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9張PPT)第3節 物質的變化與性質(第2課時)——溫度對物質性質的影響探索物質變化和性質的方法 / 讓教學更有效【復習】下列描述屬于物理變化的是 ;描述化學性質的是 。(填序號)①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②鋼鐵易生銹 ③電燈發光④煤氣燃燒 ⑤鎂能燃燒⑥氧化銅是黑色粉末 ⑦冰雪熔化【答案】③⑦;①②⑤一、創設情境,激發疑問,引入學習任務【引入】水的三態變化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可以通過什么辦法使水發生三態變化?二、新知展開,圍繞任務,引導問題解決我們給冰塊加熱,冰塊吸收熱,逐漸熔化成水。繼續加熱,水的溫度不斷升高,最后沸騰,水變成水蒸氣,這是因為熔化和沸騰需要從外界吸收熱。反之,高溫的水蒸氣冷卻,水蒸氣放出熱,逐漸液化成水,甚至凝固成冰,這是因為物質液化和凝固時要放出熱。(一)溫度對物質性質的影響【分析】給冰塊加熱,冰塊吸收熱, 冰熔化成水。水繼續加熱,溫度不斷升高 水變成水蒸氣,水蒸氣冷卻,水蒸氣放出熱, 水蒸氣液化成水,水繼續冷卻,溫度繼續, 水凝固成冰【結論】當溫度改變時,物質會發生物理變化,如物質的狀態、密度等發生變化。【過渡】溫度的變化除了會使物質發生物理變化,是否也會使物質發生化學變化 【探索活動】1.取5g硫酸銅晶體放入蒸發皿中。2.用酒精燈邊加熱邊移動,控制溫度,觀察硫酸銅晶體顏色變化等反應完全后,停止加熱。3.將固體移入燒杯中,用滴管逐滴加入少量水,觀察固體顏色的變化。4.繼續往燒杯中加20 mL水,待固體完全溶解后,用溫度計測量液體的溫度。【實驗現象】1.第二步現象,藍色的晶體變成白色粉末。2.第三步現象,白色粉末變成藍色晶體。3.第四步現象,生成藍色溶液溫度計示數升高。【實驗分析】加熱硫酸銅晶體,蒸發皿內藍色硫酸銅晶體變為白色無水硫酸銅,這個反應 需要從外界吸收熱。往白色無水硫酸銅粉末中加水,溫度升高,表示此反應會放出熱。【實驗結論】當溫度改變,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時常伴隨著能的轉化。化學能熱能熱能化學能(二)探索物質變化和性質的方法【閱讀】圖3.3-8物質變化的現象【思考與討論】以上過程,物質是否發生了變化?依據是什么?樹葉變黃是由于葉綠素分解了、硝酸銀溶液與碘化鉀溶液發生反應是由于生成黃色沉淀,所以屬于化學變化,“鋼水”出爐,溫度下降,發生了凝固,屬于物理變化。物質發生變化,盡管現象不同,但許多變化都伴隨著一個或多個現象。【探索活動】1.分別取少量的鐵絲、銅片和鎂條,觀察它們的顏色和狀態。鐵絲呈銀白色,顏色較暗;銅片呈紫紅色;鎂條呈暗灰色或灰黑色。2.用砂紙輕輕打磨鐵絲、銅片和鎂條,觀察并記錄它們的顏色和狀態。鐵絲光亮,呈銀白色;銅片有紫紅色光澤;鎂條有銀白色金屬光澤。3.試一試,用手能否折斷少量鐵絲、銅片或鎂條,觀察并記錄現象。鐵絲、銅片或鎂條都能折斷。4.將1 cm長的鐵絲、銅片和鎂條分別放入3支試管中,再向3支試管中各倒入少量白醋,觀察并記錄現象。鐵絲逐漸溶解,表面有氣泡產生,溶液逐漸變為淺綠色;銅片沒有變化;鎂條溶解,表面有大量氣泡。【問題討論】哪些變化屬于物理變化 哪些變化屬于化學變化 請說出判斷的依據。【現象分析】1.鐵絲表面有紅褐色銹跡,銅片表面有綠色銹跡,鎂條成黑灰色均為固態。