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5張PPT)浙教版七年級下冊知識點梳理第4章 我們生活的大地知識點梳理第1節 探索地球表面1. 地球內部分為三個層次,由里到外為 、 、 三層。 (1) 和 的頂部共同組成了巖石圈。 (2)土壤是巖石圈、 、 、生物圈四個圈層的共有部分。 地核地幔地殼地幔地殼水圈大氣圈2. 陸地地形主要有 、 、山地、盆地和高原五種類型。 (1)地勢包括坡度的陡緩程度和 的相對高度。海拔是指某點相對于 的高度。 (2)平原:海拔一般在 m以下,地勢平坦或起伏較小的一片廣闊域。 (3)丘陵:海拔較低,坡度較緩,相對高度一般不超過 m。 平原丘陵地表200200知識點梳理(4) :海拔一般在500m以上,相對高度超過200m。 (5)盆地:四周 ,中間低平的區域。 (6) :海拔一般在500m以上,地勢平坦寬廣。 3. 在等高線地形圖中,等高線的數值表示 。等高線密集,坡度較 ;等高線稀疏,坡度較 。 (1)山頂:等高線呈 狀態,等高線由外向內海拔 。(2) :位于兩個山頂之間馬鞍形的部位。 (3) :海拔不同的等高線重合之處。 山地高高原海拔陡緩封閉增高鞍部峭壁知識點梳理(4)山脊:等高線向海拔 處凸出的地方。 (5)山谷:等高線向海拔 處凸出的地方。水向中部集中,可以發育成河流。 高低4. 巖石的變形、海陸的 以及千姿百態的地表 ,都是地殼變動的結果。 5. 外力作用:主要指 、 、冰川、波浪、生物等。它對地形的影響通常 而持久,外力作用使地表趨于 。 變遷形態風力流水緩慢平坦練一練1.1864年凡爾納的小說《地心游記》激起了人們對地球內部結構的想象。假如有一天你真的能在地面乘坐某一工具通向地心,由地面直達地心的旅程中,將依次穿過的圈層是( )A.地核—地幔—地殼 B.地幔—地核—地殼C.地殼—地幔—地核 D.地殼—地核—地幔C2.某地形海拔一般在200~500m,地面起伏和坡度都較緩,相對高度一般不超過200m,則該地形是( )A.高原 B.山地 C.丘陵 D.盆地C練一練3.溫州東部平原地區河道縱橫交錯,形成了江南水鄉特有的地形。影響這種地形形成的作用因素主要是( )A.冰川 B.流水 C.風力 D.海浪B4.下列各圖所示地質構造或地貌景觀中,主要由內力作用形成的是(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D知識點梳理第2節 土壤的結構和質地1. 土壤是巖石經過長期的 和 的共同作用,以及有機物逐漸積累而成。 (1)物理風化和 是巖石風化的兩種基本類型。 (2)土壤可被粗略地分為三層: 、 和 。 風化侵蝕化學風化母質層淀積層表層2. 土壤由 、 、微生物、水和空氣等組成。 (1)土壤中的 可以為土壤動物提供食物,為綠色植物提供養分。 (2)土壤中有固體、液體和氣體三類物質。固體約占土壤體積的 ,其中 約占土壤固體部分質量的95%。 礦物質顆粒腐殖質腐殖質50%礦物質顆粒知識點梳理3. 土壤的結構可分為塊狀、 、片狀、 等各種結構。 (1) 結構是各種土壤中較為理想的結構。 (2)土壤結構由礦物質顆粒的大小所決定。礦物質顆粒根據大小可分為 、 和 。 (3)大小不同的礦物質顆粒的多少和 方式是影響土壤結構最重要的因素。根據它們在土壤中所占的比例,可將土壤分為砂土類土壤、 土壤和 土壤三類。 柱狀團粒狀團粒沙粒粉沙粒黏粒排列壤土類黏土類知識點梳理(4)土壤 的含量與 組成是影響土壤顏色的主要因素。 4. 類土壤適于大部分植物生長。這種土壤中固體部分約占總體積的 ,其中有機質固體部分約占1%~5%;水和空氣各占約 。這樣的土壤既 、透水,又保水、 。 腐殖質礦物質壤土50%25%通氣保肥練一練5.