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人教版高中生物選擇性必修2第2章第1節群落的結構(課件+練習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人教版高中生物選擇性必修2第2章第1節群落的結構(課件+練習含答案)

資源簡介

第2章 第1節
對點訓練
題組一 群落的物種組成及種間關系
1.下列有關群落的敘述,錯誤的是(  )
A.群落的物種組成是區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B.群落中的物種組成不是固定不變的
C.群落中的優勢物種通常占有絕對競爭優勢,且這種優勢是不會改變的
D.測定群落的物種豐富度可以直接識別群落中的各種生物并列出它們的名錄
答案:C
解析:群落的物種組成是區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A項正確;群落的物種組成不是固定不變的,隨著時間和環境的變化,原來不占優勢的物種可能逐漸變得有優勢,群落中的優勢物種會發生改變,B項正確,C項錯誤;測定群落的物種豐富度可以直接識別群落中的各種生物并列出它們的名錄,D項正確。
2.下列關于種群和群落的敘述正確的是(  )
A.池塘的范圍和邊界大小不屬于群落水平的研究問題
B.不同群落的豐富度一般是不同的
C.某種雜草的隨機分布體現了群落的水平結構
D.若群落中某種生物的數量急劇減少,則意味著該群落的豐富度降低
答案:B
解析: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問題有:物種組成、群落的結構、種間關系、生態位、范圍和邊界等,池塘的范圍和邊界大小屬于群落水平的研究問題,A錯誤;物種豐富度指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物種豐富度是描述群落中物種多樣性的主要指標,不同群落的豐富度一般是不同的,B正確;某種雜草只是一個種群,不能體現群落的水平結構,C錯誤;物種豐富度指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群落中某種生物的數量急劇減少,該群落的豐富度不變,D錯誤。
3.有一種蜱生活在牛的體表,當它用螯肢刺破牛皮膚吸食甲牛的血液(其中含血孢子蟲)以后,又去吸食乙牛的血液,使乙牛也得了血孢子蟲病。蜱與牛的關系和血孢子蟲與牛的關系分別是(  )
A.互利共生和寄生  B.寄生和寄生
C.捕食和寄生 D.捕食和互利共生
答案:B
解析:由題干可知,蜱生活在牛的體表,以牛的血液為食,蜱與牛的關系為寄生;血孢子蟲生活在牛的血液中,也以牛的血液為食,血孢子蟲與牛的關系也為寄生。
題組二 群落的空間結構、季節性與生態位
4.以下關于群落的結構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單位面積或體積中某物種的個體數量多少稱為物種豐富度
B.森林群落中喬木層的疏密程度不會影響草本層的水平結構
C.閩江的淺水區和深水區分布著不同的種群,體現群落的水平結構
D.草原中的動物沒有分層現象,而森林中的動物具有分層現象
答案:C
解析:單位面積或體積中某物種的個體數量多少是種群密度,A項錯誤;森林群落中喬木層的疏密程度會影響草本層接受的光照等,故會影響草本層的水平結構,B項錯誤;閩江的淺水區和深水區分布著不同的種群,體現群落的水平結構,C項正確;草原中的動物也有分層現象,D項錯誤。
5.生態位是指一個物種在群落中的作用或地位。下列有關生態位的說法,正確的是(  )
A.不同物種的生態位不可能出現重疊的現象
B.物種的生態位就是物種在群落中所處的空間位置
C.研究動物的生態位只需要研究它的棲息地、食物和天敵
D.競爭關系可能導致物種生態位發生變化
答案:D
解析:不同物種的食物和棲息地可能一樣,生態位可能出現重疊的現象,A錯誤;物種的生態位包括物種在群落中所處的空間位置、占用資源的情況,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B錯誤;研究動物的生態位需要研究它的棲息地、食物、天敵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C錯誤;兩個物種的生態位發生部分重疊時,具有競爭優勢的物種最終會占據那部分重疊的生態位,從而使二者的生態位發生變化,D正確。
6.生態位是指一個物種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處的空間位置,占用資源的情況,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下列闡述錯誤的是(  )
A.物種x與物種y可能存在競爭和捕食關系
B.一般情況下,在自然環境里每一個特定環境中都有不同種類的生物
