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科學浙教版科學八年級下冊3.6光合作用 培優卷 答案一.選擇題(共15小題)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答案 A D B B B A C A C A A題號 12 13 14 15答案 D B C C一.選擇題(共15小題)1.解:由題干可知,甲、乙除二氧化碳外,其他實驗條件都相同。僅在甲葉片的有機物中檢測到放射性,故實驗可以驗證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A符合題意,BCD不符合題意。故選:A。2.解:AB、葉片之前均經過暗處理,消耗葉片中的有機物,因此葉片不儲存有淀粉和葡萄糖,AB不符合題意。C、光合作用的必備條件是光,整個實驗過程沒有光,葉子不能進行光合作用產生淀粉,C不符合題意。D、實驗后,浮在水面上的葉片呈白色或淺黃色,浮在葡萄糖溶液面上的葉片呈藍色,說明浮在葡萄糖溶液面上的葉片吸收了葡萄糖,并使之轉變為淀粉,淀粉遇碘變藍色,D符合題意。故選:D。3.解:由圖中裝置可以看出,甲中的氫氧化鈉具有吸收吹進的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的作用,由于植物進行光合作用需要以二氧化碳為原料,裝置乙中的植物因缺少二氧化碳而不能進行光合作用,裝置乙中的綠色植物可以進行呼吸作用,植物進行呼吸作用時釋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進入裝置丙,使丙中的石灰水變渾濁。所以此裝置能驗證植物進行呼吸作用時是否產生二氧化碳,因此只有②④正確。故選:B。4.解:圖示表示綠色植物在不同光照強度下,釋放氧氣與吸收氧氣的情況:其中a點表明植物只吸收氧氣,說明a點植物只進行呼吸作用而不進行光合作用;曲線ab段表示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但是不如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氣多;b點為零界點,表明b點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與呼吸作用放出的正好相等;bc段光合作用隨著光照強度的增強光合作用增強釋放的氧氣增多,表示隨著光照強度增加,光合作用增強,并且光合作用強度大于呼吸作用強度;cd表示表示光合作用強度不再增加,原因是部分氣孔處于關閉狀態。故選:B。5.解:陽光可為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提供能量和動力,光照時間越長植物進行光合作用越長制造的有機物就越多;大棚的夜間的溫度越低,植物的呼吸作用越弱,消耗的有機物就越少,蔬菜的產量就越高。可見B正確。故選:B。6.解:“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的實驗步驟是:④暗處理: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在黑暗處一晝夜(目的是將葉片中的淀粉運走耗盡);⑤遮光:用黑紙片把葉片的一部分從上下兩面遮起來(為了設置以光照為變量的對照實驗,目的是看見光的部位和不見光的部位是不是都能制造淀粉);⑥葉片在光下照射4小時;③摘下葉片,去掉遮光的錫箔紙;⑦酒精脫色:把葉片放到裝有酒精的燒杯中隔水加熱;①漂洗:用清水漂洗葉片;②滴加碘液:向葉片滴加碘液,用清水沖掉碘液,觀察顏色。所以,排序正確的是:④⑤⑥③⑦①②。故選:A。7.解:Ay經過了光合作用,比在饑餓處理下的葉片多積累了一些有機物,因此y比x重,A正確;B(y﹣x)g可代表從上午10時到下午4時光合作用中有機物的凈增加量,B正確;C下午4:00到晚上10:00都在黑暗中,植物葉片只進行呼吸作用,(y﹣z)g表示這6個小時呼吸消耗的有機物的量,所以呼吸作用速率為(y﹣z)/6,C錯誤;D(y﹣x)g可代表從上午10時到下午4時光合作用中有機物的凈增加量,(y﹣z)g表示這6個小時呼吸消耗的有機物的量,所以從上午10時到下午4時,一個葉圓片制造的有機物=6個小時內有機物的凈增加量+6個小時呼吸消耗的有機物的量=(y﹣x)+(y﹣z)=2y﹣x﹣z,D正確。故選:C。8.