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命題點專訓(六) 生物與環境(選擇題)1.(2024·山東日照一模)如圖表示某魚類出生率、死亡率與種群密度之間的關系,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A.當種群密度小于a時,種群將趨向于滅亡B.當種群密度在a~b時,種群數量呈現S形增長C.在種群密度達到b時捕撈,有利于持續獲得最大產量D.種群過密或過疏都可能對種群增長產生抑制性影響2.(2024·湖南雅禮中學模擬)生物群落中兩種生物個體之間既可以彼此影響,也可以互不干擾,如果彼此影響的話,這種影響可以是有利的,也可以是有害的。如果用“+”表示有利,用“-”表示有害,用“0”表示無利也無害,那么兩個物種間可能存在的相互關系如下表所示。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關系類型 物種A B① 0 0② - -③ + -④ - 0⑤ + 0⑥ + +兩個物種之間可能存在的相互關系A.類型①在自然界生物群落中可能較少B.類型②中的兩種生物利用有限的資源一定會淘汰一種生物C.類型③中的兩種生物是相輔相成、協同進化而來的D.若兩種生物關系為類型⑥,兩者分開之后可能獨立生活3.(2024·湖南北師聯盟模擬)為保障糧食安全,某地引導村民“田里種糧、種菜,田坎栽果樹”,形成了“稻—蒜—果”復合立體農業種植模式,將水稻—大蒜水旱輪作,糧果間作,形成多種作物相互搭配的生態系統。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稻蒜秸稈互相覆蓋還田,水稻可直接利用蒜葉中的有機物B.該立體農業種植模式,充分利用了群落的空間結構和季節性C.可通過栽種彩色稻形成圖案、文字等景觀效果,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D.大蒜產生的大蒜素具有抑制病菌和驅蟲作用,利用了生物防治4.(2024·廣東廣州一模)構建蟹—稻復合生態系統時需考慮以下問題:蟹和水稻的品種和數量、投入小雜魚飼料和玉米飼料的數量、投放沙塘鱧和蝦苗等的密度、水生植物的選擇等。實踐證明稻蟹綜合種養模式能明顯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和池塘綜合效益。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需要在生態工程中有效選擇生物組分并合理布設,這遵循了生態系統的自生原理B.投放沙塘鱧和蝦苗等生物能促進蟹—稻復合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C.蟹的同化量包括捕食的食物以及小雜魚飼料和玉米飼料中的能量兩部分D.蟹—稻復合生態系統實現了“穩糧、促漁、增收”,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產業模式5.(2024·廣東茂名一模)養殖對蝦后期,對蝦淡化高產蝦池的水體會發生嚴重的富營養化現象。研究人員對對蝦的淡化高產養殖水體生態系統進行研究。圖示對蝦淡化高產蝦池中的主要能量流動過程。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對蝦能量的主要來源是藻類固定的太陽能和食料B.高產蝦池中投入的食料對藻類的生長幾乎沒影響C.浮游動物與對蝦存在一定競爭,應盡可能將其清除D.高產蝦池投入的食料中大部分能量沒有流入對蝦6.(2024·湖南衡陽三模)櫻桃蘿卜性甘、涼,味辛,有通氣寬胸、健胃消食、止咳化痰、除燥生津、解毒散瘀、止泄、利尿等功效。東南景天是一種常用于修復鉛污染土壤的觀賞植物。科研人員研究了東南景天與櫻桃蘿卜單作及間作兩種種植模式對修復鉛污染土壤的影響,結果如圖所示。若鉛均不影響這兩種植物的生長發育,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鉛元素會沿食物鏈逐漸在生物體內積累,在鉛超標的地區不宜種植植物B.與單作相比,間作降低了櫻桃蘿卜吸收無機鹽的能力,生長上處于劣勢C.植物修復具有不會引起二次污染、安全可持續的優點,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D.利用東南景天修復被鉛污染的生態系統利用了生態工程的循環原理和整體性原理7.(不定項)(2024·山東濟南三模)草地貪夜蛾是一種夜行性害蟲,在白天隱藏而在夜間活動,其幼蟲階段對作物破壞性強。研究小組分別比較了在散居和群居飼養條件下不同時期的幼蟲體重和表皮黑化值,結果如下圖所示。若釋放天敵進行防控,則幼蟲密度越大,對天敵的吸引越強。另有研究發現,兩種飼養條件下的幼蟲均存在同類相食行為,且群居幼蟲同類相食率更高。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和群居飼養相比,散居飼養條件下的幼蟲在食物匱乏時的抵抗力更強B.可以通過使用昆蟲信息素誘捕雄性成蟲直接改變種群年齡結構來進行生物防治C.種群密度高時,幼蟲可能會通過增加表皮黑化值和增加同類相食來降低夜間被捕食的風險D.同類相食有助于降低種群密度,減少種內競爭,增強對環境的適應并提高生存率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命題點專訓(六) 生物與環境(選擇題)1.(2024·山東日照一模)如圖表示某魚類出生率、死亡率與種群密度之間的關系,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A.當種群密度小于a時,種群將趨向于滅亡B.當種群密度在a~b時,種群數量呈現S形增長C.在種群密度達到b時捕撈,有利于持續獲得最大產量D.種群過密或過疏都可能對種群增長產生抑制性影響C [當種群密度小于a時,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種群數量會持續減少并趨向于滅亡,A正確。a~b點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種群數量呈增長趨勢,直至b點出生率=死亡率,種群數量呈現S形增長,B正確。b點出生率=死亡率,約為該種群的K值,此時捕撈可獲得一次性效益,但要持續獲得最大產量,應在K/2之后捕撈,并保證捕撈后的剩余量在K/2,C錯誤。