C.物種x因生態位較物種y小,在生存斗爭中容易被淘汰
D.物種x與物種y生態位的形成是生物和環境長期相互作用而逐漸分化產生的
答案:C
解析:物種x與物種y因為生態位重疊,所以它們可能存在捕食和競爭關系,A正確;在自然環境里,每一個特定位置都有不同種類的生物,其活動以及與其他生物的關系取決于它的特殊結構、生理和行為,故具有自己的獨特生態位,B正確;物種x因生態位較物種y大,在生存斗爭中容易獲勝,C錯誤;生態位是生物和環境長期相互作用而逐漸分化產生的,D正確。
7.下列現象中不能體現群落季節性變化的是(  )
A.“春華秋實”
B.“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C.“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D.“飛蛾撲火”
答案:D
解析:“飛蛾撲火”是蛾類晚上出來活動向光聚集的現象,不能體現季節性變化。
題組三 研究土壤中小動物類群的豐富度
8.土壤動物是土壤生態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某一地區人工廣場綠地、某植物園、農用地3種不同類型土地的地下土壤動物進行了調查,結果見下表。由表中數據分析可知(  )
樣地 類群數 個體數
第1層 第2層 第3層 第1層 第2層 第3層
人工廣場綠地 14 8 3 182 74 22
某植物園 13 7 4 190 92 18
農用地 11 8 4 92 113 21
注:第1層為距地表0~5 cm;第2層為距地表5~10 cm;第3層為距地表10~15 cm。
A.所有土壤中的動物組成群落
B.各樣地相同土層土壤中動物類群豐富度有明顯的差異
C.各樣地不同土層土壤中各動物類群密度沒有明顯的差異
D.人類活動對土壤動物的數量有影響
答案:D
解析:群落是指在相同時間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種生物種群的集合,僅由土壤動物不能組成群落,A錯誤;由表格可知,人工廣場綠地、農用地和某植物園相同土層中動物類群豐富度差別不大,B錯誤;各樣地不同土層土壤中各動物類群的密度有較大的差異,C錯誤。
綜合強化
一、選擇題
1.下列選項中體現了與“螟蛉有子,蜾蠃負之”相同種間關系的是(  )
A.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B.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C.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D.一山不容二虎
答案:A
解析:“螟蛉有子,蜾蠃負之”的生物學原理是蜾蠃捕食螟蛉幼蟲,這體現的種間關系是捕食。
2.如圖表示某地域中以濕度和溫度為變量,描繪出的兩個種群能存活和增殖的范圍。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甲種群與乙種群之間存在的只是競爭關系
B.甲種群在該地域的分布包括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
C.濕度和溫度相互作用是種群數量變化的直接決定因素
D.在高溫、高濕的條件下,乙種群具有更大的生存優勢
答案:D
解析:甲種群與乙種群之間的關系從題圖中不能進行明確判斷,A錯誤;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是群落的特征,不能用來描述種群,B錯誤;由題圖可知甲種群主要在低溫、低濕條件下生存,乙種群主要在高溫、高濕條件下生存,而溫度和濕度是通過影響死亡率、出生率等因素來間接影響種群數量的,C錯誤,D正確。
3.科學家通過研究種間捕食關系,構建了捕食者—獵物模型,如圖甲所示(圖中箭頭所指方向代表曲線變化趨勢);圖乙為相應的種群數量變化曲線。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圖甲所示模型能表示捕食者和獵物的種群數量均能維持相對穩定
B.圖甲模型屬于數學模型
C.圖甲中①②③④種群數量變化與圖乙中abcd依次對應
D.圖乙中P為獵物的種群數量,H為捕食者的種群數量
答案:D
解析:據圖甲分析,由于負反饋調節,捕食者和獵物的種群數量均能維持相對穩定,A正確;圖甲模型是對種群數量變化趨勢的描繪,屬于數學模型,B正確;圖甲中①區域表示獵物種群數量增加引起捕食者的種群數量增加,對應圖乙中a;②區域獵物種群數量減少,捕食者種群數量繼續增加,對應圖乙中b;③區域表示隨著獵物種群數量的減少,捕食者種群數量減少,對應圖乙中的c;④區域表示捕食者繼續減少,而獵物種群數量開始增加,對應圖乙中的d,C正確;數量上呈現出“先增加者先減少,后增加者后減少”的不同步性變化,屬于捕食關系,因此圖乙中P為捕食者的種群數量,H為獵物的種群數量,D錯誤。
