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題型五 技術、工程與社會01考情透視·目標導航02知識導圖·思維引航03核心精講·題型突破考點一 技術、工程與社會【真題研析】 考法01 環境與可持續發展類 考法02 技術應用與生活類 考法03 工程建設與社會發展類 考法04 科學技術與文化類【核心精講】 知識點一 環境與可持續發展類 知識點二 技術應用與生活類 知識點三 工程建設與社會發展類 知識點四 科學技術與文化類【命題預測】考點要求 課標要求 命題預測技術、工程與社會 1、科學與技術的關系:初步認識科學推動技術進步、技術又促進科學發展的相互關系,初步認識社會需求是促進科學和技術發展的強大動力。 2、技術的社會功能:了解科學技術在日常生活和生產、社會中的作用,了解科學發展帶來的重大的技術發明及其產生的社會影響,初步認識科學和技術的社會功能。像互聯網技術的出現,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信息傳播方式,促進了社會的快速發展 3、技術的兩面性:了解科學技術在當代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認識技術帶來的負面影響,了解對一個問題的解決可能又帶來新的問題;了解有關正確運用科學技術的倫理問題;初步懂得適時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意義。 4、科學技術與文明進步:了解科學技術不僅推動物質文明的進步,還促進精神文明的建設和發展。 5、關注社會問題:關注人口、資源、環境、發展問題。 1、能源技術與可持續發展:結合浙江的能源結構調整,可能會考查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技術的原理、應用現狀及發展前景,以及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中的作用,分析能源技術發展對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意義和面臨的挑戰。 2、環境工程與保護:以浙江的水環境治理、大氣污染防治等環境工程為素材,考查水污染處理技術、大氣污染物減排措施等相關知識,要求學生解釋其中的科學原理,以及這些工程對改善生態環境、保障居民健康和促進社會發展的重要性。 3、生物技術與人類生活:結合基因編輯、疫苗研發等生物技術熱點,考查學生對相關技術原理的理解。 4、信息與通信技術:以 5G 技術、物聯網等為背景,考查學生對信息傳輸、處理等相關技術的認識,分析這些技術在智能交通、智能家居、遠程醫療等領域的應用如何改變人們的生活和社會生產方式,以及可能引發的信息安全等問題。 5、交通工程與區域發展:以浙江的高鐵、跨海大橋等交通工程為例,考查學生對工程建設中涉及的物理、化學、地理等多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分析交通工程對區域經濟發展、文化交流、城市布局等方面的影響。考點一 技術、工程與社會考法01 環境與可持續發展類(2023 溫州)某同學發明一自動升降排水井蓋(如圖甲),暴雨時通過收集雨水實現井蓋自動抬升(如圖乙),加快路面雨水的排放。(1)井蓋抬升過程中,定滑輪的作用是 。(2)某次排水過程中,重150牛的井蓋被抬升0.1米。此過程中,克服井蓋重力做功 焦。(3)要使降水量稍小時就能抬升井蓋,可采取的措施有: 。(寫出一點)考法02 技術應用與生活類(2022 寧波)核酸檢測采樣時使用的“采樣拭子”,其頂端是如圖所示的植絨拭子,安全、無毒。有一種植絨方式是:植絨機產生數萬伏的高壓靜電,通過電子轉移讓噴頭中的絨毛帶上負電荷,然后在被植絨物體表面噴涂上膠粘劑,移動噴頭靠近被植絨物體,絨毛在高壓靜電作用下從噴頭中飛升到被植絨物體表面,呈垂直狀植在涂有膠粘劑的物體表面。上述植絨過程中蘊含了許多科學知識,下列描述不合理的是( )A.噴頭中的絨毛帶上負電荷,是由于絨毛得到了電子B.以移動的噴頭為參照物,被植絨物體是運動的C.絨毛能在高壓靜電作用下運動,是由于能量可以創生D.絨毛從噴頭中飛升到被植絨物體表面,是由于力能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2024 浙江)學校科技節開展水火箭比賽,同學們通過查閱資料得知:水火箭射程與瓶內液體占總體積比例、瓶內氣壓和發射角度等因素有關。除上述因素外,為研究水火箭射程與瓶內液體質量的關系,某興趣小組通過只改變液體的密度來改變其質量,并用圖1裝置和有關測量工具進行如下實驗。①取一可樂瓶作為水火箭內膽,瓶內裝入體積為V的水,將其放置在已固定好的發射架上。②用打氣筒給水火箭打氣,當瓶內氣壓為p時,打開開關發射。③測出水火箭的射程,多次實驗取平均值。④用食鹽和水配制A、B、C三種密度不同的溶液,均量取體積為V的溶液替換水,重復上述步驟①②③。實驗結果如圖2所示。請回答。(1)實驗中用于測量水火箭射程的工具是 。(2)一定溫度下,用足量的食鹽和水配制溶液,若觀察到 ,則溶液密度達到最大。(3)本實驗可得出的結論是 。(4)某同學認為本實驗用相同裝置,只用水進行實驗,通過改變水的體積來改變質量更方便。從控制變量的角度判斷該同學的觀點是否合理并說明理由: 。考法03 工程建設與社會發展類(2021 湖州)2021年5月15日,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所攜帶的“祝融號”火星車及其著陸組合體成功降落在火星北半球的烏托邦平原南部,實現中國航天歷史性的突破。(1)雖然火星大氣稀薄,著陸組合體沖入火星大氣層后,5千米/秒級別的速度依然導致大氣沖擊和摩擦產生了巨大的振動和熱量,足以熔化大部分金屬。通過隔熱裝置和多種散熱手段,著陸組合體的溫度依然能保持常溫。圖甲為著陸組合體部分著陸流程的示意,則隔熱裝置應安裝在 (選填“A”或“B”)處。(2)當著陸組合體的速度驟降到數百米/秒,巨大的降落傘在火星上空約10千米的高度打開。當速度降低到100米/秒以內,降落傘“功成身退”,著陸組合體依靠底部強大的反沖火箭工作進一步減速。