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元培中學2024-2025學年九年級10月月考科學試題1.(2024九上·越城月考)材料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下列物品的主要成分屬于有機合成材料的是( )A.鐵藝筆筒 B.塑料垃圾桶C.木質書桌 D.陶瓷餐具【答案】B【知識點】塑料、橡膠、纖維等有機合成材料的特點【解析】【分析】有機合成材料主要包括塑料、合成纖維和合成橡膠三大類,此外還有有機玻璃、有機涂料、有機粘合劑等其他有機合成材料根據已有的材料的類別進行分析解答即可。【解答】A、鐵藝筆筒是由鐵合金制成,鐵合金屬于合金,不符合題意;B、塑料垃圾桶是由塑料制成,塑料屬于有機合成材料,符合題意;C、木質書桌是由木材制成,木材屬于天然材料,不符合題意;D、陶瓷餐是由陶瓷制成,陶瓷屬于無機非金屬材料,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2.(2024九上·越城月考)有關酸、堿、鹽、氧化物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酸和堿一定含有氫元素 B.鹽和氧化物一定含有金屬元素C.堿和氧化物一定含有氧元素 D.酸和鹽一定含有非金屬元素【答案】B【知識點】酸、堿的概念;鹽的性質及用途;氧化物;無機物的分類【解析】【分析】酸:電離時陽離子只有氫離子的化合物;堿:電離時陰離子只有氫氧根離子的化合物。氧化物:含有兩種元素、其中一種元素為氧元素的化合物;鹽:由金屬離子或銨根離子和酸根離子組成的化合物。【解答】鹽和氧化物不一定含有金屬元素,如硝酸銨和二氧化碳。故答案為:B。3.(2024九上·越城月考)取一定量的鐵粉和硫粉均勻混合后放進試管中,用酒精燈加熱,當試管中的光擴展到整支試管后立即停止加熱,靜置冷卻,最終得到不能被磁鐵吸引的黑色物質。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A.鐵從游離態變為化合態 B.反應后的生成物屬于鹽C.此反應為吸熱反應 D.此反應為化合反應【答案】C【知識點】化合反應和分解反應;金屬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根據鐵與硫用酒精燈加熱發生化合反應生成FeS分析。【解答】A、 取一定量的鐵粉和硫粉均勻混合后放進試管中,用酒精燈加熱,當試管中的光擴展到整支試管后立即停止加熱,靜置冷卻,最終得到不能被磁鐵吸引的黑色物質,即鐵與硫發生了反應,鐵從游離態變為化合態,不符合題意;B、 反應后的生成物為FeS,屬于鹽 ,不符合題意;C、此反應為放熱反應,符合題意;D、 此反應為鐵與硫發生化合反應 ,不符合題意;故選C。4.(2024九上·越城月考)下列選項所示的物質轉化均能一步實現的是( )A.B.C.D.【答案】D【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非金屬、非金屬氧化物、酸之間的轉化;金屬、金屬氧化物、堿之間的轉化;化合物之間的相互轉化【解析】【分析】可溶性堿可由其金屬氧化物和水反應達到,難溶性堿不穩定,受熱易分解成對應的金屬氧化物和水。【解答】A、鐵和氧氣能反應生成氧化鐵,氧化鐵不能一步反應生成氫氧化鐵,故A錯誤;B、氧化銅能與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銅,硫酸銅不能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銅,故B錯誤;C、硫能與氧氣反應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與水反應生成的是亞硫酸,故C錯誤;D、二氧化碳能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碳酸鈉,碳酸鈉能與氫氧化鈣反應生成氫氧化鈉,故D正確。故答案為:D。5.(2024九上·越城月考)如上圖所示,若大橢圓代表氧化還原反應,小橢圓代表四大基本反應類型,則有關表述錯誤的是( )A.a可能是化合反應 B.b一定是分解反應C.一定是置換反應 D.d一定是復分解反應【答案】B【知識點】氧化反應;復分解反應及其應用;置換反應及其應用【解析】【分析】A、根據化合反應不一定有元素化合價的改變進行分析;B、根據分解反應不一定有元素化合價的改變進行分析;C、根據置換反應前后一定有元素化合價的改變,一定是氧化還原反應進行分析;D、根據復分解反應前后元素的化合價不變,復分解反應一定不是氧化還原反應進行分析。【解答】A、化合反應不一定有元素化合價的改變,如氫氣燃燒生成水,屬于氧化還原反應,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生成碳酸不屬于氧化還原反應,化合反應和氧化還原反應屬于交叉關系,所以a可能是化合反應,表述正確,不符合題意;B、分解反應不一定有元素化合價的改變,如水通電分解生成氫氣和氧氣,屬于氧化還原反應,碳酸鈣分解生成氧化鈣和二氧化碳不屬于氧化還原反應,分解反應和氧化還原反應屬于交叉關系,所以b可能是分解反應,表述錯誤,符合題意;C、置換反應前后一定有元素化合價的改變,一定是氧化還原反應,氧化還原反應與置換反應屬于包含關系,所以c一定是置換反應,表述正確,不符合題意;D、復分解反應前后元素的化合價不變,復分解反應一定不是氧化還原反應,所以d一定是復分解反應,表述正確,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6.(2024九上·越城月考)下列實驗設計或操作正確,且能達到實驗目的的是( )選項 物質(括號內物質為雜質) 選用試劑(過量) 操作方法·A FeCl2溶液(CuCl2) 鐵粉 過濾B CO2(CO) O2 點燃C NaCl溶液(BaCl2) Na2SO4溶液 過濾、蒸發D Mg(Cu) 稀硫酸 過濾、干燥A.A B.B C.C D.D【答案】A【知識點】物質除雜或凈化;鹽的性質及用途;金屬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除雜質時要求所加試劑不能與要保留的藥品發生反應,所加試劑要與雜質反應并不能引入新的雜質。【解答】A、鐵粉能與CuCl2溶液反應生成氯化亞鐵溶液和銅,再過濾,能除去雜質且沒有引入新的雜質,符合除雜原則,故A正確;B、二氧化碳不能燃燒也不能支持燃燒,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夠通過量氧氣,點燃,且除去氣體中的氣體雜質不能使用氣體,否則會引入新的氣體雜質,故B錯誤;C、BaCl2能與過量的Na2SO4溶液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和氯化鈉,能除去雜質但引入了新的雜質硫酸鈉(過量的),不符合除雜原則,故C錯誤;D、Mg能與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鎂和氫氣,銅不與稀硫酸反應,反而會把原物質除去,不符合除雜原則,故D錯誤。故答案為:A。7.(2024九上·越城月考)機動車尾氣排放物是空氣污染的主要來源之一。“三效催化轉換器”能將汽車尾氣中的有毒氣體轉為無毒氣體。圖為其反應的微觀示意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發生了改變B.該反應屬于置換反應C.該反應能將有毒的和氣體轉化為和D.參加反應的和的個數比為2∶5【答案】C【知識點】模型與符號;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置換反應及其應用【解析】【分析】由微觀反應示意圖可知,在“三效催化轉換器”作用下,一氧化碳和二氧化氮反應生成二氧化碳和氮氣,結合質量守恒定律配平方程式,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解答】A、由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不變,故A說法錯誤;B、該反應的反應物均為化合物,因此該反應不屬于置換反應,故B說法錯誤;C、該反應能將有毒的NO2和CO氣體轉化為N2和CO2,故C說法正確;D、由化學方程式可知,參加反應的NO2和CO的個數比為2:4=1:2,故D說法錯誤。故答案為:C。8.(2024九上·越城月考)現有石墨、氧化銅、硫酸鋇和石灰石四種固體,為了區分它們,小明參照二分類檢索表制作了一個物質檢索表,如表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甲表示的是石灰石B.乙表示的是石墨C.表中“▲”應該表示為“黑色固體”D.也可根據是否含有氧元素對丙、丁分類【答案】D【知識點】常見物質的分類【解析】【分析】甲含有多種物質,說明甲是混合物,可知甲為石灰石;只含一種元素,為單質,可知乙為石墨;氧化銅黑色,為丙,硫酸鋇白色,為丁。【解答】A、甲中含有多種物質,說明其是混合物,四種固體中石灰石是由碳酸鈣和其他雜質混合而成,屬于混合物,則甲表示的是石灰石,故A不符合題意;B、乙中只含有一種元素,石墨是由碳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屬于單質,石墨中只含有一種元素,所以乙表示的是石墨,故B不符合題意;C、丙和丁為氧化銅和硫酸鋇,氧化銅由Cu、O元素組成,硫酸鋇由Ba、S、O元素組成,它們都含有多種元素,丁是白色固體,硫酸鋇是白色固體,氧化銅是黑色固體,所以表中“▲”應該表示為“黑色固體”,故C不符合題意;D、氧化銅、硫酸鋇中均含有氧元素,不能根據是否含有氧元素對丙、丁分類,故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9.(2024九上·越城月考)如圖為三種物質可能存在的轉化關系,根據所學物質的性質及化學變化規律,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不能一步實現轉化的有①②B.實現③轉化,可通至氯化鈉溶液C.實現⑤轉化,可加入碳酸鈣粉末D.實現⑥轉化,可加入氫氧化鉀溶液【答案】A【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復分解反應及其應用;化合物之間的相互轉化;酸的化學性質;堿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二氧化碳屬于非金屬氧化物,能與堿反應生成鹽和水,不能與鹽反應。【解答】A、氫氧化鈉和二氧化碳之間會相互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但不能相互轉化,故A正確;B、實現③轉化,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碳酸鈉,所以可通入到氫氧化鈉溶液而非氯化鈉,故B錯誤;C、氫氧化鈉轉化為碳酸鈉,需要通入二氧化碳或者某些可溶性碳酸鹽,但不能是難溶性的碳酸鈣粉末,故C錯誤;D、碳酸鈉轉化為氫氧化鈉,可以加入氫氧化鈣或者氫氧化鋇等,但是不能加入氫氧化鉀,因為氫氧化鉀和碳酸鈉混合,不能生成沉淀、氣體、或水,不符合復分解反應的條件,所以反應不能發生,故D錯誤。故答案為:A。10.(2024九上·越城月考)向一定量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漸加入Na2CO3溶液,反應過程中產生氣體或沉淀的質量與加入的Na2CO3溶液的質量關系如圖,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OE發生化學反應:B.PF有沉淀生成C.G點溶液的pH=7D.反應過程有氣體和沉淀生成,都屬于復分解反應【答案】C【知識點】溶液的酸堿性與pH值的關系;鹽的性質及用途;酸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向一定量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漸加入Na2CO3溶液時,由于酸堿優先反應,可知碳酸鈉先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后和氯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氯化鈉。圖像中的轉折點說明反應已結束,可知OE段是稀鹽酸在反應,PF段是氯化鈣在反應,F之后碳酸鈉過量。【解答】A、OE發生化學反應是碳酸鈉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Na2COЗ+2HCl=2NaCl+H2O+CO2↑,故A正確,不符合題意;B、PF有沉淀生成,即碳酸鈉和氯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氯化鈉,故B正確,不符合題意;C、G點時碳酸鈉溶液過量,溶液的pH>7,故C錯誤,符合題意;D、碳酸鈉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碳酸鈉和氯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氯化鈉,反應過程有氣體和沉淀生成,該類反應都是由兩種化合物相互交換成分生成兩種化合物的反應,屬于復分解反應,故D正確,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11.(2024九上·越城月考)下列圖象不能正確反映其反應過程的是( )A.向足量的鎂、鐵中分別加入等質量、等濃度的稀鹽酸B.向等質量、等濃度的稀硫酸中分別加入過量的Zn和FeC.向等質量的鋁和鎂中分別加入足量等濃度的稀鹽酸D.向等質量的鋅、鐵中分別滴加等濃度的稀鹽酸【答案】B【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金屬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等質量的金屬發生反應,由方程式計算可知,鋁產生的氫氣最多,鎂次之,然后是鐵,鋅產生的氫氣最少。橫坐標是時間時,圖像先出現轉折點,說明金屬更活潑。【解答】A、向足量的鎂、鐵中分別加入等質量、等濃度的稀鹽酸時,鎂比鐵活潑,反應需要時間短,產生的氫氣中的氫元素全部來自酸中氫元素,最終生成氫氣質量相等,故A正確,不符合題意;B、向等質量、等濃度的稀硫酸中分別加入過量的Zn和Fe,根據化學方程式Zn + H2SO4= ZnSO4+ H2↑,Fe + H2SO4 = FeSO4 + H2↑可知,每65份質量的鋅產生2份質量的氫氣,每56份質量的鐵產生2份質量的氫氣,當金屬質量相等時,鐵和稀硫酸反應生成的氫氣質量大,故B錯誤,符合題意;C、向等質量的鋁和鎂中分別加入足量等濃度的稀鹽酸時,鎂比鋁活潑,反應需要時間短,根據化學方程式Mg+ 2HCl = MgCl2+ H2↑,2Al + 6HCl = 2AlCl3 + 3H2↑可知,每24份質量的鎂產生2份質量的氫氣,每54份質量的鋁產生6份質量的氫氣,最終鋁和稀硫酸反應生成氫氣質量大,故C正確,不符合題意;D、向等質量的鋅、鐵中滴加等質量分數的稀鹽酸時,鋅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鋅和氫氣,鐵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亞鐵和氫氣,根據反應的化學方程式Zn+2HCl═ZnCl2+H2↑,Fe+2HCl═FeCl2+H2↑可知,每65份質量的鋅產生2份質量的氫氣,每56份質量的鐵產生2份質量的氫氣,隨著稀鹽酸的不斷加入,生成氫氣質量相等,最終鐵和稀鹽酸反應生成的氫氣多,故D正確,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12.