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章 第二節對點訓練題組一 內環境的動態變化1.關于“模擬生物體維持pH的穩定”實驗,下列敘述中錯誤的是( D )A.鹽酸和氫氧化鈉都有腐蝕性,應避免其與皮膚和眼睛接觸B.每種實驗材料測定完成后,都必須將燒杯充分洗凈,才可倒入等量的其他實驗材料C.從加入HCl或NaOH后的pH變化曲線來說,生物材料更像緩沖液D.根據所得實驗數據畫pH變化曲線時,一般以pH為橫軸,以酸或堿的量為縱軸解析:鹽酸和氫氧化鈉都有腐蝕性,應避免其與皮膚和眼睛接觸,A正確;每種實驗材料測定完成后,都必須將燒杯充分洗凈,才可倒入等量的其他實驗材料,否則會造成實驗誤差,干擾對實驗結果的判斷,B正確;結果顯示,生物材料中加入HCl或NaOH后pH變化情況與緩沖液相似,由此說明,生物材料更像緩沖液,C正確;畫pH變化曲線時,一般以酸或堿的滴數為橫軸,以pH為縱軸,D錯誤。2.取甲、乙兩支試管,向甲內加入血漿,乙內加入等量蒸餾水,用pH試紙檢測。然后向甲、乙試管內各滴入等量的幾滴鹽酸或NaOH溶液。搖勻后,再用pH試紙檢測。關于此實驗的過程和結果的判斷分析不正確的是 ( D )A.“等量”是對照實驗中對無關變量的要求,在這種條件下,實驗結果才可靠B.“搖勻”使酸性或堿性物質充分與試管中的血漿或蒸餾水混合,確保pH試紙檢測結果的準確性C.實驗的自變量是血漿和蒸餾水D.實驗結果證明血漿中有緩沖物質,所以血漿pH保持不變解析:實驗設計要符合對照原則和等量原則,“等量”是對照實驗中對無關變量的要求,在這種條件下,實驗結果才可靠,A正確;“搖勻”使酸性或堿性物質充分與試管中的血漿或蒸餾水混合,確保pH試紙檢測結果的準確性,B正確;實驗的自變量是血漿和蒸餾水,C正確;實驗結果反映血漿中有緩沖物質,pH維持相對穩定,變化幅度很小,D錯誤。3.下圖是關于人體內環境穩態調節的示意圖,下列相關說法中,錯誤的是( D )A.甲、乙表示體液調節和免疫調節B.人體維持穩態的調節能力有一定限度C.丙、丁可以表示溫度和酸堿度D.內環境的理化性質不可以變化,否則機體就不能進行正常的生命活動解析:內環境穩態是指內環境的各種化學成分和理化性質保持相對穩定,可以在一定范圍內變化,如果超出這一范圍就會影響機體正常的生命活動,D錯誤。題組二 對穩態調節機制的認識及意義4.下列有關內環境穩態的說法,正確的是( B )A.多吃酸菜,有利于保持酸堿平衡B.長時間待在空調房內,易使穩態失調C.夏天排汗多,不利于保持體溫恒定D.冬天排尿多,不利于保持水鹽平衡解析:多吃酸菜,不僅無助于維持酸堿平衡,還有可能因內環境中酸性物質過多使機體調節pH的負擔加重,A錯誤;機體維持穩態的調節能力是有限的,長時間待在空調房里會導致身體調節能力變差,容易使穩態失調,B正確;夏天氣溫較高,機體排汗多利于散熱,有利于保持體溫的相對穩定,C錯誤;冬天氣溫較低,身體排汗較少,因此通過腎排尿增多,有利于保持水鹽平衡,D錯誤。5.(2023·河北卷)小鼠注射某藥物造成腎功能異常,尿中出現大量蛋白質,血漿蛋白減少。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C )A.血漿蛋白丟失可造成機體免疫力下降B.血漿蛋白減少造成血漿滲出至組織液的水增多C.血漿蛋白形成的滲透壓高于血漿Na+和Cl-形成的滲透壓D.小鼠腎功能衰竭時,血漿中尿素氮升高解析: 抗體是機體重要的免疫活性物質,為專門應對抗原的蛋白質,分布于血漿和組織液等。該小鼠的腎臟功能異常造成的血漿蛋白流失可引起血漿中抗體減少,機體免疫功能降低,A正確;滲透壓是血漿的主要理化性質之一,其大小主要與無機鹽、蛋白質含量有關。