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西片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中科學試題( 1-3章)1.(2024七下·海曙期中) 水是一種重要的自然資源,節約用水、防治水污染應成為我們的自覺行為。下列做法錯誤的是( )A.大量開采使用地下水,少用河流水B.農業上采用滴灌技術C.采用低流量的淋浴噴頭D.工業廢水經處理達標后排放【答案】A【知識點】水資源的保護【解析】【分析】保護水資源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要節約用水,另一方面要防治水體污染。【解答】:A、大量開采使用地下水會造成地下水枯竭,可能導致地面塌陷,做法錯誤;B、農業上采用滴灌技術可以節約用水,做法正確;C、采用低流量的淋浴噴頭可以節約用水,做法正確;D、工業廢水經處理達標后排放可以防止水體污染,做法正確。故答案為:A。2.(2024七下·海曙期中)下列物體中不屬于光源的是( )A.正在播放節目的液晶電視 B.中秋佳節明亮的月亮C.燃燒著的蠟燭 D.恒星【答案】B【知識點】光源【解析】【分析】 自身能夠發光的物體叫做光源。【解答】 ACD.正在播放節目的液晶電視、燃燒著的蠟燭、恒星,都能夠自身發光,屬于光源,故ACD不符合題意;B.中秋佳節明亮的月亮,自己不發光,是反射太陽的光,不是光源,故B符合題意。故選B。3.(2024七下·海曙期中) “美林”是一款兒童退燒藥,主要成分是布洛芬,“美林”放久了會在底部看到白色沉淀,需要搖勻后服用。“美林”屬于( )A.純凈物 B.溶液 C.乳濁液 D.懸濁液【答案】D【知識點】懸濁液、乳濁液的概念及其與溶液的區別【解析】【分析】不溶性的固體小顆粒懸浮于液體中形成的混合物是懸濁液;不溶性小液滴分散到液體中形成的混合物是乳濁液;一種或幾種物質分散到另一種物質里,形成的均一穩定的混合物是溶液。【解答】“美林”是為兒童開發設計的一款退燒藥,主要成分是布洛芬,“美林”放久了會在底部看到白色沉淀,需要搖勻后服用,因此“美林”屬于懸濁液。故答案為:D。4.(2024七下·海曙期中)正確規范的操作是實驗成功的關鍵。下列實驗操作中符合規范的是( )A.稱量小石塊質量B.量取液體時讀數C.往試管里送固體粉末D.給液體加熱【答案】C【知識點】常見實驗操作【解析】【分析】俯視讀數會導致讀數偏大。【解答】A、使用托盤天平稱量食鹽時,遵循左物右碼的原則,圖示中藥品與砝碼位置放反了,故A錯誤;B、量筒讀數時,視線要與量筒內液體的凹液面的最低處保持水平,不能仰視或俯視讀數,故B錯誤;C、粉末狀藥品的取用方法:先將試管橫放,用藥匙或紙槽將藥品送到試管底部,再將試管豎起,故C正確;D、加熱試管中的液體時,用外焰加熱,液體不超過試管容積的三分之一,試管夾夾在中上部,試管口斜向上,與水平方向大約成45°夾角,故D錯誤。故答案為:C。5.(2024七下·海曙期中)下列電器不是利用紫外線工作的是( )A.驗鈔機 B.誘蚊燈 C.消毒柜 D.取暖燈【答案】D【知識點】紫外線、紅外線【解析】【分析】紫外線具有熒光效應和殺菌消毒作用,紅外線具有熱效應。【解答】A. 驗鈔機是利用紫外線能使熒光物質發光原理工作的,故A錯誤;B. 誘蚊燈是利用蚊子的趨光性,用紫外線吸引蚊子,從而電擊蚊子致死,故B錯誤;C. 消毒柜是利用紫外線殺菌,故C錯誤;D. 取暖器是利用電流的熱效應,故D正確故答案為:D。6.(2024七下·海曙期中)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環境保護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金華市被評為浙江省第四批清新空氣示范區。目前我國城市空氣質量日報的監測項目中不包括( )A. 二氧化硫 B.二氧化碳C.二氧化氮 D.總懸浮顆粒【答案】B【知識點】空氣污染與保護【解析】【分析】根據大氣污染物的定義分析。【解答】室外大氣污染物主要包括:粉塵/可吸入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等,而二氧化碳是空氣的組成成分,不屬于大氣污染物,不是空氣質量檢測項目,故B正確,而A、C、D錯誤。故選B。7.(2024七下·海曙期中)如圖所示,把兩只相同燒瓶的一側都涂成黑色,另一側都涂成白色,瓶口都用單孔橡皮塞連接有一段有色液柱,兩個裝置氣密性良好。并同時將甲涂黑的一側正對太陽,將乙白色的一側正對太陽,幾分鐘后,記錄有色液柱移動的距離甲為L1,乙為L2。則( )A.L1>L2 B.L1=L2C.L1【答案】A【知識點】物體的顏色;紫外線、紅外線【解析】【分析】物體呈黑色是因為它能反射所有色光,物體呈白色是因為它能吸收所有色光,太陽光中的紅線外具有熱效應,可知吸收太陽光,溫度將變高,瓶內氣體受熱膨脹,將液柱向外壓。【解答】黑色物體吸收所有的色光,白色物體反射所有的色光,黑色物體比白色物體吸熱本領強。將甲涂黑的一側正對太陽,將乙涂白的一側正對太陽,黑色物體吸收所有的色光,白色物體反射所有的色光,所以液柱移動的距離L1L2。故答案為:A。8.(2024七下·海曙期中)日本政府擬將核污水排入太平洋的計劃引起了全球關注。若該計劃實施,不僅會導致海洋污染,某些污染物還可能通過水循環環節進入到大氣,從而造成大氣污染。下列水循環環節中,與污染物進入大氣密切相關的是( )A.降水 B.下滲 C.蒸發 D.徑流【答案】C【知識點】水循環【解析】【分析】水循環是指地球上不同的地方上的水,通過吸收太陽的能量,改變狀態到地球上另外一個地方。【解答】A、降水是從大氣到達地面;故A錯誤;B、下滲是地表進入地下;故B錯誤;C、蒸發是從地面進入大氣中;故C正確;D、徑流是地表和地下的液態水的流動;故D錯誤;故答案為:C。9.(2024七下·海曙期中)小明在兩塊相同的玻璃片上,分別滴一滴質量相同的水(如圖所示),觀察圖中情景可知,他主要研究蒸發快慢與下列何種因素的關系( )A.水的表面積 B.水的溫度C.水上方空氣的流速 D.水的質量【答案】A【知識點】控制變量法;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解析】【分析】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液體的種類、液體表面積、溫度和表面空氣流速。【解答】觀察圖中情景,兩滴水的表面積不同,顯然,小明同學研究的是蒸發快慢與水的表面積的關系;故A符合題意,故BC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10.(2024七下·海曙期中)炎熱的夏天,打開碧瓶蓋時會發現雪碧自動噴出,喝了雪碧后又常常會打嗝,由此得出若要降低氣體的溶解能力,下列方法中正確的是( )A.升高溫度、增大氣壓 B.降低溫度、減小氣壓C.升高溫度、減小氣壓 D.降低溫度、增大氣壓【答案】C【知識點】溶解度的影響因素【解析】【分析】根據現象分析氣體的溶解度受溫度和氣壓的變化規律即可。【解答】打開碧瓶蓋時會發現雪碧自動噴出,這說明氣壓減小,氣體的溶解度減小。喝了雪碧后又常常會打嗝,說明溫度升高,氣體的溶解度減小。那么要降低氣體的溶解能力,可以升高溫度,減小壓強。故選C。11.(2024七下·海曙期中) 冬天,在暖和的教室窗玻璃上會“出汗”。有關這一現象的解釋:①“汗”出在玻璃窗上室內一面;②“汗”出在玻璃窗上室外一面;③“汗”是水蒸氣液化形成的;④“汗”是液態水,其中正確的( )A.①④ B.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C【知識點】液化及液化現象【解析】【分析】液化指物質由氣態轉變成液態,液化要放熱。【解答】冬天,在暖和的教室窗玻璃上會“出汗”,這是因為熱的水蒸氣遇到冷的玻璃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沾在玻璃上,汗出在室內一面,故正確的是①③④,故C正確。故答案為:C。12.(2024七下·海曙期中)下列關于鐵絲在氧氣中燃燒實驗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集氣瓶中預先裝有少量水以防集氣瓶破裂B.將鐵絲螺旋狀纏繞在火柴上便于引燃C.鐵絲在氧氣中劇烈燃燒,火星四射D.鐵絲燃燒后生成一種紅色的固體【答案】D【知識點】實驗操作注意事項的探究;氧氣與碳、磷、硫、鐵等物質的反應現象【解析】【分析】根據鐵絲燃燒現象及注意事項分析。【解答】A、 集氣瓶中預先裝有少量水是為了防止濺落熔化物使集氣瓶破裂 ,不符合題意;B、 將鐵絲螺旋狀纏繞在火柴上,利用火柴燃燒放出的熱量引燃鐵絲 ,不符合題意;C、 鐵絲在氧氣中劇烈燃燒,火星四射 ,不符合題意;D、 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生成黑色固體,符合題意;故選D。13.(2024七下·海曙期中)如圖是“探究某物質熔化和凝固規律”的實驗圖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在t=2min時,該物質處于固液共存狀態B.在BC段,該物質不吸熱C.該物質的凝固點是45℃D.該物質熔化過程共持續了6min【答案】C【知識點】熔化與熔化現象;熔化和凝固的溫度—時間圖象【解析】【分析】晶體在熔化和凝固時溫度保持不變,熔化過程吸熱,凝固過程放熱。【解答】A、由熔化圖象可知該物質是晶體,從3min開始熔化,到6min結束,故在t=2min時,該物質處于固態,故A錯誤;B、在BC段處于熔化過程,該物質熔化不斷吸熱,但溫度不變,故B錯誤;C、該物質的凝固時的溫度是45℃,凝固點為45℃,故C正確;D、該物質從3min開始熔化,到6min熔化結束,該物質凝固過程持續了3min,故D錯誤。故答案為:C。