2.打磨后,鐵絲和鎂條都呈銀白色,銅絲為紅色,均為固態。3.能折斷,來回折后,會發熱。4.鐵絲和鎂條表面產生大量氣泡,鎂條產生氣泡的速率更快。銅片表面無明顯現象。【歸納總結】打磨金屬彎折,金屬銅片,放入白醋中均屬于物理變化,沒有新物質,生成鐵絲和鎂條,放入白醋中發生化學變化,因為有新物質生成。物理變化:打磨鐵絲、銅片和鎂條,折斷鐵絲、銅片或鎂條。化學變化:鐵絲、鎂條與白醋反應。判斷依據:是否有新物質生成。【實驗結論】物質發生物理變化或化學變化時會伴隨著一些現象。通過觀察和實驗,尋找物質的顏色、形狀、狀態和溫度的改變,是否有氣體或沉淀生成等都可以作為判別物質變化的證據。三、總結歸納,理清概念,落實課堂任務(一)基礎知識:1.溫度使物質發生物理變化。2.當溫度改變時,物質會發生化學變化,化學變化中常伴隨著能的轉化。3.物質發生物理變化或化學變化時會伴隨著一些現象。4.通過觀察和實驗,尋找物質的顏色、形狀、狀態和溫度的改變,是否有氣體或沉淀生成等都可以作為判別物質變化的證據(二)隨堂任務1. 鎂帶在氧氣中燃燒是化學變化,判斷的主要根據是( )A.放出大量的熱 B.發出耀眼的白光 C.有白色固體生成 D.鎂帶消失【答案】C2.拿一只小燒杯,將它靠近嘴邊,張開口對著燒杯內壁哈氣,如圖甲,可以發現杯內壁出現了水霧。點燃打火機,并用一只干冷的小燒杯罩在火焰上,如圖乙。一段時間后,同樣可見燒杯的內壁出現水霧。這兩個過程發生的變化( )A.都是物理變化 B.都是化學變化C.前者既有物理變化,又有化學變化 D.后者既有化學變化,又有物理變化【答案】D3.物質變化與我們的生活關系很大。下列有關物質變化的說法正確的是( ?。?br/>A.綠葉在陽光下吸收二氧化碳和水,生成養料和氧氣的過程是化學變化B.汽車行駛過程中輪胎爆炸了是化學變化C.吃食物時,牙齒咀嚼、腸胃蠕動等過程都是化學變化D.面粉與水混合后產生白色沉淀物是化學變化【答案】A4. 干冰是固態的二氧化碳,室溫下極易從固態直接變成氣態,可以營造煙霧繚繞的舞臺效果,還可以使運輸中的食品保持較低溫度。人類首次制得二氧化碳是在1754年,布萊克將石灰石煅燒得到。(1)將石灰石煅燒制得二氧化碳的變化是 ?。ㄟx填“物理變化”或“化學變化”)。(2)根據干冰用途,可推測干冰的物理性質: 。【答案】(1)化學變化 (2)易升華(合理即可)【板書設計】第3節 物質的變化與性質(第2課時)物質變化溫度對物質性質的影響探索物質變化和性質的方法發生物理變化發生化學變化物質變化常伴隨著一個或多個現象通過觀察和實驗的方法尋找證據【課后任務】1.完成作業本上相應內容。2.觀察生活中的物質變化及證據,同學之間進行相互交流。/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科學第3節 物質的變化與性質(第2課時)教學設計——溫度對物質性質的影響、探索物質變化和性質的方法【核心概念】1.物質的結構與性質2.物質的變化與化學反應【學習內容與要求】物質的變化與性質1.化學變化是產生新物質的過程,并存在能的轉化。2.化學變化會伴隨沉淀、產生氣體、顏色變化、發光、吸熱或放熱等現象。【教學目標】1.知道溫度對物質變化的影響,通過實驗加深理解并區分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2.學會根據分析現象判斷物質是否發生了化學變化。3.了解物質變化規律的方法和應用,運用變化的特征來說明物質的變化。