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人教版高中生物選擇性必修2第1章第3節影響種群數量變化的因素(課件+檢測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人教版高中生物選擇性必修2第1章第3節影響種群數量變化的因素(課件+檢測含答案)

資源簡介

第1章 第3節
對點訓練
題組一 影響種群數量變化的因素
1.(2023·浙江卷)東亞飛蝗是我國歷史上發生大蝗災的主要元兇,在土壤含水率<15%的情況下,85%以上的受精卵可以孵化,一旦食物(植物幼嫩的莖、葉)等條件得到滿足,很容易發生大爆發。下列因素中,對東亞飛蝗的繁衍、擴散起阻礙作用的是(  )
A.充沛的降水    B.肥沃的土壤
C.連片的麥田 D.僅取食種子的鳥類
答案:A
解析:干旱的環境對蝗蟲的繁殖、生長發育和存活有許多益處。因為蝗蟲將卵產在土壤中。土壤比較堅實,含水量在10%~20%時最適合它們產卵,所以降水太多不利于其繁衍擴散,A符合題意;肥沃的土壤有利于作物生長,為其提供食物(植物幼嫩的莖、葉)等條件,B不符合題意;連片的麥田為蝗蟲提供充足的食物等條件,C不符合題意;僅取食種子的鳥類不能造成蝗蟲缺乏食物,這部分鳥對蝗蟲的繁衍擴散未起到有效的阻礙,D不符合題意。
2.在自然界,任何一個種群都與其他種群有著密切的關系。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
A.每種動物都可能是其他某種生物的捕食對象
B.食物匱乏會影響動物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C.食物不足可能會使動物的成熟雌性個體不繁殖
D.兩種動物之間可能同時存在捕食關系和種間競爭關系
答案:A
解析:除頂級捕食者外,每種動物都可能是其他某種生物的捕食對象,A錯誤;食物匱乏,動物種群可能會出現出生率下降、死亡率升高的現象,B正確;對松鼠來說,食物不足時,20%~30%的成熟雌性個體不繁殖,C正確;兩種動物之間可能同時存在捕食關系和種間競爭關系,D正確。
3.對海洋巖礁上的藻類植物調查時發現,一般在淺水處生長著綠藻,稍深處是褐藻,再深一些的水域中則以紅藻為主,直接影響海洋中藻類植物分布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
A.陽光         B.溫度
C.海水含鹽量 D.海水含氧量
答案:A
解析:植物的光合作用離不開陽光,陽光對植物分布起決定作用,由于波長不同,光對水的穿透能力也不同,而不同水生植物所需的光的波長又不同,致使不同的植物分布在不同的水層中。
4.1934年,高斯(Gause)將形態和習性上很接近的雙小核草履蟲和大草履蟲混合在一起,以一種桿菌為飼料,放在某個容器中培養。實驗的結果是(  )
A.兩者都滅亡 B.只剩后者
C.只剩前者 D.兩者可以長期共存
答案:C
解析:雙小核草履蟲和大草履蟲混合在一起相互競爭,雙小核草履蟲的競爭能力比大草履蟲要強。
5.下圖是某種昆蟲在雙因素影響下的種群數量變化曲線圖,以下說法錯誤的是(  )
A.影響種群數量變化的因素除圖中所示的非生物因素(溫度和濕度)外,還應該有生物因素
B.相對來說,環境溫度越高,該昆蟲生活所需要的最適相對濕度也越大
C.從圖中可知影響該昆蟲種群數量變化的最適溫度可能在32.5 ℃左右
D.該昆蟲在相對濕度為90%和溫度為32.5 ℃的條件下,其種群數量變化按指數方式增長
答案:D
解析:影響種群數量變化的因素可分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A項正確;由圖可知,環境溫度在30 ℃、32.5 ℃、35 ℃時出現的峰值對應的相對濕度逐漸增大,B項正確;圖中在32.5 ℃時種群數量最大,且該溫度條件下昆蟲適應濕度范圍大,推測最適溫度可能在32.5 ℃左右,C項正確;由于受到食物、天敵等因素影響,種群數量呈“S”形曲線增長,D項錯誤。