14.(2024七下·海曙期中)工業上采用蒸發液態空氣,利用空氣中氧氣、氮氣和氬氣的沸點不同,使其在不同的溫度下汽化,再冷凝,從而將各種氣體分離出來(如圖所示)。在蒸發液態空氣時,首先被汽化的氣體是( )A.氧氣 B.氫氣 C.氮氣 D.無法確定【答案】C【知識點】汽化及汽化吸熱的特點【解析】【分析】沸點越低的氣體,在由液體轉化成氣體時,越易變成氣體。【解答】根據圖片可知,氮氣的沸點最低,則氮氣由液體變成氣體時更容易,即首先汽化的是氮氣。故選C。15.(2024七下·海曙期中)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寫道:“若鳶飛空中,其影隨鳶而移;或中間為窗隙所束,則影與鳶遂相違,鳶東則影西,鳶西則影東,又如窗隙中樓塔之影,中間為窗所束,亦皆倒垂……”,則( )A.前者是由于小孔成像,后者是影B.都是由于小孔成像C.前者是影子,后者是由于小孔成像D.都是影子【答案】C【知識點】光的直線傳播及應用【解析】【分析】影子和小孔成像的原理都是光的直線傳播,小孔成像成的是光源倒立的實像。【解答】鳶在空中飛行時,地面上會出現影子,是由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在紙窗上開一小孔,使窗外飛鳶的影子呈現在室內的紙屏上,觀察到“鳶東則影西,鳶西則影東”其實就是小孔成像的特點:倒立的實像,小孔成像是由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正因為小孔成像是倒立的,才有“鳶東則影西,鳶西則影東”的現象,即二者的移動方向相反。故C符合題意,AB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16.(2024七下·海曙期中) 我們周圍是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 你也許會思考這樣一個問題: 物體為什么會五顏六色?下列針對物體顏色的說法,正確的是( )A.隔著藍玻璃片看紅布,紅布是黑色的B.能把各種色光全部吸收的不透明體是白色的C.呈紅色的物體是因為它只吸收了紅色光,反射了其它顏色的光D.如果不透明體能使各種色光幾乎全部反射,那么這個物體是黑色【答案】A【知識點】物體的顏色【解析】【分析】透明的物體的顏色由透過光的顏色決定,不透明物體的顏色由反射光的顏色決定。【解答】A、隔著藍玻璃片看紅布,紅布是反射紅光被藍色的玻璃片吸收,所以為黑色,故A正確;B、能把各種色光全部吸收的不透明體是黑色的,故B錯誤;C、呈紅色的物體是因為它反射了紅色光,吸收了其他顏色的光,故C錯誤;D、如果不透明體能使各種色光幾乎全部反射,那么這個物體是白色,故D錯誤。故答案為:A。17.(2024七下·海曙期中)日偏食景象(如圖)是難得一見的天文景觀。在發生日偏食景象時,小商同學讓太陽光垂直照射在刻有一個很小的“△”形孔的紙板上,那么在地面上形成的光斑是( )A.“”形 B.“”形C.“ ”形 D.“”形【答案】B【知識點】光的直線傳播及應用【解析】【分析】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線傳播,成的是光源倒立的實像,像的形狀與孔的形狀無關。【解答】CD、由題意,讓太陽光垂直照射在刻有一個很小的“△”形孔的紙板上,可知,小商同學在做小孔成像實驗,由于小孔成像形成的像與物的形狀相同,與小孔的形狀無關,故CD不符合題意;AB、由于小孔成像成的是倒立的實像,上下、左右皆顛倒,所以在地面上形成的光斑與日偏食景象上下、左右顛倒,故A不符合題意,B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18.(2024七下·海曙期中)已知30℃時,氯化銨的溶解度為41.4g,硝酸鉀的溶解度為45.8g。若取這兩種鹽各22g,按圖示進行實驗。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鹽A是氯化銨B.充分攪拌能使①中鹽A繼續溶解C.②中溶液為不飽和溶液D.②中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小于44%【答案】B【知識點】固體溶解度的概念;溶質的質量分數及相關計算【解析】【分析】溶解度指的是某溫度下,100g溶劑中最多能溶解的該物質的質量,此時溶液達到飽和狀態。【解答】A、30℃時,氯化銨的溶解度為41.4g,硝酸鉀的溶解度為45.8g,則30℃時,50g水中分別最多能溶解20.7g氯化銨、22.9g硝酸鉀;若取這兩種鹽各22g,氯化銨有剩余,則鹽A是氯化銨,故A不符合題意;B、30℃時,50g水中最多能溶解20.7g氯化銨,充分攪拌不能使①中鹽A繼續溶解,故B符合題意;C、30℃時,50g水中最多能溶解22.9g硝酸鉀,則②中溶液為不飽和溶液,故C不符合題意;D、②中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為,小于44%,故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19.(2024七下·海曙期中)某科學興趣小組利用如圖所示的改進裝置測定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關于該實驗有下列說法:①白磷燃燒會產生大量的白霧②白磷不足,會使測定結果偏小③實驗中注射器活塞先向右移動,后向左移動④膠頭滴管與注射器中的水作用相同⑤若注射器活塞最終停在10mL刻度處,說明氧氣體積分數約為1/5其中正確的是(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答案】C【知識點】空氣的成分及探究【解析】【分析】白磷燃燒時,放出大量的熱,使試管內壓強增大的程度大于因氧氣減少導致的壓強減小的程度,所以剛開始試管內壓強增大,將注射器活塞向右移動。【解答】①白磷燃燒會放出大量的白煙,不是霧;②白磷的量不足,氧氣就不能耗盡,會使測定的結果偏小;③白磷燃燒放出大量熱,注射器的活塞先向右移動,后向左移動;④生石灰遇水會放出大量熱,向燒杯中加水是為了提高燒杯內的溫度,從而達到白磷的著火點,注射器中的水是防止氣體逸出,作用不同;⑤氧氣約占空氣體積的五分之一;故若試管內凈容積為50mL,反應后冷卻至室溫,活塞停止在10mL附近;其中正確的是②③⑤。故答案為:C。20.(2024七下·海曙期中)現要配制l00g 12%的氯化鈉溶液,稱量過程中誤將砝碼(砝碼盒中的砝碼規格有50g、20g、10g、5g,稱量時5g以下用游碼)和稱量物放反了,其他過程沒有錯誤,則實際配制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 )A.12% B.8% C.8.3% D.10%【答案】C【知識點】天平的使用及讀數;溶質的質量分數及相關計算【解析】【分析】用溶液質量×溶質質量分數得到氯化鈉的質量,然后根據砝碼規格確定砝碼質量和游碼質量,接下來根據“物體質量=砝碼質量-游碼質量”計算出稱量出的氯化鈉質量,最后根據計算溶質質量分數即可。【解答】氯化鈉的質量為:100g×12%=12g;水的質量為:100g-12g=88g;則砝碼的質量為10g,游碼的質量為2g;則物體和砝碼防反時,氯化鈉的實際質量為:10g-2g=8g;那么此時溶質質量分數為:。故選C。21.(2024七下·海曙期中)讀“水循環示意圖”,回答問題:(1)數字②在水循環中所代表的環節是 。(2)目前,人類修建水庫主要是改造水循環中的 環節。(3)水循環持續進行的動力是 和地球引力。【答案】(1)水汽輸送(2)地表徑流(3)太陽輻射能(或太陽能)【知識點】水循環【解析】【分析】(1)將水從海洋吹向陸地的過程稱為水汽輸送,水汽輸送能讓陸地上的水得到補充。(2)人類最容易干預的環節是地表徑流。(3)水循環的外因即動力為太陽輻射,和地心引力,內因是水的三態變化。【解答】(1)數字②在水循環中所代表的環節是水汽輸送,①表示蒸發。(2)修建水庫是人類主要對水循環中地表徑流的影響。(3)水循環根據發生的位置可以分為海陸間大循環、陸地內循環和海上內循環,都包括的環節是蒸發和降水。其中水循環持續進行的動力是太陽能和地球引力。(1)數字②在水循環中所代表的環節是水汽輸送;①表示蒸發。(2)修建水庫是人類主要對水循環中地表徑流的影響。(3)水循環根據發生的位置可以分為海陸間大循環、陸地內循環和海上內循環,都包括的環節是蒸發和降水。其中水循環持續進行的動力是太陽能和地球引力。22.(2024七下·海曙期中)實驗室常借助傳感器研究氣體的性質與變化。蠟燭在充滿空氣的密閉集氣瓶內燃燒,稍后熄滅,同時用氧氣傳感器采集瓶內氧氣濃度變化的數據,如圖所示。分析該實驗回答問題。(1)由圖可知,可燃物燃燒的條件之一是需要 。(2)當氧氣濃度變為 時蠟燭不再燃燒。(3)蠟燭熄滅后集氣瓶中含量最多的氣體是 。【答案】(1)氧氣(2)15.3%(3)氮氣【知識點】空氣的成分及探究;氧氣的性質和利用;燃燒與滅火【解析】【分析】(1)燃燒的條件:有可燃物、溫度達到著火點和足夠的助燃劑。(2)由圖可知,氧氣含量最終穩定在15.3%,可知此時已不再支持燃燒。(3)空氣中體積分數最大的是氮氣。【解答】(1)由題文可知,蠟燭在充滿空氣的密閉集氣瓶內燃燒,稍后氧氣含量降低,蠟燭熄滅,由此可燃物燃燒的條件之一是與氧氣接觸。故答案為:氧氣。(2)根據圖像可知,當氧氣濃度變為15.3%時,氧氣濃度不再改變,即蠟燭不再燃燒。故答案為:15.3%。(3)由于空氣中含量最多的氣體是氮氣,其次是氧氣,氮氣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則蠟燭熄滅后集氣瓶中含量最多的氣體是氮氣。故答案為:氮氣。(1)由題文可知,蠟燭在充滿空氣的密閉集氣瓶內燃燒,稍后氧氣含量降低,蠟燭熄滅,由此可燃物燃燒的條件之一是與氧氣接觸,故填氧氣。