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六、變異、育種和進化1.基因突變對氨基酸序列的影響(1)替換:除非終止密碼子提前或延后出現,否則只改變1個氨基酸或不改變。(2)增添:插入位置前的氨基酸序列不改變,影響插入位置后的氨基酸序列。(3)缺失:缺失位置前的氨基酸序列不改變,影響缺失位置后的氨基酸序列。2.細胞癌變(1)原因:致癌因子(物理因素、化學因素、生物因素等)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發生突變。①原癌基因:主要負責調節細胞周期,表達的蛋白質是細胞正常的生長和增殖所必需的。②抑癌基因:表達的蛋白質能抑制細胞的生長和增殖,或者促進細胞凋亡。(2)特征:能夠無限增殖;形態結構發生顯著變化;細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質減少,癌細胞之間的黏著性顯著降低,容易在體內分散和轉移等等。3.可遺傳變異類型的判斷(1)基因組成:看染色體上的基因組成是否發生改變,若發生改變,則為基因突變。(2)基因位置:若基因的種類和數目未變,但染色體上的基因位置改變,則為染色體結構變異中的“易位”或“倒位”或基因重組中的“互換”。(3)基因數目:若基因的數目改變,但基因的種類和位置未變,則為染色體數目變異;若基因數目和位置改變,但基因的種類不變,則為染色體結構變異中的“重復”或“缺失”。4.界定二倍體、多倍體、單倍體5.產生配子種類及比例的幾種類型6.生物育種(1)“親本新品種”為雜交育種。(2)“親本新品種”為單倍體育種。(3)“種子或幼苗新品種”為誘變育種。(4)“種子或幼苗新品種”為多倍體育種。7.生物進化(1)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發生定向改變。(2)物種形成的三個基本環節是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和隔離。生物變異是不定向的,自然選擇是定向的,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基因頻率發生定向改變。(3)隔離是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生殖隔離的產生是物種形成的標志。(4)協同進化是指不同物種之間、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展。(5)生物多樣性的形成是協同進化的結果。生物多樣性的形成經歷了漫長的進化歷程。(6)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種多樣性。1.基因突變一定產生等位基因。 ( )2.基因編碼序列缺失一個堿基對,可能出現翻譯提前終止或從缺失部位以后翻譯的氨基酸序列發生變化的情況。 ( )3.肺部細胞中原癌基因執行生理功能時,細胞生長和分裂失控。 ( )4.自然條件下,互換導致的基因重組并不會普遍發生在各種生物類群中。 ( )5.單倍體個體都一定沒有等位基因和同源染色體。 ( )6.基因型為AAAa的四倍體產生的配子類型及比例為AA∶Aa=1∶1。 ( )7.基因型為BBb的三體產生的配子類型及比例為B∶b∶BB∶Bb=2∶1∶1∶2。 ( )8.含兩個或兩個以上染色體組的生物一定是二倍體或多倍體。 ( )9.二倍體生物花藥離體培養后即可得到純合子。 ( )10.雜交育種只能利用已有基因的重組,按需選擇,并不創造新基因。 ( )11.生物抗藥性的產生是基因突變的結果,種群的抗藥性增強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 )12.種群基因頻率改變的偶然性隨種群數量下降而升高。 ( )13.捕食者使物種多樣性增加的方式是捕食者往往捕食個體數量多的物種,為其他物種的生存提供機會。 ( )14.生物多樣性的形成導致了協同進化。 ( )六、變異、育種和進化1.基因突變對氨基酸序列的影響(1)替換:除非終止密碼子提前或延后出現,否則只改變1個氨基酸或不改變。(2)增添:插入位置前的氨基酸序列不改變,影響插入位置后的氨基酸序列。(3)缺失:缺失位置前的氨基酸序列不改變,影響缺失位置后的氨基酸序列。2.細胞癌變(1)原因:致癌因子(物理因素、化學因素、生物因素等)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發生突變。①原癌基因:主要負責調節細胞周期,表達的蛋白質是細胞正常的生長和增殖所必需的。②抑癌基因:表達的蛋白質能抑制細胞的生長和增殖,或者促進細胞凋亡。(2)特征:能夠無限增殖;形態結構發生顯著變化;細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質減少,癌細胞之間的黏著性顯著降低,容易在體內分散和轉移等等。3.可遺傳變異類型的判斷(1)基因組成:看染色體上的基因組成是否發生改變,若發生改變,則為基因突變。(2)基因位置:若基因的種類和數目未變,但染色體上的基因位置改變,則為染色體結構變異中的“易位”或“倒位”或基因重組中的“互換”。(3)基因數目:若基因的數目改變,但基因的種類和位置未變,則為染色體數目變異;若基因數目和位置改變,但基因的種類不變,則為染色體結構變異中的“重復”或“缺失”。4.界定二倍體、多倍體、單倍體5.產生配子種類及比例的幾種類型6.生物育種(1)“親本新品種”為雜交育種。(2)“親本新品種”為單倍體育種。(3)“種子或幼苗新品種”為誘變育種。(4)“種子或幼苗新品種”為多倍體育種。7.生物進化(1)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發生定向改變。(2)物種形成的三個基本環節是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和隔離。生物變異是不定向的,自然選擇是定向的,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基因頻率發生定向改變。(3)隔離是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生殖隔離的產生是物種形成的標志。(4)協同進化是指不同物種之間、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展。