血漿蛋白減少引起血漿滲透壓降低,導致血漿滲出至組織液的水增多,B正確;滲透壓的大小主要取決于單位體積溶液中溶質微粒的數目,血漿中Na+和Cl-的數目遠多于血漿蛋白的數目,其形成的滲透壓遠高于血漿蛋白形成的滲透壓,C錯誤;內環境穩態的維持需要各器官、系統的協調活動。如果某種器官的功能出現障礙,就會引起穩態失調。腎臟是形成尿液的器官,可通過尿液及時將代謝產生的終產物排出體外。當發生腎功能衰竭時,機體的代謝產物不能及時排出體外,導致血漿中尿素氮等代謝產物濃度升高,D正確。6.胎兒要從母體中獲得大量的蛋白質等營養物質,這往往會造成孕婦身體浮腫。下列水腫與孕婦身體浮腫的原理不一樣的是( D )A.營養不良引起的組織水腫B.病理情況下毛細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漿蛋白滲漏導致的組織水腫C.有蛋白尿的腎炎患者出現的組織水腫D.淋巴管堵塞,淋巴循環受阻而導致水腫解析:胎兒從母體中獲得大量的蛋白質等營養物質,這往往會造成孕婦血漿中蛋白質含量降低,血漿滲透壓降低,由于水是從滲透壓低的地方流向滲透壓高的地方,所以血漿中水分流入組織液導致組織水腫。營養不良導致血漿蛋白含量降低,使血漿滲透壓降低從而導致組織水腫,A不符合題意;毛細血管壁通透性升高,血漿蛋白滲漏至組織液,血漿滲透壓降低從而導致組織水腫,B不符合題意;蛋白尿即腎病變,腎小球通透性增加,蛋白質隨尿液排出,導致血漿蛋白含量低從而導致組織水腫,C不符合題意;淋巴管堵塞,淋巴循環受阻,導致組織液滲透壓升高導致水腫,與孕婦身體浮腫原理不同,D符合題意。7.人體各器官、系統協調一致地正常運行,是維持內環境穩態的基礎,如果某器官功能出現障礙就會引起穩態失調。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B )A.某人長期通過節食減肥,有可能引起組織水腫B.寒冷時手腳冰冷,說明內環境穩態已被破壞C.患急性腸胃炎的病人脫水時,體內滲透壓平衡被破壞D.腎臟是形成尿液的器官,腎功能衰竭時出現的尿毒癥與內環境穩態失調有關解析:某人長期通過節食減肥,營養不良,血漿中蛋白質含量降低,有可能引起組織水腫,A正確;寒冷時雖然手腳冰冷但體溫還是正常的,故不能說明內環境穩態已被破壞,B錯誤;患急性腸胃炎的病人脫水時,細胞外液滲透壓升高,體內滲透壓平衡被破壞,C正確;腎臟是形成尿液的器官,腎功能衰竭時出現的尿毒癥與內環境穩態失調有關,D正確。故選B。8.若給人靜脈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則一段時間內會發生的生理現象是( C )A.機體血漿滲透壓降低,排出相應量的水后恢復到注射前水平B.機體血漿量增加,排出相應量的水后滲透壓恢復到注射前水平C.機體血漿量增加,排出相應量的NaCl和水后恢復到注射前水平D.機體血漿滲透壓上升,排出相應量的NaCl后恢復到注射前水平解析:0.9%的NaCl溶液的滲透壓與血漿滲透壓相等,所以靜脈注射該溶液后,血漿滲透壓不變,A、D錯誤;靜脈注射一定量的0.9% NaCl溶液會導致血漿量增加,而后經過機體的調節會將過多的水和NaCl排出體外,B錯誤,C正確。綜合強化一、選擇題1.乳酸中毒是糖尿病的并發癥之一,醫生根據患者的病情為病人補充堿制劑或者胰島素,以降低血液中乳酸的含量及提高血液的pH,以下敘述錯誤的是( B )A.堿制劑可選用NaHCO3、Na2HPO4B.丙酮酸在細胞質基質中分解為乳酸和二氧化碳C.患者補充胰島素的主要目的是加速血糖的氧化分解D.人體中出現乳酸中毒癥狀,表明人體維持穩態的調節能力是有限的解析:堿制劑選用NaHCO3、Na2HPO4等緩沖物質,可以與乳酸反應,提高pH,A正確;人體細胞中無氧呼吸丙酮酸只能轉變為乳酸,不產生CO2,B錯誤;病人為糖尿病患者,血糖濃度高,補充胰島素通過促進血糖氧化分解,達到降血糖的目的,C正確;人體維持穩態的調節能力是有限的,超出一定限度后穩態失衡,D正確。