(2024九上·越城月考)為比較金屬M與Fe、Zn的金屬活動性強弱,實驗小組設計了如圖裝置。待甲中充分反應后打開,使甲中溶液全部進入乙中,乙中無明顯現象,打開使乙中溶液全部進入丙中,Zn片表面變黑(金屬片均足量)。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甲中反應后得到黃色溶液B.丙中反應后溶液質量增大C.三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為Zn>M>FeD.將M片和Zn片互換位置仍能達到實驗目的【答案】B【知識點】金屬的化學性質;金屬活動性順序及其應用【解析】【分析】金屬單質可以將更不活潑的金屬從其可溶性鹽中置換出來,可據此判斷兩種金屬的活動性強弱。【解答】A、甲中發生鐵與稀鹽酸的反應,生成氯化亞鐵和氫氣,溶液由無色變為淺綠色,故A錯誤;B、丙中發生鋅與氯化亞鐵反應生成鐵和氯化鋅,化學反應方程式為,可知65份質量的鋅反應生成56份質量的鐵,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反應后溶液的質量增加,故B正確;C、乙中無明顯現象,說明M與氯化亞鐵不反應,則M的金屬活動性比Fe小,故三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為Zn>Fe>M,故C錯誤;D、將M片與Zn片互換位置,只能得到Zn>Fe、Zn>M的結論,并不能比較M與Fe的金屬活動性,故D錯誤。故答案為:B。13.(2024九上·越城月考)某金屬混合物由Mg、A1、Zn、Fe四種金屬中的兩種組成。4g該金屬混合物與足量的鹽酸充分反應,得到0.2g氫氣,則該金屬混合物的組成不可能是( )A.Mg和Al B.Fe和Al C.Fe和Mg D.Mg和Zn【答案】A【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金屬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解答此類題目應選擇極端假設法,假設某一種金屬的質量為4g,計算產生的氫氣的質量,合理的組合是一種金屬產生的氫氣多于0.2g,一種金屬產生的氫氣少于0.2g或者另一種金屬不能與酸反應。【解答】設生成0.2g氫氣需要金屬的質量分別為:鋅的質量的x,鎂的質量為y,鐵的質量為a,鋁的質量為b;則:x=6.5gy=2.4ga=5.6gb=1.8g某金屬混合物由Mg、Al、Zn、Fe四種金屬中的兩種組成。4g該金屬混合物與足量的鹽酸充分反應,得到0.2g氫氣,則該金屬混合物的組成不可能是Mg和Al。故答案為:A。14.(2024九上·越城月考)實驗室有一包白色固體,其中除了碳酸鈉以外,還可能含有硝酸鋇、硫酸鈉、氫氧化鈉中的一種或幾種。為確定其組成進行如下實驗:①取少量白色固體于燒杯中,向燒杯中加入足量水并不斷攪拌,固體部分溶解;②繼續向燒杯中逐滴加入足量稀硝酸并不斷攪拌,此時固體質量變化如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A→B段對應的實驗現象是固體部分溶解,無氣泡冒出B.B→C段對應溶液pH逐漸變大C.原白色固體中一定含有碳酸鈉、硫酸鈉、硝酸鋇D.C點對應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質是硝酸、硝酸鈉、碳酸鈉、硝酸鋇【答案】C【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物質的鑒別、推斷;堿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為硫酸鋇,碳酸鋇可溶于酸并有氣泡產生。【解答】碳酸鈉和硝酸鋇反應生成溶于酸的碳酸鋇沉淀,硫酸鈉和硝酸鋇反應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鋇沉淀,所以步驟①:取少量白色固體于燒杯中,向燒杯中加入足量水并不斷攪拌,固體部分溶解,步驟②:接著向燒杯中加入足量稀硝酸并不斷攪拌,而圖像中最終有固體剩余,所以固體中一定含有碳酸鈉、硫酸鈉、硝酸鋇。A、A→B段對應的反應是碳酸鋇和硝酸反應生成硝酸鋇、水和二氧化碳,實驗現象是固體部分溶解,有氣泡冒出,故A錯誤;B、B→C段對應是硝酸不斷加入,不在反應,所以溶液酸性增強,溶液pH逐漸變小,故B錯誤;C、原白色固體中一定含有碳酸鈉、硫酸鈉、硝酸鋇,可能含有氫氧化鈉,故C正確;D、根據分析可知,C點對應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質是硝酸、硝酸鈉、硝酸鋇,故D錯誤。故答案為:C。15.(2024九上·越城月考)今有一混合物的水溶液,只可能含有以下離中的若干種:Na+、NH4+、Ba2+、Cl-、CO32+、SO42-,現取兩份200毫升的溶液進行如下實驗:(1)第一份加足量氫氧化鈉溶液,加熱收集到氣體0.17g。(2)第二份加足量氯化鋇溶液后,得干燥沉淀2.3g,經足量鹽酸洗滌干燥后,沉淀質量不變。根據以上實驗,以下推測錯誤的是( )A.一定有銨根離子和硫酸根離子 B.一定有鈉離子C.一定有氯離子 D.一定沒有鋇離子【答案】C【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離子或物質的共存問題【解析】【分析】與堿反應有氣泡產生的是銨根離子,不溶于酸的沉淀是硫酸鋇,確定了一定存在的離子之后,與其不能共存的離子一定不存在。【解答】①能與足量NaOH溶液共熱產生氣體的物質應為銨鹽,因此溶液中應含有銨根離子,故一定存在NH4+,氨氣的質量為0.17g,則銨根離子的質量為;②在溶液可能存在的六種離子中,能與氯化鋇溶液反應形成的沉淀只有碳酸鋇和硫酸鋇,因此沉淀有三種情況:可能是碳酸鋇;可能是硫酸鋇;可能是既有碳酸鋇又有硫酸鋇;其中硫酸鋇不溶于酸也不能與酸反應;而碳酸鋇與酸能反應而沉淀質量減少;根據“得干燥沉淀2.33g,經足量鹽酸洗滌、干燥后,沉淀質量為不變”故沉淀為:只有硫酸鋇,沒有碳酸鋇,則可確定原溶液中存在SO42-,不存再碳酸根離子,因為Ba2+與SO42-在溶液中不能共存,確定原溶液中一定不存在Ba2+。Cl-對①②的現象,沒有影響,因此可能有,也可能沒有。第二份得到沉淀質量為2.33g,即硫酸鋇的質量為2.33g,則硫酸根離子的質量為銨根離子與硫酸根離子的個數比為。一個銨根離子帶一個單位正電荷,一個硫酸根離子帶兩個單位負電荷,可知缺少正電荷,故溶液中一定含有鈉離子,因不確定鈉離子的個數,所以無法確定是否含有氯離子。綜上,原溶液中一定存在NH4+、SO42-、Na+,一定不存在Ba2+、CO32-,可能存在Cl-。故答案為:C。16.(2024九上·越城月考)分類是科學研究和學習的重要方法。根據相關概念的含義及關系判斷下列物質所屬類別,將相應物質序號填在橫線上:①冰水混合物;②液氮;③堿石灰;④硫酸銅溶液;⑤鐵水;⑥石灰石;⑦生鐵;⑧空氣;⑨稀鹽酸;⑩干冰。以上物質中屬于混合物的是 ;屬于氧化物的是 ;屬于單質的是 。【答案】③④⑥⑦⑧⑨;①⑩/⑩①;②⑤/⑤②【知識點】常見物質的分類;無機物的分類【解析】【分析】 物質分為混合物和純凈物,混合物是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組成;純凈物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純凈物又分為單質和化合物。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叫單質,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叫化合物。氧化物是指由兩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種元素是氧元素 。【解答】①冰水混合物中只含一種物質,因此屬于純凈物,是由兩元素組成,其中一種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屬于氧化物;②液氮是液態的氮氣,其中只含一種物質,屬于純凈物,是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屬于單質;③堿石灰是由氧化鈣與氫氧化鈉組成,是由不同物質物質組成,屬于混合物;④硫酸銅溶液中含有硫酸銅和水,是由不同物質物質組成,屬于混合物;⑤鐵水是液態的鐵,其中只含一種物質,屬于純凈物,是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屬于單質;⑥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是由不同物質物質組成,屬于混合物,⑦生鐵是鐵、碳合金,是由不同物質物質組成,屬于混合物;⑧空氣中含有氮氣、氧氣等多種物質,是由不同物質物質組成,屬于混合物;⑨稀鹽酸中含有氯化氫和水,是由不同物質物質組成,屬于混合物;⑩干冰中只含一種物質,屬于純凈物,是由兩元素組成,其中一種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屬于氧化物。屬于混合物的是③④⑥⑦⑧⑨;屬于氧化物的是 ①⑩,屬于單質的是②⑤。17.(2024九上·越城月考)金屬材料與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密切相關,請回答下列問題。(1)防止金屬腐蝕是保護金屬資源的有效途徑,下列情況鐵最不容易生銹的是 (填序號)。①部分浸沒在海水中②在潮濕空氣中③浸沒在植物油中(2)小文同學為了驗證鐵、銀、銅三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設計了四種方案:①將Fe、Ag分別加入到CuSO4溶液中;②將Fe、Cu分別加入到AgNO3溶液中;③將Fe分別加入到CuSO4、AgNO3溶液中,④將Cu分別加入到FeSO4、AgNO3溶液中,其中可行的是 (填序號)。【答案】(1)③(2)①④【知識點】金屬活動性順序及其應用;金屬的腐蝕與防護【解析】【分析】(1)根據鋼鐵生銹的條件是同時接觸水和空氣進行判斷。(2)金屬能將更不活潑的金屬從其可溶性鹽中置換出來,可據此比較金屬的活動性強弱。【解答】(1)鐵與氧氣、水同時接觸時,易發生銹蝕,而鹽能加快金屬的銹蝕;潔凈的鐵釘在潮濕的空氣中、部分浸入海水中容易生銹,浸沒在植物油中能隔絕氧氣、水,最不容易生銹,故填:③。(2)①將Fe、Ag分別加入CuSO4的溶液中,由于鐵能置換出溶液中的銅,鐵活動性強于銅,銀不能置換出溶液中的銅,銅的活動性強于銀,三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是:鐵活動性強于銅,銅的活動性強于銀,該方案可行;②將Fe、Cu分別加入到硝酸銀的溶液中,由于鐵、銅能置換出溶液中的銀,能得出鐵、銅的活動性都強于銀。不能比較鐵、銅的活動性,該方案不可行;③將Fe分別加入到CuSO4、AgNO3的溶液中,由于鐵能置換出銅、銀,能得出鐵的活動性強于銅、銀,不能比較銅、銀的活動性,該方案不可行;④將Cu分別加入到FeSO4、AgNO3溶液中,由于銅不能與FeSO4反應,鐵活動性強于銅,能與AgNO3反應,銅的活動性強于銀,能比較鐵、銅、銀的金屬活動性,該方案可行。由以上分析可知:①④正確。故填:①④。(1)鐵與氧氣、水同時接觸時,易發生銹蝕,而鹽能加快金屬的銹蝕;潔凈的鐵釘在潮濕的空氣中、部分浸入海水中容易生銹,浸沒在植物油中能隔絕氧氣、水,最不容易生銹,故填:③;(2)①將Fe、Ag分別加入CuSO4的溶液中,由于鐵能置換出溶液中的銅,鐵活動性強于銅,銀不能置換出溶液中的銅,銅的活動性強于銀,三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是:鐵活動性強于銅,銅的活動性強于銀,該方案可行;②將Fe、Cu分別加入到硝酸銀的溶液中,由于鐵、銅能置換出溶液中的銀,能得出鐵、銅的活動性都強于銀。不能比較鐵、銅的活動性,該方案不可行;③將Fe分別加入到CuSO4、AgNO3的溶液中,由于鐵能置換出銅、銀,能得出鐵的活動性強于銅、銀,不能比較銅、銀的活動性,該方案不可行;④將Cu分別加入到FeSO4、AgNO3溶液中,由于銅不能與FeSO4反應,鐵活動性強于銅,能與AgNO3反應,銅的活動性強于銀,能比較鐵、銅、銀的金屬活動性,該方案可行。由以上分析可知:①④正確。故填:①④。18.(2024九上·越城月考)我國古代科技璀璨奪目,金屬的冶煉與使用在當時已處于世界先進水平。(1)日常生活中,適合制作電纜的金屬是( )(填標號)。A.金 B.銅 C.汞 D.鎢(2)明代《天工開物》描述了煉錫的場景(如圖a):“凡煎煉亦用洪爐,入砂數百斤,叢架木炭亦數百斤,鼓鞴(指鼓入空氣)熔化。”。原料錫砂中的SnO2和木炭反應得到錫和二氧化碳,化學方程式為 。(3)圖b為古代煉鋅工藝原理示意圖。爐甘石成分是ZnCO3,高溫易分解生成ZnO。①泥罐外煤餅的主要作用是燃燒提供熱量,泥罐內煤粉的主要作用是 。②已知鋅的沸點為907℃,泥罐下部溫度可達1200℃,上部約為600℃,該工藝從反應混合物中收集液態鋅的方法屬于 (填標號)。A結晶B.蒸發C.蒸餾D.升華(4)孔雀石[主要成分為Cu2(OH)2CO3]可用于制作青色顏料,孔雀石屬于 (填“純凈物”或“混合物”)。孔雀石對酸敏感,補充完整化學方程式: 【答案】(1)B(2)(3)做還原劑;C(4)混合物;【知識點】書寫化學方程式、文字表達式;常見金屬與金屬的物理性質及用途【解析】【分析】(1)制作電纜的金屬導線性好,價格適中,據此判斷。(2)根據題中提示結合質量守恒定律書寫方程式。(3)將互溶的液體分離通常采用蒸餾的方式。(4)混合物中含有多種物質,純凈物由一種物質組成。【解答】(1)A、金具有導電性,但價格昂貴,不適合制作電纜,不符合題意;B、銅具有良好的導電性且價格適中,適合制作電纜,符合題意;C、汞在常溫下是液體,不適合制作電纜,不符合題意;D、鎢的熔點高,不適合制作電纜,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2)和木炭在高溫條件下反應生成錫和二氧化碳,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3)①煤粉的主要成分是碳,爐甘石成分是,在高溫條件下,碳酸鋅分解為氧化鋅和二氧化碳,在泥罐中碳與氧化鋅在高溫條件下反應生成鋅和二氧化碳,碳能奪取氧化鋅中的氧將其還原為鋅,所以泥罐內煤粉的主要作用是做還原劑;②鋅的沸點為907℃,泥罐下部溫度可達1200℃,上部約為600℃,在泥罐下部,固體混合物中的鋅由固態變為氣態,在泥罐上部,鋅又由氣態變為液態,得到純凈的液體鋅,故該工藝從反應混合物中收集液態鋅的方法屬于蒸餾。故答案為:C。(4)孔雀石主要成分為,屬于混合物。