種群密度過密時,種內競爭會加劇,導致死亡率上升,抑制種群增長;種群密度過疏時,個體可能會因為難以找到配偶等原因導致出生率下降,從而抑制種群增長,D正確。]2.(2024·湖南雅禮中學模擬)生物群落中兩種生物個體之間既可以彼此影響,也可以互不干擾,如果彼此影響的話,這種影響可以是有利的,也可以是有害的。如果用“+”表示有利,用“-”表示有害,用“0”表示無利也無害,那么兩個物種間可能存在的相互關系如下表所示。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關系類型 物種A B① 0 0② - -③ + -④ - 0⑤ + 0⑥ + +兩個物種之間可能存在的相互關系A.類型①在自然界生物群落中可能較少B.類型②中的兩種生物利用有限的資源一定會淘汰一種生物C.類型③中的兩種生物是相輔相成、協同進化而來的D.若兩種生物關系為類型⑥,兩者分開之后可能獨立生活B [類型①為中性關系,在自然界生物群落中可能極少或根本不存在,因為在任何一個特定的生態系統中,所有物種都可能存在直接或間接的相互關系,A正確;類型②為競爭關系,兩個物種間爭奪資源而相互抑制,競爭能力相差不大時此消彼長,競爭能力相差較大時會淘汰其中一種生物,B錯誤;類型③為寄生或捕食,兩種生物是相輔相成、協同進化而來的,C正確;類型⑥為原始合作或互利共生,原始合作的兩種生物分開后,各自也能獨立生活,D正確。]3.(2024·湖南北師聯盟模擬)為保障糧食安全,某地引導村民“田里種糧、種菜,田坎栽果樹”,形成了“稻—蒜—果”復合立體農業種植模式,將水稻—大蒜水旱輪作,糧果間作,形成多種作物相互搭配的生態系統。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稻蒜秸稈互相覆蓋還田,水稻可直接利用蒜葉中的有機物B.該立體農業種植模式,充分利用了群落的空間結構和季節性C.可通過栽種彩色稻形成圖案、文字等景觀效果,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D.大蒜產生的大蒜素具有抑制病菌和驅蟲作用,利用了生物防治A [水稻不能直接利用蒜葉中的有機物,必須經過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將有機物轉變成無機物才可利用,A錯誤;該立體農業種植模式,將水稻—大蒜水旱輪作,糧果間作,充分利用了群落的空間結構和季節性,B正確;栽種彩色稻形成圖案、文字等景觀效果,對人類有旅游觀賞的非實用意義的價值,屬于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C正確;大蒜產生的大蒜素屬于化學信息,利用信息來控制生物危害的技術方法利用了生物防治,D正確。]4.(2024·廣東廣州一模)構建蟹—稻復合生態系統時需考慮以下問題:蟹和水稻的品種和數量、投入小雜魚飼料和玉米飼料的數量、投放沙塘鱧和蝦苗等的密度、水生植物的選擇等。實踐證明稻蟹綜合種養模式能明顯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和池塘綜合效益。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需要在生態工程中有效選擇生物組分并合理布設,這遵循了生態系統的自生原理B.投放沙塘鱧和蝦苗等生物能促進蟹—稻復合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C.蟹的同化量包括捕食的食物以及小雜魚飼料和玉米飼料中的能量兩部分D.蟹—稻復合生態系統實現了“穩糧、促漁、增收”,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產業模式C [投入的生物組分之間要合理布設并形成共存關系,還需要考慮生物各自的生態位和種間關系,這遵循了生態系統的自生原理,A正確;投放沙塘鱧和蝦苗等,增加了生物多樣性,能促進蟹—稻復合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B正確;蟹的同化量為捕食的食物以及小雜魚飼料和玉米飼料中的能量減去蟹的糞便中的能量,C錯誤;蟹—稻復合生態系統實現了“穩糧、促漁、增收”,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產業模式,D正確。]5.(2024·廣東茂名一模)養殖對蝦后期,對蝦淡化高產蝦池的水體會發生嚴重的富營養化現象。研究人員對對蝦的淡化高產養殖水體生態系統進行研究。圖示對蝦淡化高產蝦池中的主要能量流動過程。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對蝦能量的主要來源是藻類固定的太陽能和食料B.高產蝦池中投入的食料對藻類的生長幾乎沒影響C.浮游動物與對蝦存在一定競爭,應盡可能將其清除D.高產蝦池投入的食料中大部分能量沒有流入對蝦D [由圖可知,對蝦并沒有從藻類獲得能量,所以對蝦幾乎不食用藻類,A錯誤;投入的食料會被微生物分解成無機鹽,對藻類生長產生重要影響,題干信息也明確蝦池后期富營養化嚴重,B錯誤;蝦池的富營養化是由于水體中N、P增加,藻類的大量繁殖,浮游動物以藻類為食可以一定程度上緩解富營養化,C錯誤;對蝦食用食料,同化效率較低,大部分飼料成為水體的有機物,然后被細菌利用,所以食料中大部分能量沒有流入對蝦,D正確。]6.(2024·湖南衡陽三模)櫻桃蘿卜性甘、涼,味辛,有通氣寬胸、健胃消食、止咳化痰、除燥生津、解毒散瘀、止泄、利尿等功效。東南景天是一種常用于修復鉛污染土壤的觀賞植物。科研人員研究了東南景天與櫻桃蘿卜單作及間作兩種種植模式對修復鉛污染土壤的影響,結果如圖所示。若鉛均不影響這兩種植物的生長發育,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鉛元素會沿食物鏈逐漸在生物體內積累,在鉛超標的地區不宜種植植物B.與單作相比,間作降低了櫻桃蘿卜吸收無機鹽的能力,生長上處于劣勢C.植物修復具有不會引起二次污染、安全可持續的優點,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D.利用東南景天修復被鉛污染的生態系統利用了生態工程的循環原理和整體性原理C [鉛元素屬于不易被降解的物質,會沿食物鏈逐漸在生物體內積累,是生物富集現象。