隨著速度進一步降低,著陸組合體進入懸停避障狀態。著陸組合體懸停時(如圖乙所示),反沖火箭噴氣的方向為 。(3)著陸組合體總著陸時間只有9分鐘左右,也被叫做“恐怖9分鐘”。這是因為火星距離地球太遙遠(5.5×1010米~4×1011米),如果著陸組合體通過電磁波信號與地面控制中心通信,信號來回至少需要幾分鐘?(電磁波在真空中傳播速度為3×108米/秒)(2023 衢州)2022年10月31日,我國組建完成的“天宮”空間站,是當今世界上第二個在軌實驗室。航天員可乘坐飛船往返地球和空間站,開展科學實驗。(1)在空間站生長的水稻,呈現“生長方向雜亂”的現象,其原因是在微重力環境中,它不會像在地球上生長那樣表現出 性。(2)神舟飛船返回艙結構呈鐘形,穩定性好。返回艙返回地球時以傾斜的姿態飛行,與大氣劇烈摩擦,艙外產生1500℃的高溫和烈焰,迎著大氣層的一側更是比背著大氣層的一側產生更多的熱量,通過調姿發動機自動調整,使返回艙自轉起來。自轉有利于返回艙 ,從而避免艙體受損。(3)返回艙降落時,使用降落傘讓返回艙不斷減速,這個過程中返回艙受到的阻力 重力(選填“大于”“等于”或“小于”)。(4)已知返回艙的總質量為8000kg,與水平地面的接觸面積為5m2,求此時返回艙對地面的壓強。考法04 科學技術與文化類(2023 溫州)我國某地使用“沉管法”建跨海隧道:用鋼筋水泥等材料澆筑若干個中空管段,用隔墻封閉兩端并使其漂浮在水中;用拖船牽引至指定位置,向管段中的水箱注水使其下沉(如圖);對下沉的多個管段進行依次連接,拆除隔墻形成隧道。(1)拖運管段時,若速度為2千米/時,拖運距離為3千米,需要 小時。(2)圖中,當往水箱中注水的質量為6×104千克時,管段剛好能夠在水下勻速緩慢下沉。若管段排開水的體積為3.06×103米3,則注水前管段與水箱的總質量為多少千克?(海水密度取1.0×103千克/米3)(3)管段隔墻設計需要考慮其下沉到海底時受到的壓力大小。這一壓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2023 金華)某款市售制氧杯具有供氧快、便攜帶、易操作、成本低的特點。圖1為制氧杯實物圖,圖2為制氧杯內部結構剖面示意圖,圖3為制氧劑的相關信息。利用該制氧杯制氧,產生的氧氣可以在劇烈運動后即時補氧,也可以供老人、孕婦等在家中和戶外急救補氧。【使用步驟】Ⅰ.取下杯蓋,在甲杯中加入A、B兩種制氧劑,再加入清水至相應水位。Ⅱ.取下與杯蓋相連的乙杯,在乙杯中加入適量清水,將乙杯裝回杯蓋的中央正下方。Ⅲ.將帶有乙杯的杯蓋和甲杯旋緊,形成一個如圖1所示的整體。Ⅳ.待出氣孔②處有氧氣逸出時,通過醫用導氣管供人呼吸補氧。回答下列問題。(1)在乙杯中加入清水的作用是 。(2)在甲杯中加入清水至相應水位,清水除了溶解制氧劑A并使制氧反應發生以外,還具有的作用是 。(3)請運用所學知識,并結合以上信息,解釋該制氧杯能快速產生氧氣并能從出氣孔②快速逸出的原因。知識點一 環境與可持續發展類1、精準審題:明確題目是考查垃圾分類的標準、資源利用的方式,還是環境保護的措施等具體方向。比如看到關于水資源的題目,要確定是考水資源的凈化方法,還是水資源的保護策略。2、知識關聯:迅速聯系相關知識,如垃圾分類要清楚不同垃圾的類別歸屬;資源利用要掌握可再生資源和不可再生資源的特點及利用原則;環境保護要了解常見污染物的種類和防治方法。3、案例分析:以題目中的具體情境為依據,分析實際做法的合理性。如分析某工廠污水處理措施是否符合環保要求,要從污水處理的原理、達標標準等方面入手。知識點二 技術應用與生活類1、提取關鍵信息:從題目中找出關鍵技術點和應用場景,比如在智能家居的題目中,要明確是考查傳感器的工作原理,還是智能控制系統的功能。2、原理剖析:回憶所學的技術原理知識,將其與題目情境對應。例如,對于醫療技術中的疫苗問題,要清楚疫苗激發免疫反應的生物學原理。3、生活經驗輔助:結合生活實際,思考技術應用帶來的影響和可能出現的問題。如思考智能交通系統在緩解交通擁堵方面的作用,以及可能存在的信號故障等問題。知識點三 工程建設與社會發展類1、工程背景理解:認真閱讀題目中關于工程建設的描述,包括工程類型、規模、所處環境等信息,明確工程的主要特點和目標。2、多學科知識融合:運用物理、化學、地理等多學科知識分析工程問題。比如交通工程中的橋梁建設,要用到力學知識分析結構穩定性,用材料科學知識分析建筑材料的性能;能源工程要用到能量轉化知識等。3、社會影響分析:從經濟、環境、社會等多個角度分析工程建設的影響。如能源工程對當地就業、能源供應、生態環境的影響等,要全面、客觀地進行分析。知識點四 科學技術與文化類1、歷史背景回顧:遇到考查古代技術發明的題目,要先回顧相關的歷史時期、社會背景等知識,了解技術發明產生的根源和條件。2、文化意義分析:從文化傳承、交流、發展等角度分析技術發明的意義。比如造紙術和印刷術對文化傳播和知識普及的重要作用,要從打破知識壟斷、促進文化繁榮等方面進行闡述。3、科學精神提煉:根據科學家的故事或科學探究歷程,提煉出其中體現的科學精神,如創新精神、質疑精神、團隊合作精神等,并結合具體事例進行說明。(2024 富陽區一模)下列有關科學史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法拉第發現磁生電的條件和規律給發電機的發明提供了有力支持B.施萊登和施旺提出的細胞學說認為動物和植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C.林奈的“雙名制”分類方法和分類原則奠定了生物分類學的基礎D.英國科學家胡克利用自制的顯微鏡首次發現了完整的細胞(2023 普陀區校級模擬)修正帶涂在紙上可以遮蓋錯字,但研究發現,修正帶中的一些化學物質會影響人體健康。對此,我們可獲得的啟示是( )A.科學技術給人類生活帶來的都是便利B.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人們要盡可能減少濫用科技帶來的危害C.許多科技產品都像修正帶一樣會對人體健康產生一定影響,人們應絕對禁止使用D.科技發展的負面影響不可避免,因此發展科學技術不需要考慮負面影響(2023 余杭區模擬)科學實驗為結論的得出提供了支持。下列選項中,科學實驗與結論的關系正確的是( )A.