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中考科學三輪沖刺每日一練(第9天)一.選擇題(共10小題)1.氦合氫離子(HeH+)是宇宙演化的重要標記之一,被科學家稱為“宇宙最強酸”。下列關于HeH+的說法正確的是( )A.只有1個原子核 B.共有2個質子C.共有2個電子 D.能使紫色石蕊變藍2.如圖是物質甲和乙反應生成丙的微觀示意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該反應屬于化合反應B.甲、乙、丙都是有機物C.該反應中參加反應的甲和乙質量比為1:1D.該反應在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發生了改變3.接種甲型H1N1流感疫苗能有效預防甲型H1N1流感。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甲型H1N1流感病毒具有細胞結構B.從免疫學角度看,接種的流感疫苗屬于抗原C.接種疫苗后人體獲得的免疫屬于非特異性免疫D.從預防傳染病的措施看,接種疫苗屬于切斷傳播途徑4.隨著科技的發展,許多汽車配備智能眼鏡——HUD抬頭顯示技術.它將行車各項信息以投影方式顯示在視野前方,司機不需要低頭看屏幕,提升了行車安全(如圖甲),如圖乙是成像原理簡圖.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司機看到的像是實像B.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C.∠1是折射角D.若看到的像過低,可以將“行車信息”豎直向上提高一點5.2024年3月25日,東陽出現了狂風暴雨甚至有冰雹來襲的極端天氣。如圖是某校當天的一些場景.對相關場景的科學解釋合理的是( )A.鐵皮被掀起,是因為鐵皮下方空氣流速大壓強小B.樹木被折斷,是因為風對樹的力大于樹對風的力C.車輛被砸壞,是因為冰雹的質量和速度較大,動能大的緣故D.我們只要做好預防工作,完全可以避免極端天氣帶來的危害6.如圖所示為小樂構建的人體生理活動的概念模型,其中①③表示血管,②表示相應的結構,箭頭表示血流方向。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若②為腎臟,則③中的尿素含量減少B.若②為骨骼肌,則③中的氧氣含量增加C.若②為肺,則③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D.若②為小腸,則餐后1小時③中的葡萄糖含量減少7.北京冬奧會上中國小將蘇翊鳴奪得男子單板滑雪大跳臺金牌,下列關于該運動的說法正確的是( )A.比賽時,運動員從超過40米的助滑區出發是為了獲得較大的初速度B.在運動中,運動員腳上穿著面積較大的單板,有利于減小落地時的沖擊力C.運動員運動到最高點時,動能為零D.運動員下落過程中,重力勢能全部轉化為動能8.在測量滑輪組機械效率的實驗中,用如圖所示的滑輪組先勻速提升重為G1的物體,額外功與總功之比為1:4,再勻速提升重為G2的物體,先后兩次提升時滑輪組的機械效率之比為5:6。若不計繩重和摩擦,則( )A.G1:G2=2:5B.G1:G2=2:3C.先后兩次繩子自由端的拉力之比為2:5D.先后兩次繩子自由端的拉力之比為3:59.如圖表示葉在夏季一天中氧氣的凈吸收速率。請分析,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A.曲線中A點表示葉片沒有進行光合作用B.曲線中B點表示光合作用釋放氧氣的速率與呼吸作用吸收氧氣的速率的差值達到最大C.曲線中BC段上升的原因是光照強度減弱D.曲線中DE段上升的原因是氣孔關閉10.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三個相同的燒瓶A、B、C內分別盛有質量和初溫均相等的煤油和水,瓶中電阻絲的阻值分別為RA、RB、RC,且RA=RC<RB。當閉合開關S,通電一段時間后(液體均未沸騰,不計熱損失,比熱容c水>c煤油)。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三個燒瓶中的液體末溫高低順序為tA=tC<tBB.