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 高效備課 | 科學學科第1課時教學設計課題 生物與非生物課型 新授課 章/單元復習課□ 專題復習課□ 習題/試卷講評課□ 學科實踐活動課□ 其他□1.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是本單元起始課,目的在于幫助學生從是否有生命的視角來認識自然事物,發現自然事物可以分為生物和非生物,初步感受二者之間存在緊密的關系。 本課主要包括三個活動。活動一,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利用維恩圖對植物和動物的特點進行整理,在此基礎上抽取出生物的共同特點并形成生物的基本概念。活動二,認識幾種不熟知的自然事物,了解它們的形態和特點,利用生物的共同特點判斷它們是否是生物,同時,豐富對自然事物的認知,激發對未知自然事物的探究興趣。活動三,觀察大自然的某個畫面,識別畫面中的生物和非生物,思考它們之間是否有關系,嘗試用連線的方式進行表達,進而發現生物和周圍的非生物之間的關系密切而復雜,建立事物之間普遍聯系的科學觀念,為下一課進一步探究動物與其庇護所之間的關系做鋪墊。2.學習者分析 四年級學生對有生命的物體和無生命的物體已有一定的知識基礎,能從具有生命的人遷移到思考石頭、大樹、小草的生命狀態,符合學生的思維特點。在生活中,學生對身邊有生命的物體已經有了一些了解,所以對生命的特點有簡單了解。但是并沒有深入研究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別。在技能方面,學生對觀察比較有了一定的基礎,通過一系列的探究活動,讓學生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得以激發,而對生物和非生物有更加深入的認識。3.學習目標確定 科學觀念:理解并能描述出植物、動物的主要特點。 科學思維:能運用比較分析、歸納概括的方法,發現生物的共同特點。 探究實踐:初步認識生物和非生物的密切關系。 態度責任:豐富對自然事物的認知,發展對未知自然事物的探究興趣。4.學習重點難點 重點:能運用比較分析、歸納概括的方法,發現生物的共同特點。 難點:區分生物和非生物,分析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關系。5.學習評價設計 評價內容評價指標表現程度自評互評師評☆☆☆☆☆☆回顧種植物養動物能歸納生物體共同特點能基本能不能它們是生物嗎能辨別生物和非生物能基本能不能生物與非生物能認識生物與非生物之間關系能基本能不能學習收獲6.學習活動設計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環節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教師活動1 1. 我們種植過番茄和黃瓜,能從概括出植物體共同特征嗎? 2. 我們曾經養過哪些昆蟲?能概括出動物體共同特征嗎? 3. 引導學生根據植物、動物的特點,歸納出生物的共同特點。 4. 教師小結: 有生命的物體稱為生物。生物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①會生長,會繁殖 ②會對環境變化作出反應 ③幾乎都需要陽光、空氣、水、適宜的溫度…… 植物和動物都是有生命的物體,它們是生物,具有生物特征。 沒有生命的物體稱為非生物。非生物具有以下特征: ①不會生長,不會繁殖 ②不會對環境變化作出反應 ③不需要陽光、空氣、水、適宜的溫度…… 泥土、石塊、沙子、空氣、水等都沒有生命,是非生物,具有非生物特征。 5. 你還能列舉哪些生物和非生物?學生活動1 回顧交流:①能夠長大②會繁殖 ③不能運動④需要空氣、陽光、溫度和水⑤需要營養 養過蠶,養過螞蟻 動物特征有①能夠長大②會繁殖③能運動④需要食物 ①幾乎都需要陽光、空氣、水、適宜的溫度;②需要營養;③會生長變化; ④會繁殖;⑤會對環境變化作出反應。 