【教學思路】本節包括兩個部分的學習內容,一、溫度對于物質性質的影響,第二,探索物質變化和性質的方法。由溫度改變時能使水發生物態變化引入,理解水的物態變化屬于物理變化。那么,溫度是否會使物質發生化學變化呢?通過“探索加熱硫酸銅晶體”這個活動,發現加熱硫酸銅晶體,藍色硫酸銅晶體變為無色硫酸銅粉末,可知加熱會使物質發生化學變化。而往硫酸銅粉末中,加水溫度升高,會反應并放出熱量,可以知道化學變化常伴隨著能的轉換。通過閱讀圖3.3-8物質變化的現象,引出物質發生物理變化或化學變化時,盡管現象不同,但許多變化都伴隨著一個或多個現象。在此基礎上,通過探索活動鐵絲、銅片和鎂條的顏色狀態以及化學反應現象,得知物質發生變化時,會伴隨著一些現象。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實驗等方法,從物質的顏色、狀態、有無沉淀物或氣體生成等方面尋找證據,從而認識物質的變化和規律,進而利用變化的規律造福人類。【教學過程】一、復習舊知,激發疑問,引入學習任務【復習】下列描述屬于物理變化的是 ;描述化學性質的是 。(填序號)①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②鋼鐵易生銹 ③電燈發光 ④煤氣燃燒⑤鎂能燃燒 ⑥氧化銅是黑色粉末 ⑦冰雪熔化【答案】③⑦;①②⑤【引入】水的三態變化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可以通過什么辦法使水發生三態變化?二、新知展開,圍繞任務,引導問題解決(一)溫度對物質性質的影響1.溫度使物質發生物理變化我們給冰塊加熱,冰塊吸收熱,逐漸熔化成水。繼續加熱,水的溫度不斷升高,最后沸騰,水變成水蒸氣,這是因為熔化和沸騰需要從外界吸收熱。反之,高溫的水蒸氣冷卻,水蒸氣放出熱,逐漸液化成水,甚至凝固成冰,這是因為物質液化和凝固時要放出熱。【分析】【思考與討論】以上發生了什么變化?物質的狀態是否發生了改變?密度呢?引起變化的外界因素是什么?以上有關水的物態變化屬于物理變化,水的三態密度各不相同。引起這些變化的外界因素是溫度。【結論】可見,當溫度改變時,物質會發生物理變化,如物質的狀態、密度等發生變化。【過渡】溫度的變化除了會使物質發生物理變化,是否也會使物質發生化學變化 2.溫度使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探索活動】1.取5g硫酸銅晶體放入蒸發皿中。2.用酒精燈邊加熱邊移動,控制溫度,觀察硫酸銅晶體顏色變化。等反應完全后,停止加熱。3.將固體移入燒杯中,用滴管逐滴加入少量水,觀察固體顏色的變化。4.繼續往燒杯中加20 mL水,待固體完全溶解后,用溫度計測量液體的溫度。【實驗現象】1.第二步現象,藍色的晶體變成白色粉末。2.第三步現象,白色粉末變成藍色晶體。3.第四步現象,生成藍色溶液溫度計示數升高,應為硫酸銅晶體,溶于水會放熱。【實驗分析】加熱硫酸銅晶體,蒸發皿內藍色硫酸銅晶體變為白色無水硫酸銅,這個反應需要從外界吸收熱。往白色無水硫酸銅粉末中加水,溫度升高,表示此反應會放出熱。【實驗結論】當溫度改變,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時常伴隨著能的轉化。(二)探索物質變化和性質的方法【閱讀】圖3.3-8物質變化的現象【思考與討論】以上過程,物質是否發生了變化?依據是什么?樹葉變黃是由于葉綠素分解了、硝酸銀溶液與碘化鉀溶液發生反應是由于生成黃色沉淀,所以屬于化學變化,“鋼水”出爐,溫度下降,發生了凝固,屬于物理變化。