題組二 種群研究的應用
6.研究種群數量的變化規律對于野生資源的利用和保護有重要意義。如圖所示為對某海域野生魚類實施了休漁保護后,其種群數量增長曲線。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該種群數量的增長為指數增長
B.圖中第4年后,種內競爭開始減弱
C.該種群受到的環境阻力在d點比在c點時大
D.捕撈后該魚類的種群數量保持在a點水平較合理
答案:C
解析:根據其種群增長曲線可知,該種群數量符合“S”形增長曲線,故不會是指數增長,A錯誤;圖中第4年后,種群數量增長,種內競爭加強,B錯誤;d點時該種群的種群數量不再增長,已經達到環境容納量,故該種群受到的環境阻力在d點時比在c點時大,C正確;在b點處,種群數量達到環境容納量的一半,個體數量增長最快,種群增長速率最大,為了獲得最大捕撈量,捕撈后種群數量應該保持在b點,D錯誤。
7.20世紀初,人們將駝鹿引入一個孤島。該種群1915—1960年的數量變化情況如下表所示。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年份 1915 1917 1921 1925 1930 1934 1943 1947 1950 1960
駝鹿種群數量/只 200 300 1 000 2 000 3 000 400 170 600 500 600
A.該島上駝鹿1915—1930年的數量不斷增加,說明該島上可能缺乏駝鹿的天敵
B.該島上引入駝鹿的初期,駝鹿的種群數量呈“S”形增長
C.該種群的數量1915—1930年間不斷增加,說明此時不存在種內競爭
D.該種群的數量后來急劇下降的原因最可能是種內競爭加劇
答案:A
解析:該島上駝鹿1915—1930年的數量不斷增加,說明該島上可能缺乏駝鹿的天敵;該島上引入駝鹿的初期,駝鹿的種群數量呈“J”形增長;該種群的數量1915—1930年間不斷增加,說明此時種內競爭相對較弱,但是一定存在種內競爭;該種群的數量后來急劇下降的原因最可能是空間和資源限制。
8.在農田生態系統害蟲防治中,害蟲種群密度變化情況示意圖(經濟閾值是指害蟲種群密度影響農田經濟效益的最低值)如下。在A、B、C、D、E點進行了農藥防治或引入了天敵進行生物防治,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在農藥的作用下,害蟲的抗藥性基因突變率在D點顯著高于B點
B.E點是生物防治,A、B、C、D點是藥物防治
C.害蟲種群的年齡結構為衰退型
D.食物的短缺降低了害蟲的存活率
答案:B
解析:在農藥的作用下,害蟲的抗藥性基因的基因頻率在D點高于B點,農藥不能改變基因突變率,A項錯誤。A、B、C、D點是藥物防治,害蟲種群密度下降后又出現上升,E點是生物防治,可以使害蟲種群的K值下降并穩定在一定水平,B項正確。害蟲種群的年齡結構需要分段考慮,最終數量維持穩定,應該為穩定型,C項錯誤。由圖可知,害蟲種群數量下降是藥物防治或生物防治的結果,D項錯誤。
綜合強化
一、選擇題
1.下圖反映了種群密度變化與環境因素的關系,據圖分析錯誤的是(  )
A.若環境條件穩定,持續時間長,則足以使一種生物被競爭排除或食物條件、生活空間發生變化
B.若環境條件頻繁變化,則常常不出現競爭排除現象
C.海洋和湖泊中浮游植物種類繁多,這是因為這些水體的環境因素較為穩定
D.自然群落中的競爭排除現象是有限的,這是因為自然環境總是不斷變化的
答案:C
解析:海洋和湖泊中浮游植物種類繁多,是因為這些水體中無機營養元素較多。
2.加強管理后,某自然保護區中過去難覓蹤跡的大型肉食性、植食性野生動物種群得到了恢復。數年后,出現了保護區中的某種大型植食性動物經常到保護區外的農田中采食的現象。針對該現象,下列敘述最為合理的是(  )
A.該現象說明野生動物是人類的忠實朋友
B.該現象說明人與野生動物形成了和諧相處的關系
C.該現象說明野生動物正在積極地尋求人類的幫助
D.該現象說明該種動物的種群數量增大,種內競爭增強
答案:D
