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一單元《顯微鏡下的生命世界》大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教材版本 蘇教版 單元(或主題)名稱 顯微鏡下的生命世界單元主題 本單元以 “顯微鏡下的生命世界” 為主題,引導學生借助顯微鏡這一工具,探索肉眼難以觀察到的微小生命世界,了解微生物的相關知識,感受生命的多樣性和奇妙之處。課標要求 核心概念: 生物體具有一定的結構層次,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 學習內容 描述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的基本單位,觀察并識別動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 認識微生物的形態、結構特點,了解微生物的生存環境和繁殖方式。 探究微生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包括對人類有益和有害的方面,以及防霉的方法。 學業要求 學生能夠正確使用顯微鏡觀察細胞和微生物,描述其形態特征。 理解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闡述微生物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 能舉例說明微生物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并能運用所學知識提出防霉的合理措施。教材分析 本單元教材圍繞顯微鏡下的生命世界展開,從細胞這一構成生物體的基本單位入手,逐步引導學生認識微小的生命體 —— 微生物。教材內容編排由淺入深,通過各種觀察、實驗和探究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和感受。第一課《搭建生命的 “積木”》通過觀察細胞,幫助學生建立細胞是生命基本單位的概念;第二課《微小的生命體》聚焦微生物,讓學生了解微生物的多樣性;第三課《發霉與防霉》以生活中常見的發霉現象為切入點,探究微生物生長與環境的關系;第四課《微生物的 “功” 與 “過”》則引導學生全面認識微生物對人類生活的影響。教材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和科學思維能力,同時滲透了科學探究精神和對生命的尊重。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科學知識基礎和觀察能力,對周圍的世界充滿好奇心,渴望探索未知。他們在之前的學習中已經對一些宏觀的生物現象有所了解,但對于微觀的生命世界,尤其是顯微鏡下的世界,還充滿著陌生和好奇。然而,學生對于微觀世界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難,需要通過直觀的觀察和實踐活動來幫助他們建立概念。同時,五年級學生開始具備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小組合作能力,但在科學探究過程中,可能還需要教師的引導和幫助,以提高探究的有效性和科學性。單元目標 科學觀念 認識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的基本單位,理解細胞對于生命活動的重要性。 了解微生物的形態、結構和生存環境,知道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 認識微生物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明白微生物既有對人類有益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 科學思維 通過觀察細胞和微生物的形態結構,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 在探究微生物生長與環境關系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運用分析、比較、歸納等科學思維方法,得出合理的結論。 能對微生物的 “功” 與 “過” 進行辯證思考,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 探究實踐 學會正確使用顯微鏡觀察細胞和微生物,掌握基本的實驗操作技能。 能夠設計并進行簡單的探究實驗,如探究霉菌生長的條件,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 經歷觀察、實驗、分析等科學探究過程,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責任態度 培養學生對微觀生命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在探究活動中,培養學生嚴謹認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以及勇于面對困難和挫折的精神。 引導學生關注微生物對人類生活和環境的影響,樹立正確的科學價值觀和環保意識。單元結構化活動 開啟微觀之旅導入活動 活動內容:展示一組宏觀生物圖片,如大樹、小狗等,接著展示一組顯微鏡下微觀生命世界的奇妙圖片,如細胞的形態、各種微生物等。引導學生對比觀察,提問學生看到微觀世界圖片后的感受,激發他們對顯微鏡下生命世界的好奇,引出本單元主題。 目標達成:激發學生對單元內容的興趣,讓學生初步意識到微觀生命世界與宏觀世界的不同,為后續學習做好心理鋪墊。 《搭建生命的 “積木”》探究活動 活動內容: 制作與觀察細胞裝片:教師先示范制作洋蔥表皮細胞和人體口腔上皮細胞裝片的方法,學生分組動手制作并使用顯微鏡進行觀察,記錄看到的細胞形態,小組內交流分享。 細胞模型搭建:提供各種材料,如彩泥、塑料球等,讓學生根據觀察到的細胞結構,嘗試搭建細胞模型,展示并講解自己搭建的模型。 目標達成:學生學會正確制作和觀察細胞裝片,認識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的基本單位,通過搭建模型進一步理解細胞的結構。 