(2)根據圖像可知,當氧氣濃度變為15.3%時,氧氣濃度不再改變,即蠟燭不再燃燒,故填15.3%。(3)由于空氣中含量最多的氣體是氮氣,其次是氧氣,氮氣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則蠟燭熄滅后集氣瓶中含量最多的氣體是氮氣,故填氮氣。23.(2024七下·海曙期中)一束白光斜射入三棱鏡的一個棱面,會發生 現象,在另一側的光屏上ab范圍內將會出現紅橙黃綠藍靛紫的彩色帶,a端將呈現 光。【答案】色散;紅【知識點】光的色散【解析】【分析】紅光的偏折能力最弱,紫光的偏折能力最強,可知a為紅光,b為紫光。【解答】當白光經過三棱鏡后,會發生色散現象,分解成七種單色光,從上到下依次為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單色光,所以a為紅光。24.(2024七下·海曙期中)夏天的中午,小華來到公園,看見地面上有很多光斑和樹蔭,還有很多光柱從樹葉間的縫隙照射到地面上。(1)樹蔭形成的原因是 ;(2)圓形的光斑一般是 (填“樹葉”或“太陽”)的 (填“像”或“影子”);(3)小華讓光透過三棱鏡,在地面上看見一個彩色的光帶,說明太陽光是 (選填“單色光”或復色光)。【答案】(1)光的直線傳播(2)太陽;像(3)復色光【知識點】光的色散;光的直線傳播及應用【解析】【分析】(1)影子的形成原理是光的直線傳播。(2)小孔成像的原理也是光的直線傳播,成的是光源倒立的實像。(3)太陽光經過折射后能分解成多種色光,可知太陽光是復色光。【解答】(1)光是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的,所以遇到障礙物(樹葉、樹干)就會形成影子。(2)陽光透過密密的樹葉在地面上形成一個個圓形的“光斑”,這就是小孔成像,是太陽所成的實像。(3)太陽光經過三棱鏡折射后可以分散成七種顏色的光,分別是紅、橙、黃、綠、藍、靛、紫,這就是光的色散現象,說明太陽光是由七種色光組成的。(1)光是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的,所以遇到障礙物(樹葉、樹干)就會形成影子。(2)[1][2]陽光透過密密的樹葉在地面上形成一個個圓形的“光斑”,這就是小孔成像,是太陽所成的實像。(3)太陽光經過三棱鏡折射后可以分散成七種顏色的光,分別是紅、橙、黃、綠、藍、靛、紫,這就是光的色散現象,說明太陽光是由七種色光組成的。25.(2024七下·海曙期中)如圖是電解水的簡易裝置:(1)實驗前在水中加入稀硫酸或氫氧化鈉溶液的目的是 。(2)在圖中的電源上A是 極。(3)試管2中產生的氣體的是 。(4)寫出該反應的文字表達式 。【答案】(1)增加溶液導電性(2)正(3)氫氣(4)水氫氣+氧氣【知識點】水的組成和主要性質;書寫化學方程式、文字表達式【解析】【分析】(1)溶液中離子濃度變大,導電性將增強。(2)正極產生氫氣,負極產生氧氣(3)氫氣和氧氣的體積比為2:1.據此進行判斷。(4)水電解是化學變化,有新物質氫氣和氧氣生成。【解答】(1)實驗前在水中加入稀硫酸或氫氧化鈉溶液的目的是增加溶液導電性,加快反應速率。故答案為:增加溶液導電性。(2)由圖可知,連接電源A端的試管中生成的氣體的體積較小,為氧氣,則A端為電源的正極。故答案為:正。(3)試管2中產生的氣體的體積較大,為氫氣。故答案為:氫氣。(4)水在通電的條件下反應生成氫氣和氧氣。故答案為:水氫氣+氧氣。(1)實驗前在水中加入稀硫酸或氫氧化鈉溶液的目的是增加溶液導電性,加快反應速率,故填增加溶液導電性。(2)由圖可知,連接電源A端的試管中生成的氣體的體積較小,為氧氣,則A端為電源的正極,故填正。(3)試管2中產生的氣體的體積較大,為氫氣,故填氫氣。(4)水在通電的條件下反應生成氫氣和氧氣,故反應的文字表達式寫為:水氫氣+氧氣。26.(2024七下·海曙期中)自然界中的雨、雪、霧、露、霜等現象,都是水的物態發生變化形成的。請分別填寫下圖描述的物理現象的成因。(1)“縹緲的霧”是 現象;(2)“晶瑩的露”是 現象;(3)“凝重的霜”是 現象;(4)“消融的雪”是 現象。【答案】(1)液化(2)液化(3)凝華(4)熔化【知識點】熔化與熔化現象;液化及液化現象;凝華及凝華現象【解析】【分析】(1)(2)由氣態轉化為液態的過程稱為液化,由液體轉化為氣態的過程稱為汽化。(3)由固態轉化為氣態的過程稱為升華,由氣態轉化為固態的過程稱為凝華。(4)由固態轉化為液體的過程稱為熔化,由液體轉化為固態的過程稱為凝固。【解答】(1)霧是空氣中的水蒸氣液化形成的,是液化現象。(2)露是由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液化形成的,是液化現象。(3)霜是空氣中的水蒸氣凝華形成的小冰晶,是凝華現象。(4)消融的雪物質狀態由固態變為液態,為熔化現象。(1)霧是空氣中的水蒸氣液化形成的,是液化現象。(2)露是由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液化形成的,是液化現象。(3)霜是空氣中的水蒸氣凝華形成的小冰晶,是凝華現象。(4)消融的雪物質狀態由固態變為液態,為熔化現象。27.(2024七下·海曙期中)某科學興趣小組的同學在學習了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后,決定探究液體蒸發的快慢與液體種類的關系。他們選擇了水和酒精進行如圖甲所示的實驗。(1)某興趣小組的同學將A、B兩個容器放在同一通風的環境中,還需設置B組的溫度為 ℃;(2)該興趣小組的同學根據實驗過程,繪制了容器中水和酒精在蒸發時體積隨時間變化的圖像,其中C為酒精,D為水。據圖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3)環境中的濕度越大,水分蒸發得越慢,如果將A組的環境濕度調節為50%,請在圖乙中畫出容器中水的體積隨時間變化的曲線 。【答案】(1)30(2)液體蒸發快慢與液體種類有關,在濕度、溫度、液體表面積大小相同時,酒精蒸發得比水快。(3)【知識點】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解析】【分析】(1)由控制變量法可知,應控制溫度相同。(2)結論即結合圖像回答探究目的,即結合圖像說明蒸發的快慢是否與液體種類有關。(3)環境濕度大,不利于蒸發,可知蒸所需時間將延長。【解答】(1)探究液體蒸發快慢與液體種類的關系需要控制除液體種類不同外其他條件均相同,故B組溫度為30℃。(20根據上述實驗分析可得結論為:液體蒸發快慢與液體種類有關,在濕度、溫度、液體表面積大小相同時,酒精蒸發得比水快。(3)濕度越大,蒸發越慢,則環境濕度為50%時水的蒸發應比濕度為30%時更慢,如下圖所示:(1)探究液體蒸發快慢與液體種類的關系需要控制除液體種類不同外其他條件均相同,故B組溫度為30℃。(2)根據上述實驗分析可得結論為:液體蒸發快慢與液體種類有關,在濕度、溫度、液體表面積大小相同時,酒精蒸發得比水快。(3)濕度越大,蒸發越慢,則環境濕度為50%時水的蒸發應比濕度為30%時更慢,如下圖所示:28.(2024七下·海曙期中)竹,高風亮節,常受古代文人墨客的青睞,我校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對竹的“虛心,有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對竹子中氣體的成分展開了探究。準備活動:收集竹子中的氣體。先將竹子浸在水里,鉆個小孔,看到一串串氣泡冒出,然后采用排水法收集到了幾瓶(瓶子容積均為200mL)氣體。探究活動一:小蘭同學探究收集的竹子里的氣體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①操作:向一瓶氣體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蕩:②實驗現象: 。③結論:竹子里的氣體中有二氧化碳。探究活動二:小立同學探究竹子里的氣體中二氧化碳的體積分數。他用一瓶氣體按乙裝置組裝并測定。①液體C是濃度較大的氫氧化鈉溶液。可以較好的吸收二氧化碳氣體②實驗結束時,松開止水夾,結果流入B瓶的水為6mL。竹子里的氣體中二氧化碳的體積分數約為 。③小組同學查閱資料發現,小立測定的結果明顯小于真實的竹子里氣體二氧化碳的體積分數,并指出“偏小”與前面的準備活動有關,你分析小立測定“偏小”的原因可能是 。【答案】澄清石灰水變渾濁;3%;部分二氧化碳氣體溶于水【知識點】二氧化碳的檢驗和驗滿【解析】【分析】探究活動一:二氧化碳能時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探究活動二:流入B中的水的體積等于二氧化碳的體積,用二氧化碳的體積除以瓶子的容積即可求得二氧化碳的體積分數。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導致進入B瓶內的水偏少,二氧化碳的體積分數偏小。【解答】探究活動一:②二氧化碳能與澄清石灰水中的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水,結論是竹子里的氣體中有二氧化碳,得出實驗現象: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探究活動二:②液體C是濃度較大的氫氧化鈉溶液。可以較好的吸收二氧化碳氣體,實驗結束時,松開止水夾,結果流入B瓶的水為6mL,則氣體中二氧化碳的體積為6mL,竹子里的氣體中二氧化碳的體積分數約=。