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期末生物試題(2025八上·丹江口期末)蘭花螳螂(如圖)是螳螂目中最漂亮、最搶眼、進化得最完美的昆蟲之一。蘭花螳螂分為頭、胸、腹三部分,初生幼體呈現特殊的紅、黑二色組合,在第一次蛻皮之后才會轉變為白色和粉紅色相間的蘭花體色。其外形上看仿佛就是一朵蘭花,它會躲在花叢中,以守株待兔的方式捕捉食物,它模仿的蘭花如此逼真以至于它食物大都被它所吸引。其發育經過受精卵、若蟲和成蟲三個階段,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小題:1.根據上述材料判斷,蘭花螳螂屬于( )A.節肢動物 B.軟體動物 C.環節動物 D.爬行動物2.下表是蘭花螳螂與刺花螳螂、中華大刀螳的分類關系。據表分析,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種 蘭花螳螂 刺花螳螂 中華大刀螳屬 花螳屬 刺花螳屬 大刀螳螂屬科 花螳科 螳螂科目 螳螂目A.表中所列的最小分類單位是目B.三種螳螂中蘭花螳螂和刺花螳螂共同特征最多C.親緣關系較近的是蘭花螳螂和中華大刀螳D.三種蟑螂的形態結構不可以作為分類的依據3.根據描述你認為,蘭花螳螂的生殖方式和發育過程分別屬于( )A.有性生殖、完全變態 B.無性生殖、完全變態C.有性生殖、不完全變態 D.無性生殖、不完全變態4.下列關于蘭花螳螂進化過程的敘述錯誤的是( )A.蘭花螳螂的體色和體態是進化過程中形成的一種保護性適應B.為了應對敵害,蘭花螳螂產生了體態隨環境變化的定向變異C.在進化過程中,天敵對蘭花螳螂的變異起到了選擇的作用D.在進化過程中,蘭花螳螂也會產生不利于應對天敵的變異【答案】1.A2.B3.C4.B【知識點】生物分類的等級;昆蟲的生殖和發育;節肢動物及其與人類的關系;生物進化的學說【解析】【分析】此題考查節肢動物的基本特征、生物的分類單位、昆蟲的生殖和發育、生物進化的原因等基礎內容,比較簡單,熟記即可。(1)節肢動物身體分部,足和觸角均分節, 體表有堅韌的外骨骼,外骨骼不能隨著身體的生長而長大,所以,在發育過程中,有蛻皮現象。(2)生物的分類等級由大到小依次是界、門、綱、目、科、屬、種,種又叫物種,是生物界最基本的分類單位,分類單位越大,共同特征就越少,它們之間的相似程度越小,表明它們的親緣關系越遠;包含的生物種類就越多;分類單位越小,共同特征就越多,它們之間的相似程度越大,表明它們的親緣關系越近,包含的生物種類就越少。(3)昆蟲的發育分為完全變態發育和不完全變態發育。昆蟲在個體發育中,經過卵、幼蟲、蛹和成蟲等4個時期的叫完全變態發育。完全變態發育的幼蟲與成蟲在形態構造和生活習性上明顯不同,差異很大;幼體與成體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非常相似,但各方面未發育成熟,發育經歷卵、若蟲、成蟲三個時期的叫不完全變態發育。(4)自然界中的生物,通過激烈的生存斗爭,適應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的過程叫做自然選擇。在激烈的生存斗爭中,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容易在生存斗爭中獲勝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變異的個體,則容易在生存斗爭中失敗而死亡,經過激烈的生存斗爭,生存下來的個體是通過遺傳過程來積累其特性的(有利變異),最終形成具有新特性的新品種。1.節肢動物身體分部,組合觸角均分節,體表有堅韌的外骨骼,但是外骨骼不能隨著身體的長大而生長,所以,在發育過程中,有蛻皮現象。題干中,蘭花螳螂分為頭、胸、腹三部分,有蛻皮的習性,可推斷,蘭花螳螂是昆蟲,屬于節肢動物,A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2. A.生物的分類單位由大到小依次是界、門、綱、目、科、屬、種,根據表中信息可知,表中所列的最小分類單位是種,A說法錯誤。B.分類單位越小,包含的生物共同特征越多,根據表中信息可知,蘭花螳螂和刺花螳螂同屬于花螳科;蘭花螳螂和中華大刀螳同屬于螳螂目,故B說法正確。C.分類單位越小,包含的生物共同特征越多,親緣關系越近。蘭花螳螂和刺花螳螂同屬于花螳科;蘭花螳螂和中華大刀螳同屬于螳螂目,目大于科這個單位,所以親緣關系較近的是蘭花螳螂和刺花螳螂,C說法錯誤。D.生物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或生活習性上的特點,都可作為分類的依據,D說法錯誤。故答案為:B3.根據題干所述,蘭花螳螂的發育過程經過:受精卵、若蟲、成蟲三個時期,屬于不完全變態發育。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結合的生殖方式叫有性生殖,蘭花螳螂個體發育的起點是受精卵,因此蘭花螳螂的生殖方式是有性生殖,可見,C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4.A.根據題干所述,動物的體色與蘭花非常相似,是生物適應環境的體現,這是自然選擇的結果,A說法正確。B.變異是本來就存在的一種現象,變異是不定向的,B說法錯誤。C.在生物進化過程中,自然環境對生物進行選擇,適應環境的個體生存下來,不適應的被淘汰,自然界中互為天敵的兩種個體的特點是長期相互選擇的結果,C說法正確。D.變異是不定向的,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在生存斗爭中容易生存下來,并將這些有利變異遺傳給下一代,而具有不利變異的個體則容易被淘汰,D說法正確。故答案為:B(2025八上·丹江口期末)番木瓜果實廣受人們喜愛,但其生長一直受番木瓜環斑病毒的嚴重威脅。華南農業大學的科研人員利用農桿菌轉化法,將有關基因轉入番木瓜,成功培育出能抵抗該病毒的番木瓜“華農一號”。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小題:5.番木瓜“華農一號”的培育利用的生物技術是( )A.發酵技術 B.克隆技術 C.轉基因技術 D.雜交育種6.下列關于番木瓜環斑病毒和農桿菌的敘述,錯誤的是( )A.番木瓜環斑病毒無細胞結構B.番木瓜環斑病毒寄生在活細胞中才能繁殖C.農桿菌以分裂方式進行生殖D.抗生素能殺死農桿菌和番木瓜環斑病毒【答案】5.C6.D【知識點】病毒的種類;轉基因技術及其應用;病毒的形態結構;病毒增殖方式【解析】【分析】此題考查病毒和細菌的結構特點、生物技術等基礎內容,難度一般,需要熟記:(1)轉基因技術是指運用科學手段從某種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將其轉入另一種生物中,使與另一種生物的基因進行重組,從而產生特定的具有變異遺傳性狀的物質。利用轉基因技術可以改變動植物性狀,培育新品種,也可以利用其它生物體培育出期望的生物制品,用于醫藥、食品等方面。(2)病毒是一類沒有細胞結構的特殊生物,只有蛋白質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構成,不能獨立的生活和繁殖,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細胞內才能生活和繁殖,一旦離開了活細胞,病毒就無法進行生命活動。細菌為單細胞生物,基本結構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和DNA集中的區域,沒有成形的細胞核,屬于原核生物,細菌細胞內沒有葉綠體,靠現成的有機物生活,營養方式為異養。5.轉基因技術是指運用科學手段從某種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將其轉入另一種生物中,使與另一種生物的基因進行重組,從而產生特定的具有變異遺傳性狀的物質。根據題干所述,華南農業大學的科研人員利用農桿菌轉化法,將有關基因轉入番木瓜,成功培育出能抵抗該病毒的番木瓜“華農一號”。可以看出這是利用了轉基因技術,C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6.A.病毒結構簡單,沒有細胞結構,主要由內部的遺傳物質和外部的蛋白質外殼組成,A說法正確。B、番木瓜環斑病毒沒有細胞結構,不能獨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細胞里才能進行生命活動,一旦離開就會變成結晶體,失去生命活動,所以,病毒只能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細胞中,B說法正確。C.農桿菌屬于細菌,靠分裂方式進行生殖,C說法正確。D.抗生素是一類能夠殺死或抑制細菌生長的藥物。但是不能殺死番木瓜環斑病毒,D說法錯誤。故答案為:D(2025八上·丹江口期末)俗話說:生命在于運動,運動是提高人體免疫功能、抵抗疾病入侵、延長壽命的積極手段。根據研究資料表明,經常運動的健康人無論細胞免疫功能還是體液免疫功能都優于一般人,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小題:7.跳繩是一項有氧運動,青春期經常跳繩有助于生長發育。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搖繩時,骨骼肌收縮需要的能量來自肌肉細胞的呼吸作用B.跳繩之前做一做熱身活動,可以預防關節脫臼和肌肉拉傷C.跳繩時需要手腳協調,離不開神經系統的調節D.