學生列舉,互相矯正活動意圖說明:概括生物的共同特點,需要以學生熟知的自然界動植物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充分利用學生在科學課上已經習得的相關知識進行建構。本活動從學生低年級認識過的形形色色的動植物和種植物、養小動物的經驗入手,先分別總結植物和動物的特點,再概括生物的共同特點。環節二:它們是生物嗎教師活動2 1.PPT展示石筍卡片 教師講解:石筍不是生物。因為 ●石筍會“長高”,但不是靠自身吸收營養長高; ●會長出小石筍,但不是大石筍生出來的,也不是種子長成的; ●對環境變化作出的“反應”,是石筍反射不同顏色的光形成的,并不是它自身發生了變化。 2.PPT展示青苔卡片 教師講解:青苔是生物。因為 ●需要陽光、空氣、水、適宜的溫度、營養 ●會生長、繁殖 ●會對環境變化作出反應 青苔具有生物特征。 2. 怎樣才能知道它們是不是生物? 溫馨提示:查找資料,了解地衣、松蘿、水綿的特點,依據生物的共同特點進行分析判斷。 學生活動2 查閱資料,交流: (1)地衣是真菌和藻類共生的植物,形狀有枝狀、葉狀、殼狀,需要陽光、空氣、水、營養才能生長,會繁殖,具備生物的特征,是生物。 (2)松蘿生于深山的老樹枝干或高山巖石上,呈懸垂條絲狀,適合陰暗潮濕的環境,需要陽光、空氣、水、營養才能生長,會繁殖,具備生物的特征,是生物。 (3)水綿分布于池塘、溝渠、河流等地方,需要陽光、空氣、水、營養才能生長,會繁殖,具備生物的特征,是生物。活動意圖說明:本活動在活動一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學生利用概念進行演繹推理的能力,加深對概念的理解。與此同時,豐富學生對自然界生物的了解,體會神奇的生命現象。 環節三:生物與非生物教師活動3 1.識別圖中的生物和非生物, 分別用兩種不同顏色的筆寫下它們的名稱。 屬于生物的有: 屬于非生物的有: 2. 把有關系的生物與非生物用另一種顏色的筆連線。 溫馨提示: ①逐一思考每種生物與周圍環境中其他生物、非生物之間的關系。 ②用連線的方法,把有關系的生物、非生物連起來。 ③要認真思考、分析,實事求是地找出它們之間的關系,完成活動單 教師引導學生連線: (1)以松樹為例進行連線,它的生長與哪些非生物有關? (2)以山羊為例進行連線,它的成長與哪些非生物有關? 3. 通過連線活動,我們有什么發現?學生活動3 松樹、山羊、青草、魚、烏龜、老鷹 巖石、高山、白云、陽光、空氣、土壤、雪、溪流 生物和非生物有著密切的關系活動意圖說明:本活動在前兩個活動的基礎上進一步幫助學生發現生物和非生物之間有著密切而復雜的關系。7.板書設計 生物與非生物 生物:有生命 互相依賴 非生物:無生命8.作業與拓展學習設計 課堂練習: 1.“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這句詩中,( )是非生物。 A.枯藤、人家 B.小橋、流水 C.老樹、昏鴉 2.下列有關生物的判斷,正確的是( )。 A.機器人能說話會運動,它是生物 B.青苔分不出根莖葉,它是生物 C.瀑布能流動并發出聲響,它是生物 3.憨態可掬的吉祥物“冰墩墩”,默默奉獻的志愿者,智慧服務的機器人,將“冬奧夢”和“中國夢”精彩交織。其中屬于生物的是( )。 A.吉祥物“冰墩墩” B.志愿者 C.送餐機器人 4.下列不能說明黃瓜是生物的是( )。 A.能夠長大 B.價格便宜 C.會繁殖 5.下面關于生物和非生物的說法正確的是( )。 A.生物是有生命的物體,非生物是沒有生命的,所以它們之間沒有聯系 B.生物都是有生命的個體,和其他生物沒有聯系 C.生物和非生物之間、生物和生物之間都是緊密相連的 6.下列屬于非生物的是( )。 【參考答案】 BBBB CA 作業布置: 我們的周圍有哪些生物?它與哪些非生物有密切關系?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讓教學更有效 高效備課 | 科學學科單元基本信息單元主題 生物與環境課標要求 一、核心概念 (五)生命系統的構成層次 (七)生物與環境的相互關系 二、學習內容 5.1生物具有區別于非生物的特征 ①說出生物與非生物的不同特點,描述生物的特征。 