解:在陽光的作用下,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氧氣和C3H8O,表達式為6CO2+8H2O2C3H8O+9O2,此反應將太陽能轉化為了化學能,消耗了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減輕了溫室效應,丙醇(C3H8O)可以作為清潔燃料,但是不能為人類提供食物。故選:A。9.要對圖甲的葉片進行脫色處理時,要把葉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燒杯中,目的是用酒精溶解葉片中的葉綠素,葉片變為黃白色,觀察到淀粉遇碘變藍,但酒精是易燃、易揮發的物質,直接加熱會引起燃燒發生危險,需要隔水加熱,由此可見大燒杯中盛放的是清水,小燒杯中盛放的是酒精。故選:C。10.解:A、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消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同時釋放氧氣,維持生物圈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氣的濃度處于相對的平衡狀態,A正確;B、化石燃料的燃燒,會產生二氧化碳氣體,B錯誤;C、微生物的氧化分解,會產生二氧化碳氣體,C錯誤;D、生物的呼吸作用吸收氧氣,釋放二氧化碳,D錯誤。故選:A。11.解:A、作物種植密度大,葉片互相遮擋,只有上面葉片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而下面大部分葉片得不到光照,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反而還會通過呼吸作用分解有機物,產量就會降低,所以農作物要合理密植。A錯誤。B、將玉米和大豆間作種植,可以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光合作用效率。B正確。C、兩種植物高矮差距較大,可確保良好的通風,這樣能增加二氧化碳的含量,提高光合作用效率,C正確。D、植物通過根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無機鹽,并通過根、莖、葉的導管運輸到植物體的各個部分,D正確。故選:A。12.解:如圖為四種植物(I,II,III,IV)在不同光照強度下光合作用速率的曲線,根據分析結合圖示可知:III、IV的光合作用速率先隨著光照強度的增強而加快,然后又隨著光照強度的增強而減慢,其中IV的變化比III的變化更為明顯,即植物IV最適于在蔭蔽條件下生長。故選:D。13.解:A、ab段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低于零表示植物進行呼吸作用強度大于光合作用強度,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小于呼吸作用釋放二氧化碳。A錯誤;B、光合作用隨著光照強度的增強光合作用增強吸收的二氧化碳增多,呼吸作用強度不變,所以吸收的二氧化碳逐漸增多,bc段表示該植物的光合作用隨光照強度的增強而增強。B正確;C、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呼吸作用釋放二氧化碳,b點的二氧化碳吸收相對量為零,表示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等于呼吸作用釋放的二氧化碳量。C錯誤;D、cd短表示光合作用趨于穩定,D錯誤。故選:B。14.解:A、溫度、氧氣和植物細胞含水量都會影響植物的呼吸作用,A正確;B、據圖可見:a、c點表示的光合作用強度和呼吸作用強度相等,a﹣c段,植物體內有機物的含量增多,B正確;C、b﹣c段,光合作用強度也有所下降,但制造的有機物始終大于呼吸作用分解的,因此有機物一直在積累,C錯誤;D、C點以后,植物不能進行光合作用,所以植物體內有機物的含量減少,D正確。故選:C。15.解:A、從坐標圖可以看出,從5℃到 35℃,溫度越高該植物的呼吸作用越強,A正確;B、圖示中在25℃的時候,光照時下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速率最大,積累的有機物最多,B正確;C、光合作用的二氧化碳消耗量等于光照下二氧化碳的吸收量加上黑暗中呼吸作用釋放的二氧化碳,因此圖中兩曲線的交點處光合作用消耗的二氧化碳較多,C錯誤;D、根據C選項的解析,光照時間相同,在 35℃條件下植物光合作用消耗的二氧化碳為:3+3.5=6.5(mg/h),而 25℃時消耗的二氧化碳為:3.75+2.25=6(mg/h),D正確。