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浙教版科學七下 第四單元測試2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請選出每小題中一個符合題意的選項,不選、多選、錯選均不給分)1.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這里的插柳是指扦插。通常是剪取某些植物的莖、葉、芽等,插入土、沙中或浸泡在水中,使其生成許多根后成為獨立的新植株。這里生出的根屬于( )A.主根 B.側根 C.須根 D.不定根【答案】D【解析】植物的所有根的統(tǒng)稱為根系,其中包括主根,側根,不定根等不同部位和類型的根。【解答】A.主根 亦稱“初生根”。由胚根發(fā)育而成的根,具有強烈的向地性,可垂直向土層深處生長2-3米,故不符合題意。B.側根是指主根或不定根初生生長后不久產(chǎn)生的分支 ,故不符合題意。C.在種子發(fā)芽后不久,主根退化,從胚軸下方或幼莖基部生出的不定根,稱為須根,故不符合題意。D.不定根指在植物莖或葉芽上長出的根,屬于植物的再生反應,故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2.(2024八下·嘉興期末)菟絲子是一種沒有葉綠素的植物,可通過吸器刺入其他植物的莖,并從中吸取營養(yǎng)物質(zhì)。菟絲子吸取有機物,其吸器應刺入到植物木質(zhì)莖的( )A.髓 B.木質(zhì)部 C.形成層 D.韌皮部【答案】D【解析】木本植物莖的結構:樹皮,靠近樹皮的外側,具有保護作用,內(nèi)層為韌皮部里面有篩管可以運輸有機物。形成層,細胞具有分裂能力,向外分裂產(chǎn)生韌皮部,向內(nèi)分裂產(chǎn)生木質(zhì)部。木質(zhì)部,內(nèi)有導管可以運輸水分和無機鹽,里面有木纖維,對莖有很強的支持作用。髓,由薄壁細胞組成,具有儲存營養(yǎng)的作用。【解答】菟絲子是一種沒有葉綠素的植物,可通過吸器刺入其他植物的莖,并從中吸取營養(yǎng)物質(zhì)。菟絲子吸取有機物,其吸器應刺入到植物木質(zhì)莖的韌皮部,因為韌皮部內(nèi)有篩管,篩管可以運輸有機物,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3.(2024八下·長興期末)2024年6月,“嫦娥六號”返回器攜帶新一批月球土壤樣品回到地球,與地球土壤相比,月壤中一定存在的物質(zhì)是( )A.微生物 B.空氣 C.礦物質(zhì) D.腐殖質(zhì)【答案】C【解析】由于月球上沒有大氣,故月壤不含空氣;由于月球環(huán)境極度缺水和干燥,故月壤不含水分;由于在月壤的形成過程中,沒有生物參與活動,無有機物質(zhì),故月壤不含腐殖質(zhì),微生物,所以,與地球土壤相比,月壤不含空氣、水分、腐殖質(zhì),微生物。【解答】月球上沒有空氣,水和腐殖質(zhì),月壤中本身就富含礦物質(zhì), 月壤中一定存在的物質(zhì)是 礦物質(zhì)故答案為:C。4.地形形成原因有的來自于地球內(nèi)部力量,有的來自于外部力量。下列圖示的地貌中,其形成的主要作用力不同于其他三者的是( )A.長江三角洲 B.海邊的怪石 C.喜馬拉雅山脈 D.沙漠石蘑菇【答案】C【解析】地形的變化是地區(qū)的內(nèi)力因素和外地因素共同的作用;內(nèi)力因素是地勢趨于陡峭;流水、風力、冰川等外力因素使地勢趨于平坦;【解答】A長江三角洲是外力因素中流水的沖刷而形成的;B.海邊的怪石主要是外力因素中的流水撞擊而成的;C.喜馬拉雅山主要是地球內(nèi)力因素導致的,它是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碰撞而形成的;D.沙漠石蘑菇是外力因素中的風力作用而成的;5.(2023八下·杭州期末)花生俗稱“落花生”,是因為它開花受精后,子房柄會迅速伸長并鉆入土中,適于花生栽種并能提高產(chǎn)量的土壤類型應是( )A. B. C. D.【答案】A【解析】按土壤質(zhì)地,土壤一般分為三大類:砂質(zhì)土、黏質(zhì)土、壤土三類。砂質(zhì)土的性質(zhì):含沙量多,顆粒粗糙,滲水速度快,保水性能差,通氣性能好。黏質(zhì)土的性質(zhì):含沙量少,顆粒細膩,滲水速度慢,保水性能好,通氣性能差。壤土的性質(zhì):含沙量一般,顆粒一般,滲水速度一般,保水性能一般,通風性能一般。地球陸地表面土壤種類的分異和組合。與自然地理條件的綜合變化密切相關。【解答】花生俗稱“落花生”,是因為它開花受精后,子房柄會迅速伸長并鉆入土中,適合種植在沙土類土壤中,沙土類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差,透氣透水性能好,所以A正確;故答案為:A6.土壤板結是指土壤表層因缺乏有機質(zhì),結構不良,在灌水或降雨等外因作用下結構破壞、土料分散,而干燥后受內(nèi)聚力作用使土面變硬的現(xiàn)象。下列不會導致土壤板結的是( )A.施有機肥 B.長期單一的偏施化肥C.暴雨造成水土流失 D.農(nóng)田土壤質(zhì)地黏重,耕作層淺【答案】A【解析】解答本題要充分理解各種化肥的性質(zhì)方面的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對相關方面的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土壤板結是指土壤表層因缺乏有機質(zhì),結構不良,在灌水或降雨等外因作用下結構破壞、土料分散,而干燥后受內(nèi)聚力作用使土面變硬的現(xiàn)象。【解答】A:施有機肥,不會導致土壤板結。B:長期單一的偏施化肥,會導致土壤板結。C:暴雨造成水土流失,會導致土壤板結。D:農(nóng)田土壤質(zhì)地黏重,耕作層淺,會導致土壤板結。故選A。7.(2024八下·越城月考)某校科學興趣小組在野外考察時,繪制出下面的樹樁年輪特征示意圖。根據(jù)示意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靠乙一側降水多,生長快B.靠乙一側降水少,生長快C.靠乙一側為樹干向陽面,生長快D.靠甲一側光照強于靠乙那一側【答案】C【解析】年輪的形成原理:年輪是由于一年內(nèi)氣候條件不同,由形成層活動所形成的木質(zhì)部在形態(tài)和結構上的差異而產(chǎn)生的。在春季和夏季,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形成層活動旺盛,所形成的木質(zhì)部細胞大、壁薄、顏色淺,質(zhì)地較疏松,稱為早材;到了秋季,氣溫漸涼,雨量減少,形成層活動逐漸減弱,所形成的木質(zhì)部細胞小、壁厚、顏色深,質(zhì)地較緊密,稱為晚材。同一年的早材和晚材之間,界限不明顯,而相鄰兩年的早材和晚材之間,界限非常明顯,形成了年輪。【解答】觀察樹樁的年輪圖示:乙側的年輪間隔大于甲側,說明乙側是樹干的向陽面,生長速度快于甲側。故答案為:C。8.在土壤漫長的形成過程中,標志著土壤最終形成的是( )A.最低等生物出現(xiàn) B.地衣、苔蘚植物出現(xiàn)C.森林和草地出現(xiàn) D.低等動物出現(xiàn)【答案】C【解析】 土壤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要經(jīng)過,巖石的分化過程,形成疏松母質(zhì);成土過程的開始,微生物和低等植物在母質(zhì)上著生生;低等生物的著生過程,形成原始土壤;高等生物的著生過程形成成熟土壤。【解答】 裸露地表的巖石在風化作用下形成疏松的風化物,即成土母質(zhì),母質(zhì)沒有肥力,但具有一定通氣、蓄水性能,并能分解釋放少量礦物養(yǎng)分,生物生命活動的參與標志著成土過程的開始。一些微生物和低等植物在母質(zhì)上著生,一方面加速巖石風化,同時改變母質(zhì)性能,土壤的肥力不斷發(fā)展,逐漸形成土層淺薄的原始土壤,原始土壤形成為植物的生長提供了可能。草本、木本的高等植物的著生加快了成土過程,土壤發(fā)育不斷深化,促使了成熟土壤的逐步形成。