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浙教版科學七下 第4章 我們生活的大地 單元測試1 培優(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浙教版科學七下 第4章 我們生活的大地 單元測試1 培優(含解析)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浙教版科學七下 第四單元測試1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請選出每小題中一個符合題意的選項,不選、多選、錯選均不給分)
1.2024年6月5日是第53個世界環境日,今年我國環境日主題是“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保護土壤是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環節,下列做法中不利于保護土壤的是(  )
A.焚燒廢棄垃圾 B.分類回收垃圾
C.積極植樹造林 D.合理使用農藥
【答案】A
【解析】垃圾焚燒即通過適當的熱分解、燃燒、熔融等反應,使垃圾經過高溫下的氧化進行減容,成為殘渣或者熔融固體物質的過程,可能導致止重金屬、有機類污染物等再次排入環境介質中。
【解答】A、焚燒廢棄垃圾,會產生大量空氣污染物,做法不利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選項正確。
B、分類回收垃圾,能節約資源、減少污染,做法利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故選項錯誤。
C、積極植樹造林,能吸收有害氣體和粉塵,做法利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故選項錯誤。
D、合理使用農藥 ,能減少環境污染,做法利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故選項錯誤。
故答案為:A。
2.(2024七上·濱江期末)下列地形中,形成的主要原因不同于另外三項的是 (  )
A.長江三角洲 B.海邊的怪石 C.喜馬拉雅山脈 D.沙漠石蘑菇
【答案】C
【解析】內力作用的能量是來自地球內部,表現為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和變質作用等,它使地表變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來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陽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現為對地表物質的風化、侵蝕、搬運和堆積等作用,它將高山削低,把低地填平,其結果往往使地表趨于平坦。
【解答】長江三角洲,屬于水流的作用,屬于外力作用;海岸邊的怪石,屬于水流的作用,屬于外力作用;喜馬拉雅山,屬于地殼運動,屬于內力作用;沙漠中的石蘑菇,屬于風力作用,屬于外力作用。故其形成的主要作用力不同于其他三者的是喜馬拉雅山。
故答案為:C。
3.民間有“筍有多大,竹有多粗”的說法,這是因為竹的莖中沒有(  )
A.韌皮部 B.形成層 C.木質部 D.髓
【答案】B
【解析】木質莖的結構由外向內依次為樹皮(包括表皮和韌皮部)、形成層、木質部和髓.表皮起保護作用.韌皮部包括篩管(運輸有機物)和韌皮纖維(有韌性).木質部包括導管(運輸水和無機鹽)和木纖維(堅硬).形成層的細胞能不斷地進行分裂,向外形成韌皮部,向內形成木質部.
【解答】竹子屬于草本植物,沒有像木本植物一樣發達的形成層,不能每年產生新的木質部細胞和韌皮部細胞,所以"筍有多大,竹有多粗"。
故選 B 。
4.地衣分泌的地衣酸可以侵蝕巖石,這對土壤的形成十分重要,地衣因此也被稱為“先鋒”植物。地衣對土壤形成的作用屬于(  )。
A.物理因素 B.化學因素 C.生物因素 D.理化因素
【答案】C
【解析】巖石風化指的是巖石在太陽輻射、大氣、水和生物作用下出現破碎、疏松及礦物成分次生變化的現象,導致上述現象的作用稱風化作用。
【解答】巖石在大氣、水、生物等長期聯合作用下發生變化的現象叫風化。在自然界中造成巖石風化的主要原因是大氣、氣溫、動植物和水等。生物風化作用是指生物活動對巖石的破壞作用,一方面引起巖石的機械破壞;另一方面植物根分泌出的有機酸,也可以使巖石分解破壞.此外,植物死亡分解可以形成腐殖酸,這種酸分解巖石的能力也很強。因此地衣分泌的地衣酸可以侵蝕巖石,植物的生長也會對巖石碎裂起一定的作用,這種作用屬于巖石風化中的生物因素。
故答案為:C。
5.(2024八下·嵊州期末)如圖所示,將過濾得到的土壤浸出液放入蒸發皿中,用酒精燈加熱蒸干水分,蒸發皿上會殘留下白色固體物質。這說明土壤中含有
A.無機鹽 B.水分 C.腐殖質 D.有機質
【答案】A
【解析】 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層疏松的物質,由礦物質、有機質、水分、空氣、微生物等組成。土壤礦物質是土壤的主要組成物質,包括原生礦物和次生礦物,占土壤固相重量的95%~98%。土壤有機質分為殘落物和腐殖質,占有機物質的70%-90%,是土壤的肥力來源。土壤水分和空氣占土壤體積的20%-30%,分別存在于土壤孔隙中,影響土壤的物理性質和生物活動;
【解答】無機鹽能夠與溶解在水中,所以將過濾得到的土壤浸出液放入蒸發皿中,用酒精燈加熱蒸干水分,蒸發皿上會殘留下白色固體物質。這說明土壤中含有無機鹽;
故答案為:A
6.花生俗稱“落花生”,是因為它開花受精后子房柄會迅速伸長并鉆入土中,然后子房在土中發育成莢果。因此,適于花生栽種并能提高產量的土壤類型應是(  )
A.黏土類土壤 B.砂土類土壤
C.壤土類土壤 D.以上三種都可以
【答案】B
【解析】砂土類土壤的特點是疏松,不易粘結,通氣、透水性能強;易干旱,有機物分解快,易流失;
【解答】花生俗稱“落花生”,是因為它開花受精后子房柄會迅速伸長并鉆入土中,然后子房在土中發育成莢果。 從題干中可以得出該泥土應該是疏松,不易粘結,通氣、透水性強,所以B符合;
故答案為:B.
7.如圖所示的植物的根系發達,推測該植物生存的環境是 (  )
A.干旱的荒漠 B.泥濘的沼澤 C.多水的農田 D.濕潤的森林
【答案】A
【解析】環境中影響生物生活的各種因素叫生態因素,分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溫度、水、空氣、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環境中影響某種生物個體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種和不同種的生物個體。
【解答】現在生存的每一種生物,都具有與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生理特征,生物必須適應環境才能生存。圖中植物根系的入土深度、擴展范圍比地上部分的主莖高度、擴展范圍大幾倍甚至幾十倍,是因為荒漠干旱缺水,根比地上部分長許多,可以吸收到荒漠深處的水分,適應干旱缺水的荒漠環境。
故答案為:A。
8.(2023七上·鹿城期末)下列有關地形變化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地形的變化是地球內部力量作用的結果
B.地形的變化只發生在陸地部分
C.來自地球內部的力量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
D.外力作用主要使地表變得高低起伏不平
【答案】C
【解析】 內力作用主要表現為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和變質作用,它使得地表變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能量來源于地球外部的太陽輻射能和重力能,主要作用要素有溫度、流水、風、海浪、冰川等,主要表現為風化作用、侵蝕作用、搬運作用、堆積作用、固結成巖、重力作用和化學作用,它使得地表趨于平坦。
地形的變化是內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地形變化有陸地部分,也有海洋地形的變化;風吹雨淋等來自地球外部的力量使地表趨于平坦;內力作用主要表現為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和變質作用,它使得地表變得高低起伏,C正確。
