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八下科學第三單元空氣和生命綜合復習卷一、選擇題(每題3分,共42分)1.人的生存離不開空氣。如圖為空氣成分示意圖,其中c指的是( )A.氮氣 B.氧氣 C.稀有氣體 D.二氧化碳2.制墨工藝主要有取煙、煮膠、和墨、杵墨等環節。傳統取煙工藝是:將原料桐油放入油盞,再在油盞中插入燈草芯并點燃。在離火焰約一拳高度處覆蓋煙碗,罩住火焰,如圖所示。一段時間后,在煙碗內收集到制墨原料——炭黑。下列關于取煙過程分析錯誤的是( )A.桐油中含有碳元素B.取煙過程中發生了化學變化C.炭黑是桐油完全燃燒后的產物D.提高油盞位置,火焰可能因缺氧而熄滅3.(2023年 深圳)在通電條件下,甲酸與氧氣的反應微觀圖如下圖,說法錯誤的是( )A.由此實驗可知,分子是化學變化的最小粒子B.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分子結合形成 H2O2C.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D.催化劑在反應前后的化學性質和質量不變4.在一密閉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種物質,反應前各物質的質量關系如下圖刻度紙所示(例如:丙的質量為5g,丁的質量為3g),充分反應后,在同一張刻度紙上再次記錄各物質的質量變化:刻度線I向左移動16格;刻度線II向左移動8格;刻度線III向左移動8格。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該反應是分解反應B.丙可能是催化劑C.反應后丁的質量為8g D.反應生成的乙和丁的質量比為1:15.如圖中A、B、C分別表示發生在植物體內的生理過程,a、b分別代表氣體物質,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A表示呼吸作用 B.B表示蒸騰作用C.C表示光合作用D.a表示氧氣,b表示水6.我國首臺 80噸液氧甲烷發動機“天鵲”(TQ-12)以甲烷為推進劑,液氧為助燃劑,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A.液氧甲烷發動機中發生的化學反應是CH4+2O2CO2 +2H2OB.在物質分類上,甲烷屬于混合物C.工業上主要通過加熱高錳酸鉀制取大量氧氣D.甲烷是由1個碳原子和4個氫原子構成7.近年來,部分大城市出現霧霾天氣,下列情況:①煤的燃燒;②工業廢氣的排放;③動植物的呼吸;④汽車尾氣的排放。其中可能引起大氣污染的是(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8.如圖所示的一組實驗可用于研究燃燒條件(已知:白磷的著火點為40℃,紅磷的著火點為240℃)。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此組實驗燒杯中的熱水只起提高溫度的作用B.圖1白磷未燃是由于沒有與氧氣接觸C.圖2白磷未燃是由于溫度沒有達到著火點D.圖3中的白磷如果換成紅磷一樣能夠燃燒,因為紅磷具有可燃性9.如圖所示為關于氧氣的化學性質的部分知識網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它們發生的都是氧化反應B.Ⅰ、Ⅱ兩類反應均會發光C.Ⅰ、Ⅱ兩類反應均體現了氧氣的可燃性D.Ⅰ類反應放出熱量,Ⅱ類反應吸收熱量10.小周利用如圖裝置進行二氧化碳性質研究。注射器內裝有足量稀鹽酸,硬質玻璃管中有四個棉球,其中①、④為用紫色石蕊溶液潤濕的棉球,②、③為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棉球。下列關于實驗過程及現象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A.若把稀鹽酸換成稀硫酸則反應速度太慢,可能會影響實驗結論B.若把大理石換成碳酸鈉則反應速度太快,可能會影響實驗結論C.通過①②或③④現象的比較,均能得出二氧化碳溶于水呈酸性D.通過①④或②③現象的比較,均能得出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氣11.過氧化氫在催化劑作用下可迅速分解成水和氧氣,在發泡劑作用下,量筒中涌出柱狀的泡沫,可形象地稱之為“大象牙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化學方程式B.產生的泡沫可用于滅火C.反應前后催化劑的質量不變D.沒有催化劑,過氧化氫不會分解12.如圖表示葉在夏季一天中氧氣的凈吸收速率。請分析,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A.曲線中A點表示葉片沒有進行光合作用B.曲線中B點表示光合作用釋放氧氣的速率與呼吸作用吸收氧氣的速率的差值達到最大C.曲線中BC段上升的原因是光照強度減弱D.曲線中DE段上升的原因是氣孔關閉13.我國科學家利用過渡金屬氮化物(TMNS) 作催化劑,在常溫下實現氨氣的合成,其反應機理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用15N2進行合成反應,產物中只有15NH3 B.TMNS 表面上的N原子被氧化為氨氣C.TMNS 表面上氨脫附產生的空位有利于吸附N2 D.TMNS 不參與氨氣的合成反應編號 氯酸鉀質量/g 催化劑 催化劑質量/g 收集50mLO2所需時間/s實驗1 5.0 - - 171實驗2 5.0 0.5 49實驗3 5.0 0.5 78實驗4 5.0 0.5 6414.某興趣小組對氯酸鉀分解反應的催化劑進行研究,在相同的加熱條件下,用如圖裝置完成表中實驗,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實驗1的作用是為了進行對比實驗B.以上實驗的目的是探究不同種類的催化劑對氯酸鉀分解反應速率的影響C.該實驗目的還可以通過測定反應相同時間所產生氧氣的體積(相同條件下)來實現D.該實驗目的還可以通過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入試管中觀察木條是否復燃來實現15.下列實驗設計能達到實驗目的的是A.證明甲烷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和水B.