由此可見森林和草地的出現(xiàn)標志著土壤最終形成。故選C9.(2023八下·柯橋期末)有一棵古樟樹,它的”樹心已經(jīng)朽爛,變成了一棵”空心樹”。可是,這棵古樟樹在大家的保護下還是枝繁葉茂、開花結果。由此推斷,朽爛掉的”樹心”是這棵樹的( )A.全部韌皮部 B.部分韌皮部 C.全部木質(zhì)部 D.部分木質(zhì)部【答案】D【解析】導管具有輸送水分和無機鹽的功能,篩管具有輸送有機物的功能,若導管或篩管全部被破壞,則大樹必死無疑。導管在木質(zhì)部,位于樹皮內(nèi)樹心外,篩管位于樹皮和形成層之間。【解答】A.全部韌皮部爛掉了,植物體內(nèi)的有機物就無法運輸,樹會因為得不到營養(yǎng)而死,故A錯誤;B.韌皮部在樹皮和形成層之間,這棵樹爛的部位是在樹心,故B錯誤;C.導管具有輸送水分和無機鹽的功能,全部木質(zhì)部爛掉,植物無法得到水分而死,故C錯誤;D.導管具有輸送水分和無機鹽的功能,部分木質(zhì)部爛掉,植物體還是可以得到水和無機鹽,故D正確。故答案為:D。10.(2024八下·嵊州期末)鹽拌黃瓜時,黃瓜細胞會出現(xiàn)如圖所示的狀態(tài),原因是A.b濃度小于a濃度,細胞吸水 B.b濃度大于a濃度,細胞吸水C.a(chǎn)濃度小于b濃度,細胞失水 D.a(chǎn)濃度大于b濃度,細胞失水【答案】C【解析】細胞吸水和失水是由于外界溶液濃度與細胞液濃度不同而引起的現(xiàn)象。當外界溶液濃度大于細胞液濃度時,細胞失水,發(fā)生質(zhì)壁分離;當外界溶液濃度小于細胞液濃度時,細胞吸水,發(fā)生質(zhì)壁分離復原。植物細胞的失水過程中,細胞壁的結構和滲透壓會對細胞內(nèi)水分的保持起到重要作用。細胞膜上的滲透調(diào)節(jié)蛋白也參與調(diào)控細胞的失水過程,確保細胞內(nèi)外水分的平衡。【解答】鹽拌黃瓜時, 外界溶液的溶度大于黃瓜細胞液中的溶度,所以細胞會失水而萎焉;故答案為:C11.如圖是地球內(nèi)部構造示意圖。下列選項正確的是( )A.地球從外到內(nèi)可以大致分為地核、地幔、地殼三層。B.假如我們把地球的內(nèi)部結構與雞蛋類比的話,那么雞蛋的蛋白相當于地球的地殼C.A、B、C三個圈層中,軟流層位于C層中D.將代表各圈層的字母按照其厚度從小到大為A<B<C【答案】D【解析】A、地球從外到內(nèi)可以大致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層,故A錯誤。B、地球的內(nèi)部結構就像一個煮熟的雞蛋,蛋殼相當于地球的地殼,蛋白相當于地球的地幔,蛋黃相當于地球的地核,故B錯誤。C、軟流層位于地幔上部(B),故C錯誤。D、地殼是地球表面的一層薄殼,平均厚度約17千米;地幔平均厚度約2900千米,大多數(shù)地震是由地幔活動造成的;地核半徑平約3470千米,所以圖中各圈層的字母按照其厚度從小到大為A<B<C12.(2023八下·富陽期末)某同學家中的一棵蘋果樹,在蘋果成熟前由于某種原因損傷了部分樹皮,收獲時果實反而又大又好吃,對這一現(xiàn)象的解釋正確的是( )A.木質(zhì)部輸送給果實更多的水分B.沒有受傷的樹皮的運輸能力更強了C.樹葉制造的營養(yǎng)物質(zhì)向下運輸受阻而供給了果實D.木質(zhì)部運輸有機物,損傷樹皮不影響果實的發(fā)育【答案】C【解析】木質(zhì)莖的結構由外向內(nèi)依次為樹皮(包括表皮和韌皮部)、形成層、木質(zhì)部和髓,其中韌皮部中有篩管,向下運輸有機物,木質(zhì)部中有導管,向上運輸水分和無機鹽。【解答】A.損傷了部分樹皮,對木質(zhì)部中水分的運輸沒有影響,A錯誤B.損傷了樹皮,相當于破壞了韌皮部中的篩管,向下運輸有機物的能力減弱了,B錯誤C.損傷了樹皮,相當于破壞了韌皮部中的篩管,有機物向下運輸受阻,從而更多的供給果實,C正確D.木質(zhì)部中的導管運輸水分和無機鹽,D錯誤故答案為:C13.某同學將兩株健壯程度相近的玉米幼苗分別放入試管中,標記為甲、乙,甲中加入一定量濃鹽水,乙中加入等量清水。一段時間后觀察玉米幼苗的長勢及根毛細胞的狀態(tài)。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圖中①表示甲試管中玉米的根毛細胞B.甲試管中玉米會出現(xiàn)萎蔫現(xiàn)象C.乙試管中玉米根部細胞能夠吸水D.甲試管中玉米根毛細胞液濃度小于細胞周圍溶液濃度【答案】A【解析】根毛細胞吸水和失水的條件:當土壤溶液的濃度高于細 胞液的濃度時,植物細胞失水;當土壤溶液的濃度低于細胞液的濃度時,植物細胞吸水。【解答】A.①表示根毛細胞吸水,②表示根毛細胞失水,所以題圖中①表示乙試管中玉米的根毛細胞,②表示甲試管中玉米的根毛細胞,A錯誤。BD.甲試管中加入一定量濃鹽水,導致甲試管中玉米根毛細胞液濃度小于細胞周圍溶液濃度,植物細胞失水,甲試管中玉米會出現(xiàn)萎蔫現(xiàn)象,B、D正確。C.乙試管中加入等量清水,玉米根毛細胞液濃度大于細胞周圍溶液濃度,乙試管中玉米根部細胞能夠吸水,C正確。故答案為:A。14.為證明土壤微生物對植物遺體有分解作用,某小組的同學提出了下列四種方案,四種方案的共同點是將同一種樹的落葉分成甲.乙兩組,實驗過程中滴加蒸餾水,使樹葉保持潮濕。下列更能說明問題的方案是( )A.甲組放在燒烤過的土壤中,乙組放在自然條件下的土壤中B.甲組滅菌后放在燒烤過的土壤中,乙組放在自然條件下的土壤中C.將樹葉滅菌后再分組,甲組放在燒烤過的土壤中,乙組放在自然條件下的土壤中D.將樹葉滅菌后再分組,甲組放在燒烤過的土壤中,乙組接種上細菌后放在自然條件下的土壤中【答案】C【解析】土壤中還存在著大量的微生物,如細菌、真菌、放線菌等。我們把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動物和植物等稱為土壤生物 。土壤中的有機物主要來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體。這些有機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可以形成腐殖質(zhì),儲存在土壤中。腐殖質(zhì)可以為土壤動物提供食物,也可以為綠色植物提供養(yǎng)分;題中分兩組進行實驗,甲組和乙組保持樹葉的潮濕,進行研究。【解答】A甲組放在燒烤過的土壤中為實驗組,乙組為對照組,變量為有無微生物,但是樹葉沒有控制無菌,對實驗結果有影響;B甲組滅菌后放在燒烤過后的土壤為實驗組,乙組放在自然條件為對照組,但是沒有控制好其它變量影響;C樹葉滅菌后分組,甲組土壤燒烤過,控制好無菌變量,乙組放在自然條件下做對照,能證明微生物遺體有分解作用;D樹葉滅菌后分組,甲組燒烤過的土壤為實驗組,乙組為對照組,不需要改變?nèi)魏螚l件,再接種細菌會導致實驗不夠準確。15.(2024七上·鹿城期末)小明同學從圖中發(fā)現(xiàn)了下列信息,其中正確的是( )A.圖中最高處的海拔高度不可能超過1000 mB.圖中①②兩點的實地距離為1000 mC.③處有可能發(fā)育成河流D.從山腳爬到山頂,沿BC線路較AC線路省力【答案】C【解析】用等高線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狀況的地圖。在同一幅等高線地形圖上,地面越高,等高線條數(shù)越多。等高線密集的地方,地面坡度陡峻。【解答】A、由圖中等高線可知,圖中最高處可能超過1000米;故A錯誤;B、圖中①②兩點的距離不足1cm,根據(jù)比例尺計算可知,兩地的實際距離不足1000米;故B錯誤;C、③是山谷,可能發(fā)育成為河流;故C正確;D、由圖可知,BC的等高線更加密集,所以BC線路較陡,所以爬山路線BC比AC費力;故D錯誤;故答案為:C。二、填空題(本題共7小題20空,每空2分,共40分)16.“沙漠和荒漠化”是2006年世界環(huán)境日的主題,為了研究植被對土壤的保護作用,小科做了以下實驗:把泥土按30°的坡度分別堆在玻璃箱的兩側,在A坡種上草皮(如圖),用灑水壺以相同水量、相同速度先后對兩個坡面灑水。實驗過程中,如果觀察到 ,這就說明植被可以減少水土流失。據(jù)此,請你提出一個保護土壤的具體措施: 。【答案】A坡匯入引水溝的水量和泥沙量少,B坡的比較多;植樹造林(合理即可)【解析】水土流失是指由于自然或人為因素的影響、雨水不能就地消納、順勢下流、沖刷土壤,造成水分和土壤同時流失的現(xiàn)象。