③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小組同學查閱資料發現,小立測定的結果明顯小于真實的竹子里氣體二氧化碳的體積分數,并指出“偏小”與前面的準備活動有關,你分析小立測定“偏小”的原因可能是收集時部分二氧化碳溶于水。29.(2024七下·海曙期中)小科發現很多物質都能在水中溶解,但溶解的速率有快有慢,他想:影響同種物質溶解速率的因素有哪些呢 根據生活經驗,以冰糖為例,他提出了以下猜想:【猜想A】與冰糖顆粒大小有關【猜想B】與水的溫度高低有關【猜想C】與是否攪拌有關為了驗證以上猜想是否正確,他設計了實驗方案并進行了探究,下表是他在探究過程中記錄的實驗數據。實驗序號 顆粒大小 水的溫度 實驗現象① 0.5 g塊狀冰糖 100 mL、10 ℃的水 緩慢溶解② 0.5 g塊狀冰糖 100 mL、80 ℃的水 較快溶解③ 0.5 g粉末狀冰糖 100 mL、80 ℃的水 快速溶解(1)通過對比實驗①和實驗②的實驗現象,可驗證猜想 。(填字母)(2)通過對比實驗②和實驗③的實驗現象,可得到的結論是 ;(3)如果要驗證猜想C,應如何設計實驗? 。【答案】B;當水溫等其他條件一定時,冰糖的顆粒越小,溶解速率越快;在兩個完全相同的燒杯中,分別加入100 mL相同溫度的水,再同時向燒杯中各加入一藥匙塊狀冰糖(顆粒大小相同),用玻璃棒攪拌其中一個燒杯內的液體,觀察兩燒杯中冰糖溶解的快慢【知識點】溶解現象與溶解原理【解析】【分析】利用從生活中的經驗可知影響冰糖溶解快慢的因素有:冰糖顆粒的大小、水的溫度、是否攪拌、冰糖的多少、水的多少;然后改變冰糖顆粒的大小來探究顆粒大小對物質溶解性的影響。【解答】(1)通過對比實驗①和實驗②的實驗現象,溫度高的溶解快,所以可驗證猜想與水的溫度有關;(2)通過對比實驗②和實驗③的實驗現象,得到的結論是:當水溫等其他條件一定時,粉末狀冰糖溶解快,所以與冰糖顆粒的大小有關,即當水溫等其他條件一定時,冰糖的顆粒越小,溶解速率越快;(3)如果要驗證猜想C,實驗的變量為攪拌,所以在兩個完全相同的燒杯中,分別加入100 mL相同溫度的水,再同時向燒杯中各加入一藥匙塊狀冰糖(顆粒大小相同),用玻璃棒攪拌其中一個燒杯內的液體,觀察兩燒杯中冰糖溶解的快慢。30.(2024七下·海曙期中)如圖是小科同學配制200g質量分數為20%的蔗糖溶液的實驗操作示意圖:(1)本實驗中,要準確稱取蔗糖 g。(2)用如圖所示的序號表示配制該溶液的正確操作順序為:⑤ 。(3)在配制溶液時,下列選項中的情況會使溶液溶質質量分數偏大的是___________。A.蔗糖中含雜質B.稱量時蔗糖和砝碼的位置放反了,但沒有使用游碼C.使用量筒取水時,俯視讀數D.轉移已配好的溶液時,有少量溶液濺出【答案】(1)40(2)⑤③①④②(3)C【知識點】誤差分析;一定溶質質量分數的溶液的配制【解析】【分析】(1)。(2)配制溶液的順序:計算、稱量、量取、將藥品倒入燒杯中、攪拌溶解。(3)溶質質量分數偏大,可能是因為溶質的質量偏大,或溶劑的質量偏小。【解答】(1)配制200g質量分數為20%的蔗糖溶液,需要蔗糖的質量=200g× 20%=40g。故答案為:40。(2)配制200g質量分數為20%的蔗糖溶液,其操作步驟是:先從廣口瓶中取蔗糖,將其放到托盤天平上稱取40g蔗糖,再將稱量好的蔗糖放到燒杯中,然后將量取好的水倒入盛有蔗糖的燒杯中,最后攪拌溶解,即順序為⑤③①④②。(3)A、蔗糖中含雜質,即稱取的蔗糖偏少,導致配制的溶液溶質質量分數偏小,故A錯誤;B、稱量時蔗糖和砝碼的位置放反了,但沒有使用游碼,稱取的蔗糖的質量與要求的質量相同,不影響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故B錯誤;C、使用量筒取水時,俯視讀數,讀數小于水的實際體積,即量取的水的體積偏小,導致配制的溶液溶質質量分數偏大,故C正確;D、溶液具有均一性,轉移已配好的溶液時,有少量溶液濺出,不影響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故D錯誤。故答案為:C。(1)配制200g質量分數為20%的蔗糖溶液,需要蔗糖的質量=200g× 20%=40g,故填40。(2)配制200g質量分數為20%的蔗糖溶液,其操作步驟是:先從廣口瓶中取蔗糖,將其放到托盤天平上稱取40g蔗糖,再將稱量好的蔗糖放到燒杯中,然后將量取好的水倒入盛有蔗糖的燒杯中,最后攪拌溶解,即順序為⑤③①④②,故填⑤③①④②。(3)A 蔗糖中含雜質,即稱取的蔗糖偏少,導致配制的溶液溶質質量分數偏小,選項錯誤;B 稱量時蔗糖和砝碼的位置放反了,但沒有使用游碼,稱取的蔗糖的質量與要求的質量相同,不影響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選項錯誤;C 使用量筒取水時,俯視讀數,讀數小于水的實際體積,即量取的水的體積偏小,導致配制的溶液溶質質量分數偏大,選項正確;D 溶液具有均一性,轉移已配好的溶液時,有少量溶液濺出,不影響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選項錯誤,故填C。31.(2024七下·海曙期中)將80g硝酸鉀全部溶于320g水中,將所得溶液平均分成4份,那么:(1)第一份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為 (2)欲使第二份溶液溶質質量分數變為5%,需加水 g(3)若保持溫度不變,分別將100g和150g的兩份食鹽的飽和溶液各蒸發10g水,析出晶體的質量分別為和,則 (填“>”或“<”或“=”)【答案】20%;300;=【知識點】固體溶解度的概念;溶質的質量分數及相關計算【解析】【分析】(1)。(2)溶液均一穩定,所以每份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相等,加入水后,溶質的質量不變,但溶液的質量增大,再利用計算所加水的質量。(3)溫度不變,溶解度不變,等量的水中溶解的食鹽的質量相同,所以蒸發等量的水,析出食鹽的質量相同。【解答】將80g硝酸鉀全部溶于320g水中,將所得溶液平均分成4份,每份溶液的質量為100g,其中含有溶質20g。(1)第一份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為。(2)設需要加水的質量為x,溶液稀釋前后溶質的質量不變,則:,x=300g。(3)溫度不變,分別為150g和100g的兩份食鹽飽和溶液,各蒸發掉10g水,蒸發出來的水與析出晶體能形成飽和溶液,飽和溶液蒸發等質量的水,析出的晶體質量是相等的,所以析出晶體的質量分別為m1和m2,則m1=m2。32.(2024七下·海曙期中)如圖所示是A、B、C三種物質的溶解度曲線,由圖可知:(1)20℃時,A物質的溶解度 C物質的溶解度(選填“大于”、“小于”或“等于”)(2)50℃時,把50gA放入50g水中能得到A的飽和溶液,其溶質與溶液的質量比為 。(3)20℃時A、B、C三種物質的飽和溶液升溫到50℃時,三種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的大小關系是 。【答案】(1)等于(2)1:3(3)B>A>C【知識點】固體溶解度的概念;溶質的質量分數及相關計算【解析】【分析】(1)A和C的溶解度曲線在20℃時相交,可知在該溫度下,A和C的溶解度相同。(2)溶解度指的是該溫度下100g溶劑中最多能溶解的溶質的質量,結合圖像分析50gA能否被完全溶解,若不能,則應用溶解的A的質量為溶質進行計算。(3)C的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減小,可知會有晶體析出,所以質量分數將減小;20℃時,B的溶解度最大,可知20℃溶解的溶質最多,質量分數最大,可知50℃時,B溶質的質量分數最大。【解答】(1)由溶解度曲線可知,20℃時,A物質的溶解度等于C物質的溶解度。(2)50℃時,A物質的溶解度是50g,所以把50gA放入50g水中能得到A的飽和溶液,只能溶解25g,其中溶質與溶液的質量比為25g:(25g+50g)=1:3。(3)20℃時,B物質的溶解度最大,A、C物質的溶解度相等,A、B、C三種物質的飽和溶液升溫到50℃時,A、B物質的溶解度增大,溶質、溶劑質量不變,溶質質量分數不變,C物質的溶解度減小,有溶質析出,溶液仍為飽和溶液,一定溫度下飽和溶液的溶質分數=,溶解度越大,質量分數越大,20℃時B的溶解度大于A的溶解度大于50℃時C的溶解度,所以所得三種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的大小關系是:B>A>C。(1)由溶解度曲線可知,20℃時,A物質的溶解度等于C物質的溶解度;(2)50℃時,A物質的溶解度是50g,所以把50gA放入50g水中能得到A的飽和溶液,只能溶解25g,其中溶質與溶液的質量比為25g:(25g+50g)=1:3;(3)20℃時,B物質的溶解度最大,A、C物質的溶解度相等,A、B、C三種物質的飽和溶液升溫到50℃時,A、B物質的溶解度增大,溶質、溶劑質量不變,溶質質量分數不變,C物質的溶解度減小,有溶質析出,溶液仍為飽和溶液,一定溫度下飽和溶液的溶質分數=,溶解度越大,質量分數越大,20℃時B的溶解度大于A的溶解度大于50℃時C的溶解度,所以所得三種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的大小關系是:B>A>C。1 / 1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西片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中科學試題( 1-3章)1.(2024七下·海曙期中) 水是一種重要的自然資源,節約用水、防治水污染應成為我們的自覺行為。下列做法錯誤的是( )A.大量開采使用地下水,少用河流水B.農業上采用滴灌技術C.采用低流量的淋浴噴頭D.