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04 物質的分離與提純一、混合物的分離(1)可溶性與難溶性物質的混合物——常用溶解、過濾、蒸發三步操作加以分離,分別得到純凈物。如:粗鹽的提純;BaSO4和Na2SO4的混合物。(2)兩種物質均溶于水,但兩種物質的溶解度一種隨溫度變化大,另一種變化不大時,可考慮——結晶法。即冷卻熱飽和溶液的方法加以分離。如:NaCl和KNO3的混合物。(3)兩種物質均溶于水時,可考慮用化學方法分離。如BaCl2和NaCl的混合物。可將混合物先溶于水,加入適量Na2CO3溶液,得到BaCO3和NaCl溶液。BaCl2+ Na2CO3=BaCO3↓+2NaCl。將沉淀過濾出,洗凈后在沉淀中加入適量鹽酸溶液,又得到BaCl2溶液,CO2逸出。BaCO3+2HCl =BaCl2+H2O+CO2↑。最后分別將NaCl溶液和BaCl2溶液蒸發,分別得到純凈的NaCl固體和BaCl2固體。二、除雜題解答除雜質一類的題目時,要注意三原則;三要領;五種常用的方法。三原則:①不引入新雜質;②不減少被提純物質的質量;③雜質便于分離。三要領:①根據物理性質或化學性質的差異;②確定除雜質方法;③選擇適宜試劑。三、除雜質思路分析方法(1)沉淀法:加入一種試劑將被除去的雜質變為沉淀,再用過濾法除去。(2)化氣法:加熱或加入一種試劑將雜質變為氣體逸出。(3)置換法:利用置換反應的原理將雜質除去。(4)轉純法:將被除去的雜質變為提純的物質。(5)吸收法:常用于氣體的提純。在掌握了以上除雜質的原則、要領、方法后,解答題目時要審清題目要求,分析理順思路且與題目要求吻合,才能準確解題。四、粗鹽提純1.通過海水提取的粗鹽中含有 MgCl2、CaCl2、Na2SO4等雜質。以下是一種制備精鹽的實驗方案(用于沉淀的試劑均過量)。請回答下列問題:(1)氯化鋇、氫氧化鈉、碳酸鈉溶液加入的順序有哪些 原因是什么 (2)碳酸鈉溶液作用 (3)氫氧化鈉溶液作用 (4)氯化鋇溶液作用 (5)鹽酸的作用 鹽酸過量對精鹽精度是否有影響 (6)操作a的名稱 操作a中玻璃儀器有哪些 玻璃棒作用 (7)操作b的名稱 操作b玻璃棒作用 (8)沉淀所含物質有哪些 (9)濾液中溶質有哪些 如何檢驗 如何證明除氯化鈉外的其它溶質 (10)步驟⑥和⑦顛倒順序,會造成什么實驗后果 (11)總共有多少個復分解反應 請寫出化學方程式 題型1混合物的分離方法 3題型2結晶的原理、方法及其應用 9題型3氯化鈉與粗鹽提純 13題型1混合物的分離方法1.用如圖裝置來分離CO2和CO混合氣體并干燥,現裝置內空氣已排盡。實驗步驟為:①關閉活塞b和止水夾d,打開止水夾a、c;②關閉止水夾a、c,打開活塞b和止水夾d。甲、乙、丙中分別盛放的試劑為( )選項 甲 乙 丙A NaOH溶液 稀H2SO4 濃H2SO4B NaOH溶液 稀H2SO4 NaOH溶液C 飽和NaHCO3溶液 濃鹽酸 濃H2SO4D 濃H2SO4 NaOH溶液 濃H2SO42.茶多酚是茶葉中酚類物質的總稱。茶多酚是①淡黃色粉狀固體,②易溶于水,③在空氣中易氧化變色,④能抗菌殺菌。從茶葉中提取茶多酚的流程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①②③屬于物理性質B.操作Ⅰ可為過濾操作C.茶多酚殺菌是化學變化D.操作Ⅱ可為蒸發操作3.在完成“實驗室用氯酸鉀和二氧化錳混合物加熱制取氧氣”的實驗后,小明在老師的指導下回收二氧化錳和氯化鉀,實驗流程如圖所示。(1)操作a的名稱是 。(2)在這個反應中二氧化錳的作用是 。(3)請你計算:若制得1.92g氧氣,則參加反應的氯酸鉀(KClO3)的質量為 g。(4)請你設計實驗方案,證明濾渣已洗凈 。4.氯化鈉、氯化鉀、氯化鈣是常見的鹽。(1)鹽是指一類組成里含有金屬離子和 的化合物。(2)實驗室里加熱混有二氧化錳的氯酸鉀固體制取氧氣,該反應進行完全后,通過下表所示的三步操作,可以從其固體殘留物中提純氯化鉀。請填寫下表:步驟 操作名稱 必須使用的實驗儀器① 燒杯、玻璃棒② 過濾 鐵架臺(帶鐵圈)、燒杯、玻璃棒、③ 鐵架臺(帶鐵圈)、酒精燈、玻璃棒、三步操作均要使用玻璃棒,請寫出步驟①和步驟③中玻璃棒的作用:步驟① ;步驟③ 。(3)質量相等、質量分數相等的氯化鈉溶液、氯化鉀溶液、氯化鈣溶液,分別與質量相等、質量分數相等的硝酸銀溶液反應,生成沉淀的質量依次用m1、m2、m3表示,m1、m2、m3的大小關系可能是 (填字母)。A.m1=m2=m3 B.m3>m1=m2C.m1=m3>m2 D.m3>m1>m25.某氯化鉀固體樣品中含有少量氯化鈣和硫酸鎂等雜質,實驗室提純氯化鉀流程如下:(1)實驗操作X的目的是使樣品 。過濾時發現過濾速度較慢,可能是固體顆粒阻礙了液體通過濾紙孔隙,還可能是 。(2)加入過量氫氧化鋇溶液除去的雜質離子是 (填離子符號);Y溶液中溶質是 (填寫化學式)。若先加入過量Y溶液,再加過量氫氧化鋇溶液,則蒸發后所得固體中含有的雜質是 。6.有NaCl、AgCl、Fe(OH)3三種物質的固體混合物,要將它們逐一分離出來,現進行下列實驗:(1)根據實驗判斷X、Y、Z依次為 (填寫化學式)。(2)實驗中操作①的名稱是 ,操作②的名稱是 。(3)該物質分離過程中至少需要 、 、 、鐵架臺、酒精燈、藥匙等儀器。7.某興趣小組用如圖所示流程制取氧氣,并回收提純氯化鉀和二氧化錳。回答下列問題:(1)固體1的成分是 (填化學式)。(2)步驟Ⅱ中的操作m是 ,該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在步驟Ⅳ的操作n是 ,當看到 出現時,停止加熱。(3)步驟Ⅰ中制取氧氣的化學反應方程式是 。(4)在步驟Ⅱ中需要控制水的用量,原因有 。A.提高實驗效率B.保證固體1全部溶解C.節約能源(5)實驗結束后,若不考慮操作過程中的損失,可回收 g的二氧化錳固體。(6)回收后的氯化鉀中的鉀元素是人體所需的 (填“常量”或“微量”)元素。8.宜興紅茶在歷史上享有盛譽,紅茶中的茶多酚含量較高。茶多酚是淡黃色粉狀固體,易溶于水和乙醇,在空氣中易氧化變色,能抗衰老、抗輻射、抗菌殺菌。從茶葉中提取茶多酚的流程如圖所示:(1)“操作1”的名稱為 。(2)硬水中的鈣鎂離子會抑制茶葉中茶多酚的溶解,用軟水泡茶,可最大程度保持茶的各種營養成分。生活中可用 (填名稱)區分硬水和軟水。(3)保存茶多酚晶體時應注意 。9.青竹湖湘一某化學興趣小組同學欲分離KCl、BaCl2和AlCl3的混合溶液,得到只含單一溶質的三種溶液。他們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流程。請分析并回答下列問題:【提示】:氯化鋁和碳酸鉀溶液混合得到氫氧化鋁、二氧化碳和氯化鉀溶液,沉淀A是氫氧化鋁和碳酸鋇的混合物。(1)上述流程中,分離濾液A和沉淀A的實驗操作名稱是 。(2)溶液G的溶質是 (填化學式)。(3)沉淀D表面殘留少量濾液,需用蒸餾水多次洗滌,為了檢驗沉淀D是否洗滌干凈,可向最后一次洗滌液中加入的試劑是 (填字母)。A.NaOH溶液 B.CaCl2溶液C.NaCl溶液 D.AgNO3和HNO3的混合溶液(4)老師指出上述分離流程過于復雜,小青同學經過思考后重新設計了實驗方案,只需按一定順序分四次加入相應的適量試劑也能完成實驗目的,則第一步和第四步加入的相應的試劑分別為 (填化學式,按順序作答)。10.興趣小組同學利用氯酸鉀(KClO3)制取氧氣,并回收提純氯化鉀和二氧化錳,流程如圖:(1)KClO3中氯元素的化合價為 ,步驟Ⅰ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2)實驗結束后,理論上能夠回收得到 g二氧化錳。如果未洗滌固體2,會導致實際值 (填“偏大”、“不變”或“偏小”)。(3)寫出氧氣的一種用途 。11.有硝酸鉀、硫酸鋇和氫氧化鐵三種物質組成的固體混合物,現要將其中各物質一一分離出來,設計如圖所示實驗,請據此判斷:(1)操作X用到的玻璃儀器有燒杯、玻璃棒和 。(2)加入的試劑Y是 溶液,若試劑Y過量, (填“影響”或“不影響”)分離效果。(3)加入試劑Z后得到氫氧化鐵的化學方程式為 。12.某學習小組的同學利用氯酸鉀和二氧化錳混合加熱制取氧氣,并回收氯化鉀和二氧化錳。其實驗流程圖如圖,請回答下列問題:(1)理論上能制取氧氣的質量為 。(2)步驟Ⅳ中操作Y的名稱是 。(3)實驗結束后,理論上能回收得到 g二氧化錳。(4)步驟Ⅲ中“洗滌”操作2次后,收集第3次的洗滌液進行檢驗:取少量洗滌液于試管中,滴加 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說明還沒有洗滌干凈。13.