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種類及數目不變,由化學方程式可知,左邊有2個銅原子、5個氧原子、6個氫原子、1個碳原子和4個氯原子,右邊有2個銅原子、4個氯原子、1個碳原子、2個氧原子和3個未知物質分子,則3個未知物質分子中含有3個氧原子和6個氫原子,則1個未知物質分子中含有1個氧原子和2個氫原子,則其化學式為。(1)A、金具有導電性,但價格昂貴,不適合制作電纜,不符合題意;B、銅具有良好的導電性且價格適中,適合制作電纜,符合題意;C、汞在常溫下是液體,不適合制作電纜,不符合題意;D、鎢的熔點高,不適合制作電纜,不符合題意;故選B;(2)和木炭在高溫條件下反應生成錫和二氧化碳,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3)①煤粉的主要成分是碳,爐甘石成分是,在高溫條件下,碳酸鋅分解為氧化鋅和二氧化碳,在泥罐中碳與氧化鋅在高溫條件下反應生成鋅和二氧化碳,碳能奪取氧化鋅中的氧將其還原為鋅,所以泥罐內煤粉的主要作用是做還原劑;②鋅的沸點為907℃,泥罐下部溫度可達1200℃,上部約為600℃,在泥罐下部,固體混合物中的鋅由固態變為氣態,在泥罐上部,鋅又由氣態變為液態,得到純凈的液體鋅,故該工藝從反應混合物中收集液態鋅的方法屬于蒸餾,故選:C;(4)孔雀石主要成分為,屬于混合物;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種類及數目不變,由化學方程式可知,左邊有2個銅原子、5個氧原子、6個氫原子、1個碳原子和4個氯原子,右邊有2個銅原子、4個氯原子、1個碳原子、2個氧原子和3個未知物質分子,則3個未知物質分子中含有3個氧原子和6個氫原子,則1個未知物質分子中含有1個氧原子和2個氫原子,則其化學式為。19.(2024九上·越城月考)如圖是氫氣還原氧化銅的實驗。(1)該實驗利用氫氣的 性。(2)試管口需略向下傾斜,目的是 .(3)實驗現象是 。【答案】(1)還原(2)防止冷凝水回流到熱的試管底部,使試管炸裂(3)黑色粉末逐漸變紅,試管口有水珠生成【知識點】還原反應與金屬的冶煉【解析】【分析】(1)氫氣具有還原性,能搶奪金屬氧化物中的氧元素,將金屬氧化物還原成金屬單質。(2)試管受熱不均勻易破裂所以加熱固體時,試管口要略向下傾斜。(3)根據方程式判斷實驗現象。【解答】(1)加熱時氫氣和氧化銅反應生成銅和水,氫氣奪取了氧化銅中的氧元素,使氧化銅被還原為銅; 在化學反應中,能奪取含氧化合物里的氧,使其他物質發生還原反應的物質具有還原性;該實驗利用氫氣的還原性。(2)試管口需略向下傾斜,目的是防止冷凝水回流到熱的試管底部,使試管炸裂。(3)加熱時氫氣和氧化銅反應生成銅和水,水蒸氣遇冷液化,實驗現象是:黑色粉末逐漸變紅,試管口有水珠生成。(1)加熱時氫氣和氧化銅反應生成銅和水,氫氣奪取了氧化銅中的氧元素,使氧化銅被還原為銅; 在化學反應中,能奪取含氧化合物里的氧,使其他物質發生還原反應的物質具有還原性;該實驗利用氫氣的還原性;(2)試管口需略向下傾斜,目的是防止冷凝水回流到熱的試管底部,使試管炸裂;(3)加熱時氫氣和氧化銅反應生成銅和水,水蒸氣遇冷液化,實驗現象是:黑色粉末逐漸變紅,試管口有水珠生成。20.(2024九上·越城月考)一定質量的某有機化合物X與8克氧氣恰好完全反應,生成8.8克二氧化碳和1.8克水,X中各元素的質量比為 。【答案】12:1【知識點】有關化學式的計算和推斷;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解析】【分析】由質量守恒定律可知,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質量等于有機物中碳元素的質量,水中氫元素的質量等于有機物中氫元素的質量,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判斷有機物中是否含有氧元素。【解答】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為8.8克,則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質量=,氧元素質量=8.8g-2.4g=6.4g;生成水的質量為1.8克,則水中氫元素的質量=,氧元素質量=1.8g-0.2g=1.6g;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元素質量、種類在化學反應前后不變,則有機化合物X中氧元素質量=8g-6.4g-1.6g=0,則說明X中不含有氧元素,含有碳、氫元素,質量=2.4g:0.2g=12:1。21.(2024九上·越城月考)圖中A~F是初中化學常見的物質,A俗稱蘇打,B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C可用作補鈣劑,E、F的物質類別相同。圖中“一”表示兩端的物質間能發生化學反應:“→”表示物質間存在轉化關系,反應條件、部分反應物和生成物已略去。請回答:(1)物質D的名稱是 (2)E轉化為B的反應方程式為: (3)C轉化為F的反應方程式為: 。【答案】(1)氫氧化鈉(2)H2O+CaO=Ca(OH)2(3)CaCO3+2HCl=CaCl2+H2O+CO2↑【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金屬、金屬氧化物、堿之間的轉化;堿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1)碳酸鈉的俗稱為純堿或蘇打。(2)可溶性堿可由氧化物和水反應得到。(3)碳酸鈣與稀鹽酸反應屬于復分解反應,氫離子和碳酸根離子結合成的碳酸不穩定,受熱易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解答】(1)A~F是初中化學常見的物質,A俗稱蘇打,所以A是碳酸鈉,B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所以B是氫氧化鈣,C可用作補鈣劑,所以C是碳酸鈣,E、F的物質類別相同,碳酸鈉和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氫氧化鈉,所以D是氫氧化鈉,碳酸鈉轉化成的E會轉化成氫氧化鈣,所以E是水,碳酸鈣轉化成F會與氫氧化鈉反應,所以F是二氧化碳,經過驗證,推斷正確。故答案為:氫氧化鈉。(2)E轉化為B的反應是水和氧化鈣反應生成氫氧化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H2O+CaO=Ca(OH)2。(3)C轉化為F的反應是碳酸鈣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aCO3+2HCl=CaCl2+H2O+CO2↑。(1)由分析可知,D是氫氧化鈉;(2)E轉化為B的反應是水和氧化鈣反應生成氫氧化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H2O+CaO=Ca(OH)2;(3)C轉化為F的反應是碳酸鈣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aCO3+2HCl=CaCl2+H2O+CO2↑。22.(2024九上·越城月考)某化學小組用一定量AgNO3和Al(NO3)3的混合溶液進行了如圖實驗,已知溶液甲呈藍色。(1)向固體乙上滴加鹽酸時 (填“有”或“沒有”)氣泡產生。(2)溶液甲中一定含有哪些溶質 (寫化學式)(3)請寫出該實驗過程中所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答案】(1)沒有(2)Al( NO3)3、Zn( NO3)2、Cu(NO3 )2(3)Cu+2AgNO3=Cu (NO3)2+2Ag、Zn+2AgNO3= Zn(NO3)2+2Ag【知識點】金屬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1)多種金屬單質能和某種鹽溶液反應時,活動性更強的金屬優先反應。(2)金屬單質能將更不活潑的金屬從其鹽溶液中置換出來,所給金屬中活動性最強的是鋁,可知鋁不能被置換出來,溶質一定有硝酸鋁。不確定硝酸銀是否被完全反應,所以不確定是否含有硝酸銀。(3)發生的兩個反應都屬于置換反應,格式為:單質+化合物=單質+化合物。【解答】(1)鋁比鋅活潑,鋅比銅活潑,銅比銀活潑,向溶液中加入銅和鋅時,鋅先和硝酸銀反應生成硝酸鋅和銀,鋅完全反應后,銅再和硝酸銀反應生成硝酸銅和銀,硝酸銅溶液是藍色的,已知溶液甲呈藍色,說明鋅已經完全反應,銅和硝酸銀反應生成了硝酸銅。由于硝酸銅有剩余,沒有剩余的鋅,所以向固體乙上滴加鹽酸時沒有氣泡產生。(2)由上述分析可知,溶液甲中一定含有溶質是硝酸鋅、硝酸銅和硝酸鋁,化學式為:Al( NO3)3、Zn( NO3)2、Cu(NO3 )2。(3)該實驗過程中鋅和銅都能與硝酸銀發生了反應,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分別是:Cu+2AgNO3═2Ag+Cu(NO3)2、Zn+2AgNO3═2Ag+Zn(NO3)2。(1)由于硝酸銅有剩余,沒有剩余的鋅,所以向固體乙上滴加鹽酸時沒有氣泡產生;(2)由上述分析可知,溶液甲中一定含有溶質是硝酸鋅、硝酸銅和硝酸鋁,化學式為:Al( NO3)3、Zn( NO3)2、Cu(NO3 )2;(3)該實驗過程中鋅和銅都能與硝酸銀發生了反應,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分別是:Cu+2AgNO3═2Ag+Cu(NO3)2、Zn+2AgNO3═2Ag+Zn(NO3)2。23.(2024九上·越城月考)某固體粉末可能含有NaOH、Na2CO3、K2SO4中的一種或幾種,為了確定其成分,進行如下實驗:(1)分析實驗現象,推斷原固體粉末的成分是 (填化學式)。(2)上述實驗中,“產生氣泡”的化學方程式為 。【答案】(1)Na2CO3(2)BaCO3+2HCl=BaCl2+H2O+CO2↑【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物質的鑒別、推斷;堿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1)碳酸鈉雖然是鹽,但水溶液呈堿性,氯化鋇能和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加氯化鋇后再加酚酞,無明顯現象,說明不含氫氧化鈉。(2)氣泡是白色沉淀碳酸鋇與稀鹽酸反應產生的,屬于復分解反應。【解答】(1)碳酸鈉、氫氧化鈉在溶液中顯堿性,能使酚酞變紅色,碳酸根離子和鋇離子反應生成溶于酸的碳酸鋇沉淀,硫酸根離子和鋇離子反應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鋇沉淀。取樣品溶解,分成兩份,一份滴加酚酞溶液變紅色,說明樣品中可能含有碳酸鈉、氫氧化鈉中的一種或兩種;另一份加入過量的氯化鋇溶液產生的白色沉淀全部溶于稀鹽酸,所以樣品中一定不含氯酸鉀,生成的無色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沒有明顯現象,所以樣品中一定不含氫氧化鈉。可知,原固體粉末的成分是Na2CO3。(2)上述實驗中,“產生氣泡”的反應是碳酸鋇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鋇、水和二氧化碳,化學方程式為:BaCO3+2HCl=BaCl2+H2O+CO2↑。(1)由分析可知,原固體粉末的成分是Na2CO3;(2)上述實驗中,“產生氣泡”的反應是碳酸鋇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鋇、水和二氧化碳,化學方程式為:BaCO3+2HCl=BaCl2+H2O+CO2↑。24.(2024九上·越城月考)下圖中的物質均為初中化學常見的物質(微溶物質不考慮),已知無色溶液乙和丁中均只含一種溶質,且每步均恰好完全反應,各物質間的轉化關系如下圖所示:試推斷:(1)藍色沉淀D的化學式為 ,白色沉淀B的化學式為 .(2)溶液丙中含有溶質的化學式為 ;(3)寫出無色溶液丁與硝酸銀溶液反應的方程式 .(4)無色溶液甲中最多可能含 種溶質.【答案】(1)Cu(OH)2;BaSO4(2)CuCl2(3)NaCl+AgNO3═AgCl↓+NaNO3(4)四【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堿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1)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有硫酸鋇和氯化銀。其它沉淀均 能溶于酸。有特殊顏色的沉淀:藍色的氫氧化銅和紅褐色的氫氧化鐵。(2)根據藍色沉淀D和白色沉淀C反推溶液丙中的溶質。(3)根據丙中的溶質和最終的硝酸鈉溶液可知丁中溶質,該反應屬于復分解反應。(4)結合前面三個小題的分析可確定甲中溶質的組成。【解答】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有氯化銀和硫酸鋇,丁和硝酸銀反應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C和NaNO3溶液,氯化鈉和硝酸銀反應生成氯化銀沉淀和硝酸鈉,所以C是氯化銀,丁中均只含一種溶質,丁是氯化鈉;白色沉淀A是氫氧化鋇反應生成的,加硝酸生成氣體和出現不溶于硝酸的沉淀, 稀硝酸與碳酸鋇反應生成硝酸鋇、水和二氧化碳,所以A中含有碳酸鋇沉淀和硫酸鋇沉淀,B是硫酸鋇沉淀,依據復分解反應原理可知,乙中含有氫氧根離子,無色溶液乙含一種溶質,是氫氧化鈉,溶液乙與溶液丙反應生成藍色沉淀D和溶液丁(氯化鈉溶液),氫氧化鈉與氯化銅反應生成氫氧化銅藍色沉淀和氯化鈉,所以藍色沉淀D是氫氧化銅沉淀,所以丙是氯化銅;甲與氫氧化鋇反應生成氫氧化鈉和硫酸鋇、碳酸鋇,氫氧化鋇與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和氫氧化鈉,與硫酸鈉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和氫氧化鈉,與碳酸氫鈉反應生成碳酸鋇、碳酸鈉和水,所以甲中最多含有碳酸鈉和硫酸鈉、氫氧化鈉、碳酸氫鈉。(1)藍色沉淀D為氫氧化銅,化學式為Cu(OH)2,白色沉淀B為硫酸鋇,化學式為BaSO4。(2)溶液丙中含有溶質是氯化銅,化學式為CuCl2。(3)無色溶液丁與硝酸銀溶液發生的反應是氯化鈉和硝酸銀反應生成氯化銀沉淀和硝酸鈉,反應的方程式:NaCl+AgNO3═AgCl↓+NaNO3。(4)無色溶液甲中最多可能含碳酸鈉和硫酸鈉、氫氧化鈉、碳酸氫鈉,共4種溶質。(1)藍色沉淀D為氫氧化銅,化學式為Cu(OH)2,白色沉淀B為硫酸鋇,化學式為BaSO4。(2)溶液丙中含有溶質是氯化銅,化學式為CuCl2;(3)無色溶液丁與硝酸銀溶液發生的反應是氯化鈉和硝酸銀反應生成氯化銀沉淀和硝酸鈉,反應的方程式:NaCl+AgNO3═AgCl↓+NaNO3;(4)無色溶液甲中最多可能含碳酸鈉和硫酸鈉、氫氧化鈉、碳酸氫鈉,共4種溶質25.(2024九上·越城月考)小嘉發現學校草地周圍都做上新的鐵柵欄,師傅們在上面涂油漆。