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聯盟學校2024-2025學年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期中科學試題1.(2024九上·余杭期中)女兒紅是浙江省紹興市的一種傳統黃酒,以其獨特的釀造工藝和濃郁的文化內涵而受到廣泛認可。下列有關女兒紅釀制過程中只發生物理變化的是( )A.“糖化”:將淀粉分解為葡萄糖B.“發酵”:將葡萄糖轉化為酒精C.“蒸餾”:根據沸點不同分離得到白酒D.“窖藏”:封存白酒產生具有醇厚香味的物質2.(2024九上·余杭期中)試管是科學實驗中常用的儀器,下列實驗操作符合規范的是( )A.洗滌試管 B.取少量液體C.將橡膠塞塞進試管 D.加入鋅粒3.(2024九上·余杭期中)2023年杭州亞運會上主火炬首次用全球公認的新型清潔可再生能源甲醇(CH4O)做燃料。關于甲醇說法不正確的是( )A.甲醇屬于有機物 B.甲醇具有可燃性C.甲醇燃燒產物中有水 D.甲醇由碳、氫、氧原子組成4.(2024九上·余杭期中)用導線將開關、靈敏電流計和材質不同的鑰匙甲、乙相連,將兩鑰匙插入橙子中(如圖),閉合開關,靈敏電流計指針發生偏轉。該橙子電池的能量直接來源于( )A.機械能 B.電能 C.核能 D.化學能5.(2024九上·余杭期中)下列物質的性質與用途的對應關系不正確的是( )選項 性質 用途A 食鹽水具有殺菌作用 清洗傷口B 鐵具有導熱性 制成欄桿C 一氧化碳具有還原性 高爐煉鐵D 氫氧化鈣呈堿性 改良酸性土壤A.A B.B C.C D.D6.(2024九上·余杭期中)圖為羽毛球運動常見的基本球路,線段表示羽毛球的運動軌跡,箭頭表示運動的方向。請分析殺球、挑球、高遠球和放小球的四種球路,羽毛球重力勢能變化和其他三種球路不同的是( )A.殺球 B.挑球 C.高遠球 D.放小球7.(2024九上·余杭期中)小藝利用酒精提取了幾種花的色素,并分別檢測它們在不同溶液中的顯色情況,記錄如表。則其中能用來區分稀硫酸和氯化鈉溶液(呈中性)的是( )花的種類 不同溶液中的顏色酸性溶液 中性溶液 堿性溶液月季花 紅色 紅色 黃色菊花 紅色 紫色 黃色絲瓜花 黃色 黃色 黃色一串紅 紅色 紅色 黃綠色A.月季花 B.菊花 C.絲瓜花 D.一串紅8.(2024九上·余杭期中)在①氧化鐵 ②金屬鋅 ③氫氧化銅 ④氯化鋇溶液四種物質中,跟稀硫酸、稀鹽酸都能發生反應且反應中表現了“酸的通性”的組合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9.(2024九上·余杭期中)下列四種物質露置在空氣中一段時間后,由于發生化學變化使溶液質量增加的是( )A.濃硫酸 B.濃鹽酸C.氫氧化鈉溶液 D.澄清石灰水10.(2024九上·余杭期中)在物質制備的過程中,往往要除去一些不需要的雜質。下列實驗操作能達到除雜質目的是( )A.氫氧化鈉溶液部分變質,用稀鹽酸除去溶液中的碳酸鈉B.制取并收集干燥的氫氣,可將氣體通過氫氧化鈉溶液再收集C.食鹽中混有少量硫酸鈉,可以加入適量氯化鋇,過濾后蒸發結晶D.鐵粉中混有少量的銅粉,可以用硝酸銀溶液除去銅粉11.(2024九上·余杭期中)從金屬利用的歷史來看,先是青銅器時代,然后是鐵器時代,而鋁的利用是近百年的事。以下五個因素中:①金屬活動性順序,②地殼中金屬元素的含量,③金屬的延展性,④金屬的導電性,⑤金屬冶煉的難度。與金屬冶煉先后順序無關的是(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③④⑤ D.②③④12.(2024九上·余杭期中)如圖是小科同學的學習筆記,其中“→”表示物質之間能轉化,“—”表示物質之間能發生化學反應。關于該圖,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該圖中的X可以是B.反應①是一個放熱反應C.反應②的轉化中必須有鹽類物質參加D.反應⑤不一定屬于分解反應13.(2024九上·余杭期中)如圖所示為單板滑雪大跳臺比賽時運動員在空中運動的軌跡,其中a、c兩處等高,若不計空氣阻力,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運動員從a處到b處,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B.運動員從b處到d處,動能逐漸減小C.運動員在a處和c處的重力勢能相等D.運動員在b處時的動能為零14.(2024九上·余杭期中)將一定量的金屬M加入到ZnCl2和CuCl2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應后過濾,得固體濾渣,濾液為無色,向濾渣中滴加稀硫酸氣泡產生,下列有關金屬M、Zn、Cu的金屬活動性判斷一定正確的是( )A.M>Zn B.Zn>M C.M>Cu D.Cu>M15.(2024九上·余杭期中)歸納和演繹是重要的科學方法。下列歸納或演繹合理的是( )A.金屬Fe、Zn能與酸反應生成氫氣,所以金屬都能與酸反應生成氫氣B.硫酸、硝酸電離時都能產生H+,所以電離時只要能產生H+的化合物都是酸C.NaOH溶液和Ca(OH)2溶液的pH>7,所以pH>7的溶液都是堿溶液D.有機物在空氣中充分燃燒有CO2生成,所以甲烷在空氣中充分燃燒也產生CO216.(2024九上·余杭期中)現有H、O、Na、C、Ca、S、Cl、Ba八種元素,請選擇合適的元素,書寫出相應物質的化學式。(1)不溶于稀硝酸的一種鹽 ;(2)自熱米飯中用作熱源的氧化物 ;(3)濃度較高時具有揮發性的一種酸 ;(4)相對分子質量最小的有機物 。17.(2024九上·余杭期中)小杭測得生活中一些液體的pH如下表:液體 雨水 食鹽水 廚房清潔劑 潔廁靈pH 6.5 7 11.8 2(1)上述液體中,呈中性的是 (寫名稱,下同),能使酚酞試液變成紅色的是 。(2)正常雨水的pH約為6.5而不是7的原因是 (用化學方程式表示)。(3)用pH試紙測定雨水的酸堿度時,具體操作方法是 。18.(2024九上·余杭期中)傳統的燃油汽車是將燃料的 能轉化為汽車向前運動的 能。目前蓬勃發展的電動汽車在充電時將 能轉化為 能,在路上行駛時能量轉化則相反,電池的能量最終轉化為汽車向前行駛的能量。19.(2024九上·余杭期中)用毛筆蘸取溶質質量分數為5%的稀硫酸在竹片上畫畫,然后把竹片放在小火上烘干,在竹片上就得到黑色或褐色的畫,一幅精美的竹片畫就制成了。(1)稀硫酸在烘干的過程中水分蒸發成為濃硫酸,濃硫酸使富含纖維素的竹片呈現黑色或褐色,屬于濃硫酸的 性。(2)直接用濃硫酸在竹片上畫畫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必須將濃硫酸進行稀釋。如圖,稀釋濃硫酸操作正確的是 (填“A”或“B”)。(3)濃硫酸雖然有很強的腐蝕性,但也經常被用來干燥一些氣體,因為它具有 性。20.(2024九上·余杭期中)如圖所示,表示在鹽酸中加入過量的鐵粉,反應前后溶液中由溶質電離產生的不同離子,則:(1)“”表示 (填寫離子符號),反應完全后,該離子和反應前氫離子的個數比為 。(2)反應后的溶液質量與反應前的溶液質量相比 (填“變小”“變大”或“不變”)。21.(2024九上·余杭期中)讓小球從某高度處由靜止,開始下落到豎直放置的輕質彈簧上(如圖甲),在剛接觸輕質彈簧的瞬間(如圖乙),小球速度為5m/s。從小球接觸彈簧到將彈簧壓縮至最短(如圖丙)的整個過程中,得到小球的速度和彈簧縮短的長度x之間的關系如圖丁所示,其中A為曲線的最高點。已知該輕質彈簧所受壓力每增加0.1N,彈簧的形變量就增加0.01m,并且輕質彈簧在全過程中始終發生彈性形變。(1)從小球接觸彈簧到將彈簧壓縮至最短的過程中,小球重力勢能的變化情況是 。(2)小球的重力為 N。(3)若要讓小球下落到最低點時,彈簧的壓縮程度更大,在不更換彈簧的前提下你的操作建議是 。22.(2024九上·余杭期中)有一包白色固體,可能由BaCl2、NaOH、Na2CO3、Na2SO4中的一種或幾種組成。為確定其成分,實驗小組進行實驗。實驗過程中所加試劑均足量,實驗過程及現象如圖所示。(1)白色沉淀A與稀鹽酸反應屬于 反應(填基本反應類型)。(2)白色沉淀C的化學式是 。(3)這包白色固體是由 組成的。23.(2024九上·余杭期中)小科通過實驗知道金屬鋅能與可溶性的硝酸銀反應,他產生疑問:“金屬鋅是否能與不溶性的氯化銀反應?”于是他進行如下研究:【實驗步驟】①取10mL的AgNO3溶液于燒杯中,逐滴加入NaCl溶液至過量;②過濾后再用蒸餾水洗滌沉淀3次,向第3次所得洗滌液中加入AgNO3溶液,無明顯現象;③將洗滌后的沉淀放入另一燒杯中,加入50mL蒸餾水,將鋅片加入燒杯中,并攪拌(如圖);④10分鐘后,將燒杯中的混合物進行過濾,過濾后,向濾液中滴加AgNO3溶液,觀察現象。【驗證與推理】(1)步驟②中,向第3次洗滌液加入AgNO3溶液的目的是 。(2)步驟③中,鋅片放入前需進行預處理,消除表面氧化膜對實驗的影響,預處理的具體操作是 。(3)步驟④中若觀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可得出的結論是 。(4)小科觀察到鋅片表面有銀白色固體生成。取生成的銀白色固體于試管中,加入稀硫酸,若發現 ,證明有Ag生成。24.(2024九上·余杭期中)小明在做“探究物體的動能與什么因素有關”的實驗中,設計了如圖實驗。具體步驟如下:步驟一:用一條沒有彈性的細繩吊著一個實心鐵球制成單擺,將一滑塊放到滑槽上并使之左端剛好在懸點O的正下方;步驟二:將鐵球挪到a點位置靜止釋放,打到滑塊上,記錄滑塊在滑槽上移動的距離s1;步驟三:將滑塊擺放到原處,將鐵球挪到b點位置靜止釋放,打到滑塊上,記錄滑塊在滑槽上移動的距離s2;步驟四:換一等體積的實心木球,將木球挪到b點位置靜止釋放,打到擺放在原處的滑塊上,記錄滑塊在滑槽上移動的距離s3;(1)小明進行“步驟二”和“步驟三”的實驗,是想探究動能大小與 的關系;(2)該實驗中物體的動能是指 (選填序號);A.小球在釋放點的動能 B.小球撞擊滑塊時的動能C.小球撞擊滑塊后的動能 D.滑塊的動能(3)實驗中發現,s1和s2的距離差別不明顯。請對實驗操作或材料進行改進 。25.(2024九上·余杭期中)小嘉發現學校草地周圍都做上新的鐵柵欄,師傅們在上面涂油漆。鐵柵欄上為什么要涂油漆呢 某興趣小組為此進行研究:【方案】取四支試管編號為①、②、③、④,分別作如圖處理,兩周后,觀察鐵釘表面的銹蝕情況。(1)設置①④兩支試管對照,基于的猜想是 (2)若兩周后觀察到①中鐵釘生銹而③中鐵釘未生銹,據此可得出:導致鐵釘生銹的因素為 (3)若得出食鹽會加速金屬銹蝕,則實驗中支持該結論的證據是 ;(4)【解釋】根據以上實驗,請解釋學校鐵柵欄涂漆能防銹的原因是: .26.(2024九上·余杭期中)用氫氣還原氧化銅時,若溫度不夠高,氧化銅可能轉化為氧化亞銅(Cu2O),氧化亞銅可與稀硫酸發生如下反應:Cu2O+H2SO4==CuSO4+Cu+H2O。小杭用如圖裝置進行實驗,并檢驗反應所得固體中是否含有氧化亞銅。(1)儀器a的名稱是 。(2)點燃裝置B中的酒精燈之前必須進行的操作是 。(3)若反應溫度足夠高,裝置B的玻璃管中可觀察到的現象是 。(4)反應結束后,小金將裝置B中所得固體裝入試管,加入足量稀硫酸,若觀察到 ,則證明有氧化亞銅生成。27.(2024九上·余杭期中)小樂家的水族箱,因水中二氧化碳含量偏低而影響了水草的正常生長。為解決此問題,小樂開展了如下研究:【市場調查】小樂發現市場上有如圖甲所示的二氧化碳氣體補給器出售,該補給器連接上氣體細化器后就可向水族箱的水中補充二氧化碳氣體,其結構示意圖如圖乙所示。【自制補給器】小樂研究了市售的二氧化碳氣體補給器后,自制補給器,部分設計如圖丙所示。(1)寫出小樂自制補給器產生二氧化碳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2)在如圖丙所示的計泡器的虛線框中補全導管;將氣體細化器連接在自制補給器的右側導管上后,應將氣體細化器置于水族箱的 (選填“①”“②”或“③”)處。(3)依據如下評價量表,對小樂的自制補給器進行評價,寫出評價等級及依據。 。評價指標 優秀 合格 待改進指標一 反應安全,且可控 反應安全,但不可控 反應有較大安全隱患指標二 氣體能直接排出且速度可以觀測 氣體能直接排出但速度無法觀測 氣體無法排出28.(2024九上·余杭期中)請大致畫出①鹽酸中不斷加水稀釋,溶液 pH 值的變化曲線。②向鹽酸和氯化鈣混合溶液中滴加碳酸鈉溶液,其溶液 pH 值的變化曲線。29.(2024九上·余杭期中)如圖所示,關閉閥門K2,緩緩打開閥門K1,氫氧化鈉溶液流入平底燒瓶,輕輕振蕩,發現溶液仍顯紅色;然后,關閉K1,緩緩打開K2,發現C中溶液沿導管慢慢流入平底燒瓶,觀察到立即有氣泡產生,且溶液紅色逐漸褪去。(1)寫出產生氣泡的化學方程式: 。(2)請解釋產生上述全部現象的原因。30.(2024九上·余杭期中)某化學興趣小組為了測定鎂銅合金中鎂的質量分數,取出2g合金樣品,每次加入稀硫酸10g,共加入稀硫酸4次,充分反應后,過濾、洗滌、干燥、稱重,得到的實驗數據如圖所示:(1)這四次實驗中,第 次實驗開始加入的稀硫酸已經過量。(2)合金樣品中鎂的質量分數為 。(3)列式求解稀硫酸的溶質質量分數為多少?31.(2024九上·余杭期中)某小球被水平拋出,其部分運動軌跡如圖1所示,小球在運動過程中經過M、N兩點,對應圖1中①②③點處的某兩個位置,其動能和重力勢能的參數如圖2所示。(1)從小球的運動軌跡圖可知,小球的機械能 。(填“守恒”或“不守恒”)(2)根據圖2計算小球在N點的機械能是多少焦?(3)通過計算分析說明,M點在對應圖1中①②③的哪個位置?32.(2024九上·余杭期中)閱讀材料并回答問題:材料一:中國人首先發明火箭這一事實被世界所公認。宋朝時的爆竹、明朝時出現的“火龍出水”火箭是近代火箭的始祖。