探究可燃物燃燒的兩個條件C.探究二氧化碳能與水反應D.驗證質量守恒定律16.為探究綠色植物和種子的生命活動,某興趣小組的同學設計并實施了以下實驗。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A.甲:實驗前暗處理是將葉片內原有淀粉耗盡B.乙:收集到的氣體可以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C.丙:觀察到的實驗現象是澄清石灰水變渾濁D.丁:燃燒的蠟燭熄滅說明種子呼吸作用產生了二氧化碳17.關于教科書上植物制造淀粉的實驗中,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天竺葵在黑暗中放置一晝夜的目的,是為了排除原有淀粉的干擾B.葉片放到酒精中水浴加熱是為了讓葉片褪色C.滴加碘液的目的是為了檢驗有無淀粉生成D.天竺葵在黑暗中放置一晝夜是為了讓它積累有機物18.在如圖所示的式子中,①②表示綠色植物體內進行的兩項生理活動,a、b代表兩種不同的物質。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A.①②只能在有光的條件下進行B.①②不能在同一細胞中進行C.①所需的a物質和水都由生理活動②提供D.②所釋放的能量是b物質中儲存的能量19.我國古代將爐甘石、赤銅和木炭粉混合加熱到約800℃,可制得外觀似金子的合金,其中發生的一個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X的化學式為CO B.該反應體現了木炭的還原性C.Cu2O中銅的化合價為+2價D.Cu2O中銅元素與氧元素的質量比為64:1620.CO2捕集和資源化利用是碳中和領域的研究熱點,中國科學家已實現由CO2到淀粉的全人工合成,主要過程的微觀示意圖如下,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反應Ⅰ中物質的化學式為CH4OB.反應II生成的兩種物質分子個數比為1:1C.O2是反應Ⅰ、Ⅱ過程中可循環利用的物質D.該成果對解決溫室效應具有重要意義二、填空題(每空2分,共38分)21.經過三年的“藍天保衛戰”,某市的空氣質量優良率不斷提高,市民也感受到環境的美麗、空氣的清新。(1)空氣質量指數(AQI)是定量評價空氣質量狀況的重要指標,在PM2.5、CO2、SO2、O3幾種物質中,不屬于評價空氣質量的物質的是 。(2)某人在一次平靜呼吸過程中肺內氣壓變化的曲線如圖所示,表示吸氣過程的是曲線 段,此過程中膈肌和肋間外肌 (填“收縮”或“舒張”)。22.圖一是人體呼吸運動模擬圖,圖二是肺泡與血液之間的氣體交換示意圖。(1)圖一中,②氣球模擬的器官(或結構)是 。(2)圖一中,乙模擬的是人體 (選填“吸氣”或“呼氣”)過程。(3)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是相適應的。結合圖二,請寫出肺泡適應氣體交換的結構特點: 。(寫出一點即可)23.2022年在北京舉辦了第24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如圖甲是冬奧會標志性場館“冰絲帶”,屆時該場館將利用無處不在的“空氣能”為3000 m2場館供暖,從而實現每年減排二氧化碳160t,進而可緩解的環境問題是 。如圖乙是小科驗證該問題的實驗裝置,在 (填“陽光”或“黑暗”)下一段時間后,可觀察到水柱向 (填“左”或“右”)移動。24.佛見喜梨是一種常見水果,其果型美觀、脆甜多汁,是北京地區特產。圖1中的A、B、C是佛見喜梨的某些生理過程,圖2是其葉肉細胞結構示意圖,圖3是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強度變化曲線。請據圖回答:(1)佛見喜梨樹在生長過程中需要的水和無機鹽被根吸收后,通過植物莖中的 運輸到植物所需要的部位。(2)寫出圖1中C過程在葉肉細胞中產生氧氣的文字表達式: 。(3)圖3中的Ⅱ表示植物的哪一生理過程?并說出你判斷的依據? 。25.某科學興趣小組進行光合作用實驗,選取生長狀況相同的同種植物葉,分成4等份,分別在不同溫度下暗處理1小時,接著在相同光照下放置1小時,測定每份葉中有機物質量的變化,制成圖甲。回答下列問題:(1)實驗中,葉在29℃時通過光合作用產生的有機物量是 mg。(2)圖乙是29℃時該植物二氧化碳吸收(釋放)量隨光照強度變化的曲線,則b點的含義是 。(3)若溫度由29℃改為27℃,圖乙中相應的a點在原位置的 方。26.小敏準備在實驗室用加熱高錳酸鉀制取氧氣。(1)小敏應該選用的發生裝置是 (選填“甲”、“乙”或“丙”)。(2)用排水法收集氧氣時,小敏在集氣瓶里還有少量水就停止收集,蓋上毛玻璃后將集氣瓶正方在實驗桌上(如圖丁),毛玻璃粗糙面應該朝 (選填“上”、“下”或“都可以”)。(3)若用圖2裝置排空氣法收集氧氣,氣體從 端進入。27.如圖所示,在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探究實驗中,有一個具有刻度和可以滑動活塞的玻璃容器,容器內放了一粒白磷(白磷燃燒所需的最低溫度為40℃),并將其固定好,放在盛有85℃熱水的燒杯上,可看到玻璃容器內白磷燃燒時產生大量白煙,該反應的文字表達式是 。實驗結束后,恢復到室溫,活塞應停在約 刻度處。反應中白磷要過量,目的是 。28.甲為人體吸入空氣和呼出氣體成分對比圖。含量變化真有這么大 (1)利用圖乙所示 法收集一瓶呼出的氣體,標上A;取一個相同的集氣瓶,內裝空氣,標上。將兩根同樣的小木條點燃后同時伸入瓶和B瓶,A瓶中的木條先熄滅。這個實驗現象 (選填“能”或“不能”)說明呼出的氣體中二氧化碳更多。(2)用大針筒將人體呼出氣體壓入澄清石灰水中(如圖丙),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用同樣的方法將空氣壓入另一瓶澄清石灰水中,能說明人體呼出氣體中二氧化碳體積分數大于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的證據是 。29.碳的化學性質及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質是初中科學的主要內容。(1)對圖1實驗現象描述正確的是____。A.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體 B.產生大量白煙C.發出藍紫色火焰 D.