鐵柵欄上為什么要涂油漆呢 某興趣小組為此進行研究:【方案】取四支試管編號為①、②、③、④,分別作如圖處理,兩周后,觀察鐵釘表面的銹蝕情況。(1)設置①④兩支試管對照,基于的猜想是 (2)若兩周后觀察到①中鐵釘生銹而③中鐵釘未生銹,據此可得出:導致鐵釘生銹的因素為 (3)若得出食鹽會加速金屬銹蝕,則實驗中支持該結論的證據是 ;(4)【解釋】根據以上實驗,請解釋學校鐵柵欄涂漆能防銹的原因是: .【答案】(1)鐵釘生銹可能與水有關(2)氧氣(3)試管②中鐵釘生銹速度比①中快(4)涂油漆可以使柵欄隔絕氧氣和水分,有利于減慢柵欄生銹速度【知識點】金屬的腐蝕與防護【解析】【分析】(1)由圖可知,①④兩支試管的變量是是否有水,可知猜想為:鐵生銹可能與水有關。(2)由圖可知,①③的變量是是否有氧氣,③中未生銹,說明生銹需要氧氣 。(3)鐵生銹的條件是同時接觸水和氧氣,所以應選擇①②進行對比,②中加入食鹽,生銹速度更快(4)由鐵生銹的條件可知,任意一個條件不滿足,則不易生銹,所以涂油漆起到隔絕水和氧氣的作用,可以減緩生銹的速度。【解答】(1)試管①中鐵釘與氧氣和水接觸,生銹,試管④中鐵釘只與氧氣接觸,不生銹,變量是是否與水接觸,故基于的猜想是:鐵釘生銹可能與水有關。(2)試管①中鐵釘與氧氣和水接觸,生銹,試管③中鐵釘只與水接觸,不生銹,說明導致鐵釘生銹的因素為氧氣(O2)。(3)試管①中未加食鹽,試管②中加入了食鹽,其他因素均相同,且試管②中鐵釘生銹速度比①中快,說明食鹽會加速金屬銹蝕。(4)鐵生銹的條件是鐵與氧氣和水接觸,防止鐵生銹,可以隔絕氧氣和水,涂油漆可以使柵欄隔絕氧氣和水分,有利于減慢柵欄生銹速度。(1)試管①中鐵釘與氧氣和水接觸,生銹,試管④中鐵釘只與氧氣接觸,不生銹,變量是是否與水接觸,故基于的猜想是:鐵釘生銹可能與水有關;(2)試管①中鐵釘與氧氣和水接觸,生銹,試管③中鐵釘只與氧氣接觸,不生銹,說明導致鐵釘生銹的因素為氧氣(O2);(3)試管①中未加食鹽,試管②中加入了食鹽,其他因素均相同,且試管②中鐵釘生銹速度比①中快,說明食鹽會加速金屬銹蝕;26.(2024九上·越城月考)某KNO3化肥中可能混進了NH4Cl、(NH4)2SO4、K2CO3三種物質中的一種或幾種,同學們對該化肥開展了以下探究活動。(1)取少量化肥樣品與熟石灰在研缽中混合研磨,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產生,該氣體能使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變 色。(2)另取少量化肥樣品溶于水得到溶液A,按如圖所示進行實驗,現象如圖所述,請你回答下列問題:①白色沉淀E是 。②小明認為由探究二可以確定該化肥中一定混進了NH4Cl和(NH4)2SO4一定沒有K2CO3。小強認為這個結論不正確,他的理由是 ,為了使小明的結論正確,小強對上述實驗進行了改動,他的做法是 (3)改進實驗后,探究二最終的溶液D中定存在的溶質是 (寫化學式)。【答案】(1)藍(2)硫酸鋇;步驟Ⅰ中引入了氯離子,干擾了判斷;將步驟Ⅰ中的稀鹽酸改為稀硝酸(3)KNO3、NH4NO3、HNO3【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物質的鑒別、推斷;鹽與化肥【解析】【分析】(1)銨根離子與氫氧根離子結合成一水合氨,一水合氨不穩定,易分解成氨氣和水,氨氣溶于水重新結合成一水合氨,一水合氨屬于堿,能使石蕊變藍。(2)硫酸鋇不溶于鹽酸,可知白色沉淀E為硫酸鋇。鹽酸中含有氯離子,對氯化銨的檢驗造成干擾。(3)硫酸銨與硝酸鋇反應生成了硝酸銨,加入的硝酸未反應,所以含有硝酸,化肥的主要成分是硝酸鉀,可知這三種物質均存在。【解答】(1)化肥樣品與熟石灰混合研磨,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產生,該氣體為NH3,NH3溶于水形成顯堿性的氨水,能使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變藍。(2)①碳酸鉀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鉀、水和二氧化碳,溶液A中加入稀鹽酸無氣泡產生,說明一定沒有K2CO3;(NH4)2SO4與氯化鋇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和氯化銨,溶液B中加入硝酸鋇溶液有白色沉淀E產生,說明一定有(NH4)2SO4,白色沉淀E為BaSO4。②溶液A中加入稀鹽酸無氣泡產生,說明一定沒有K2CO3;溶液B中加入硝酸鋇溶液有白色沉淀E產生,說明一定有(NH4)2SO4,白色沉淀E為BaSO4;溶液C中加入硝酸銀溶液,有白色沉淀F產生,不能說明是否存在NH4Cl,因為加入稀鹽酸時引入了Cl-;小明認為由探究二可以確定該化肥中一定混進了NH4Cl和(NH4)2SO4、一定沒有K2CO3,小強認為這個結論不正確,原因:步驟Ⅰ中引入了氯離子,干擾了判斷;將步驟Ⅰ中的稀鹽酸改為稀硝酸即可達到目的。(3)溶液A中加入稀鹽酸,無氣泡產生,說明溶液A中一定不含有碳酸鉀,溶液B與氯化鋇反應生成白色沉淀E,該反應是硫酸銨和氯化鋇反應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鋇和硝酸銨,C中一定含有硝酸銨,E是硫酸鋇,溶液C中加入硝酸銀產生白色沉淀,說明原化肥中含有氯化銨,氯化銨和硝酸銀生成氯化銀沉淀和硝酸銨,因此溶液D中一定有硝酸銨,溶液中還含有沒有參加反應的硝酸鉀和稀硝酸質;故溶液D中一定存在的溶質是NH4NO3、KNO3、HNO3。(1)化肥樣品與熟石灰混合研磨,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產生,該氣體為NH3,NH3溶于水形成顯堿性的氨水,能使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變藍;(2)①碳酸鉀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鉀、水和二氧化碳,溶液A中加入稀鹽酸無氣泡產生,說明一定沒有K2CO3;(NH4)2SO4與氯化鋇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和氯化銨,溶液B中加入硝酸鋇溶液有白色沉淀E產生,說明一定有(NH4)2SO4,白色沉淀E為BaSO4;②溶液A中加入稀鹽酸無氣泡產生,說明一定沒有K2CO3;溶液B中加入硝酸鋇溶液有白色沉淀E產生,說明一定有(NH4)2SO4,白色沉淀E為BaSO4;溶液C中加入硝酸銀溶液,有白色沉淀F產生,不能說明是否存在NH4Cl,因為加入稀鹽酸時引入了Cl-;小明認為由探究二可以確定該化肥中一定混進了NH4Cl和(NH4)2SO4、一定沒有K2CO3,小強認為這個結論不正確,原因:步驟Ⅰ中引入了氯離子,干擾了判斷;將步驟Ⅰ中的稀鹽酸改為稀硝酸即可達到目的;(3)溶液A中加入稀鹽酸,無氣泡產生,說明溶液A中一定不含有碳酸鉀,溶液B與氯化鋇反應生成白色沉淀E,該反應是硫酸銨和氯化鋇反應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鋇和硝酸銨,C中一定含有硝酸銨,E是硫酸鋇,溶液C中加入硝酸銀產生白色沉淀,說明原化肥中含有氯化銨,氯化銨和硝酸銀生成氯化銀沉淀和硝酸銨,因此溶液D中一定有硝酸銨,溶液中還含有沒有參加反應的硝酸鉀和稀硝酸質;故溶液D中一定存在的溶質是NH4NO3、KNO3、HNO3。27.(2024九上·越城月考)工業鐵紅的主要成分是Fe2O3,還含有少量的FeO、Fe3O4為了測定鐵紅中鐵的質量分數,興趣小組的同學利用草酸晶體(H2C2O4 3H2O)分解產生的氣體產物進行了如下的實驗,請你參與過程分析。【資料】草酸晶體(H2C2O4 3H2O)在濃硫酸作用下受熱分解,化學方程式為:H2C2O4 3H2OCO2↑+CO↑+4H2O【問題探究】用如圖所示裝置進行實驗:(1)進入D中的氣體是純凈、干燥的CO,則A、C中的試劑依次是 和 。a.濃硫酸b.澄清石灰水c.氫氧化鈉溶液(2)對D裝置加熱前和停止加熱后,都要通入過量的CO,停止加熱后要通入過量CO的作用是 。(3)裝置B的作用是 (4)稱取鐵紅樣品100g,用上述裝置進行實驗,測定鐵紅中鐵的質量分數。若實驗前后稱得E裝置增重6.6g,則此鐵紅中鐵元素的質量分數是 。【實驗反思】反思1:本實驗中如果缺少C裝置(不考慮其它因素),則測得樣品中鐵元素的質量分數會 (填“偏小”、“不變”或“偏大”)。反思2:請指出實驗裝置的一個明顯缺陷 。【答案】(1)c;a(2)驅趕裝置中滯留的二氧化碳,使其全部被E裝置中堿石灰全部吸收(合理即可)(3)檢驗二氧化碳是否被A裝置完全吸收(4)76%;偏小;缺少尾氣處理裝置【知識點】有關化學式的計算和推斷;堿的化學性質;金屬的冶煉【解析】【分析】(1)A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所以是氫氧化鈉溶液。C的作用是吸水,所以是濃硫酸。(2)反應結束后生成的二氧化碳氣體有部分殘留在裝置內,需要繼續通氣體將其全部排進E中,減小誤差。(3)B可用于檢驗二氧化碳的存在,此實驗中B中無現象,則說明二氧化碳被除盡,防止干擾實驗。(4)E增重的質量為二氧化碳的質量,要注意這些二氧化碳中只有一半的氧元素的質量來自于樣品。【解答】(1)二氧化碳先用氫氧化鈉溶液吸收,用澄清的石灰水檢驗二氧化碳是否除盡,一氧化碳可以用濃硫酸干燥,二者順序不能顛倒,否則氣體從溶液中會帶入D裝置,使E裝置的質量增加,影響測量效果。故答案為:c,a。(2)加熱之后通入一氧化碳的目的是:驅趕裝置中滯留的二氧化碳,使其全部被E裝置中堿石灰全部吸收。(3)B裝置的作用是檢驗二氧化碳是否被A裝置完全吸收。(4)E裝置增重6.6g,那么二氧化碳是6.6g,氧元素的質量=6.6g××100%=4.8g,因為4.8g氧元素的質量一半來自于一氧化碳,一半來自于鐵的氧化物,那么鐵紅中氧元素的質量是4.8g÷2=2.4g,則鐵紅中鐵的質量分數=×100%=76.0%。反思1:本實驗中如果缺少C裝置,水蒸氣會通過,E裝置也具有吸水性,因此E裝置會增重,氧元素的質量偏大,則測得樣品中鐵的質量分數會偏小。反思2:一氧化碳有毒,排放到空氣中會污染大氣,所以實驗裝置的一個明顯缺陷:缺少尾氣處理裝置。(1)二氧化碳先用氫氧化鈉溶液吸收,用澄清的石灰水檢驗二氧化碳是否除盡,一氧化碳可以用濃硫酸干燥,二者順序不能顛倒,否則氣體從溶液中會帶入D裝置,使E裝置的質量增加,影響測量效果,故填c,a;(2)加熱之后通入一氧化碳的目的是:驅趕裝置中滯留的二氧化碳,使其全部被E裝置中堿石灰全部吸收;(3)B裝置的作用是檢驗二氧化碳是否被A裝置完全吸收;(4)E裝置增重6.6g,那么二氧化碳是6.6g,氧元素的質量=6.6g××100%=4.8g,因為4.8g氧元素的質量一半來自于一氧化碳,一半來自于鐵的氧化物,那么鐵紅中氧元素的質量是4.8g÷2=2.4g,則鐵紅中鐵的質量分數=×100%=76.0%;反思1:本實驗中如果缺少C裝置,水蒸氣會通過,E裝置也具有吸水性,因此E裝置會增重,氧元素的質量偏大,則測得樣品中鐵的質量分數會偏小;反思2:一氧化碳有毒,排放到空氣中會污染大氣,所以實驗裝置的一個明顯缺陷:缺少尾氣處理裝置。28.(2024九上·越城月考)赤鐵礦的主要成分為氧化鐵,可用于煉鐵。某地出產一種赤鐵礦,其中含氧化鐵的質量分數為64%,90噸該赤鐵礦經過充分冶煉,最多可生產含鐵96%的生鐵多少噸 【答案】設理論上可煉出含鐵96%的生鐵質量為x,x=42t,答:理論上可煉出含鐵96%的生鐵42 t。【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金屬的冶煉【解析】【分析】可用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鐵制取鐵單質,根據方程式進行計算,注意方程式中物質的質量為溶質的質量。29.(2024九上·越城月考)某興趣小組用 10g 鎂條與一定溶質質量分數的稀硫酸反應,測得產生氫氣的質量與稀硫酸的質量關系如圖所示(假設鎂條中除表面含有氧化鎂外,沒有其他雜質)。(1)如圖 B 點溶液中含有的陽離子有___________(用符號表示)。(2)用化學方程式說明當加入的稀硫酸質量為10g時,為什么不產生氫氣?___________。(3)計算所用稀硫酸的溶質質量分數。【答案】(1)Mg2+、H+;(2)MgO+H2SO4=MgSO4+H2O;(3)根據圖像可知,與鎂反應生成氫氣的稀硫酸質量為:70g-20g=50g,生成氫氣0.2g。設稀硫酸的溶質質量分數為x解得:x=19.6%答:所用稀硫酸的溶質質量分數為19.6%。【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金屬的化學性質;酸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1)圖像由多段,說明反應不止一個,轉折點表示反應結束,可知0-20g時,稀硫酸與氧化鎂反應,20-70g時,稀硫酸與鎂反應,A點之后稀硫酸過量,據此分析溶液中的陽離子。(2)由(1)可知,10g時反應為:MgO+H2SO4=MgSO4+H2O。(3)根據圖像得出氫氣的質量,再根據方程式計算稀硫酸中溶質的質量分數。【解答】(1)B點溶液溶質為硫酸鎂,還有過量的稀硫酸,故含有的陽離子為鎂離子和氫離子。(2)由于鎂條表面附有氧化鎂,故稀硫酸先與氧化鎂反應生成硫酸鎂和水,不生成氫氣,反應方程式為:MgO+H2SO4=MgSO4+H2O。30.(2024九上·越城月考)某科學興趣小組同學取一定質量的鐵粉,放到含少量硫酸的硫酸銅溶液中,完全反應后,最終得到固體。為測定所得固體中各成分的含量,同學們將稀鹽酸分五次加入到該固體中,得到數據如下表:次數 1 2 3 4 5加入鹽酸溶液質量/g 12.5 12.5 12.5 12.5 12.5剩余固體質量/g 8.5 7.8 a 6.4 6.4請分析計算:(1)表中a的值是 。(2)稀鹽酸的溶質質量分數是多少 ?(要有計算過程)(3)與硫酸銅反應的鐵的質量是多少 ?(要有計算過程)【答案】7.1;設12.5g的稀鹽酸中溶質的質量為x,x=0.9125g,稀鹽酸的溶質質量分數是:×100%=7.3%;;設與硫酸銅反應的鐵的質量是y,y=5.6g,答:與硫酸銅反應的鐵的質量是5.6g。【知識點】溶質的質量分數及相關計算;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金屬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1)每次添加的鹽酸的質量相同,可知溶解的固體質量相同,結合表中數據分析計算。(2)第一次添加的鹽酸一定完全反應,所以可用第一組數據通過方程式進行計算。(3)銅是不活潑金屬,不與鹽酸反應,可知最終剩余的固體為銅,根據方程式計算與硫酸銅反應的鐵的質量。【解答】(1)由表中的數據可知,每12.5g的稀鹽酸完全反應,反應掉的鐵的質量為0.7g,所以a=7.8-0.7=7.1,即表中a的值是7.1。1 / 1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元培中學2024-2025學年九年級10月月考科學試題1.(2024九上·越城月考)材料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下列物品的主要成分屬于有機合成材料的是( )A.