明朝的萬戶進行了最早的火箭升空試驗(如下圖),成為載人飛行先驅。材料二:2020年11月24日,長征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如下圖)成功發射嫦娥五號探測器,開啟中國首次地外天體采樣返回之旅。材料三:現代火箭的飛行原理與萬戶的升空試驗原理基本相同。現代火箭大多是利用噴氣發動機(如下圖)升空的,而噴氣發動機是利用燃料在燃燒室中燃燒,燃氣經噴管向后高速噴出,從而獲得向前的動力。(1)爆竹被點燃時,爆竹發生了 變化。(填“物理”或“化學”)(2)如圖甲,萬戶升空試驗所用火箭的燃料為“黑火藥”,黑火藥爆炸的原理為:2KNO3+S+3C==X+N2↑+3CO2↑,從物質的分類看X屬于 ;從化肥類型的角度分析,反應物硝酸鉀屬于 肥。(3)如圖乙,火箭上升過程中將燃料燃燒釋放出的內能轉化為火箭的 能。(4)若萬戶升空后有一段時間處于勻速上升狀態,則此時間段內他的機械能是 (填“不斷增加”“不斷減小”或“保持不變”)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識點】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的判別【解析】【分析】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區別:有無新物質生成。【解答】A.“糖化”:將淀粉分解為葡萄糖,有新物質生成,發生化學變化,故A不合題意;B.“發酵”:將葡萄糖轉化為酒精,有新物質生成,發生化學變化,故B不合題意;C.“蒸餾”:根據沸點不同分離得到白酒,只是狀態改變,沒有生成新物質,只發生物理變化,故C符合題意;D.“窖藏”:封存白酒產生具有醇厚香味的物質,是生成了脂類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故D不合題意。故選C。2.【答案】B【知識點】常見實驗操作【解析】【分析】A.根據洗滌試管的方法進行解答;B.根據取少量液體的方法進行解答;C.根據將橡膠塞塞進試管的方法進行解答;D.根據向試管中加入顆粒狀固體的方法進行解答。【解答】A.洗滌試管應用試管刷轉動或上下移動,振蕩試管時,應用手腕的力量向斜下方甩動,不可上下振蕩,故A錯誤;B.傾倒液體藥品時,試劑瓶塞要倒放在桌面上,以防止瓶塞沾污桌面污物從而造成蓋回瓶上時瓶內藥品被污染,試劑瓶口緊靠試管口,試管傾斜以使液體沿管壁慢慢流下,試劑瓶上標簽面向手心,故B正確;C.把橡皮塞慢慢轉動著塞進試管口,切不可把試管放在桌上在使勁塞進塞子,以免壓破試管,故C錯誤;D.取用較大塊或顆粒狀固體藥品時,應先將試管橫放,把藥品放入試管口后,緩緩豎起試管,故D錯誤。故答案為:B。3.【答案】D【知識點】化學式的書寫及意義;簡單的有機物【解析】【分析】A.有機物即有機化合物。含碳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鹽、金屬碳化物、氰化物除外)或碳氫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總稱。B.根據甲醇的化學性質判斷;C.根據甲醇的燃燒產物判斷;D.根據甲醇的化學式分析判斷。【解答】A.甲醇含有碳元素,因此為有機物,故A正確不合題意;BC.甲醇點燃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B、C正確不合題意;D.根據化學式 CH4O 可知,甲醇由碳、氫、氧元素組成,故D錯誤符合題意。故選D。4.【答案】D【知識點】能的多種形式【解析】【分析】根據能量存在的形式進行解答。【解答】實驗電路中,靈敏電流計指針發生偏轉,說明有電能產生,它來自于橙子內的化學能,故ABC錯誤,D正確。故答案為:D。5.【答案】B【知識點】不同物質的物理性質【解析】【分析】物質的性質決定用途,將各個選項中物質性質與用途對照即可。【解答】A.食鹽水具有殺菌作用,可以用于清洗傷口,故A正確不合題意;B.鐵具有導熱性,可以制作鐵鍋,故B錯誤符合題意;C.一氧化碳具有還原性,可以用于高爐煉鐵,故C正確不合題意;D.氫氧化鈣呈堿性,與酸反應生成鹽和賀歲,可以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故D正確不合題意。故選B。6.【答案】A【知識點】勢能的影響因素【解析】【分析】重力勢能的影響因素是物體的質量和高度,質量越大、位置越高,重力勢能越大。【解答】羽毛球的質量不變,由圖知道,羽毛球在殺球階段,高度一直變小,重力勢能一直變小;在挑球、高遠球、放小球階段,高度先變大后變小,重力勢能先變大后變小,故A符合題意,BC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7.【答案】B【知識點】酸堿指示劑及其性質【解析】【分析】根據酸堿指示劑是指能夠與酸性或堿性的溶液起作用而顯示不同顏色的物質,進行分析解答【解答】A、月季花本身顯紅色,遇酸性溶液顯紅色,遇堿性溶液顯黃色,遇中性溶液顯紅色,不能同時區別出酸性、中性溶液,故選項錯誤。B、菊花本身顯紫色,遇酸性溶液顯紅色,遇堿性溶液顯黃色,遇中性溶液顯紫色,可以同時區別出酸性、中性溶液,故選項正確。C、絲瓜花本身顯黃色,遇酸性溶液顯黃綠色,遇堿性溶液顯黃色,遇中性溶液顯黃色,不能同時區別出酸性、中性溶液,故選項錯誤。D、一串紅本身顯紅色,遇酸性顯紅色,遇堿性溶液顯黃綠色,遇中性溶液顯紅色,不能同時區別出酸性、中性溶液,故選項錯誤。故答案為:B。8.【答案】B【知識點】酸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酸的通性:①石蕊遇酸變紅色,無色酚酞遇酸不變色;②與堿性氧化物反應生成鹽和水;③與堿反應生成鹽和水;④與鹽反應生成鹽和新酸;⑤與活潑金屬反應生成氫氣。據此分析即可。【解答】氧化鐵、金屬鋅和氫氧化銅都能與稀硫酸和稀鹽酸反應;而氯化鋇能夠和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不能和稀鹽酸反應,所以能夠與兩種酸反應表示“酸的通性”的組合是①②③。故選B。9.【答案】C【知識點】堿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化學變化會有新的物質生成,從反應物和生成物的種類及數量進行劃分,可以把化學變化分為四種基本反應類型:化合反應,分解反應、置換反應和復分解反應。【解答】A、濃硫酸具有吸水性,它能在空氣中吸收水分,質量增加,但這并不屬于化學變化,A不符合題意。B、濃鹽酸具有揮發性,在空氣中會揮發出氯化氫氣體從而使溶液質量減少,B不符合題意。C、氫氧化鈉溶液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這是屬于發生了化學變化,并且溶液質量增加,C符合題意。D、澄清石灰水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鈣,碳酸鈣不溶于水,不屬于溶液的質量,索要溶液的質量減少,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10.【答案】C【知識點】物質除雜或凈化【解析】【分析】除雜的原則:①不與除雜試劑反應;②不引入新的雜質。【解答】A.被除雜的氫氧化鈉也和稀鹽酸反應,故A不合題意;B.氫氧化鈉溶液不能除去氫氣中的水蒸氣,故B不合題意;C.食鹽和氯化鋇不反應,而硫酸鈉和氯化鋇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和氯化鈉,符合除雜原則,故C符合題意;D.鐵和硝酸銀會發生反應,故D不合題意。故選C。11.【答案】D【知識點】常見金屬與金屬的物理性質及用途;金屬活動性順序及其應用【解析】【分析】銅、鐵、鋁三種金屬活動性由強到弱的順序為:鋁>鐵>銅;對比人類利用金屬的歷史:先有青銅器時代再到鐵器時代,然后才有了鋁制品;可以發現二者存在一定聯系,同時不同時期人們對金屬的冶煉方法和水平不同,也導致人們使用的金屬材料不同。【解答】 對比金屬活動性強弱關系與人類利用金屬的先后,可以發現人類使用較早的金屬,其活動性較弱;結合學習中對金屬鐵、鋁的冶煉的認識,可知:金屬活動性越強,金屬的冶煉難易程度越難,這也影響了人類對金屬的使用,其它因素均與使用的前后順序無關,那么與金屬冶煉先后順序無關的是②③④。故選D。12.【答案】C【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堿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碳酸鈣可以和二氧化碳相互轉化,二氧化碳能和氫氧化鈣反應,則X可以是二氧化碳,據此解答。【解答】A.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和水,碳酸鈣在高溫的條件下分解成氧化鈣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與碳酸鈣之間能相互轉化、二氧化碳能與氫氧化鈣反應,物質X可以是二氧化碳,故A正確,不符合題意;B.反應①是氧化鈣和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鈣,是一個放熱反應,故B正確,不符合題意;C.反應②可以是二氧化碳能和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水,二氧化碳是氧化物,該轉化中不一定有鹽類物質參加,故C錯誤,符合題意;D.反應⑤是碳酸鈣轉化成二氧化碳,可以是碳酸鈣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該反應屬于復分解反應,反應⑤不一定屬于分解反應,故D正確,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13.【答案】C【知識點】動能和勢能的大小變化;動能和勢能的轉化與守恒【解析】【分析】(1)動能與物體的質量和速度有關,質量越大,速度越大,物體的動能也就越大;(2)重力勢能與物體的質量和高度有關,質量越大,高度越大,物體的重力勢能越大。(3)不計空氣阻力,機械能轉化過程總量不變。【解答】A.運動員從a處到b處,高度增大,重力勢能增大,速度減小,是動能轉化為重力勢能,故A錯誤;B.運動員從b處到d處,是下降過程,高度減小,重力勢能減小,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動能逐漸增大,故B錯誤;C.運動員在a處和c處的高度相同,質量相等,故重力勢能相等,故C正確;D.運動員在b處時具有水平方向速度,動能不為零,故D錯誤。故答案為:C。14.【答案】C【知識點】金屬活動性順序及其應用【解析】【分析】根據金屬能否與鹽反應可與說明 金屬的活動性,銅不與酸反應分析。【解答】 將一定量的金屬M加入到ZnCl2和CuCl2的混合溶液中, 充分反應后過濾,得固體濾渣,濾液為無色,向濾渣中滴加稀硫酸氣泡產生 ,銅不與硫酸反應,說明濾渣中一定有與酸反應的金屬,即M的活動性大于銅,可能大于氫小于鋅,也可能大于鋅;故選C。15.【答案】D【知識點】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溶液的酸堿性與pH值的關系;金屬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A.根據金屬的化學性質,進行分析判斷;B.根據酸是指在電離時產生的陽離子全部是氫離子的化合物,進行分析判斷;C.pH大于7的溶液不都是堿溶液;D.根據有機物在空氣中充分燃燒生成CO2,進行分析判斷。【解答】A.并非金屬都能與酸反應生成氫氣,金屬活動性順序表氫后面的金屬,如銅、銀等都不能與酸反應生成氫氣,故A錯誤;B.電離時產生的陽離子只有H+的化合物才是酸,故B錯誤;C.pH>7的溶液不一定都是堿溶液,如碳酸鈉的溶液的pH>7,呈堿性,但碳酸鈉是鹽,不是堿,故C錯誤;D.有機物中都含有碳元素,在空氣中充分燃燒有CO2生成,甲烷是一種有機物,在空氣中充分燃燒也產生CO2,故D正確。故答案為:D。16.【答案】(1)BaSO4(2)CaO(3)HCI(4)CH4【知識點】化學式的書寫及意義【解析】【分析】(1)根據硫酸鋇不溶于稀硝酸,進行分析。(2)根據氧化鈣與水反應放出熱量進行分析。(3)根據濃鹽酸具有揮發性進行分析。(4)根據相對分子質量最小的有機物是甲烷,進行分析。【解答】 (1)硫酸鋇不溶于稀硝酸,不溶于稀硝酸的一種鹽是BaSO4。(2)氧化鈣與水反應放出熱量,自熱米飯中用作熱源的氧化物是CaO。(3)濃鹽酸具有揮發性,濃度較高時具有揮發性的一種酸是HCl。(4)相對分子質量最小的有機物是甲烷,化學式為CH4。17.【答案】(1)食鹽水;廚房清洗劑(2)CO2+H2O=H2CO3(3)用潔凈的玻璃棒蘸取待測雨水,滴到pH試紙上,將試紙顯示的顏色與標準比色卡對照,看與哪種顏色最接近,從而確定被測雨水的pH值【知識點】酸堿指示劑及其性質;溶液的酸堿性與pH值的關系【解析】【分析】 (1)依據溶液的酸堿度與酸堿性關系分析:pH>7,溶液呈堿性;pH=7,溶液呈中性;pH<7,溶液呈酸性,能使酚酞試液變成紅色的物質顯堿性;(2)根據空氣中易溶于水且溶液顯酸性的是二氧化碳來回答;(3)根據pH試紙的用法分析。【解答】 (1)溶液呈中性,pH=7,故是食鹽水;能使酚酞試液變成紅色的溶液應是堿性溶液,pH>7,應是廚房清潔劑;(2)正常空氣的成分中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顯酸性,使雨水的pH約為5.6,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O2+H2O═H2CO3;(3)用pH試紙測定雨水的酸堿度時,具體操作方法是:取一片pH試紙放在表面皿或玻璃片上,用玻璃棒或膠頭滴管蘸取溶液滴在pH試紙上,變色后與標準比色卡對照,讀出溶液的pH。