主要原因是地面坡度大、土地利用不當、地面植被遭破壞、耕作技術不合理、土質(zhì)松散、濫伐森林、過度放牧等。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表現(xiàn)在:土壤耕作層被侵蝕、破壞,使土地肥力日趨衰竭;淤塞河流、渠道、水庫,降低水利工程效益,甚至導致水旱災害發(fā)生,嚴重影響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水土流失對山區(qū)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及下游河道帶來嚴重威脅。【解答】讀圖A坡植被多,B坡植被少,實驗過程中,小紅觀察到A坡匯入引水溝的水量和泥沙量少,B坡的比較多,故這說明植被可以減少水土流失。植被可以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因此增加植被是減少水土流失,保護土壤的最有效措施。17.(2024八下·嘉興期末)植物工廠是一種新興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模式,可人工控制光照、溫度、CO2濃度等因素。(1)一株質(zhì)量為20克的某植物幼苗,在植物工廠提供的適宜環(huán)境中栽培一段時間后,其質(zhì)量增加到40克。該植株增加的質(zhì)量來自于 。(填序號)①水 ②無機鹽 ③空氣(2)植物工廠中某植株出現(xiàn)“植株矮小,葉片發(fā)黃”的癥狀,其原因可能是缺少 元素。【答案】(1)①②③ (2)氮或N【解析】(1)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葉綠體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機物,釋放氧氣,同時把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合成的有機物中的過程。(2)無機鹽包括含氮、磷、鉀、鈣、鎂、硫、硼、錳、鋅、鉬等的多種無機鹽,其中植物生活中最多的無機鹽是含氮、磷、鉀的無機鹽,含氮的無機鹽能促進細胞的分裂和生長,使枝繁葉茂,含磷的無機鹽可以促進幼苗的發(fā)育和花的開放,使果實、種子提早成熟,含鉀的無機鹽使植物莖稈健壯,促進淀粉的形成與運輸。【解答】(1)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并且釋放出氧氣的過程,叫做光合作用,該植株增加的質(zhì)量來自于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而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所以該植株增加的質(zhì)量來自于水和:二氧化碳,即①③。植物的生長還離不開氮、磷、鉀等無機鹽,即②。(2)植物工廠中某植株出現(xiàn)“植株矮小,葉片發(fā)黃”的癥狀,其原因可能是缺少含氮的無機鹽,因為含氮的無機鹽能促進細胞的分裂和生長,使枝繁葉茂。18.(2024八下·余杭期末)梨因其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且口味清甜而受到人們的喜愛。(1)維生素C的化學式為,則維生素C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質(zhì)量比為 。(2)如圖示為果樹上的果實A及部分枝葉,若想果實A長的又大又甜,可在 (填序號)處剝?nèi)ゲ糠謽淦ぁ?br/>【答案】(1)3:4 (2)①【解析】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并且釋放氧氣的過程,叫做光合作用;綠色植物利用氧氣和有機物,在活細胞,分解產(chǎn)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釋放出能量的過程叫做呼吸作用;【解答】(1) 維生素C的化學式為,則維生素C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質(zhì)量比為 6×12:6×·16=3:4;(2)植物的葉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有機物通過莖中的篩管從上而下運輸, 如圖示為果樹上的果實A及部分枝葉,若想果實A長的又大又甜,可在①處剝?nèi)ゲ糠謽淦ぁ?br/>故答案為:(1) 3:4 (2) ①19.讀圖,完成(1)(2)題。(1)圖示地形是( )A.盆地 B.山地 C.高原 D.平原(2)圖中A、B兩地的相對高度是( )A.100米 B.300米 C.600米 D.700米【答案】(1)B (2)B【解析】人們把陸地地形分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種基本類型。丘陵海拔較低,地面有起伏,坡度和緩,相對高度一般不超過200米。平原海拔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遼闊。山地海拔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坡度陡峻,溝谷較深。高原海拔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坦蕩,邊緣比較陡峻。盆地四周高中間低。一般海拔在200~500米,起伏不大,坡度和緩的是丘陵。(1)根據(jù)圖中等高線的數(shù)值判讀,該地海拔大多在500米以上,坡度較陡,確定圖示地形是山地。 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2)根據(jù)圖中等高線的數(shù)值判讀,B地的海拔是700米,A地的海拔是1000米,圖中A、B兩地的相對高度是1000-700=300米, 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20.請回答下列問題:(1)植物的枯葉落人泥土,成為土壤的 部分。(2)“在用手搓土壤”的實驗完畢后,要反復沖洗雙手,是因為土壤中含有大量的 。(3)經(jīng)常在草坪上行走,會造成土壤板結,影響草的生長。土壤板結會造成土壤缺少 ,從而影響根的 。【答案】(1)有機物(2)微生物(3)空氣;呼吸作用【解析】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層疏松的物質(zhì),由各種顆粒狀礦物質(zhì)、有機物質(zhì)、水分、空氣、微生物等組成,能生長植物。土壤由巖石風化而成的礦物質(zhì)、動植物,微生物殘體腐解產(chǎn)生的有機質(zhì)、土壤生物(固相物質(zhì))以及水分(液相物質(zhì))、空氣(氣相物質(zhì)),氧化的腐殖質(zhì)等組成。(1)植物的枯葉落人泥土,成為土壤的 有機物 部分。(2)“在用手搓土壤”的實驗完畢后,要反復沖洗雙手,是因為土壤中含有大量的 微生物 。(3)經(jīng)常在草坪上行走,會造成土壤板結,影響草的生長。土壤板結會造成土壤缺少 空氣 ,從而影響根的 呼吸作用 。故答案為: (1) 有機物 ; (2) 微生物 ; (3) 空氣 ; 呼吸作用 。21.某同學做了如圖所示實驗,請據(jù)圖回答下列問題。(1)十幾小時后,植物的莖橫切面上變紅色的部位是 。(2)植物體承擔運輸功能的是根、莖、葉中的導管和篩管。其中導管位于 ,負責運輸 。(3)縱切枝條,發(fā)現(xiàn)越往上紅色越淺,這是因為( )A.上面水太多,把紅色沖淡了B.上面的紅墨水隨水分蒸發(fā)C.水分、無機鹽是從下往上運輸?shù)模酵显缴?br/>D.這是枝條自身的一個特點,不是水分引起的【答案】(1)木質(zhì)部(2)木質(zhì)部;水分和無機鹽(3)C【解析】本題考查木本植物莖的結構。樹皮內(nèi)側的韌皮部以及木質(zhì)部的作用。