【探索活動】1.分別取少量的鐵絲、銅片和鎂條,觀察它們的顏色和狀態。鐵絲呈銀白色,顏色較暗;銅片呈紫紅色;鎂條呈暗灰色或灰黑色。2.用砂紙輕輕打磨鐵絲、銅片和鎂條,觀察并記錄它們的顏色和狀態。鐵絲光亮,呈銀白色;銅片有紫紅色光澤;鎂條有銀白色金屬光澤。3.試一試,用手能否折斷少量鐵絲、銅片或鎂條,觀察并記錄現象。鐵絲、銅片或鎂條都能折斷。4.將1 cm長的鐵絲、銅片和鎂條分別放入3支試管中,再向3支試管中各倒入少量白醋,觀察并記錄現象。鐵絲逐漸溶解,表面有氣泡產生,溶液逐漸變為淺綠色;銅片沒有變化;鎂條溶解,表面有大量氣泡。【問題討論】哪些變化屬于物理變化 哪些變化屬于化學變化 請說出判斷的依據。【現象分析】1.鐵絲表面有紅褐色銹跡,銅片表面有綠色銹跡,鎂條成黑灰色均為固態。2.打磨后,鐵絲和鎂條都呈銀白色,銅絲為紅色,均為固態。3.能折斷,來回折后,會發熱。4.鐵絲和鎂條表面產生大量氣泡,鎂條產生氣泡的速率更快。銅片表面無明顯現象。【歸納總結】打磨金屬彎折,金屬銅片,放入白醋中均屬于物理變化,沒有新物質,生成鐵絲和鎂條,放入白醋中發生化學變化,因為有新物質生成。物理變化:打磨鐵絲、銅片和鎂條,折斷鐵絲、銅片或鎂條。化學變化:鐵絲、鎂條與白醋反應。判斷依據:是否有新物質生成。【實驗結論】物質發生物理變化或化學變化時會伴隨著一些現象。通過觀察和實驗,尋找物質的顏色、形狀、狀態和溫度的改變,是否有氣體或沉淀生成等都可以作為判別物質變化的證據。三、總結歸納,理清概念,落實課堂任務(一)基礎知識:1.溫度使物質發生物理變化。2.當溫度改變時,物質會發生化學變化,化學變化中常伴隨著能的轉化。3.物質發生物理變化或化學變化時會伴隨著一些現象。4.通過觀察和實驗,尋找物質的顏色、形狀、狀態和溫度的改變,是否有氣體或沉淀生成等都可以作為判別物質變化的證據(二)隨堂任務:1.鎂帶在氧氣中燃燒是化學變化,判斷的主要根據是( )A.放出大量的熱 B.發出耀眼的白光 C.有白色固體生成 D.鎂帶消失【答案】C2.拿一只小燒杯,將它靠近嘴邊,張開口對著燒杯內壁哈氣,如圖甲,可以發現杯內壁出現了水霧。點燃打火機,并用一只干冷的小燒杯罩在火焰上,如圖乙。一段時間后,同樣可見燒杯的內壁出現水霧。這兩個過程發生的變化( )A.都是物理變化 B.都是化學變化C.前者既有物理變化,又有化學變化 D.后者既有化學變化,又有物理變化【答案】D3.物質變化與我們的生活關系很大。下列有關物質變化的說法正確的是( )A.綠葉在陽光下吸收二氧化碳和水,生成養料和氧氣的過程是化學變化B.汽車行駛過程中輪胎爆炸了是化學變化C.吃食物時,牙齒咀嚼、腸胃蠕動等過程都是化學變化D.面粉與水混合后產生白色沉淀物是化學變化【答案】A4.干冰是固態的二氧化碳,室溫下極易從固態直接變成氣態,可以營造煙霧繚繞的舞臺效果,還可以使運輸中的食品保持較低溫度。人類首次制得二氧化碳是在1754年,布萊克將石灰石煅燒得到。(1)將石灰石煅燒制得二氧化碳的變化是 ?。ㄟx填“物理變化”或“化學變化”)。(2)根據干冰用途,可推測干冰的物理性質: 。【答案】(1)化學變化 (2)易升華(合理即可)【板書設計】【課后任務】1.完成作業本上相應內容2.觀察生活中的物質變化及證據,同學之間進行相互交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科學第3節 物質的性質和變化(第2課時)同步作業(教師版)———溫度對物質變化的影響、探索物質的變化和性質的方法1.