解析:保護區中的某種大型植食性動物經常到保護區外的農田采食,破壞糧食作物,不能說明野生動物是人類的忠實朋友,以及人與野生動物形成了和諧相處的關系,A、B項錯誤;該現象說明野生動物由于食物不足,正在覓食,而不是積極地尋求人類的幫助,C項錯誤;該現象說明該種動物的種群數量增大,種內競爭增強,保護區內資源不足,需要外出覓食,D項正確。
3.科研人員為有效控制某生態系統中的某種害蟲,引入了該害蟲的天敵,并用一段時間的調查數據構建了下圖所示的模型(箭頭方向代表曲線變化趨勢)。僅從該模型分析,圖中最可能代表害蟲和天敵K值的數據分別為(  )
A.N1和P1 B.N2和P2
C.N1和P2 D.N3和P3
答案:B
解析:題圖所示模型變化趨勢反映了生物學中的反饋平衡關系。從該模型可以分析得出,圖中最可能代表害蟲和天敵K值的數據分別為N2和P2,害蟲和天敵的種群數量圍繞這兩個值上下波動。
4.種群密度是種群的數量特征之一。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種群的S形增長是受資源因素限制而呈現的結果
B.某林場中繁殖力極強老鼠種群數量的增長會受密度制約
C.魚塘中某種魚的養殖密度不同時,單位水體該魚的產量有可能相同
D.培養瓶中細菌種群數量達到K值前,密度對其增長的制約逐漸減弱
答案:D
解析:當空間、資源等有限時,種群呈S形增長,因此種群的S形增長是受資源因素限制而呈現的結果,A項正確;老鼠的繁殖力強,但是也受到空間大小的限制,種群數量的增長會導致個體之間的競爭加劇,因此老鼠種群數量的增長會受種群密度制約,B項正確;某種魚的養殖密度不同,密度大的,種內競爭較大,增長量相對較小,密度小的,種內競爭相對較小,增長量相對較大,那么產量最終可能相同,C項正確;培養瓶中細菌種群數量達到K值前,種群密度達到最大,個體之間的競爭最強,種群密度對其增長的制約也越強,D項錯誤。
5.影響種群數量變化的因素分兩類,一類是密度制約因素,即影響程度與種群密度有密切關系的因素;另一類是非密度制約因素,即影響程度與種群密度無關的因素。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A.食物不足導致種內競爭加劇屬于密度制約因素
B.病原體和寄生生物抑制種群數量增長的強度與種群密度無關
C.降水量屬于非生物因素,同時也屬于非密度制約因素
D.捕食和種間競爭可能會通過影響出生率或死亡率來影響種群數量的變化
答案:B
解析:密度制約因素是影響程度與種群密度有密切關系的因素,如食物、流行性傳染病等,食物不足導致種內競爭加劇屬于密度制約因素,A正確;病原體和寄生生物的致病力和傳播速度是隨著種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的,因此病原體和寄生生物抑制種群增長的強度與種群密度有關,B錯誤;降水量屬于非生物因素,其變化的影響程度與種群密度沒有關系,屬于非密度制約因素,C正確;出生率和死亡率決定種群數量的變化,捕食和種間競爭可能會通過影響出生率或死亡率來影響種群數量的變化,D正確。
二、非選擇題
6.下圖是1845年至1935年間,北美加拿大森林中猞猁和雪兔種群數量的變化曲線。據圖回答有關問題:
(1)雪兔的種群數量變化用字母_____表示,其數量最多的年份曾達到________________只。
(2)雪兔的數量在一段時間內能夠急劇增加的生物因素主要是①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3)當曲線處于下降階段時,雪兔的出生率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死亡率,此階段雪兔的年齡結構為_________。
(4)若雪兔某一時刻有10 000只,從鄰近的區域遷入2 000只,又遷出1 000只,則遷入率為__________。
(5)在1890—1935年間,該森林中雪兔的K值為______________左右。從圖中任意一時段可看出,當雪兔種群達到K值后,猞猁種群的K值變化_______(填“早于”或“晚于”)雪兔的K值出現(注:不考慮其他生物因素)。
