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時計劃課題 第一節 物態變化 課時 第六課時學習目標 目標類型/目標行為1.物質的變化與化學反應2.1物質的三態變化7~9年級:①理解物質的三態及其變化的特點,并能用圖像描述這些特點,如水的沸騰、晶體的熔化和凝固;知道物態變化伴隨著吸熱和放熱,并能將其應用于解釋生活中常見的現象。科學觀念:通過觀察干冰及碘的變化認識升華和凝華,初步形成物質的狀態會發生變化的觀念。科學思維:基于實驗事實,歸納出升華和凝華的科學概念;解釋生產生活中的常見現象,提高學生分析、比較和推理的能力。探究實踐;通過拓展性閱讀,設計探究碘升華的實驗方案,并對探究過程和結果進行反思與評價。態度責任;通過了解生產生活中有關升華和凝華的具體實例,感受到科學就在身邊。以上目標依據《學科課程標準》第 頁 第 行學情分析學生對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有較豐富的認識基礎,但對升華和凝華過程缺乏足夠認知。部分學生可能會認為固態物質轉變成氣態物質的過程中,經歷了液態的過程,即“固態→液態→氣態”,只是中間的液態過程持續的時間很短暫,無法觀察。因此,教學中教師需通過設計活動讓學生破解該“疑惑點”,并組織有效的教學活動,針對性地引導學生,進而幫助學生構建科學概念。你分析一下哪些學生的原有知識不能支撐這堂課的學習?課程內容分析 課表解讀/教材分析/支持性材料本課是七年級下冊第3章《物質的特性》第2節《物態變化》第六課時。升華和凝華也是常見的物態變化,根據教材的編排順序,它們是物態變化中的最后一組。可是,與熔化、凝固以及汽化、液化不同,生活中能直接看到升華或凝華現象的例子不多。因此,教材先安排了觀察干冰升華的探索活動,然后建構升華和凝華的概念及發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最后采用思考和討論等豐富多樣的形式,讓學生逐步感受到升華和凝華現象。教學過程學習任務① 探秘“冰塊”本質學習活動 分別將干冰和冰塊投入兩個盛等 教學活動 演示“冰塊”吹氣球,組織班級量水的大燒杯中,并觀察現象。 同學觀察氣球發生的變化,并表達出所看到課堂伊始,加入玻璃瓶中的“冰塊”其實是 的現象。干冰,它在玻璃瓶中由固體直接變成了氣態 氣球為什么會鼓起來 二氧化碳,瓶內氣體越來越多,氣球變鼓。過程診斷借助干冰能把氣球“吹”鼓,這意外的現象會給學生帶來較大的思維沖擊,進而產生濃烈的探究興趣,有利于學生迅速進入學習主題。學校任務② 建構“升華”概念學習活動 碘從固態變為氣態的過程中, 教學活動 利用桌面上的碘錘、熱水及燒杯進是否經歷液態 請設計實驗證明(材料信息: 行水浴加熱,觀察碘的變化碘是紫黑色晶體,熔點為113.5℃,沸點為184.35℃)。可以將碘錘放在裝有水的燒杯中加熱。實驗中,碘無法發生“固態→液態→氣態”的變化。物體從固態直接變成氣態的過程,叫作升華。過程診斷生活中,有哪些升華現象?舉例說明教學過程學習任務③ 建構“凝華”概念學習活動 完成教材圖3.2-37的活動 教學活動 物質三態變化的結構圖。觀察并記錄現象物體從氣態直接變成固態的過程,叫作凝華。過程診斷以干冰串聯整個課堂活動,可以在學生建構升華和凝華概念時提供足夠多的感性認識,逐步培養學生多視角、多元化地觀察同一事物的能力,發展學生的科學思維。學校任務④ 在生活中、生產中的應用學習活動 舞臺上正在工作的干冰裝置。 教學活動舞臺上出現白霧的原理。凍干技術凍干技術的應用原理。過程診斷通過應用所學知識來解釋生活中出現的相關現象,可以檢驗學生是否學會,同時讓學生感悟到物質性質決定物質用途,科學就在我們身邊。達標檢測題目:將干冰投入裝水的玻璃瓶中時,發現水在劇烈“沸騰”,如圖所示,瓶口出現大量“白氣”。此“白氣”是( )。A.干冰升華產生的大量二氧化碳氣體B.干冰升華放熱使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氣C.干冰熔化吸熱使空氣中的水蒸氣液化形成的小水滴D.干冰升華吸熱使空氣中的水蒸氣液化形成的小水滴課堂小結反思改進 本節課作業如果在上這節課,我會這樣設計: 板書設計第2節物態變化(第六課時)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