直接選用A裝置制取,錯誤;
C、根據上述分析可知,這兩個反應都由一種物質生成多種物質的反應,都屬于分解反應,正確;
D、根據上述分析可知,用高錳酸鉀制氧氣時,不需要二氧化錳作催化劑,錯誤。
故選AC;
(3)實驗室用氯酸鉀和二氧化錳制取并收集氧氣主要有以下步驟:②檢查裝置的氣密性→①將試劑裝入試管,用帶導管的橡皮塞塞緊試管口→④將裝置固定在鐵架臺上→③給試管加熱→⑥收集氣體→⑦將導管從水槽中取出→⑤熄滅酒精燈。故填:②①④③⑥⑦⑤;
(4)鐵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現象:劇烈燃燒,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體,并放出大量的熱。
28.資料顯示,將新制的溶質質量分數為5%的H2O2溶液,加熱到80℃時,才有較多氧氣產生。而相同質量5%的H2O2溶液加入催化劑,常溫下就會立即產生氧氣,反應速度快、所需時間短。
(1)小科同學按圖甲裝置進行實驗,當試管中有大量氣泡出現時,伸入帶火星的木條,木條并未復燃。為此,他利用圖乙裝置收集氣體,再用帶火星的木條檢驗,木條復燃。那么圖甲實驗中帶火星木條未復燃的原因是     。除了圖乙的方法收集氧氣外,還可用     法收集。
(2)小金同學利用催化劑使H2O2溶液分解制取氧氣,圖丙是他設計的氣體發生裝置,請你指出一處錯誤:    。
(3)兩位同學采用相同質量5%的H2O2溶液,圖丁虛線表示小科采用加熱分解制取氧氣的曲線,請你在該圖中用實線畫出小金利用催化劑制取氧氣的大致曲線(假定兩種方法H2O2均完全分解)。    。
【答案】(1)加熱過氧化氫溶液的同時,溶液中水蒸氣隨氧氣一起逸出,氧氣濃度較低;向上排空氣;
(2)長頸漏斗的下端未伸入液面以下;
(3)。
【解析】
(1)圖甲實驗中帶火星木條未復燃的原因是加熱過氧化氫溶液的同時,溶液中水蒸氣隨氧氣一起逸出,氧氣的濃度較低;氧氣密度略大于空氣,不易溶于水,可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或排水法收集,圖乙的收集方法是排水法,除了圖乙的方法收集氧氣外,還可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
(2)小柯利用催化劑使H2O2溶液分解制取氧氣,圖丙是他設計的氣體發生裝置,其中的錯誤之處為:長頸漏斗的下端未伸入液面以下,產生的氧氣會從長頸漏斗處逸出;
(3)采用加熱的方法制取氧氣時,由于開始的時間內溶液溫度低,所以幾乎沒有氧氣產生,而使用催化劑的方式制取氧氣,實驗開始就會產生大量氧氣。無論哪種方式,最終生成氧氣的質量是相同的,小金利用催化劑制取氧氣的大致曲線(假定兩種方法H2O2均完全分解)如圖:。
29.探究NaOH和CO2的反應。用圖1裝置進行實驗,實驗時先后將兩種溶液快速推入,瓶內壓強變化如圖2所示:
(1)先推入的溶液是     ,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2)cd段壓強變大,原因是     (用化學方程式表示)。
【答案】(1)NaOH溶液;CO2+2NaOH=Na2CO3+H2O;
(2)Na2CO3+2HCl=2NaCl+H2O+CO2↑。
【解析】
(1)根據圖像分析,瓶內壓強先減小,說明二氧化碳會與推入的物質發生反應被吸收,所以先推入的是氫氧化鈉溶液。氫氧化鈉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O2+2NaOH=Na2CO3+H2O。
(2)cd段是碳酸鈉和鹽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水和氯化鈉,所以壓強增大,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Na2CO3+2HCl=2NaCl+H2O+CO2↑。
30.科學實驗是學習科學的基礎,根據圖回答問題:
(1)請描述甲實驗中的反應物硫的顏色和形態     。
(2)乙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是蠟燭自下而上熄滅,說明二氧化碳具有的物理性質有     。
【答案】(1)黃色粉末狀固體;(2)密度大于空氣的密度。
【解析】
(1)甲實驗中的反應物硫是黃色粉末狀固體;
(2)乙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是蠟燭自下而上熄滅,說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是密度大于空氣的密度。
31.請你根據下圖回答有關問題:
(1)實驗室欲制備并收集二氧化碳,需在圖一中選用A、B與     (填序號)組合,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2)圖二是兩套干燥氣體裝置,可用于干燥二氧化碳的是     (填“甲”或“乙”)。
【答案】(1)D、F;CaCO3+2HCl=CaCl2+H2O+CO2↑;(2)甲。
【解析】