如圖所示為小溪里的鵝卵石,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刮風揚沙,碰撞磨損B.水流沖擊,巖石之間摩擦C.驟熱和驟冷,巖石爆裂D.植被生長作用B6.“落葉歸根”是植物的枯葉落入泥土,成為土壤的一部分,它屬于( )A.腐殖質 B.無機鹽 C.土壤生物 D.礦物質A練一練7.在下列百分比配置的土壤中加點水,用手搓一搓,最容易搓成條狀的是( )A.砂粒20%、粉砂粒40%、黏粒40%B.砂粒10%、粉砂粒40%、黏粒50%C.砂粒10%、粉砂粒30%、黏粒60%D.砂粒20%、粉砂粒50%、黏粒30%C8.種植西瓜理想的土壤是通氣,透水,同時能保水保肥,水和空氣的體積比接近。下列按體積分數構建的土壤組成模型中,符合上述土壤要求的是( )A知識點梳理第3節 土壤與植物生長一、植物的根系、吸水和失水1. 根據有無明顯的主側根之分,植物的根系可分為 和 。植物的根系能將自己牢牢 在土壤中,同時能 土壤中的水和無機鹽等營養物質。 直根系須根系固定吸收2. 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在 。 (1)a是 區:表皮向外 ,形成不同長度的根毛,增大了與土壤顆粒的 ,是根尖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 部位。 根尖根毛突起接觸面積主要知識點梳理(2)b是 區:細胞逐漸停止分裂,但能較快生長,使根不斷地 。 (3)c是 區:細胞排列 ,細胞壁薄,細胞質濃。細胞不斷分裂,可以使根的 不斷增加。 (4)d是 :外層細胞排列 ,細胞壁薄,內部細胞排列緊密,主要起 作用。 伸長伸長分生緊密細胞數目根冠疏松保護3. 若根毛細胞液的濃度 土壤溶液的濃度,根毛細胞就會吸水;若根毛細胞液的濃度 土壤溶液的濃度,根毛細胞就會失水。 大于小于練一練9.植物的根在土壤中的分布與下列因素關系最不密切的是( )A.土壤結構 B.土壤肥力C.光照強度 D.水分狀況C10.菜農在移栽茄子幼苗時,根部往往帶有許多泥土。“帶土”的科學意義是( )A.防止倒伏 B.便于運輸C.保存營養 D.保護根尖D練一練11.如圖所示,在探究“植物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的甲、乙兩組實驗中,圖_____的植株出現了萎蔫現象。萎蔫現象表明該植株缺少_______,從而證明了_______是植物吸水的主要部位。這個實驗采用的實驗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水分根尖控制變量法(對照實驗法)知識點梳理二、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1. 氮和鎂是合成 的原料;氮和硫是合成 的原料; 能使莖稈粗壯、促進淀粉的合成和運輸; 能促使幼苗的生長發育和開花等。 2. 缺 時,植株瘦弱,葉片發黃;缺 時,植株特別矮小,葉片呈暗綠色或紫色;缺 時,莖稈軟弱,容易倒伏,葉片邊緣和尖端呈褐色,并逐漸焦枯。 葉綠素蛋白質鉀磷氮磷鉀練一練12.小明家的蘋果樹在形成花蕾以后出現落蕾現象。小明給蘋果樹施加了適量的某種化肥后,就不再出現落蕾現象,小明施加的是( )A.氮肥 B.磷肥 C.鉀肥 D.氮肥和鉀肥B13.“菜籃子”中的蓮藕是蓮的根狀莖。蓮大多生活在池塘中,池塘中的塘泥含有豐富的有機質,是非常好的有機肥料。塘泥為蓮的生長提供了( )A.無機鹽 B.有機物 C.氧氣 D.水A練一練14.如圖表示土壤中甲、乙兩種礦質元素濃度變化與植物生長速率的關系,請據圖分析并回答下列問題。(1)土壤中礦質元素的濃度是不是越高越好?