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浙江省紹興市諸暨市開放雙語實驗學校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中科學試題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浙江省紹興市諸暨市開放雙語實驗學校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中科學試題

資源簡介

浙江省紹興市諸暨市開放雙語實驗學校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中科學試題
1.(2024七下·諸暨期中)如圖為人類的生長發育曲線,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人的快速生長的時期為A和D
B.七年級的學生一般正處于D階段
C.M點代表人處于嬰幼兒期
D.D階段里不僅體重和身高迅速發展,第二性征也會慢慢出現
2.(2024七下·諸暨期中)下列各項中,屬于人類對真菌利用的是(  )
①制酸奶 ②釀酒 ③制醋 ④生產青霉素 ⑤做面包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②③⑤
3.(2024七下·諸暨期中)昆蟲的兩種發育方式的全過程可以分別用如圖所示的部分內容表示,已知D為卵期,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蜻蜓的發育過程可以表示為A→B→C
B.若用此圖表示蜜蜂的發育過程,則B為蛹期,C為幼蟲期
C.若用此圖表示蝗蟲的發育過程,則C對農作物的危害最大
D.若用此圖表示家蠶的發育過程,為了提高蠶絲產量,應設法延長C時期
4.(2024七下·諸暨期中)如圖示玉米種子的縱切面,下列與之相關的敘述,錯誤的是(  )
A.②、③、④、⑤組成胚
B.⑤胚根在種子萌發時最先突破種皮
C.③胚芽可發育成新植物體的莖和葉
D.①子葉是儲存營養物質的結構
5.(2024七下·諸暨期中)超級細菌是指因為抗菌藥物的濫用,使細菌的耐藥性不斷增強而出現的具有多重耐藥性的細菌,如圖所示為攜帶遺傳物質(NDM一1基因)的超級細菌照片。下列有關細菌的說法,正確的是(  )
A.細菌沒有細胞壁結構
B.大多數細菌不含葉綠素,須依靠現成有機物維持生活
C.超級細菌攜帶的NDM-1基因存在于細菌成形的細胞核內
D.借助放大鏡可觀察細菌的內部結構
6.(2024七下·諸暨期中)如圖所示,有一正方形的不透光的房間,在其中的一面墻上開有一個圓形小孔,在這面墻的對面有一個正方形的平面鏡。在房間里有一個人靠在與平面鏡垂直的一側墻面上,當有一束垂直于圓孔的平行光通過圓孔射到平面鏡上時,他能看到的是(  )
A.鏡面上有一個圓形的亮斑 B.整個正方形鏡子的形狀
C.整個房間的各處都是亮的 D.感到整個房間是一片黑暗
7.(2024七下·諸暨期中)如果聲音和光都從空氣傳入水中,則 (  )
A.聲速變大,光速變小 B.聲速變大,光速不變
C.聲速、光速都變小 D.聲速、光速都不變
8.(2024七下·諸暨期中)我國的古詩詞文化有幾千年的燦爛歷史,很多名句蘊含著豐富的物理知識,下列詩句從科學的角度解釋錯誤的是(  )
A.“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詩人看到的“落日”是光線經過大氣發生折射而成的像
B.“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句中“明月”通過酒看到的月亮,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C.“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句中“陰濃”是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
D.“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淺”句中“水淺”是由于光的反射造成的
9.(2024七下·諸暨期中)人們總說“酸甜苦辣,百味人生”,其實,這四種味覺中有一種并不屬于人體的基本味覺,它是(  )
A.酸 B.甜 C.苦 D.辣
10.(2024七下·諸暨期中)被子植物生長發育成熟后,會開花結果產生種子。如圖為某花結構示意圖,有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
A.②以后會發育成果實,其中的胚珠會發育成胚
B.此花的主要結構是雄蕊和雌蕊
C.在開花時期, 雨天多于晴天會影響過程①
D.完成受精后③④⑤都會凋落
11.(2024七下·諸暨期中)生活經驗表明,當人處于極度疲勞或生病時,對食物的味覺沒有健康狀態時敏感,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食之無味”.這主要是由于 (  )
A.人的味覺器官暫時失去了感覺功能
B.人的味覺細胞收集到的信息無法傳播到大腦中
C.生病或疲勞影響了味覺細胞對食物的敏感性
D.人產生了味覺疲勞
12.(2024七下·諸暨期中)如圖所示為一款骨傳導藍牙耳機,使用時將耳機貼在顳骨兩側而不是堵住耳朵,既可以聽到耳機發出的聲音,也不影響聽到周圍環境的聲音。耳機聲和周圍環境的聲音對應的傳播介質分別是(  )
A.固體、固體 B.氣體、氣體 C.固體、氣體 D.氣體、固體
13.(2024七下·諸暨期中)現代生活,智能手機給人們帶來了許多便利,但長時間盯著手機屏幕,容易導致視力下降。如圖所示,關于近視眼及其矯正的原理圖正確的是(  )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4.(2024七下·諸暨期中)廣告公司在拍攝水果廣告時,為了追求某種藝術效果,在暗室里用紅光照射裝在白色瓷盤中的紅色蘋果及黃色香蕉。站在旁邊的攝影師將看到(  )
A.蘋果呈黑色,瓷盤呈白色,香蕉呈黑色
B.蘋果呈紅色,瓷盤呈黑色,香蕉呈黑色
C.蘋果呈黑色,瓷盤呈紅色,香蕉呈紅色
D.蘋果呈紅色,瓷盤呈紅色,香蕉呈黑色
15.(2024七下·諸暨期中)微生物和人類關系十分密切。如圖所示為某些微生物的結構圖。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①是單細胞真菌, 可以用于發面、釀酒等
B.①②④和③在細胞結構上的主要區別是有無成形的細胞核
C.③是主要靠出芽生殖,部分種類對人體是有益的
D.④主要是通過產生孢子的方式進行繁殖
16.(2024七下·諸暨期中)非洲地區人民會用裝滿水的礦泉水瓶制作“光導照明燈”(如圖),其結構主要包括采光部、導光部及漫射部。為了將更多的太陽光“導”入屋內并照射向各個方向,以下方案中照明效果最好的是(  )
A. B.
C. D.
17.(2024七下·諸暨期中)中國古代對光的色散現象的認識最早起源于對自然色散現象——虹的認識。虹,是太陽光沿著一定角度射入空氣中的水滴所引起的比較復雜的由折射和反射造成的一種色散現象。下列關于色散現象的表述中,不合理的是(  )
A.白光經過三棱鏡發生色散后,呈現出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單色光
B.紫外線具有一定的殺菌消毒作用
C.疫情期間,人們用紅外線測溫槍來檢測人體發出的紫外線
D.臭氧層能吸收太陽光中的紫外線,能保護地球上的生命
18.(2024七下·諸暨期中)如圖是光在空氣和玻璃兩種介質中傳播的情景。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入射角等于30° B.折射角等于70°
C.NN'是界面 D.MM'的右側是玻璃
19.(2024七下·諸暨期中)如果用下圖表示各種概念之間的大小和包含關系,則左下表選項中與圖示相符的是(  )
  1 2 3
A 胚乳 胚 種子
B 酵母菌 原核生物 微生物
C 嫁接 營養繁殖 無性生殖
D 卵細胞 受精卵 生殖細胞
A.A B.B C.C D.D
20.(2024七下·諸暨期中)將某種細菌接種于已消毒的培養基上,加蓋后以不同方式處理,并置于不同溫度中,培養24小時后,觀察結果如下表所示,下列有關分析錯誤的是(  )
培養基 處理方法 溫度 觀察現象
1 接種細菌 40℃ 全表面呈渾濁
2 接種細菌 0℃ 全表面清晰
3 接種細菌 100℃ 全表面清晰
4 接種細菌,并置一吸有抗生素X的圓紙片于其上 40℃ 全表面呈渾濁
5 接種細菌,并置一吸有抗生素Y的圓紙片于其上 40℃ 紙片周圍呈現一清晰區,其表面則呈渾濁
A.1,4,5培養基中觀察到的渾濁現象是細菌繁殖形成的肉眼可見的菌落
B.將培養基2和3再放在40℃一段時間,觀察到的現象都是全表面清晰
C.依據實驗結果推測,如果人體感染該種細菌,可用抗生素Y進行治療
D.以上實驗運用對照實驗方法,探究溫度、抗生素對該種細菌生活的影響
21.(2024七下·諸暨期中)圖甲為人類生殖發育過程示意圖,圖乙為女性生殖系統結構示意圖,請據圖回答相關問題。
(1)[A]   有長長的尾巴,能游動。
(2)[C]   形成的場所在圖乙中的   (填名稱)。
(3)胚胎發育的主要部位是圖乙中的[    ](填序號)。
(4)圖乙中1的除了產生卵細胞外,還具有   的功能。
22.(2024七下·諸暨期中)“短柄櫻桃”味美多汁,是我國的四大名品之一。現在的“短柄櫻桃”是在原來“長柄櫻桃”的基礎上通過嫁接技術栽培出來。
(1)櫻桃是植物的果實,它由   發育而來,而通過嫁接技術栽培出“短柄櫻桃”的繁殖方式屬于   生殖。
(2)如圖所示為嫁接過程的示意圖,則作為接穗的A應是   (填“短柄”或“長柄”)櫻桃的枝條,才會繁殖出“短柄櫻桃”來。
23.(2024七下·諸暨期中)《康熙幾暇格物編》中記載:“置錢碗底,遠視若無,及盛滿水時,則錢隨水光而顯現矣。”,解釋造成“看不見”的原因是光的   。如圖所示把銅錢放在碗底B處后加適量水,從A處恰好看到銅錢的像在E處,用激光筆從A點向   (填字母)處照射,可照亮銅錢,加滿水,從A處看到像的位置將   (選填“變高”、“變低”或“不變”)。
24.(2024七下·諸暨期中)購物支付已進入“刷臉”時代,如圖所示消費者結賬時只要面對攝像頭眨眨眼,系統便會自動拍攝、掃描,確認相關信息后,迅速完成交易。
(1)“刷臉支付”的成像原理是   ;
A.u< B.2 >u> ,v>2 C.u=2 ,v=2 D.u>2 ,2 >v>
(2)當人靠近攝像頭時,人臉所成的像會   (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3)“刷臉支付”的成像原理與平面鏡成像不同,平面鏡成像是利用光的   。
25.(2024七下·諸暨期中)如圖所示,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一名小男孩用小號演奏《我和我的祖國》,44名孩子用希臘語唱起《奧林匹克頌》。
(1)小號的聲音通過   傳入現場觀眾耳朵中;小男孩吹奏時用手按下不同的按鍵,是為了改變聲音的   (填聲音的特性);
(2)孩子們的天籟之音是由他們的聲帶   產生的,我們能夠從伴奏中分辨出不同樂器發出的聲音,是由于它們發出聲音的   (填聲音的特性)不同;
(3)開幕式現場附近,禁止車輛鳴笛,這是通過   來控制噪聲污染;
(4)如圖所示為同一示波器顯示的幾種聲波的波形圖,其中音調和甲一樣的有   , 響度和甲不同的是   。
26.(2024七下·諸暨期中)小明在探究光的折射規律時,意外發現:當光沿某方向從半圓玻璃磚射向空氣時,折射光消失而反射光卻變得更亮(如圖1),老師告訴他這是光的全反射現象。課后,小明查到光從玻璃射向空氣時的一些數據如下表所示:
入射角i 0° 10° 20° 30° 40° 41.2° 41.8° 42°
折射角r 0° 15.2° 30.9° 48.6° 74.6° 81° 90° /
反射能量 5% 7% 26% 43% 77% 84% 100% 100%
(1)分析以上數據可知光從玻璃射向空氣時,折射角隨入射角的變化關系是:折射角隨入射角的增大而   ;
(2)光從玻璃射向空氣時,當入射角i≥   °時,反射能量達到100%,就發生了全反射現象;
(3)由表格數據可知:圖2中圖線   (選填 “a”或“b”)反映了上述實驗中的入射角與折射角之間的關系;
(4)請分析:當光從空氣斜射向玻璃時,不能發生全反射現象。原因是   。
27.(2024七下·諸暨期中)某興趣小組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來探究“聲音的產生和傳播”。圖中甲、乙是直徑為10cm的去底塑料筒,在每個筒的一側用橡皮筋扎一橡皮膜,再在乙筒的橡皮膜外吊一乒乓球,裝置固定在兩張桌面上。
[實驗1]:調節兩個塑料筒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并使筒的開口對齊且相距5cm,用手往外拉開甲的橡皮膜,突然放手,聽到聲音并觀察到圖乙處的乒乓球被彈開。
(1)此實驗說明了:   (填字母)
A.聲音具有能量 B.聲音可以在空氣中傳播
C.真空不能傳播聲音 D.聲音由振動產生
(2)實驗1中,乒乓球的作用是:   ;
(3)[實驗2]分欄筒了進一步探究響度和距離的關系,小組成員將甲、乙兩筒的距離s分別調節到10cm、15cm、20cm,重復上述實驗,觀察到乒乓球被彈開的幅度逐漸減小。
根據實驗2:的現象,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
28.(2024七下·諸暨期中)小明同學用焦距為15cm的凸透鏡做“探究 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實驗:
(1)如圖甲所示,實驗前應調節燭焰、凸透鏡、光屏三者的中心,使它們在   ;
(2)實驗過程中,當蠟燭與凸透鏡的距離如圖甲所示時,在光屏上可得到一個清晰的像,該像的性質是   (完整描述像的特點);
(3)實驗過程中,隨著蠟燭的燃燒,可觀察到光屏上的像向   移動;