(1)實驗室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鹽酸制取二氧化碳,屬于固、液常溫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可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實驗室欲制備并收集二氧化碳,需在圖一中選用A、B與D、F組合,碳酸鈣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aCO3+2HCl=CaCl2+H2O+CO2↑;
(2)二氧化碳能和堿石灰反應不能用來干燥二氧化碳,濃硫酸具有吸水性,不和二氧化碳可用來干燥二氧化碳。
32.科學課堂上老師演示了如圖所示的幾個實驗:
(1)圖A所示實驗中,紫色干花(用石蕊溶液浸泡過)最終會變紅,原因是     。
(2)上述實驗中出現的現象,與CO2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都有關的是     (填字母)。
(3)圖C所示實驗中,擰緊蓋子經振蕩后可觀察到的實驗現象有     (填序號)。
①軟塑料瓶變癟 ②瓶內生成了白色的碳酸鈣 ③瓶內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④瓶內溶液變紅
【答案】(1)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變紅;(2)B;(3)①③。
【解析】
(1)圖A所示實驗中,紫色干花(用石蕊溶液浸泡過)最終會變紅,是因為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了碳酸,碳酸顯酸性,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變紅。
(2)圖B所示實驗中,把二氧化碳倒進燒杯中,使右面的蠟燭由下到上依次熄滅,證明了二氧化碳物理性質——密度比空氣大,和化學性質——不助燃也不可燃;故與CO2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都有關的是B;
(3)圖C所示實驗中,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碳酸,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水,經振蕩后可觀察到的實驗現象有軟塑料瓶變癟以及瓶內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33.為了驗證二氧化碳的性質,某同學將實驗中制取的二氧化碳氣體導入如圖所示的A,B裝置,回答下列問題:
①裝置A中的現象是     ,發生反應的文字表達式為     。
②B裝置中的現象是     ,說明二氧化碳     ,且密度比空氣     ,由此可知,二氧化碳在生活中可用于     。
【答案】①紫色石蕊試液變紅;水+二氧化碳→碳酸;
②下層蠟燭先熄滅,上層蠟燭后熄滅;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滅火。
【解析】
①裝置A中由于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生成碳酸,碳酸呈酸性,故會觀察到紫色石蕊試液變紅,發生反應的文字表達式為:水+二氧化碳→碳酸;
②B裝置中會觀察到 下層蠟燭先熄滅,上層蠟燭后熄滅,說明二氧化碳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且密度比空氣大,因此二氧化碳在生活中可用于滅火。
故答案為:①紫色石蕊試液變紅;水+二氧化碳→碳酸;
②下層蠟燭先熄滅,上層蠟燭后熄滅;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滅火。
34.某科學學習小組的同學利用如圖所示的裝置做有關實驗。
(1)甲同學將收集 CO2 的試管倒插入紫色石蕊試液中(見裝置A),并輕輕振蕩試管。
①描述產生的現象:    ;
②寫出反應的文字表達式:    。
(2)乙同學擠壓裝置B中滴管的膠頭,使其中的氫氧化鈉(NaOH)溶液滴入燒瓶,并輕輕振蕩,觀察到的現象是     。(已知:氫氧化鈉溶液能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物沒有氣體),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是   。
【答案】(1)①試管內液面上升且試管內溶液變紅; ②水+二氧化碳→碳酸;
(2)小氣球脹大;滴入的NaOH溶液與CO2發生反應,CO2的體積減少,瓶內壓強變小,大氣壓將氣球體積變大。
【解析】
(1)①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碳酸,碳酸使紫色的石蕊試液變紅,因為二氧化碳反應減少,試管內氣體壓強變小,所以試管液面上升;
②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碳酸,反應的文字表達式為:水+二氧化碳→碳酸;
(2)氫氧化鈉溶液吸收了二氧化碳后,錐形瓶中的壓強減小,在外界大氣壓的作用下小氣球脹大。
35.某科學學習小組的同學利用如圖所示的裝置做有關實驗.