5.6生態系統由生物與非生物環境共同組成 ⑧舉例說出水、陽光、空氣、溫度的變化對生物生存的影響。 ⑨列舉動物依賴植物筑巢或作為庇護所的實例。 7.1生物能適應其生存環境 ①舉例說出生活在不同環境中的植物的外部形態具有不同的特點,以及這些特點對維持植物生存的作用。 ②舉例說出動物適應季節變化的方式,說出這些變化對維持動物生存的作用。 三、學業要求 1.能比較生物與非生物的特征,說出生物與非生物的不同特點;能設計簡單方案,探究水、陽光、空氣、溫度等變化對生物生存的影響;通過查閱資料等方式,知道動物依賴植物筑巢或作為庇護所,列舉相關實例。 2.能說出植物和動物都有基本生存需要。 3. 認識不同環境下的植物的外部形態具有不同特點,認識動物能對季 節變化作出反應。能分析不同環境中植物的不同外部形態特點對維持其生存的作用,能比較不同動物適應季節變化的方式對維持其生存的作用。 能收集生活在不同環境中的植物外部形態特征的信息,調查動物適應季節變化的方式。能積極參與對自然規律的探究活動。單元課時設計一、單元學習主題分析(體現學習主題的育人價值)主題名稱 生物與環境單元設計意圖 1.本單元主題的提出 自然界的事物由生物與非生物構成。生物生存依賴于環境中的非生物,生物會對環境變化作出適應性改變,同時,生物也會引起環境的變化。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人類活動加劇了環境的變化,而環境的變化又會反作用于人類以及其他生物。學生在探索生物與環境關系的過程中,會進一步鞏固對生物特征的已有認識,形成關注生命現象的積極態度,理解非生物對生物生存的重要性。生物和環境只有和諧相處,才能相對穩定地處于平衡狀態,這正是目前人類所倡導的和諧、低碳的科學生活觀念。 在前面的科學學習活動中,學生已經對生物的基本特征進行了觀察、認識和研究,本單元在此基礎上帶領學生進一步研究生物生存與環境(主要是非生物環境)之間的關系。本單元的活動設計圍繞“生物”“非生物”“環境變化”三個關鍵概念展開,按照“生物與非生物—動物的庇護所—環境變化以后”的邏輯線索層層深入,探究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使學生形成人與環境和諧相處的觀念。 2.本單元對《課程標準》的落實 本單元通過觀察、比較、調查、實驗、評估、交流等活動,落實《課程標準》中年段的課程目標。 科學觀念: 能區分植物和動物的主要特征,并能對植物和動物進行簡單分類;認識植物的某些結構、動物的某些結構與行為具有維持自身生存的功能;認識生物通過生殖、發育實現生命的延續。 科學思維: 能在教師引導下,觀察并描述具體事物的構成要素,分析并表達要素之間的關系,找到它們之間重要的、共同的特征;利用模型解釋簡單的科學現象。 能在教師引導下,用二維方式表達三維空間的物體;比較事物的某些本質特征,根據不同的目的進行分類,基于事物之間的功能相似性進行類比;分析事物的特征及結構,建立事實與觀點之間的聯系;根據問題提出假設,能提供支撐性的證據;可以利用控制變量的方法設計簡單的實驗。 初步掌握重組思維、發散思維、突破定勢等創造性思維的基本方法,能基于具體事物外在特征展開想象,突破生活中常見問題的思維定勢,提出有一定新穎性和合理性的觀點,針對事物的外在特征進行設計,并對方案進行初步的科學分析。 探究實踐: 能在教師引導下,通過對具體現象與事物的觀察和比較,提出可探究的科學問題,并基于已有經驗和所學知識,從現象和事件發生的條件、過程、原因等方面提出假設,制訂簡單的探究計劃。初步具有根據具體現象與事物提出探究問題,基于已有經驗和知識制訂簡單探究計劃的能力。 責任態度: 在好奇心驅使下,樂于動手操作感興趣的事物;知道科學學科的學習與實踐要實事求是,能如實記錄和報告觀察與實驗的信息,具有基于事實表達觀點的意識;能有依據地質疑別人的觀點,嘗試運用不同思路和方法完成探究和實踐;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樂于傾聽他人觀點,改進和完善探究活動。 