【解答】(1)木本植物莖的結構包括表皮、韌皮部、形成層、木質(zhì)部和髓,通過實驗觀察,將枝條橫切放入紅色墨水中,十幾小時后,莖的橫切面上木質(zhì)部變紅。(2)樹皮內(nèi)側是韌皮部,韌皮部內(nèi)有篩管,將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由上而下運輸?shù)街参矬w的各部分,木質(zhì)部內(nèi)有導管,將根從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和無機鹽自下而上運輸?shù)街参锏纳眢w各部分。(3)將枝條種結后發(fā)現(xiàn),越往上紅色越淺,是由于導管是運輸水分和無機鹽的,方向是從下往上運輸?shù)模栽酵显綔\,選C。22.(2023八下·拱墅期末)2020年10月,袁隆平“海水稻”團隊和江蘇省農(nóng)業(yè)技術推廣總站合作試驗種植的“超優(yōu)千號”耐鹽水稻的平均畝產(chǎn)量達到802.9公斤,創(chuàng)下鹽堿地水稻高產(chǎn)新紀錄。如圖所示為“海水稻”植株和根尖結構模式圖,據(jù)圖回答問題:(1)“海水稻”的根系為 (填“直根系”或“須根系”),根能夠不斷伸長的原因是分生區(qū)不斷分裂產(chǎn)生新細胞和 (填寫結構名稱)細胞能較快生長。(2)“海水稻”通過 (填寫結構名稱)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其吸水時,根毛細胞細胞液的溶質(zhì)質(zhì)量分數(shù)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土壤溶液的溶質(zhì)質(zhì)量分數(shù)。【答案】(1)須根系;伸長區(qū)(2)根毛區(qū);大于【解析】單子葉植物的主根出生后不久就停止生長或死亡,在胚軸和莖基部的節(jié)上生出許多粗細相等的不定根,再由不定根上生成側根,整個根系外形呈絮狀,所以把它稱做須根系。①是根毛區(qū),②是伸長區(qū),③是分生區(qū),④根冠;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滲透作用;根毛細胞吸水的原理是滲透作用,根毛細胞液濃度>土壤溶液濃度。【解答】(1)沒有明顯的主根和側根之分,長出許多不定根的根系稱為須根系,“海水稻”的根系為須根系; 根能夠不斷伸長的原因是分生區(qū)不斷分裂產(chǎn)生新細胞和[ ② ]伸長區(qū)細胞能較快生長。(2)根毛區(qū)是主要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部位,所以“海水稻”通過[ ① ]根毛區(qū)吸收土壤中的水分;水往濃度高的地方走,所以根毛區(qū)吸水時,根毛細胞細胞液的溶質(zhì)質(zhì)量分數(shù)大于土壤溶液的溶質(zhì)質(zhì)量分數(shù)。故答案為:(1)須根系;②伸長區(qū)(2)①根毛區(qū);大于三、實驗探究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空2分,共40分)23.某學校科侵蝕學興趣小組利用課外時間圍繞“影響水土流失的因素”開展課題研究。過程一:查閱相關資料后,水土流失與坡度的關系如圖①所示。過程二:實驗探究水土流失與植被的關系(如圖②)。請根據(jù)其研究過程,回答下列問題。(1)由過程一得到的結論是 。(2)過程二中,甲、乙、丙中沙土最多的是 ,得到的結論是 。(3)為了保持水土,可采取的生態(tài)建設措施是 (寫一條即可)。【答案】(1)坡度越大,水土流失越嚴重;坡度越小,水土流失越輕(2)丙;同等降雨量,同等坡度,植物越繁茂,水土流失越少(3)植樹種草【解析】黃土高原土質(zhì)疏松、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稀少,加之人們?yōu)E墾濫伐、過度放牧等破壞地表植被的行為,使得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地表千溝萬壑、支離破碎。【解答】(1)由實驗探究一得到的結論是坡度越大,水土流失越嚴重。(2)實驗探究二中,控制甲、乙、丙三組實驗坡度大小、流水沖刷量等保持一致的原因是在相同條件下做實驗。讀圖可知,三組中水土流失最少的是丙組。由此可知,地表植被覆蓋率高,水土流失不嚴重;地表植被稀疏,地表土壤缺乏植被保護,易被流水沖刷,水土流失嚴重。(3)為了保持水土,可采取植樹種草、退耕還林還草等措施。24.某科學興趣小組為了了解土壤性狀與植物生長的關系,開展了以下實驗活動:①取足量的砂粒、粉砂粒和黏粒,分別按一定比例配制成砂土類土壤、黏土類土壤和壤土類土壤。②將上述三種土壤分裝在三個同樣大小的花盆內(nèi),三個花盆中分別栽培一株大小相近、生長旺盛的同一種植物,相同時間間隔澆等量的水。將花盆放在窗臺上,使其照到陽光,但不被雨水淋到,每天觀察植物的情況并做好觀察記錄。回答下列問題:(1)實驗中為什么要分別栽培同一種植物?目的是 。(2)實驗中設置“生長旺盛,并能照到陽光”的條件的目的是 。(3)實驗結果是種植在壤土類土壤中的植物生長情況最好,這是因為該土壤 。(4)該實驗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答案】(1)控制植物種類相同,避免因植物種類不同引起生長的差異性(2)避免植物因得不到陽光而生長緩慢(或使植物能正常生長)(3)黏性適度,通氣透水、保水和保肥能力強(4)壤類土壤適合所選植物的生長【解析】探究過程一般先發(fā)現(xiàn)有價值的問題,然后做出正確的假設。根據(jù)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jīng)驗對問題的答案作出假設。設計探究的方案,包括選擇材料、設計方法步驟等。按照探究方案進行探究,得到結果,再分析所得的結果與假設是否相符,從而得出結論。并不是所有的問題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確的結論。有時,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夠完善,也可能得出錯誤的結論。因此,在得出結論后,還需要對整個探究過程進行反思。【解答】(1)選用三株大小相近的同一種植物的目的是控制植物種類相同,避免因植物種類不同引起生長的差異性,使實驗結果更準確。(2)實驗中設置“生長旺盛,并能照到陽光”的目的是有利于植物進行光合作用,避免植物因得不到陽光而生長緩慢,其好處在于使植物能正常生長。(3)黏性較差的土壤,土壤中的空隙較大,比較疏松,水易滲入或流出,通氣性能較好,但保水和保肥性能較差;黏性較強的土壤,土壤的空隙較小,保水性能好,但通氣性能較差;最有利于植物生長的土壤應當是黏性適度,通氣,透水.保水、保肥能力強的土壤。壤土類土壤粘性適度,通氣、透水、保水和保肥能力強,所以種植在壤土類土壤中的植物生長情況最好。(4)該實驗可以得出的結論是壤土類適合植物的生長。25.(2024八下·余杭期末)根從土壤中吸收的水和無機鹽是通過莖來運輸?shù)模】仆瑢W設計了實驗來探究莖運輸水和無機鹽的部位。步驟一:他選取如圖甲所示的粗細相似、葉片數(shù)量相同的同種木本植物枝條3根,將每根枝條的下端用刀片削成形狀相似、面積相近的斜面。步驟二:將枝條按要求處理好后,再將它們插入一瓶盛有一定量紅墨水的燒杯中固定(如圖乙),置于 ▲ 環(huán)境中,一段時間后取出枝條,用刀片橫切枝條中上部,用放大鏡觀察橫切面的染色部位,并將實驗現(xiàn)象記錄在表格中。枝條組別 實驗現(xiàn)象A.自然狀態(tài)的帶葉枝條(不作處理)B.剝?nèi)ハ掳氩糠謽淦さ膸~枝條C.除去下半部分木質(zhì)部和髓的帶葉枝條,只留下樹皮(1)將每根枝條的下端用刀片削成斜面,其目的是 。(2)為了縮短實驗時間,步驟二中“?”處可填 。(3)得出結論后,小科認為切剝法處理枝條過程中容易受傷,可采用石蠟密封切面法處理枝條,應如何處理B、C組的枝條? 。【答案】(1)增大其吸收水和無機鹽的面積(2)陽光充足,溫度較高,通風(3)用石蠟分別密封韌皮部和木質(zhì)部【解析】(1) 將每根枝條的下端用刀片削成斜面,其目的是增大其吸收水和無機鹽的面積;(2)為了縮短實驗時間,步驟二中“?”