(1)甲同學將收集CO2的試管倒插入紫色石蕊試液中(見裝置A),并輕輕振蕩試管.
Ⅰ.描述產生的現象:    ;
Ⅱ.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2)乙同學擠壓裝置B中滴管的膠頭,使其中的NaOH溶液滴入燒瓶,并輕輕振蕩,觀察到的現象是
    (2NaOH+CO2═Na2CO3+H2O),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是     .
【答案】見試題解答內容
【解析】
(1)將收集CO2的試管倒插入紫色石蕊試液中,并輕輕振蕩試管,能夠觀察到試管中的液面上升,溶液由紫色變成紅色;
水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O2+H2O═H2CO3.
故填:試管中的液面上升,溶液由紫色變成紅色;CO2+H2O═H2CO3.
(2)觀察到的現象是氣球膨脹,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是: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導致瓶內氣壓減小,在外界大氣壓作用下氣球膨脹起來.
故填:氣球膨脹;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導致瓶內氣壓減小,在外界大氣壓作用下氣球膨脹起來.
(
1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科學
八年級下冊科學 核心概念專題集訓
專題14 氧氣、二氧化碳的性質與制取專題(學生版 )
一、選擇題:
1.圖中分別為氧氣的實驗室制取、干燥、收集、驗滿的操作,其中錯誤的是(  )
A.制取 B.干燥
C.收集 D.驗滿
2.從安全、環保、節能、簡便等方面考慮,實驗室制取氧氣的最佳方法是(  )
A.通電使水分解 B.過氧化氫催化分解
C.高錳酸鉀加熱分解 D.氯酸鉀加熱分解
3.現有下列反應:
①2KMnO4K2MnO4+MnO2+O2↑ ②2KClO32KCl+3O2↑ ③2NH4NO34H2O+2N2↑+O2↑
其中適用于實驗室制取氧氣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4.實驗室常用如圖甲、乙的發生裝置制取氧氣,小雪又設達了如圖丙、丁的裝置用于制取氧氣,相關敘述合理的是(  )
A.裝置甲的試管口要略向下傾斜,是為防止高錳酸鉀受熱分解產生的水冷凝后倒流
B.使用裝置乙分解雙氧水制取氧氣時,需定期向燒瓶中添加二氧化錳粉末
C.關閉止水夾a并向下壓丙中注射器的活塞,放手后若活塞回到原處則裝置氣密性良好
D.利用裝置丁進行實驗室分解雙氧水制取氧氣,可實現“隨開隨用、隨關隨停”
5.實驗室若直接用30%的過氧化氫制取氧氣,反應速率太快。為獲得平穩的氣流,下列裝置能實現的是(  )
A.B. C.D.
6.小科所在興趣小組用如圖所示的裝置來制取干燥的氧氣。裝置氣密性良好,圖①中的錐形瓶內盛有過氧化氫溶液,燃燒匙內裝有二氧化錳,燃燒匙可以上下移動,堿石灰用于干燥氧氣。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實驗中,利用圖②和④的裝置收集的氧氣均不夠干燥
B.圖①裝置可隨時控制反應的發生和停止
C.若用圖③收集氧氣,可將帶火星的木條在b導管口處驗滿
D.若用裝置④測量生成氧氣的體積,集氣瓶上方原有的空氣對測量結果無影響
7.下列裝置中,最適合用來收集氧氣的是(  )