答案:(1)A 140 000 (2)可食的植物增加 猞猁的數量急劇減少 (3)小于 衰退型 (4)20%
(5)40 000 晚于
解析:(1)B曲線代表的生物的數量變動和A曲線代表的生物相近,但具有滯后性,這說明二者之間是捕食關系,而且,捕食者是B曲線代表的生物,被捕食者是A曲線代表的生物,因此,雪兔的種群數量變化用字母A表示,其數量最多的年份曾達到140 000只。(2)雪兔的數量在一段時間內能夠急劇增加的生物因素主要是①可食的植物增加;②猞猁的數量急劇減少。(3)當曲線處于下降階段時,雪兔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即自然增長率小于0,種群數量減少,此時年齡結構為衰退型。(4)若雪兔某一時刻有10 000只,從鄰近區域遷入2 000只,則遷入率為(2 000/10 000)×100%=20%。(5)在1890—1935年間,該森林中雪兔的K值為40 000左右。從圖中任意一時段可看出,當雪兔種群達到K值后,猞猁種群的K值變化晚于雪兔的K值出現。
7.“種群存活力”分析可用于研究一些因素如何影響到種群滅絕的可能性,這種研究方法已被用來評價秦嶺大熊貓現有種群的存活能力,并借此探討相應的保護措施。請回答下列問題:
(1)研究秦嶺大熊貓種群動態,常需要調查種群密度,它是種群最基本的_______特征。
(2)在環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對秦嶺大熊貓進行“種群存活力”分析時,得到如下表所示的數據,請據表分析回答:
初始種群規模/只 10 20 25 28 30 40 50 70
種群在200年內的滅絕概率 0.412 0.132 0.076 0.065 0.041 0.010 0.002 0
若以“種群在200年內的滅絕概率小于5%”作為種群可以維持存活的標準,則該種群維持存活所需的最小初始規模范圍在_____________只之間。
(3)若以環境質量下降、自然災害以及人類的偷獵和捕捉等限制種群數量增長的環境阻力為“限制壓”,下圖曲線表示不同“限制壓”(以小數表示)下初始規模不同的種群與其在200年內的滅絕概率的關系。請據圖分析:
由圖可知,隨著限制壓的增大,種群滅絕的可能性會_______(填“增大”“減小”或“不變”),維持種群存活的最小規模會_______(填“增大”“減小”或“不變”)。若以種群的滅絕概率小于5%為可維持存活的標準,則當限制壓為0.02時,“最小存活種群”的規模為_________只。
(4)基于上述研究結果,請你提出2個針對秦嶺大熊貓的保護建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數量 (2)28~30 (3)增大 增大 160 (4)保證現有的環境狀況不惡化(或逐步恢復大熊貓的生存環境)、將偷獵和捕捉限制在一定范圍之內
解析:(1)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是種群密度。(2)根據表格數據分析,初始種群規模為28只時,種群在200年內的滅絕概率為6.5%,初始種群規模為30只時,種群在200年內的滅絕概率為4.1%,因此若以“種群在200年內的滅絕概率小于5%”作為該種群可以維持存活的標準,則該種群維持存活所需的最小初始規模范圍在28~30只之間。(3)據圖分析,隨著限制壓的增大,種群的滅絕概率越來越高,即種群滅絕的可能性增大,維持種群存活的最小規模也會增大;若以種群的滅絕概率小于5%為可維持存活的標準,則當限制壓為0.02時,由曲線圖可知,該種群的“最小存活種群”的規模為160只。(4)根據以上分析可知,影響種群存活率的因素有限制壓、初始種群規模,因此針對秦嶺大熊貓的保護建議為保證現有的環境狀況不惡化、將偷獵和捕捉限制在一定范圍之內。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共35張PPT)
第1章 種群及其動態
第3節 影響種群數量變化的因素