用如圖裝置進行實驗(夾持儀器略去):①點燃酒精燈,給銅片加熱;②一段時間后蠟燭熔化、掉落;③再過一段時間后火柴燃燒。則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br/>A.步驟①中酒精燃燒過程沒有伴隨物理變化B.步驟②當中蠟燭熔化、掉落都是化學變化C.步驟①中酒精燃燒,說明酒精具有可燃性這一物理性質D.步驟③中火柴燃燒,能說明銅具有導熱性這一物理性質【答案】D【解析】A、步驟①中酒精燃燒過程中存在酒精的揮發,酒精揮發屬于物理變化,故A錯誤;B、步驟②當中蠟燭熔化、掉落均沒有新物質生成,都是物理變化,故B錯誤;C、步驟①中酒精燃燒,燃燒屬于化學變化,說明酒精具有可燃性這一化學性質,故C錯誤;D、步驟③中火柴燃燒,能說明銅具有導熱性這一物理性質,故D正確;2.判斷物質發生化學變化的依據是( ?。?br/>A.變化很劇烈 B.變化中有明顯發光、放熱現象C.變化中有新物質生成 D.有氣泡產生【答案】C【解析】判斷物質發生化學變化的依據只有一個,就是能夠確定變化中有新物質生成,而變化劇烈、明顯發光和放熱,以及有氣泡生成,都可能沒有新物質生成,故C正確,而A、B、D錯誤。3.下列現象能作為蠟燭燃燒是化學變化的判斷依據是( )A.蠟燭燃燒時發光放熱B.蠟燭燃燒后質量減小C.蠟燭燃燒時狀態發生了改變D.蠟燭燃燒產生了二氧化碳和水蒸氣【答案】D【解析】蠟燭燃燒時發光放熱、蠟燭燃燒后質量減小、蠟燭燃燒時狀態發生了改變,不能說明有新物質生成,因此不能說明發生了化學變化;蠟燭燃燒產生了二氧化碳和水蒸氣,生成了新物質,發生了化學變化。4.鐵粉露置在空氣中時間久了會變成鐵銹。下列選項能作為此變化為化學變化的最可靠證據是( ?。?br/>A.“鐵粉”的質量增加了 B.“鐵粉”的顏色變紅了C.“鐵粉”的體積膨脹了 D.“鐵粉”不能被磁鐵吸引了【答案】D【解析】“鐵粉”的質量增加、顏色變紅、體積膨脹,都不能說明有新物質生成,故A、B、C不合題意;能夠被磁鐵吸引是鐵粉的性質,一旦“鐵粉”失去這個性質就說明生成了其它物質,即發生了化學變化。5. 鎂帶在氧氣中燃燒是化學變化,判斷的主要根據及理由分別是( ?。?br/>主要依據:A.放出大量的熱 B.發出耀眼的白光 C.有白色固體生成 D.鎂帶消失理由:a.鎂和氧氣生成氧化鎂 b.鎂是一種活潑的金屬 c.發生化學變化時要放熱 d.氧氣被氧化A.A a B.C b C.C a D.D a【答案】C【解析】鎂帶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了白色固體,其實是鎂和氧氣反應生成氧化鎂,因此屬于化學變化。6.北京時間2022年12月4日,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進入大氣層時,返回艙外包裹的燒蝕材料在高溫下發生分解、熔化、蒸發和升華等變化。(1)上述四種變化中,屬于化學變化的是材料的 。(2)燒蝕材料發生上述變化的過程中會 ?。ㄌ睢拔铡被颉胺懦觥保崃浚古搩缺3趾线m的溫度,保障了宇航員和設備的安全。【答案】(1)分解(2)吸收【解析】(1)進入大氣層時,返回艙外包裹的燒蝕材料在高溫下發生分解,有新物質生成,發生了化學變化;燒蝕材料的熔化、蒸發和升華過程中,沒有新物質生成,發生的屬于物理變化;(2)航天器返回艙返回大氣層時,返回艙外殼上的燒蝕層先熔化后汽化,熔化和汽化過程中物質需要吸收熱量,使艙內保持合適的溫度,保障了宇航員和設備的安全。