《微小的生命體》探索活動活動內容: 采集與觀察微生物樣本:組織學生從池塘水、土壤等不同環境采集樣本,在顯微鏡下觀察,尋找微生物,記錄微生物的形態和活動特點。 微生物知識分享會:學生查閱資料,了解更多關于微生物的種類、生存方式等知識,在班級內進行分享匯報。 目標達成:學生通過觀察發現不同環境中的微生物,了解微生物的多樣性,拓寬對微小生命體的認知。 《發霉與防霉》實踐活動 活動內容: 發霉現象觀察:提前準備一些在不同條件下放置的面包、橘子等食物,讓學生觀察發霉情況,記錄發霉時間、部位、霉菌形態等。 霉菌生長條件探究:學生提出關于霉菌生長條件的假設,如溫度、濕度、光照等,設計對比實驗進行驗證,記錄實驗結果并分析。 防霉方法大比拼:根據實驗結果和查閱資料,小組討論并嘗試不同的防霉方法,如冷藏、干燥處理、密封等,比較哪種方法效果好,進行展示交流。 目標達成:學生通過觀察和實驗探究霉菌生長的條件,掌握一些常見的防霉方法,培養科學探究和實踐應用能力。 《微生物的 “功” 與 “過”》研討活動 活動內容: 分組討論:將學生分成小組,分別探討微生物在食品生產、醫藥制造、環境保護等方面的 “功”,以及在引發疾病、食物變質等方面的 “過”,記錄討論結果。 辯論會:組織一場班級辯論會,以 “微生物對人類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 為主題,讓學生充分發表觀點,進行激烈辯論。 目標達成:學生全面認識微生物對人類生活的多方面影響,學會辯證看待問題,提升批判性思維和表達能力。 單元總結展示活動 活動內容: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制作關于本單元學習成果的手抄報、PPT 或實物模型等,展示自己對細胞、微生物等知識的理解和收獲,教師進行總結評價。 目標達成:鞏固單元知識,培養學生的總結歸納和團隊協作能力,讓學生在展示中獲得成就感。達成評價 圍繞課時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評價 課堂提問: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提問檢查學生對細胞結構、微生物特點、霉菌生長條件等知識的掌握情況。例如:“請說出洋蔥表皮細胞和人體口腔上皮細胞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實驗操作考核:對學生制作裝片、使用顯微鏡觀察、設計并進行實驗等技能進行考核。如觀察學生制作細胞裝片的操作是否規范,能否正確使用顯微鏡找到目標并描述觀察到的現象。 單元測試:設計單元測試題,涵蓋選擇題、填空題、簡答題等多種題型,考查學生對單元知識的整體掌握程度,如 “簡述微生物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 過程與方法評價 小組合作評價:觀察學生在小組活動中的表現,評價其參與度、合作能力、溝通能力等。第2課時《微小的生命體》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科學探究能力能夠運用顯微鏡、放大鏡等工具觀察微小生命體,學會制作簡單的臨時裝片,提高觀察和記錄的能力。針對微小生命體的相關問題,設計并實施簡單的探究實驗,如探究微生物生長與環境條件的關系,培養實驗設計、操作及數據分析能力。通過查閱資料、調查訪問等方式,收集有關微小生命體的信息,提升信息收集與整理能力。科學思維能力基于觀察到的微小生命體的形態、結構和行為等特征,進行分析、比較和歸納,形成對微小生命體的科學認知,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在探究微小生命體與環境相互關系的過程中,運用推理、類比等思維方法,理解微小生命體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發展科學推理能力。能夠從微觀角度思考生命現象,將對微小生命體的認識與宏觀生命世界建立聯系,培養抽象思維和整體思維能力。科學素養了解細菌、真菌、病毒等常見微小生命體的形態、結構特點和生活習性。認識微小生命體在自然界物質循環、食品制作、疾病防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理解微生物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知道顯微鏡等科學儀器在研究微小生命體中的重要性,了解人類對微小生命體的認識歷程和研究成果。責任態度對微小生命體的世界產生濃厚的興趣,激發探索微觀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科學探究過程中,培養嚴謹、認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尊重實驗結果和數據。意識到微小生命體對人類健康和生態環境的影響,樹立正確對待微生物的觀念,增強保護環境和維護人體健康的責任感。二、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常見微小生命體(細菌、真菌、病毒)的形態、結構特點和生活習性。微小生命體在自然界和人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學會使用顯微鏡觀察微小生命體,掌握臨時裝片的制作方法。教學難點理解微小生命體在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和能量轉換過程中的作用。認識病毒的結構特點及其與其他微小生命體的區別,以及病毒與人類生活的復雜關系。三、教學過程學習活動 設計意圖(一)情境導入 教師展示一組圖片,包括發霉的面包、發餿的牛奶、患有傳染病的動植物等,引導學生觀察圖片并思考:“這些現象是怎么產生的?是什么在影響著它們?” 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猜測。 每組選派一名代表發言,向全班匯報小組討論的結果。 通過展示與生活密切相關且學生熟悉的現象圖片,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使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 小組討論為學生提供了交流和表達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同時讓教師了解學生的已有認知水平,為后續教學做好鋪墊。