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新疆吐魯番市統編版六年級下冊期中考試道德與法治試卷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一、選擇題1.當我們與他人產生沖突時,以下做法正確的是( )。A.直接動手解決 B.母罵對方 C.保持冷靜,溝通協商2.以下行為屬于尊重他人的是( )。A.嘲笑同學的缺點 B.認真傾聽他人講話 C.給同學起侮辱性綽號3.下列能體現寬容的是( )。A.得理不饒人 B.宰相肚里能撐船 C.有仇必報4.以下哪句是關于反思的名言警句?( )A.人無信不立B.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C.位卑未敢忘憂國5.世界環境日是( )。A.6月5日 B.5月6日 C.7月5日6.以下屬于可再生資源的是( )。A.石油 B.煤炭 C.太陽能7.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是( )。A.二氧化碳排放過多 B.二氧化硫排放過多 C.氧氣排放過多8.下列行為有利于保護地球的是( )。A.亂扔垃圾 B.節約用水 C.浪費紙張9.當我們受到別人的誤解時,應該( )。A.默默忍受 B.馬上反駁,大吵大鬧 C.冷靜下來,解釋清楚10.以下哪種心態有助于我們進行反思( )。A.自滿 B.謙虛 C.驕傲11.以下自然災害中,屬于氣象災害的是( )。A.地震 B.泥石流 C.臺風12.我們在反思的時候,應該( )。A.只反思自己失敗的經歷 B.只反思自己成功的經歷C.既反思失敗也反思成功13.尊重自己不包括( )。A.維護自己的形象 B.愛惜自己的名譽 C.拒絕別人的批評14.以下行為中,會對環境造成破壞的是( )。A.植樹造林 B.工廠污水直接排放 C.垃圾分類15.以下關于地球的說法,正確的是( )。A.地球是我們唯一的家園 B.地球資源是取之不盡的C.我們可以隨意破壞地球環境二、填空題16.尊重他人是一項基本道德要求,也是一個人( )的體現。17.寬容不僅給我們帶來了和諧、友善的 環境,也使我們內心保持平和、安定。18.通過反思,我們可以總結經驗,進一步提升自己;也可以看到自己的 和不足,更好地完善自己。19.地球為人類生活提供了所需的空間、( )和資源等。20.人與自然是 共同體。三、判斷題21.尊重他人就是要事事順從他人。( )22.學會寬容,就是無限度地縱容他人。( )23.反思沒有什么作用,浪費時間。( )24.我們可以無節制地使用地球資源。( )25.自然災害都是不可避免的。( )26.只有做了錯事才需要反思。( )27.尊重自己與接受別人的批評是相互矛盾、相互對立的。( )28.保護地球是大人們的事,與我們小學生無關。( )29.我們要學會在失敗中反思,總結經驗教訓。( )30.只要我們努力,就可以完全避免自然災害的發生。( )四、連線題31.將下列行為與對應的品質或影響用線連起來。為災區捐款 尊重他人不嘲笑有殘疾的同學 寬容主動承認錯誤 反思原諒同學的無心之失 關愛他人每天晚上回顧一天的行為 誠實五、簡答題32.請簡要說說尊重他人體現在哪些方面?(至少答兩點)33.請列舉三種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并說說我們可以為保護環境做些什么?六、綜合題34.小明和同桌因為一點小事發生了爭吵,兩人互不相讓,最后鬧得很不愉快。(1)請你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他們這樣做對嗎?(2)如果你是小明,你會怎么做?2024-2025學年新疆吐魯番市統編版六年級下冊期中考試道德與法治試卷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B B B A C B B C B題號 11 12 13 14 15答案 C C C B A16.文明素養17.社會生活18.缺點19.環境20.生命21.×22.×23.×24.×25.×26.×27.×28.×29.√30.×31.32.1、禮貌待人使用文明用語(如"請"、“謝謝”、“對不起”)注意基本禮儀(如不打斷他人說話、保持適當社交距離)。2、平等對待不因年齡/性別/身份等差別對待他人尊重不同文化背景和價值觀(如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3、尊重隱私不隨意打聽或傳播他人私事未經允許不動用他人物品。4、換位思考設身處地為他人考慮(如公共場合控制音量)理解并包容他人的合理需求。33.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工業廢氣污染;生活污水、工業廢水的排放;塑料垃圾、電子廢棄物處理不當。我們可以為保護環境做的事情:隨手關燈;隨時關水龍頭;紙張雙面使用;少用一次性用品(如塑料袋、餐具);垃圾分類投放;種植花草、愛護樹木;宣傳環保知識(如提醒家人低碳出行)。34.(1)這樣做不對:情緒管理不當;缺乏溝通技巧;違反人際交往原則。(2)小明應對方案:1、實施"6秒冷靜法":深呼吸6秒(激活副交感神經,降低心率)2、進行表達:“我現在覺得有點生氣,可能需要冷靜一下”3、提議暫停:“我們課間再聊好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