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5中考復習專題03 生物實驗探究(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5中考復習專題03 生物實驗探究(含解析)

資源簡介

專題03 生物實驗探究
生物實驗設計就是要求同學能夠依據實驗原理選擇實驗器材、完善實驗步驟、分析處理實驗數據及實驗現象等,許多同學覺得這類題目難以下手,甚至心里明白,卻無法準確用文字敘述,其實只要思路清晰找準突破口就能化難為易完整解決中考科學生物實驗探究。
1.確定實驗目的。也就是要找出研究的問題,這一點在題目中都會給我們一個明顯的提示,比如研究、驗證、探究等字眼后面往往就是要研究的問題,也就是我們要明確的實驗目的。
2.分析實驗原理。根據對應的實驗目的,分析該實驗依據的科學原理是什么,其中涉及了生物學及一些相關學科的哪些方法和原理。
3.找出各種變量。變量包括自變量(即實驗條件)、因變量(即實驗結果)、無關變量等。因此在實驗設計師要先找出自變量、因變量和無關變量等,在設計控制自變量的方法和獲得實驗結果的途徑。注意生物實驗設計的無關變量適宜的環境,樣本的數量、大小、健康狀況等,添加量的相同。
4.確定實驗器材。根據實驗提出的問題和要求,分析題中提供的器材在實驗中有什么用,該怎么用,以及在該實驗中是否必須用到等類似問題都應該充分考慮到。另外需要注意題目中提供的材料名稱,答案中出現的材料名稱應與題中給出相同,千萬別寫錯。例如水、清水、自來水和蒸餾水,看清題目中出現的是哪一種,不能憑借自己的習慣去書寫。
5.設計實驗步驟。
①分組編號。包括分實驗組、對照組或空白組,其中實驗組如果有濃度梯度,至少要分三組,如果有必要,每組還需設多個相同處理編號、非條件處理等。
常用文字“選擇長勢相同”、“大小相似”等量分組,分別編號為A、B、C:取兩文試管,分別編號為甲、乙.丙各加入等量的某種溶液:選擇年齡、題體重、健康狀況相同的某種動物等量分組,分別編號1、2、3。這一步驟強調等量原則,器材的規格、生物材料的長勢、分組的數量和隨機性等,同時有的試驗材料非條件處理需在條件處理后,寫在第二步。
②設置實驗組和對照組。常用文字,在A組中加入適量的...,在B組中加入等量的...。這一步驟強調對照原則,各對照組條件處理的等量原則通過“適量”和“等量”表達出來。在具體的實驗設計中也可用具體的量表現。
③培養或觀察。放在適宜且相同的條件下培養一段時間后觀察現象,記錄實驗結果。常用文字,上述裝置放在相同且適宜的環境下培養一段時間,或相應方法處理。這一步驟強調各組外界處理的等量原則。
6.預測實驗結果。根據實驗原理及記錄下來的實驗現象與收集到的數據,進行分析整理,預測實驗結果與結論。實驗結論要依據實驗原理并與實驗目的相對應,存在因果關系。
題型1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 2
題型2探究種子萌發的條件 4
題型3探究光合作用的條件、場所、原料和產物 5
題型4探究環境因素對植物光合作用的影響 10
題型5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 11
題型6觀察蛙蹼或小魚尾鰭內血液流動現象 12
題型7探究發生在口腔內的化學消化 13
題型8檢測不同環境中的細菌和真菌 13
題型9測定某種食物中的能量 14
題型1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
1.某生物制藥公司為了檢驗甲、乙、丙三種新型藥物對肺炎鏈球菌的殺滅效果,將該細菌接種于已高溫滅菌的培養基上,并在培養基上放置4張大小相同,分別浸有藥物甲、藥物乙、藥物丙和蒸餾水的無菌濾紙片,編號為①②③④。恒溫培養24小時后,結果如圖所示,陰影部分代表有菌落。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該實驗說明對肺炎鏈球菌殺滅效果最佳的藥物是甲
B.該實驗說明對肺炎鏈球菌殺滅效果最佳的藥物是乙
C.紙片①和②形成了一組對照實驗
D.紙片②和③形成了一組對照實驗
2.幽門螺旋桿菌(簡稱“Hp”)是目前最明確的胃癌發生危險因素,在我國呈現明顯的家庭聚集性傳播現象,其原因是Hp雖然主要分布在胃內,但部分感染者的唾液、牙菌斑中也可檢出。研究顯示乳鐵蛋白具有廣譜抗菌、抗癌、調節免疫系統功能等作用,研究人員制備了三組含不同濃度乳鐵蛋白的培養基,通過實驗探究乳鐵蛋白對Hp的影響,實驗流程和結果如下。
(1)第一組培養基中不添加乳鐵蛋白,起到 作用。
(2)據圖乙所示,通過讀取 可知Hp的數量。該實驗中,乳鐵蛋白的濃度為 時,對Hp的抑菌效果最好。
(3)為進一步探究乳鐵蛋白在臨床治療幽門螺旋桿菌誘發病的作用,研究人員繼續開展相關實驗。分別用不同藥物對若干小鼠連續灌胃7天后,檢驗小鼠體內白細胞介素8的含量。結果如下表所示。(三聯療法是指三種藥物聯合一起治療,用于殺滅幽門螺桿菌)
組別 Ⅰ Ⅱ Ⅲ Ⅳ
不同藥物 生理鹽水 乳鐵蛋白 三聯療法 乳鐵蛋白+三聯療法
白細胞介素8(pg m2) 503.38 107.95 25.84 22.58
說明:小鼠體內白細胞介素8含量越高,幽門螺旋桿菌對胃黏膜損傷越大。
①選擇生長狀況等相似的小鼠隨機平均分成四組,這些實驗小鼠應該[ ]。
A.完全健康
B.胃內感染Hp
C.一半健康一半感染
②能證實在小鼠胃內單獨使用乳鐵蛋白對Hp有抑制作用的對照實驗是 。
③分析表格,可得出的結論是 。
(4)為了避免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你認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應如何做? 。(答出一條即可)
題型2探究種子萌發的條件
3.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小麥的國家之一。某校“多彩的生命世界”興趣小組選用子粒飽滿的小麥種子,利用課余時間開展了系列探究活動。根據表格設置了甲、乙、丙、丁、戊五組實驗,每組實驗選用100粒種子。請結合所學生物學知識,完成以下問題:
甲 乙 丙 丁 戊
實驗裝置
處理措施 種子情況 煮熟 不做處理 不做處理 不做處理 不做處理
環境條件 適量水 適量水 過量水 適量水 無水
25℃ 25℃ 25℃ 4℃ 25℃
實驗現象 沒有發芽 全部發芽 沒有發芽 沒有發芽 沒有發芽
(1)表中所示探究活動可以構成 組對照實驗,如果要探究充足的空氣對種子萌發的影響應選用 兩瓶進行對照。
(2)甲瓶中種子不能萌發的原因是 。丙瓶和丁瓶不能形成對照試驗,其原因是 。
(3)實驗中每組選用的種子粒數為100而不是1的原因是 。
(4)如圖是菜豆種子萌發成幼苗過程中干重和鮮重的變化曲線圖,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圖中X曲線表示的是菜豆種子 (干重或鮮重)的變化曲線,Y曲線中af段質量變化的主要原因是種子萌發過程中, 增強,消耗大量有機物。在f點以后,曲線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幼苗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機物 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機物(選填>或<)。
題型3探究光合作用的條件、場所、原料和產物
4.如圖示為探究植物光合作用實驗相關裝置,下列描述正確的是(  )
A.本實驗的目的是探究氫氧化鈉是否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B.在實驗前需要對植株進行暗處理