A. B. C. D.
8.實驗室需收集一瓶約含空氣的氧氣,下列操作正確的是(  )
A.集氣瓶中灌的水 B.集氣瓶中灌的水
C.導管伸入到集氣瓶體積的處 D.導管伸入到集氣瓶體積的處
9.用排水法收集氧氣時,不正確的操作是(  )
A.集氣瓶裝滿水,不留空氣泡,以使所得氧氣純凈
B.瓶口向下,直立水槽中,以使集氣瓶中的水能被氧氣充分排出
C.當導管口開始有氣泡冒出時,應立刻收集,以免造成氧氣的浪費
D.當氣泡連續均勻地冒出后,再收集
10.同學們在做氧氣性質實驗時,將點燃的木炭伸入集氣瓶內,有的現象明顯,有的卻不明顯。導致現象不明顯的原因可能是(  )
A.排水法收集前未將集氣瓶灌滿水 B.導管口連續放出氣泡時開始收集氧氣
C.收集滿后蓋上毛玻璃片拿出水面 D.收集滿氧氣的集氣瓶正放于桌面
11.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實驗時,發現試管破裂,可能原因有:①實驗結束時,先熄滅了酒精燈后將導管移出水槽;②加熱時試管底部觸及燈芯;③加熱前試管內外壁有水珠;④試管口向上傾斜;⑤實驗前忘記檢查裝置的氣密性;⑥沒有進行預熱,直接對準試管里固體進行加熱.其中與之相關的是(  )
A.只有①③⑥ B.只有②④
C.全部 D.除了⑤外其余均是
12.某化學興趣小組用如圖所示的裝置來制取干燥的氧氣,并測定實驗中生成的氧氣體積。裝置氣密性良好,圖Ⅰ中的燃燒匙內裝有二氧化錳,燃燒匙可以上下移動,干燥管內裝有足量堿石灰(可以吸收水蒸氣)。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將裝置Ⅰ分別與裝置Ⅱ、Ⅲ、Ⅳ、V連接,均能達到測定氧氣體積的目的
B.若用裝置V測量生成氧氣的體積,集氣瓶上方原有的空氣會使測量結果偏大
C.若用裝置Ⅳ收集氧氣,可將帶火星的木條放置在b處導管口驗滿
D.若用裝置Ⅰ與裝置V量組合測量生成氧氣的體積,實驗先連接裝置Ⅰ和V,后將燃燒匙伸到液面以下
13.某小組利用圖1裝置研究25℃時二氧化碳的溶解性。打開止水夾,向3個充滿二氧化碳的100mL燒瓶中,分別注入20mL、40mL、60mL蒸餾水,關閉止水夾,振蕩前后壓強的變化如圖2。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曲線①中ab段對應的操作是迅速注入蒸餾水
B.曲線①中c點和e點可能進行了振蕩
C.曲線③對應的實驗是注入60mL蒸餾水
D.終點氣壓高于初始的原因可能是在25℃時,1體積水中最多吸收的二氧化碳的量小于1體積
14.小金利用如圖裝置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質。注射器內裝有足量稀鹽酸,硬質玻璃管中有四個棉球,其中①、④為用紫色石蕊溶液潤濕的棉球,②、③為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棉球。下列關于實驗過程及現象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A.若把稀鹽酸換成稀硫酸則反應速度太慢,可能會影響實驗結論
B.若把大理石換成碳酸鈉則反應速度太快,可能會影響實驗結論
C.通過①②或③④現象的比較,均能得出二氧化碳溶于水呈酸性
D.通過①④或②③現象的比較,均能得出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氣
15.規范操作是科學實驗的基本要求,下列有關“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實驗操作,正確的是(  )
A.檢查裝置氣密性 B.取用固體試劑
C.收集二氧化碳 D.驗滿
16.為探究二氧化碳的部分性質,設計實驗裝置如圖(夾持儀器省略),捂熱干冰位置的玻璃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a處試紙先變紅色
B.c處試紙變紅色,使石蕊變色的是CO2
C.d處火焰先熄滅,CO2不支持燃燒
D.b與c、d與e現象對比均可證明CO2密度比空氣大
17.某興趣小組用如圖所示裝置探究CO2的性質,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1、3紙花變色,2、4紙花不變色
B.上方木條先熄滅,下方木條后熄滅
C.對比1、3紙花的現象,說明CO2的密度比空氣大
D.對比3、4紙花的現象,說明CO2能與水發生反應
18.下列關于CO2的實驗室制取及檢驗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制CO2的藥品 B.發生裝置
C.收集方法 D.檢驗CO2
