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小學科學核心素養導向4.5地球家園中的化學變化核心概念:物質的變化與化學反應--2.3物質變化的特征--①知道有些物體發生了變化,如紙燃燒、鐵生銹等,構成 物體的物質也發生了改變。教學目標:科學觀念:1. 理解煤的形成需要高溫高壓和漫長地質作用,屬于化學變化。2. 知道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地球氧氣的主要來源。科學思維:1. 能通過觀察、推理分析化學變化的特征(新物質生成)。2. 能用邏輯鏈解釋資源利用與化學變化的關系。探究實踐:1. 通過角色扮演、實驗探究和辯論活動,體驗科學探究過程。2. 能設計流程圖說明資源利用中的化學變化。態度責任:1. 樹立保護森林、合理開發資源的環保意識。2. 體會科學知識對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教學重難點:重點:煤的形成條件與化學變化的本質。難點:理解光合作用對大氣氧氣的長期影響及其不可替代性。教學教具和學具:教具:煤塊標本(帶植物痕跡)、水草與透明瓶、書包(模擬地底壓力)、資源卡片(鐵礦石、石油等)、多媒體課件(煤形成動畫、鐵礦石冶煉視頻)。學具:實驗記錄表、角色扮演劇本、辯論賽資料卡、流程圖設計紙。教學過程:(一)聚焦環節(預設5分鐘)1.課堂引入:教師展示一塊帶有植物痕跡的煤塊,提問:“這塊黑色的石頭里藏著什么秘密?為什么會有樹葉的印跡?”2.學生觀察并猜測,教師引導:“科學家發現,煤的形成與遠古森林有關,這與化學變化息息相關?!?br/>3.引出課題:提問:“地球家園中還有哪些化學變化?它們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將探索地球家園的三大化學變化:煤的形成、光合作用和資源利用?!?br/>設計意圖:通過實物觀察和懸念式提問,激發學生興趣,明確學習目標。(二)探索環節(預設25分鐘)活動一:角色扮演——模擬“煤的形成”情景劇1.煤是怎樣形成的呢?(預設:學生回答關于煤形成的前概念)2.那煤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呢?(出示課件)仔細閱讀圖文資料,小組合作,角色扮演,了解煤的形成過程。3.步驟:學生分角色扮演植物、泥沙、壓力和環境,模擬植物被掩埋、高壓轉化的過程。觀察組對比煤塊標本,記錄形態變化。4.提問“如果地底沒有高溫高壓,煤還能形成嗎?”5.追問“為什么煤塊中會有植物痕跡?”(預設:說明煤是由植物化學變化而來)設計意圖:通過角色扮演和模擬實驗,引導學生了解煤的形成過程,理解高溫高壓對煤形成的作用,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活動二:實驗探究+辯論——光合作用與氧氣之謎1.提問:我們生活的地球原本就是充滿氧氣的嗎?大氣的成分與現在相同嗎?2.觀察比較,分析數據。你發現了什么?(預設:二氧化碳的含量大幅度下降,氧氣的含量大幅度上升)3.為什么會有氧氣減少、二氧化碳增加的現象呢?這一切都歸功于誰?(預設:植物的光合作用)4.一起來按照實驗步驟觀察植物的光合作用:實驗:觀察水草在光照下釋放氧氣氣泡,對比黑暗環境。5.辯論:“保護森林是否重要?”(正方:森林提供氧氣與資源;反方:科技可替代森林)。關鍵問題:“光合作用中,植物如何將二氧化碳變成氧氣?”“若森林消失,地球氧氣會枯竭嗎?”設計意圖:通過提問、數據分析和實驗觀察,引導學生理解光合作用對大氣成分變化的影響,培養科學思維和辯證思維能力,增強環保意識。活動三:資源利用挑戰賽——從鐵礦石到鐵釘1.地球上還有很多資源的利用與化學變化有關,觀看鐵礦石冶煉視頻,分析化學變化步驟。小組設計“資源利用流程圖”(如石油→塑料、鐵礦石→鐵釘)。2.關鍵問題:“冶煉鐵礦石需要哪些條件?為什么?”“生活中的塑料、化肥與化學變化有何關系?”設計意圖:通過觀看視頻和小組設計流程圖,引導學生理解資源利用與化學變化的關系,培養科學探究和分析能力。(三)研討(預設7分鐘)1.討論:問題1:“煤的形成、光合作用、資源利用中有哪些共同特征?”(引導:新物質生成)。問題2:“為什么說化學變化是不可逆的?”(如煤無法變回植物)。2.得出結論:化學變化的本質是新物質生成,且需要特定條件(如高溫、光照)。3.得到方法:通過觀察、實驗和邏輯推理,可分析自然現象中的化學變化。設計意圖:通過歸納與總結,強化化學變化的核心概念和科學探究方法。(四)拓展(預設:3分鐘)1.任務:家庭調查“尋找生活中的化學變化”(如鐵生銹、面包發酵),下節課分享。2.延伸問題:“如果未來能源依賴化學變化,人類需要注意什么?”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發現化學變化,培養觀察力和科學思維,激發對能源與化學關系的思考。【板書設計】地球家園的化學變化1. 煤的形成:植物 + 高溫高壓 → 新物質(化學變化)2. 光合作用:二氧化碳 + 水 → 氧氣 + 能量(不可替代)3. 資源利用:冶煉、合成 → 依賴化學變化(合理開發)教學反思:本節課通過角色扮演、實驗辯論和資源挑戰賽,學生能直觀理解化學變化的本質(如煤的形成、光合作用),并主動提出保護森林、合理開發資源的建議,教學目標基本達成。但部分環節時間分配需優化(如情景劇過長壓縮挑戰賽時間),少數學生對“地質時間尺度”的抽象性理解不足。未來可精簡活動流程,結合動畫模擬漫長地質作用,并補充高清煤塊標本圖強化細節觀察,同時設計分層任務支架,確保不同能力學生深度參與,進一步提升課堂實效與思維深度。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