人們可以利用某些植物的特殊能力,對破壞的生態系統進行修復,A錯誤;據題圖可知,與單作相比,間作條件下無論是根部還是地上部,櫻桃蘿卜的鉛質量濃度均降低,說明間作可降低櫻桃蘿卜對鉛元素的吸收程度,但不是對所有無機鹽的吸收能力都降低,B錯誤;運用植物修復鉛污染的土壤可體現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且植物修復具有不會引起二次污染、安全可持續的優點,C正確;利用東南景天修復被鉛污染的生態系統利用了生態工程的自生原理和整體性原理,D錯誤。]7.(不定項)(2024·山東濟南三模)草地貪夜蛾是一種夜行性害蟲,在白天隱藏而在夜間活動,其幼蟲階段對作物破壞性強。研究小組分別比較了在散居和群居飼養條件下不同時期的幼蟲體重和表皮黑化值,結果如下圖所示。若釋放天敵進行防控,則幼蟲密度越大,對天敵的吸引越強。另有研究發現,兩種飼養條件下的幼蟲均存在同類相食行為,且群居幼蟲同類相食率更高。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和群居飼養相比,散居飼養條件下的幼蟲在食物匱乏時的抵抗力更強B.可以通過使用昆蟲信息素誘捕雄性成蟲直接改變種群年齡結構來進行生物防治C.種群密度高時,幼蟲可能會通過增加表皮黑化值和增加同類相食來降低夜間被捕食的風險D.同類相食有助于降低種群密度,減少種內競爭,增強對環境的適應并提高生存率ABD [根據題意可知,兩種飼養條件下的幼蟲均存在同類相食行為,且群居幼蟲同類相食率更高,因此群居飼養條件下的幼蟲在食物匱乏時的抵抗力更強,A錯誤。可以通過使用昆蟲信息素誘捕雄性成蟲直接改變種群性別比例來進行生物防治,B錯誤。幼蟲密度越大,對天敵的吸引越強。根據圖示可知,群居時不同齡期的草地貪夜蛾幼蟲平均表皮黑化比值大于散居時,而群居時不同齡期的草地貪夜蛾幼蟲體重均小于散居時,推測種群密度高時,幼蟲可能會通過增加表皮黑化值和增加同類相食來降低夜間被捕食的風險,C正確。同類相食有助于降低種群密度,減少種內競爭,但并不能增強對環境的適應,D錯誤。](教師用書獨具)(不定項)(2024·山東濱州二模)在研究生態系統各營養級之間的生物量關系時,將各種生物都視為“顆粒”,以統一的粒徑標準表示其大小,繪制粒徑譜線圖,粒徑越大則生物體型越大。下圖為不同海域平衡狀態下的粒徑譜線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粒徑越大的生物所處營養級越高B.同一粒徑級別的生物之間存在捕食和競爭等種間關系C.過度捕撈某些魚類會使粒徑譜線偏離圖示平衡狀態D.某些生態系統中的能量可由粒徑大的生物流向粒徑小的生物BCD [依題意,粒徑越大生物體型越大,營養級與體型之間沒有必然聯系,所以體型更大的生物不一定所處的營養級就更高。處于同一食物鏈的不同體型生物間,若體型大的生物所處營養級高,則能量可由粒徑小的生物流向粒徑大的生物;若體型大的生物所處營養級低,則能量可由粒徑大的生物流向粒徑小的生物,A錯誤,D正確。將各種生物都視為“顆粒”,以統一的粒徑標準表示其大小,繪制粒徑譜線圖。則同一粒徑級別的生物可以處于同一食物網的不同營養級,它們之間可存在捕食和競爭等種間關系,B正確。過度捕撈某些魚類,會使與其同一生態系統中有捕食及種間競爭等關系的生物數量發生變化,導致生物量發生變化,而使粒徑譜線偏離圖示平衡狀態,C正確。]命題點專訓(六) 生物與環境(選擇題)(教師用書獨具)1.(2024·遼寧沈陽一模)我國北方寒帶針葉林中兩個動物種群(N1、N2)的數量變化如圖所示。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由圖可知,N1和N2的種群數量總是此消彼長,呈周期性波動B.a點時,N1的種群數量為該種群的K值,N2種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碳元素以有機物的形式從N1傳遞到N2的同時,伴隨著能量流動D.通過出生率和死亡率可預測該地區兩個動物種群數量變化趨勢C [由圖可知,N1的最大種群數量大于N2,且N2的種群數量隨著N1的變化而變化,N1和N2的種群數量不是此消彼長,該波動中,兩個相鄰波峰之間相隔的時間是基本相等的,屬于周期性波動,碳元素以有機物的形式從N1傳遞到N2的同時,伴隨著能量流動,物質為能量的載體,能量為物質傳遞的動力,A錯誤,C正確。a點時,N1的種群數量為該種群的最大值,但不是K值;a點時,N2種群的數量呈增長趨勢,故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錯誤。通過年齡結構可預測該地區兩個動物種群數量變化趨勢,D錯誤。]2.(2024·河北保定二模)引入種是指被人類有意識地遷入某一地區并定居下來的動物或植物。例如我國明朝時期引入的玉米、番薯等,不僅豐富了食物種類,還間接促進了經濟發展。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引入新物種一定能顯著改變群落的垂直結構B.引入新物種一定能增加該地區的物種多樣性C.引入新物種一定能推動該地區群落發生演替D.引入新物種一定要遵循“協調”和“整體”原理D [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抵抗力穩定性,引入外來新物種不一定會顯著改變該生態系統中群落的垂直結構或水平結構,A錯誤;引入新物種若造成生物入侵則可能降低該地區的物種多樣性,B錯誤;群落發生演替需要環境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影響,引入新物種不一定造成群落演替的發生,C錯誤;引入新物種一定要遵循“協調”原理,否則容易造成引入物種無法存活或造成生物入侵現象,同時引入新物種還需要考慮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遵循“整體”原理,D正確。]3.(2024·湖南岳陽二模)經調查,西沙群島浪花礁珊瑚礁魚類最大全長物種分布特征情況如下圖,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當最大全長小于70 cm時,物種數量隨最大全長的減少顯著減少。當最大全長大于70 cm時,物種數量隨最大全長的增加而緩慢減少B.調查該珊瑚礁群落的物種豐富度,就是要調查分布在該珊瑚礁的所有魚類的物種數C.