發出白光,放出熱量(2)小明用圖2裝置制取二氧化碳,請指出該裝置的錯誤: 。(3)如圖3,向充滿二氧化碳的軟塑料瓶中加入約1/3體積的水,立即旋緊瓶蓋,振蕩,觀察到的現象是 。三、實驗探究題(共60分)30.食品脫氧劑的主要成分是鐵粉,另有少量氯化鈉等物質,其原理是利用鐵生銹的原理除去氧氣。有人認為氯化鈉可以增強鐵粉的除氧能力,即能將容器中的氧氣濃度降到更低。為驗證該說法是否正確,小敏利用一端塞有橡皮塞的玻璃管進行了如下實驗:實驗組別 加入試劑 AO/毫米 AB/毫米I 1克鐵粉 500 101Ⅱ 1克鐵粉+少量氯化鈉 500 104.5① 將1克鐵粉(足量)迅速裝入玻璃管,立即向管口注入一滴油將玻璃管密封,油滴的下端標為A,輕彈玻璃管使鐵粉分布均勻且緊密,鐵粉的上端標為O,如圖甲所示。② 靜置至油滴不再移動時,油滴的下端標為B,如圖乙所示。③ 用刻度尺測量出AO 段和AB段的長度,將數據記錄在表格中。④ 另取1克鐵粉與少量氯化鈉,混合均勻后,重復上述實驗。(1) 實驗中, 小敏將氧氣消耗的量轉化為 (選填“AO”、“BO”或“AB”)的長度。(2)根據表中實驗數據,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3)忽略鐵粉之間混有的少量空氣,根據實驗Ⅱ的結果,可以測得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為 (精確到0.1%) 。(4)小敏分別用脫氧劑和白磷來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并用氧氣傳感器測得集氣瓶中氧氣的體積分數隨時間的變化曲線如圖丙所示。小敏認為用食品脫氧劑替換白磷進行該實驗更有優勢,他的理由是: (寫出一條)。31.月季切花具有極高的觀賞和經濟價值,但瓶插觀賞期較短。研究發現莖皮層的光合作用與切花品質和觀賞期有密切關系。為探究莖皮層光合作用對月季切花品質和觀賞期的影響,科研人員利用圖2所示裝置開展實驗。每天測算花朵直徑的增長率,直到花朵萎蔫、觀賞期結束,結果如圖3。(1)圖2中A試管不作處理,B試管用多層保鮮膜包裹,C試管用黑紙包裹,其中 試管屬于低光照組。(2)實驗過程中需保證光照培養箱中 條件一致。(答出1點)(3)測量花朵直徑時進行多次測量,目的是 。(4)分析圖3可知,莖皮層的光合作用可促使花朵直徑增大,判斷依據為 ,同時可延長切花的觀賞期。32.小剛在做“加熱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的實驗,請根據下圖來回答。(1)寫出該實驗所涉及的反應方程式 。(2)裝配制取氧氣的發生裝置時,需用到圖甲中的儀器有 。(填數字序號)(3)若高錳酸鉀里有雜質(雜質加熱不分解),為了測定高錳酸鉀的純度,小剛用圖乙所示的量筒來測量產生氧氣的體積,為了使得到的實驗數據準確,他開始收集氣體的時間點應該是______。A.檢驗產生的氣體純度之后B.冒出氣泡連續且均勻時C.導管口剛有氣泡冒出時33.思維模型的建構既方便問題的解決,又能促進深度學習。請完成如下問題:(1)如圖甲,是“氣密性檢查”類問題建構的思維模型。圖乙所示中,把導管口的下端浸入水中,該操作屬于上述思維模型中 。(2)如圖丙,是選擇“氣體發生裝置”類問題構建的思維模型。實驗室用氯酸鉀制取氧氣時應選用圖丁中 裝置,該選擇基于思維模型中“判斷反應物狀態”是固體反應、“判斷反應條件”是 。(3)如圖戊,是選擇“氣體收集裝置”類問題構建的思維模型,請補充完整 。四、綜合題34.分析表中數據和圖中實驗,回答問題。操作說明:先捏緊甲管,松開乙管,向乙內呼氣。再捏緊乙管,松開甲管,吸氣。重復3~4次。(1)從表中數據可知:呼出氣體中的氧氣含量比吸入氣體中的氧氣含量 (填“多”或“少”)。(2)按如圖所示裝置及操作說明進行實驗,探究“人體呼出氣體中的二氧化碳比吸入氣體中的二氧化碳多”,實驗者向乙瓶呼氣的過程中,膈肌處于 狀態。(3)實驗中通入乙瓶的是 (填“空氣”或“呼出的氣體”)。實驗現象: 瓶中的石灰水渾濁程度大。實驗結論:人體呼出氣體中有較多的二氧化碳。(4)呼出的氣體中較多的二氧化碳最終來自細胞的 (填寫生理活動),二氧化碳通過 作用從組織細胞進入毛細血管。35.苗苗媽媽買了一瓶鈣片,但說明書某些地方模糊不清。于是苗苗進行探究實驗:取2片鈣片加入50g鹽酸溶液,兩者恰好完全反應(假設鈣片中其他成分不與鹽酸反應),測得玻璃杯中剩余物質的總質量(m)與反應時間(t)的關系如圖所示.請你幫助苗苗分析回答:(1)實驗過程中反應后產生氣體的總質量為 g。(2)此次實驗中所用鹽酸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是多少?(3)請你通過計算,在標簽的最后一行補充上相應內容:36. 小科在完成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 的實驗后,想去探究廢液的成分。他取上層廢液,并將150克碳酸鈉溶液分5次加入到該廢液中,充分反應后,測得實驗數據如下表。實驗序號 1 2 3 4 5加入碳酸鈉溶液質量/克 30 30 30 30 30生成沉淀總質量/克 0 2 6 10 10請完成下列小題:(1)第一次實驗觀察到的現象為 。(2)求出廢液中氯化鈣的質量。(3)畫出上述過程中生成沉淀質量與加入碳酸鈉溶液質量的變化關系圖,并標出反應開始時和結束時的具體數值。37.杭州亞運會上使用的甲醇()被稱為"零碳",是全球首次零碳甲醇的實踐應用。這是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經氫氧化鈉溶液"捕捉"、提純后和電解水產生的氫氣在一定條件下生成甲醇和水。生產甲醇的步驟如下:(1)生成的可以被壓縮后儲存利用,這是因為 。(2)整個過程中,可以循環利用的物質是 。(3)用捕捉到的二氧化碳和氫氣混合,一定條件下可以反應生成甲醇和水,則生產8噸甲醇可消耗 噸二氧化碳。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解析】【分析】正常的空氣成分按體積分數計算是:氮氣(N2)約占78.1%,氧氣(O2)約占20.9%,稀有氣體約占0.939%(氦He、氖Ne、氬Ar、氪Kr、氙Xe、氡Rn),二氧化碳(CO2)約占0.031%,還有其他氣體和雜質約占0.03%,如臭氧(O3)、一氧化氮(NO)、二氧化氮(NO2)、水蒸氣(H2O)等。【解答】氮氣(N2)約占78.1%,氧氣(O2)約占20.9%,所以c是氧氣;故答案為:B2.【答案】C3.