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3張PPT)浙教版七年級下冊第2節 土壤的結構和質地(1)第4章 我們生活的大地引入新課1、地球的外部結構包括 等三個圈層,內部結構包括 等。2、陸地地形主要有 等類型.3、內力作用的總趨勢是使地表變得 ,形成高山、峽谷、海陸變遷等;外力作用主要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趨于 。4、標出下列部位的地形名稱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地殼、地幔、地核平原、盆地、丘陵、山地、高原高低不平平坦峭壁山頂鞍部山谷山谷山頂山脊新課教學普通水稻只能生長在一般的水田里,而無法在鹽堿地生長。2012年以來,袁隆平院士參與培育的適合在鹽堿地里生長的“海水稻”,從科研試驗階段發展到了產業化、規模化推廣階段。普通水田與鹽堿地,兩種土壤的結構和質地有什么不同?新課教學人類很早就開始種植農作物,這些農作物需要在土壤中生長。那么這些土壤又是怎樣形成的 一、土壤的形成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地球外層的地殼是由巖石組成的,并沒有土壤。在長期的自然因素作用下,巖石受風化和侵蝕作用破碎為石塊、石礫和砂粒等碎屑。新課教學風化是巖石在太陽輻射、大氣、水和生物作用下出現破碎、疏松及礦物成分變化的現象。巖石風化的因素:1、溫度古人修棧道時,常用火燒巖石,待巖石溫度升得很高時,再澆上冷水,巖石驟熱后因突然冷卻就爆裂了。炎熱的太陽也會使巖石變得很燙,此時若氣溫驟降,巖石也會爆裂。雨水積聚在巖石的縫隙里,如果氣溫降低到零度以下,水就會結冰,使它的體積增大,從而促使巖石的縫隙加寬,最終使巖石裂成小碎塊。新課教學2、流水水流動時,夾帶的小塊巖石與巖石摩擦,使巖石逐漸成了小石塊。視頻:溫度、冰和流水對巖石的影響新課教學3、風風將砂粒刮起來,碰撞著巖石。久而久之,巖石層就被慢慢地磨損。于是,巖石上出現了窟窿和裂隙并越來越大,最后破裂成了小碎塊。風力的侵蝕新課教學視頻:風力侵蝕新課教學4、生物視頻:生物的影響新課教學侵蝕是風、水、冰或重力等作用破壞巖石、搬運巖石碎屑物的過程。風化和侵蝕共同持續作用,地表的巖石碎屑物不斷積累。有機物在這些碎屑物中逐漸積累,形成營養物質,歷經漫長的過程,這些混合物最終形成土壤。新課教學巖石風化的兩種基本類型:物理風化和化學風化1、物理風化巖石遭受物理風化時,會破裂成越來越小得碎屑,每塊碎屑保持原有的物質性質。影響巖石物理風化的因素有很多,溫度、壓力和生物活動是導致巖石發生物理風化的重要因素,如圖4.2=1所示。新課教學2、化學風化化學風化是巖石在水、氧氣、二氧化碳和酸等多種因素作用下,發生化學反應使巖石的成分改變的過程。化學風化所產生的碎屑物質的組成不同于原來的巖石。例如,巖石和水的化學反應導致新礦物的形成,以及可溶性物質的析出。新課教學視頻:巖石的化學分化新課教學3、物理分化和化學風化巖石通過物理風化碎裂成碎屑后表面積增大,碎屑物更易遭受化學風化作用。巖石的化學風化和物理風化是互相聯系和互相促進的,但在炎熱多雨的氣候條件下,化學風化特別顯著。新課教學土壤層的形成:風化的巖石碎屑慢慢發育成土壤層。土壤可被粗略地分為三層:表層、母質層、淀積層。如圖4.2-4所示。新課教學最靠近基巖的母質層僅包含部分風化的巖石碎屑,這些碎屑是土壤的物質基礎;靠近地表的表層則積累了更多來自地表植被的有機質,巖石碎屑被進一步分解為黏土和無機物;淀積層位于表層和母質層之間,是在降水作用下,上方土壤中的可溶性礦物質、細小顆粒被溶解、沖刷下來積累形成的。新課教學不同地區由于氣候、地表礦物質成分、植被等因素不同,土壤發育狀況也不同。有的地區地表土在表層之上還有發育出主要由有機質組成的有機層,有的地區在各層之間還會發育出過渡層等。新課教學土壤的形成過程十分緩慢,直到今天,這個過程仍在不斷地繼續著。形成1cm厚的表土,一般情況下需要100~400年,在極其寒冷的環境中,大約需要1000年。思考:巖石形成土壤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巖石形成土壤的快慢主要與巖石特征、氣候(如風、流水、溫度等)、地形、生物活動等因素有關。當堂檢測1.土壤的形成過程十分緩慢,直到今天,這個過程仍在不斷地繼續著。土壤的形成過程中有下列步驟:①巖石的風化;②巖石進一步風化,有最低等的生物出現;③出現森林和草原,土壤最終形成;④形成原始土壤,有地衣、苔蘚植物出現。其正確順序為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①②④③ D.③②①④C2.下列關于土壤成因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巖石的風化是土壤形成的必要條件B.生物活動在土壤形成過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C.巖石風化的產物逐步發展成土壤D.巖石只需經熱脹冷縮等物理變化就能變成土壤D當堂檢測3.下列關于土壤的說法正確的是( )A.土壤形成后是固定不變的B.土壤固體部分主要由腐殖質組成C.土壤的形成過程是長期的,目前還在持續進行D.