9.圖中虛線或字母表示地形部位(單位:m)。下列選項中,地形部位名稱排序與圖序相符的是(  )
A.①山脊 ②山谷 ③鞍部 ④山頂
B.①山谷 ②山谷 ③山頂 ④鞍部
C.①山谷 ②山脊 ③山頂 ④鞍部
D.①山脊 ②山脊 ③山頂 ④鞍部
【答案】B
【解析】 等高線重合處為峭壁;等高線像低處凸起是山脊;等高線想高出凸起為山谷。山頂是指刪的最高處,山的頂部;鞍部指的是地形當中兩山之間比較平緩的部位。
【解答】由圖形得:①是山谷,②是山谷,③是山頂,④是鞍部。
10.(2023七上·臨海期中)如圖是地球內部構造示意圖,下列選項正確的是(  )
A.從外到內可以大致分為地核、地幔、地殼三層
B.假如我們把地球的內部結構與雞蛋類比的話,那么雞蛋的蛋白相當于地球的地殼
C.A、B、C三個圈層中,軟流層位于C層中
D.巖石圈包括A所示圈層和B所示圈層的頂部
【答案】D
【解析】地球內部圈層分為地殼、地慢和地核,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層之間的兩個界面依次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其中地殼為最薄的一層,地殼平均厚度約17公里;地慢介于地殼與地核之間,又稱中間層,自地殼以下至2900公里深處;地慢以下大約5100公里處地震橫波不能通過稱為外核,5100一6371公里是內核;則地核的厚度超過3400公里,是地球內部圈層中最厚的一層。其中地殼和上地幔上部(軟流層以上)由堅硬的巖石組成,合稱巖石圈。
【解答】A、全球內部圈層按照從外到內可以大致分為地殼、地慢和地核三層,不符合題意。
B、假如我們把地球的內部結構與雞蛋類比的話,那么雞蛋的蛋白相當于地球的地幔,不符合題意。
C、圖中A是地殼,B是地慢,C是地核,軟流層位于B層中,不符合題意。
D、巖石圈包括地殼A和B地慢軟流層以上的部分,故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11.植物通過根系從土壤中吸收生長所需的各種無機鹽,不同的無機鹽對植物生長會起不同的作用。下列植株是由于缺乏氮出現相應癥狀的是(  )
A.莖稈粗壯葉片墨綠 B.植株矮小葉片發黃
C.植株暗綠帶紅 D.植株矮小葉片褐斑
【答案】B
【解析】植物的生長需要多種無機鹽,無機鹽對植物的生長發育起著重要的作用,這些無機鹽包括含氮、磷、鉀、鈣、鎂、硫、錳、鋅、鉬等的多種無機鹽,其中植物生活中最多無機鹽是含氮、磷、鉀的無機鹽。
植物生活中最多的無機鹽是含氮、磷、鉀的無機鹽。氮肥能促使植物的莖葉旺盛生長,缺氮時,植株弱小,葉片發黃;磷肥能夠促進花芽分化,提早開花結果,能使植物多開花多結果,促進幼苗根系生長和改善果實品質,缺磷時,幼芽和根系生長緩慢,植株矮小,葉色暗綠,無光澤,背面紫色;鉀能促進植株莖稈健壯,改善果實品質,增強植株抗寒能力,提高果實的糖分和維生素C的含量,有利有機物向植物儲存器官內轉運,缺鉀時,植物易倒伏,葉片脈間缺綠,且沿葉緣逐漸出現壞死組織,漸呈褐色。
【解答】氮肥能促使植物的莖葉旺盛生長,缺氮時,植株弱小,葉片發黃;
12.(2025八下·余姚開學考)海水稻是耐鹽堿水稻的形象化稱呼,是在海邊灘涂等鹽堿地生長的特殊水稻,不懼海水的短期浸泡(海邊灘涂是海水經過之地而非海水里)。大多數植物都不能在高鹽堿的海邊灘涂生長的主要原因是(  )
A.海邊灘涂水量過高 B.海邊沙土中溶液濃度過高
C.植物獲得光照強度不足 D.海邊灘涂無機鹽含量較低
【答案】B
【解析】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細胞外部溶液的濃度大于細胞內部濃度,是失水;細胞外部溶液的濃度小于細胞內部濃度,是吸水。吸水還是失水取決于細胞液濃度與周圍環境溶液的濃度大小。
【解答】高鹽堿的海邊灘涂環境中土壤溶液的濃度要大于大多數植物根毛細胞細胞液的濃度,從而會失水,無法正常的生長,B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13.如圖是果樹的一段枝條,長有大小相同的兩個果實,現對枝條兩個部位的樹皮進行環剝。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A.果實A能繼續長大,原因是運輸無機鹽的篩管未被切斷
B.果實B不能繼續長大,原因是切斷了運輸有機物的篩管
C.枝條上1、2、3、4四處中,會出現明顯腫脹的部位是2處
D.枝條上部的葉片會萎蔫,因為運輸水和無機鹽的導管被切斷
【答案】B
【解析】輸導水分和無機鹽的導管位于木質部中;輸導有機物的是篩管,位于韌皮部中。
水分和無機鹽被根尖吸收后,會進入根部導管。由于根和莖中的導管是相互連通的,最后,它們就能進入到莖中央的導管。實驗證明,水分和無機鹽在莖木質部的導管中能自下而上地向枝端運輸。
有機物在葉中形成后,在莖的樹皮(篩管)中由上而下地運輸著。
【解答】A、水和無機鹽通過木質部中的導管,從下到上運輸,故A錯誤;
B、有機物通過韌皮部中的篩管,從上到下運輸,果實B上部樹皮環剝,有機物無法運輸到B,果實不能繼續生長,故B正確;
C、有機物通過韌皮部中的篩管,從上到下運輸,果實B上部樹皮環剝,有機物無法繼續向下運輸,在1處積累形成樹瘤,故C錯誤;
D、水和無機鹽通過木質部中的導管,從下到上運輸,環剝樹皮不影響水和無機鹽的運輸,故D錯誤;
故答案為:B。
14.(2024八下·杭州期末)亞運籌備期間,杭州市在城市園林綠化中,為了樹木生長更健康,園林工人時常會給樹打針輸液,下列相關說法不正確的是(  )
A.施肥“掛吊瓶”的針頭應插入到樹莖的輸導組織中
B.為了讓植物吸收更多的營養,可以注射高濃度的營養液
C.給新移栽樹樹干補水可以保持樹干的水分,能促進根系萌發新根
D.如果植株矮小,葉片上有許多褐斑,可以在藥水中添加含鉀元素的藥劑
【答案】B
【解析】木本植物莖的結構:
樹皮,靠近樹皮的外側,具有保護作用,內層為韌皮部里面有篩管可以運輸有機物。
形成層,細胞具有分裂能力,向外分裂產生韌皮部,向內分裂產生木質部。
木質部,內有導管可以運輸水分和無機鹽,里面有木纖維,對莖有很強的支持作用。
髓,由薄壁細胞組成,具有儲存營養的作用。
【解答】樹干從里往外由樹髓、木質部、形成層、韌皮部、保護層死細胞組成。這幾部分構造中,木質部中的導管承擔了向上傳導水分和無機鹽的功能,并且所傳導的無機鹽濃度可以很高。給植物打針輸液就是在枝干上用針由上向下刺45度的斜孔至木質部,提供植物生長需要的水和無機鹽,因此在大樹移栽、弱樹復壯、古樹名木復壯、樹木急救等方面均采用此方法進行注射低濃度的營養液。
故答案為:B。
15.(2024七上·臨平期末)如圖為某地等高線地形圖,根據該圖,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A.E處的地形為鞍部
B.D點在C點的正東方向
C.圖上測得CD的長度為3厘米,則實地距離是150米
D.分別從A點和B點出發,沿虛線登上山頂C,坡度較緩的路線是BC
【答案】A
【解析】在等高線地形圖上,地形部位有山頂、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可根據等高線排列規律來判斷各種地形部位:可依據等高線疏密和坡度陡緩的關系,判斷坡度的陡緩,等高線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線稀疏表示坡緩;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用指向標指示方向,指向標箭頭的指向一般為北方;比例尺是圖上距離比實地距離縮小的程度,可利用比例尺計算實地距離。
【解答】A、圖中E點位于兩山頂之間相對低洼的部位為鞍部,A正確;
B、依據指向標判定方向,D點在C點的東北方向,B錯誤;
C、圖示比例尺為1:50000,若在圖上測得CD的長度為3厘米,則實地距離是1500米,C錯誤;
D /依據等高線疏密和坡度陡緩的關系,分別從A點和B點出發,沿虛線登上山頂C,坡度較緩的路線是AC,D錯誤。
故答案為:A。
二、填空題(本題共7小題20空,每空2分,共40分)
16.在與水平面成15°角的傾斜木板上,分別鋪上5cm厚的有草皮土壤和無草皮土壤,用灑水壺取等量的水以同樣的方式淋澆,如圖所示。
(1) 實驗表明:裸地的水土流失情況更為嚴重,可知   對土壤有保護作用。
(2)請你提出一條防治黃河上游水土流失的措施:   。
【答案】(1)草皮(2)植樹造林、退耕還林等
【解析】此題考查的是研究植被對土壤的保護作用,可以從植被防風固沙、防止水土流失、土壤保護
的措施方面來切入分析。
【解答】(1)同樣的傾斜角度,用等量的水和同樣的方式淋澆,裸地比有草皮的土壤水土流失嚴重,說明草皮對土壤有保護作用。
(2)黃河上游水土流失嚴重,主要原因是黃土高原植被稀少。因此,治理黃河上游的水土流失問題可以采取植樹造林、退耕還林等措施。
