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七下道法11.2《犯罪與刑罰》同步練習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A B D A D C A A A題號 11 12 13 14 15答案 B B C C A1.【答案】D【詳解】本題考查違法與犯罪的關系。③④:依據教材知識可知,犯罪一定是違法,違法不一定是犯罪,受刑罰一定是犯罪,違法不一定受刑罰,故③④說法正確;①:犯罪一定違法,故①說法錯誤;②:受刑罰一定是犯罪,故②說法錯誤;故本題選D。2.【答案】A【詳解】本題考查刑法的含義和功能。A:依據教材結合題文,刑法是規定什么行為是犯罪、應當承擔何種刑事責任和對犯罪人處以何種刑罰的法律,我國刑法是懲治犯罪、保護國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故A說法正確;B:社會和諧的保證是社會各方面相互作用帶來的結果,因此,有了刑法,人們還要遵章守法,這有利于社會的和諧穩定,故B說法錯誤;C:并不是所有的違法行為最終都會受到刑罰處罰,只有刑事違法行為才會受到刑罰處罰,故C說法錯誤;D:法律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故D說法錯誤;故本題選A。3.【答案】B【詳解】本題考查刑法的含義和功能、犯罪的特征及刑罰的種類①:劉某犯詐騙罪,是犯罪行為,具有刑事違法性,因此該判決依據的法律是刑法,故①符合題意;②:嚴重社會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質特征,應受刑罰處罰性是犯罪的法律后果,故②說法錯誤;③:有期徒刑屬于主刑,但罰金屬附加刑而非行政處罰,故③說法錯誤;:詐騙罪屬于觸犯刑法的嚴重違法行為,故④符合題意故本題選B。4.【答案】D【詳解】本題考查同違法犯罪作斗爭。①②③④:依據教材知識可知,面對犯罪行為,我們要敢于斗爭,及時對受害者給予聲援和救助;更要善于斗爭,在保全自己、減少傷害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會的力量,采取機智靈活的方式,有勇有謀地同犯罪行為作斗爭;故①②③④說法正確;故本題選D。5.【答案】A【詳解】本題考查違法行為的種類、公民的基本義務、刑罰的種類、公民的基本權利。A:違法行為包括民事違法行為、行政違法行為和刑事違法行為;刑事違法行為也就是犯罪,故A說法錯誤;B:依法納稅屬于公民的基本義務,故B說法正確;C:刑罰包括主刑和附加刑,故C說法正確;D:著作權是智力成果權的一部分,故D說法正確;本題為逆向選擇題,故本題選A。6.【答案】D【詳解】本題考查犯罪的基本特征的相關知識,A:葉某等12名被告人判處拘役4個月至有期徒刑3年4個月不等的刑罰,并處罰金,可判斷這是刑事違法行為,故A說法錯誤;B:罰金不屬于行政處罰,而屬于附加刑,故B說法錯誤C:人民法院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故C說法錯誤D:葉某的行為屬于刑事違法行為,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違反了刑法,應受到刑罰處罰,故D說法正確;故本題選D。7.【答案】C【詳解】本題考查犯罪和刑罰。①:被告人余某英被判處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并沒收個人全部財產,受到了刑罰處罰,故①說法錯誤;②④:被告人余某英犯拐賣兒童罪,被判處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并沒收個人全部財產,是依據刑法判決,其行為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故②④說法正確;③:死刑屬于主刑,沒收個人財產屬于附加刑,故③說法錯誤;故本題選C。8.【答案】A【詳解】本題考查犯罪的特征。A:張某因偷越國(邊)境罪被判處拘役并處罰金。說明他被認定為犯罪并受到刑罰處罰,說明其行為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屬于嚴重違法行為,故A符合題意;B:法院是審判機關,其職責是行使審判權,嚴格司法,而不是嚴格執法。執法的主體通常是行政機關,故B說法錯誤;C:法律援助是為經濟困難或特殊案件的當事人無償提供法律服務。題干中未提及張某是否符合法律援助條件,故C說法錯誤;D:刑罰分為主刑和附加刑,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刑;附加刑包括罰金、剝奪政治權利、沒收財產、驅逐出境。所以罰金屬于附加刑,緩刑是對主刑的一種執行方式,不是獨立刑種,故D說法錯誤;故本題選A。9.【答案】A【詳解】本題考查違法行為的含義及其分類、刑罰的定義和種類。B:我國刑罰中的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和死刑,所以判處易某有期徒刑九個月屬于主刑,故B說法正確;C:附加刑包括罰金、剝奪政治權利、沒收財產和驅逐出境,易某被處罰金屬于刑罰中的附加刑,故C說法正確;D:我國憲法規定,人民法院是國家的審判機關,珠海市中級人民法院是人民法院的組成部分,依法行使審判權,故D說法正確;A;易某被判處有期徒刑和罰金,這是犯罪行為受到的刑事處罰,說明易某的行為是刑事違法行為,而非民事違法行為。