7.化學變化過程常常伴隨著發光、放熱現象,如許多物質燃燒時都伴隨著發光、放熱的現象。小麗認為有發光、放熱現象的變化不一定是化學變化,學習小組的同學對此展開討論和驗證。(1)【提出問題】 ?【猜想】猜想一:都是化學變化. 猜想二:不一定都是化學變化.【實驗】將干冷的燒杯罩在蠟燭燃燒的火焰上,觀察到:a.燒杯內壁上出現水珠;b.手摸燒杯有 的感覺;c.蠟燭火焰逐漸變小,直至熄滅.【分析】蠟燭燃燒生成的新物質中有水,蠟燭燃燒為 (填”化學”或”物理”)變化.(2)觀察白熾燈(燈管為鎢絲):a.通電前,燈絲為銀白色固體;b.通電中,發出黃光,手摸燈泡感覺 ?。籧.通電后,燈絲為銀白色固體.【分析】通電前后,鎢絲本身沒有發生變化,沒有新物質生成,燈絲通電發光、放熱屬于 (填”化學”或”物理”)變化.[結論]猜想 (填”一”或”二”)正確.(3)【拓展】物質處于不斷變化之中,關于物質變化,某同學做出了以下總結,請你判斷是否正確.如果正確,請說明理由;如果不正確,請舉一個否定該說法的實例.①有氣體產生的變化一定屬于化學變化: ②有顏色改變的變化一定屬于化學變化: ③化學變化過程中一定沒有發生物理變化: 【答案】(1)有發光 放熱現象的變化都是化學變化嗎;發熱;化學(2)發熱;物理;二(3)不正確,如水蒸發變成水蒸氣,是物理變化;不正確,如紅墨水滴入水中,屬于擴散現象,沒有生成新物質,沒有發生化學變化;不正確,蠟燭燃燒時,發生了化學變化,但同時也發生了熔化等物理變化【解析】(1)[提出問題] 化學變化過程常常伴隨著發光、放熱現象,而小麗認為有發光、放熱現象的變化不一定是化學變化,那么提出問題: 有發光 放熱現象的變化都是化學變化嗎 。【實驗】將干冷的燒杯罩在蠟燭燃燒的火焰上,觀察到:a.燒杯內壁上出現水珠;b.手摸燒杯有發熱的感覺;c.蠟燭火焰逐漸變小,直至熄滅。分析:蠟燭燃燒生成的新物質中有水,蠟燭燃燒為化學變化。(2)觀察白熾燈(燈管為鎢絲):a.通電前,燈絲為銀白色固體;b.通電中,發出黃光,手摸燈泡感覺發熱;c.通電后,燈絲為銀白色固體.分析:通電前后,鎢絲本身沒有發生變化,沒有新物質生成,燈絲通電發光、放熱屬于物理變化。[結論]根據前面的分析可知,有發光發熱的現象不一定是化學變化,即猜想二正確。8.在下列空格里填上適當的序號。①物理變化 ②化學變化 ③物理性質 ④化學性質 ⑤物質的用途(1)膽礬是一種藍色固體 .(2)取些許膽礬固體溶于水形成藍色溶液 。(3)向(2)內滴加少量的氫氧化鈉溶液后產生藍色沉淀 。(4)另取少許膽礬固體于試管中加熱,固體由藍色變為白色,試管口有水珠,這說明膽礬受熱易分解 (5)在農業上,膽礬可用于配制農藥波爾多液 。【答案】(1)③(2)①(3)②(4)④(5)⑤【解析】(1)膽礬是一種藍色固體,屬于物質的顏色屬于物理性質,故選③;(2)取些許膽礬固體溶于水形成藍色溶液是物質的溶解,屬于物理變化,故選①;(3)而“向內滴加少量的氫氧化鈉溶液后產生藍色沉淀”有新的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故選②;(4)另取少許膽礬固體于試管中加熱,固體由藍色變為白色,試管口有水珠,這說明膽礬受熱易分解, 表述的是化學性質,故選④;(5)在農業上膽礬可用于配制農藥波爾多液,描述的是物質的用途,故選⑤。9.為應對新冠疫情,我們要養成勤洗手的習慣,還可以用75%的酒精溶液對手進行消毒。小科同學查閱資料發現酒精具有如下性質:酒精在常溫常壓下是一種①易燃、②易揮發、③無色透明的液體;④具有略帶刺激性的特殊香味;⑤能與水以任意比互溶。