以上說法都是正確的C當堂檢測4.為探究細菌對植物遺體有何影響,某活動組的同學們分別提出了三種實驗方案。三種方案的共同點是:將同一種樹的落葉分成甲、乙兩組。實驗過程中滴加蒸餾水,使樹葉保持潮濕。方案一:將甲組放在無菌條件下,乙組放在自然條件下。方案二:將甲組滅菌后放在無菌條件下,乙組放在自然條件下。方案三:將甲、乙兩組都進行滅菌處理,甲組放在無菌條件下,乙組接種細菌后放在無菌條件下。請回答問題,再評價實驗方案:(1)甲、乙兩組要用相同樹葉的原因是 。(2)樹葉要保持潮濕的原因是 。(3)請評價以上哪個實驗方案更能說明問題,并說出理由: 。避免不同樹葉對實驗的干擾有利于細菌的生存和繁殖方案三。因方案三中甲、乙兩組除需探究的變量外,其他條件都相同,更有說服力板書設計4.2 土壤的結構和質地(1)土壤形成風化作用侵蝕作用物理風化化學風化因素:風、水、冰、重力等方式:搬運和沉積新的物質結果:促進土壤的形成土壤層表層:有機質沉積層:可溶性礦物質、細小顆粒母質層:部分風化的巖石布置作業1、復習本節課所學的主要內容;2、完成作業本中相應練習;3、預習“二、土壤的成分”相關內容。4.2土壤的結構和質地(1)課后檢測班級 姓名1.下列關于土壤的說法正確的是( )A.土壤形成后是固定不變的B.土壤固體部分主要由腐殖質組成C.土壤的形成過程是長期的,目前還在持續進行D.以上說法都是正確的2.土壤的形成過程十分緩慢,直到今天,這個過程仍在不斷地繼續著。土壤的形成過程中有下列步驟:①巖石的風化;②巖石進一步風化,有最低等的生物出現;③出現森林和草原,土壤最終形成;④形成原始土壤,有地衣、苔蘚植物出現。其正確順序為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①②④③ D.③②①④3.月球表面有月壤。月壤主要由月球巖石碎屑、粉末、角礫、撞擊熔融玻璃物質組成,其中絕大部分顆粒在30 μm到1 mm之間,摸上去和面粉一樣細膩,但不適合植物生長。科學家設想:人類移民月球的時候,把月壤改造成類似地球上的土壤來栽培植物。改造過程中,不需要提供的是 ( )A.空氣 B.水 C.腐殖質 D.礦物質4.下列關于土壤成因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巖石的風化是土壤形成的必要原因B.生物活動在土壤形成過程中起了很大作用C.巖石風化的產物逐步發展成土壤D.巖石熱脹冷縮等物理現象變化變成了土壤5.“滴水穿石。”有關這個成語,在科學上的解釋正確的是( )A. 巖石在水力沖擊下可以變成小碎塊B. 地表礦物質都是在水力作用下由巖石風化形成的C. 土壤中的腐殖質是在水的沖擊下形成的D. 土壤中的腐殖質是水流作用下埋入地里的礦物質中形成的6.下列關于土壤成因的敘述,錯誤的是( )A. 巖石的風化是土壤形成的必要條件B.生物活動在土壤形成過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C.巖石風化的產物逐步發育成土壤D.巖石只需經熱脹冷縮等物理變化就能變成土壤7.科學家設想:假如環境條件成熟,要使月球在自然條件下形成類似于地球土壤的月壤,可能需要經過( )①形成原始月壤,積累有機質和養分;②巖石風化;③高等植物生長;④形成礦物質顆粒,釋放礦物質成分;⑤腐殖質不斷積累,成熟月壤形成;⑥低等植物著生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④⑥①③⑤C.①③⑤②④⑥ D.③⑤⑥④②①8.以下地理現象不屬于風化作用的是( )A.由于溫度變化巖石表層崩解破碎B.巖石中水的凍融使巖石崩解破碎C.植物根系的生長加速巖石的破碎D.風吹起風沙打磨巖石9.如圖為土壤形成的不同階段,能正確表示土壤演化順序的是( )① ② ③ ④A.①②③④ B.③②④① C.③④②① D. ③②①④10.如圖是“巖石風化與氣候關系示意圖”,巖石風化最強烈的地區是( )A.甲 B.乙 C.丙 D.丁11.為探究細菌對植物遺體有何影響,某活動組的同學們分別提出了三種實驗方案。三種方案的共同點是:將同一種樹的落葉分成甲、乙兩組。實驗過程中滴加蒸餾水,使樹葉保持潮濕。方案一:將甲組放在無菌條件下,乙組放在自然條件下。方案二:將甲組滅菌后放在無菌條件下,乙組放在自然條件下。方案三:將甲、乙兩組都進行滅菌處理,甲組放在無菌條件下,乙組接種細菌后放在無菌條件下。請回答問題,再評價實驗方案:(1)甲、乙兩組要用相同樹葉的原因是 。(2)樹葉要保持潮濕的原因是 。(3)請評價以上哪個實驗方案更能說明問題,并說出理由: 。參考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C C D D A D B D B D避免不同樹葉對實驗的干擾;有利于細菌的生存和繁殖;方案三。因方案三中甲、乙兩組除需探究的變量外,其他條件都相同,更有說服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4.2土壤的結構和質地(1)課后檢測(含答案).doc 4.2土壤的結構和質地(1)(課件23張ppt 視頻 課后檢測卷(含答案)).pptx 巖石的化學風化.mp4 溫度、冰和流水對巖石的影響.mp4 生物影響.mp4 風力侵蝕.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