1.通過實例分析,闡明種群數量變化受到內因和外因的影響,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生命觀念)
2.結合實例,了解種群的數量變化在保護瀕危物種、防治有害生物等方面的應用。(社會責任)
1.影響種群數量變化的非生物因素有陽光、溫度、水等。
2.隨著種群的增長,種內競爭會加劇,從而使種群的增長受到限制。
3.自然界中,任何一個種群都與其他種群存在密切關系,如捕食與被捕食關系、相互競爭關系,這些因素都會影響種群數量的變化。
4.一般來說,食物和天敵等生物因素對種群數量的作用強度與該種群的密度相關,這些因素稱為密度制約因素。
5.氣溫、干旱等氣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災等自然災害,對種群的作用強度與該種群的密度無關,這些因素稱為非密度制約因素。
6.研究種群的特征和數量變化的規律,在野生生物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有害生物的防治等方面都有重要意義。
教材梳理
1.非生物因素
(1)在自然界,種群的數量變化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非生物因素的影響。
①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種群密度主要取決于林冠層的___________,即主要取決于林下植物受到的光照強度。
②許多植物的種子在春季萌發,主要受氣溫________的影響;蚊類等昆蟲在寒冷季節到來時一般會全部死亡,主要受氣溫________的影響。
知識點一 影響種群數量變化的因素
陽光、溫度、水
郁閉度
升高
降低
③干旱缺水會使許多植物種群___________升高;動物缺水可導致________的死亡,氣候干旱會使東亞飛蝗呈___________增長。
(2)非生物因素對種群數量變化的影響往往是___________的。
死亡率
個體
爆發式
綜合性
2.生物因素
(1)內部因素——______________ 。
(2)外部因素
①捕食與被捕食關系:除頂級捕食者外,每種動植物都可能是其他某種生物的________對象,每種動物都需要以其他生物________,使各種生物種群數量控制在一定范圍內。
②相互競爭關系:不同植物競爭_________________,不同動物競爭________和生存空間,導致種群數量的變化。
③寄生關系:宿主被寄生生物寄生,影響種群的________________等特征,進而影響種群的數量變化。
種內競爭
捕食
為食
陽光和養分
食物
出生率和死亡率
3.制約因素的類型
根據其作用強度是否與種群密度相關,分為密度制約因素和非密度制約因素兩種。食物和天敵等生物因素屬于_______________,氣溫和干旱等氣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災等自然災害屬于__________________。
密度制約因素
非密度制約因素
判斷正誤
1.寒溫帶多數植物種子在春季萌發、蚊類等昆蟲在冬季到來時一般會全部死亡、東亞飛蝗的爆發等都主要體現了溫度對種群數量的影響。(   )
2.只有影響種群重要特征的非生物因素才能影響種群數量。(   )
×
×
核心探討
一、非生物因素對種群數量變化的影響,根據教材P13~14“思考·討論”,回答下列問題:
1.影響該地草本植物種群密度的非生物因素是什么?
提示:陽光。
2.在同樣的非生物因素的影響下,刺兒菜的種群密度變化與一年蓬、加拿大一枝黃花的有較大差異,這是為什么?
提示:不同種植物對光照條件的適應性是有差異的。
3.除上述因素外,種群數量的變化還受哪些非生物因素的影響?
提示:除了光照條件外,還受溫度、水、風、火等非生物因素的影響。
二、影響種群數量的其他生物因素
根據教材P14~15“思考·討論”,回答下列問題:
1.怎樣解釋資料1中的實驗結果?