19.某興趣小組利用如圖裝置對二氧化碳的性質進行探究,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B處現象說明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變紅
B.C處溶液變渾濁,是因為生成了不溶于水的碳酸鈣
C.D處的實驗現象是下層蠟燭先熄滅,上層蠟燭后熄滅
D.D處現象說明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密度比空氣大
20.小科做了關于二氧化碳相關性質,如圖甲、乙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甲實驗中可觀察到的現象是液面上升,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B.甲實驗中的文字表達式為:二氧化碳+氫氧化鈣→碳酸鈣+水
C.乙實驗中可觀察到的現象是液面上升,溶液由紫色變藍色
D.若乙中試管換成礦泉水瓶,則一段時間后瓶身會變癟
二、非選擇題:
21.請根據下圖回答問題。
(1)用KClO3與MnO2混合制取和收集純凈的O2,應選用圖中的     (填序號)。
(2)實驗室制取并收集CO2,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
22.如圖是實驗室制取氣體的常用裝置,請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標號的儀器名稱①    。
(2)寫出一個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化學方程式     ,用該方法制取氧氣所選擇的發生和收集裝置是
    (填大寫字母)。
(3)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請寫出檢驗二氧化碳氣體的方法是     。(用化學方程式表示)
23.實驗室提供H2O2溶液、二氧化錳、KClO3和KMnO4四種藥品及如圖所示裝置。
根據要求完成下列問題:
(1)根據提供的藥品,寫出一種實驗室制取O2的化學方程式     ;
(2)選擇裝置B和C制取氧氣的主要步驟有:①將導氣管移出水槽;②加熱;③裝藥品;④收集;⑤熄滅酒精燈;⑥檢查裝置氣密性。正確的操作順序為     。
24.根據氧氣的制取和性質的相關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圖甲裝置中二氧化錳的作用是     ;
(2)要獲得一瓶干燥的氧氣,圖甲裝置中導管的連接順序為a→    ;
(3)下列關于硫燃燒實驗(如圖乙)的相關描述合理的有     (填序號);
①硫在空氣中燃燒產生淡藍色火焰
②硫燃燒是劇烈氧化的現象
③硫在空氣和氧氣中燃燒的產物不同
④集氣瓶底部留有水可以減少燃燒產物對空氣的污染
25.化學實驗室常用10%的H2O2溶液來制取氧氣。小明和小紅欲用10%的H2O2溶液來制取干燥的氧氣,小明使用的是裝置圖1,小紅使用的是裝置圖2。試回答:
(1)小紅同學使用的裝置是不合理的,原因是     。
(2)兩裝置的B儀器中應盛放的物質是     。
(3)從嚴格意義上說,小明使用的收集裝置也不盡合理,理由是     。
(4)10%的H2O2溶液中,氫元素的質量分數為     ,當H2O2完全分解時,液體中氫元素的質量分數增加到     。(保留到0.1%)
26.請你根據下列實驗裝置圖回答:
(1)若用氯酸鉀制取一瓶干燥的O2應選用的發生裝置和收集裝置分別是     。(用編號表示)
(2)實驗室若用塊狀固體和液體且無需加熱來制取氣體,改用E裝置(多孔隔板用來放塊狀固體)代替B裝置的優點是     。
27.實驗室常用如圖裝置來制取氧氣。請回答:
(1)請寫出圖中a的名稱:    。
(2)關于實驗室用氯酸鉀、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的反應,相同之處是     (填字母編號)。
A.都需要加熱 B.都可直接選用A裝置制取
C.都屬于分解反應 D.都需要二氧化錳作催化劑
(3)實驗室用氯酸鉀和二氧化錳制取并收集氧氣主要有以下步驟:①將試劑裝入試管,用帶導管的橡皮塞塞緊試管口;②檢查裝置的氣密性;③給試管加熱;④將裝置固定在鐵架臺上;⑤熄滅酒精燈;⑥收集氣體;⑦將導管從水槽中取出。正確的操作順序是     (填序號)。
(4)在完成制取并收集氧氣后,小科進行了檢驗氧氣化學性質的實驗,他取一根光亮的細鐵絲繞成螺旋狀,一端系上一根火柴,另一端系在一根粗鐵絲上,點燃火柴,待火柴將要燒完時,立即伸進一瓶預留少量水的盛有氧氣的集氣瓶中,可以觀察到的現象為     ,并放出大量的熱。