17.(2024七下·義烏期末)2024年6月2日,嫦娥六號執行月背采樣任務,將帶回月壤進行科學研究。
(1)地球土壤中除了生物外,還有空氣、水、無機鹽和   等成分;
(2)科學家設想:假如環境條件成熟,要使月球在自然條件下形成類似于地球土壤的月壤,可能經過的階段如下,按順序可排列為②④⑥   ;
①形成原始月壤,積累有機質和養分 ②巖石風化 ③高等植物生長
④形成礦物顆粒,釋放礦物成分 ⑤腐殖質不斷積累、成熟月壤形成 ⑥低等植物生長
(3)科學家將月壤真空解壓后保存于氮氣中。這主要是因為氮氣____。
A.無色無味 B.化學性質不活潑
C.空氣中含量最多 D.沸點較低
【答案】(1)腐殖質/有機物
(2)①③⑤
(3)B
【解析】(1)根據地球土壤的組成的知識解答;
(2)根據月球土壤的形成過程分析;
(3)根據氮氣的化學性質判斷。
【解答】(1)地球土壤中除了生物外,還有空氣、水、無機鹽和腐殖質(有機物)等成分;
(2) 由分析可知要使月球在自然條件下形成類似于地球土壤的月壤,可能需要經過:②巖石風化,④形成礦物顆粒,釋放礦物成分,⑥低等植物著生,①形成原始月壤,積累有機質和養分,③高等植物生長,⑤腐殖質不斷積累、成熟月壤形成。
則正確順序為②④⑥①③⑤。
(3) 科學家將月壤真空解壓后保存于氮氣中。這主要是因為氮氣化學性質不活潑,可以保證月壤不會發生改變,故選B。
18.(2024八下·臨海期末)“藍色妖姬”是一種人工染色而成的花卉,等白玫瑰快到花期時,用藍色染料澆灌花卉,讓花吸水的同時,將色劑吸入開出藍色花朵(如圖甲)。小科為了研究染料是通過哪里將花染色的。他將三支白玫瑰枝條放入裝有稀釋的藍墨水的燒杯中,并置于陽光下照射。
(1)待枝條基部顏色有變化后,取出枝條洗凈,橫切枝條進行觀察,發現莖橫切面上只有圖乙中的B部分成藍色,則B是莖中的哪個部位   。該部位中運輸水分的結構是   。
(2)對枝條進行縱切,用放大鏡觀察莖的縱切面,發現藍色的部位從基部到頂部越來越淡,據此推測染料隨著水分在莖內部的運輸方向為   。
【答案】(1)木質部;導管 (2)自下而上
【解析】木質部是樹干的主要組成部分,木質部由導管、管胞、木纖維和木薄壁組織細胞以及木射線組成。
【解答】(1)莖橫切面上變成藍色的是靠近中間部位,可以看到染成藍色的部分是木質部,因為木質部中有導管。導管的主要功能是自下而上運輸水和無機鹽。
(2)正是因為木質部中含有導管是自下而上輸送水分和無機鹽的管道,用放大鏡觀察莖的縱切面,藍色的部位是木質部從基部到頂部的變化是越來越淡,造成此現象的原因是水分和無機鹽通過導管自下而上輸送。
19.(2024八下·嵊州期末)如圖是用小麥苗來驗證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的實驗和小麥苗的根尖結構示意圖。
(1)根據圖A到圖B的麥苗長勢判斷,甲試管中盛的是   (選填“土壤浸出液”或“蒸餾水”)。
(2)小麥根尖結構中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是   (選填數字序號),該部位的表皮細胞向外突起,可以擴大根的   。
【答案】(1)土壤浸出液
(2)①;吸收面積
【解析】一般植株的根尖從根頂端向后依次可分為根冠、分生區、伸長區和根毛區四個部分。
【解答】(1) 根據圖A到圖B的麥苗長勢判斷,甲試管中的植物長得越來越好,說明盛的是土壤浸出液,因為土壤浸出液中有無機鹽,可以促進植物的生長;
(2) 小麥根尖結構中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是①根毛區(選填數字序號),該部位的表皮細胞向外突起,可以擴大根的吸收面積;
故答案為:(1) 土壤浸出液 (2)①;吸收面積
20.(2024八下·嵊州期末)同學們學習了“植物的莖與物質的運輸”一節內容后,進行如下實驗活動。
(1)將一根楊樹的枝條插入稀釋的紅墨水中(圖一),放在陽光下。觀察到葉脈發紅時,將枝條的莖進行橫切和縱切,能看到被染紅的是圖二中的   (填數字序號),此部位中的   屬于輸導組織,具有向上運輸水和無機鹽的功能。
(2)將楊樹的枝條環割去一圈樹皮(圖三),一段時間后,會在環割處的   形成枝瘤(選填“上方”或“下方”)。
【答案】(1)⑤;導管(2)上方
【解析】①外樹皮,②韌皮部;③樹皮;④形成層;⑤木質部;⑥髓;木質部中有導管,導管負責自下而上的運輸水分和無機鹽;韌皮部中有篩管,篩管負責自上而下的運輸有機物;
【解答】(1) 將一根楊樹的枝條插入稀釋的紅墨水中(圖一),放在陽光下。觀察到葉脈發紅時,將枝條的莖進行橫切和縱切,能看到被染紅的是圖二中的 ⑤木質部;因為木質部中有導管,導管屬于輸導組織,具有向上運輸水和無機鹽的功能。
(2) 將楊樹的枝條環割去一圈樹皮(圖三),一段時間后,會在環割處的上方形成枝瘤,因為枝瘤中的只要物質是有機物,有機物是植物葉光合作用制造的,運輸的方向是自上而下;
故答案為:(1)⑤ ;導管(2)上方
21.(2022八下·南潯期末)氮是空氣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也是構成生物體的必要元素之一。但是空氣中游離態的氮不能直接被大多數生物所利用,必須經過變化,并與其他成分形成化合物(如氨或銨鹽等) ,才能被植物利用。
(1)植物通過根從土壤中吸收水和無機鹽,吸收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   區;
(2)一株綠色植物的幼苗(如小麥)在生長過程中缺氮,其最可能出現的癥狀是 。
A.莖秤細小易倒伏,葉有褐斑 B.生長矮小,葉色發黃
C.生長緩慢,葉色暗綠帶紅 D.只開花不結果
(3)空氣中的N2轉化為NH3的過程中,N元素的化合價由0價轉變為   價。
【答案】(1)根毛 (2)B (3)-3
【解析】(1)根尖是指從根的頂端到生有根毛的一段。它的結構從頂端依次是根冠、分生區、伸長區、成熟區。成熟區也叫根毛區,是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
(2)肥作用是促使作物的莖,葉生長茂盛,葉色濃綠;含磷的無機鹽可以促進幼苗的發育和花的開放,使果實、種子提早成熟;含鉀的無機鹽使植物莖稈健壯,促進淀粉的形成與運輸。
(3)根據化學價代數和為零計算。
【解答】(1)植物通過根從土壤中吸收水和無機鹽,吸收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根毛區;
(2)一株綠色植物的幼苗(如小麥)在生長過程中缺氮,其最可能出現的癥狀是:生長矮小,葉色發黃。
(3)空氣中的N2轉化為NH3的過程中,H的化合價為+1價,則N的化合價為-3價。故N元素的化合價由0價轉變為-3價。
22.(2024七上·西湖期末)“山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讀懂等高線地形圖不僅有利于我們選擇爬山路線,也能幫助我們在面臨危險時做出正確的判斷。

(1)圖中字母A所在的地形部位是   。
(2)小柯認為,從圖中甲、乙兩地爬到大青山頂,   地比較容易。
(3)若圖中虛線處發生泥石流時,有人位于圖中O點,則合理的逃生路線為   (填序號)。
【答案】(1)山脊
(2)甲
(3)②
【解析】在等高線地形圖上,地形部位有山頂、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可根據等高線排列規律來判斷各種地形部位;可依據等高線疏密和坡度陡緩的關系,判斷坡度的陡緩,等高線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線稀疏表示坡緩;泥石流一般發生在山谷地帶,泥石流發生時,應向與泥石流垂直的方向逃生。
【解答】(1)依據位置,圖中字母A所在的地形名稱是山脊(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為山脊)。
(2)依據等高線疏密和坡度陡緩的關系,可判定,從甲、乙兩地爬到大青山頂,甲地比較容易,原因在于甲線路等高線稀疏、坡緩。
(3)在山區,躲避泥石流的正確路線是沿著與泥石流流動的方向相垂直的山坡上跑。若泥石流發生時有人位于圖中O點,合理的逃生路線為②路線。
三、實驗探究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空2分,共40分)
23.(2024八下·武義期末)為了探究植物的生長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進行了如下的實驗:選取相同的花盆和同樣的植物,按下表給定的條件進行(+號的個數代表澆水量的多少或光照時間的長短或施同種肥料的多少).