(4)通過實驗觀察可知,圖乙中通過凸透鏡不可能形成的燭焰的像是   ;(填字母)
(5)研究好成像規律后,小明模擬了近視和遠視的矯正,圖丙中,小明給透鏡A戴上“眼鏡”(凸透鏡B),光屏上剛好出現清晰的像,摘下“眼鏡”后,光屏上的像變模糊,若要通過移動蠟燭使像再次清晰,應將蠟燭向   (填“靠近”或“遠離”)透鏡方向移動一段距離。
29.(2024七下·諸暨期中)酵母菌在無氧環境下將有機物分解成酒精與二氧化碳。酵母菌無氧呼吸產生的酒精會對其造成傷害,從而抑制其呼吸作用強度嗎?為此,科學小組的同學進行了如下探究活動。
【提出假設】酒精對酵母菌的無氧呼吸有抑制作用,且濃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大。
【實驗器材】燒杯6個,氣球6個,酵母菌培養液,體積分數為20%、40%、60%、80%的酒精,蒸餾水,量筒,刻度尺等。
【實驗原理】裝置如圖所示,氣球的體積會因酵母菌的無氧呼吸而變大,從而導致燒杯中的液面上升,根據單位時間內液面上升的高度反映酵母菌無氧呼吸的強度。
【實驗過程】①將6個氣球分別編號,向1號氣球中加10mL已殺死酵母菌的培養液,其余氣球中分別加入含有等量酵母菌的培養液10mL;
②在1,2號氣球中加入10mL蒸餾水,3至6號氣球中分別加入10mL不同濃度的酒精,然后將6個氣球分別置于對應編號的6個燒杯中,保溫一段時間,將觀察結果記錄于表中(忽略酒精蒸發):
實驗設置 裝置編號
1 2 3 4 5 6
酵母菌培養液 10mL加熱殺死 10mL 10mL 10mL 10mL 10mL
不同濃度的酒精 蒸餾水 蒸餾水 20% 40% 60% 80%
液面上升的高度            
設置第2組實驗的目的是   。
【預期結果】若假設成立,則1號燒杯內的液面不變;2至6號的液面高低情況是   。
【實驗反思】①由于開始時氣球中存在一定量的氧氣,酵母菌首先進行有氧呼吸,有氧呼吸時消耗的氧氣與產生的二氧化碳體積相同。那么,酵母菌的有氧呼吸會對實驗結論產生影響嗎?   。
②實驗中必須讓氣球處于浸沒狀態,但隨著氣球的膨脹,氣球會露出水面,從而影響實驗結果。為防止氣球露出水面,裝置的改進方法是   。
30.(2024七下·諸暨期中)閱讀下面的短文
小孔成像
北宋科學家沈括也做過精彩的描述,他在《夢溪筆談》中寫道:“…若鳶飛空中,其影隨鳶而移;或中間為窗隙所束,則影與鳶遂相違,鳶東則影西,鳶西則影東。又如窗隙中樓塔之影,中間為富所束,亦皆倒垂…”。(如圖)
(1)“中間為窗隙所束,則影與鳶遂相違”中的“影”的實質是   ,可以用光的   解釋;
(2)小明小組同學用如圖所示的易拉罐制作簡易針孔照相機探究小孔成像,如圖所示;
①請在圖中作出蠟燭AB在屏上所成的像A'B'(要求標出A'、B')   ;
②所成的像與小孔的形狀   (填“有關”或“無關”);
(3)利用它觀察窗外景物時,人的眼睛對著   (選填“薄膜”或“小孔”)進行觀察,可以看到   像(完整描述像的特點);
(4)小穎小組同學在“制作小孔成像觀察儀”活動中,需要把制作好的圓筒插入易拉罐中,如圖所示,圓筒的   (填“A”或“B”)端是用半透明薄紙制成的光屏。用制成的小孔成像觀察儀觀察靜物時,移動圓筒位置,增大光屏與小孔之間距離,則光屏上像將   (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5)發現蠟燭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后,像離小孔越遠,像就越大。他測出了不同距離時像的高度,填在表格中:
像的高度h/cm 1.0 2.0 3.0 4.0 5.0
像到小孔的距離s/cm 2.0 4.0 6.0 8.0 10.0
根據表中的數據可以得到的結論是:蠟燭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后,像的高度h與像到小孔的距離s成   (選填“正比”或“反比”)。
31.(2024七下·諸暨期中)同學在參觀學校微格教室的時候,發現教室和觀測室的中間有一塊玻璃,玻璃旁貼有一張使用說明,如圖甲所示。經老師介紹,單向透視膜層與普通鏡子相似,對光線有較好的反射效果。同學按照要求調整微格教室的照明,發現在教室,玻璃像一塊鏡子,他能清晰看到自己的像,卻無法看到觀測室的物體,而在觀測室,他能清楚看到教室內的物體。請你結合所學光學知識,解釋同學所觀察到的現象。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識點】人的發育、衰老和死亡
【解析】【分析】人類生長發育階段
胎兒期:從受精卵形成到出生,是個體發育的最初階段,在母體內完成。
嬰幼兒期:出生后到 3 歲左右,是生長發育迅速的時期,身體各器官和系統逐漸發育成熟。
童年期:3 歲到 12 歲左右,身體生長速度相對平穩,是身體和心理發育的重要階段。
青春期:一般從 10 歲到 20 歲左右,是人體生長發育的第二個高峰期,身高和體重迅速增長,同時性器官發育成熟,第二性征出現。
【解答】A、從人類的生長發育曲線看,人體生長有兩個相對較快的時期,所處的年齡段分別是第一個高峰期是B時期是0-3歲,第二個高峰期是11到20歲,即D青春期,A錯誤。
B、進入青春期之后,男孩和女孩的身體和心理都發生很大的變化,身高突增、體重迅速增加,七年級的學生一般正處于D青春期階段,B正確。
C、讀圖可知,M點代表代表人處于嬰幼兒期,C正確。
D、進入青春期以后,男孩和女孩的性器官都迅速發育,男性的睪丸和女性的卵巢都重量增加,并能夠產生生殖細胞和分泌性激素,性激素(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能促進第二性征的出現,D正確。
故答案為:A。
2.【答案】B
【知識點】真菌的主要特點
【解析】【分析】細菌和真菌等微生物的發酵在食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意義。乳酸菌、醋酸菌屬于細菌,酵母菌、霉菌屬于真菌。
【解答】①制酸奶要用到乳酸菌,乳酸菌屬于細菌,乳酸菌發酵產生乳酸,使得奶出現一種特殊的風味,還不降低奶的品質;③制醋要用到醋酸菌,醋酸菌也屬于細菌,醋酸菌發酵產生醋酸;④制青霉素要用到青霉,青霉屬于真菌;②釀酒、⑤做面包要用到酵母菌,酵母菌屬于真菌。可見②④⑤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3.【答案】C
【知識點】動物的生長時期
【解析】【分析】1、昆蟲的生殖:
絕大多數昆蟲進行有性生殖、發育成熟后,經過交配產生受精卵,受精卵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可以發育成幼蟲和成蟲.
2、昆蟲的發育:
昆蟲的發育為變態發育,分為完全變態和不完全變態兩種方式。
(1)完全變態
蜜蜂、家蠶等昆蟲的發育要經過受精卵、幼蟲、蛹、成蟲4個時期,而且幼蟲和成蟲在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上有明顯的差異,這樣的發育過程叫完全變態.下圖為家蠶的完全變態發育過程.
(2)不完全變態
不完全變態是指蟋蟀、螻蛄、螳螂等昆蟲的一生經歷受精卵、幼蟲、成蟲三個時期,而且幼蟲和成蟲的形態結構非常相似,生活習性也幾乎一致的發育過程.幼蟲又稱為若蟲.圖為蝗蟲一生的發育過程。
【解答】A、已知D為卵,若此圖表示蜻蜓的不完全變態發育,則發育過程為D→A→C,錯誤。
B、已知D為卵,若此圖表示蜜蜂的完全變態發育,則A為幼蟲期,B為蛹期,C為成蟲期,錯誤。
C、已知D為卵,若此圖表示蝗蟲的發育過程,則A是幼蟲期,C是成蟲期,成蟲期對農作物的危害最大,正確。
D、已知D為卵,若此圖表示春蠶的發育過程,則A是幼蟲期,B為蛹期,C為成蟲期,為了使蠶絲產量提高,應設法延長A時期,錯誤。
故答案為:C。
4.【答案】D
【知識點】種子的結構;種子萌發的過程與必要條件
【解析】【【分析】(1)玉米種子的結構
種皮:具有保護種子內部結構的作用。
胚:是種子的主要部分,由子葉、胚芽、胚軸和胚根組成。其中,②子葉一片,不肥厚,主要作用是將胚乳中的營養物質轉運給胚的其他部分;③胚芽將來發育成新植物體的莖和葉;④胚軸連接胚芽和胚根,在種子萌發過程中會伸長,使胚芽和胚根突破種皮;⑤胚根最先突破種皮,發育成植物的根。
胚乳:①胚乳是玉米種子儲存營養物質的結構,主要儲存淀粉等營養物質,為種子萌發提供能量和物質。
(2)種子的萌發過程
種子吸水膨脹,種皮變軟,呼吸作用增強。
胚根首先突破種皮,向下生長形成主根。
胚軸伸長,將胚芽推出地面,胚芽發育成莖和葉。
子葉在種子萌發過程中,將胚乳中的營養物質轉運給胚根、胚芽和胚軸,待營養物質消耗完后,子葉逐漸萎縮。
【解答】A、②子葉、③胚芽、④胚軸、⑤胚根構成胚,胚是由受精卵發育而來的,A正確。
B、種子萌發時最先突破種皮的是⑤胚根,B正確。
C、胚根發育,突破種皮,形成根;胚軸伸長發育成連接莖和根的部位;胚芽發育成莖和葉。因此種子中的③胚芽將來發育成莖和葉,C正確。
D、玉米屬于單子葉植物,玉米種子的營養物質儲存在①胚乳中,D錯誤。
故答案為:D。
5.【答案】B
【知識點】細菌的主要特點
【解析】【分析】細菌是單細胞個體,其細胞由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等部分構成,但沒有成形的細胞核,只有DNA集中的核區,這是細菌的基本結構,是所有細菌都具有的。另外,有些細菌除具有這些基本結構外,還有一些特殊結構,如有些細菌細胞壁外有莢膜,有些生有鞭毛。據細菌的形態可分為桿菌、球菌、螺旋菌。
【解答】A、由分析知道:細菌的基本結構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和DNA集中的區域,無成形的細胞核和葉綠體,A錯誤。
B、大多數細菌是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依靠現成的有機物生活,B正確。
C、細菌的細胞由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等部分構成,但沒有成形的細胞核,C錯誤。
D、細菌個體十分微小,肉眼很難看到,觀察細菌結構需要借助高倍顯微鏡或電鏡才能觀察到細菌的形態和結構,D錯誤。
故答案為:B。
6.【答案】D
【知識點】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1)鏡面反射:鏡面比較光滑,平行光線射到鏡面上時,反射光線仍然平行;
(2)漫反射:反射面凹凸不平,平行光線射到上面時,反射光線會把光線向著四面八方反射。無論鏡面反射,還是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解答】垂直于圓孔的平行光通過圓孔射到平面鏡上時,由于入射光線與平面鏡垂直,因此入射角是0°,反射角也應是0°,反射光線將沿原方向返回;由于鏡面比較光滑,發生的是鏡面反射,反射光線仍然平行從小孔射出,沒有反射光線進入人的眼睛,也沒有光線射到墻壁上,因此整個房間一片黑暗。
故答案為:D。
7.【答案】A
【知識點】聲音傳播的條件;光的直線傳播及應用
【解析】【分析】根據對聲速和光速的認識比較即可。
【解答】 聲音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不同,一般來說,聲音在固體中的速度最大,其次是液體,在氣體中的傳播速度最慢。所以,聲音從空氣傳到水中,速度變大了,
光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不同,光在真空中傳播速度最大,光在空氣中的速度略小一些,在水中的傳播速度更小。所以光從空氣傳到水中,速度變小了;
故A正確、B、C、D錯誤。
故選A。
8.【答案】D
【知識點】光的直線傳播及應用;光的反射;光的折射規律
【解析】【分析】根據光的直線傳播、反射和折射的知識分析判斷。
【解答】A.“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詩人看到的“落日”是光線經過大氣發生折射而成的像,故A正確不合題意;
B.“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句中“明月”通過酒看到的月亮,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正確不合題意;
C.“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句中“陰濃”是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故C正確不合題意;
D.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淺”句中“水淺”是由于光的折射造成的,故D符合題意。
故選D。
9.【答案】D
【知識點】人的感覺
【解析】【分析】味覺是指食物在人的口腔內對味覺器官化學感受系統的刺激并產生的一種感覺。人們常說的酸甜苦辣中,屬于味覺的實際上只有酸、甜、苦三種。辣并不是味覺,而是痛覺,其實是化學物質刺激細胞,在大腦中形成了類似于灼燒的微量刺激的感覺,不是由味蕾所感受到的味覺。因此不管是舌頭還是身體的其他器官,只要有神經能感覺到的地方就能感受到辣。同樣的道理。麻以及澀都不屬于味覺。就生理上來說,基本的味覺僅包含酸、甜、苦、咸四種。
【解答】基本的味覺僅包含酸、甜、苦、咸四種,不包括辣,辣并不是味覺,而是痛覺,其實是化學物質刺激細胞,在大腦中形成了類似于灼燒的微量刺激的感覺,不是由味蕾所感受到的味覺。故選D。
10.【答案】A
【知識點】花的結構
【解析】【分析】果實是由顯花植物的子房在開花授粉后發育而來的,主要的功能為保護種子及協助種子的傳播.一般果實包含了果皮及種子兩個部分,果皮又可分為外果皮、中果皮和內果皮三層,由子房壁發育而成;種子則由胚珠發育形成,其中珠被發育成種皮,極核和卵核則分別發育成胚乳和胚。
圖中:①傳粉,②子房,③花絲,④花柱,⑤柱頭。
【解答】A、②子房會發育成果實,其中的胚珠發育成種子,A錯誤.