奧斯特實驗證明了電流的磁效應B.馬德堡半球實驗證明了大氣壓的存在并定量測出其大小C.盧瑟福的α粒子轟擊金屬箔實驗證明了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構成D.米勒模擬實驗證明了地球上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質轉化的(2023 紹興模擬)“殲—20”作為我國新一代隱形戰機,改進了形狀與材料方面的技術,能有效避開雷達的探測,如圖所示為其在珠海航展上的首次公開亮相。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A.戰機起飛時以戰機為參照物,跑道兩旁的植被是靜止的B.戰機可以隱身的原因是可以吸收所有的可見光線C.戰機獲得升力的原理是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D.戰機的輪胎上刻有許多花紋是為了減小壓強(2023 北侖區二模)2022年6月5日,搭載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的長征運載火箭成功將陳冬、劉洋、蔡旭哲三名宇航員送入太空,如圖所示。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使火箭加速升空的施力物體是空氣B.觀察到火箭穿破云霄,是以火箭內的宇航員為參照物C.載人飛船進入預定軌道后,運動狀態保持不變D.太空中宇航員與地面進行信息交流是通過電磁波來實現的(2023 寧波模擬)光纖作為現今寬帶網絡最理想的傳輸媒介,其傳播的基本原理是光的全反射。進入纖芯的光波因能在界面上發生多次全反射而不透過界面,仿佛被包層緊緊地封閉在纖芯內,沿著纖芯傳播。下面有關光纖通信說法錯誤的是( )A.光波在光導纖維中的傳播速率可達3×109m/sB.光波能在的界面上發生全反射是因為折射角大于入射角C.光纖通信的發射器發出的激光具有亮度高、方向性好和顏色純的特點D.光纖通信是利用特殊的技術把表示信息的電信號轉為光信號,讓光波在光導纖維中通過,在接收端再從光信號還原出電信號(2023 慈溪市模擬)如圖所示是嫦娥4號的中繼衛星“鵲橋”由長征4號丙運載火箭發射時的情景。火箭中的燃料燃燒時,燃氣推動火箭和衛星上升,衛星的動能會 (填“增大”“減小”或“不變”),火箭外殼的溫度會 (填“升高”“降低”或“不變”)。“鵲橋”最終在距地球約45萬千米的軌道上運行,由此可知,從地球上發射的電磁波信號經過 秒后就會被“鵲橋”接收到。(2023 永嘉縣校級三模)電池使人們能夠獲得比較穩定的持續電流,方便了人們的生活,它的發明經歷了漫長的時間。材料一:1780年,意大利科學家伽伐尼在解剖青蛙時偶然發現,當解剖刀無意中觸及蛙腿上外露的神經時,蛙腿猛烈地抽搐了一下。重復操作,又觀察到同樣的現象。伽伐尼進行實驗探究:采用靜電裝置對蛙腿采取電刺激,發現蛙腿抽動。材料二:1800年,伏打認為伽伐尼實驗產生電的原因是兩種金屬與濕的動物體相連造成的,他用鹽水代替了神經和肌肉,用鋅、銅兩種金屬與鹽水接觸也產生了電,他將這種電稱為“金屬電””。據此原理發明了伏打電堆。材料三:在伏打提出“金屬電”后約50年,德國科學家亥姆霍茲指出,所謂“金屬電”是化學作用引起的,是溶液中電荷的定向移動而產生的電流,伏打電堆其實是多個伏打電池串聯而成的電池組。(1)伽代尼進行實驗探究的假設是 引起蛙腿抽動的原因。(2)分析圖中的伏打電池可知,流經電動機M的電流方向是 (填“從鋅片到銅片”或“從銅片到鋅片”)。(3)分析上述科學史料,判斷下列觀點正確的有 (可多選)。A.人們對科學的發現純屬偶然B.觀察與實驗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C.沒有先進的儀器是無法進行科學研究的D.電池的發明是幾代科學家努力的結果E.對前人已有理論的合理批判會使科學有重大發現(2024 湖州二模)某校項目化實驗小組利用可樂瓶等材料制作水火箭(如圖甲),并進行飛行高度測試實驗。水火箭的結構如圖乙所示。將水火箭豎立于地面,用打氣筒通過打氣管向瓶內打氣,當瓶內壓強足夠大時,瓶塞脫落,瓶內的水向下噴出,水火箭就接近豎直向上飛。(1)使水火箭運動狀態發生改變的施力物體是 。(2)實驗中無法直接測量水火箭豎直上升的最大高度,可以轉換為測量 來間接反映這個高度。(3)如圖丙所示,小組同學用頻閃照相機拍下了水火箭從A處起飛,到C處達到最高點的運動情況,照相機每隔0.2秒曝光一次,從拍攝的照片可以看出,判斷水火箭運動情況 (從“勻速直線運動”或“變速直線運動”選擇),并說明理由 。(4)以下是水火箭的部分評價量表評價指標 優秀 合格 待改進功能性 火箭能順利升空,在空中的上升時間t≥6秒 火箭能順利升空,在空中的上升時間3秒≤t<6秒 火箭能順利升空,在空中的上升時間t<3秒或不能升空圖丁是小組同學實驗時水火箭的速度和時間的關系,請結合評價量表的功能性指標,對該水火箭進行評價并說明理由。 。(2024 玉環市模擬)如圖甲所示為一款家用電動車,圖乙是某型號剪式千斤頂的結構示意圖。更換汽車輪胎時,將底部支撐臺置于水平地面,保持千斤頂豎直,將頂升置于汽車車身下,用手搖動扳手使扳手繞O點不斷旋轉,帶動絲桿轉動。通過杠桿水平拉動左端鉸鏈,使支架向內收縮,頂升升高,從而將汽車車身頂起,絲桿上刻有梯形扣,圖丙是梯形扣的實物圖。(1)從手機APP上可以看到車輛的主要信息,手機和車輛是通過 傳遞信息的,該車電動機的工作原理是: 。(2)該型號的剪式千斤頂是由一些簡單機械組合而成的,在頂起車身的過程中,絲桿上的梯形扣屬于下列簡單機械中的 。A.滑輪 B.滑輪組 C.杠桿 D.斜面(3)現使用該剪式千斤頂更換輪胎,頂起汽車車身后,若頂升受到車身豎直向下的壓力大小始終為10000牛,且等于頂升對車身的支持力,千斤頂自身重量忽略不計。頂起汽車車身后,為了方便更換輪胎,需要繼續搖動扳手,使頂升繼續升高一段距離,若人搖動扳手使頂升在1分鐘內升高12厘米,用千斤頂頂起車身時的機械效率為80%,則人做功的功率是多大?(2024 鹿城區校級二模)洞頭地處東南沿海風能帶,生態環境好。在本島建立了風力場項目,緩解了海島的用電高峰壓力。