處可填陽光充足,溫度較高,通風;(3) 得出結論后,小科認為切剝法處理枝條過程中容易受傷,可采用石蠟密封切面法處理枝條,應如何處理B、C組的枝條? 用石蠟分別密封韌皮部和木質(zhì)部故答案為:(1) 增大其吸收水和無機鹽的面積 (2) 陽光充足,溫度較高,通風 (3) 用石蠟分別密封韌皮部和木質(zhì)部26.小強想利用蘿卜的吸水和失水實驗來驗證植物根毛的吸水和失水原理。實驗操作如下:a.將體積大小相同的兩個蘿卜條分別放入甲、乙兩個燒杯中;b.甲燒杯中放入50毫升清水,乙燒杯中放入50升20%的鹽水。請根據(jù)實驗現(xiàn)象和圖A、B回答問題:(1)實驗一段時間后,甲燒杯中的蘿卜細胞處于 (填“吸水”或“失水”)狀態(tài),就如圖 中的細胞。(2)乙燒杯中的蘿卜經(jīng)過一段時間后軟縮。這是由于蘿卜細胞的細胞液濃度 (填“大于”或“小于”)燒杯中溶液的濃度,使細胞不斷失水的緣故。(3)通過上述實驗得出的結論是植物根毛的細胞液濃度 土壤溶液濃度,則根毛吸水;植物根毛的細胞液濃度 土壤溶液濃度,則根毛失水。【答案】(1)吸水;A (2)小于 (3)大于;小于【解析】當外界溶液濃度小于植物細胞液濃度時,植物細胞吸水,反之,植物細胞失水;植物的根有兩個作用:第一,固定作用;第二,吸收水分和無機鹽;根尖是指從根的最先端到著生根毛這一段幼嫩部分。長約4-6mm,是根中生命活動最活躍的部分。不論主根、側根或不定根都具有根尖。根的伸長、對水分和養(yǎng)料的吸收、成熟組織的分化以及對重力與光線的反應都發(fā)生于這一區(qū)域。由根冠,分生區(qū),伸長區(qū)和成熟區(qū)組成。【解答】(1)當外界溶液濃度小于植物細胞液濃度時,植物細胞吸水,反之,植物細胞失水;所以實驗一段時間后,甲燒杯中的蘿卜細胞處于吸水狀態(tài),就如圖A中的細胞。(2)乙燒杯中的蘿卜經(jīng)過一段時間后軟縮。這是由于蘿卜細胞的細胞液濃度小于燒杯中溶液的濃度,使細胞不斷失水的緣故。(3) 通過上述實驗得出的結論是植物根毛的細胞液濃度大于土壤溶液濃度,則根毛吸水;植物根毛的細胞液濃度小于土壤溶液濃度,則根毛失水。故答案為:(1)吸水;A(2)小于(3)大于;小于27.(2023八下·新昌期末)小科是一個八年級的學生,他常常看到媽媽將做菜后留下的蛋殼倒扣在花盆中,媽媽認為蛋殼中含有促進植物生長的營養(yǎng)物質(zhì)。蛋殼真能促進植物生長嗎?小科為了把這個問題搞清楚,他設計了如下實驗來探究這個問題:①首先選取了發(fā)育情況相同的3株健壯君子蘭幼苗,分別栽入體積相同、質(zhì)量相等的甲、乙、丙三個花盆中(甲和乙中裝洗凈的細沙、丙中裝普通的土壤)。②甲盆中不放蛋殼,乙、丙盆中放等量的蛋殼。其他管理條件都相同。③一段時間后,君子蘭生長狀況發(fā)生了變化。小科將變化情況記錄在下表中:植株 實驗前質(zhì)量/g 實驗后質(zhì)量/g 生長情況甲 41 51 植株矮小、葉色發(fā)黃乙 41 70 植株較健壯、葉色較綠丙 41 99 植株健壯、葉色濃綠請根據(jù)上述材料回答以下問題:(1)小科在實驗中提出的問題是 。(2)比較 兩盆植株的變化情況,可以得出結論:蛋殼能促進植物的生長。甲組君子蘭植株矮小、葉色發(fā)黃是因為缺少 (選填“氮”、“磷”或“鉀”)元素。(3)實驗后,小科對丙盆君子蘭呵護有加,由于澆水過勒,君子蘭爛根死亡,這主要是因為土壤中水分太多,導致_______(填選項字母).A.根吸收了過多水分,造成細胞破裂B.土壤中氧氣過少,根無法進行正常呼吸【答案】(1)蛋殼能促進植物生長嗎 (2)甲、乙;氮 (3)B【解析】化肥主要包括含有氮元素的氮肥、含有磷元素的磷肥、含有鉀元素的鉀肥、含兩種或兩種以上主要營養(yǎng)元素的復合肥料等。氮肥含有組成葉綠素的重要元素,能促使農(nóng)作物的莖葉生長茂盛。磷肥能促進農(nóng)作物根系發(fā)達,增強吸收養(yǎng)分和抗寒抗旱能力,促進作物穗數(shù)增多、籽粒飽滿。鉀肥能促使農(nóng)作物生長旺盛,莖稈粗壯,增強抗病蟲害能力,促進糖和淀粉的生成。【解答】(1)根據(jù)“媽媽認為蛋殼中含有促進植物生長的營養(yǎng)物質(zhì)。蛋殼真能促進植物生長嗎?”可以提出蛋殼能促進植物生長嗎?(2)根據(jù)探究“蛋殼能促進植物生長嗎?”那么設計對照實驗中除了蛋殼以外,其他條件如濕度、溫度等都應當相同。也就是說只有蛋殼是不同的,蛋殼有無就是這個對照實驗的惟一變量。因此比較甲、乙兩盆植株的變化情況,可以得出結論:蛋殼能促進植物的生長。氮元素能促進葉綠素的合成,所以葉片發(fā)黃、植株矮小是由于缺乏氮元素。(3)澆水過勤,花土總是含有大量的水分,水把土壤縫隙中的空氣排擠出來了,使土壤的氧氣過少,根毛無法呼吸,導致吊蘭爛根死亡。四、解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共35分)28.(本題6分,每空1分)(2023八下·杭州期末)無土栽培是用人工配制的營養(yǎng)液來培育植物的新型農(nóng)業(yè)技術。該技術在應用過程中要注意以下事項:(1)營養(yǎng)液中應含有多種無機鹽,若缺少含 (選填“氮”“磷”或“鉀”)的無機鹽,會出現(xiàn)植株矮小,葉片上有褐斑。(2)植物的根從營養(yǎng)液中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 區(qū)。小應為使無土栽培的植物長得快,配制了濃度極高的營養(yǎng)液,結果導致該植物萎蔫而死亡。造成其死亡的主要原因是 。【答案】(1)鉀 (2)成熟;培養(yǎng)液中的濃度大于植物細胞液的濃度,導致植物細胞失水【解析】當細胞外濃度高于細胞內(nèi)濃度時,細胞失水。當細胞外濃度低于細胞內(nèi)濃度時,細胞吸水。 一,缺氮時,植株矮小瘦弱,葉片發(fā)黃。 二,缺磷時,植株特別矮,小葉片呈暗綠色,并出現(xiàn)紫色。 三,缺鉀時,植株的莖桿軟弱,容易倒伏,葉片邊緣和尖端呈褐色,并逐漸焦枯。【解答】(1)營養(yǎng)液中應含有多種無機鹽,若缺少含鉀的無機鹽,會出現(xiàn)植株矮小,葉片上有褐斑。缺氮的無機鹽,植物的葉片會發(fā)黃;缺磷的無機鹽,植物的葉片會暗綠帶紅;(2)植物的根從營養(yǎng)液中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根毛(成熟)區(qū)。培養(yǎng)液中的濃度大于植物細胞液的濃度,導致植物細胞失水而萎蔫;所以小應為使無土栽培的植物長得快,配制了濃度極高的營養(yǎng)液,結果導致該植物萎蔫而死亡。故答案為:(1)鉀(2)成熟; 培養(yǎng)液中的濃度大于植物細胞液的濃度,導致植物細胞失水29.(本題6分,每空2分)目前,我國各地采用的垃圾處理方法基本上都是掩埋法,生活垃圾在埋入土中后很快就被細菌等微生物降解。但如果我們用塑料袋把垃圾包起來,不僅延緩了垃圾的降解時間,而且將大量垃圾埋入土壤中,會對環(huán)境造成不可挽救的危害,這是“垃圾袋裝化”最大的弊端。根據(jù)材料回答問題:(1)垃圾在土壤中降解,細菌等微生物的功能是 。(2)“垃圾袋裝化”的最大弊端是對環(huán)境造成白色污染,其原因是 。(3)世界上較先進的垃圾處理方法是將垃圾進行分類,將鋼鐵有色金屬、玻璃、陶瓷、塑料等統(tǒng)統(tǒng)分開后再用不同方法加以處理,你認為這種方法的好處是 。【答案】(1)分解有機物(2)塑料等人工合 成材料在土壤中不易被分解,長期留在土壤中會破壞土壤結構(3)變廢為寶、綜合利用環(huán)保節(jié)約【解析】(1)在土壤中起降解作用細菌等微生物營腐生生活,能夠將土壤中的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2)塑料袋是難以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的物質(zhì),長期留在土壤中會破壞土壤結構,因而用"垃圾袋裝化"造成了白色污染。(3)將垃圾分類處理,可以做到垃圾的回收重利用,減少了對環(huán)境的污染。故題中這種方法的好處是變廢為寶、綜合利用、環(huán)保節(jié)約。故答案為:(1)將有機物分解為無機物;(2)白色污染;塑料等人工合成材料在土壤中不易被分解,長期留在土壤中會破壞土壤結構;(3)變廢為寶、綜合利用、環(huán)保節(jié)約。