與跳繩有關的運動系統主要是由神經、關節和肌肉組成8.“關注健康,快樂成長”。下列關于健康的說法,正確的是( )A.蛋白質是建造和修復身體的重要原料,高蛋白食品吃得越多越好B.血液中白細胞的吞噬作用不針對某一種特定的病原體,屬于非特異性免疫C.流感流行的時候在教室噴灑消毒液,該預防措施屬于保護易感人群D.免疫對人體總是有益的,人體的免疫功能越強越好【答案】7.D8.B【知識點】骨、關節和肌肉的配合;傳染病的預防措施;免疫及其功能;骨骼肌【解析】【分析】此題考查人體運動系統的組成、特異性免疫和非特異性免疫基礎知識,難度一般, 需要熟記:(1)哺乳動物的運動系統包括骨、骨連結和骨骼肌三部分組成,骨骼包括骨和骨連接;骨連接包括關節、半活動連接和不活動連接,關節是骨連接的主要形式;骨骼肌兩端較細呈乳白色的部分是肌腱(屬于結締組織),分別附著在相鄰的兩塊骨上,中間較粗的部分是肌腹,骨骼肌有受到刺激而收縮的特性,當骨骼肌受神經傳來的刺激收縮時,就會牽動骨繞關節活動,于是軀體就會產生運動,但是由于骨骼肌只能收縮牽拉骨而不能推開骨,因此與骨相連的肌肉總是兩組肌肉協調配合。運動不是僅靠運動系統來完成的,它還需要神經系統的控制和調節,它需要能量的供應,因此還需要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等系統的配合。(2)免疫是一種生理功能,人體依靠這種功能識別“自己”和“非己”成分,從而破壞和排斥進入人體內的抗原物質或人體所產生的損傷細胞和腫瘤細胞等,以維持人體的健康。人體特的免疫包括異性免疫和非特異性免疫。①非特異性免疫是生來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對多種病原體有免疫作用;②特異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線,產生抗體,消滅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對特定的病原體有防御作用。(3)傳染病是一種由病原體引起的,能在生物體之間傳播的一種疾病,具有傳染性和流行性等特點,傳染病流行的時候,只要切斷傳染病流行的三個環節中的任何一個環節,傳染病就流行不起來;因此預防傳染病的一般措施有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7.A.呼吸作用是在氧氣的參與下,把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釋放出能量的過程,所以,搖繩時,骨骼肌收縮需要的能量來自肌肉細胞的呼吸作用,A說法正確。B.經過熱身運動后可改善身體柔軟度,可防止韌帶關節、肌腱扭傷和脫臼,有助于技術潛能發揮,B說法正確。C.人體完成一個運動都要有神經系統的調節,有骨、骨骼肌、關節的共同參與,多組肌肉的協調作用,才能完成,跳繩過程主要依靠神經系統的調節才能使手腳協調,C說法正確。D.人體的運動系統包括骨、骨連結和骨骼肌三部分組成,D說法錯誤。故答案為:D。8.A.蛋白質是構成組織細胞的基本物質,是建造和修復身體的重要原料,但是高蛋白食品要適量吃,而不是越多越好,A說法錯誤。B.非特異性免疫是生來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對多種病原體有免疫作用,血液中白細胞的吞噬作用不針對某一種特定的病原體,對所有進入體內的病原體起作用,屬于非特異性免疫,B說法正確。C.流感流行的時候在教室噴灑消毒液,在預防傳染病的措施屬于切斷傳播途徑,C說法錯誤。D.免疫對人體有保護功能,但人體免疫功能異常時,對人體健康不利,D說法錯誤。故答案為:B(2025八上·丹江口期末)南瓜果實由子房發育形成,果皮的白色和黃色是一對相對性狀,由一對基因(E、e)控制,果皮白色(E)對黃色(e)為顯性。如圖表示把甲植株(EE)的花粉人工授粉到乙植株(ee)的雌蕊柱頭上,用乙植株果實的種子培育出子一代丙植株的過程。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小題:9.下列有關南瓜培育出子一代丙植株的過程敘述錯誤的是( )A.南瓜種子中的胚由受精卵發育而來B.甲的遺傳信息通過花粉傳遞給丙C.丙植株可結出白色果皮南瓜(EE)D.控制果皮顏色的基因位于染色體上,基因是具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10.我國科研人員利用太空環境誘導南瓜種子的基因發生改變,經培育后太空南瓜可達150千克。假如南瓜體型大是由顯性基因B控制,科研人員欲使這一優良性狀穩定遺傳,應選圖( )所示的種子進行繁殖。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9.C10.A【知識點】基因在親子代間的傳遞;果實與種子的形成;基因的顯隱性及其性狀遺傳【解析】【分析】此題考查植物的生殖、傳粉和受精、性狀遺傳等基礎知識,難度一般,需要熟記:(1)花粉管穿過花柱到達子房,進入胚珠珠孔后,釋放出精子,精子與珠孔附近的卵細胞融合,形成受精卵,完成受精,一朵完整的花經過傳粉和受精后,只有子房繼續發育,子房發育成果實,子房壁發育成果皮,胚珠發育成種子,受精卵發育成胚,胚是新植物的幼體。(2)染色體是由DNA和蛋白質組成的,DNA上具有遺傳續效應的片段,是決定生物性狀的遺傳物質的結構和功能單位。9.A.在受精過程中,精子與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可進一步發育成胚,所以,南瓜種子中的胚是由受精卵發育來的,A說法正確。B.甲的花粉含有精子,精子內有遺傳信息,所以,甲的遺傳信息通過花粉傳遞給丙,B說法正確。C.由題意可知,丙南瓜植株是由基因型為Ee的胚發育來的,丙植株的果皮是由子房壁發育來的,基因型為Ee,C說法錯誤。D.基因控制生物的形狀,是具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所以,控制果皮顏色的基因位于染色體上,基因是具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D說法正確。故答案為:C10.根據題干所述,南瓜體型大是由顯性基因B控制,科研人員希望這一優良性狀能夠穩定遺傳。在遺傳學上,要使顯性性狀穩定遺傳,需要選擇純合子(即基因型為BB的個體)進行繁殖,因為純合子在自交后代中能夠保持100%的顯性性狀,可見A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11.(2025八上·丹江口期末)嶗山作為青島生物多樣性較為豐富的森林公園,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一直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并取得顯著的成效。資料一:自開啟生物調查研究以來,共記錄到物種1697種,包括陸生高等植物719種、陸生脊椎動物242種、昆蟲392種,大型真菌183種、水生生物161種。資料二:2023年在嶗山發現體長超過10毫米,2對翅長接近9毫米,6條“大長腿”的新物種山東褶大蚊(圖一)。2024年首次觀測到中華秋沙鴨(圖二),它是中國最古老的一種野鴨,在地球上生存1000多萬年,被稱為活化石。圖三表示按一定的分類依據對山東褶大蚊與中華秋沙鴨相關的生物進行分類。請分析回答:(1)根據資料一的描述,你認為其體現的生物多樣性內涵是 。(2)根據資料、圖片分析,山東褶大蚊應歸類于圖三中的 (填寫字母),你的判斷的依據是 。(3)圖三中甲填寫 、E個體在整個胚胎發育過程中,營養物質主要來自 。與蝗蟲相比,山東褶大蚊的發育過程多了 期。(4)中華秋沙鴨是遷徙性鳥類,在長時間飛翔過程中,對能量的需求較大,你推測中華秋沙鴨具有哪些結構與此相關? (列舉一條即可)。(5)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嶗山的生態環境持續向好,中華秋沙鴨、方尾鵝等珍惜鳥類頻現,這體現了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根本措施是 。(6)五一假期是嶗山旅游旺季,游客紛至沓來,為更好的讓大家自覺保護環境,請你設計一條宣傳語,面向游客發出倡議: 。【答案】(1)生物種類多樣性(2)C;身體分為頭、胸、腹三個部分;具有三對足、兩對翅;身體和附肢都分節等(答對一點即可)(3)無脊椎動物;卵黃;蛹(4)氣囊、心臟、消化能力強等(5)保護生物的棲息環境,保護生態系統的多樣性(6)保護景區的動植物;不亂丟垃圾;保護生態,從我做起等【知識點】昆蟲的生殖和發育;生物多樣性的內涵;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措施;對動物進行分類【解析】【解答】(1)生物多樣性通常有三個層次的含義,即生物種類的多樣性、基因(遺傳)的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生物種類的多樣性是指一定區域內生物鐘類(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的豐富性。資料中,“錄到物種1697種,包括陸生高等植物719種、陸生脊椎動物242種、昆蟲392種,大型真菌183種、水生生物161種。”通過以上數據可以看出。這體現了生物種類的多樣性。(2)根據圖一可以看出,山東褶大蚊身體分為頭、胸、腹三個部分,具有三對足和兩對翅,身體和附肢都分節,這屬于節肢動物,符合圖三中的C類。