B、花蕊分為雄蕊和雌蕊。雄蕊包括花藥和花絲,花藥里有許多花粉,花粉能產生精子。雌蕊包括柱頭、花柱和子房,子房內有一個或多個胚珠,胚珠里面有卵細胞。花蕊(雌蕊和雄蕊)與果實和種子的形成有直接關系,它們是花的主要結構,B正確.
C、果樹開花時節,如果陰雨綿綿,會造成水果減產,主要原因是下雨影響到了①傳粉,C正確.
D、完成受精后③花絲、④花柱和⑤柱頭都會凋落,D正確。
故答案為:A。
11.【答案】C
【知識點】人的感覺
【解析】【分析】(1)人體有許多感受內、外刺激的感受器,有些感受器比較簡單,例如皮膚里的感覺神經末梢。
(2)味覺的形成過程
食物中的化學物質溶解在唾液中,與味覺細胞表面的受體結合。
味覺細胞產生神經沖動,神經沖動通過神經傳導到大腦的味覺中樞。
大腦味覺中樞對神經沖動進行分析和處理,產生味覺。
【解答】平時,人吃東西所以知道什么味道,這主要是舌頭上味蕾在起作用,當人生病或疲勞時打亂了人體內分泌,影響了味覺細胞對食物的敏感性,所以人的味覺發生了變化,所以吃什么東西也就沒有味道。可見C正確。故答案為:C。
12.【答案】C
【知識點】聲音傳播的條件
【解析】【分析】聲音即能在固體中傳播,也能在液體、氣體中傳播,根據實際情況確定聲音的傳輸介質即可。
【解答】將耳機貼在顳骨兩側,這是通過固體(骨骼)傳聲。不堵塞住耳朵,這是利用空氣傳聲,也能聽到周圍環境的聲音。
故C符合題意,ABD不符合題意。
故選C。
13.【答案】B
【知識點】近視眼的成因與矯正辦法;遠視眼的成因與矯正辦法
【解析】【分析】(1)近視眼:如果晶狀體的凸度過大或眼球前后徑過長,遠處物體反射來的光線通過晶狀體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會落在視網膜的前方,導致看不清遠處的物體,形成近視眼。近視眼戴凹透鏡加以矯正。
(2)遠視眼:如果眼球晶狀體的曲度過小或眼球前后徑過短,近處物體反射來的光線通過晶狀體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會落在視網膜的后方,導致看不清近處的物體,形成遠視眼。遠視眼戴凸透鏡進行矯正。
【解答】由圖知道,①圖的光線會聚在視網膜的后方,所以①圖表示遠視眼的成像情況;遠視眼是由于晶狀體焦距太長,像落在視網膜的后方,為了使光線會聚在原來會聚點后面的視網膜上,就需要在光線進入人眼以前會聚一些,所以應佩戴對光線具有發散作用的凸透鏡來矯正,則③圖是遠視眼的矯正原理圖。
由圖知道,②圖的光線會聚在視網膜的前方,所以②圖表示近視眼的成像情況;近視眼是由于晶狀體焦距太短,像落在視網膜的前方,為了使光線會聚在原來會聚點后面的視網膜上,就需要在光線進入人眼以前發散一些,所以應佩戴對光線具有發散作用的凹透鏡來矯正,則④圖是近視眼的矯正原理圖。
故B正確,ACD錯誤。
故答案為:B。
14.【答案】D
【知識點】物體的顏色
【解析】【分析】不透明物體的顏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所決定的,其它色光照在它上面時全部被吸收;透明物體的顏色是由它透過的光色。
【解答】用紅光照射白色瓷盤、紅色蘋果及黃色香蕉:
白色瓷盤,白色的物體能反射所有的色光,反射什么色光就是什么顏色,故瓷盤呈現紅色.
紅色的蘋果反射紅光,故呈現紅色;
黃色香蕉,吸收紅色的光,沒有光線進入人眼,故呈現黑色。
故答案為:D
15.【答案】C
【知識點】細菌的主要特點;真菌的主要特點
【解析】【分析】A.根據圖片分析酵母菌的細胞特點;
B.真菌具有成形的細胞核,細菌沒有成形的細胞核;
C.根據細菌的生殖方式判斷;
D.根據真菌的生殖方式判斷。
【解答】A.根據圖片可知,①酵母菌屬于單細胞真菌,可用于釀酒和制作面包,故A正確不合題意;
B.①酵母菌、②青霉和④食用菌都屬于真菌,它們和③細菌在細胞結構上的主要區別是有無成形的細胞核,故B正確不合題意;
C.③細菌的生殖方式為分裂生殖,部分種類對人體是有益的,故C錯誤符合題意;
D.④食用菌屬于真菌,主要是通過產生孢子的方式進行繁殖,故D正確不合題意。
故選C。
16.【答案】C
【知識點】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反射分鏡面反射和漫反射,平行光線入射到平而光滑反射面上,反射光線還是平行射出,這種反射是鏡面反射;平行光線入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反射光線射向四面八方,這種反射是漫反射。
【解答】導光部分不透明且光滑可以較好的反射光線,漫射部分透明可以讓光線透過,粗糙有利于發生漫反射,將更多的太陽光“導”入屋內并照射向各個方向,故ABD不符合題意,C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17.【答案】C
【知識點】光的色散
【解析】【分析】該題考查了光的色散,要求學生知道太陽光(白光)是由七種單色光混合而成的復色光.太陽光經過三棱鏡出現各種色光,雨過天晴天空彩虹凌空飛架,早晨看到日光下的露珠呈現五顏六色,這些現象都是太陽光經過三棱鏡被分解為絢麗的七色光,都屬于光的色散,太陽光經過三棱鏡后,可以分解成七種色光,所以太陽光是復色光,而七種色光混合后成為白光。
【解答】A:白光經過三棱鏡發生色散后,呈現出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單色光,正確。
B:紫外線具有一定的殺菌消毒作用,正確。
C:疫情期間,人們用紅外線測溫槍來檢測人體發出的紅外線,錯誤。
D:臭氧層能吸收太陽光中的紫外線,能保護地球上的生命,正確。
故選C。
18.【答案】D
【知識點】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規律
【解析】【分析】首先要掌握入射角和反射角及折射角的概念:知道入射角是入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折射角是折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其次需要掌握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的內容。
【解答】根據光的反射定律,入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為入射角,反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為反射角,并且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如圖所示
由∠BOM=30°,可知
∠BON=90°-30°=60°
而圖中已知∠AON=60°。所以NN'為法線,則MM'為界面。當光線從空氣斜射入玻璃中時,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則
∠CON'=90°-50°=40°
由圖可知,AO是入射光線,BO是反射光線,OC為折射光線,∠AON為入射角,等于60°。∠CON'為折射角,等于40°。則MM'的右邊是玻璃。故D正確,ABC錯誤。
故答案為:D。
19.【答案】C
【知識點】真菌的主要特點;人的受精、胚胎發育、分娩和哺乳過程;種子的結構;植物的無性生殖
【解析】【分析】1、種子的結構:種子一般由種皮、胚和胚乳(部分植物種子沒有胚乳)組成。胚是種子的主要結構,包括胚芽、胚軸、胚根和子葉。胚乳是儲存營養物質的結構,與胚是并列關系,它們共同構成種子的重要部分,所以胚乳并不包含于胚,而是與胚同屬于種子的組成部分。
2、微生物的分類: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病毒等。其中,細菌是原核生物,沒有成形的細胞核;而真菌是真核生物,有成形的細胞核,酵母菌屬于真菌,是真核生物,并非原核生物。所以酵母菌與原核生物是不同的類別,不存在包含關系。
3、無性生殖與營養繁殖:無性生殖是指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新個體的生殖方式,包括分裂生殖、出芽生殖、孢子生殖、營養繁殖等多種方式。營養繁殖是無性生殖的一種類型,它是利用植物的營養器官(如根、莖、葉)進行繁殖的方式,常見的營養繁殖方法有嫁接、扦插、壓條等。因此,嫁接屬于營養繁殖,營養繁殖又屬于無性生殖,存在明確的包含關系。
4、生殖細胞與受精卵:生殖細胞是指生物在進行有性生殖時產生的成熟細胞,包括精子和卵細胞等。而受精卵是由精子和卵細胞結合形成的,它是新生命的起點,已經不再是單純的生殖細胞。所以卵細胞屬于生殖細胞,但受精卵不屬于生殖細胞,它們之間不存在包含關系。6、如圖可知1到3的邏輯關系是:3包含2,2包含1,1的范圍最小,3的范圍最大,審題時要注意。
【解答】A、單子葉植物種子包括種皮、胚、胚乳,雙子葉植物種子包括種皮、胚,錯誤。
B、酵母菌屬于真核生物,錯誤。
C、嫁接屬于營養生殖,沒有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屬于無性生殖,正確。
D、生殖細胞包括精子和卵細胞,精子和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錯誤。
故答案為:C。
20.【答案】B
【知識點】細菌的主要特點
【解析】【分析】1、細菌有其適宜的生長溫度范圍。一般來說,在適宜溫度下,細菌代謝旺盛,生長繁殖迅速;而在低溫環境中,細菌的代謝活動會減弱,生長受到抑制,處于休眠狀態,如本題中 0℃時的細菌。當溫度恢復到適宜范圍時,休眠的細菌可恢復活性并繼續生長繁殖。但如果溫度過高,如達到 100℃,會使細菌的蛋白質變性、細胞結構被破壞,導致細菌死亡,死亡的細菌無法再生長繁殖,培養基表面會保持清晰。2、對細菌的作用:抗生素是一類能夠抑制或殺死細菌的物質。不同的抗生素對不同種類的細菌有不同的作用效果。如果某種抗生素能夠抑制特定細菌的生長,那么在含有該抗生素的培養基上,細菌的生長會受到限制,會出現抑菌圈等現象,如本題中抗生素 Y 能使紙片周圍呈現清晰區,說明它對該種細菌有抑制作用,可用于治療該種細菌引起的感染。而抗生素 X 對該種細菌沒有抑制作用,因為在含有抗生素 X 的培養基上,細菌仍然能正常生長使培養基呈渾濁狀態。
3、對照實驗的設計與分析:對照實驗是科學研究中常用的方法,通過設置不同的實驗組和對照組,控制單一變量,來研究該變量對實驗對象的影響。本題中,通過將細菌置于不同溫度(0℃、40℃、100℃)以及添加不同抗生素(抗生素 X、抗生素 Y)的培養基中培養,觀察細菌的生長情況,從而探究溫度、抗生素對該種細菌生活的影響。例如,1 號培養基作為空白對照,與 2、3 號培養基對照可研究溫度對細菌生長的影響,與 4、5 號培養基對照可研究抗生素對細菌生長的影響。
【解答】A、1,4,5培養基中觀察到的渾濁現象是細菌繁殖形成的肉眼可見的菌落,A正確。
B、將培養基2和3再放在40℃一段時間,細菌繁殖形成菌落,因此觀察到的現象都是渾濁現象,而不是全表面清晰,B錯誤。
C 、 4全表面呈渾濁,表明抗生素X對該種細菌沒有抑制作用,5紙片周圍呈現一清晰區,其表面則呈渾濁,表明抗生素Y對該種細菌有抑制作用.因此依據實驗結果推測,如果人體感染該種細菌,可用抗生素Y進行治療,C正確。
D 、 以上實驗運用對照實驗方法,探究溫度、抗生素對該種細菌生活的影響,D正確。
故答案為:B。
21.【答案】精子;受精卵;輸卵管;3;分泌雌性激素
【知識點】人的受精、胚胎發育、分娩和哺乳過程;人體生殖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解析】【分析】(1)受精:卵細胞由卵巢排出以后,進入輸卵管.含精子的精液進入陰道,精子依靠它本身的運動,可以經過子宮腔而到達輸卵管,這時如果精子和卵細胞相遇,就可能受精.精子和卵細胞相結合的過程叫作受精.在受精過程中,只有一個精子能夠進入卵細胞,與卵細胞核融合,形成受精卵.其他精子則逐步萎縮和溶解.(2)圖甲中:A是精子、B是卵巢、C是受精卵、D分娩。
圖乙中:1是卵巢,2是輸卵管,3是子宮,4是陰道。
【解答】(1)睪丸是男性的主要性器官,也是男性的性腺,能夠產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精子產生是個連續性的動態過程,成人的睪丸組織一天產生的精子達數億個,精子體積小,有長長的尾,有利于游動。圖中,[A]表示精子。
(2)人體的生殖細胞有睪丸產生的精子和卵巢產生的卵細胞,含精子的精液進入陰道后,精子緩慢地通過子宮,在輸卵管內與卵細胞相遇,有一個精子進入卵細胞,與卵細胞相融合,形成受精卵。可見,[C]受精卵形成的場所在圖乙中的2輸卵管。
(3)子宮是女性產生月經和孕育胎兒的器官,位于骨盆腔中央,在膀胱與直腸之間。可見,胚胎發育的主要部位是圖乙中的[3]子宮。
(4)圖乙中1是卵巢,卵巢是女性的主要生殖器官,呈葡萄狀,位于腹腔內,左右各一個,能產生卵細胞(屬于生殖細胞)并分泌雌性激素。
22.【答案】(1)子房;無性
(2)短柄
【知識點】植物的有性生殖;植物的無性生殖
【解析】【分析】(1)由親本產生的有性生殖細胞,經過兩性生殖細胞(例如精子和卵細胞)的結合,成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發育成為新的個體的生殖方式,叫做有性生殖;
無性生殖指的是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新個體的生殖方式。
(2)嫁接是指把一個植物體的芽或枝,接在另一個植物體上,使結合在一起的兩部分長成一個完整的植物體。
【解答】(1)果實是由花的子房在開花授粉后發育而來的,主要的功能為保護種子及協助種子的傳播。果實包含了果皮及種子兩個部分,果皮又可分為外果皮、中果皮和內果皮三層,由子房壁發育而成;種子則由胚珠發育形成,其中珠被發育成種皮,受精極核和受精卵則分別發育成胚乳和胚。因此,櫻桃是植物的果實,它由子房發育而來。
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新個體,這種生殖方式稱為無性生殖;無性生殖產生的后代,只具有母體的遺傳特性。如植物中的扦插、嫁接等繁殖方式。 因此,通過嫁接技術栽培出“短柄櫻桃”的繁殖方式屬于無性生殖。
(2)嫁接屬于無性繁殖,沒有精子和卵細胞結合成受精卵的過程,后代不會出現變異,能保持嫁接上去的接穗優良性狀的穩定,而砧木一般不會對接穗的遺傳性產生影響。要繁殖“短柄櫻桃”,則作為接穗的A應是短柄櫻桃的枝條。