4.如圖是生態位關系圖,其中完全符合“種間競爭是不對等的,乙的生態位空間有較大比例被共占”的一組是(  )
答案:D
解析:A項,該圖顯示甲、乙存在共同的環境空間,屬于種間競爭,但是乙的生態位空間被共占的比例較小;B項,甲、乙兩種生物幾乎沒有共同的生態位空間;C項,甲、乙沒有共同的生態位空間;D項,甲、乙有共同的生態位空間,且乙的生態位空間有較大比例被共占。
5.互花米草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原產于北美東海岸,我國于1979年引進。對我國某濕地公園潮間帶互花米草灘涂和自然灘涂兩種生境中大型底棲動物的垂直分布情況進行調查,結果如圖。據此分析,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
A.兩種生境中大型底棲動物群落具有垂直分層現象
B.不同動物配置在不同泥層深度,有利于資源的充分利用
C.調查范圍內,兩種灘涂均在0~5 cm層物種最多,在20~25 cm層物種最少
D.互花米草的入侵沒有改變群落的結構
答案:D
解析:圖中顯示兩種生境中大型底棲動物群落具有垂直分層現象,A正確;不同動物配置在不同泥層深度,有利于對空間資源的充分利用,B正確;調查范圍內,兩種灘涂均在0~5 cm層物種最多,在20~25 cm層物種最少,C正確;互花米草灘涂與自然灘涂大型底棲動物的垂直分布情況有所不同,說明互花米草的引入改變了群落的結構,D錯誤。
二、非選擇題
6.生態系統中物種間的相互作用有時并不是直接的。一個物種會通過與第三個物種的作用而影響第二個物種,這種效應稱為間接效應。沙漠中的嚙齒類動物和螞蟻都以植物種子為食,下圖表示在某一實驗區域內進行的嚙齒類動物的數量變化對螞蟻相對數量變化影響的研究結果。請回答下列問題:
(1)由圖可知,該實驗區域中螞蟻相對數量的變化趨勢為先增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從種間關系考慮,在第一年中,螞蟻相對數量發生變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態學家對螞蟻相對數量減少的原因做了進一步探究。探究發現,嚙齒類動物喜歡取食大粒種子,螞蟻偏愛小粒種子;而大粒種子植物與小粒種子植物相比更具有生存優勢。據此,嘗試用間接效應的觀點解釋螞蟻種群相對數量下降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上材料體現的種間關系有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后減少,再穩定在一定范圍內 嚙齒類動物減少,競爭壓力減小 (2)嚙齒類動物的減少,導致大粒種子植物增加,它們在與小粒種子植物的競爭中處于優勢,使得供螞蟻可食用的小粒種子減少,螞蟻因食物減少而數量下降 (3)捕食 種間競爭
解析:(1)由題圖可知,該實驗區域中螞蟻相對數量的變化趨勢為先增加,后減少,最后趨于穩定。從種間關系考慮,在第一年中,螞蟻相對數量發生變化的原因是與其競爭的嚙齒類動物數量減少,競爭壓力減小。(2)嚙齒類動物喜歡取食大粒種子,嚙齒類動物數量減少,使得大粒種子植物數量增加,它們在與小粒種子植物的競爭中處于優勢,使得供螞蟻食用的小粒種子植物減少,螞蟻因食物減少而數量下降。(3)題干所述材料體現的種間關系有螞蟻和植物種子以及嚙齒類動物和植物種子之間的捕食關系,嚙齒類動物和螞蟻之間(大粒種子和小粒種子之間)的種間競爭關系。
7.回答下列關于群落結構的問題:
(1)一個群落的不同地段往往分布著不同的種群,外形上表現為斑塊相間,這種現象稱為___________。
(2)兩個或多個群落之間的過渡區域稱為群落交錯區,是一個種群競爭激烈的區域。圖甲呈現了不同群落交錯區的群落組合數與鳥類建巢數的關系。請參照該圖推測,群落交錯區的種群數目比單一群落區_____(填“多”或“少”),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物種間關系影響群落的結構。圖乙表示潮間帶常見的濱螺(捕食藻類,尤其喜食小型綠藻滸苔)密度與藻類種數的關系。請據圖分析:
①當濱螺密度逐漸增大到150只/m2左右時,藻類種數逐漸增多,由此可知,小型綠藻滸苔在與其他藻類的競爭中處于_______(填“優勢”或“劣勢”)地位。
②當濱螺密度超過了150只/m2時,藻類種數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鑲嵌分布 (2)多 群落交錯區可包含兩個或多個重疊群落中的大多數種群 (3)優勢 滸苔供不應求時,濱螺取食其他藻類,從而使藻類種數減少