【答案】A【解析】【分析】A、根據原子是化學變化中最小粒子分析;B、根據圖示中粒子的變化分析;C、根據所給反應前后粒子的構成確定反應物和生成物化學式,從而寫出反應方程式分析;D、根據催化劑反應前后質量和化學性質不變分析。【解答】A、 由此實驗可知,分子可以再分成原子,原子是化學變化的最小粒子 ,符合題意;B、 由反應過程②可知,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分子結合形成 H2O2 ,不符合題意;C、 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不符合題意;D、 催化劑在反應前后的化學性質和質量不變 ,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4.【答案】C【解析】【分析】 反應后質量增加的屬于生成物,反應后質量減少的屬于反應物,反應后質量不變可能屬于催化劑,進行分析判斷。【解答】 由圖示可知,每一格的質量為1g;反應前甲的質量為16g,乙的質量為18g-16g=2g;丙的質量為23g-18g=5g;丁的質量為26g-23g=3g。刻度線Ⅰ向左移動16格,甲物質質量減少16g;刻度線Ⅱ左移8格,刻度線Ⅰ向左移動16格,則乙物質質量增加了18g-8g-2g=8g;刻度線Ⅲ左移8格,同時刻度線Ⅱ左移8格,則丙物質質量不變;丁物質的質量增加了8g,該反應可表示為甲→乙+丁。A.該反應可表示為甲→乙+丁,該反應符合“一變多”的形式,符合分解反應的特征,屬于分解反應,故A正確不合題意;B.丙的質量不變,可能是該反應的催化劑,也可能是沒有參加反應,故B正確不合題意;C.反應后丁的質量為8g+3g=11g,故C錯誤符合題意D.反應生成的乙和丁的質量比為8g:8g=1:1,故D正確不合題意。故選C。5.【答案】D【解析】【分析】ACD.綠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存葉綠體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了淀粉等有機物,并且把光能轉化成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這個過程就叫光合作用;活細胞利用氧,將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將儲存在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供給生命活動的需要,這個過程叫呼吸作用。B.蒸騰作用是水分從活的植物體表面(主要是葉子)以水蒸氣的形式散失到大氣中的過程。【解答】ACD.植物體呼吸作用吸收氧氣,放出二氧化碳,光合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因此a表示氧氣,b表示二氧化碳,A表示呼吸作用,C表示光合作用,故A、C正確不合題意,D錯誤符合題意;B.蒸騰作用是水分以水蒸氣的形式從植物體內散發到體外的過程,B表示蒸騰作用,故B正確不合題意。故選D。6.【答案】A【解析】【分析】A.根據化學反應的原理來分析;B.根據物質的分類來分析;C.根據工業制氧氣的原理來分析;D.根據物質的構成情況來分析。【解答】A.在點燃的條件下,甲烷與氧氣反應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學方程式為,故A正確;B.甲烷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因此屬于純凈物,故B錯誤;C.工業上主要通過分離液態空氣法制取大量氧氣,故C錯誤;D.甲烷是由甲烷分子構成的,1個甲烷分子是由1個碳原子和4個氫原子構成,故D錯誤。故答案為:A。7.【答案】A【解析】【分析】室外大氣污染物主要包括:粉塵或可吸入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等;室內空氣污染物主要包括:甲醛、氟利昂,廚房油煙、煙草燃燒的煙霧以及放射性物質等。【解答】化石燃料的燃燒、汽車尾氣、工廠廢氣排放、農田里大量秸稈的燃燒等都會產生大量的有害氣體和粉塵.而動植物的呼吸,產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屬于大氣污染物.所以 A 選項是正確的.故選:A8.【答案】D【解析】【分析】燃燒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有可燃物,二是溫度要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三是可燃物要與氧氣接觸。燃燒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三個條件必須同時具備,缺一不可,缺少任意一個條件,燃燒不能繼續。【解答】A、在此實驗中,用熱水給白磷和紅磷提供熱量,使溫度能達到白磷的著火點,故A不符合題意;B、若沒有氧氣,可燃物不能燃燒,在圖1中給白磷通入二氧化碳,白磷未燃是由于沒有與氧氣接觸,故B不符合題意;C、圖2中冰水的溫度達不到白磷的著火點,白磷不燃燒,故C不符合題意;D、由于紅磷的著火點為240℃,若將圖3中白磷換成紅磷,達不到紅磷的著火點,紅磷不會燃燒,故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9.【答案】A【解析】【分析】燃燒屬于氧化反應,緩慢氧化也屬于氧化反應;燃燒發光,緩慢氧化不發光;I類反應是燃燒,體現了氧氣的助燃性;燃燒、緩慢氧化都放出熱量。【解答】本題主要考查物質的性質,解答時要根據各種物質的性質,結合各方面條件進行分析、判斷,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A、燃燒屬于氧化反應,緩慢氧化也屬于氧化反應,所以它們發生的都是氧化反應,正確;B、燃燒發光,緩慢氧化不發光,錯誤;C、 I類反應是燃燒,Ⅱ類反應是緩慢氧化,都體現了氧氣的氧化性,錯誤;D、燃燒、緩慢氧化都放出熱量,錯誤。故選A。10.