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分一分(一)》教學設計董家埂學校 吳建容教學內容教材第67-69頁,分數的初步認識,重點理解“平均分”與分數符號的意義。教學目標(一) 知識與技能1.結合分蘋果、涂色等情境,理解分數的意義,能用分數表示簡單圖形的一部分,能正確讀寫分數(如1/2),知道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分子、分母、分數線)。2. 通過折紙、涂色等活動,能用圖形直觀表示分數,體會分數與平均分的關系,強化“平均分”的概念。(二)過程與方法1. 通過觀察、操作、討論等活動,經歷分數的產生過程,培養動手能力和合作意識。。2. 能用分數描述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感受分數與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2.通過小組合作,培養互助合作的精神。二、教學重難點(一)重點:理解分數的意義,掌握分數的讀寫方法,能用圖形表示分數。(二)難點:理解“平均分”是分數形成的前提,區分分數與整數的本質差異。三、學情分析(一)已有知識:學生已掌握整數的概念及平均分的方法,但對分數的抽象性理解較薄弱。(二)學習特點:三年級學生以具象思維為主,需通過動手操作(如折紙、涂色)建立分數表象。(三)常見誤區:容易忽略“平均分”的必要性,誤將非均分的情況用分數表示。四、教學準備(一)教具: 課件、蘋果(實物或圖片)、圓形紙片、正方形紙片、彩筆。(二)學具:學生每人準備一張圓形紙、一張正方形紙、彩筆。五、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5分鐘)1. 情境引入:播放分物品的視頻(或展示圖片),提問:“視頻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他們是怎么分的?”(引導學生說出“平均分”)。舉例:把4個蘋果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人分幾個?(2個)把2個蘋果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人分幾個?(1個)如果只有1個蘋果,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人分多少?(學生可能回答“一半”)。2.揭示課題:提問:“‘一半’可以用什么數來表示?”討論如何表示“一半”。板書課題:分一分(認識分數)。(二)探究新知:(20分鐘)活動1:實物演示,理解“一半”。教師拿出一個蘋果,平均分成2份,提問:“每份是這個蘋果的多少?”(學生回答“一半”)學生用畫圖、符號等方式自由表示“一半”,展示交流后引入分數:這一半可以用分數表示,讀作“二分之一”。活動2: 認識分數各部分名稱。板書分數1/2,講解:中間的橫線叫“分數線”,表示平均分;分數線下方的“2”叫“分母”,表示平均分成2份;分數線上方的“1”叫“分子”,表示取其中的1份。強調:1/2表示把一個整體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1份。活動3:涂色表示1/2任務:用不同圖形(圓、正方形等)涂出1/2,小組內驗證是否平均分。討論:不同形狀的1/2有何共同點?總結“只要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整體的1/2”。強調“平均分”是關鍵。活動4:辨析練習課件展示非平均分的圖形(如大小不等的兩半),判斷能否用1/2表示,鞏固概念。(三)拓展延伸:認識更多分數(10分鐘)1.折紙活動:任務:學生嘗試將紙片平均分成3份、4份等,并涂色表示其中的1份或幾份。如:平均分成3份,涂1份,寫出分數1/3;平均分成4份,涂3份,寫出分數3/4。小組討論:分數中的分子和分母分別表示什么?分享:學生展示折法,強調“平均分”的不同方式(如對折兩次、對角線折等)。2. 生活中的分數舉例: 把一塊蛋糕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這塊蛋糕的幾分之幾?如果有8個橘子,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每人分到多少?提問“你還能想到哪些分數?”。(四)總結與作業(5分鐘)1. 學生分享本節課的收獲:“我學會了什么?”“分數是怎么產生的?”“如何讀寫分數?”2. 教師總結:分數是平均分的結果,能表示整體的一部分;分數的讀寫要關注分子、分母的意義。3. 作業設計基礎作業:完成課本第68頁“練一練”第1、2題。實踐作業:用分數描述家庭中的一件物品(如:媽媽把一塊披薩平均分成8份,我吃了1份,就是1/8)。板書設計分一分(一)—認識分數分數:把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或幾份的數。例:1/2(讀作:二分之一)分子(1)——取的份數分數線(—)——平均分分母(2)——平均分成的總份數教學反思(一)成功點:通過動手操作和生活情境,學生能直觀理解分數的意義,課堂參與度高。(二)改進點:部分學生對“平均分”理解不夠深刻,需通過更多實例強化;后續可增加比較分數大小的活動,為后續學習做鋪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