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時計劃課題 第一節 土壤的結構和質地 課時 第一課時學習目標 目標類型/目標行為10.地球系統10.3巖石和土壤7~9年級:⑤知道土壤有不同的質地和結構,不同的土壤適合不同的植物生長,植被對土壤有保護作用。科學觀念:通過對土壤樣品、土壤剖面圖的觀察和對土壤形成過程的探索活動等,了解土壤的特點和土壤形成的影響因素,初步形成物質與能量、運動與相互作用以及不同層相互作用的科學觀念。科學思維:運用圖文資料,通過觀察、對比分析等活動,分析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培養歸納與概括等科學思維。探究實踐通過探究物理風化可以增大巖石表面積和動手制作土壤剖面圖模型的兩個探索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和合作探究能力。態度責任:認識土壤形成過程中各個階段的變化,知道事物的變化可以是緩慢進行的;通過認識影響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關注并參與保護環境的實踐活動,提升保護土填的責任和意識。 以上目標依據《學科課程標準》第 頁 第 行學情分析學生在小學科學學習中對巖石與土壤表征有了基本認知,知道了流水對地表物質有侵蝕作用,在本冊教材第3章中學習了質量、密度、物態變化和物質的變化與性質,已具有一定的知識儲備。但是學生對巖石形成土壤的過程是陌生的。因此要將“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落實到具體學習和實踐過程中,引導學生理解物理風化和化學風化的區別和聯系,并從空間和時間綜合的角度分析土壤的形成過程。你分析一下哪些學生的原有知識不能支撐這堂課的學習?課程內容分析 課表解讀/教材分析/支持性材料“土壤的形成”是七年級下冊第4章第2節《土壤的結構和質地》第一課時的內容。教材通過觀察、比較和分析等方法幫助學生認識土壤的形成過程,了解從巖石到土壤的形成是經多種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漫長且復雜的過程;知道土壤的形成是生物圈、大氣圈、水圈和巖石圈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結果,初步形成物質與能量、運動與相互作用和不同圈層相互作用的科學觀念。通過該節內容的學習,為后續學習土壤的組成和分類起到鋪墊的作用。教學過程學習任務① 創設情境,設疑鋪墊學習活動 學生通過感官(聞、看、觸等方 教學活動 與家長一起觀察野外由于挖掘式)去體驗各小組取來的不同土壤樣本, 而裸露的土壤和巖層的剖面,用拍照或教師引導小組,說出不同土壤在顏色、密 畫圖的形式記錄下來,然后取一些實地度、氣味、顆粒大小等方面的相同點和區 材料(巖石、巖石碎屑、土壤等),按觀察別,小組匯報結果。 到的實際剖面層順序裝人透明的一次性不同土壤在結構和質地上有明顯的不同 塑料杯,做一個土壤剖面模型并帶人課但成分基本相同。 堂。過程診斷通過該活動引導學生通過對比認識土壤,感知土壤的結構和質地,掌捏認識土壤的方法,為后續學習土壤的組成和分類莫定基礎。 通過袁隆平院士參與培育“海水稻”的真實情境,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自豪感。學校任務② 認識從巖石到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學習活動 通過觀察視頻,可知形成土壤的 教學活動 教師播放視頻《從巖石到土壤的因素主要有太陽輻射、雨水、雷擊、冰雪 演變過程》,小組討論使巖石破裂成碎屑大氣運動、重力和生物作用等。 并形成土壤的因素有哪些。在風化與侵蝕的共同持續作用下,地表的巖 教師說明這些形成土壤的因素可以分為風石碎屑物不斷積累,有機物在這些碎屑物中 化和侵蝕兩類。風化只能讓巖石破碎、疏逐漸積累,形成營養物質。 松及礦物成分變化,而侵蝕不僅能破壞巖石還能起到搬運巖石碎屑物的作用。讓學生討論分析,將形成土壤的因素進行歸類。過程診斷通過視頻和討論活動,讓學生知道土壤的成土因素,再分類歸納,讓學生理解風化和侵蝕兩種作用的意義。教學過程學習任務③ 了解風化的兩種基本類型學習活動 仔細觀察教材第146頁圖 教學活動 回憶第3章中物理變化與化學4.2-1和圖4.2-2,小組討論并將圖中的 變化的區別。影響因素歸類到風化類型表格中,并說明分 如果在巖石風化過程中,只發生了物理變類理由。 化并沒有生成新的物質,巖石碎屑仍然保影響因素 風化類型 分類理由 持原有的物理性質,這樣的風化叫物理風溫度降低 化。如果在巖石風化過程中成分發生了改壓力作用 變,使碎屑物質的組成不同于原來的巖石,生物活動/巖石與水的反應 這樣的風化叫化學風化。過程診斷通過新舊知識遷移的方法讓學生了解物理風化和化學風化的區別,利用小組活動鞏固對兩種風化的本質理解,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完成新知識的建構,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學校任務④ 探索物理風化的作用學習活動 根據第3章學習的質量、密度 教學活動 取兩塊形狀、大小相似的,表面概念,可知這兩個量都沒有發生變化, 涂成紅色的石灰巖,將其中一塊用錘子大塊變成小塊,物體所占的空間——體 敲碎。積也沒有發生變化。通過觀察可以發現 這個過程可以模擬物理風化,巖石敲碎總的表面積除了紅色部分還有不顯紅色 后主要改變了巖石的哪一個科學量 的部分,不顯紅色的部分是巖石破碎后 質量、密度還是體積 增大了的表面積,由此可以說明自然界的巖石在風化后表面積增大了。過程診斷通過計算可以發現,每次切割后立方體塊的表面積都會增加且增大很多,據此可以說明巖石經過物理風化后的碎屑越小,其表面積增大得越多。達標檢測土壤的形成過程十分緩慢,直到今天,這個過程仍在不斷地繼續著。形成1cm厚的表土,一般情況下需要100~400年,在極其寒冷的環境中,大約需要1000年。根據材料中的數據,計算一天中最多能形成多厚的土壤。結合這個數據,談一談感想。課堂小結反思改進 本節課作業如果在上這節課,我會這樣設計: 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