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一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學科素養評價六年級綜合學生注意:答題時間60分鐘,滿分60分。題號三四總分科學部分道德與法治部分科學部分(河人版)(30分)一、我會判。(8分)1.“日心說”認為處于字宙中心的不是地球。2.月球在圍繞地球公轉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月球的背面。3.夏至日的正午,位于我國北方的物體的影子最短。4.水污染嚴重危害著地球上有限的水資源。5.電子計算機是在1969年發明的。6.酸雨是空氣污染的結果,但酸雨對植物沒有害處。7.仿生產品有些不能在自然界找到類似的原型。8.為了提高船的載重量和穩定性,人們不斷地改進著船的形狀和結構。(二、我會選。(5分)1.地球在運動過程中,地軸()。A.始終向太陽方向傾斜B.始終指向北極星附近C.逐漸變成垂直狀態:2.一天中,同一物體的影子之所以會發生變化,是因為(A.太陽的方位發生了變化B.物體的大小發生了變化C.光照的強度發生了變化3.下列發明和人物的對應關系不正確的是()。A愛迪生一電燈B.吉爾伯特一電力C.哥白尼一蒸汽機六年級綜合第1頁(共4頁)4.照相機的發明與()的結構有關。A麥稈B.眼睛C.手5與帆船相比,輪船的優勢是()。A動力可以持續B.船體比較輕C.不會污染環境三、雷達的發明能夠在自然界找到類似的原型,那就是蝙蝠捕食的過程。根據下面圖片和描述寫出雷達探測模仿了蝙蝠捕食的哪些部位、行為等,寫在下邊的框內。(8分)】雷達是利用電磁波探測目標的電子設備。其工作過程是:雷達的發射機通過天線把電磁波射向空間某一方向,處在此方向上的物體反射碰到的電磁波,雷達天線接收此反射波,送至接收設備進行處理,提取有關物體的某些信息,如:目標物體至雷達的距離,方位等。發射機電磁波2雷達探測蝙蝠捕食飛機③飛行中蝙蝠蛾雷達天線四、實驗題。(9分】上海和烏魯木齊誰先迎來黎明?1.如右圖,為了解釋“誰先迎來黎明”,大家手拉著手,面朝外圍成一個圓圈,模擬();一個同學站在圈外舉一張烏魯木齊上海紅紙,模擬();圍成圓圈的同學繞圓心按一定方向轉動,模擬(A.太陽B.地球C.地球自轉D.地球公轉2.模擬實驗時,代表“上海”、“烏魯木齊”的同學均站在太陽的地方。(“看得到”或“看不到”)3.實驗時,“烏魯木齊”在“上海”的邊。(“左”或“右”)4.同學們繞圓心逆時針(自西向東)轉動,先迎來黎明的是:繞圓心順時針(自東向西)轉動,先迎來黎明的是05.因為地球(“自西向東”或“自東向西”)旋轉,所以在我國上海和烏魯木齊兩城市中,先見到太陽。六年級綜合第2頁(共4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