為了除去KCl中含有的K2SO4、CaCl2、MgCl2三種雜質,小明設計如下操作步驟:①加水溶解后,依次加入過量的BaCl2溶液、過量的K2CO3溶液,過量的Ca(OH)2溶液;②過濾;③向濾液中加入適量稀鹽酸;④蒸發濾液得到氯化鉀固體。(1)指出步驟中所加的試劑順序的不足之處 。(2)改正步驟中所加試劑的順序后,整個提純過程中共發生多少個有沉淀生成的復分解反應? 。(3)在蒸發過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什么? 。14.實驗室加熱氯酸鉀與二氧化錳的混合物制取氧氣,完全反應后的剩余固體中含有氯化鉀和二氧化錳,興趣小組同學用圖甲所示流程回收提純氯化鉀和二氧化錳。(1)步驟 I 中需要控制水的用量不宜過多原因是 (填標號)。A.節約實驗時間 B.保證固體混合物全部溶解 C.節約能源(2)寫出圖乙中儀器 a、b 的名稱:a ,b 。(3)組裝圖乙中的甲裝置時,折疊濾紙的情形如圖丙所示,其中錯誤是 (填標號)。(4)步驟Ⅱ中的操作 m 應選擇圖乙中的 裝置(填標號),該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5)步驟Ⅲ中的操作 n 應選擇圖乙中的 裝置(填標號),該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6)實驗結束后,稱得回收到的氯化鉀與二氧化錳的總質量小于10 g,可能的原因是 (寫一點)。題型2結晶的原理、方法及其應用15.中國古代化學科技是中華文明瑰寶。(1)《天工開物》記載“點鉛勾錫”是煉錫的關鍵一步,即加鉛能使錫較易熔化流出,原因是 。(2)《格致粗談》有將赤銅(Cu2O)煉為黃銅的記載,其反應原理為ZnCO3+Cu2O+CZn+2Cu+2CO2。理論上,該方法制得黃銅中銅與鋅的質量比為 。久置在空氣中的黃銅表面常有銅綠[Cu2(OH)2CO3]檢驗銅綠中含有CO32﹣的方法是 (寫出步驟,現象和結論)。(3)“卓筒井”是手工制鹽的活化石。其工藝流程有:Ⅰ.鉆井→Ⅱ.汲鹵→Ⅲ.曬鹵→Ⅳ.濾鹵→V.煎鹽①“汲鹵”獲得的鹵水中氯化鈉的質量分數為9%(20℃時,氯化鈉溶解度為36.0g),則該鹵水是氯化鈉的 (填“飽和溶液”或“不飽和溶液”)。②“曬鹵”過程中溶液溶質質量分數 (填“不變”、“變大”或“變小”)。③“濾鹵”與過濾的原理一樣,實驗室中過濾時用 (填儀器)引流。④“煎鹽”采用的結晶方法是 。16.根據表中氯化鈉和硝酸鉀的部分溶解度數據,分析回答下列問題。溫度/℃ 0 20 40 60 80 90溶解度/g NaCl 35.7 36.0 36.6 37.3 38.4 39.0KNO3 13.3 31.6 63.9 110 169 202(1)20℃時,氯化鈉的溶解度是 g。(2)將30℃時KNO3的不飽和溶液轉化為飽和溶液的一種方法是 。(3)40℃時,往50g水中加入35g硝酸鉀,充分攪拌后,所得溶液是 (選填“飽和溶液”或“不飽和溶液”)。(4)NaCl中混有少量KNO3,可采用 (選填“蒸發結晶”或“降溫結晶”)的方法提純NaCl。(5)在某溫度時,氯化鈉和硝酸鉀的溶解度相同,則該溫度所處的范圍是 (選填字母)。A.0~20℃ B.20~40℃ C.40~60℃17.海洋中蘊藏著豐富的化學資源,按目前測定,海水中含有的化學元素有80多種。氯化鈉是海水中的主要成分,氯化鈉的溶解度如下表,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溫度/℃ 0 10 20 30 40 50溶解度/g 35.7 35.8 36.0 36.3 36.6 37.0A.氯化鈉易溶于水B.從氯化鈉溶液中得到氯化鈉固體,一般采用的方法是蒸發結晶C.20℃時,將20g氯化鈉放入50g水中,攪拌溶解,所得溶液是飽和溶液D.50℃時,將氯化鈉飽和溶液降溫至10℃,共析出1.2g氯化鈉固體18.Ca(OH)2和NaOH是工業生產中重要的堿。在不同溫度時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溫度℃ 20 40 60 80溶解度/g Ca(OH)2 0.17 0.14 0.09 0.08NaOH 109 129 174 314請回答下列問題:(1)40℃時Ca(OH)2的溶解度是 。(2)20℃時,A、B兩燒杯裝有等質量的飽和石灰水(如圖)。向B燒杯中加入少量生石灰,恢復至原溫度,A、B燒杯中溶液里溶質質量:A B(選填“>”“<”或“=”)。(3)20℃時,用20g水配制NaOH的飽和溶液,需要NaOH的質量為 (精確到0.1g)。(4)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填序號)。A.若20℃的NaOH溶液與Ca(OH)2溶液的溶劑質量相等,則NaOH溶液中的溶質一定比Ca(OH)2溶液中的溶質多B.若20℃的NaOH溶液與Ca(OH)2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相等,則NaOH溶液一定為不飽和溶液C.40℃時100g飽和NaOH溶液降溫至20℃,析出20gNaOH固體D.60℃時NaOH飽和溶液中含少量Ca(OH)2,若要得到NaOH固體,可采用的物理方法是降溫結晶19.根據不同溫度下氯化鈉和硝酸鉀的溶解度,回答問題:溫度/℃ 0 10 20 30 40 50溶解度/g NaCl 35.7 35.8 36.0 36.3 36.6 37.0KNO3 13.3 20.9 31.6 45.8 63.9 85.5(1)40℃時,硝酸鉀的溶解度為 。(2)硝酸鉀中混有少量氯化鈉時,提純硝酸鉀的方法是 (填“降溫”或“蒸發”)結晶。(3)T℃時NaCl和KNO3具有相同的溶解度mg,則T和m的取值范圍是 (填序號)。A.10<T<20,20.9<m<31.6 B.20<T<30,31.6<m<45.8C.10<T<20,35.8<m<36.0 D.20<T<30,36.0<m<36.3(4)燒杯①和④中分別盛有50℃時50g的熱水,按下列圖示操作:則最終燒杯⑤中析出的固體質量為 g。20.碳元素是組成物質的重要元素。①石墨、 和碳60都是由碳元素組成的同素異形體。②天然氣(主要成分:CH4)是清潔的氣態礦物燃料。CH4屬于 (選填“有機物”或“無機物”),由 種元素組成,1mol CH4中約含有 個碳原子。③固態二氧化碳稱為干冰,可用于 。④一氧化碳可冶煉金屬,其還原氧化銅的實驗裝置如圖所示(夾持儀器省略)。A處玻璃管中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B處觀察到的現象是 ;C處尾氣處理的目的是 。⑤鹽堿湖地區有“冬天撈堿、夏天曬鹽”的生產經驗,其中“堿”指碳酸鈉,“鹽”指氯化鈉。Ⅰ.碳酸鈉的物質類別是 (選填“酸”、“堿”或“鹽”)。Ⅱ.碳酸鈉、氯化鈉的部分溶解度數據見下表。溫度(℃) 0 10 20 30 40溶解度 (g/100g水) 碳酸鈉 7.0 12.5 21.5 39.7 49.0氯化鈉 35.7 35.8 35.9 36.1 36.4由上表可知,溶解度受溫度影響較大的物質是 ;“冬天撈堿”是獲取湖水中析出的碳酸鈉晶體,碳酸鈉晶體的形成過程是 (選填“降溫結晶”或“蒸發結晶”)。題型3氯化鈉與粗鹽提純21.海水中含有豐富的資源。海水經風吹日曬可獲得含有泥沙的粗鹽,然后經過加工得到精鹽。下面是某興趣小組進行粗鹽提純實驗的流程圖,請回答下列問題:(1)實驗操作①、②、③依次為圖中的 、 、 。(填字母)(2)在上述三個實驗操作中,均需用到的儀器是 (填儀器名稱),其中在B操作中的作用是 。(3)在B操作裝置中,漏斗應如何放置? 。22.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實驗是科學探究的重要手段。(1)制取氣體是初中化學實驗的重要內容。如圖是實驗室制取和收集氣體的部分裝置。①寫出用A裝置制取O2的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②若要收集干燥的O2,試劑X是 ,裝置的連接順序為:a接 。③簡述檢驗A裝置氣密性的方法 。(2)海水是廉價的自然資源,海水曬鹽可獲得粗鹽。“粗鹽提純”是指除去粗鹽中的泥沙和MgCl2、CaCl2、Na2SO4等雜質。某同學設計了除去泥沙和三種可溶性雜質的實驗方案:①請寫出除去粗鹽中MgCl2雜質的化學方程式 。②加入過量Na2CO3溶液的目的是什么? 。③上述流程中,若將過濾和加鹽酸的操作順序顛倒,所得精鹽中還有哪些雜質?(硫酸鋇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 。