號碼 選用的土壤 澆水量 光照時間 施肥量
1 壤土 +++ ++++ +++
2 粘土 +++ ++++ +++
3 壤土 +++ ++++ ++
4 粘土 +++ ++ ++
5 壤土   ++++ +++
(1)對比1、2號盆中的植物的生長情況,研究的應是   對植物生長會造成什么影響;
(2)為了研究施肥多少對植物生長的影響,應對   盆植物生長情況作比較;
(3)比較2號和4號植物的生長情況,能不能得出比較科學的結論?為什么?   
【答案】(1)不同的土壤對植物生長會造成什么影響
(2)3號 5號
(3)不能; 因為光照時間與施肥量都不同,無法比較得出結論。
【解析】 植物的生長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本題從土壤種類、澆水量、光照時間長短等方面進行了探究實驗的設計,設計實驗方案時注意控制單一變量。
(1)分析1號2號花盆,光照時間和澆水量相同,唯一的變量是土壤種類不同,所以若要比較研究1、2號盆植物的生長情況,我們可以將課題定名為:不同的土壤對植物生長會造成什么影響。
(2)要研究不同施肥量對植物生長的影響,唯一的變量是施肥量,其它的土壤的種類、光照時間都應該相同,符合條件的是3號和5號。
(3)2號和4號的變量有2個,光照時間與施肥量都不同,結果的影響無法知道到底是由于哪個變量引起的。
24.在《植物的養護》拓展課上,某同學發現,給種植在不同土壤上的植物澆水,滲出的水量是不同的。同學們通過分析后,決定開展不同種類土壤保水能力強弱的探究活動,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并進行了如下研究:
(1)【原理】土壤的保水性能越好,相同情況下,流失的水分就越   。
(2)【器材】錐形瓶、漏斗、紗布、壤土、砂土、量筒等。
【方案】實驗中,在兩個漏斗中應放入不同種類的土壤,除了澆水量相同外,還要控制相同的量是   。
(3)若通過實驗得出壤土的保水性能好的結論,那么觀察到的實驗現象是   。
(4)實驗時,有同學認為通過比較不同小組錐形瓶中水體積的多少,也能判斷不同小組間所選用土壤的保水能力,你認為這種方法是否一定可行    (填“是”或“否”)。
【答案】(1)少
(2)土壤的質量、體積、干濕度等
(3)甲瓶中滲出水量少于乙瓶
(4)否
【解析】按土壤質地,土壤一般分為三大類:砂質土、黏質土、壤土三類。砂質土的性質:含沙量多,顆粒粗糙,滲水速度快,保水性能差,通氣性能好。黏質土的性質:含沙量少,顆粒細膩,滲水速度慢,保水性能好,通氣性能差。壤土的性質:含沙量一般,顆粒一般,滲水速度一般,保水性能一般,通風性能一般。地球陸地表面土壤種類的分異和組合。與自然地理條件的綜合變化密切相關。
【解答】(1) 土壤的保水性能越好,相同情況下,流失的水分就越少;
(2)【方案】實驗中,在兩個漏斗中應放入不同種類的土壤,除了澆水量相同外,還要控制相同的量是土壤的質量、體積、干濕度等相同;
(3) 若通過實驗得出壤土的保水性能好的結論,那么觀察到的實驗現象是甲瓶中滲出水量少于乙瓶;
(4)否,因為不同的小組之間的澆水量的多少,土壤的質量,體積,干濕度等因素不一定相同所以這種方法不可行。
故答案為:(1)少(2) 土壤的質量、體積、干濕度等 (3) 甲瓶中滲出水量少于乙瓶 (4)否
25.(2024八下·武義期末)小科爬山時在山谷陰濕處找到很多腎蕨和鳳尾蘚,發現他們都有根莖葉的結構但卻分屬蕨類植物和苔蘚植物,這使他很疑惑.于是它帶回一些樣本和同學一起探究.
【提出問題】鳳尾蘚是苔蘚植物怎么也有根?
【建立假設】鳳尾蘚的根是假根;
(1)【獲取事實與證據】
小科認為真根除了固定植株外還有   的功能,假如鳳尾薛的根是假根,將其切除應該不會影響它的生存.于是他和同學將腎蕨和鳳尾蘚都分成兩組,對照組不做處理,實驗組都切除根部.兩組都固定在疏松多孔的巖石上,定時澆水和植物營養液.
(2)多日后發現腎蕨對照組存活而實驗組死亡,鳳尾蘚   (填實驗預期結果).
(3)【得出結論】鳳尾蘚的根是假根;
【討論與交流】有同學提出質疑:該實驗結論不嚴謹,他發現切除根部的鳳尾蘚又長出新根,可能是新長出的根承擔了根的功能.
【重新設計研究方案】小科和同學們查閱文獻后認為,根是由多種組織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器官,可以用顯微鏡觀察鳳尾蘚的根是否有根的結構來鑒定.
【新的研究和證據】
經過對鳳尾蘚根部切片的顯微觀察,發現它的結構非常簡單,完全找不到正常根尖的基本結構,比如沒有發現在根尖最頂端具有保護功能的組織   (填根尖結構);
(4)也沒有發現正常根毛區中應該有的運輸水和無機鹽的   (填某輸導組織).
【再次得出結論】鳳尾蘚的根是假根.
【答案】(1)吸收水分和無機鹽
(2)對照組存活,實驗組也存活
(3)根冠
(4)導管
【解析】1、苔蘚植物主要特征:①一般具有莖和葉,莖中無導管,葉中無葉脈,所以無輸導組織;②沒有真正的根,只有短而細的假根.起固著作用,所以植株通常矮小;③葉只有一層細胞,含有葉綠體,能進行光合作用,也能吸收水分和無機鹽;④受精過程離不開水。
2、根尖是指從根的頂端到生有根毛的一段。它的結構從頂端依次是根冠、分生區、伸長區、成熟區。
3、導管是由一種死亡了的,只有細胞壁的細胞構成的,而且上下兩個細胞是貫通的。它位于維管束的木質部內,它的功能是把從根部吸收的水和無機鹽輸送到全身各器官,運輸方向自下而上。
【解答】(1)真根的功能通常包括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無機鹽,以及儲存養分。因此小科認為真根除了固定植株外還有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功能。
(2)預期結果是,如果鳳尾蘚的根是假根,切除它們不應該影響植物的生存,因為假根不負責吸收水分和養分。因此多日后發現腎蕨對照組存活而實驗組死亡,鳳尾蘚對照組存活,實驗組也存活。
(3)根冠是覆蓋在根尖上的保護組織,有助于保護分生組織和根尖。經過對鳳尾蘚根部切片的顯微觀察,發現它的結構非常簡單,完全找不到正常根尖的基本結構,比如沒有發現在根尖最頂端具有保護功能的組織根冠。
(4)輸導組織包括導管和篩管,負責在植物體內運輸水分、無機鹽和有機物質。因此也沒有發現正常根毛區中應該有的運輸水和無機鹽的導管。
26.(2021八下·拱墅期末)為了探究植物體內水分的運輸速率和葉面積的關系,小樂設計了如下實驗:
①取兩支樹齡相同、生長狀況相似的同種植物枝條,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把枝條放入盛有紅色染液的燒杯中;
③1小時后,把枝條洗凈,并在兩支枝條的等高位置切出相應的切片(橫切面中出現紅色染液部分表明有水分經過)。
(1)將實驗步驟①補充完整   。
(2)本實驗可通過比較   ,判斷植物體內水分的運輸速率。
(3)從實驗結果可知,植物運輸水分的速率和葉面積大小的關系是:   。
(4)根據實驗結論,在移栽植物時,為了減少水分的散失,應該采取的措施是   。
【答案】(1)分別留下6片和3片葉片
(2)莖中紅色染液上升的長度
(3)植物葉面積越大,運輸水分的速率越大
(4)剪去部分枝葉(葉片)
【解析】本題通過實驗探究植物體內水分的運輸速率和葉面積的關系。
(1)實驗步驟①補充完整分別留下6片和3片葉片。
(2)導管的功能是把從根部吸收的水和無機鹽輸送到全身各器官,運輸方向自下而上,而導管會變紅,因此本實驗可通過比較莖中紅色染液上升的長度,判斷植物體內水分的運輸速率。
(3)通過觀察圖片的實驗結果,可以得出結論:植物葉面積越大,運輸水分的速率越大。
(4)由于導管可以運輸水分,導管變紅,剪去部分枝葉能夠減少水分的散失。
27.(2024七上·衢江期末)科學課上同學們開展了“制作爛柯山等高線地形圖”的項目化學習活動,活動包括山體模型制作、等高線地形圖繪制和評價交流等環節。
【觀察】制作山體模型前,先利用衛星云圖觀察爛柯山山體輪廓并確定其主峰的海拔高度為164米。
(1)【制作】某同學按圖甲流程,初步制作出山體模型,并在山體上畫出了所有等高線。他在畫線時,所墊每塊橡皮的高度一致,是為了   。
(2)若要把山體模型上的等高線按原來的位置描繪到白紙上,形成圖乙所示的等高線地形圖,具體的操作是   。