解析:(1)群落的不同地段往往分布著不同的種群,外形上表現為斑塊相間,這種現象稱為鑲嵌分布,這種現象體現群落的水平結構。(2)圖甲顯示某一地段上群落組合數越多,鳥類建巢數也越多,由此可推斷群落組合數越多,鳥的種類越多,進而可推斷其他生物種類也較多,即群落交錯區的種群數目比單一群落區多,原因可能是群落交錯區包含了兩個或多個重疊群落中的大多數種群。(3)濱螺捕食藻類,尤其喜食滸苔,當濱螺生存環境中有滸苔和其他藻類時,濱螺會優先取食滸苔,因此濱螺密度增加到150只/m2左右時,由于濱螺捕食滸苔量增大,為其他藻類騰出生存空間,從而使藻類種類增加,由此可見滸苔在與其他藻類競爭中占優勢地位。但當濱螺密度超過了150只/m2時,滸苔供不應求,濱螺只能捕食其他藻類,因而導致藻類種數減少。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共59張PPT)
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
第1節 群落的結構
1.識別群落,說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問題。(生命觀念、科學思維)
2.描述群落的種間關系、空間結構、季節性。(生命觀念、科學思維)
3.描述群落中某物種所占據的生態位。(生命觀念、科學思維)
4.嘗試進行土壤中小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科學探究)
1.群落是在相同時間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種生物種群的集合。
2.群落水平上研究群落的物種組成、種間關系、群落的空間結構、群落的演替、群落的季節性、生態位等問題。
3.一個群落中的物種數目稱為物種豐富度。
4.群落的種間關系主要有原始合作(互惠)、互利共生、種間競爭、捕食和寄生等。
5.群落的空間結構包括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
6.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數群落都具有明顯的分層現象。
7.在水平方向上,常呈鑲嵌分布。
8.由于陽光、溫度和水分等隨季節而變化,群落的外貌和結構也會隨之發生有規律的變化,這就是群落的季節性。
9.一個物種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處的空間位置,占用資源的情況,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稱為這個物種的生態位。
10.許多土壤動物身體微小且有較強的活動能力,可用取樣器取樣的方法進行采集、調查。
11.豐富度的統計方法包括記名計算法和目測估計法。
教材梳理
1.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問題
(1)群落的概念
在相同時間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種______________的集合。
知識點一 群落的物種組成及種間關系
生物種群
(2)研究的問題
(3)研究________是研究群落的基礎。
種群
2.群落的物種組成
(1)物種組成:______________是區別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決定群落性質最重要的因素。
(2)物種豐富度:一個群落中的______________。我國的森林群落,越靠近熱帶地區,單位面積內的物種越________。
(3)優勢種
①不僅________很多,對群落中其他物種的________也很大。
②隨________和________的變化而變化。
(4)物種組成特點:群落中的物種組成不是固定不變的。
物種組成
物種數目
豐富
數量
影響
時間
環境
3.種間關系
關系 概念 舉例
原始合作 兩種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時,雙方都________,但分開后,各自也能___________ 海葵與寄居蟹
互利共生 兩種生物長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________。如果彼此分開,則雙方或者一方不能獨立生存 _________________
受益
獨立生活
有利
根瘤菌與豆科植物
關系 概念 舉例
寄生 一種生物從另一種生物(宿主)的體液、組織或已消化的物質中______________并通常對________產生危害的現象 馬蛔蟲與馬、病毒與宿主
種間競爭 兩種或更多種生物共同利用同樣的有限_________________而產生的相互排斥的現象 某種農作物與某種雜草
捕食 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為_____的現象 狼與兔子
