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59張PPT)高中地理選擇性必修1第二章《地表形態的變化》第一節《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作用》課標要求教學目標:1 .了解地質作用的含義和類型。2 .結合實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力作用。3 .掌握內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及其形態特征。4.結合實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態變化的外力作用。5 .掌握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及其形態特征。6.結合實例,掌握地表形態與人類活動的關系。結合實例,解釋內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變化的影響,并說明人類活動與地表形態的關系。聳立在中國與尼泊爾邊境的珠穆朗瑪峰是世界最高峰,2005年測定的高度為8844.43米,中尼兩國于2020年12月8日共同宣布的最新官方高度為 8848.86米 (雪面高程),并沿用至今。研究表明,珠穆朗瑪峰現在每年大約升高0.33~1.27厘米。高大的喜馬拉雅山脈是怎么形成的,是什么力量使珠穆朗瑪峰高度還在增加?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導致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力作用。閱讀材料思考引入新課一、地質作用1.地質作用概念:由自然力引起的地殼的物質組成、內部結構和地表形態發生變化的各種作用。地殼內部結構分為上下兩層。上層化學成分以氧、硅、鋁為主,稱之為“硅鋁層”。此層在海洋底部很薄,甚至缺失;下層富含硅和鎂,稱之為“硅鎂層”,是連續圈層。什么是地表形態?指地球表面的起伏狀態,又稱地形或地貌,是我們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地球表面特征。包括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等。2.地質作用分類 內力作用 外力作用能量來源 地球內能 太陽輻射能和重力能對地貌影響 造成地球表面的巨大起伏 削平山嶺、填塞低地作用過程 除火山和地震之外都非常緩慢 一般較為迅速、明顯二者關系 共同作用,塑造地表多種多樣形態教材P23思考內力作用形成高山、盆地,使地表崎嶇不平;外力作用把高山削平、把低地填平,使地表趨向平坦。二、內力作用及其對地表形態的影響1.巖漿活動巖漿位于上地幔的上部,頂部是巖石,頂部和地殼合稱“巖石圈”。地殼薄弱地帶指地殼斷裂帶。如大陸內部斷裂帶,或板塊交接帶。巖漿活動的結果是形成火山地貌和各種巖漿巖,也導致地震和其他形式的地殼運動。侵入巖噴出巖花崗巖屬于侵入巖,玄武巖屬于噴出巖。2.地殼運動按運動規律來講,地殼運動以水平運動為主,有些升降運動是水平運動派生出來的一種現象,如斷塊山和裂谷。(1)地殼運動分類:按運動方向可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①水平運動指組成地殼的巖層,沿平行于地球表面方向的運動。也稱造山運動或褶皺運動。該種運動常常可以形成巨大的褶皺山系,以及巨形凹陷、島弧、海溝等。②垂直運動指組成地殼的巖層,沿地球半徑方向的上升或下降運動。垂直運動,又稱升降運動、造陸運動,它使巖層表現為隆起和相鄰區的下降,可形成高原、斷塊山及拗陷、盆地和平原,還可引起海侵和海退,使海陸變遷。(2)地質構造與地表形態:地殼運動引起巖層的永久性變形并保存在巖層中,稱為地質構造。①褶皺與地貌水平巖層在強大的擠壓力作用下發生彎曲,形成褶曲,一系列褶曲叫做褶皺。形成高山和谷地。世界上主要山脈都是褶皺山脈,如右圖中的喜馬拉雅山脈。如何判斷背斜和向斜呢?a形態上:b巖層新老關系上(地表被夷為平地情況下):巖層由老到新老新老新新老背斜巖層向上拱起,向斜巖層向下彎曲。背斜中老翼新,向斜中新翼老。如何判斷背斜和向斜形成的地表形態?a內力作用情況下(地表未受外力破壞):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山向斜谷背斜山向斜谷圖中地質構造是什么?地貌又是什么?為什么會這樣呢?地質構造為向斜,地貌為山。