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章第四節第1課時 從大陸漂移學說到海底擴張學說、板塊構造學說夯實基礎鞏固1.根據板塊構造學說,亞洲大陸屬于( )A.太平洋板塊 B.亞歐板塊 C.印度洋板塊 D.美洲板塊2.按照板塊構造學說,板塊相撞形成的地形是( )A.海溝、島弧 B.海嶺、海岸山脈 C.裂谷、海洋 D.巨大的褶皺山脈3.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大西洋的形成是由于( )A.板塊的俯沖 B.板塊的擠壓 C.板塊的碰撞 D.板塊的張裂4.根據“海底擴張說”,目前還在不斷地擴張的大洋是(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5.下列關于板塊構造學說的說法,正確的是( )①板塊構造學說是在“大陸漂移假說”的基礎上由魏格納創建的②板塊構造學說是依據大西洋兩岸大陸輪廓的可拼合性創立的③地球的巖石圈被分割成六大板塊 ④板塊漂浮在軟流圈上⑤板塊的張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④⑤ D. ①③⑤6.1912年,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假說,并經過多年的實地考察與論證,找到了大陸漂移的證據。下列現象中,不能作為大陸漂移假說的證據的是( )A.大西洋兩岸大陸輪廓可拼合B.大西洋兩岸的非洲和南美洲分布有海牛、鴕鳥等相似的生物C.舌羊齒植物化石在印度、澳大利亞和非洲的巖層中被發現D.科學家在喜馬拉雅山巖層中發現了海洋生物化石能力提升培優7.下列關于六大板塊分布的敘述,正確的是( )A.亞歐板塊是唯一跨兩大洲分布的板塊 B.南極洲板塊是只占一個大陸的板塊C.印度洋板塊是唯一全部分布在大洋中的板塊D.在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南極洲板塊、美洲板塊四大板塊之間的是太平洋板塊8.板塊構造學說是20世紀最重要的科學成果之一。如圖所示為某種類型的板塊運動示意圖,下列與該圖有關的敘述,錯誤的是( )A.如圖所示為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活動頻繁B.圖中兩側箭頭表示板塊的運動方向C.如圖所示為板塊張裂,形成裂谷或海洋D.如圖所示為板塊碰撞,地表隆起,形成山脈9.大陸地殼遇到大洋地殼時( )A.大陸地殼俯沖到大洋地殼底下,大陸地殼消失,大洋地殼便變成大陸地殼B.大陸地殼便停滯不前,不再漂移C.大陸地殼被迫抬升為高原和山脈,大洋地殼便俯沖插入大陸地殼底下,在靠近大陸的海底便形成深深的海溝和一系列島嶼D.在靠近海洋的大陸上形成海溝和島嶼,在靠近大陸的海底形成山脈和高原10.讀圖,回答下列問題:(1)如圖甲所示的實驗中,用書本(紙張)表示地球上的板塊,反映了板塊的_________(填“碰撞”或“張裂”)運動,這種運動在地球上會_______________(填“隆起形成山脈”或“形成新的海洋”)。(2)如圖乙所示的實驗反映了板塊的_________(填“碰撞”或“張裂”)運動,這種運動在地球上會___________________(填“隆起形成山脈”或“形成新的海洋”)。11.某同學利用鋁盆、海綿、蠟燭、水等材料設計了一個模擬地球板塊運動的實驗(如圖所示)。實驗過程中發現蠟燭加熱區的水流上升,兩塊海綿向左右兩側運動。(1)該實驗模擬的板塊運動和板塊邊界分別為_________(填字母,下同)。①碰撞擠壓 ②張裂運動 ③生長邊界 ④消亡邊界A.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②④(2)下列地理現象中,與該模擬實驗原理相似的是________。A.渭河谷地的形成 B.地震的發生 C.青藏高原的隆起 D.東非裂谷帶的形成中考實戰演練12.如圖所示為大西洋中脊山脈及其周圍約100km范圍內海底巖層年代分布的示意圖,圖中數字為巖層形成年代距離現在的時間。這一現象支持了( )A.板塊是運動的 B.地球是一個球體C.生命是不斷演化的D.海水對地形具有侵蝕作用13.地球構造理論經歷了著名的“三級跳”:①1912年,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說”;②1960~1962年,赫斯等人提出了“海底擴張說”;③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在前兩個學說的基礎上創建了一種新的地球構造理論——板塊構造學說。(1)下列說法中,不能作為“大陸漂移說”證據的是大洋兩岸的________(填序號)相似。①氣候類型 ②地層巖石構造 ③古生物親緣關系 ④生物化石(2)“海底擴張說”是_________(填“支持”或“不支持”)“大陸漂移說”的,它解決了“大陸漂移說”中的_______________問題。(3)有人認為“板塊構造學說”是解釋地殼運動的完美理論,這種說法對嗎 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開放應用探究14.根據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1)據測量,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現仍以每年0.33~1.27cm的速度上升,試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其中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請利用板塊構造學說預測地中海、紅海的變化趨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2014年8月3日,云南昭通市魯甸縣發生里氏6.5級地震,震源深度為12km,發生余震1335次。這次地震雖沒有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那么強烈,但也造成近110萬人受災。請利用板塊構造學說分析這次地震的成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2第四章第四節第2課時 火山活動、地震夯實基礎鞏固1.