獲取營養
宿主
資源和空間

判斷正誤
1.池塘中的全部魚構成一個群落。(   )
2.原始合作對雙方都有利,且雙方形成相互依賴的關系。(   )
3.不同群落中物種豐富度不同,一般來說,越靠近熱帶地區,物種豐富度越高。(   )
4.蟬吸食樹的汁液,蝗蟲啃食植物葉片都屬于捕食關系。(   )
5.調查草原上某牧區的植物物種豐富度時,可采用樣方法。(   )
×
×

×

核心探討
群落的種間關系
1.種間關系是影響種群數量變化的因素之一,請根據下列種群數量變化示意圖,判斷生物的種間關系。
種間關系:①_________ ②______ ③___________ ④________
互利共生
捕食
種間競爭
種間競爭
2.捕食者在獵殺獵物時,場面比較血腥,這往往會讓人認為捕食者很殘忍。有的地方曾經為了保護某些食草動物而人為消滅捕食者,但結果卻事與愿違。請從群落中物種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這種關系是如何形成的等角度,分析群落中存在捕食者的生態意義。
提示:捕食者往往捕食個體數量多的物種,這樣就會避免出現一種或少數幾種生物在生態系統中占絕對優勢的局面,為其他物種的生存騰出空間,因此,捕食者有利于保持群落內物種的豐富度,并使多個生物種群的數量維持在一定范圍內。同時,捕食者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個體,客觀上起到促進被捕食者種群發展的作用;捕食者與被捕食者還表現出協同進化。
3.分析種間關系對群落的影響。根據教材P25“思考·討論”的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1)紅尾鴝和鹟的種間競爭對兩個種群的分布有什么影響?
提示:紅尾鴝和鹟的食性比較相似,種間競爭導致兩個種群的分布范圍縮小,甚至相互錯開。
(2)資料2說明捕食、種間競爭在群落中是怎樣相互聯系的?
提示:捕食會影響自然群落中不同物種之間種間競爭的強弱,進而調節物種的種群密度。
(3)除了種間關系,還有哪些影響群落的因素?
提示:影響群落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自然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除種間關系外,生物因素還有種內競爭等;非生物因素主要有光照、溫度、水、無機鹽等。
核心歸納
種間關系比較
分類 概念 數量坐標圖 營養(能量)關系 說明 舉例
原始
合作
(互惠) 兩種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時,雙方都受益,但分開后,各自也能獨立生活 若彼此分開,各自也能獨立生活。區別于互利共生 海葵和寄居蟹,螞蟻和蚜蟲
分類 概念 數量坐標圖 營養(能量)關系 說明 舉例
互利
共生 兩種生物長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若彼此分開,則雙方或一方不能獨立生存
注:該坐標圖不代表所有具有該關系的物種的數量變化,如腸道益生菌與人等 若彼此分開,則雙方或者一方不能獨立生存,數量上呈現“同生共死”的同步性變化 地衣內的真菌與藻類,大豆和根瘤菌
分類 概念 數量坐標圖 營養(能量)關系 說明 舉例
寄生 一種生物從另一種生物(宿主)的體液、組織或已消化的物質中獲取營養并通常對宿主產生危害的現象 弱者依附于強者,雖然會對宿主造成一定的傷害,但宿主一般不會死亡;若分開,寄生生物難以單獨生存,而宿主生活得更好 蛔蟲與人,菟絲子與大豆,噬菌體與被侵染的細菌
分類 概念 數量坐標圖 營養(能量)關系 說明 舉例
種間
競爭 兩種或更多種生物共同利用同樣的有限資源和空間而產生的相互排斥的現象 兩種競爭力不同的生物,會出現“強者更強,弱者更弱”的變化趨勢,如圖Ⅳ;若競爭力相近,或生存能力隨季節發生周期性變化,會呈現“此消彼長”的同步性變化,如圖Ⅴ 強弱類型:農作物與雜草,大草履蟲與雙小核草履蟲;相近類型:牛與羊
分類 概念 數量坐標圖 營養(能量)關系 說明 舉例
捕食 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為食的現象
A:被捕食者
B:捕食者 在坐標圖中,被捕食者的起點(和縱坐標的交點)和最高點往往高于捕食者,曲線呈現出“先增加者先減少,后增加者后減少”的非同步性變化(被捕食者變化在先,捕食者變化在后) 羊與草,青蛙與昆蟲
知識貼士
(1)生物種間關系的判斷
①同升同降→原始合作或互利共生,如表中圖Ⅰ、Ⅱ。


(2)表示捕食關系的坐標曲線中捕食者與被捕食者的判定
①從數量上判斷,一般情況下,被捕食者數量多,捕食者數量少。如表中圖Ⅵ中A數量多,B數量少。
②從時間上判斷,先達到波峰的為被捕食者,后達到波峰的為捕食者。如表中圖Ⅵ中A先達到波峰,A為被捕食者,B為捕食者。