_______。 (2)在A、B、C三個濃度中,______濃度下施含有乙元素的肥料最有利于植物生長。 (3)若甲、乙元素是指鉀元素和鐵元素,則表示鐵元素的是_____。 不是A甲知識點梳理三、植物的莖、物質的運輸1. 植物的莖按形態可分為 莖、攀緣莖、 莖、纏繞莖,按其組成可分為 和 。 2. 雙子葉植物的木質莖一般具有樹皮、形成層、木質部和髓等結構。(1)樹皮包在莖的外層,對植物起 作用。 (2)韌皮部位于樹皮內側,含有起輸導作用的 。 (3)木質部中含有起輸導作用的 。 直立匍匐木質莖草質莖保護篩管導管知識點梳理(4)髓位于莖的中央,其細胞體積較大,具有 的功能。 (5)形成層位于韌皮部和木質部之間,細胞只有2~3層,能不斷進行細胞分裂,向外形成 部,向內形成 部,能使莖 。 3. 水和無機鹽在莖木質部的 中能 地向枝端運輸;葉制造的 是通過韌皮部里的 向下運輸的。 儲藏營養韌皮木質部加粗導管自下而上有機物篩管練一練15.移栽樹木時,給樹“掛吊瓶”補充水和無機鹽,吊瓶的針頭應插到莖的( )A.樹皮 B.形成層 C.木質部 D.髓C16.有一棵千年樹齡的古銀杏樹,它的“樹心”已經朽爛,變成了一棵“空心樹”,可還是枝繁葉茂、生命力旺盛。由此推斷,朽爛掉的“樹心”是這棵樹的( )A.全部韌皮部 B.全部木質部C.部分韌皮部 D.部分木質部D練一練17.我國為農業大國,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中總結了許多經驗。請解釋俗語“樹不怕空心,就怕剝皮”所蘊含的科學道理。“空心”只是失去了髓和部分木質部,而剩余的木質部中的導管仍然可以自下而上運輸水和無機鹽,同時韌皮部中的篩管完好可以自上而下運輸有機物,所以“樹不怕空心”。而“剝皮”破壞了樹皮(或韌皮部),也就切斷了向下運輸有機物的篩管,時間長了樹木的根系無法獲取營養而死亡,進而樹木也就死亡了,所以“樹就怕剝皮”。知識點梳理第4節 保護土壤1. 土壤資源的最大威脅來自于 和 。 2. 土壤保護的方法包括因地形耕作、保護性耕作和 .等。 3. 土壤修復技術包括物理修復技術、 修復技術和 修復技術。 土壤污染過度開發輪作化學生物練一練18.2024年世界土壤日的主題是“土壤:食物的基礎”。下列各項農業生產措施有利于保護土壤的是( )A.農用地膜埋入土中 B.大量使用農藥C.工業廢水灌溉農田 D.實行稻草還田D19.無論是在家園的花圃內,還是在大面積的農田里,或是山林果園之中,下列物質都不會造成土壤污染的是( )A.化學肥料和農藥 B.未經處理的植物的枯枝敗葉C.未經處理的生活污水 D.未經處理的人畜糞便B練一練20.如表是對長期使用兩種肥料的農田中4類土壤動物的物種數量調查數據,據表回答問題。樣地 跳蟲類 (種/m2) 蜱螨類 (種/m2) 線蚓類(種/m2)有機肥田 10 38 40化肥田 4 16 18每平方米化肥田與有機肥田相比較,土壤動物物種的________,這也容易引起土壤的板結;但施加未經處理的人畜糞便,會對土壤產生_______污染。 數量減少生物第4章我們生活的大地單元檢測卷班級 姓名一、選擇題(共20題,每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1.1864年凡爾納的小說《地心游記》激起了人們對地球內部結構的想象。假如有一天你真的能在地面乘坐某一工具通向地心,由地面直達地心的旅程中,將依次穿過的圈層是( )A.地核—地幔—地殼 B.地幔—地核—地殼C.地殼—地幔—地核 D.地殼—地核—地幔2.溫州東部平原地區河道縱橫交錯,形成了江南水鄉特有的地形。影響這種地形形成的作用因素主要是( )A.冰川 B.流水 C.風力 D.海浪3.