工業廢水經處理達標后排放2.(2024七下·海曙期中)下列物體中不屬于光源的是( )A.正在播放節目的液晶電視 B.中秋佳節明亮的月亮C.燃燒著的蠟燭 D.恒星3.(2024七下·海曙期中) “美林”是一款兒童退燒藥,主要成分是布洛芬,“美林”放久了會在底部看到白色沉淀,需要搖勻后服用。“美林”屬于( )A.純凈物 B.溶液 C.乳濁液 D.懸濁液4.(2024七下·海曙期中)正確規范的操作是實驗成功的關鍵。下列實驗操作中符合規范的是( )A.稱量小石塊質量B.量取液體時讀數C.往試管里送固體粉末D.給液體加熱5.(2024七下·海曙期中)下列電器不是利用紫外線工作的是( )A.驗鈔機 B.誘蚊燈 C.消毒柜 D.取暖燈6.(2024七下·海曙期中)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環境保護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金華市被評為浙江省第四批清新空氣示范區。目前我國城市空氣質量日報的監測項目中不包括( )A. 二氧化硫 B.二氧化碳C.二氧化氮 D.總懸浮顆粒7.(2024七下·海曙期中)如圖所示,把兩只相同燒瓶的一側都涂成黑色,另一側都涂成白色,瓶口都用單孔橡皮塞連接有一段有色液柱,兩個裝置氣密性良好。并同時將甲涂黑的一側正對太陽,將乙白色的一側正對太陽,幾分鐘后,記錄有色液柱移動的距離甲為L1,乙為L2。則( )A.L1>L2 B.L1=L2C.L18.(2024七下·海曙期中)日本政府擬將核污水排入太平洋的計劃引起了全球關注。若該計劃實施,不僅會導致海洋污染,某些污染物還可能通過水循環環節進入到大氣,從而造成大氣污染。下列水循環環節中,與污染物進入大氣密切相關的是( )A.降水 B.下滲 C.蒸發 D.徑流9.(2024七下·海曙期中)小明在兩塊相同的玻璃片上,分別滴一滴質量相同的水(如圖所示),觀察圖中情景可知,他主要研究蒸發快慢與下列何種因素的關系( )A.水的表面積 B.水的溫度C.水上方空氣的流速 D.水的質量10.(2024七下·海曙期中)炎熱的夏天,打開碧瓶蓋時會發現雪碧自動噴出,喝了雪碧后又常常會打嗝,由此得出若要降低氣體的溶解能力,下列方法中正確的是( )A.升高溫度、增大氣壓 B.降低溫度、減小氣壓C.升高溫度、減小氣壓 D.降低溫度、增大氣壓11.(2024七下·海曙期中) 冬天,在暖和的教室窗玻璃上會“出汗”。有關這一現象的解釋:①“汗”出在玻璃窗上室內一面;②“汗”出在玻璃窗上室外一面;③“汗”是水蒸氣液化形成的;④“汗”是液態水,其中正確的( )A.①④ B.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2.(2024七下·海曙期中)下列關于鐵絲在氧氣中燃燒實驗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集氣瓶中預先裝有少量水以防集氣瓶破裂B.將鐵絲螺旋狀纏繞在火柴上便于引燃C.鐵絲在氧氣中劇烈燃燒,火星四射D.鐵絲燃燒后生成一種紅色的固體13.(2024七下·海曙期中)如圖是“探究某物質熔化和凝固規律”的實驗圖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在t=2min時,該物質處于固液共存狀態B.在BC段,該物質不吸熱C.該物質的凝固點是45℃D.該物質熔化過程共持續了6min14.(2024七下·海曙期中)工業上采用蒸發液態空氣,利用空氣中氧氣、氮氣和氬氣的沸點不同,使其在不同的溫度下汽化,再冷凝,從而將各種氣體分離出來(如圖所示)。在蒸發液態空氣時,首先被汽化的氣體是( )A.氧氣 B.氫氣 C.氮氣 D.無法確定15.(2024七下·海曙期中)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寫道:“若鳶飛空中,其影隨鳶而移;或中間為窗隙所束,則影與鳶遂相違,鳶東則影西,鳶西則影東,又如窗隙中樓塔之影,中間為窗所束,亦皆倒垂……”,則( )A.前者是由于小孔成像,后者是影B.都是由于小孔成像C.前者是影子,后者是由于小孔成像D.都是影子16.(2024七下·海曙期中) 我們周圍是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 你也許會思考這樣一個問題: 物體為什么會五顏六色?下列針對物體顏色的說法,正確的是( )A.隔著藍玻璃片看紅布,紅布是黑色的B.能把各種色光全部吸收的不透明體是白色的C.呈紅色的物體是因為它只吸收了紅色光,反射了其它顏色的光D.如果不透明體能使各種色光幾乎全部反射,那么這個物體是黑色17.(2024七下·海曙期中)日偏食景象(如圖)是難得一見的天文景觀。在發生日偏食景象時,小商同學讓太陽光垂直照射在刻有一個很小的“△”形孔的紙板上,那么在地面上形成的光斑是( )A.“”形 B.“”形C.“ ”形 D.“”形18.(2024七下·海曙期中)已知30℃時,氯化銨的溶解度為41.4g,硝酸鉀的溶解度為45.8g。若取這兩種鹽各22g,按圖示進行實驗。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鹽A是氯化銨B.充分攪拌能使①中鹽A繼續溶解C.②中溶液為不飽和溶液D.②中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小于44%19.(2024七下·海曙期中)某科學興趣小組利用如圖所示的改進裝置測定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關于該實驗有下列說法:①白磷燃燒會產生大量的白霧②白磷不足,會使測定結果偏小③實驗中注射器活塞先向右移動,后向左移動④膠頭滴管與注射器中的水作用相同⑤若注射器活塞最終停在10mL刻度處,說明氧氣體積分數約為1/5其中正確的是(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20.(2024七下·海曙期中)現要配制l00g 12%的氯化鈉溶液,稱量過程中誤將砝碼(砝碼盒中的砝碼規格有50g、20g、10g、5g,稱量時5g以下用游碼)和稱量物放反了,其他過程沒有錯誤,則實際配制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 )A.12% B.8% C.8.3% D.10%21.(2024七下·海曙期中)讀“水循環示意圖”,回答問題:(1)數字②在水循環中所代表的環節是 。(2)目前,人類修建水庫主要是改造水循環中的 環節。(3)水循環持續進行的動力是 和地球引力。22.(2024七下·海曙期中)實驗室常借助傳感器研究氣體的性質與變化。蠟燭在充滿空氣的密閉集氣瓶內燃燒,稍后熄滅,同時用氧氣傳感器采集瓶內氧氣濃度變化的數據,如圖所示。分析該實驗回答問題。(1)由圖可知,可燃物燃燒的條件之一是需要 。(2)當氧氣濃度變為 時蠟燭不再燃燒。(3)蠟燭熄滅后集氣瓶中含量最多的氣體是 。23.(2024七下·海曙期中)一束白光斜射入三棱鏡的一個棱面,會發生 現象,在另一側的光屏上ab范圍內將會出現紅橙黃綠藍靛紫的彩色帶,a端將呈現 光。24.(2024七下·海曙期中)夏天的中午,小華來到公園,看見地面上有很多光斑和樹蔭,還有很多光柱從樹葉間的縫隙照射到地面上。(1)樹蔭形成的原因是 ;(2)圓形的光斑一般是 (填“樹葉”或“太陽”)的 (填“像”或“影子”);(3)小華讓光透過三棱鏡,在地面上看見一個彩色的光帶,說明太陽光是 (選填“單色光”或復色光)。25.(2024七下·海曙期中)如圖是電解水的簡易裝置:(1)實驗前在水中加入稀硫酸或氫氧化鈉溶液的目的是 。(2)在圖中的電源上A是 極。(3)試管2中產生的氣體的是 。(4)寫出該反應的文字表達式 。26.(2024七下·海曙期中)自然界中的雨、雪、霧、露、霜等現象,都是水的物態發生變化形成的。請分別填寫下圖描述的物理現象的成因。(1)“縹緲的霧”是 現象;(2)“晶瑩的露”是 現象;(3)“凝重的霜”是 現象;(4)“消融的雪”是 現象。27.(2024七下·海曙期中)某科學興趣小組的同學在學習了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后,決定探究液體蒸發的快慢與液體種類的關系。他們選擇了水和酒精進行如圖甲所示的實驗。(1)某興趣小組的同學將A、B兩個容器放在同一通風的環境中,還需設置B組的溫度為 ℃;(2)該興趣小組的同學根據實驗過程,繪制了容器中水和酒精在蒸發時體積隨時間變化的圖像,其中C為酒精,D為水。據圖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3)環境中的濕度越大,水分蒸發得越慢,如果將A組的環境濕度調節為50%,請在圖乙中畫出容器中水的體積隨時間變化的曲線 。28.(2024七下·海曙期中)竹,高風亮節,常受古代文人墨客的青睞,我校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對竹的“虛心,有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對竹子中氣體的成分展開了探究。準備活動:收集竹子中的氣體。先將竹子浸在水里,鉆個小孔,看到一串串氣泡冒出,然后采用排水法收集到了幾瓶(瓶子容積均為200mL)氣體。探究活動一:小蘭同學探究收集的竹子里的氣體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①操作:向一瓶氣體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蕩:②實驗現象: 。③結論:竹子里的氣體中有二氧化碳。探究活動二:小立同學探究竹子里的氣體中二氧化碳的體積分數。