了解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有影響,人類的生活和生產可能對環境造成破壞;知道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3.熟悉整套教材內容,明確該單元在整套教材中與其他單元的關系和作用。 4.本單元次級主題的構成及邏輯關系 本單元由《生物與非生物》《動物的庇護所》《環境變化以后》三課組成。三課內容設計的邏輯關系是:由表及里,先認識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關系,再認識動物的家,最后認識非生物環境變化對生物生存的影響。從科學思維的角度看,引導學生從具體例子出發,歸納概括出某類事物的共同特征;再以對具體場景的分析,得出自然事物之間的普遍聯系;在建立聯系的基礎上,認識事物變化所帶來的影響。從科學探究的角度看,主要采用了“利用已有經驗進行分析討論,得出結論;提出問題,設計調查記錄表,進行實地調查,獲得相關信息;收集相關資料進行分析,發現規律;比較現有設計,進行評估交流”等方法,探究生物生存與環境之間的密切關系。 第一課《生物與非生物》,引導學生從種番茄、養蠶的經驗入手,概括生物的共同特點,將自然事物分為生物和非生物兩大類,從是否有生命的視角觀察自然界;第二課《動物的庇護所》,引導學生走進大自然去尋訪動物的家,發現動物的家正是利用了自然界的非生物因素;第三課《環境變化以后》,從熟悉的動植物入手,發現它們對環境變化的適應性行為。環境變化有自然發生的變化和人為引起的變化,這些變化給動植物帶來不同的影響,其中某些影響是破壞性的、不可逆的,加深學生對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認知,并為保護自然和生命積極行動起來。主題學情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思維技能和探究技能,如比較、概括、推理、觀察、記錄、調查等。在本單元中,學生將通過研究生物與非生物的不同特點,發展歸納概括的思維技能,并學習使用圖示表達復雜的關系;在調查動物的家的活動中,學生將進行較長時間的動態觀察和原因探究;在研究生物與環境的關系時,學生將通過對相關資料的分析,發展推理、解釋、評估等高階思維能力。開放性學習環境 1.指導性預習:閱讀+問題+檢測; 2.大單元大概念大任務課堂學習:問題+探究+講述+整合+實戰; 3.現代教育新技術:PPTX+微視頻+網絡+師生互助二、單元學習目標設計(基于標準、分析教材、結合學情,體現素養導向)單元學習目標 科學觀念: 認識生物的共同特點,理解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密切關系。 科學思維: 運用調查、比較、推理的方法,發現生物對環境變化的適應性行為 探究實踐: 思考人類生活生產給動植物帶來的影響,并嘗試提出解決方案。 態度責任: 感受現代科技在改善人類生活的同時所產生的不利影響,樹立人與自然可持續發展的科學觀念。三、學習活動/任務設計(指向學習目標,強調學生的活動與體驗)第1課時 任務1 名稱: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回顧種過的番茄、黃瓜,養過的昆蟲,引導學生概括有生命物體的共同特點。 設計意圖:概括生物的共同特點,需要以學生熟知的自然界動植物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充分利用學生在科學課上已經習得的相關知識進行建構。本活動從學生低年級認識過的形形色色的動植物和種植物、養小動物的經驗入手,先分別總結植物和動物的特點,再概括生物的共同特點。任務2 名稱:它們是生物嗎? (1)讓學生根據羅列的石筍、青苔的特點,直接判斷石筍、青苔是否是生物。(2)讓學生了解陌生自然事物的特點,判斷其是否符合生物的共同特點。 設計意圖:本活動在活動一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學生利用概念進行演繹推理的能力,加深對概念的理解。