下列不會使巖石風化的是( )A.氣溫的變化B.滲入巖縫的水在冬天結冰時體積增大使巖石脹裂C.晚上的月光照射D.植物的根在巖石的裂縫中生長使巖石破裂4.在下列百分比配置的土壤中加點水,用手搓一搓,最容易搓成條狀的是( )A.砂粒20%、粉砂粒40%、黏粒40%B.砂粒10%、粉砂粒40%、黏粒50%C.砂粒20%、粉砂粒50%、黏粒30%D.砂粒10%、粉砂粒30%、黏粒60%5.菜農在移栽茄子幼苗時,根部往往帶有許多泥土。“帶土”的科學意義是( )A.防止倒伏 B.便于運輸C.保存營養 D.保護根尖6.小明家的蘋果樹在形成花蕾以后出現落蕾現象。小明給蘋果樹施加了適量的某種化肥后,就不再出現落蕾現象,小明施加的是( )A.磷肥 B.氮肥 C.鉀肥 D.氮肥和鉀肥7.甜橙,兼有橙、橘、柑的外形,果實汁液豐盈、清甜,熟透的橙肉中含有大量糖分,這些糖分是由( )A.葉制造,經導管運輸B.根從土壤中吸收,經篩管運輸C.葉制造,經篩管運輸D.根從土壤中吸收,經導管運輸8.2024年世界土壤日的主題是“土壤:食物的基礎”。下列各項農業生產措施有利于保護土壤的是( )A.農用地膜埋入土中 B.大量使用農藥C.工業廢水灌溉農田 D.實行稻草還田9.如圖為地球的外部圖層結構示意圖,則①②③三個圈層的名稱依次是( )A.大氣圈、水圈、巖石圈B.大氣圈、巖石圈、水圈C.水圈、巖石圈、大氣圈D.水圈、大氣圈、巖石圈10.下列有關地球表面的一些現象變化的描述,能作為地殼變動的證據的是( )A.千島湖建筑水庫形成水下古城B.考古學家在臺灣海峽發現古河道的痕跡C.我國西北地區的沙漠面積變大D.長江三角洲平原的形成11.如圖所示為小溪里的鵝卵石,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刮風揚沙,碰撞磨損 B.水流沖擊,巖石之間摩擦C.驟熱和驟冷,巖石爆裂 D.植被生長作用12.不同種類的土壤有不同的顏色,如東北的黑土、西北的黃土、東南丘陵的紅土,決定土壤顏色的是土壤中的( )A.礦物質組成 B.腐殖質 C.土壤結構 D.水分13.下列事實支持“植物根尖是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的是( )A.根尖的分生區細胞分裂旺盛B.根尖的伸長區細胞生長比較快C.根尖的根冠細胞排列不規則D.根尖的根毛區密布大量根毛14.如圖是水分進入植物體根部的途徑。當水分進入植物根部的時候,下列物質能“搭便車”一同進入植物體內的是( )A.有機物 B.腐殖質C. 無機鹽 D.礦物質顆粒15.取一支帶葉的白色百合花枝條,將其下端插入滴有紅墨水的溶液中,3~4小時后,花瓣中的“經絡”變紅了。僅依據這一現象能得出的結論是( )A.運輸水分的是導管,運輸方向為自下而上B.運輸有機物的是篩管C.運輸水分的是篩管D.水分在植物體內從下往上運輸16.鹽堿地不適合種植農作物的主要原因是鹽堿地( )A.缺少無機營養物質B.土壤溶液濃度高,不利于作物吸水C.土壤容易板結,不利于根系發育D.土壤中缺水17.讀圖,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甲地的海拔高度是200mB.乙地的海拔高度是100mC.丙地的海拔高度是100mD.甲、丙兩地的相對高度是200m18.下列各圖所示地質構造或地貌景觀中,主要由內力作用形成的是(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19.取少量土壤浸出液,過濾,將收集的濾液蒸干,觀察到蒸發皿內有白色殘留物,說明土壤中含有( )A.空氣 B.水分C.無機鹽 D.有機物20.某村民承包了一個魚塘,清理魚塘時挖出很多黏土,并想把這些黏土整理成一塊菜地。