水平擠壓力水平擠壓力因受向內的擠壓力而致密因受向外的張力而疏松背斜頂部受張力作用而破碎,物質疏松,易被外力侵蝕而形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擠壓,巖層堅實而不易被外力侵蝕,反而成為山嶺。壓力張力b受外力作用下地貌:向斜成山,背斜成谷。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地形倒置——向斜山和背斜谷②斷層與地貌斷裂構造:巖層受到的強大壓力或張力超過巖石的承受力,巖層就會破裂斷開,形成斷裂構造。斷層:斷裂面兩側巖塊有明顯相對位移的叫斷層。斷層組合構造與相應地貌:幾條平行斷層之間的巖塊相對下降,兩邊巖塊相對上升,上升的巖塊叫做地壘,下降的巖塊叫做地塹。a上升巖塊(地壘):常形成塊狀山地,如我國華山和廬山。b下沉巖塊(地塹):常形成狹長的凹陷地帶,如我國渭河谷地。渭河谷地(平原)成因:①內力作用:斷裂下陷形成地塹②外力作用:渭河帶來泥沙沉積而成。(3)地質構造與人類活動:①背斜b隧道的良好選址因為背斜巖層向上拱起,支撐力強,不易坍塌;不易滲水。c背斜頂部地帶巖石破碎,易開采,適宜建采石場。②向斜是良好的儲水構造③斷層處易于找泉;隧道、大壩等工程建設應避開斷層,以免誘發地震、滑坡、滲漏等不良后果。巖層封閉,為良好儲油構造a石油、天然氣的良好儲存場所巖層下凹,利于地下水匯集3.地震(1)概念:地震是地球內部能量急劇釋放的表現,是地球內部變動引起的地殼震動。(2)成因分類:①構造地震:由地殼的構造運動,特別是斷裂構造運動引起的地震。②火山地震:由火山活動產生的地震。(3)震級與烈度①震級:表示地震釋放能量的大小。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②烈度:表示地面受地震影響的強弱程度。一次地震可有多個烈度4.變質作用地殼中原有的巖石,由于經受構造運動、巖漿活動或地殼內的熱流變化等內動力的影響,使其礦物成分、結構和構造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統稱為變質作用。變質作用形成變質巖,但不直接參與地表形態的塑造。5.板塊構造學說(1)板塊的劃分全球巖石圈分為六大板塊。(2)板塊運動及地殼活動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之上,處于不斷的運動中。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兩個板塊之間的交界地帶地殼運動比較活躍。板塊的彼此碰撞或張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①板塊張裂形成裂谷、海洋、海嶺如東非大裂谷,紅海、大西洋S型海嶺。(3)板塊運動與地表形態美洲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內部張裂非洲板塊與印度洋板塊張裂東非裂谷帶位于非洲東部,南起贊比西河河口,向北穿過埃塞俄比亞高原入紅海,再由紅海向西北方向延伸抵約旦河谷地,全長近6 000千米。這里的裂谷帶寬度較大,谷底大多比較平坦,裂谷兩側是陡峭的斷崖,谷底與斷崖頂部的高差從幾百米到兩千米不等。②板塊相撞:a大陸板塊與大陸板塊相互擠壓碰撞,形成高峻山脈和巨大高原。如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形成,歐洲阿爾卑斯山形成等。目前珠穆朗瑪峰還在升高。b大陸板塊與大洋板塊相互擠壓碰撞,大洋一側形成海溝、島弧,如東亞島弧,馬里亞納海溝;陸地一側形成海岸山脈,如北美落基山脈、南美安第斯山脈。東亞島弧科迪勒拉山系據測算,2000萬年來,珠穆朗瑪峰地區抬升約2萬米,可實際上珠峰海拔目前只有約8848米。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導致地表形態變化的外力作用。三、外力作用及其對地表形態的影響1.風化作用(1)概念:地表巖石和礦物在太陽輻射、大氣、水和生物參與下物理性狀和化學性質發生變化的過程。(2)分類:①物理風化作用由于物理原因使巖石破碎、崩解的作用和過程。氣溫變化使巖石破碎寒凍風化過程②化學風化作用巖石在氧、二氧化碳、水以及生物的作用下發生分解,使其化學成分發生變化,形成新物質的過程。耐腐蝕性強的顆粒水和二氧化碳生成的碳酸分解耐腐蝕性弱的礦物③生物風化作用生物在生長、活動過程中對巖石的破壞過程。包括生物物理風化作用和生物化學風化作用。生物物理風化作用指植物根系生長和穴居動物活動直接松動巖石或使巖石破裂。生物物理風化根劈作用生物化學風化作用指動植物死亡和生長過程中排出的酸性物質,使巖石分解,改變狀態。地衣是植物界中一類特殊的植物,是由藻類和菌類混合組成的復合體,分泌地衣酸腐蝕巖石。