(3)依據同學描繪的等高線地形圖(圖乙),若要登上頂峰,你會選擇從A、B哪一側登山,請說明理由。   
(4)【評價】評價量規既是作品制作過程的指引,又是作品等級評定的依據。下表為某小組制定的量規,請將表中“_?_”處內容補充完整。
等高線地形圖評價量規
評價指標 作品等級
優秀 合格 待改進
材料與匹配 材料環保易得,制作的山體模型輪廓易調整與實際輪廓匹配度高 材料環保易得,制作的山體模型輪廓不易調整與實際輪廓存在較大差異 材料不環保,山體模型輪廓無法調整與實際輪廓存在較大差異
作圖與標注 曲線封閉,海拔標示正確,比例尺清晰明確 曲線封閉,    曲線未封閉,缺少海拔標示和比例尺
(5)【改進】根據量規中“材料與匹配”評價指標,有同學認為用土豆制作的山體模型很難修整,與實際輪廓存在較大差異,只能評為“合格”。為了使“材料與匹配”評價指標達到“優秀”水平,請將表中“?”處內容補充完整。
所選材料 選擇理由
橡皮泥    
【答案】(1)保證等高距相同
(2)【應用】將山體模型沿等高線切開,從底層依次向上,將切開的部分垂直投影到紙上,將投影的曲線畫成平滑的曲線即可。
(3)B,B坡等高線較疏,坡度較緩,容易攀登。
(4)比例尺不明確或沒有標示海拔高度
(5)容易修改造型
【解析】(1)為了保證等高距的高度相同,在畫線時,所墊每塊橡皮的高度一致。
(2)等高線地形圖可以看作是模型的俯視圖。
(3)B等高線較稀疏,說明坡度較緩,更易攀登。
(4)根據表中信息填寫即可,例如 比例尺不明確等。
(5)優秀需要材料易得,所以選擇橡皮泥來制作。
【解答】(1)他在畫線時,所墊每塊橡皮的高度一致,是為了保證等高距的高度相同。
(2)若要把山體模型上的等高線按原來的位置描繪到白紙上,形成圖乙所示的等高線地形圖,步驟:首先將山體模型沿等高線切開,從底層依次向上;其次,將切開的部分垂直投影到紙上;再次,將投影的曲線畫成平滑的曲線即可。
(3)從B攀登更容易,原因:B坡的等高線稀疏,坡度較緩,容易攀登,而A坡等高線稠密,坡度較陡,難以攀登。
(4)優秀的等高線模型曲線封閉,海拔標示正確,比例尺清晰明確;而合格的等高線模型曲線封閉,比例尺不明確或海拔沒有標示。
(5)為了使“材料與匹配”評價指標達到“優秀”水平所選材料應用橡皮泥,理由:橡皮泥容易修改造型,能根據需求做出不同的模型。
(1)他在畫線時,所墊每塊橡皮的高度一致,是為了保證等高距的高度相同。
(2)若要把山體模型上的等高線按原來的位置描繪到白紙上,形成圖乙所示的等高線地形圖,步驟:首先將山體模型沿等高線切開,從底層依次向上;其次,將切開的部分垂直投影到紙上;再次,將投影的曲線畫成平滑的曲線即可。
(3)從B攀登更容易,原因:B坡的等高線稀疏,坡度較緩,容易攀登,而A坡等高線稠密,坡度較陡,難以攀登。
(4)優秀的等高線模型曲線封閉,海拔標示正確,比例尺清晰明確;而合格的等高線模型曲線封閉,比例尺不明確或海拔沒有標示。
(5)為了使“材料與匹配”評價指標達到“優秀”水平所選材料應用橡皮泥,理由:橡皮泥容易修改造型,能根據需求做出不同的模型。
四、解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共35分)
28.(本題6分,每空2分)某市生活垃圾的無害化處理和利用相對滯后,與生態示范區的建設不相適應。為此,某校科學興趣小組的成員對市區生活垃圾的成分做了調查,結果如圖甲所示。取市垃圾填埋場不同深度的垃圾樣品,測定鉻(Cr)、鉛(Pb)、砷(As)等有害元素的含量,得到數據如圖乙所示。
(1)從圖中可以看出該生活垃圾的成分以   為主。
(2)下列對垃圾填埋場中有害元素含量的描述正確的是 (  )
A.這些垃圾因含有有害元素而毫無價值
B.有害元素的含量隨著垃圾堆放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C.各種有害元素在0~30厘米層含量都低于30~60 厘米層含量
(3)請你根據上述信息對該城市垃圾處理提出合理的建議和設想:   。
【答案】(1)A有機物
(2)C
(3)垃圾分類回收等
【解析】垃圾無害化處理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衛生填埋、封閉式焚燒、堆肥法、分類回收,露天焚燒垃圾向大氣排放的有害污染物至少有20多種,對環境和人體健康都非常有害。
【解答】(1)根據調查結果圖可以看出生活垃圾的成分以A有機物為主,占總量的54.0%;
(2)A、這些垃圾因含有有害元素可以回收,重新利用,說法錯誤;B、由圖示可知有害元素含量并不是隨著垃圾堆放深度增加而增大,說法錯誤;C、各種有害元素在0~30cm層含量低于30~60cm層含量,說法正確;
故答案為:C。
(3)根據上述信息對我市城市垃圾處理提出合理的建議或設想有:分類收集;分類回收;制成肥料;制沼氣;垃圾發電;回收廢電池;不亂扔垃圾;加強科研,提高垃圾的利用效率。
29.(本題6分,每空2分)(2023八下·義烏期中)學生興趣小組為了研究外界溶液濃度對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影響,設計了如下探究實驗;取兩個大小相同的蘿卜,各從頂端向下挖一個大小一樣的洞。在A蘿卜洞內裝上濃鹽水,在B蘿卜洞內裝上等量的清水,過一段時間后,觀察蘿卜洞內液面升降的變化(如圖一)。
(1)過了12小時后觀察發現:A蘿卜洞里的水變多,蘿卜變軟;B蘿卜洞里的水則變少,蘿卜變硬,那么,此時B蘿卜細胞發生了如圖二中   (填序號)所示的變化。
(2)得出結論:當外界溶液的濃度   (選填“大于”或“小于”)蘿卜細胞液濃度時,細胞吸水;反之則細胞失水。
(3)根據以上實驗結論,我們可以解釋農業生產中一次施肥過多,會造成水稻的“燒苗”現象,這是因為 。
A.土壤溶液濃度過大,根細胞失水 B.土壤溫度太高
C.水分太多,根無法呼吸 D.土壤缺乏足夠的營養
【答案】(1)① (2)大于 (3)A
【解析】當細胞液的濃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濃度時,細胞就會失水,細胞液中的水分就會進入到溶液中,反之細胞會吸水,外界的水分會進入到細胞的液泡中
【解答】(1)B蘿卜洞里的水變少了,說明B蘿卜吸水了,因此液泡的體積會變大。
(2)濃鹽水的濃度比細胞液的濃度要大,A蘿卜洞里的水變,說明A蘿卜失水,清水的濃度比細胞液濃度小,B蘿卜洞里的水則變少,說明B蘿卜吸水了,得出結論:當外界溶液的濃度大于蘿卜細胞液濃度時,細胞吸水;反之則細胞失水。
(3)施肥過多,肥料溶解在土壤中的水中,使得土壤中的溶液濃度比植物根細胞細胞液濃度高,導致根細胞失水。
故答案為(1)① (2)大于 (3)A
30.(本題7分,每空1分)讀地球內部結構示意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A、B、C所示意的地球內部圈層:A   、B   、C   。
(2)各圈層厚度按照從小到大的排列順序為   。
(3)巖漿的發源地軟流層位于字母   所示圈層頂部。
(4)巖石圈包括字母   所示圈層和字母   所示圈層頂部。
【答案】(1)地殼;地幔;地核
(2)ABC
(3)B
(4)A;B
【解析】地表以下為地球的內部圈層,包括地殼、地幔和地核;地表以上為地球外部圈層,包括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巖石圈是地球上部相對于軟流圈而言的堅硬的巖石圈層,由地殼和上地幔頂部組成。巖石圈下面是軟流圈。巖石圈可分為6大板塊:歐亞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南極洲板塊 。
【解答】(1)A、B、C所示意的地球內部圈層:A地殼、B地幔、C地核。
(2)各圈層厚度按照從小到大的排列順序為ABC。
(3)巖漿的發源地軟流層位于字母B地幔所示圈層頂部。
(4)巖石圈包括字母A所示圈層和字母B所示圈層頂部。
故答案為:(1)地殼;地幔;地核(2)ABC(3)B(4)A;B
31.(本題8分,每空2分)如圖甲是植物根尖結構示意圖,請據圖回答。
(1)圖甲中標號②所示部位叫   。
(2)圖乙是“水在植物體內的運輸路徑”圖解,其中A所示的是   (填結構名稱),B 的主要功能是   ,