典題應用
1.群落中的不同種群間存在著多種多樣的關系,這些種間關系可用不同的曲線表示出來。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A.鷹與鼠的種間關系可用圖①表示,其中曲線b表示鷹種群數量的變化
B.噬菌體與細菌的種間關系可用圖①表示,二者分開對一方有利
C.大豆與根瘤菌的種間關系可用圖②表示,二者分開對彼此有利
D.森林中猞猁和雪兔的關系可用圖③表示,曲線a代表猞猁
答案:A
解析:鷹與鼠之間屬于捕食關系,可用題圖①表示,從變化趨勢看,先達到波峰的a為被捕食者的變化曲線,后達到波峰的b為捕食者的變化曲線,則a表示鼠,b表示鷹,A正確;噬菌體與細菌的種間關系為寄生可用圖③表示,而題圖①表示捕食關系,B錯誤;大豆與根瘤菌是互利共生的關系,可用題圖②表示,二者分開,雙方或一方不能獨立生存,C錯誤;森林中猞猁和雪兔是捕食關系,可用題圖①表示,先達到波峰的a為被捕食者的變化曲線,后達到波峰的b為捕食者的變化曲線,因此曲線b代表猞猁,D錯誤。
2.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種的蝌蚪,三者之間無相互捕食關系。某研究小組在4個條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 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數量不等的同種捕食者,一段時間后,各池塘中3種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
池塘編號 捕食者數量/只 蝌蚪存活率/%
甲 乙 丙
1 0 87 7 40
2 2 58 30 25
3 4 42 32 11
4 8 20 37 10
下列推測不合理的是(   )
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B.蝌蚪的種間競爭結果可能受捕食者影響
C.無捕食者時蝌蚪的種間競爭可能導致乙消失
D.隨著捕食者數量增加,乙可獲得的資源減少
答案:D
解析:隨著池塘捕食者數量的增加,甲、丙蝌蚪存活率降低,乙存活率升高,說明捕食者的食物主要是甲和丙,隨著捕食者數量增加,乙可獲得的資源增加,A正確、D錯誤;三種蝌蚪由于有相同的食物來源和生存空間而構成競爭關系,但捕食者的介入改變了它們原有的競爭,B正確;無捕食者時,乙蝌蚪的存活率最低,說明無捕食者時乙的競爭力最弱,乙可能消失,C正確。
教材梳理
1.空間結構
(1)垂直結構
①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數群落都具有明顯的________現象。
 知識點二 群落的空間結構、季節性與生態位
分層

溫度
水分
無機鹽
棲息空間
食物條件
(2)水平結構
①常呈________分布。
②影響因素:地形的變化、土壤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差異、______________的不同、生物______________的特點以及人和動物的影響等。
2.群落的季節性
由于_______、溫度和水分等隨季節而變化,群落的_____________也隨之發生有規律的變化。
鑲嵌
濕度
鹽堿度
光照強度
自身生長
陽光
外貌和結構
3.生態位
(1)概念:一個物種在群落中的_________________,包括所處的空間位置,占用資源的情況,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稱為這個物種的生態位。
(3)意義: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______________。
(4)形成原因:群落中每種生物都占據著相對穩定的生態位,是群落中物種之間及生物與環境間______________的結果。
棲息地
食物
種群密度
地位或作用
環境資源
協同進化
判斷正誤
1.森林有垂直結構,草原只有水平結構。(   )
2.群落的分層現象不僅表現在陸地上,也表現在水域中。(   )
3.在海拔高度不同的山坡上分布著不同的植物類群,說明群落具有垂直結構。(   )
4.洪澤湖近岸區和湖心區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構成群落的水平結構。(   )
×

×

核心探討
群落的空間結構
如圖a、b、c分別代表在-200 m~3 800 m的海拔內,山坡a、森林b、海洋c三個不同的自然區域內植物的分布狀況。回答下列問題:
(1)a處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著不同的植物類群,影響它們分布的主要環境因素是什么?這是群落的垂直結構嗎?