【答案】D【解析】【分析】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碳酸,碳酸屬于酸性物質,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解答】A、稀硫酸與大理石反應生成的硫酸鈣微溶,會附著在大理石表面,阻止反應進一步進行,所以把稀鹽酸換成稀硫酸則反應速度太慢,可能會影響實驗結論,故A不符合題意;B、碳酸鈉可溶于水,與稀鹽酸反應劇烈,瞬間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①、④棉球可同時變色,不能比較二氧化碳與空氣的密度大小,故B不符合題意;C、對比①②或③④,將觀察到①④棉球變紅,說明二氧化碳溶于水呈酸性,本身不具有酸性,故C不符合題意;D、②③中棉球均不變色,所以不能說明二氧化碳密度與空氣密度的大小關系,①、④棉球會變色且④號棉球先變色,說明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氣,故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11.【答案】C【解析】【分析】過氧化氫,化學式為H2O2,其水溶液俗稱雙氧水,外觀為無色透明液體,是一種強氧化劑。過氧化氫在常溫可以發生分解反應生成氧氣和水(緩慢分解),在加熱或者加入催化劑后能加快反應,催化劑有:二氧化錳、硫酸銅、碘化氫、二氧化鉛、三氯化鐵、氧化鐵,及生物體內的過氧化氫酶等。催化劑只能改變反應的速率,本身的質量和化學性質不變;【解答】A. 化學方程式,A錯誤;B. 產生的泡沫是氧氣,具有助燃性,不能用于滅火,B錯誤;C. 反應前后催化劑的質量不變 ,C正確;D. 沒有催化劑,過氧化氫會分解,但是分解的速度會減慢,D錯誤;故答案為: C12.【答案】B【解析】【分析】 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并且釋放氧氣的過程,叫做光合作用;綠色植物利用氧氣和有機物,在活細胞,分解產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釋放出能量的過程叫做呼吸作用;【解答】A. 曲線中A點表示葉片進行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和呼吸作用所消耗的氧氣質量相同,A錯誤;B. 曲線中B點表示光合作用釋放氧氣的速率與呼吸作用吸收氧氣的速率的差值達到最大 ,B正確;C. 曲線中BC段上升的原因是光照強度增強,植物葉片的氣孔關閉,C錯誤;D. 曲線中DE段上升的原因是光照強度減弱,光合作用減弱;D錯誤;故答案為:B13.【答案】C【解析】【分析】A.由圖象可知,生成氨氣的氮原子有兩種,一種為催化劑表面的氮原子,一種是氮氣分子中的氮原子;B.由圖象可知,金屬氮化物(TMNS)中的氮原子與氫結合,生成氨氣;C.由圖象可知,氮氣分子進入空位被吸附;D.催化劑能降低反應所需的活化能,但是不能影響平衡的移動。【解答】A.由分析可知,合成氨氣有兩種途徑,15N2分子中的氮原子合成氨氣,生成15NH3,金屬氮化物(TMNS)表面的氮原子合成NH3,則可能含有其它含15NH3的副產物,故A錯誤;B.由圖象可知,金屬氮化物(TMNS)中的氮原子與氫結合,生成氨氣,氮元素價態下降得電子作氧化劑,被還原,故B錯誤;C.由圖象可知,氮氣分子進入催化劑表面的空位被吸附,TMNS表面上氨脫附產生的空位有利于吸附N2,故C正確;D.過渡金屬氮化物(TMNS)作催化劑,可能參與反應,改變了反應速率,但反應前后不發生變化,故D錯誤。故答案為:C。14.【答案】D【解析】【分析】氯酸鉀制取氧氣的方程式 實驗室用氯酸鉀制取氧氣時的化學反應表達式 :2KClO3=2KCl+3O2↑(加熱)【解答】A. 實驗1的作用是為了進行對比實驗,凸出催化劑在化學反應中的作用,A正確;B. 以上實驗的目的是探究不同種類的催化劑對氯酸鉀分解反應速率的影響 ,B正確;C. 該實驗目的還可以通過測定反應相同時間所產生氧氣的體積(相同條件下)來實現 ,C正確;D.該實驗目的還可以通過將帶火星的木條放在試管口,誰先復燃來實現;故答案為:D15.【答案】C【解析】【分析】根據圖片分析其中包含的實驗過程,然后與對應的描述對照即可。【解答】A.內壁涂有石灰水的燒杯變渾濁只能證明CH4燃燒生成二氧化碳,而不能證明有水生成,故A錯誤;B.銅片的白磷燃燒,紅磷不燃燒,只能證明燃燒與溫度有關,不能證明是否需要氧氣,故不能達到目的,故B錯誤;C.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干燥的部分變紅而濕潤的部分變紅,可知CO2與H2O發生反應,故C正確;D.鹽酸和碳酸鈣反應生成二氧化碳,且二氧化碳逸出,所以這樣不能驗證質量守恒定律,故D錯誤。故選C。16.【答案】D【解析】【分析】氧氣具有助燃性,蠟燭熄滅主要是空氣中的含氧量減少,而非二氧化碳增多; 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并且釋放氧氣的過程,叫做光合作用;綠色植物利用氧氣和有機物,在活細胞,分解產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釋放出能量的過程叫做呼吸作用;【解答】A. 甲:實驗前暗處理是將葉片內原有淀粉耗盡 ,A正確;B. 乙:收集到的氣體可以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 ,B正確;C. 丙:觀察到的實驗現象是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C正確;D. 燃燒的蠟燭熄滅說明種子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氣,D錯誤;故答案為:D17.【答案】D【解析】【分析】 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并且釋放氧氣的過程,叫做光合作用;綠色植物利用氧氣和有機物,在活細胞,分解產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釋放出能量的過程叫做呼吸作用;【解答】A. 天竺葵在黑暗中放置一晝夜的目的,是為了排除原有淀粉的干擾 ,A正確;B. 葉片放到酒精中水浴加熱是為了讓葉片褪色 ,B正確;C.滴加碘液的目的為了檢驗有無淀粉生成,C正確;D.天竺葵在黑暗中放置一晝夜是為了消耗葉片中原有的淀粉等有機物,排除原有淀粉的干擾,D錯誤;故答案為:D18.【答案】D【解析】【分析】①是光合作用的表達式,②是呼吸作用的表達式;a是二氧化碳;b是有機物; 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并且釋放氧氣的過程,叫做光合作用;綠色植物利用氧氣和有機物,在活細胞,分解產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釋放出能量的過程叫做呼吸作用;【解答】A.