三個燒瓶中的液體吸收的熱量高低順序為QA=QC<QBC.比較A、B可粗略地探究電熱的多少與電流大小有關D.比較B、C可粗略地探究煤油和水的吸熱能力二.填空題(共8小題)11.2023年8月29日,華為技術有限公司開始銷售Mate60Pro高端智能手機。該手機搭載的麒麟9000S芯片的成功研制,標志著中國突破了5G芯片領域的封鎖,振奮人心。制造芯片的核心材料——硅的提純過程中某個反應可以用化學方程式SiCl4+2H2Si+4HCl表示,該反應屬于基本化學反應類型中的 反應。SiCl4中Si元素的化合價為 。12.如圖甲所示是一種利用紫外線殺菌的筷子盒,內置“220V 4W”的紫外線燈管,裝入干燥筷子只需3~5分鐘即可完成殺菌消毒。取筷子的原理結構示意圖如圖乙。(1)按壓A端一次能取出一根筷子,既環保又衛生。按壓時,可以把它看成一個 杠桿(選“省力”、“費力”或“等臂”)。(2)從預防傳染病的角度,對筷子進行消毒屬于 。(3)紫外線燈正常工作時通過的電流為 安(保留2位小數)。13.干熱巖是一種地熱能源,是指存在于地殼深處的無水巖體,其溫度一般在200℃以上。全球陸區干熱巖資源量是全球石油、天然氣和煤炭蘊藏能量的近30倍,我國干熱巖資源占世界資源量的左右。如圖為利用其發電的原理圖,請回答下列問題。(1)由圖可知利用干熱巖發電,主要涉及的能量轉化有:內能→ →電能。(2)高壓蒸汽C經過渦輪風扇之后變成溫水A,其物態變化過程是: 。(3)干熱巖是未來大力發展新能源之一,與火力發電相比,該能源的優點是: 。14.如圖質量為50千克的小明在做俯臥撐,他所受的重力可視為集中在A點。(1)運動時,隨著人體產熱的增加,散熱也會增加,寫出此時增加散熱的一種方式 。(2)若將圖中位置,換用單手撐住,則手對地面的壓強 。(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3)某次他將身體撐起,A點上升的距離為0.3米,則此次他克服重力做的功為 焦。15.圖甲表示淀粉在消化道內逐步分解的示意圖,圖乙曲線(X、Y、Z)分別表示三大營養物質在消化道中各部位(依次用A、B、C、D、E表示)被消化的程度。(1)圖甲中,淀粉經過①和②過程,最終分解為葡萄糖被人體吸收,參與此消化過程的消化液是 。(2)圖乙中表示蛋白質消化過程的曲線是 (選填“X”“Y”或“Z”)。16.金星、木星和月球“近距離歡聚”,會形成“雙星伴月”的景觀。(1)以下描述不符合科學事實的一項是 。A.雙星發出的耀眼強光照亮了月球B.雙星是行星,月球是衛星,雙星繞著太陽公轉C.景觀形成與行星和月球的運行軌道和速度的不同有關(2)金星自轉的方向自東向西,由此推測:金星上看太陽是 (填“西升東落”或“東升西落”)。17.圖甲為人體內水分平衡示意圖,圖乙為心臟及與其相連血管的示意圖。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通過飲水和進食獲取的水,經吸收進入血液后,由⑨進入心臟,依次經過⑤→ (按順序填寫圖乙中的序號)→①,再由血液循環將其運輸到全身。(2)圖甲中X表示細胞的 ,因此人每天攝入的水分會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每天流失的水分。18.某興趣小組到溫州三垟濕地公園進行研學活動。下表是他們為濕地動物中的松鼠、白鷺、鯉魚、青蛙、中華草龜等制作的一張脊椎動物檢索表,圖為該濕地生態系統碳循環的過程圖。脊椎動物檢索表1a胎生………………………………………P 1b卵生………………………………………2 2a體溫恒定…………………………………Q 2b體溫不恒定………………………………3 3a在陸地上產卵……………………………R 3b在水中產卵………………………………4 4a幼體用鰓呼吸,成體主要用肺呼吸……S 4b幼體和成體都用鰓呼吸…………………T甲(1)公園里所有的白鷺構成一個 ;(2)松鼠對應圖甲中的字母 ;(3)圖乙中①~⑤表示呼吸作用的有 。(可多選)三.解答題(共2小題)19.實驗室用金屬鎂與100g鹽酸反應探究酸的性質。小濱取反應后的溶液,逐漸加入溶質質量分數為8%的NaOH溶液,產生沉淀質量與滴加溶液的質量關系如圖所示。