(1)果實是由花的子房在開花授粉后發育而來的,主要的功能為保護種子及協助種子的傳播。果實包含了果皮及種子兩個部分,果皮又可分為外果皮、中果皮和內果皮三層,由子房壁發育而成;種子則由胚珠發育形成,其中珠被發育成種皮,受精極核和受精卵則分別發育成胚乳和胚。因此,櫻桃是植物的果實,它由子房發育而來。
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新個體,這種生殖方式稱為無性生殖;無性生殖產生的后代,只具有母體的遺傳特性。如植物中的扦插、嫁接等繁殖方式。 因此,通過嫁接技術栽培出“短柄櫻桃”的繁殖方式屬于無性生殖。
(2) 嫁接屬于無性繁殖,沒有精子和卵細胞結合成受精卵的過程,后代不會出現變異,能保持嫁接上去的接穗優良性狀的穩定,而砧木一般不會對接穗的遺傳性產生影響。要繁殖“短柄櫻桃”,則作為接穗的A應是短柄櫻桃的枝條。
23.【答案】直線傳播;E;變高
【知識點】光的折射現象及應用
【解析】【分析】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所以會有遮擋產生影子的現象。
【解答】由于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人眼沿直線看向硬幣的視線被碗壁遮擋,所以看不見;加水后人能看到硬幣,說明光由B點經水面能到達A點,根據光路的可逆性,他用激光筆從A點向E處射出光束時沿著原來的折射光線,能把銅錢照亮;加滿水后,由于發生折射的位置變高了,使得產生的像也往上移。
24.【答案】D;變大;反射
【知識點】凸透鏡成像的應用
【解析】【分析】(1)像頭是利用凸透鏡成倒立、縮小的實像的原理制成的,當u>2f時,凸透鏡才成倒立、縮小的實像;
(2)透鏡成實像時,物近像遠像變大;
(3)凸透鏡成像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平面鏡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
【解答】(1)攝像頭相當于一個凸透鏡,當u>2f時,成倒立、縮小的實像,所以,“刷臉”時,面部應位于攝像頭兩倍焦距之外,像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間,故D符合題意,ABC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2)當人靠近攝像鏡頭,物距變小,像距變大,像變大。
(3)“刷臉支付”的成像原理與平面鏡成像不同,平面鏡成像是利用光的反射,“刷臉支付”的成像原理是光的折射。
25.【答案】空氣;音調;振動;音色;控制聲源;乙、丁;丁
【知識點】聲音傳播的條件;聲音產生的條件
26.【答案】增大;41.8;a;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知識點】光的折射規律
【解析】【分析】(1)(2)由表中數據可知:當入射角增大時,反射能量和折射角也隨著增大;當入射角為41.8°時,折射光線消失了,反射能量達到100%。
(3)折射角隨著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但折射角總大于入射角。
(4)光從空氣射向玻璃,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假設發生全反射,折射角等于90°,那入射角必大于90°,不符合實際。
【解答】(1)根據表格可知,光從玻璃射向空氣時,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故折射角隨入射角的變化關系是:折射角隨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2)根據表格可知,光從玻璃射向空氣時,當入射角i≥41.8°時,此時折射角為90°,反射能量達到100%,就發生了全反射現象。
(3)根據表格數據可知,折射角隨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但是二者之間不能正比關系,則它們的變化圖像肯定不是一條直線,則圖2中圖線a反映了實驗中的入射角與折射角之間的關系。
(4)根據光路可逆,當光從空氣斜射向玻璃時,不能發生全反射現象,原因是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因此折射光線不能消失。
27.【答案】ABD;放大實驗現象;聲音的響度與距離聲源的遠近有關,距離越遠,響度越小
【知識點】聲音傳播的條件;聲音產生的條件
【解析】【分析】聲音是由物體振動所產生,要觀察微小的振動現象,可以采用放大的方法來便于觀察。
【解答】(1)聲音能夠引起乒乓球的振動,說明聲音具有能量;兩個筒沒有接觸,中間只有空氣,因此說明聲音可以在空氣中傳播;乒乓球被彈開,說明聲音由振動產生,故答案選ABD。
(2)實驗1乒乓球的作用是放大了橡皮膜的振動。
(3)為了進一步探究響度和距離的關系,小組成員將甲、乙兩筒的距離s分別調節到10cm、15cm、20cm。重復上述實驗,觀察到乒乓球被彈開的幅度逐漸減小,說明了聲音的響度與距離聲源的遠近有關,距離越遠,響度越小。
28.【答案】同一高度;倒立、縮小的實像;上;B;遠離
【知識點】凸透鏡成像規律及其探究實驗;凸透鏡成像的應用
【解析】【分析】(1)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實驗前應調節燭焰、凸透鏡、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2)根據u>2f,成倒立、縮小的實像,應用于照相機;
(3)根據凸透鏡成實像時,物近像遠像變大分析回答;
(4)根據過光心的光線傳播方向不變分析回答;
(5)根據凸透鏡成像的幾種情況進行判斷,u>2f,成倒立、縮小的實像。u=2f,成倒立、等大的實像;2f>u>f,成倒立、放大的實像;u<f,成正立、放大的虛像。
【解答】(1)實驗前應調節燭焰、凸透鏡、光屏三者的中心,使它們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便玗觀察。
(2)由圖甲可知,物距大于像距,說明物體在二倍焦距以外,在光屏上可得到一個倒立、縮小的實像。
(3)隨著蠟燭的燃燒,燭焰下移,因為凸透鏡所成的實像是倒立的,所以可觀察到光屏上的像向上移動。
(4)根據凸透鏡成像規律可知,物體在二倍焦距以外時,成倒立縮小的實像,物體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間時,成倒立放大的實像,物體在焦點以內時,成正立放大的虛像,所以不可能形成正立縮小的像,故B符合題意,ACD不符合題意。
故選B。
(5)凸透鏡對光有會聚作用,使像變近,光屏上剛好出現清晰的像,摘下“眼鏡”后,像變遠,若要通過移動蠟燭使像再次清晰,應將蠟燭向遠離透鏡方向移動一段距離。
29.【答案】進行對照;依次降低;不影響;在氣球下方系一個金屬塊(其他合理也可)
【知識點】控制變量法;浮力的變化
30.【答案】鳶通過小孔所形成的實像;直線傳播;;無關;薄膜;倒立、縮小的實;A;變大;正比
【知識點】光的直線傳播及應用
【解析】【分析】(1)(3)光在同種均勻物質中沿直線傳播,在日常生活中,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種均勻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
(2)根據光直線傳播的性質做出AB所成的像;
(4)光在同種、均勻、透明介質中沿直線傳播,影子、日食、月食、小孔成像都是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因為光線沿直線傳播,蠟燭順時針旋轉時,蠟燭各點成的像也順時針旋轉,所以成的像順時針旋轉。
(5)算出表格中像的高度和像到小孔的距離的比值,可以看出比值是一個定值,由此得出像的高度和像到小孔的距離成正比;
【解答】(1)由于小孔所成的像是由實際光線會聚而成的,因此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實像,這是光的直線傳播造成的;所以“中間為窗隙所束,則影與鳶遂相違”中的“影”的實質是:鳶通過小孔所形成的實像。
(2)①根據光在同一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的特點,依次找出A'、B',然后將這兩個點連線,就是AB所成的像;如圖所示
②小孔所成的像是物體本身的像,與小孔的形狀無關。
(3)易拉罐簡易針孔照相機,利用它觀察窗外景物,實際是利用了小孔成像,人的眼睛對著膜進行觀察,可以看倒立、縮小的實像。
(4)由圖知,易拉罐左端為小孔,圓筒從易拉罐的右端插入,為了減小外面光線的影響,看得更清楚,A端是用半透明薄紙制成的光屏。
當增大光屏與小孔之間的距離時,由于光沿直線傳播,光屏上的像將變大。
(5)由表格上的數據可知,像的高度隨像到小孔距離的增大而增大,當像到小孔的距離增大幾倍時,像的高度也增大幾倍,所以像的高度h與像到小孔的距離s成正比。
31.【答案】教室和觀測室內物體身上的光射到單向透視玻璃上,都會發生反射和折射,但教室比觀測室亮,則教室這邊反射光線強于觀測室發出的折射光線,所以同學在教室能清晰看到自己的像,但看不清觀測室內的物體。而在觀測室中反射光線比折射光線弱,所以同學在觀測室不能清晰看到自己的像,但能看清教室內的物體。
【知識點】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現象及應用
【解析】【分析】光的反射:光在兩種物質分界面上改變傳播方向又返回原來物質中的現象。單向透視膜層類似普通鏡子,對光線有較好的反射效果,在教室光線充足的情況下,玻璃表面反射大量光線,使得同學能看到自己清晰的像,這是光的反射成像原理的體現。
光的折射與透射: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發生改變的現象叫光的折射;光透過介質的現象叫光的透射。從教室射向觀測室的光,一部分透過玻璃進入觀測室,雖然透射的光較少,但由于教室光線強,仍能使觀測室的人看到教室內的物體。
光的強度對比:教室和觀測室光線強度不同,教室光線強,觀測室光線弱。從教室射向玻璃的光,大部分被反射回教室,而從觀測室射向玻璃的光本身就很弱,經過玻璃的反射和吸收后,進入教室的光極其微弱,導致教室中的同學無法看到觀測室的物體。同時,觀測室較暗的環境也使人眼對從教室透過來的光更敏感,更有利于看到教室內的情況。
【解答】教室和觀測室內物體身上的光射到單向透視玻璃上,都會發生反射和折射,但教室比觀測室亮,則教室這邊反射光線強于觀測室發出的折射光線,所以同學在教室能清晰看到自己的像,但看不清觀測室內的物體。而在觀測室中反射光線比折射光線弱,所以同學在觀測室不能清晰看到自己的像,但能看清教室內的物體。
1 / 1浙江省紹興市諸暨市開放雙語實驗學校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中科學試題
1.(2024七下·諸暨期中)如圖為人類的生長發育曲線,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人的快速生長的時期為A和D
B.七年級的學生一般正處于D階段
C.M點代表人處于嬰幼兒期
D.D階段里不僅體重和身高迅速發展,第二性征也會慢慢出現
【答案】A
【知識點】人的發育、衰老和死亡
【解析】【分析】人類生長發育階段
胎兒期:從受精卵形成到出生,是個體發育的最初階段,在母體內完成。
嬰幼兒期:出生后到 3 歲左右,是生長發育迅速的時期,身體各器官和系統逐漸發育成熟。
童年期:3 歲到 12 歲左右,身體生長速度相對平穩,是身體和心理發育的重要階段。
青春期:一般從 10 歲到 20 歲左右,是人體生長發育的第二個高峰期,身高和體重迅速增長,同時性器官發育成熟,第二性征出現。
【解答】A、從人類的生長發育曲線看,人體生長有兩個相對較快的時期,所處的年齡段分別是第一個高峰期是B時期是0-3歲,第二個高峰期是11到20歲,即D青春期,A錯誤。
B、進入青春期之后,男孩和女孩的身體和心理都發生很大的變化,身高突增、體重迅速增加,七年級的學生一般正處于D青春期階段,B正確。
C、讀圖可知,M點代表代表人處于嬰幼兒期,C正確。
D、進入青春期以后,男孩和女孩的性器官都迅速發育,男性的睪丸和女性的卵巢都重量增加,并能夠產生生殖細胞和分泌性激素,性激素(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能促進第二性征的出現,D正確。
故答案為:A。
2.(2024七下·諸暨期中)下列各項中,屬于人類對真菌利用的是(  )
①制酸奶 ②釀酒 ③制醋 ④生產青霉素 ⑤做面包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②③⑤
【答案】B
【知識點】真菌的主要特點
【解析】【分析】細菌和真菌等微生物的發酵在食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意義。乳酸菌、醋酸菌屬于細菌,酵母菌、霉菌屬于真菌。
【解答】①制酸奶要用到乳酸菌,乳酸菌屬于細菌,乳酸菌發酵產生乳酸,使得奶出現一種特殊的風味,還不降低奶的品質;③制醋要用到醋酸菌,醋酸菌也屬于細菌,醋酸菌發酵產生醋酸;④制青霉素要用到青霉,青霉屬于真菌;②釀酒、⑤做面包要用到酵母菌,酵母菌屬于真菌。可見②④⑤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3.(2024七下·諸暨期中)昆蟲的兩種發育方式的全過程可以分別用如圖所示的部分內容表示,已知D為卵期,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蜻蜓的發育過程可以表示為A→B→C
B.若用此圖表示蜜蜂的發育過程,則B為蛹期,C為幼蟲期
C.若用此圖表示蝗蟲的發育過程,則C對農作物的危害最大
D.若用此圖表示家蠶的發育過程,為了提高蠶絲產量,應設法延長C時期
【答案】C
【知識點】動物的生長時期
【解析】【分析】1、昆蟲的生殖:
絕大多數昆蟲進行有性生殖、發育成熟后,經過交配產生受精卵,受精卵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可以發育成幼蟲和成蟲.