在浪花礁魚類的體型大小分布上,小型魚類占據了主導地位D.若沒有人類的直接干擾,浪花礁魚類組成及其數量將長期保持穩定,不會發生改變C [由圖分析可知,當最大全長小于70 cm時,物種數量隨最大全長的增加顯著減少,A錯誤;調查該珊瑚礁群落的物種豐富度,就是要調查分布在該珊瑚礁的所有生物的物種數,B錯誤;由圖可知,小型魚物種數量多,因此在浪花礁魚類的體型大小分布上,小型魚類占據了主導地位,C正確;若沒有人類的直接干擾,但是由于環境的變化,群落內部種群相互關系的變化,浪花礁魚類組成及其數量可能會發生改變,D錯誤。]4.(2024·湖南長郡中學一模)科研人員為了解長江某水域魚類群落結構特征,對該水域魚類群落進行季節性調查。此次調查共采集64種魚類,分析了各魚類洄游性、水層分布及食性。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A.本次調查的物種數主要是通過標記重捕法獲得B.植食性魚類在該生態系統中總是處于第二營養級C.不同魚類分布在不同的水層,主要受光照的影響D.洄游型魚類數量和種類隨季節變化體現了群落的演替B [本次調查的方法主要是抽樣調查法,A錯誤;植食性魚類屬于初級消費者,是食物鏈的第二營養級,B正確;不同魚類分布在不同的水層,主要受食物和棲息地的影響,C錯誤;洄游型魚類數量和種類隨季節變化體現了群落的季節性,D錯誤。]5.(2024·河北保定二模)天然林是指天然起源的森林,包括自然形成、人工促進天然更新或者萌生所形成的森林。通過20多年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實施,我國天然林面積凈增4.28億畝。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開展幼林撫育工作有利于天然林中林木種群數量的增長B.天然林碳循環過程中,CO2僅能通過光合作用進入生物群落C.天然林的群落穩定、生態功能完備,具有較高抵抗力穩定性D.天然林保護工程的首要任務是保護其生物多樣性B [開展幼林撫育工作有利于改善森林中林木種群的年齡結構,從而有利于種群數量的增加,A正確;碳循環中CO2可通過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進入生物群落,B錯誤;天然林由于組成成分復雜,群落結構復雜,其抵抗力穩定性就相對較高,C正確;天然林保護工程的首要任務是保護其生物多樣性,D正確。]6.(2024·湖北華中師大附中模擬)我國南方某地利用稻田養魚,既可獲得魚產品,又可利用魚吃掉稻田中的害蟲和雜草,為水稻生長創造良好條件,一般可使水稻增產14%~24%。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從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分析,稻田中養殖的魚全部位于第二營養級B.魚的糞便提供了有機肥,水稻可以利用有機肥中的物質和能量C.通過合理布設生物種類實現結構與功能的協調,主要體現了協調原理D.稻田養魚可以減少魚產品生產所需的水域面積,降低人類生態足跡D [依題意,魚會吃稻田中的害蟲和雜草,可知稻田中養殖的魚不全位于第二營養級,A錯誤;水稻不直接吸收有機物,不能利用有機物中的能量,B錯誤;通過合理布設生物種類實現結構與功能的協調,主要體現了自生原理,C錯誤;由生態足跡的含義可知,稻田養魚可以減少魚產品生產所需的水域面積,降低人類生態足跡,D正確。]7.(不定項)(2024·山東日照一模)研究人員對某水域生態系統的食物網結構及能量流動進行了定量分析,結果如下圖。圖中數字為能量數值,單位:J/(km2·a)。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A.流入該生態系統的總能量為浮游植物固定的太陽能B.第二營養級的生物可能既是消費者又是分解者C.第一營養級到第二營養級的能量傳遞效率約為18.1%D.第五營養級的生物同化的能量最少,生物數量也最少AB [由圖可知,有機碎屑來自該生態系統各個營養級,故流入該生態系統的總能量為浮游植物固定的太陽能,A正確;第二營養級可以捕食浮游植物,也可以分解有機碎屑獲得能量,故第二營養級的生物可能既是消費者又是分解者,B正確;由于根據題干信息不能計算出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故無法計算第一營養級到第二營養級的能量傳遞效率,C錯誤;能量流動具有逐級遞減的特點,該生態系統中第五營養級的生物同化的能量最少,但該營養級的生物可能有多種,數量不一定最少,D錯誤。]8.(不定項)(2024·河北滄州三模)蚜蟲是棉田中的主要害蟲之一,寄生蜂是它的天敵,通過寄生蚜蟲卵或幼蟲對其數量進行控制。研究人員為研究棉田中蚜蟲和不同寄生蜂之間的營養關系,利用PCR技術對僵蚜(初級寄生蜂將卵產于蚜蟲體內,導致蚜蟲死亡形成僵蚜)和各類寄生蜂進行了檢測。從僵蚜中提取DNA樣本,加入與四種蚜蟲對應的引物進行PCR,擴增產物進行電泳。相同原理檢測僵蚜中的初級寄生蜂和重寄生蜂,結果如圖: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A.蚜蟲C的能量全部被初級寄生蜂F和G同化B.初級寄生蜂F的能量流向重寄生蜂I和K,能量非單向流動C.棉田中不存在寄生蜂的天敵,寄生蜂種群呈“J”形增長D.初級寄生蜂通過降低蚜蟲的出生率、提高死亡率對其進行防治ABC [從電泳圖可知,初級寄生蜂F寄生在蚜蟲B中,則能量從蚜蟲B流向初級寄生蜂F,同理可知,蚜蟲C的能量流向了初級寄生蜂F和G。最后一個電泳圖中,僵蚜1中存在重寄生蜂I和K,則證明初級寄生蜂F的能量流向了重寄生蜂I和K,而僵蚜2中存在重寄生蜂I。則證明初級寄生蜂F和G的能量流向了重寄生蜂I,蚜蟲C的能量只有一部分被初級寄生蜂F和G同化,A錯誤。重寄生蜂I和K屬于同一營養級,初級寄生蜂F的能量流向重寄生蜂I和K,屬于能量由一個營養級流向下一營養級,仍屬于單向流動,B錯誤;棉田中不存在寄生蜂的天敵,但會有其他因素限制它的增長,因此寄生蜂種群呈“S”形增長,C錯誤;寄生蜂是蚜蟲的天敵,通過寄生蚜蟲卵或幼蟲對其數量進行控制,因此寄生蜂是通過降低蚜蟲的出生率、提高死亡率對其進行防治的,D正確。]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命題點專訓(六)1.C [當種群密度小于a時,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種群數量會持續減少并趨向于滅亡,A正確。