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3張PPT)解碼地球極境,守護人類凈土人教版七下 地理 第十一章 極地地區1.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說出極地地區的位置、范圍等。(區域認知)2.運用圖文資料,歸納極地地區的環境特點(氣候、自然資源等),知道極地地區特有的生物。(綜合思維)3.結合資料,了解人類對極地地區從自然探險到科學考察的歷程,認識極地科學考察和人類和平利用南極的意義。(綜合思維)4.通過搜集視頻及圖文資料,了解極地地區環境保護的意義,知道保護極地人人有責。(人地協調觀)學習目標目錄01 極地初探—定位冰雪世界02 解密環境—極地獨特氣候03 科考行動——人地協調發展1.在圖上找到南極圈,說出南極地區主要的范圍。2.按逆時針說出環繞南極洲的各大洋。本初子午線0°180°太平洋洋西大洋度印01 極地初探—定位冰雪世界主要位于 以南南極圈中間是陸地(南極洲大陸),按逆時針的方向,周圍海洋依次是太平洋、 洋、 洋印度大西本初子午線0°180°洲美北洲歐洲亞斯瓦爾巴群島1.找到北極圈和北冰洋,說出北極地區主要的范圍。2.說出北冰洋周圍的大洲。01 極地初探—定位冰雪世界主要位于 以北范圍:北冰洋的大部分及其沿岸的陸地和島嶼。中間是海洋,按逆時針方向,周圍陸地依次是北美洲、洲、 洲。北極圈亞歐南極大陸附近海面上漂浮的冰山是南極大陸冰川下滑崩裂入海形成的,成為南極地區獨特的自然景觀。北極地區的主體是北冰洋,大部分地區終年冰封。02 解密環境—極地獨特氣候材料二:南極地區風速常常超過170千米/小時,在風暴期間,風速甚至能突破300千米/小時。北極地區風速常常在72千米/小時以上,形成遮天蔽日的暴風雪。1.兩極地區的氣候有什么共同點 2.根據問題1思考,若我們科考小隊要前往兩極地區,需要攜帶什么衣物 請說明理由。材料一:北極黃河站氣候圖南極東方站氣候圖兩極地區共同的氣候特點:嚴寒、狂風肆虐、降水稀少防風服、帽子手套、防寒服、防滑靴、護目鏡等02 解密環境—極地獨特氣候材料三:南極地區大部分地區年平均氣溫低于-25℃,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區;年平均降水量約50毫米,氣候干燥;年平均風速為17-18米/秒。材料四:北極地區沒有南極地區那么寒冷,年平均氣溫在-10℃左右;降水量比南極地區高得多,一般年降水量在100-250毫米;風速遠不及南極地區大,北冰洋沿岸的年平均風速僅為10米/秒。活動:探究兩極地區氣候的差異南極地區氣溫更低南極地區降水更少南極地區風力更大“寒極”“白色荒漠”“風庫”02 解密環境—極地獨特氣候合作探究:結合圖和材料思考為什么南極地區比北極地區氣溫更低 材料:水對陽光的反射率相對較低,反射率通常在10%以下。冰對陽光的反射率較高,一般在40%-60%左右。反射率越高,氣溫越低。兩極地區的組成主體、冰層面積及厚度不同,對光的反射率有所不同。同是極地地區,南極地區和北極地區的寒冷程度顯然不在一個水平上。為什么南極地區比北極地區冷得多 為什么南極地區比北極地區冷得多?從海陸分布看,南極地區主體是大陸,北極地區近2/3的面積是海洋。從海拔差異看,南極大陸的平均海拔超過2300米,北極地區平均海拔僅與海平面相當。從海水溫度看,南極地區被冰冷的海水環繞,北極地區有從較低緯度流人的溫度較高的海水。“冰雪高原”11月--次年3月6—8月冰天雪地的極地地區,生存著獨特的生物。每到暖季,成群的企鵝聚集在南極大陸沿海一帶,是南極地區亮麗的風景線。當太陽照射北半球的時候,北極出現暖季,照射南半球的時候,南極出現暖季。02 解密環境—極地獨特氣候探索新知我有流線型的軀體。你看我像不像身穿白襯衫、黑燕尾服的紳士?我經常站立,所以,前肢已經退化成游泳的鰭狀肢。為了抵御嚴寒,我皮膚下有厚厚的脂肪保護層。探索新知我住在寒冷的北極地區。我的體長有 3 米多,體重達300千克。我的毛皮防水,皮下脂肪又厚,所以特別不怕冷。探索新知【課堂活動】比較極地地區的自然環境特點對比南極、北極地區的自然環境特點,完成表11.1。南極圈以南北極圈以北“洋包陸”“陸包洋”企鵝、磷蝦北極熊、海豹酷寒、烈風、干燥氣溫比南極稍高南極地區被稱為自然資源的“大倉庫”——地下埋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地上儲存著大量的固體淡水資源,海域及沿岸棲息著無數的海洋生物。03 科考行動——人地協調發展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原始獨特的自然環境,為科學家進行地質、冰川、海洋、生物、氣象、天文等領域的科學研究,提供了廣闊的天然實驗室。【活動】我們去極地探索什么?南極地區科考示意圖截至目前,我國已在南極地區建成了 、中山站、 、泰山站和秦嶺站。長城站昆侖站中山站昆侖站泰山站長城站長、中、泰、秦、昆按照離南極點的遠近簡單記憶:秦嶺站03 科考行動——人地協調發展想一想:為什么我國南極科學考察站的建站時間多選擇在2月?03 科考行動——人地協調發展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3月,是南極地區的暖季,氣溫回升,并且有極晝,便于科學考察和施工建設。北極:北半球的夏季,即每年6月~8月份最合適北極地區石油、天然氣儲量豐富,約占世界總儲量的1/4。隨著全球變暖,北極地區漁業、油氣開采規模逐漸擴大,航運、旅游業等悄然興起。