(3)根據動物的體內有無脊椎骨構成的脊柱,可以把動物分為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兩大類,所以,甲可以表示無脊椎動物。E個體為卵生動物,其胚胎發育過程中的營養主要來自卵黃。而與蝗蟲相比較,山東褶大蚊屬于完全變態昆蟲,發育過程經歷了卵、幼蟲、蛹和成蟲四個時期,所以,其發育過程壁蝗蟲的發育多了蛹期。(4)遷徙性鳥類為了維持長時間的飛翔,需要更高效的能量供應和氧氣輸送系統,氣囊能減輕體重并提高氧氣交換效率,強大的心臟可以輸送更多的血液,而消化系統的增強能更快地獲取和利用食物中的能量。(5)保護生物的多樣性,需要在遺傳物質、物種和生態環境三個層次上制定保護戰略和不同的措施,建立自然保護區是保護生物多樣性最為有效的措施;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根本措施是保護生物的棲息環境和保護生態系統的多樣性。(6)在設計宣傳語時,應該主語宣傳語應該簡潔有力,能夠引起游客的共鳴和注意,從而促使他們自覺保護環境。類似“保護景區的動植物;不亂丟垃圾;保護生態,從我做起”等倡議語符合這一要求。故答案為:(1)生物種類多樣性;(2)C;(3)無脊椎動物、卵黃、蛹;(4)氣囊、心臟、消化能力強等;(5)保護生物的棲息環境,保護生態系統的多樣性;(6)保護景區的動植物;不亂丟垃圾;保護生態,從我做起等。【分析】此題考查動物的分類、生物多樣性的內涵、節肢動物的基本特征、鳥類適于飛行的特點、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等基礎知識,熟記即可。(1)根據動物的體內有無脊椎骨構成的脊柱,可以把動物分為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兩大類;無脊椎動物是身體內沒有由脊椎骨組成的脊柱的動物,包括腔腸動物(刺胞動物)、扁形動物、線蟲動物(線蟲動物)、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等;脊椎動物是身體內有由脊椎骨組成的脊柱的動物,包括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2) 生物多樣性通常有三個層次的含義,即生物種類的多樣性、基因(遺傳)的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生物種類的多樣性是指一定區域內生物鐘類(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的豐富性;基因的多樣性是指物種的種內個體或種群間的基因變化,不同物種之間基因組成差別很大,同種生物之間(有白的、黑的、灰的等)基因也有差別;基因的多樣性決定了生物種類的多樣性。(3)鳥類適于飛行生活的特點:①身體呈流線型,可減少飛行時空氣的阻力;鳥的體表覆蓋著羽毛,鳥的前肢變成翼,為飛行提供了前提。②肌肉和骨骼 如有的骨很薄,有的愈合在一起,比較長的骨大都是中空的,內充空氣,這樣的骨既可以減輕體重,又能加強堅固性,適于飛行,鳥的胸骨上還生有高聳的龍骨突,上面生有發達的胸肌,可以牽動兩翼完成飛行。③消化系統 鳥類的食量大消化能力強,能供給身體充足的營養物質,以便產生更多的能量來飛行.消化能力很強;直腸很短,不貯存糞便,糞便隨時排除體外,可減輕體重有利于飛行。④循環系統 鳥的心臟有四腔,兩條循環路線,心臟占身體體重的比重較大,循環能力強,適合飛行生活。⑤雙重呼吸,鳥的肺很發達,并且體內有許多氣囊與肺相通,鳥類飛翔時,靠氣囊的擴張和收縮來協助完成雙重呼吸,滿足飛行時對氧氣的需要。(4)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主要有:①就地保護: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護區,這是保護生物多樣性最有效的措施。②遷地保護:將瀕危生物遷出原地,移入動物園、植物園、水族館和瀕危動物繁育中心,進行特殊的保護和管理,是對就地保護的補充。③建立瀕危物種種質庫:保護珍貴的遺傳資源。④加強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環境保護意識。(1)資料一詳細記錄了嶗山區域內的不同種類的生物種類,包括陸生高等植物、陸生脊椎動物、昆蟲、大型真菌和水生生物等具體數量和種類,這些內容反映了物種多樣性。物種多樣性是指在一定區域內生物種類的豐富程度及其均勻性,也就是生物種類的多樣性。(2)根據圖一中山東褶大蚊的圖片以及題干描述,山東褶大蚊具有昆蟲典型的特征,即身體分為頭、胸、腹三個部分,具有三對足和兩對翅,身體和附肢都分節。這些特征符合圖三中的C類。(3)甲表示無脊椎動物。根據圖示提示,分類依據為不同動物的特征,E個體表示圖二中的中華秋沙鴨,作為卵生動物,其胚胎發育過程中的營養主要來自卵黃。而與蝗蟲相比較,山東褶大蚊屬于完全變態昆蟲,發育過程多了蛹期。(4)遷徙性鳥類為了維持長時間的飛翔,需要更高效的能量供應和氧氣輸送系統,氣囊能減輕體重并提高氧氣交換效率,強大的心臟可以輸送更多的血液,而消化系統的增強能更快地獲取和利用食物中的能量。(5)保護生物多樣性最根本的措施是保護其棲息環境,維持和恢復其原有生態系統的多樣性,這樣才能保障物種的生存和繁衍。(6)宣傳語應該簡潔有力,能夠引起游客的共鳴和注意,從而促使他們自覺保護環境。類似“保護景區的動植物;不亂丟垃圾;保護生態,從我做起”等倡議語符合這一要求。12.(2025八上·丹江口期末)2006年,李振聲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他大學畢業后響應國家號召前往大西北開展育種研究工作。當時黃河流域的小麥因大面積感染條銹菌而減產嚴重,李振聲為此感到肩上的擔子沉重。“小麥經過數千年的人工栽培,抗病基因逐漸喪失;野草在自然界通過層層篩選,含有非常好的抗病基因。”李振聲創造性地思考:能不能用野草如長穗偃麥草與小麥雜交,培育抗病小麥新品種呢?于是他組建課題組開展攻關。經過20多年的不斷篩選、鑒定,他們終于培育出抗病、高產的“小偃6號”(圖甲)。至2003年,“小偃6號”在全國累計推廣種植3億多畝,增產逾75億公斤。請回答:(1)條銹菌有細胞核并能產生孢子,屬于 (填“細菌”或“真菌”),與小麥的關系是 。(2)圖甲中,長穗偃麥草提供的 和小麥提供的卵細胞結合形成的受精卵。通過細胞的 、生長及分化,發育成種子的胚。在進行有性生殖的過程中,父本以 為“橋梁”把體細胞中一半的染色體和基因遺傳給了子代。(3)結合圖文可知,“小偃6號”高產的原因可能是:從長穗偃麥草遺傳了 基因和 基因,具有籽粒多且不易感染條銹菌的優良性狀,使小麥遺傳了籽粒飽滿的優良性狀。(4)若“小偃6號”的抗病對感病是顯性,由一對基因A、a控制,現有基因組成均為Aa的個體交配,則子代抗病個體的基因組成是 ,抗病個體在子代中的占比是 %。【答案】(1)真菌;寄生(2)精子;分裂;精子(3)抗病;高產(4)AA或Aa;75【知識點】基因、環境與性狀的關系;基因在親子代間的傳遞;果實與種子的形成;基因的顯隱性及其性狀遺傳【解析】【解答】(1)根據題干所述,條銹菌有細胞核,屬于真核生物,且能產生孢子,可以通過孢子繁殖后代,可以判斷條銹菌屬于真菌。條銹菌以小麥為宿主進行寄生生活,從中獲得營養物質,并導致小麥感染病害,因此條銹菌與小麥的關系是寄生。(2)受精過程是指精子與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的過程。生物的父本能夠產生精子,母本能夠產生卵細胞,精子與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的過程叫做受精;細胞的分裂、分化和生長是生物體生長發育和繁殖的基礎。由圖甲可以看出,長穗偃麥草是父本,能夠提供精子;小麥是母本,能夠產生卵細胞,精子和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然后受精卵通過細胞的分裂、生長及分化,發育成種子的胚,胚是新植物體的幼體,也是種子結構中最重要的部分。 在進行有性生殖的過程中,父本以精子為“橋梁”把體細胞中一半的染色體和基因遺傳給了子代,母本以卵細胞為“橋梁”把體細胞中一半的染色體和基因遺傳給了子代。(3) 結合圖文可知, 通過雜交育種,可以將不同親本的優良性狀組合到一起,李振聲培育的“小偃6號”抗病且高產,而原先的小麥不抗病且減產嚴重。因此,結合圖文可知,“小偃6號”高產的原因可能是:從長穗偃麥草遺傳了抗病基因和高產基因,使小麥遺傳了籽粒飽滿的優良性狀。(4)若“小偃6號”的抗病對感病是顯性,即抗病是顯性性狀,感病是隱性性狀,若由一對基因A、a控制,現有基因組成均為Aa的個體交配,即Aa×Aa,則子代個體的基因組成及所占比例為:1/4AA、1/2Aa、1/4aa,因此,子代抗病個體的基因組成是AA和Aa,抗病個體在子代中的占比是3/4,即75%。故答案為:(1)真菌、寄生;(2)精子、分裂、精子;(3)抗病、高產;(4)AA或aa、75%。【分析】(1)微生物個體微小,結構簡單,生物圈的微生物主要包括病毒、細菌和真菌。其中,病毒沒有細胞結構,由內部的遺傳物質和蛋白質外殼組成,需要寄生在宿主細胞內才能生存和繁殖,靠自我復制的方式增殖后代;細菌是單細胞生物,具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和DNA集中區域,但沒有成形的細胞核,靠分裂的方式繁殖后代;真菌可以是單細胞或多細胞生物,具有細胞壁、細胞核、細胞膜和液泡,大多數真菌通過產生孢子繁殖后代。