與此同時,豐富學生對自然界生物的了解,體會神奇的生命現象。任務3 名稱:生物與非生物 首先,識別圖中的生物和非生物, 分別用兩種不同顏色的筆寫下它們的名稱。 其次,判斷其中的生物與哪些非生物有關系, 用另一種顏色的筆連線。 設計意圖:本活動在前兩個活動的基礎上進一步幫助學生發現生物和非生物之間有著密切而復雜的關系。第2課時 任務4 名稱: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交流小動物的家。 設計意圖:學生對自己熟悉的小動物的家有一定的知識經驗,本活動首先通過一個問題引發學生對小動物的家的交流,接著以四個小動物的家為研究對象,引導學生觀察并思考這些小動物的家的樣子和周圍環境等,發現大自然為動物提供了生存所需的陽光、空氣、水、適宜的溫度等,還為動物提供安家所需的各種材料。任務5 名稱:尋訪動物的家 首先是提前在校園里選定小動物的家,其次是指導學生設計好尋訪調查記錄表。 設計意圖:在幫助學生學會從形狀、材料、位置等方面觀察并探究動物的巢或洞后,本環節指導學生學會設計一張尋訪調查記錄表,帶著問題尋訪一個小動物的家,以豐富學生的具身認知,進一步感受庇護所對小動物的重要性,使學生對生物與非生物之間關系的理解更加豐富和深刻。任務6 名稱:搭建鳥巢 組織學生觀察不同的鳥巢特點,討論給鳥兒安家需要考慮的因素時,然后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完成設計。 設計意圖:尋訪了小動物的家,學生已經學會從幾個方面對其進行觀察和認識,這為學生自己設計鳥巢提供了重要的思路,是本環節教學的重要鋪墊。在進一步觀察和分析不同鳥巢特點的基礎上,學生完成自己的鳥巢設計和制作。第3課時 任務7 名稱: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交流生活現象:隨著氣候的冷暖變化,人們的衣著有哪些變化。 設計意圖: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入手,通俗易通,由淺入深,容易激發學生探究興趣。任務8 名稱:環境自然變化對生物影響 采用圖文結合、資料呈現的方式,提供具體的例子,引導學生觀察和比較,發現環境的自然變化對生物的影響。 設計意圖:環境的變化有自然變化,也有人為引起的變化。本環節教學先從有規律的氣候變化入手,四季更替、旱季濕季更替時,動植物形態和習性的變化,使學生對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進行研究,理解動植物對環境變化的適應本領。接著,教材呈現了六種自然災害的圖片,學生觀察、推測這些急速的天氣變化或災害性事件生物造成的威脅,為認識適者生存的規律奠定感知基礎。任務9 名稱:環境人為改變對生物影響 通過觀看視頻、圖片的方式讓學生更直觀地認識到砍伐森林、城市擴張、排放廢氣、石油泄漏等會破壞植被,污染空氣、水、土壤等,這些人為災害性事件往往會對自然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而這種破壞往往是不可逆的。 設計意圖:通過人為災害性事件的列舉,使學生認識到這類事件所引發的環境變化,并不像有規律的季節變化一樣,生物能夠通過一定的方式去適應。生物往往因為無法適應這樣急速的環境變化而死亡甚至滅絕,體會人為災害性事件對生物生存的影響。任務10 名稱:探究魚道設計 以魚道的設計為例,給學生提供豐富的視頻和文字資料,學生觀察、比較兩種不同的魚道設計,對魚道設計的合理性進行評估。 設計意圖:本活動的目的在于使學生了解人類在利用現代科技改善生活的同時,也破壞了動物原本的生活環境。隨著科學觀念的提升,人們意識到了這種問題,正在積極采取措施彌補。任務11 名稱:生命與環境 本活動的目的在于使學生了解人類在利用現代科技改善生活的同時,也破壞了動物原本的生活環境。隨著科學觀念的提升,人們意識到了這種問題,正在積極采取措施彌補。 設計意圖:由于教學時間的限制,建議本活動作為課后拓展內容。教師設計情境,組織學生課后思考:在藏羚羊遷徙的必經之地修建鐵路,如何評估修建方案的合理性?