①是光合作用,只能在有光的條件下可以進行,②是呼吸作用,有光無光都可以進行,A錯誤;B.①②能夠在同一細胞中進行,只要該細胞中有也葉綠體(光合作用的場所)和線粒體(進行呼吸作用的場所),B錯誤;C. 如果①光合作用的強度大于②呼吸作用的強度,那么①所需的a二氧化碳和水一部分是由生理活動②提供,另一部分從外界環境中獲取;C錯誤;D. ②所釋放的能量是b物質中儲存的能量,D正確;故答案為:D19.【答案】B【解析】【分析】A.根據質量守恒定律進行分析;B.根據氧化還原反應的概念進行分析;C.根據化合價法則進行分析;D.根據元素質量比的計算方法進行分析。【解答】 A.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反應前后原子的個數和種類不變,反應前有4個Cu、2個O、1個C。反應后有4個Cu,相差1個C和2個O,則X的化學式為CO2,故A錯誤;B.該反應中C奪取Cu2O中的氧,把Cu2O還原為Cu,體現了木炭的還原性,故B正確;C.化合物中正負化合價代數和為零,Cu2O中氧元素顯-2價,設銅元素的化合價為x,則2x+(-2)=0,x=+1,即銅元素的化合價為+1,故C錯誤;D.Cu2O中銅元素和氧元素的質量比為(64×2):16=8:1,故D錯誤。故選B。20.【答案】B【解析】【分析】根據反應的微觀示意圖寫出反應的方程式,然后逐項進行分析解答。【解答】A.由微觀圖示可知一個分子是由1個碳原子、4個氫原子和1個氧原子構成的,其化學式為CH4O,故選A正確,但不符合題意;B.反應Ⅱ為過氧化氫在催化劑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氣,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H2O22H2O+O2↑,由此可知生成的兩種物質的分子個數比為1:2或2:1,故B錯誤,但符合題意;C.反應Ⅰ中氧氣為反應物,反應Ⅱ中氧氣為生成物,因此氧氣在該轉化過程中可循環使用,故C正確 ,但不符合題意 ;D.二氧化碳是造成溫室效應的主要原因,該過程中反應物有二氧化碳,因此該成果對解決溫室效應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故D正確 ,但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21.【答案】(1)CO2(2)AB;收縮【解析】【分析】 呼吸過程的三個環節,一是外界空氣與肺泡之間以及肺泡與肺毛細血管血液之間的氣體交換,這稱為外呼吸;二是氣體在血液中的運輸,通過血液中的運行,一方面把肺部攝取的氧及時運送到組織細胞,另一方面又把組織細胞產生的二氧化碳運送到肺毛細血管以便排出體外;三是血液與組織細胞之間的氣體交換。當人體吸氣時,膈肌和肋間肌收縮,胸廓擴張,膈頂下降,胸腔內負壓減小,外界富含氧氣的新鮮空氣經氣道進入肺泡內,氧氣透過肺泡壁進入毛細血管內,而毛細血管內由組織新陳代謝而產生的二氧化碳進入到肺泡內。人體呼氣時,膈肌及肋間肌松弛,胸廓依靠彈性回收,二氧化碳便經氣道排出體外。這樣一吸一呼,便構成了一次呼吸,人體正是依靠不停地呼吸運動進行氣體交換,滿足機體新陳代謝的需要,而使生命得以維持。【解答】(1) 空氣質量指數(AQI)是定量評價空氣質量狀況的重要指標,在PM2.5、CO2、SO2、O3幾種物質中,不屬于評價空氣質量的物質的是 CO2;(2)某人在一次平靜呼吸過程中肺內氣壓變化的曲線如圖所示,表示吸氣過程的是曲線AB段,因為此時肺內氣壓小于外界大氣壓,此過程中膈肌和肋間外肌收縮。故答案為:(1) CO2 (2)AB、收縮22.【答案】(1)肺(2)吸氣(3)肺泡壁很薄,只有一層上皮細胞;肺泡數量很多【解析】【分析】吸氣: 肋間外肌 、 膈肌 收縮→肋骨向上向外移動(膈肌頂部下降)→ 胸廓 擴大→外界大氣壓力大于肺內氣壓→外界氣體進入肺 呼氣:肋間外肌、膈肌舒張→肋骨下降,膈肌頂部回升→胸腔容積縮小→ 肺泡 借彈性→縮回,導致肺內氣壓增大,肺內大氣壓升高→肺內氣體排出肺泡 ;【解答】(1) 圖一中,②氣球模擬的器官(或結構)是肺;(2)圖一中,乙模擬的是人體吸氣過程,因為橫膈向下運動,胸腔擴張,胸內氣壓變小,肺內氣壓大于胸內氣壓,肺擴張,氣球變大。(3) 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是相適應的。結合圖二,請寫出肺泡適應氣體交換的結構特點: 肺泡壁很薄,只有一層上皮細胞;肺泡的數量很多;故答案為:(1)肺(2)吸氣(3)肺泡壁很薄,只有一層上皮細胞;23.【答案】溫室效應;陽光;左【解析】【分析】根據二氧化碳增多會形成溫室效應,盛有二氧化碳的裝置內溫度升高明顯,壓強大于盛有空氣的裝置,會出現水柱左移的現象分析。【解答】二氧化碳會形成溫室效應,故場館將利用無處不在的“空氣能”為3000m2場館供暖,從而實現每年減排二氧化碳160t,會減緩溫室效應;實驗時應該在陽光下進行,由于二氧化碳會產生溫室效應,故盛有二氧化碳的裝置內溫度升高明顯,壓強大于盛有空氣的裝置,會出現水柱左移的現象。24.【答案】(1)導管(2)二氧化碳+水光葉綠體有機物+氧氣(3)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在一天24小時內均進行,不受光照影響【解析】【分析】 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并且釋放氧氣的過程,叫做光合作用;綠色植物利用氧氣和有機物,在活細胞,分解產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釋放出能量的過程叫做呼吸作用;【解答】(1) 佛見喜梨樹在生長過程中需要的水和無機鹽被根吸收后,通過植物莖中的導管運輸到植物所需要的部位。植物中的篩管運輸有機物;(2) 寫出圖1中C過程在葉肉細胞中產生氧氣的文字表達式: 二氧化碳+水有機物+氧氣 ;(3) 圖3中的Ⅱ表示植物的呼吸作用; 理由是呼吸作用在一天24小時內均進行,不受光照影響 ;光合作用只在白天進行;故答案為:(1)導管(2) 二氧化碳+水有機物+氧氣 ;(3 )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在一天24小時內均進行,不受光照影響25.