C.光照一段時間將葉片脫色處理滴加碘液后,變藍的是②的葉片
D.葉片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機物可以通過導管向下運輸到根
5.將放置于黑暗處24小時的銀邊天竺葵作如圖處理后,在陽光下照射一段時間,取下實驗葉片脫色、漂洗、滴加碘液、再漂洗。會變藍的部分是(  )
A.①處 B.②處 C.③處 D.④處
6.某實驗小組進行了綠色植物相關生理作用的探究實驗,實驗裝置如圖所示(固體氫氧化鈉可吸收二氧化碳)。將處理后的盆栽植物放到陽光下照射幾個小時,摘取葉片a、b、c,再分別脫色、漂洗后滴加碘液。據圖分析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該實驗結果是只有葉片b的下半部分變為藍色
B.葉片a與葉片c可以形成一組對照實驗
C.葉片b切斷主葉脈的目的是阻止有機物向下運輸
D.葉片a、c的結果可說明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
7.如圖所示,將葉片照光4至6h后,經脫色、漂洗并用碘液處理,結果錫箔覆蓋的部分呈棕色,而不被錫箔覆蓋的部分呈藍色。該實驗可以說明(  )
①光合作用制造淀粉
②光合作用需要光
③光合作用需要葉綠素
④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8.生物興趣小組的同學利用銀邊天竺葵,設計并實施了如圖一所示的實驗(說明:氫氧化鈉可吸收二氧化碳),探究天竺葵進行的生理活動。圖二是植物體所進行生理活動示意圖,圖三為密閉容器內二氧化碳(CO2)吸收量隨光照強度的變化曲線。
(1)為了消除葉片中原有淀粉對實驗的影響,需要對圖一實驗裝置進行的操作是 。然后移到強光下照射4個小時后,摘下葉片甲和乙,放在盛有 的小燒杯中,水浴加熱幾分鐘,發現小燒杯中的液體會變成 色。
(2)將(1)中脫色后的葉片甲、乙用清水漂洗,放在培養皿中,滴加 ,觀察到的現象是葉片甲的邊緣部分 (填“變藍”“不變藍”),葉片乙 (填“變藍”“不變藍”)。該實驗在設計上的不足之處是: 。
(3)天竺葵在陽光下可以進行圖二中的生理活動有 (填代號)。
(4)要使葉片能積累有機物,則圖三中光照強度至少應大于 點所示的光照強度。曲線CD段比較平緩,原因是 。
9.某生物小組利用銀邊天竺葵(葉片邊緣部分的細胞中無葉綠體,呈白色)進行了如下實驗(如圖1):
①將銀邊天竺葵放在黑暗處一晝夜。
②用不透光的黑紙片從上下兩面遮蓋在圖中C處;用裝有固體氫氧化鈉(氫氧化鈉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的透明塑料袋將葉片N密封,把天竺葵放在光下照射幾小時后,摘下葉M、N,去掉遮光的黑紙片。
③將葉片M、N放入某裝置中脫色。
④把經過上述處理的葉片放入清水中源洗。然后將漂洗后的葉片放在培養皿里,滴加碘液,觀察葉片顏色變化。
請分析回答:
(1)實驗前將植株放到黑暗環境中的目的是 。
(2)在本實驗中設置了三組對照試驗,分別是B和A、B和C、B和D。這三組對照實驗的變量分別是 、光、二氧化碳。
(3)將經過處理的葉片M、N剪下,進行脫色處理,如圖2裝置圖正確的是 。實驗中葉片脫至什么顏色? 。
(4)脫色后的葉片漂洗,然后滴加碘液,發現只有B處變成藍色,A.C、D處均未變藍色,則
①比較A、B兩處,可以說明 :淀粉是光合作用產物。
②比較B、C兩處,可以說明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條件:淀粉是光合作用的產物。
③比較B、D兩處,可以說明 :淀粉是光合作用的產物。
(5)在整個實驗過程中,銀邊天竺葵的細胞內始終進行的生理過程是呼吸作用和蒸騰作用,其中,呼吸作用的場所是 ,該過程的反應式可以表示為 。
10.為全面探究光合作用的影響因素,某生物實驗小組選取一株生長旺盛的,有白斑葉片和綠色葉片的牽牛花進行圖一所示的實驗操作(二氧化碳氣體易被氫氧化鈉溶液吸收),圖二是測定d葉所在集氣瓶一天內二氧化碳含量的變化,請據圖分析回答。
(1)實驗前把盆栽牽牛花植株放在暗處一晝夜的目的是 。
(2)該小組同學把暗處理后的牽牛花按圖一所示方式處置后移至光下,數小時后取下a、b、c、d四片葉,分別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燒杯中 ,待葉片變成 后,取出葉片漂洗并滴加碘液,觀察顏色變化。葉片a滴加碘液后出現的現象可以說明 ;葉片c滴加碘液后出現的現象可以說明 ;根據b葉和d葉呈現的實驗現象,可采用 措施提高大棚產量。
(3)若興趣小組發現a、b、c、d四片葉均變藍,請分析出現該現象的原因 。
(4)根據圖二分析,B點時d葉進行的生理作用有 。當曲線位于 點(填字母)時,d葉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強度相等;一天中氧氣濃度最高的時刻對應曲線上 點(填字母)。
(5)興趣小組發現,24小時后,圖二中E點對應的二氧化碳濃度比A點低,由此可知,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總量 (選填“小于”、“等于”或“大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機物總量。根據DE段的變化,菜農可采用 措施提高大棚產量。
11.某生物興趣小組為了探究玉米的光合作用,設計了圖一所示3個裝置,其中玉米幼苗、培養液、隔板、光照等條件都相同(氫氧化鈉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請據圖分析回答問題:
(1)實驗前應將玉米幼苗放置在黑暗處一晝夜,目的是 。
(2)取圖一各裝置中的葉片放入圖二所示裝置中進行隔水加熱,直到葉片變成 色, (填字母)燒杯中的液體會變綠,因為葉片中的 溶解在酒精里。
(3)脫色并清洗后,滴加 ,看到圖一 號裝置中取出的葉片變藍。制造淀粉的場所是葉肉細胞的 。
(4)這三個裝置可以形成 組對照實驗。為了證明植物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應選擇的兩個裝置是 。
(5)若將圖一中1號裝置的燒杯換為澄清的石灰水,要探究玉米的呼吸作用會產生二氧化碳,應將實驗裝置置于 環境中。
(6)根據圖一中對照實驗的結論思考,要提高農作物產量,可采取的措施是 (寫出一條即可)
12.我國是農業大國,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國之要。玉米作為我國三大糧食作物之一,在東北、西南等地廣泛種植。為增加玉米畝產的研究和種植技術的推廣,某科研小組在密閉大棚內進行了如下實驗,請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1)該科研小組設置如圖一所示的實驗裝置(小燒杯內放置的是液體氫氧化鈉),是為了探究玉米光合作用需要 。圖中這株玉米需要在實驗前進行暗處理,目的是通過玉米的 作用,將葉片內原有的淀粉運走耗盡。對該株玉米的葉片進行滴碘液檢驗,發現仍為黃白色,則證明無淀粉生成。但該實驗仍存在不足之處,如需得出結論還需設置 。
(2)興趣小組又在密閉環境里,進一步探究玉米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關系,繪制了如圖二、圖三所示的相關曲線。圖二所示0~24小時內, 點時,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全天積累有機物最多的點是 (填字母)。
(3)由圖三可以看出 ℃是種植玉米最適溫度,能達到高產的目的。