提示:雙小核草履蟲和大草履蟲之間是競爭關系,競爭力弱的種群數量會不斷下降。
2.怎樣解釋猞猁和雪兔種群數量變化的同步周期性?請用“↑”和“↓”來完善下表。
條件 對于猞猁 猞猁種群出生率 猞猁種群死亡率
雪兔↑ 食物充足 _____ ____
雪兔↓ 食物缺乏 _____ _____




3.請據圖分析猞猁和雪兔種群的數量變動哪個是因、哪個是果?
提示:二者的種群數量是相互影響的,是循環因果的關系。
4.除猞猁外,影響雪兔種群數量變化的還有其他因素嗎?并說明理由。
提示:有。還有其他捕食者、其他植食性動物的競爭、作為食物的植物以及非生物因素等。
核心歸納
影響種群數量變化的因素
典題應用
1.(2023·廣東卷)某地區蝗蟲在秋季產卵后死亡,以卵越冬。某年秋季降溫提前,大量蝗蟲在產卵前死亡,次年該地區蝗蟲的種群密度明顯下降。對蝗蟲種群密度下降的合理解釋是(   )
A.密度制約因素導致出生率下降
B.密度制約因素導致死亡率上升
C.非密度制約因素導致出生率下降
D.非密度制約因素導致死亡率上升
答案:C
解析:氣溫對種群的作用強度與該種群的密度無關,因此被稱為非密度制約因素;蝗蟲原本就會在秋季死亡,降溫使它們死亡前沒有產生后代,導致出生率下降,所以C正確,A、B、D錯誤。
2.下表為某地人工柳樹林中,林下幾種草本植物的種群密度(平均值,單位:株/m2)隨林木郁閉度(林冠層遮蔽地面的程度)變化的調查數據。以下有關說法不正確的是(   )
郁閉度 0 0.2 0.4 0.6 0.8 1.0
一年蓬 15.3 13.5 10.8 7.4 4.3 2.4
加拿大一枝黃花 10.4 9.5 6.1 5.6 3.0 1.2
刺兒菜 3.7 4.3 8.5 4.4 2.2 1.0
A.影響該地草本植物種群密度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光照強度
B.在同樣的非生物因素影響下,三種植物的種群密度變化趨勢是一樣的
C.一年蓬的種群密度隨林木郁閉度(林冠層遮蔽地面的程度)的增大而減小
D.影響上述三種植物種群密度的因素不只是林木郁閉度(林冠層遮蔽地面的程度)
答案:B
解析:影響該地草本植物種群密度的非生物因素主要取決于林下植物受到的光照強度;在同樣的非生物因素影響下,刺兒菜和另外兩種植物的種群密度變化趨勢是不一樣的;一年蓬的種群密度隨林木郁閉度(林冠層遮蔽地面的程度)的增大而減小;影響上述三種植物種群密度的因素不只是林木郁閉度(林冠層遮蔽地面的程度),還有氣溫、降水量、土壤的肥沃程度等。
教材梳理
1.瀕危動物的保護:只有通過調查獲知______________、出生率和死亡率、______________、年齡結構等特征,以及影響該種群數量變化的因素,才能準確了解種群______________,預測種群的數量變化趨勢,采取保護措施以降低環境阻力,________K值(或環境容納量)。
2.漁業方面:________強度的捕撈(捕撈量在K/2左右)有利于持續獲得較大的魚產量。
知識點二 種群研究的應用
種群密度
性別比例
生存狀態
提高
中等
3.有害生物的防治
(1)采用________和________的方法控制現存有害生物的種群數量。
(2)通過減少食物、有效保護或引入________生物等方法降低有害生物的環境容納量。
化學
物理
天敵
判斷正誤
1.要防治鼠害,應在其數量達到K/2后采取措施。(   )
2.僅采用化學和物理的方法控制現存害鼠的種群數量,就一定能使鼠害得到有效防治。(   )
3.有效保護或引入天敵生物,有利于將農林害蟲數量控制在較低的水平。(   )
×
×

核心探討
種群研究的應用
請結合下圖,回答下列問題:
(1)2020年東非爆發嚴重蝗災,為有效防治蝗災,應在何時開始控制效果較好?可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提示:在種群數量達到K/2之前控制效果較好。可通過物理或化學方法減少現存種群數量,也可通過生物方法(如增加天敵等)降低其環境容納量。
(2)從理論上說,“S”形增長的種群在種群數量達到K值時,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這時即使不捕撈,種群數量也不會增加,怎樣確定合適的捕撈量才既能長期獲得較多的捕撈量又不危及來年的魚產量?