用以拓展學生對生命與環境之間關系的認知。四、單元學習評價設計評價要素 針對單元整體描述評價內容 第1課時:生物與非生物 1.回顧種植物養動物 2.它們是生物嗎 3.生物與非生物 第2課時:動物的庇護所 1.交流小動物的家 2.尋訪小動物的家 3.搭建小動物的家 第3課時:環境變化以后 1.環境自然變化對生物的影響 2.環境的人為改變對生物的影響 3.探究魚道設計 4.生命與環境評價指標 第1課時:生物與非生物 1.理解并能描述出植物、動物的主要特點。(科學觀念) 2.能運用比較分析、歸納概括的方法,發現生物的共同特點。(科學思維) 3.初步認識生物和非生物的密切關系。(探究實踐) 4.豐富對自然事物的認知,發展對未知自然事物的探究興趣。(責任態度) 第2課時:動物的庇護所 1.能理解大自然為動植物的生存提供了各種必需的非生物條件。(科學觀念) 2.能列舉動物依賴非生物材料筑巢或作為庇護所的實例。(科學思維) 3.能比較和發現動物的生活習性不同,對庇護所的要求也不同。(探究實踐) 4.設計并制作一個鳥巢給鳥兒安家,增強保護小動物的情感和意識。(責任態度) 第3課時:環境變化以后 1.能舉例說出生物適應季節變化的方式,對比發現生活在不同環境的生物適應季節變化的方式是不一樣的;能舉例說出急速的天氣變化和災害性事件對生物生存造成的威脅;能舉例說出人類的生產、建造等活動引起環境變化,對生物的生存造成破壞性影響。(科學觀念) 2.說出生物適應季節更替的方式并說明原因。(科學思維) 3.能以魚道的設計為例,依據洄游魚類的生活習性評估其合理性。(探究實踐) 4.能意識到工程設計需要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特別是由此引起的環境變化對生物的影響。(責任態度)評價方法 課上評價 1.教師激勵評價 2.學生自我反思評價 3.成果展示,學生互評:贊賞性評價和質疑性評價 5.使用評價量化表,延時評價 課后評價 1.課時作業 2.單元測試五、單元作業設計一、選擇題,將正確的序號填寫在括號 1.成語是中華文化中的一顆璀璨明珠,許多成語都和動物及其庇護所有關。下列成語與動物庇護所無關的是( )。 A.引蛇出洞 B.守株待兔 C.鳩占鵲巢 2.如果想觀察小燕子,應該到( )去找。 A.屋檐下 B.樹上 C.樹洞里 3.全長1956千米的青藏鐵路有幾十處如圖所示的高架鐵路,這樣建造的原因是( )。 A.降低建造成本 B.地勢不夠平坦,使鐵路更平直 C.不影響野生動物的生活和遷徙 4.下列做法不屬于保護野生動物的是( )。 A.為野生動物建立保護通道 B.在野生動物經過的路線上設立警示牌 C.在野生動物遷徙的路線上設立圍欄圈養 5.“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這句詩中,( )是非生物。 A.枯藤、人家 B.小橋、流水 C.老樹、昏鴉 6.研究野外螢火蟲減少的原因時,找到了某郊區近30年來水域、土地變化統計圖(如圖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螢火蟲減少的原因是( )。 A.棲息地減少 B.環境污染 C.物種入侵 7.秋冬季節北極狐開始換毛,是為了( )。 A.適應溫度的變化 B.適應降水量的變化 C.尋求配偶 8.在生態系統中,每種生物都扮演著各自的角色,每個角色都有重要的作用。植物對虎的作用是( )。 A.為虎提供氧氣和隱藏場所 B.幫助虎捕食羊鹿等動物 C.為虎提供花粉、果實、嫩葉 9.下列有關生物的判斷,正確的是( )。 A.機器人能說話會運動,它是生物 B.青苔分不出根莖葉,它是生物 C.瀑布能流動并發出聲響,它是生物 10.憨態可掬的吉祥物“冰墩墩”,默默奉獻的志愿者,智慧服務的機器人,將“冬奧夢”和“中國夢”精彩交織。其中屬于生物的是( )。 A.吉祥物“冰墩墩” B.志愿者 C.送餐機器人 二、判斷題,正確的在括號內打√,錯誤的打 。 1. 狼在冬季時換成長毛,在夏季時換成短毛,說明它們不能適應夏天的環境。( ) 2.即使是劇烈的環境變化,生物也會想辦法適應。( ) 3.