(3)為探究NaOH的變質程度,取15g已部分變質的NaOH固體,加入到50g稀鹽酸中,充分反應后,稱量剩余物質的質量為62.8g。求該固體中氫氧化鈉的質量。23.酸、堿、鹽是有廣泛用途的重要化合物。某化學活動小組的同學圍繞這幾類化合物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動。(1)該小組的同學設計如下幾組實驗,探究鹽酸的化學性質。①以上實驗中,有白色沉淀生成的化學方程式為 。②將稀鹽酸滴入試管A中,無明顯現象,請設計簡單的實驗證明稀鹽酸與氫氧化鈉溶液發生了反應 。(簡要寫出實驗步驟、現象和結論)(2)為了探究實驗室中一瓶敞口放置的氫氧化鈉溶液是否變質及變質的程度,取少量溶液于試管中,進行了如圖所示實驗。已知:碳酸鈉溶液顯堿性。①上述實驗能否證明氫氧化鈉溶液已經變質。②另一位同學繼續向乙中滴加足量的X溶液后,根據實驗現象,他得出“該瓶氫氧化鈉溶液已全部變質”的結論,請寫出X的化學式及實驗現象。(3)食鹽是重要的調味品。用海水制取的粗鹽中含有泥沙、MgSO4和CaCl2雜質,為得到較純的氯化鈉,將機鹽溶于水后進行如下操作:a.加過量的Ba(OH)2溶液;b.過濾;c.加適量的鹽酸;d.加過量的Na2CO3溶液;e.蒸發。①以上操作的合理順序為 (字母代號不能重復使用)。②操作b和e要用到同一種玻璃儀器。該儀器在操作e中的作用是 。③最后制得的氯化鈉的質量大于粗鹽中氯化鈉的質量,寫出一個可使氯化鈉質量增加的化學方程式 。(4)某硫酸廠廢水中含有少量硫酸,為測定廢水中所含硫酸的質量分數,取49g廢水于燒杯中,加入4g溶質質量分數為10%的氫氧化鈉溶液恰好完全反應(假設廢水中的其他成分不與氫氧化鈉反應)。請計算廢水中硫酸的質量分數。24.酸、堿、鹽是有廣泛用途的重要化合物,某化學小組以“酸、堿、鹽”為主題進行探究性學習。(1)下面是該組同學在探究酸、堿、鹽的性質時對某無色溶液所含溶質的記錄,其中合理的是 。a.NaOH、NaNO3、NH4Cl b.CuSO4、KCl、Na4SO4c.CaCl2、KNO3、AgNO3 d.NaCl、Na2CO3、K2SO4(2)銅不與稀硫酸反應,但加熱時銅能與濃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銅、二氧化硫和水,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3)如圖1是某趣味實驗裝置圖,其氣密性良好。①打開K1向充滿CO2的集氣瓶中注入過量的NaOH溶液,振蕩集氣瓶后打開K2,能觀察到什么現象?、②實驗后將所有廢液倒入燒杯中,過濾,對所得濾液中的溶質組成,有如下猜想。猜想I:NaCl;猜想Ⅱ:BaCl2、NaCl:猜想Ⅲ: 。③若猜想Ⅲ正確,請設計實驗方案驗證,簡要寫出實驗步驟和現象。(4)某粗鹽水中可能含有少量的CaCl2、MgCl2、Na2SO4中的一種或幾種,為了檢測該粗鹽水中含有的雜質并將其除去,設計了如圖2流程。①X的作用是 。②通過以上探究,分析該粗鹽水中所含的雜質。 。(5)為測定某造紙廠污水中氫氧化鈉的含量,量取50g污水于燒杯中,逐滴加入溶質質量分數為10%的稀硫酸至49g時恰好完全反應(污水中的其他成分不與硫酸反應)。請計算該造紙廠排放的污水中氫氧化鈉的質量分數。25.通過海水晾曬可得粗鹽,粗鹽除NaCl外,還含有MgCl2、CaCl2、Na2SO4以及泥沙等雜質。以下是制備精鹽的實驗方案,各步操作流程如圖:(1)在第①步粗鹽溶解操作中要用玻璃棒攪拌,作用是 。(2)第②步操作的目的是除去粗鹽中的 (填化學式,下同),第⑥步操作的目的是除去濾液中的 。(3)第⑤步“過濾”操作中得到沉淀的成分有:泥沙、BaSO4、Mg(OH)2、 (填化學式)。(4)在第③步操作中,選擇的除雜的試劑不能用KOH代替NaOH,理由是 。專題04 物質的分離與提純一、混合物的分離(1)可溶性與難溶性物質的混合物——常用溶解、過濾、蒸發三步操作加以分離,分別得到純凈物。如:粗鹽的提純;BaSO4和Na2SO4的混合物。(2)兩種物質均溶于水,但兩種物質的溶解度一種隨溫度變化大,另一種變化不大時,可考慮——結晶法。即冷卻熱飽和溶液的方法加以分離。如:NaCl和KNO3的混合物。(3)兩種物質均溶于水時,可考慮用化學方法分離。如BaCl2和NaCl的混合物。可將混合物先溶于水,加入適量Na2CO3溶液,得到BaCO3和NaCl溶液。BaCl2+ Na2CO3=BaCO3↓+2NaCl。將沉淀過濾出,洗凈后在沉淀中加入適量鹽酸溶液,又得到BaCl2溶液,CO2逸出。BaCO3+2HCl =BaCl2+H2O+CO2↑。最后分別將NaCl溶液和BaCl2溶液蒸發,分別得到純凈的NaCl固體和BaCl2固體。二、除雜題解答除雜質一類的題目時,要注意三原則;三要領;五種常用的方法。三原則:①不引入新雜質;②不減少被提純物質的質量;③雜質便于分離。三要領:①根據物理性質或化學性質的差異;②確定除雜質方法;③選擇適宜試劑。三、除雜質思路分析方法(1)沉淀法:加入一種試劑將被除去的雜質變為沉淀,再用過濾法除去。(2)化氣法:加熱或加入一種試劑將雜質變為氣體逸出。(3)置換法:利用置換反應的原理將雜質除去。(4)轉純法:將被除去的雜質變為提純的物質。(5)吸收法:常用于氣體的提純。在掌握了以上除雜質的原則、要領、方法后,解答題目時要審清題目要求,分析理順思路且與題目要求吻合,才能準確解題。四、粗鹽提純1.通過海水提取的粗鹽中含有 MgCl2、CaCl2、Na2SO4等雜質。以下是一種制備精鹽的實驗方案(用于沉淀的試劑均過量)。請回答下列問題:(1)氯化鋇、氫氧化鈉、碳酸鈉溶液加入的順序有哪些 原因是什么 (2)碳酸鈉溶液作用 (3)氫氧化鈉溶液作用 (4)氯化鋇溶液作用 (5)鹽酸的作用 鹽酸過量對精鹽精度是否有影響 (6)操作a的名稱 操作a中玻璃儀器有哪些 玻璃棒作用 (7)操作b的名稱 操作b玻璃棒作用 (8)沉淀所含物質有哪些 (9)濾液中溶質有哪些 如何檢驗 如何證明除氯化鈉外的其它溶質 (10)步驟⑥和⑦顛倒順序,會造成什么實驗后果 (11)總共有多少個復分解反應 請寫出化學方程式 題型1混合物的分離方法 3題型2結晶的原理、方法及其應用 14題型3氯化鈉與粗鹽提純 20題型1混合物的分離方法1.用如圖裝置來分離CO2和CO混合氣體并干燥,現裝置內空氣已排盡。實驗步驟為:①關閉活塞b和止水夾d,打開止水夾a、c;②關閉止水夾a、c,打開活塞b和止水夾d。甲、乙、丙中分別盛放的試劑為( )選項 甲 乙 丙A NaOH溶液 稀H2SO4 濃H2SO4B NaOH溶液 稀H2SO4 NaOH溶液C 飽和NaHCO3溶液 濃鹽酸 濃H2SO4D 濃H2SO4 NaOH溶液 濃H2SO4【解答】解:甲瓶內盛NaOH溶液,是吸收二氧化碳的;丙瓶內盛濃H2SO4溶液,是干燥氣體的;分液漏斗內盛稀H2SO4溶液;①關閉活塞b和止水夾d,打開止水夾a、c,則二氧化碳被氫氧化鈉溶液吸收,在導管口c處逸出的氣體是CO;②關閉止水夾a、c,打開活塞b和止水夾d,滴加試劑稀H2SO4溶液,則碳酸鈉和硫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在導管口d處逸出的氣體是CO2。故選:A。2.茶多酚是茶葉中酚類物質的總稱。茶多酚是①淡黃色粉狀固體,②易溶于水,③在空氣中易氧化變色,④能抗菌殺菌。從茶葉中提取茶多酚的流程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①②③屬于物理性質B.操作Ⅰ可為過濾操作C.茶多酚殺菌是化學變化D.操作Ⅱ可為蒸發操作【解答】解:A、①淡黃色粉狀固體、②易溶于水,不需要通過化學變化就能表現出來,均屬于物理性質;③在空氣中易氧化變色,需要通過化學反應才能表現出來,屬于化學性質,故選項說法錯誤。B、操作1能將茶渣和茶葉提取液分離,為過濾操作,故選項說法正確。C、茶多酚殺菌,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故選項說法正確。D、操作Ⅱ是從茶多酚和水的混合液中分離出茶多酚固體,可為蒸發操作,故選項說法正確。故選:A。3.在完成“實驗室用氯酸鉀和二氧化錳混合物加熱制取氧氣”的實驗后,小明在老師的指導下回收二氧化錳和氯化鉀,實驗流程如圖所示。(1)操作a的名稱是 。(2)在這個反應中二氧化錳的作用是 。(3)請你計算:若制得1.92g氧氣,則參加反應的氯酸鉀(KClO3)的質量為 g。(4)請你設計實驗方案,證明濾渣已洗凈 。【解答】解:(1)操作a實現了固液分離,常用方法為過濾;故答案為:過濾。(2)二氧化錳加快反應速率,反應前后質量和化學性質不變,符合催化劑的特點,所以起到催化作用;故答案為:催化作用。(3)設需要氯酸鉀質量為m,2KClO32KCl+3O2↑245 96m 1.92gm=4.9g;故答案為:4.9。