故選:C。二.填空題(共5小題)16.解:(1)由圖甲可知,經光合作用,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并儲存在有機物中,故圖甲中“★”處應該填太陽能。(2)細胞利用氧,將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將儲存在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供給生命活動的需要,這個過程叫做呼吸作用。因此,生物呼吸作用產生的能量主要用于生命活動。故答案為:(1)太陽能;(2)生命活動。17.解:(1)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呼吸作用釋放二氧化碳;光合作用釋放氧氣,呼吸作用吸收氧氣。圖1中,二氧化碳緩沖液能使裝置內的二氧化碳濃度始終保持穩定。在一定光照條件下,一段時間后,發現紅色液柱向右移動,說明此時新鮮綠葉產生了氧氣,瓶內氣壓增大,推動紅色液滴向右移動。可見,該光照條件下,光合作用強于呼吸作用。(2)弱光條件下,光合作用小于呼吸作用,瓶內新鮮綠葉吸收氧氣,紅色液滴向左移動;光強在某程度時,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紅色液滴不移動;光較強時,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瓶內新鮮綠葉釋放氧氣,紅色液滴向右一點。結合題圖2可知,本實驗目的是測定綠葉在不同的光照條件下,進行光合作用時,放出氧氣的速率。(3)光合作用產生的總氧氣=釋放到外界的氧氣+呼吸消耗的氧氣。結合題圖2可知,當光照強度為0時,這片綠葉在1h內進行呼吸作用吸收氧氣的體積為50mL。由于綠葉呼吸作用強度不變,當光照強度15千勒克斯時,這片綠葉能進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釋放到外界的氧氣是150mL,故其在1h內光合作用產生氧氣的體積為:150+50=200mL。故答案為:(1)強于(2)放出氧氣(3)20018.解:葉片的綠色部分和銀邊部分,形成以葉綠體為變量的一組對照實驗,目的是探究光合作用的場所是葉綠體。在驗證光合作用產物是否有氧氣的實驗中,選擇水生綠色植物金魚藻作為實驗材料而不選用天竺葵,其理由天竺葵是陸生植物,其進行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不好收集,而金魚藻是水生植物,便于觀察和收集產生的氣體。故答案為:葉綠體;便于觀察和收集氣體19.解:圖示表示的是光合作用的過程,場所主要是在葉肉細胞的葉綠體里。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機物,釋放氧氣,同時把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合成的有機物中的過程,因此在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過程中,除需要CO2作為原料外,還需要的物質①是H2O。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轉化是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故答案為:葉綠體;H2O;化學能20.解:(1)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呼吸作用釋放二氧化碳。圖中P點二氧化碳的濃度達到最高點,表示綠色植物呼吸作用釋放二氧化碳等于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量,所以P點表示的意義是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強度相等。(2)圖中6﹣18時,由于光合作用強度大于呼吸作用強度,所以二氧化碳濃度逐漸下降。(3)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條件,根據圖中的信息,增加光照時間,能促進光合作用,提高作物產量。