已知當NaOH溶液滴加至150g時不再有沉淀產生。求:(1)5.8g沉淀的成分為 。(2)a點時,與NaOH反應的物質化學式 。(3)若在b點溶液中加AgNO3溶液,出現白色沉淀 (填“能”“不能”)證明HCl有剩余;(4)計算100g稀鹽酸的溶質質量分數。(寫出計算過程)20.如圖甲是一個家用的抽水馬桶,每次按壓沖水旋鈕出水后,水箱會自動流進一定量的水,水位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可以自動停止進水。項目化小組通過查閱資料學習了它的工作原理后,計劃制作一個模型,具體設計如圖乙:當水箱中的水位較低時,進水口進水,浮球隨水箱水面上浮,達到設定水位后,金屬桿AOB(O為支點)帶動針閥下降堵住進水口,從而穩定水箱水位。O點還可以調節松緊,以方便固定金屬桿OB在不同角度。(1)產品設計:已知針閥對進水閥門的壓力達到6牛時,進水閥被關嚴而停止進水。小組同學計劃用一個重2牛、體積為500厘米3的浮球來裝配模型,當OA=10厘米時,請計算出OB的最短長度。(摩擦力和金屬桿的質量、針閥的質量均忽略不計,下同)(2)產品測試:項目小組在實際測試過程中發現,每次水箱進水后,此時浮球未浸沒,但水箱中的水量比較少(這樣影響沖水的實際效果),這時需要對浮球和金屬桿AOB做出改進的方案是 。(寫出2點)2025中考科學三輪沖刺每日一練(第9天)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選擇題(共10小題)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A B B C A A C B B一.選擇題(共10小題)1.【分析】根據氦原子核內質子數為2,氫原子核內質子數為1,1個氦合氫離子(HeH+)帶1個單位的正電荷,進行分析解答。【解答】解:A、1個氦合氫離子(HeH+)中含有2個原子核,故選項A說法錯誤。B、1個氦合氫離子(HeH+)中含有2個原子核,氦原子核內質子數為2,氫原子核內質子數為1,則共有3個質子,故選項B說法錯誤。C、1個氦合氫離子(HeH+)中含有2個原子核,氦原子核內質子數為2,氫原子核內質子數為1,則共有3個質子,1個氦合氫離子(HeH+)帶1個單位的正電荷,則其核外電子數為3﹣1=2,故選項C說法正確。D、氦合氫離子(HeH+)被科學家稱為“宇宙最強酸”,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色,故選項D說法錯誤。故選:C。2.【分析】根據物質甲與乙反應生成丙的微觀示意圖,寫出反應的方程式,根據方程式的意義、反應的特點、微粒的構成分析判斷有關的說法。【解答】解:由微觀反應示意圖可知,該反應是由C2H4和H2O在一定條件下反應生成C2H6O,化學方程式為C2H4+H2OC2H6O。A.由化學方程式可知,該反應是由兩種物質反應生成另一種新物質,符合“多變一”的特征,屬于化合反應,選項說法正確;B.乙是水,不含碳元素,不屬于有機物,選項說法錯誤;C.由化學方程式可知,該反應中參加反應的甲(C2H4)和乙(H2O)質量比為28:18≠1:1,選項說法錯誤;D.由微觀反應示意圖以及化學反應的實質可知,該反應在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不變,選項說法錯誤。故選:A。3.【分析】非特異性免疫是生來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對多種病原體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線。特異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線,產生抗體,消滅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對特定的病原體有防御作用。是患過這種病或注射過疫苗后獲得的。【解答】解:A、病毒沒有細胞結構,由蛋白質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組成。A錯誤。