(2)影響生物生存的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包括同種生物之間和不同種生物之間,不同種生物之間的關系主要包括捕食關系、競爭關系、寄生關系、共生關系等。捕食關系就是吃與被吃的關系;競爭關系就是不同種生物之間共同爭奪陽光、土壤、營養物質等;寄生關系就是一種生物生活在另一種生物的體內或體表,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共生關系就是雙方生活在一起,共同受益。(3)精子與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時,多細胞生物個體發育的起點是受精卵,而受精卵是由親代經過減數分裂產生的精子和卵細胞受精形成的,受精卵中的每一對染色體,都是一條來自父方,一條來自母方,后代的體細胞中具有來自父母雙方的染色體,親代細胞核內的遺傳信息也隨著染色體傳給了后代,所以,生殖細胞是親代與子代之間進行信息傳遞的橋梁。(4)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成對的基因往往有顯性和隱性之分,顯性基因控制顯性性狀,隱性基因控制隱性性狀,當細胞內控制某種性狀的基因一個是顯性、一個是隱性時,只有顯性基因控制的性狀才會表現出來;當控制某種性狀的兩個基因都是隱性時,隱性基因控制的隱性性狀才會表現出來。(1)細菌細胞的結構一般包括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DNA等,細胞內無成形的細胞核,屬于原核生物,通過分裂繁殖后代;真菌細胞的結構包括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等,細胞內有成形的細胞核,屬于真核生物。條銹菌有細胞核并能產生孢子,可以通過孢子繁殖后代,因此條銹菌屬于真菌。條銹菌以小麥為宿主進行寄生生活,從中獲得營養物質,并導致小麥感染病害,因此條銹菌與小麥的關系是寄生。(2) 生物的父本能夠產生精子,母本能夠產生卵細胞,精子與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的過程叫做受精;細胞的分裂、分化和生長是生物體生長發育和繁殖的基礎。由圖甲可以看出,長穗偃麥草是父本,能夠提供精子;小麥是母本,能夠產生卵細胞,精子和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然后受精卵通過細胞的分裂、生長及分化,發育成種子的胚,胚是新植物體的幼體,也是種子結構中最重要的部分。 在進行有性生殖的過程中,父本以精子為“橋梁”把體細胞中一半的染色體和基因遺傳給了子代,母本以卵細胞為“橋梁”把體細胞中一半的染色體和基因遺傳給了子代。(3)通過雜交育種,可以將不同親本的優良性狀組合到一起,李振聲培育的“小偃6號”抗病且高產,而原先的小麥不抗病且減產嚴重。因此,結合圖文可知,“小偃6號”高產的原因可能是:從長穗偃麥草遺傳了抗病基因和高產基因,使小麥遺傳了籽粒飽滿的優良性狀。(4)若“小偃6號”的抗病對感病是顯性,即抗病是顯性性狀,感病是隱性性狀,若由一對基因A、a控制,現有基因組成均為Aa的個體交配,即Aa×Aa,則子代個體的基因組成及所占比例為:1/4AA、1/2Aa、1/4aa,因此,子代抗病個體的基因組成是AA和Aa,抗病個體在子代中的占比是3/4,即75%。13.(2025八上·丹江口期末)我國人群中幽門螺桿菌感染率高達40%~60%,主要分布在胃內,是胃癌重要的誘因之一,呈明顯的家庭聚集性傳播現象。(1)幽門螺桿菌能導致胃黏膜損傷,引發胃炎、胃潰瘍等疾病,甚至導致胃癌。幽門螺桿菌與人體細胞結構上明顯的區別是 。(2)分餐制是阻斷幽門螺桿菌傳播的有效措施,這種預防措施屬于 。胃黏膜能分泌溶菌酶和胃酸,可殺死多種病菌,這屬于 免疫。幽門螺桿菌表面含有一種稱為尿素酶的蛋白質,可以將尿素分解為氨,從而中和周圍的酸,所以它能在胃酸中生存,這充分體現了 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3)奧美拉唑是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三聯療法”的藥物之一,乳鐵蛋白具有廣譜抗菌、抗癌、調節免疫系統功能等作用。為探究乳鐵蛋白對幽門螺桿菌的治療作用,研究人員分別用不同藥物對若干胃內感染幽門螺桿菌的小鼠連續灌胃7天后,檢驗小鼠體內白細胞介素8的含量(體內白細胞介素8含量越高,幽門螺桿菌感染越嚴重),結果如下表所示:祖別 藥物 白細胞介素8(pg/m2)Ⅰ 生理鹽水 503.38Ⅱ 乳鐵蛋白 107.95Ⅲ 三聯療法 25.84Ⅳ 乳鐵蛋白+三聯療法 22.58①設置Ⅰ組實驗的作用是 。②實驗結果說明:乳鐵蛋白對幽門螺桿菌病 治療效果。治療幽門螺桿菌病的最佳藥物是 。③利用“三聯療法”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通常需要2~4周。時間不能太短,期間不能隨意停藥,否則不但不能徹底的殺死幽門螺桿菌,而且還會導致其 逐漸增強。【答案】(1)沒有成形的細胞核(2)切斷傳播途徑;非特異性;生物與環境(3)對照;有;乳鐵蛋白+三聯療法;抗藥性【知識點】傳染病的預防措施;人體的三道防線;科學探究的主要環節;細菌的形態結構14.(2025八上·丹江口期末)某學習小組開展“飼養家蠶”的實踐活動,①~④是家蠶發育過程中的部分圖片分析回答:(1)飼養過程中,小組成員觀察到家蠶有蛻皮現象,這是因為家蠶體表有一層堅韌的 限制其長大。(2)選取多種植物的葉進行家蠶食性的研究,發現家蠶喜食桑葉,這種習性是長期 結果。(3)小組成員查閱資料發現,結綠色繭家蠶的后代中,既有結綠色繭的,又有結白色繭的。在遺傳學上,這種親代與子代之間以及子代個體之間出現性狀差異的現象,稱為生物的 。(4)我國科學家將高產基因轉入蠶卵,由此得到轉基因家蠶,結出的繭比普通家蠶的大,蠶絲產量高。該實例說明生物的性狀是由 控制的。【答案】(1)外骨骼(2)自然選擇(3)變異(4)基因【知識點】節肢動物及其與人類的關系;生物進化的學說;轉基因技術及其應用;生物的變異現象【解析】【解答】(1)家蠶身體分部,體表有外骨骼,外骨骼具有保護和支持內部的柔軟器官、防止體內水分的蒸發散失的作用,但是外骨骼不能隨著家蠶身體的生長而長大,所以會限制家蠶長大。因此,家蠶在生長過程中會出現蛻皮現象,以脫掉舊的外骨骼,露出下面新生長的柔軟身體。(2)自然選擇是指生物在生存斗爭中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的過程。家蠶在進食過程中,只有那些能夠找到并食用桑葉的個體才能生存下來并繁殖后代。這種選擇性的生存和繁殖導致了家蠶對桑葉的偏好。選取多種植物的葉進行家蠶食性的研究,發現家蠶喜食桑葉,這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3)變異是指親代與子代之間以及子代個體之間存在差異的現象,變異具有普遍性,所以,結綠色繭家蠶的后代中,既有結綠色繭的,又有結白色繭的現象體現了生物具有變異的特性。(4)基因是具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狀的遺傳物質的功能單位和結構單位。我國科學家將高產基因轉入蠶卵,由此得到轉基因家蠶,結出的繭比普通家蠶的大,蠶絲產量高;該實例說明生物的性狀是由基因控制的。故答案為:(1)外骨骼;(2)自然選擇;(3)變異;(4)基因。【分析】此題考查節肢動物的基本特征、變異的概念等基礎內容,難度一般,熟記即可。(1)節肢動物的身體許多體節構成的,并且分部,體表有外骨骼,足和觸角也分節。外骨骼的主要作用是保護和支持內部的柔軟器官、防止體內水分的蒸發散失,但是外骨骼不能隨著昆蟲身體的生長而長大,所以在昆蟲的生長發育過程中,有蛻皮現象。(2)在生存斗爭中,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的過程叫做自然選擇,自然選擇學說的主要內容包括過度繁殖、生存斗爭、遺傳變異、適者生存等幾個要點。生物普遍具有的遺傳性和變異性是自然選擇的基礎,變異是指親代與子代之間以及子代個體之間存在差異的現象。在生存斗爭中,具有對生存有利的變異的個體適應環境而得到保存和發展。(1)家蠶屬于節肢動物,節肢動物的體表有一層外骨骼,這層外骨骼限制了它的生長和發育。因此,家蠶在生長過程中會出現蛻皮現象,以脫掉舊的外骨骼,露出下面新生長的柔軟身體。(2)自然選擇是指生物在生存斗爭中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的過程。家蠶的祖先可能嘗試過多種食物,但由于桑葉提供了家蠶生長和繁殖所需的最佳營養,因此只有那些能 夠找到并食用桑葉的個體才能生存下來并繁殖后代。這種選擇性的生存和繁殖導致了家蠶對桑葉的偏好。選取多種植物的葉進行家蠶食性的研究,發現家蠶喜食桑葉,這種習性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3)遺傳是指生物親子間的相似性,變異是生物的親代與子代之間以及子代的個體之間在性狀上的差異性。可見,結綠色繭家蠶的后代中,既有結綠色繭的,又有結白色繭的現象體現了生物具有變異的特性。(4)基因是包含遺傳信息(具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狀的遺傳物質的功能單位和結構單位。我國科學家將高產基因轉入蠶卵,由此得到轉基因家蠶,結出的繭比普通家蠶的大,蠶絲產量高;該實例說明生物的性狀是由基因控制的。1 / 1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期末生物試題(2025八上·丹江口期末)蘭花螳螂(如圖)是螳螂目中最漂亮、最搶眼、進化得最完美的昆蟲之一。