2.“低滲性脫水”是指水和鈉同時缺失,但缺水少于缺鈉,血漿中鈉低于正常范圍,細胞外液呈低滲狀態,需采用含鹽溶液或高滲鹽水靜脈滴注予以治療。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 )A.長時間大量出汗后若只補充水分,易轉變為低滲性脫水B.低滲性脫水時,細胞內液和細胞外液的水分均丟失C.滴注高滲鹽水是為了減少細胞外液液體總量D.治療時輸入的溶液可從血漿直接進入淋巴液解析:大量出汗時水分和鈉同時丟失,若只補充水分,可導致鈉鹽得不到補充,出現低滲性脫水,A正確;低滲性脫水時,丟失的水分來自細胞外液,B錯誤;滴注高滲鹽水是為了恢復細胞外液的滲透壓,C錯誤;靜脈輸入的液體可由血漿進入組織液,由組織液進入淋巴液,不能直接由血漿進入淋巴液,D錯誤。3.宇航員必須穿上特制的航天服,乘坐專門的載人航天器,才能在太空中安全地生活和工作。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D )A.航天服、航天器能為宇航員提供呼吸用氧,并能控制壓力和溫度B.宇航員內環境能維持穩態,生命活動也不一定能正常進行C.除了宇航員個體水平上存在穩態,生命系統的各個層次上都普遍存在著穩態D.不管外界環境變化多么劇烈,宇航員的內環境穩態都不會被破壞解析:航天服、航天器能為宇航員提供呼吸用氧,并能控制壓力和溫度,在人體周圍創造適宜人生存和工作的微小環境,有利于宇航員維持機體內環境的穩態,A正確;內環境穩態是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唯一條件,B正確;穩態是生命科學的一大基本概念,普遍存在于生命系統的各個層次上,C正確;人體維持穩態的調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當外界環境的變化過于劇烈或人體自身的調節功能出現障礙時,內環境的穩態就會遭到破壞,D錯誤。4.職業運動員劇烈運動,大量出汗后,往往不是飲用清水,而是飲用含有特定成分的“功能飲料”,下表為某種功能飲料的主要成分。據表分析,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C )成分 質量濃度/(g·L-1) 成分 質量濃度/(g·L-1)蔗糖 30 氯化鉀 0.1其他糖類 10 磷酸二氫鈉 0.1檸檬酸 10 磷酸二氫鉀 0.1氯化鈉 0.1 碳酸氫鈉 0.1A.運動員劇烈運動消耗了大量能量,所以蔗糖等糖類的作用是提供能源B.大量出汗不只是喪失了水分,也喪失了鹽分,所以功能飲料既含水也含無機鹽C.功能飲料中含有大量的鈉離子和鉀離子,是維持細胞外液滲透壓穩定的主要成分D.細胞外液中的HCO和H2CO3,對維持細胞外液pH的穩定有重要作用解析:細胞外液滲透壓的90%以上來源于鈉離子和氯離子,而不是鉀離子,C錯誤。5.臨床上,丙型肝炎診療方案指出,患者的常規治療需要注意水、電解質的平衡,以維持內環境穩態,還需要定時監測肝酶、血氧飽和度等指標。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D )A.人的肝臟處毛細血管壁細胞直接生活的內環境是組織液和血漿B.血常規化驗單中每種成分的參考值都有一個變化范圍,而不是具體的某數值,說明了內環境中各成分的含量在一定范圍內維持動態平衡C.丙型肝炎患者表現肝水腫癥狀的原因主要是肝臟處毛細血管壁細胞及肝臟細胞受損,血漿蛋白和細胞內液外滲,使組織液的滲透壓升高,組織液中的水分增多D.機體血氧飽和度正常的生理意義是為細胞呼吸的進行提供O2,避免細胞無氧呼吸產生酒精和二氧化碳解析:人體細胞無氧呼吸的產物是乳酸而非酒精和二氧化碳,D錯誤。二、非選擇題6.