【解答】不能腐爛的垃圾會污染土壤,妨礙植物的生長,影響動物生存,對人體有很大的危害。為了減少垃圾造成的污染和危害,不能隨意亂扔垃圾,可以將垃圾分類處理,分成能腐爛的和不能腐爛的,能回收利用的和不能回收利用的幾類,能回收的回收再利用,從而保護土壤、保護環(huán)境。現(xiàn)在,科學家已經(jīng)研制出可降解的塑料制品,并廣泛用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大大降低了污染。 細菌等微生物 能夠 分解土壤中的有機物。30.(本題7分,1-2每空2分,第3題3分)以下為教材中觀察小麥根尖的活動:Ⅰ.取小麥的幼根,先用放大鏡觀察它的外形,找到根尖的各部分結構,注意根毛的數(shù)量和著生部位。Ⅱ.用顯微鏡(低倍鏡,不加蓋玻片)觀察根毛細胞的結構特點。Ⅲ.用顯微鏡觀察植物根尖縱切的永久裝片。回答以下問題:(1)在用顯微鏡觀察根毛細胞的結構特點時,載玻片上面不加蓋玻片,除了載玻片上的水不會污染鏡頭外,還有一個原因最可能是____;A.了減少麻煩,方便操作B.為了擴大視野,便于觀察C.根毛本身有一定的厚度,加蓋玻片觀察容易碰到鏡頭(2)如圖為顯微鏡下觀察到的根尖各結構中的的部分細胞。實驗表明,具有大液泡的細胞吸水能力強。則從細胞形態(tài)、結構上看,下列具備較強吸水功能的細胞是____;(用字母表示)A.根冠細胞 B.根毛細胞 C.分生區(qū)細胞 D.伸長區(qū)細胞(3)有同學認為:將小麥幼苗放在土壤浸出液中培養(yǎng)時,浸出液的溶質(zhì)質(zhì)量分數(shù)越大,小一幼苗吸水現(xiàn)象越明顯。你是否贊同他的觀點,簡要說明理由。 。【答案】(1)C (2)B;D(3)不贊同。當細胞外土壤浸出液的濃度大于細胞液濃度時,細胞反而會失水。【解析】根是植物的營養(yǎng)器官,通常位于地表下面,負責吸收土壤里面的水分、無機鹽及可溶性小分子有機質(zhì),并且具有支持、繁殖、貯存合成有機物質(zhì)的作用。【解答】(1) 在用顯微鏡觀察根毛細胞的結構特點時,載玻片上面不加蓋玻片,除了載玻片上的水不會污染鏡頭外,還有一個原因最可能是根毛本身有一定的厚度,加蓋玻片觀察容易碰到鏡頭 ,A不是主要原因,B是錯誤的,該操作不會擴大視野,所以C合理;(2) 具有大液泡的細胞吸水能力強 則從細胞形態(tài)、結構上看,下列具備較強吸水功能的細胞是BD,因為他們都有大液泡;(3) 有同學認為:將小麥幼苗放在土壤浸出液中培養(yǎng)時,浸出液的溶質(zhì)質(zhì)量分數(shù)越大,小幼苗吸水現(xiàn)象越明顯。 不贊同。水往濃度高的地方跑,當細胞外土壤浸出液的濃度大于細胞液濃度時,細胞反而會失水。故答案:(1)C(2)BD(3)不贊同。當細胞外土壤浸出液濃度大于細胞液濃度時,細胞反而會失水。31.(本題8分,每小題2分)小杰為研究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質(zhì),做了一個小實驗,請你與他一同完成實驗。長、寬、高分別是10厘米、10厘米、5厘米的鐵塊和土壤,放入大燒杯中注水至浸沒為止,往鐵塊燒杯中加3個滿量筒和圖甲中的水,往土壤中加3個滿量筒和圖乙中的水。請回答:(1)有誤往裝鐵塊的燒杯中加入水的量為 ,往裝土壤的燒杯中加水的量為 。(2)同樣體積的鐵塊和土壤,為什么加入的水量不同? 。(3)土壤中空氣體積分數(shù)大約為 。(4)在適宜植物生長的土壤中,空氣占土壤的體積分數(shù)大約在15%~35%之間。土壤空氣對于植物的作用是 。【答案】(1)650毫升;750毫升(2)土壤有空隙(3)20%(4)給根提供足夠的氧氣進行呼吸作用【解析】(1)由圖可知量筒的量程和分度值,滿量筒水的體積和其量程相等,根據(jù)分度值讀出甲乙量筒內(nèi)水的體積,然后求出倒入放鐵塊燒杯中和放土壤燒杯中的水的體積。(2)知道長、寬、高可求土壤的體積,土壤中燒杯比鐵塊中燒杯多加的水即為空氣的體積,空氣的體積和土壤的體積之比即為土壤中空氣體積分數(shù)。【解答】(1)因為量筒的量程為200ml,故3個滿量筒的水的量為600ml,根據(jù)題意,往裝鐵塊的燒杯中加入水的量為600ml+50ml=650ml,往裝土壤的燒杯中的加水的量為600ml+150ml=750ml。(2)因為土壤顆粒之間有空隙,故同樣體積的鐵塊和土壤,土壤塊中加入的水的量大。(3)由圖可知,量筒的量程為200mL,分度值為10mL,圖甲中量筒內(nèi)水的體積為50mL,圖乙中量筒內(nèi)水的體積為150mL,因往放鐵塊燒杯中加了3個滿量筒和圖甲所示的水,往放土壤燒杯中加了3個滿量筒和圖乙所示的水,所以,倒入放鐵塊燒杯中和放土壤燒杯中的水分別為:V鐵水=3×200mL+50mL=650mL,V土水=3×200mL+150mL=750mL;土壤的體積:V土=10cm×10cm×5cm=500cm3,因土壤中有空氣,空氣的體積等于土壤中燒杯比鐵塊中燒杯多加的水,所以,空氣的體積:V空=V土水-V鐵水=750mL-650mL=100mL=100cm3,則土壤中空氣體積分數(shù)為。(3)土壤中的空氣的作用主要是為植物體根的呼吸作用提供足夠的氧氣。32.(本題8分,每空2分)如圖為地球結構示意圖,請回答問題:(1)A、B、C代表的是地球內(nèi)部圈層,其中B 代表的名稱是 。(2)將代表各圈層的字母按照其厚度從大到小進行排序: 。(3)元旦期間,某校組織部分學生前往市內(nèi)研學基地開展研學游活動,右圖為該區(qū)域等高線地形圖。該研學基地有一處地形要特別小心,可能是圖中的 處;沿A和C兩條登山路線,比較省力的是 。【答案】(1)地幔 (2)CBA (3)F A【解析】A地殼,B地幔,C地核;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shù)值中間高四周低為山頂;兩山頂之間相對低洼的部位為鞍部;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shù)值中間低四周高為盆地;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為山脊;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為山谷;幾條海拔不同等高線重合處為陡崖。等高線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線稀疏表示坡緩。【解答】(1)地球內(nèi)部的結構由外向內(nèi)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B是地幔;(2)最厚的是地核,其次是地幔,最薄的是地殼,所以厚度從大到小進行排序為CBA。(3)該研學基地有一處地形要特別小心,可能是圖中的F處,該處等高線重合,是陡崖。沿A和C兩條登山路線,比較省力的是A,該路線等高線稀疏,坡度緩。21世紀教育網(wǎng)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ǎng)(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ǎng)(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浙教版科學七下 第四單元測試2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請選出每小題中一個符合題意的選項,不選、多選、錯選均不給分)1.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這里的插柳是指扦插。通常是剪取某些植物的莖、葉、芽等,插入土、沙中或浸泡在水中,使其生成許多根后成為獨立的新植株。這里生出的根屬于( )A.主根 B.側根 C.須根 D.不定根2.(2024八下·嘉興期末)菟絲子是一種沒有葉綠素的植物,可通過吸器刺入其他植物的莖,并從中吸取營養(yǎng)物質(zhì)。菟絲子吸取有機物,其吸器應刺入到植物木質(zhì)莖的( )A.髓 B.木質(zhì)部 C.形成層 D.韌皮部3.