(1)從生態學看,整個洞頭島嶼屬于一個 。(2)風力發電機的風機葉片具有質量輕、強度高的性能,分析推測風機葉片的材質具有的性質是 。(3)當風從正面垂直吹向靜止的葉片時,從正面看(如圖甲),葉片A會順時針轉動,分析葉片橫截面的設計原理是 。(4)清潔能源的大力開發,使得交通領域出現了“以電代油”的新局面,實現“減碳”目標。圖乙為某純電動汽車與某燃油汽車的相關數據,與燃油汽車相比,純電動汽車每行駛100公里減少向空氣排放 千克的二氧化碳。(ρ汽油=0.7×103kg/m3)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題型五 技術、工程與社會01考情透視·目標導航02知識導圖·思維引航03核心精講·題型突破考點一 技術、工程與社會【真題研析】 考法01 環境與可持續發展類 考法02 技術應用與生活類 考法03 工程建設與社會發展類 考法04 科學技術與文化類【核心精講】 知識點一 環境與可持續發展類 知識點二 技術應用與生活類 知識點三 工程建設與社會發展類 知識點四 科學技術與文化類【命題預測】考點要求 課標要求 命題預測技術、工程與社會 1、科學與技術的關系:初步認識科學推動技術進步、技術又促進科學發展的相互關系,初步認識社會需求是促進科學和技術發展的強大動力。 2、技術的社會功能:了解科學技術在日常生活和生產、社會中的作用,了解科學發展帶來的重大的技術發明及其產生的社會影響,初步認識科學和技術的社會功能。像互聯網技術的出現,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信息傳播方式,促進了社會的快速發展 3、技術的兩面性:了解科學技術在當代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認識技術帶來的負面影響,了解對一個問題的解決可能又帶來新的問題;了解有關正確運用科學技術的倫理問題;初步懂得適時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意義。 4、科學技術與文明進步:了解科學技術不僅推動物質文明的進步,還促進精神文明的建設和發展。 5、關注社會問題:關注人口、資源、環境、發展問題。 1、能源技術與可持續發展:結合浙江的能源結構調整,可能會考查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技術的原理、應用現狀及發展前景,以及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中的作用,分析能源技術發展對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意義和面臨的挑戰。 2、環境工程與保護:以浙江的水環境治理、大氣污染防治等環境工程為素材,考查水污染處理技術、大氣污染物減排措施等相關知識,要求學生解釋其中的科學原理,以及這些工程對改善生態環境、保障居民健康和促進社會發展的重要性。 3、生物技術與人類生活:結合基因編輯、疫苗研發等生物技術熱點,考查學生對相關技術原理的理解。 4、信息與通信技術:以 5G 技術、物聯網等為背景,考查學生對信息傳輸、處理等相關技術的認識,分析這些技術在智能交通、智能家居、遠程醫療等領域的應用如何改變人們的生活和社會生產方式,以及可能引發的信息安全等問題。 5、交通工程與區域發展:以浙江的高鐵、跨海大橋等交通工程為例,考查學生對工程建設中涉及的物理、化學、地理等多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分析交通工程對區域經濟發展、文化交流、城市布局等方面的影響。考點一 技術、工程與社會考法01 環境與可持續發展類(2023 溫州)某同學發明一自動升降排水井蓋(如圖甲),暴雨時通過收集雨水實現井蓋自動抬升(如圖乙),加快路面雨水的排放。(1)井蓋抬升過程中,定滑輪的作用是 。(2)某次排水過程中,重150牛的井蓋被抬升0.1米。此過程中,克服井蓋重力做功 焦。(3)要使降水量稍小時就能抬升井蓋,可采取的措施有: 。(寫出一點)【解答】解:(1)井蓋抬升過程中,定滑輪的作用是改變力的方向;(2)已知井蓋的重力G=150N,井蓋上升的距離h=0.1m,則克服井蓋重力做功W=Fs=Gh=150N×0.1m=15J;(3)由圖乙可知,水槽以及水槽中水的重力等于井蓋的重力,因此要使降水量稍小時就能抬升井蓋,可采取的措施有減小井蓋的重力。故答案為:(1)改變力的方向;(2)15;(3)減小井蓋的重力。考法02 技術應用與生活類(2022 寧波)核酸檢測采樣時使用的“采樣拭子”,其頂端是如圖所示的植絨拭子,安全、無毒。有一種植絨方式是:植絨機產生數萬伏的高壓靜電,通過電子轉移讓噴頭中的絨毛帶上負電荷,然后在被植絨物體表面噴涂上膠粘劑,移動噴頭靠近被植絨物體,絨毛在高壓靜電作用下從噴頭中飛升到被植絨物體表面,呈垂直狀植在涂有膠粘劑的物體表面。上述植絨過程中蘊含了許多科學知識,下列描述不合理的是( )A.噴頭中的絨毛帶上負電荷,是由于絨毛得到了電子B.以移動的噴頭為參照物,被植絨物體是運動的C.絨毛能在高壓靜電作用下運動,是由于能量可以創生D.絨毛從噴頭中飛升到被植絨物體表面,是由于力能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解答】解:A、噴頭中的絨毛帶上負電荷,是由于絨毛得到了電子,故A合理;B、以移動的噴頭為參照物,被植絨物體與噴頭的位置不斷變化是運動的,故B合理;C、能量不能被創生,也不能被消滅,能量是守恒的,總量不變,故C不合理;D、絨毛從噴頭中飛升到被植絨物體表面,是由于力能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故D合理。故選:C。(2024 浙江)學校科技節開展水火箭比賽,同學們通過查閱資料得知:水火箭射程與瓶內液體占總體積比例、瓶內氣壓和發射角度等因素有關。除上述因素外,為研究水火箭射程與瓶內液體質量的關系,某興趣小組通過只改變液體的密度來改變其質量,并用圖1裝置和有關測量工具進行如下實驗。①取一可樂瓶作為水火箭內膽,瓶內裝入體積為V的水,將其放置在已固定好的發射架上。