人工腎能部分替代真正的腎起作用。患者的血液在中空纖維中向一側流動,一種稱為透析液的水溶液在中空纖維外向相反方向流動。血液中的小分子廢物通過血液透析膜(中空纖維壁)進入透析液中。血液從患者臂部或腿部的血管通路流入人工腎,經過人工腎得到凈化后,又流回靜脈(如圖)。(1)人工制造的血液透析膜模擬了生物膜的_選擇透過__性。(2)為了防止某些鹽類等有用物質隨著廢物離開血液,透析液中的酸堿度和滲透壓(溶液濃度)應與_正常血液__中的基本相同。血漿滲透壓的大小主要與_蛋白質和無機鹽__的含量有關。(3)血漿中每種成分的參考值都有一個變化范圍,說明內環境的穩態是_相對的(或動態平衡的)__。體檢時,通過檢查血漿的_化學成分及理化性質__兩方面來推測機體是否處于健康狀態。正常機體通過_神經—體液—免疫__調節網絡使各個器官、系統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境穩態。(4)內環境的作用體現在兩個方面:①是細胞生存的直接環境;②_細胞通過內環境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__。解析:(1)透析型人工腎中的血液透析膜模擬了生物膜的選擇透過性,這體現了生物膜的功能特性。(2)人工制成的血液透析膜是半透膜,主要透析血液中的尿素,所以透析液中的酸堿度和滲透壓均應與正常血液中的基本相同。血漿滲透壓的大小主要與蛋白質和無機鹽的含量有關。(3)血漿中每種成分的參考值都有一個變化范圍,說明內環境的穩態是相對的。通過檢查血漿的化學成分及理化性質兩方面來推測機體是否處于健康狀態。正常機體通過神經—體液—免疫調節網絡使各個器官、系統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境穩態。(4)在人體中,內環境的作用:①是細胞生存的直接環境;②作為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7.腦水腫常用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如地塞米松)進行脫水治療,其副作用是停藥后會出現反彈。促皮質激素(ACTH)的治療效果遠遠高于糖皮質激素類藥物。(1)腦水腫的形成原因主要是:毛細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一些蛋白質進入腦組織液中,導致其滲透壓_升高__,進而引起腦組織液總量增加。(2)為了研究ACTH的治療效果,有關醫療專家做了臨床實驗,實驗過程及結果如表。編號 使用藥物 治療時間 治療前水腫指數 治療后水腫指數 停藥兩周后水腫指數甲組 ACTH(79例) 3個月 4.1~9.6 1.1~2.9 1.1~2.9乙組 地塞米松(79例) 3個月 5.1~7.1 3.3~4.9 5.1~9.8根據表中數據得出的結論是什么,請簡要說明。_ACTH的治療效果強于地塞米松,而且停藥后不反彈__。解析:(1)組織水腫的原因主要是毛細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導致組織液滲透壓升高,水通過滲透作用進入組織液而引起腦組織液總量增加。(2)根據表中數據,可以得出的結論是ACTH的治療效果強于地塞米松,而且停藥后不反彈。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共37張PPT)第1章 人體的內環境與穩態第2節 內環境的穩態1.利用穩態和平衡觀,認識內環境穩態的調節是通過神經—體液—免疫調節實現的。(生命觀念)2.說明內環境穩態的含義及其生理意義。(科學思維)3.利用相關材料制訂并實施計劃,模擬生物體維持pH的穩定。(科學探究)4.