a~b點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種群數量呈增長趨勢,直至b點出生率=死亡率,種群數量呈現S形增長,B正確。b點出生率=死亡率,約為該種群的K值,此時捕撈可獲得一次性效益,但要持續獲得最大產量,應在K/2之后捕撈,并保證捕撈后的剩余量在K/2,C錯誤。種群密度過密時,種內競爭會加劇,導致死亡率上升,抑制種群增長;種群密度過疏時,個體可能會因為難以找到配偶等原因導致出生率下降,從而抑制種群增長,D正確。]2.B [類型①為中性關系,在自然界生物群落中可能極少或根本不存在,因為在任何一個特定的生態系統中,所有物種都可能存在直接或間接的相互關系,A正確;類型②為競爭關系,兩個物種間爭奪資源而相互抑制,競爭能力相差不大時此消彼長,競爭能力相差較大時會淘汰其中一種生物,B錯誤;類型③為寄生或捕食,兩種生物是相輔相成、協同進化而來的,C正確;類型⑥為原始合作或互利共生,原始合作的兩種生物分開后,各自也能獨立生活,D正確。]3.A [水稻不能直接利用蒜葉中的有機物,必須經過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將有機物轉變成無機物才可利用,A錯誤;該立體農業種植模式,將水稻—大蒜水旱輪作,糧果間作,充分利用了群落的空間結構和季節性,B正確;栽種彩色稻形成圖案、文字等景觀效果,對人類有旅游觀賞的非實用意義的價值,屬于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C正確;大蒜產生的大蒜素屬于化學信息,利用信息來控制生物危害的技術方法利用了生物防治,D正確。]4.C [投入的生物組分之間要合理布設并形成共存關系,還需要考慮生物各自的生態位和種間關系,這遵循了生態系統的自生原理,A正確;投放沙塘鱧和蝦苗等,增加了生物多樣性,能促進蟹—稻復合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B正確;蟹的同化量為捕食的食物以及小雜魚飼料和玉米飼料中的能量減去蟹的糞便中的能量,C錯誤;蟹—稻復合生態系統實現了“穩糧、促漁、增收”,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產業模式,D正確。]5.D [由圖可知,對蝦并沒有從藻類獲得能量,所以對蝦幾乎不食用藻類,A錯誤;投入的食料會被微生物分解成無機鹽,對藻類生長產生重要影響,題干信息也明確蝦池后期富營養化嚴重,B錯誤;蝦池的富營養化是由于水體中N、P增加,藻類的大量繁殖,浮游動物以藻類為食可以一定程度上緩解富營養化,C錯誤;對蝦食用食料,同化效率較低,大部分飼料成為水體的有機物,然后被細菌利用,所以食料中大部分能量沒有流入對蝦,D正確。]6.C [鉛元素屬于不易被降解的物質,會沿食物鏈逐漸在生物體內積累,是生物富集現象。人們可以利用某些植物的特殊能力,對破壞的生態系統進行修復,A錯誤;據題圖可知,與單作相比,間作條件下無論是根部還是地上部,櫻桃蘿卜的鉛質量濃度均降低,說明間作可降低櫻桃蘿卜對鉛元素的吸收程度,但不是對所有無機鹽的吸收能力都降低,B錯誤;運用植物修復鉛污染的土壤可體現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且植物修復具有不會引起二次污染、安全可持續的優點,C正確;利用東南景天修復被鉛污染的生態系統利用了生態工程的自生原理和整體性原理,D錯誤。]7.ABD [根據題意可知,兩種飼養條件下的幼蟲均存在同類相食行為,且群居幼蟲同類相食率更高,因此群居飼養條件下的幼蟲在食物匱乏時的抵抗力更強,A錯誤。可以通過使用昆蟲信息素誘捕雄性成蟲直接改變種群性別比例來進行生物防治,B錯誤。幼蟲密度越大,對天敵的吸引越強。根據圖示可知,群居時不同齡期的草地貪夜蛾幼蟲平均表皮黑化比值大于散居時,而群居時不同齡期的草地貪夜蛾幼蟲體重均小于散居時,推測種群密度高時,幼蟲可能會通過增加表皮黑化值和增加同類相食來降低夜間被捕食的風險,C正確。同類相食有助于降低種群密度,減少種內競爭,但并不能增強對環境的適應,D錯誤。](共40張PPT)命題點專訓(六) 生物與環境(選擇題)1.(2024·山東日照一模)如圖表示某魚類出生率、死亡率與種群密度之間的關系,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A.當種群密度小于a時,種群將趨向于滅亡B.當種群密度在a~b時,種群數量呈現S形增長C.在種群密度達到b時捕撈,有利于持續獲得最大產量D.種群過密或過疏都可能對種群增長產生抑制性影響2413題號567√2413題號567C [當種群密度小于a時,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種群數量會持續減少并趨向于滅亡,A正確。a~b點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種群數量呈增長趨勢,直至b點出生率=死亡率,種群數量呈現S形增長,B正確。b點出生率=死亡率,約為該種群的K值,此時捕撈可獲得一次性效益,但要持續獲得最大產量,應在K/2之后捕撈,并保證捕撈后的剩余量在K/2,C錯誤。種群密度過密時,種內競爭會加劇,導致死亡率上升,抑制種群增長;種群密度過疏時,個體可能會因為難以找到配偶等原因導致出生率下降,從而抑制種群增長,D正確。]2.(2024·湖南雅禮中學模擬)生物群落中兩種生物個體之間既可以彼此影響,也可以互不干擾,如果彼此影響的話,這種影響可以是有利的,也可以是有害的。如果用“+”表示有利,用“-”表示有害,用“0”表示無利也無害,那么兩個物種間可能存在的相互關系如下表所示。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2413題號567關系類型 物種A B① 0 0② - -2413題號567關系類型 物種A B③ + -④ - 0⑤ + 0⑥ + +兩個物種之間可能存在的相互關系A.類型①在自然界生物群落中可能較少B.類型②中的兩種生物利用有限的資源一定會淘汰一種生物C.類型③中的兩種生物是相輔相成、協同進化而來的D.