他用一瓶氣體按乙裝置組裝并測定。①液體C是濃度較大的氫氧化鈉溶液。可以較好的吸收二氧化碳氣體②實驗結束時,松開止水夾,結果流入B瓶的水為6mL。竹子里的氣體中二氧化碳的體積分數約為 。③小組同學查閱資料發現,小立測定的結果明顯小于真實的竹子里氣體二氧化碳的體積分數,并指出“偏小”與前面的準備活動有關,你分析小立測定“偏小”的原因可能是 。29.(2024七下·海曙期中)小科發現很多物質都能在水中溶解,但溶解的速率有快有慢,他想:影響同種物質溶解速率的因素有哪些呢 根據生活經驗,以冰糖為例,他提出了以下猜想:【猜想A】與冰糖顆粒大小有關【猜想B】與水的溫度高低有關【猜想C】與是否攪拌有關為了驗證以上猜想是否正確,他設計了實驗方案并進行了探究,下表是他在探究過程中記錄的實驗數據。實驗序號 顆粒大小 水的溫度 實驗現象① 0.5 g塊狀冰糖 100 mL、10 ℃的水 緩慢溶解② 0.5 g塊狀冰糖 100 mL、80 ℃的水 較快溶解③ 0.5 g粉末狀冰糖 100 mL、80 ℃的水 快速溶解(1)通過對比實驗①和實驗②的實驗現象,可驗證猜想 。(填字母)(2)通過對比實驗②和實驗③的實驗現象,可得到的結論是 ;(3)如果要驗證猜想C,應如何設計實驗? 。30.(2024七下·海曙期中)如圖是小科同學配制200g質量分數為20%的蔗糖溶液的實驗操作示意圖:(1)本實驗中,要準確稱取蔗糖 g。(2)用如圖所示的序號表示配制該溶液的正確操作順序為:⑤ 。(3)在配制溶液時,下列選項中的情況會使溶液溶質質量分數偏大的是___________。A.蔗糖中含雜質B.稱量時蔗糖和砝碼的位置放反了,但沒有使用游碼C.使用量筒取水時,俯視讀數D.轉移已配好的溶液時,有少量溶液濺出31.(2024七下·海曙期中)將80g硝酸鉀全部溶于320g水中,將所得溶液平均分成4份,那么:(1)第一份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為 (2)欲使第二份溶液溶質質量分數變為5%,需加水 g(3)若保持溫度不變,分別將100g和150g的兩份食鹽的飽和溶液各蒸發10g水,析出晶體的質量分別為和,則 (填“>”或“<”或“=”)32.(2024七下·海曙期中)如圖所示是A、B、C三種物質的溶解度曲線,由圖可知:(1)20℃時,A物質的溶解度 C物質的溶解度(選填“大于”、“小于”或“等于”)(2)50℃時,把50gA放入50g水中能得到A的飽和溶液,其溶質與溶液的質量比為 。(3)20℃時A、B、C三種物質的飽和溶液升溫到50℃時,三種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的大小關系是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知識點】水資源的保護【解析】【分析】保護水資源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要節約用水,另一方面要防治水體污染。【解答】:A、大量開采使用地下水會造成地下水枯竭,可能導致地面塌陷,做法錯誤;B、農業上采用滴灌技術可以節約用水,做法正確;C、采用低流量的淋浴噴頭可以節約用水,做法正確;D、工業廢水經處理達標后排放可以防止水體污染,做法正確。故答案為:A。2.【答案】B【知識點】光源【解析】【分析】 自身能夠發光的物體叫做光源。【解答】 ACD.正在播放節目的液晶電視、燃燒著的蠟燭、恒星,都能夠自身發光,屬于光源,故ACD不符合題意;B.中秋佳節明亮的月亮,自己不發光,是反射太陽的光,不是光源,故B符合題意。故選B。3.【答案】D【知識點】懸濁液、乳濁液的概念及其與溶液的區別【解析】【分析】不溶性的固體小顆粒懸浮于液體中形成的混合物是懸濁液;不溶性小液滴分散到液體中形成的混合物是乳濁液;一種或幾種物質分散到另一種物質里,形成的均一穩定的混合物是溶液。【解答】“美林”是為兒童開發設計的一款退燒藥,主要成分是布洛芬,“美林”放久了會在底部看到白色沉淀,需要搖勻后服用,因此“美林”屬于懸濁液。故答案為:D。4.【答案】C【知識點】常見實驗操作【解析】【分析】俯視讀數會導致讀數偏大。【解答】A、使用托盤天平稱量食鹽時,遵循左物右碼的原則,圖示中藥品與砝碼位置放反了,故A錯誤;B、量筒讀數時,視線要與量筒內液體的凹液面的最低處保持水平,不能仰視或俯視讀數,故B錯誤;C、粉末狀藥品的取用方法:先將試管橫放,用藥匙或紙槽將藥品送到試管底部,再將試管豎起,故C正確;D、加熱試管中的液體時,用外焰加熱,液體不超過試管容積的三分之一,試管夾夾在中上部,試管口斜向上,與水平方向大約成45°夾角,故D錯誤。故答案為:C。5.【答案】D【知識點】紫外線、紅外線【解析】【分析】紫外線具有熒光效應和殺菌消毒作用,紅外線具有熱效應。【解答】A. 驗鈔機是利用紫外線能使熒光物質發光原理工作的,故A錯誤;B. 誘蚊燈是利用蚊子的趨光性,用紫外線吸引蚊子,從而電擊蚊子致死,故B錯誤;C. 消毒柜是利用紫外線殺菌,故C錯誤;D. 取暖器是利用電流的熱效應,故D正確故答案為:D。6.【答案】B【知識點】空氣污染與保護【解析】【分析】根據大氣污染物的定義分析。【解答】室外大氣污染物主要包括:粉塵/可吸入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等,而二氧化碳是空氣的組成成分,不屬于大氣污染物,不是空氣質量檢測項目,故B正確,而A、C、D錯誤。故選B。7.【答案】A【知識點】物體的顏色;紫外線、紅外線【解析】【分析】物體呈黑色是因為它能反射所有色光,物體呈白色是因為它能吸收所有色光,太陽光中的紅線外具有熱效應,可知吸收太陽光,溫度將變高,瓶內氣體受熱膨脹,將液柱向外壓。【解答】黑色物體吸收所有的色光,白色物體反射所有的色光,黑色物體比白色物體吸熱本領強。將甲涂黑的一側正對太陽,將乙涂白的一側正對太陽,黑色物體吸收所有的色光,白色物體反射所有的色光,所以液柱移動的距離L1L2。故答案為:A。8.【答案】C【知識點】水循環【解析】【分析】水循環是指地球上不同的地方上的水,通過吸收太陽的能量,改變狀態到地球上另外一個地方。【解答】A、降水是從大氣到達地面;故A錯誤;B、下滲是地表進入地下;故B錯誤;C、蒸發是從地面進入大氣中;故C正確;D、徑流是地表和地下的液態水的流動;故D錯誤;故答案為:C。9.【答案】A【知識點】控制變量法;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解析】【分析】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液體的種類、液體表面積、溫度和表面空氣流速。【解答】觀察圖中情景,兩滴水的表面積不同,顯然,小明同學研究的是蒸發快慢與水的表面積的關系;故A符合題意,故BC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10.【答案】C【知識點】溶解度的影響因素【解析】【分析】根據現象分析氣體的溶解度受溫度和氣壓的變化規律即可。【解答】打開碧瓶蓋時會發現雪碧自動噴出,這說明氣壓減小,氣體的溶解度減小。喝了雪碧后又常常會打嗝,說明溫度升高,氣體的溶解度減小。那么要降低氣體的溶解能力,可以升高溫度,減小壓強。故選C。11.【答案】C【知識點】液化及液化現象【解析】【分析】液化指物質由氣態轉變成液態,液化要放熱。【解答】冬天,在暖和的教室窗玻璃上會“出汗”,這是因為熱的水蒸氣遇到冷的玻璃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沾在玻璃上,汗出在室內一面,故正確的是①③④,故C正確。故答案為:C。12.【答案】D【知識點】實驗操作注意事項的探究;氧氣與碳、磷、硫、鐵等物質的反應現象【解析】【分析】根據鐵絲燃燒現象及注意事項分析。【解答】A、 集氣瓶中預先裝有少量水是為了防止濺落熔化物使集氣瓶破裂 ,不符合題意;B、 將鐵絲螺旋狀纏繞在火柴上,利用火柴燃燒放出的熱量引燃鐵絲 ,不符合題意;C、 鐵絲在氧氣中劇烈燃燒,火星四射 ,不符合題意;D、 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生成黑色固體,符合題意;故選D。13.【答案】C【知識點】熔化與熔化現象;熔化和凝固的溫度—時間圖象【解析】【分析】晶體在熔化和凝固時溫度保持不變,熔化過程吸熱,凝固過程放熱。【解答】A、由熔化圖象可知該物質是晶體,從3min開始熔化,到6min結束,故在t=2min時,該物質處于固態,故A錯誤;B、在BC段處于熔化過程,該物質熔化不斷吸熱,但溫度不變,故B錯誤;C、該物質的凝固時的溫度是45℃,凝固點為45℃,故C正確;D、該物質從3min開始熔化,到6min熔化結束,該物質凝固過程持續了3min,故D錯誤。故答案為:C。14.【答案】C【知識點】汽化及汽化吸熱的特點【解析】【分析】沸點越低的氣體,在由液體轉化成氣體時,越易變成氣體。【解答】根據圖片可知,氮氣的沸點最低,則氮氣由液體變成氣體時更容易,即首先汽化的是氮氣。故選C。15.【答案】C【知識點】光的直線傳播及應用【解析】【分析】影子和小孔成像的原理都是光的直線傳播,小孔成像成的是光源倒立的實像。【解答】鳶在空中飛行時,地面上會出現影子,是由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在紙窗上開一小孔,使窗外飛鳶的影子呈現在室內的紙屏上,觀察到“鳶東則影西,鳶西則影東”其實就是小孔成像的特點:倒立的實像,小孔成像是由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正因為小孔成像是倒立的,才有“鳶東則影西,鳶西則影東”的現象,即二者的移動方向相反。故C符合題意,AB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16.