2、昆蟲的發育:
昆蟲的發育為變態發育,分為完全變態和不完全變態兩種方式。
(1)完全變態
蜜蜂、家蠶等昆蟲的發育要經過受精卵、幼蟲、蛹、成蟲4個時期,而且幼蟲和成蟲在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上有明顯的差異,這樣的發育過程叫完全變態.下圖為家蠶的完全變態發育過程.
(2)不完全變態
不完全變態是指蟋蟀、螻蛄、螳螂等昆蟲的一生經歷受精卵、幼蟲、成蟲三個時期,而且幼蟲和成蟲的形態結構非常相似,生活習性也幾乎一致的發育過程.幼蟲又稱為若蟲.圖為蝗蟲一生的發育過程。
【解答】A、已知D為卵,若此圖表示蜻蜓的不完全變態發育,則發育過程為D→A→C,錯誤。
B、已知D為卵,若此圖表示蜜蜂的完全變態發育,則A為幼蟲期,B為蛹期,C為成蟲期,錯誤。
C、已知D為卵,若此圖表示蝗蟲的發育過程,則A是幼蟲期,C是成蟲期,成蟲期對農作物的危害最大,正確。
D、已知D為卵,若此圖表示春蠶的發育過程,則A是幼蟲期,B為蛹期,C為成蟲期,為了使蠶絲產量提高,應設法延長A時期,錯誤。
故答案為:C。
4.(2024七下·諸暨期中)如圖示玉米種子的縱切面,下列與之相關的敘述,錯誤的是(  )
A.②、③、④、⑤組成胚
B.⑤胚根在種子萌發時最先突破種皮
C.③胚芽可發育成新植物體的莖和葉
D.①子葉是儲存營養物質的結構
【答案】D
【知識點】種子的結構;種子萌發的過程與必要條件
【解析】【【分析】(1)玉米種子的結構
種皮:具有保護種子內部結構的作用。
胚:是種子的主要部分,由子葉、胚芽、胚軸和胚根組成。其中,②子葉一片,不肥厚,主要作用是將胚乳中的營養物質轉運給胚的其他部分;③胚芽將來發育成新植物體的莖和葉;④胚軸連接胚芽和胚根,在種子萌發過程中會伸長,使胚芽和胚根突破種皮;⑤胚根最先突破種皮,發育成植物的根。
胚乳:①胚乳是玉米種子儲存營養物質的結構,主要儲存淀粉等營養物質,為種子萌發提供能量和物質。
(2)種子的萌發過程
種子吸水膨脹,種皮變軟,呼吸作用增強。
胚根首先突破種皮,向下生長形成主根。
胚軸伸長,將胚芽推出地面,胚芽發育成莖和葉。
子葉在種子萌發過程中,將胚乳中的營養物質轉運給胚根、胚芽和胚軸,待營養物質消耗完后,子葉逐漸萎縮。
【解答】A、②子葉、③胚芽、④胚軸、⑤胚根構成胚,胚是由受精卵發育而來的,A正確。
B、種子萌發時最先突破種皮的是⑤胚根,B正確。
C、胚根發育,突破種皮,形成根;胚軸伸長發育成連接莖和根的部位;胚芽發育成莖和葉。因此種子中的③胚芽將來發育成莖和葉,C正確。
D、玉米屬于單子葉植物,玉米種子的營養物質儲存在①胚乳中,D錯誤。
故答案為:D。
5.(2024七下·諸暨期中)超級細菌是指因為抗菌藥物的濫用,使細菌的耐藥性不斷增強而出現的具有多重耐藥性的細菌,如圖所示為攜帶遺傳物質(NDM一1基因)的超級細菌照片。下列有關細菌的說法,正確的是(  )
A.細菌沒有細胞壁結構
B.大多數細菌不含葉綠素,須依靠現成有機物維持生活
C.超級細菌攜帶的NDM-1基因存在于細菌成形的細胞核內
D.借助放大鏡可觀察細菌的內部結構
【答案】B
【知識點】細菌的主要特點
【解析】【分析】細菌是單細胞個體,其細胞由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等部分構成,但沒有成形的細胞核,只有DNA集中的核區,這是細菌的基本結構,是所有細菌都具有的。另外,有些細菌除具有這些基本結構外,還有一些特殊結構,如有些細菌細胞壁外有莢膜,有些生有鞭毛。據細菌的形態可分為桿菌、球菌、螺旋菌。
【解答】A、由分析知道:細菌的基本結構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和DNA集中的區域,無成形的細胞核和葉綠體,A錯誤。
B、大多數細菌是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依靠現成的有機物生活,B正確。
C、細菌的細胞由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等部分構成,但沒有成形的細胞核,C錯誤。
D、細菌個體十分微小,肉眼很難看到,觀察細菌結構需要借助高倍顯微鏡或電鏡才能觀察到細菌的形態和結構,D錯誤。
故答案為:B。
6.(2024七下·諸暨期中)如圖所示,有一正方形的不透光的房間,在其中的一面墻上開有一個圓形小孔,在這面墻的對面有一個正方形的平面鏡。在房間里有一個人靠在與平面鏡垂直的一側墻面上,當有一束垂直于圓孔的平行光通過圓孔射到平面鏡上時,他能看到的是(  )
A.鏡面上有一個圓形的亮斑 B.整個正方形鏡子的形狀
C.整個房間的各處都是亮的 D.感到整個房間是一片黑暗
【答案】D
【知識點】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1)鏡面反射:鏡面比較光滑,平行光線射到鏡面上時,反射光線仍然平行;
(2)漫反射:反射面凹凸不平,平行光線射到上面時,反射光線會把光線向著四面八方反射。無論鏡面反射,還是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解答】垂直于圓孔的平行光通過圓孔射到平面鏡上時,由于入射光線與平面鏡垂直,因此入射角是0°,反射角也應是0°,反射光線將沿原方向返回;由于鏡面比較光滑,發生的是鏡面反射,反射光線仍然平行從小孔射出,沒有反射光線進入人的眼睛,也沒有光線射到墻壁上,因此整個房間一片黑暗。
故答案為:D。
7.(2024七下·諸暨期中)如果聲音和光都從空氣傳入水中,則 (  )
A.聲速變大,光速變小 B.聲速變大,光速不變
C.聲速、光速都變小 D.聲速、光速都不變
【答案】A
【知識點】聲音傳播的條件;光的直線傳播及應用
【解析】【分析】根據對聲速和光速的認識比較即可。
【解答】 聲音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不同,一般來說,聲音在固體中的速度最大,其次是液體,在氣體中的傳播速度最慢。所以,聲音從空氣傳到水中,速度變大了,
光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不同,光在真空中傳播速度最大,光在空氣中的速度略小一些,在水中的傳播速度更小。所以光從空氣傳到水中,速度變小了;
故A正確、B、C、D錯誤。
故選A。
8.(2024七下·諸暨期中)我國的古詩詞文化有幾千年的燦爛歷史,很多名句蘊含著豐富的物理知識,下列詩句從科學的角度解釋錯誤的是(  )
A.“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詩人看到的“落日”是光線經過大氣發生折射而成的像
B.“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句中“明月”通過酒看到的月亮,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C.“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句中“陰濃”是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
D.“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淺”句中“水淺”是由于光的反射造成的
【答案】D
【知識點】光的直線傳播及應用;光的反射;光的折射規律
【解析】【分析】根據光的直線傳播、反射和折射的知識分析判斷。
【解答】A.“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詩人看到的“落日”是光線經過大氣發生折射而成的像,故A正確不合題意;
B.“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句中“明月”通過酒看到的月亮,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正確不合題意;
C.“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句中“陰濃”是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故C正確不合題意;
D.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淺”句中“水淺”是由于光的折射造成的,故D符合題意。
故選D。
9.(2024七下·諸暨期中)人們總說“酸甜苦辣,百味人生”,其實,這四種味覺中有一種并不屬于人體的基本味覺,它是(  )
A.酸 B.甜 C.苦 D.辣
【答案】D
【知識點】人的感覺
【解析】【分析】味覺是指食物在人的口腔內對味覺器官化學感受系統的刺激并產生的一種感覺。人們常說的酸甜苦辣中,屬于味覺的實際上只有酸、甜、苦三種。辣并不是味覺,而是痛覺,其實是化學物質刺激細胞,在大腦中形成了類似于灼燒的微量刺激的感覺,不是由味蕾所感受到的味覺。因此不管是舌頭還是身體的其他器官,只要有神經能感覺到的地方就能感受到辣。同樣的道理。麻以及澀都不屬于味覺。就生理上來說,基本的味覺僅包含酸、甜、苦、咸四種。
【解答】基本的味覺僅包含酸、甜、苦、咸四種,不包括辣,辣并不是味覺,而是痛覺,其實是化學物質刺激細胞,在大腦中形成了類似于灼燒的微量刺激的感覺,不是由味蕾所感受到的味覺。故選D。
10.(2024七下·諸暨期中)被子植物生長發育成熟后,會開花結果產生種子。如圖為某花結構示意圖,有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
A.②以后會發育成果實,其中的胚珠會發育成胚
B.此花的主要結構是雄蕊和雌蕊
C.在開花時期, 雨天多于晴天會影響過程①
D.完成受精后③④⑤都會凋落
【答案】A
【知識點】花的結構
【解析】【分析】果實是由顯花植物的子房在開花授粉后發育而來的,主要的功能為保護種子及協助種子的傳播.一般果實包含了果皮及種子兩個部分,果皮又可分為外果皮、中果皮和內果皮三層,由子房壁發育而成;種子則由胚珠發育形成,其中珠被發育成種皮,極核和卵核則分別發育成胚乳和胚。
圖中:①傳粉,②子房,③花絲,④花柱,⑤柱頭。
【解答】A、②子房會發育成果實,其中的胚珠發育成種子,A錯誤.
B、花蕊分為雄蕊和雌蕊。雄蕊包括花藥和花絲,花藥里有許多花粉,花粉能產生精子。雌蕊包括柱頭、花柱和子房,子房內有一個或多個胚珠,胚珠里面有卵細胞。花蕊(雌蕊和雄蕊)與果實和種子的形成有直接關系,它們是花的主要結構,B正確.