(4)玉米是喜溫植物,夏季城市外圍及鄉村種植大量玉米,使得這些地方的氣溫比城市中心地帶低了5℃左右,涼爽宜人,這主要與玉米的 作用有關。
題型4探究環境因素對植物光合作用的影響
13.興趣小組選取長勢相近的天竺葵,設置三套圖一裝置,用強度相同、顏色不同的光照射3小時后,觀察各容器中液滴的變化,實驗數據如下表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容器 植物 光的顏色 溫度/℃ 液滴移動/毫米
1號 天竺葵 綠 25 左移1.1
2號 天竺葵 黃 25 右移1.5
3號 天竺葵 紅 25 右移3.5
A.1號容器液滴左移是因為天竺葵光合作用強度大于呼吸作用強度
B.2號容器液滴右移是因為天竺葵光合作用強度小于呼吸作用強度
C.若將3號溫度設為4℃,該組實驗可探究溫度對天竺葵生長的影響
D.該實驗結果表明,其中紅光下天竺葵光合作用強度最強最有利生長
題型5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
14.生物科學是一門實驗科學,豐富的自然界是生物學習的天然“實驗室”。興趣小組走進大自然,開展了一系列實驗活動。
(1)小明要探究春天一天內葉片淀粉含量的變化,將多盆天竺葵進行暗處理,目的是 ,然后放在光下、每隔3小時取多片葉片,葉片大小、位置應相同。將葉片立刻脫色、漂洗。按時間順序將葉片排列好(圖③),滴加 。預測葉片顏色變化:從0時到6(見光)時的葉片顏色藍色逐漸變淺,從6時至18(日落)時顏色藍色逐漸 。
(2)小李設計圖二裝置來探究綠色植物呼吸作用強度。實驗時應將裝置放置在 (選填“光照”或“黑暗”)條件下、一段時間后,玻璃管中的紅墨水滴將向 移動,原因是植物呼吸作用消耗了 ,產生的氣體被氫氧化鈉溶液吸收,導致瓶內氣體減少(或氣壓降低),所以紅墨水向此方向移動。
15.如圖所示,瓶中裝有萌發的種子,實驗開始時閥門是關閉的。過一段時間后,往集氣瓶內注入清水,并打開閥門,使瓶內氣體進入裝有澄清石灰水的試管中。請你分析:
(1)試管中澄清的石灰水會變得 ;能使澄清的石灰水發生這種變化的氣體是 。此實驗證明
(2)如果在集氣瓶中插入一只溫度計,會發現溫度會 (上升/下降),原因是 。所以農民伯伯收獲的糧食應該放在 地方。
(3)如果讓實驗更有說服力,應該設置一組對照實驗,對照組內裝入 ,其他條件 。
(4)列舉一項農業生產中通過利用呼吸作用促進植物生長的實例 。
(5)呼吸作用的強弱主要受 (至少寫兩項)等條件的影響。
題型6觀察蛙蹼或小魚尾鰭內血液流動現象
16.如圖甲為“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的流動”的實驗材料;圖乙為顯微鏡下觀察到的視野圖象,①②③表示血管,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圖甲中的濕棉絮的作用是保持小魚的正常呼吸
B.①是小動脈,判斷依據是血液由主干血管流向分支血管
C.②是毛細血管,判斷依據是紅細胞單行通過
D.血管中的血流速度由慢到快依次是①②③
題型7探究發生在口腔內的化學消化
17.如圖是小甜同學在探究唾液對淀粉的消化作用時所做的實驗,其中分析錯誤的是(  )
A.本實驗設置了一組對照實驗,探究的變量是唾液
B.步驟③中兩試管放在37℃的水中是為了模擬口腔溫度
C.步驟④中觀察到的現象是:1號試管不變藍,2 號試管變藍
D.該實驗證明唾液對淀粉有消化作用,能把淀粉消化成其他物質
題型8檢測不同環境中的細菌和真菌
18.某班同學做“檢測硬幣上的細菌和真菌”的探究實驗,甲乙兩組實驗方法步驟如下表,請分析表中信息并回答下列問題。
步驟 甲組 乙組
1 取兩套一樣的裝有牛肉汁培養基的培養皿(已高溫滅菌),分別貼上編號為①、②的標簽 取一套裝有牛肉汁培養基的培養皿(已高溫滅菌)
2 用無菌棉棒擦取硬幣后,把該棉棒在①號培養皿中的培養基上輕輕涂抹,蓋好封嚴,②號培養皿不做處理 用無菌棉棒擦取硬幣后,把該棉棒在培養基上輕輕涂抹,蓋好封嚴
3 把①號、②號兩套培養皿放在室內溫暖環境下培養,其他實驗條件都保持一致 把培養皿放在室內溫暖環境下培養
4 每天觀察一次,做好記錄 每天觀察一次,做好記錄
(1)甲組同學要探究的問題是 ?
(2)甲組同學設置的①號和②號培養皿的目的是 。
(3)方法步驟中用無菌棉棒擦取硬幣后,把該棉棒在培養皿中的培養基輕輕涂抹,相當于“培養細菌、真菌的一般方法”中的哪一步? 。推測甲組同學的實驗方法步驟4中,能在①號培養皿的培養基上觀察到肉眼可見的 。
(4) 同學的方法步驟不科學,原因是該組實驗方法步驟中缺少對照。
題型9測定某種食物中的能量
19.比較花生仁、核桃仁中所含能量多少的實驗示意圖,對于該實驗,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實驗是通過水溫變化對兩種食物所含能量多少做出比較
B.實驗中如果不注意擋風,會使每次測量結果偏小
C.為獲得較準確的測量結果,應在溫度計溫度不再升高時記錄
D.為了保證數據的準確性,溫度計的下端要接觸到錐形瓶底部專題03 生物實驗探究
生物實驗設計就是要求同學能夠依據實驗原理選擇實驗器材、完善實驗步驟、分析處理實驗數據及實驗現象等,許多同學覺得這類題目難以下手,甚至心里明白,卻無法準確用文字敘述,其實只要思路清晰找準突破口就能化難為易完整解決中考科學生物實驗探究。
1.確定實驗目的。也就是要找出研究的問題,這一點在題目中都會給我們一個明顯的提示,比如研究、驗證、探究等字眼后面往往就是要研究的問題,也就是我們要明確的實驗目的。
2.分析實驗原理。根據對應的實驗目的,分析該實驗依據的科學原理是什么,其中涉及了生物學及一些相關學科的哪些方法和原理。
3.找出各種變量。變量包括自變量(即實驗條件)、因變量(即實驗結果)、無關變量等。因此在實驗設計師要先找出自變量、因變量和無關變量等,在設計控制自變量的方法和獲得實驗結果的途徑。注意生物實驗設計的無關變量適宜的環境,樣本的數量、大小、健康狀況等,添加量的相同。
4.確定實驗器材。根據實驗提出的問題和要求,分析題中提供的器材在實驗中有什么用,該怎么用,以及在該實驗中是否必須用到等類似問題都應該充分考慮到。另外需要注意題目中提供的材料名稱,答案中出現的材料名稱應與題中給出相同,千萬別寫錯。例如水、清水、自來水和蒸餾水,看清題目中出現的是哪一種,不能憑借自己的習慣去書寫。
5.設計實驗步驟。
①分組編號。包括分實驗組、對照組或空白組,其中實驗組如果有濃度梯度,至少要分三組,如果有必要,每組還需設多個相同處理編號、非條件處理等。
常用文字“選擇長勢相同”、“大小相似”等量分組,分別編號為A、B、C:取兩文試管,分別編號為甲、乙.丙各加入等量的某種溶液:選擇年齡、題體重、健康狀況相同的某種動物等量分組,分別編號1、2、3。這一步驟強調等量原則,器材的規格、生物材料的長勢、分組的數量和隨機性等,同時有的試驗材料非條件處理需在條件處理后,寫在第二步。
②設置實驗組和對照組。常用文字,在A組中加入適量的...,在B組中加入等量的...。這一步驟強調對照原則,各對照組條件處理的等量原則通過“適量”和“等量”表達出來。在具體的實驗設計中也可用具體的量表現。
③培養或觀察。放在適宜且相同的條件下培養一段時間后觀察現象,記錄實驗結果。常用文字,上述裝置放在相同且適宜的環境下培養一段時間,或相應方法處理。這一步驟強調各組外界處理的等量原則。
6.預測實驗結果。根據實驗原理及記錄下來的實驗現象與收集到的數據,進行分析整理,預測實驗結果與結論。實驗結論要依據實驗原理并與實驗目的相對應,存在因果關系。
題型1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 2
題型2探究種子萌發的條件 4
題型3探究光合作用的條件、場所、原料和產物 6
題型4探究環境因素對植物光合作用的影響 15