若兩種生物關系為類型⑥,兩者分開之后可能獨立生活2413題號567√B [類型①為中性關系,在自然界生物群落中可能極少或根本不存在,因為在任何一個特定的生態系統中,所有物種都可能存在直接或間接的相互關系,A正確;類型②為競爭關系,兩個物種間爭奪資源而相互抑制,競爭能力相差不大時此消彼長,競爭能力相差較大時會淘汰其中一種生物,B錯誤;類型③為寄生或捕食,兩種生物是相輔相成、協同進化而來的,C正確;類型⑥為原始合作或互利共生,原始合作的兩種生物分開后,各自也能獨立生活,D正確。]2413題號5673.(2024·湖南北師聯盟模擬)為保障糧食安全,某地引導村民“田里種糧、種菜,田坎栽果樹”,形成了“稻—蒜—果”復合立體農業種植模式,將水稻—大蒜水旱輪作,糧果間作,形成多種作物相互搭配的生態系統。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稻蒜秸稈互相覆蓋還田,水稻可直接利用蒜葉中的有機物B.該立體農業種植模式,充分利用了群落的空間結構和季節性C.可通過栽種彩色稻形成圖案、文字等景觀效果,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D.大蒜產生的大蒜素具有抑制病菌和驅蟲作用,利用了生物防治2413題號567√A [水稻不能直接利用蒜葉中的有機物,必須經過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將有機物轉變成無機物才可利用,A錯誤;該立體農業種植模式,將水稻—大蒜水旱輪作,糧果間作,充分利用了群落的空間結構和季節性,B正確;栽種彩色稻形成圖案、文字等景觀效果,對人類有旅游觀賞的非實用意義的價值,屬于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C正確;大蒜產生的大蒜素屬于化學信息,利用信息來控制生物危害的技術方法利用了生物防治,D正確。]2413題號5674.(2024·廣東廣州一模)構建蟹—稻復合生態系統時需考慮以下問題:蟹和水稻的品種和數量、投入小雜魚飼料和玉米飼料的數量、投放沙塘鱧和蝦苗等的密度、水生植物的選擇等。實踐證明稻蟹綜合種養模式能明顯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和池塘綜合效益。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需要在生態工程中有效選擇生物組分并合理布設,這遵循了生態系統的自生原理B.投放沙塘鱧和蝦苗等生物能促進蟹—稻復合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C.蟹的同化量包括捕食的食物以及小雜魚飼料和玉米飼料中的能量兩部分D.蟹—稻復合生態系統實現了“穩糧、促漁、增收”,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產業模式2413題號567√C [投入的生物組分之間要合理布設并形成共存關系,還需要考慮生物各自的生態位和種間關系,這遵循了生態系統的自生原理,A正確;投放沙塘鱧和蝦苗等,增加了生物多樣性,能促進蟹—稻復合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B正確;蟹的同化量為捕食的食物以及小雜魚飼料和玉米飼料中的能量減去蟹的糞便中的能量,C錯誤;蟹—稻復合生態系統實現了“穩糧、促漁、增收”,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產業模式,D正確。]2413題號5675.(2024·廣東茂名一模)養殖對蝦后期,對蝦淡化高產蝦池的水體會發生嚴重的富營養化現象。研究人員對對蝦的淡化高產養殖水體生態系統進行研究。圖示對蝦淡化高產蝦池中的主要能量流動過程。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2413題號567A.對蝦能量的主要來源是藻類固定的太陽能和食料B.高產蝦池中投入的食料對藻類的生長幾乎沒影響C.浮游動物與對蝦存在一定競爭,應盡可能將其清除D.高產蝦池投入的食料中大部分能量沒有流入對蝦2413題號567√D [由圖可知,對蝦并沒有從藻類獲得能量,所以對蝦幾乎不食用藻類,A錯誤;投入的食料會被微生物分解成無機鹽,對藻類生長產生重要影響,題干信息也明確蝦池后期富營養化嚴重,B錯誤;蝦池的富營養化是由于水體中N、P增加,藻類的大量繁殖,浮游動物以藻類為食可以一定程度上緩解富營養化,C錯誤;對蝦食用食料,同化效率較低,大部分飼料成為水體的有機物,然后被細菌利用,所以食料中大部分能量沒有流入對蝦,D正確。]2413題號5676.(2024·湖南衡陽三模)櫻桃蘿卜性甘、涼,味辛,有通氣寬胸、健胃消食、止咳化痰、除燥生津、解毒散瘀、止泄、利尿等功效。東南景天是一種常用于修復鉛污染土壤的觀賞植物。科研人員研究了東南景天與櫻桃蘿卜單作及間作兩種種植模式對修復鉛污染土壤的影響,結果如圖所示。若鉛均不影響這兩種植物的生長發育,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2413題號567A.鉛元素會沿食物鏈逐漸在生物體內積累,在鉛超標的地區不宜種植植物B.與單作相比,間作降低了櫻桃蘿卜吸收無機鹽的能力,生長上處于劣勢C.植物修復具有不會引起二次污染、安全可持續的優點,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D.利用東南景天修復被鉛污染的生態系統利用了生態工程的循環原理和整體性原理2413題號567√C [鉛元素屬于不易被降解的物質,會沿食物鏈逐漸在生物體內積累,是生物富集現象。人們可以利用某些植物的特殊能力,對破壞的生態系統進行修復,A錯誤;據題圖可知,與單作相比,間作條件下無論是根部還是地上部,櫻桃蘿卜的鉛質量濃度均降低,說明間作可降低櫻桃蘿卜對鉛元素的吸收程度,但不是對所有無機鹽的吸收能力都降低,B錯誤;運用植物修復鉛污染的土壤可體現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且植物修復具有不會引起二次污染、安全可持續的優點,C正確;利用東南景天修復被鉛污染的生態系統利用了生態工程的自生原理和整體性原理,D錯誤。]2413題號5677.(不定項)(2024·山東濟南三模)草地貪夜蛾是一種夜行性害蟲,在白天隱藏而在夜間活動,其幼蟲階段對作物破壞性強。研究小組分別比較了在散居和群居飼養條件下不同時期的幼蟲體重和表皮黑化值,結果如下圖所示。