B、通過接種流感疫苗,能刺激人產生抗體對抗流感病毒,因此從免疫學角度看,接種的流感疫苗屬于抗原。B正確。C、接接種用的疫苗是由減毒的、低毒的、滅活的病原體,種疫苗后人體會產生相應的抗體,所以接種疫苗后人體獲得的免疫屬于特異性免疫。C錯誤。D、從預防傳染病的措施看,接種疫苗能提高人的免疫能力,屬于保護易感人群。D錯誤。故選:B。4.【分析】(1)平面鏡成正立等大的虛像,是光的反射現象;(2)折射角是折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3)平面鏡成的像與物關于鏡面對稱,據此分析。【解答】解:AB、擋風玻璃相當于平面鏡,平面鏡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虛像,平面鏡成正立等大的虛像,故A錯誤、B正確;C、由圖可知,∠1反射光線與反射面的夾角,不是折射角,故C錯誤;D、當駕駛員發現擋風玻璃所成的像過低時,需要像向上移動,遠離擋風玻璃的下邊沿,像到平面鏡的距離與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則顯示器也要遠離擋風玻璃的下邊沿,即要遠離擋風玻璃,不能將“行車信息”豎直向上提高一點,故D錯誤。故選:B。5.【分析】(1)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流速越大的地方,壓強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壓強越大;(2)相互作用力的特點: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兩個物體上,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3)動能大小的影響因素:質量、速度;質量越大,速度越大,動能越大;(4)做好預防工作,可以減小極端天氣帶來的危害。【解答】解:A、等質量的空氣在相同的時間內同時通過鐵皮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由于上表面彎曲,下表面平直,所以空氣通過上表面的流速大,通過下表面的流速較小。因為鐵皮上方的空氣流速大,壓強較小;鐵皮下方的空氣流速小、壓強大,所以鐵皮在上下壓強差的作用下被掀起,故A錯誤;B、風對樹的力與樹對風的力是一對相互作用力,二者大小相等,故B錯誤;C、根據動能大小的影響因素可知,車輛被砸壞,是因為冰雹的質量和速度較大,動能大的緣故,故C正確;D、做好預防工作,可以減小極端天氣帶來的危害,但不能完全避免,故D錯誤。故選:C。6.【分析】(1)血液循環分為體循環和肺循環兩部分,循環途徑如圖所示:(2)圖示所示為小樂構建的人體生理活動的概念模型,其中①和③表示血管,②表示相應的結構,箭頭表示血流方向,②表示的結構不同,則①和③表示血管也不同。【解答】解:A、若②為腎臟,血液流經腎臟時,經腎小球和腎小囊內壁的濾過作用、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后,血液中的尿素會隨尿排出,因此③腎靜脈中的尿素含量會減少,正確。B、若②為骨骼肌,則屬于體循環路線,骨骼肌細胞要消耗氧氣產生二氧化碳,所以流經骨骼肌的血液氧氣會減少,二氧化碳會增多,因此③中的氧氣會減少,錯誤。C、若②為肺,在肺部發生氣體交換,肺泡中的氧氣擴散進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擴散進入肺泡。則③肺靜脈中氧氣會增多,二氧化碳的含量會減少,錯誤。D、小腸是人體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若②為小腸,則餐后1小時,由于小腸吸收了大量的營養物質(包括葡萄糖),因此③腸靜脈中的葡萄糖含量會增多,錯誤。故選:A。7.【分析】(1)一切物體都具有保持原來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叫做慣性;(2)減小壓強的方法:在壓力一定時,增大受力面積;在受力面積一定時,減小壓力;(3)動能大小的影響因素:質量、速度;質量越大,速度越大,動能越大;重力勢能大小的影響因素:質量、被舉得高度;質量越大,高度越高,重力勢能越大;考慮空氣和摩擦阻力時,一部分機械能會轉化為內能,機械能總和會減少。