(4)洗滌是否干凈,主要是通過鑒定氯化鉀是否含有殘留,氯化鉀含有氯離子,可以與硝酸銀反應生成氯化銀沉淀,因此取最后濾液于試管中,加入硝酸銀,觀察是否有沉淀,依此推斷是否還有氯化鉀剩余;故答案為:取最后洗滌濾液于試管中,加入硝酸銀,不產生白色沉淀,說明已經洗凈。4.氯化鈉、氯化鉀、氯化鈣是常見的鹽。(1)鹽是指一類組成里含有金屬離子和 的化合物。(2)實驗室里加熱混有二氧化錳的氯酸鉀固體制取氧氣,該反應進行完全后,通過下表所示的三步操作,可以從其固體殘留物中提純氯化鉀。請填寫下表:步驟 操作名稱 必須使用的實驗儀器① 燒杯、玻璃棒② 過濾 鐵架臺(帶鐵圈)、燒杯、玻璃棒、③ 鐵架臺(帶鐵圈)、酒精燈、玻璃棒、三步操作均要使用玻璃棒,請寫出步驟①和步驟③中玻璃棒的作用:步驟① ;步驟③ 。(3)質量相等、質量分數相等的氯化鈉溶液、氯化鉀溶液、氯化鈣溶液,分別與質量相等、質量分數相等的硝酸銀溶液反應,生成沉淀的質量依次用m1、m2、m3表示,m1、m2、m3的大小關系可能是 (填字母)。A.m1=m2=m3 B.m3>m1=m2C.m1=m3>m2 D.m3>m1>m2【解答】解:(1)一類鹽是由金屬陽離子與酸根離子組成;故答案為:酸根離子。(2)①固體混合物為氯化鉀和二氧化錳,氯化鉀可溶于水,因此先溶解,使用玻璃棒和燒杯;故答案為:溶解。②二氧化錳不溶于水,過濾后得到二氧化錳,氯化鉀在濾液中,過濾需要漏斗過濾;故答案為:漏斗。③從溶液中得到氯化鉀溶質,可以通過蒸發的方法,還需要蒸發皿蒸發溶液;故答案為:蒸發;蒸發皿。在①中溶解中,玻璃棒主要是攪拌加速溶解;在③中溫度較高,玻璃棒攪拌,避免液體局部受熱造成飛濺,引起損失;故答案為:攪拌,加速溶解;攪拌,防止液體局部過熱導致飛濺。(3)氯化鈉中氯元素質量分數,氯化鉀中氯元素質量分數,氯化鈣中氯元素質量分數,當氯化鈉、氯化鉀和氯化鈣足量,硝酸銀全部反應完畢,則生成沉淀質量相等,因為含有銀離子質量相等,此時m1=m2=m3 ,當氯化鈉、氯化鉀和氯化鈣,硝酸銀足量,則生成氯化銀中氯元素質量相等,而氯化鈉、氯化鉀和氯化鈣中含有氯元素質量為氯化鈣>氯化鈉>氯化鉀,此時白色沉淀質量為m3>m1>m2,當反應中硝酸銀量適中,則有可能出現m1=m3>m2 的情況,此時氯化鈣還有剩余,但是不會出現m3>m1=m2的情況,若m1=m2的話,說明硝酸銀較多,又因為氯化鈉中氯元素質量分數大于氯化鉀中氯元素質量分數,所以氯化鈉生成白色沉淀一定多于氯化鉀生成的沉淀質量,因此不會出現m1=m2;故答案為:ACD。5.某氯化鉀固體樣品中含有少量氯化鈣和硫酸鎂等雜質,實驗室提純氯化鉀流程如下:(1)實驗操作X的目的是使樣品 。過濾時發現過濾速度較慢,可能是固體顆粒阻礙了液體通過濾紙孔隙,還可能是 。(2)加入過量氫氧化鋇溶液除去的雜質離子是 (填離子符號);Y溶液中溶質是 (填寫化學式)。若先加入過量Y溶液,再加過量氫氧化鋇溶液,則蒸發后所得固體中含有的雜質是 。【解答】解:(1)操作X是加入水,其的目的是使樣品充分溶解形成溶液,便于實驗;實驗過程中發現過濾速度較慢,可能的原因是固體顆粒阻礙了液體通過濾紙孔隙,還可能是濾紙沒緊貼漏斗內壁,中間留有氣泡或濾紙的規格不對等;(2)根據流程圖分析,加入氫氧化鋇可以除去硫酸鎂,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Ba(OH)2+MgSO4═BaSO4↓+Mg(OH)2↓;除去氯化鈣而又不增加新的雜質用碳酸鉀溶液;若先加過量Y溶液,再加過量Ba(OH)2溶液,則蒸發后所得固體中含有的雜質是氯化鋇;故答案為:(1)充分溶解;濾紙沒有緊貼漏斗內壁;(2)、Mg2+;K2CO3;氯化鋇。6.有NaCl、AgCl、Fe(OH)3三種物質的固體混合物,要將它們逐一分離出來,現進行下列實驗:(1)根據實驗判斷X、Y、Z依次為 (填寫化學式)。(2)實驗中操作①的名稱是 ,操作②的名稱是 。(3)該物質分離過程中至少需要 、 、 、鐵架臺、酒精燈、藥匙等儀器。【解答】解:(1)氯化銀、氫氧化鐵難溶于水,氯化鈉易溶于水,試劑X是水,得到的濾液是氯化鈉溶液,固體是氯化銀和氫氧化鐵的混合物;氫氧化鐵能與酸反應,氯化銀難溶于水,則試劑Y是稀鹽酸,得到的濾液是氯化鐵溶液,氯化鐵溶液能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生成氫氧化鐵沉淀和氯化鈉,則Z是氫氧化鈉溶液。(2)實驗中操作①是將固體與溶液分離,是過濾操作;操作②是從氯化鈉溶液中分離出氯化鈉,是蒸發操作。(3)溶解操作需要燒杯和玻璃棒;過濾操作需要鐵架臺、燒杯、玻璃棒、漏斗;蒸發操作需要鐵架臺、玻璃棒、酒精燈、蒸發皿,則還需要的是玻璃棒、漏斗、蒸發皿。7.某興趣小組用如圖所示流程制取氧氣,并回收提純氯化鉀和二氧化錳。回答下列問題:(1)固體1的成分是 (填化學式)。(2)步驟Ⅱ中的操作m是 ,該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在步驟Ⅳ的操作n是 ,當看到 出現時,停止加熱。(3)步驟Ⅰ中制取氧氣的化學反應方程式是 。(4)在步驟Ⅱ中需要控制水的用量,原因有 。A.提高實驗效率B.保證固體1全部溶解C.節約能源(5)實驗結束后,若不考慮操作過程中的損失,可回收 g的二氧化錳固體。(6)回收后的氯化鉀中的鉀元素是人體所需的 (填“常量”或“微量”)元素。【解答】解:(1)氯酸鉀在二氧化錳作用并加熱條件下生成氯化鉀和氧氣,加熱至質量不再減輕時,氯酸鉀已完全分解,則固體1是氯化鉀和二氧化錳,化學式為:KCl和MnO2;(2)在氯化鉀和二氧化錳的混合物中加水溶解,由于氯化鉀易溶于水,二氧化錳難溶于水,將混合物過濾,濾渣即固體2是二氧化錳,濾液是氯化鉀溶液,故m操作為:過濾;過濾時玻璃棒的作用為:引流;將氯化鉀溶液蒸發可以得到氯化鉀固體,蒸發時,觀察到蒸發皿中出現較多固體時停止加熱,利用余熱蒸干固體;(3)步驟Ⅰ中的反應是:氯酸鉀在二氧化錳作用并加熱條件下生成氯化鉀和氧氣,故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KClO32KCl+3O2↑;(4)A、步驟Ⅱ在進行過濾時,加水要適量,加水太多會導致過濾及后續蒸發時消耗的時間長,實驗效率低,故選項A正確;B、固體1是氯化鉀和二氧化錳的混合物,其中二氧化錳難溶于水,無論加多少水,固體1都不可能全部溶解,故選項B不正確;C、蒸發時要加熱,若開始水太多,消耗的酒精太多,浪費能源,故選項C正確。(5)二氧化錳是催化劑,在反應前后的質量和化學性質不變,實驗開始加入5.0g二氧化錳,若不考慮操作過程中的損失,則實驗后還可回收到5.0g二氧化錳。(6)鉀元素是人體必需的常量元素。8.宜興紅茶在歷史上享有盛譽,紅茶中的茶多酚含量較高。茶多酚是淡黃色粉狀固體,易溶于水和乙醇,在空氣中易氧化變色,能抗衰老、抗輻射、抗菌殺菌。從茶葉中提取茶多酚的流程如圖所示:(1)“操作1”的名稱為 。(2)硬水中的鈣鎂離子會抑制茶葉中茶多酚的溶解,用軟水泡茶,可最大程度保持茶的各種營養成分。生活中可用 (填名稱)區分硬水和軟水。(3)保存茶多酚晶體時應注意 。【解答】解:(1)操作1能將茶渣和茶葉提取液分離,名稱為過濾。(2)硬水和軟水的區別在于所含的鈣、鎂離子的多少,可用肥皂水來區分硬水和軟水,加入肥皂水,若產生泡沫較多,則是軟水,若產生泡沫較少,則是硬水。(3)茶多酚是一種白色粉末,易溶于熱水,易氧化變色,略有吸水性,保存茶葉時應注意低溫、防潮、密封。9.青竹湖湘一某化學興趣小組同學欲分離KCl、BaCl2和AlCl3的混合溶液,得到只含單一溶質的三種溶液。他們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流程。請分析并回答下列問題:【提示】:氯化鋁和碳酸鉀溶液混合得到氫氧化鋁、二氧化碳和氯化鉀溶液,沉淀A是氫氧化鋁和碳酸鋇的混合物。(1)上述流程中,分離濾液A和沉淀A的實驗操作名稱是 。(2)溶液G的溶質是 (填化學式)。(3)沉淀D表面殘留少量濾液,需用蒸餾水多次洗滌,為了檢驗沉淀D是否洗滌干凈,可向最后一次洗滌液中加入的試劑是 (填字母)。A.NaOH溶液 B.CaCl2溶液C.NaCl溶液 D.AgNO3和HNO3的混合溶液(4)老師指出上述分離流程過于復雜,小青同學經過思考后重新設計了實驗方案,只需按一定順序分四次加入相應的適量試劑也能完成實驗目的,則第一步和第四步加入的相應的試劑分別為 (填化學式,按順序作答)。