【答案】(1)9(2)29℃時,此光照強度下,光合作用吸收的CO2和呼吸作用釋放的CO2量相等(3)上【解析】【分析】 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并且釋放氧氣的過程,叫做光合作用;綠色植物利用氧氣和有機物,在活細胞,分解產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釋放出能量的過程叫做呼吸作用;【解答】(1) 實驗中,葉在29℃時通過光合作用產生的有機物量是9mg。呼吸作用進行了2個小時,消耗了6mg,光合作用進行了1小時,制造了9mg,所以光照后與暗處理前的有機物比增加了3mg;(2) 圖乙是29℃時該植物二氧化碳吸收(釋放)量隨光照強度變化的曲線,則b點的含義是 29℃時,此光照強度下,光合作用吸收的CO2和呼吸作用釋放的CO2量相等;(3)a點表示只進行呼吸作用釋放的二氧化碳,所以若溫度由29℃改為27℃,呼吸作用減弱,所以圖乙中相應的a點在原位置的上方。故答案為:(1)9(2) 29℃時,此光照強度下,光合作用吸收的CO2和呼吸作用釋放的CO2量相等 (3) 上26.【答案】(1)甲(2)下(3)a【解析】【分析】(1)甲裝置在加熱時,試管口要向下傾斜;乙裝置可用于固液不加熱的反應的發生裝置。(2)在其它條件相同時,接觸面的粗糙程度越大,摩擦力越大,所以應將粗糙面朝下。(3)收集密度大于空氣的氣體應長進短出,收集密度小于空氣的氣體應短進長出。【解答】(1)反應物為固體,且需要加熱,故選甲為反應裝置。(2)為了避免毛玻璃滑落,因此需要粗糙面朝下,增加摩擦力。(3)氧氣密度比空氣大,先在底部聚集,所以從長口a進氣。(1)反應物為固體,且需要加熱,故選甲為反應裝置;(2)為了避免毛玻璃滑落,因此需要粗糙面朝下,增加摩擦力;(3)氧氣密度比空氣大,先在底部聚集,所以從長口a進氣。27.【答案】白磷+氧氣五氧化二磷;4;消耗完容器中的氧氣28.【答案】(1)排水;不能(2)壓入空氣的澄清石灰水未變渾濁【解析】【分析】(1)根據排水法收集氣體操作及木條情況可驗證氧氣分析;(2)根據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少不能使澄清石灰水明顯渾濁分析。【解答】(1)圖乙為排水法收集氣體。呼出氣體中氧氣含量低于空氣,用同樣的小木條點燃后同時伸入A瓶和B瓶,A瓶中先熄滅,可證明A中氧氣含量少,不能說明呼出氣體中二氧化碳多。(2) 用大針筒將人體呼出氣體壓入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用同樣的方法將空氣壓入另一瓶澄清石灰水中,能說明人體呼出氣體中二氧化碳體積分數大于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的證據是壓入空氣的澄清石灰水未變渾濁。故答案為:(1)排水;不能;(2)壓入空氣的澄清石灰水未變渾濁。29.【答案】(1)D(2)長頸漏斗的下端沒有伸入液面下;應采用向下排空氣法收集二氧化碳氣體(3)軟塑料瓶變癟【解析】【分析】(1)木炭在氧氣中燃燒發出白光,放出熱量;(2)用碳酸鈣與鹽酸反應制備二氧化碳氣體的發生裝置和氣體收集裝置的要求進行分析;(3)二氧化碳溶于水造成塑料瓶內氣體壓強減小。【解答】(1)木炭在氧氣中劇烈燃燒,發出白光、放出熱量,故選:D;(2)小明用圖2裝置制取二氧化碳,長頸漏斗的下端沒有伸入液面下,導致產生的氣體從長頸漏斗中逸出;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氣的密度,應采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氣體,但是圖示采用了向下排空氣法收集二氧化碳氣體;(3)二氧化碳能夠溶于水,如圖3,向充滿二氧化碳的軟塑料瓶中加入約一體積的水,立即旋緊瓶蓋,振蕩,觀察到的現象是軟塑料瓶變癟。30.【答案】(1)AB(2)氯化鈉可以增強鐵粉的除氧能力(3)20.9%(4)操作簡單、無污染、測量更精確【解析】【分析】(1)根據油滴移動的距離表示的是消耗氧氣的量進行分析。(2)對比兩次實驗的耗氧量,添加氯化鈉后耗氧量增多,說明氯化鈉可以增強鐵粉的除氧能力。(3)氧氣的體積分數等于AB除以AO。(4)根據圖像可知,食品脫氧劑幾乎能將氧氣耗盡,誤差更小。【解答】(1)實驗采用了轉換法,用油滴移動的距離來反映氧氣的消耗量,即AB段的長度表示的是氧氣的消耗量。(2)由表中數據可知,添加了氯化鈉后,AB段長度變長,即含氧量增多,可知:氯化鈉可以增強鐵粉的除氧能力。(3)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4)由圖可知,使用食品脫氧劑能將氧氣消耗得更徹底,測量結果更準確且不會有污染物產生,更環保。31.【答案】(1)B(2)溫度(3)避免因為偶然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影響(4)有光照條件比無光照條件花朵直徑增長更多【解析】【分析】 對照實驗方法是根據事物的異同點通過比較而揭示其屬性的一種科學實驗方法。具體做法是:將實驗分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組群,其中一個是“對照組”,做為比較的標準;另一個或幾個是“實驗組”。兩組的主要區別在于,除了給“實驗組”以某種特殊的條件外,其他的條件均一樣。如研究γ輻射對某種材料性能的影響時,就是把照射過的材料同未照射的材料進行比較。未照射過的材料作為對照組,照射過的材料作為實驗組。【解答】(1) 圖2中A試管不作處理,B試管用多層保鮮膜包裹,C試管用黑紙包裹,其中B試管屬于低光照組。A是正常光照,C是沒有光照;(2) 實驗過程中需保證光照培養箱中溫度條件一致,控制單一變量。(3) 測量花朵直徑時進行多次測量,目的是 避免因為偶然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影響;(4) 分析圖3可知,莖皮層的光合作用可促使花朵直徑增大,判斷依據為有光照條件比無光照條件花朵直徑增長更多,同時可延長切花的觀賞期。故答案為:(1)B (2)溫度(3)避免因為偶然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影響(4)有光照條件比無光照條件花朵直徑增長更多32.【答案】(1)2KMnO4K2MnO4+MnO2+O2↑(2)①②④⑥(3)B【解析】【分析】(1)根據高錳酸鉀在加熱的條件下生成錳酸鉀、二氧化錳和氧氣來分析;(2)根據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的裝置來分析;(3)根據試管內排出的氣體體積等于產生氧氣的體積來分析。