【解答】解:A、助滑區運動員做加速運動,比賽時,運動員從超過40米的助滑區出發是為了獲得較大的初速度,利用慣性使自己跳得更遠,故A正確;B、面積較大的單板,是在壓力一定時,通過增大受力面積來減小壓強,不能減小落地時的沖擊力,故B錯誤;C、最高點時運動員在水平方向上仍有一定速度,所以動能不為零,故C錯誤;D、運動員下落過程中,一部分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還有一部分重力勢能轉化為內能。故D錯誤。故選:A。8.【分析】(1)不計繩重和摩擦時,克服物體重力所做的功為有用功,克服動滑輪重力所做的功為額外功,根據W=Gh表示出使用滑輪組勻速提升重為G1的物體時額外功與總用功之比即可求出物體重力G1和動滑輪重力之間的關系;使用同一個滑輪組先后勻速提升重為G1和G2的物體時,兩次提升時滑輪組的機械效率之比為5:6,不計繩重和摩擦,根據η求出物體G1與G2的比值;(2)不計繩重和摩擦,根據F(G+G動)求出先后兩次繩子自由端的拉力之比。【解答】解:AB、由題意可知,使用滑輪組勻速提升重為G1的物體時,額外功與總用功之比為1:4,因不計繩重和摩擦時,克服物體重力所做的功為有用功,克服動滑輪重力所做的功為額外功,總功等于有用功和額外功之和,所以,由W=Gh可得:,即G動;兩次提升時滑輪組的機械效率之比為5:6,不計繩重和摩擦,根據η可知,,解得:G1:G2=1:3,故AB錯誤;CD、不計繩重和摩擦,根據F(G+G動)可知,先后兩次繩子自由端的拉力之比為:,故C正確,D錯誤。故選:C。9.【分析】呼吸作用與光合作用的區別和聯系區別與聯系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區別 部位 含有葉綠體的細胞 所有的活細胞條件 光 有光、無光均可原料 二氧化碳、水 有機物、氧氣產物 有機物、氧氣 二氧化碳、水能量轉變 制造有機物,儲存能量 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聯系 如果沒有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呼吸作用就無法進行。這是因為呼吸作用所分解的有機物正是光合作用的產物。呼吸作用所釋放的能量正是光合作用儲存在有機物中的能量。 如果沒有呼吸作用,光合作用也無法進行。這是因為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時候,原料的吸收和產物的運輸所需要的能量,正是呼吸作用釋放出來的。 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是互相依存的關系。【解答】解:光合作用釋放氧氣,呼吸作用消耗氧氣。A、曲線中A點表示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等于呼吸作用吸收的氧氣,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平衡,A錯誤;B、曲線中B點表示光合作用釋放氧氣的速率與呼吸作用吸收氧氣的速率的差值達到最大,B正確;C、曲線中BC段上升的原因是光照強度過強,葉片表皮上的部分氣孔會關閉,C錯誤;D、曲線中DE段上升的原因是光線減弱,導致光合作用減弱。D錯誤。故選:B。10.【分析】AB.三電阻串聯,通過的電流和通電時間相同,根據Q=I2Rt進行比較;根據Δt,得出溫度變化;C.兩電阻串聯,通過的電流和通電時間相同,可探究電熱的多少與電阻大小有關;D.利用控制變量法進行分析。【解答】AB.三電阻串聯,通過的電流和通電時間相同,RA=RC<RB,根據Q=I2Rt可知,RA、RC產生的熱量相等,RB產生的熱量最多,故三個燒瓶中的液體吸收的熱量高低順序為QA=QC<QB,液體的質量和初溫均相等,根據Δt,而煤油的比熱容最小,故tB>tA>tC,故A錯誤,B正確;C.A、B兩電阻串聯,通過的電流和通電時間相同,選擇燒瓶A、B作為研究對象,可以粗略地探究電熱的多少與電阻大小有關,故C錯誤;D.