【答案】A【知識點】物體的顏色【解析】【分析】透明的物體的顏色由透過光的顏色決定,不透明物體的顏色由反射光的顏色決定。【解答】A、隔著藍玻璃片看紅布,紅布是反射紅光被藍色的玻璃片吸收,所以為黑色,故A正確;B、能把各種色光全部吸收的不透明體是黑色的,故B錯誤;C、呈紅色的物體是因為它反射了紅色光,吸收了其他顏色的光,故C錯誤;D、如果不透明體能使各種色光幾乎全部反射,那么這個物體是白色,故D錯誤。故答案為:A。17.【答案】B【知識點】光的直線傳播及應用【解析】【分析】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線傳播,成的是光源倒立的實像,像的形狀與孔的形狀無關。【解答】CD、由題意,讓太陽光垂直照射在刻有一個很小的“△”形孔的紙板上,可知,小商同學在做小孔成像實驗,由于小孔成像形成的像與物的形狀相同,與小孔的形狀無關,故CD不符合題意;AB、由于小孔成像成的是倒立的實像,上下、左右皆顛倒,所以在地面上形成的光斑與日偏食景象上下、左右顛倒,故A不符合題意,B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18.【答案】B【知識點】固體溶解度的概念;溶質的質量分數及相關計算【解析】【分析】溶解度指的是某溫度下,100g溶劑中最多能溶解的該物質的質量,此時溶液達到飽和狀態。【解答】A、30℃時,氯化銨的溶解度為41.4g,硝酸鉀的溶解度為45.8g,則30℃時,50g水中分別最多能溶解20.7g氯化銨、22.9g硝酸鉀;若取這兩種鹽各22g,氯化銨有剩余,則鹽A是氯化銨,故A不符合題意;B、30℃時,50g水中最多能溶解20.7g氯化銨,充分攪拌不能使①中鹽A繼續溶解,故B符合題意;C、30℃時,50g水中最多能溶解22.9g硝酸鉀,則②中溶液為不飽和溶液,故C不符合題意;D、②中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為,小于44%,故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19.【答案】C【知識點】空氣的成分及探究【解析】【分析】白磷燃燒時,放出大量的熱,使試管內壓強增大的程度大于因氧氣減少導致的壓強減小的程度,所以剛開始試管內壓強增大,將注射器活塞向右移動。【解答】①白磷燃燒會放出大量的白煙,不是霧;②白磷的量不足,氧氣就不能耗盡,會使測定的結果偏小;③白磷燃燒放出大量熱,注射器的活塞先向右移動,后向左移動;④生石灰遇水會放出大量熱,向燒杯中加水是為了提高燒杯內的溫度,從而達到白磷的著火點,注射器中的水是防止氣體逸出,作用不同;⑤氧氣約占空氣體積的五分之一;故若試管內凈容積為50mL,反應后冷卻至室溫,活塞停止在10mL附近;其中正確的是②③⑤。故答案為:C。20.【答案】C【知識點】天平的使用及讀數;溶質的質量分數及相關計算【解析】【分析】用溶液質量×溶質質量分數得到氯化鈉的質量,然后根據砝碼規格確定砝碼質量和游碼質量,接下來根據“物體質量=砝碼質量-游碼質量”計算出稱量出的氯化鈉質量,最后根據計算溶質質量分數即可。【解答】氯化鈉的質量為:100g×12%=12g;水的質量為:100g-12g=88g;則砝碼的質量為10g,游碼的質量為2g;則物體和砝碼防反時,氯化鈉的實際質量為:10g-2g=8g;那么此時溶質質量分數為:。故選C。21.【答案】(1)水汽輸送(2)地表徑流(3)太陽輻射能(或太陽能)【知識點】水循環【解析】【分析】(1)將水從海洋吹向陸地的過程稱為水汽輸送,水汽輸送能讓陸地上的水得到補充。(2)人類最容易干預的環節是地表徑流。(3)水循環的外因即動力為太陽輻射,和地心引力,內因是水的三態變化。【解答】(1)數字②在水循環中所代表的環節是水汽輸送,①表示蒸發。(2)修建水庫是人類主要對水循環中地表徑流的影響。(3)水循環根據發生的位置可以分為海陸間大循環、陸地內循環和海上內循環,都包括的環節是蒸發和降水。其中水循環持續進行的動力是太陽能和地球引力。(1)數字②在水循環中所代表的環節是水汽輸送;①表示蒸發。(2)修建水庫是人類主要對水循環中地表徑流的影響。(3)水循環根據發生的位置可以分為海陸間大循環、陸地內循環和海上內循環,都包括的環節是蒸發和降水。其中水循環持續進行的動力是太陽能和地球引力。22.【答案】(1)氧氣(2)15.3%(3)氮氣【知識點】空氣的成分及探究;氧氣的性質和利用;燃燒與滅火【解析】【分析】(1)燃燒的條件:有可燃物、溫度達到著火點和足夠的助燃劑。(2)由圖可知,氧氣含量最終穩定在15.3%,可知此時已不再支持燃燒。(3)空氣中體積分數最大的是氮氣。【解答】(1)由題文可知,蠟燭在充滿空氣的密閉集氣瓶內燃燒,稍后氧氣含量降低,蠟燭熄滅,由此可燃物燃燒的條件之一是與氧氣接觸。故答案為:氧氣。(2)根據圖像可知,當氧氣濃度變為15.3%時,氧氣濃度不再改變,即蠟燭不再燃燒。故答案為:15.3%。(3)由于空氣中含量最多的氣體是氮氣,其次是氧氣,氮氣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則蠟燭熄滅后集氣瓶中含量最多的氣體是氮氣。故答案為:氮氣。(1)由題文可知,蠟燭在充滿空氣的密閉集氣瓶內燃燒,稍后氧氣含量降低,蠟燭熄滅,由此可燃物燃燒的條件之一是與氧氣接觸,故填氧氣。(2)根據圖像可知,當氧氣濃度變為15.3%時,氧氣濃度不再改變,即蠟燭不再燃燒,故填15.3%。(3)由于空氣中含量最多的氣體是氮氣,其次是氧氣,氮氣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則蠟燭熄滅后集氣瓶中含量最多的氣體是氮氣,故填氮氣。23.【答案】色散;紅【知識點】光的色散【解析】【分析】紅光的偏折能力最弱,紫光的偏折能力最強,可知a為紅光,b為紫光。【解答】當白光經過三棱鏡后,會發生色散現象,分解成七種單色光,從上到下依次為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單色光,所以a為紅光。24.【答案】(1)光的直線傳播(2)太陽;像(3)復色光【知識點】光的色散;光的直線傳播及應用【解析】【分析】(1)影子的形成原理是光的直線傳播。(2)小孔成像的原理也是光的直線傳播,成的是光源倒立的實像。(3)太陽光經過折射后能分解成多種色光,可知太陽光是復色光。【解答】(1)光是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的,所以遇到障礙物(樹葉、樹干)就會形成影子。(2)陽光透過密密的樹葉在地面上形成一個個圓形的“光斑”,這就是小孔成像,是太陽所成的實像。(3)太陽光經過三棱鏡折射后可以分散成七種顏色的光,分別是紅、橙、黃、綠、藍、靛、紫,這就是光的色散現象,說明太陽光是由七種色光組成的。(1)光是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的,所以遇到障礙物(樹葉、樹干)就會形成影子。(2)[1][2]陽光透過密密的樹葉在地面上形成一個個圓形的“光斑”,這就是小孔成像,是太陽所成的實像。(3)太陽光經過三棱鏡折射后可以分散成七種顏色的光,分別是紅、橙、黃、綠、藍、靛、紫,這就是光的色散現象,說明太陽光是由七種色光組成的。25.【答案】(1)增加溶液導電性(2)正(3)氫氣(4)水氫氣+氧氣【知識點】水的組成和主要性質;書寫化學方程式、文字表達式【解析】【分析】(1)溶液中離子濃度變大,導電性將增強。(2)正極產生氫氣,負極產生氧氣(3)氫氣和氧氣的體積比為2:1.據此進行判斷。(4)水電解是化學變化,有新物質氫氣和氧氣生成。【解答】(1)實驗前在水中加入稀硫酸或氫氧化鈉溶液的目的是增加溶液導電性,加快反應速率。故答案為:增加溶液導電性。(2)由圖可知,連接電源A端的試管中生成的氣體的體積較小,為氧氣,則A端為電源的正極。故答案為:正。(3)試管2中產生的氣體的體積較大,為氫氣。故答案為:氫氣。(4)水在通電的條件下反應生成氫氣和氧氣。故答案為:水氫氣+氧氣。(1)實驗前在水中加入稀硫酸或氫氧化鈉溶液的目的是增加溶液導電性,加快反應速率,故填增加溶液導電性。(2)由圖可知,連接電源A端的試管中生成的氣體的體積較小,為氧氣,則A端為電源的正極,故填正。(3)試管2中產生的氣體的體積較大,為氫氣,故填氫氣。(4)水在通電的條件下反應生成氫氣和氧氣,故反應的文字表達式寫為:水氫氣+氧氣。26.【答案】(1)液化(2)液化(3)凝華(4)熔化【知識點】熔化與熔化現象;液化及液化現象;凝華及凝華現象【解析】【分析】(1)(2)由氣態轉化為液態的過程稱為液化,由液體轉化為氣態的過程稱為汽化。(3)由固態轉化為氣態的過程稱為升華,由氣態轉化為固態的過程稱為凝華。(4)由固態轉化為液體的過程稱為熔化,由液體轉化為固態的過程稱為凝固。【解答】(1)霧是空氣中的水蒸氣液化形成的,是液化現象。(2)露是由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液化形成的,是液化現象。(3)霜是空氣中的水蒸氣凝華形成的小冰晶,是凝華現象。(4)消融的雪物質狀態由固態變為液態,為熔化現象。(1)霧是空氣中的水蒸氣液化形成的,是液化現象。(2)露是由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液化形成的,是液化現象。(3)霜是空氣中的水蒸氣凝華形成的小冰晶,是凝華現象。(4)消融的雪物質狀態由固態變為液態,為熔化現象。27.【答案】(1)30(2)液體蒸發快慢與液體種類有關,在濕度、溫度、液體表面積大小相同時,酒精蒸發得比水快。(3)【知識點】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解析】【分析】(1)由控制變量法可知,應控制溫度相同。(2)結論即結合圖像回答探究目的,即結合圖像說明蒸發的快慢是否與液體種類有關。