②用打氣筒給水火箭打氣,當瓶內氣壓為p時,打開開關發射。③測出水火箭的射程,多次實驗取平均值。④用食鹽和水配制A、B、C三種密度不同的溶液,均量取體積為V的溶液替換水,重復上述步驟①②③。實驗結果如圖2所示。請回答。(1)實驗中用于測量水火箭射程的工具是 。(2)一定溫度下,用足量的食鹽和水配制溶液,若觀察到 ,則溶液密度達到最大。(3)本實驗可得出的結論是 。(4)某同學認為本實驗用相同裝置,只用水進行實驗,通過改變水的體積來改變質量更方便。從控制變量的角度判斷該同學的觀點是否合理并說明理由: 。【解答】解:(1)長度的測量工具是刻度尺,射程是長度,故實驗中用于測量水火箭射程的工具是刻度尺。(2)一定溫度下,用足量的食鹽和水配制溶液,若觀察到有食鹽沉淀在下方,說明是飽和溶液,則溶液濃度最大,使得密度達到最大。(3)根據鹽水是密度較大的A、B、C點,比相同體積的水的質量大,射程遠,本實驗可得出的結論是其他條件相同時,水火箭射程與瓶內液體質量有關,且質量越大,射程越遠。(4)某同學認為本實驗用相同裝置,只用水進行實驗,通過改變水的體積來改變質量更方便。改變水的質量的同時,改變了瓶內空氣的多少,即使壓強相同,空氣的內能不等,做功不等,故不合理,原因是沒有控制瓶內空氣多少相同。故答案為:(1)刻度尺;(2)有食鹽沉淀在下方;(3)其他條件相同時,水火箭射程與瓶內液體質量有關,且質量越大,射程越遠;(4)不合理,沒有控制瓶內空氣多少相同。考法03 工程建設與社會發展類(2021 湖州)2021年5月15日,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所攜帶的“祝融號”火星車及其著陸組合體成功降落在火星北半球的烏托邦平原南部,實現中國航天歷史性的突破。(1)雖然火星大氣稀薄,著陸組合體沖入火星大氣層后,5千米/秒級別的速度依然導致大氣沖擊和摩擦產生了巨大的振動和熱量,足以熔化大部分金屬。通過隔熱裝置和多種散熱手段,著陸組合體的溫度依然能保持常溫。圖甲為著陸組合體部分著陸流程的示意,則隔熱裝置應安裝在 (選填“A”或“B”)處。(2)當著陸組合體的速度驟降到數百米/秒,巨大的降落傘在火星上空約10千米的高度打開。當速度降低到100米/秒以內,降落傘“功成身退”,著陸組合體依靠底部強大的反沖火箭工作進一步減速。隨著速度進一步降低,著陸組合體進入懸停避障狀態。著陸組合體懸停時(如圖乙所示),反沖火箭噴氣的方向為 。(3)著陸組合體總著陸時間只有9分鐘左右,也被叫做“恐怖9分鐘”。這是因為火星距離地球太遙遠(5.5×1010米~4×1011米),如果著陸組合體通過電磁波信號與地面控制中心通信,信號來回至少需要幾分鐘?(電磁波在真空中傳播速度為3×108米/秒)【解答】解:(1)著陸組合體部分著陸過程中位置B受到的摩擦力大,克服摩擦所做的功多,溫度升高快,故隔熱裝置應安裝在B處;(2)著陸組合體懸停時,因為著陸組合體受到向下的力的作用,故反沖火箭噴氣的方向為向下,產生向上的力;(3)根據速度公式v得,信號來回的至少時間t366.7s≈6min。故答案為:(1)B;(2)向下;(3)信號來回至少需要6分鐘。(2023 衢州)2022年10月31日,我國組建完成的“天宮”空間站,是當今世界上第二個在軌實驗室。航天員可乘坐飛船往返地球和空間站,開展科學實驗。(1)在空間站生長的水稻,呈現“生長方向雜亂”的現象,其原因是在微重力環境中,它不會像在地球上生長那樣表現出 性。(2)神舟飛船返回艙結構呈鐘形,穩定性好。返回艙返回地球時以傾斜的姿態飛行,與大氣劇烈摩擦,艙外產生1500℃的高溫和烈焰,迎著大氣層的一側更是比背著大氣層的一側產生更多的熱量,通過調姿發動機自動調整,使返回艙自轉起來。自轉有利于返回艙 ,從而避免艙體受損。(3)返回艙降落時,使用降落傘讓返回艙不斷減速,這個過程中返回艙受到的阻力 重力(選填“大于”“等于”或“小于”)。(4)已知返回艙的總質量為8000kg,與水平地面的接觸面積為5m2,求此時返回艙對地面的壓強。【解答】解:(1)在空間站生長的水稻,在微重力環境中,由于沒有受到豎直向下的重力,它不會像在地球上生長那樣表現出向心性,所以會呈現“生長方向雜亂”的現象;(2)由于返回艙返回地球時以傾斜的姿態飛行,與大氣劇烈摩擦,艙外產生1500℃的高溫和烈焰,迎著大氣層的一側比背著大氣層的一側產生更多的熱量,所以自轉有利于返回艙各個面受熱均勻,從而避免一側產生熱量過多,溫度過高,艙體受損;(3)返回艙降落時,使用降落傘讓返回艙不斷減速,這說明返回艙和降落傘受到的阻力大于返回艙和降落傘受到的總重力;(4)返回艙的重力為:G=mg=8000kg×10N/kg=80000Pa,返回艙對地面的壓力為:F=G=80000N,返回艙對地面的壓強為:p16000Pa。故答案為:(1)向地;(2)受熱均勻;(3)大于;(4)返回艙對地面的壓強為16000Pa。考法04 科學技術與文化類(2023 溫州)我國某地使用“沉管法”建跨海隧道:用鋼筋水泥等材料澆筑若干個中空管段,用隔墻封閉兩端并使其漂浮在水中;用拖船牽引至指定位置,向管段中的水箱注水使其下沉(如圖);對下沉的多個管段進行依次連接,拆除隔墻形成隧道。(1)拖運管段時,若速度為2千米/時,拖運距離為3千米,需要 小時。(2)圖中,當往水箱中注水的質量為6×104千克時,管段剛好能夠在水下勻速緩慢下沉。若管段排開水的體積為3.06×103米3,則注水前管段與水箱的總質量為多少千克?(海水密度取1.0×103千克/米3)(3)管段隔墻設計需要考慮其下沉到海底時受到的壓力大小。這一壓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解答】解:(1)拖動管段所用的時間t1.5h。(2)管段受到的浮力F浮=ρ液gV排=1.0×103kg/m3×10N/kg×3.06×103m3=3.06×107N;管段勻速下沉,根據二力平衡可得,注水后管段的總重力G總=F浮=3.06×107N;則注水前管段與水箱的總質量mm水6×104kg=3.0×106kg。(3)由p知物體在海水中受到的壓力與其受到的壓強和受力面積有關;由p=ρ液gh知物體在海水中受到的壓強與海水的密度、海底的深度有關,故管段隔墻下沉到海底時受到的壓力大小與海水的密度、海底深度、隔墻面積等有關。