故答案為:(1)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強度相等(2)光照增強,使光合作用強度大于呼吸作用(3)增加光照時間三.實驗探究題(共5小題)21.解:(1)實驗應使葉片完全沉于水,以排除葉片原有的浮力對實驗結果的影響。故實驗步驟②的目的是:排出葉片內的空氣,使葉片細胞間隙充滿水,從而使其下沉。(2)單透玻璃門讓光只能從裝置內向裝置外單向通過,故用“單透玻璃門”替代“木質門或透明玻璃”的優點是:避免外界光線和光線反射對實驗結果的影響。(3)實驗除光的顏色外,三組實驗的其他實驗條件應保持相同,因此,實驗步驟④中的“適當位置”指的是:3個燒杯與各自LED燈的距離相等。(4)由圖丙可知,白光下葉片上浮數量最多,則說明白光條件下葉片產生的氧氣最多,光合作用最強,故農業生產中大棚塑料薄膜的顏色應選用白色。故答案為:(1)排出葉片內的空氣,使葉片細胞間隙充滿水,從而使其下沉;(2)避免外界光線和光線反射對實驗結果的影響;(3)3個燒杯與各自LED燈的距離相等;(4)白色。22.解:(1)①是將天竺葵放在黑暗處一晝夜的目的是通過呼吸作用使葉片中的淀粉全部轉運和消耗。這樣實驗中用碘液檢驗的淀粉只可能是葉片在實驗過程中制造的,而不能是葉片在實驗前貯存,這樣可以避免葉片中原有有機物的干擾。(2)步驟⑤是用滴管向葉片滴加碘液,所以甲是滴管。(3)同一張葉片作遮光處理,與一張葉片不遮光另一張葉片完全遮光對比,不同葉片的生理狀況可能有所區別,所得的實驗結果可能不準確,因此同一片葉片都是一半進行遮光處理,另外一半進行曝光處理更加合理準確,更能排除無關變量的干擾。(4)實驗操作③中,大小燒杯中都是清水,應將小燒杯中清水換成酒精。故答案為:(1)黑暗(2)滴管(3)排除無關變量的干擾,實驗結果更正確(4)將小燒杯中清水換成酒精23.解:(1)對照實驗應遵循單一變量原則,即除變量外,其他實驗條件都應該相同且適宜。故選取等量的菠菜葉的目的是:控制單一變量。(2)步驟④中,A、B、C三個玻璃瓶內的菠菜葉片均能進行光合作用釋放氧氣,因此,紅墨水均向左移動。(3)實驗結果是紅墨水移動的距離I紅>I黃>I綠,則可以得出的結論是:不同顏色的光對植物光合作用影響不同,紅光最強。(4)由圖中曲線可知,藍光+綠光+藍光照射20分鐘后氣孔開放程度最高,因此,結合圖像可以得出采用藍光+綠光+藍光照射20分鐘能使植物光合作用最強。故答案為:(1)控制單一變量;(2)左;(3)不同顏色的光對植物光合作用影響不同,紅光最強(合理即可);(4)采用藍光+綠光+藍光照射20分鐘。24.解:(1)用漏斗罩住浸在清水中的金魚藻,再將盛滿清水的試管倒扣在漏斗柄上,將實驗裝置放到陽光下,收集金魚藻在陽光下放出的氣體;等氣體充滿試管的1/2時,取出試管,用拇指按緊試管口,然后迅速地把帶火星的小木條伸進試管內,可以看到小木條復燃,說明試管內收集到的氣體是氧氣。(2)暗處理的目的是將葉片內的淀粉運走耗盡,避免原有淀粉干擾實驗。該實驗是探究光合作用產生氧氣,所以不需要暗處理。(3)如果要在原實驗的基礎上,探究光合作用的速率大小與光照強弱的關系,可通過控制燈泡功率的大小或調節試管與燈泡的距離,來改變光照的強弱。故答案為:(1)取出試管,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入試管內,可以看到小木條復燃,說明試管內收集到的氣體是氧氣;(2)暗處理的目的是將葉片內的淀粉運走耗盡,避免原有淀粉干擾實驗。該實驗是探究光合作用產生氧氣,所以不需要暗處理;(3)可通過控制燈泡功率的大小或調節試管與燈泡的距離。25.解:(1)由于樹葉的質量較小,若只選擇幾張樟樹葉片,且只取一小塊稱量,容易使實驗結果出現較大誤差,故要選擇數量較多的樟樹葉片的原因是:減小實驗結果的誤差。(2)植物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機物是通過葉柄中的篩管向下運輸,篩管位于葉脈的韌皮部,故為了減小偏差,在步驟②之前對葉片最好的處理方法是b環剝葉柄以切斷篩管。(3)光合作用的必備條件是光,故步驟②中葉片的A部分作遮光處理的目的是形成對照。(4)植物在進行光合作用的同時,始終在通過呼吸作用消耗有機物,因此t小時后,一張葉子單位面積產生的有機物含量是,所以樟樹葉光合作用速率為。故答案為:(1)減小實驗結果的誤差;(2)b;(3)形成對照;(4)。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科學浙教版科學八年級下冊3.6光合作用 培優卷一.