關于火山噴發,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這是由于灼熱的巖漿從地殼裂縫中噴出而形成的 B.噴出物全是高溫巖漿C.噴出的巖漿冷凝后,常形成圓錐形的火山丘或火山島 D.火山噴發也有對人類有利的方面2.關于地震,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地震是指地殼巖石在地球內力的作用下,發生斷裂或錯位而引起的震動現象B.世界各地每年發生地震多達500萬次,其中大部分地震我們都能感知到C.一般情況下,大于里氏3級的地震有震感,大于里氏5級則為破壞性地震D.震級越高,地震釋放的能量越大,影響越大3.下列不屬于火山帶來的災害的是( )A.掩埋農田、房屋 B.污染空氣、導致氣候異常 C.造成人員傷亡 D.造成大面積地裂4.地震發生前是有預兆的,下列現象中,與地震預兆無關的是( )A.遍地干旱,作物枯萎,用水緊張 B.雞鳴狗叫、老鼠出洞等動物行為反常C.該地的地球磁場異常,地形發生變化 D.地下水位突然升高,井水冒泡,地溫升高5.地震發生時,如果你在學校,下列做法中,錯誤的是( )A.正在上課,不能及時撤離,要在教師的指揮下迅速抱頭躲在各自的課桌下B.在操場或室外時,可原地不動蹲下,雙手護住頭部,注意避開高大建筑物或危險物C.震后應當有組織地撤離 D.站在窗邊或躲到陽臺上6.如圖所示為火山噴發示意圖,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圖中的A表示__________,B表示____________,C表示__________,D表示____________(2)火山噴發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種狀態。(3)火山噴出的巖漿主要來自地幔中的__________層。能力提升培優7.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主要原因是( )①地處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地震帶上 ②環太平洋地震帶交匯處 ③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交界地帶 ④山脈高大、地殼脆弱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8.如圖所示,甲、丙兩大板塊的交界處為乙,此處分布著高大的山系,下列關于此圖的說法,正確的是( )A.乙處的高大山系是兩大板塊張裂分離的結果B.乙處地殼穩定,甲、丙兩處地殼相對活躍C.乙處火山、地震頻繁,甲、丙兩處相對穩定D.甲、乙、丙三處發生火山地震的可能性相當9.玉環石峰山是一座火山,在史前曾噴發過,現已喪失了活動能力,是我國華東地區保存最完好的火山遺址。現在人們在火山口修建了茶博園,主要以種植火山茶而聞名。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A.石峰山由火山口、火山錐、巖漿通道組成B.火山茶生長旺盛是由于火山灰使土壤變得肥沃C.石峰山屬于休眠火山 D.火山噴發物有固態、液態和氣態三種10.下列應對地震的做法中,正確的是( )①要牢記緊急逃生路線及附近的安全疏散地 ②準備家庭地震應急包,放在便于取用之處③發生地震時不要慌亂,盡可能關閉電、火、煤氣④地震中躲藏時要牢記“蹲下、藏身、抓牢”三要素⑤避開高大建筑物、立交橋等,可迅速躲到廣告牌、樹等下面⑥撤離時要保護好頭部,不要翻窗、跳樓,可乘坐電梯迅速逃離A.①③④⑤ B.①②⑤⑥ C.①②③④ D.③④⑤⑥11.在地震中,不少無辜者并不是因房屋倒塌而被砸傷或擠壓受傷致死,而是由于種種不當行為“殺害”了自己。若某人不幸被困于倒塌建筑物中,下列他不宜采取的措施為( )A.用可以挪動的物品支撐身體上方的重物,擴大活動空間,保持足夠的空氣B.用濕毛巾或其他布料捂住口、鼻,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止灰塵嗆悶而發生窒息C.不停地大聲呼救并迅速用手挖掘磚塊,希望盡快逃生D.一時無法脫險時應盡量節省體力,尋找代用品和水,延長生存時間12.地震是破壞力極大的自然災害。為減輕地震災害,建筑師們設計了抗震建筑物,如圖所示。(1)兩種樓房中,屬于抗震建筑物的是_____________的樓房。(2)在抗震樓房中,起抗震作用的關鍵設計是___________________(3)當地震發生時,高層樓房內的居民可采取哪些自我保護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考實戰演練13.下列關于火山和地震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它們都是內力作用的結果 B.它們的分布有相同之處,即板塊交界處C.火山的巖漿來源于軟流層,而地震則發生在巖石圈D.火山和地震都是劇烈的地殼運動,而且現在都可以對其作出精確的預報14.據統計,2018年全球共發生里氏六級以上地震119次,與2017年相比,地震活動明顯增強。下列關于地震的認識,正確的是( )A.地震帶均勻分布在全球各處B.地震主要集中在環太平洋的陸地和周圍海域,以及地中海——喜馬拉雅山一帶C.地震帶來的破壞性災害的嚴重程度與震級有關,與震源深度和震中距無關D.發生地震時應該迅速進入室內搶運物品開放應用探究15.地震時,震源的振動同時以橫波和縱波兩種形式向外傳播,兩種波在地殼中的傳播速度并不一樣;縱波到達時,人會感到上下顛簸,橫波到達時,人會感到左右搖擺。某監測站測得一次地震時兩種地震波傳播時距離(s)與時間(t)的關系圖像如圖所示。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地震波到達時,正在教室里上課的小科先感覺到教室_______________(填“左右搖擺”或“上下顛簸”),教室里的吊燈在橫波到達時發生明顯的晃動。(2)若該監測站測得此次地震的兩種波先后到達該監測站的時間差為90s,則震源到該監測站的距離為___________km。答案: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1課時 從大陸漂移學說到海底擴張學說、板塊構造學說.docx 第2課時 火山活動、地震.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