若釋放天敵進行防控,則幼蟲密度越大,對天敵的吸引越強。另有研究發現,兩種飼養條件下的幼蟲均存在同類相食行為,且群居幼蟲同類相食率更高。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2413題號567A.和群居飼養相比,散居飼養條件下的幼蟲在食物匱乏時的抵抗力更強B.可以通過使用昆蟲信息素誘捕雄性成蟲直接改變種群年齡結構來進行生物防治C.種群密度高時,幼蟲可能會通過增加表皮黑化值和增加同類相食來降低夜間被捕食的風險D.同類相食有助于降低種群密度,減少種內競爭,增強對環境的適應并提高生存率2413題號567√√√ABD [根據題意可知,兩種飼養條件下的幼蟲均存在同類相食行為,且群居幼蟲同類相食率更高,因此群居飼養條件下的幼蟲在食物匱乏時的抵抗力更強,A錯誤。可以通過使用昆蟲信息素誘捕雄性成蟲直接改變種群性別比例來進行生物防治,B錯誤。幼蟲密度越大,對天敵的吸引越強。根據圖示可知,群居時不同齡期的草地貪夜蛾幼蟲平均表皮黑化比值大于散居時,而群居時不同齡期的草地貪夜蛾幼蟲體重均小于散居時,推測種群密度高時,幼蟲可能會通過增加表皮黑化值和增加同類相食來降低夜間被捕食的風險,C正確。同類相食有助于降低種群密度,減少種內競爭,但并不能增強對環境的適應,D錯誤。]2413題號567(教師用書獨具)(不定項)(2024·山東濱州二模)在研究生態系統各營養級之間的生物量關系時,將各種生物都視為“顆粒”,以統一的粒徑標準表示其大小,繪制粒徑譜線圖,粒徑越大則生物體型越大。下圖為不同海域平衡狀態下的粒徑譜線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粒徑越大的生物所處營養級越高B.同一粒徑級別的生物之間存在捕食和競爭等種間關系C.過度捕撈某些魚類會使粒徑譜線偏離圖示平衡狀態D.某些生態系統中的能量可由粒徑大的生物流向粒徑小的生物√√√BCD [依題意,粒徑越大生物體型越大,營養級與體型之間沒有必然聯系,所以體型更大的生物不一定所處的營養級就更高。處于同一食物鏈的不同體型生物間,若體型大的生物所處營養級高,則能量可由粒徑小的生物流向粒徑大的生物;若體型大的生物所處營養級低,則能量可由粒徑大的生物流向粒徑小的生物,A錯誤,D正確。將各種生物都視為“顆粒”,以統一的粒徑標準表示其大小,繪制粒徑譜線圖。則同一粒徑級別的生物可以處于同一食物網的不同營養級,它們之間可存在捕食和競爭等種間關系,B正確。過度捕撈某些魚類,會使與其同一生態系統中有捕食及種間競爭等關系的生物數量發生變化,導致生物量發生變化,而使粒徑譜線偏離圖示平衡狀態,C正確。]題號135246871.(2024·遼寧沈陽一模)我國北方寒帶針葉林中兩個動物種群(N1、N2)的數量變化如圖所示。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由圖可知,N1和N2的種群數量總是此消彼長,呈周期性波動B.a點時,N1的種群數量為該種群的K值,N2種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碳元素以有機物的形式從N1傳遞到N2的同時,伴隨著能量流動D.通過出生率和死亡率可預測該地區兩個動物種群數量變化趨勢教師用書獨具命題點專訓(六) 生物與環境(選擇題)√題號13524687C [由圖可知,N1的最大種群數量大于N2,且N2的種群數量隨著N1的變化而變化,N1和N2的種群數量不是此消彼長,該波動中,兩個相鄰波峰之間相隔的時間是基本相等的,屬于周期性波動,碳元素以有機物的形式從N1傳遞到N2的同時,伴隨著能量流動,物質為能量的載體,能量為物質傳遞的動力,A錯誤,C正確。a點時,N1的種群數量為該種群的最大值,但不是K值;a點時,N2種群的數量呈增長趨勢,故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錯誤。通過年齡結構可預測該地區兩個動物種群數量變化趨勢,D錯誤。]題號135246872.(2024·河北保定二模)引入種是指被人類有意識地遷入某一地區并定居下來的動物或植物。例如我國明朝時期引入的玉米、番薯等,不僅豐富了食物種類,還間接促進了經濟發展。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引入新物種一定能顯著改變群落的垂直結構B.引入新物種一定能增加該地區的物種多樣性C.引入新物種一定能推動該地區群落發生演替D.引入新物種一定要遵循“協調”和“整體”原理√題號13524687D [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抵抗力穩定性,引入外來新物種不一定會顯著改變該生態系統中群落的垂直結構或水平結構,A錯誤;引入新物種若造成生物入侵則可能降低該地區的物種多樣性,B錯誤;群落發生演替需要環境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影響,引入新物種不一定造成群落演替的發生,C錯誤;引入新物種一定要遵循“協調”原理,否則容易造成引入物種無法存活或造成生物入侵現象,同時引入新物種還需要考慮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遵循“整體”原理,D正確。]題號135246873.(2024·湖南岳陽二模)經調查,西沙群島浪花礁珊瑚礁魚類最大全長物種分布特征情況如下圖,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當最大全長小于70 cm時,物種數量隨最大全長的減少顯著減少。當最大全長大于70 cm時,物種數量隨最大全長的增加而緩慢減少B.調查該珊瑚礁群落的物種豐富度,就是要調查分布在該珊瑚礁的所有魚類的物種數C.在浪花礁魚類的體型大小分布上,小型魚類占據了主導地位D.若沒有人類的直接干擾,浪花礁魚類組成及其數量將長期保持穩定,不會發生改變√題號13524687C [由圖分析可知,當最大全長小于70 cm時,物種數量隨最大全長的增加顯著減少,A錯誤;調查該珊瑚礁群落的物種豐富度,就是要調查分布在該珊瑚礁的所有生物的物種數,B錯誤;由圖可知,小型魚物種數量多,因此在浪花礁魚類的體型大小分布上,小型魚類占據了主導地位,C正確;若沒有人類的直接干擾,但是由于環境的變化,群落內部種群相互關系的變化,浪花礁魚類組成及其數量可能會發生改變,D錯誤。]