(3)圖乙中水和無機鹽在植物體中運輸的基本路徑是   (選填序號)。
A.葉中篩管→莖中篩管→根中篩管 B.根中篩管→莖中篩管→葉中篩管
C.根中導管→莖中導管→葉中導管 D.葉中等管→莖中導管→根中導管
【答案】分生區;根毛區;運輸水分與無機鹽;C
【解析】1、根尖是指從根的頂端到生有根毛的一段。它的結構從頂端依次是①根冠、②分生區、③伸長區、④成熟區。
2、植物的根毛:成熟區的表皮細胞向外突起形成根毛,根毛數量眾多,大大增加了根與土壤的接觸面積,有利于根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無機鹽。
3、植物的導管和篩管:
導管:存在于植物的木質部,由許多長形、管狀的細胞組成,上下細胞間的細胞壁已經消失,形成了一根中空的管道,主要功能是運輸水分和無機鹽,運輸方向是自下而上。
篩管:存在于植物的韌皮部,由活細胞組成,細胞上下連接的橫壁上有許多小孔,叫做篩孔,主要功能是運輸有機物,運輸方向是自上而下。
4、水和無機鹽在植物體內的運輸路徑:植物通過根毛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然后進入根中的導管,再通過莖中的導管運輸到葉、花、果實等器官,即運輸路徑為根中導管→莖中導管→葉中導管。
【解答】(1)②分生區被根冠包圍著,屬于分生組織,具有很強的分裂能力,能夠不斷分裂產生新細胞。③伸長區在分生區上部,細胞逐漸停止分裂,開始迅速伸長,是根伸長最快的地方。
(2)成熟區也叫根毛區,在伸長區的上部,細胞停止伸長,并且開始分化,表皮一部分向外突起形成根毛,是根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圖乙是“水在植物體內的運輸路徑”圖解,其中A所示的是根毛區。B是導管,主要功能是運輸水分與無機鹽。
(3)導管是植物體內把根部吸收的水和無機鹽由下而上輸送到植株身體各處的管狀結構。導管是為一串管狀死細胞所組成,只有細胞壁的細胞構成的,而且上下兩個細胞是貫通的;當根毛細胞從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和無機鹽通過一定方式進入根部的導管,然后植物就通過根、莖、葉中的導管把水分和無機鹽運輸到植物體的全身,即水和無機鹽在植物體中運輸的基本路徑是:根中導管→莖中導管→葉中導管。故答案為:C。
32.(本題8分,1-2每空2分,第三小題2分)圖①、②是三個地區的等高線地形圖。
(1)圖①中甲乙兩地相對高度為   米。圖①中甲乙的坡度比圖②中丙丁的坡度   。(填“陡峭”“平緩”或“相同”)
(2)圖②中丙丁的實地距離比圖①中甲乙   。(填“大”“小”或“相同”)
(3)某山區水資源豐富,為了發展當地經濟,要從圖上所示A、B、C、D四地中選擇一地修建水電站。請你運用所學的等高線地形圖知識,選擇一個最適合建造大壩的地點,并說明理由。
【答案】(1)200;平緩 (2)小 (3)選C點,由于C點兩側都是山脊,此處可以建大壩省工,山谷內空間大,有利于蓄水,匯集了山谷內所有的水流,水資源豐富
【解析】(1)比例尺是圖上距離比實地距離縮小的程度。在圖幅相同的條件下,比例尺的大小與范圍的大小以及內容詳略的關系是:比例尺大的,表示的范圍小,內容詳細,比例尺小的,表示的范圍大,內容簡略。
(2)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高四周低,為山頂;兩山頂之間相對低洼的部位,為鞍部;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低四周高,為盆地;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為山脊;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為山谷;幾條海拔高度不同的等高線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線稀疏,坡度平緩;等高線密集,坡度較陡。
(3)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高四周低則為山頂;兩山頂之間相對低洼的部位為鞍部;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低四周高則為盆地;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為山脊;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為山谷,等高線重合的地方為陡崖。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等高線越稀疏,表示的坡度越緩。
【解答】讀圖可知,(1)圖①中甲地海拔高度為200米,乙地海拔高度為0米,兩地的相對高度為200米-0米=200米。圖①中的比例尺比圖2中的比例尺小,小比例尺比大比例尺相同等高距之間的實際距離長,因此圖1中甲乙的坡度比圖②中丙丁的坡度平緩。
(2)圖②中的比例尺比圖①中的比例尺大,比例尺越大,相同等高距之間的實際距離短,因此圖②中丙丁的實地距離比圖①中甲乙的小實際距離短。
(3)【解析】選C點,由于C點兩側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出,都是山脊,此處可以建大壩省工,山谷內空間大,有利于蓄水,匯集了山谷內所有的水流,水資源豐富。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浙教版科學七下 第四單元測試1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請選出每小題中一個符合題意的選項,不選、多選、錯選均不給分)
1.2024年6月5日是第53個世界環境日,今年我國環境日主題是“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保護土壤是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環節,下列做法中不利于保護土壤的是(  )
A.焚燒廢棄垃圾 B.分類回收垃圾
C.積極植樹造林 D.合理使用農藥
2.(2024七上·濱江期末)下列地形中,形成的主要原因不同于另外三項的是 (  )
A.長江三角洲 B.海邊的怪石 C.喜馬拉雅山脈 D.沙漠石蘑菇
3.民間有“筍有多大,竹有多粗”的說法,這是因為竹的莖中沒有(  )
A.韌皮部 B.形成層 C.木質部 D.髓
4.地衣分泌的地衣酸可以侵蝕巖石,這對土壤的形成十分重要,地衣因此也被稱為“先鋒”植物。地衣對土壤形成的作用屬于(  )。
A.物理因素 B.化學因素 C.生物因素 D.理化因素
5.(2024八下·嵊州期末)如圖所示,將過濾得到的土壤浸出液放入蒸發皿中,用酒精燈加熱蒸干水分,蒸發皿上會殘留下白色固體物質。這說明土壤中含有
A.無機鹽 B.水分 C.腐殖質 D.有機質
6.花生俗稱“落花生”,是因為它開花受精后子房柄會迅速伸長并鉆入土中,然后子房在土中發育成莢果。因此,適于花生栽種并能提高產量的土壤類型應是(  )
A.黏土類土壤 B.砂土類土壤
C.壤土類土壤 D.以上三種都可以
7.如圖所示的植物的根系發達,推測該植物生存的環境是 (  )
A.干旱的荒漠 B.泥濘的沼澤 C.多水的農田 D.濕潤的森林
8.(2023七上·鹿城期末)下列有關地形變化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地形的變化是地球內部力量作用的結果
B.地形的變化只發生在陸地部分
C.來自地球內部的力量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
D.外力作用主要使地表變得高低起伏不平
9.圖中虛線或字母表示地形部位(單位:m)。下列選項中,地形部位名稱排序與圖序相符的是(  )
A.①山脊 ②山谷 ③鞍部 ④山頂
B.①山谷 ②山谷 ③山頂 ④鞍部
C.①山谷 ②山脊 ③山頂 ④鞍部
D.①山脊 ②山脊 ③山頂 ④鞍部
10.(2023七上·臨海期中)如圖是地球內部構造示意圖,下列選項正確的是(  )