民事違法行為主要承擔民事責任,如賠償損失、賠禮道歉等,不會有有期徒刑和罰金這樣的處罰,故A說法錯誤;本題為逆向選擇題,故本題選A。10.【答案】A【詳解】本題考查犯罪的最本質特征。A:依據教材知識,犯罪的最本質特征是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故A符合題意;BC:刑事違法性和應受刑罰處罰性為犯罪的特征,但不是最本質特征,故BC不符合題意;D:國家強制力是法律的特征,故D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A。11.【答案】B【詳解】本題考查同違法犯罪作斗爭。B:中學生曉青發現鄰居行跡神秘,通過觀察懷疑他們在實施違法行為,于是撥打報警電話,體現了他有勇有謀同違法犯罪作斗爭,我們應該向他學習見義智為,同違法犯罪作斗爭,故B說法正確;A:題干沒有體現行己有恥,故A不符合題意C:制裁違法犯罪行為,不是青少年應該做的,故C不符合題意;D:題干沒有體現預防犯罪,故D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B。12.【答案】B【詳解】本題考查刑罰的種類、物質幫助權等。A:上海市某區政府向困難老人發放了生活補貼和物資,這體現了公民享有物質幫助權,故A說法正確;B:沒收財產和剝奪政治權利是附加刑,故B說法錯誤;C:相關部門呼吁子女關注老年人生活,履行贍養義務,這成年子女贍養父母是公民應盡的法定義務,故C說法正確;D:一小孩往下水道扔鞭炮引發沼氣爆炸傷及多輛車輛,據律師分析,其監護人需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這說明該小孩父母要承擔民事責任,故D說法正確;本題是逆向選擇題,故本題選B。13.【答案】C【詳解】本題考查刑罰的分類、青春期的生理變化和心理變化、情感的類型、傳統美德的內容。①④:題干中的情感與道德感是包含關系。刑罰包括主刑和附加刑,傳統美德包括忠,①④說法正確;②:身體外形變化、心理變化屬于并列關系,②錯誤;③:勝任感屬于情感,不是基本情緒,③錯誤;故本題選C。14.【答案】C【詳解】本題考查預防犯罪。ABCD:預防犯罪,我們要珍惜美好生活,防患于未然;分析陳某成長的經歷,首先是自從結識了社會上的“朋友”,便無心學習,經常曠課打架,受到學校紀律處分;然而陳某不接受教訓,因聚眾斗毆、偷竊財物,被公安機關拘留;之后仍不知悔改,為搞錢上網,和他人攔路搶劫,最終因搶劫罪被判刑;陳某用自己的切身經歷告誡他人要防微杜漸,杜絕不良行為,防患于未然,遠離犯罪;因此陳某的成長經歷排序合理是②→①→④→③,故C符合題意;ABD說法錯誤;故本題選C。15.【答案】A【詳解】本題考查犯罪的定義和基本特征、刑罰的含義和種類。①②:依據教材結合題文,在判決書中,被告人余華英以拐賣兒童罪判處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并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由此可知她的行為是刑事違法行為。因此,法院作出判決的主要依據是刑法;說明拐賣兒童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故①②說法正確;③:被告人余華英受到的是刑事處罰,故③說法錯誤;④:剝奪政治權利和沒收財產是刑罰中的附加刑,故④說法錯誤;故本題選A。16.【答案】(1)旅客吳某某的行為是擾亂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秩序的違法行為,不僅違反了社會公德,也觸犯了相關法律法規,但是吳某某的行為是可以避免的,理由如下:①學會尊重他人。在社會交往中如果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會給他人帶來不適,就會自覺約束自己的行為,不做出影響他人的舉動,這樣就能避免引發沖突。②自覺遵守社會公德,認識到在公共交通工具上保持環境整潔、舉止文明是基本的社會公德要求,就會遵守公共秩序,維護公共環境,規范自己的言行,不做破壞公共秩序的事情。③如果有一定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知識,明白什么行為是合法的、什么行為是違法的,就會對自己的行為有明確的判斷,用法律規范自己的行為。(2)示例:學法用法護法,守法光榮;違法亂紀可恥,遠離犯罪。法網恢恢,疏而不漏;違法必究,莫存僥幸。勿以惡小而為之,遠離違法犯罪從點滴做起。【分析】考點考查:違法行為、尊重他人、預防違法犯罪能力考查: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核心素養:法治觀念、道德修養【詳解】(1)第一步:審設問,明確主體,作答范圍及作答角度。本題的設問主體是公民,需要運用違法行為、尊重他人的有關知識,從結論類習題的角度進行作答。第二步:審材料,提取關鍵詞,鏈接教材知識。關鍵詞:吳某某其行為構成擾亂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秩序的違法行為,鐵路公安機關已對吳某某處行政拘留處罰一可以避免的,理由從尊重他人、自覺遵守社會公德、有一定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知識方面來分析;第三步:整合信息,組織答案。(2)本題考查就遠離違法犯罪寫兩條警示語,本題屬于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17.