C、果樹開花時節,如果陰雨綿綿,會造成水果減產,主要原因是下雨影響到了①傳粉,C正確.
D、完成受精后③花絲、④花柱和⑤柱頭都會凋落,D正確。
故答案為:A。
11.(2024七下·諸暨期中)生活經驗表明,當人處于極度疲勞或生病時,對食物的味覺沒有健康狀態時敏感,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食之無味”.這主要是由于 (  )
A.人的味覺器官暫時失去了感覺功能
B.人的味覺細胞收集到的信息無法傳播到大腦中
C.生病或疲勞影響了味覺細胞對食物的敏感性
D.人產生了味覺疲勞
【答案】C
【知識點】人的感覺
【解析】【分析】(1)人體有許多感受內、外刺激的感受器,有些感受器比較簡單,例如皮膚里的感覺神經末梢。
(2)味覺的形成過程
食物中的化學物質溶解在唾液中,與味覺細胞表面的受體結合。
味覺細胞產生神經沖動,神經沖動通過神經傳導到大腦的味覺中樞。
大腦味覺中樞對神經沖動進行分析和處理,產生味覺。
【解答】平時,人吃東西所以知道什么味道,這主要是舌頭上味蕾在起作用,當人生病或疲勞時打亂了人體內分泌,影響了味覺細胞對食物的敏感性,所以人的味覺發生了變化,所以吃什么東西也就沒有味道。可見C正確。故答案為:C。
12.(2024七下·諸暨期中)如圖所示為一款骨傳導藍牙耳機,使用時將耳機貼在顳骨兩側而不是堵住耳朵,既可以聽到耳機發出的聲音,也不影響聽到周圍環境的聲音。耳機聲和周圍環境的聲音對應的傳播介質分別是(  )
A.固體、固體 B.氣體、氣體 C.固體、氣體 D.氣體、固體
【答案】C
【知識點】聲音傳播的條件
【解析】【分析】聲音即能在固體中傳播,也能在液體、氣體中傳播,根據實際情況確定聲音的傳輸介質即可。
【解答】將耳機貼在顳骨兩側,這是通過固體(骨骼)傳聲。不堵塞住耳朵,這是利用空氣傳聲,也能聽到周圍環境的聲音。
故C符合題意,ABD不符合題意。
故選C。
13.(2024七下·諸暨期中)現代生活,智能手機給人們帶來了許多便利,但長時間盯著手機屏幕,容易導致視力下降。如圖所示,關于近視眼及其矯正的原理圖正確的是(  )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B
【知識點】近視眼的成因與矯正辦法;遠視眼的成因與矯正辦法
【解析】【分析】(1)近視眼:如果晶狀體的凸度過大或眼球前后徑過長,遠處物體反射來的光線通過晶狀體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會落在視網膜的前方,導致看不清遠處的物體,形成近視眼。近視眼戴凹透鏡加以矯正。
(2)遠視眼:如果眼球晶狀體的曲度過小或眼球前后徑過短,近處物體反射來的光線通過晶狀體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會落在視網膜的后方,導致看不清近處的物體,形成遠視眼。遠視眼戴凸透鏡進行矯正。
【解答】由圖知道,①圖的光線會聚在視網膜的后方,所以①圖表示遠視眼的成像情況;遠視眼是由于晶狀體焦距太長,像落在視網膜的后方,為了使光線會聚在原來會聚點后面的視網膜上,就需要在光線進入人眼以前會聚一些,所以應佩戴對光線具有發散作用的凸透鏡來矯正,則③圖是遠視眼的矯正原理圖。
由圖知道,②圖的光線會聚在視網膜的前方,所以②圖表示近視眼的成像情況;近視眼是由于晶狀體焦距太短,像落在視網膜的前方,為了使光線會聚在原來會聚點后面的視網膜上,就需要在光線進入人眼以前發散一些,所以應佩戴對光線具有發散作用的凹透鏡來矯正,則④圖是近視眼的矯正原理圖。
故B正確,ACD錯誤。
故答案為:B。
14.(2024七下·諸暨期中)廣告公司在拍攝水果廣告時,為了追求某種藝術效果,在暗室里用紅光照射裝在白色瓷盤中的紅色蘋果及黃色香蕉。站在旁邊的攝影師將看到(  )
A.蘋果呈黑色,瓷盤呈白色,香蕉呈黑色
B.蘋果呈紅色,瓷盤呈黑色,香蕉呈黑色
C.蘋果呈黑色,瓷盤呈紅色,香蕉呈紅色
D.蘋果呈紅色,瓷盤呈紅色,香蕉呈黑色
【答案】D
【知識點】物體的顏色
【解析】【分析】不透明物體的顏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所決定的,其它色光照在它上面時全部被吸收;透明物體的顏色是由它透過的光色。
【解答】用紅光照射白色瓷盤、紅色蘋果及黃色香蕉:
白色瓷盤,白色的物體能反射所有的色光,反射什么色光就是什么顏色,故瓷盤呈現紅色.
紅色的蘋果反射紅光,故呈現紅色;
黃色香蕉,吸收紅色的光,沒有光線進入人眼,故呈現黑色。
故答案為:D
15.(2024七下·諸暨期中)微生物和人類關系十分密切。如圖所示為某些微生物的結構圖。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①是單細胞真菌, 可以用于發面、釀酒等
B.①②④和③在細胞結構上的主要區別是有無成形的細胞核
C.③是主要靠出芽生殖,部分種類對人體是有益的
D.④主要是通過產生孢子的方式進行繁殖
【答案】C
【知識點】細菌的主要特點;真菌的主要特點
【解析】【分析】A.根據圖片分析酵母菌的細胞特點;
B.真菌具有成形的細胞核,細菌沒有成形的細胞核;
C.根據細菌的生殖方式判斷;
D.根據真菌的生殖方式判斷。
【解答】A.根據圖片可知,①酵母菌屬于單細胞真菌,可用于釀酒和制作面包,故A正確不合題意;
B.①酵母菌、②青霉和④食用菌都屬于真菌,它們和③細菌在細胞結構上的主要區別是有無成形的細胞核,故B正確不合題意;
C.③細菌的生殖方式為分裂生殖,部分種類對人體是有益的,故C錯誤符合題意;
D.④食用菌屬于真菌,主要是通過產生孢子的方式進行繁殖,故D正確不合題意。
故選C。
16.(2024七下·諸暨期中)非洲地區人民會用裝滿水的礦泉水瓶制作“光導照明燈”(如圖),其結構主要包括采光部、導光部及漫射部。為了將更多的太陽光“導”入屋內并照射向各個方向,以下方案中照明效果最好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識點】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反射分鏡面反射和漫反射,平行光線入射到平而光滑反射面上,反射光線還是平行射出,這種反射是鏡面反射;平行光線入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反射光線射向四面八方,這種反射是漫反射。
【解答】導光部分不透明且光滑可以較好的反射光線,漫射部分透明可以讓光線透過,粗糙有利于發生漫反射,將更多的太陽光“導”入屋內并照射向各個方向,故ABD不符合題意,C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17.(2024七下·諸暨期中)中國古代對光的色散現象的認識最早起源于對自然色散現象——虹的認識。虹,是太陽光沿著一定角度射入空氣中的水滴所引起的比較復雜的由折射和反射造成的一種色散現象。下列關于色散現象的表述中,不合理的是(  )
A.白光經過三棱鏡發生色散后,呈現出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單色光
B.紫外線具有一定的殺菌消毒作用
C.疫情期間,人們用紅外線測溫槍來檢測人體發出的紫外線
D.臭氧層能吸收太陽光中的紫外線,能保護地球上的生命
【答案】C
【知識點】光的色散
【解析】【分析】該題考查了光的色散,要求學生知道太陽光(白光)是由七種單色光混合而成的復色光.太陽光經過三棱鏡出現各種色光,雨過天晴天空彩虹凌空飛架,早晨看到日光下的露珠呈現五顏六色,這些現象都是太陽光經過三棱鏡被分解為絢麗的七色光,都屬于光的色散,太陽光經過三棱鏡后,可以分解成七種色光,所以太陽光是復色光,而七種色光混合后成為白光。
【解答】A:白光經過三棱鏡發生色散后,呈現出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單色光,正確。
B:紫外線具有一定的殺菌消毒作用,正確。
C:疫情期間,人們用紅外線測溫槍來檢測人體發出的紅外線,錯誤。
D:臭氧層能吸收太陽光中的紫外線,能保護地球上的生命,正確。
故選C。
18.(2024七下·諸暨期中)如圖是光在空氣和玻璃兩種介質中傳播的情景。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入射角等于30° B.折射角等于70°
C.NN'是界面 D.MM'的右側是玻璃
【答案】D
【知識點】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規律
【解析】【分析】首先要掌握入射角和反射角及折射角的概念:知道入射角是入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折射角是折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其次需要掌握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的內容。
【解答】根據光的反射定律,入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為入射角,反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為反射角,并且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如圖所示
由∠BOM=30°,可知
∠BON=90°-30°=60°
而圖中已知∠AON=60°。所以NN'為法線,則MM'為界面。當光線從空氣斜射入玻璃中時,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則
∠CON'=90°-50°=40°
由圖可知,AO是入射光線,BO是反射光線,OC為折射光線,∠AON為入射角,等于60°。∠CON'為折射角,等于40°。則MM'的右邊是玻璃。故D正確,ABC錯誤。
故答案為:D。
19.(2024七下·諸暨期中)如果用下圖表示各種概念之間的大小和包含關系,則左下表選項中與圖示相符的是(  )
  1 2 3
A 胚乳 胚 種子
B 酵母菌 原核生物 微生物
C 嫁接 營養繁殖 無性生殖
D 卵細胞 受精卵 生殖細胞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識點】真菌的主要特點;人的受精、胚胎發育、分娩和哺乳過程;種子的結構;植物的無性生殖
【解析】【分析】1、種子的結構:種子一般由種皮、胚和胚乳(部分植物種子沒有胚乳)組成。胚是種子的主要結構,包括胚芽、胚軸、胚根和子葉。胚乳是儲存營養物質的結構,與胚是并列關系,它們共同構成種子的重要部分,所以胚乳并不包含于胚,而是與胚同屬于種子的組成部分。
2、微生物的分類: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病毒等。其中,細菌是原核生物,沒有成形的細胞核;而真菌是真核生物,有成形的細胞核,酵母菌屬于真菌,是真核生物,并非原核生物。所以酵母菌與原核生物是不同的類別,不存在包含關系。
3、無性生殖與營養繁殖:無性生殖是指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新個體的生殖方式,包括分裂生殖、出芽生殖、孢子生殖、營養繁殖等多種方式。營養繁殖是無性生殖的一種類型,它是利用植物的營養器官(如根、莖、葉)進行繁殖的方式,常見的營養繁殖方法有嫁接、扦插、壓條等。因此,嫁接屬于營養繁殖,營養繁殖又屬于無性生殖,存在明確的包含關系。
4、生殖細胞與受精卵:生殖細胞是指生物在進行有性生殖時產生的成熟細胞,包括精子和卵細胞等。而受精卵是由精子和卵細胞結合形成的,它是新生命的起點,已經不再是單純的生殖細胞。所以卵細胞屬于生殖細胞,但受精卵不屬于生殖細胞,它們之間不存在包含關系。6、如圖可知1到3的邏輯關系是:3包含2,2包含1,1的范圍最小,3的范圍最大,審題時要注意。
【解答】A、單子葉植物種子包括種皮、胚、胚乳,雙子葉植物種子包括種皮、胚,錯誤。
B、酵母菌屬于真核生物,錯誤。
C、嫁接屬于營養生殖,沒有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屬于無性生殖,正確。
D、生殖細胞包括精子和卵細胞,精子和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錯誤。
故答案為:C。
20.(2024七下·諸暨期中)將某種細菌接種于已消毒的培養基上,加蓋后以不同方式處理,并置于不同溫度中,培養24小時后,觀察結果如下表所示,下列有關分析錯誤的是(  )
培養基 處理方法 溫度 觀察現象
1 接種細菌 40℃ 全表面呈渾濁
2 接種細菌 0℃ 全表面清晰
3 接種細菌 100℃ 全表面清晰
4 接種細菌,并置一吸有抗生素X的圓紙片于其上 40℃ 全表面呈渾濁
5 接種細菌,并置一吸有抗生素Y的圓紙片于其上 40℃ 紙片周圍呈現一清晰區,其表面則呈渾濁
A.1,4,5培養基中觀察到的渾濁現象是細菌繁殖形成的肉眼可見的菌落
B.將培養基2和3再放在40℃一段時間,觀察到的現象都是全表面清晰
C.依據實驗結果推測,如果人體感染該種細菌,可用抗生素Y進行治療