提示:中等強度的捕撈(捕撈量在K/2左右)有利于持續獲得較大的魚產量。
(3)若想一次性獲得最大捕撈量,什么時候捕撈魚?
提示:達到K值時。
(4)漁網網目不能過小,否則會影響來年魚產量,這是為什么?
提示:如果漁網網目過小,許多幼魚也會被捕撈上來,影響魚種群的年齡結構,從而影響魚種群的出生率,造成來年魚產量降低。
核心歸納
環境容納量在種群研究中的應用
1.K值的應用
(1)野生生物資源的保護:保護野生生物生活的環境,減少環境阻力,增大K值。
(2)有害生物的防治:增大環境阻力(如為防治鼠害而封儲糧食、清除生活垃圾、保護鼠的天敵等),降低K值。
典題應用
3.下圖表示某處于平衡狀態的生物種群由某些外界環境變化導致種群中生物個體數量改變時的四種情形。下列有關產生這些變化的原因分析中,不正確的是(   )
A.若圖①所示曲線為海洋生態系統中某魚類的種群,則a點后變化的原因可能是大量放養了該種魚類
B.若圖②所示曲線為某發酵罐中酵母菌的數量,則b點后變化的原因可能是增加了營養供應
C.圖③曲線中c點后種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圖④曲線可用于指導海洋魚類捕撈
答案:C
解析:若圖①所示曲線為海洋生態系統中某魚類的種群,則a點后變化的原因可能是大量放養了該種魚類,導致該種魚類的環境容納量下降,A項正確。圖②所示曲線表明該種群數量增加并且達到新的平衡,且K值增加,可能是由于外界環境變化,如增加營養、空間等,環境條件變得更加優越,B項正確。圖③曲線中,c點后種群數量減少,種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項錯誤。當種群數量維持在K/2時,種群的增長速率最大,所以圖④曲線可用于指導海洋魚類捕撈,保護魚類資源的可持續發展,D項正確。
4.下列實踐活動,利用了“環境容納量”的相關原理的是(   )
①建立自然保護區保護瀕臨滅絕的動植物 ②科學確定捕魚的時間和數量,保證捕魚活動的可持續進行 ③向森林噴灑農藥來防治蝗災 ④禁止捕蛇來防治田間的鼠災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②④
答案:B
解析:環境容納量是指在環境資源不受破壞的情況下,一定的環境條件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若要保護珍稀動植物,就要提高環境容納量,如建立自然保護區;若要消滅有害生物,就要降低環境容納量,如放養天敵;科學確定捕魚時間和數量是控制種群數量維持在K/2,以保證最大的種群增長速率;噴灑農藥可殺死害蟲,并未改變害蟲的環境容納量,B項正確。
網絡構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泾阳县| 当阳市| 布尔津县| 达孜县| 浦县| 黑水县| 丰宁| 融水| 丁青县| 霍邱县| 舒兰市| 南充市| 涟源市| 河北省| 古蔺县| 桑植县| 永昌县| 津南区| 伊金霍洛旗| 安国市| 房产| 沾化县| 正安县| 黔江区| 金川县| 张家界市| 云阳县| 武平县| 富裕县| 天祝| 稻城县| 桐庐县| 渭南市| 鹰潭市| 定西市| 合川市| 灵台县| 同心县| 安康市| 雅安市| 南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