鐵藝筆筒 B.塑料垃圾桶C.木質書桌 D.陶瓷餐具2.(2024九上·越城月考)有關酸、堿、鹽、氧化物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酸和堿一定含有氫元素 B.鹽和氧化物一定含有金屬元素C.堿和氧化物一定含有氧元素 D.酸和鹽一定含有非金屬元素3.(2024九上·越城月考)取一定量的鐵粉和硫粉均勻混合后放進試管中,用酒精燈加熱,當試管中的光擴展到整支試管后立即停止加熱,靜置冷卻,最終得到不能被磁鐵吸引的黑色物質。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A.鐵從游離態變為化合態 B.反應后的生成物屬于鹽C.此反應為吸熱反應 D.此反應為化合反應4.(2024九上·越城月考)下列選項所示的物質轉化均能一步實現的是( )A.B.C.D.5.(2024九上·越城月考)如上圖所示,若大橢圓代表氧化還原反應,小橢圓代表四大基本反應類型,則有關表述錯誤的是( )A.a可能是化合反應 B.b一定是分解反應C.一定是置換反應 D.d一定是復分解反應6.(2024九上·越城月考)下列實驗設計或操作正確,且能達到實驗目的的是( )選項 物質(括號內物質為雜質) 選用試劑(過量) 操作方法·A FeCl2溶液(CuCl2) 鐵粉 過濾B CO2(CO) O2 點燃C NaCl溶液(BaCl2) Na2SO4溶液 過濾、蒸發D Mg(Cu) 稀硫酸 過濾、干燥A.A B.B C.C D.D7.(2024九上·越城月考)機動車尾氣排放物是空氣污染的主要來源之一。“三效催化轉換器”能將汽車尾氣中的有毒氣體轉為無毒氣體。圖為其反應的微觀示意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發生了改變B.該反應屬于置換反應C.該反應能將有毒的和氣體轉化為和D.參加反應的和的個數比為2∶58.(2024九上·越城月考)現有石墨、氧化銅、硫酸鋇和石灰石四種固體,為了區分它們,小明參照二分類檢索表制作了一個物質檢索表,如表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甲表示的是石灰石B.乙表示的是石墨C.表中“▲”應該表示為“黑色固體”D.也可根據是否含有氧元素對丙、丁分類9.(2024九上·越城月考)如圖為三種物質可能存在的轉化關系,根據所學物質的性質及化學變化規律,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不能一步實現轉化的有①②B.實現③轉化,可通至氯化鈉溶液C.實現⑤轉化,可加入碳酸鈣粉末D.實現⑥轉化,可加入氫氧化鉀溶液10.(2024九上·越城月考)向一定量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漸加入Na2CO3溶液,反應過程中產生氣體或沉淀的質量與加入的Na2CO3溶液的質量關系如圖,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OE發生化學反應:B.PF有沉淀生成C.G點溶液的pH=7D.反應過程有氣體和沉淀生成,都屬于復分解反應11.(2024九上·越城月考)下列圖象不能正確反映其反應過程的是( )A.向足量的鎂、鐵中分別加入等質量、等濃度的稀鹽酸B.向等質量、等濃度的稀硫酸中分別加入過量的Zn和FeC.向等質量的鋁和鎂中分別加入足量等濃度的稀鹽酸D.向等質量的鋅、鐵中分別滴加等濃度的稀鹽酸12.(2024九上·越城月考)為比較金屬M與Fe、Zn的金屬活動性強弱,實驗小組設計了如圖裝置。待甲中充分反應后打開,使甲中溶液全部進入乙中,乙中無明顯現象,打開使乙中溶液全部進入丙中,Zn片表面變黑(金屬片均足量)。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甲中反應后得到黃色溶液B.丙中反應后溶液質量增大C.三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為Zn>M>FeD.將M片和Zn片互換位置仍能達到實驗目的13.(2024九上·越城月考)某金屬混合物由Mg、A1、Zn、Fe四種金屬中的兩種組成。4g該金屬混合物與足量的鹽酸充分反應,得到0.2g氫氣,則該金屬混合物的組成不可能是( )A.Mg和Al B.Fe和Al C.Fe和Mg D.Mg和Zn14.(2024九上·越城月考)實驗室有一包白色固體,其中除了碳酸鈉以外,還可能含有硝酸鋇、硫酸鈉、氫氧化鈉中的一種或幾種。為確定其組成進行如下實驗:①取少量白色固體于燒杯中,向燒杯中加入足量水并不斷攪拌,固體部分溶解;②繼續向燒杯中逐滴加入足量稀硝酸并不斷攪拌,此時固體質量變化如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A→B段對應的實驗現象是固體部分溶解,無氣泡冒出B.B→C段對應溶液pH逐漸變大C.原白色固體中一定含有碳酸鈉、硫酸鈉、硝酸鋇D.C點對應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質是硝酸、硝酸鈉、碳酸鈉、硝酸鋇15.(2024九上·越城月考)今有一混合物的水溶液,只可能含有以下離中的若干種:Na+、NH4+、Ba2+、Cl-、CO32+、SO42-,現取兩份200毫升的溶液進行如下實驗:(1)第一份加足量氫氧化鈉溶液,加熱收集到氣體0.17g。(2)第二份加足量氯化鋇溶液后,得干燥沉淀2.3g,經足量鹽酸洗滌干燥后,沉淀質量不變。根據以上實驗,以下推測錯誤的是( )A.一定有銨根離子和硫酸根離子 B.一定有鈉離子C.一定有氯離子 D.一定沒有鋇離子16.(2024九上·越城月考)分類是科學研究和學習的重要方法。根據相關概念的含義及關系判斷下列物質所屬類別,將相應物質序號填在橫線上:①冰水混合物;②液氮;③堿石灰;④硫酸銅溶液;⑤鐵水;⑥石灰石;⑦生鐵;⑧空氣;⑨稀鹽酸;⑩干冰。以上物質中屬于混合物的是 ;屬于氧化物的是 ;屬于單質的是 。17.(2024九上·越城月考)金屬材料與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密切相關,請回答下列問題。(1)防止金屬腐蝕是保護金屬資源的有效途徑,下列情況鐵最不容易生銹的是 (填序號)。①部分浸沒在海水中②在潮濕空氣中③浸沒在植物油中(2)小文同學為了驗證鐵、銀、銅三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設計了四種方案:①將Fe、Ag分別加入到CuSO4溶液中;②將Fe、Cu分別加入到AgNO3溶液中;③將Fe分別加入到CuSO4、AgNO3溶液中,④將Cu分別加入到FeSO4、AgNO3溶液中,其中可行的是 (填序號)。18.(2024九上·越城月考)我國古代科技璀璨奪目,金屬的冶煉與使用在當時已處于世界先進水平。(1)日常生活中,適合制作電纜的金屬是( )(填標號)。A.金 B.銅 C.汞 D.鎢(2)明代《天工開物》描述了煉錫的場景(如圖a):“凡煎煉亦用洪爐,入砂數百斤,叢架木炭亦數百斤,鼓鞴(指鼓入空氣)熔化。”。原料錫砂中的SnO2和木炭反應得到錫和二氧化碳,化學方程式為 。(3)圖b為古代煉鋅工藝原理示意圖。爐甘石成分是ZnCO3,高溫易分解生成ZnO。①泥罐外煤餅的主要作用是燃燒提供熱量,泥罐內煤粉的主要作用是 。②已知鋅的沸點為907℃,泥罐下部溫度可達1200℃,上部約為600℃,該工藝從反應混合物中收集液態鋅的方法屬于 (填標號)。A結晶B.蒸發C.蒸餾D.升華(4)孔雀石[主要成分為Cu2(OH)2CO3]可用于制作青色顏料,孔雀石屬于 (填“純凈物”或“混合物”)。孔雀石對酸敏感,補充完整化學方程式: 19.(2024九上·越城月考)如圖是氫氣還原氧化銅的實驗。(1)該實驗利用氫氣的 性。(2)試管口需略向下傾斜,目的是 .(3)實驗現象是 。20.(2024九上·越城月考)一定質量的某有機化合物X與8克氧氣恰好完全反應,生成8.8克二氧化碳和1.8克水,X中各元素的質量比為 。21.(2024九上·越城月考)圖中A~F是初中化學常見的物質,A俗稱蘇打,B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C可用作補鈣劑,E、F的物質類別相同。圖中“一”表示兩端的物質間能發生化學反應:“→”表示物質間存在轉化關系,反應條件、部分反應物和生成物已略去。請回答:(1)物質D的名稱是 (2)E轉化為B的反應方程式為: (3)C轉化為F的反應方程式為: 。22.(2024九上·越城月考)某化學小組用一定量AgNO3和Al(NO3)3的混合溶液進行了如圖實驗,已知溶液甲呈藍色。(1)向固體乙上滴加鹽酸時 (填“有”或“沒有”)氣泡產生。(2)溶液甲中一定含有哪些溶質 (寫化學式)(3)請寫出該實驗過程中所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23.(2024九上·越城月考)某固體粉末可能含有NaOH、Na2CO3、K2SO4中的一種或幾種,為了確定其成分,進行如下實驗:(1)分析實驗現象,推斷原固體粉末的成分是 (填化學式)。(2)上述實驗中,“產生氣泡”的化學方程式為 。24.(2024九上·越城月考)下圖中的物質均為初中化學常見的物質(微溶物質不考慮),已知無色溶液乙和丁中均只含一種溶質,且每步均恰好完全反應,各物質間的轉化關系如下圖所示:試推斷:(1)藍色沉淀D的化學式為 ,白色沉淀B的化學式為 .(2)溶液丙中含有溶質的化學式為 ;(3)寫出無色溶液丁與硝酸銀溶液反應的方程式 .(4)無色溶液甲中最多可能含 種溶質.25.(2024九上·越城月考)小嘉發現學校草地周圍都做上新的鐵柵欄,師傅們在上面涂油漆。鐵柵欄上為什么要涂油漆呢 某興趣小組為此進行研究:【方案】取四支試管編號為①、②、③、④,分別作如圖處理,兩周后,觀察鐵釘表面的銹蝕情況。(1)設置①④兩支試管對照,基于的猜想是 (2)若兩周后觀察到①中鐵釘生銹而③中鐵釘未生銹,據此可得出:導致鐵釘生銹的因素為 (3)若得出食鹽會加速金屬銹蝕,則實驗中支持該結論的證據是 ;(4)【解釋】根據以上實驗,請解釋學校鐵柵欄涂漆能防銹的原因是: .26.(2024九上·越城月考)某KNO3化肥中可能混進了NH4Cl、(NH4)2SO4、K2CO3三種物質中的一種或幾種,同學們對該化肥開展了以下探究活動。(1)取少量化肥樣品與熟石灰在研缽中混合研磨,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產生,該氣體能使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變 色。(2)另取少量化肥樣品溶于水得到溶液A,按如圖所示進行實驗,現象如圖所述,請你回答下列問題:①白色沉淀E是 。②小明認為由探究二可以確定該化肥中一定混進了NH4Cl和(NH4)2SO4一定沒有K2CO3。小強認為這個結論不正確,他的理由是 ,為了使小明的結論正確,小強對上述實驗進行了改動,他的做法是 (3)改進實驗后,探究二最終的溶液D中定存在的溶質是 (寫化學式)。27.(2024九上·越城月考)工業鐵紅的主要成分是Fe2O3,還含有少量的FeO、Fe3O4為了測定鐵紅中鐵的質量分數,興趣小組的同學利用草酸晶體(H2C2O4 3H2O)分解產生的氣體產物進行了如下的實驗,請你參與過程分析。【資料】草酸晶體(H2C2O4 3H2O)在濃硫酸作用下受熱分解,化學方程式為:H2C2O4 3H2OCO2↑+CO↑+4H2O【問題探究】用如圖所示裝置進行實驗:(1)進入D中的氣體是純凈、干燥的CO,則A、C中的試劑依次是 和 。a.濃硫酸b.澄清石灰水c.氫氧化鈉溶液(2)對D裝置加熱前和停止加熱后,都要通入過量的CO,停止加熱后要通入過量CO的作用是 。(3)裝置B的作用是 (4)稱取鐵紅樣品100g,用上述裝置進行實驗,測定鐵紅中鐵的質量分數。若實驗前后稱得E裝置增重6.6g,則此鐵紅中鐵元素的質量分數是 。【實驗反思】反思1:本實驗中如果缺少C裝置(不考慮其它因素),則測得樣品中鐵元素的質量分數會 (填“偏小”、“不變”或“偏大”)。反思2:請指出實驗裝置的一個明顯缺陷 。28.(2024九上·越城月考)赤鐵礦的主要成分為氧化鐵,可用于煉鐵。某地出產一種赤鐵礦,其中含氧化鐵的質量分數為64%,90噸該赤鐵礦經過充分冶煉,最多可生產含鐵96%的生鐵多少噸 29.(2024九上·越城月考)某興趣小組用 10g 鎂條與一定溶質質量分數的稀硫酸反應,測得產生氫氣的質量與稀硫酸的質量關系如圖所示(假設鎂條中除表面含有氧化鎂外,沒有其他雜質)。(1)如圖 B 點溶液中含有的陽離子有___________(用符號表示)。(2)用化學方程式說明當加入的稀硫酸質量為10g時,為什么不產生氫氣?___________。(3)計算所用稀硫酸的溶質質量分數。30.(2024九上·越城月考)某科學興趣小組同學取一定質量的鐵粉,放到含少量硫酸的硫酸銅溶液中,完全反應后,最終得到固體。為測定所得固體中各成分的含量,同學們將稀鹽酸分五次加入到該固體中,得到數據如下表:次數 1 2 3 4 5加入鹽酸溶液質量/g 12.5 12.5 12.5 12.5 12.5剩余固體質量/g 8.5 7.8 a 6.4 6.4請分析計算:(1)表中a的值是 。(2)稀鹽酸的溶質質量分數是多少 ?(要有計算過程)(3)與硫酸銅反應的鐵的質量是多少 ?(要有計算過程)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識點】塑料、橡膠、纖維等有機合成材料的特點【解析】【分析】有機合成材料主要包括塑料、合成纖維和合成橡膠三大類,此外還有有機玻璃、有機涂料、有機粘合劑等其他有機合成材料根據已有的材料的類別進行分析解答即可。【解答】A、鐵藝筆筒是由鐵合金制成,鐵合金屬于合金,不符合題意;B、塑料垃圾桶是由塑料制成,塑料屬于有機合成材料,符合題意;C、木質書桌是由木材制成,木材屬于天然材料,不符合題意;D、陶瓷餐是由陶瓷制成,陶瓷屬于無機非金屬材料,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2.【答案】B【知識點】酸、堿的概念;鹽的性質及用途;氧化物;無機物的分類【解析】【分析】酸:電離時陽離子只有氫離子的化合物;堿:電離時陰離子只有氫氧根離子的化合物。氧化物:含有兩種元素、其中一種元素為氧元素的化合物;鹽:由金屬離子或銨根離子和酸根離子組成的化合物。【解答】鹽和氧化物不一定含有金屬元素,如硝酸銨和二氧化碳。故答案為:B。3.【答案】C【知識點】化合反應和分解反應;金屬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根據鐵與硫用酒精燈加熱發生化合反應生成FeS分析。【解答】A、 取一定量的鐵粉和硫粉均勻混合后放進試管中,用酒精燈加熱,當試管中的光擴展到整支試管后立即停止加熱,靜置冷卻,最終得到不能被磁鐵吸引的黑色物質,即鐵與硫發生了反應,鐵從游離態變為化合態,不符合題意;B、 反應后的生成物為FeS,屬于鹽 ,不符合題意;C、此反應為放熱反應,符合題意;D、 此反應為鐵與硫發生化合反應 ,不符合題意;故選C。4.【答案】D【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非金屬、非金屬氧化物、酸之間的轉化;金屬、金屬氧化物、堿之間的轉化;化合物之間的相互轉化【解析】【分析】可溶性堿可由其金屬氧化物和水反應達到,難溶性堿不穩定,受熱易分解成對應的金屬氧化物和水。