【解答】解:(1)過濾可以將不溶性固體從溶液中分離出來,所以上述流程中,分離濾液A和沉淀A的實驗操作名稱是過濾;(2)碳酸鉀和氯化鋇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和氯化鉀,和氯化鋁反應生成氫氧化鋁沉淀、二氧化碳和氯化鉀,碳酸鉀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鉀、水和二氧化碳,所以溶液G的溶質是KCl;(3)為了檢驗沉淀B是否洗滌干凈,可向步驟②的最后一次洗滌液中加入的試劑是CaCl2溶液(碳酸鉀和氯化鈣反應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鈣,如果不產生沉淀,說明洗滌干凈)、AgNO3和HNO3混合溶液(銀離子和氯離子結合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銀,如果不產生沉淀,說明洗滌干凈),故選:BD;(4)氫氧根離子和鋁離子會生成氫氧化了沉淀,碳酸鋇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鋇、水和二氧化碳,所以經過思考后重新設計了實驗方案,只需按一定順序分四次加入相應的適量試劑也能完成實驗目的,則第一步和第四步加入的相應的試劑分別為:KOH、HCl。10.興趣小組同學利用氯酸鉀(KClO3)制取氧氣,并回收提純氯化鉀和二氧化錳,流程如圖:(1)KClO3中氯元素的化合價為 ,步驟Ⅰ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2)實驗結束后,理論上能夠回收得到 g二氧化錳。如果未洗滌固體2,會導致實際值 (填“偏大”、“不變”或“偏小”)。(3)寫出氧氣的一種用途 。【解答】解:(1)KClO3中,鉀元素顯+1價,氧元素顯﹣2價,由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負化合價的代數和為零原則可知,其中氯元素顯+5價;步驟Ⅰ中氯酸鉀在二氧化錳的催化作用下、加熱分解為氯化鉀和氧氣,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KClO32KCl+3O2↑;故填:+5;2KClO32KCl+3O2↑;(2)由催化劑的特點可知,催化劑的質量在化學反應前后保持不變,所以實驗結束后,理論上能夠回收得到4克二氧化錳;如果未洗滌固體2,會導致實際值偏大;故填:4;偏大;(3)氧氣能供給呼吸、支持燃燒,故填:助燃劑(合理即可)。11.有硝酸鉀、硫酸鋇和氫氧化鐵三種物質組成的固體混合物,現要將其中各物質一一分離出來,設計如圖所示實驗,請據此判斷:(1)操作X用到的玻璃儀器有燒杯、玻璃棒和 。(2)加入的試劑Y是 溶液,若試劑Y過量, (填“影響”或“不影響”)分離效果。(3)加入試劑Z后得到氫氧化鐵的化學方程式為 。【解答】解:(1)操作X是過濾操作,用到的玻璃儀器有燒杯、玻璃棒和漏斗。(2)硫酸鋇不溶于酸,氫氧化鐵能與酸反應,加入的試劑Y是稀硝酸,氫氧化鐵能與稀硝酸反應生成硝酸鐵和水,硝酸鐵能與氫氧化鉀溶液反應生成氫氧化鐵沉淀和硝酸鉀,則Z是氫氧化鉀溶液,若試劑Y過量,影響分離效果。(3)加入試劑Z后得到氫氧化鐵,即硝酸鐵與氫氧化鉀溶液反應生成氫氧化鐵沉淀和硝酸鉀,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Fe(NO3)3+3KOH═Fe(OH)3↓+3KNO3。12.某學習小組的同學利用氯酸鉀和二氧化錳混合加熱制取氧氣,并回收氯化鉀和二氧化錳。其實驗流程圖如圖,請回答下列問題:(1)理論上能制取氧氣的質量為 。(2)步驟Ⅳ中操作Y的名稱是 。(3)實驗結束后,理論上能回收得到 g二氧化錳。(4)步驟Ⅲ中“洗滌”操作2次后,收集第3次的洗滌液進行檢驗:取少量洗滌液于試管中,滴加 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說明還沒有洗滌干凈。【解答】解:(1)理論上生成氧氣的質量為x2KClO32KCl+3O2↑245 962.45g xx=0.96g故填:0.96g(2)從溶液中獲得氯化鉀的方法是蒸發結晶,故填:蒸發結晶;(3)二氧化錳是催化劑,反應前后質量不變,故理論上能回收的二氧化錳的質量為0.8g,故填:0.8;(4)為檢驗固體是否洗滌干凈,實質就是檢驗固體上是否含有氯化鉀,即檢驗氯離子,方法是取少量洗滌液于試管中,滴加硝酸銀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說明含有氯離子,說明還沒有洗滌干凈,故填:AgNO3。13.為了除去KCl中含有的K2SO4、CaCl2、MgCl2三種雜質,小明設計如下操作步驟:①加水溶解后,依次加入過量的BaCl2溶液、過量的K2CO3溶液,過量的Ca(OH)2溶液;②過濾;③向濾液中加入適量稀鹽酸;④蒸發濾液得到氯化鉀固體。(1)指出步驟中所加的試劑順序的不足之處 。(2)改正步驟中所加試劑的順序后,整個提純過程中共發生多少個有沉淀生成的復分解反應? 。(3)在蒸發過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什么? 。【解答】解:(1)實驗中,應將添加過量的K2CO3溶液放在另兩種試劑的最后面,否者無法除去過量的Ca(OH)2溶液;故答案為:過量的K2CO3溶液應放在另兩種試劑的最后面;(2)氯化鋇和硫酸鉀溶液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和氯化鉀;氫氧化鈣和氯化鎂溶液反應生成氫氧化鎂沉淀和氯化鈣;碳酸鉀和氯化鈣溶液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氯化鉀;碳酸鉀和氯化鋇溶液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和氯化鉀;稀鹽酸和碳酸鉀反應生成氯化鉀、水和二氧化碳,所發生的復分解反應共有5個;故填:5;(3)在蒸發過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攪拌,防止因局部溫度過高,造成液滴飛濺;故填:攪拌,防止因局部溫度過高,造成液滴飛濺。14.實驗室加熱氯酸鉀與二氧化錳的混合物制取氧氣,完全反應后的剩余固體中含有氯化鉀和二氧化錳,興趣小組同學用圖甲所示流程回收提純氯化鉀和二氧化錳。(1)步驟 I 中需要控制水的用量不宜過多原因是 (填標號)。A.節約實驗時間 B.保證固體混合物全部溶解 C.節約能源(2)寫出圖乙中儀器 a、b 的名稱:a ,b 。(3)組裝圖乙中的甲裝置時,折疊濾紙的情形如圖丙所示,其中錯誤是 (填標號)。(4)步驟Ⅱ中的操作 m 應選擇圖乙中的 裝置(填標號),該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5)步驟Ⅲ中的操作 n 應選擇圖乙中的 裝置(填標號),該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6)實驗結束后,稱得回收到的氯化鉀與二氧化錳的總質量小于10 g,可能的原因是 (寫一點)。【解答】解:(1)步驟Ⅱ中加適量水的目的是提高實驗效率,且后來需要加熱蒸發水分,能節約能源,故選:AC;(2)通過分析題中所指儀器的名稱和作用可知,a是燒杯,b是蒸發皿;(3)組裝圖乙中的甲裝置時,折疊濾紙后,應該分成一層和三層,所以折疊濾紙的情形如圖丙所示,其中錯誤是C;(4)過濾可以將不溶性固體從溶液中分離出來,所以步驟Ⅱ中的操作 m 應選擇圖乙中的甲裝置,該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5)蒸發操作可以從溶液中得到晶體,所以步驟Ⅲ中的操作 n 應選擇圖乙中的乙裝置,該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攪拌,防止加熱時局部溫度過高而造成液滴飛濺;(6)實驗結束后,稱得回收到的氯化鉀與二氧化錳的總質量小于10 g,可能的原因是:蒸發過程中,氯化鉀固體飛濺。題型2結晶的原理、方法及其應用15.中國古代化學科技是中華文明瑰寶。(1)《天工開物》記載“點鉛勾錫”是煉錫的關鍵一步,即加鉛能使錫較易熔化流出,原因是 。(2)《格致粗談》有將赤銅(Cu2O)煉為黃銅的記載,其反應原理為ZnCO3+Cu2O+CZn+2Cu+2CO2。理論上,該方法制得黃銅中銅與鋅的質量比為 。久置在空氣中的黃銅表面常有銅綠[Cu2(OH)2CO3]檢驗銅綠中含有CO32﹣的方法是 (寫出步驟,現象和結論)。(3)“卓筒井”是手工制鹽的活化石。其工藝流程有:Ⅰ.鉆井→Ⅱ.汲鹵→Ⅲ.曬鹵→Ⅳ.濾鹵→V.煎鹽①“汲鹵”獲得的鹵水中氯化鈉的質量分數為9%(20℃時,氯化鈉溶解度為36.0g),則該鹵水是氯化鈉的 (填“飽和溶液”或“不飽和溶液”)。