蘭花螳螂分為頭、胸、腹三部分,初生幼體呈現特殊的紅、黑二色組合,在第一次蛻皮之后才會轉變為白色和粉紅色相間的蘭花體色。其外形上看仿佛就是一朵蘭花,它會躲在花叢中,以守株待兔的方式捕捉食物,它模仿的蘭花如此逼真以至于它食物大都被它所吸引。其發育經過受精卵、若蟲和成蟲三個階段,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小題:1.根據上述材料判斷,蘭花螳螂屬于( )A.節肢動物 B.軟體動物 C.環節動物 D.爬行動物2.下表是蘭花螳螂與刺花螳螂、中華大刀螳的分類關系。據表分析,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種 蘭花螳螂 刺花螳螂 中華大刀螳屬 花螳屬 刺花螳屬 大刀螳螂屬科 花螳科 螳螂科目 螳螂目A.表中所列的最小分類單位是目B.三種螳螂中蘭花螳螂和刺花螳螂共同特征最多C.親緣關系較近的是蘭花螳螂和中華大刀螳D.三種蟑螂的形態結構不可以作為分類的依據3.根據描述你認為,蘭花螳螂的生殖方式和發育過程分別屬于( )A.有性生殖、完全變態 B.無性生殖、完全變態C.有性生殖、不完全變態 D.無性生殖、不完全變態4.下列關于蘭花螳螂進化過程的敘述錯誤的是( )A.蘭花螳螂的體色和體態是進化過程中形成的一種保護性適應B.為了應對敵害,蘭花螳螂產生了體態隨環境變化的定向變異C.在進化過程中,天敵對蘭花螳螂的變異起到了選擇的作用D.在進化過程中,蘭花螳螂也會產生不利于應對天敵的變異(2025八上·丹江口期末)番木瓜果實廣受人們喜愛,但其生長一直受番木瓜環斑病毒的嚴重威脅。華南農業大學的科研人員利用農桿菌轉化法,將有關基因轉入番木瓜,成功培育出能抵抗該病毒的番木瓜“華農一號”。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小題:5.番木瓜“華農一號”的培育利用的生物技術是( )A.發酵技術 B.克隆技術 C.轉基因技術 D.雜交育種6.下列關于番木瓜環斑病毒和農桿菌的敘述,錯誤的是( )A.番木瓜環斑病毒無細胞結構B.番木瓜環斑病毒寄生在活細胞中才能繁殖C.農桿菌以分裂方式進行生殖D.抗生素能殺死農桿菌和番木瓜環斑病毒(2025八上·丹江口期末)俗話說:生命在于運動,運動是提高人體免疫功能、抵抗疾病入侵、延長壽命的積極手段。根據研究資料表明,經常運動的健康人無論細胞免疫功能還是體液免疫功能都優于一般人,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小題:7.跳繩是一項有氧運動,青春期經常跳繩有助于生長發育。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搖繩時,骨骼肌收縮需要的能量來自肌肉細胞的呼吸作用B.跳繩之前做一做熱身活動,可以預防關節脫臼和肌肉拉傷C.跳繩時需要手腳協調,離不開神經系統的調節D.與跳繩有關的運動系統主要是由神經、關節和肌肉組成8.“關注健康,快樂成長”。下列關于健康的說法,正確的是( )A.蛋白質是建造和修復身體的重要原料,高蛋白食品吃得越多越好B.血液中白細胞的吞噬作用不針對某一種特定的病原體,屬于非特異性免疫C.流感流行的時候在教室噴灑消毒液,該預防措施屬于保護易感人群D.免疫對人體總是有益的,人體的免疫功能越強越好(2025八上·丹江口期末)南瓜果實由子房發育形成,果皮的白色和黃色是一對相對性狀,由一對基因(E、e)控制,果皮白色(E)對黃色(e)為顯性。如圖表示把甲植株(EE)的花粉人工授粉到乙植株(ee)的雌蕊柱頭上,用乙植株果實的種子培育出子一代丙植株的過程。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小題:9.下列有關南瓜培育出子一代丙植株的過程敘述錯誤的是( )A.南瓜種子中的胚由受精卵發育而來B.甲的遺傳信息通過花粉傳遞給丙C.丙植株可結出白色果皮南瓜(EE)D.控制果皮顏色的基因位于染色體上,基因是具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10.我國科研人員利用太空環境誘導南瓜種子的基因發生改變,經培育后太空南瓜可達150千克。假如南瓜體型大是由顯性基因B控制,科研人員欲使這一優良性狀穩定遺傳,應選圖( )所示的種子進行繁殖。A.① B.② C.③ D.④11.(2025八上·丹江口期末)嶗山作為青島生物多樣性較為豐富的森林公園,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一直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并取得顯著的成效。資料一:自開啟生物調查研究以來,共記錄到物種1697種,包括陸生高等植物719種、陸生脊椎動物242種、昆蟲392種,大型真菌183種、水生生物161種。資料二:2023年在嶗山發現體長超過10毫米,2對翅長接近9毫米,6條“大長腿”的新物種山東褶大蚊(圖一)。2024年首次觀測到中華秋沙鴨(圖二),它是中國最古老的一種野鴨,在地球上生存1000多萬年,被稱為活化石。圖三表示按一定的分類依據對山東褶大蚊與中華秋沙鴨相關的生物進行分類。請分析回答:(1)根據資料一的描述,你認為其體現的生物多樣性內涵是 。(2)根據資料、圖片分析,山東褶大蚊應歸類于圖三中的 (填寫字母),你的判斷的依據是 。(3)圖三中甲填寫 、E個體在整個胚胎發育過程中,營養物質主要來自 。與蝗蟲相比,山東褶大蚊的發育過程多了 期。(4)中華秋沙鴨是遷徙性鳥類,在長時間飛翔過程中,對能量的需求較大,你推測中華秋沙鴨具有哪些結構與此相關? (列舉一條即可)。(5)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嶗山的生態環境持續向好,中華秋沙鴨、方尾鵝等珍惜鳥類頻現,這體現了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根本措施是 。(6)五一假期是嶗山旅游旺季,游客紛至沓來,為更好的讓大家自覺保護環境,請你設計一條宣傳語,面向游客發出倡議: 。12.(2025八上·丹江口期末)2006年,李振聲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他大學畢業后響應國家號召前往大西北開展育種研究工作。當時黃河流域的小麥因大面積感染條銹菌而減產嚴重,李振聲為此感到肩上的擔子沉重。“小麥經過數千年的人工栽培,抗病基因逐漸喪失;野草在自然界通過層層篩選,含有非常好的抗病基因。”李振聲創造性地思考:能不能用野草如長穗偃麥草與小麥雜交,培育抗病小麥新品種呢?于是他組建課題組開展攻關。經過20多年的不斷篩選、鑒定,他們終于培育出抗病、高產的“小偃6號”(圖甲)。至2003年,“小偃6號”在全國累計推廣種植3億多畝,增產逾75億公斤。請回答:(1)條銹菌有細胞核并能產生孢子,屬于 (填“細菌”或“真菌”),與小麥的關系是 。(2)圖甲中,長穗偃麥草提供的 和小麥提供的卵細胞結合形成的受精卵。通過細胞的 、生長及分化,發育成種子的胚。在進行有性生殖的過程中,父本以 為“橋梁”把體細胞中一半的染色體和基因遺傳給了子代。(3)結合圖文可知,“小偃6號”高產的原因可能是:從長穗偃麥草遺傳了 基因和 基因,具有籽粒多且不易感染條銹菌的優良性狀,使小麥遺傳了籽粒飽滿的優良性狀。(4)若“小偃6號”的抗病對感病是顯性,由一對基因A、a控制,現有基因組成均為Aa的個體交配,則子代抗病個體的基因組成是 ,抗病個體在子代中的占比是 %。13.(2025八上·丹江口期末)我國人群中幽門螺桿菌感染率高達40%~60%,主要分布在胃內,是胃癌重要的誘因之一,呈明顯的家庭聚集性傳播現象。(1)幽門螺桿菌能導致胃黏膜損傷,引發胃炎、胃潰瘍等疾病,甚至導致胃癌。幽門螺桿菌與人體細胞結構上明顯的區別是 。(2)分餐制是阻斷幽門螺桿菌傳播的有效措施,這種預防措施屬于 。胃黏膜能分泌溶菌酶和胃酸,可殺死多種病菌,這屬于 免疫。幽門螺桿菌表面含有一種稱為尿素酶的蛋白質,可以將尿素分解為氨,從而中和周圍的酸,所以它能在胃酸中生存,這充分體現了 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3)奧美拉唑是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三聯療法”的藥物之一,乳鐵蛋白具有廣譜抗菌、抗癌、調節免疫系統功能等作用。為探究乳鐵蛋白對幽門螺桿菌的治療作用,研究人員分別用不同藥物對若干胃內感染幽門螺桿菌的小鼠連續灌胃7天后,檢驗小鼠體內白細胞介素8的含量(體內白細胞介素8含量越高,幽門螺桿菌感染越嚴重),結果如下表所示:祖別 藥物 白細胞介素8(pg/m2)Ⅰ 生理鹽水 503.38Ⅱ 乳鐵蛋白 107.95Ⅲ 三聯療法 25.84Ⅳ 乳鐵蛋白+三聯療法 22.58①設置Ⅰ組實驗的作用是 。②實驗結果說明:乳鐵蛋白對幽門螺桿菌病 治療效果。治療幽門螺桿菌病的最佳藥物是 。③利用“三聯療法”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通常需要2~4周。時間不能太短,期間不能隨意停藥,否則不但不能徹底的殺死幽門螺桿菌,而且還會導致其 逐漸增強。14.(2025八上·丹江口期末)某學習小組開展“飼養家蠶”的實踐活動,①~④是家蠶發育過程中的部分圖片分析回答:(1)飼養過程中,小組成員觀察到家蠶有蛻皮現象,這是因為家蠶體表有一層堅韌的 限制其長大。(2)選取多種植物的葉進行家蠶食性的研究,發現家蠶喜食桑葉,這種習性是長期 結果。(3)小組成員查閱資料發現,結綠色繭家蠶的后代中,既有結綠色繭的,又有結白色繭的。