【解答】A、鐵和氧氣能反應生成氧化鐵,氧化鐵不能一步反應生成氫氧化鐵,故A錯誤;B、氧化銅能與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銅,硫酸銅不能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銅,故B錯誤;C、硫能與氧氣反應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與水反應生成的是亞硫酸,故C錯誤;D、二氧化碳能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碳酸鈉,碳酸鈉能與氫氧化鈣反應生成氫氧化鈉,故D正確。故答案為:D。5.【答案】B【知識點】氧化反應;復分解反應及其應用;置換反應及其應用【解析】【分析】A、根據化合反應不一定有元素化合價的改變進行分析;B、根據分解反應不一定有元素化合價的改變進行分析;C、根據置換反應前后一定有元素化合價的改變,一定是氧化還原反應進行分析;D、根據復分解反應前后元素的化合價不變,復分解反應一定不是氧化還原反應進行分析。【解答】A、化合反應不一定有元素化合價的改變,如氫氣燃燒生成水,屬于氧化還原反應,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生成碳酸不屬于氧化還原反應,化合反應和氧化還原反應屬于交叉關系,所以a可能是化合反應,表述正確,不符合題意;B、分解反應不一定有元素化合價的改變,如水通電分解生成氫氣和氧氣,屬于氧化還原反應,碳酸鈣分解生成氧化鈣和二氧化碳不屬于氧化還原反應,分解反應和氧化還原反應屬于交叉關系,所以b可能是分解反應,表述錯誤,符合題意;C、置換反應前后一定有元素化合價的改變,一定是氧化還原反應,氧化還原反應與置換反應屬于包含關系,所以c一定是置換反應,表述正確,不符合題意;D、復分解反應前后元素的化合價不變,復分解反應一定不是氧化還原反應,所以d一定是復分解反應,表述正確,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6.【答案】A【知識點】物質除雜或凈化;鹽的性質及用途;金屬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除雜質時要求所加試劑不能與要保留的藥品發生反應,所加試劑要與雜質反應并不能引入新的雜質。【解答】A、鐵粉能與CuCl2溶液反應生成氯化亞鐵溶液和銅,再過濾,能除去雜質且沒有引入新的雜質,符合除雜原則,故A正確;B、二氧化碳不能燃燒也不能支持燃燒,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夠通過量氧氣,點燃,且除去氣體中的氣體雜質不能使用氣體,否則會引入新的氣體雜質,故B錯誤;C、BaCl2能與過量的Na2SO4溶液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和氯化鈉,能除去雜質但引入了新的雜質硫酸鈉(過量的),不符合除雜原則,故C錯誤;D、Mg能與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鎂和氫氣,銅不與稀硫酸反應,反而會把原物質除去,不符合除雜原則,故D錯誤。故答案為:A。7.【答案】C【知識點】模型與符號;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置換反應及其應用【解析】【分析】由微觀反應示意圖可知,在“三效催化轉換器”作用下,一氧化碳和二氧化氮反應生成二氧化碳和氮氣,結合質量守恒定律配平方程式,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解答】A、由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不變,故A說法錯誤;B、該反應的反應物均為化合物,因此該反應不屬于置換反應,故B說法錯誤;C、該反應能將有毒的NO2和CO氣體轉化為N2和CO2,故C說法正確;D、由化學方程式可知,參加反應的NO2和CO的個數比為2:4=1:2,故D說法錯誤。故答案為:C。8.【答案】D【知識點】常見物質的分類【解析】【分析】甲含有多種物質,說明甲是混合物,可知甲為石灰石;只含一種元素,為單質,可知乙為石墨;氧化銅黑色,為丙,硫酸鋇白色,為丁。【解答】A、甲中含有多種物質,說明其是混合物,四種固體中石灰石是由碳酸鈣和其他雜質混合而成,屬于混合物,則甲表示的是石灰石,故A不符合題意;B、乙中只含有一種元素,石墨是由碳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屬于單質,石墨中只含有一種元素,所以乙表示的是石墨,故B不符合題意;C、丙和丁為氧化銅和硫酸鋇,氧化銅由Cu、O元素組成,硫酸鋇由Ba、S、O元素組成,它們都含有多種元素,丁是白色固體,硫酸鋇是白色固體,氧化銅是黑色固體,所以表中“▲”應該表示為“黑色固體”,故C不符合題意;D、氧化銅、硫酸鋇中均含有氧元素,不能根據是否含有氧元素對丙、丁分類,故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9.【答案】A【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復分解反應及其應用;化合物之間的相互轉化;酸的化學性質;堿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二氧化碳屬于非金屬氧化物,能與堿反應生成鹽和水,不能與鹽反應。【解答】A、氫氧化鈉和二氧化碳之間會相互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但不能相互轉化,故A正確;B、實現③轉化,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碳酸鈉,所以可通入到氫氧化鈉溶液而非氯化鈉,故B錯誤;C、氫氧化鈉轉化為碳酸鈉,需要通入二氧化碳或者某些可溶性碳酸鹽,但不能是難溶性的碳酸鈣粉末,故C錯誤;D、碳酸鈉轉化為氫氧化鈉,可以加入氫氧化鈣或者氫氧化鋇等,但是不能加入氫氧化鉀,因為氫氧化鉀和碳酸鈉混合,不能生成沉淀、氣體、或水,不符合復分解反應的條件,所以反應不能發生,故D錯誤。故答案為:A。10.【答案】C【知識點】溶液的酸堿性與pH值的關系;鹽的性質及用途;酸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向一定量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漸加入Na2CO3溶液時,由于酸堿優先反應,可知碳酸鈉先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后和氯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氯化鈉。圖像中的轉折點說明反應已結束,可知OE段是稀鹽酸在反應,PF段是氯化鈣在反應,F之后碳酸鈉過量。【解答】A、OE發生化學反應是碳酸鈉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Na2COЗ+2HCl=2NaCl+H2O+CO2↑,故A正確,不符合題意;B、PF有沉淀生成,即碳酸鈉和氯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氯化鈉,故B正確,不符合題意;C、G點時碳酸鈉溶液過量,溶液的pH>7,故C錯誤,符合題意;D、碳酸鈉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碳酸鈉和氯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氯化鈉,反應過程有氣體和沉淀生成,該類反應都是由兩種化合物相互交換成分生成兩種化合物的反應,屬于復分解反應,故D正確,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11.【答案】B【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金屬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等質量的金屬發生反應,由方程式計算可知,鋁產生的氫氣最多,鎂次之,然后是鐵,鋅產生的氫氣最少。橫坐標是時間時,圖像先出現轉折點,說明金屬更活潑。【解答】A、向足量的鎂、鐵中分別加入等質量、等濃度的稀鹽酸時,鎂比鐵活潑,反應需要時間短,產生的氫氣中的氫元素全部來自酸中氫元素,最終生成氫氣質量相等,故A正確,不符合題意;B、向等質量、等濃度的稀硫酸中分別加入過量的Zn和Fe,根據化學方程式Zn + H2SO4= ZnSO4+ H2↑,Fe + H2SO4 = FeSO4 + H2↑可知,每65份質量的鋅產生2份質量的氫氣,每56份質量的鐵產生2份質量的氫氣,當金屬質量相等時,鐵和稀硫酸反應生成的氫氣質量大,故B錯誤,符合題意;C、向等質量的鋁和鎂中分別加入足量等濃度的稀鹽酸時,鎂比鋁活潑,反應需要時間短,根據化學方程式Mg+ 2HCl = MgCl2+ H2↑,2Al + 6HCl = 2AlCl3 + 3H2↑可知,每24份質量的鎂產生2份質量的氫氣,每54份質量的鋁產生6份質量的氫氣,最終鋁和稀硫酸反應生成氫氣質量大,故C正確,不符合題意;D、向等質量的鋅、鐵中滴加等質量分數的稀鹽酸時,鋅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鋅和氫氣,鐵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亞鐵和氫氣,根據反應的化學方程式Zn+2HCl═ZnCl2+H2↑,Fe+2HCl═FeCl2+H2↑可知,每65份質量的鋅產生2份質量的氫氣,每56份質量的鐵產生2份質量的氫氣,隨著稀鹽酸的不斷加入,生成氫氣質量相等,最終鐵和稀鹽酸反應生成的氫氣多,故D正確,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12.【答案】B【知識點】金屬的化學性質;金屬活動性順序及其應用【解析】【分析】金屬單質可以將更不活潑的金屬從其可溶性鹽中置換出來,可據此判斷兩種金屬的活動性強弱。【解答】A、甲中發生鐵與稀鹽酸的反應,生成氯化亞鐵和氫氣,溶液由無色變為淺綠色,故A錯誤;B、丙中發生鋅與氯化亞鐵反應生成鐵和氯化鋅,化學反應方程式為,可知65份質量的鋅反應生成56份質量的鐵,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反應后溶液的質量增加,故B正確;C、乙中無明顯現象,說明M與氯化亞鐵不反應,則M的金屬活動性比Fe小,故三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為Zn>Fe>M,故C錯誤;D、將M片與Zn片互換位置,只能得到Zn>Fe、Zn>M的結論,并不能比較M與Fe的金屬活動性,故D錯誤。故答案為:B。13.【答案】A【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金屬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解答此類題目應選擇極端假設法,假設某一種金屬的質量為4g,計算產生的氫氣的質量,合理的組合是一種金屬產生的氫氣多于0.2g,一種金屬產生的氫氣少于0.2g或者另一種金屬不能與酸反應。【解答】設生成0.2g氫氣需要金屬的質量分別為:鋅的質量的x,鎂的質量為y,鐵的質量為a,鋁的質量為b;則:x=6.5gy=2.4ga=5.6gb=1.8g某金屬混合物由Mg、Al、Zn、Fe四種金屬中的兩種組成。4g該金屬混合物與足量的鹽酸充分反應,得到0.2g氫氣,則該金屬混合物的組成不可能是Mg和Al。故答案為:A。14.【答案】C【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物質的鑒別、推斷;堿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為硫酸鋇,碳酸鋇可溶于酸并有氣泡產生。【解答】碳酸鈉和硝酸鋇反應生成溶于酸的碳酸鋇沉淀,硫酸鈉和硝酸鋇反應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鋇沉淀,所以步驟①:取少量白色固體于燒杯中,向燒杯中加入足量水并不斷攪拌,固體部分溶解,步驟②:接著向燒杯中加入足量稀硝酸并不斷攪拌,而圖像中最終有固體剩余,所以固體中一定含有碳酸鈉、硫酸鈉、硝酸鋇。A、A→B段對應的反應是碳酸鋇和硝酸反應生成硝酸鋇、水和二氧化碳,實驗現象是固體部分溶解,有氣泡冒出,故A錯誤;B、B→C段對應是硝酸不斷加入,不在反應,所以溶液酸性增強,溶液pH逐漸變小,故B錯誤;C、原白色固體中一定含有碳酸鈉、硫酸鈉、硝酸鋇,可能含有氫氧化鈉,故C正確;D、根據分析可知,C點對應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質是硝酸、硝酸鈉、硝酸鋇,故D錯誤。故答案為:C。15.【答案】C【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離子或物質的共存問題【解析】【分析】與堿反應有氣泡產生的是銨根離子,不溶于酸的沉淀是硫酸鋇,確定了一定存在的離子之后,與其不能共存的離子一定不存在。【解答】①能與足量NaOH溶液共熱產生氣體的物質應為銨鹽,因此溶液中應含有銨根離子,故一定存在NH4+,氨氣的質量為0.17g,則銨根離子的質量為;②在溶液可能存在的六種離子中,能與氯化鋇溶液反應形成的沉淀只有碳酸鋇和硫酸鋇,因此沉淀有三種情況:可能是碳酸鋇;可能是硫酸鋇;可能是既有碳酸鋇又有硫酸鋇;其中硫酸鋇不溶于酸也不能與酸反應;而碳酸鋇與酸能反應而沉淀質量減少;根據“得干燥沉淀2.33g,經足量鹽酸洗滌、干燥后,沉淀質量為不變”故沉淀為:只有硫酸鋇,沒有碳酸鋇,則可確定原溶液中存在SO42-,不存再碳酸根離子,因為Ba2+與SO42-在溶液中不能共存,確定原溶液中一定不存在Ba2+。Cl-對①②的現象,沒有影響,因此可能有,也可能沒有。第二份得到沉淀質量為2.33g,即硫酸鋇的質量為2.33g,則硫酸根離子的質量為銨根離子與硫酸根離子的個數比為。一個銨根離子帶一個單位正電荷,一個硫酸根離子帶兩個單位負電荷,可知缺少正電荷,故溶液中一定含有鈉離子,因不確定鈉離子的個數,所以無法確定是否含有氯離子。綜上,原溶液中一定存在NH4+、SO42-、Na+,一定不存在Ba2+、CO32-,可能存在Cl-。故答案為:C。16.【答案】③④⑥⑦⑧⑨;①⑩/⑩①;②⑤/⑤②【知識點】常見物質的分類;無機物的分類【解析】【分析】 物質分為混合物和純凈物,混合物是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組成;純凈物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純凈物又分為單質和化合物。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叫單質,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叫化合物。