(二)探究活動 探究活動一:認識顯微鏡 教師向學生介紹顯微鏡的基本構造,如目鏡、物鏡、鏡筒、轉換器、載物臺、反光鏡、粗準焦螺旋、細準焦螺旋等,并用簡單易懂的語言解釋各部分的功能。 教師示范顯微鏡的正確使用方法,包括取鏡與安放、對光、放置玻片標本、觀察、收鏡等步驟,強調操作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如顯微鏡的拿法、對光時視野的調整、調焦時防止物鏡壓碎玻片等。 學生分組,每組一臺顯微鏡,按照教師示范的步驟進行操作練習,熟悉顯微鏡的使用方法。教師巡視各小組,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操作。 探究活動二:觀察水中的微小生命體 教師提前準備好裝有池塘水的水樣瓶,分發給各小組。 指導學生制作臨時裝片:用滴管吸取一滴池塘水,滴在載玻片中央,蓋上蓋玻片,注意避免產生氣泡。 學生將制作好的臨時裝片放在顯微鏡下觀察,尋找水中的微小生命體,如草履蟲、水蚤等。觀察時,嘗試調整顯微鏡的焦距和光線,以便更清晰地觀察微小生命體的形態和運動方式。 學生在觀察過程中,用繪圖的方式記錄觀察到的微小生命體的形態特征,并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發現。 探究活動三:探究細菌的形態結構 教師展示細菌結構的示意圖、細菌的電鏡照片以及不同形態細菌(球菌、桿菌、螺旋菌)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細菌的形態特點。 結合示意圖,講解細菌的基本結構,包括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DNA 集中區域等,對比細菌與動植物細胞結構的異同。 發放有關細菌結構的模型組件,讓學生分組組裝細菌結構模型,進一步加深對細菌結構的理解。 每組推選一名代表,向全班介紹小組組裝的細菌結構模型,解釋各部分結構的功能。 探究活動四:探究真菌的生活習性 教師布置任務,讓學生分組設計一個探究實驗,研究某種環境因素(如溫度、濕度、光照等)對真菌生長的影響。例如,一組學生可以探究濕度對面包發霉(真菌生長)的影響,準備幾塊相同的面包,分別放在干燥、潮濕不同環境中,觀察并記錄面包發霉的時間和程度。 各小組討論并制定實驗方案,包括實驗材料、實驗步驟、變量控制、觀察記錄方法等。教師巡視各小組,給予指導和建議,確保實驗方案的科學性和可行性。 學生按照實驗方案進行實驗,定期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 實驗結束后,各小組整理實驗數據,分析實驗結果,得出結論,并在全班進行匯報交流。 探究活動五:了解病毒 教師播放一段關于病毒的科普視頻,介紹病毒的發現歷程、病毒的形態結構(如球狀、桿狀、蝌蚪狀等)以及病毒的生活方式(寄生在活細胞內)。 展示病毒與細菌、動植物細胞大小對比的示意圖,幫助學生理解病毒的微小特點。 組織學生討論病毒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引導學生從病毒引起的疾病(如流感、新冠肺炎等)和病毒在生物防治、基因工程等領域的應用兩個方面進行思考。 每組選派一名代表,分享小組討論的結果,教師進行總結和補充,強調正確認識病毒與人類生活關系的重要性。 探究活動六:微小生命體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 教師展示生態系統物質循環的示意圖,講解微小生命體(如細菌、真菌)在物質循環中的角色,即作為分解者將動植物遺體分解為無機物,供生產者重新利用。 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如果生態系統中沒有這些微小生命體,將會發生什么情況?引導學生從物質循環、能量流動等方面進行思考。 每組選派一名代表發言,闡述小組討論的觀點。教師對各小組的觀點進行點評和總結,強調微小生命體在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性。 讓學生舉例說明微小生命體在生態系統中其他方面的作用,如根瘤菌與豆科植物共生固氮等。 讓學生了解顯微鏡的構造和功能,為正確使用顯微鏡觀察微小生命體奠定基礎,培養學生對科學儀器的認知能力。 通過教師示范和學生親自操作練習,使學生熟練掌握顯微鏡的使用技能,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通過親自制作臨時裝片和觀察水樣,讓學生親身體驗探究微小生命體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和觀察能力。 用繪圖記錄的方式,有助于學生更細致地觀察微小生命體的特征,同時提高學生的科學記錄能力。小組內交流分享,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和思維碰撞。 利用多種直觀的資料展示,幫助學生建立細菌形態結構的初步認識,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對比分析能力。 通過組裝模型的活動,將抽象的細菌結構知識具象化,加深學生對細菌結構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空間思維能力。 代表介紹模型的過程,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知識整合能力,同時促進全班同學對細菌結構知識的交流與學習。 讓學生自主設計實驗,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提高學生運用科學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過討論制定實驗方案,鍛煉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使學生明白實驗設計中變量控制的重要性。 實驗操作、觀察記錄和結果分析的過程,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實事求是的精神,同時讓學生親身體驗科學探究的完整過程。 