②“曬鹵”過程中溶液溶質質量分數 (填“不變”、“變大”或“變小”)。③“濾鹵”與過濾的原理一樣,實驗室中過濾時用 (填儀器)引流。④“煎鹽”采用的結晶方法是 。【解答】解:(1)合金的熔點都是低于其中任一一種的金屬,因此此時在錫中加入鉛形成合金,使其熔點降低;故答案為:形成合金后熔點降低。(2)根據化學方程式可以看出,得到銅與鋅的質量比=(64×2):(65×1)=128:65;碳酸鹽與鹽酸可以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變渾濁,便可以證明碳酸鹽的存在;故答案為:128:65;取樣品加入適量稀鹽酸,有氣泡產生,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后,澄清石灰水變渾濁,證明含有碳酸鹽。(3)①飽和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最大,該溫度下,氯化鈉飽和溶液溶質質量分數26.5%,大于9%,所以此時為不飽和溶液;故答案為:不飽和溶液。②“曬鹵”時溶劑減少,溶質質量不變,所以溶質質量分數變大;故答案為:變大。③過濾時利用玻璃棒引流;故答案為:玻璃棒。④“煎鹽”是通過蒸發溶劑得到氯化鈉晶體,所以采用方法為蒸發結晶;故答案為:蒸發結晶。16.根據表中氯化鈉和硝酸鉀的部分溶解度數據,分析回答下列問題。溫度/℃ 0 20 40 60 80 90溶解度/g NaCl 35.7 36.0 36.6 37.3 38.4 39.0KNO3 13.3 31.6 63.9 110 169 202(1)20℃時,氯化鈉的溶解度是 g。(2)將30℃時KNO3的不飽和溶液轉化為飽和溶液的一種方法是 。(3)40℃時,往50g水中加入35g硝酸鉀,充分攪拌后,所得溶液是 (選填“飽和溶液”或“不飽和溶液”)。(4)NaCl中混有少量KNO3,可采用 (選填“蒸發結晶”或“降溫結晶”)的方法提純NaCl。(5)在某溫度時,氯化鈉和硝酸鉀的溶解度相同,則該溫度所處的范圍是 (選填字母)。A.0~20℃ B.20~40℃ C.40~60℃【解答】解:(1)由氯化鈉和硝酸鉀的部分溶解度數據,20℃時,氯化鈉的溶解度是36.0g。(2)硝酸鉀的溶解度隨著溫度的降低而減小,將30℃時KNO3的不飽和溶液轉化為飽和溶液的方法可以是加入硝酸鉀固體、蒸發溶劑、降低溫度等。(3)40℃時,硝酸鉀的溶解度為63.9g,40℃時,往50g水中加入35g硝酸鉀,充分攪拌后,最多能溶解31.95g,則所得溶液是飽和溶液。(4)KNO3和NaCl的溶解度受溫度的影響不同,硝酸鉀的溶解度受溫度影響較大,而氯化鈉受溫度影響較小,NaCl中混有少量KNO3,可采用蒸發結晶的方法提純NaCl。(5)20℃時氯化鈉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鉀,40℃時氯化鈉的溶解度小于硝酸鉀,則氯化鈉和硝酸鉀的溶解度相等的溫度范圍為20℃~40℃。17.海洋中蘊藏著豐富的化學資源,按目前測定,海水中含有的化學元素有80多種。氯化鈉是海水中的主要成分,氯化鈉的溶解度如下表,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溫度/℃ 0 10 20 30 40 50溶解度/g 35.7 35.8 36.0 36.3 36.6 37.0A.氯化鈉易溶于水B.從氯化鈉溶液中得到氯化鈉固體,一般采用的方法是蒸發結晶C.20℃時,將20g氯化鈉放入50g水中,攪拌溶解,所得溶液是飽和溶液D.50℃時,將氯化鈉飽和溶液降溫至10℃,共析出1.2g氯化鈉固體【解答】解:A、常溫下,氯化鈉常溫下溶解度大于10g,易溶于水,故選項正確;B、由表中數據知,氯化鈉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變化不大,因此從氯化鈉溶液中得到氯化鈉固體,一般采用的方法是蒸發結晶,故選項正確;C、20℃時,氯化鈉的溶解度為36.0g,將20g氯化鈉放入50g水中,最多溶解18g,得到的溶液是飽和溶液,故選項正確;D、未說明飽和溶液的質量,故無法計算析出固體質量,故選項錯誤。故選:D。18.Ca(OH)2和NaOH是工業生產中重要的堿。在不同溫度時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溫度℃ 20 40 60 80溶解度/g Ca(OH)2 0.17 0.14 0.09 0.08NaOH 109 129 174 314請回答下列問題:(1)40℃時Ca(OH)2的溶解度是 。(2)20℃時,A、B兩燒杯裝有等質量的飽和石灰水(如圖)。向B燒杯中加入少量生石灰,恢復至原溫度,A、B燒杯中溶液里溶質質量:A B(選填“>”“<”或“=”)。(3)20℃時,用20g水配制NaOH的飽和溶液,需要NaOH的質量為 (精確到0.1g)。(4)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填序號)。A.若20℃的NaOH溶液與Ca(OH)2溶液的溶劑質量相等,則NaOH溶液中的溶質一定比Ca(OH)2溶液中的溶質多B.若20℃的NaOH溶液與Ca(OH)2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相等,則NaOH溶液一定為不飽和溶液C.40℃時100g飽和NaOH溶液降溫至20℃,析出20gNaOH固體D.60℃時NaOH飽和溶液中含少量Ca(OH)2,若要得到NaOH固體,可采用的物理方法是降溫結晶【解答】解:(1)40℃時Ca(OH)2的溶解度是0.14g。(2)向B燒杯中加入少量生石灰,生石灰與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鈣,溶液中的水的質量減少,部分氫氧化鈣結晶析出,溶液中的溶質的質量減少,所以恢復至原溫度,A、B燒杯中溶液里溶質質量關系為A>B。(3)20℃時氫氧化鈉的溶解度為109g,則20℃時,用20g水配制NaOH的飽和溶液,需要NaOH的質量=20g21.8g。(4)A、20℃氫氧化鈣的溶解度為0.17g,氫氧化鈉的溶解度為109g,20℃的NaOH溶液與Ca(OH)2溶液的溶劑質量相等,但沒有指明兩種溶液的狀態,所以無法判斷兩種溶液中溶質的質量關系,選項錯誤;B、20℃氫氧化鈣的溶解度為0.17g,氫氧化鈉的溶解度為109g,若20℃的NaOH溶液與Ca(OH)2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相等,則NaOH溶液一定為不飽和溶液,選項正確;C、40℃時氫氧化鈉的溶解度為129g,20℃時氫氧化鈉的溶解度為109g,則40℃時229g飽和NaOH溶液降溫至20℃,析出20gNaOH固體,所以40℃時100g飽和NaOH溶液降溫至20℃,析出NaOH固體的質量小于20g,選項錯誤;D、氫氧化鈉的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增大,氫氧化鈣的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減小,則60℃時NaOH飽和溶液中含少量Ca(OH)2,若要得到NaOH固體,可采用的物理方法是降溫結晶,選項正確。19.根據不同溫度下氯化鈉和硝酸鉀的溶解度,回答問題:溫度/℃ 0 10 20 30 40 50溶解度/g NaCl 35.7 35.8 36.0 36.3 36.6 37.0KNO3 13.3 20.9 31.6 45.8 63.9 85.5(1)40℃時,硝酸鉀的溶解度為 。(2)硝酸鉀中混有少量氯化鈉時,提純硝酸鉀的方法是 (填“降溫”或“蒸發”)結晶。(3)T℃時NaCl和KNO3具有相同的溶解度mg,則T和m的取值范圍是 (填序號)。A.10<T<20,20.9<m<31.6 B.20<T<30,31.6<m<45.8C.10<T<20,35.8<m<36.0 D.20<T<30,36.0<m<36.3(4)燒杯①和④中分別盛有50℃時50g的熱水,按下列圖示操作:則最終燒杯⑤中析出的固體質量為 g。【解答】解:(1)40℃時,硝酸鉀的溶解度為63.9g;(2)硝酸鉀、氯化鈉的溶解度均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加,硝酸鉀的溶解度受溫度影響較大,氯化鈉的溶解度受溫度影響較小,故硝酸鉀中混有少量氯化鈉時,提純硝酸鉀的方法是降溫結晶;(3)20℃時,溶解度:氯化鈉大于硝酸鉀,30℃時,溶解度:氯化鈉小于硝酸鉀,故T的取值范圍為20<T<30,m的取值范圍是36.0<m<36.3。