要使蔬菜生長良好,他首先應該采取的措施是( )A.多澆水 B.少澆水C.摻入適量的砂石 D.施化肥二、填空題21.讀“等高線地形圖”,回答下列問題。(1)等高線地形圖中的等高距(相鄰等高線之間的高度差)為______m。 (2)圖中A、C處,可能發育河流的是______。 (3)A、D、E處,適合攀巖運動的是______。 22.如圖是小科制作的地表形態變化的概念圖,還有部分未完成。(1)由小科制作的概念圖可知,影響地形變化的作用分為______作用和_______作用。其中_______作用對地形的影響通常是緩慢而持久的,能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趨于________。而_______作用使地表變得高低起伏。可見地形變化是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結果,_______作用起主導作用。 (2)概念圖中的“?”應填入的內容是_______。 (3)溫州江心嶼最初主要是由泥沙在甌江下游沉積而成,“江心嶼的形成”可以放入概念圖中的舉例______(填序號)。 23.為探究環境因素對蚯蚓生活的影響,小江進行了如下實驗:取甲、乙兩個同規格的玻璃杯,甲杯中放入潮濕的肥沃土壤,乙杯中放入經烘干的同種土壤,然后在甲、乙兩杯中同時各放入10條大小及生活狀況相同的同種蚯蚓。請回答下列問題。(1)用10條蚯蚓而不是1條蚯蚓做實驗,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 (2)一段時間后,發現乙杯中的蚯蚓蠕動逐漸減弱,然后就不動了,而甲杯中的蚯蚓活動正常,該實驗說明影響蚯蚓生活的環境因素是_______。 (3)小江向甲杯倒入清水至剛好覆蓋土壤,發現蚯蚓都鉆出了土壤,這與雨后大量蚯蚓鉆出地面一樣,都是因為土壤中缺少_______。 24.某同學利用如圖所示的三個裝置探究土壤保水性。a中砂粒體積是b中的一半,c中黏粒體積和b中砂粒體積相同。在三個裝置中分別倒入半杯水,在相同的時間內滲出的水量如圖所示(三個錐形瓶完全一樣)。請回答下列問題。(1)若圖中所示的滲水量有一個是錯誤的,則最有可能錯誤的是__。 A.裝置a B.裝置bC.裝置c D.三個裝置都沒有錯(2)根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實驗現象,可以驗證砂粒的透水性比黏粒強。 (3)做土壤滲水實驗時,必須控制的相同條件是________(填序號)。 ①取用砂粒和黏粒的體積相同 ②加入的水量一定要相同 ③滲水的時間要完全相同 ④漏斗里放入的脫脂棉花要一樣多⑤錐形瓶的大小應完全相同一、選擇題(共20題,每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B C D D A C D A B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B A D C D B B D C C二、填空題21 . 100 ;C ;E22. 外力;內力;外力;平坦;內力;內力;火山;②23. 減少實驗的偶然性,確保實驗結果的準確性;水分;空氣24. C;相同時間裝置b中滲出的水比裝置c中滲出的水多;①②③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4章我們生活的大地單元檢測卷(含答案).doc 第4章我們生活的大地知識點復習(課件25張ppt 單元檢測卷(含答案)).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