18.【答案】化學;機械或動;電;化學【知識點】能量的相互轉化和轉移【解析】【分析】根據能量轉化的知識分析解答。【解答】傳統的燃油汽車是將燃料的化學能能轉化為汽車向前運動的機械能。目前蓬勃發展的電動汽車在充電時將電能轉化為化學能,在路上行駛時能量轉化則相反,電池的能量最終轉化為汽車向前行駛的能量。19.【答案】(1)脫水(2)A(3)吸水【知識點】濃硫酸的稀釋【解析】【分析】(1)根據濃硫酸的脫水性來分析;(2)根據稀釋濃硫酸的方法來分析;(3)根據濃硫酸的吸水性來分析。【解答】(1)濃硫酸具有脫水性能將竹片中的氫、氧元素按水的比例析出從而使竹片碳化變黑,稀硫酸在烘干的過程中水分蒸發成為濃硫酸,濃硫酸使富含纖維素的竹片呈現黑色或褐色,屬于濃硫酸的脫水性;(2)濃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熱,密度大于水,稀釋濃硫酸操作正確的是沿著容器壁把濃硫酸慢慢的倒入水里,同時不斷攪拌以幫助散熱,防止飛濺出來,故選A;(3)濃硫酸雖然有很強的腐蝕性,但也經常被用來干燥一些氣體,因為它具有吸水性。故答案為:(1)脫水;(2)A;(3)吸水。(1)濃硫酸具有脫水性能將竹片中的氫、氧元素按水的比例析出從而使竹片碳化變黑,稀硫酸在烘干的過程中水分蒸發成為濃硫酸,濃硫酸使富含纖維素的竹片呈現黑色或褐色,屬于濃硫酸的脫水性;(2)濃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熱,密度大于水,稀釋濃硫酸操作正確的是沿著容器壁把濃硫酸慢慢的倒入水里,同時不斷攪拌以幫助散熱,防止飛濺出來。故填:A;(3)濃硫酸雖然有很強的腐蝕性,但也經常被用來干燥一些氣體,因為它具有吸水性。20.【答案】(1)Fe2+;1:2(2)變大【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金屬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根據鐵與鹽酸的反應生成了氯化亞鐵和氫氣分析。【解答】(1)反應前的溶液是稀鹽酸,其中的離子是氫離子與氯離子,反應后生成氯化亞鐵,其中的離子是亞鐵離子和氯離子,由圖可知,“”表示反應后出現的新離子,為亞鐵離子(Fe2+);反應中,1個鐵原子失去2個電子形成1個亞鐵離子,同時2個氫離子得到2個電子形成氫原子,結合形成1個氫分子,所以反應完全后,該離子(亞鐵離子)和反應前氫離子的個數比為1:2;(2)鐵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亞鐵和氫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Fe+2HCl=FeCl2+H2↑,反應中HCl與FeCl2的質量比為73:127,反應后的溶液質量與反應前的溶液質量相比變大,故填變大。故答案為:(1)Fe2+;1:2;(2)變大。(1)反應前的溶液是稀鹽酸,其中的離子是氫離子與氯離子,反應后生成氯化亞鐵,其中的離子是亞鐵離子和氯離子,由圖可知,“”表示反應后出現的新離子,為亞鐵離子,故填Fe2+;反應中,1個鐵原子失去2個電子形成1個亞鐵離子,同時2個氫離子得到2個電子形成氫原子,結合形成1個氫分子,所以反應完全后,該離子(亞鐵離子)和反應前氫離子的個數比為1:2,故填1:2。(2)鐵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亞鐵和氫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Fe+2HCl=FeCl2+H2↑,反應中HCl與FeCl2的質量比為73:127,反應后的溶液質量與反應前的溶液質量相比變大,故填變大。21.【答案】(1)變小(2)1(3)增大小球下落的高度或者增大小球的質量【知識點】彈力;勢能的影響因素;動能和勢能的轉化與守恒【解析】【分析】(1)重力勢能大小的影響因素:質量、被舉得高度。質量越大,高度越高,重力勢能越大;(2)根據圖丁分析小球速度最大時,彈簧的形變量,分析得出彈簧受到壓力,據此得出小球受到的重力;(3)根據機械能之間相互轉化,提出建議。【解答】(1)由圖象看出:在小球剛開始撞擊彈簧到彈簧被壓縮到最短的過程中,小球的高度不斷變小,所以重力勢能一直變小;(2)由圖丁可知,當Δx為0.1m時,小球的速度最大,然后減小,已知該輕彈簧所受壓力每增加0.1N,彈簧的形變量就增加0.01m,所以可得彈簧受到的壓力F=0.1N/cm×0.1×100cm=1N;即小球的重力為1N;(3)要想彈簧的壓縮程度更大,小球的機械能轉化為彈簧的彈性勢能就要越大,所以小球的機械能就要越大,所以可以從更高的高度釋放小球或者增大小球的質量。故答案為:(1)變小;(2)1;(3)增大小球下落的高度或者增大小球的質量。(1)由圖象看出:在小球剛開始撞擊彈簧到彈簧被壓縮到最短的過程中,小球的高度不斷變小,所以重力勢能一直變小。(2)由圖丁可知,當Δx為0.1m時,小球的速度最大,然后減小,已知該輕彈簧所受壓力每增加0.1N,彈簧的形變量就增加0.01m,所以可得彈簧受到的壓力F=0.1N/cm×0.1×100cm=1N即小球的重力為1N(3)要想彈簧的壓縮程度更大,小球的機械能轉化為彈簧的彈性勢能就要越大,所以小球的機械能就要越大,所以可以從更高的高度釋放小球或者增大小球的質量。22.【答案】(1)復分解(2)CaCO3(3)BaCl2和Na2CO3【知識點】酸堿指示劑及其性質;鹽的性質及用途;復分解反應及其應用;堿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氯化鋇與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和氯化鈉,與硫酸鈉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和氯化鈉,由“向白色固體中加水得到白色沉淀A”可推斷出,該白色固體中一定含有BaCl2,至少含有Na2SO4和Na2CO3中的一種;碳酸鋇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鋇、水和二氧化碳,硫酸鋇不能與鹽酸反應,由“向白色沉淀A中加稀鹽酸后得到無色氣體和無色溶液”可推斷出,該白色固體中一定含有Na2CO3,一定不含Na2SO4,氯化鈣與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氯化鈉,由“向無色溶液B中加入氯化鈣后產生白色沉淀C”可推斷出,無色溶液B中含有Na2CO3,則白色沉淀C是CaCO3;由“向無色溶液D中加入酚酞試液后不變色”可推斷出,該白色固體中不含NaOH。綜上分析,該包白色固體是由BaCl2和Na2CO3組成的。【解答】(1)結合以上分析可知,白色沉淀A與稀鹽酸反應方程式為:BaCO3+2HCl=BaCl2+H2O+CO2↑;該反應為兩種化合物反應得到另外兩種新的化合物,屬于復分解反應;(2)結合以上分析可知,白色沉淀C的化學式是CaCO3;(3)根據以上分析可知,這包白色固體是由BaCl2和Na2CO3組成的。故答案為:(1)復分解;(2)CaCO3;(3)BaCl2和Na2CO3。(1)結合以上分析可知,白色沉淀A與稀鹽酸反應方程式為:BaCO3+2HCl=BaCl2+H2O+CO2↑;該反應為兩種化合物反應得到另外兩種新的化合物,屬于復分解反應;(2)結合以上分析可知,白色沉淀C的化學式是CaCO3;(3)根據以上分析可知,這包白色固體是由BaCl2和Na2CO3組成的。23.【答案】(1)檢驗沉淀中是否還含有NaCl(2)用砂紙打磨鋅片表面直至光亮(3)金屬鋅能與不溶性的氯化銀反應,且有ZnCl2生成(4)無明顯現象【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金屬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1)根據氯化鈉和硝酸銀溶液反應生成氯化銀沉淀和硝酸鈉來分析解答;(2)根據用砂紙打磨鋅片可除去表面氧化膜來分析解答;(3)根據金屬鋅能氯化銀反應生成氯化鋅來分析解答;(4)根據銀和稀硫酸不反應來分析解答。【解答】(1)硝酸銀能夠與氯化鈉反應生成硝酸鈉和氯化銀的白色沉淀,步驟②中,向第3次洗滌液加入AgNO3溶液的目的是通過洗液中的物質是否與硝酸銀反應產生沉淀來檢驗沉淀中是否還含有NaCl,故填檢驗沉淀中是否還含有NaCl或檢驗沉淀是否已清洗干凈;(2)消除鋅表面氧化膜對實驗的影響,預處理的具體操作是用砂紙打磨鋅片表面直至光亮,故填用砂紙打磨鋅片表面直至光亮;(3)步驟③將洗滌后的沉淀,即氯化銀放入另一燒杯中,加入50mL蒸餾水,將鋅片加入燒杯中,步驟④中若觀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說明步驟③中液體中出現了氯化鋅,在步驟④中,氯化鋅與硝酸銀反應生成硝酸鋅和硫酸亞沉淀,可得出的結論是金屬鋅能與不溶性的氯化銀反應,且有ZnCl2生成,故填金屬鋅能與不溶性的氯化銀反應,且有ZnCl2生成;(4)鋅能夠與稀硫酸反應生成氫氣產生氣泡,而銀活動性較弱,不能與稀硫酸反應生成氫氣,不產生氣泡,取生成的銀白色固體于試管中,加入稀硫酸,若發現無氣泡生成,證明有Ag生成,故填無明顯現象或無氣泡產生。故答案為:(1)檢驗沉淀中是否還含有NaCl;(2)用砂紙打磨鋅片表面直至光亮;(3)金屬鋅能與不溶性的氯化銀反應,且有ZnCl2生成;(4)無明顯現象。(1)硝酸銀能夠與氯化鈉反應生成硝酸鈉和氯化銀的白色沉淀,步驟②中,向第3次洗滌液加入AgNO3溶液的目的是通過洗液中的物質是否與硝酸銀反應產生沉淀來檢驗沉淀中是否還含有NaCl,故填檢驗沉淀中是否還含有NaCl或檢驗沉淀是否已清洗干凈。(2)消除鋅表面氧化膜對實驗的影響,預處理的具體操作是用砂紙打磨鋅片表面直至光亮,故填用砂紙打磨鋅片表面直至光亮。(3)步驟③將洗滌后的沉淀,即氯化銀放入另一燒杯中,加入50mL蒸餾水,將鋅片加入燒杯中,步驟④中若觀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說明步驟③中液體中出現了氯化鋅,在步驟④中,氯化鋅與硝酸銀反應生成硝酸鋅和硫酸亞沉淀,可得出的結論是金屬鋅能與不溶性的氯化銀反應,且有ZnCl2生成,故填金屬鋅能與不溶性的氯化銀反應,且有ZnCl2生成。(4)鋅能夠與稀硫酸反應生成氫氣產生氣泡,而銀活動性較弱,不能與稀硫酸反應生成氫氣,不產生氣泡,取生成的銀白色固體于試管中,加入稀硫酸,若發現無氣泡生成,證明有Ag生成,故填無明顯現象或無氣泡產生。24.【答案】速度;B;見解析【知識點】動能的影響因素【解析】【分析】 (1)實驗“步驟三”和“步驟二”,使用的是同一小球,小球的質量就是一定的,從不同高度上擺下,小球到達水平面時的速度是不同的,滑槽在水平面移動的距離不同,據此進行分析;(2)轉換法:實驗中通過小球對木塊做功的多少來反映動能的大小;(3)s1和s2的距離反映的是鐵球兩次的動能,所以讓鐵球兩次的動能差距增大即可。【解答】(1)分析步驟一、二,可以發現:采用了同一物體,質量是不變的,從不同高度處滾下,速度是不同的,是想探究動能大小與速度的關系。(2)小球動能的大小是通過比較木塊被推動距離的長短得出的,該實驗中物體的動能是指小球撞擊滑塊時的動能,故B符合題意,ACD不符合題意。故選B。(3)s1和s2的距離反映的是鐵球兩次的動能,讓鐵球兩次的動能差距增大即可,可以增大鐵球兩次靜止釋放的高度差,即增加ab點的差距、將a點位置升高、將b點位置降低、滑塊變光滑、增大鐵球質量、減小滑塊質量、增大oa與豎直方向夾角、減小ob與豎直方向夾角等(合理即可)。25.【答案】(1)鐵釘生銹可能與水有關(2)氧氣(3)試管②中鐵釘生銹速度比①中快(4)涂油漆可以使柵欄隔絕氧氣和水分,有利于減慢柵欄生銹速度【知識點】金屬的腐蝕與防護【解析】【分析】(1)由圖可知,①④兩支試管的變量是是否有水,可知猜想為:鐵生銹可能與水有關。(2)由圖可知,①③的變量是是否有氧氣,③中未生銹,說明生銹需要氧氣 。(3)鐵生銹的條件是同時接觸水和氧氣,所以應選擇①②進行對比,②中加入食鹽,生銹速度更快(4)由鐵生銹的條件可知,任意一個條件不滿足,則不易生銹,所以涂油漆起到隔絕水和氧氣的作用,可以減緩生銹的速度。【解答】(1)試管①中鐵釘與氧氣和水接觸,生銹,試管④中鐵釘只與氧氣接觸,不生銹,變量是是否與水接觸,故基于的猜想是:鐵釘生銹可能與水有關。(2)試管①中鐵釘與氧氣和水接觸,生銹,試管③中鐵釘只與水接觸,不生銹,說明導致鐵釘生銹的因素為氧氣(O2)。(3)試管①中未加食鹽,試管②中加入了食鹽,其他因素均相同,且試管②中鐵釘生銹速度比①中快,說明食鹽會加速金屬銹蝕。(4)鐵生銹的條件是鐵與氧氣和水接觸,防止鐵生銹,可以隔絕氧氣和水,涂油漆可以使柵欄隔絕氧氣和水分,有利于減慢柵欄生銹速度。(1)試管①中鐵釘與氧氣和水接觸,生銹,試管④中鐵釘只與氧氣接觸,不生銹,變量是是否與水接觸,故基于的猜想是:鐵釘生銹可能與水有關;(2)試管①中鐵釘與氧氣和水接觸,生銹,試管③中鐵釘只與氧氣接觸,不生銹,說明導致鐵釘生銹的因素為氧氣(O2);(3)試管①中未加食鹽,試管②中加入了食鹽,其他因素均相同,且試管②中鐵釘生銹速度比①中快,說明食鹽會加速金屬銹蝕;26.