因RC<RB,根據Q=I2Rt知兩電阻產生熱量不同,選擇燒瓶B、C作為研究對象,不能粗略地探究物質的吸熱能力,故D錯誤。故選:B。二.填空題(共5小題)11.【分析】根據反應的特點分析。【解答】解:由化學方程式SiCl4+2H2Si+4HCl看出,該反應是一種單質和一種化合物反應生成另一種單質和另一種化合物的反應,屬于置換反應;SiCl4中Cl是﹣1價,根據化合物中正負化合價的代數和為0,故Si是+4價,故答案為:置換;+4。12.【分析】(1)根據動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關系確定杠桿類型;(2)根據預防傳染病的途徑進行分析。(3)根據P=UI計算電流。【解答】解:(1)取用筷子時,A施加向下的力是動力;彈簧對杠桿向上的彈力是阻力,由圖可知動力臂大于阻力臂,故是省力杠桿;(2)從預防傳染病的角度上考慮,對筷子進行消毒屬于預防措施中的切斷傳播途徑。根據P=UI知,紫外線燈正常工作時通過的電流I0.02A。故答案為:(1)省力;(2)切斷傳播途徑;(3)0.02。13.【分析】(1)根據能量轉化的過程進行分析。(2)物質從氣態變成液態的過程叫液化。(3)干巖石發電對環境的污染小,可以循環利用。【解答】解:(1)由圖可知利用干熱巖發電,主要涉及的能量轉化有:內能→機械能→電能。(2)高壓蒸汽C經過渦輪風扇之后變成溫水A,其物態變化過程是液化。(3)與火力發電相比,該能源的優點是:能源無污染、可以循環利用。故答案為:(1)機械能;(2)液化;(3)能源無污染、可以循環利用。14.【分析】(1)蒸發吸熱;(2)根據p判斷壓強的變化;(3)根據W=Gh,求得功。【解答】解:(1)運動時,隨著人體產熱的增加,散熱也會增加,汗液蒸發吸熱;(2)若將圖中位置,換用單手撐住,壓力不變,受力面積減小,由公式p可知,手對地面的壓強變大;(3)W=Gh=mgh=50kg×10N/kg×0.3m=150J。故答案為:(1)汗液蒸發;(2)變大;(3)150。15.【分析】圖乙中:A口腔、B咽和食道、C胃、D小腸、E大腸;X表示淀粉的消化過程、Y表示蛋白質的消化過程、Z表示脂肪的消化過程,解答即可。【解答】解:(1)淀粉的消化從口腔開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夠將部分淀粉分解為麥芽糖,當淀粉和麥芽糖進入小腸后,由于小腸中的胰液和腸液中含有消化糖類、脂肪和蛋白質的酶,淀粉等糖類物質在小腸內被徹底消化為葡萄糖;即參與淀粉消化過程的消化液是唾液、腸液和胰液。(2)淀粉的消化從口腔開始,蛋白質的消化是從胃開始的,脂肪的消化從小腸開始,所以圖乙中X表示淀粉的消化過程,Y表示蛋白質消化過程,Z表示脂肪的消化過程。故答案為:(1)唾液、腸液和胰液.(2)Y。三.解答題(共5小題)16.【分析】(1)恒星、行星、衛星、星云、流星和彗星是宇宙中不同的天體,它們之間存在一些顯著的區別:恒星自身可以產生光和熱;行星自身不發光,必須是圍繞恒星運轉的天體;衛星不會發光,圍繞行星運轉,月球是地球的唯一自然衛星。(2)太陽是一顆恒星,地球是太陽系中的行星,由于地球不停的繞太陽做自轉和公轉,自轉和公轉的方向都是自西向東,因此,地球上看到的太陽始終是東升西落。【解答】解:(1)金星、木星都是行星,行星是本身不能發光發熱的天體,不可能雙星發出的耀眼強光照亮了月球,A錯誤,符合題意。雙星是太陽系中的行星,月球是地球的衛星,雙星繞著太陽公轉,B正確,不符合題意。“雙星伴月”景觀形成與行星和月球的運行軌道和速度的不同有關,C正確,不符合題意。故選:A。(2)我們知道,地球的自轉方向為自西向東,看到的太陽運動是東升西落,由此推知,當金星自轉的方向自東向西時,金星上看太陽是西升東落。故答案為:(1)A(2)西升東落17.【分析】圖乙中①主動脈,②上腔靜脈,③肺動脈,④肺靜脈,⑤右心房,⑥右心室,⑦左心房,⑧左心室,⑨下腔靜脈。【解答】解:(1)由圖乙可知,通過飲水和進食獲取的水經過吸收進入血液后,首先進入⑨下腔靜脈→⑤右心房→⑥右心室→③肺動脈→肺部毛細血管網→④肺靜脈→⑦左心房→⑧左心室,最后通過主動脈將富含氧氣和營養物質的血液運輸到全身。