A.從外到內可以大致分為地核、地幔、地殼三層
B.假如我們把地球的內部結構與雞蛋類比的話,那么雞蛋的蛋白相當于地球的地殼
C.A、B、C三個圈層中,軟流層位于C層中
D.巖石圈包括A所示圈層和B所示圈層的頂部
11.植物通過根系從土壤中吸收生長所需的各種無機鹽,不同的無機鹽對植物生長會起不同的作用。下列植株是由于缺乏氮出現相應癥狀的是(  )
A.莖稈粗壯葉片墨綠 B.植株矮小葉片發黃
C.植株暗綠帶紅 D.植株矮小葉片褐斑
12.(2025八下·余姚開學考)海水稻是耐鹽堿水稻的形象化稱呼,是在海邊灘涂等鹽堿地生長的特殊水稻,不懼海水的短期浸泡(海邊灘涂是海水經過之地而非海水里)。大多數植物都不能在高鹽堿的海邊灘涂生長的主要原因是(  )
A.海邊灘涂水量過高 B.海邊沙土中溶液濃度過高
C.植物獲得光照強度不足 D.海邊灘涂無機鹽含量較低
13.如圖是果樹的一段枝條,長有大小相同的兩個果實,現對枝條兩個部位的樹皮進行環剝。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A.果實A能繼續長大,原因是運輸無機鹽的篩管未被切斷
B.果實B不能繼續長大,原因是切斷了運輸有機物的篩管
C.枝條上1、2、3、4四處中,會出現明顯腫脹的部位是2處
D.枝條上部的葉片會萎蔫,因為運輸水和無機鹽的導管被切斷
14.(2024八下·杭州期末)亞運籌備期間,杭州市在城市園林綠化中,為了樹木生長更健康,園林工人時常會給樹打針輸液,下列相關說法不正確的是(  )
A.施肥“掛吊瓶”的針頭應插入到樹莖的輸導組織中
B.為了讓植物吸收更多的營養,可以注射高濃度的營養液
C.給新移栽樹樹干補水可以保持樹干的水分,能促進根系萌發新根
D.如果植株矮小,葉片上有許多褐斑,可以在藥水中添加含鉀元素的藥劑
15.(2024七上·臨平期末)如圖為某地等高線地形圖,根據該圖,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A.E處的地形為鞍部
B.D點在C點的正東方向
C.圖上測得CD的長度為3厘米,則實地距離是150米
D.分別從A點和B點出發,沿虛線登上山頂C,坡度較緩的路線是BC
二、填空題(本題共7小題20空,每空2分,共40分)
16.在與水平面成15°角的傾斜木板上,分別鋪上5cm厚的有草皮土壤和無草皮土壤,用灑水壺取等量的水以同樣的方式淋澆,如圖所示。
(1) 實驗表明:裸地的水土流失情況更為嚴重,可知   對土壤有保護作用。
(2)請你提出一條防治黃河上游水土流失的措施:   。
17.(2024七下·義烏期末)2024年6月2日,嫦娥六號執行月背采樣任務,將帶回月壤進行科學研究。
(1)地球土壤中除了生物外,還有空氣、水、無機鹽和   等成分;
(2)科學家設想:假如環境條件成熟,要使月球在自然條件下形成類似于地球土壤的月壤,可能經過的階段如下,按順序可排列為②④⑥   ;
①形成原始月壤,積累有機質和養分 ②巖石風化 ③高等植物生長
④形成礦物顆粒,釋放礦物成分 ⑤腐殖質不斷積累、成熟月壤形成 ⑥低等植物生長
(3)科學家將月壤真空解壓后保存于氮氣中。這主要是因為氮氣____。
A.無色無味 B.化學性質不活潑
C.空氣中含量最多 D.沸點較低
18.(2024八下·臨海期末)“藍色妖姬”是一種人工染色而成的花卉,等白玫瑰快到花期時,用藍色染料澆灌花卉,讓花吸水的同時,將色劑吸入開出藍色花朵(如圖甲)。小科為了研究染料是通過哪里將花染色的。他將三支白玫瑰枝條放入裝有稀釋的藍墨水的燒杯中,并置于陽光下照射。
(1)待枝條基部顏色有變化后,取出枝條洗凈,橫切枝條進行觀察,發現莖橫切面上只有圖乙中的B部分成藍色,則B是莖中的哪個部位   。該部位中運輸水分的結構是   。
(2)對枝條進行縱切,用放大鏡觀察莖的縱切面,發現藍色的部位從基部到頂部越來越淡,據此推測染料隨著水分在莖內部的運輸方向為   。
19.(2024八下·嵊州期末)如圖是用小麥苗來驗證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的實驗和小麥苗的根尖結構示意圖。
(1)根據圖A到圖B的麥苗長勢判斷,甲試管中盛的是   (選填“土壤浸出液”或“蒸餾水”)。
(2)小麥根尖結構中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是   (選填數字序號),該部位的表皮細胞向外突起,可以擴大根的   。
20.(2024八下·嵊州期末)同學們學習了“植物的莖與物質的運輸”一節內容后,進行如下實驗活動。
(1)將一根楊樹的枝條插入稀釋的紅墨水中(圖一),放在陽光下。觀察到葉脈發紅時,將枝條的莖進行橫切和縱切,能看到被染紅的是圖二中的   (填數字序號),此部位中的   屬于輸導組織,具有向上運輸水和無機鹽的功能。
(2)將楊樹的枝條環割去一圈樹皮(圖三),一段時間后,會在環割處的   形成枝瘤(選填“上方”或“下方”)。
21.(2022八下·南潯期末)氮是空氣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也是構成生物體的必要元素之一。但是空氣中游離態的氮不能直接被大多數生物所利用,必須經過變化,并與其他成分形成化合物(如氨或銨鹽等) ,才能被植物利用。
(1)植物通過根從土壤中吸收水和無機鹽,吸收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   區;
(2)一株綠色植物的幼苗(如小麥)在生長過程中缺氮,其最可能出現的癥狀是 。
A.莖秤細小易倒伏,葉有褐斑 B.生長矮小,葉色發黃
C.生長緩慢,葉色暗綠帶紅 D.只開花不結果
(3)空氣中的N2轉化為NH3的過程中,N元素的化合價由0價轉變為   價。
22.(2024七上·西湖期末)“山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讀懂等高線地形圖不僅有利于我們選擇爬山路線,也能幫助我們在面臨危險時做出正確的判斷。

(1)圖中字母A所在的地形部位是   。
(2)小柯認為,從圖中甲、乙兩地爬到大青山頂,   地比較容易。
(3)若圖中虛線處發生泥石流時,有人位于圖中O點,則合理的逃生路線為   (填序號)。
三、實驗探究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空2分,共40分)
23.(2024八下·武義期末)為了探究植物的生長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進行了如下的實驗:選取相同的花盆和同樣的植物,按下表給定的條件進行(+號的個數代表澆水量的多少或光照時間的長短或施同種肥料的多少).
號碼 選用的土壤 澆水量 光照時間 施肥量
1 壤土 +++ ++++ +++
2 粘土 +++ ++++ +++
3 壤土 +++ ++++ ++
4 粘土 +++ ++ ++
5 壤土   ++++ +++
(1)對比1、2號盆中的植物的生長情況,研究的應是   對植物生長會造成什么影響;
(2)為了研究施肥多少對植物生長的影響,應對   盆植物生長情況作比較;
(3)比較2號和4號植物的生長情況,能不能得出比較科學的結論?為什么?   
24.在《植物的養護》拓展課上,某同學發現,給種植在不同土壤上的植物澆水,滲出的水量是不同的。同學們通過分析后,決定開展不同種類土壤保水能力強弱的探究活動,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并進行了如下研究:
(1)【原理】土壤的保水性能越好,相同情況下,流失的水分就越   。
(2)【器材】錐形瓶、漏斗、紗布、壤土、砂土、量筒等。
【方案】實驗中,在兩個漏斗中應放入不同種類的土壤,除了澆水量相同外,還要控制相同的量是   。
(3)若通過實驗得出壤土的保水性能好的結論,那么觀察到的實驗現象是   。
(4)實驗時,有同學認為通過比較不同小組錐形瓶中水體積的多少,也能判斷不同小組間所選用土壤的保水能力,你認為這種方法是否一定可行    (填“是”或“否”)。
25.(2024八下·武義期末)小科爬山時在山谷陰濕處找到很多腎蕨和鳳尾蘚,發現他們都有根莖葉的結構但卻分屬蕨類植物和苔蘚植物,這使他很疑惑.于是它帶回一些樣本和同學一起探究.