“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體現了生物間的競爭關系。( ) 4. 人們建設魚道是為了捕獲大量的水產品。( ) 5.青苔會繁殖、會長大,但分不出根、莖、葉,所以不是生物。( ) 6.如果某種動物的棲息環境被破壞,則該動物有可能會滅絕。( ) 7.修鐵路時為節省材料,降低成本,可直接從羚羊的遷徙之路穿過。( ) 8.自然界中的非生物很多,比如云、高山、青草、巖石等。( ) 9.石筍在千百萬年間能不斷長高,能生長,屬于生物。( ) 10.燕子和麻雀都生活在自己的巢里,他們的巢是一樣的。( ) 三、連線題:將下列物體與其對應內容連線。 石筍 青苔 生物 機器人 非生物 鮮花 枯枝落葉 四、問答題 1.材料:古老東方智慧告訴我們天地之大德日生。大自然價值就在于生養萬物,這包含了作為萬物之靈長人類,所以,損害自然生養萬物能力,造成生態系統惡化,就是對大自然破壞;反之,合理利用自然,促進大自然價值實現,就是對大自然保護。魚逐水草而居,鳥擇良木而棲。我們應該尊重自然,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然而人類的一些行為正在破壞著自然環境,請你舉例說明。 (至少舉2例) 2.閱讀下面的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大自然為動植物提供生存所需要的陽光、空氣、水、適宜的溫度等,還為動物提供安家所需要的各種材料。 (1)請寫出你見過的野生動物的家 (至少寫三個) (2)通過觀察,我們發現在校園里、池塘邊、大樹下都能看見動物們,為什么它們把家安在那里 他們一直住在家里嗎 (3)我們生活的環境鳥語花香,假如讓你給鳥兒安家,你會怎么做 五、綜合題 俊希放暑假的時候去奶奶家玩,他發現奶奶家的屋檐下有一個灰黑色的鳥巢,里面經常有小鳥探出頭來,奶奶告訴俊希,這些小鳥是燕子。俊希放寒假的時候又來到奶奶家,卻發現鳥巢里一只燕子也沒有了。 (1)俊希通過觀察,發現燕子的巢是用?( )建造的。 A.樹枝、泥土 B.磚頭、石塊 C.木塊 (2)燕子選擇在屋檐下筑巢,主要是因為( )。 A.方便 B.安全 C.暖和 (3)放寒假的時候俊希沒有看到燕子,這是因為燕子飛到南方去了。燕子在南方和北方之間長途遷徙,主要是因為( )。 A.尋找配偶 B.冬天北方氣溫低、食物少,需要遷徙到南方越冬 C.北方不適合燕子繁殖后代,所以需要去南方繁殖 (4)雖然沒看到燕子,但是俊希發現樹上有很多麻雀,麻雀為什么沒有飛到南方? (5)除此之外,俊希還發現奶奶家養的小狗的毛也比夏天要厚實很多,這主要是因為小狗長出了數量更多的 毛,這種毛的特點是 強。 (6)叔叔家的弟弟想用木棍將鳥巢破壞掉,俊希應該怎樣勸說弟弟呢?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BACC BAAA BB 二、判斷題 √√ √ 三、連線題 石筍 青苔 生物 機器人 非生物 鮮花 枯枝落葉 四、問答題 1. ①砍伐森林 ②城市擴張 ③排放廢氣 ④石油泄漏…… 2. (1)有松鼠的洞、燕子的窩、狗熊的石洞、蜜蜂的巢等。 (2)那里有適合動物們生活的環境條件:陽光、空氣、水、適宜的溫度等,有充足的食物,有利于躲避天敵等。它們總是忙忙碌碌,會出去尋找食物、尋找配偶、尋找安家的材料,季節變化時有些動物還會遷徙到別的地方。動物們不會一直住在家里。 (3)選擇一個合適的地方,用類似真鳥巢的材料和搭建方法搭建一個巢。 五、綜合題 (1)A (2)B (3)B (4)麻雀是留鳥,適應北方冬季環境,能通過覓食草籽、人類丟棄的食物等生存,無需遷徙。(5) 絨 保暖性 (6)鳥類是人類的好朋友,我們要保護它們,不能破壞它們費盡力氣建造的巢。六、單元教學結構圖七、反思性教學改進(實施后填寫)實施后填寫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大單元整體教學】5.15《生物與非生物》課時教案.docx 【大單元整體教學】第五單元《生物與環境》整體設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