請回答:(1)以上屬于化學性質的有 ?。ㄌ钗闹行蛱枺?;(2)物質的性質決定其用途,臨床上,酒精除了消毒外,還常用于為高燒患者擦身,這主要是利用了酒精具有 的性質,能吸收并帶走患者身上的熱量,以達到降溫的目的。【答案】(1)① (2)易揮發【解析】(1)易燃性是必須通過化學變化才能表現出來的性質,為化學性質;易揮發、無色透明的液體、具有略帶刺激性的特殊香味、能與水以任意比互溶,都是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就能表現出來的性質,為物理性質。故選①。(2)物質的性質決定其用途,臨床上,酒精除了消毒外,還常用于為高燒患者擦身,這主要是利用了酒精具有易揮發的性質,能吸收并帶走患者身上的熱量,以達到降溫的目的。10.右表是市場上銷售的一種加碘鹽包裝袋上的部分文字說明:根據你的生活經驗和科學知識回答。配料 保質期 含碘量氯化鈉、碘酸鉀 18個月 20~40毫克/千克儲存指南 食用方法避熱避光、密封 勿長時間燉炒(1)加碘鹽通常的顏色和狀態分別為白色、 態,這是加碘鹽的物理性質;(2)由儲存指南和食用方法可推測加碘鹽在受熱時 ?。ㄌ睢耙住被颉安灰住保┓纸?,這它的 性質;(3)食鹽溶于水屬于 變化(填“物理”或“化學”)。【答案】(1)固態(2)易;化學(3)物理【解析】(1)加碘食鹽通常的顏色和狀態為白色固體,此類性質不需要通過化學變化表現出來,屬于物理性質(2)根據題中信息可知貯藏方法是避光,避熱,食用方法是烹調時待食品熟后加入碘鹽,推測碘酸鉀受熱易分解,該性質是通過化學變化體現出來的性質,屬于化學性質;(3)食鹽溶于水過程中,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科學第3節 物質的性質和變化(第2課時)同步作業(學生版)———溫度對物質變化的影響、探索物質的變化和性質的方法1.用如圖裝置進行實驗(夾持儀器略去):①點燃酒精燈,給銅片加熱;②一段時間后蠟燭熔化、掉落;③再過一段時間后火柴燃燒。則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br/>A.步驟①中酒精燃燒過程沒有伴隨物理變化B.步驟②當中蠟燭熔化、掉落都是化學變化C.步驟①中酒精燃燒,說明酒精具有可燃性這一物理性質D.步驟③中火柴燃燒,能說明銅具有導熱性這一物理性質2.判斷物質發生化學變化的依據是( )A.變化很劇烈 B.變化中有明顯發光、放熱現象C.變化中有新物質生成 D.有氣泡產生3.下列現象能作為蠟燭燃燒是化學變化的判斷依據是( ?。?br/>A.蠟燭燃燒時發光放熱B.蠟燭燃燒后質量減小C.蠟燭燃燒時狀態發生了改變D.蠟燭燃燒產生了二氧化碳和水蒸氣4.鐵粉露置在空氣中時間久了會變成鐵銹。下列選項能作為此變化為化學變化的最可靠證據是( ?。?br/>A.“鐵粉”的質量增加了 B.“鐵粉”的顏色變紅了C.“鐵粉”的體積膨脹了 D.“鐵粉”不能被磁鐵吸引了5. 鎂帶在氧氣中燃燒是化學變化,判斷的主要根據及理由分別是( ?。?br/>主要依據:A.放出大量的熱 B.發出耀眼的白光 C.有白色固體生成 D.鎂帶消失理由:a.鎂和氧氣生成氧化鎂 b.鎂是一種活潑的金屬 c.發生化學變化時要放熱 d.氧氣被氧化A.A a B.C b C.C a D.D a6.