D.以上實驗運用對照實驗方法,探究溫度、抗生素對該種細菌生活的影響
【答案】B
【知識點】細菌的主要特點
【解析】【分析】1、細菌有其適宜的生長溫度范圍。一般來說,在適宜溫度下,細菌代謝旺盛,生長繁殖迅速;而在低溫環境中,細菌的代謝活動會減弱,生長受到抑制,處于休眠狀態,如本題中 0℃時的細菌。當溫度恢復到適宜范圍時,休眠的細菌可恢復活性并繼續生長繁殖。但如果溫度過高,如達到 100℃,會使細菌的蛋白質變性、細胞結構被破壞,導致細菌死亡,死亡的細菌無法再生長繁殖,培養基表面會保持清晰。2、對細菌的作用:抗生素是一類能夠抑制或殺死細菌的物質。不同的抗生素對不同種類的細菌有不同的作用效果。如果某種抗生素能夠抑制特定細菌的生長,那么在含有該抗生素的培養基上,細菌的生長會受到限制,會出現抑菌圈等現象,如本題中抗生素 Y 能使紙片周圍呈現清晰區,說明它對該種細菌有抑制作用,可用于治療該種細菌引起的感染。而抗生素 X 對該種細菌沒有抑制作用,因為在含有抗生素 X 的培養基上,細菌仍然能正常生長使培養基呈渾濁狀態。
3、對照實驗的設計與分析:對照實驗是科學研究中常用的方法,通過設置不同的實驗組和對照組,控制單一變量,來研究該變量對實驗對象的影響。本題中,通過將細菌置于不同溫度(0℃、40℃、100℃)以及添加不同抗生素(抗生素 X、抗生素 Y)的培養基中培養,觀察細菌的生長情況,從而探究溫度、抗生素對該種細菌生活的影響。例如,1 號培養基作為空白對照,與 2、3 號培養基對照可研究溫度對細菌生長的影響,與 4、5 號培養基對照可研究抗生素對細菌生長的影響。
【解答】A、1,4,5培養基中觀察到的渾濁現象是細菌繁殖形成的肉眼可見的菌落,A正確。
B、將培養基2和3再放在40℃一段時間,細菌繁殖形成菌落,因此觀察到的現象都是渾濁現象,而不是全表面清晰,B錯誤。
C 、 4全表面呈渾濁,表明抗生素X對該種細菌沒有抑制作用,5紙片周圍呈現一清晰區,其表面則呈渾濁,表明抗生素Y對該種細菌有抑制作用.因此依據實驗結果推測,如果人體感染該種細菌,可用抗生素Y進行治療,C正確。
D 、 以上實驗運用對照實驗方法,探究溫度、抗生素對該種細菌生活的影響,D正確。
故答案為:B。
21.(2024七下·諸暨期中)圖甲為人類生殖發育過程示意圖,圖乙為女性生殖系統結構示意圖,請據圖回答相關問題。
(1)[A]   有長長的尾巴,能游動。
(2)[C]   形成的場所在圖乙中的   (填名稱)。
(3)胚胎發育的主要部位是圖乙中的[    ](填序號)。
(4)圖乙中1的除了產生卵細胞外,還具有   的功能。
【答案】精子;受精卵;輸卵管;3;分泌雌性激素
【知識點】人的受精、胚胎發育、分娩和哺乳過程;人體生殖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解析】【分析】(1)受精:卵細胞由卵巢排出以后,進入輸卵管.含精子的精液進入陰道,精子依靠它本身的運動,可以經過子宮腔而到達輸卵管,這時如果精子和卵細胞相遇,就可能受精.精子和卵細胞相結合的過程叫作受精.在受精過程中,只有一個精子能夠進入卵細胞,與卵細胞核融合,形成受精卵.其他精子則逐步萎縮和溶解.(2)圖甲中:A是精子、B是卵巢、C是受精卵、D分娩。
圖乙中:1是卵巢,2是輸卵管,3是子宮,4是陰道。
【解答】(1)睪丸是男性的主要性器官,也是男性的性腺,能夠產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精子產生是個連續性的動態過程,成人的睪丸組織一天產生的精子達數億個,精子體積小,有長長的尾,有利于游動。圖中,[A]表示精子。
(2)人體的生殖細胞有睪丸產生的精子和卵巢產生的卵細胞,含精子的精液進入陰道后,精子緩慢地通過子宮,在輸卵管內與卵細胞相遇,有一個精子進入卵細胞,與卵細胞相融合,形成受精卵。可見,[C]受精卵形成的場所在圖乙中的2輸卵管。
(3)子宮是女性產生月經和孕育胎兒的器官,位于骨盆腔中央,在膀胱與直腸之間。可見,胚胎發育的主要部位是圖乙中的[3]子宮。
(4)圖乙中1是卵巢,卵巢是女性的主要生殖器官,呈葡萄狀,位于腹腔內,左右各一個,能產生卵細胞(屬于生殖細胞)并分泌雌性激素。
22.(2024七下·諸暨期中)“短柄櫻桃”味美多汁,是我國的四大名品之一。現在的“短柄櫻桃”是在原來“長柄櫻桃”的基礎上通過嫁接技術栽培出來。
(1)櫻桃是植物的果實,它由   發育而來,而通過嫁接技術栽培出“短柄櫻桃”的繁殖方式屬于   生殖。
(2)如圖所示為嫁接過程的示意圖,則作為接穗的A應是   (填“短柄”或“長柄”)櫻桃的枝條,才會繁殖出“短柄櫻桃”來。
【答案】(1)子房;無性
(2)短柄
【知識點】植物的有性生殖;植物的無性生殖
【解析】【分析】(1)由親本產生的有性生殖細胞,經過兩性生殖細胞(例如精子和卵細胞)的結合,成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發育成為新的個體的生殖方式,叫做有性生殖;
無性生殖指的是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新個體的生殖方式。
(2)嫁接是指把一個植物體的芽或枝,接在另一個植物體上,使結合在一起的兩部分長成一個完整的植物體。
【解答】(1)果實是由花的子房在開花授粉后發育而來的,主要的功能為保護種子及協助種子的傳播。果實包含了果皮及種子兩個部分,果皮又可分為外果皮、中果皮和內果皮三層,由子房壁發育而成;種子則由胚珠發育形成,其中珠被發育成種皮,受精極核和受精卵則分別發育成胚乳和胚。因此,櫻桃是植物的果實,它由子房發育而來。
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新個體,這種生殖方式稱為無性生殖;無性生殖產生的后代,只具有母體的遺傳特性。如植物中的扦插、嫁接等繁殖方式。 因此,通過嫁接技術栽培出“短柄櫻桃”的繁殖方式屬于無性生殖。
(2)嫁接屬于無性繁殖,沒有精子和卵細胞結合成受精卵的過程,后代不會出現變異,能保持嫁接上去的接穗優良性狀的穩定,而砧木一般不會對接穗的遺傳性產生影響。要繁殖“短柄櫻桃”,則作為接穗的A應是短柄櫻桃的枝條。
(1)果實是由花的子房在開花授粉后發育而來的,主要的功能為保護種子及協助種子的傳播。果實包含了果皮及種子兩個部分,果皮又可分為外果皮、中果皮和內果皮三層,由子房壁發育而成;種子則由胚珠發育形成,其中珠被發育成種皮,受精極核和受精卵則分別發育成胚乳和胚。因此,櫻桃是植物的果實,它由子房發育而來。
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新個體,這種生殖方式稱為無性生殖;無性生殖產生的后代,只具有母體的遺傳特性。如植物中的扦插、嫁接等繁殖方式。 因此,通過嫁接技術栽培出“短柄櫻桃”的繁殖方式屬于無性生殖。
(2) 嫁接屬于無性繁殖,沒有精子和卵細胞結合成受精卵的過程,后代不會出現變異,能保持嫁接上去的接穗優良性狀的穩定,而砧木一般不會對接穗的遺傳性產生影響。要繁殖“短柄櫻桃”,則作為接穗的A應是短柄櫻桃的枝條。
23.(2024七下·諸暨期中)《康熙幾暇格物編》中記載:“置錢碗底,遠視若無,及盛滿水時,則錢隨水光而顯現矣。”,解釋造成“看不見”的原因是光的   。如圖所示把銅錢放在碗底B處后加適量水,從A處恰好看到銅錢的像在E處,用激光筆從A點向   (填字母)處照射,可照亮銅錢,加滿水,從A處看到像的位置將   (選填“變高”、“變低”或“不變”)。
【答案】直線傳播;E;變高
【知識點】光的折射現象及應用
【解析】【分析】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所以會有遮擋產生影子的現象。
【解答】由于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人眼沿直線看向硬幣的視線被碗壁遮擋,所以看不見;加水后人能看到硬幣,說明光由B點經水面能到達A點,根據光路的可逆性,他用激光筆從A點向E處射出光束時沿著原來的折射光線,能把銅錢照亮;加滿水后,由于發生折射的位置變高了,使得產生的像也往上移。
24.(2024七下·諸暨期中)購物支付已進入“刷臉”時代,如圖所示消費者結賬時只要面對攝像頭眨眨眼,系統便會自動拍攝、掃描,確認相關信息后,迅速完成交易。
(1)“刷臉支付”的成像原理是   ;
A.u< B.2 >u> ,v>2 C.u=2 ,v=2 D.u>2 ,2 >v>
(2)當人靠近攝像頭時,人臉所成的像會   (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3)“刷臉支付”的成像原理與平面鏡成像不同,平面鏡成像是利用光的   。
【答案】D;變大;反射
【知識點】凸透鏡成像的應用
【解析】【分析】(1)像頭是利用凸透鏡成倒立、縮小的實像的原理制成的,當u>2f時,凸透鏡才成倒立、縮小的實像;
(2)透鏡成實像時,物近像遠像變大;
(3)凸透鏡成像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平面鏡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
【解答】(1)攝像頭相當于一個凸透鏡,當u>2f時,成倒立、縮小的實像,所以,“刷臉”時,面部應位于攝像頭兩倍焦距之外,像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間,故D符合題意,ABC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2)當人靠近攝像鏡頭,物距變小,像距變大,像變大。
(3)“刷臉支付”的成像原理與平面鏡成像不同,平面鏡成像是利用光的反射,“刷臉支付”的成像原理是光的折射。
25.(2024七下·諸暨期中)如圖所示,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一名小男孩用小號演奏《我和我的祖國》,44名孩子用希臘語唱起《奧林匹克頌》。
(1)小號的聲音通過   傳入現場觀眾耳朵中;小男孩吹奏時用手按下不同的按鍵,是為了改變聲音的   (填聲音的特性);
(2)孩子們的天籟之音是由他們的聲帶   產生的,我們能夠從伴奏中分辨出不同樂器發出的聲音,是由于它們發出聲音的   (填聲音的特性)不同;
(3)開幕式現場附近,禁止車輛鳴笛,這是通過   來控制噪聲污染;
(4)如圖所示為同一示波器顯示的幾種聲波的波形圖,其中音調和甲一樣的有   , 響度和甲不同的是   。
【答案】空氣;音調;振動;音色;控制聲源;乙、丁;丁
【知識點】聲音傳播的條件;聲音產生的條件
26.(2024七下·諸暨期中)小明在探究光的折射規律時,意外發現:當光沿某方向從半圓玻璃磚射向空氣時,折射光消失而反射光卻變得更亮(如圖1),老師告訴他這是光的全反射現象。課后,小明查到光從玻璃射向空氣時的一些數據如下表所示:
入射角i 0° 10° 20° 30° 40° 41.2° 41.8° 42°
折射角r 0° 15.2° 30.9° 48.6° 74.6° 81° 90° /
反射能量 5% 7% 26% 43% 77% 84% 100% 100%
(1)分析以上數據可知光從玻璃射向空氣時,折射角隨入射角的變化關系是:折射角隨入射角的增大而   ;
(2)光從玻璃射向空氣時,當入射角i≥   °時,反射能量達到100%,就發生了全反射現象;
(3)由表格數據可知:圖2中圖線   (選填 “a”或“b”)反映了上述實驗中的入射角與折射角之間的關系;
(4)請分析:當光從空氣斜射向玻璃時,不能發生全反射現象。原因是   。
【答案】增大;41.8;a;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知識點】光的折射規律
【解析】【分析】(1)(2)由表中數據可知:當入射角增大時,反射能量和折射角也隨著增大;當入射角為41.8°時,折射光線消失了,反射能量達到100%。
(3)折射角隨著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但折射角總大于入射角。
(4)光從空氣射向玻璃,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假設發生全反射,折射角等于90°,那入射角必大于90°,不符合實際。
【解答】(1)根據表格可知,光從玻璃射向空氣時,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故折射角隨入射角的變化關系是:折射角隨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2)根據表格可知,光從玻璃射向空氣時,當入射角i≥41.8°時,此時折射角為90°,反射能量達到100%,就發生了全反射現象。
(3)根據表格數據可知,折射角隨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但是二者之間不能正比關系,則它們的變化圖像肯定不是一條直線,則圖2中圖線a反映了實驗中的入射角與折射角之間的關系。
(4)根據光路可逆,當光從空氣斜射向玻璃時,不能發生全反射現象,原因是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因此折射光線不能消失。