(2024八下·長興期末)2024年6月,“嫦娥六號”返回器攜帶新一批月球土壤樣品回到地球,與地球土壤相比,月壤中一定存在的物質(zhì)是( )A.微生物 B.空氣 C.礦物質(zhì) D.腐殖質(zhì)4.地形形成原因有的來自于地球內(nèi)部力量,有的來自于外部力量。下列圖示的地貌中,其形成的主要作用力不同于其他三者的是( )A.長江三角洲 B.海邊的怪石 C.喜馬拉雅山脈 D.沙漠石蘑菇5.(2023八下·杭州期末)花生俗稱“落花生”,是因為它開花受精后,子房柄會迅速伸長并鉆入土中,適于花生栽種并能提高產(chǎn)量的土壤類型應是( )A. B. C. D.6.土壤板結是指土壤表層因缺乏有機質(zhì),結構不良,在灌水或降雨等外因作用下結構破壞、土料分散,而干燥后受內(nèi)聚力作用使土面變硬的現(xiàn)象。下列不會導致土壤板結的是( )A.施有機肥 B.長期單一的偏施化肥C.暴雨造成水土流失 D.農(nóng)田土壤質(zhì)地黏重,耕作層淺7.(2024八下·越城月考)某校科學興趣小組在野外考察時,繪制出下面的樹樁年輪特征示意圖。根據(jù)示意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靠乙一側降水多,生長快B.靠乙一側降水少,生長快C.靠乙一側為樹干向陽面,生長快D.靠甲一側光照強于靠乙那一側8.在土壤漫長的形成過程中,標志著土壤最終形成的是( )A.最低等生物出現(xiàn) B.地衣、苔蘚植物出現(xiàn)C.森林和草地出現(xiàn) D.低等動物出現(xiàn)9.(2023八下·柯橋期末)有一棵古樟樹,它的”樹心已經(jīng)朽爛,變成了一棵”空心樹”。可是,這棵古樟樹在大家的保護下還是枝繁葉茂、開花結果。由此推斷,朽爛掉的”樹心”是這棵樹的( )A.全部韌皮部 B.部分韌皮部 C.全部木質(zhì)部 D.部分木質(zhì)部10.(2024八下·嵊州期末)鹽拌黃瓜時,黃瓜細胞會出現(xiàn)如圖所示的狀態(tài),原因是A.b濃度小于a濃度,細胞吸水 B.b濃度大于a濃度,細胞吸水C.a(chǎn)濃度小于b濃度,細胞失水 D.a(chǎn)濃度大于b濃度,細胞失水11.如圖是地球內(nèi)部構造示意圖。下列選項正確的是( )A.地球從外到內(nèi)可以大致分為地核、地幔、地殼三層。B.假如我們把地球的內(nèi)部結構與雞蛋類比的話,那么雞蛋的蛋白相當于地球的地殼C.A、B、C三個圈層中,軟流層位于C層中D.將代表各圈層的字母按照其厚度從小到大為A<B<C12.(2023八下·富陽期末)某同學家中的一棵蘋果樹,在蘋果成熟前由于某種原因損傷了部分樹皮,收獲時果實反而又大又好吃,對這一現(xiàn)象的解釋正確的是( )A.木質(zhì)部輸送給果實更多的水分B.沒有受傷的樹皮的運輸能力更強了C.樹葉制造的營養(yǎng)物質(zhì)向下運輸受阻而供給了果實D.木質(zhì)部運輸有機物,損傷樹皮不影響果實的發(fā)育13.某同學將兩株健壯程度相近的玉米幼苗分別放入試管中,標記為甲、乙,甲中加入一定量濃鹽水,乙中加入等量清水。一段時間后觀察玉米幼苗的長勢及根毛細胞的狀態(tài)。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圖中①表示甲試管中玉米的根毛細胞B.甲試管中玉米會出現(xiàn)萎蔫現(xiàn)象C.乙試管中玉米根部細胞能夠吸水D.甲試管中玉米根毛細胞液濃度小于細胞周圍溶液濃度14.為證明土壤微生物對植物遺體有分解作用,某小組的同學提出了下列四種方案,四種方案的共同點是將同一種樹的落葉分成甲.乙兩組,實驗過程中滴加蒸餾水,使樹葉保持潮濕。下列更能說明問題的方案是( )A.甲組放在燒烤過的土壤中,乙組放在自然條件下的土壤中B.甲組滅菌后放在燒烤過的土壤中,乙組放在自然條件下的土壤中C.將樹葉滅菌后再分組,甲組放在燒烤過的土壤中,乙組放在自然條件下的土壤中D.將樹葉滅菌后再分組,甲組放在燒烤過的土壤中,乙組接種上細菌后放在自然條件下的土壤中15.(2024七上·鹿城期末)小明同學從圖中發(fā)現(xiàn)了下列信息,其中正確的是( )A.圖中最高處的海拔高度不可能超過1000 mB.圖中①②兩點的實地距離為1000 mC.③處有可能發(fā)育成河流D.從山腳爬到山頂,沿BC線路較AC線路省力二、填空題(本題共7小題20空,每空2分,共40分)16.“沙漠和荒漠化”是2006年世界環(huán)境日的主題,為了研究植被對土壤的保護作用,小科做了以下實驗:把泥土按30°的坡度分別堆在玻璃箱的兩側,在A坡種上草皮(如圖),用灑水壺以相同水量、相同速度先后對兩個坡面灑水。實驗過程中,如果觀察到 ,這就說明植被可以減少水土流失。據(jù)此,請你提出一個保護土壤的具體措施: 。17.(2024八下·嘉興期末)植物工廠是一種新興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模式,可人工控制光照、溫度、CO2濃度等因素。(1)一株質(zhì)量為20克的某植物幼苗,在植物工廠提供的適宜環(huán)境中栽培一段時間后,其質(zhì)量增加到40克。該植株增加的質(zhì)量來自于 。(填序號)①水 ②無機鹽 ③空氣(2)植物工廠中某植株出現(xiàn)“植株矮小,葉片發(fā)黃”的癥狀,其原因可能是缺少 元素。18.(2024八下·余杭期末)梨因其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且口味清甜而受到人們的喜愛。(1)維生素C的化學式為,則維生素C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質(zhì)量比為 。(2)如圖示為果樹上的果實A及部分枝葉,若想果實A長的又大又甜,可在 (填序號)處剝?nèi)ゲ糠謽淦ぁ?br/>19.讀圖,完成(1)(2)題。(1)圖示地形是( )A.盆地 B.山地 C.高原 D.平原(2)圖中A、B兩地的相對高度是( )A.100米 B.300米 C.600米 D.700米20.請回答下列問題:(1)植物的枯葉落人泥土,成為土壤的 部分。(2)“在用手搓土壤”的實驗完畢后,要反復沖洗雙手,是因為土壤中含有大量的 。(3)經(jīng)常在草坪上行走,會造成土壤板結,影響草的生長。土壤板結會造成土壤缺少 ,從而影響根的 。21.某同學做了如圖所示實驗,請據(jù)圖回答下列問題。(1)十幾小時后,植物的莖橫切面上變紅色的部位是 。(2)植物體承擔運輸功能的是根、莖、葉中的導管和篩管。其中導管位于 ,負責運輸 。(3)縱切枝條,發(fā)現(xiàn)越往上紅色越淺,這是因為( )A.上面水太多,把紅色沖淡了B.上面的紅墨水隨水分蒸發(fā)C.水分、無機鹽是從下往上運輸?shù)模酵显缴?br/>D.這是枝條自身的一個特點,不是水分引起的22.(2023八下·拱墅期末)2020年10月,袁隆平“海水稻”團隊和江蘇省農(nóng)業(yè)技術推廣總站合作試驗種植的“超優(yōu)千號”耐鹽水稻的平均畝產(chǎn)量達到802.9公斤,創(chuàng)下鹽堿地水稻高產(chǎn)新紀錄。如圖所示為“海水稻”植株和根尖結構模式圖,據(jù)圖回答問題:(1)“海水稻”的根系為 (填“直根系”或“須根系”),根能夠不斷伸長的原因是分生區(qū)不斷分裂產(chǎn)生新細胞和 (填寫結構名稱)細胞能較快生長。(2)“海水稻”通過 (填寫結構名稱)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其吸水時,根毛細胞細胞液的溶質(zhì)質(zhì)量分數(shù)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土壤溶液的溶質(zhì)質(zhì)量分數(shù)。三、實驗探究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空2分,共40分)23.某學校科侵蝕學興趣小組利用課外時間圍繞“影響水土流失的因素”開展課題研究。過程一:查閱相關資料后,水土流失與坡度的關系如圖①所示。過程二:實驗探究水土流失與植被的關系(如圖②)。請根據(jù)其研究過程,回答下列問題。(1)由過程一得到的結論是 。(2)過程二中,甲、乙、丙中沙土最多的是 ,得到的結論是 。(3)為了保持水土,可采取的生態(tài)建設措施是 (寫一條即可)。