能夠分析內環境穩態失調的實例,并用于指導生活。(社會責任)1.穩態:正常機體通過調節作用,使各個器官、系統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狀態。2.內環境穩態是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3.神經—體液—免疫調節網絡是機體維持穩態的主要調節機制。4.內環境的穩態主要與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系統、循環系統及皮膚有關。教材梳理1.模擬生物體維持pH的穩定(1)實驗原理通過比較自來水、緩沖液和_________中加入酸或堿后pH的變化,說明生物組織勻漿與_________更類似,而與自來水不同,從而推測生物體是如何維持pH穩定的。知識點一 內環境的動態變化肝勻漿緩沖液(2)方法步驟2.人體內環境中也有很多______,其中最重要的是___________,其次還有_________________等。當一定量的酸性或堿性物質進入后,內環境的pH仍能_________________內。3.穩態(1)變化原因:外界_______的變化和體內___________活動的進行。(2)實例——體溫變化①正常情況下,不同人的體溫,會因_______、_______等的不同而存在著微小的差異。②同一個人的體溫在一日內也有變化,但一般不超過________。緩沖對維持在一定范圍環境細胞代謝年齡性別1 ℃(3)盡管周圍的氣溫波動范圍較大,但健康人的體溫始終接近________。(4)內環境穩態①含義:正常機體通過調節作用,使_________________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境的___________狀態。②實質:健康人的內環境的每一種成分和______________都處于___________中。37 ℃各個器官、系統相對穩定理化性質動態平衡判斷正誤(1)人體劇烈運動后,由于無氧呼吸產生乳酸,使血漿pH明顯降低。( )(3)血漿、組織液、淋巴液的成分穩定時,機體不一定達到穩態。( )(4)內環境的穩態就是內環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質恒定不變。( )××√×核心探討任務一、歸納總結內環境穩態的意義1.能夠維持內環境穩態的人一定不會生病,對嗎?提示:不對。內環境穩態是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但能夠維持內環境穩態的人未必完全健康,如“植物人”及遺傳病患者。2.模擬生物體維持pH的穩定的實驗結果分析結論:在一定范圍內無論滴加鹽酸還是NaOH溶液,生物材料的pH均保持相對穩定。比較以上三個圖的曲線變化規律可知:生物材料的性質類似于_________而不同于自來水,說明生物材料內含有緩沖物質,因而能維持pH___________。緩沖液相對穩定特別提醒:實驗過程中,出現了多次“充分沖洗燒杯”,但目的不同。①檢測堿對pH的影響前“充分沖洗燒杯”是為了避免酸性物質HCl與堿性物質NaOH因發生中和反應而使實驗現象不明顯。②更換實驗材料前“充分沖洗燒杯”是為了防止不同的生物材料混合,影響實驗效果。核心歸納人體血漿pH穩態的維持(2)維持機制a.較多乳酸進入血液時,會發生以下變化:C3H6O3(乳酸)+NaHCO3―→乳酸鈉+H2CO3;H2CO3―→H2O+CO2。CO2可由肺排出體外,維持了內環境pH的穩定。b.堿性物質(如Na2CO3)進入血液時,會發生以下變化:Na2CO3+H2CO3―→2NaHCO3。過多的NaHCO3可由腎排出,從而維持了內環境pH的穩定。