故選D;(4)燒杯①和④中分別盛有50℃時50g的熱水,將燒杯①和燒杯④中溶液均降溫至20℃,并一起倒入燒杯⑤中,此時溶劑的質量為100g,加入硝酸鉀的質量為:40g,加入氯化鈉的質量為18.5g,20℃時,硝酸鉀的溶解度為31.6g,氯化鈉的溶解度為36.0g,即該溫度下,100g水中最多溶解36.0g氯化鈉,31.6g硝酸鉀,則氯化鈉完全溶解,硝酸鉀部分溶解,析出硝酸鉀的質量為:40g﹣31.6g=8.4g,即析出固體的質量為:8.4g。20.碳元素是組成物質的重要元素。①石墨、 和碳60都是由碳元素組成的同素異形體。②天然氣(主要成分:CH4)是清潔的氣態礦物燃料。CH4屬于 (選填“有機物”或“無機物”),由 種元素組成,1mol CH4中約含有 個碳原子。③固態二氧化碳稱為干冰,可用于 。④一氧化碳可冶煉金屬,其還原氧化銅的實驗裝置如圖所示(夾持儀器省略)。A處玻璃管中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B處觀察到的現象是 ;C處尾氣處理的目的是 。⑤鹽堿湖地區有“冬天撈堿、夏天曬鹽”的生產經驗,其中“堿”指碳酸鈉,“鹽”指氯化鈉。Ⅰ.碳酸鈉的物質類別是 (選填“酸”、“堿”或“鹽”)。Ⅱ.碳酸鈉、氯化鈉的部分溶解度數據見下表。溫度(℃) 0 10 20 30 40溶解度 (g/100g水) 碳酸鈉 7.0 12.5 21.5 39.7 49.0氯化鈉 35.7 35.8 35.9 36.1 36.4由上表可知,溶解度受溫度影響較大的物質是 ;“冬天撈堿”是獲取湖水中析出的碳酸鈉晶體,碳酸鈉晶體的形成過程是 (選填“降溫結晶”或“蒸發結晶”)。【解答】解:①同素異形體是由相同的元素組成的不同單質,由碳元素組成的同素異形體有石墨、金剛石和碳60;②CH4是含碳的化合物,屬于有機物,由碳、氫2種元素組成,1個CH4分子中含有1個碳原子,1molCH4中約含有6.02×1023個碳原子;③干冰升華會吸收大量的熱,可用于人工降雨等;④A處一氧化碳能和黑色的氧化銅反應生成紅色的銅和二氧化碳,化學方程式為:CuO+COCu+CO2,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在B處觀察到的現象是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點燃尾氣的目的是一氧化碳有毒,防止一氧化碳污染大氣。⑤Ⅰ.碳酸鈉由鈉離子和碳酸根離子構成,屬于鹽;Ⅱ.由表中數據分析,碳酸鈉溶解度受溫度影響較大;“冬天撈堿”的原因是由于Na2CO3的溶解度隨溫度降低而減小,達到飽和進而析出。題型3氯化鈉與粗鹽提純21.海水中含有豐富的資源。海水經風吹日曬可獲得含有泥沙的粗鹽,然后經過加工得到精鹽。下面是某興趣小組進行粗鹽提純實驗的流程圖,請回答下列問題:(1)實驗操作①、②、③依次為圖中的 、 、 。(填字母)(2)在上述三個實驗操作中,均需用到的儀器是 (填儀器名稱),其中在B操作中的作用是 。(3)在B操作裝置中,漏斗應如何放置? 。【解答】解:(1)圖中:A、液體蒸發,B、過濾,C、溶解。故:操作①與C對應,操作②與B對應,操作③與A對應。(2)在上述三個實驗操作中,均需用到的儀器是玻璃棒,其中在B操作中的作用是引流液體;(3)在B操作裝置中,漏斗應如何放置漏斗下端管口(的尖嘴)緊靠燒杯內壁。22.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實驗是科學探究的重要手段。(1)制取氣體是初中化學實驗的重要內容。如圖是實驗室制取和收集氣體的部分裝置。①寫出用A裝置制取O2的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②若要收集干燥的O2,試劑X是 ,裝置的連接順序為:a接 。③簡述檢驗A裝置氣密性的方法 。(2)海水是廉價的自然資源,海水曬鹽可獲得粗鹽。“粗鹽提純”是指除去粗鹽中的泥沙和MgCl2、CaCl2、Na2SO4等雜質。某同學設計了除去泥沙和三種可溶性雜質的實驗方案:①請寫出除去粗鹽中MgCl2雜質的化學方程式 。②加入過量Na2CO3溶液的目的是什么? 。③上述流程中,若將過濾和加鹽酸的操作順序顛倒,所得精鹽中還有哪些雜質?(硫酸鋇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 。(3)為探究NaOH的變質程度,取15g已部分變質的NaOH固體,加入到50g稀鹽酸中,充分反應后,稱量剩余物質的質量為62.8g。求該固體中氫氧化鈉的質量。【解答】解:①A裝置為固液常溫型氣體發生裝置,可采用過氧化氫溶液與二氧化錳固體混合的方法制取氧氣,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H2O22H2O+O2↑;②收集干燥的氧氣需要用濃硫酸干燥及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為使氧氣與濃硫酸充分接觸,導管的連接順序應為“長進短出”,即為a接c、b接f;③檢驗A裝置氣密性的方法為:用橡膠管和導管連接a,向長頸漏斗中加水,形成液封,將導管伸入水中,雙手緊握錐形瓶的外壁,若導管口處有氣泡冒出,說明裝置的氣密性良好;故答案為:①2H2O22H2O+O2↑;②濃硫酸;c、b接f;③用橡膠管和導管連接a,向長頸漏斗中加水,形成液封,將導管伸入水中,雙手緊握錐形瓶的外壁,若導管口處有氣泡冒出,說明裝置的氣密性良好;(3)①氫氧化鈉和氯化鎂反應生成氫氧化鎂和氯化鈉,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MgCl2+2NaOH=Mg(OH)2↓+2NaCl;②加入過量Na2CO3溶液,是為了除去雜質CaCl2和過量的BaCl2,將其轉化為沉淀;③上述流程中,若將過濾和加鹽酸的操作順序顛倒,鹽酸和碳酸鈣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和氡氧化鎂反應生成氯化鎂和水,和碳酸鋇反應生成氯化鋇、水和二氧化碳,所得精鹽產品中雜質有氯化鈣、氯化鎂、氯化鋇;故答案為:①MgCl2+2NaOH=Mg(OH)2↓+2NaCl;②為了除去雜質CaCl2和過量的BaCl2,將其轉化為沉淀;③氯化鈣、氯化鎂、氯化鋇;(3)依題意可知二氧化碳的質量為15g+50g﹣62.8g=2.2g。設固體中碳酸鈉的質量為x。Na2CO3+2HCl═2NaCl+H2O+CO2↑106 44x 2.2gx=5.3g所以固體中氫氧化鈉的質量為15g﹣5.3g=9.7g答:固體中氫氧化鈉的質量為9.7g。23.酸、堿、鹽是有廣泛用途的重要化合物。某化學活動小組的同學圍繞這幾類化合物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動。(1)該小組的同學設計如下幾組實驗,探究鹽酸的化學性質。①以上實驗中,有白色沉淀生成的化學方程式為 。②將稀鹽酸滴入試管A中,無明顯現象,請設計簡單的實驗證明稀鹽酸與氫氧化鈉溶液發生了反應 。(簡要寫出實驗步驟、現象和結論)(2)為了探究實驗室中一瓶敞口放置的氫氧化鈉溶液是否變質及變質的程度,取少量溶液于試管中,進行了如圖所示實驗。已知:碳酸鈉溶液顯堿性。①上述實驗能否證明氫氧化鈉溶液已經變質。②另一位同學繼續向乙中滴加足量的X溶液后,根據實驗現象,他得出“該瓶氫氧化鈉溶液已全部變質”的結論,請寫出X的化學式及實驗現象。(3)食鹽是重要的調味品。用海水制取的粗鹽中含有泥沙、MgSO4和CaCl2雜質,為得到較純的氯化鈉,將機鹽溶于水后進行如下操作:a.加過量的Ba(OH)2溶液;b.過濾;c.加適量的鹽酸;d.加過量的Na2CO3溶液;e.蒸發。①以上操作的合理順序為 (字母代號不能重復使用)。②操作b和e要用到同一種玻璃儀器。該儀器在操作e中的作用是 。③最后制得的氯化鈉的質量大于粗鹽中氯化鈉的質量,寫出一個可使氯化鈉質量增加的化學方程式 。(4)某硫酸廠廢水中含有少量硫酸,為測定廢水中所含硫酸的質量分數,取49g廢水于燒杯中,加入4g溶質質量分數為10%的氫氧化鈉溶液恰好完全反應(假設廢水中的其他成分不與氫氧化鈉反應)。請計算廢水中硫酸的質量分數。