通過科普視頻,以生動直觀的方式向學生展示病毒的相關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利用大小對比示意圖,幫助學生更形象地理解病毒的微小特征,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討論病毒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同時增強學生對病毒的全面認識,提高學生關注社會熱點問題的意識。 通過示意圖講解,幫助學生直觀地理解微小生命體在生態系統物質循環中的作用,培養學生對生態系統概念的整體認知能力。 小組討論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微小生命體在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代表發言和舉例活動,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加深學生對微小生命體在生態系統中多種作用的理解。(三)生活應用 教師展示一些生活中與微小生命體應用相關的圖片或視頻,如制作酸奶(乳酸菌發酵)、釀酒(酵母菌發酵)、污水處理(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機物)等場景。 組織學生分組討論這些應用背后的原理,分析微小生命體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每組選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分享小組討論的結果,介紹微小生命體在某一應用場景中的具體作用機制。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并討論: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應用了微小生命體的特性?鼓勵學生舉例并嘗試解釋其原理。 通過展示實際應用場景,讓學生直觀感受微小生命體與人類生活的緊密聯系,激發學生對科學知識應用于生活的興趣。 小組討論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促使學生深入理解微小生命體在生活應用中的原理。 代表分享和拓展討論,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和知識運用能力,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意識到科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四)知識總結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所學的關于微小生命體的知識,包括微小生命體的種類(細菌、真菌、病毒)、形態結構、生活習性、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以及在生活中的應用等方面。 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制作一份思維導圖或概念圖,梳理知識框架,將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清晰地呈現出來。 每個小組推選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并講解小組制作的思維導圖或概念圖,其他小組可以提出補充或修改意見。 教師對各小組的展示進行點評,總結本節課的重點知識,強調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幫助學生完善知識體系。 回顧所學知識,幫助學生鞏固記憶,加深對重點內容的理解。 制作思維導圖或概念圖,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和知識整合能力,有助于學生構建系統的知識框架,提升學生的學習策略。 小組代表展示和講解,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通過小組間的交流互動,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和掌握。教師的點評和總結,進一步強化學生對知識的整體把握。四、作業設計(一)、填空題1.常見的微小生命體有(細菌)、(真菌)和病毒等。2.細菌根據形態可分為球菌、(桿菌)和螺旋菌。3.制作酸奶利用的是(乳酸菌)發酵的原理。4.病毒沒有細胞結構,只能寄生在(活細胞)內。(二)、判斷題1.所有的細菌都對人類有害。(×)解析:有些細菌對人類有益,如乳酸菌可用于制作酸奶等。2.真菌都能使食物發霉變質。(×)解析:有些真菌可食用,如香菇等,并非都使食物發霉變質。3.顯微鏡的目鏡和物鏡放大倍數越大,觀察到的視野越亮。(×)解析:放大倍數越大,視野越暗。(三)、選擇題1.下列微生物中,屬于單細胞真菌的是( )A. 酵母菌 B. 乳酸菌 C. 大腸桿菌 答案:A2.病毒的結構特點是( )A. 有細胞結構 B. 由蛋白質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組成 C. 有細胞壁 答案:B3.饅頭發霉主要是由( )引起的。A. 細菌 B. 真菌 C. 病毒 答案:B(四)、簡答題1.簡述細菌和真菌在結構上的主要區別。答案:細菌沒有成形的細胞核,只有 DNA 集中區域;真菌有成形的細胞核。此外,細菌一般比真菌小,有些細菌有鞭毛、莢膜等特殊結構,而真菌具有菌絲等結構。2.舉例說明微小生命體對人類生活的益處。答案:如酵母菌可用于釀酒、制作面包等;乳酸菌可用于制作酸奶、泡菜;根瘤菌與豆科植物共生,能固定空氣中的氮,增加土壤肥力;在污水處理中,微生物可分解污水中的有機物,凈化污水等。3.為什么說病毒是一類特殊的微小生命體?答案:病毒沒有細胞結構,這與具有細胞結構的細菌和真菌不同。它不能獨立生活,只能寄生在活細胞內,靠自己的遺傳物質中的遺傳信息,利用細胞內的物質,制造出新的病毒。其個體極其微小,通常需要借助電子顯微鏡才能觀察到。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