選擇題(共15小題)1.如圖,將枝條保留一張葉片并置于營養液中。葉片置玻璃盒中密封(內分別放置有水或NaOH溶液),在甲葉片的盒中注入14CO2(14C具有放射性),光照一段時間后,僅在甲葉片的有機物中檢測到放射性,此實驗可以驗證( )A.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B.H2O是光合作用的原料C.H2O、CO2都是光合作用的原料D.光合作用的產物是淀粉2.把帶有葉子的枝條插在水中,放置于暗室里兩天,用打孔器在取下的葉子上打圓孔,把所得的葉子圓片分為兩等份,一份放在水中,另一份放入5%的葡萄糖溶液中,并讓葉片背面朝液面,漂浮在液面上,繼續放置于暗室里兩天,然后把這些葉片放入溫水中幾分鐘后取出,再放入70℃的酒精中浸泡1h以上,取出葉片放入水中漂洗,再浸入稀碘液中幾秒鐘后取出,用蒸餾水洗去碘液,觀察葉片顏色的變化,浮在水面上的葉片呈白色或淺黃色,而浮在葡萄糖溶液面上的葉片呈藍色。推斷其原因可能是( )A.實驗前,葉子已儲藏了淀粉B.實驗前,葉子已儲藏了葡萄糖C.實驗前,葉子已進行了光合作用產生了淀粉D.實驗時,葉片吸收了葡萄糖,并使之轉變為淀粉3.某同學設計了如圖的裝置(瓶中植株未經暗處理)。下列描述中,正確的組合是( )①該裝置可驗證植物的光合作用能產生氧氣;②該裝置可驗證植物的呼吸作用能產生二氧化碳;③丙內石灰水保持澄清;④丙內石灰水變渾濁。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4.如圖表示綠色植物在不同光照強度下,釋放氧氣與吸收氧氣的情況。圖中哪一段光合作用強度不斷增加且大于呼吸作用( )A.ab B.bc C.cd D.ad5.如圖甲是我區春江中沙村種植蔬菜溫室大棚,圖乙是該溫棚24小時內二氧化碳含量的變化情況。你認為用該大棚種植蔬菜的原理是( )A.減弱光合作用,增強呼吸作用B.增強光合作用,減弱呼吸作用C.增強光合作用,增強呼吸作用D.減弱光合作用,減弱呼吸作用6.“綠色植物的葉片在陽光下是否可以制造有機物”實驗中,實驗步驟最合理的是( )①用清水漂洗葉片②向葉片滴加碘液,用清水沖掉碘液③摘下葉片,去掉遮光的錫箔紙④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在黑暗處一晝夜⑤用錫箔紙把綠色葉片的一部分從上下兩面遮起來⑥葉片在光下照射4小時⑦把葉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燒杯中,隔水加熱A.④⑤⑥③⑦①② B.④⑤①②③⑥⑦ C.④⑥⑤①③②⑦ D.④⑤①③②⑥⑦7.在同一天時間里,從經過饑餓處理的植物的同一葉片上陸續取下面積相同的葉圓片,稱取其質量,實驗情況如圖所示.在不考慮葉片內有機物向其他部位轉移的情況下進行分析,其中錯誤的是( )A.葉圓片y比葉圓片x重B.y﹣x可代表從上午10時到下午4時光合作用中有機物的凈增加量C.在下午4時至晚上10時這段時間內,呼吸作用的速率可表示為y﹣zD.假使全天溫度保持不變,則從上午10時到下午4時,一個葉圓片制造的有機物為2y﹣x﹣z8.如圖所示的“人工樹葉”是一種模擬植物光合作用的裝置,利用光能將水和二氧化碳轉化為氧氣和燃料丙醇(C3H8O)。下列不屬于“人工樹葉”作用的是( )A.為人類提供食物 B.為人類提供能源C.將光能轉化為化學能 D.有利于減緩溫室效應9.在驗證“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實驗中,要對圖甲的葉片進行脫色處理,處理方法如圖乙所示,圖乙中大燒杯內盛放液體A,小燒杯內盛放液體B,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液體A、B都是清水B.液體A、B都是酒精C.液體A是清水、液體B是酒精D.液體A是酒精、液體B是清水10.我國宣布力爭于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即二氧化碳的排放與吸收互相平衡(如圖)。下列途徑中屬于吸收二氧化碳的是( )A.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化石燃料的燃燒C.微生物的氧化分解 D.生物的呼吸作用11.我市推行玉米與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如圖)。采用該技術后,玉米基本不減產,每畝地還能增產200多斤大豆。