提示:溫度。這不是群落的垂直結構(是植物的地帶性分布)。
(2)b、c處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顯的分層現象,影響它們分布的主要環境因素是什么?這是群落的垂直結構嗎?
提示:b處森林中植物的垂直分層現象主要是受光照強度影響形成的;c處藻類植物的分層現象主要是受光質(光的波長)影響形成的。這是群落的垂直結構。
(3)b處動物在群落中也有垂直分層現象,這種分布與植物的分層有何關系?
提示: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層為動物創造了多種多樣的棲息空間和食物條件。
(4)有人說:“b處樺樹高低錯落有致,只存在垂直結構,而野草叢比較矮小,只存在水平結構”,你認為這種說法對嗎?為什么?
提示:不對。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都是指群落中不同種生物的分層或分布關系。同種生物如樺樹的不同分布屬于種群層次,不能構成群落的垂直結構。矮小的野草叢有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的存在。
核心歸納
判斷群落的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
(1)不同海拔地帶分布著不同的植物,各種植物在山坡上呈鑲嵌分布,因此,植物的這種分布并非垂直結構,而是體現了群落的水平結構。
(2)從赤道向兩極看,植物呈現帶狀分布,也屬于群落的水平結構。
知識貼士
(1)一般情況下,任何群落都有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
(2)同一物種個體間高矮不齊不能體現群落的結構,而屬于種群的研究層次。如一片竹林中的竹子高低錯落有致,不是群落的垂直結構,而屬于種群(竹子為同一物種)的研究層次。
(3)影響水生生物垂直方向分層分布的因素,除了光照外,還有溫度、O2等。
典題應用
3.(2024·1月浙江卷)水稻、昆蟲和雜草等共同構成稻田群落,也形成了其特有的群落結構。下列關于該群落空間結構的分析正確的是(  )
A.昆蟲在水稻地上部分不同位置分布與光照強度密切相關
B.昆蟲在地上層或地下層分布格局與其所需資源配置有關
C.因水稻較強的繁殖能力導致稻田群落水平結構的簡單化
D.稻田群落水平結構的表現特征是物種之間不存在鑲嵌性
答案:B
解析:昆蟲(動物)在水稻地上部分不同位置分布與棲息場所和食物條件密切相關,A錯誤;昆蟲在地上層或地下層分布格局與其所需資源配置(棲息空間和食物等)有關,B正確;人為因素導致稻田群落水平結構的復雜化,C錯誤;稻田群落水平結構的表現特征是物種之間存在鑲嵌性,D錯誤。
4.生態位是指一個物種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處的空間位置、占用資源的情況,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下列生產實踐中未利用生態位原理的是(   )
A.不同農作物間作
B.四大家魚混合放養
C.適時捕撈
D.稻田養魚
答案:C
解析:生態位的分化是群落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的基礎,提高了生物利用環境資源的能力。不同農作物間作,充分利用了光和空間;四大家魚分別位于不同的水層,混合放養可充分利用空間資源;稻田養魚可充分利用環境資源;適時捕撈則是種群數量增長原理的具體應用,不符合生態位原理。
教材梳理
1.許多土壤小動物有較_____的活動能力,而且身體________,因此不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進行調查,常用_____________法進行采集、調查。
2.常用的統計物種相對數量的方法有兩種:一是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
3.如圖A是___________,利用了土壤小動物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的特點,圖B是___________,適用于體型較_____的土壤動物的采集。
 知識點三 研究土壤中小動物類群的豐富度

微小
樣方法或標記重捕法
取樣器取樣
記名計算法
目測估計法
誘蟲器
趨暗、趨濕、避高
溫、避光
吸蟲器

4.采集的小動物可以放入體積分數為70%的酒精溶液中,其目的是對小動物進行_________________。
固定和防腐
核心探討
土壤小動物的采集和統計
1.誘蟲器的選擇
土壤小動物具有趨暗、趨濕、避高溫的習性。根據這個習性,我們應該選擇怎樣的誘蟲器呢?
提示:選擇A項的誘蟲器。
2.采集小動物
(1)用誘蟲器采集(如圖)
①土壤和花盆壁之間為什么要留一定的空隙?
②酒精起什么作用?