氧化物是指由兩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種元素是氧元素 。【解答】①冰水混合物中只含一種物質,因此屬于純凈物,是由兩元素組成,其中一種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屬于氧化物;②液氮是液態的氮氣,其中只含一種物質,屬于純凈物,是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屬于單質;③堿石灰是由氧化鈣與氫氧化鈉組成,是由不同物質物質組成,屬于混合物;④硫酸銅溶液中含有硫酸銅和水,是由不同物質物質組成,屬于混合物;⑤鐵水是液態的鐵,其中只含一種物質,屬于純凈物,是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屬于單質;⑥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是由不同物質物質組成,屬于混合物,⑦生鐵是鐵、碳合金,是由不同物質物質組成,屬于混合物;⑧空氣中含有氮氣、氧氣等多種物質,是由不同物質物質組成,屬于混合物;⑨稀鹽酸中含有氯化氫和水,是由不同物質物質組成,屬于混合物;⑩干冰中只含一種物質,屬于純凈物,是由兩元素組成,其中一種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屬于氧化物。屬于混合物的是③④⑥⑦⑧⑨;屬于氧化物的是 ①⑩,屬于單質的是②⑤。17.【答案】(1)③(2)①④【知識點】金屬活動性順序及其應用;金屬的腐蝕與防護【解析】【分析】(1)根據鋼鐵生銹的條件是同時接觸水和空氣進行判斷。(2)金屬能將更不活潑的金屬從其可溶性鹽中置換出來,可據此比較金屬的活動性強弱。【解答】(1)鐵與氧氣、水同時接觸時,易發生銹蝕,而鹽能加快金屬的銹蝕;潔凈的鐵釘在潮濕的空氣中、部分浸入海水中容易生銹,浸沒在植物油中能隔絕氧氣、水,最不容易生銹,故填:③。(2)①將Fe、Ag分別加入CuSO4的溶液中,由于鐵能置換出溶液中的銅,鐵活動性強于銅,銀不能置換出溶液中的銅,銅的活動性強于銀,三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是:鐵活動性強于銅,銅的活動性強于銀,該方案可行;②將Fe、Cu分別加入到硝酸銀的溶液中,由于鐵、銅能置換出溶液中的銀,能得出鐵、銅的活動性都強于銀。不能比較鐵、銅的活動性,該方案不可行;③將Fe分別加入到CuSO4、AgNO3的溶液中,由于鐵能置換出銅、銀,能得出鐵的活動性強于銅、銀,不能比較銅、銀的活動性,該方案不可行;④將Cu分別加入到FeSO4、AgNO3溶液中,由于銅不能與FeSO4反應,鐵活動性強于銅,能與AgNO3反應,銅的活動性強于銀,能比較鐵、銅、銀的金屬活動性,該方案可行。由以上分析可知:①④正確。故填:①④。(1)鐵與氧氣、水同時接觸時,易發生銹蝕,而鹽能加快金屬的銹蝕;潔凈的鐵釘在潮濕的空氣中、部分浸入海水中容易生銹,浸沒在植物油中能隔絕氧氣、水,最不容易生銹,故填:③;(2)①將Fe、Ag分別加入CuSO4的溶液中,由于鐵能置換出溶液中的銅,鐵活動性強于銅,銀不能置換出溶液中的銅,銅的活動性強于銀,三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是:鐵活動性強于銅,銅的活動性強于銀,該方案可行;②將Fe、Cu分別加入到硝酸銀的溶液中,由于鐵、銅能置換出溶液中的銀,能得出鐵、銅的活動性都強于銀。不能比較鐵、銅的活動性,該方案不可行;③將Fe分別加入到CuSO4、AgNO3的溶液中,由于鐵能置換出銅、銀,能得出鐵的活動性強于銅、銀,不能比較銅、銀的活動性,該方案不可行;④將Cu分別加入到FeSO4、AgNO3溶液中,由于銅不能與FeSO4反應,鐵活動性強于銅,能與AgNO3反應,銅的活動性強于銀,能比較鐵、銅、銀的金屬活動性,該方案可行。由以上分析可知:①④正確。故填:①④。18.【答案】(1)B(2)(3)做還原劑;C(4)混合物;【知識點】書寫化學方程式、文字表達式;常見金屬與金屬的物理性質及用途【解析】【分析】(1)制作電纜的金屬導線性好,價格適中,據此判斷。(2)根據題中提示結合質量守恒定律書寫方程式。(3)將互溶的液體分離通常采用蒸餾的方式。(4)混合物中含有多種物質,純凈物由一種物質組成。【解答】(1)A、金具有導電性,但價格昂貴,不適合制作電纜,不符合題意;B、銅具有良好的導電性且價格適中,適合制作電纜,符合題意;C、汞在常溫下是液體,不適合制作電纜,不符合題意;D、鎢的熔點高,不適合制作電纜,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2)和木炭在高溫條件下反應生成錫和二氧化碳,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3)①煤粉的主要成分是碳,爐甘石成分是,在高溫條件下,碳酸鋅分解為氧化鋅和二氧化碳,在泥罐中碳與氧化鋅在高溫條件下反應生成鋅和二氧化碳,碳能奪取氧化鋅中的氧將其還原為鋅,所以泥罐內煤粉的主要作用是做還原劑;②鋅的沸點為907℃,泥罐下部溫度可達1200℃,上部約為600℃,在泥罐下部,固體混合物中的鋅由固態變為氣態,在泥罐上部,鋅又由氣態變為液態,得到純凈的液體鋅,故該工藝從反應混合物中收集液態鋅的方法屬于蒸餾。故答案為:C。(4)孔雀石主要成分為,屬于混合物。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種類及數目不變,由化學方程式可知,左邊有2個銅原子、5個氧原子、6個氫原子、1個碳原子和4個氯原子,右邊有2個銅原子、4個氯原子、1個碳原子、2個氧原子和3個未知物質分子,則3個未知物質分子中含有3個氧原子和6個氫原子,則1個未知物質分子中含有1個氧原子和2個氫原子,則其化學式為。(1)A、金具有導電性,但價格昂貴,不適合制作電纜,不符合題意;B、銅具有良好的導電性且價格適中,適合制作電纜,符合題意;C、汞在常溫下是液體,不適合制作電纜,不符合題意;D、鎢的熔點高,不適合制作電纜,不符合題意;故選B;(2)和木炭在高溫條件下反應生成錫和二氧化碳,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3)①煤粉的主要成分是碳,爐甘石成分是,在高溫條件下,碳酸鋅分解為氧化鋅和二氧化碳,在泥罐中碳與氧化鋅在高溫條件下反應生成鋅和二氧化碳,碳能奪取氧化鋅中的氧將其還原為鋅,所以泥罐內煤粉的主要作用是做還原劑;②鋅的沸點為907℃,泥罐下部溫度可達1200℃,上部約為600℃,在泥罐下部,固體混合物中的鋅由固態變為氣態,在泥罐上部,鋅又由氣態變為液態,得到純凈的液體鋅,故該工藝從反應混合物中收集液態鋅的方法屬于蒸餾,故選:C;(4)孔雀石主要成分為,屬于混合物;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種類及數目不變,由化學方程式可知,左邊有2個銅原子、5個氧原子、6個氫原子、1個碳原子和4個氯原子,右邊有2個銅原子、4個氯原子、1個碳原子、2個氧原子和3個未知物質分子,則3個未知物質分子中含有3個氧原子和6個氫原子,則1個未知物質分子中含有1個氧原子和2個氫原子,則其化學式為。19.【答案】(1)還原(2)防止冷凝水回流到熱的試管底部,使試管炸裂(3)黑色粉末逐漸變紅,試管口有水珠生成【知識點】還原反應與金屬的冶煉【解析】【分析】(1)氫氣具有還原性,能搶奪金屬氧化物中的氧元素,將金屬氧化物還原成金屬單質。(2)試管受熱不均勻易破裂所以加熱固體時,試管口要略向下傾斜。(3)根據方程式判斷實驗現象。【解答】(1)加熱時氫氣和氧化銅反應生成銅和水,氫氣奪取了氧化銅中的氧元素,使氧化銅被還原為銅; 在化學反應中,能奪取含氧化合物里的氧,使其他物質發生還原反應的物質具有還原性;該實驗利用氫氣的還原性。(2)試管口需略向下傾斜,目的是防止冷凝水回流到熱的試管底部,使試管炸裂。(3)加熱時氫氣和氧化銅反應生成銅和水,水蒸氣遇冷液化,實驗現象是:黑色粉末逐漸變紅,試管口有水珠生成。(1)加熱時氫氣和氧化銅反應生成銅和水,氫氣奪取了氧化銅中的氧元素,使氧化銅被還原為銅; 在化學反應中,能奪取含氧化合物里的氧,使其他物質發生還原反應的物質具有還原性;該實驗利用氫氣的還原性;(2)試管口需略向下傾斜,目的是防止冷凝水回流到熱的試管底部,使試管炸裂;(3)加熱時氫氣和氧化銅反應生成銅和水,水蒸氣遇冷液化,實驗現象是:黑色粉末逐漸變紅,試管口有水珠生成。20.【答案】12:1【知識點】有關化學式的計算和推斷;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解析】【分析】由質量守恒定律可知,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質量等于有機物中碳元素的質量,水中氫元素的質量等于有機物中氫元素的質量,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判斷有機物中是否含有氧元素。【解答】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為8.8克,則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質量=,氧元素質量=8.8g-2.4g=6.4g;生成水的質量為1.8克,則水中氫元素的質量=,氧元素質量=1.8g-0.2g=1.6g;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元素質量、種類在化學反應前后不變,則有機化合物X中氧元素質量=8g-6.4g-1.6g=0,則說明X中不含有氧元素,含有碳、氫元素,質量=2.4g:0.2g=12:1。21.【答案】(1)氫氧化鈉(2)H2O+CaO=Ca(OH)2(3)CaCO3+2HCl=CaCl2+H2O+CO2↑【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金屬、金屬氧化物、堿之間的轉化;堿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1)碳酸鈉的俗稱為純堿或蘇打。(2)可溶性堿可由氧化物和水反應得到。(3)碳酸鈣與稀鹽酸反應屬于復分解反應,氫離子和碳酸根離子結合成的碳酸不穩定,受熱易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解答】(1)A~F是初中化學常見的物質,A俗稱蘇打,所以A是碳酸鈉,B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所以B是氫氧化鈣,C可用作補鈣劑,所以C是碳酸鈣,E、F的物質類別相同,碳酸鈉和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氫氧化鈉,所以D是氫氧化鈉,碳酸鈉轉化成的E會轉化成氫氧化鈣,所以E是水,碳酸鈣轉化成F會與氫氧化鈉反應,所以F是二氧化碳,經過驗證,推斷正確。故答案為:氫氧化鈉。(2)E轉化為B的反應是水和氧化鈣反應生成氫氧化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H2O+CaO=Ca(OH)2。(3)C轉化為F的反應是碳酸鈣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aCO3+2HCl=CaCl2+H2O+CO2↑。(1)由分析可知,D是氫氧化鈉;(2)E轉化為B的反應是水和氧化鈣反應生成氫氧化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H2O+CaO=Ca(OH)2;(3)C轉化為F的反應是碳酸鈣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aCO3+2HCl=CaCl2+H2O+CO2↑。22.【答案】(1)沒有(2)Al( NO3)3、Zn( NO3)2、Cu(NO3 )2(3)Cu+2AgNO3=Cu (NO3)2+2Ag、Zn+2AgNO3= Zn(NO3)2+2Ag【知識點】金屬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1)多種金屬單質能和某種鹽溶液反應時,活動性更強的金屬優先反應。(2)金屬單質能將更不活潑的金屬從其鹽溶液中置換出來,所給金屬中活動性最強的是鋁,可知鋁不能被置換出來,溶質一定有硝酸鋁。不確定硝酸銀是否被完全反應,所以不確定是否含有硝酸銀。(3)發生的兩個反應都屬于置換反應,格式為:單質+化合物=單質+化合物。【解答】(1)鋁比鋅活潑,鋅比銅活潑,銅比銀活潑,向溶液中加入銅和鋅時,鋅先和硝酸銀反應生成硝酸鋅和銀,鋅完全反應后,銅再和硝酸銀反應生成硝酸銅和銀,硝酸銅溶液是藍色的,已知溶液甲呈藍色,說明鋅已經完全反應,銅和硝酸銀反應生成了硝酸銅。由于硝酸銅有剩余,沒有剩余的鋅,所以向固體乙上滴加鹽酸時沒有氣泡產生。(2)由上述分析可知,溶液甲中一定含有溶質是硝酸鋅、硝酸銅和硝酸鋁,化學式為:Al( NO3)3、Zn( NO3)2、Cu(NO3 )2。(3)該實驗過程中鋅和銅都能與硝酸銀發生了反應,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分別是:Cu+2AgNO3═2Ag+Cu(NO3)2、Zn+2AgNO3═2Ag+Zn(NO3)2。(1)由于硝酸銅有剩余,沒有剩余的鋅,所以向固體乙上滴加鹽酸時沒有氣泡產生;(2)由上述分析可知,溶液甲中一定含有溶質是硝酸鋅、硝酸銅和硝酸鋁,化學式為:Al( NO3)3、Zn( NO3)2、Cu(NO3 )2;(3)該實驗過程中鋅和銅都能與硝酸銀發生了反應,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分別是:Cu+2AgNO3═2Ag+Cu(NO3)2、Zn+2AgNO3═2Ag+Zn(NO3)2。23.【答案】(1)Na2CO3(2)BaCO3+2HCl=BaCl2+H2O+CO2↑【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物質的鑒別、推斷;堿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1)碳酸鈉雖然是鹽,但水溶液呈堿性,氯化鋇能和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加氯化鋇后再加酚酞,無明顯現象,說明不含氫氧化鈉。(2)氣泡是白色沉淀碳酸鋇與稀鹽酸反應產生的,屬于復分解反應。【解答】(1)碳酸鈉、氫氧化鈉在溶液中顯堿性,能使酚酞變紅色,碳酸根離子和鋇離子反應生成溶于酸的碳酸鋇沉淀,硫酸根離子和鋇離子反應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鋇沉淀。取樣品溶解,分成兩份,一份滴加酚酞溶液變紅色,說明樣品中可能含有碳酸鈉、氫氧化鈉中的一種或兩種;另一份加入過量的氯化鋇溶液產生的白色沉淀全部溶于稀鹽酸,所以樣品中一定不含氯酸鉀,生成的無色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沒有明顯現象,所以樣品中一定不含氫氧化鈉。可知,原固體粉末的成分是Na2CO3。