【答案】(1)長頸漏斗(2)往裝置B的玻璃管中通一會兒氫氣(3)B中黑色固體變成紅色(4)固體部分溶解,溶液變藍色·【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金屬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1)根據常見儀器的名稱進行解答;(2)根據檢驗裝置氣密性的方法進行解答;(3)氫氣能夠與氧化銅在加熱的條件下反應生成銅和水,根據操作中的注意問題進行解答;(4)根據氧化亞銅能夠與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銅與銅、水,據此解答。【解答】(1)儀器a的名稱是長頸漏斗;(2)點燃裝置B中的酒精燈之前必須進行的操作是往裝置B的玻璃管中通一會兒氫氣,以防發生爆炸;(3)氫氣具有還原性,若反應溫度足夠高,能夠將氧化銅還原為銅,因此能夠觀察到B中的黑色固體逐漸變紅;(4)根據氧化亞銅可與稀硫酸發生如下反應:Cu2O+H2SO4=CuSO4+Cu+H2O,硫酸銅溶液呈藍色可知,若B中的氧化銅反應完全,將裝置B中所得固體裝入試管,加入足量稀硫酸,若觀察到固體部分溶解,溶液變為藍色,證明有氧化亞銅生成。故答案為:(1)長頸漏斗;(2)往裝置B的玻璃管中通一會兒氫氣;(3)B中黑色固體變成紅色;(4)固體部分溶解,溶液變藍色。(1)儀器a的名稱是長頸漏斗;(2)點燃裝置B中的酒精燈之前必須進行的操作是往裝置B的玻璃管中通一會兒氫氣,以防發生爆炸;(3)氫氣具有還原性,若反應溫度足夠高,能夠將氧化銅還原為銅,因此能夠觀察到B中的黑色固體逐漸變紅;(4)根據“氧化亞銅可與稀硫酸發生如下反應:Cu2O+H2SO4==CuSO4+Cu+H2O”,硫酸銅溶液呈藍色可知,若B中的氧化銅反應完全,將裝置B中所得固體裝入試管,加入足量稀硫酸,若觀察到固體部分溶解,溶液變為藍色,證明有氧化亞銅生成27.【答案】CaCO3+2HCl=CaCl2+CO2↑+H2O;③;優秀,因為反應安全可控,且氣體能直接排除且速度可以觀測【知識點】實驗方案設計與評價;制取二氧化碳的裝置、步驟、收集與注意事項【解析】【分析】(1)根據化學反應的原理來分析;(2)根據實驗目的以及裝置的特點來分析;(3)根據自制補給器的特點來分析。【解答】(1)實驗室通常用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鹽酸制取二氧化碳氣體,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為碳酸鈣,碳酸鈣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二氧化碳和水,化學方程式為CaCO3+2HCl=CaCl2+CO2↑+H2O;(2)將氣體細化器連接在自制補給器的右側導管上后,應將氣體細化器置于水族箱的③處,這樣可使二氧化碳更容易溶入水中,避免其大量逸出;(3)在裝置丙中,二氧化碳氣體的制備采用了啟普發生器原理,故反應安全,且可控;采用了記泡器裝置,故氣體能直接排出且速度可以觀測。故評價等級為優秀。故答案為:(1)CaCO3+2HCl=CaCl2+CO2↑+H2O;(2)③;(3)優秀,因為反應安全可控,且氣體能直接排除且速度可以觀測。28.【答案】①; (2)【知識點】溶液的酸堿性與pH值的關系;鹽的性質及用途;酸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①根據酸溶液中加水稀釋溶液的pH變化進行解答;②根據碳酸鈉與稀鹽酸和氯化鈣的反應分析溶液pH的變化。【解答】①隨著加水量的增大,鹽酸的酸性越來越弱,pH值越來越大,則pH值會靠近7,但是不會等于7,如下圖所示:;②碳酸鈉先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由于氯化鈉呈中性,因此混合溶液的酸性逐漸減小,pH不斷增大。當二者完全反應時,溶液呈中性,即pH=7。接下來,碳酸鈉再和氯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氯化鈉,溶液呈中性,pH=7保持不變。當氯化鈣完全反應后,由于碳酸鈉呈堿性,所以溶液的pH逐漸增大,如下圖所示:。29.【答案】(1)2HCl+Na2CO3=2NaCl+H2O+CO2↑(2)氫氧化鈉和瓶中的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碳酸鈉溶液也顯堿性,所以溶液仍顯紅色,二氧化碳被吸收后,裝置內的氣壓減小,關閉K1,打開K2時,大氣壓將C中的稀鹽酸沿導管壓入平底燒瓶,鹽酸和碳酸鈉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鹽酸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溶液紅色逐漸褪去。【知識點】酸堿指示劑及其性質;鹽的性質及用途【解析】【分析】根據關閉閥門K2,緩緩打開閥門K1,氫氧化鈉溶液流入平底燒瓶,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使燒瓶內壓強減小;然后,關閉K1,緩緩打開K2,發現C中溶液沿導管慢慢流入平底燒瓶,觀察到立即有氣泡產生,是因為稀鹽酸和碳酸鈉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溶液的堿性逐漸變弱,至恰好完全反應,溶液顯中性,溶液紅色逐漸褪去,進行分析解答。【解答】(1)關閉閥門K2,緩緩打開閥門K1,氫氧化鈉溶液流入平底燒瓶,氫氧化鈉與瓶中的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關閉K1,打開K2時,大氣壓將C中的稀鹽酸沿導管壓入平底燒瓶,鹽酸和碳酸鈉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氣體,鹽酸和剩余的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即產生氣泡的反應是鹽酸和碳酸鈉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故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寫為:2HCl+Na2CO3=2NaCl+H2O+CO2↑;(2)氫氧化鈉和瓶中的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碳酸鈉溶液也顯堿性,所以溶液仍顯紅色,二氧化碳被吸收后,裝置內的氣壓減小,關閉K1,打開K2時,大氣壓將C中的稀鹽酸沿導管壓入平底燒瓶,鹽酸和碳酸鈉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鹽酸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溶液紅色逐漸褪去。(1)關閉閥門K2,緩緩打開閥門K1,氫氧化鈉溶液流入平底燒瓶,氫氧化鈉與瓶中的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關閉K1,打開K2時,大氣壓將C中的稀鹽酸沿導管壓入平底燒瓶,鹽酸和碳酸鈉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氣體,鹽酸和剩余的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即產生氣泡的反應是鹽酸和碳酸鈉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故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寫為:2HCl+Na2CO3=2NaCl+H2O+CO2↑。(2)氫氧化鈉和瓶中的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碳酸鈉溶液也顯堿性,所以溶液仍顯紅色,二氧化碳被吸收后,裝置內的氣壓減小,關閉K1,打開K2時,大氣壓將C中的稀鹽酸沿導管壓入平底燒瓶,鹽酸和碳酸鈉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鹽酸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溶液紅色逐漸褪去。30.【答案】(1)3(2)70%(3)解:由上述可知,10g稀硫酸能夠與0.6g鎂恰好完全反應設稀硫酸的溶質質量分數為x=x=24.5%答:稀硫酸的溶質質量分數為24.5%。【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金屬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1)根據圖像中數據的變化分析開始加入的稀硫酸已經過量的實驗;(2)由于每一能與稀硫酸反應,同于稀硫酸不反應,反應前后固體物質減少的質量為鎂的質量,根據質量分數的計算公式可以求出鎂銅合金中鎂的質量分數;(3)根據10g稀硫酸只能消耗2g-1.4g=0.6g鎂進行計算。【解答】(1)由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實驗數據可知,每加入10g稀硫酸,固體減少的質量都為0.6g,即10g稀硫酸能夠與0.6g固體反應,第三次加入10g稀硫酸后,減少的固體的質量為0.2g,說明第三次加入的稀硫酸有剩余;(2)第3次加入的稀硫酸有剩余,則第3次加入稀硫酸后剩余的固體是不能與稀硫酸反應的銅,則樣品中鎂的質量=2g 0.6g=1.4g,則合金樣品中鎂的質量分數=×100%=70%;(3)根據鎂的質量及反應的化學方程式計算出硫酸中溶質的質量,進一步計算出稀硫酸的溶質質量分數。(1)由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實驗數據可知,每加入10g稀硫酸,固體減少的質量都為0.6g,即10g稀硫酸能夠與0.6g固體反應,第三次加入10g稀硫酸后,減少的固體的質量為0.2g,說明第三次加入的稀硫酸有剩余,故填3。(2)第3次加入的稀硫酸有剩余,則第3次加入稀硫酸后剩余的固體是不能與稀硫酸反應的銅,則樣品中鎂的質量=2g 0.6g=1.4g,則合金樣品中鎂的質量分數=×100%=70%,故填70%。(3)見答案31.【答案】(1)不守恒(2)N點的機械能為.(3)M點機械能為;N點的重力勢能為E重力勢能=EM機械-E動能=500J-200J=300J;小球在M點的機械能小于N點的機械能,所以M點不可能是①,M點小球的重力勢能小于N點的重力勢能,所以M點小球高度小于N點小球的高度,所以M點對應圖1的③。【知識點】動能和勢能的大小變化;動能和勢能的轉化與守恒【解析】【分析】(1)根據小球彈跳的高度變化分析機械能是否守恒;(2)小球的高度相同,重力勢能相等,根據圖示的比例關系計算出機械能的大小;(3)根據重力勢能的大小計算出機械能,比較分析得出結論。【解答】(1)從小球的運動軌跡圖可知,小球的彈跳高度逐漸減小,可知機械能損失,則小球的機械能不守恒.(1)從小球的運動軌跡圖可知,小球的彈跳高度逐漸減小,可知機械能損失,則小球的機械能不守恒。(2)N點的機械能為(3)M點機械能為N點的重力勢能為E重力勢能=EM機械-E動能=500J-200J=300J小球在M點的機械能小于N點的機械能,所以M點不可能是①,M點小球的重力勢能小于N點的重力勢能,所以M點小球高度小于N點小球的高度,所以M點對應圖1的③。32.【答案】(1)化學(2)鹽;復合(3)機械能(4)不斷增加【知識點】動能和勢能的轉化與守恒;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鹽與化肥【解析】【分析】(1)根據是否生成新物質來分析;(2)根據質量守恒定律確定物質的化學式,再根據物質的組成與分類以及化肥的分類來分析;(3)根據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來分析;(4)根據機械能的變化來分析。【解答】(1)爆竹被點燃時,爆竹發生爆炸,生成了新物質,發生了化學變化;(2)由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與數目不變。反應前鉀原子是2個,反應后應該是2個,包含在X中,反應前硫原子是1個,反應后應該是1個,包含在X中,反應前后氮原子都是2個,氧原子都是6個,則物質X的化學式是K2S;該物質是由鉀離子與硫離子構成的化合物,屬于鹽;硝酸鉀中含有農作物需求量大的鉀元素與氮元素因此屬于復合肥;(3)火箭上升過程中將燃料燃燒釋放出的內能轉化為火箭的機械能;(4)若萬戶升空后有一段時間是出于勻速上升狀態,則此時間段內他動能不變,重力勢能變大,則機械能是不斷增加。故答案為:(1)化學;(2)鹽;復合;(3)機械能;(4)不斷增加。(1)爆竹被點燃時,爆竹發生爆炸,生成了新物質,發生了化學變化。(2)由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與數目不變。反應前鉀原子是2個,反應后應該是2個,包含在X中,反應前硫原子是1個,反應后應該是1個,包含在X中,反應前后氮原子都是2個,氧原子都是6個,則物質X的化學式是K2S;該物質是由鉀離子與硫離子構成的化合物,屬于鹽;硝酸鉀中含有農作物需求量大的鉀元素與氮元素因此屬于復合肥。(3)火箭上升過程中將燃料燃燒釋放出的內能轉化為火箭的機械能。(4)若萬戶升空后有一段時間是出于勻速上升狀態,則此時間段內他動能不變,重力勢能變大,則機械能是不斷增加。1 / 1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聯盟學校2024-2025學年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期中科學試題1.