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時計劃課題 第一節 物質的變化與性質 課時 第一課時學習目標 目標類型/目標行為1.物質的變化與化學反應2.3物質變化的特征7~9年級:⑦了解物質變化存在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描述化學變化是產生新物質的過程,并存在能的轉化;化學變化還會伴隨沉淀、產生氣體、顏色變化、發光、吸熱或放熱等現象 。科學觀念:能從微觀視角初步認識物質及其變化;認識化學變化可以產生新的物質,并伴隨能的轉化,其本質是原子的重新組合;初步形成“物質的性質決定用途”“物質是不斷變化的”等觀念。科學思維:簡單掌握分析與綜合、比較與分類等基本思維方法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物質的變化與性質問題;能基于證據與邏輯,判斷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探究實踐:運用所給的基本器材,利用觀察、實驗等各種方法獲得證據,運用所學科學原理、思維方法建構解釋,得出物質的性質與變化結論。態度責任:在參與體驗、觀察、探究實踐、交流等活動時,能勤于思考、樂于合作、積極發表自己的觀點,初步形成熱愛科學、尊重事實與證據的良好品格。 以上目標依據《學科課程標準》第 頁 第 行學情分析七年級學生已經學習了物質的微觀構成,對物質的變化也有一定的基本認識,然而他們尚未系統地認識物質構成與性質的關系、物質的變化與性質之間的聯系,有待理解“物質的微觀構成決定物質的性質”“物質在不同變化中的微粒運動機制”等科學概念。這需要教師充分利用實驗、自然現象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從順應“變化體現性質,性質反映結構”的認知角度,引導學生逐漸建構起“結構決定性質、變化體現性質以及性質決定用途”的概念邏輯結構。你分析一下哪些學生的原有知識不能支撐這堂課的學習?課程內容分析 課表解讀/教材分析/支持性材料本課是七年級下冊第三章第3節《物質的變化與性質》第一課時,學生繼學習物質的三態變化、物質的微粒構成之后,進一步深化對物質變化與性質的認識。教材先通過探究酒精與水的蒸發、酒精燃燒,引導學生從物質微觀層面辨析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然后結合常見的生活現象,幫助學生逐步形成“變化體現性質,性質決定用途”的觀念;教材安排了探索活動、思考與討論、科學閱讀和實踐活動等豐富多樣的學習活動,旨在培養學生運用觀察、實驗等手段獲取事實的能力,初步運用比較、分析、歸納、演繹等方法認識物質變化與性質,建立“宏觀—微觀”轉化的簡單認知模型,為學生物質觀、變化觀的構建與完善提供基本認識角度和學習思路。教學過程學習任務① 創設情境,設疑鋪墊學習活動 三支試管中的液體分別是什 教學活動 出示圖片。我國交通運輸部、公么?我們如何確定呢 安部規定:禁止旅客攜帶汽油、酒精等物質之間存在一定的性質差異,我們可 物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示三支分別盛以根據這些差異區分物質,也可以根據 有汽油、水和酒精的試管。差異為物質賦予不同的用途。也正是因為性質的差異,它們可以發生不同的變化。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物質的變化與性質。過程診斷通過實際情境引出汽油、酒精和水這些熟悉的物質,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出物質具有不同的性質,為進一步探究“物質的性質決定用途”“物質是不斷變化的”做好鋪墊。學校任務② 物質的變化學習活動 探索活動(教材第127頁)。 教學活動 問題討論:(1)酒精是一種無色液體,具有辛辣、 (1)酒精所發生的上述變化,分別屬刺鼻的味道。 于什么變化 (2)涂抹酒精和水后,均有濕潤和涼爽 酒精燃燒屬于化學變化,酒精揮發屬的感覺,但是水持續時間更長。 于物理變化。(3)當點燃的火柴接觸到酒精時,酒精 (2)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在本質上會被迅速點燃,產生明亮的火焰。而點 有哪些不同 燃的火柴接觸到水后,會立即熄滅, 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本質區別是不會點燃水。 有無新物質生成。過程診斷銅絲彎折和橡皮泥壓成片屬于物理變化;而制取氫氣并點燃的過程中,鋅粒表面產生大量氣泡是化學變化;氫氣能在空氣中安靜地燃燒,燃燒后,燒杯內壁有水珠生成,所以這也是化學變化。教學過程學習任務③ 物質的性質學習活動 判斷物質的性質 教學活動 自然界的變化豐富多彩,這是由物質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就表現出來的 于各種物質具有各自的性質。性質稱為物理性質。物質在化學變化中 物質的性質分為哪幾種 表現出來的性質稱為化學性質。 上述變化中所體現出來的性質分別屬于(1)鐵釘和生銹的鐵釘。 物質的哪種性質 (2)冰塊熔化成水。(3)橘子和腐爛的橘子。 物質的化學變化與化學性質有什么區別 化學變化強調的是過程或者現象,而化學性質強調的是某一種“能力”或者“屬性”,與是否發生變化無關。 酒精和水有哪些不同的性質 導致它們酒精和水的揮發性不同、密度不同、氣 性質差異的原因是什么 味不同等。導致它們性質差異的原因是 物質的性質決定其用途,如酒精具有可酒精是由酒精分子構成的,水是由水分 燃性可用作燃料,石墨硬度小可制造鉛筆子構成的。構成物質的分子不同,所以 芯,銅具有導電性可用作導線等。它們的性質不同。過程診斷通過對比銅絲和橡皮泥的形狀變化,引導學生基于已有的證據與邏輯,掌握判斷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方法,進而通過三個生活實際事例,突破化學變化和化學性質的判定這一難點,最后強調物質的變化和性質內容,初步形成“性質決定用途” 這一科學觀念。達標檢測某同學為探究金屬的部分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進行了以下實驗。(1)將黃銅片和純銅片互相刻劃,發現在純銅片上留有劃痕,而黃銅片上幾乎沒有劃痕,實驗結論為 ,這屬于金屬的 性質(填“物理” 或“化學”)。(2)鐵釘在潮濕的空氣中放久后會生成紅棕色鐵銹,將鐵銹刮下來,用磁鐵分別去吸引鐵釘和鐵銹,發現磁鐵能吸引鐵釘,但不能吸引鐵銹。①鐵釘能被磁鐵吸引,這是鐵釘的 (填“物理性質”或“化學性質”)。②鐵銹不能被磁鐵吸引,說明鐵釘在潮濕的空氣中發生了 (填“物理變化”或“化學變化”)。課堂小結反思改進 本節課作業如果在上這節課,我會這樣設計: 板書設計第3節物質的變化與性質(第一課時)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