在遺傳學上,這種親代與子代之間以及子代個體之間出現性狀差異的現象,稱為生物的 。(4)我國科學家將高產基因轉入蠶卵,由此得到轉基因家蠶,結出的繭比普通家蠶的大,蠶絲產量高。該實例說明生物的性狀是由 控制的。答案解析部分【答案】1.A2.B3.C4.B【知識點】生物分類的等級;昆蟲的生殖和發育;節肢動物及其與人類的關系;生物進化的學說【解析】【分析】此題考查節肢動物的基本特征、生物的分類單位、昆蟲的生殖和發育、生物進化的原因等基礎內容,比較簡單,熟記即可。(1)節肢動物身體分部,足和觸角均分節, 體表有堅韌的外骨骼,外骨骼不能隨著身體的生長而長大,所以,在發育過程中,有蛻皮現象。(2)生物的分類等級由大到小依次是界、門、綱、目、科、屬、種,種又叫物種,是生物界最基本的分類單位,分類單位越大,共同特征就越少,它們之間的相似程度越小,表明它們的親緣關系越遠;包含的生物種類就越多;分類單位越小,共同特征就越多,它們之間的相似程度越大,表明它們的親緣關系越近,包含的生物種類就越少。(3)昆蟲的發育分為完全變態發育和不完全變態發育。昆蟲在個體發育中,經過卵、幼蟲、蛹和成蟲等4個時期的叫完全變態發育。完全變態發育的幼蟲與成蟲在形態構造和生活習性上明顯不同,差異很大;幼體與成體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非常相似,但各方面未發育成熟,發育經歷卵、若蟲、成蟲三個時期的叫不完全變態發育。(4)自然界中的生物,通過激烈的生存斗爭,適應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的過程叫做自然選擇。在激烈的生存斗爭中,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容易在生存斗爭中獲勝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變異的個體,則容易在生存斗爭中失敗而死亡,經過激烈的生存斗爭,生存下來的個體是通過遺傳過程來積累其特性的(有利變異),最終形成具有新特性的新品種。1.節肢動物身體分部,組合觸角均分節,體表有堅韌的外骨骼,但是外骨骼不能隨著身體的長大而生長,所以,在發育過程中,有蛻皮現象。題干中,蘭花螳螂分為頭、胸、腹三部分,有蛻皮的習性,可推斷,蘭花螳螂是昆蟲,屬于節肢動物,A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2. A.生物的分類單位由大到小依次是界、門、綱、目、科、屬、種,根據表中信息可知,表中所列的最小分類單位是種,A說法錯誤。B.分類單位越小,包含的生物共同特征越多,根據表中信息可知,蘭花螳螂和刺花螳螂同屬于花螳科;蘭花螳螂和中華大刀螳同屬于螳螂目,故B說法正確。C.分類單位越小,包含的生物共同特征越多,親緣關系越近。蘭花螳螂和刺花螳螂同屬于花螳科;蘭花螳螂和中華大刀螳同屬于螳螂目,目大于科這個單位,所以親緣關系較近的是蘭花螳螂和刺花螳螂,C說法錯誤。D.生物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或生活習性上的特點,都可作為分類的依據,D說法錯誤。故答案為:B3.根據題干所述,蘭花螳螂的發育過程經過:受精卵、若蟲、成蟲三個時期,屬于不完全變態發育。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結合的生殖方式叫有性生殖,蘭花螳螂個體發育的起點是受精卵,因此蘭花螳螂的生殖方式是有性生殖,可見,C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4.A.根據題干所述,動物的體色與蘭花非常相似,是生物適應環境的體現,這是自然選擇的結果,A說法正確。B.變異是本來就存在的一種現象,變異是不定向的,B說法錯誤。C.在生物進化過程中,自然環境對生物進行選擇,適應環境的個體生存下來,不適應的被淘汰,自然界中互為天敵的兩種個體的特點是長期相互選擇的結果,C說法正確。D.變異是不定向的,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在生存斗爭中容易生存下來,并將這些有利變異遺傳給下一代,而具有不利變異的個體則容易被淘汰,D說法正確。故答案為:B【答案】5.C6.D【知識點】病毒的種類;轉基因技術及其應用;病毒的形態結構;病毒增殖方式【解析】【分析】此題考查病毒和細菌的結構特點、生物技術等基礎內容,難度一般,需要熟記:(1)轉基因技術是指運用科學手段從某種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將其轉入另一種生物中,使與另一種生物的基因進行重組,從而產生特定的具有變異遺傳性狀的物質。利用轉基因技術可以改變動植物性狀,培育新品種,也可以利用其它生物體培育出期望的生物制品,用于醫藥、食品等方面。(2)病毒是一類沒有細胞結構的特殊生物,只有蛋白質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構成,不能獨立的生活和繁殖,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細胞內才能生活和繁殖,一旦離開了活細胞,病毒就無法進行生命活動。細菌為單細胞生物,基本結構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和DNA集中的區域,沒有成形的細胞核,屬于原核生物,細菌細胞內沒有葉綠體,靠現成的有機物生活,營養方式為異養。5.轉基因技術是指運用科學手段從某種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將其轉入另一種生物中,使與另一種生物的基因進行重組,從而產生特定的具有變異遺傳性狀的物質。根據題干所述,華南農業大學的科研人員利用農桿菌轉化法,將有關基因轉入番木瓜,成功培育出能抵抗該病毒的番木瓜“華農一號”。可以看出這是利用了轉基因技術,C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6.A.病毒結構簡單,沒有細胞結構,主要由內部的遺傳物質和外部的蛋白質外殼組成,A說法正確。B、番木瓜環斑病毒沒有細胞結構,不能獨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細胞里才能進行生命活動,一旦離開就會變成結晶體,失去生命活動,所以,病毒只能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細胞中,B說法正確。C.農桿菌屬于細菌,靠分裂方式進行生殖,C說法正確。D.抗生素是一類能夠殺死或抑制細菌生長的藥物。但是不能殺死番木瓜環斑病毒,D說法錯誤。故答案為:D【答案】7.D8.B【知識點】骨、關節和肌肉的配合;傳染病的預防措施;免疫及其功能;骨骼肌【解析】【分析】此題考查人體運動系統的組成、特異性免疫和非特異性免疫基礎知識,難度一般, 需要熟記:(1)哺乳動物的運動系統包括骨、骨連結和骨骼肌三部分組成,骨骼包括骨和骨連接;骨連接包括關節、半活動連接和不活動連接,關節是骨連接的主要形式;骨骼肌兩端較細呈乳白色的部分是肌腱(屬于結締組織),分別附著在相鄰的兩塊骨上,中間較粗的部分是肌腹,骨骼肌有受到刺激而收縮的特性,當骨骼肌受神經傳來的刺激收縮時,就會牽動骨繞關節活動,于是軀體就會產生運動,但是由于骨骼肌只能收縮牽拉骨而不能推開骨,因此與骨相連的肌肉總是兩組肌肉協調配合。運動不是僅靠運動系統來完成的,它還需要神經系統的控制和調節,它需要能量的供應,因此還需要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等系統的配合。(2)免疫是一種生理功能,人體依靠這種功能識別“自己”和“非己”成分,從而破壞和排斥進入人體內的抗原物質或人體所產生的損傷細胞和腫瘤細胞等,以維持人體的健康。人體特的免疫包括異性免疫和非特異性免疫。①非特異性免疫是生來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對多種病原體有免疫作用;②特異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線,產生抗體,消滅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對特定的病原體有防御作用。(3)傳染病是一種由病原體引起的,能在生物體之間傳播的一種疾病,具有傳染性和流行性等特點,傳染病流行的時候,只要切斷傳染病流行的三個環節中的任何一個環節,傳染病就流行不起來;因此預防傳染病的一般措施有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7.A.呼吸作用是在氧氣的參與下,把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釋放出能量的過程,所以,搖繩時,骨骼肌收縮需要的能量來自肌肉細胞的呼吸作用,A說法正確。B.經過熱身運動后可改善身體柔軟度,可防止韌帶關節、肌腱扭傷和脫臼,有助于技術潛能發揮,B說法正確。C.人體完成一個運動都要有神經系統的調節,有骨、骨骼肌、關節的共同參與,多組肌肉的協調作用,才能完成,跳繩過程主要依靠神經系統的調節才能使手腳協調,C說法正確。D.人體的運動系統包括骨、骨連結和骨骼肌三部分組成,D說法錯誤。故答案為:D。8.A.蛋白質是構成組織細胞的基本物質,是建造和修復身體的重要原料,但是高蛋白食品要適量吃,而不是越多越好,A說法錯誤。B.