(3)環境濕度大,不利于蒸發,可知蒸所需時間將延長。【解答】(1)探究液體蒸發快慢與液體種類的關系需要控制除液體種類不同外其他條件均相同,故B組溫度為30℃。(20根據上述實驗分析可得結論為:液體蒸發快慢與液體種類有關,在濕度、溫度、液體表面積大小相同時,酒精蒸發得比水快。(3)濕度越大,蒸發越慢,則環境濕度為50%時水的蒸發應比濕度為30%時更慢,如下圖所示:(1)探究液體蒸發快慢與液體種類的關系需要控制除液體種類不同外其他條件均相同,故B組溫度為30℃。(2)根據上述實驗分析可得結論為:液體蒸發快慢與液體種類有關,在濕度、溫度、液體表面積大小相同時,酒精蒸發得比水快。(3)濕度越大,蒸發越慢,則環境濕度為50%時水的蒸發應比濕度為30%時更慢,如下圖所示:28.【答案】澄清石灰水變渾濁;3%;部分二氧化碳氣體溶于水【知識點】二氧化碳的檢驗和驗滿【解析】【分析】探究活動一:二氧化碳能時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探究活動二:流入B中的水的體積等于二氧化碳的體積,用二氧化碳的體積除以瓶子的容積即可求得二氧化碳的體積分數。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導致進入B瓶內的水偏少,二氧化碳的體積分數偏小。【解答】探究活動一:②二氧化碳能與澄清石灰水中的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水,結論是竹子里的氣體中有二氧化碳,得出實驗現象: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探究活動二:②液體C是濃度較大的氫氧化鈉溶液。可以較好的吸收二氧化碳氣體,實驗結束時,松開止水夾,結果流入B瓶的水為6mL,則氣體中二氧化碳的體積為6mL,竹子里的氣體中二氧化碳的體積分數約=。③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小組同學查閱資料發現,小立測定的結果明顯小于真實的竹子里氣體二氧化碳的體積分數,并指出“偏小”與前面的準備活動有關,你分析小立測定“偏小”的原因可能是收集時部分二氧化碳溶于水。29.【答案】B;當水溫等其他條件一定時,冰糖的顆粒越小,溶解速率越快;在兩個完全相同的燒杯中,分別加入100 mL相同溫度的水,再同時向燒杯中各加入一藥匙塊狀冰糖(顆粒大小相同),用玻璃棒攪拌其中一個燒杯內的液體,觀察兩燒杯中冰糖溶解的快慢【知識點】溶解現象與溶解原理【解析】【分析】利用從生活中的經驗可知影響冰糖溶解快慢的因素有:冰糖顆粒的大小、水的溫度、是否攪拌、冰糖的多少、水的多少;然后改變冰糖顆粒的大小來探究顆粒大小對物質溶解性的影響。【解答】(1)通過對比實驗①和實驗②的實驗現象,溫度高的溶解快,所以可驗證猜想與水的溫度有關;(2)通過對比實驗②和實驗③的實驗現象,得到的結論是:當水溫等其他條件一定時,粉末狀冰糖溶解快,所以與冰糖顆粒的大小有關,即當水溫等其他條件一定時,冰糖的顆粒越小,溶解速率越快;(3)如果要驗證猜想C,實驗的變量為攪拌,所以在兩個完全相同的燒杯中,分別加入100 mL相同溫度的水,再同時向燒杯中各加入一藥匙塊狀冰糖(顆粒大小相同),用玻璃棒攪拌其中一個燒杯內的液體,觀察兩燒杯中冰糖溶解的快慢。30.【答案】(1)40(2)⑤③①④②(3)C【知識點】誤差分析;一定溶質質量分數的溶液的配制【解析】【分析】(1)。(2)配制溶液的順序:計算、稱量、量取、將藥品倒入燒杯中、攪拌溶解。(3)溶質質量分數偏大,可能是因為溶質的質量偏大,或溶劑的質量偏小。【解答】(1)配制200g質量分數為20%的蔗糖溶液,需要蔗糖的質量=200g× 20%=40g。故答案為:40。(2)配制200g質量分數為20%的蔗糖溶液,其操作步驟是:先從廣口瓶中取蔗糖,將其放到托盤天平上稱取40g蔗糖,再將稱量好的蔗糖放到燒杯中,然后將量取好的水倒入盛有蔗糖的燒杯中,最后攪拌溶解,即順序為⑤③①④②。(3)A、蔗糖中含雜質,即稱取的蔗糖偏少,導致配制的溶液溶質質量分數偏小,故A錯誤;B、稱量時蔗糖和砝碼的位置放反了,但沒有使用游碼,稱取的蔗糖的質量與要求的質量相同,不影響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故B錯誤;C、使用量筒取水時,俯視讀數,讀數小于水的實際體積,即量取的水的體積偏小,導致配制的溶液溶質質量分數偏大,故C正確;D、溶液具有均一性,轉移已配好的溶液時,有少量溶液濺出,不影響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故D錯誤。故答案為:C。(1)配制200g質量分數為20%的蔗糖溶液,需要蔗糖的質量=200g× 20%=40g,故填40。(2)配制200g質量分數為20%的蔗糖溶液,其操作步驟是:先從廣口瓶中取蔗糖,將其放到托盤天平上稱取40g蔗糖,再將稱量好的蔗糖放到燒杯中,然后將量取好的水倒入盛有蔗糖的燒杯中,最后攪拌溶解,即順序為⑤③①④②,故填⑤③①④②。(3)A 蔗糖中含雜質,即稱取的蔗糖偏少,導致配制的溶液溶質質量分數偏小,選項錯誤;B 稱量時蔗糖和砝碼的位置放反了,但沒有使用游碼,稱取的蔗糖的質量與要求的質量相同,不影響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選項錯誤;C 使用量筒取水時,俯視讀數,讀數小于水的實際體積,即量取的水的體積偏小,導致配制的溶液溶質質量分數偏大,選項正確;D 溶液具有均一性,轉移已配好的溶液時,有少量溶液濺出,不影響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選項錯誤,故填C。31.【答案】20%;300;=【知識點】固體溶解度的概念;溶質的質量分數及相關計算【解析】【分析】(1)。(2)溶液均一穩定,所以每份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相等,加入水后,溶質的質量不變,但溶液的質量增大,再利用計算所加水的質量。(3)溫度不變,溶解度不變,等量的水中溶解的食鹽的質量相同,所以蒸發等量的水,析出食鹽的質量相同。【解答】將80g硝酸鉀全部溶于320g水中,將所得溶液平均分成4份,每份溶液的質量為100g,其中含有溶質20g。(1)第一份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為。(2)設需要加水的質量為x,溶液稀釋前后溶質的質量不變,則:,x=300g。(3)溫度不變,分別為150g和100g的兩份食鹽飽和溶液,各蒸發掉10g水,蒸發出來的水與析出晶體能形成飽和溶液,飽和溶液蒸發等質量的水,析出的晶體質量是相等的,所以析出晶體的質量分別為m1和m2,則m1=m2。32.【答案】(1)等于(2)1:3(3)B>A>C【知識點】固體溶解度的概念;溶質的質量分數及相關計算【解析】【分析】(1)A和C的溶解度曲線在20℃時相交,可知在該溫度下,A和C的溶解度相同。(2)溶解度指的是該溫度下100g溶劑中最多能溶解的溶質的質量,結合圖像分析50gA能否被完全溶解,若不能,則應用溶解的A的質量為溶質進行計算。(3)C的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減小,可知會有晶體析出,所以質量分數將減小;20℃時,B的溶解度最大,可知20℃溶解的溶質最多,質量分數最大,可知50℃時,B溶質的質量分數最大。【解答】(1)由溶解度曲線可知,20℃時,A物質的溶解度等于C物質的溶解度。(2)50℃時,A物質的溶解度是50g,所以把50gA放入50g水中能得到A的飽和溶液,只能溶解25g,其中溶質與溶液的質量比為25g:(25g+50g)=1:3。(3)20℃時,B物質的溶解度最大,A、C物質的溶解度相等,A、B、C三種物質的飽和溶液升溫到50℃時,A、B物質的溶解度增大,溶質、溶劑質量不變,溶質質量分數不變,C物質的溶解度減小,有溶質析出,溶液仍為飽和溶液,一定溫度下飽和溶液的溶質分數=,溶解度越大,質量分數越大,20℃時B的溶解度大于A的溶解度大于50℃時C的溶解度,所以所得三種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的大小關系是:B>A>C。(1)由溶解度曲線可知,20℃時,A物質的溶解度等于C物質的溶解度;(2)50℃時,A物質的溶解度是50g,所以把50gA放入50g水中能得到A的飽和溶液,只能溶解25g,其中溶質與溶液的質量比為25g:(25g+50g)=1:3;(3)20℃時,B物質的溶解度最大,A、C物質的溶解度相等,A、B、C三種物質的飽和溶液升溫到50℃時,A、B物質的溶解度增大,溶質、溶劑質量不變,溶質質量分數不變,C物質的溶解度減小,有溶質析出,溶液仍為飽和溶液,一定溫度下飽和溶液的溶質分數=,溶解度越大,質量分數越大,20℃時B的溶解度大于A的溶解度大于50℃時C的溶解度,所以所得三種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的大小關系是:B>A>C。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西片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中科學試題( 1-3章)(學生版).docx 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西片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中科學試題( 1-3章)(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