(2023 金華)某款市售制氧杯具有供氧快、便攜帶、易操作、成本低的特點。圖1為制氧杯實物圖,圖2為制氧杯內部結構剖面示意圖,圖3為制氧劑的相關信息。利用該制氧杯制氧,產生的氧氣可以在劇烈運動后即時補氧,也可以供老人、孕婦等在家中和戶外急救補氧。【使用步驟】Ⅰ.取下杯蓋,在甲杯中加入A、B兩種制氧劑,再加入清水至相應水位。Ⅱ.取下與杯蓋相連的乙杯,在乙杯中加入適量清水,將乙杯裝回杯蓋的中央正下方。Ⅲ.將帶有乙杯的杯蓋和甲杯旋緊,形成一個如圖1所示的整體。Ⅳ.待出氣孔②處有氧氣逸出時,通過醫用導氣管供人呼吸補氧。回答下列問題。(1)在乙杯中加入清水的作用是 。(2)在甲杯中加入清水至相應水位,清水除了溶解制氧劑A并使制氧反應發生以外,還具有的作用是 。(3)請運用所學知識,并結合以上信息,解釋該制氧杯能快速產生氧氣并能從出氣孔②快速逸出的原因。【解答】解:(1)甲被中反應產生氧氣次那個鍋出氣孔①進入乙燒杯中,乙燒杯中的水可以濕潤氧氣,使吸入的氧氣更舒適,也可以觀察產生氣泡的速率判斷反應速率的快慢;故答案為:觀察氧氣產生的速率、濕潤氧氣;(2)制氧劑B二氧化錳加水混合后可以形成懸濁液,增加可與過氧化氫的接觸面積,使制氧的效果更好;故答案為:使二氧化錳與水形成懸濁液,增大反應物之間的接觸面積;(3)制氧劑A放入水中反應產生過氧化氫,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產生氧氣,氧氣不易溶于水,則能從出氣孔②中快速的逸出。知識點一 環境與可持續發展類1、精準審題:明確題目是考查垃圾分類的標準、資源利用的方式,還是環境保護的措施等具體方向。比如看到關于水資源的題目,要確定是考水資源的凈化方法,還是水資源的保護策略。2、知識關聯:迅速聯系相關知識,如垃圾分類要清楚不同垃圾的類別歸屬;資源利用要掌握可再生資源和不可再生資源的特點及利用原則;環境保護要了解常見污染物的種類和防治方法。3、案例分析:以題目中的具體情境為依據,分析實際做法的合理性。如分析某工廠污水處理措施是否符合環保要求,要從污水處理的原理、達標標準等方面入手。知識點二 技術應用與生活類1、提取關鍵信息:從題目中找出關鍵技術點和應用場景,比如在智能家居的題目中,要明確是考查傳感器的工作原理,還是智能控制系統的功能。2、原理剖析:回憶所學的技術原理知識,將其與題目情境對應。例如,對于醫療技術中的疫苗問題,要清楚疫苗激發免疫反應的生物學原理。3、生活經驗輔助:結合生活實際,思考技術應用帶來的影響和可能出現的問題。如思考智能交通系統在緩解交通擁堵方面的作用,以及可能存在的信號故障等問題。知識點三 工程建設與社會發展類1、工程背景理解:認真閱讀題目中關于工程建設的描述,包括工程類型、規模、所處環境等信息,明確工程的主要特點和目標。2、多學科知識融合:運用物理、化學、地理等多學科知識分析工程問題。比如交通工程中的橋梁建設,要用到力學知識分析結構穩定性,用材料科學知識分析建筑材料的性能;能源工程要用到能量轉化知識等。3、社會影響分析:從經濟、環境、社會等多個角度分析工程建設的影響。如能源工程對當地就業、能源供應、生態環境的影響等,要全面、客觀地進行分析。知識點四 科學技術與文化類1、歷史背景回顧:遇到考查古代技術發明的題目,要先回顧相關的歷史時期、社會背景等知識,了解技術發明產生的根源和條件。2、文化意義分析:從文化傳承、交流、發展等角度分析技術發明的意義。比如造紙術和印刷術對文化傳播和知識普及的重要作用,要從打破知識壟斷、促進文化繁榮等方面進行闡述。3、科學精神提煉:根據科學家的故事或科學探究歷程,提煉出其中體現的科學精神,如創新精神、質疑精神、團隊合作精神等,并結合具體事例進行說明。(2024 富陽區一模)下列有關科學史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法拉第發現磁生電的條件和規律給發電機的發明提供了有力支持B.施萊登和施旺提出的細胞學說認為動物和植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C.林奈的“雙名制”分類方法和分類原則奠定了生物分類學的基礎D.英國科學家胡克利用自制的顯微鏡首次發現了完整的細胞【解答】解:A.法拉第發現磁生電的條件和規律給發電機的發明提供了有力支持,A正確;B.施萊登和施旺提出的細胞學說認為動物和植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B正確;C.林奈的“雙名制”分類方法和分類原則奠定了生物分類學的基礎,C正確;D.英國科學家羅伯特 胡克利用自制的顯微鏡首次發現了細胞,D錯誤。故選:D。(2023 普陀區校級模擬)修正帶涂在紙上可以遮蓋錯字,但研究發現,修正帶中的一些化學物質會影響人體健康。對此,我們可獲得的啟示是( )A.科學技術給人類生活帶來的都是便利B.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人們要盡可能減少濫用科技帶來的危害C.許多科技產品都像修正帶一樣會對人體健康產生一定影響,人們應絕對禁止使用D.科技發展的負面影響不可避免,因此發展科學技術不需要考慮負面影響【解答】解:A、科學技術給人類生活帶來的不都是便利,如利用化學方法合成毒品,說法錯誤;B、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人們要盡可能減少濫用科技帶來的危害,說法正確;C、許多科技產品都像修正帶一樣會對人體健康產生一定影響,但不能禁止使用,要合理使用,說法錯誤;D、科技發展的負面影響不可避免,因此發展科學技術也需要考慮負面影響,將負面影響降至最低,說法錯誤。故選:B。(2023 余杭區模擬)科學實驗為結論的得出提供了支持。下列選項中,科學實驗與結論的關系正確的是( )A.奧斯特實驗證明了電流的磁效應B.馬德堡半球實驗證明了大氣壓的存在并定量測出其大小C.盧瑟福的α粒子轟擊金屬箔實驗證明了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構成D.