【答案】(1)①犯罪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趙某杰以持刀捅人相威脅,向未成年女性索要錢財,嚴重侵害了他人的人身安全和財產權益,社會危害性大。②犯罪具有刑事違法性。趙某杰的行為違反了刑法中關于敲詐勒索罪的規定,其行為觸犯了刑法。③犯罪具有應受刑罰處罰性。法院依法對趙某杰判處拘役6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20000元,體現了犯罪應受刑罰處罰。(2)①及時向家長、老師或其他信任的人求助,告知他們自己遭遇的情況。②保留好與趙某杰聊天的記錄、轉賬記錄等相關證據,為維護自身權益提供依據。③勇敢地向公安機關報案,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讓違法犯罪分子受到應有的懲罰的等。【分析】考點考查:犯罪的定義和基本特征、依法求助的途徑能力考查: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述事物,論證和探究問題核心素養:法治觀念、責任意識【詳解】(1)第一步:審設問,明確主體、作答范圍及作答角度。本題的設問主體為公民,需要運用犯罪特征的有關知識,從體現類習題的角度進行作答。第二步:審材料,提取關鍵詞,鏈接教材知識。關鍵詞①:趙某杰以持刀捅人相威脅,向未成年女性索要錢財一鏈接嚴重社會危害性。關鍵詞②:趙某杰的行為違反了刑法中關于敲詐勒索罪的規定一鏈接刑事違法性。關鍵詞③:法院依法對趙某杰判處拘役6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20000元一鏈接應受刑罰處罰性。第三步:整合信息,組織答案。(2)第一步:審設問,明確主體、作答范圍及作答角度。本題的設問主體為公民,需要運用依法求助的途徑的有關知識,從方法類習題的角度進行作答。第二步:審材料,提取關鍵詞,鏈接教材知識。關鍵詞:案例中的受害人怎樣維護自己的權益一鏈接及時向家長、老師或其他信任的人求助;保留好與趙某杰聊天的記錄、轉賬記錄等相關證據;勇敢地向公安機關報案,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第三步:整合信息,組織答案。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七下道法11.2《犯罪與刑罰》同步練習一、單選題1.下列有關“罪”與“罰”的表述中,正確的是( )①違法不一定是犯罪,犯罪不一定違法②受刑罰不一定是犯罪,犯罪一定受刑罰③犯罪一定是違法,違法不一定是犯罪④受刑罰一定是犯罪,違法不一定受刑罰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下列關于刑法的說法正確的是( )A.刑法是懲治犯罪、保護國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B.刑法是社會和諧的保證C.所有的違法行為最終都會受到刑罰處罰D.刑法只對觸犯法律的人起作用,對一般人沒有任何作用3.學校道德與法治課舉行模擬法庭活動,小法官作出如下“判決”:被告人劉某犯詐騙罪,判處有期徒刑八年,并處罰金人民幣二十萬元。對此,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①該判決依據的法律是刑法②應受刑罰處罰性是犯罪的最本質特征③有期徒刑屬于主刑,罰金屬于行政處罰④劉某的行為是嚴重違法行為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4.在面對違法犯罪時,我們應該( )①敢于斗爭,及時對受害者給予聲援和救助②善于斗爭,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會的力量③采取機智靈活的方式④有勇有謀地同犯罪行為作斗爭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5.如圖所示的包含關系不正確的是( )A. B.C. D.6.因組織詐騙活動,葉某等12名被告人被人民法院依法判處拘役4個月至有期徒刑3年4個月不等的刑罰,并處罰金。以下解讀正確的是( )A.葉某等人的行為屬于行政違法行為B.罰金不屬于刑罰主刑,而屬于行政處罰C.人民法院依法獨立公正行使檢察權D.葉某等人的行為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7. 2024年10月25日,貴州省貴陽市中級人民法院對被告人余某英犯拐賣兒童罪一案一審公開宣判:被告人余某英犯拐賣兒童罪,判處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并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根據材料,我們可以推斷出( )①被告人余某英已受到相應的行政制裁②判決的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③死刑和沒收個人財產既是主刑,也是附加刑④余某英拐賣兒童的行為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8.張某因徒步翻山偷越邊境,被法院以偷越國(邊)境罪判處拘役四個月,緩刑八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4000元。