(2024九上·余杭期中)女兒紅是浙江省紹興市的一種傳統黃酒,以其獨特的釀造工藝和濃郁的文化內涵而受到廣泛認可。下列有關女兒紅釀制過程中只發生物理變化的是( )A.“糖化”:將淀粉分解為葡萄糖B.“發酵”:將葡萄糖轉化為酒精C.“蒸餾”:根據沸點不同分離得到白酒D.“窖藏”:封存白酒產生具有醇厚香味的物質【答案】C【知識點】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的判別【解析】【分析】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區別:有無新物質生成。【解答】A.“糖化”:將淀粉分解為葡萄糖,有新物質生成,發生化學變化,故A不合題意;B.“發酵”:將葡萄糖轉化為酒精,有新物質生成,發生化學變化,故B不合題意;C.“蒸餾”:根據沸點不同分離得到白酒,只是狀態改變,沒有生成新物質,只發生物理變化,故C符合題意;D.“窖藏”:封存白酒產生具有醇厚香味的物質,是生成了脂類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故D不合題意。故選C。2.(2024九上·余杭期中)試管是科學實驗中常用的儀器,下列實驗操作符合規范的是( )A.洗滌試管 B.取少量液體C.將橡膠塞塞進試管 D.加入鋅粒【答案】B【知識點】常見實驗操作【解析】【分析】A.根據洗滌試管的方法進行解答;B.根據取少量液體的方法進行解答;C.根據將橡膠塞塞進試管的方法進行解答;D.根據向試管中加入顆粒狀固體的方法進行解答。【解答】A.洗滌試管應用試管刷轉動或上下移動,振蕩試管時,應用手腕的力量向斜下方甩動,不可上下振蕩,故A錯誤;B.傾倒液體藥品時,試劑瓶塞要倒放在桌面上,以防止瓶塞沾污桌面污物從而造成蓋回瓶上時瓶內藥品被污染,試劑瓶口緊靠試管口,試管傾斜以使液體沿管壁慢慢流下,試劑瓶上標簽面向手心,故B正確;C.把橡皮塞慢慢轉動著塞進試管口,切不可把試管放在桌上在使勁塞進塞子,以免壓破試管,故C錯誤;D.取用較大塊或顆粒狀固體藥品時,應先將試管橫放,把藥品放入試管口后,緩緩豎起試管,故D錯誤。故答案為:B。3.(2024九上·余杭期中)2023年杭州亞運會上主火炬首次用全球公認的新型清潔可再生能源甲醇(CH4O)做燃料。關于甲醇說法不正確的是( )A.甲醇屬于有機物 B.甲醇具有可燃性C.甲醇燃燒產物中有水 D.甲醇由碳、氫、氧原子組成【答案】D【知識點】化學式的書寫及意義;簡單的有機物【解析】【分析】A.有機物即有機化合物。含碳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鹽、金屬碳化物、氰化物除外)或碳氫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總稱。B.根據甲醇的化學性質判斷;C.根據甲醇的燃燒產物判斷;D.根據甲醇的化學式分析判斷。【解答】A.甲醇含有碳元素,因此為有機物,故A正確不合題意;BC.甲醇點燃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B、C正確不合題意;D.根據化學式 CH4O 可知,甲醇由碳、氫、氧元素組成,故D錯誤符合題意。故選D。4.(2024九上·余杭期中)用導線將開關、靈敏電流計和材質不同的鑰匙甲、乙相連,將兩鑰匙插入橙子中(如圖),閉合開關,靈敏電流計指針發生偏轉。該橙子電池的能量直接來源于( )A.機械能 B.電能 C.核能 D.化學能【答案】D【知識點】能的多種形式【解析】【分析】根據能量存在的形式進行解答。【解答】實驗電路中,靈敏電流計指針發生偏轉,說明有電能產生,它來自于橙子內的化學能,故ABC錯誤,D正確。故答案為:D。5.(2024九上·余杭期中)下列物質的性質與用途的對應關系不正確的是( )選項 性質 用途A 食鹽水具有殺菌作用 清洗傷口B 鐵具有導熱性 制成欄桿C 一氧化碳具有還原性 高爐煉鐵D 氫氧化鈣呈堿性 改良酸性土壤A.A B.B C.C D.D【答案】B【知識點】不同物質的物理性質【解析】【分析】物質的性質決定用途,將各個選項中物質性質與用途對照即可。【解答】A.食鹽水具有殺菌作用,可以用于清洗傷口,故A正確不合題意;B.鐵具有導熱性,可以制作鐵鍋,故B錯誤符合題意;C.一氧化碳具有還原性,可以用于高爐煉鐵,故C正確不合題意;D.氫氧化鈣呈堿性,與酸反應生成鹽和賀歲,可以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故D正確不合題意。故選B。6.(2024九上·余杭期中)圖為羽毛球運動常見的基本球路,線段表示羽毛球的運動軌跡,箭頭表示運動的方向。請分析殺球、挑球、高遠球和放小球的四種球路,羽毛球重力勢能變化和其他三種球路不同的是( )A.殺球 B.挑球 C.高遠球 D.放小球【答案】A【知識點】勢能的影響因素【解析】【分析】重力勢能的影響因素是物體的質量和高度,質量越大、位置越高,重力勢能越大。【解答】羽毛球的質量不變,由圖知道,羽毛球在殺球階段,高度一直變小,重力勢能一直變小;在挑球、高遠球、放小球階段,高度先變大后變小,重力勢能先變大后變小,故A符合題意,BC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7.(2024九上·余杭期中)小藝利用酒精提取了幾種花的色素,并分別檢測它們在不同溶液中的顯色情況,記錄如表。則其中能用來區分稀硫酸和氯化鈉溶液(呈中性)的是( )花的種類 不同溶液中的顏色酸性溶液 中性溶液 堿性溶液月季花 紅色 紅色 黃色菊花 紅色 紫色 黃色絲瓜花 黃色 黃色 黃色一串紅 紅色 紅色 黃綠色A.月季花 B.菊花 C.絲瓜花 D.一串紅【答案】B【知識點】酸堿指示劑及其性質【解析】【分析】根據酸堿指示劑是指能夠與酸性或堿性的溶液起作用而顯示不同顏色的物質,進行分析解答【解答】A、月季花本身顯紅色,遇酸性溶液顯紅色,遇堿性溶液顯黃色,遇中性溶液顯紅色,不能同時區別出酸性、中性溶液,故選項錯誤。B、菊花本身顯紫色,遇酸性溶液顯紅色,遇堿性溶液顯黃色,遇中性溶液顯紫色,可以同時區別出酸性、中性溶液,故選項正確。C、絲瓜花本身顯黃色,遇酸性溶液顯黃綠色,遇堿性溶液顯黃色,遇中性溶液顯黃色,不能同時區別出酸性、中性溶液,故選項錯誤。D、一串紅本身顯紅色,遇酸性顯紅色,遇堿性溶液顯黃綠色,遇中性溶液顯紅色,不能同時區別出酸性、中性溶液,故選項錯誤。故答案為:B。8.(2024九上·余杭期中)在①氧化鐵 ②金屬鋅 ③氫氧化銅 ④氯化鋇溶液四種物質中,跟稀硫酸、稀鹽酸都能發生反應且反應中表現了“酸的通性”的組合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B【知識點】酸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酸的通性:①石蕊遇酸變紅色,無色酚酞遇酸不變色;②與堿性氧化物反應生成鹽和水;③與堿反應生成鹽和水;④與鹽反應生成鹽和新酸;⑤與活潑金屬反應生成氫氣。據此分析即可。【解答】氧化鐵、金屬鋅和氫氧化銅都能與稀硫酸和稀鹽酸反應;而氯化鋇能夠和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不能和稀鹽酸反應,所以能夠與兩種酸反應表示“酸的通性”的組合是①②③。故選B。9.(2024九上·余杭期中)下列四種物質露置在空氣中一段時間后,由于發生化學變化使溶液質量增加的是( )A.濃硫酸 B.濃鹽酸C.氫氧化鈉溶液 D.澄清石灰水【答案】C【知識點】堿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化學變化會有新的物質生成,從反應物和生成物的種類及數量進行劃分,可以把化學變化分為四種基本反應類型:化合反應,分解反應、置換反應和復分解反應。【解答】A、濃硫酸具有吸水性,它能在空氣中吸收水分,質量增加,但這并不屬于化學變化,A不符合題意。B、濃鹽酸具有揮發性,在空氣中會揮發出氯化氫氣體從而使溶液質量減少,B不符合題意。C、氫氧化鈉溶液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這是屬于發生了化學變化,并且溶液質量增加,C符合題意。D、澄清石灰水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鈣,碳酸鈣不溶于水,不屬于溶液的質量,索要溶液的質量減少,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10.(2024九上·余杭期中)在物質制備的過程中,往往要除去一些不需要的雜質。下列實驗操作能達到除雜質目的是( )A.氫氧化鈉溶液部分變質,用稀鹽酸除去溶液中的碳酸鈉B.制取并收集干燥的氫氣,可將氣體通過氫氧化鈉溶液再收集C.食鹽中混有少量硫酸鈉,可以加入適量氯化鋇,過濾后蒸發結晶D.鐵粉中混有少量的銅粉,可以用硝酸銀溶液除去銅粉【答案】C【知識點】物質除雜或凈化【解析】【分析】除雜的原則:①不與除雜試劑反應;②不引入新的雜質。【解答】A.被除雜的氫氧化鈉也和稀鹽酸反應,故A不合題意;B.氫氧化鈉溶液不能除去氫氣中的水蒸氣,故B不合題意;C.食鹽和氯化鋇不反應,而硫酸鈉和氯化鋇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和氯化鈉,符合除雜原則,故C符合題意;D.鐵和硝酸銀會發生反應,故D不合題意。故選C。11.(2024九上·余杭期中)從金屬利用的歷史來看,先是青銅器時代,然后是鐵器時代,而鋁的利用是近百年的事。以下五個因素中:①金屬活動性順序,②地殼中金屬元素的含量,③金屬的延展性,④金屬的導電性,⑤金屬冶煉的難度。與金屬冶煉先后順序無關的是(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③④⑤ D.②③④【答案】D【知識點】常見金屬與金屬的物理性質及用途;金屬活動性順序及其應用【解析】【分析】銅、鐵、鋁三種金屬活動性由強到弱的順序為:鋁>鐵>銅;對比人類利用金屬的歷史:先有青銅器時代再到鐵器時代,然后才有了鋁制品;可以發現二者存在一定聯系,同時不同時期人們對金屬的冶煉方法和水平不同,也導致人們使用的金屬材料不同。【解答】 對比金屬活動性強弱關系與人類利用金屬的先后,可以發現人類使用較早的金屬,其活動性較弱;結合學習中對金屬鐵、鋁的冶煉的認識,可知:金屬活動性越強,金屬的冶煉難易程度越難,這也影響了人類對金屬的使用,其它因素均與使用的前后順序無關,那么與金屬冶煉先后順序無關的是②③④。故選D。12.(2024九上·余杭期中)如圖是小科同學的學習筆記,其中“→”表示物質之間能轉化,“—”表示物質之間能發生化學反應。關于該圖,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該圖中的X可以是B.反應①是一個放熱反應C.反應②的轉化中必須有鹽類物質參加D.反應⑤不一定屬于分解反應【答案】C【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堿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碳酸鈣可以和二氧化碳相互轉化,二氧化碳能和氫氧化鈣反應,則X可以是二氧化碳,據此解答。【解答】A.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和水,碳酸鈣在高溫的條件下分解成氧化鈣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與碳酸鈣之間能相互轉化、二氧化碳能與氫氧化鈣反應,物質X可以是二氧化碳,故A正確,不符合題意;B.反應①是氧化鈣和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鈣,是一個放熱反應,故B正確,不符合題意;C.反應②可以是二氧化碳能和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水,二氧化碳是氧化物,該轉化中不一定有鹽類物質參加,故C錯誤,符合題意;D.反應⑤是碳酸鈣轉化成二氧化碳,可以是碳酸鈣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該反應屬于復分解反應,反應⑤不一定屬于分解反應,故D正確,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13.(2024九上·余杭期中)如圖所示為單板滑雪大跳臺比賽時運動員在空中運動的軌跡,其中a、c兩處等高,若不計空氣阻力,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運動員從a處到b處,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B.運動員從b處到d處,動能逐漸減小C.運動員在a處和c處的重力勢能相等D.運動員在b處時的動能為零【答案】C【知識點】動能和勢能的大小變化;動能和勢能的轉化與守恒【解析】【分析】(1)動能與物體的質量和速度有關,質量越大,速度越大,物體的動能也就越大;(2)重力勢能與物體的質量和高度有關,質量越大,高度越大,物體的重力勢能越大。(3)不計空氣阻力,機械能轉化過程總量不變。【解答】A.運動員從a處到b處,高度增大,重力勢能增大,速度減小,是動能轉化為重力勢能,故A錯誤;B.運動員從b處到d處,是下降過程,高度減小,重力勢能減小,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動能逐漸增大,故B錯誤;C.運動員在a處和c處的高度相同,質量相等,故重力勢能相等,故C正確;D.