非特異性免疫是生來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對多種病原體有免疫作用,血液中白細胞的吞噬作用不針對某一種特定的病原體,對所有進入體內的病原體起作用,屬于非特異性免疫,B說法正確。C.流感流行的時候在教室噴灑消毒液,在預防傳染病的措施屬于切斷傳播途徑,C說法錯誤。D.免疫對人體有保護功能,但人體免疫功能異常時,對人體健康不利,D說法錯誤。故答案為:B【答案】9.C10.A【知識點】基因在親子代間的傳遞;果實與種子的形成;基因的顯隱性及其性狀遺傳【解析】【分析】此題考查植物的生殖、傳粉和受精、性狀遺傳等基礎知識,難度一般,需要熟記:(1)花粉管穿過花柱到達子房,進入胚珠珠孔后,釋放出精子,精子與珠孔附近的卵細胞融合,形成受精卵,完成受精,一朵完整的花經過傳粉和受精后,只有子房繼續發育,子房發育成果實,子房壁發育成果皮,胚珠發育成種子,受精卵發育成胚,胚是新植物的幼體。(2)染色體是由DNA和蛋白質組成的,DNA上具有遺傳續效應的片段,是決定生物性狀的遺傳物質的結構和功能單位。9.A.在受精過程中,精子與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可進一步發育成胚,所以,南瓜種子中的胚是由受精卵發育來的,A說法正確。B.甲的花粉含有精子,精子內有遺傳信息,所以,甲的遺傳信息通過花粉傳遞給丙,B說法正確。C.由題意可知,丙南瓜植株是由基因型為Ee的胚發育來的,丙植株的果皮是由子房壁發育來的,基因型為Ee,C說法錯誤。D.基因控制生物的形狀,是具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所以,控制果皮顏色的基因位于染色體上,基因是具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D說法正確。故答案為:C10.根據題干所述,南瓜體型大是由顯性基因B控制,科研人員希望這一優良性狀能夠穩定遺傳。在遺傳學上,要使顯性性狀穩定遺傳,需要選擇純合子(即基因型為BB的個體)進行繁殖,因為純合子在自交后代中能夠保持100%的顯性性狀,可見A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11.【答案】(1)生物種類多樣性(2)C;身體分為頭、胸、腹三個部分;具有三對足、兩對翅;身體和附肢都分節等(答對一點即可)(3)無脊椎動物;卵黃;蛹(4)氣囊、心臟、消化能力強等(5)保護生物的棲息環境,保護生態系統的多樣性(6)保護景區的動植物;不亂丟垃圾;保護生態,從我做起等【知識點】昆蟲的生殖和發育;生物多樣性的內涵;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措施;對動物進行分類【解析】【解答】(1)生物多樣性通常有三個層次的含義,即生物種類的多樣性、基因(遺傳)的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生物種類的多樣性是指一定區域內生物鐘類(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的豐富性。資料中,“錄到物種1697種,包括陸生高等植物719種、陸生脊椎動物242種、昆蟲392種,大型真菌183種、水生生物161種。”通過以上數據可以看出。這體現了生物種類的多樣性。(2)根據圖一可以看出,山東褶大蚊身體分為頭、胸、腹三個部分,具有三對足和兩對翅,身體和附肢都分節,這屬于節肢動物,符合圖三中的C類。(3)根據動物的體內有無脊椎骨構成的脊柱,可以把動物分為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兩大類,所以,甲可以表示無脊椎動物。E個體為卵生動物,其胚胎發育過程中的營養主要來自卵黃。而與蝗蟲相比較,山東褶大蚊屬于完全變態昆蟲,發育過程經歷了卵、幼蟲、蛹和成蟲四個時期,所以,其發育過程壁蝗蟲的發育多了蛹期。(4)遷徙性鳥類為了維持長時間的飛翔,需要更高效的能量供應和氧氣輸送系統,氣囊能減輕體重并提高氧氣交換效率,強大的心臟可以輸送更多的血液,而消化系統的增強能更快地獲取和利用食物中的能量。(5)保護生物的多樣性,需要在遺傳物質、物種和生態環境三個層次上制定保護戰略和不同的措施,建立自然保護區是保護生物多樣性最為有效的措施;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根本措施是保護生物的棲息環境和保護生態系統的多樣性。(6)在設計宣傳語時,應該主語宣傳語應該簡潔有力,能夠引起游客的共鳴和注意,從而促使他們自覺保護環境。類似“保護景區的動植物;不亂丟垃圾;保護生態,從我做起”等倡議語符合這一要求。故答案為:(1)生物種類多樣性;(2)C;(3)無脊椎動物、卵黃、蛹;(4)氣囊、心臟、消化能力強等;(5)保護生物的棲息環境,保護生態系統的多樣性;(6)保護景區的動植物;不亂丟垃圾;保護生態,從我做起等。【分析】此題考查動物的分類、生物多樣性的內涵、節肢動物的基本特征、鳥類適于飛行的特點、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等基礎知識,熟記即可。(1)根據動物的體內有無脊椎骨構成的脊柱,可以把動物分為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兩大類;無脊椎動物是身體內沒有由脊椎骨組成的脊柱的動物,包括腔腸動物(刺胞動物)、扁形動物、線蟲動物(線蟲動物)、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等;脊椎動物是身體內有由脊椎骨組成的脊柱的動物,包括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2) 生物多樣性通常有三個層次的含義,即生物種類的多樣性、基因(遺傳)的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生物種類的多樣性是指一定區域內生物鐘類(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的豐富性;基因的多樣性是指物種的種內個體或種群間的基因變化,不同物種之間基因組成差別很大,同種生物之間(有白的、黑的、灰的等)基因也有差別;基因的多樣性決定了生物種類的多樣性。(3)鳥類適于飛行生活的特點:①身體呈流線型,可減少飛行時空氣的阻力;鳥的體表覆蓋著羽毛,鳥的前肢變成翼,為飛行提供了前提。②肌肉和骨骼 如有的骨很薄,有的愈合在一起,比較長的骨大都是中空的,內充空氣,這樣的骨既可以減輕體重,又能加強堅固性,適于飛行,鳥的胸骨上還生有高聳的龍骨突,上面生有發達的胸肌,可以牽動兩翼完成飛行。③消化系統 鳥類的食量大消化能力強,能供給身體充足的營養物質,以便產生更多的能量來飛行.消化能力很強;直腸很短,不貯存糞便,糞便隨時排除體外,可減輕體重有利于飛行。④循環系統 鳥的心臟有四腔,兩條循環路線,心臟占身體體重的比重較大,循環能力強,適合飛行生活。⑤雙重呼吸,鳥的肺很發達,并且體內有許多氣囊與肺相通,鳥類飛翔時,靠氣囊的擴張和收縮來協助完成雙重呼吸,滿足飛行時對氧氣的需要。(4)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主要有:①就地保護: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護區,這是保護生物多樣性最有效的措施。②遷地保護:將瀕危生物遷出原地,移入動物園、植物園、水族館和瀕危動物繁育中心,進行特殊的保護和管理,是對就地保護的補充。③建立瀕危物種種質庫:保護珍貴的遺傳資源。④加強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環境保護意識。(1)資料一詳細記錄了嶗山區域內的不同種類的生物種類,包括陸生高等植物、陸生脊椎動物、昆蟲、大型真菌和水生生物等具體數量和種類,這些內容反映了物種多樣性。物種多樣性是指在一定區域內生物種類的豐富程度及其均勻性,也就是生物種類的多樣性。(2)根據圖一中山東褶大蚊的圖片以及題干描述,山東褶大蚊具有昆蟲典型的特征,即身體分為頭、胸、腹三個部分,具有三對足和兩對翅,身體和附肢都分節。這些特征符合圖三中的C類。(3)甲表示無脊椎動物。根據圖示提示,分類依據為不同動物的特征,E個體表示圖二中的中華秋沙鴨,作為卵生動物,其胚胎發育過程中的營養主要來自卵黃。而與蝗蟲相比較,山東褶大蚊屬于完全變態昆蟲,發育過程多了蛹期。(4)遷徙性鳥類為了維持長時間的飛翔,需要更高效的能量供應和氧氣輸送系統,氣囊能減輕體重并提高氧氣交換效率,強大的心臟可以輸送更多的血液,而消化系統的增強能更快地獲取和利用食物中的能量。(5)保護生物多樣性最根本的措施是保護其棲息環境,維持和恢復其原有生態系統的多樣性,這樣才能保障物種的生存和繁衍。(6)宣傳語應該簡潔有力,能夠引起游客的共鳴和注意,從而促使他們自覺保護環境。類似“保護景區的動植物;不亂丟垃圾;保護生態,從我做起”等倡議語符合這一要求。12.【答案】(1)真菌;寄生(2)精子;分裂;精子(3)抗病;高產(4)AA或Aa;75【知識點】基因、環境與性狀的關系;基因在親子代間的傳遞;果實與種子的形成;基因的顯隱性及其性狀遺傳【解析】【解答】(1)根據題干所述,條銹菌有細胞核,屬于真核生物,且能產生孢子,可以通過孢子繁殖后代,可以判斷條銹菌屬于真菌。條銹菌以小麥為宿主進行寄生生活,從中獲得營養物質,并導致小麥感染病害,因此條銹菌與小麥的關系是寄生。(2)受精過程是指精子與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的過程。