【解答】(1)高錳酸鉀加熱分解生成錳酸鉀、二氧化錳和氧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2KMnO4K2MnO4+MnO2+O2↑;(2)該反應的反應物是固體,反應條件是加熱,屬于固體加熱型,需用到圖甲中的儀器有①②④⑥;(3)為了使得到的實驗數據準確,小明開始收集氣體的時間點應該是導管口一有氣泡冒出時就收集,因為要測定高錳酸鉀的純度,應該是收集高錳酸鉀反應產生的所有氣體,因此導管口一有氣泡冒出時就要收集。故答案為:C。(1)高錳酸鉀加熱分解生成錳酸鉀、二氧化錳和氧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2KMnO4K2MnO4+MnO2+O2↑;(2)該反應的反應物是固體,反應條件是加熱,屬于固體加熱型,需用到圖甲中的儀器有①②④⑥;(3)為了使得到的實驗數據準確,小明開始收集氣體的時間點應該是導管口一有氣泡冒出時就收集,因為要測定高錳酸鉀的純度,應該是收集高錳酸鉀反應產生的所有氣體,因此導管口一有氣泡冒出時就要收集。故選C。33.【答案】構建封閉體系;A;二氧化錳作催化劑和加熱;密度34.【答案】(1)少(2)舒張(3)呼出的氣體;乙(4)呼吸作用;擴散【解析】【分析】呼吸系統的結構和氣體交換。【解答】(1)從表中可以看出,相比于吸入的氣體,人體呼出的氣體中,氧氣減少了,二氧化碳增加了,同時水分增加了。(2)呼氣時膈肌處于舒張狀態。(3)在吸入氣體時,連接甲的橡皮管松開,連接乙的橡皮管捏緊。在呼出氣體時,連接甲的橡皮管捏緊,連接乙的橡皮管松開。人呼出的氣體通過橡皮管進入乙瓶內,一段時間后,乙瓶內的石灰水變渾濁,說明人體呼出的氣體中含有較多的二氧化碳。(4)細胞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氣,釋放二氧化碳。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血液與組織細胞的氣體交換都是通過氣體的擴散作用進行的。35.【答案】(1)1.1(2)3.65%(3)1.25 0.5【解析】【分析】質量守恒定律: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于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六個不變:宏觀:1.反應前后物質總質量不變 2.元素的種類不變 3.各元素的總質量不變;微觀:4.原子的種類不變;5.原子的數目不變;6.原子的質量不變。兩個一定改變:宏觀:物質種類改變。微觀:物質的粒子構成方式一定改變。兩個可能改變:宏觀:元素的化合價可能改變;微觀:分子總數可能會改變。【解答】(1)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從圖中可以看出產生的二氧化碳質量=54g-52.9g=1.1g,(2) 此次實驗中所用鹽酸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是 X;CaCO3+2HCl=CaCl2+CO2↑+H2O100 73 44 = = X=3.65%;y=2.5gy 50x 1.1g(3)兩片碳酸鈣是2.5g,所以一片是1.25g提供的鈣元素=1.25g×40%=0.5g; 所以請你通過計算,在標簽的最后一行補充上相應內容: 1.25 0.5;故答案為:(1)1.1(2)3.65%(3)1.25 0.536.【答案】(1)有氣泡生成(2)由表中數據可知,最終生成的沉淀的質量為10g,設氯化鈣的質量為xNa2CO3+ = + 2106 100 x 10g ,解得x=11.1g。答:廢液中氯化鈣的質量為11.1g。(3)【解析】【分析】(1)反應結束后溶液中的溶質除了生成物以外,可能還會有過量的反應物,在酸堿鹽混合體系中,酸與堿優先反應。(2)根據最終沉淀的質量通過方程式計算氯化鈣的質量。(3)分析表中數據,找到碳酸鈉溶液質量與沉淀質量的關系,確定圖像開始的點和反應結束的點,據此作圖。【解答】(1)由表中數據可知,第一次實驗中沒有沉淀產生,說明不是氯化鈣與碳酸鈉在反應,可知制取二氧化碳的實驗中稀鹽酸過量,稀鹽酸在與碳酸鈉反應,方程式為,可知將觀察到有氣泡產生。(3)由表中數據可知,每30g碳酸鈉溶液生成4g沉淀,第2次加入碳酸鈉時有2g沉淀產生,說明有15g碳酸鈉溶液中的溶質與氯化鈣反應,則與稀鹽酸反應的碳酸鈉溶液的質量為30g+15g=45g。第4次實驗與第5次實驗的沉淀一樣多,說明第5次加入的碳酸鈉溶液未參與反應,即第4次實驗溶液中的氯化鈣恰好完全反應,則圖像為:37.【答案】(1)分子間有間隙(2)氧化鈣、氫氧化鈉(3)11【解析】【分析】(1)分子間存在間隙,壓縮后氣體體積變小,更易儲存。(2)根據流程圖可知,氧化鈣和氫氧化鈉可以循環利用。(3)利用化學方程式進行計算。【解答】(1)生成的CO2可以被壓縮后儲存利用,這是因為分子間有間隙。(2)碳酸鈉與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氫氧化鈉,氫氧化鈉又是捕捉室中的反應物,所以可以循環利用;碳酸鈣高溫生成氧化鈣和二氧化碳,觀察圖示,氧化鈣還可循環利用,氧化鈣和氫氧化鈉都可以循環利用。(3)二氧化碳和氫氣在一定條件的作用下能轉化為甲醇(CH3OH)和水,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設消耗二氧化碳質量是x,x=11t答:生產1噸甲醇可消耗二氧化碳的質量為11t。(1)生成的CO2可以被壓縮后儲存利用,這是因為分子間有間隙;(2)碳酸鈉與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氫氧化鈉,氫氧化鈉又是捕捉室中的反應物,所以可以循環利用;碳酸鈣高溫生成氧化鈣和二氧化碳,觀察圖示,氧化鈣還可循環利用,氧化鈣和氫氧化鈉都可以循環利用;(3)二氧化碳和氫氣在一定條件的作用下能轉化為甲醇(CH3OH)和水,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設消耗二氧化碳質量是x,x=11t答:生產1噸甲醇可消耗二氧化碳的質量為11t。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