運動員在b處時具有水平方向速度,動能不為零,故D錯誤。故答案為:C。14.(2024九上·余杭期中)將一定量的金屬M加入到ZnCl2和CuCl2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應后過濾,得固體濾渣,濾液為無色,向濾渣中滴加稀硫酸氣泡產生,下列有關金屬M、Zn、Cu的金屬活動性判斷一定正確的是( )A.M>Zn B.Zn>M C.M>Cu D.Cu>M【答案】C【知識點】金屬活動性順序及其應用【解析】【分析】根據金屬能否與鹽反應可與說明 金屬的活動性,銅不與酸反應分析。【解答】 將一定量的金屬M加入到ZnCl2和CuCl2的混合溶液中, 充分反應后過濾,得固體濾渣,濾液為無色,向濾渣中滴加稀硫酸氣泡產生 ,銅不與硫酸反應,說明濾渣中一定有與酸反應的金屬,即M的活動性大于銅,可能大于氫小于鋅,也可能大于鋅;故選C。15.(2024九上·余杭期中)歸納和演繹是重要的科學方法。下列歸納或演繹合理的是( )A.金屬Fe、Zn能與酸反應生成氫氣,所以金屬都能與酸反應生成氫氣B.硫酸、硝酸電離時都能產生H+,所以電離時只要能產生H+的化合物都是酸C.NaOH溶液和Ca(OH)2溶液的pH>7,所以pH>7的溶液都是堿溶液D.有機物在空氣中充分燃燒有CO2生成,所以甲烷在空氣中充分燃燒也產生CO2【答案】D【知識點】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溶液的酸堿性與pH值的關系;金屬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A.根據金屬的化學性質,進行分析判斷;B.根據酸是指在電離時產生的陽離子全部是氫離子的化合物,進行分析判斷;C.pH大于7的溶液不都是堿溶液;D.根據有機物在空氣中充分燃燒生成CO2,進行分析判斷。【解答】A.并非金屬都能與酸反應生成氫氣,金屬活動性順序表氫后面的金屬,如銅、銀等都不能與酸反應生成氫氣,故A錯誤;B.電離時產生的陽離子只有H+的化合物才是酸,故B錯誤;C.pH>7的溶液不一定都是堿溶液,如碳酸鈉的溶液的pH>7,呈堿性,但碳酸鈉是鹽,不是堿,故C錯誤;D.有機物中都含有碳元素,在空氣中充分燃燒有CO2生成,甲烷是一種有機物,在空氣中充分燃燒也產生CO2,故D正確。故答案為:D。16.(2024九上·余杭期中)現有H、O、Na、C、Ca、S、Cl、Ba八種元素,請選擇合適的元素,書寫出相應物質的化學式。(1)不溶于稀硝酸的一種鹽 ;(2)自熱米飯中用作熱源的氧化物 ;(3)濃度較高時具有揮發性的一種酸 ;(4)相對分子質量最小的有機物 。【答案】(1)BaSO4(2)CaO(3)HCI(4)CH4【知識點】化學式的書寫及意義【解析】【分析】(1)根據硫酸鋇不溶于稀硝酸,進行分析。(2)根據氧化鈣與水反應放出熱量進行分析。(3)根據濃鹽酸具有揮發性進行分析。(4)根據相對分子質量最小的有機物是甲烷,進行分析。【解答】 (1)硫酸鋇不溶于稀硝酸,不溶于稀硝酸的一種鹽是BaSO4。(2)氧化鈣與水反應放出熱量,自熱米飯中用作熱源的氧化物是CaO。(3)濃鹽酸具有揮發性,濃度較高時具有揮發性的一種酸是HCl。(4)相對分子質量最小的有機物是甲烷,化學式為CH4。17.(2024九上·余杭期中)小杭測得生活中一些液體的pH如下表:液體 雨水 食鹽水 廚房清潔劑 潔廁靈pH 6.5 7 11.8 2(1)上述液體中,呈中性的是 (寫名稱,下同),能使酚酞試液變成紅色的是 。(2)正常雨水的pH約為6.5而不是7的原因是 (用化學方程式表示)。(3)用pH試紙測定雨水的酸堿度時,具體操作方法是 。【答案】(1)食鹽水;廚房清洗劑(2)CO2+H2O=H2CO3(3)用潔凈的玻璃棒蘸取待測雨水,滴到pH試紙上,將試紙顯示的顏色與標準比色卡對照,看與哪種顏色最接近,從而確定被測雨水的pH值【知識點】酸堿指示劑及其性質;溶液的酸堿性與pH值的關系【解析】【分析】 (1)依據溶液的酸堿度與酸堿性關系分析:pH>7,溶液呈堿性;pH=7,溶液呈中性;pH<7,溶液呈酸性,能使酚酞試液變成紅色的物質顯堿性;(2)根據空氣中易溶于水且溶液顯酸性的是二氧化碳來回答;(3)根據pH試紙的用法分析。【解答】 (1)溶液呈中性,pH=7,故是食鹽水;能使酚酞試液變成紅色的溶液應是堿性溶液,pH>7,應是廚房清潔劑;(2)正常空氣的成分中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顯酸性,使雨水的pH約為5.6,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O2+H2O═H2CO3;(3)用pH試紙測定雨水的酸堿度時,具體操作方法是:取一片pH試紙放在表面皿或玻璃片上,用玻璃棒或膠頭滴管蘸取溶液滴在pH試紙上,變色后與標準比色卡對照,讀出溶液的pH。18.(2024九上·余杭期中)傳統的燃油汽車是將燃料的 能轉化為汽車向前運動的 能。目前蓬勃發展的電動汽車在充電時將 能轉化為 能,在路上行駛時能量轉化則相反,電池的能量最終轉化為汽車向前行駛的能量。【答案】化學;機械或動;電;化學【知識點】能量的相互轉化和轉移【解析】【分析】根據能量轉化的知識分析解答。【解答】傳統的燃油汽車是將燃料的化學能能轉化為汽車向前運動的機械能。目前蓬勃發展的電動汽車在充電時將電能轉化為化學能,在路上行駛時能量轉化則相反,電池的能量最終轉化為汽車向前行駛的能量。19.(2024九上·余杭期中)用毛筆蘸取溶質質量分數為5%的稀硫酸在竹片上畫畫,然后把竹片放在小火上烘干,在竹片上就得到黑色或褐色的畫,一幅精美的竹片畫就制成了。(1)稀硫酸在烘干的過程中水分蒸發成為濃硫酸,濃硫酸使富含纖維素的竹片呈現黑色或褐色,屬于濃硫酸的 性。(2)直接用濃硫酸在竹片上畫畫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必須將濃硫酸進行稀釋。如圖,稀釋濃硫酸操作正確的是 (填“A”或“B”)。(3)濃硫酸雖然有很強的腐蝕性,但也經常被用來干燥一些氣體,因為它具有 性。【答案】(1)脫水(2)A(3)吸水【知識點】濃硫酸的稀釋【解析】【分析】(1)根據濃硫酸的脫水性來分析;(2)根據稀釋濃硫酸的方法來分析;(3)根據濃硫酸的吸水性來分析。【解答】(1)濃硫酸具有脫水性能將竹片中的氫、氧元素按水的比例析出從而使竹片碳化變黑,稀硫酸在烘干的過程中水分蒸發成為濃硫酸,濃硫酸使富含纖維素的竹片呈現黑色或褐色,屬于濃硫酸的脫水性;(2)濃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熱,密度大于水,稀釋濃硫酸操作正確的是沿著容器壁把濃硫酸慢慢的倒入水里,同時不斷攪拌以幫助散熱,防止飛濺出來,故選A;(3)濃硫酸雖然有很強的腐蝕性,但也經常被用來干燥一些氣體,因為它具有吸水性。故答案為:(1)脫水;(2)A;(3)吸水。(1)濃硫酸具有脫水性能將竹片中的氫、氧元素按水的比例析出從而使竹片碳化變黑,稀硫酸在烘干的過程中水分蒸發成為濃硫酸,濃硫酸使富含纖維素的竹片呈現黑色或褐色,屬于濃硫酸的脫水性;(2)濃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熱,密度大于水,稀釋濃硫酸操作正確的是沿著容器壁把濃硫酸慢慢的倒入水里,同時不斷攪拌以幫助散熱,防止飛濺出來。故填:A;(3)濃硫酸雖然有很強的腐蝕性,但也經常被用來干燥一些氣體,因為它具有吸水性。20.(2024九上·余杭期中)如圖所示,表示在鹽酸中加入過量的鐵粉,反應前后溶液中由溶質電離產生的不同離子,則:(1)“”表示 (填寫離子符號),反應完全后,該離子和反應前氫離子的個數比為 。(2)反應后的溶液質量與反應前的溶液質量相比 (填“變小”“變大”或“不變”)。【答案】(1)Fe2+;1:2(2)變大【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金屬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根據鐵與鹽酸的反應生成了氯化亞鐵和氫氣分析。【解答】(1)反應前的溶液是稀鹽酸,其中的離子是氫離子與氯離子,反應后生成氯化亞鐵,其中的離子是亞鐵離子和氯離子,由圖可知,“”表示反應后出現的新離子,為亞鐵離子(Fe2+);反應中,1個鐵原子失去2個電子形成1個亞鐵離子,同時2個氫離子得到2個電子形成氫原子,結合形成1個氫分子,所以反應完全后,該離子(亞鐵離子)和反應前氫離子的個數比為1:2;(2)鐵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亞鐵和氫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Fe+2HCl=FeCl2+H2↑,反應中HCl與FeCl2的質量比為73:127,反應后的溶液質量與反應前的溶液質量相比變大,故填變大。故答案為:(1)Fe2+;1:2;(2)變大。(1)反應前的溶液是稀鹽酸,其中的離子是氫離子與氯離子,反應后生成氯化亞鐵,其中的離子是亞鐵離子和氯離子,由圖可知,“”表示反應后出現的新離子,為亞鐵離子,故填Fe2+;反應中,1個鐵原子失去2個電子形成1個亞鐵離子,同時2個氫離子得到2個電子形成氫原子,結合形成1個氫分子,所以反應完全后,該離子(亞鐵離子)和反應前氫離子的個數比為1:2,故填1:2。(2)鐵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亞鐵和氫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Fe+2HCl=FeCl2+H2↑,反應中HCl與FeCl2的質量比為73:127,反應后的溶液質量與反應前的溶液質量相比變大,故填變大。21.(2024九上·余杭期中)讓小球從某高度處由靜止,開始下落到豎直放置的輕質彈簧上(如圖甲),在剛接觸輕質彈簧的瞬間(如圖乙),小球速度為5m/s。從小球接觸彈簧到將彈簧壓縮至最短(如圖丙)的整個過程中,得到小球的速度和彈簧縮短的長度x之間的關系如圖丁所示,其中A為曲線的最高點。已知該輕質彈簧所受壓力每增加0.1N,彈簧的形變量就增加0.01m,并且輕質彈簧在全過程中始終發生彈性形變。(1)從小球接觸彈簧到將彈簧壓縮至最短的過程中,小球重力勢能的變化情況是 。(2)小球的重力為 N。(3)若要讓小球下落到最低點時,彈簧的壓縮程度更大,在不更換彈簧的前提下你的操作建議是 。【答案】(1)變小(2)1(3)增大小球下落的高度或者增大小球的質量【知識點】彈力;勢能的影響因素;動能和勢能的轉化與守恒【解析】【分析】(1)重力勢能大小的影響因素:質量、被舉得高度。質量越大,高度越高,重力勢能越大;(2)根據圖丁分析小球速度最大時,彈簧的形變量,分析得出彈簧受到壓力,據此得出小球受到的重力;(3)根據機械能之間相互轉化,提出建議。【解答】(1)由圖象看出:在小球剛開始撞擊彈簧到彈簧被壓縮到最短的過程中,小球的高度不斷變小,所以重力勢能一直變小;(2)由圖丁可知,當Δx為0.1m時,小球的速度最大,然后減小,已知該輕彈簧所受壓力每增加0.1N,彈簧的形變量就增加0.01m,所以可得彈簧受到的壓力F=0.1N/cm×0.1×100cm=1N;即小球的重力為1N;(3)要想彈簧的壓縮程度更大,小球的機械能轉化為彈簧的彈性勢能就要越大,所以小球的機械能就要越大,所以可以從更高的高度釋放小球或者增大小球的質量。故答案為:(1)變小;(2)1;(3)增大小球下落的高度或者增大小球的質量。(1)由圖象看出:在小球剛開始撞擊彈簧到彈簧被壓縮到最短的過程中,小球的高度不斷變小,所以重力勢能一直變小。(2)由圖丁可知,當Δx為0.1m時,小球的速度最大,然后減小,已知該輕彈簧所受壓力每增加0.1N,彈簧的形變量就增加0.01m,所以可得彈簧受到的壓力F=0.1N/cm×0.1×100cm=1N即小球的重力為1N(3)要想彈簧的壓縮程度更大,小球的機械能轉化為彈簧的彈性勢能就要越大,所以小球的機械能就要越大,所以可以從更高的高度釋放小球或者增大小球的質量。22.(2024九上·余杭期中)有一包白色固體,可能由BaCl2、NaOH、Na2CO3、Na2SO4中的一種或幾種組成。為確定其成分,實驗小組進行實驗。實驗過程中所加試劑均足量,實驗過程及現象如圖所示。(1)白色沉淀A與稀鹽酸反應屬于 反應(填基本反應類型)。(2)白色沉淀C的化學式是 。(3)這包白色固體是由 組成的。【答案】(1)復分解(2)CaCO3(3)BaCl2和Na2CO3【知識點】酸堿指示劑及其性質;鹽的性質及用途;復分解反應及其應用;堿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氯化鋇與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和氯化鈉,與硫酸鈉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和氯化鈉,由“向白色固體中加水得到白色沉淀A”可推斷出,該白色固體中一定含有BaCl2,至少含有Na2SO4和Na2CO3中的一種;碳酸鋇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鋇、水和二氧化碳,硫酸鋇不能與鹽酸反應,由“向白色沉淀A中加稀鹽酸后得到無色氣體和無色溶液”可推斷出,該白色固體中一定含有Na2CO3,一定不含Na2SO4,氯化鈣與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氯化鈉,由“向無色溶液B中加入氯化鈣后產生白色沉淀C”可推斷出,無色溶液B中含有Na2CO3,則白色沉淀C是CaCO3;由“向無色溶液D中加入酚酞試液后不變色”可推斷出,該白色固體中不含NaOH。