米勒模擬實驗證明了地球上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質轉化的【解答】解:A、奧斯特實驗說明通電導體周圍存在著磁場,證明了電流的磁效應,故A正確;B、世界著名的馬德堡半球實驗證明大氣壓強的存在,但不能測出大氣壓的大小,故B錯誤;C、盧瑟福的α粒子轟擊金屬箔實驗證明了原子核質量較大,原子內部空間較大,但不能證明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構成,故C錯誤;D、米勒模擬實驗支持了生命物質可由非生命物質轉化的可能,故D錯誤。故選:A。(2023 紹興模擬)“殲—20”作為我國新一代隱形戰機,改進了形狀與材料方面的技術,能有效避開雷達的探測,如圖所示為其在珠海航展上的首次公開亮相。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A.戰機起飛時以戰機為參照物,跑道兩旁的植被是靜止的B.戰機可以隱身的原因是可以吸收所有的可見光線C.戰機獲得升力的原理是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D.戰機的輪胎上刻有許多花紋是為了減小壓強【解答】解:A、戰機起飛時以戰機為參照物,跑道兩旁的植被與戰機之間有位置變化,所以植被是運動的,故A錯誤;B、隱形戰斗機具有“隱身”的功能,隱形的基本原理是機身通過結構或者涂料的技術,使得偵測雷達發出的電磁波出現漫反射,或被特殊涂料吸收,從而避過雷達的偵測,故B錯誤。C、飛機飛行時獲得升力,是因為飛機的機翼上凸下平,使上方空氣流速大、壓強小,下方空氣流速小、壓強大,從而產生向上的壓力差(即升力),故C正確;D、戰機的輪胎上刻有許多花紋是在壓力一定時,通過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來增大摩擦力,故D錯誤。故選:C。(2023 北侖區二模)2022年6月5日,搭載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的長征運載火箭成功將陳冬、劉洋、蔡旭哲三名宇航員送入太空,如圖所示。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使火箭加速升空的施力物體是空氣B.觀察到火箭穿破云霄,是以火箭內的宇航員為參照物C.載人飛船進入預定軌道后,運動狀態保持不變D.太空中宇航員與地面進行信息交流是通過電磁波來實現的【解答】解:A、火箭升空時向地面噴出了高溫高壓的燃氣,由于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高溫高壓的燃氣對火箭施加了一個向上的反作用力,使火箭升空,故火箭加速升空的施力物體是燃料,故A錯誤;B、火箭上升過程中“穿破云霧”,是以云層作為參照物的,故B不正確;C、載人飛船進入軌道后,速度的大小、運動方向都改變,所以運動狀態改變,故C錯誤;D、電磁波可以傳遞信息,宇航員與地面信息交流是通過電磁波來實現的,故D正確。故選:D。(2023 寧波模擬)光纖作為現今寬帶網絡最理想的傳輸媒介,其傳播的基本原理是光的全反射。進入纖芯的光波因能在界面上發生多次全反射而不透過界面,仿佛被包層緊緊地封閉在纖芯內,沿著纖芯傳播。下面有關光纖通信說法錯誤的是( )A.光波在光導纖維中的傳播速率可達3×109m/sB.光波能在的界面上發生全反射是因為折射角大于入射角C.光纖通信的發射器發出的激光具有亮度高、方向性好和顏色純的特點D.光纖通信是利用特殊的技術把表示信息的電信號轉為光信號,讓光波在光導纖維中通過,在接收端再從光信號還原出電信號【解答】解:A、光波在光導纖維中的傳播速率約為3×108m/s,故A錯誤;B、光纖通信是利用光的全反射,故B正確;C、光纖通信的優點是亮度高、方向性好、顏色純(単色性好),故C正確;D、光纖通信在發射端將電信號變成光信號,在接收端把光信號還原為電信號,故D正確。故選:A。(2023 慈溪市模擬)如圖所示是嫦娥4號的中繼衛星“鵲橋”由長征4號丙運載火箭發射時的情景。火箭中的燃料燃燒時,燃氣推動火箭和衛星上升,衛星的動能會 (填“增大”“減小”或“不變”),火箭外殼的溫度會 (填“升高”“降低”或“不變”)。“鵲橋”最終在距地球約45萬千米的軌道上運行,由此可知,從地球上發射的電磁波信號經過 秒后就會被“鵲橋”接收到。【解答】解:火箭中的燃料燃燒時,燃氣推動火箭和衛星上升,衛星的質量不變,速度變大,所以衛星的動能增大;火箭上升過程中,克服與大氣間的摩擦,機械能轉化為內能,所以火箭外殼的溫度會升高;電磁波在太空中的傳播速度為3×108m/s=3×105km/s,由v可得,電磁波傳播時間:t1.5s。故答案為:增大;升高;1.5。(2023 永嘉縣校級三模)電池使人們能夠獲得比較穩定的持續電流,方便了人們的生活,它的發明經歷了漫長的時間。材料一:1780年,意大利科學家伽伐尼在解剖青蛙時偶然發現,當解剖刀無意中觸及蛙腿上外露的神經時,蛙腿猛烈地抽搐了一下。重復操作,又觀察到同樣的現象。伽伐尼進行實驗探究:采用靜電裝置對蛙腿采取電刺激,發現蛙腿抽動。材料二:1800年,伏打認為伽伐尼實驗產生電的原因是兩種金屬與濕的動物體相連造成的,他用鹽水代替了神經和肌肉,用鋅、銅兩種金屬與鹽水接觸也產生了電,他將這種電稱為“金屬電””。據此原理發明了伏打電堆。材料三:在伏打提出“金屬電”后約50年,德國科學家亥姆霍茲指出,所謂“金屬電”是化學作用引起的,是溶液中電荷的定向移動而產生的電流,伏打電堆其實是多個伏打電池串聯而成的電池組。(1)伽代尼進行實驗探究的假設是 引起蛙腿抽動的原因。(2)分析圖中的伏打電池可知,流經電動機M的電流方向是 (填“從鋅片到銅片”或“從銅片到鋅片”)。(3)分析上述科學史料,判斷下列觀點正確的有 (可多選)。A.人們對科學的發現純屬偶然B.觀察與實驗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C.沒有先進的儀器是無法進行科學研究的D.電池的發明是幾代科學家努力的結果E.