題型5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 16
題型6觀察蛙蹼或小魚尾鰭內血液流動現象 18
題型7探究發生在口腔內的化學消化 19
題型8檢測不同環境中的細菌和真菌 19
題型9測定某種食物中的能量 20
題型1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
1.某生物制藥公司為了檢驗甲、乙、丙三種新型藥物對肺炎鏈球菌的殺滅效果,將該細菌接種于已高溫滅菌的培養基上,并在培養基上放置4張大小相同,分別浸有藥物甲、藥物乙、藥物丙和蒸餾水的無菌濾紙片,編號為①②③④。恒溫培養24小時后,結果如圖所示,陰影部分代表有菌落。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該實驗說明對肺炎鏈球菌殺滅效果最佳的藥物是甲
B.該實驗說明對肺炎鏈球菌殺滅效果最佳的藥物是乙
C.紙片①和②形成了一組對照實驗
D.紙片②和③形成了一組對照實驗
【解答】解:A、如圖所示,陰影部分代表有菌落生長,①處陰影部分最多,說明對肺炎鏈球菌殺滅效果最差的是甲,A錯誤;
B、陰影部分代表有菌落生長,②處陰影部分最少,說明對肺炎鏈球菌殺滅效果最佳的藥物是乙,B正確;
CD、紙片①和④,②和④,③和④分別形成了一組對照實驗,CD錯誤。
故選:B。
2.幽門螺旋桿菌(簡稱“Hp”)是目前最明確的胃癌發生危險因素,在我國呈現明顯的家庭聚集性傳播現象,其原因是Hp雖然主要分布在胃內,但部分感染者的唾液、牙菌斑中也可檢出。研究顯示乳鐵蛋白具有廣譜抗菌、抗癌、調節免疫系統功能等作用,研究人員制備了三組含不同濃度乳鐵蛋白的培養基,通過實驗探究乳鐵蛋白對Hp的影響,實驗流程和結果如下。
(1)第一組培養基中不添加乳鐵蛋白,起到 作用。
(2)據圖乙所示,通過讀取 可知Hp的數量。該實驗中,乳鐵蛋白的濃度為 時,對Hp的抑菌效果最好。
(3)為進一步探究乳鐵蛋白在臨床治療幽門螺旋桿菌誘發病的作用,研究人員繼續開展相關實驗。分別用不同藥物對若干小鼠連續灌胃7天后,檢驗小鼠體內白細胞介素8的含量。結果如下表所示。(三聯療法是指三種藥物聯合一起治療,用于殺滅幽門螺桿菌)
組別 Ⅰ Ⅱ Ⅲ Ⅳ
不同藥物 生理鹽水 乳鐵蛋白 三聯療法 乳鐵蛋白+三聯療法
白細胞介素8(pg m2) 503.38 107.95 25.84 22.58
說明:小鼠體內白細胞介素8含量越高,幽門螺旋桿菌對胃黏膜損傷越大。
①選擇生長狀況等相似的小鼠隨機平均分成四組,這些實驗小鼠應該[ ]。
A.完全健康
B.胃內感染Hp
C.一半健康一半感染
②能證實在小鼠胃內單獨使用乳鐵蛋白對Hp有抑制作用的對照實驗是 。
③分析表格,可得出的結論是 。
(4)為了避免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你認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應如何做? 。(答出一條即可)
【解答】解:(1)在對照實驗中,通常把接受實驗變量處理的對象組叫實驗組,把不接受實驗變量處理(自然狀態)的對象組叫對照組。本實驗的變量是乳鐵蛋白,因此第一組培養基中不添加乳鐵蛋白,是對照組,起到對照作用。
(2)在實驗中,通過測量培養液的吸光度(OD值)可以間接得知幽門螺旋桿菌(Hp)的數量。這是因為Hp在培養液中繁殖后,會使培養液的吸光度發生變化,這種變化與Hp的數量成正比。因此,通過讀取OD值,就可以評估出Hp的數量。根據圖2中的實驗結果可知,在實驗范圍內,乳鐵蛋白的最低濃度為0.5mg/mL時,對幽門螺旋桿菌的抑菌效果最好。
(3)①在實驗中,為了排除其他因素的影響,應該選擇大小、生長狀況等相似的小鼠,并將它們隨機平均分成四組進行處理。同時,由于這個實驗是研究幽門螺旋桿菌的作用,所以這些實驗小鼠應該胃內感染Hp,以模擬真實情況,故選B。
②為了證實乳鐵蛋白在小鼠胃內對幽門螺旋桿菌的抑制作用,我們可以進行對照實驗。根據表格中的數據,可以看出在Ⅰ組和Ⅱ組分別單獨使用生理鹽水和乳鐵蛋白時,Ⅰ組的白細胞介素8的含量比Ⅱ組的更高,說明幽門螺旋桿菌對胃黏膜的損傷較大,進而說明:乳鐵蛋白對Hp具有抑制作用。
③分析表格數據可知,乳鐵蛋白和三聯療法對Hp都具有抑制作用,二者聯合一起使用效果更好。
③傳染病的預防措施包括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等措施。為了避免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預防該病的具體措施有:餐具定期消毒;分餐制;就餐時用公筷;外出就餐時自帶餐具;不吃來歷不明、衛生不達標的食品等。
題型2探究種子萌發的條件
3.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小麥的國家之一。某校“多彩的生命世界”興趣小組選用子粒飽滿的小麥種子,利用課余時間開展了系列探究活動。根據表格設置了甲、乙、丙、丁、戊五組實驗,每組實驗選用100粒種子。請結合所學生物學知識,完成以下問題:
甲 乙 丙 丁 戊
實驗裝置
處理措施 種子情況 煮熟 不做處理 不做處理 不做處理 不做處理
環境條件 適量水 適量水 過量水 適量水 無水
25℃ 25℃ 25℃ 4℃ 25℃
實驗現象 沒有發芽 全部發芽 沒有發芽 沒有發芽 沒有發芽
(1)表中所示探究活動可以構成 組對照實驗,如果要探究充足的空氣對種子萌發的影響應選用 兩瓶進行對照。
(2)甲瓶中種子不能萌發的原因是 。丙瓶和丁瓶不能形成對照試驗,其原因是 。
(3)實驗中每組選用的種子粒數為100而不是1的原因是 。
(4)如圖是菜豆種子萌發成幼苗過程中干重和鮮重的變化曲線圖,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圖中X曲線表示的是菜豆種子 (干重或鮮重)的變化曲線,Y曲線中af段質量變化的主要原因是種子萌發過程中, 增強,消耗大量有機物。在f點以后,曲線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幼苗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機物 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機物(選填>或<)。
【解答】解:(1)甲裝置中的種子煮熟,胚已經死亡,和乙裝置中的種子形成一組對照實驗,實驗的變量是胚是否死亡;乙和丙形成一組對照實驗,實驗變量是空氣;乙和丁形成一組對照實驗,實驗變量是溫度;乙和戊形成一組對照實驗,實驗變量是水分;因此,題表所示探究活動可以構成4組對照實驗。如果要探究充足的空氣對種子萌發的影響,實驗變量是空氣,應選用乙和丙兩瓶進行對照。
(2)種子在環境條件和自身條件都具備時才能萌發。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為一定的水分、適宜的溫度和充足的空氣;自身條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種子不在休眠期以及具有足夠的胚發育所需的營養物質。甲組的種子已經煮熟,胚已經死亡,因此無法萌發。丙瓶和丁瓶不能形成對照試驗,因為有空氣和溫度兩個變量,不遵循單一變量原則。
(3)生物探究實驗時樣本數量要適量,數量過少易出現偶然性,實驗結果缺少說服力,所以實驗中每組選用的種子粒數為100而不是1。
(4)X為種子萌發成幼苗過程中鮮重的變化曲線,Y為干重的變化曲線。Y曲線的af段,重量減少的原因是種子萌發進行呼吸作用消耗自身的有機物。Y曲線的f點后重量增加的原因是幼苗出土后,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機物比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機物多。