北京時間2022年12月4日,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進入大氣層時,返回艙外包裹的燒蝕材料在高溫下發生分解、熔化、蒸發和升華等變化。(1)上述四種變化中,屬于化學變化的是材料的 。(2)燒蝕材料發生上述變化的過程中會 (填“吸收”或“放出”)熱量,使艙內保持合適的溫度,保障了宇航員和設備的安全。7.化學變化過程常常伴隨著發光、放熱現象,如許多物質燃燒時都伴隨著發光、放熱的現象。小麗認為有發光、放熱現象的變化不一定是化學變化,學習小組的同學對此展開討論和驗證。(1)【提出問題】 ?【猜想】猜想一:都是化學變化. 猜想二:不一定都是化學變化.【實驗】將干冷的燒杯罩在蠟燭燃燒的火焰上,觀察到:a.燒杯內壁上出現水珠;b.手摸燒杯有 的感覺;c.蠟燭火焰逐漸變小,直至熄滅.【分析】蠟燭燃燒生成的新物質中有水,蠟燭燃燒為 (填”化學”或”物理”)變化.(2)觀察白熾燈(燈管為鎢絲):a.通電前,燈絲為銀白色固體;b.通電中,發出黃光,手摸燈泡感覺 ;c.通電后,燈絲為銀白色固體.【分析】通電前后,鎢絲本身沒有發生變化,沒有新物質生成,燈絲通電發光、放熱屬于 (填”化學”或”物理”)變化.[結論]猜想 (填”一”或”二”)正確.(3)【拓展】物質處于不斷變化之中,關于物質變化,某同學做出了以下總結,請你判斷是否正確.如果正確,請說明理由;如果不正確,請舉一個否定該說法的實例.①有氣體產生的變化一定屬于化學變化: ②有顏色改變的變化一定屬于化學變化: ③化學變化過程中一定沒有發生物理變化: 8.在下列空格里填上適當的序號。①物理變化 ②化學變化 ③物理性質 ④化學性質 ⑤物質的用途(1)膽礬是一種藍色固體 .(2)取些許膽礬固體溶于水形成藍色溶液 。(3)向(2)內滴加少量的氫氧化鈉溶液后產生藍色沉淀 。(4)另取少許膽礬固體于試管中加熱,固體由藍色變為白色,試管口有水珠,這說明膽礬受熱易分解 (5)在農業上,膽礬可用于配制農藥波爾多液 。9.為應對新冠疫情,我們要養成勤洗手的習慣,還可以用75%的酒精溶液對手進行消毒。小科同學查閱資料發現酒精具有如下性質:酒精在常溫常壓下是一種①易燃、②易揮發、③無色透明的液體;④具有略帶刺激性的特殊香味;⑤能與水以任意比互溶。請回答:(1)以上屬于化學性質的有 ?。ㄌ钗闹行蛱枺?br/>(2)物質的性質決定其用途,臨床上,酒精除了消毒外,還常用于為高燒患者擦身,這主要是利用了酒精具有 的性質,能吸收并帶走患者身上的熱量,以達到降溫的目的。10.右表是市場上銷售的一種加碘鹽包裝袋上的部分文字說明:根據你的生活經驗和科學知識回答。配料 保質期 含碘量氯化鈉、碘酸鉀 18個月 20~40毫克/千克儲存指南 食用方法避熱避光、密封 勿長時間燉炒(1)加碘鹽通常的顏色和狀態分別為白色、 態,這是加碘鹽的物理性質;(2)由儲存指南和食用方法可推測加碘鹽在受熱時 ?。ㄌ睢耙住被颉安灰住保┓纸?,這它的 性質;(3)食鹽溶于水屬于 變化(填“物理”或“化學”)。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任務學習設計】3.3.2 物質的變化和性質(2) 同步練習(學生版).docx 【任務學習設計】3.3.2 物質的變化和性質(2) 同步練習(教師版).docx 【任務教學設計】3.3.2 物質的變化與性質(第2課時).pptx 【任務教學設計】3.3.2物質的變化與性質變化 教學設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