03 科考行動——人地協調發展黃河站03 科考行動——人地協調發展人類對北極地區的科學考察也越來越頻繁,規模遠遠超過南極地區。我國在北極地區建立了科學考察站——黃河站。為什么泰山科考站要設計成架空的碟形造型?泰山科考站具有碟形造型和架空設計,遠遠望去像是一個紅色的大飛碟。為什么泰山科考站的造型設計成架空的碟形?設計者解釋,碟形造型視野開闊,能減少風阻,有利于大風通過;主體建筑架空離地,一方面有利于大風吹走下方的積雪,另一方面把主體建筑與冰面隔開,維持站內溫度。探索新知國際橫穿南極大陸考察隊的中國科學家,對南極科學考察的科學價值有一段形象的比喻。閱讀之后,以小組的形式,討論南極科學考察的價值。地球這個大系統內的一切要素變化的跡象,如氣候變化、火山噴發、厄爾尼諾現象、人類活動甚至太陽活動等,都可以通過物理的或化學的變化“記錄”在南極冰蓋的積雪和冰川里。這樣,我們從南極的冰蓋上取雪樣或鉆冰芯,就如同醫生從人的耳朵上取一滴血一樣。醫生化驗血樣判斷人是否健康,我們就化驗雪樣判斷地球的健康狀況,而深層的冰芯則會告訴我們地球的歷史狀況。極地地區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原始的自然環境,為世界科學家進行地質、冰川、海洋、生物、氣象、天文 等學科的科學研究,提供了領域廣闊的天然實驗室。03 科考行動——人地協調發展探索新知在圖11.2上找出我國的黃河站。收集有關資料,簡要說明北極科學考察的價值。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人類對北極地區的科學研究和考察也越來越頻繁,開發北極地區的資源(石油、天然氣、煤、鐵等)用以緩解資源緊張局面。此外,極地考察的能力也是一個國家科研能力和綜合國力的體現。03 科考行動——人地協調發展極地地區主要環境問題舉例極地地區的生態環境極為脆弱,一旦遭到破壞,就難以自行恢復。隨著人類不斷深入涉足,極地地區不再是一片凈土,極地環境問題也日益顯現。03 科考行動——人地協調發展探索新知保護極地地區的生態環境是人類的共同責任,需要全球的通力合作。為此,國際社會制定了《關于環境保護的南極條約議定書》《北極環境保護戰略》等條例,保護人類共有的極地。03 科考行動——人地協調發展科學家一直警告,極地地區的氣候變暖趨勢比中緯度地區更明顯。隨著海冰越來越快地消融,北極熊的家園遭到破壞,北極熊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壓力。圖11.9為因食物短缺而撿食垃圾的北極熊。【活動】認識保護極地環境的重要性為保護北極熊的家園,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能做些什么?以“保護極地,人人有責”為主題,舉辦一場演講活動。自然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固體淡水資源極地地區冰雪覆蓋的地區科學考察的寶地位置與范圍:南極圈以南;北極圈以北保護極地環境科考站:南極長中泰秦昆;北極黃河站環境問題:全球變暖;捕殺野生動物等保護措施:《南極條約》等考察季節:南極11月—次年3月;北極6—8月自然環境特征:南極酷寒、烈風、干燥代表動物:北極熊;南極企鵝北極地區豐富的自然資源為科學家們進行地質、冰川、海洋、生物、氣象、天文等科學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2023年7月24日,我國科考隊員再次登上斯瓦爾巴群島考察。下圖示意北極地區。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我國科考隊員選擇在7月份進行北極考察,是因為該季節北極地區( )A.處于極夜 B.正值暖季C.降水豐沛 D.植被茂密2.我國科考隊員們本次在斯瓦巴爾群島進行的科考項目有( )①潛入海洋,研究磷蝦和企鵝的生活習性②收集氣候數據,研究地球上氣候的變化③海冰勘測,探索解決水資源危機的新途徑④通過觀察,研究動物對極端環境的適應性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BC每年九月,北半球夏季結束后,北極地區海冰面積達到最小。下圖示意1979~2024年北極9月海冰范圍的變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3.通常北極海冰范圍最大的時間是( )A.1月 B.3月C.5月 D.7月4.在過去的幾十年里,2012年北極地區夏季的顯著特點是( )A.海冰范圍最廣 B.陸地面積最大 C.平均氣溫最高 D.日照時間最長5.北極海冰范圍的變化有助于( )A.開采極地海底礦產 B.改善企鵝生存環境C.增加淡水資源儲備 D.大力開發北極航線BCD2024年12月21日下午,正在執行中國第41次南極考察任務的“雪龍2”號和“永盛’號貨輪于南極水域會合,“雪龍2”號將為“永盛”號貨輪破冰引航,共同前往秦嶺站(南緯74°56',東經163°42'),開展站區配套設施設備建設任務。完成下面小題。6.秦嶺站是我國南極地區的第五座科考站,該站( )A.位于中山站西南方B.瀕臨印度洋C.無極晝極夜現象D.位于西半球、南寒帶7.“永盛”號需要“雪龍2”號為其“開路”前往秦嶺站,主要原因是南極地區( )A.降水較多 B.浮冰眾多C.冰川廣布 D.風力強勁DB感謝聆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