對前人已有理論的合理批判會使科學有重大發現【解答】解:(1)閱讀材料可知,當解剖刀無意中觸及蛙腿上外露的神經時,蛙腿猛烈地抽搐了一下,結合后述材料“金屬電”的描述,動物內部可能存在著“動物電”,是引起蛙腿抽動的原因;(2)規定正電荷定向移動的方向是電流的方向,電子的定向移動方向與電流方向相反;如圖,流經電動機M電子方向是從鋅片到銅片,電流方向是是從銅片到鋅片;(3)A、人們對科學的發現并非純屬偶然,故A錯誤;B、觀察與實驗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故B正確;C、沒有先進的儀器也是可以進行科學研究的,故C錯誤;D、電池的發明是幾代科學家努力的結果,故D正確;E、對前人已有理論的合理批判會使科學有重大發現,故E正確,故選:BDE。故答案為:(1)動物內部存在著“動物電”;(2)從銅片到鋅片;(3)BDE。(2024 湖州二模)某校項目化實驗小組利用可樂瓶等材料制作水火箭(如圖甲),并進行飛行高度測試實驗。水火箭的結構如圖乙所示。將水火箭豎立于地面,用打氣筒通過打氣管向瓶內打氣,當瓶內壓強足夠大時,瓶塞脫落,瓶內的水向下噴出,水火箭就接近豎直向上飛。(1)使水火箭運動狀態發生改變的施力物體是 。(2)實驗中無法直接測量水火箭豎直上升的最大高度,可以轉換為測量 來間接反映這個高度。(3)如圖丙所示,小組同學用頻閃照相機拍下了水火箭從A處起飛,到C處達到最高點的運動情況,照相機每隔0.2秒曝光一次,從拍攝的照片可以看出,判斷水火箭運動情況 (從“勻速直線運動”或“變速直線運動”選擇),并說明理由 。(4)以下是水火箭的部分評價量表評價指標 優秀 合格 待改進功能性 火箭能順利升空,在空中的上升時間t≥6秒 火箭能順利升空,在空中的上升時間3秒≤t<6秒 火箭能順利升空,在空中的上升時間t<3秒或不能升空圖丁是小組同學實驗時水火箭的速度和時間的關系,請結合評價量表的功能性指標,對該水火箭進行評價并說明理由。 。【解答】解:(1)瓶內的水向下噴出,水火箭給水一個向下的力,由于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水給水火箭一個向上的力,水火箭向上運動;(2)火箭上升的高度越高,到落地時所需的時間就越大,所以實驗中可以測量水火箭從發射到落地的時間來間接反映這個高度;(3)如圖丙所示,因照相機每隔0.2s曝光一次,從他拍下的照片可以看出,在水火箭在做變速直線運動,其理由是:在相同時間內通過的距離不同,根據v知,水火箭在做變速直線運動;(4)由圖丁知該水火箭在空中的飛行時間等于8秒,由評價指標中優秀的標準知該水火箭為優秀。故答案為:(1)水;(2)時間;(3)變速直線運動;水火箭在相同時間內豎直通過的距離不同;(4)該水火箭優秀,理由是其在空中飛行的時間等于8秒,符合優秀的評價指標。(2024 玉環市模擬)如圖甲所示為一款家用電動車,圖乙是某型號剪式千斤頂的結構示意圖。更換汽車輪胎時,將底部支撐臺置于水平地面,保持千斤頂豎直,將頂升置于汽車車身下,用手搖動扳手使扳手繞O點不斷旋轉,帶動絲桿轉動。通過杠桿水平拉動左端鉸鏈,使支架向內收縮,頂升升高,從而將汽車車身頂起,絲桿上刻有梯形扣,圖丙是梯形扣的實物圖。(1)從手機APP上可以看到車輛的主要信息,手機和車輛是通過 傳遞信息的,該車電動機的工作原理是: 。(2)該型號的剪式千斤頂是由一些簡單機械組合而成的,在頂起車身的過程中,絲桿上的梯形扣屬于下列簡單機械中的 。A.滑輪 B.滑輪組 C.杠桿 D.斜面(3)現使用該剪式千斤頂更換輪胎,頂起汽車車身后,若頂升受到車身豎直向下的壓力大小始終為10000牛,且等于頂升對車身的支持力,千斤頂自身重量忽略不計。頂起汽車車身后,為了方便更換輪胎,需要繼續搖動扳手,使頂升繼續升高一段距離,若人搖動扳手使頂升在1分鐘內升高12厘米,用千斤頂頂起車身時的機械效率為80%,則人做功的功率是多大?【解答】解:(1)由于電磁波可以傳遞信息,所以手機和車輛是通過電磁波傳遞信息的;電動機是根據通電導體在磁場中受力運動的原理工作的;(2)絲桿上的梯形扣是變形的斜面,可以達到省力的目的,故選D;(3)由題意可知頂升對車身的支持力F支=F壓=10000N,且人搖動扳手使頂升在1min內升高12cm=0.12m,則千斤頂對車做的有用功:W有用=F支h=10000N×0.12m=1200J,由η100%可得,人做的總功:W總1500J,人做功的功率:P25W。答:(1)電磁波;通電導體在磁場中受力運動;(2)D;(3)人做功的功率是25W。(2024 鹿城區校級二模)洞頭地處東南沿海風能帶,生態環境好。在本島建立了風力場項目,緩解了海島的用電高峰壓力。(1)從生態學看,整個洞頭島嶼屬于一個 。(2)風力發電機的風機葉片具有質量輕、強度高的性能,分析推測風機葉片的材質具有的性質是 。(3)當風從正面垂直吹向靜止的葉片時,從正面看(如圖甲),葉片A會順時針轉動,分析葉片橫截面的設計原理是 。(4)清潔能源的大力開發,使得交通領域出現了“以電代油”的新局面,實現“減碳”目標。圖乙為某純電動汽車與某燃油汽車的相關數據,與燃油汽車相比,純電動汽車每行駛100公里減少向空氣排放 千克的二氧化碳。(ρ汽油=0.7×103kg/m3)【解答】解:(1)生態系統是指在一定地域內生物與環境形成的統一的整體;從生態學看,整個洞頭島嶼屬于一個生態系統;(2)風力發電機的風機葉片具有質量輕、強度高的性能,分析推測風機葉片的材質具有的性質是密度小、硬度大;(3)葉片下凸上平,下方空氣流速大,壓強小,產生向下的壓力差,故當風從正面垂直吹向靜止的葉片時,從正面看(如圖甲),葉片A會順時針轉動;(4)由圖可知,純電動汽車每百公里耗電20kW h,又每發電1kW h平均排放二氧化碳0.8kg,則純電動汽車行駛100公里需排放二氧化碳的量n=20kW h×0.8kg/kW h=15.7kg;燃油汽車每百公里耗油V=10L=10×10﹣3 m3;ρ汽油=0.7×103kg/m3,由ρ可得,燃油的質量m=ρV=0.7×103kg/m3×10×10﹣3m3=7kg;又燃燒1kg汽油釋放4kg二氧化碳,則燃油車釋放的二氧化碳的質量為7kg×4kg/kg=28.0kg;所以與燃油汽車相比,純電動汽車每行駛100公里減少向空氣排放28.0kg﹣15.7kg=12.3kg。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題型五 技術、工程與社會(學生版).docx 題型五 技術、工程與社會(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