(3)風化作用的影響:使得地殼表層堅硬的巖石變成松散的碎屑狀風化物,堆積在地表,是土壤形成的基礎。2.侵蝕作用(1)概念:地表巖石和土壤等物質受到自然作用力而發生松散、溶解和破壞,而且從原地搬運到他處的現象。(2)分類:①風力侵蝕作用:風力對地面物質的吹蝕和風沙的磨蝕作用。形成各種風蝕地貌。主要發生在干旱和半干旱的荒漠地區。雅丹地貌現泛指干燥地區的一種風蝕地貌,由土狀沉積物所形成的地面,經風化作用、間歇性流水沖刷和風蝕作用,形成與盛行風向平行、相間排列的風蝕土墩和風蝕凹地(溝槽)等地貌組合。我國甘肅和新疆比較典型。②流水侵蝕作用:流水侵蝕指流水破壞地表和攫取地表物質的作用。分機械侵蝕和化學溶蝕。a機械侵蝕:表現為河谷和溝壑的形成過程河流在山區的河段,地勢起伏較大,流速快,能量集中,常以下蝕和溯源侵蝕為主,使河谷不斷加深和延長,形成V型河谷。下蝕側蝕溯源侵蝕側蝕河谷變陡處,河流把河源背后巖石沖走,使河谷加長河流把河床巖石沖走,使河谷加深河流把河道兩岸巖石沖走,使河谷展寬機械侵蝕指流水及其攜帶的泥沙、礫石等物質對所經地區產生的沖刷和摩擦作用。在上中下游不同河段,河流侵蝕作用和河谷形態有何不同?上游以溯源侵蝕、下蝕為主,河谷窄,呈“V”型。中游以側蝕為主,河道漸開闊,呈“U”型。下游以側蝕、堆積為主,河谷更開闊,河曲向下游發展。不分南北半球,均為凹岸侵蝕,凸岸堆積,河流變得越來越彎曲。曲流段侵蝕和沉積規律:平直河段的侵蝕和沉積規律:遵循地轉偏向力規律,即北半球右岸侵蝕,左岸沉積,南半球相反。河流開始變得彎曲。河流側蝕規律b化學溶蝕:化學溶蝕指流水經過石灰巖或其他可溶性巖石地區時對可溶性巖石的破壞和改造作用。地表喀斯特地貌——石林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③冰川侵蝕作用:冰川在運動過程中對地表巖石的破壞作用,冰川侵蝕作用可分為拔蝕(冰川運動拔走地表巖石)和磨蝕(冰層摩擦地表)兩種。冰斗角峰U型谷挪威西海岸:峽灣海蝕柱海蝕拱橋海蝕崖④海水侵蝕作用:波浪對海岸進行撞擊、沖刷,波浪攜帶的碎屑物質的研磨以及海水對海岸帶基巖的溶蝕。3.搬運作用(1)概念:經風化、侵蝕的物質被風、河流、冰川、海浪等轉移而離開原來位置的作用。(2)分類:①風力搬運作用:主要發生地區:干旱、半干旱地區和海濱地區。如沙塵暴。風化與侵蝕異同點:都是對巖石的破壞。風化作用主要是靜止地對巖石進行破壞,因此風化產物還滯留在原地;而侵蝕作用是動態地對巖石進行破壞。作用力也不同。風力搬運作用有兩種主要形式:a懸浮形式:搬運物質主要是塵粒和粉沙粒為主。b滾動及跳動形式:搬運物質主要是顆粒較大的砂礫。②河流搬運作用:主要發生地區:濕潤、半濕潤地區。流水搬運作用有兩種主要形式:a懸浮形式b跳動、滾動和滑動形式:搬運物質主要是泥沙。搬運物質主要是大小石塊。③冰川搬運作用被搬運的物質在冰床上被推移,或夾持在冰川內或疊置在冰面上隨冰川的運動一起被搬運。4.沉積作用(1)概念:被搬運的物質由于搬運的物理、化學條件的改變,而有規律地沉淀、堆積的現象。①風力沉積作用當風速減小,風沙流運行過程中遇到障礙物或下墊面性質發生改變時,使風攜帶的沙粒沉積下來的作用。(2)機械沉積作用的分類:c風力沉積規律及對應的地表形態:b新月形沙丘形態特征:迎風坡背風坡風向迎風坡凸而緩,背風坡凹而陡。a風力沉積作用分布地區:干旱、半干旱地區,如沙丘形成,黃土高原的形成。顆粒大、比重大的物質先沉積,顆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積。順著風向地表形態從戈壁到沙漠到黃土。②流水沉積作用當流水水量減少,或流速減慢,含沙量增加時,流水的搬運能力減弱,所攜帶的泥沙等物質先后沉積下來,這種作用叫作流水的沉積作用。從上游到下游,沉積物顆粒逐漸變小,從礫石到砂到黏土。a沉積規律:b流水沉積地形:沖積扇(出山口)沖積平原(中下游)河口三角洲(入海口)沖積扇特點:從山口向外呈扇形,從扇頂向扇緣,顆粒物從大到小,具有一定坡度。中下游平原特點:地勢平坦,顆粒較小,越向下游,河道越彎曲。三角洲特點:河汊縱橫,地勢低平。③冰川沉積作用當冰川融化后,所攜帶的物質就會堆積下來,形成各種堆積物過程的作用。冰川堆積物結構疏松,大小懸殊。a沉積規律:冰磧物(冰川沉積物)分選性差b冰川沉積地形:冰磧丘陵冰磧湖5.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1)風化、侵蝕和沉積作用直接影響地表形態,其中侵蝕和沉積作用直接形成各種地貌類型。(2)搬運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是使物質發生遷移,它是風化、侵蝕作用的繼續,同時又為沉積作用準備了物質來源。