題型3探究光合作用的條件、場所、原料和產物
4.如圖示為探究植物光合作用實驗相關裝置,下列描述正確的是(  )
A.本實驗的目的是探究氫氧化鈉是否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B.在實驗前需要對植株進行暗處理
C.光照一段時間將葉片脫色處理滴加碘液后,變藍的是②的葉片
D.葉片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機物可以通過導管向下運輸到根
【解答】解:A、葉片①和葉片②以二氧化碳為變量形成一組對照實驗,滴加碘液后,①處含有二氧化碳變成藍色;由于氫氧化鈉可以吸收二氧化碳,②處的二氧化碳被氫氧化鈉吸收了(不含有二氧化碳)未變藍色,說明二氧化碳是進行光合作用的原料,A錯誤;
B、實驗前要把實驗裝置放在黑暗處一晝夜,目的是讓葉片內原有的淀粉通過其自身的呼吸作用消耗盡,B正確;
C、①葉片能吸收到二氧化碳,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變藍色;②葉片中的二氧化碳被氫氧化鈉溶液吸收了,②葉片無二氧化碳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不變藍,C錯誤;
D、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通過篩管運輸到植物體的各個部位,導管是運輸水和無機鹽,D錯誤。
故選:B。
5.將放置于黑暗處24小時的銀邊天竺葵作如圖處理后,在陽光下照射一段時間,取下實驗葉片脫色、漂洗、滴加碘液、再漂洗。會變藍的部分是(  )
A.①處 B.②處 C.③處 D.④處
【解答】解:A、葉片甲的①處無葉綠體,無法進行光合作用產生有機物,因此遇碘不變藍。A錯誤。
B、葉片甲的②處有葉綠體,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產生有機物,因此遇碘變藍。B正確。
C、葉片甲的③處無光照,無法進行光合作用產生有機物,因此遇碘不變藍。C錯誤。
D、固態氫氧化鈉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因此葉片乙的④處因為缺少二氧化碳無法進行光合作用產生有機物,因此遇碘不變藍。D錯誤。
故選:B。
6.某實驗小組進行了綠色植物相關生理作用的探究實驗,實驗裝置如圖所示(固體氫氧化鈉可吸收二氧化碳)。將處理后的盆栽植物放到陽光下照射幾個小時,摘取葉片a、b、c,再分別脫色、漂洗后滴加碘液。據圖分析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該實驗結果是只有葉片b的下半部分變為藍色
B.葉片a與葉片c可以形成一組對照實驗
C.葉片b切斷主葉脈的目的是阻止有機物向下運輸
D.葉片a、c的結果可說明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
【解答】解:A、氫氧化鈉吸收二氧化碳,a缺二氧化碳不能進行光合作用,滴加碘液不變藍;c沒有光照不能進行光合作用,滴加碘液不變藍;b的上半部分因缺水不能進行光合作用,滴加碘液不變藍;葉片b的下半部分能進行光合作用,滴加碘液變藍,A正確;
BD、葉片a與葉片c有二氧化碳和光照兩個變量,不能形成一組對照試驗,因此,葉片a、c的結果不能說明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BD錯誤;
C、葉片b切斷主葉脈的目的是阻止葉片下半部分內的水分往上運輸,C錯誤;
故選:A。
7.如圖所示,將葉片照光4至6h后,經脫色、漂洗并用碘液處理,結果錫箔覆蓋的部分呈棕色,而不被錫箔覆蓋的部分呈藍色。該實驗可以說明(  )
①光合作用制造淀粉
②光合作用需要光
③光合作用需要葉綠素
④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解答】解如圖所示某植物上的綠葉經陽光照射24h后,脫色并用碘液處理,結果錫箔覆蓋的部位不呈藍色,而不被錫箔覆蓋的部位呈藍色。該實驗葉片的一半曝光,一半用錫箔遮光,這樣形成一組對照組,既葉片的一部分見光,另一部分不見光,光是唯一的變量。又根據淀粉遇碘變藍的特性,見光的部分變藍說明有淀粉存在,遮光的部分沒有變藍而呈現碘蒸氣的顏色,說明未制造淀粉。因此通過此實驗我們可以證明:光合作用需要光,產物是淀粉。
故選:A。
8.生物興趣小組的同學利用銀邊天竺葵,設計并實施了如圖一所示的實驗(說明:氫氧化鈉可吸收二氧化碳),探究天竺葵進行的生理活動。圖二是植物體所進行生理活動示意圖,圖三為密閉容器內二氧化碳(CO2)吸收量隨光照強度的變化曲線。
(1)為了消除葉片中原有淀粉對實驗的影響,需要對圖一實驗裝置進行的操作是 。然后移到強光下照射4個小時后,摘下葉片甲和乙,放在盛有 的小燒杯中,水浴加熱幾分鐘,發現小燒杯中的液體會變成 色。
(2)將(1)中脫色后的葉片甲、乙用清水漂洗,放在培養皿中,滴加 ,觀察到的現象是葉片甲的邊緣部分 (填“變藍”“不變藍”),葉片乙 (填“變藍”“不變藍”)。該實驗在設計上的不足之處是: 。
(3)天竺葵在陽光下可以進行圖二中的生理活動有 (填代號)。
(4)要使葉片能積累有機物,則圖三中光照強度至少應大于 點所示的光照強度。曲線CD段比較平緩,原因是 。
【解答】解:(1)植物在黑暗處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還要進行呼吸作用消耗淀粉,因此為了消除葉片中原有淀粉對實驗的影響,需要對圖一實驗裝置進行的操作是放在黑暗處一晝夜。酒精能溶解葉綠素,消除葉片中葉綠素的方法是將葉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燒杯內水浴加熱。故摘下葉片甲和乙,放在盛有酒精的小燒杯中,水浴加熱幾分鐘,發現小燒杯中的液體會變成綠色。
(2)淀粉具有遇碘變藍的特性,故將(1)中脫色后的葉片甲、乙用清水漂洗,放在培養皿中,滴加碘液。葉片甲的邊緣部分不含葉綠體,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滴加碘液不變藍,葉片乙缺少二氧化碳,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滴加碘液不變藍。該實驗在設計上的不足之處是:葉片甲的邊緣和葉片乙對照存在兩變量—有無葉綠體和二氧化碳。
(3)天竺葵在陽光下可以進行圖二中的生理活動有a呼吸作用、b蒸騰作用、c光合作用。
(4)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呼吸作用分解有機物,故該大棚內的草莓要積累有機物,光合作用強度要大于呼吸作用強度,由圖可知,光照強度至少應大于B點。曲線CD段比較平緩,原因是此時光照強度不再是限制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可能是受溫度等其他因素的影響。
9.某生物小組利用銀邊天竺葵(葉片邊緣部分的細胞中無葉綠體,呈白色)進行了如下實驗(如圖1):
①將銀邊天竺葵放在黑暗處一晝夜。
②用不透光的黑紙片從上下兩面遮蓋在圖中C處;用裝有固體氫氧化鈉(氫氧化鈉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的透明塑料袋將葉片N密封,把天竺葵放在光下照射幾小時后,摘下葉M、N,去掉遮光的黑紙片。
③將葉片M、N放入某裝置中脫色。
④把經過上述處理的葉片放入清水中源洗。然后將漂洗后的葉片放在培養皿里,滴加碘液,觀察葉片顏色變化。