生物的父本能夠產生精子,母本能夠產生卵細胞,精子與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的過程叫做受精;細胞的分裂、分化和生長是生物體生長發育和繁殖的基礎。由圖甲可以看出,長穗偃麥草是父本,能夠提供精子;小麥是母本,能夠產生卵細胞,精子和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然后受精卵通過細胞的分裂、生長及分化,發育成種子的胚,胚是新植物體的幼體,也是種子結構中最重要的部分。 在進行有性生殖的過程中,父本以精子為“橋梁”把體細胞中一半的染色體和基因遺傳給了子代,母本以卵細胞為“橋梁”把體細胞中一半的染色體和基因遺傳給了子代。(3) 結合圖文可知, 通過雜交育種,可以將不同親本的優良性狀組合到一起,李振聲培育的“小偃6號”抗病且高產,而原先的小麥不抗病且減產嚴重。因此,結合圖文可知,“小偃6號”高產的原因可能是:從長穗偃麥草遺傳了抗病基因和高產基因,使小麥遺傳了籽粒飽滿的優良性狀。(4)若“小偃6號”的抗病對感病是顯性,即抗病是顯性性狀,感病是隱性性狀,若由一對基因A、a控制,現有基因組成均為Aa的個體交配,即Aa×Aa,則子代個體的基因組成及所占比例為:1/4AA、1/2Aa、1/4aa,因此,子代抗病個體的基因組成是AA和Aa,抗病個體在子代中的占比是3/4,即75%。故答案為:(1)真菌、寄生;(2)精子、分裂、精子;(3)抗病、高產;(4)AA或aa、75%。【分析】(1)微生物個體微小,結構簡單,生物圈的微生物主要包括病毒、細菌和真菌。其中,病毒沒有細胞結構,由內部的遺傳物質和蛋白質外殼組成,需要寄生在宿主細胞內才能生存和繁殖,靠自我復制的方式增殖后代;細菌是單細胞生物,具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和DNA集中區域,但沒有成形的細胞核,靠分裂的方式繁殖后代;真菌可以是單細胞或多細胞生物,具有細胞壁、細胞核、細胞膜和液泡,大多數真菌通過產生孢子繁殖后代。(2)影響生物生存的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包括同種生物之間和不同種生物之間,不同種生物之間的關系主要包括捕食關系、競爭關系、寄生關系、共生關系等。捕食關系就是吃與被吃的關系;競爭關系就是不同種生物之間共同爭奪陽光、土壤、營養物質等;寄生關系就是一種生物生活在另一種生物的體內或體表,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共生關系就是雙方生活在一起,共同受益。(3)精子與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時,多細胞生物個體發育的起點是受精卵,而受精卵是由親代經過減數分裂產生的精子和卵細胞受精形成的,受精卵中的每一對染色體,都是一條來自父方,一條來自母方,后代的體細胞中具有來自父母雙方的染色體,親代細胞核內的遺傳信息也隨著染色體傳給了后代,所以,生殖細胞是親代與子代之間進行信息傳遞的橋梁。(4)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成對的基因往往有顯性和隱性之分,顯性基因控制顯性性狀,隱性基因控制隱性性狀,當細胞內控制某種性狀的基因一個是顯性、一個是隱性時,只有顯性基因控制的性狀才會表現出來;當控制某種性狀的兩個基因都是隱性時,隱性基因控制的隱性性狀才會表現出來。(1)細菌細胞的結構一般包括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DNA等,細胞內無成形的細胞核,屬于原核生物,通過分裂繁殖后代;真菌細胞的結構包括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等,細胞內有成形的細胞核,屬于真核生物。條銹菌有細胞核并能產生孢子,可以通過孢子繁殖后代,因此條銹菌屬于真菌。條銹菌以小麥為宿主進行寄生生活,從中獲得營養物質,并導致小麥感染病害,因此條銹菌與小麥的關系是寄生。(2) 生物的父本能夠產生精子,母本能夠產生卵細胞,精子與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的過程叫做受精;細胞的分裂、分化和生長是生物體生長發育和繁殖的基礎。由圖甲可以看出,長穗偃麥草是父本,能夠提供精子;小麥是母本,能夠產生卵細胞,精子和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然后受精卵通過細胞的分裂、生長及分化,發育成種子的胚,胚是新植物體的幼體,也是種子結構中最重要的部分。 在進行有性生殖的過程中,父本以精子為“橋梁”把體細胞中一半的染色體和基因遺傳給了子代,母本以卵細胞為“橋梁”把體細胞中一半的染色體和基因遺傳給了子代。(3)通過雜交育種,可以將不同親本的優良性狀組合到一起,李振聲培育的“小偃6號”抗病且高產,而原先的小麥不抗病且減產嚴重。因此,結合圖文可知,“小偃6號”高產的原因可能是:從長穗偃麥草遺傳了抗病基因和高產基因,使小麥遺傳了籽粒飽滿的優良性狀。(4)若“小偃6號”的抗病對感病是顯性,即抗病是顯性性狀,感病是隱性性狀,若由一對基因A、a控制,現有基因組成均為Aa的個體交配,即Aa×Aa,則子代個體的基因組成及所占比例為:1/4AA、1/2Aa、1/4aa,因此,子代抗病個體的基因組成是AA和Aa,抗病個體在子代中的占比是3/4,即75%。13.【答案】(1)沒有成形的細胞核(2)切斷傳播途徑;非特異性;生物與環境(3)對照;有;乳鐵蛋白+三聯療法;抗藥性【知識點】傳染病的預防措施;人體的三道防線;科學探究的主要環節;細菌的形態結構14.【答案】(1)外骨骼(2)自然選擇(3)變異(4)基因【知識點】節肢動物及其與人類的關系;生物進化的學說;轉基因技術及其應用;生物的變異現象【解析】【解答】(1)家蠶身體分部,體表有外骨骼,外骨骼具有保護和支持內部的柔軟器官、防止體內水分的蒸發散失的作用,但是外骨骼不能隨著家蠶身體的生長而長大,所以會限制家蠶長大。因此,家蠶在生長過程中會出現蛻皮現象,以脫掉舊的外骨骼,露出下面新生長的柔軟身體。(2)自然選擇是指生物在生存斗爭中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的過程。家蠶在進食過程中,只有那些能夠找到并食用桑葉的個體才能生存下來并繁殖后代。這種選擇性的生存和繁殖導致了家蠶對桑葉的偏好。選取多種植物的葉進行家蠶食性的研究,發現家蠶喜食桑葉,這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3)變異是指親代與子代之間以及子代個體之間存在差異的現象,變異具有普遍性,所以,結綠色繭家蠶的后代中,既有結綠色繭的,又有結白色繭的現象體現了生物具有變異的特性。(4)基因是具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狀的遺傳物質的功能單位和結構單位。我國科學家將高產基因轉入蠶卵,由此得到轉基因家蠶,結出的繭比普通家蠶的大,蠶絲產量高;該實例說明生物的性狀是由基因控制的。故答案為:(1)外骨骼;(2)自然選擇;(3)變異;(4)基因。【分析】此題考查節肢動物的基本特征、變異的概念等基礎內容,難度一般,熟記即可。(1)節肢動物的身體許多體節構成的,并且分部,體表有外骨骼,足和觸角也分節。外骨骼的主要作用是保護和支持內部的柔軟器官、防止體內水分的蒸發散失,但是外骨骼不能隨著昆蟲身體的生長而長大,所以在昆蟲的生長發育過程中,有蛻皮現象。(2)在生存斗爭中,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的過程叫做自然選擇,自然選擇學說的主要內容包括過度繁殖、生存斗爭、遺傳變異、適者生存等幾個要點。生物普遍具有的遺傳性和變異性是自然選擇的基礎,變異是指親代與子代之間以及子代個體之間存在差異的現象。在生存斗爭中,具有對生存有利的變異的個體適應環境而得到保存和發展。(1)家蠶屬于節肢動物,節肢動物的體表有一層外骨骼,這層外骨骼限制了它的生長和發育。因此,家蠶在生長過程中會出現蛻皮現象,以脫掉舊的外骨骼,露出下面新生長的柔軟身體。(2)自然選擇是指生物在生存斗爭中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的過程。家蠶的祖先可能嘗試過多種食物,但由于桑葉提供了家蠶生長和繁殖所需的最佳營養,因此只有那些能 夠找到并食用桑葉的個體才能生存下來并繁殖后代。這種選擇性的生存和繁殖導致了家蠶對桑葉的偏好。選取多種植物的葉進行家蠶食性的研究,發現家蠶喜食桑葉,這種習性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3)遺傳是指生物親子間的相似性,變異是生物的親代與子代之間以及子代的個體之間在性狀上的差異性。可見,結綠色繭家蠶的后代中,既有結綠色繭的,又有結白色繭的現象體現了生物具有變異的特性。(4)基因是包含遺傳信息(具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狀的遺傳物質的功能單位和結構單位。我國科學家將高產基因轉入蠶卵,由此得到轉基因家蠶,結出的繭比普通家蠶的大,蠶絲產量高;該實例說明生物的性狀是由基因控制的。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期末生物試題(學生版).docx 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期末生物試題(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