(2)由圖甲可知,X表示細胞的呼吸作用。每天攝入的水分一部分還要參與物質運輸、體溫調節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多余的水分通過呼吸、流汗、排尿和排糞等方式排出的水分,因此人每天攝入的水分會大于每天流失的水分。故答案為:(1)⑥→③→④→⑦→⑧;(2)呼吸作用;大于。18.【分析】(1)種群:在同一時間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區域內,同種生物的所有個體是一個種群。種群中的個體能夠通過繁殖將各自的基因傳給下一代。(2)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區域內,所有的種群組成一個群落。(3)圖乙中①光合作用,②③④都是呼吸作用,⑤捕食。【解答】(1)種群指在一定時間內占據一定空間的同種生物的所有個體。公園里所有的白鷺構成一個種群。(2)松鼠是哺乳動物,哺乳動物的主要特征是:體表被毛;胎生哺乳;牙齒有門齒、犬齒、臼齒的分化。,因此對應圖甲中的字母P。(3)活細胞利用氧,將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將儲存在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供給生命活動的需要,這個過程叫作呼吸作用。圖乙中①~⑤表示呼吸作用的有②③④。故答案為:(1)種群;(2)P;(3)②③④。19.【分析】(1)鎂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鎂和氫氣,鹽酸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氯化鎂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氫氧化鎂和氯化鈉;(2)根據a點時沒有沉淀生成分析;(3)根據b點時氫氧化鈉與部分氯化鎂反應分析;(4)根據氫氧化鈉的質量計算氯化氫的質量,進一步計算100g稀鹽酸的溶質質量分數。【解答】解:(1)鎂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鎂和氫氣,鹽酸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氯化鎂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氫氧化鎂和氯化鈉,可見5.8g沉淀的成分為氫氧化鎂;(2)a點時沒有沉淀生成,說明a點時,與NaOH反應的物質是鹽酸;(3)b點時氫氧化鈉與部分氯化鎂反應,溶液中溶質為氯化鈉和氯化鎂,加AgNO3溶液,氯化鈉和氯化鎂都能和硝酸銀反應生成氯化銀白色沉淀,出現白色沉淀不能證明HCl有剩余;(4)根據反應可得關系式NaOH~Cl~HCl,設氯化氫的質量為x。NaOH~Cl~HCl40 36.5150g×8% xx=10.95g100g稀鹽酸的溶質質量分數為100%=10.95%。答:100g稀鹽酸的溶質質量分數10.95%。故答案為:(1)氫氧化鎂;(2)HCl;(3)不能;(4)10.95%。20.【分析】(1)先求出浮球受到的浮力以及浮球的重力,得出B端受到的向上的力,根據杠桿平衡原理,計算杠桿的長度;(2)根據提高水位的方法分析。【解答】解:(1)浮球浸沒時受到的浮力F浮=ρ水gV排=1.0×103kg/m3×10N/kg×500×10﹣6m3=5N,浮球的重力G=2N,則B端受到向上的壓力FB=5N﹣2N=3N,根據杠桿平衡原理:FA×OA=FB×OB,即6N×10cm=3N×OB,解得OB=20cm;(2)在實際測試過程中發現,每次水箱進水后,此時浮球未浸沒,可以減小浮球的體積使得全部浸沒而提高水位;也可以按照圖中將OB逆時針轉動一定的角度,使得水位提高。答:(1)OB的最短長度為20cm;(2)可以減小浮球的體積使得全部浸沒而提高水位;也可以額按照圖中將OB逆時針轉動一定的角度,使得水位提高。第1頁(共1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