請分析回答:
(1)實驗前將植株放到黑暗環境中的目的是 。
(2)在本實驗中設置了三組對照試驗,分別是B和A、B和C、B和D。這三組對照實驗的變量分別是 、光、二氧化碳。
(3)將經過處理的葉片M、N剪下,進行脫色處理,如圖2裝置圖正確的是 。實驗中葉片脫至什么顏色? 。
(4)脫色后的葉片漂洗,然后滴加碘液,發現只有B處變成藍色,A.C、D處均未變藍色,則
①比較A、B兩處,可以說明 :淀粉是光合作用產物。
②比較B、C兩處,可以說明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條件:淀粉是光合作用的產物。
③比較B、D兩處,可以說明 :淀粉是光合作用的產物。
(5)在整個實驗過程中,銀邊天竺葵的細胞內始終進行的生理過程是呼吸作用和蒸騰作用,其中,呼吸作用的場所是 ,該過程的反應式可以表示為 。
【解答】解:(1)進行實驗前,需要將植株放到黑暗環境中,目的是將葉片中原有的淀粉運走、耗盡。
(2)B和A對照,變量是葉綠體;B和C對照,變量是光;B和D對照,變量是二氧化碳,所以在本實驗中設置了三組對照試驗,變量分別是葉綠體、光、二氧化碳。
(3)酒精能夠溶解葉綠素。將經過處理的葉片M、N剪下,進行脫色處理,需要將葉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燒杯中,將小燒杯放入注水的大燒杯中,進行隔水加熱,將如圖2中的B裝置。實驗中葉片變成黃白色。
故選:B。
(4)①比較A、B兩處,變量是葉綠體,可以說明葉綠體是光合作用的場所;淀粉是光合作用產物。
②比較B、C兩處,變量是光,可以說明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條件;淀粉是光合作用的產物。
③比較B、D兩處,變量是二氧化碳,可以說明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淀粉是光合作用的產物。
(5)實驗中的銀邊天竺葵的細胞內,始終進行的生理過程是呼吸作用和蒸騰作用,其中,呼吸作用的主要場所是線粒體,該過程的反應式可以表示為有機物(儲存著能量)+氧氣→二氧化碳+水+能量。
10.為全面探究光合作用的影響因素,某生物實驗小組選取一株生長旺盛的,有白斑葉片和綠色葉片的牽牛花進行圖一所示的實驗操作(二氧化碳氣體易被氫氧化鈉溶液吸收),圖二是測定d葉所在集氣瓶一天內二氧化碳含量的變化,請據圖分析回答。
(1)實驗前把盆栽牽牛花植株放在暗處一晝夜的目的是 。
(2)該小組同學把暗處理后的牽牛花按圖一所示方式處置后移至光下,數小時后取下a、b、c、d四片葉,分別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燒杯中 ,待葉片變成 后,取出葉片漂洗并滴加碘液,觀察顏色變化。葉片a滴加碘液后出現的現象可以說明 ;葉片c滴加碘液后出現的現象可以說明 ;根據b葉和d葉呈現的實驗現象,可采用 措施提高大棚產量。
(3)若興趣小組發現a、b、c、d四片葉均變藍,請分析出現該現象的原因 。
(4)根據圖二分析,B點時d葉進行的生理作用有 。當曲線位于 點(填字母)時,d葉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強度相等;一天中氧氣濃度最高的時刻對應曲線上 點(填字母)。
(5)興趣小組發現,24小時后,圖二中E點對應的二氧化碳濃度比A點低,由此可知,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總量 (選填“小于”、“等于”或“大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機物總量。根據DE段的變化,菜農可采用 措施提高大棚產量。
【解答】解:(1)實驗要排除植物葉片內原有的淀粉對實驗結果的干擾,因此實驗前把盆栽牽牛花植株放在暗處一晝夜的目的是將葉片內原有的淀粉(有機物)轉運或消耗殆盡。
(2)酒精能溶解葉綠素,但是酒精不能直接加熱,因此數小時后取下a、b、c、d四片葉,分別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燒杯中水浴加熱,葉片被脫去葉綠素后變成黃白色。脫色漂洗后滴加碘液,葉片a出現遮光部分不變藍,不遮光部分變藍可以說明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照;葉片c滴加碘液后出現綠色部分變藍白斑部分不變藍可以說明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葉綠體;b綠葉變藍d綠葉不變藍說明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因此可采用增加二氧化碳濃度措施提高大棚產量。
(3)若興趣小組發現a、b、c、d四片葉均變藍,淀粉遇碘變藍,因此出現該現象的原因是四片葉片中都有淀粉。
(4)光合作用必須在光下才能進行,只要是活細胞,有光與無光都在進行呼吸作用。蒸騰作用是水分以水蒸氣的狀態散失到大氣中的過程,有光和無光都在進行蒸騰作用,只是光照強度影響蒸騰作用的強弱。圖乙中曲線AB段只進行呼吸作用和蒸騰作用,B點時開始見光,會進行光合作用,此時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d葉進行的生理作用有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騰作用。BD段是白天有光照,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D點后開始不見光,此時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D點后夜間只進行呼吸,因此當曲線位于B、D點時,d葉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強度相等,一天中氧氣濃度最高的時刻對應曲線上D點。
(5)圖二中E點對應的二氧化碳濃度比A點低,說明光合作用消耗的二氧化碳大于呼吸作用產生的二氧化碳,由此可知,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總量大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機物總量。DE段由于缺少光照,植物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因此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故菜農可采用延長光照時間措施提高大棚產量。
11.某生物興趣小組為了探究玉米的光合作用,設計了圖一所示3個裝置,其中玉米幼苗、培養液、隔板、光照等條件都相同(氫氧化鈉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請據圖分析回答問題:
(1)實驗前應將玉米幼苗放置在黑暗處一晝夜,目的是 。
(2)取圖一各裝置中的葉片放入圖二所示裝置中進行隔水加熱,直到葉片變成 色, (填字母)燒杯中的液體會變綠,因為葉片中的 溶解在酒精里。
(3)脫色并清洗后,滴加 ,看到圖一 號裝置中取出的葉片變藍。制造淀粉的場所是葉肉細胞的 。
(4)這三個裝置可以形成 組對照實驗。為了證明植物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應選擇的兩個裝置是 。
(5)若將圖一中1號裝置的燒杯換為澄清的石灰水,要探究玉米的呼吸作用會產生二氧化碳,應將實驗裝置置于 環境中。