【解答】解:(1)①鹽酸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沒有沉淀生成;鹽酸與碳酸鈉反應生成氯化鈉、二氧化碳和水,沒有沉淀生成,鹽酸與硫酸鈉不反應,鹽酸與硝酸銀反應產生氯化銀白色沉淀,反應的化學方程式:HCl+AgNO3=AgCl↓+HNO3;②將稀鹽酸滴入試管A中,無明顯現象,可以利用滴有酚酞的氫氧化鈉溶液滴加鹽酸或褪色進行實驗方案的設計,具體實驗方案如下:取少許NaOH溶液于試管中,滴入2滴酚酞溶液,振蕩,溶液變為紅色;然后向該試管中滴加稀鹽酸,觀察到溶液由紅色變為無色,可證明氫氧化鈉與鹽酸發生了反應;(2)①氫氧化鈉溶液、碳酸鈉溶液均顯堿性,就能使酚酞試液變紅,因此上述實驗不能否證明氫氧化鈉溶液已經變質;②碳酸鈉能夠與氯化鈣或氯化鋇溶液反應生成碳酸鈣或碳酸鋇白色沉淀,酚酞遇堿變紅;另一位同學繼續向乙中滴加足量的氯化鈣或氯化鋇溶液后,有白色沉淀產生,且紅色褪去,因此他得出“該瓶氫氧化鈉溶液已全部變質”的結論;(3)硫酸鎂與氫氧化鋇反應生成硫酸鋇和氫氧化鎂沉淀,碳酸鈉與氯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氯化鈉;因此用海水制取的粗鹽中含有泥沙、MgSO4和CaCl2雜質,為得到較純的氯化鈉,將機鹽溶于水后進行如下操作:a.加過量的Ba(OH)2溶液,除去硫酸鎂;d.加過量的Na2CO3溶液,除去氯化鈣、剩余的氫氧化鋇,b.過濾,除去沉淀和泥沙,濾液中加適量的鹽酸,除去碳酸鈉、氫氧化鈉,得到氯化鈉溶液,在進行蒸發結晶得到晶體;結合以上分析可知,①以上操作的合理順序為adbce;②過濾和蒸發操作要用到同一種玻璃儀器即玻璃棒,在蒸發過程中,玻璃棒起到不斷攪拌,防止因局部溫度過高,造成液滴飛濺的作用;③碳酸鈉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和二氧化碳、水,氫氧化鈉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兩個反應均可使最后制得的氯化鈉的質量大于粗鹽中氯化鈉的質量;反應的方程式為:Na2CO3+2HCl=NaCl+CO2↑+H2O 或NaOH+HCl=NaCl+H2O;(4)解:設49g廢水中硫酸的質量為x,2NaOH+H2SO4=Na2SO4+2H2O80 984g×10% x列式:,解得x=0.49g;廢水中硫酸的質量分數1%;答:廢水中硫酸的質量分數為1%。24.酸、堿、鹽是有廣泛用途的重要化合物,某化學小組以“酸、堿、鹽”為主題進行探究性學習。(1)下面是該組同學在探究酸、堿、鹽的性質時對某無色溶液所含溶質的記錄,其中合理的是 。a.NaOH、NaNO3、NH4Cl b.CuSO4、KCl、Na4SO4c.CaCl2、KNO3、AgNO3 d.NaCl、Na2CO3、K2SO4(2)銅不與稀硫酸反應,但加熱時銅能與濃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銅、二氧化硫和水,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3)如圖1是某趣味實驗裝置圖,其氣密性良好。①打開K1向充滿CO2的集氣瓶中注入過量的NaOH溶液,振蕩集氣瓶后打開K2,能觀察到什么現象?、②實驗后將所有廢液倒入燒杯中,過濾,對所得濾液中的溶質組成,有如下猜想。猜想I:NaCl;猜想Ⅱ:BaCl2、NaCl:猜想Ⅲ: 。③若猜想Ⅲ正確,請設計實驗方案驗證,簡要寫出實驗步驟和現象。(4)某粗鹽水中可能含有少量的CaCl2、MgCl2、Na2SO4中的一種或幾種,為了檢測該粗鹽水中含有的雜質并將其除去,設計了如圖2流程。①X的作用是 。②通過以上探究,分析該粗鹽水中所含的雜質。 。(5)為測定某造紙廠污水中氫氧化鈉的含量,量取50g污水于燒杯中,逐滴加入溶質質量分數為10%的稀硫酸至49g時恰好完全反應(污水中的其他成分不與硫酸反應)。請計算該造紙廠排放的污水中氫氧化鈉的質量分數。【解答】解(1)a、NaOH和NH4Cl二者會反應生成氯化鈉、氨氣和水,無法在溶液中共存,不符合題意;b、CuSO4溶液呈藍色,無法形成無色溶液,不符合題意;c、CaCl2和AgNO3二者會反應生成氯化銀沉淀和硝酸鈣,無法在溶液中共存,不符合題意;d、NaCl、Na2CO3、K2SO4三者之間不會發生反應,且溶解后都是無色,符合題意。故選:d;(2)加熱時銅能與濃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銅、二氧化硫和水,化學方程式為:Cu+2H2SO4(濃)CuSO4+SO2↑+2H2O;(3)①打開K1后氫氧化鈉溶液進入A裝置中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由于裝置內二氧化碳氣體被消耗,使裝置內壓強減小,所以打開K2后,受大氣壓強影響,裝置B中氯化鋇溶液進入到裝置A中,并且和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鋇白色沉淀和氯化鈉,故看到的現象為B裝置內BaCl2溶液流入A裝置中,同時產生白色沉淀;②裝置內溶液中發生的反應是氯化鋇和碳酸鈉生成碳酸鋇和氯化鈉的反應,而碳酸鈉由氫氧化鈉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且題目信息說明所加的是過量的氫氧化鈉溶液,故最后所得溶液中的溶質有三種情況:I、可能是碳酸鈉和氯化鋇恰好完全反應,故溶液中只有氯化鈉;II、可能在反應中氯化鋇過量,則溶液中除了有生成的氯化鈉還有過量的氯化鋇;III、可能在反應中碳酸鈉和氯化鋇恰好完全反應,且氫氧化鈉有剩余,則溶液中除了有生成的氯化鈉還有過量的氫氧化鈉;③要驗證猜想III成立,只需要驗證氫氧化鈉的存在即可,所以可以取濾液少許于試管中,加入酚酞溶液,若溶液變為紅色,則猜想III成立;(4)①加入過量的氫氧化鈉溶液時,氫氧化鈉和氯化鎂反應生成氫氧化鎂沉淀和氯化鈉,加入過量的氯化鋇溶液時,氯化鋇和硫酸鈉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和氯化鈉,加入過量的碳酸鈉溶液時,碳酸鈉和氯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氯化鈉,和過量的氯化鋇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和氯化鈉,加入適量稀鹽酸時,稀鹽酸和過量的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和過量的的碳酸鈉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由題意可知X試劑是稀鹽酸,其作用的除去之前步驟中剩余的氫氧化鈉和碳酸鈉;②第一步加入氫氧化鈉溶液時沒有明顯現象,說明雜質一定不含氯化鎂,第二步加入氯化鋇溶液產生白色沉淀,說明雜質一定含有硫酸鈉,第三步加入碳酸鈉產生白色沉淀,可能是第二步中過量氯化鋇與碳酸鈉反應生成的碳酸鋇白色沉淀,也有可能是氯化鈣和碳酸鈉生成的碳酸鈣白色沉淀,說明雜質可能含有氯化鈣,故粗鹽水中所含的雜質為Na2SO4;(5)設氫氧化鈉的質量為x。2NaOH+H2SO4═Na2SO4+2H2O80 98x 49g×10%x=4g污水中所含NaOH的質量分數為:100%=8%。答:污水中所含NaOH的質量分數為8%。25.通過海水晾曬可得粗鹽,粗鹽除NaCl外,還含有MgCl2、CaCl2、Na2SO4以及泥沙等雜質。以下是制備精鹽的實驗方案,各步操作流程如圖:(1)在第①步粗鹽溶解操作中要用玻璃棒攪拌,作用是 。(2)第②步操作的目的是除去粗鹽中的 (填化學式,下同),第⑥步操作的目的是除去濾液中的 。(3)第⑤步“過濾”操作中得到沉淀的成分有:泥沙、BaSO4、Mg(OH)2、 (填化學式)。(4)在第③步操作中,選擇的除雜的試劑不能用KOH代替NaOH,理由是 。【解答】解:(1)用玻璃棒攪拌,加速了液體的流動,使固體很快溶解;(2)硫酸鈉和氯化鋇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和氯化鈉,所以第②步操作的目的是除去粗鹽中的Na2SO4,除雜過程中反應剩余的碳酸鈉、氫氧化鈉對于氯化鈉來說也是雜質,所以第⑥步操作的目的是除去濾液中的NaOH、Na2CO3;(3)第二步后溶液中剩下沒有反應的氯化鋇,第四步加入碳酸鈉,除了將氯化鈣沉淀以外,還可以除去過量的氯化鋇,所以第⑤步“過濾”操作中得到沉淀的成分有:泥沙、BaSO4、CaCO3、BaCO3、Mg(OH)2;(4)氫氧化鉀會與氯化鎂反應生成氫氧化鎂沉淀和氯化鉀,氯化鉀對氯化鈉來說就是雜質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專題04 物質的分離與提純(學生卷).docx 專題04 物質的分離與提純(教師卷).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