(3)影響因素①劇烈運動:人體做劇烈運動時,產生較多的酸性物質(如乳酸、碳酸等)進入血液,可使靜脈血漿的pH暫時降到7.30左右。②飲食:飲食中酸性或堿性物質通過消化道進入血液后,也會引起血漿pH發生較小的變動。典題應用1.關于人體內環境中pH調節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A.人體血漿的pH通常在7.35~7.45之間B.血漿中乳酸過多時,就會與NaHCO3發生反應,生成乳酸鈉和H2CO3C.血漿中Na2CO3過多時,就與H2CO3結合形成NaHCO3D.pH的相對平衡是在神經—體液的調節下獨立完成的D解析:人體雖然在代謝過程中會產生許多酸性物質,這些酸性物質進入血漿后,就會和血漿中的緩沖物質發生反應,其中的乳酸就與NaHCO3發生反應,生成乳酸鈉和碳酸。碳酸是一種弱酸,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當血漿中的二氧化碳增多時,可刺激呼吸中樞,引起呼吸加快,將多余的二氧化碳排出體外,所以對血漿的pH影響不大。當Na2CO3進入血漿后,就與血漿中的H2CO3發生作用,形成NaHCO3,過多的NaHCO3可由腎臟排出。這樣,由于緩沖物質的調節,使血漿中pH基本維持在7.35~7.45之間,變動幅度不大。2.下列屬于內環境穩態的重要組成部分的是( )①酸堿平衡 ②滲透壓平衡 ③血糖平衡 ④體溫平衡 ⑤CO2、O2平衡A.僅③④⑤ B.僅①③④C.僅①②④ D.①②③④⑤解析:內環境的化學成分、理化性質維持相對穩定,為組織細胞正常生命活動提供必要的條件,①~⑤都屬于內環境穩態的重要組成部分。故選D。D教材梳理1.內環境穩態調節的基礎人體各器官、系統協調一致地正常運行,是維持內環境穩態的_________。直接相關的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___________。知識點二 對穩態調節機制的認識及意義基礎泌尿系統2.對穩態調節機制的探究歷程3.穩態失調(1)人體維持穩態的調節能力是有一定_______的。(2)當外界環境的變化過于劇烈,或人體自身的調節功能出現障礙時,內環境的穩態就會遭到破壞,危及機體健康。限度4.穩態的意義(1)實例分析內環境成分或理化性質 意義滲透壓正常 維持組織細胞正常的形態與功能體溫和pH相對穩定 酶活性正常,保證酶促反應正常進行血糖、氧氣含量穩定 保證機體正常的能量供應(2)意義:內環境穩態是機體進行_______________的必要條件。正常生命活動5.穩態概念的發展在生命系統的各個層次上都普遍存在著穩態,穩態已成為生命科學的一大基本概念。判斷正誤(1)佝僂病與內環境的穩態失衡有一定的關系。( )(2)內環境是機體細胞代謝的主要場所,外界環境變化穩定時,機體就能維持內環境的穩態,只要內環境保持穩態,人體一定健康。 ( )(3)人長時間在空調房間內易穩態失調。( )(4)內環境穩態有利于新陳代謝過程中酶促反應的正常進行。( )(5)人體pH的相對穩定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緩沖對,與其他器官或系統無關。( )√×√√×核心探討任務二、分析內環境穩態失調的實例1.在高溫環境中只要不待過長時間,一般并不會中暑。但消防人員穿著厚重且密不透風的消防服,連續工作多個小時,隨時面臨著中暑的危險,這一現象與人體的穩態有什么關系?提示:一方面說明人體有維持穩態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說明人體維持穩態的調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2.