(2)上述實驗中,“產生氣泡”的反應是碳酸鋇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鋇、水和二氧化碳,化學方程式為:BaCO3+2HCl=BaCl2+H2O+CO2↑。(1)由分析可知,原固體粉末的成分是Na2CO3;(2)上述實驗中,“產生氣泡”的反應是碳酸鋇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鋇、水和二氧化碳,化學方程式為:BaCO3+2HCl=BaCl2+H2O+CO2↑。24.【答案】(1)Cu(OH)2;BaSO4(2)CuCl2(3)NaCl+AgNO3═AgCl↓+NaNO3(4)四【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堿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1)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有硫酸鋇和氯化銀。其它沉淀均 能溶于酸。有特殊顏色的沉淀:藍色的氫氧化銅和紅褐色的氫氧化鐵。(2)根據藍色沉淀D和白色沉淀C反推溶液丙中的溶質。(3)根據丙中的溶質和最終的硝酸鈉溶液可知丁中溶質,該反應屬于復分解反應。(4)結合前面三個小題的分析可確定甲中溶質的組成。【解答】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有氯化銀和硫酸鋇,丁和硝酸銀反應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C和NaNO3溶液,氯化鈉和硝酸銀反應生成氯化銀沉淀和硝酸鈉,所以C是氯化銀,丁中均只含一種溶質,丁是氯化鈉;白色沉淀A是氫氧化鋇反應生成的,加硝酸生成氣體和出現不溶于硝酸的沉淀, 稀硝酸與碳酸鋇反應生成硝酸鋇、水和二氧化碳,所以A中含有碳酸鋇沉淀和硫酸鋇沉淀,B是硫酸鋇沉淀,依據復分解反應原理可知,乙中含有氫氧根離子,無色溶液乙含一種溶質,是氫氧化鈉,溶液乙與溶液丙反應生成藍色沉淀D和溶液丁(氯化鈉溶液),氫氧化鈉與氯化銅反應生成氫氧化銅藍色沉淀和氯化鈉,所以藍色沉淀D是氫氧化銅沉淀,所以丙是氯化銅;甲與氫氧化鋇反應生成氫氧化鈉和硫酸鋇、碳酸鋇,氫氧化鋇與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和氫氧化鈉,與硫酸鈉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和氫氧化鈉,與碳酸氫鈉反應生成碳酸鋇、碳酸鈉和水,所以甲中最多含有碳酸鈉和硫酸鈉、氫氧化鈉、碳酸氫鈉。(1)藍色沉淀D為氫氧化銅,化學式為Cu(OH)2,白色沉淀B為硫酸鋇,化學式為BaSO4。(2)溶液丙中含有溶質是氯化銅,化學式為CuCl2。(3)無色溶液丁與硝酸銀溶液發生的反應是氯化鈉和硝酸銀反應生成氯化銀沉淀和硝酸鈉,反應的方程式:NaCl+AgNO3═AgCl↓+NaNO3。(4)無色溶液甲中最多可能含碳酸鈉和硫酸鈉、氫氧化鈉、碳酸氫鈉,共4種溶質。(1)藍色沉淀D為氫氧化銅,化學式為Cu(OH)2,白色沉淀B為硫酸鋇,化學式為BaSO4。(2)溶液丙中含有溶質是氯化銅,化學式為CuCl2;(3)無色溶液丁與硝酸銀溶液發生的反應是氯化鈉和硝酸銀反應生成氯化銀沉淀和硝酸鈉,反應的方程式:NaCl+AgNO3═AgCl↓+NaNO3;(4)無色溶液甲中最多可能含碳酸鈉和硫酸鈉、氫氧化鈉、碳酸氫鈉,共4種溶質25.【答案】(1)鐵釘生銹可能與水有關(2)氧氣(3)試管②中鐵釘生銹速度比①中快(4)涂油漆可以使柵欄隔絕氧氣和水分,有利于減慢柵欄生銹速度【知識點】金屬的腐蝕與防護【解析】【分析】(1)由圖可知,①④兩支試管的變量是是否有水,可知猜想為:鐵生銹可能與水有關。(2)由圖可知,①③的變量是是否有氧氣,③中未生銹,說明生銹需要氧氣 。(3)鐵生銹的條件是同時接觸水和氧氣,所以應選擇①②進行對比,②中加入食鹽,生銹速度更快(4)由鐵生銹的條件可知,任意一個條件不滿足,則不易生銹,所以涂油漆起到隔絕水和氧氣的作用,可以減緩生銹的速度。【解答】(1)試管①中鐵釘與氧氣和水接觸,生銹,試管④中鐵釘只與氧氣接觸,不生銹,變量是是否與水接觸,故基于的猜想是:鐵釘生銹可能與水有關。(2)試管①中鐵釘與氧氣和水接觸,生銹,試管③中鐵釘只與水接觸,不生銹,說明導致鐵釘生銹的因素為氧氣(O2)。(3)試管①中未加食鹽,試管②中加入了食鹽,其他因素均相同,且試管②中鐵釘生銹速度比①中快,說明食鹽會加速金屬銹蝕。(4)鐵生銹的條件是鐵與氧氣和水接觸,防止鐵生銹,可以隔絕氧氣和水,涂油漆可以使柵欄隔絕氧氣和水分,有利于減慢柵欄生銹速度。(1)試管①中鐵釘與氧氣和水接觸,生銹,試管④中鐵釘只與氧氣接觸,不生銹,變量是是否與水接觸,故基于的猜想是:鐵釘生銹可能與水有關;(2)試管①中鐵釘與氧氣和水接觸,生銹,試管③中鐵釘只與氧氣接觸,不生銹,說明導致鐵釘生銹的因素為氧氣(O2);(3)試管①中未加食鹽,試管②中加入了食鹽,其他因素均相同,且試管②中鐵釘生銹速度比①中快,說明食鹽會加速金屬銹蝕;26.【答案】(1)藍(2)硫酸鋇;步驟Ⅰ中引入了氯離子,干擾了判斷;將步驟Ⅰ中的稀鹽酸改為稀硝酸(3)KNO3、NH4NO3、HNO3【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物質的鑒別、推斷;鹽與化肥【解析】【分析】(1)銨根離子與氫氧根離子結合成一水合氨,一水合氨不穩定,易分解成氨氣和水,氨氣溶于水重新結合成一水合氨,一水合氨屬于堿,能使石蕊變藍。(2)硫酸鋇不溶于鹽酸,可知白色沉淀E為硫酸鋇。鹽酸中含有氯離子,對氯化銨的檢驗造成干擾。(3)硫酸銨與硝酸鋇反應生成了硝酸銨,加入的硝酸未反應,所以含有硝酸,化肥的主要成分是硝酸鉀,可知這三種物質均存在。【解答】(1)化肥樣品與熟石灰混合研磨,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產生,該氣體為NH3,NH3溶于水形成顯堿性的氨水,能使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變藍。(2)①碳酸鉀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鉀、水和二氧化碳,溶液A中加入稀鹽酸無氣泡產生,說明一定沒有K2CO3;(NH4)2SO4與氯化鋇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和氯化銨,溶液B中加入硝酸鋇溶液有白色沉淀E產生,說明一定有(NH4)2SO4,白色沉淀E為BaSO4。②溶液A中加入稀鹽酸無氣泡產生,說明一定沒有K2CO3;溶液B中加入硝酸鋇溶液有白色沉淀E產生,說明一定有(NH4)2SO4,白色沉淀E為BaSO4;溶液C中加入硝酸銀溶液,有白色沉淀F產生,不能說明是否存在NH4Cl,因為加入稀鹽酸時引入了Cl-;小明認為由探究二可以確定該化肥中一定混進了NH4Cl和(NH4)2SO4、一定沒有K2CO3,小強認為這個結論不正確,原因:步驟Ⅰ中引入了氯離子,干擾了判斷;將步驟Ⅰ中的稀鹽酸改為稀硝酸即可達到目的。(3)溶液A中加入稀鹽酸,無氣泡產生,說明溶液A中一定不含有碳酸鉀,溶液B與氯化鋇反應生成白色沉淀E,該反應是硫酸銨和氯化鋇反應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鋇和硝酸銨,C中一定含有硝酸銨,E是硫酸鋇,溶液C中加入硝酸銀產生白色沉淀,說明原化肥中含有氯化銨,氯化銨和硝酸銀生成氯化銀沉淀和硝酸銨,因此溶液D中一定有硝酸銨,溶液中還含有沒有參加反應的硝酸鉀和稀硝酸質;故溶液D中一定存在的溶質是NH4NO3、KNO3、HNO3。(1)化肥樣品與熟石灰混合研磨,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產生,該氣體為NH3,NH3溶于水形成顯堿性的氨水,能使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變藍;(2)①碳酸鉀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鉀、水和二氧化碳,溶液A中加入稀鹽酸無氣泡產生,說明一定沒有K2CO3;(NH4)2SO4與氯化鋇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和氯化銨,溶液B中加入硝酸鋇溶液有白色沉淀E產生,說明一定有(NH4)2SO4,白色沉淀E為BaSO4;②溶液A中加入稀鹽酸無氣泡產生,說明一定沒有K2CO3;溶液B中加入硝酸鋇溶液有白色沉淀E產生,說明一定有(NH4)2SO4,白色沉淀E為BaSO4;溶液C中加入硝酸銀溶液,有白色沉淀F產生,不能說明是否存在NH4Cl,因為加入稀鹽酸時引入了Cl-;小明認為由探究二可以確定該化肥中一定混進了NH4Cl和(NH4)2SO4、一定沒有K2CO3,小強認為這個結論不正確,原因:步驟Ⅰ中引入了氯離子,干擾了判斷;將步驟Ⅰ中的稀鹽酸改為稀硝酸即可達到目的;(3)溶液A中加入稀鹽酸,無氣泡產生,說明溶液A中一定不含有碳酸鉀,溶液B與氯化鋇反應生成白色沉淀E,該反應是硫酸銨和氯化鋇反應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鋇和硝酸銨,C中一定含有硝酸銨,E是硫酸鋇,溶液C中加入硝酸銀產生白色沉淀,說明原化肥中含有氯化銨,氯化銨和硝酸銀生成氯化銀沉淀和硝酸銨,因此溶液D中一定有硝酸銨,溶液中還含有沒有參加反應的硝酸鉀和稀硝酸質;故溶液D中一定存在的溶質是NH4NO3、KNO3、HNO3。27.【答案】(1)c;a(2)驅趕裝置中滯留的二氧化碳,使其全部被E裝置中堿石灰全部吸收(合理即可)(3)檢驗二氧化碳是否被A裝置完全吸收(4)76%;偏小;缺少尾氣處理裝置【知識點】有關化學式的計算和推斷;堿的化學性質;金屬的冶煉【解析】【分析】(1)A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所以是氫氧化鈉溶液。C的作用是吸水,所以是濃硫酸。(2)反應結束后生成的二氧化碳氣體有部分殘留在裝置內,需要繼續通氣體將其全部排進E中,減小誤差。(3)B可用于檢驗二氧化碳的存在,此實驗中B中無現象,則說明二氧化碳被除盡,防止干擾實驗。(4)E增重的質量為二氧化碳的質量,要注意這些二氧化碳中只有一半的氧元素的質量來自于樣品。【解答】(1)二氧化碳先用氫氧化鈉溶液吸收,用澄清的石灰水檢驗二氧化碳是否除盡,一氧化碳可以用濃硫酸干燥,二者順序不能顛倒,否則氣體從溶液中會帶入D裝置,使E裝置的質量增加,影響測量效果。故答案為:c,a。(2)加熱之后通入一氧化碳的目的是:驅趕裝置中滯留的二氧化碳,使其全部被E裝置中堿石灰全部吸收。(3)B裝置的作用是檢驗二氧化碳是否被A裝置完全吸收。(4)E裝置增重6.6g,那么二氧化碳是6.6g,氧元素的質量=6.6g××100%=4.8g,因為4.8g氧元素的質量一半來自于一氧化碳,一半來自于鐵的氧化物,那么鐵紅中氧元素的質量是4.8g÷2=2.4g,則鐵紅中鐵的質量分數=×100%=76.0%。反思1:本實驗中如果缺少C裝置,水蒸氣會通過,E裝置也具有吸水性,因此E裝置會增重,氧元素的質量偏大,則測得樣品中鐵的質量分數會偏小。反思2:一氧化碳有毒,排放到空氣中會污染大氣,所以實驗裝置的一個明顯缺陷:缺少尾氣處理裝置。(1)二氧化碳先用氫氧化鈉溶液吸收,用澄清的石灰水檢驗二氧化碳是否除盡,一氧化碳可以用濃硫酸干燥,二者順序不能顛倒,否則氣體從溶液中會帶入D裝置,使E裝置的質量增加,影響測量效果,故填c,a;(2)加熱之后通入一氧化碳的目的是:驅趕裝置中滯留的二氧化碳,使其全部被E裝置中堿石灰全部吸收;(3)B裝置的作用是檢驗二氧化碳是否被A裝置完全吸收;(4)E裝置增重6.6g,那么二氧化碳是6.6g,氧元素的質量=6.6g××100%=4.8g,因為4.8g氧元素的質量一半來自于一氧化碳,一半來自于鐵的氧化物,那么鐵紅中氧元素的質量是4.8g÷2=2.4g,則鐵紅中鐵的質量分數=×100%=76.0%;反思1:本實驗中如果缺少C裝置,水蒸氣會通過,E裝置也具有吸水性,因此E裝置會增重,氧元素的質量偏大,則測得樣品中鐵的質量分數會偏小;反思2:一氧化碳有毒,排放到空氣中會污染大氣,所以實驗裝置的一個明顯缺陷:缺少尾氣處理裝置。28.【答案】設理論上可煉出含鐵96%的生鐵質量為x,x=42t,答:理論上可煉出含鐵96%的生鐵42 t。【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金屬的冶煉【解析】【分析】可用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鐵制取鐵單質,根據方程式進行計算,注意方程式中物質的質量為溶質的質量。29.【答案】(1)Mg2+、H+;(2)MgO+H2SO4=MgSO4+H2O;(3)根據圖像可知,與鎂反應生成氫氣的稀硫酸質量為:70g-20g=50g,生成氫氣0.2g。設稀硫酸的溶質質量分數為x解得:x=19.6%答:所用稀硫酸的溶質質量分數為19.6%。【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金屬的化學性質;酸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1)圖像由多段,說明反應不止一個,轉折點表示反應結束,可知0-20g時,稀硫酸與氧化鎂反應,20-70g時,稀硫酸與鎂反應,A點之后稀硫酸過量,據此分析溶液中的陽離子。(2)由(1)可知,10g時反應為:MgO+H2SO4=MgSO4+H2O。(3)根據圖像得出氫氣的質量,再根據方程式計算稀硫酸中溶質的質量分數。【解答】(1)B點溶液溶質為硫酸鎂,還有過量的稀硫酸,故含有的陽離子為鎂離子和氫離子。(2)由于鎂條表面附有氧化鎂,故稀硫酸先與氧化鎂反應生成硫酸鎂和水,不生成氫氣,反應方程式為:MgO+H2SO4=MgSO4+H2O。30.【答案】7.1;設12.5g的稀鹽酸中溶質的質量為x,x=0.9125g,稀鹽酸的溶質質量分數是:×100%=7.3%;;設與硫酸銅反應的鐵的質量是y,y=5.6g,答:與硫酸銅反應的鐵的質量是5.6g。【知識點】溶質的質量分數及相關計算;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金屬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1)每次添加的鹽酸的質量相同,可知溶解的固體質量相同,結合表中數據分析計算。(2)第一次添加的鹽酸一定完全反應,所以可用第一組數據通過方程式進行計算。(3)銅是不活潑金屬,不與鹽酸反應,可知最終剩余的固體為銅,根據方程式計算與硫酸銅反應的鐵的質量。【解答】(1)由表中的數據可知,每12.5g的稀鹽酸完全反應,反應掉的鐵的質量為0.7g,所以a=7.8-0.7=7.1,即表中a的值是7.1。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元培中學2024-2025學年九年級10月月考科學試題(學生版).docx 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元培中學2024-2025學年九年級10月月考科學試題(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