27.(2024七下·諸暨期中)某興趣小組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來探究“聲音的產生和傳播”。圖中甲、乙是直徑為10cm的去底塑料筒,在每個筒的一側用橡皮筋扎一橡皮膜,再在乙筒的橡皮膜外吊一乒乓球,裝置固定在兩張桌面上。
[實驗1]:調節兩個塑料筒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并使筒的開口對齊且相距5cm,用手往外拉開甲的橡皮膜,突然放手,聽到聲音并觀察到圖乙處的乒乓球被彈開。
(1)此實驗說明了:   (填字母)
A.聲音具有能量 B.聲音可以在空氣中傳播
C.真空不能傳播聲音 D.聲音由振動產生
(2)實驗1中,乒乓球的作用是:   ;
(3)[實驗2]分欄筒了進一步探究響度和距離的關系,小組成員將甲、乙兩筒的距離s分別調節到10cm、15cm、20cm,重復上述實驗,觀察到乒乓球被彈開的幅度逐漸減小。
根據實驗2:的現象,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
【答案】ABD;放大實驗現象;聲音的響度與距離聲源的遠近有關,距離越遠,響度越小
【知識點】聲音傳播的條件;聲音產生的條件
【解析】【分析】聲音是由物體振動所產生,要觀察微小的振動現象,可以采用放大的方法來便于觀察。
【解答】(1)聲音能夠引起乒乓球的振動,說明聲音具有能量;兩個筒沒有接觸,中間只有空氣,因此說明聲音可以在空氣中傳播;乒乓球被彈開,說明聲音由振動產生,故答案選ABD。
(2)實驗1乒乓球的作用是放大了橡皮膜的振動。
(3)為了進一步探究響度和距離的關系,小組成員將甲、乙兩筒的距離s分別調節到10cm、15cm、20cm。重復上述實驗,觀察到乒乓球被彈開的幅度逐漸減小,說明了聲音的響度與距離聲源的遠近有關,距離越遠,響度越小。
28.(2024七下·諸暨期中)小明同學用焦距為15cm的凸透鏡做“探究 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實驗:
(1)如圖甲所示,實驗前應調節燭焰、凸透鏡、光屏三者的中心,使它們在   ;
(2)實驗過程中,當蠟燭與凸透鏡的距離如圖甲所示時,在光屏上可得到一個清晰的像,該像的性質是   (完整描述像的特點);
(3)實驗過程中,隨著蠟燭的燃燒,可觀察到光屏上的像向   移動;
(4)通過實驗觀察可知,圖乙中通過凸透鏡不可能形成的燭焰的像是   ;(填字母)
(5)研究好成像規律后,小明模擬了近視和遠視的矯正,圖丙中,小明給透鏡A戴上“眼鏡”(凸透鏡B),光屏上剛好出現清晰的像,摘下“眼鏡”后,光屏上的像變模糊,若要通過移動蠟燭使像再次清晰,應將蠟燭向   (填“靠近”或“遠離”)透鏡方向移動一段距離。
【答案】同一高度;倒立、縮小的實像;上;B;遠離
【知識點】凸透鏡成像規律及其探究實驗;凸透鏡成像的應用
【解析】【分析】(1)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實驗前應調節燭焰、凸透鏡、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2)根據u>2f,成倒立、縮小的實像,應用于照相機;
(3)根據凸透鏡成實像時,物近像遠像變大分析回答;
(4)根據過光心的光線傳播方向不變分析回答;
(5)根據凸透鏡成像的幾種情況進行判斷,u>2f,成倒立、縮小的實像。u=2f,成倒立、等大的實像;2f>u>f,成倒立、放大的實像;u<f,成正立、放大的虛像。
【解答】(1)實驗前應調節燭焰、凸透鏡、光屏三者的中心,使它們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便玗觀察。
(2)由圖甲可知,物距大于像距,說明物體在二倍焦距以外,在光屏上可得到一個倒立、縮小的實像。
(3)隨著蠟燭的燃燒,燭焰下移,因為凸透鏡所成的實像是倒立的,所以可觀察到光屏上的像向上移動。
(4)根據凸透鏡成像規律可知,物體在二倍焦距以外時,成倒立縮小的實像,物體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間時,成倒立放大的實像,物體在焦點以內時,成正立放大的虛像,所以不可能形成正立縮小的像,故B符合題意,ACD不符合題意。
故選B。
(5)凸透鏡對光有會聚作用,使像變近,光屏上剛好出現清晰的像,摘下“眼鏡”后,像變遠,若要通過移動蠟燭使像再次清晰,應將蠟燭向遠離透鏡方向移動一段距離。
29.(2024七下·諸暨期中)酵母菌在無氧環境下將有機物分解成酒精與二氧化碳。酵母菌無氧呼吸產生的酒精會對其造成傷害,從而抑制其呼吸作用強度嗎?為此,科學小組的同學進行了如下探究活動。
【提出假設】酒精對酵母菌的無氧呼吸有抑制作用,且濃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大。
【實驗器材】燒杯6個,氣球6個,酵母菌培養液,體積分數為20%、40%、60%、80%的酒精,蒸餾水,量筒,刻度尺等。
【實驗原理】裝置如圖所示,氣球的體積會因酵母菌的無氧呼吸而變大,從而導致燒杯中的液面上升,根據單位時間內液面上升的高度反映酵母菌無氧呼吸的強度。
【實驗過程】①將6個氣球分別編號,向1號氣球中加10mL已殺死酵母菌的培養液,其余氣球中分別加入含有等量酵母菌的培養液10mL;
②在1,2號氣球中加入10mL蒸餾水,3至6號氣球中分別加入10mL不同濃度的酒精,然后將6個氣球分別置于對應編號的6個燒杯中,保溫一段時間,將觀察結果記錄于表中(忽略酒精蒸發):
實驗設置 裝置編號
1 2 3 4 5 6
酵母菌培養液 10mL加熱殺死 10mL 10mL 10mL 10mL 10mL
不同濃度的酒精 蒸餾水 蒸餾水 20% 40% 60% 80%
液面上升的高度            
設置第2組實驗的目的是   。
【預期結果】若假設成立,則1號燒杯內的液面不變;2至6號的液面高低情況是   。
【實驗反思】①由于開始時氣球中存在一定量的氧氣,酵母菌首先進行有氧呼吸,有氧呼吸時消耗的氧氣與產生的二氧化碳體積相同。那么,酵母菌的有氧呼吸會對實驗結論產生影響嗎?   。
②實驗中必須讓氣球處于浸沒狀態,但隨著氣球的膨脹,氣球會露出水面,從而影響實驗結果。為防止氣球露出水面,裝置的改進方法是   。
【答案】進行對照;依次降低;不影響;在氣球下方系一個金屬塊(其他合理也可)
【知識點】控制變量法;浮力的變化
30.(2024七下·諸暨期中)閱讀下面的短文
小孔成像
北宋科學家沈括也做過精彩的描述,他在《夢溪筆談》中寫道:“…若鳶飛空中,其影隨鳶而移;或中間為窗隙所束,則影與鳶遂相違,鳶東則影西,鳶西則影東。又如窗隙中樓塔之影,中間為富所束,亦皆倒垂…”。(如圖)
(1)“中間為窗隙所束,則影與鳶遂相違”中的“影”的實質是   ,可以用光的   解釋;
(2)小明小組同學用如圖所示的易拉罐制作簡易針孔照相機探究小孔成像,如圖所示;
①請在圖中作出蠟燭AB在屏上所成的像A'B'(要求標出A'、B')   ;
②所成的像與小孔的形狀   (填“有關”或“無關”);
(3)利用它觀察窗外景物時,人的眼睛對著   (選填“薄膜”或“小孔”)進行觀察,可以看到   像(完整描述像的特點);
(4)小穎小組同學在“制作小孔成像觀察儀”活動中,需要把制作好的圓筒插入易拉罐中,如圖所示,圓筒的   (填“A”或“B”)端是用半透明薄紙制成的光屏。用制成的小孔成像觀察儀觀察靜物時,移動圓筒位置,增大光屏與小孔之間距離,則光屏上像將   (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5)發現蠟燭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后,像離小孔越遠,像就越大。他測出了不同距離時像的高度,填在表格中:
像的高度h/cm 1.0 2.0 3.0 4.0 5.0
像到小孔的距離s/cm 2.0 4.0 6.0 8.0 10.0
根據表中的數據可以得到的結論是:蠟燭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后,像的高度h與像到小孔的距離s成   (選填“正比”或“反比”)。
【答案】鳶通過小孔所形成的實像;直線傳播;;無關;薄膜;倒立、縮小的實;A;變大;正比
【知識點】光的直線傳播及應用
【解析】【分析】(1)(3)光在同種均勻物質中沿直線傳播,在日常生活中,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種均勻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
(2)根據光直線傳播的性質做出AB所成的像;
(4)光在同種、均勻、透明介質中沿直線傳播,影子、日食、月食、小孔成像都是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因為光線沿直線傳播,蠟燭順時針旋轉時,蠟燭各點成的像也順時針旋轉,所以成的像順時針旋轉。
(5)算出表格中像的高度和像到小孔的距離的比值,可以看出比值是一個定值,由此得出像的高度和像到小孔的距離成正比;
【解答】(1)由于小孔所成的像是由實際光線會聚而成的,因此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實像,這是光的直線傳播造成的;所以“中間為窗隙所束,則影與鳶遂相違”中的“影”的實質是:鳶通過小孔所形成的實像。
(2)①根據光在同一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的特點,依次找出A'、B',然后將這兩個點連線,就是AB所成的像;如圖所示
②小孔所成的像是物體本身的像,與小孔的形狀無關。
(3)易拉罐簡易針孔照相機,利用它觀察窗外景物,實際是利用了小孔成像,人的眼睛對著膜進行觀察,可以看倒立、縮小的實像。
(4)由圖知,易拉罐左端為小孔,圓筒從易拉罐的右端插入,為了減小外面光線的影響,看得更清楚,A端是用半透明薄紙制成的光屏。
當增大光屏與小孔之間的距離時,由于光沿直線傳播,光屏上的像將變大。
(5)由表格上的數據可知,像的高度隨像到小孔距離的增大而增大,當像到小孔的距離增大幾倍時,像的高度也增大幾倍,所以像的高度h與像到小孔的距離s成正比。
31.(2024七下·諸暨期中)同學在參觀學校微格教室的時候,發現教室和觀測室的中間有一塊玻璃,玻璃旁貼有一張使用說明,如圖甲所示。經老師介紹,單向透視膜層與普通鏡子相似,對光線有較好的反射效果。同學按照要求調整微格教室的照明,發現在教室,玻璃像一塊鏡子,他能清晰看到自己的像,卻無法看到觀測室的物體,而在觀測室,他能清楚看到教室內的物體。請你結合所學光學知識,解釋同學所觀察到的現象。
【答案】教室和觀測室內物體身上的光射到單向透視玻璃上,都會發生反射和折射,但教室比觀測室亮,則教室這邊反射光線強于觀測室發出的折射光線,所以同學在教室能清晰看到自己的像,但看不清觀測室內的物體。而在觀測室中反射光線比折射光線弱,所以同學在觀測室不能清晰看到自己的像,但能看清教室內的物體。
【知識點】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現象及應用
【解析】【分析】光的反射:光在兩種物質分界面上改變傳播方向又返回原來物質中的現象。單向透視膜層類似普通鏡子,對光線有較好的反射效果,在教室光線充足的情況下,玻璃表面反射大量光線,使得同學能看到自己清晰的像,這是光的反射成像原理的體現。
光的折射與透射: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發生改變的現象叫光的折射;光透過介質的現象叫光的透射。從教室射向觀測室的光,一部分透過玻璃進入觀測室,雖然透射的光較少,但由于教室光線強,仍能使觀測室的人看到教室內的物體。
光的強度對比:教室和觀測室光線強度不同,教室光線強,觀測室光線弱。從教室射向玻璃的光,大部分被反射回教室,而從觀測室射向玻璃的光本身就很弱,經過玻璃的反射和吸收后,進入教室的光極其微弱,導致教室中的同學無法看到觀測室的物體。同時,觀測室較暗的環境也使人眼對從教室透過來的光更敏感,更有利于看到教室內的情況。
【解答】教室和觀測室內物體身上的光射到單向透視玻璃上,都會發生反射和折射,但教室比觀測室亮,則教室這邊反射光線強于觀測室發出的折射光線,所以同學在教室能清晰看到自己的像,但看不清觀測室內的物體。而在觀測室中反射光線比折射光線弱,所以同學在觀測室不能清晰看到自己的像,但能看清教室內的物體。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泰安市| 开平市| 康乐县| 革吉县| 城口县| 洛阳市| 山阳县| 龙南县| 神木县| 彭阳县| 博野县| 馆陶县| 五家渠市| 寿阳县| 东丰县| 巴林右旗| 营口市| 苏尼特右旗| 绥芬河市| 凌海市| 永川市| 改则县| 黄浦区| 绵竹市| 疏勒县| 南靖县| 即墨市| 黄大仙区| 瑞安市| 五河县| 武穴市| 铜鼓县| 山东省| 广丰县| 南召县| 彭水| 灵山县| 河北省| 桂林市| 津南区| 福建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