24.某科學興趣小組為了了解土壤性狀與植物生長的關系,開展了以下實驗活動:①取足量的砂粒、粉砂粒和黏粒,分別按一定比例配制成砂土類土壤、黏土類土壤和壤土類土壤。②將上述三種土壤分裝在三個同樣大小的花盆內(nèi),三個花盆中分別栽培一株大小相近、生長旺盛的同一種植物,相同時間間隔澆等量的水。將花盆放在窗臺上,使其照到陽光,但不被雨水淋到,每天觀察植物的情況并做好觀察記錄。回答下列問題:(1)實驗中為什么要分別栽培同一種植物?目的是 。(2)實驗中設置“生長旺盛,并能照到陽光”的條件的目的是 。(3)實驗結果是種植在壤土類土壤中的植物生長情況最好,這是因為該土壤 。(4)該實驗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25.(2024八下·余杭期末)根從土壤中吸收的水和無機鹽是通過莖來運輸?shù)模】仆瑢W設計了實驗來探究莖運輸水和無機鹽的部位。步驟一:他選取如圖甲所示的粗細相似、葉片數(shù)量相同的同種木本植物枝條3根,將每根枝條的下端用刀片削成形狀相似、面積相近的斜面。步驟二:將枝條按要求處理好后,再將它們插入一瓶盛有一定量紅墨水的燒杯中固定(如圖乙),置于 ▲ 環(huán)境中,一段時間后取出枝條,用刀片橫切枝條中上部,用放大鏡觀察橫切面的染色部位,并將實驗現(xiàn)象記錄在表格中。枝條組別 實驗現(xiàn)象A.自然狀態(tài)的帶葉枝條(不作處理)B.剝?nèi)ハ掳氩糠謽淦さ膸~枝條C.除去下半部分木質(zhì)部和髓的帶葉枝條,只留下樹皮(1)將每根枝條的下端用刀片削成斜面,其目的是 。(2)為了縮短實驗時間,步驟二中“?”處可填 。(3)得出結論后,小科認為切剝法處理枝條過程中容易受傷,可采用石蠟密封切面法處理枝條,應如何處理B、C組的枝條? 。26.小強想利用蘿卜的吸水和失水實驗來驗證植物根毛的吸水和失水原理。實驗操作如下:a.將體積大小相同的兩個蘿卜條分別放入甲、乙兩個燒杯中;b.甲燒杯中放入50毫升清水,乙燒杯中放入50升20%的鹽水。請根據(jù)實驗現(xiàn)象和圖A、B回答問題:(1)實驗一段時間后,甲燒杯中的蘿卜細胞處于 (填“吸水”或“失水”)狀態(tài),就如圖 中的細胞。(2)乙燒杯中的蘿卜經(jīng)過一段時間后軟縮。這是由于蘿卜細胞的細胞液濃度 (填“大于”或“小于”)燒杯中溶液的濃度,使細胞不斷失水的緣故。(3)通過上述實驗得出的結論是植物根毛的細胞液濃度 土壤溶液濃度,則根毛吸水;植物根毛的細胞液濃度 土壤溶液濃度,則根毛失水。27.(2023八下·新昌期末)小科是一個八年級的學生,他常常看到媽媽將做菜后留下的蛋殼倒扣在花盆中,媽媽認為蛋殼中含有促進植物生長的營養(yǎng)物質(zhì)。蛋殼真能促進植物生長嗎?小科為了把這個問題搞清楚,他設計了如下實驗來探究這個問題:①首先選取了發(fā)育情況相同的3株健壯君子蘭幼苗,分別栽入體積相同、質(zhì)量相等的甲、乙、丙三個花盆中(甲和乙中裝洗凈的細沙、丙中裝普通的土壤)。②甲盆中不放蛋殼,乙、丙盆中放等量的蛋殼。其他管理條件都相同。③一段時間后,君子蘭生長狀況發(fā)生了變化。小科將變化情況記錄在下表中:植株 實驗前質(zhì)量/g 實驗后質(zhì)量/g 生長情況甲 41 51 植株矮小、葉色發(fā)黃乙 41 70 植株較健壯、葉色較綠丙 41 99 植株健壯、葉色濃綠請根據(jù)上述材料回答以下問題:(1)小科在實驗中提出的問題是 。(2)比較 兩盆植株的變化情況,可以得出結論:蛋殼能促進植物的生長。甲組君子蘭植株矮小、葉色發(fā)黃是因為缺少 (選填“氮”、“磷”或“鉀”)元素。(3)實驗后,小科對丙盆君子蘭呵護有加,由于澆水過勒,君子蘭爛根死亡,這主要是因為土壤中水分太多,導致_______(填選項字母).A.根吸收了過多水分,造成細胞破裂B.土壤中氧氣過少,根無法進行正常呼吸四、解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共35分)28.(本題6分,每空1分)(2023八下·杭州期末)無土栽培是用人工配制的營養(yǎng)液來培育植物的新型農(nóng)業(yè)技術。該技術在應用過程中要注意以下事項:(1)營養(yǎng)液中應含有多種無機鹽,若缺少含 (選填“氮”“磷”或“鉀”)的無機鹽,會出現(xiàn)植株矮小,葉片上有褐斑。(2)植物的根從營養(yǎng)液中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 區(qū)。小應為使無土栽培的植物長得快,配制了濃度極高的營養(yǎng)液,結果導致該植物萎蔫而死亡。造成其死亡的主要原因是 。29.(本題6分,每空2分)目前,我國各地采用的垃圾處理方法基本上都是掩埋法,生活垃圾在埋入土中后很快就被細菌等微生物降解。但如果我們用塑料袋把垃圾包起來,不僅延緩了垃圾的降解時間,而且將大量垃圾埋入土壤中,會對環(huán)境造成不可挽救的危害,這是“垃圾袋裝化”最大的弊端。根據(jù)材料回答問題:(1)垃圾在土壤中降解,細菌等微生物的功能是 。(2)“垃圾袋裝化”的最大弊端是對環(huán)境造成白色污染,其原因是 。(3)世界上較先進的垃圾處理方法是將垃圾進行分類,將鋼鐵有色金屬、玻璃、陶瓷、塑料等統(tǒng)統(tǒng)分開后再用不同方法加以處理,你認為這種方法的好處是 。30.(本題7分,1-2每空2分,第3題3分)以下為教材中觀察小麥根尖的活動:Ⅰ.取小麥的幼根,先用放大鏡觀察它的外形,找到根尖的各部分結構,注意根毛的數(shù)量和著生部位。Ⅱ.用顯微鏡(低倍鏡,不加蓋玻片)觀察根毛細胞的結構特點。Ⅲ.用顯微鏡觀察植物根尖縱切的永久裝片。回答以下問題:(1)在用顯微鏡觀察根毛細胞的結構特點時,載玻片上面不加蓋玻片,除了載玻片上的水不會污染鏡頭外,還有一個原因最可能是____;A.了減少麻煩,方便操作B.為了擴大視野,便于觀察C.根毛本身有一定的厚度,加蓋玻片觀察容易碰到鏡頭(2)如圖為顯微鏡下觀察到的根尖各結構中的的部分細胞。實驗表明,具有大液泡的細胞吸水能力強。則從細胞形態(tài)、結構上看,下列具備較強吸水功能的細胞是____;(用字母表示)A.根冠細胞 B.根毛細胞 C.分生區(qū)細胞 D.伸長區(qū)細胞(3)有同學認為:將小麥幼苗放在土壤浸出液中培養(yǎng)時,浸出液的溶質(zhì)質(zhì)量分數(shù)越大,小一幼苗吸水現(xiàn)象越明顯。你是否贊同他的觀點,簡要說明理由。 。31.(本題8分,每小題2分)小杰為研究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質(zhì),做了一個小實驗,請你與他一同完成實驗。長、寬、高分別是10厘米、10厘米、5厘米的鐵塊和土壤,放入大燒杯中注水至浸沒為止,往鐵塊燒杯中加3個滿量筒和圖甲中的水,往土壤中加3個滿量筒和圖乙中的水。請回答:(1)有誤往裝鐵塊的燒杯中加入水的量為 ,往裝土壤的燒杯中加水的量為 。(2)同樣體積的鐵塊和土壤,為什么加入的水量不同? 。(3)土壤中空氣體積分數(shù)大約為 。(4)在適宜植物生長的土壤中,空氣占土壤的體積分數(shù)大約在15%~35%之間。土壤空氣對于植物的作用是 。32.(本題8分,每空2分)如圖為地球結構示意圖,請回答問題:(1)A、B、C代表的是地球內(nèi)部圈層,其中B 代表的名稱是 。(2)將代表各圈層的字母按照其厚度從大到小進行排序: 。(3)元旦期間,某校組織部分學生前往市內(nèi)研學基地開展研學游活動,右圖為該區(qū)域等高線地形圖。該研學基地有一處地形要特別小心,可能是圖中的 處;沿A和C兩條登山路線,比較省力的是 。21世紀教育網(wǎng)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ǎng)(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ǎng)(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教版科學七下 第四單元測試2 培優(yōu)(原卷版).doc 浙教版科學七下 第四單元測試2 培優(yōu)(解析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