提示:①為了使空氣流通。
②殺死和保存小動物。
(2)簡易采集法
①將取到的土壤樣品放在瓷盆內(要注意防止小動物逃走),用解剖針撥找小動物,同時用放大鏡觀察,發現體型較大的小動物,可用包著紗布的鑷子將其取出來。
②體型較小的小動物可用吸蟲器采集。
下列為兩種吸蟲器。請思考:如果將采集的小動物作為標本長時間保存應選擇哪種?如果將采集的小動物用于實驗室培養應選擇哪種?
提示:如果將采集的小動物作為標本長時間保存應選擇吸蟲器A;如果將采集的小動物用于實驗室培養應選擇吸蟲器B。
3.統計小動物
豐富度的統計方法通常有記名計算法和目測估計法,前者一般適用于什么樣的群落?
提示:記名計算法一般適用于個體較大,種群數量有限的群落。
核心歸納
探究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1)取樣時應注意隨機取樣,避免造成結果偏差較大。
(2)小動物類群因取樣地段不同,可能差異較大。從不同的環境中采集的土壤樣本要分開統計,并盡可能多地收集小動物。
(3)在裝樣品的塑料袋上要標明取樣的地點和時間。
(4)用體積分數為70%的酒精殺死并保存標本,若要保存活體,通常用帶有濕棉花的試管收集。
(5)體型較大的小動物可用包著紗布的鑷子直接取出來,體型較小的小動物則需用吸蟲器采集。
(6)多組進行統計比較。
(7)識別命名要準確,并進行分類。
(8)遠離危險地帶,不要破壞當地環境。
知識貼士
易誤易混:四種研究方法易混淆
(1)調查土壤中小動物類群豐富度可以用“取樣器取樣法”。
(2)調查某種植物或活動范圍較小的動物種群密度可以用“樣方法”。
(3)調查活動范圍較大的動物種群密度可用“標記重捕法”。
(4)探究培養液中的酵母菌種群數量變化可用“抽樣檢測法”。
典題應用
5.下列關于“研究土壤中小動物類群的豐富度”實驗的描述,正確的是(   )
A.在進行土壤中小動物類群豐富度研究時,常用記名計算法或目測估計法進行調查
B.土壤中小動物類群不存在群落的空間結構
C.采集的小動物可以放入體積分數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放入試管中
D.利用小動物的趨光、趨熱性收集土樣中的小動物,可采用帶燈罩的熱光源
答案:C
解析:常用取樣器取樣法對土壤中的小動物類群豐富度進行調查,統計方法是記名計算法或目測估計法,A項錯誤;土壤中小動物類群生活在不同的空間,也存在群落的空間結構,B項錯誤;采集的小動物可以放入體積分數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以放入試管中,C項正確;利用小動物的避光、避熱和趨濕性收集土樣中的小動物,可采用帶燈罩的熱光源,D項錯誤。
6.下列關于種群密度、群落的物種豐富度調查實驗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A.調查土壤中蚯蚓的種群密度可用標記重捕法
B.調查森林植被的物種豐富度可用樣方法,需對各個樣方取平均值
C.用取樣器取樣法調查土壤中鼠婦時,應用記名計算法統計其物種豐富度
D.對于土壤小動物而言,用取樣器取樣法可調查群落的物種豐富度和某個種群的密度
答案:D
解析:蚯蚓的活動能力弱、活動范圍小,適宜采用樣方法調查其種群密度,A項錯誤;用樣方法調查森林中某植物的種群密度時,需對各個樣方取平均值,調查豐富度取最大值,B項錯誤;物種豐富度是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問題,鼠婦只是土壤小動物的一個種群,C項錯誤;對于土壤小動物而言,用取樣器取樣法可調查群落的物種豐富度和某個種群的密度,D項正確。
網絡構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漳州市| 彭山县| 舞钢市| 阿拉善左旗| 平乐县| 台北县| 图们市| 丹江口市| 彝良县| 武城县| 无锡市| 札达县| 洛阳市| 东乡| 菏泽市| 裕民县| 灵璧县| 南川市| 古浪县| 巫溪县| 紫阳县| 昌平区| 左权县| 呼和浩特市| 儋州市| 瑞金市| 镇江市| 古交市| 保定市| 扎兰屯市| 林西县| 洛川县| 神农架林区| 铅山县| 阿合奇县| 宝鸡市| 手游| 宜阳县| 崇州市| 香河县| 广东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