以下認識正確的是( )A.張某的行為屬于嚴重違法行為B.法院嚴格執法,維護了社會秩序C.張某符合申請法律援助的條件D.罰金屬于主刑,緩刑屬于附加刑9.易某因“偷運”上千只紅耳彩龜被廣東省珠海市中級人民法院依法判處有期徒刑九個月,并處罰金十萬元人民幣。下面對此案分析不正確的是( )A.易某的行為是民事違法行為B.判處有期徒刑九個月是主刑C.罰金屬于刑罰的附加刑D.珠海市中級人民法院是審判機關10.2025年2月13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經濟犯罪檢察廳廳長杜學毅表示,2024年1月至11月,全國檢察機關起訴電信網絡詐騙犯罪6.7萬余人,同比上升58.5%。詐騙犯罪行為的最本質特征是( )A.嚴重社會危害性 B.刑事違法性C.應受刑罰處罰性 D.國家強制力11.中學生曉青發現鄰居行跡神秘,通過觀察懷疑他們在實施違法行為,于是撥打報警電話,為公安機關偵破案件提供了重要線索。我們應學習他( )A.行己有恥,敢于舉報左鄰右舍B.見義智為,同違法犯罪作斗爭C.懲惡揚善,制裁違法犯罪行為D.預防犯罪,杜絕個人不良行為12.以下是小馬同學對新聞熱點的分析,其中錯誤的是( )A.2025年春節期間,上海市某區政府為保障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向困難老人發放了生活補貼和物資一這體現了公民享有物質幫助權B.2024年12月,貴州省高級人民法院對余某拐賣兒童案做出二審宣判,對余某判處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并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沒收財產和剝奪政治權利是主刑C.2025年1月,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我國65歲以上人口占比持續上升,相關部門呼吁子女關注老年人生活,履行贍養義務---成年子女贍養父母是公民應盡的法定義務D.春節期間,一小孩往下水道扔鞭炮引發沼氣爆炸傷及多輛車輛,據律師分析,其監護人需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一-該小孩父母要承擔民事責任13.下列內容與如圖所示關系一致的是( )①刑罰主刑②身體外形變化心理變化③勝任感基本情緒④傳統美德忠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14.不良行為與違法犯罪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我們要珍惜美好生活,防患于未然。分析學生陳某的經歷,你認為下列排序合理的是( )①陳某不接受教訓,因聚眾斗毆、偷竊財物,被公安機關行政拘留②陳某結識了社會上的“朋友”,便無心學習,經常曠課打架,受到學校紀律處分③陳某用切身經歷告誡他人要防微杜漸,杜絕不良行為,防患于未然,遠離犯罪④陳某仍不知悔改,為搞錢上網,和他人攔路搶劫,最終因搶劫罪被判刑A.②-→③→①→④ B.②→④→①→③C.②→①→④→③ D.④→②→③→①15.2024年12月,貴州省高級人民法院對余華英拐賣兒童案做出重審二審宣判,維持一審判決。下列對判決書解讀無誤的是( )判決書(節選)對被告人余華英以拐賣兒童罪判處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并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①法院作出判決的主要依據是刑法②拐賣兒童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③被告人余華英受到的是行政處罰④剝奪政治權利和沒收財產是主刑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二、分析說明題16.2025年3月24日,D7594次列車運行期間,旅客吳某某(男,45歲)脫鞋將赤腳放在對面座位上,不聽從工作人員和鄰座一女旅客勸阻,并用手拍打該女旅客手部,其行為構成擾亂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秩序的違法行為,鐵路公安機關已對吳某某處行政拘留處罰。上述案例中吳某某的行為可以避免嗎?說說你的理由。(2)就遠離違法犯罪寫兩條警示語。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趙某杰通過聊天軟件添加未成年女性40余人為好友。在聊天過程中,趙某杰故意稱對方把自己氣病,以到被害人學校和家中持刀捅人相威脅,要求被害人“拿錢治病”,先后向4名被害人索要人民幣共計18964元。法院依法對被告人趙某杰以敲詐勒索罪判處拘役6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20000元。(1)請你解讀趙某杰的行為是怎樣體現犯罪特征的。(2)如果你是案例中的受害人,你會采取哪些措施來維護自己的權益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七下道法11.2《犯罪與刑罰》同步練習.doc 七下道法11.2《犯罪與刑罰》同步練習參考答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