綜上分析,該包白色固體是由BaCl2和Na2CO3組成的。【解答】(1)結合以上分析可知,白色沉淀A與稀鹽酸反應方程式為:BaCO3+2HCl=BaCl2+H2O+CO2↑;該反應為兩種化合物反應得到另外兩種新的化合物,屬于復分解反應;(2)結合以上分析可知,白色沉淀C的化學式是CaCO3;(3)根據以上分析可知,這包白色固體是由BaCl2和Na2CO3組成的。故答案為:(1)復分解;(2)CaCO3;(3)BaCl2和Na2CO3。(1)結合以上分析可知,白色沉淀A與稀鹽酸反應方程式為:BaCO3+2HCl=BaCl2+H2O+CO2↑;該反應為兩種化合物反應得到另外兩種新的化合物,屬于復分解反應;(2)結合以上分析可知,白色沉淀C的化學式是CaCO3;(3)根據以上分析可知,這包白色固體是由BaCl2和Na2CO3組成的。23.(2024九上·余杭期中)小科通過實驗知道金屬鋅能與可溶性的硝酸銀反應,他產生疑問:“金屬鋅是否能與不溶性的氯化銀反應?”于是他進行如下研究:【實驗步驟】①取10mL的AgNO3溶液于燒杯中,逐滴加入NaCl溶液至過量;②過濾后再用蒸餾水洗滌沉淀3次,向第3次所得洗滌液中加入AgNO3溶液,無明顯現象;③將洗滌后的沉淀放入另一燒杯中,加入50mL蒸餾水,將鋅片加入燒杯中,并攪拌(如圖);④10分鐘后,將燒杯中的混合物進行過濾,過濾后,向濾液中滴加AgNO3溶液,觀察現象。【驗證與推理】(1)步驟②中,向第3次洗滌液加入AgNO3溶液的目的是 。(2)步驟③中,鋅片放入前需進行預處理,消除表面氧化膜對實驗的影響,預處理的具體操作是 。(3)步驟④中若觀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可得出的結論是 。(4)小科觀察到鋅片表面有銀白色固體生成。取生成的銀白色固體于試管中,加入稀硫酸,若發現 ,證明有Ag生成。【答案】(1)檢驗沉淀中是否還含有NaCl(2)用砂紙打磨鋅片表面直至光亮(3)金屬鋅能與不溶性的氯化銀反應,且有ZnCl2生成(4)無明顯現象【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金屬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1)根據氯化鈉和硝酸銀溶液反應生成氯化銀沉淀和硝酸鈉來分析解答;(2)根據用砂紙打磨鋅片可除去表面氧化膜來分析解答;(3)根據金屬鋅能氯化銀反應生成氯化鋅來分析解答;(4)根據銀和稀硫酸不反應來分析解答。【解答】(1)硝酸銀能夠與氯化鈉反應生成硝酸鈉和氯化銀的白色沉淀,步驟②中,向第3次洗滌液加入AgNO3溶液的目的是通過洗液中的物質是否與硝酸銀反應產生沉淀來檢驗沉淀中是否還含有NaCl,故填檢驗沉淀中是否還含有NaCl或檢驗沉淀是否已清洗干凈;(2)消除鋅表面氧化膜對實驗的影響,預處理的具體操作是用砂紙打磨鋅片表面直至光亮,故填用砂紙打磨鋅片表面直至光亮;(3)步驟③將洗滌后的沉淀,即氯化銀放入另一燒杯中,加入50mL蒸餾水,將鋅片加入燒杯中,步驟④中若觀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說明步驟③中液體中出現了氯化鋅,在步驟④中,氯化鋅與硝酸銀反應生成硝酸鋅和硫酸亞沉淀,可得出的結論是金屬鋅能與不溶性的氯化銀反應,且有ZnCl2生成,故填金屬鋅能與不溶性的氯化銀反應,且有ZnCl2生成;(4)鋅能夠與稀硫酸反應生成氫氣產生氣泡,而銀活動性較弱,不能與稀硫酸反應生成氫氣,不產生氣泡,取生成的銀白色固體于試管中,加入稀硫酸,若發現無氣泡生成,證明有Ag生成,故填無明顯現象或無氣泡產生。故答案為:(1)檢驗沉淀中是否還含有NaCl;(2)用砂紙打磨鋅片表面直至光亮;(3)金屬鋅能與不溶性的氯化銀反應,且有ZnCl2生成;(4)無明顯現象。(1)硝酸銀能夠與氯化鈉反應生成硝酸鈉和氯化銀的白色沉淀,步驟②中,向第3次洗滌液加入AgNO3溶液的目的是通過洗液中的物質是否與硝酸銀反應產生沉淀來檢驗沉淀中是否還含有NaCl,故填檢驗沉淀中是否還含有NaCl或檢驗沉淀是否已清洗干凈。(2)消除鋅表面氧化膜對實驗的影響,預處理的具體操作是用砂紙打磨鋅片表面直至光亮,故填用砂紙打磨鋅片表面直至光亮。(3)步驟③將洗滌后的沉淀,即氯化銀放入另一燒杯中,加入50mL蒸餾水,將鋅片加入燒杯中,步驟④中若觀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說明步驟③中液體中出現了氯化鋅,在步驟④中,氯化鋅與硝酸銀反應生成硝酸鋅和硫酸亞沉淀,可得出的結論是金屬鋅能與不溶性的氯化銀反應,且有ZnCl2生成,故填金屬鋅能與不溶性的氯化銀反應,且有ZnCl2生成。(4)鋅能夠與稀硫酸反應生成氫氣產生氣泡,而銀活動性較弱,不能與稀硫酸反應生成氫氣,不產生氣泡,取生成的銀白色固體于試管中,加入稀硫酸,若發現無氣泡生成,證明有Ag生成,故填無明顯現象或無氣泡產生。24.(2024九上·余杭期中)小明在做“探究物體的動能與什么因素有關”的實驗中,設計了如圖實驗。具體步驟如下:步驟一:用一條沒有彈性的細繩吊著一個實心鐵球制成單擺,將一滑塊放到滑槽上并使之左端剛好在懸點O的正下方;步驟二:將鐵球挪到a點位置靜止釋放,打到滑塊上,記錄滑塊在滑槽上移動的距離s1;步驟三:將滑塊擺放到原處,將鐵球挪到b點位置靜止釋放,打到滑塊上,記錄滑塊在滑槽上移動的距離s2;步驟四:換一等體積的實心木球,將木球挪到b點位置靜止釋放,打到擺放在原處的滑塊上,記錄滑塊在滑槽上移動的距離s3;(1)小明進行“步驟二”和“步驟三”的實驗,是想探究動能大小與 的關系;(2)該實驗中物體的動能是指 (選填序號);A.小球在釋放點的動能 B.小球撞擊滑塊時的動能C.小球撞擊滑塊后的動能 D.滑塊的動能(3)實驗中發現,s1和s2的距離差別不明顯。請對實驗操作或材料進行改進 。【答案】速度;B;見解析【知識點】動能的影響因素【解析】【分析】 (1)實驗“步驟三”和“步驟二”,使用的是同一小球,小球的質量就是一定的,從不同高度上擺下,小球到達水平面時的速度是不同的,滑槽在水平面移動的距離不同,據此進行分析;(2)轉換法:實驗中通過小球對木塊做功的多少來反映動能的大小;(3)s1和s2的距離反映的是鐵球兩次的動能,所以讓鐵球兩次的動能差距增大即可。【解答】(1)分析步驟一、二,可以發現:采用了同一物體,質量是不變的,從不同高度處滾下,速度是不同的,是想探究動能大小與速度的關系。(2)小球動能的大小是通過比較木塊被推動距離的長短得出的,該實驗中物體的動能是指小球撞擊滑塊時的動能,故B符合題意,ACD不符合題意。故選B。(3)s1和s2的距離反映的是鐵球兩次的動能,讓鐵球兩次的動能差距增大即可,可以增大鐵球兩次靜止釋放的高度差,即增加ab點的差距、將a點位置升高、將b點位置降低、滑塊變光滑、增大鐵球質量、減小滑塊質量、增大oa與豎直方向夾角、減小ob與豎直方向夾角等(合理即可)。25.(2024九上·余杭期中)小嘉發現學校草地周圍都做上新的鐵柵欄,師傅們在上面涂油漆。鐵柵欄上為什么要涂油漆呢 某興趣小組為此進行研究:【方案】取四支試管編號為①、②、③、④,分別作如圖處理,兩周后,觀察鐵釘表面的銹蝕情況。(1)設置①④兩支試管對照,基于的猜想是 (2)若兩周后觀察到①中鐵釘生銹而③中鐵釘未生銹,據此可得出:導致鐵釘生銹的因素為 (3)若得出食鹽會加速金屬銹蝕,則實驗中支持該結論的證據是 ;(4)【解釋】根據以上實驗,請解釋學校鐵柵欄涂漆能防銹的原因是: .【答案】(1)鐵釘生銹可能與水有關(2)氧氣(3)試管②中鐵釘生銹速度比①中快(4)涂油漆可以使柵欄隔絕氧氣和水分,有利于減慢柵欄生銹速度【知識點】金屬的腐蝕與防護【解析】【分析】(1)由圖可知,①④兩支試管的變量是是否有水,可知猜想為:鐵生銹可能與水有關。(2)由圖可知,①③的變量是是否有氧氣,③中未生銹,說明生銹需要氧氣 。(3)鐵生銹的條件是同時接觸水和氧氣,所以應選擇①②進行對比,②中加入食鹽,生銹速度更快(4)由鐵生銹的條件可知,任意一個條件不滿足,則不易生銹,所以涂油漆起到隔絕水和氧氣的作用,可以減緩生銹的速度。【解答】(1)試管①中鐵釘與氧氣和水接觸,生銹,試管④中鐵釘只與氧氣接觸,不生銹,變量是是否與水接觸,故基于的猜想是:鐵釘生銹可能與水有關。(2)試管①中鐵釘與氧氣和水接觸,生銹,試管③中鐵釘只與水接觸,不生銹,說明導致鐵釘生銹的因素為氧氣(O2)。(3)試管①中未加食鹽,試管②中加入了食鹽,其他因素均相同,且試管②中鐵釘生銹速度比①中快,說明食鹽會加速金屬銹蝕。(4)鐵生銹的條件是鐵與氧氣和水接觸,防止鐵生銹,可以隔絕氧氣和水,涂油漆可以使柵欄隔絕氧氣和水分,有利于減慢柵欄生銹速度。(1)試管①中鐵釘與氧氣和水接觸,生銹,試管④中鐵釘只與氧氣接觸,不生銹,變量是是否與水接觸,故基于的猜想是:鐵釘生銹可能與水有關;(2)試管①中鐵釘與氧氣和水接觸,生銹,試管③中鐵釘只與氧氣接觸,不生銹,說明導致鐵釘生銹的因素為氧氣(O2);(3)試管①中未加食鹽,試管②中加入了食鹽,其他因素均相同,且試管②中鐵釘生銹速度比①中快,說明食鹽會加速金屬銹蝕;26.(2024九上·余杭期中)用氫氣還原氧化銅時,若溫度不夠高,氧化銅可能轉化為氧化亞銅(Cu2O),氧化亞銅可與稀硫酸發生如下反應:Cu2O+H2SO4==CuSO4+Cu+H2O。小杭用如圖裝置進行實驗,并檢驗反應所得固體中是否含有氧化亞銅。(1)儀器a的名稱是 。(2)點燃裝置B中的酒精燈之前必須進行的操作是 。(3)若反應溫度足夠高,裝置B的玻璃管中可觀察到的現象是 。(4)反應結束后,小金將裝置B中所得固體裝入試管,加入足量稀硫酸,若觀察到 ,則證明有氧化亞銅生成。【答案】(1)長頸漏斗(2)往裝置B的玻璃管中通一會兒氫氣(3)B中黑色固體變成紅色(4)固體部分溶解,溶液變藍色·【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金屬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1)根據常見儀器的名稱進行解答;(2)根據檢驗裝置氣密性的方法進行解答;(3)氫氣能夠與氧化銅在加熱的條件下反應生成銅和水,根據操作中的注意問題進行解答;(4)根據氧化亞銅能夠與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銅與銅、水,據此解答。【解答】(1)儀器a的名稱是長頸漏斗;(2)點燃裝置B中的酒精燈之前必須進行的操作是往裝置B的玻璃管中通一會兒氫氣,以防發生爆炸;(3)氫氣具有還原性,若反應溫度足夠高,能夠將氧化銅還原為銅,因此能夠觀察到B中的黑色固體逐漸變紅;(4)根據氧化亞銅可與稀硫酸發生如下反應:Cu2O+H2SO4=CuSO4+Cu+H2O,硫酸銅溶液呈藍色可知,若B中的氧化銅反應完全,將裝置B中所得固體裝入試管,加入足量稀硫酸,若觀察到固體部分溶解,溶液變為藍色,證明有氧化亞銅生成。故答案為:(1)長頸漏斗;(2)往裝置B的玻璃管中通一會兒氫氣;(3)B中黑色固體變成紅色;(4)固體部分溶解,溶液變藍色。(1)儀器a的名稱是長頸漏斗;(2)點燃裝置B中的酒精燈之前必須進行的操作是往裝置B的玻璃管中通一會兒氫氣,以防發生爆炸;(3)氫氣具有還原性,若反應溫度足夠高,能夠將氧化銅還原為銅,因此能夠觀察到B中的黑色固體逐漸變紅;(4)根據“氧化亞銅可與稀硫酸發生如下反應:Cu2O+H2SO4==CuSO4+Cu+H2O”,硫酸銅溶液呈藍色可知,若B中的氧化銅反應完全,將裝置B中所得固體裝入試管,加入足量稀硫酸,若觀察到固體部分溶解,溶液變為藍色,證明有氧化亞銅生成27.(2024九上·余杭期中)小樂家的水族箱,因水中二氧化碳含量偏低而影響了水草的正常生長。為解決此問題,小樂開展了如下研究:【市場調查】小樂發現市場上有如圖甲所示的二氧化碳氣體補給器出售,該補給器連接上氣體細化器后就可向水族箱的水中補充二氧化碳氣體,其結構示意圖如圖乙所示。【自制補給器】小樂研究了市售的二氧化碳氣體補給器后,自制補給器,部分設計如圖丙所示。(1)寫出小樂自制補給器產生二氧化碳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2)在如圖丙所示的計泡器的虛線框中補全導管;將氣體細化器連接在自制補給器的右側導管上后,應將氣體細化器置于水族箱的 (選填“①”“②”或“③”)處。(3)依據如下評價量表,對小樂的自制補給器進行評價,寫出評價等級及依據。 。評價指標 優秀 合格 待改進指標一 反應安全,且可控 反應安全,但不可控 反應有較大安全隱患指標二 氣體能直接排出且速度可以觀測 氣體能直接排出但速度無法觀測 氣體無法排出【答案】CaCO3+2HCl=CaCl2+CO2↑+H2O;③;優秀,因為反應安全可控,且氣體能直接排除且速度可以觀測【知識點】實驗方案設計與評價;制取二氧化碳的裝置、步驟、收集與注意事項【解析】【分析】(1)根據化學反應的原理來分析;(2)根據實驗目的以及裝置的特點來分析;(3)根據自制補給器的特點來分析。【解答】(1)實驗室通常用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鹽酸制取二氧化碳氣體,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為碳酸鈣,碳酸鈣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二氧化碳和水,化學方程式為CaCO3+2HCl=CaCl2+CO2↑+H2O;(2)將氣體細化器連接在自制補給器的右側導管上后,應將氣體細化器置于水族箱的③處,這樣可使二氧化碳更容易溶入水中,避免其大量逸出;(3)在裝置丙中,二氧化碳氣體的制備采用了啟普發生器原理,故反應安全,且可控;采用了記泡器裝置,故氣體能直接排出且速度可以觀測。故評價等級為優秀。故答案為:(1)CaCO3+2HCl=CaCl2+CO2↑+H2O;(2)③;(3)優秀,因為反應安全可控,且氣體能直接排除且速度可以觀測。