已知大豆根內部根瘤菌具有固氮作用,可以為玉米提供氮肥。下列有關說法中,錯誤的是( )A.作物種植密度越大,產量就會越高B.玉米和大豆間作能更充分地利用光照C.兩種植株高矮差距較大,可確保良好的通風D.玉米根吸收的氮肥通過導管自下而上運輸到葉等其他部位12.如圖為四種植物(Ⅰ,Ⅱ,Ⅲ,Ⅳ)在不同光照強度下光合作用速率的曲線,其中最適于在蔭蔽條件下生長的植物是( )A.Ⅰ B.Ⅱ C.Ⅲ D.Ⅳ13.圖中表示一段時間內某植物葉片吸收二氧化碳與光照強度關系示意圖。以下分析正確的是( )A.ab段表示該植物不進行光合作用B.bc段表示該植物的光合作用不斷增強C.b點表示該植物既不進行光合作用,也不進行呼吸作用D.cd段表示該植物的光合作用不再進行14.如圖兩條曲線分別表示某植株一晝夜內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強度隨時間的變化情況,分析錯誤的是( )A.影響該植物呼吸作用變化的因素之一是溫度B.a﹣c段,植物體內有機物的含量增多C.b﹣c段,植物的光合作用一直在減弱,合成的有機物一直在減少D.C點以后,植物體內有機物的含量減少15.為探究溫度對某植物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的影響,興趣小組以溫度為變量進行實驗。分別測出在光照與黑暗下植物體吸收和釋放二氧化碳的速率,并繪成如圖。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 )A.從 5℃到 35℃,溫度越高該植物的呼吸作用越強B.光照時間相同,植物在 25℃條件下積累的有機物最多C.圖中兩曲線的交點表示光合作用消耗的二氧化碳與呼吸作用釋放的二氧化碳量相等D.光照時間相同,在 35℃條件下植物光合作用消耗的二氧化碳多于 25℃二.填空題(共5小題)16.科學觀念是指在理解科學知識的基礎上對客觀事物的整體認識。物質與能量觀是重要的科學觀念。圖乙為小科同學模仿圖甲“植物體的能量變化”模型構建的“動物體的能量變化”模型(已知食物中儲存著化學能)。請回答下列問題:(1)圖甲中“★”處應該填 。(2)生物呼吸作用產生的能量主要用于 。17.如圖1是測定光合作用速率的裝置示意圖,放一段新鮮綠葉和CO2緩沖液(能使裝置內的CO2濃度始終保持穩定)。在不同的光照條件下,測得毛細刻度管1小時內的氣體體積變化,如圖2所示。(1)在一定光照條件下,一段時間后,發現紅色液柱向右移動,說明此時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填“強于”或“弱于”)。(2)本實驗目的是測定綠葉光合作用時 (選填“吸收二氧化碳”或“放出氧氣”)的速率。(3)當光照強度15千勒克斯時,這片綠葉在1h內光合作用產生氧氣的體積為 mL。(提示:綠葉呼吸作用強度不變)18.根據實驗目的和原理選擇恰當的實驗材料,是實驗獲得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在研究光合作用的實驗中,選擇銀邊天竺葵不用普通天竺葵(不帶銀邊),優點是可以在一張葉片上完成驗證光合作用條件是否需要 的對照實驗:在驗證光合作用產物是否有氧氣的實驗中,不用天竺葵而用金魚藻(水生植物)的優點是 。19.光合作用對維持自然界的碳一氧平衡起了重要作用,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具體場所主要是在葉肉細胞的 中。如圖,在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過程中,除需要CO2作為原料外,還需要的物質①是 (填化學式)。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轉化是將太陽能轉化為 。20.如圖為一天內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變化的圖像,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P點表示的意義是 。(2)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下降是由于 。(3)根據圖中的信息,農民為了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可以采用的方法有 。三.實驗探究題(共5小題)21.