【提出問題】鳳尾蘚是苔蘚植物怎么也有根?
【建立假設】鳳尾蘚的根是假根;
(1)【獲取事實與證據】
小科認為真根除了固定植株外還有   的功能,假如鳳尾薛的根是假根,將其切除應該不會影響它的生存.于是他和同學將腎蕨和鳳尾蘚都分成兩組,對照組不做處理,實驗組都切除根部.兩組都固定在疏松多孔的巖石上,定時澆水和植物營養液.
(2)多日后發現腎蕨對照組存活而實驗組死亡,鳳尾蘚   (填實驗預期結果).
(3)【得出結論】鳳尾蘚的根是假根;
【討論與交流】有同學提出質疑:該實驗結論不嚴謹,他發現切除根部的鳳尾蘚又長出新根,可能是新長出的根承擔了根的功能.
【重新設計研究方案】小科和同學們查閱文獻后認為,根是由多種組織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器官,可以用顯微鏡觀察鳳尾蘚的根是否有根的結構來鑒定.
【新的研究和證據】
經過對鳳尾蘚根部切片的顯微觀察,發現它的結構非常簡單,完全找不到正常根尖的基本結構,比如沒有發現在根尖最頂端具有保護功能的組織   (填根尖結構);
(4)也沒有發現正常根毛區中應該有的運輸水和無機鹽的   (填某輸導組織).
【再次得出結論】鳳尾蘚的根是假根.
26.(2021八下·拱墅期末)為了探究植物體內水分的運輸速率和葉面積的關系,小樂設計了如下實驗:
①取兩支樹齡相同、生長狀況相似的同種植物枝條,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把枝條放入盛有紅色染液的燒杯中;
③1小時后,把枝條洗凈,并在兩支枝條的等高位置切出相應的切片(橫切面中出現紅色染液部分表明有水分經過)。
(1)將實驗步驟①補充完整   。
(2)本實驗可通過比較   ,判斷植物體內水分的運輸速率。
(3)從實驗結果可知,植物運輸水分的速率和葉面積大小的關系是:   。
(4)根據實驗結論,在移栽植物時,為了減少水分的散失,應該采取的措施是   。
27.(2024七上·衢江期末)科學課上同學們開展了“制作爛柯山等高線地形圖”的項目化學習活動,活動包括山體模型制作、等高線地形圖繪制和評價交流等環節。
【觀察】制作山體模型前,先利用衛星云圖觀察爛柯山山體輪廓并確定其主峰的海拔高度為164米。
(1)【制作】某同學按圖甲流程,初步制作出山體模型,并在山體上畫出了所有等高線。他在畫線時,所墊每塊橡皮的高度一致,是為了   。
(2)若要把山體模型上的等高線按原來的位置描繪到白紙上,形成圖乙所示的等高線地形圖,具體的操作是   。
(3)依據同學描繪的等高線地形圖(圖乙),若要登上頂峰,你會選擇從A、B哪一側登山,請說明理由。   
(4)【評價】評價量規既是作品制作過程的指引,又是作品等級評定的依據。下表為某小組制定的量規,請將表中“_?_”處內容補充完整。
等高線地形圖評價量規
評價指標 作品等級
優秀 合格 待改進
材料與匹配 材料環保易得,制作的山體模型輪廓易調整與實際輪廓匹配度高 材料環保易得,制作的山體模型輪廓不易調整與實際輪廓存在較大差異 材料不環保,山體模型輪廓無法調整與實際輪廓存在較大差異
作圖與標注 曲線封閉,海拔標示正確,比例尺清晰明確 曲線封閉,    曲線未封閉,缺少海拔標示和比例尺
(5)【改進】根據量規中“材料與匹配”評價指標,有同學認為用土豆制作的山體模型很難修整,與實際輪廓存在較大差異,只能評為“合格”。為了使“材料與匹配”評價指標達到“優秀”水平,請將表中“?”處內容補充完整。
所選材料 選擇理由
橡皮泥    
四、解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共35分)
28.(本題6分,每空2分)某市生活垃圾的無害化處理和利用相對滯后,與生態示范區的建設不相適應。為此,某校科學興趣小組的成員對市區生活垃圾的成分做了調查,結果如圖甲所示。取市垃圾填埋場不同深度的垃圾樣品,測定鉻(Cr)、鉛(Pb)、砷(As)等有害元素的含量,得到數據如圖乙所示。
(1)從圖中可以看出該生活垃圾的成分以   為主。
(2)下列對垃圾填埋場中有害元素含量的描述正確的是 (  )
A.這些垃圾因含有有害元素而毫無價值
B.有害元素的含量隨著垃圾堆放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C.各種有害元素在0~30厘米層含量都低于30~60 厘米層含量
(3)請你根據上述信息對該城市垃圾處理提出合理的建議和設想:   。
29.(本題6分,每空2分)(2023八下·義烏期中)學生興趣小組為了研究外界溶液濃度對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影響,設計了如下探究實驗;取兩個大小相同的蘿卜,各從頂端向下挖一個大小一樣的洞。在A蘿卜洞內裝上濃鹽水,在B蘿卜洞內裝上等量的清水,過一段時間后,觀察蘿卜洞內液面升降的變化(如圖一)。
(1)過了12小時后觀察發現:A蘿卜洞里的水變多,蘿卜變軟;B蘿卜洞里的水則變少,蘿卜變硬,那么,此時B蘿卜細胞發生了如圖二中   (填序號)所示的變化。
(2)得出結論:當外界溶液的濃度   (選填“大于”或“小于”)蘿卜細胞液濃度時,細胞吸水;反之則細胞失水。
(3)根據以上實驗結論,我們可以解釋農業生產中一次施肥過多,會造成水稻的“燒苗”現象,這是因為 。
A.土壤溶液濃度過大,根細胞失水 B.土壤溫度太高
C.水分太多,根無法呼吸 D.土壤缺乏足夠的營養
30.(本題7分,每空1分)讀地球內部結構示意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A、B、C所示意的地球內部圈層:A   、B   、C   。
(2)各圈層厚度按照從小到大的排列順序為   。
(3)巖漿的發源地軟流層位于字母   所示圈層頂部。
(4)巖石圈包括字母   所示圈層和字母   所示圈層頂部。
31.(本題8分,每空2分)如圖甲是植物根尖結構示意圖,請據圖回答。
(1)圖甲中標號②所示部位叫   。
(2)圖乙是“水在植物體內的運輸路徑”圖解,其中A所示的是   (填結構名稱),B 的主要功能是   ,
(3)圖乙中水和無機鹽在植物體中運輸的基本路徑是   (選填序號)。
A.葉中篩管→莖中篩管→根中篩管 B.根中篩管→莖中篩管→葉中篩管
C.根中導管→莖中導管→葉中導管 D.葉中等管→莖中導管→根中導管
32.(本題8分,1-2每空2分,第三小題2分)圖①、②是三個地區的等高線地形圖。
(1)圖①中甲乙兩地相對高度為   米。圖①中甲乙的坡度比圖②中丙丁的坡度   。(填“陡峭”“平緩”或“相同”)
(2)圖②中丙丁的實地距離比圖①中甲乙   。(填“大”“小”或“相同”)
(3)某山區水資源豐富,為了發展當地經濟,要從圖上所示A、B、C、D四地中選擇一地修建水電站。請你運用所學的等高線地形圖知識,選擇一個最適合建造大壩的地點,并說明理由。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仲巴县| 古田县| 海原县| 龙游县| 遂平县| 乌拉特前旗| 余江县| 施秉县| 浪卡子县| 阿尔山市| 安新县| 小金县| 汤阴县| 阿城市| 女性| 会理县| 姜堰市| 育儿| 临湘市| 萨嘎县| 南安市| 聂荣县| 黔南| 嘉义市| 土默特右旗| 伊宁县| 盱眙县| 昆山市| 长海县| 泽州县| 敖汉旗| 沙雅县| 盐源县| 南昌县| 昌图县| 灵川县| 永靖县| 永清县| 濮阳市| 紫金县| 广东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