嚴重腹瀉后,如果只喝水,不補充鹽,內環境的滲透壓會出現什么變化?這會帶來怎樣的后果?提示:內環境滲透壓會降低,從而造成細胞吸水腫脹,進一步導致細胞代謝和功能紊亂。3.援藏的技術人員到青藏高原后會出現頭痛、乏力、心跳加快甚至血壓升高等癥狀,為什么?這說明外界環境與內環境穩態之間有什么關系?提示:因為高原氧氣稀薄,導致人體供氧不足,影響了內環境的穩態。這說明外界環境的改變會影響內環境穩態。核心歸納1.內環境的化學成分與健康血漿蛋白 血漿蛋白含量降低,使血漿滲透壓降低,從而使血漿進入組織液的水分增多,同時水分回流入血漿減少,這樣會造成組織液積聚過多,機體出現組織水腫代謝廢物 ①血漿中尿素等含量增多,說明腎衰竭,可能患有尿毒癥;②血漿中氨含量增多,說明肝臟的解毒功能出現障礙血糖 當我們長時間沒有進食,葡萄糖供給不足,血糖含量過低而影響了機體的供能時,會表現出四肢發抖、頭暈、心慌,甚至昏迷等癥狀;當血糖含量過高時,會得糖尿病,機體會表現出多食、多飲、多尿、身體消瘦等癥狀Ca2+ ①血液中Ca2+含量過低時,哺乳動物會出現抽搐癥狀;②血液中Ca2+含量過高時,易患肌無力癥;③當長時間缺鈣時,兒童易患佝僂病,老年人易患骨質疏松癥O2 有人到青藏高原后,會出現頭痛、乏力、心跳加快,甚至血壓升高等癥狀,這是因為高原空氣稀薄、大氣壓和氧分壓低,造成了體內缺氧2.內環境的理化性質與健康內環境的理化性質失衡也會引起疾病。下面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幾種內環境失衡情況:(1)滲透壓失衡:當患腸胃炎時,我們常常感到四肢無力,其原因是體內丟失了大量的水分和無機鹽,使滲透壓平衡遭到破壞。腸胃炎導致消化道對水和無機鹽的吸收能力減弱,因此,我們需要通過輸液來維持滲透壓的平衡。(2)體內pH失衡:常表現為小于正常數值,會引起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等疾病。(3)體溫失衡:當我們感冒發燒時,會出現食欲不振、精神不佳等癥狀,這是由于體內溫度過高,影響了消化酶等各類酶的催化功能,造成消化不良和其他代謝活動的紊亂。典題應用3.下列關于內環境穩態調節的描述,正確的是( )A.所有的穩態都是相對的B.所有穩態的維持都需要神經—體液—免疫調節C.所有穩態的形成都有許多系統直接參與D.內環境穩態不受外界環境影響A解析:內環境穩態是指細胞外液的理化性質和化學成分都處于動態平衡中,而不是恒定不變,所以說穩態是相對的,A正確;穩態的主要調節機制是神經—體液—免疫調節網絡,但并不是每一項理化性質或化學成分的穩定都需要神經—體液—免疫調節,B錯誤;穩態的形成需要多種器官和系統協調運行,但并不一定有多種系統直接參與,C錯誤;內環境的穩態會受外界環境因素變化和體內細胞代謝活動的影響,D錯誤。4.下列病癥或疾病與穩態失調間的對應關系,正確的是( )A.感冒發燒,食欲不振——體溫過高,酶活性過高B.高原反應——機體散熱受阻,致使散熱量小于產熱量C.中暑——機體丟失大量水和無機鹽,導致水鹽平衡失調D.尿毒癥——尿素等代謝產物在體內積累解析:感冒發燒,食欲不振的原因是體溫過高,消化酶活性降低,A錯誤;高原反應是機體缺氧所致,B錯誤;中暑主要是機體散熱受阻,致使散熱量小于產熱量,從而使體溫升高,C錯誤;尿毒癥是腎臟發生病變,無法排出體內多余的尿素、水、無機鹽等代謝產物和有毒物質,D正確。D網絡構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人教版高中生物選擇性必修1第1章第2節內環境的穩態練習含答案(教師用).doc 人教版高中生物選擇性必修1第1章第2節內環境的穩態課件.ppt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