四、地表形態與人類活動的關系1.地表形態對人類活動的影響(1)地表形態對城市的影響——區位、規模和形態①世界和我國大城市主要分布地區及原因世界三大城市密集區:北緯60度以南的歐洲(歐洲西北部),東亞的日本、朝鮮半島及我國東部沿海,美國東北部。中國城市密集區:第三階梯。世界和中國城市密集區的主要區位及其區位因素:b沿海、沿河或沿湖地區:a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地區。地勢平坦廣闊,一方面利于城市建設和發展,減少建設成本;另一方面,農業發達,為城市提供農副產品。海陸交通便利。區位因素:區位因素:②山區城市分布及區位因素分布區位:區位因素:水源充足,水運便利。河谷兩岸較平坦的區域。③地形對城市規模、形態的影響:北京市建成區1254.23平方千米。規模大,呈團塊狀。蘭州位于黃河谷地,建成區面積154平方千米,規模較小,呈條帶狀。(2)地表形態對交通線路的影響①地表形態影響著交通線路的走向。a平原對線路的限制較少,交通線路較平直;b山區線路選在地勢相對和緩的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線路一般呈“之”字狀或“8”字狀彎曲(盡量與等高線平行)或開鑿隧道。②地表形態影響著交通線路的分布和密度。不同地表形態單元甚至同一地表形態單元的不同部位,交通線路建設所需工程量和造價有很大差別。a交通線路分布:線路往往修建在平原、緩丘、山間盆地、河谷等地。b交通線網密度:平原地區交通線建設造價低,且人口稠密,交通需求量大,所以交通線網密度大;山區密度小。(3)地表形態對人口分布的影響①總體分布規律:平原人口稠密,山地、高原人口稀少;②低緯地區人口可能分布在海拔較高的高原,如云貴高原的昆明;③山區人口集中在山谷、山間盆地。呈現斑點狀或條帶狀。雅魯藏布江谷地渭河谷地云貴高原(4)地表形態對農業生產的影響①地表形態影響農業的發展類型。平原—種植業;山地—畜牧業、林業等;丘陵—修梯田發展種植業(東南丘陵的水田)、林業。②地表形態影響著農業的生產規模和機械化水平。華北平原的農田東北平原機械化收割水稻河谷農業2.人類活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1)人類直接干預地表形態:③過度開采地下水造成地表塌陷。城市地面沉降①修建梯田,改變山坡形態②圍河、圍湖、圍海造陸,把水域變為陸地云南元陽梯田,是哈尼族人利用當地“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地理氣候條件創造的農耕奇觀,不僅擴大了耕地面積;同時減小了坡度,減輕了水土流失。迪拜朱美拉棕櫚島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是由一個像棕櫚樹干的人工島、17個棕櫚樹枝形狀小島以及圍繞它們的環形防波島組成。建設人工島,使水域成為了陸地。圍湖造田是將湖泊淺水草灘由人工圍墾成為農田的一種活動,往往會損害湖泊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破壞調蓄功能,容易造成洪澇災害。(2)人類間接干預地表形態:人類活動通過改變地貌發育條件加速或延緩地表形態形成的過程。甘肅天水開展小流域治理,建設喬灌草相結合的生態經濟型防護林體系。防治水土流失。寧夏沙坡頭在治沙中,把麥草、稻草等扎入沙丘中,形成方格網,然后在草方格里播撒耐旱沙生植物種子,形成草方格沙障。人類活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結果活動體驗之一:麗江古城位于云南西北,麗江壩子(小盆地)西北部,海拔2400余米,北依象山、金虹山,西枕獅子山,東、南兩面比較開闊。分析地形對麗江古城建設的有利影響(從地形及對氣候、水影響)。⑤小盆地地形也有利于水源在此匯聚,方便居民用水。①地處麗江壩子,地形平坦,利于城市建設;②緯度較低,但位于云貴高原,地勢較高,夏季涼爽;③北、西兩面依山,可阻擋冬季風,使冬季溫暖;④東、南兩面開闊,利于夏季風從東南方向進入,帶來較多降水;參考答案活動體驗之二:四川省地形復雜,大致上分為兩部分:西部是川西高原,東部是四川盆地。不同的地形區,交通線路布局方式不同,交通線路形態也各有差異。分析四川省東西部交通線路布局形態和密度特點及其成因。川西高原:呈線狀分布,密度低。地勢起伏大,交通線路建設成本高;沿線人口、城鎮少,所以線路少,多沿山谷延伸,呈線狀分布。四川盆地:呈網狀,密度大。地形平坦,交通線路分布受地形影響較小;盆地內人口、城鎮密集,所以線路多。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