(6)根據圖一中對照實驗的結論思考,要提高農作物產量,可采取的措施是 (寫出一條即可)
【解答】解:(1)為防止玉米葉片中原有的淀粉對實驗結果的影響,故實驗前應將玉米幼苗放置在黑暗處一晝夜,目的是將葉片中原有的有機物(淀粉)運走耗盡。
(2)酒精能溶解葉綠素,取圖一各裝置中的葉片放入圖二所示裝置中進行隔水加熱,直到葉片變成黃白色,綠色的葉綠素會溶解在酒精中,因此B燒杯中的液體會變綠,因為葉片中的葉綠素溶解在酒精里。
(3)淀粉遇碘變藍,因此葉片脫色并清洗后,滴加碘液,圖一中只有1號裝置中的葉片能進行光合作用,故看到圖一1號裝置中取出的葉片變藍。制造淀粉的場所是葉肉細胞的葉綠體。
(4)三個裝置中1和2形成以二氧化碳為變量的對照,1和3形成以光照為變量的對照,故可以形成2組對照實驗。為了證明植物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可以設置以二氧化碳為變量的對照實驗,故選擇的兩個裝置是1和2。
(5)若將圖一中1號裝置的燒杯換為澄清的石灰水,要探究玉米的呼吸作用會產生二氧化碳,需排除植物光合作用對實驗結果的影響,故應將實驗裝置置于黑暗環境中。
(6)圖一中對照實驗探究了光照、二氧化碳對植物光合作用的影響,運用光合作用的原理可以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因此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增加光照強度、延長光照時間、使用氣肥等。
12.我國是農業大國,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國之要。玉米作為我國三大糧食作物之一,在東北、西南等地廣泛種植。為增加玉米畝產的研究和種植技術的推廣,某科研小組在密閉大棚內進行了如下實驗,請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1)該科研小組設置如圖一所示的實驗裝置(小燒杯內放置的是液體氫氧化鈉),是為了探究玉米光合作用需要 。圖中這株玉米需要在實驗前進行暗處理,目的是通過玉米的 作用,將葉片內原有的淀粉運走耗盡。對該株玉米的葉片進行滴碘液檢驗,發現仍為黃白色,則證明無淀粉生成。但該實驗仍存在不足之處,如需得出結論還需設置 。
(2)興趣小組又在密閉環境里,進一步探究玉米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關系,繪制了如圖二、圖三所示的相關曲線。圖二所示0~24小時內, 點時,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全天積累有機物最多的點是 (填字母)。
(3)由圖三可以看出 ℃是種植玉米最適溫度,能達到高產的目的。
(4)玉米是喜溫植物,夏季城市外圍及鄉村種植大量玉米,使得這些地方的氣溫比城市中心地帶低了5℃左右,涼爽宜人,這主要與玉米的 作用有關。
【解答】解:(1)氫氧化鈉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是進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因此設置如圖一所示的實驗裝置(小燒杯內放置的是液體氫氧化鈉),是探究玉米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該實驗的變量是二氧化碳,故為了使實驗更有說服力,要設置對照組,可以把小燒杯中的液體替換成清水,其他不變。在實驗前進行暗處理目的主要是通過玉米的呼吸作用將葉片內原有的淀粉運走耗盡,避免干擾實驗結果。
(2)光合作用需要光,呼吸作用有光、無光都可進行。圖二所示0~24小時內,c、g點時氧氣釋放速率為零,說明此時刻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只有在光合作用強度大于呼吸作用時,植物才能積累有機物。據圖分析,農作物一晝夜積累有機物總量最多的是g點,因為從c到g點的曲線,光合作用強度始終大于呼吸作用,有機物一直處于積累狀態,而過了g點呼吸作用增強有機物開始減少。
(3)由圖三可以看出25℃時,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的差值最大,說明積累的有機物最多,因此該溫度是種植玉米最適溫度,能達到高產的目的。
(4)植物的蒸騰作用是指植物體內的水以水蒸氣的形式散發到大氣中去的過程,水由液態到氣態要吸收熱量,因此在此過程中能帶走植物體內的熱量,降低植物體的溫度,繼而降低環境的溫度,因此夏季城市外圍及鄉村種植大量玉米,使得這些地方的氣溫比城市中心地帶低了5℃左右,涼爽宜人,這主要與玉米的蒸騰作用有關。
題型4探究環境因素對植物光合作用的影響
13.興趣小組選取長勢相近的天竺葵,設置三套圖一裝置,用強度相同、顏色不同的光照射3小時后,觀察各容器中液滴的變化,實驗數據如下表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容器 植物 光的顏色 溫度/℃ 液滴移動/毫米
1號 天竺葵 綠 25 左移1.1
2號 天竺葵 黃 25 右移1.5
3號 天竺葵 紅 25 右移3.5
A.1號容器液滴左移是因為天竺葵光合作用強度大于呼吸作用強度
B.2號容器液滴右移是因為天竺葵光合作用強度小于呼吸作用強度
C.若將3號溫度設為4℃,該組實驗可探究溫度對天竺葵生長的影響
D.該實驗結果表明,其中紅光下天竺葵光合作用強度最強最有利生長
【解答】解:A、對于綠光,植物基本不吸收,因此1號容器液滴左移是因為天竺葵光合作用強度小于呼吸作用強度,呼吸作用吸收氧氣釋放二氧化碳,容器內二氧化碳不變,而氧氣減少,容器壓力降低,因此液滴左移,A錯誤。
B、2號容器液滴右移的原因是天竺葵光合作用強度大于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容器內二氧化碳不變,而氧氣增多,容器壓力增大,因此液滴右移,B錯誤。
C、若將3號溫度設為4℃,有溫度和光的顏色兩個變量,不遵循單一變量原則,因此不能用于探究溫度對天竺葵生長的影響,C錯誤。
D、該實驗結果表明,植物對于紅光最容易吸收,光合作用強度大,釋放的氧氣最多,液滴右移的距離最長,因此紅光下光合作用強度最強,合成有機物最多,最有利生長,D正確。
故選:D。
題型5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
14.生物科學是一門實驗科學,豐富的自然界是生物學習的天然“實驗室”。興趣小組走進大自然,開展了一系列實驗活動。
(1)小明要探究春天一天內葉片淀粉含量的變化,將多盆天竺葵進行暗處理,目的是 ,然后放在光下、每隔3小時取多片葉片,葉片大小、位置應相同。將葉片立刻脫色、漂洗。按時間順序將葉片排列好(圖③),滴加 。預測葉片顏色變化:從0時到6(見光)時的葉片顏色藍色逐漸變淺,從6時至18(日落)時顏色藍色逐漸 。
(2)小李設計圖二裝置來探究綠色植物呼吸作用強度。實驗時應將裝置放置在 (選填“光照”或“黑暗”)條件下、一段時間后,玻璃管中的紅墨水滴將向 移動,原因是植物呼吸作用消耗了 ,產生的氣體被氫氧化鈉溶液吸收,導致瓶內氣體減少(或氣壓降低),所以紅墨水向此方向移動。
【解答】解:(1)小明要探究春天一天內葉片淀粉含量的變化,將多盆天竺葵進行暗處理處理,目的是把葉片中的淀粉全部轉運和消耗,這樣就說明了實驗中檢驗的淀粉只可能是葉片在實驗過程中制造的,而不能是葉片在實驗前貯存。淀粉遇碘變藍,故檢測光合作用的產物用碘液。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條件。預測實驗結果:夜晚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同時會因呼吸作用消耗有機物,所以從0時到6時的葉片顏色逐漸變淺。白天可以進行光合作用,且光合作用的強度大于呼吸作用,6時到18時藍色逐漸變深。