28.資料顯示,將新制的溶質質量分數為5%的H2O2溶液,加熱到80℃時,才有較多氧氣產生。而相同質量5%的H2O2溶液加入催化劑,常溫下就會立即產生氧氣,反應速度快、所需時間短。
(1)小科同學按圖甲裝置進行實驗,當試管中有大量氣泡出現時,伸入帶火星的木條,木條并未復燃。為此,他利用圖乙裝置收集氣體,再用帶火星的木條檢驗,木條復燃。那么圖甲實驗中帶火星木條未復燃的原因是     。除了圖乙的方法收集氧氣外,還可用     法收集。
(2)小金同學利用催化劑使H2O2溶液分解制取氧氣,圖丙是他設計的氣體發生裝置,請你指出一處錯誤:    。
(3)兩位同學采用相同質量5%的H2O2溶液,圖丁虛線表示小科采用加熱分解制取氧氣的曲線,請你在該圖中用實線畫出小金利用催化劑制取氧氣的大致曲線(假定兩種方法H2O2均完全分解)。
29.探究NaOH和CO2的反應。用圖1裝置進行實驗,實驗時先后將兩種溶液快速推入,瓶內壓強變化如圖2所示:
(1)先推入的溶液是     ,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2)cd段壓強變大,原因是     (用化學方程式表示)。
30.科學實驗是學習科學的基礎,根據圖回答問題:
(1)請描述甲實驗中的反應物硫的顏色和形態     。
(2)乙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是蠟燭自下而上熄滅,說明二氧化碳具有的物理性質有     。
31.請你根據下圖回答有關問題:
(1)實驗室欲制備并收集二氧化碳,需在圖一中選用A、B與     (填序號)組合,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2)圖二是兩套干燥氣體裝置,可用于干燥二氧化碳的是     (填“甲”或“乙”)。
32.科學課堂上老師演示了如圖所示的幾個實驗:
(1)圖A所示實驗中,紫色干花(用石蕊溶液浸泡過)最終會變紅,原因是     。
(2)上述實驗中出現的現象,與CO2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都有關的是     (填字母)。
(3)圖C所示實驗中,擰緊蓋子經振蕩后可觀察到的實驗現象有     (填序號)。
①軟塑料瓶變癟 ②瓶內生成了白色的碳酸鈣 ③瓶內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④瓶內溶液變紅
33.為了驗證二氧化碳的性質,某同學將實驗中制取的二氧化碳氣體導入如圖所示的A,B裝置,回答下列問題:
①裝置A中的現象是     ,發生反應的文字表達式為     。
②B裝置中的現象是     ,說明二氧化碳     ,且密度比空氣     ,由此可知,二氧化碳在生活中可用于     。
34.某科學學習小組的同學利用如圖所示的裝置做有關實驗。
(1)甲同學將收集 CO2 的試管倒插入紫色石蕊試液中(見裝置A),并輕輕振蕩試管。
①描述產生的現象:    ;
②寫出反應的文字表達式:    。
(2)乙同學擠壓裝置B中滴管的膠頭,使其中的氫氧化鈉(NaOH)溶液滴入燒瓶,并輕輕振蕩,觀察到的現象是     。(已知:氫氧化鈉溶液能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物沒有氣體),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是   。
35.某科學學習小組的同學利用如圖所示的裝置做有關實驗.
(1)甲同學將收集CO2的試管倒插入紫色石蕊試液中(見裝置A),并輕輕振蕩試管.
Ⅰ.描述產生的現象:    ;
Ⅱ.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2)乙同學擠壓裝置B中滴管的膠頭,使其中的NaOH溶液滴入燒瓶,并輕輕振蕩,觀察到的現象是
    (2NaOH+CO2═Na2CO3+H2O),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是     .
(
1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林县| 高要市| 富阳市| 温宿县| 海原县| 铜川市| 政和县| 扬州市| 甘泉县| 浑源县| 当雄县| 凤庆县| 灌阳县| 政和县| 延吉市| 东至县| 陇南市| 阳信县| 温泉县| 丽水市| 冕宁县| 隆德县| 包头市| 连江县| 大新县| 繁峙县| 富锦市| 吉水县| 大余县| 界首市| 奉新县| 临朐县| 开封县| 新余市| 双鸭山市| 固阳县| 廉江市| 新营市| 凤台县| 桃源县| 铜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