某同學利用自制實驗裝置探究外界因素對植物光合作用的影響。【實驗器材】小麥苗、注射器、燒杯、CO2緩釋劑、功率相同的LED燈(冷光源)、不同顏色的透明塑料片、秒表。【實驗步驟】①將新鮮的小麥葉片剪成大小相同的方形葉片若干。②將方形葉片置于注射器中,吸取一定量水,用橡膠塞堵住注射器小孔,反復拉動活塞。③將方形葉片取出,分別放入裝有相同濃度、相同質量CO2緩釋劑的3個燒杯中,每個燒杯放20片,方形葉片均沉于底部。④分別用紅色、藍色、綠色透明塑料片包裹LED燈,再將3個燒杯分別放置在裝置的“適當位置”處,關閉單透玻璃門(光只能從裝置內向裝置外單向通過)。⑤閉合開關使LED燈發光,5min后觀察并記錄各燒杯中方形葉片上浮的數量。⑥取下透明塑料片重復上述實驗步驟。(1)如圖甲所示,進行實驗步驟②,目的是 。(2)如圖乙裝置,用“單透玻璃門”替代“木質門或透明玻璃”的優點是 。(3)實驗步驟④中的“適當位置”指的是 。(4)根據圖丙實驗數據,分析農業生產中大棚塑料薄膜的顏色應選用 。22.某科學興趣小組進行了“綠葉在陽光下制造淀粉”的實驗,實驗過程如圖所示:(1)為了避免葉片中原有有機物的干擾,步驟①中“一定環境”是指溫度適宜的 環境。(2)步驟⑤中儀器甲的名稱是 。(3)步驟②中,興趣小組采取“對同一張葉片進行部分遮光,而不是一張葉片不遮光另一張葉片完全遮光”的對照方法,其優點是 。(列舉一點)(4)小明按如圖步驟進行實驗,滴加碘液后觀察到葉片未遮光部分呈現棕黑色,與預期的藍色不符,老師指出其實驗操作③中存在問題,請提出改進措施: 。23.小溫為了探究不同顏色的光對植物光合作用的影響,實驗步驟如下:①取三個相同的無色透明玻璃瓶,設置A、B、C三組實驗,分別加入等量且適量的新鮮菠菜葉片和CO2緩沖液(用于維持瓶中CO2含量穩定)。②分別在導管中注入一滴紅墨水,塞上橡皮塞,關閉活塞,控制紅墨水初始位置相同。③分別將裝置放在相同強度的紅光、綠光和黃光下照射(如圖所示)。④光照相同時間后,紅墨水均向_____移動,測得紅墨水移動的距離分別為I紅、I黃、I綠,且I紅>I黃>I綠,多次重復實驗后,結果相同。(1)選取等量的菠菜葉的目的是: 。(2)步驟④中,紅墨水均向 移動(填“左”或“右”)。(3)根據實驗結果,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4)小外查閱資料發現,氣孔開放程度會影響植物的光合作用,氣孔開放程度越大,光合作用越強。小外做了用不同單色光及次序組合的單色光照射葉片,檢測氣孔的開放程度,結果如圖所示。結合圖像可以得出怎樣處理能使植物光合作用最強: 。24.如圖是探究光合作用產物的實驗裝置圖,實驗步驟如下。①往燒杯中倒入水,放入金魚藻,再將漏斗倒扣在金魚藻上;②在漏斗上倒扣一支裝滿水的試管;③將整個裝置放在臺燈邊光照。一段時間后有氣泡產生,試管內液面下降;④當試管內充滿氣體時,用大拇指在水中將試管口蓋住后取出;⑤檢驗試管中的氣體,得出結論。(1)步驟⑤中檢驗氣體的方法和觀察到的實驗現象是 。(2)該實驗不需要對金魚藻進行暗處理,理由是 。(3)如果要在原實驗的基礎上,探究光合作用的速率大小與光照強弱的關系,請寫出一種改變光照強弱的方法。 。25.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可以用單位面積、單位時間內制造的有機物質量來表示。小科同學按下列步驟測量樟樹葉光合作用速率:①選擇n張(數量較多)對稱性良好的樟樹上的葉片,將每張葉片標記為如圖的A、B兩部分。②將葉片的A部分作遮光處理,B部分不作處理。③光照t小時后,在所選的每張葉片A、B的對應部位各截取面積為S的小方片,分別烘干,稱得A部分小方片總質量為mA,B部分小方片總質量為mB。④計算出樟樹葉光合作用速率。(1)步驟①中為什么要選擇數量較多的樟樹葉片而不是選擇幾張? 。(2)另一同學認為,上述方法在測量時沒有考慮光合作用產物會運出葉片,這樣會使測量結果存在較大的偏差。為了減小偏差,在步驟②之前對葉片最好的處理方法是 。a.摘下葉片以切斷葉柄b.環剝葉柄以切斷篩管c.破壞葉棲木質部以切斷導管(3)步驟②中葉片的A部分作遮光處理的目的是 。(4)樟樹葉光合作用速率可表示為 。用字母表示)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教版科學八年級下冊3.6光合作用 培優卷 答案.docx 浙教版科學八年級下冊3.6光合作用 培優卷.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