(5)生物多樣性的形成是協同進化的結果。生物多樣性的形成經歷了漫長的進化歷程。(6)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種多樣性。1.基因突變一定產生等位基因。 (×)提示:病毒和原核細胞的基因一般是單個存在的,不存在等位基因。2.基因編碼序列缺失一個堿基對,可能出現翻譯提前終止或從缺失部位以后翻譯的氨基酸序列發生變化的情況。 (√)3.肺部細胞中原癌基因執行生理功能時,細胞生長和分裂失控。 (×)提示:肺部細胞中原癌基因發生突變后,可能導致細胞生長和分裂失控。4.自然條件下,互換導致的基因重組并不會普遍發生在各種生物類群中。 (√)5.單倍體個體都一定沒有等位基因和同源染色體。 (×)提示:若單倍體含有兩個染色體組,其中可含等位基因和同源染色體。6.基因型為AAAa的四倍體產生的配子類型及比例為AA∶Aa=1∶1。 (√)7.基因型為BBb的三體產生的配子類型及比例為B∶b∶BB∶Bb=2∶1∶1∶2。 (√)8.含兩個或兩個以上染色體組的生物一定是二倍體或多倍體。 (×)提示:由配子發育來的個體,無論細胞含幾個染色體組,都叫單倍體。9.二倍體生物花藥離體培養后即可得到純合子。 (×)提示:此過程得到的是單倍體幼苗。10.雜交育種只能利用已有基因的重組,按需選擇,并不創造新基因。 (√)11.生物抗藥性的產生是基因突變的結果,種群的抗藥性增強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12.種群基因頻率改變的偶然性隨種群數量下降而升高。 (√)13.捕食者使物種多樣性增加的方式是捕食者往往捕食個體數量多的物種,為其他物種的生存提供機會。 (√)14.生物多樣性的形成導致了協同進化。 (×)提示:生物多樣性的形成是協同進化的結果。(共13張PPT)六、變異、育種和進化1.基因突變對氨基酸序列的影響(1)替換:除非終止密碼子提前或延后出現,否則只改變1個氨基酸或不改變。(2)增添:插入位置前的氨基酸序列不改變,影響插入位置后的氨基酸序列。(3)缺失:缺失位置前的氨基酸序列不改變,影響缺失位置后的氨基酸序列。2.細胞癌變(1)原因:致癌因子(物理因素、化學因素、生物因素等)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發生突變。①原癌基因:主要負責調節細胞周期,表達的蛋白質是細胞正常的生長和增殖所必需的。②抑癌基因:表達的蛋白質能抑制細胞的生長和增殖,或者促進細胞凋亡。(2)特征:能夠無限增殖;形態結構發生顯著變化;細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質減少,癌細胞之間的黏著性顯著降低,容易在體內分散和轉移等等。3.可遺傳變異類型的判斷(1)基因組成:看染色體上的基因組成是否發生改變,若發生改變,則為基因突變。(2)基因位置:若基因的種類和數目未變,但染色體上的基因位置改變,則為染色體結構變異中的“易位”或“倒位”或基因重組中的“互換”。(3)基因數目:若基因的數目改變,但基因的種類和位置未變,則為染色體數目變異;若基因數目和位置改變,但基因的種類不變,則為染色體結構變異中的“重復”或“缺失”。4.界定二倍體、多倍體、單倍體5.產生配子種類及比例的幾種類型6.生物育種7.生物進化(1)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發生定向改變。(2)物種形成的三個基本環節是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和隔離。生物變異是不定向的,自然選擇是定向的,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基因頻率發生定向改變。(3)隔離是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生殖隔離的產生是物種形成的標志。(4)協同進化是指不同物種之間、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展。(5)生物多樣性的形成是協同進化的結果。生物多樣性的形成經歷了漫長的進化歷程。(6)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種多樣性。1.基因突變一定產生等位基因。 ( )提示:病毒和原核細胞的基因一般是單個存在的,不存在等位基因。2.基因編碼序列缺失一個堿基對,可能出現翻譯提前終止或從缺失部位以后翻譯的氨基酸序列發生變化的情況。 ( )3.肺部細胞中原癌基因執行生理功能時,細胞生長和分裂失控。 ( )提示:肺部細胞中原癌基因發生突變后,可能導致細胞生長和分裂失控。×√×4.自然條件下,互換導致的基因重組并不會普遍發生在各種生物類群中。 ( )5.單倍體個體都一定沒有等位基因和同源染色體。 ( )提示:若單倍體含有兩個染色體組,其中可含等位基因和同源染色體。6.基因型為AAAa的四倍體產生的配子類型及比例為AA∶Aa=1∶1。 ( )√×√7.基因型為BBb的三體產生的配子類型及比例為B∶b∶BB∶Bb=2∶1∶1∶2。 ( )8.含兩個或兩個以上染色體組的生物一定是二倍體或多倍體。 ( )提示:由配子發育來的個體,無論細胞含幾個染色體組,都叫單倍體。9.二倍體生物花藥離體培養后即可得到純合子。 ( )提示:此過程得到的是單倍體幼苗。√××10.雜交育種只能利用已有基因的重組,按需選擇,并不創造新基因。 ( )11.生物抗藥性的產生是基因突變的結果,種群的抗藥性增強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 )12.種群基因頻率改變的偶然性隨種群數量下降而升高。 ( )13.捕食者使物種多樣性增加的方式是捕食者往往捕食個體數量多的物種,為其他物種的生存提供機會。 ( )√√√√14.生物多樣性的形成導致了協同進化。 ( )提示:生物多樣性的形成是協同進化的結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高考生物二輪復習回歸教材六變異育種和進化.docx 高考生物二輪復習回歸教材六變異育種和進化學案.docx 高考生物二輪復習回歸教材六變異育種和進化課件.ppt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