題號135246874.(2024·湖南長郡中學一模)科研人員為了解長江某水域魚類群落結構特征,對該水域魚類群落進行季節性調查。此次調查共采集64種魚類,分析了各魚類洄游性、水層分布及食性。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A.本次調查的物種數主要是通過標記重捕法獲得B.植食性魚類在該生態系統中總是處于第二營養級C.不同魚類分布在不同的水層,主要受光照的影響D.洄游型魚類數量和種類隨季節變化體現了群落的演替√題號13524687B [本次調查的方法主要是抽樣調查法,A錯誤;植食性魚類屬于初級消費者,是食物鏈的第二營養級,B正確;不同魚類分布在不同的水層,主要受食物和棲息地的影響,C錯誤;洄游型魚類數量和種類隨季節變化體現了群落的季節性,D錯誤。]題號135246875.(2024·河北保定二模)天然林是指天然起源的森林,包括自然形成、人工促進天然更新或者萌生所形成的森林。通過20多年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實施,我國天然林面積凈增4.28億畝。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開展幼林撫育工作有利于天然林中林木種群數量的增長B.天然林碳循環過程中,CO2僅能通過光合作用進入生物群落C.天然林的群落穩定、生態功能完備,具有較高抵抗力穩定性D.天然林保護工程的首要任務是保護其生物多樣性√題號13524687B [開展幼林撫育工作有利于改善森林中林木種群的年齡結構,從而有利于種群數量的增加,A正確;碳循環中CO2可通過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進入生物群落,B錯誤;天然林由于組成成分復雜,群落結構復雜,其抵抗力穩定性就相對較高,C正確;天然林保護工程的首要任務是保護其生物多樣性,D正確。]題號135246876.(2024·湖北華中師大附中模擬)我國南方某地利用稻田養魚,既可獲得魚產品,又可利用魚吃掉稻田中的害蟲和雜草,為水稻生長創造良好條件,一般可使水稻增產14%~24%。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從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分析,稻田中養殖的魚全部位于第二營養級B.魚的糞便提供了有機肥,水稻可以利用有機肥中的物質和能量C.通過合理布設生物種類實現結構與功能的協調,主要體現了協調原理D.稻田養魚可以減少魚產品生產所需的水域面積,降低人類生態足跡√題號13524687D [依題意,魚會吃稻田中的害蟲和雜草,可知稻田中養殖的魚不全位于第二營養級,A錯誤;水稻不直接吸收有機物,不能利用有機物中的能量,B錯誤;通過合理布設生物種類實現結構與功能的協調,主要體現了自生原理,C錯誤;由生態足跡的含義可知,稻田養魚可以減少魚產品生產所需的水域面積,降低人類生態足跡,D正確。]題號135246877.(不定項)(2024·山東日照一模)研究人員對某水域生態系統的食物網結構及能量流動進行了定量分析,結果如下圖。圖中數字為能量數值,單位:J/(km2·a)。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A.流入該生態系統的總能量為浮游植物固定的太陽能B.第二營養級的生物可能既是消費者又是分解者C.第一營養級到第二營養級的能量傳遞效率約為18.1%D.第五營養級的生物同化的能量最少,生物數量也最少√√題號13524687AB [由圖可知,有機碎屑來自該生態系統各個營養級,故流入該生態系統的總能量為浮游植物固定的太陽能,A正確;第二營養級可以捕食浮游植物,也可以分解有機碎屑獲得能量,故第二營養級的生物可能既是消費者又是分解者,B正確;由于根據題干信息不能計算出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故無法計算第一營養級到第二營養級的能量傳遞效率,C錯誤;能量流動具有逐級遞減的特點,該生態系統中第五營養級的生物同化的能量最少,但該營養級的生物可能有多種,數量不一定最少,D錯誤。]題號135246878.(不定項)(2024·河北滄州三模)蚜蟲是棉田中的主要害蟲之一,寄生蜂是它的天敵,通過寄生蚜蟲卵或幼蟲對其數量進行控制。研究人員為研究棉田中蚜蟲和不同寄生蜂之間的營養關系,利用PCR技術對僵蚜(初級寄生蜂將卵產于蚜蟲體內,導致蚜蟲死亡形成僵蚜)和各類寄生蜂進行了檢測。從僵蚜中提取DNA樣本,加入與四種蚜蟲對應的引物進行PCR,擴增產物進行電泳。相同原理檢測僵蚜中的初級寄生蜂和重寄生蜂,結果如圖: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A.蚜蟲C的能量全部被初級寄生蜂F和G同化B.初級寄生蜂F的能量流向重寄生蜂I和K,能量非單向流動C.棉田中不存在寄生蜂的天敵,寄生蜂種群呈“J”形增長D.初級寄生蜂通過降低蚜蟲的出生率、提高死亡率對其進行防治題號13524687√√√題號13524687ABC [從電泳圖可知,初級寄生蜂F寄生在蚜蟲B中,則能量從蚜蟲B流向初級寄生蜂F,同理可知,蚜蟲C的能量流向了初級寄生蜂F和G。最后一個電泳圖中,僵蚜1中存在重寄生蜂I和K,則證明初級寄生蜂F的能量流向了重寄生蜂I和K,而僵蚜2中存在重寄生蜂I。則證明初級寄生蜂F和G的能量流向了重寄生蜂I,蚜蟲C的能量只有一部分被初級寄生蜂F和G同化,A錯誤。重寄生蜂I和K屬于同一營養級,初級寄生蜂F的能量流向重寄生蜂I和K,屬于能量由一個營養級流向下一營養級,仍屬于單向流動,B錯誤;棉田中不存在寄生蜂的天敵,但會有其他因素限制它的增長,因此寄生蜂種群呈“S”形增長,C錯誤;寄生蜂是蚜蟲的天敵,通過寄生蚜蟲卵或幼蟲對其數量進行控制,因此寄生蜂是通過降低蚜蟲的出生率、提高死亡率對其進行防治的,D正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命題點專訓(六)生物與環境(選擇題).docx 命題點專訓(六)答案.docx 高考生物二輪復習命題點專訓(六)生物與環境(選擇題)練習含答案(教師用).docx 高考生物二輪復習命題點專訓(六)生物與環境(選擇題)課件.ppt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