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章第三節(jié) 物質的變化與性質夯實基礎鞏固1.下列屬于物質的化學性質的是( )A.顏色、狀態(tài) B.密度、硬度 C.可燃性、酸堿性 D.熔點、沸點2.下列詩詞中,只涉及物理變化的是( )A.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B.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C.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D.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3.下列變化中,前者屬于物理變化,后者屬于化學變化的是( )A.冰雪熔化 火藥爆炸 B.木條燃燒 酒精揮發(fā)C礦石粉碎 衣服晾干 D 用葡萄釀酒 牛奶變酸4.科學家制造出一種由碳元素組成的超輕物質,其內部像海綿一樣有很多孔隙,故得名“碳海綿”。碳海綿可用于處理海上原油泄漏事件,處理時先用它吸收浮在水面上的原油,再通過擠壓對碳海綿內的原油進行回收。此過程沒有用到碳海綿下列性質中的( )A.保溫性能好 B.易被壓縮 C.能吸油但不吸水 D.密度很小,能浮于海面上5.如圖所示為某大學研究小組研發(fā)的一種獨特的復合材料——“石墨紙”,其成分以石墨為主,薄如紙張,比鋼還要硬10倍且輕巧,還可以回收利用。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A.與同體積的鋼相比,石墨紙的質量較小B.與鋼相比,石墨紙的硬度較大C.石墨紙是一種環(huán)保材料D.石墨紙是絕緣體,不易導電6.鋁是一種銀白色的金屬,具有金屬光澤,質地較軟,很容易制成薄片;鋁的密度較小(2.7g/cm3),有良好的導電性和導熱性;鋁在空氣中容易與氧氣發(fā)生作用,生成致密的保護層——氧化鋁;鋁能與稀鹽酸反應產生氫氣。根據上述信息,回答下列問題:(1)鋁的物理性質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鋁的化學性質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力提升培優(yōu)7.下列有關物質屬性的應用及新材料的描述,錯誤的是( )A.飛機外殼使用鈦合金——密度小 B.炒鍋的塑料手柄——導熱性好C.古代的司南——磁性 D.通常用煤油作溫度計中的測溫物質——凝固點低8.物質的變化是科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下表中與其他三組變化不同的一組是( )選項 變化內容A 糖水稀釋 酒精揮發(fā) 量體裁衣B 用水果榨汁 鋼鐵銹蝕 木已成舟C 用竹篾編筐 火上澆油 海水曬鹽D 玻璃破碎 鎂條燃燒 滴水成冰9.化學現象中包含發(fā)光、放熱現象,許多物質燃燒時都伴隨著發(fā)光、放熱的現象。小明認為有發(fā)光、放熱現象的變化不一定是化學變化,于是他和同學一起對此展開了探究與討論。[提出問題]有發(fā)光、放熱現象的變化都是化學變化嗎 [猜想]①都是化學變化;②不一定都是化學變化。[驗證過程](1)將干冷的燒杯罩在蠟燭燃燒的火焰上,觀察到:a.燒杯內壁出現水珠;b.手摸燒杯時有發(fā)燙的感覺;c.蠟燭火焰逐漸變小直至熄滅。分析:蠟燭燃燒生成新物質的名稱是_________和二氧化碳,蠟燭燃燒為__________(填“物理”或“化學”)變化。(2)觀察白熾燈(燈絲為鎢絲)。通電前 通電中 通電后燈絲為銀白色固體 發(fā)出白光,手摸燈泡時感覺發(fā)燙 燈絲為銀白色固體分析:通電前后,鎢絲本身沒有發(fā)生變化,燈絲通電時發(fā)光、放熱屬于__________(填“物理”或“化學”)變化。[結論]猜想________(填“①”或“②”)正確。中考實戰(zhàn)演練10.下列活動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其中涉及化學變化的是( )A.織布 B.耕田 C.生火 D.灌溉11.詩詞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瑰寶。下列古詩中,不涉及化學變化的是( )A.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B.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C.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D.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12.下列物質的用途中,主要與其化學性質有關的是( )A.金剛石用于切割玻璃 B.高粱常用于釀制白酒C.銅常用來做電線和電纜 D.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13.物質的性質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用途。以下是生產、生活中一些物質的用途:①將銅制成導線 ②用氫氧化鈉去除油污 ③氧氣用于醫(yī)療急救 ④金剛石用于裁玻璃 ⑤石墨可制鉛筆芯 ⑥碳酸氫鈉用于治療胃酸過多請你從用途中體現出的主要性質角度,將上述用途平均分為兩類:其中一類的分類標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包括的事例為_____________(填序號)。開放應用探究14.甲、乙兩圖為水的兩種變化的實驗示意圖,請結合圖示回答下列問題:(1)從宏觀角度來看,如圖甲、乙所示的兩種變化的本質不同:圖甲實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圖乙實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丙、丁兩圖分別為上述兩個實驗的微觀變化示意圖,其中圖_______(填“丙”或“丁”)可用來表示圖乙實驗的微觀變化。(3)請結合圖丙和圖丁,用分子、原子等術語從微觀角度來描述圖甲、乙實驗的變化:圖甲實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圖乙實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