28.(2024九上·余杭期中)請大致畫出①鹽酸中不斷加水稀釋,溶液 pH 值的變化曲線。②向鹽酸和氯化鈣混合溶液中滴加碳酸鈉溶液,其溶液 pH 值的變化曲線。【答案】①; (2)【知識點】溶液的酸堿性與pH值的關系;鹽的性質及用途;酸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①根據酸溶液中加水稀釋溶液的pH變化進行解答;②根據碳酸鈉與稀鹽酸和氯化鈣的反應分析溶液pH的變化。【解答】①隨著加水量的增大,鹽酸的酸性越來越弱,pH值越來越大,則pH值會靠近7,但是不會等于7,如下圖所示:;②碳酸鈉先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由于氯化鈉呈中性,因此混合溶液的酸性逐漸減小,pH不斷增大。當二者完全反應時,溶液呈中性,即pH=7。接下來,碳酸鈉再和氯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氯化鈉,溶液呈中性,pH=7保持不變。當氯化鈣完全反應后,由于碳酸鈉呈堿性,所以溶液的pH逐漸增大,如下圖所示:。29.(2024九上·余杭期中)如圖所示,關閉閥門K2,緩緩打開閥門K1,氫氧化鈉溶液流入平底燒瓶,輕輕振蕩,發現溶液仍顯紅色;然后,關閉K1,緩緩打開K2,發現C中溶液沿導管慢慢流入平底燒瓶,觀察到立即有氣泡產生,且溶液紅色逐漸褪去。(1)寫出產生氣泡的化學方程式: 。(2)請解釋產生上述全部現象的原因。【答案】(1)2HCl+Na2CO3=2NaCl+H2O+CO2↑(2)氫氧化鈉和瓶中的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碳酸鈉溶液也顯堿性,所以溶液仍顯紅色,二氧化碳被吸收后,裝置內的氣壓減小,關閉K1,打開K2時,大氣壓將C中的稀鹽酸沿導管壓入平底燒瓶,鹽酸和碳酸鈉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鹽酸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溶液紅色逐漸褪去。【知識點】酸堿指示劑及其性質;鹽的性質及用途【解析】【分析】根據關閉閥門K2,緩緩打開閥門K1,氫氧化鈉溶液流入平底燒瓶,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使燒瓶內壓強減小;然后,關閉K1,緩緩打開K2,發現C中溶液沿導管慢慢流入平底燒瓶,觀察到立即有氣泡產生,是因為稀鹽酸和碳酸鈉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溶液的堿性逐漸變弱,至恰好完全反應,溶液顯中性,溶液紅色逐漸褪去,進行分析解答。【解答】(1)關閉閥門K2,緩緩打開閥門K1,氫氧化鈉溶液流入平底燒瓶,氫氧化鈉與瓶中的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關閉K1,打開K2時,大氣壓將C中的稀鹽酸沿導管壓入平底燒瓶,鹽酸和碳酸鈉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氣體,鹽酸和剩余的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即產生氣泡的反應是鹽酸和碳酸鈉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故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寫為:2HCl+Na2CO3=2NaCl+H2O+CO2↑;(2)氫氧化鈉和瓶中的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碳酸鈉溶液也顯堿性,所以溶液仍顯紅色,二氧化碳被吸收后,裝置內的氣壓減小,關閉K1,打開K2時,大氣壓將C中的稀鹽酸沿導管壓入平底燒瓶,鹽酸和碳酸鈉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鹽酸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溶液紅色逐漸褪去。(1)關閉閥門K2,緩緩打開閥門K1,氫氧化鈉溶液流入平底燒瓶,氫氧化鈉與瓶中的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關閉K1,打開K2時,大氣壓將C中的稀鹽酸沿導管壓入平底燒瓶,鹽酸和碳酸鈉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氣體,鹽酸和剩余的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即產生氣泡的反應是鹽酸和碳酸鈉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故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寫為:2HCl+Na2CO3=2NaCl+H2O+CO2↑。(2)氫氧化鈉和瓶中的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碳酸鈉溶液也顯堿性,所以溶液仍顯紅色,二氧化碳被吸收后,裝置內的氣壓減小,關閉K1,打開K2時,大氣壓將C中的稀鹽酸沿導管壓入平底燒瓶,鹽酸和碳酸鈉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鹽酸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溶液紅色逐漸褪去。30.(2024九上·余杭期中)某化學興趣小組為了測定鎂銅合金中鎂的質量分數,取出2g合金樣品,每次加入稀硫酸10g,共加入稀硫酸4次,充分反應后,過濾、洗滌、干燥、稱重,得到的實驗數據如圖所示:(1)這四次實驗中,第 次實驗開始加入的稀硫酸已經過量。(2)合金樣品中鎂的質量分數為 。(3)列式求解稀硫酸的溶質質量分數為多少?【答案】(1)3(2)70%(3)解:由上述可知,10g稀硫酸能夠與0.6g鎂恰好完全反應設稀硫酸的溶質質量分數為x=x=24.5%答:稀硫酸的溶質質量分數為24.5%。【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金屬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1)根據圖像中數據的變化分析開始加入的稀硫酸已經過量的實驗;(2)由于每一能與稀硫酸反應,同于稀硫酸不反應,反應前后固體物質減少的質量為鎂的質量,根據質量分數的計算公式可以求出鎂銅合金中鎂的質量分數;(3)根據10g稀硫酸只能消耗2g-1.4g=0.6g鎂進行計算。【解答】(1)由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實驗數據可知,每加入10g稀硫酸,固體減少的質量都為0.6g,即10g稀硫酸能夠與0.6g固體反應,第三次加入10g稀硫酸后,減少的固體的質量為0.2g,說明第三次加入的稀硫酸有剩余;(2)第3次加入的稀硫酸有剩余,則第3次加入稀硫酸后剩余的固體是不能與稀硫酸反應的銅,則樣品中鎂的質量=2g 0.6g=1.4g,則合金樣品中鎂的質量分數=×100%=70%;(3)根據鎂的質量及反應的化學方程式計算出硫酸中溶質的質量,進一步計算出稀硫酸的溶質質量分數。(1)由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實驗數據可知,每加入10g稀硫酸,固體減少的質量都為0.6g,即10g稀硫酸能夠與0.6g固體反應,第三次加入10g稀硫酸后,減少的固體的質量為0.2g,說明第三次加入的稀硫酸有剩余,故填3。(2)第3次加入的稀硫酸有剩余,則第3次加入稀硫酸后剩余的固體是不能與稀硫酸反應的銅,則樣品中鎂的質量=2g 0.6g=1.4g,則合金樣品中鎂的質量分數=×100%=70%,故填70%。(3)見答案31.(2024九上·余杭期中)某小球被水平拋出,其部分運動軌跡如圖1所示,小球在運動過程中經過M、N兩點,對應圖1中①②③點處的某兩個位置,其動能和重力勢能的參數如圖2所示。(1)從小球的運動軌跡圖可知,小球的機械能 。(填“守恒”或“不守恒”)(2)根據圖2計算小球在N點的機械能是多少焦?(3)通過計算分析說明,M點在對應圖1中①②③的哪個位置?【答案】(1)不守恒(2)N點的機械能為.(3)M點機械能為;N點的重力勢能為E重力勢能=EM機械-E動能=500J-200J=300J;小球在M點的機械能小于N點的機械能,所以M點不可能是①,M點小球的重力勢能小于N點的重力勢能,所以M點小球高度小于N點小球的高度,所以M點對應圖1的③。【知識點】動能和勢能的大小變化;動能和勢能的轉化與守恒【解析】【分析】(1)根據小球彈跳的高度變化分析機械能是否守恒;(2)小球的高度相同,重力勢能相等,根據圖示的比例關系計算出機械能的大小;(3)根據重力勢能的大小計算出機械能,比較分析得出結論。【解答】(1)從小球的運動軌跡圖可知,小球的彈跳高度逐漸減小,可知機械能損失,則小球的機械能不守恒.(1)從小球的運動軌跡圖可知,小球的彈跳高度逐漸減小,可知機械能損失,則小球的機械能不守恒。(2)N點的機械能為(3)M點機械能為N點的重力勢能為E重力勢能=EM機械-E動能=500J-200J=300J小球在M點的機械能小于N點的機械能,所以M點不可能是①,M點小球的重力勢能小于N點的重力勢能,所以M點小球高度小于N點小球的高度,所以M點對應圖1的③。32.(2024九上·余杭期中)閱讀材料并回答問題:材料一:中國人首先發明火箭這一事實被世界所公認。宋朝時的爆竹、明朝時出現的“火龍出水”火箭是近代火箭的始祖。明朝的萬戶進行了最早的火箭升空試驗(如下圖),成為載人飛行先驅。材料二:2020年11月24日,長征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如下圖)成功發射嫦娥五號探測器,開啟中國首次地外天體采樣返回之旅。材料三:現代火箭的飛行原理與萬戶的升空試驗原理基本相同。現代火箭大多是利用噴氣發動機(如下圖)升空的,而噴氣發動機是利用燃料在燃燒室中燃燒,燃氣經噴管向后高速噴出,從而獲得向前的動力。(1)爆竹被點燃時,爆竹發生了 變化。(填“物理”或“化學”)(2)如圖甲,萬戶升空試驗所用火箭的燃料為“黑火藥”,黑火藥爆炸的原理為:2KNO3+S+3C==X+N2↑+3CO2↑,從物質的分類看X屬于 ;從化肥類型的角度分析,反應物硝酸鉀屬于 肥。(3)如圖乙,火箭上升過程中將燃料燃燒釋放出的內能轉化為火箭的 能。(4)若萬戶升空后有一段時間處于勻速上升狀態,則此時間段內他的機械能是 (填“不斷增加”“不斷減小”或“保持不變”)【答案】(1)化學(2)鹽;復合(3)機械能(4)不斷增加【知識點】動能和勢能的轉化與守恒;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鹽與化肥【解析】【分析】(1)根據是否生成新物質來分析;(2)根據質量守恒定律確定物質的化學式,再根據物質的組成與分類以及化肥的分類來分析;(3)根據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來分析;(4)根據機械能的變化來分析。【解答】(1)爆竹被點燃時,爆竹發生爆炸,生成了新物質,發生了化學變化;(2)由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與數目不變。反應前鉀原子是2個,反應后應該是2個,包含在X中,反應前硫原子是1個,反應后應該是1個,包含在X中,反應前后氮原子都是2個,氧原子都是6個,則物質X的化學式是K2S;該物質是由鉀離子與硫離子構成的化合物,屬于鹽;硝酸鉀中含有農作物需求量大的鉀元素與氮元素因此屬于復合肥;(3)火箭上升過程中將燃料燃燒釋放出的內能轉化為火箭的機械能;(4)若萬戶升空后有一段時間是出于勻速上升狀態,則此時間段內他動能不變,重力勢能變大,則機械能是不斷增加。故答案為:(1)化學;(2)鹽;復合;(3)機械能;(4)不斷增加。(1)爆竹被點燃時,爆竹發生爆炸,生成了新物質,發生了化學變化。(2)由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與數目不變。反應前鉀原子是2個,反應后應該是2個,包含在X中,反應前硫原子是1個,反應后應該是1個,包含在X中,反應前后氮原子都是2個,氧原子都是6個,則物質X的化學式是K2S;該物質是由鉀離子與硫離子構成的化合物,屬于鹽;硝酸鉀中含有農作物需求量大的鉀元素與氮元素因此屬于復合肥。(3)火箭上升過程中將燃料燃燒釋放出的內能轉化為火箭的機械能。(4)若萬戶升空后有一段時間是出于勻速上升狀態,則此時間段內他動能不變,重力勢能變大,則機械能是不斷增加。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聯盟學校2024-2025學年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期中科學試題(學生版).docx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聯盟學校2024-2025學年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期中科學試題(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