(2)圖示裝置來探究綠色植物呼吸作用強度。實驗時應對裝置進行遮光(放到黑暗處) 處理,避免光合作用的干擾。一段時間后,玻璃管中的紅墨水滴將向左移動,原因是植物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氣,產生的二氧化碳被氫氧化鈉溶液吸收,導致瓶內氣體減少(或氣壓降低),所以紅墨水向左移動。
15.如圖所示,瓶中裝有萌發的種子,實驗開始時閥門是關閉的。過一段時間后,往集氣瓶內注入清水,并打開閥門,使瓶內氣體進入裝有澄清石灰水的試管中。請你分析:
(1)試管中澄清的石灰水會變得 ;能使澄清的石灰水發生這種變化的氣體是 。此實驗證明
(2)如果在集氣瓶中插入一只溫度計,會發現溫度會 (上升/下降),原因是 。所以農民伯伯收獲的糧食應該放在 地方。
(3)如果讓實驗更有說服力,應該設置一組對照實驗,對照組內裝入 ,其他條件 。
(4)列舉一項農業生產中通過利用呼吸作用促進植物生長的實例 。
(5)呼吸作用的強弱主要受 (至少寫兩項)等條件的影響。
【解答】解:(1)種子農發時會進行呼吸作用,吸收氧氣,釋放二氧化碳。因此如圖中的實驗裝置,過一段時間后,往集氣瓶內注入清水,并打開閥門,使瓶內氣體進入裝有澄清石灰水的試管中。試管中澄清的石灰水會變渾濁。該實驗證明了呼吸作用釋放二氧化碳。
(2)萌發的種子會進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因此瓶內溫度會上升。所以農民伯伯收獲的糧食應該放在低溫、干燥、陰涼的地方儲存。
(3)要讓實驗更有說服力,因此要設置對照組。對照組裝入煮熟的種子,其他條件和實驗組均相同。
(4)列舉一項農業生產中通過利用呼吸作用促進植物生長的實例:中耕松土、及時排澇,能夠使土壤中充滿充足的空氣,利于根的呼吸作用,促進植物生長。
(5)呼吸作用的強弱主要受溫度、氧氣濃度、水、二氧化碳濃度等條件的影響。
題型6觀察蛙蹼或小魚尾鰭內血液流動現象
16.如圖甲為“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的流動”的實驗材料;圖乙為顯微鏡下觀察到的視野圖象,①②③表示血管,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圖甲中的濕棉絮的作用是保持小魚的正常呼吸
B.①是小動脈,判斷依據是血液由主干血管流向分支血管
C.②是毛細血管,判斷依據是紅細胞單行通過
D.血管中的血流速度由慢到快依次是①②③
【解答】解:A、小魚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圖甲中的濕棉絮的作用是保持小魚的正常呼吸,正確。
B、從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動脈,①是小動脈,判斷依據是血液由主干血管流向分支血管,正確。
C、紅細胞單行通過的是毛細血管,②是毛細血管,判斷依據是紅細胞單行通過,正確。
D、①小動脈內血流速度最快,②毛細血管內血流速度最慢,因此血管中的血流速度由慢到快依次是①③②,錯誤。
故選:D。
題型7探究發生在口腔內的化學消化
17.如圖是小甜同學在探究唾液對淀粉的消化作用時所做的實驗,其中分析錯誤的是(  )
A.本實驗設置了一組對照實驗,探究的變量是唾液
B.步驟③中兩試管放在37℃的水中是為了模擬口腔溫度
C.步驟④中觀察到的現象是:1號試管不變藍,2 號試管變藍
D.該實驗證明唾液對淀粉有消化作用,能把淀粉消化成其他物質
【解答】解:A、如圖是小甜同學設置1和2是一組對照實驗,其探究的變量是唾液,A正確;
B、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需要適宜的溫度,“在操作步驟③兩試管放在37℃的水中是為了模擬口腔溫度,B正確;
C、1號試管中清水對淀粉沒有分解作用,因此滴加碘液變藍;2號試管中唾液淀粉酶把淀粉全部分解為麥芽糖,因此滴加碘液不變藍,所以在步驟④中,滴加碘液后的現象是1號變藍,2號不變藍,C錯誤;
D、此實驗說明了口腔中的唾液對淀粉有消化作用,能把淀粉消化成其他物質,D正確。
故選:C。
題型8檢測不同環境中的細菌和真菌
18.某班同學做“檢測硬幣上的細菌和真菌”的探究實驗,甲乙兩組實驗方法步驟如下表,請分析表中信息并回答下列問題。
步驟 甲組 乙組
1 取兩套一樣的裝有牛肉汁培養基的培養皿(已高溫滅菌),分別貼上編號為①、②的標簽 取一套裝有牛肉汁培養基的培養皿(已高溫滅菌)
2 用無菌棉棒擦取硬幣后,把該棉棒在①號培養皿中的培養基上輕輕涂抹,蓋好封嚴,②號培養皿不做處理 用無菌棉棒擦取硬幣后,把該棉棒在培養基上輕輕涂抹,蓋好封嚴
3 把①號、②號兩套培養皿放在室內溫暖環境下培養,其他實驗條件都保持一致 把培養皿放在室內溫暖環境下培養
4 每天觀察一次,做好記錄 每天觀察一次,做好記錄
(1)甲組同學要探究的問題是 ?
(2)甲組同學設置的①號和②號培養皿的目的是 。
(3)方法步驟中用無菌棉棒擦取硬幣后,把該棉棒在培養皿中的培養基輕輕涂抹,相當于“培養細菌、真菌的一般方法”中的哪一步? 。推測甲組同學的實驗方法步驟4中,能在①號培養皿的培養基上觀察到肉眼可見的 。
(4) 同學的方法步驟不科學,原因是該組實驗方法步驟中缺少對照。
【解答】解:(1)依據題干,某班同學做“檢測硬幣上的細菌和真菌”的探究實驗及其方法步驟,甲組同學要探究的問題是硬幣上有細菌和真菌嗎?
(2)甲組同學設置的①號培養皿中的培養基上輕輕涂抹,蓋好封嚴,②號培養皿不做處理,設置①號和②號培養皿的目的是形成對照。
(3)方法步驟中用無菌棉棒擦取硬幣后,把該棉棒在培養皿中的培養基上輕輕涂抹,相當于“培養細菌、真菌的一般方法”中的接種;從甲組同學在實驗中,可知在①號培養皿的培養基上觀察到菌落。
(4)甲組設置①、②號培養皿的目的是形成對照;而乙組同學的方法步驟不科學,原因是該組實驗方法步驟中缺少對照實驗。
題型9測定某種食物中的能量
19.比較花生仁、核桃仁中所含能量多少的實驗示意圖,對于該實驗,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實驗是通過水溫變化對兩種食物所含能量多少做出比較
B.實驗中如果不注意擋風,會使每次測量結果偏小
C.為獲得較準確的測量結果,應在溫度計溫度不再升高時記錄
D.為了保證數據的準確性,溫度計的下端要接觸到錐形瓶底部
【解答】解:A、實驗是通過水溫變化對三種食物所含能量多少作出比較,釋放的熱量多,水溫高,A正確;
B、食物燃燒時,會向周圍散失熱量,給錐形瓶加罩可以減少熱量的損失。實驗中如果不注意擋風,會使每次測量結果偏小,B正確;
C、為獲得較準確的測量結果,應在溫度計溫度不再升高時記錄,表明水分已經充分吸收熱量,C正確;
D、溫度計的下端浸入水中,但不要觸瓶底,否則處理數據不準確,D錯誤。
故選: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邯郸市| 唐河县| 北京市| 沅江市| 开江县| 承德市| 舞钢市| 台南市| 河曲县| 射阳县| 合肥市| 沛县| 泰州市| 巢湖市| 威海市| 鞍山市| 新疆| 兰考县| 柘城县| 栾城县| 岑巩县| 山东省| 德令哈市| 新巴尔虎左旗| 南漳县| 琼中| 嵊州市| 南澳县| 亚东县| 大名县| 阿拉善左旗| 大理市| 班玛县| 工布江达县| 霸州市| 商南县| 分宜县| 叶城县| 广德县| 麟游县| 周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